课程建设实践(精选12篇)
课程建设实践 篇1
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十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从整体上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开发还比较欠缺, 普遍存在结构化不合理, 非均衡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各地高职院校专、本科的课程体系存在大量重复性建设, 专业布点基本相近, 雷同化等问题; (2) 课程体系缺乏时代性与创新性, 课程知识陈旧, 无法贴近实际生产与目前行业的实际需要; (3) 教学内容限于教材, “隐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未被重视和有效开发, 缺乏规范性、科学性与针对性。构建科学、合理、统一、有效的高职课程体系是国际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教育职业培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2 高职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建设的内涵与特色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基础性、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结合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 为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 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标, 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岗位群) 任职要求为依据, 探索以工作案例为先导的课堂教学方法, 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全力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实践体系。
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需要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强调教育标准与行业 (企业) 标准的融合, 高职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具有以下特色。
加强工学结合, 形成“核心课程、专项技能、专业技能综合”三级分梯度的课程实践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 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中心, 以人才需求变化为导向, 科学设置和完善课程实践体系。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 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 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 都把课内理论、实践, 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等作为专业课教学的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 并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及岗位群特点制定出6~8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聘请行业 (企业) 专家对各系部所开办专业涉及的职业岗位及职业岗位群的实践技能要求进行深入分析, 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职业能力要素;各专业基本建立“以单项训练打牢基础, 以综合训练学会运用, 以实训实习适应职场, 以毕业论文引导创新”的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实践体系。
把握企业行业人才观, 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紧跟市场人才需求, 科学定位和充实课程实践体系。高职院校有必要把行业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实践体系设计, 以降低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可能性。以计算机专业为例, 我们聘请北大青鸟的专家对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APTEOH软件工程师、程序员、平面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引入了北大青鸟ACCP5.0课程, 全面构建了与计算机软件行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的教学实践课程体系, 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
更新课程教学实践理念, 创新教学实践模式和方法。通过“工学交替”和“任务驱动”教学实践模式改革, 努力推广“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我们建立了计算机仿真一体化教室, 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丰富信息资源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借助计算机辅助手段, 虚拟仿真演练”的教学模式, 以虚拟仿真方式完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JAVA程序设计、网页制作、.NET技术、WEB程序设计、汽车拆装检测模拟、园林设计、财务会计“excel与财务模块”等相关课程教学实践任务, 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合理, 教学资料更加完善,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战技能和职业能力, 为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重视顶岗实习,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效率和效果。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学院遵循灵活务实的原则积极探索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方式。在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时, 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原则, 压缩了部分课程理论教学时数, 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 使各专业的顶岗实习实践均能达到半年以上。学院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助, 依托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 与企业开展合作, 按职场化、实战化标准规范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探索建立以“厂中校”为主要模式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 校企共同制定符合学生职业和岗位能力发展的项目, 制定核心职业技能训练标准。不断改进教学实践方案,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努力将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环节衔接起来, 切实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我们按照“社会急需、服务行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 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我院与西安、宝鸡、咸阳等省内城市及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4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 定向培养思想品格优、业务知识精、实践技能强的学生到上述单位就业, 占近3年毕业生总人数的32%, 为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极大提高了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3 课程实践体系建设的初步成效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 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办学起步慢, 发展相对滞后, 通过对高职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高职教育的特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 学制的沟通与衔接、国家与地方、学校与行业 (企业) 各种利益主体的协调等方面已初见成效。在“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 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我院2008年毕业生就业率91.81%;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89.09%;2010年毕业生就业率93.33%,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给我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开创了学院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8~29.
[2]程宜康, 吴景松.对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学术论坛, 2008 (4) :213~217.
课程建设实践 篇2
摘自:《综合实践活动网》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承载着新课程的意蕴,突显出教师的课程意识。但是由于没有教科书,又成为课改的一大难点。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我认为教师参与是关键,课程资源开发是核心。任何课程的有效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而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特殊的课程形态更强调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因为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教材、通过课堂来实现的,课程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根据几年来的实践探索,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面向学生生活,开发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所以课程内容不应来源于书本,而应源于学生生活。我们知道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捕捉生活素材,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1、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发现,就能找到寓于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如生活中常常会发生油溅到身上,钢笔水溅到身上的事情,但如何能将他们洗掉?有心的老师就设计了《生活中的小窍门》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犹如不吃早餐,爱吃零食,甚至挑食偏食,这是多数孩子存在的不良饮食习惯,根据这一现象,可以开展《早餐的学问》《营养早餐》《饮食与健康》《饮食与肥胖》《吃零食的危害》等主题研究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合理饮食的有关知识,做到合理饮食,健康生活。还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设计,如《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垃圾与我们的生活》《身边浪费现象的调查》《中小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等等。
2、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只有当学生喜欢、有迫切学习探究愿望时,才有可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的爱好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的面很广泛,如果我们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的重要资源。例如,学生多数喜欢动物,可以设计《动物世界真奇妙》《有趣的昆虫世界》《我家的小宠物》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增强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情感。有的同学喜欢车,可设计《走进车的世界》《我与赛车》《汽车与交通》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对喜欢的车进行研究,同时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小汽车和举行赛车活动。这样,不但让学生对汽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有的同学喜欢吹泡泡,可设计《七彩泡的秘密》《泡泡糖的旅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了解泡泡的秘密,提高了环保意识。
二、面向社会生活开发活动主题
教育即生活,社会即课堂。社会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用之不尽的资源库。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资源的慧眼,就一定能从社会生活中捕捉到适合孩子们学习实践的最好资源。
1、关注社会抓住热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综合课程四大领域之一,让学生面对社会,走进社区,通过考察、访问、调查、搜集资料等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反映社会事物和现象,培养他们为社会尽责的使命感。我们知道,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信息都会对学生以触动。如审奥成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老师可组织学生以《舞动的北京》为主题设计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审奥成功新闻发布会录像;搜集历届奥运会主题、会徽、吉祥物;设计班徽、校徽的制作方案;畅想青岛世园会,畅游中国文化。犹如,结合国家提出的八项规定,可以设计系列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社会调查,实地采访等,并通过调查报告、故事演讲、先进事迹报告、办手抄报和红领巾广播站等形式,让学生知规定。还可以根据社会上某一时期人们关注的问题设计主题活动。如3.15与365,下岗与就业,老人与养老问题等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内容。
2、依托社区体现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不但要源于生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要依托社区,体现地区特色。首先可组织学生讨论家乡有哪些特色,你想了解些什么?然后共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位于瓦房店市松树乡有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老师们便利用了这一资源设计了《走进家乡——崂山》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崂山的沧桑历史和风景名胜,感受家乡人聪明才智;有的老师根据家乡驰名中外的特产产业这一特色,设计了《崂山茶》主题活动。组织学生了解家乡崂山茶的历史、种植、管理和制作工艺;还有的老师能根据家乡是水果之乡这一特点,设计了《家乡水果知多少》和《果树嫁接》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是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又有条件研究的活动主题,所以他们研究的兴趣更高,感受更深,体验更多,效果也更好。
