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课程

2024-07-07

实践教学课程(精选12篇)

实践教学课程 篇1

摘要:本文综述了当前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总体现状, 明确了建设目标, 并提出了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重点是优化实验教学方案, 加强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建设目标,实验室,实训基地

一、实践教学总体现状

生物工程专业是属于生、工结合型的新型专业, 它既具有生物科学的基础, 又具有工科的特点。结合这一个特点, 立足于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生物工程实验中心下设了微生物实验室、组培实验室、发酵实验室、酶工程实验室和食用菌实验室, 配置了发酵、化工原理等课程实验实习所需的一系列大中型实验装置。各实验室建设初具规模, 基础设施不断充实, 初步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实践教学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实习和毕业论文进展顺利, 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实践课程基本能够按要求开出。但是, 应该看到,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 实践教学仍然是当前整体教学的薄弱环节, 体现为人们没有像重视理论教学那样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质量监督措施未能到位。部分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太小, 实验室规模、仪器设备的数量和档次等都存在不足, 这些都制约着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建设的目标

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遵循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按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军训、劳动、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等, 组成一个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 强化理论为实践服务, 理论、实验、实训为技术技能服务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改革建立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转变观念, 整体规划实践教学工作, 统筹安排实践教学资源,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 加快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强化实践教学监控与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办学水平, 努力实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

三、落实实践教学的主要措施

(一) 突出并优化实践教学方案。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设计安排好实践教学的环节和项目, 突出能力培养,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35%, 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 明确技能考核要求, 充分体现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从源头上优化实践教学方案, 以便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1.将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 培养综合型人才。

实验教学中心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 做到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把新知识、新技术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 使教学内容跟上学科发展前沿。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保持实验内容的更新率在20%以上, 保证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能够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专业技术的需要。

2.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实行“一人多岗和多人一岗”的运行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另一个关键就是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思想稳定, 业务精湛, 务实创新的实验室队伍是实验教学创新改革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由主任主持,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和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条例, 并具有一定数量的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 要求聘用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验指导教师, 并采用相应措施稳定实验队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中心要制定人员短期和长期培养计划, 每位指导教师必须具备独立完成生物工程专业2/3以上实验内容的能力, 而且每年必须开出3~5个技术含量高的新实验。

3.采用开放式管理,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

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需要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其它一些条件并由学生亲自操作才能完成。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为适应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增多、时间加长,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实验教学效果, 整个教学实验中心全面实行开放式管理。

4.建立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以验证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创业性实验整合实验课程内容, 为学生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阅文献资料, 收集处理信息, 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研究过程, 做好观察记录, 分析提取实验结果, 按论文形式书写研究报告, 或以其它方式表达展示研究成果。这样就明确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使整个实验从头至尾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明确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秀学生和愿意得到锻炼的学生可向实验教师毛遂自荐从而成为一次实验的“小老师”。

(三) 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 围绕生物工程方向的教学和科研, 我们对实验室建设有以下设想: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在起步阶段就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水准, 但为了进一步满足教学和科研实践的需要, 我们已计划再建:分离纯化实验室, 一个小型酶制剂试验厂和一个生物制剂试验厂, 为实验室产品的中试研究和开发创造条件, 进一步从硬件上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满足多种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在校外基地建设上, 要充分发挥系部积极性, 本着与实习基地互惠互利的原则, 充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 主动出击, 服务社会, 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 明确双方的义务、责任与权益, 体现互惠互利原则。在巩固原有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 计划每年开发2~3家新的实践教学基地。

(五)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制定和完善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作规范, 加强对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和考核。把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作为主要内容纳入教师教学考核的范围内。

四、结语

我校的生物工程专业比较年轻, 但先天条件较充足, 并拥有较好的国内、国际合作关系。相信, 在建设和发展本校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将在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人才培养上有更深的认识, 取得更大的成绩。

实践教学课程 篇2

摘 要: 随着新型教学法不断拓展,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要。文章从课堂气氛、主动学习过程、培养方法、学生意识等方面分别讲述。分五个方面重点阐述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然后提出探索和希望,最后总结关键。