三、走近大自然开发课程资源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这一切就出现在学生身边,它既是简单的又是深奥的,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拥抱自然,已成为时代赋予给我们的历史使命。
1、结合季节变化开发活动主题
大自然的风雷雨电,鸟语花香,春夏秋冬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从大自然的风貌与变迁中,我们可以开发出许许多多活动主题。如,春天来了,可设计《春天的盛会》引导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去搜集春天的故事,去描绘、歌颂春天,以感受春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秋天到了,秋高气爽,秋叶飘落,漫山遍野瓜果飘香,可以设计《美丽的秋天》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寻找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体验收获的快乐。冬天来临,大自然将出现许多奇妙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并根据观察到的奇妙现象去设计活动。如《奇妙的冬天》《动物冬眠》《千姿百态的窗花》《眼镜上的白雾从何来》《美丽的树挂》等等,通过对冬天里一些奇妙现象的探究,将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体验发现探究的乐趣。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学会冬季自我保健的常识。
2、引导发现探究奥秘
儿童是自然之子,他们在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神韵中观察、发现、探索,感受与体验大自然的奥秘。如,近几年东北、华北地区出现沙尘暴天气,对这一自然现象同学们很感兴趣,有的老师便设计了《走进沙尘暴》主题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去探究沙尘暴的形成与防治,去了解它的危害。《家乡的石头会说话》主题研究活动,是老师根据家乡山上那千姿百态且赋有灵性的石头而设计的。
四、与学校生活相结合丰富课程内容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主要场所,是陶冶情操,浸染灵魂的地方。可以说它是一本丰厚的教科书。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资源,可以大大丰富综合课程的内容。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程度最高的一门课程,它与各学科领域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课程不仅为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而且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育中拓展和加深。如:语文五年级的“了解家乡”实践活动,就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开展走进家乡,了解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课的“有趣的昆虫”“自行车转动的奥秘”“种子的旅行”“气候与季节”“影子的秘密”等,社会课的“通讯与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走进家乡”等学习内容都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主题统整,开展综合性的实践研究活动,这样,既拓展了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内容,又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课中得到运用、延伸、重组与提升。
2、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特别强调与其它类型课程的整合,以及多样学习方式的整合。克服以往单一的学科知识逻辑序列的弊端,突出领域意识和问题意识。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有效结合。校本课程与综合课程资源可共享,因为他们在内容的选择上都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所在社区为依托,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一所学校无论是开发校本课程,还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都会受学校本身所具有的课程资源的限制而只能共同利用现存有限的资源,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中寻找研究主题。
3、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也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丰富综合课的内容,也使德育教育更富实效性。结合少先队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讨论研究,自主确定大、中队会的主题和分主题,并参与主题活动呈现形式的设计以及时间、人员安排,会场布置等活动。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利用各类节日开发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丰富的,除了研究探索与自我、社会、自然相关的问题,还可以开发各类节日资源。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也是综合课程学习研究的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西方的节日及校园的节日,这些节日都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把节日文化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引入到学生心灵之中,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古朴、典雅,西方文化的浪漫温情,校园文化的亲切热情。如《春节习俗知多少》《正月里来闹元宵》《粽子飘香》《八月十五月儿明》都是根据我国传统节日而设计的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民间习俗,亲历活动过程,感受、欣赏元宵灯会,同时参与糊花灯,扎风筝,包粽子等各种动手制作活动。这样既可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又可以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近几年,学校的节日越来越丰富。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英语节等,这些节日与学生更贴近,也深受学生的欢迎。所以,校园节日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一大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不但要积极参与校园节日活动,还要参与节日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形式的设计。让学生在乐中学,动中思,玩中得到发展。
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篇3
摘要:通过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探索现状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学科特点提出三点思考:注重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和增强校企合作实践。
关键词:物流专业;教学
F250-4;G712
一 引言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年鉴(2015)》指出,我国物流市场庞大,物流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对物流操作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而现代物流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相应设备大量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具备一定技能的物流操作人才。由此可见,如何将培养专业物流人才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责无旁贷,课堂是高校教育的载体,而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建设的核心,是高等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基于此,本文欲以《采购与供应管理》这门课程为切入点,结合自己教授这门课程的体悟来浅析这门课程的课程建设,以期更好的服务社会和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而关于什么是课程?其具体内涵如何?学界对课程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教学科目说”。二是我国学者吴杰在1986年出版的《教學论》;三是学习结果说,我国学者施良方在1996年出版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书中写到,“一些学者认为,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要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这要求课程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3]
二 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建设内容
1.注重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形式
讲授法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在教学过程中被最广泛地使用,这种方式固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教师上课看着课件念诵这种照本宣科的现象也相当普遍,这种教授方式会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仅学不到知识,而且还会影响到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旦产生了物流专业知识枯燥的刻板印象,就很难再重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
教师是课堂的导航人,在上一门课前应当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既能有效传授教学计划中的知识,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堂应当有学生的响应和共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和谐、融洽,教师原定的授课内容便可顺利进行。
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下学生不易倦怠,在多情境的学习中学习更易吸收知识。因此,在课堂上增加案例教学来丰富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采购与供应管理》这门课程是集系统性、操作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该课程应有不少于30%的课时用于专门的案例教学和讨论,将国际物流市场营销的经典案例搬到课程上讲解、分析、点评。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老师提前发下案例,学生分成5—7人的若干小组,课下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与同组成员讨论后将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做成课件,下次课上在每个小组中随机的挑选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他所做的课件,老师对学生的课件进行分析、点评;二是老师课下准备经典或最新的案例,课堂上进行案例的梳理、分析后提出问题,随后让学生与邻座的同学讨论后再作答。这两种案例教学法均能较好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在第一种案例教学法学生准备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也随得到提升。
2.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二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的综合成绩应包含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评价、课程大作业及实验成绩这五个部分,每个环节成绩评定的比例在学期前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在每个环节的得分情况有预估,以便结合自己的能力、精力付出相应的努力。期末考试是对这门课程掌握情况的全面考核,侧重于对基本概念、核心观念、基础理论的考察,卷面成绩相对具有公平性和公正性,两部分成绩缺一不可。而在实际考核中,老师在平时成绩评判中的随意性,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配的权重畸轻或畸重都会破坏对学生整体评价的公平、公正性。不同课程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比应该是不同的,如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的分值分配中,平时成绩应该占更大的比重。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是高校中常采用的一种评价方式,但是在实践中具体表现是,与评价好的老师相比,评价差的老师除了影响下降,不会受到任何其他处罚。这背后隐藏的是所有高校一边倒的重科研、轻教学这一奇怪现象,教师的科研固然重要,但是教书育人才是教书的天职,不能厚此薄彼。高校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而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知识。
3.增强校企合作实践
物流专业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学科,国内外企业都偏好动手能力强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专业人才。以采购与供应管理为代表的课程除了需要在实验室熟练的使用专业软件外,还需要去实践。在实践环节中,我们通过改变教学计划在二年级下学期或在三年级上学期安排综合实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短板;并且通过实习可以更了解自己,不断地探索中找到自己最擅长和喜欢的位置;在实习结束后,大部分同学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还可以在现在的工作压力和以后的学习压力这双重压力之下,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这种工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是创造力的一种体现。
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学校和企业都会得到持续、长久的回报,实习结束后,企业会要求学生成绩达到一定的要求和拿到相关的证书,提前签订有条件的就业意向协议,这将是企业源源不断的人才库。同时,学校在就业压力下也会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学生作为能动的个体,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会提升个人的成就需求和积极性来达到校方和企业的要求。
三 结语
笔者在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总是达不到预期,自己也尝试过营造轻松的课题氛围或者课下关心学生的学习等,但是这些做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门课程的学习现状,故有了上文的思考。课程教学的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希望同仁们能一起努力,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M],2005.
[2]吴杰.教学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刹[M],1986.
课程建设实践 篇4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开发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在构建课程标准时首先要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 明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经过大量的调研确定本课程是基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从事的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维修等相关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基本技能而设置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半导体元件的性能、典型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 具有半导体元器件检测能力, 电子电路分析、连接、调试能力及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调试小型电子产品的能力。依据上面的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开发了《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标准。
二、基于工作过程, 进行教学设计
1. 课程设计理念。
作为核心课程, 在课程设计上始终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点, 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所以它的设计理念是针对生产一线的电子产品装接工、电子产品维修工岗位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从实际工作任务出发, 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选取符合课程培养目标要求。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是根据电子产品装接工、电子产品维修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其中:常用半导体元器件、典型电子电路分析方法、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方法等理论知识选取, 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也为以后从事相关岗位工作及继续发展提高奠定基础, 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每个项目要完成典型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任务, 可培养学生常用元器件的检测、选用能力, 基本电路分析、调试能力, 计划、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3.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是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教学内容。针对生产一线的电子产品装接工、电子产品维修工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结合企业工作实际, 从实际工作任务出发, 以半导体器件应用为主, 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 再根据学院实际教学条件、实训条件及人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 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设计。共设计了六个学习情境, 分别为: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调试、对讲机的制作与调试、信号发生器的制作与调试、报警器的制作与调试、编码电子锁电路的制作与调试、电子秒表的制作与调试。通过六个学习情境的实施, 完成对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的综合培养, 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理实一体, 实施教学
本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均在实训室进行, 并将学习环境设计成中间教学、实训环绕式场景。教学实施过程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行动为导向的原则。每个学习情境都围绕着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 采用“咨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四步法, 在电子技术实训室组织教学。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讨论式教学法。首先使学生明确工作任务,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安全意识及环保意识等职业素质。在实践操作环节实施过程中, 将学生每四、六人分为一个小组, 每组选出一名组长, 负责其他小组成员任务分工, 组织本小组完成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完成后, 都要以小组为单位, 派代表到前面汇报任务完成情况, 主要的收获、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并且还要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环节, 既锻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达到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四、突出能力培养,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及考核标准
为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将过去传统的期末一张理论试卷决定课程考核结果的作法改革为:过程考核与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过程考核占70%, 期末理论考核占30%。 (过程考核中包括平时考核与操作考核) 。在考核方案中, 设计了考核内容、配分及考核标准。每个情境实施过程中, 教师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 在每个学习情境结束时, 依据配分和评分标准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 同时教师也要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 各项评价所占比例依次为30%、20%、50%, 三个学习情境各项评价成绩之和的平均值作为过程考核成绩。期末理论考核, 以试卷的形式, 百分制闭卷考核, 卷面得分的30%计入到总成绩中, 二项成绩之和为期末总成绩。
五、课程实施创新点
1.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理实一体组织教学。
本课程教学实施, 是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 并以岗位需要和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 以能力为本位,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理实一体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掌握, 同时培养了学生常用仪器的使用能力、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知识与任务相结合, 突出能力培养。
学习情境设计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 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及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进行。根据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将知识与任务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让学生自已动手连接实际电路, 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找出产生故障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以及对电路运算关系进行验证等环节, 达到了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及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3. 能力与素质培养相结合,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 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每一个工作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及派代表汇报,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及与人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 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六、实施效果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建设成果, 自2010年3月起在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微电子技术专业、光电子技术专业中应用,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
上课时学生都在认真听讲, 提出某个问题时都在积极思考。因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工作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完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已的分工, 如果某个环节任务完成的不好将会影响到小组整个任务的完成。所以在教师讲解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能集中精力, 认真听课, 即使有某个学生不集中精力听课, 同组的成员会提醒他认真听课。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实践技能,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学生实践技能提高了。
通过项目实施, 学生能熟练使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 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一定频率信号, 用晶体管毫伏表测量信号的大小, 测量二极管、三极管的极性、测试门电路的逻辑功能, 也能排查实训中常见故障。而不是像以前的学生进到实训室, 面对实训设备茫然不知所措。
3.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 职业素质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上课早早来到教室, 争取能坐到教室座位的前几排, 课堂上认真听讲, 作课堂笔记, 课下独立完成作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融入到课程中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实际的工作, 慢慢培养学生, 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如:引脚图, 逻辑器件是通过集成块提供给学生的, 器件不同, 集成块的引脚图不一样, 为便于学生使用, 将各情境常用的集成块引脚图整理到一起, 打印出来, 发给每组指定的同学, 令其保管, 如果丢失或忘记带来, 将要影响本组的实践操作, 最后当学习情境学习结束, 收回这张引脚图时, 竟一张不缺, 每次操作没有因为没带引脚图而影响操作的情况, 这样长期培养下去学生将会有很强的责任心。每次课都有实际操作, 开始要反复强调一定关掉电源再接线, 检查没有问题现打开电源开关, 操作结束后一定先断电再折线, 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自然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每次操作之后都会注意整理操作台, 清理周围环境。每个情境结束时, 都要以小组为单位, 派代表到前面汇报任务完成情况、主要收获、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还要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尽管很多学生都很紧张, 但也很兴奋, 认真准备, 这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很有帮助, 学生从开始的非常紧张到后来的从容应对, 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也是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的综合培养。
七、结束语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 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实施, 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继续努力, 不断探索, 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高职办学特点, 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型人才。
摘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通过课程建设与实施,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真实电子产品项目为载体, 以岗位需要和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 进行教学设计, 理实一体实施教学。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理实一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东.高职机电类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就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1) .
《材料化学》课程的建设和实践 篇5
《材料化学》课程的建设和实践
从<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实际和实践出发,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增强实践环节等途径实现课程建设.
作 者:郑玉丽 王占勇 钱蕙春 Zheng Yuli Wang Zhanyong Qian Huichun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33刊 名:广东化工英文刊名: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36(12)分类号:G4关键词:材料化学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测量学网络课程建设实践 篇6
关键词 测量学;网络课程;教学网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4-0120-02
1 前言
测量学是桂林理工大学部分工程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设该课程的专业有资源勘查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10余个。测量学课程共32学时,其中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12学时。该课程开设至今已有50余年,通过几代教师的不懈努力,奠定了良好的课程建设基础,先后开展了测量学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等的系列改革[1-4],编写了课程教材[5],建设了教学网站。然而现代测绘科技的飞速发展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常规测绘工作发生根本性变革,传统的测量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已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
当前测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的不适应上[6],尤其是教学内容与测绘科技发展之间的不适应,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理念之间的不适应,以及学时压缩与知识量增长之间的不适应。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对测量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相应的改革,而开展测量学网络课程建设进行辅助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 测量学课程建设现状
在开展网络课程建设之前,虽然测量学课程已经建立了教学网站,实现了利用PPT课件授课,但也还存在授课形式单一、配套参考资料不足、教学交互少等问题,尤其是课外辅助教学手段缺乏。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外看课本学习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的方式或途径来对课程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虽然学生在课外可以通过课程教学网站进行学习,但是教学网站的内容也还有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并且网站的管理、维护和更新也比较麻烦,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学习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桂林理工大学适时引进网络课程平台,开展网络课程建设辅助教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3 测量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桂林理工大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信息、教学材料、教学评价、教学交互、教学策略和技术规范6个方面,见图1。针对测量学课程在学校定位的实际情况,主要进行了前述4项内容的建设工作。
教学信息 教学信息建设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授课教师信息、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核办法等内容。通过教学信息建设,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对授课班级提供教师基本信息和课程基本信息,使学生在开课之前就能对课程主讲教师的基本情况以及研究方向和成果、教学成果、教学特色等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测量学课程基本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教学条件、成绩构成比例等有比较具体的理解,对测量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与要求及课程重点难点、课程教学进程等有比较全面的把握,有助于课程学习的准备。
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建设是测量学网络课程建设的重点,其内容包括授课教案、参考文献、网络资源、电子教材、授课实况、实验指导5个方面。测量学网络课程制作了以每一次课为单位的总计10讲的电子教案,每1讲的教案中又详细说明了本次课的知识点及其学习要求等;列出了以章为单位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参考书目,提供了与本课程有关的、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知识拓展的相关网络资源链接,包括相关的精品课程网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链接10个;制作了以章为单位的配套电子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6个实验项目配套实验指导,录制了课程主讲教师本课程授课实况录像4学时及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使用视频4学时,提供了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使用说明书和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工程测量规范等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课外学习素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效解决了测量学课程教学内容与现代测绘科技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可以接触或了解到现代测绘科技发展的相应成果,课程学习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尤其是对测量学这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配套的实验指导、测绘仪器操作使用演示的视频,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易懂的学习资源。因为这些内容由于课程学时少的关系,在课堂上没办法详细介绍和演示,所以学生可以自主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学习这部分内容,还能有效解决学时压缩与知识量增长之间的矛盾。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内容包括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课程问卷3个方面。测量学网络课程提供了课程各章节的习题及思考题,开展了网上布置作业工作。网上提供了课程考试样题,制作了测量学课程在线测试试题及答案,并在授课结束后、考试开始前的一定时间段内发布,为学生平时的课程学习和考试复习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开展测量学课程教学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课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与要求,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在今后教学中加以改进。
教学交互 教学交互包括课程通知和答疑讨论两个方面。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及时发布课程的相关通知,如课程实验安排、作业布置、教学变动等信息及时通知学生。定期或经常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开展答疑讨论,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供及时、具体、有启发意义的反馈。
4 测量学网络课程建设效果
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开辟了测量学课外学习的第二课堂,使学生能更方便自主地进行课程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是对传统课堂授课的有益补充。经过近3年时间的建设和持续改进,测量学课程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测量学网络课程建设成果总体上达到中级标准,部分指标达到高级标准,顺利通过学校组织的结题验收评审。同时,经过对开展测量学网络课程辅助教学前、后各3年学生课程成绩的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比较明显,测量学课程的补考率从开展网络课程辅助教学之前的9%下降到了4%以下。
5 结束语
网络的普及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网络的连接,生活在不同地方、从事不同工作的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学习,这就为网络课程辅助教学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可能,为提高课程教学和学习质量开辟了另外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1]林文介.定位测绘学:构建新的测量学课程内容体系[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9(4):10-12.
[2]陈天伟,文鸿雁.“测量学”教学网站建设的总体方案[J].桂林工学院学报:高教社科专辑,2004:102-104.
[3]谢劭峰,文鸿雁,唐诗华.对测量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一些探讨[J].地矿测绘,2006,22(2):48-49.
[4]陈天伟,文鸿雁.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33-34.