关键词: 课堂气氛 自主探索 主动参与 培养方法

引言

工程教育指以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和工程知识为己任,以先进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实际的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形式。所指“实践能力”是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向各种能力转化,是各方面能力的展示和运用。实践能力是实现一个人价值的能力。目前存在不正常现象: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实用或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不能直接或较快进入社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差。教育部原周济部长指出:“我国教学质量在世界上是先进的,但有严重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实践能力较差。”同时他强调:“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指出:“实践是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重要条件,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源泉,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要途径。”所以实践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中必须不断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的人才观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我们应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实践教学方法,努力优化课堂实践教学,培养新一代人才。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

一位教育家曾指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社会一体的作风,有益于创新能力发挥。”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为拥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表现为尊重学识的主体地位,善于为学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实践教学氛围。这是师生互动、改变学习方式的前提。

1.教师必须明确意识到工程教育理念下教师地位、作用的变化。

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从尊重学识个性出发,把学生看做能动的人、可合作的对象,在平等合作中,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实现发展目标。

2.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

学生刚刚步入成年,正处长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还没有成熟,出现一些毛病和错误在所难免。实践教学中,要经常运用鼓励评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3.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追求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和谐。

充满爱的教育是伟大的教育,教师只有在情感上获得学生认同,教育才能发挥育人作用。所以教师在工作中要坦诚相待,让教育充满人情味;对学生的说教要言而有度、言而有情;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与每一个学生交朋友。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自主探索是以学生自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学生在老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积极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实现知识是在创造的实践教学活动。应当说,自主探索是现实课堂实践教学的和谐要素之一,因为主动探索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掌握一些科学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实践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

情境创设手段多样,故事讲述、实物模型、电脑动画、演示实验、表演操作等都能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实践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注意力专注于情境中,主动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

2.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构建者。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方法进行大胆猜想、迁移、推测,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3.创设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合作学习让人参与实践教学,让人投入探索,表现自我、积极主动,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创新,形成良好个性。因此,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和组织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经常给学生组织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知识点,学会倾听并发表意见。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注重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

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运用它解决实践问题,体现出知识应有的价值。教师要根据实践教学目标,针对实践教学重点,设计出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联系;不仅要解决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开放性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探索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坡度都能“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知识的信心。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实践教学中,笔者坚持“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又根据学科本身特点,对学生分层次要求。课堂上让优秀生自己探索发现,以满足他们希冀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但必须确保大多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重点对后进生进行辅导。练习分层设计,左右分层要求。后进生只要求做基本题,绝大多实践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综合题,一小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较难的题。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和简化意识

评述实践教学思想,提炼实践教学方法,提供学习的有效武器是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学习兴趣的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实践教学思想,掌握实践教学方法;自然将问题表达清楚,除去次要的干扰因素,突出概念核心,着重发掘概念的深层含义,从语言上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精简恰当、准确有据、逻辑性强。对项目、案例进行适当加工,化繁为简,对课本中较复杂的问题进行提炼,使其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逐渐渗透方法意识与简化意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找到学习实践教学方向,克服对实践教学的恐惧感,找到成功感,进而对实践教学产生浓厚兴趣。

实践教学是在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一门应用很广泛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同时又是那样生动具体,富有解决现实问题的魅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践教学问题,深切感受实践教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结语

实践教学课堂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我们必须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到豁然开朗。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确立新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方案的前瞻性与系统性,建立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建立合适的实践教学机制。

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包括实践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制订,实践教学环境建设,项目实践教学开展等。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做一体教育研究,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建立,如实践考核方法改革与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改进等。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课程 篇3

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2010年颁布的《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为此,我院(西安翻译学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任务。目前,随着对我国大学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对教师数量的要求已转向质量,加强高校教师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成为目前高校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实践教学在高校教师培养中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的提法在我国始于80年代后期,张念宏主编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提到“实践教学”的定义,其定义是:实践教学“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所进行的参观、实习、习题课、讨论课、设计等教学环节”。