[5]林文介,文鸿雁,程朋根.测绘工程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精品视频课程建设实践有感 篇7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旨在共享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与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其中, 把精品课程录制成视频放在网络上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方式, 为精品课程视频录制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1]。为此, 开发集教学性、科学性、思想性及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十分重要, 而对精品课程教学视频的录制方法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显得迫切且紧要。
二、《铺面工程》精品视频课程建设的意义
《铺面工程》是道路与机场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术课, 同济大学长期以来处于优势地位。姚祖康教授等为该课程奠定了优秀的教学体系, 它包括车辆荷载作用分析、铺面的环境影响、路面材料的力学性能、路面结构的力学特性及使用性能、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结构设计、路面施工、养护和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通过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公路、城市道路与机场道面的铺面设计理论和方法, 并对施工工艺、养护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使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道路工程领域工作, 也能参加机场设计工作;既能搞建设, 也能做管理。同济大学先后参与了国家和省部级多项铺面工程领域的科技攻关项目以及路面设计规范的编制, 在铺面工程领域具有众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在国内道路届享有很高声誉。很多相关科研成果都及时地编入了本科教材中。目前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孙立军教授是我国道路工程领域著名专家, 上海市第三届教学名师, 其讲授的铺面工程课很受学生欢迎。根据同学们的反映可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特点1———活:以具体的工程实践、生动的教学语言将深奥的专业理论阐述得简单明白, 课堂气氛活跃, 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极高的学习积极性;特点2———新:能广泛地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 扩展了同学的知识面, 也使大家对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特点3———科学精神:孙老师注重培养大家的科学精神, 鼓励大家在学习中要批判地接受, 对待工作严谨求实, 要注意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 为更好展现教学名师的教学风范和特色, 尽量诠释《铺面工程》课堂教学的精华, 本单位特邀请专业视频教学录制单位按照《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 (修订版) 》进行课程视频录制, 为将来冲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奠定基础。
三、目前精品视频课程录像中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地进行《铺面工程》精品课程视频的录制工作, 对近年来国内高校精品视频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前期准备不足。
由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要求视频录制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 更需要合理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以突出录制视频课程的关键要点。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录制者拍摄前对教师授课特点不了解, 对教学设计的流程不清楚, 与主讲教师的交流不够。这些前期准备不足的弊端就会显示在录制视频的一些细节方面:一方面是视频的衔接性不够, 总是会出现视频的前后内容相关性不佳, 显得突兀;另一方面, 因为视频摄制者不了解主讲教师的讲课特点, 视频中会抓不住教师的授课精华, 相反, 更大可能会将主讲教师一些多余的动作、手势放大化。
2. 艺术效果不够。
(1) 画面单一、乏味[3]。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一般以讲授型为主, 教学视频基本上是主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系统讲授, 这种录制方式很容易出现主讲教师成了“节目中的唯一情景人物”的现象, 从而缺少视点、景别的变化, 画面内容比较单调、呆板。 (2) 声光效果较差。从技术和艺术的角度来看, 在声音方面, 鉴于视频课程录制中声音主要指向主讲教师, 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效果不好, 结果导致视频连贯性不够;在画面构图方面, 画面语言欠丰富;在布光方面:因为目前教师授课都会采用幻灯片的形式, 而幻灯片的亮度与自然光差别较大, 会使得录制视频中教师与幻灯片的背景对比太过明显, 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3. 有效性差。
有效性差是指课程录制的视频的传播性不够, 利用性太低。一方面, 进行视频录制的工作人员对于所录制的课程缺乏一定的认知, 不能够完全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无法把握该门课程的核心与精华, 这样就不能准确知道课堂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真正应该突出的课堂内容;另一方面是其对课堂氛围的营造不够[3]:很多摄像人员仅仅从影视艺术的角度去调度场景, 教师和学生忘掉了各自的身份完全以演员的角色在进行授课和听课表演, 导致现场的授课氛围不浓, 拍摄出来的课程缺乏教学性。针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次《铺面工程》精品视频录制过程中与录制人员事前进行充分的沟通, 并经常跟踪录制效果, 对存在的不足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铺面工程》精品视频课程建设实践
1. 场地选择和布置。
为了营造教学氛围, 精品课程的摄制一般在中小型多媒体教室, 重点考虑光线噪音等因素, 同时需要考虑讲台位置、有无阳光照射以及室内照明情况[4]。本次视频录制地点为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专用视频教室;同时, 要充分利用自然光, 特别是当幻灯片与主讲教师的光度对比明显, 以及主讲教师的上下半身的光度明显区别时, 需要在有效利用自然光的基础之上进行补光, 使得整个录制视频显得真实、客观;最后, 本次录制视频时根据教室课桌座椅的布置情况, 以及拍摄需要确定摄像机位置。
2. 拍摄对象的准备。
一部好的精品课程录像应该是摄制人员与授课教师、学生共同完成的。视频录制不仅需要录制人员专业、熟练的技术水平, 同时, 与师生的密切配合也是非常必要的[4]。为此, 视频录制前, 摄制人员首先与主讲教师进行充分沟通, 了解主讲教师的授课特点和本次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安排, 在细节上给予授课教师一定的建议与指导, 如授课教师授课过程中应面向学生、避免快速走动、身体尽量避免进入投影光线区域, 以免造成图像不稳定或摄出的人像成黑像等, 教师提问时学生也要积极响应, 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等。
3. 拍摄器材的准备。
为确保拍摄过程顺利流畅, 在摄影前应充分做好所用设备和器材的检查及准备工作,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电源的准备, 电量饱和的电池多准备几块;第二, 摄像机的准备, 摄像前应根据拍摄现场的空间布局及光线情况将摄像机的画面调整到位, 并检查三脚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第三, 准备好无线话筒, 录音前调试无线话筒监听声音是否达到良好效果, 以免录制的视频中声音较小。
4. 视频录制。
在以上准备工作充分的情况下, 即可于上课期间对上课过程进行录制。在录制过程中以授课教师以及课程PPT放映为核心, 充分考虑到课堂讨论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场景拍摄, 尽量展示真实的课堂授课效果, 每一次拍摄后对拍摄视频效果进行鉴定改进, 试验不同方式的拍摄角度以及拍摄方式, 力求使得整个拍摄视频效果在满足预期效果的同时客观反映课堂的真实效果, 以展示本课程的核心与精华。起初, 《铺面工程》的课程视频曾应用教室的自动录像设备进行录制, 该方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 省去每次课程录制时视频录制设备的往返携带, 极大地减少了录制过程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 录制过程中不需要录制人员在机器设备旁看守, 成本较低。然而, 此种录制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与缺点:教室的自动录制设备因为其自身的固定性使得录制的角度单一, 导致录制的画面单一, 所以录制的视频过于乏味;而且, 其录制的清晰度欠佳, 极大影响了视频的观赏效果。图4.1为教室自动录制设备录制的画面。
鉴于教室自动录像设备的上述诸多缺点, 本次视频录制邀请了专业的录制团队对课程进行人工录制。根据教室的空间布局以及光线特点, 确定了设备位置。但初次录制的效果并不理想, 如图4.2所示。其主要问题在于:课程幻灯片的亮度相对于主讲教师而言过高, 尤其幻灯片背景为浅色时, 幻灯片和教师不能兼顾, 使得课程视频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此, 我们尝试采用双机联拍和后期人工添加幻灯片等方式进行改善, 但这些方式的缺点是不能真实、客观反映课堂教学情境, 幻灯片和人物不能两全, 最后还是通过后期制作, 调节人物亮度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见图4.3所示。
5. 后期艺术处理。
鉴于一般摄像人员均无法在同一时间内做到保持画面的艺术性又兼顾到教学性, 有必要对课程视频进行后期处理以及艺术效果的添加[5]。后期剪辑一般由教师和摄制人员共同完成, 主讲教师重点对录像内容和画面进行把控, 对人物或多媒体课件的出现时机进行约束, 摄制人员则重点进行艺术包装和效果增强处理, 这样既能保证视频课程的教学性、可视性又能保证艺术性。终上所述, 目前精品视频录制在录制环境、拍摄器材方面已经不存在任何任何问题, 完全能够满足录制的需求。而如何将课堂的真实教学氛围客观体现在视频中, 将课堂情境衔接连贯, 最大限度地提取、突出课程精华是视频录制的难点, 这些不仅需要摄制人员的耐力、细心和技术, 还需要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具备教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工作, 是需要教师及录制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和良好合作的工作。通过此次《铺面工程》精品课程的录制实践, 包括前期的准备、录制现场的调整、录制后期的艺术处理, 总结发现了精品视频课程建设过程的一些问题与漏洞, 为今后精品课程的视频录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摘要:首先阐述了《铺面工程》精品视频课程录制的意义和目前精品视频课程录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后以同济大学《铺面工程》精品视频课程录制为例, 对录制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 在实践中加深对精品视频课程录制技巧的掌握, 为进一步建设国家精品视频课程积累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精品视频课程,视频录制,铺面工程
参考文献
[1]越琳, 马静.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J].科教导刊, 2012, (36) :26, 50.
[2]杨好利, 任高举.高校精品课程录制方法探析——以平顶山学院录制精品课为例[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4) :86-87.
[3]张伟, 丁彦, 李忠, 等.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设计与制作[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02) :153-157.
[4]续志学, 张鹏.精品课的录制方法与步骤[J].才智, 2011, (14) :171.
[5]刘亚娟, 蒋泽林.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2) :94-96.
[6]梁永.任课教师深入参与精品课程录像制作初探——以广外国家级精品课程《英语语音》为例[J].科技信息, 2010, (36) :506-508.
[7]李海彬.浅析高校精品课程录制的发展[J].新校园 (中旬刊) , 2013, (6) :8, 9.
[8]张真.浅谈单摄像机精品课程的录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3, (02) :63-65.
课程建设实践 篇8
一、新课程引领, 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一) 发挥师资特长, 从“有什么, 上什么”开始
综合实践活动是校本开发的课程, 以前并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说法, 但我们认为, 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课本知识, 还需要丰富多样的课外知识和技能, 这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凭着朴素的教育理念, 我们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出发, 了解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志趣爱好和教育风格来开发课程资源,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有什么, 上什么”。这是一种校本课程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时非常实际而有效的做法, 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比如:笔者曾在诸暨店口小学时开发的“走好每一步”围棋课程, 便是源于该校教科室主任、围棋教师何铁勇老师。1999年9月, 我们将围棋教学引进课堂, 着力打造围棋文化课程;2000年5月, 编写《走进围棋》校本教材, 探究围棋文化;2001年7月, 获得了“国际围棋文化围棋知识竞赛”团体特等奖, 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2002年6月, 学校被评为“全国十佳围棋育苗基地”。学校支持他以“棋”育人的理念, 成立了“围棋工作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引领下, 现在何老师又在原有的围棋课程中添加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元素, 指导学生自制围棋棋盘, 了解围棋礼仪, 学习围棋技艺, 讲述围棋故事, 探访围棋名人。另外, 笔者在浣纱小学时, 《闪亮的乒乓》课程也是源于该校王永伟老师对乒乓球的“痴爱”。
(二) 挖掘地情校情, 新课程引领开发校本课程
每一所学校, 都处在不同的地域之中, 深受当地自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蕴含着不同的丰富资源;每一所学校, 都有各自的文化积淀、校园环境和设备设施。比如, 学校以《西施传说》为主题, 不仅对人物、地名、物产、风俗等内容进行学习探究, 还对《西施传说》的传承形式进行了深度开发, 创设了传说、曲艺、喜剧、书画、诗赋等社团活动。行知小学利用道路、墙面等元素, 开发了《24节气与我们的生活》《十二生肖》《十二星座》等与“七彩路”相关的课程, 设计了《童心看世界》《童心爱祖国》《童心爱家乡》《童心学榜样》等与“童心感恩墙”相关的探究课题。
(三) 关注社会需求, 为孩子学会生存开设课程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 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比如:2012年12月, 笔者受省教育厅派遣赴美国印第安纳进行了为期14天的访问, 考察美国小学的课程建设、学校管理。笔者发现, 由于美国青少年吸毒现象比较严重, 因此, 美国许多中小学校开发禁毒教育课程资源, 有的学校还编写了“远离毒品”的专门教材。比如:我们学校开展的《人口与生活》《参军真光荣》《“光盘行动”从我做起》等综合实践主题研究, 都意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凸显学生主体, 寻找课程开发的准确着陆点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 这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 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 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这也启发了我们, 学校教育应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及时开发相关课程。比如:浣江小学在《我跟溜溜学口才》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 对于提炼吉祥物——“溜溜”形象, 我们充分凸显儿童立场, 开展全校性的《溜溜形象我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让全体学生自主策划参与, 从样稿海选、色调确定到定稿设计, 最后诞生了“小百灵”溜溜的形象, 无不凸显了学生的审美构思与情趣倾向。另外, 我们还开展了《自主春游》《开心农场》《小鬼当家》等主题活动, 都是学生自主选择、喜闻乐见的。
二、依托共同体, 为教师成长提供多样化的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常态实施, 协同教学, 团体指导”, 需要校长的带头和学校全体教师的参与, 需要全体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必备的课程指导能力。
(一) 共同体建设
2006年3月, 我们在市教研室俞老师的牵头组织下, 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探索者团队”;2012年, 在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王越明院长的关心支持下, 我们联合一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底子较好的学校成立了“绍兴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共同体”, 并提出“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作为共同体建设的愿景。共同体建设加大了校际合作的力度。我们浣江小学教育集团全体教师依托共同体主题式研修、教育网在线交流、诸暨名师工作室专栏、课程专家现场诊断等方式, 交流课程建设经验, 展示课程建设成果, 共享优质课程建设资源, 提升学校教师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力。
(二) 多样化培训
学校设计了一些专业引领项目。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为集团两校一园提供“菜单式”培训, 并形成各校的培训档案。 (1) 提供定期的培训:个案研究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理念培训;主体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培训;与课程实施相关的方法论系列培训。 (2) 提供基于专用网站的互动式即时培训:针对每位教师的问题, 通过网络QQ、微博、微信提供具体的指导;就教师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提供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动态、信息、成果;提供主题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策略、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指导和建议。
(三) 行动链研修
针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行动研究, 即时处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一是建立“132”诊思机制。即“基于一个问题, 实施三个阶段, 展开两轮反思”的行动模式。如, 2013年2月, 我们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追订了600多套《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如何将现有教材《人·自然·社会》、口才校本教材与《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手册》的“自定主题活动”进行整合呢?我们选择三年级《人·自然·社会》的《五泄》、校本教材《我跟溜溜学口才》中的《小百灵说春天》, 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春游活动有机结合,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采用“分析整合—自我诊断式反思—教学实践—集体攻关式反思—教学行为跟进”的模式, 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意识和教学行为的反思创新能力。二是开发“家常菜”课题。三是收编“草根式”问题。
三、梳理、整合, 让活动序列化走向学校特色化
我们不断反思和深化课程实践之路, 尽量开展大单元的思维整合活动, 使之更具规划性, 突显目标性和序列性。2007年, 学校提出“亲近自然、快乐成长、走进暨阳”三大单元主题。具体操作是学校为各年级学生提供三大主题30个小课题的实践内容, 供学生选择。2009年, 学校提出以年度为单元, 按月份依次开展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校园“彩虹笔”系列文化节, 并努力使之形成系列和规模, 逐步走向课程建设。
现在课程内涵逐渐丰富, 我们正在此基础上努力将“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向其他学科辐射, 彰显学校的教育特色。比如:浣江小学整合感恩教育、经典阅读、艺术教育等学校传统项目, 从2007年起, 以口才培养为切入口, 精心打造学校“口才教育”特色品牌。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基础, 以2009年省规划课题《小学生口才培育的路径设计和策略研究》、2012年省重点课题《基于口才培育提升小学生表达力的实践研究》为引子, 师生共同编写《我跟溜溜学口才》一套6册校本教材, 细化“慧中秀外”与“口才培育”相关联的课程内容、活动体系。同时, 引导学生“注重积累, 链接生活”, 用“聊”、“说”、“播”、“议”、“辩”、“诵”等丰富的形式, 努力培养一批“慧中秀外”、具有卓越口才的现代人才。
四、拓展、共享, 建设适合课程实施的规模化基地
以资源共享的理念建设一定规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不仅可以缓解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 还可以提升资源的高效率运用, 促进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2012年5月, 在风景秀丽的东白湖畔, 一个由浣江小学教育集团挂牌使用、面向全市中小学开放, 诸暨市规模最大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动工建设, 共投资5000万元, 征地600余亩。目前, 该基地项目已被列为2013年诸暨市人民政府重点建设项目。
我们旨在打造一个让学生“享受快乐阳光, 亲近自然生活, 探究知识海洋, 锻炼意志体魄”的校外实践营地, 建立了“军事野战、民防逃生、科普创意、家政工艺、名人寻访、猎狐行动、民情民风”七大系列60多个科目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我们还深度挖掘了基地周边各类资源:1.人文探究系列。有斯宅千柱屋、蔡元培祖居、教育家斯霞展览馆、笔锋书院等。2.特产考察系列。有香榧森林公园、千亩茶园基地、铁皮石斛基地、草莓种植棚区、斯风黄酒厂、淡水珍珠养殖区、东白山养蜂场等。3.健身意志磨炼系列。组织学生参加登太白峰观日出、环湖万米步行等活动。
专业重点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篇9
1专业重点课程建设思路
完善课程设计, 构建针对性强、科学可行的课程建设目标模型和基本框架;优化教学内容, 形成体系完整、内容完善、动态更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员队伍结构合理, 理念先进、业务精湛、素质优良, 适应专业教学发展需要;教学保障设施软硬兼备、成熟配套, 教学资源丰富齐全, 教学制度正规有效;教学组织实施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学理念, 积极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组训模式,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严密, 教学质量较高, 教学效果较好, 学员满意率高;教学管理制度落实严格正规, 文档资料齐全;考核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考核, 严密可信。
2专业重点课程建设阶段划分
专业重点课程建设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 顶层设计, 制定实施方案阶段
组织课建组成员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方向和具体内容;梳理总结教学资料及教学成果, 分别从课程标准与改革、教学内容、任课教员、教学条件、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一级评价指标的25个主要评审点入手, 逐一分析课程目前建设的基本情况, 找出开展课程建设具备的优势、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 形成课程建设现状分析报告, 并确定每一项具体的建设内容、阶段划分和人员分工, 制定出详细的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二) 落实计划, 完成各项建设任务阶段