依据这个定义,对高等院校各基础课程教师的实践教学可以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如一些编程类课程可以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逐步贯通到学习当中去,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对学生的编程技能有所提高。

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对人才衡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创新能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实践,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挥。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理论当中学习来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在实践当中,总结出更好的方法,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教学模式是运用系统方法对过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的纲领性描述。教学模式重要的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用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

当前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出题学生解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即提高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不了老师的讲课水平。所以,必须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思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已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确立“面向通识教育、服务通识教育”的宗旨,大力加强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新模式

针对目前实践教学的相对薄弱情况,各个学院积极开始改革。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就是根据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校课程的教学计划,将学生的职业技能、见习实习、顶岗实习、假期实践调查报告、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结合在一起,统一规划,系统实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管理模式。

该模式实施的基础,是学校必须定位准确,培养目标切合实际。作为一所地方性民办院校,西安翻译学院紧扣“读书”、“做人”、“变革”、“奋进”的基本校情,确立了“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或“专业+外语+现代化技能”的培养目标。围绕着培养目标,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我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各占50%。应构建各专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课堂相辅相成”、“以专业技能训练、见习实习、顶岗实习、假期实践调查报告、毕业论文作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为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

1.“第一课堂为重点、第二课堂为补充”的专业技能培训

加强对学生的本专业技能培训,必须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要作用和地热课堂的补充作用。第一课课堂是育人的主要渠道,各个专业都开设有思想政治课程,心理学课程。与此同时,在课外有社团活动,也定期举办朗诵、演讲、辩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锻炼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和展示平台。

2.大力发展校企合作

将企业一些特长性人才,引进到学校,建立现代的职业师徒模式。学生在学校能学到企业的相关知识,而且老师手把手进行企业教育,同时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够提供很好的建议,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在企业当中进行实践学习,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践提到了一个很好的提升。如将汽车4S店推广销售,学生将汽车推广、销售、维护、保养等进行了一个系统地了解。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系统性原则

应该根据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规律并结合我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特点,从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能力发展要求出发,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及相互联系,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辅相成,使得实践教学体系内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和统一,具有其连续性,贯穿于大学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实践教学体系的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我院本科应用性大学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也应分阶段、分层次来逐步实现的过程和对其的深化过程。

四、创新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1.教学管理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前提条件必须是教学管理的改革。目前,在传统的、现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管理下,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必须按照该专业该课程的教学计划循规蹈矩的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大学生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活动安排余地相对比较小,不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行“现代师徒制”、“4+X”等成为教学管理改革的第一要务。这些学习制度减少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共性要求,充分发展了大学生的个性,可促进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大发挥,为创新人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环境;实行多样化考评制度,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辟出一条大道。

2.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推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应将实践平台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抓,通过理顺体制、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实践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同时将该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平台建设等作为重要的专业建设内容,落实建设经费,制订切实可行的建设计划和师资培养、引进计划。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要吸引和聘请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一起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实现现代教学的师徒制模式;使实习基地平台同时成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训基地平台,从而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建设新路子。

3.加强队伍建设。为了适应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抓好“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工作,通过各种培训、培养途径,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建设创新型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上,西安翻译学院开创了具有我校独特品牌的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大为提升,为学院迈入一流高校的队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鸳珍. 对话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建钢: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十大战略[N]. 中国教育报,2010-1-6(18).

[2]蒋家平. 拔尖人才培养应有通盘考虑[N]. 中国教育报,2009-12-21(6).

实践教学课程 篇4

近年来, 随着各用人企业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 那些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在就业时成为企业争相聘请的人才。目前,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 实践教学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达到了1:1, 实践教学受重视了, 各高校实践条件也不断改善, 但学生的动手技能并没有成直线上升, 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等问题也突现出来, 而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动手技能。是什么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构建怎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提高我们的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 而校内的实践教学多以整周为单位的单项实践教学, 也称校内实习或实训, 而我们研究更多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本文就影响校内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由于实践场地环境比教室大, 人员可自由移动沟通多, 造成学生心理开放, 思想放松, 纪律较松懈, 表现为:衣着随便;如穿拖鞋、穿短裤等;迟到、早退现象相对较多。而在实践过程中有时工作较多, 学生有畏难情绪出现:怕若、怕累、怕脏等思想。加上践教学多安排在学生的毕业学期, 这时候学生见工、面试时有出现, 学生面临毕业就业的压力期, 思想波动大, 造成学生对实践热情的下降。

2. 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

(1)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些专业在没有上专业课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学生没有专业知识的指导, 来到实践场所后对实践的内容和设备感到陌生, 理解不了有些专业名词, 学习起来就困难重重, 影响实践教学质量。有些实践教学安排在学生的毕业前夕, 学生热忠于找工作, 思想不稳定, 再加上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对学生实践期间请假找工作给予开绿灯, 造成有些学生缺习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质量从何而谈?而留下参与的学生人员不齐, 思想波动, 自然对实践教学应付了事。 (2) 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有些专业实践教学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 安排实践教学时为了达到1∶1的比例, 重复安排类似或相关的实践教学, 造成学生对后面的实践教学失去兴趣。专业教研室在安排实践教学时, 由于和实训部门特别是所在的实践场所缺少沟通, 造成所安排的实践教学现场的实践设备满足不了实践要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了实践设备的支持, 实践教学难以有好的效果。

3. 实验技术人员因素。

再好的实践场所, 再好的实践设备, 再好的实践教学方案, 实验人员才是最终的实施者, 因此实验人员的素质如何, 将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而实验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讲授表达能力和教学方式方法影响最大。 (1) 专业知识能力。现在的实践教学设备很多是较先进的仪器设备, 实验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能力才能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才能发挥仪器设备的效益, 开发更新实践内容, 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 否则, 先进的仪器设备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浪费。专业知识能力还表现在实践操作能力上。实验人员的实践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实践的顺利进行和效果。课前的仪器准备, 器材的收集, 所需仪器、元件的校核, 对于实践过程的每一个原部件、仪器性能和使用方法的熟练程度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方面, 体现在实践人员的操作能力上。 (2) 讲授和表达能力。实验人员在指导学生实训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在上课时像理论教学老师一样讲授一些实践操作的程序、注意事项、以及某些有可能要分析到的理论知识。作为面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实验人员一定必须具备讲授的表达能力, 这就要求实验人员首先熟知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安全操作规程、实践过程和结果以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组织、实施, 而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对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极为重要, 若肚子有料而说不出, 不但影响教学效果, 也为学生留下不好印象。 (3) 教学方式方法因素。现在的大学教育方式有从成人化教学方式向小学化教学方式退化的趋势, 将原有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和实践性教育方法也完全改变成了填鸭式教育, 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实践教师把实训内容从头到尾讲一遍, 按下来安排学生进行训练, 实践教师随时进行指导, 表面上看起来学生也可以掌握实践技能, 但长期下去对学生难产生新的兴奋点, 单调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 因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另外教学方法也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 现在的实践教学方法多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 学生间缺少竞争、思考不多, 加上如碰上实践内容枯燥、实践时间长等因素, 学生容易采取应付形式对待实践, 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效果不佳, 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 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1) 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后所达到的预期能力水平, 既要符合总的人才培养目标, 又要相对明确、清晰。实践教学目标的意义不仅仅是局限于实践技能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和认识世界的方法的训练。因此, 实践教学应有自己独特的目标[1]。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培养素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实践项目, 安排实践教学时专业教研室要和实践部门分析讨论, 避免在学生的毕业时期安排, 合理安排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顺序, 根据实训场所的设备安排能达到教学要求的实践项目。在实训过程中, 实践指导人员要以身作则, 严格要求和执行劳动纪律。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指导人员还应溶入到实训中去和学生一起动手, 并讲述只有靠双手和劳动才能换取自己末来。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不怕若、不怕累、不怕脏的新思相和新作风。另外学生处还应对毕业班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 减少学生的就业压力, 让学生安心地完成实训。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服务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能力培养要求, 不能一概而论。在实践教学中鼓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采用布置任务的方式, 对学生实训进行分配。除了一些集中讲授的内容外, 一些维修项目分配到个人, 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指导老师进行现场逐个问答, 让其他同学进行监督和学习, 学生也在掌握自己项目的同时也掌握到其他项目。这样学生在完成各项目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技能逐步地得到提高, 学生收获大, 学习的信心就足。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 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 如我院设立开放了电子协会、制冷创新实验室、现代电工新技术实验室、组太软件应用实验室、汽车训练室、计算机实验室等有特色的实验实训室, 为学生在课外实训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我院学生在近几年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电子类、机电类、汽车类、计算机类等各类的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此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充当指导者的角色, 学生完成了由理论认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变。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结合社会培训机构成功的经验, 推进“三个相结合”, 即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 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 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 指导实践教学。 (4)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 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 建立相应的方法, 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教学业务管理是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教学业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决定着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 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 (5) 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建立实践监控体系应包括实验教学的体制与体系、实践项目、实践师资队伍、教风与学风、实践管理、实践教学与改革、实践条件、实践教学效果等内容。 (6) 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教师的提高、教师的结构以及教师的职责等方面。实践教学人员应通过坚持自学、在职继续教育、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讲授和表达等能力。学院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实践教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实践教学人员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 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 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四、结语