严格落实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 严把时间节点, 加强检查监督, 尤其针对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 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攻关, 以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 补充完善, 检查自评迎接验收阶段
严格按照重点课程评审标准, 对建设完成的各项工作逐一进行对照检查, 进行自评认定, 形成客观、翔实的自评报告;针对查找出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整改提高, 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各项建设工作;收集、整理、完善课程建设的相关档案资料, 完成评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专业重点课程建设实践
(一) 完善顶层设计
认真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任职岗位需求, 分析新训练大纲的内涵, 结合基于任职能力教学改革, 大力加强教学改革。
(1) 制定出课程标准
要求符合学院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要求, 要素齐全, 紧贴专业岗位和武器装备实际, 充分反映学员认知特点规律, 体现基于任职能力教学改革理念, 具有较强针对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2) 制定课程改革与建设方案
紧贴岗位任职实际和装备发展, 不断加强课程改革, 使课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满足专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按照专业重点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制定出本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二) 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岗位任职实际, 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整合, 突出学员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优化调整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 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 由单装到系统、由基本操作到综合运用、由操作技能到应用技能循序渐进组织教学内容, 使学员在对装备的操作使用中理解软硬件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最终形成装备的操作与维护技能, 达到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相互促进。
(三) 培养教员队伍
以年轻教员培养为中心, 加强教员队伍建设。结合教学任务, 采取课堂培训和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方法, 发挥老教员的传、帮、带的作用, 促进年轻教员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提高。加强开放式教学及技术交流, 每年有计划地选派年轻教员到生产厂家或科研院所, 特别是参与驻训等重大任务, 在实际应用中理解专业原理, 完善知识结构, 增强任职技能。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 促使教员积极投身科研项目, 提高科研学术水平。
(四) 改进教学条件
研制新型号装备模拟、仿真训练系统, 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请领新装备和软件, 结合科研创新和专业教室建设, 使得教学训练装备体系完整、性能先进、贴近实装;高质量完成课程文字教材编写和网络课程建设, 完善课程保障条件。
(五) 优化课程专业教学
根据课程标准, 完成配套的课程和课堂教学设计编写,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按照任职能力的生成规律, 积极借鉴训练创新成果, 进一步修改完善专业教学方法体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 做到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 积极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对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 规范教员的教学行为;考核评价方法科学合理, 灵活先进, 突出过程考核和对学员能力的考核, 完成口试答辩题库和试卷库的建设。
摘要:重点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 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各要素的综合效益, 对于加强适应任职岗位需要的专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结合专业重点课程建设实际, 从课程建设思路、阶段划分, 建设实践三个方面, 对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总结, 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专业重点课程,建设思路,阶段划分,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健, 李颖.谈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思路[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 (6) :39-41.
[2]陈伟莲.高职院校重点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2) :30-32.
英语阅读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篇10
阅读是理解和获知信息的能力, 是人类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阅读是获取知识, 认识客观事物, 开发智力和培养情感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必须要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而阅读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并通过开启这一窗口来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以及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阅读是学生学习外语最重要要的技能。在英语听, 说, 读, 写四大基本能力中, 阅读也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因此,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扩大其词汇量, 丰富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是大幅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1]
但是,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怎样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热情?这样的问题仍然是我们今天英语教学中的难题。就当今英语阅读教学中,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英语阅读课堂总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满堂灌, 不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
2.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 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以文章作为语言实体的基础上, 忽略了阅读文章所表达的信息, 对课文“精耕细作”。
3.教师没有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尤其是课堂听课习惯、课堂相互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旦遇到阻力和困难就退步, 失去信心。教师担心影响教学进度, 对课堂上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一味地迁就, 造成学生的这种不良习惯得不到有效的制止。
4.许多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深, 实践不多, 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英语阅读课堂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参与课堂, 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5.学生通常只注重教材上的文章, 很少涉猎课外读物, 阅读量较少导致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弱, 基本的阅读技巧掌握差, 阅读速度慢、词汇量小。这种教学思想和方法束缚了学生的英语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6.阅读教学的课时量不够, 英语阅读课仅仅占据英语教学中的一小部分课时, 忽视阅读课的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有些人认为, 读过了就算学过了, 学过了就等于学好了。还有就是没有配套的适合当今大学生年龄层次及认知能力的阅读材料。
英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要求教师立足于现实, 尤其是对我们大学的英语教师来说, 我们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地适应学生。其次, 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 要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师主导教学的指导性及教学过程的实践性。[2]
突出实用性要以实践真实为特色。加强语言的实践性和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较好地体现了英语阅读教学的实用性。其中最能体现英语教学方法实用性的是交际教学。语言教学活动是交际的活动, 交际活动中充满着情感和乐趣。交际法旨在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 要求我们将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交际教学。交际法促使学生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进行语言活动, 这些活动是有目的性、有交际意义的。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要为学生进行有效实践创造条件, 把学习手段与其最终目的 (为交际而掌握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增加应用型的课堂练习和语言实践活动, 如时事讨论、辩论热点话题等。把以往阅读课以讲解词汇、语法结构为重点, 转移到以课文提供的语言知识为素材, 进行互动性语言活动。一方面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基础知识, 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真实的语言实际情景和语言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具有实际交流意义的内容和话题, 激发他们的思想交流。
英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 要在互动和交流中灵活地利用这些条件, 并且在互动中将学生的水平层次提高。学生个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因此, 设计的活动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有事可做, 分工协作, 积极参与。
教师在设计阅读课程时可采用如下课程设计方案:
Step 1 Lead-in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 了解更多的文章背景。也作为一个课堂起始阶段的热身训练,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提出问题入手。例如, 在英语阅读二教学中, unit 5Pollution is a dirty word!这篇文章中, 就可以设计这些问题供学生讨论和交流。
1.Which is more harmful, water pollution or air pollution?And why?
2.As individuals, how can we contribute to the control of pollution?
回答这些问题时, 教师可以请学生来纠正、补充。还可以让学生面向全班同学设计更多的问题。这样会使互动交流更为生动、连贯, 也更自然地引出新的话题。可以请学生汇报上一课布置的探究性学习内容, 展示他们的课后互动的学习成果。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些关于上一课内容的提高性问题, 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从而引入新的阅读内容。
Step 2 Speed reading
教师通过文章的难易程度, 对时间进行严格控制, 训练和培养学生快速的阅读能力。通过以往学过的阅读技巧迅速掌握文章大意, 在规定时间内找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 进行竞赛, 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幅度提高, 并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Step 3 Careful reading
通过三个互动活动, 深入领会课文的细节和内涵。同样以英语阅读二为例, unit 5 Pollution is a dirty word!