实践教学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和高素质的实践教学人员的协同配合, 学院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上下一心理论与实践并重,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水平,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保持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摘要: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动手技能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学生动手技能的高低, 文章分析了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 提出构建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践教学质量,因素,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饶汕贤, 赖元峰, 张少雄.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J].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4) , 2003, (4) :25-29.

[2]魏礼文, 郑宗晖, 王利民.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4) , 2003 (, 4) :52-55.

实践教学课程 篇5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反思与困惑 the new lesson change teaching to practice with introspect wang ming-chang 【abstract】implement new course reform, the feature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ccurrence root of change, student of study aggressive drive full transfer, potential drive full scoop out exertive, teacher of profession level and profession intelligence continuously exaltation, real realization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both parties of common growth „„.【key words】the teaching practice;classroom teaching;introspect with perplexity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潜能被充分挖掘发挥,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智慧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旧的教学模式再也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了,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简单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课堂教学做到了目中有人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大大减弱,学生有了质疑的机会,有了表现自我的天地;我们的课堂从过去的教师演绎独角戏的课堂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课堂。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能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发现、掌握知识。有时候,为了某个问题,课堂上有激烈的争辩、平等的对话、多方面的思想交流。在参与课改的一线教师眼里,学生是促使教师们不断迎接挑战,不断成长的主要原因。在学生们眼中,老师是平易近人的学习伙伴,是充满人情味的良师益友。学生能处于一种可贵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平等对话。这样的情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三极少见到的。

可以预期,改革设计者地贯彻人文教育、培养学生民主精神的初衷,是有可能实现的。

2.学生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在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个人的成功与他人的成功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之间实现了融洽的相互合作。在学习小组中,个人的观点和其他人的观点相互碰撞、磨合,并最终形成共识。大家互相促进,不断引发形成新的见解和主张。整个过程充满了令人鼓舞的群体创造的强烈色彩。它有助于弥补教师难以面向学生众多差异的不足,从而有可能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生生互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交互式的提高。

新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最佳体现。

3.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促使他们有望养成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

事实证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经过个体的思考和整合,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相互沟通,结合课内外的有关资料或经由某种课外活动,找到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之下,使学生以良好的思维状态进入多层次的思考,从而打开思路,多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发现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再提问题再讨论解决,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模式。如果学生学习方法正确,随之而来的就是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并最终实现授学生以渔,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让学生从狭窄的教材中解放出来,放眼无限广阔、飞扬灵动、多姿多彩的生活

在新课标指引之下,语文课的外延向生活延伸,其意义重大: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束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因为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文本是相对狭窄的,有了生活这个永远新鲜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有着落。

当语文的外延向生活延伸时,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常新。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当然应彻底放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培养目光远大,胸襟宽阔的世纪新人。新课程改革,他承载着这个民族和历史的重任,承载着无数读书人的希望,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岂能不脚踏实地,奋然前行乎?

5.教师有可能成为专家、教学艺术家甚至是教育家 无论是课堂内外,学生的问题都有可能是多角度、多侧面的,这就迫使教师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广阔的知识面、更具人性化也更灵活的专业引领。

由于上述原因,也由于语文课程资源的无限广博,要求教师对文本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全方位的把握。同时,还必须有健康丰富的人生体验、时时更新的多方面的知识。这就突破了局限于狭窄的教材所产生的相对固定的思想状态,彻底改变教书匠的传统定义。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是

永远不可预知的,允许学生提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勇气。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敏锐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动向和思维方式,努力给予正确的引导,学做学生最佳的心灵捕手!

然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也有着现实的困惑和思考。

1.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要求差异性的困扰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认为“教学中再也不要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抄、背词语注释,测试时也不要考词语解释。”我们认为,一定量的词语积累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整个初中阶段,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词语后,才有可能开展广泛的阅读。这正如学英语,如果都得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词语,就会大大影响阅读的实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教系统的语法知识已形成了共识。但在教学中遇到了,要不要做起码的简单介绍呢?如果以上两者都不多讲,到了初

三、高中,学生如何才能读懂学到深奥的文章呢?即便是以后的中考,如果有考文言文课外阅读,没有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将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因为新教材的文言文的容量比过去要少一些,更加深了这方面的教学难度。

2.如何处理好大班额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让生生互动成了现实。在大班额的现实下,尽管老师们知道要面向全体学生,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班上总有一些学困生,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思维的活跃程度、学习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但没有成为合作伙伴,反而成了小组得分的负担。如果要组内同学帮助,老师们也是根据合作的程度来决定评价的等级和层次,那么就有可能造成这些同学的依赖性,反而于集体不利。特别是到了毕业班复习时,这种问题就更加突出。我们时常看到这种情况,许多学生个个争先,人人向前,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哪里还有更多的时间来帮助程度实在很差的同学呢?

往往在很多时候,这些学困生成了学习的旁观者。老师们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老克服,想要改造他们,但苦于没有一种有效地途径。有时,我们还多痛苦的承认,我们的教育还是成了精英教育:在新课改中,一部分学生脱颖而出,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发挥,他们如鱼得水。可正像社会成员组成的层级结构一样,总有一部分金字塔底层的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想又如何实现呢?

3.如何处理好课题气氛活跃和教学实效性之间的矛盾 我们都可能见过这样一种课,气氛活跃,课题景观令人振奋,然而却没有收到多少实效。

我们认为,只要现行的社会通过考试选拔、用人的制度没有改变,任何教育教学的改革就都得经受考试的检验。事

实上,在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背后,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在这里,有不容教师们选择的因素。因为新课改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不让或是中途截断学生的讨论,都是那么不合时宜的,是有悖于课改精神的。在通过课题讨论老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是不是还要关注语文传统的工具性?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的想法时,是否要更关注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也是培养和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机会。我们的追求是让学生一方面能进入文本,另一方面也要求能出得文本。教材就是例子,就是工具,怎么利用好这个工具,就得学生有深入思考的时间。一堂课中的动静、内外、古今结合正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如此才能促使学生得到表达和思维两方面的锻炼,然后利用课堂上所修得的“武功”去举一反三,解决新的问题。

4.如何处理学生讨论和教学进度的两难

在教改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课: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之后,班级讨论正酣,气氛非常热烈,可正要下课或时间不够,处理的办法是继续讨论还是暂停讨论?若是前者,则不符合新课改理念;若是后者,在转往其它环节的教学并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后,将要面对重回老的一套的尴尬。

新课改理念认为,在此时截断学生的思路就断送了学生

自主性的发挥和培养,哪里的新?即使余下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但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也是十分必要的。