首先带着任务进行阅读, 在互动活动中改正错误。
如: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第一段, 并归纳此段段落大意, 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并补充。
其次在讨论中完成更高层次的归纳任务。
如: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第一至第七段, 并总结归纳这个部分的主旨大意, 然后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 归纳, 得出正确的大意。
最后通过准备和讨论, 将有关信息整合成学生个人的理解信息, 举行小型演讲活动。
因为此篇文章Pollution is a dirty word!是一篇话题比较贴近我们现实生活的文章, 可以以本篇文章为背景, 让学生准备一篇有关污染, 环保的演讲, 由此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个互动活动一定要在时机上和难度上都把握准确, 具有层次。
Step 4 Extension
通过合作和互动达到拓宽知识、提升能力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多更直观, 更真实的图片信息, 加深学生对此类文章的印象。同时, 让学生用英语来表述每个图片信息, 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此类文章词汇的运用。
Step 5 Debate
该步骤虽要求学生能力的提高, 但话题所要求的内容并不难, 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课文内容用在辩论中。例如:课文中的经典句式Without food, man can live about five weeks, without water about five days.Without air, he can only live five minutes.So pure air is a must.通过辩论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也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 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Step 6 Assignments
作业量不宜过多,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设计相应的作业, 不能让学生觉得作业是一种负担, 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还要根据课堂所学内容, 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 增加学生此类文章的词汇量, 并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其他阅读中, 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英语阅读的自信心。
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关键步骤, 只要我们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认真思考每个课堂步骤, 就一定能设计好一系列的课堂互动活动。而互动活动的层次和要求要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而改变并提高。英语教师在每个课堂步骤中还要设计适当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在互动中评价, 不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而在此过程中, 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真正认识到阅读的实质, 才能有希望使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水平和综合理解能力有较大的提高。[3]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课程建设实践 篇11
关键词:潜课程;显课程;校园英语助学
潜课程研究在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些学者就开发教育中的潜课程达到“教书育人”目的进行了深入研究(陈旭东,1994;任友群,龙文静,2001;蒋述卓,2004)。纵观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从学校宏观层面角度提出如何充分挖掘学校文化以及社会环境因素促进学生的发展,少数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潜课程文化因素。而实证材料的研究极为罕见。本文在对潜课程的相关理论梳理后,重点探讨以“校园英语助学”为形式的潜课程建设。
一、背景
通常所说的学校课程,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也称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或manifestcurriculum)、常规课程(regularcurriculum)或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him)。相对于这些教学课程,学生还体验了一种非正式的、没有书面教材的课程,叫做潜课程或隐性课程。
潜课程(即hidden curriculum,latent curriculum或implicit curriculum)这个术语最初由杰克逊在《课堂生活》(1968)一书使用,用来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应该关注隐性课程,并获得一个校园环境的全面视图。 美国学者布卢姆认为,潜课程的主要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有关,也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这是因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负有相互支持、关心和尊重的责任。学校的学习不可能是学生的单个学习,它是集体的活动。在这种集体活动中,有时要强调控制、等级、竞争,有时要强调鼓励、平等、互助。
相关研究已经表明,对人才成长而言,潜课程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它不是显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而是实实在在、作用巨大的教育和学习形式。教育的功能,一方面要通过显课程来完成,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潜课程来实现。显课程和潜课程是互为一体的一个整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往往是成功学习的条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学习不够主动、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需求调查分析
为保障充足的学习时间,高职院校规定了早自习时间。但这种自习不像中学管得那么严,又不似本科院校那样由学生自由安排。早自习的管理上没有正式课那么严格。所以早自习的学风存在诸多问题。而良好的早自习学习对学习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就如何提高早自习英语学习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许多班级希望得到英语专业学生的辅导,同时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希望能够有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将平日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既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又服务于他人。在这种情况下,“校园英语助学”潜课程应运而生。
三、“校园英语助学”潜课程描述
“校园英语助学”是以潜课程和“学生为中心”理论为依据,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习惯、态度、行为和相互支持、关心和尊重的责任心,营造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主要任务是由专门教师培训和指导的英语专业学生在早自习时间里到非英语专业班级负责英语领读及答疑,以使助学和被助学者养成主动、认真、刻苦学习英语的好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果。使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助学工作来巩固所学的英语知识,锻炼和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助学,深入到我院机电类专业的学生中去,了解工科学生的学习及相关专业情况,实现英语和非英语专业相互依托、渗透,达到“双赢”的目标。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与强化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为重点的正式英语课程不同,“校园英语助学”潜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主动、认真、刻苦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态度和行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监控和评价办法成为“校园英语助学”的难点,为此, “两队两制”成为该潜课程的有力保障。
第一,建立“助学队”及其制度。召开学院全体英语专业学生动员大会,发出关于组建“校园英语助学队”的通知,并说明“校园英语助学队”工作的意义、条件和要求。在同学们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进行面试,挑选语音、语调好,工作认真、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了“校园英语助学队”。为了保证质量,每学期进行队员更新,将工作中表现欠佳的学生淘汰,挑选新的队员。队员由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后挂牌上岗。
为使助学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助学效果,专门制定助学制度。其主要内容具体规定领读的形式、内容、领读的纪律以及领读队员的定期交流及反馈,还包含教师对领读队员的定期培训和对助学队员的奖励等。
第二,建立“早自习检查队”及其制度。为加强对校园英语助学的管理,在组建“校园英语助学队”的同时成立了教师“早自习修检查队”。教师“早自修检查队”由教师自愿报名,挑选工作认真负责的英语教师组成。主要负责以下三方面工作:
(1)“校园英语助学队”学生助学前的指导、培训工作。如挑选领读材料、培训和指导领读、答疑能力。
(2)“校园英语助学队”学生助学过程的监控工作。与助学队成员一起下班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助学队的成员集中,了解工作状况。包括与被领读班级学生的配合情况。让他们谈助学体会,取长补短,帮助解决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校园英语助学队”学生助学后的评价工作。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早自习的效果,并对进一步的工作进行调整和指导。
五、效果
“校园英语助学”潜课程建设是一种将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相结合、同伴互助学习的实践,它适应了多方的需求,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自从开展了校园英语助学活动以来,学院早自习英语学习的氛围好起来了,早自修许多班级朗朗的读书声就是最好的证明。学习氛围好了,早自修的纪律以及出勤情况也都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善。“校园英语助学”潜课程的建设,更是大大提高了英语专业学生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助学队队员们也都由衷地感到,自从参加了“校园英语助学队”,自己不仅在专业知识学习上更有紧迫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在能力上也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也比过去强了很多。
课程建设实践 篇12
一、认识乡土课程资源
1. 乡土课程资源的特点
乡土课程资源的特点如下。
(1)乡土。这些资源一定是属于这块土地的,是这块土地上的物、事、人、文化等。它们或是这块土地所独有的,或虽然不是这块土地独有,但通过长期浸润,能飘溢出这块土地芳香的内容。这些资源承载着浓浓的乡情,对培育学生乡土情怀有着特殊的意义。
(2)生活。这些资源总是与这块土地上的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对这些资源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比较容易激活其原有经验,产生学习兴趣,或容易用所学知识、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应用。