新课改实施以前,满堂灌作为千夫所指的垃圾,确实不能再让它来主宰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反对老师们搞的一言堂,也不能忘了在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之间,接受性的学习也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在能力培养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夯实基础的基本任务。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此为良训;同时它也是新课改所强调的“三维”之一。从教材的实施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毕竟还要有一个时间观念和计划安排的,课堂教学还要有一定的预设。有些典型的、有很强示范性的课,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某些计划好的教学环节到底要不要放弃?对于整个教学进度来讲,该对哪些课文进行取舍,确实是一件难以定夺的事。

5.如何保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评价体系也逐渐形成。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加盟”,其重要性正前所未有地显现,开足开全这些科目理所当然。接下来的情况就是学生可支配的时间更少了,学习的负担更严重了。

在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升学的实质未根本改变的现实下,本来各科教师争强时间、争留作业的现象就屡见不鲜,加上这些科目的考试要求,学生一下子增加了许多课业负担,以上的情形就更加雪上加霜。比如语文课,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和走出校门扩大见闻的机会,需要学校的图书馆的藏书发挥功能,需要与广阔的现实生活联系。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可能都无法很好地实现:一方面在学校里的时间不允许,也不会有哪一科教师会允许,因而现实的情形是想看也看不了;另一方面,囿于各方面的实际原因如安全方面的考量,家长们和校方也十分为难,因而是想出去也不易去。

6.如何促成教师的专业成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塞缪尔森说过:“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获得诺贝尔奖,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师徒关系的达40%以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水平对培养人才的决定性作用。办学之本,唯在得人。(余文森:《教师的专业智慧》)在新课程的诸多成长中,只有教师的成长才能保证教改的实效和可持续性发展后劲。

我们认为,教材对每个教师而言,都是相同的,可因为教师的差异,每堂课都将打上教师个人的印记。效果孰高孰低,孰优孰差,都将因之而千差万别。因此,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应与教师的培训同步进行,走出去、请进来,扩大视野和校本培训也要同步进行。有了一定的理论储备,还要到实地去取经,评判鉴别、博采众长,内外双修。海纳百川,山积万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7.传统的教学方式到底有没有可取之处,在教学中要不要传统教学的参与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否毫无是处?我们现行的教学实践中还要不要、敢不敢运用“旧”的方法?

新课标明确规定,“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新课标解读》)注重对学生双基德训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来都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即使在新的时代,它还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绝大多数的改革,都不可避免的包含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只有与 现实的土壤结合,才能奏出最强的时代之音。

然而,在起始年段,知识的积累和习惯的养成,更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背诵、默写、识记等基础性的东西,教学实践表明,“旧”的一套仍然有用。在培养学习的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时,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只要是能提高教学实效的,应该都是可行的。我们奉行的原则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

以上种种,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之所以要提出一些问题,主要是为了新课改的全新理念能更好地实施,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加以总结并不断地丰富,以便能更好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当然,我们反对身在曹营心在汉,置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却满脑子陈旧观念的教法,反对打着新课改的大旗却了无新意的教学模式,更反对重新回到桎梏了

无数人心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制度,那是历史的倒退。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课程 篇6

摘要: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思维方式,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任务驱动是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计算思维和任务驱动的混合方法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实践,讨论了混合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并对最终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验证。

关键词:数据库实践;计算思维;任务驱动;混合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133-02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思维方式,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任务驱动时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计算思维和任务驱动的混合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实践,讨论了混合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并对最终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验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发实践类课程强烈地依赖底层语言基础,又有不为大家熟悉的思维方式,常常让老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在实践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注重语言本身,并不是利用编程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一个教学误区。最终并没有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数据库实践课程作为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后继开发实践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对数据库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

当今的社会发展速度惊人,尤其是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出现,计算机行业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对于软件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单纯掌握几门编程技术,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教育教学模式亟待改变和创新,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任务驱动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

一、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1.计算思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认为,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人类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行为思维活动,隐含了计算机科学所有范畴。[1]