(3)情境。这些资源呈现的类别比较丰富,其中多数是真实的生产与生活情境。这些情境性乡土资源所呈现出的问题,通常是不良结构问题,即多因多果,动态变化。这类情境有别于实验室问题情境,尤其是验证性实验情境,对训练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具有特殊的价值。
(4)综合。乡土情境性问题解决学习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通常是多学科的,在当前课程设置以分科教学为主体的情况下,提供一个跨学科知识与方法综合性实践应用环节,这是对分学科教学不足的有效弥补。
乡土课程资源所具备的上述四个特性,是其他类别的课程资源不具备的,或者说具备得不充分。因此,乡土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价值而言是独特的。
2. 乡土课程资源的主要类别及其特征
乡土课程资源有多种分类方式,从对其加工处理的程度来看可以分成以下六类。
(1)原始态资源。即一种原始存在形态的课程资源。它可以是一个真实的生产或生活情境,也可以是一个或大或小的自然生态,还可以是一个没有任何加工的原始故事等。这类资源往往是近在眼前,但往往教师对此似懂非懂,或视而不见。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很多崇明人都去过,但真正能深入了解它的人不多。这类资源因为较为原始,一般人较难把握,与课程目标的显性相关性不高,不太容易被课程化,但它的魅力也就在于其潜在的可探究性,这是一个资源宝藏。
(2)注释性资源。这是在不改变原始态实境资源基础上,对其具有教育性的部分通过现场的图示或文字注释使之显性化,以更好地引起学生关注并便于学习。如崇明西沙湿地有许多铭牌,注释着不同的环境特征;崇明前卫生态村“种—养—沼”三结合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其内在结构关系既严谨又复杂,它是通过现场的图示进行注释的。总之,这些资源既有真实情境性又被注释过,是可识别性较强的资源。
(3)文本化资源。这是一些并不专为教育,而是为了文化或科学研究而对这块土地上(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的人、物、事、文化等进行的文字描述或影像记录。它既可以是散落存在民间,也可以如《崇明县志》等以集合的形式呈现。这些资源虽然与课程目标的紧密度不强,但它们具有跨越时空、精心提炼加工等特点,是极好的、宝贵的可利用资源。
(4)课程化资源。这是一些为了某类课程,或某门课程开发而进行精加工后的乡土课程资源。如崇明地区为了系统开发“生态崇明”系列化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先行开发了《生态崇明》科普读本、《崇明县生态科普报告集》等一系列资源性成果,这些内容不是面向学生的,而是为崇明地区教师开发相关课程,使其科学性得到有效保障的乡土资源。
(5)场馆类资源。这是一些集中的专题展示或介绍乡土的资源。如“崇明博物馆”是比较完整地介绍崇明历史与文化的专题馆;“崇明生态科技馆”是专题介绍崇明生态及普及生态科技的专题馆;“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详尽介绍了本地“非遗”项目等。这一资源的特点是实物、文字描述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系统性强,一般还配有专业讲解员,有利于学生学习。
(6)社会智力资源。每个地方都有对某一领域有特殊研究或有特殊经验体会积累的人才、专才,如“崇明县水生水环境研究所”等专题研究的场所与机构,这是乡土课程资源的又一个宝库。
以上介绍的这些资源中前两种都是乡土实境资源,生活性、情境性、综合性特征更鲜明一些,但存在较高程度的不确定性,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时有一定的难度。第三、第四种资源都是非实境性的、经过加工后的描述性资源,保留着很好的乡土性,但生活性有所弱化,情境性与综合性更弱。最后两种资源是综合形态的资源,有其特殊的优势。由此,不难看出,不同类别的乡土课程资源,彼此之间并不存在优劣问题,我们要根据课程的预设目标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利用。
二、乡土课程资源建设
乡土课程资源建设是指为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提供丰富而优质资源所做的建设工作,其结果不是形成了课程或课程实施活动,而是为其创设必要的、良好的资源性条件。在编制某类乡土课程或某门乡土课程的计划时,尤其是课程目标确定后,课程内容的建设就成为一件特别重要的事。这里的“建设”有三层含义:一是这块土地上的人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二是人们对这块土地上的物、事、人、文化等进行提炼总结与描述的过程;三是课程编制与课程实施人员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进行的指向性明确的对相关课程资源搜集、筛选、整理的过程。这里主要对第三种情况进行研讨。
1. 乡土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
(1)适切性。即应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地域的资源优势进行选择。具体来讲,乡土课程资源的内容要反映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方向,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是贴近生活的、为学生所熟悉的、可感知的情境,且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发展需求。如以“生活垃圾”专题设计来讲,小学学段请学生搜集校园、庭园垃圾分类回收的相关资源,让学生在体验中走近垃圾、认识垃圾;初中学段请学生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开展相关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感知垃圾不当处理的危害,激发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积极情感;高中学段则发挥崇明垃圾填埋场、崇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等乡土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垃圾有效回收与处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生态综合素养。
(2)科学性。即选择的乡土课程资源所蕴涵的教育内容要正确、合乎科学的逻辑。如崇明东滩一位教师选择了邻近学校的海堤护坡工程作为课程资源,通过对资源概况的介绍,学生了解到高大的防浪墙切割了堤内外两侧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与通道,导致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了影响。于是,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绿色通道方案的设计”活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有效激发了,闸门式、开孔式、天桥式、翻板式等多种合理、科学的野生动物绿色通道方案被学生设计出来。
(3)典型性。即应尽可能选择具有这个地域自然或社会个性特色的资源。具体来说,这些资源是对地域文化和特性的反映。如在《生态崇明》“古瀛文化”一章内容的开发中,我们选择了“崇明天气谚语”“崇明扁担戏”“瀛洲古调派琵琶”“崇明灶花”“崇明山歌”等具有地域特点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感受崇明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过程,从中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发挥乡土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当然,在选择与开发中要避免片面强调乡土资源特色的倾向,培养学生对特色乡土资源的自豪感,不等于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自我优越感,更不是培养学生狭隘的地方主义。
2. 乡土课程资源的常用搜集方法
(1)实地考察法。首先要明确考察的对象和目的,明白为什么要做这项考察;其次是要选择合理的考察地点,可选择科普教育基地等资源相对集中、典型的地方,或校内园地或校外基地相对容易进行持续观察的地方;再次是考察方法与手段的选择要精心合理,要善于运用不同考察工具,根据需要做好考察计划;最后是要及时记录与分析,使考察成为一个有品质的观察和思考过程。
(2)访谈法。对专业研究人员或对资源比较熟悉的人员进行访谈,能够比较深入、细致地了解资源的特点。访谈对象要选择对该类资源熟知程度高、科学性把握强的人员。访谈时,要关注被访谈人员叙述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要有访谈提纲与规范记录,以便后期对资源整理与利用。
(3)文献资料法。首先是从专家处进行查阅,因为专家通常有相对完整、丰富的文献资料,这是文献查阅最有效率的方法;其次是查阅地方志,这些资料相对完整集中,内容也较可靠;再次是查阅地方杂志,其资料可靠可信;其四是地方研究部门,包括相关学会、协会,会有相对完整的专题研究资料;其五是去地方图书馆,一般会有本地区人士出版的书籍,是一条较好的捷径;其六是去文化与科学研究主管部门,那里会有“非遗”项目、软课题项目等申报材料与结题材料,这也是很珍贵的资料。
3. 乡土课程资源的筛选
对资源的课程化筛选通常有三个原则。
(1)有用。课程资源的筛选,就是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将搜集到的资源进行分析、判断,留下最相关、最有用内容的选择过程。当然,“有用”也是相对的,有时,把其他资源作为拓展内容或学习参考资料也是有必要的。
(2)适用。分析、判断资源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学习条件。但对某些不适用的“有用”资源,可以进行适当的加工、改编,如增加它的直观性、趣味性,配上案例等,使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相适应。
(3)能用。分析、判断资源是否适合教师现实水平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教师通常是知识型的,对专业化的内容,尤其是操作性的技能,教师未必能精通掌握,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特殊的培训,如无条件进行培训,同时教师通过自身努力也较难把握的资源,就只能暂时放弃。
4. 乡土课程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乡土课程资源的整理需要有一个逻辑框架,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可以对此构建不同的资源整理的逻辑体系,形成相应的资源库。
(1)基于国家(学科)课程标准的乡土课程资源整理与利用。学科课程,尤其是理科的学科课程,其课程标准主要以学科知识体系编制而成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也是基本按照这一逻辑体系展开的。学科课程的乡土课程资源库主要以其学科课程标准的逻辑框架去构建。这一资源库不仅可以培育学生乡土情怀,还有助于促进课堂向“主动学”转型,并使学科教学真正融通生活。
这些资源主要可以三种形态呈现:一是把乡土问题解决学习情境归入相应的章节下,供教师教学时选用;二是把这些资源融入到教学设计方案之中,纳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三是把一些综合性的拓展、探究内容组织化,形成学科自主拓展、探究课程,从而真正全面落实学科三类课程。
(2)基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组织结构的乡土课程资源整理与利用。某一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确定后,一定有一个课程内容体系的组织,这种组织或是知识内容的组织,或是活动项目系列的组织。其组织结构就是这类课程乡土课程资源整理的逻辑框架。这种框架,尤其是活动项目组织结构通常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这恰恰是这类资源库的重要特征。这类课程关注的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学习,而是满足学生能力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更多地强调的是情境体验与“做”的学习。
这些资源可以直接纳入到这门课程结构体系之中,直接成为课程内容;也可以纳入到与这门课程相配套的资源库的相关位置,供教师们在课程实施中对乡土课程作“二度”个性化开发时选择之用。课程执教者不仅仅是课程资源的共享者,还应该是资源库的建设者,对资源库充实与更新负有责任。
(3)基于乡土课程资源积聚类资源库建设的资源整理与利用。地方或学校的乡土课程资源库,有时就是一个资源素材库。它不直接与某门课程开发相关,起到的是一个“聚宝盆”的作用。对这类包罗万象的资源库,更需要有一个逻辑框架。这类资源库的二级结构可以进行如下建构,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发展等。这一相对标准的资源库的建立,有助于增强区域间或校际间交流上的相通性,更为学校教师开发乡土课程提供了一个“聚宝盆”。
【课程建设实践】推荐阅读:
实践类课程建设规划09-16
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07-06
全景式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论文07-11
课程综合实践05-09
课程整合实践05-19
实践课程理论06-01
实践课程设计06-03
舞蹈实践课程06-06
课程实践体系06-10
汽车实践课程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