计算思维的概念主要包括了四个范畴:递归思维;抽象和分解任务或设计;按照预防、保护及统御容错,纠错的方式;采用启发式推理来寻求解答。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能够极大拓展学生知识面、能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并且有助于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2]1996年Jane Willis,在《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指出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必须要包括三个阶段的任务:介绍任务和主题的前任务阶段;执行任务,准备报告,进行报告的实施任务阶段;分析和再练习的后任务阶段。

3.混合教学模式

本文中所指的混合教学模式是基于计算思维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3]计算思维是对学生思维的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旨在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进一步培养计算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任务驱动既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故结合两种教学方法,通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和实践,使计算思维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混合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实践课程中的实践

1.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数据库实践课程设计

基于计算思维的课程设计应该培养学生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在培养计算思维的同时兼顾能力的培养。任务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因此课程的设计采用计算思维中的抽象和任务分解的方式,将大项目抽象划分为若干小项目,基于小项目的任务驱动方式设计开发,再将每个小项目的成果合并形成最终的应用系统。基于计算思维的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实践和讨论的形式进行,同时课下辅以课程论坛的方式进行总结。以足球联赛管理系统后台为例,计算思维在数据库实践课程中的设计见图1:

基于项目的任务驱动设计,在数据库实践课程上选择使用了“足球联赛管理系统”,并将该系统划分为后台和前台两个子系统。划分4-5個同学为一组,来共同协作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课上的时间来完成后台管理系统,课后的时间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前台系统。每一次课程都包括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完整3部分内容即任务介绍、任务执行和任务总结。

2.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数据库实践课程的实践

我校的数据库实践课程共64课时,内容划分为3个部分,即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开发、数据库开发优化三部分内容。数据库设计和构建部分,任务为足球联赛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和构建;数据库开发部分,任务为足球联赛管理系统开发实现;数据库开发优化部分,任务为从数据库设计和系统设计实现两个方面优化现有的系统。课程内容通过16个专题(每个专题4学时)完成。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数据库实践课程安排

1.数据库设计和构建 专题一:系统开发流程及需求分析;

专题二:系统数据库设计及ER-模型;

专题三:系统数据库设计优化即范式化及数据库创建;

专题四:系统数据库设计优化即数据表约束及视图;

专题五:数据库创建评审。

2.数据库开发 专题六:系统实现设计SQL语句编写;

专题七:使用基础JDBC开发系统DAO层;

专题八:使用高级JDBC优化DAO层;

专题九:用户登录模块完整开发;

专题十:查询功能模块完整开发;

专题十一:插入功能模块完整开发;

专题十二:修改、删除功能模块完整开发;

专题十三:系统集成小组模块及评审。

3.数据库优化 专题十四:优化系统提升性能即存储过程的使用;

专题十五:优化系统以减少用户操作即触发器和游标的使用。

总结和答辩 专题十六:进行项目答辩与总结。

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数据库实践课程,在第一次专题中明确课程的总体目标,即每个小组需要在課程内完成足球联赛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开发和优化。具体每一个专题中,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任务介绍,明确本次专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小组同学基于该问题讨论如何分解任务,进行任务分解;并进行实际设计和开发实践活动。第三阶段:老师总结和讲解在第二阶段比较共性的问题,针对每一小组的问题分别指导;第四阶段:学生根据老师的总结和讲解改进本次实践活动。课程结束前10分钟大家进行最终的任务总结。完成课下任务时重复这一过程,这样一来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计算思维更好的去解决预留任务。

计算思维的思想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也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展开:

计算思维中的任务分解是解决复杂问题十分有效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在数据库设计及ER-模型这一专题中难度较大,学生常会无从下手。这时老师可以借助需求分析中所涉及的多种角色,按角色进行任务分解,可以启发学生将系统参与者划分为浏览人员、工作人员和管理员三种角色,从每一个角色的角度出发,来分解设计任务。然后再合并设计,从而设计出完整的系统数据库。

计算思维中的启发式推理,可以通过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球员信息这一实例很好的给出。在没有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下,往往同学会设计出一个代表球员信息的表格,其中球员所属球队则为表格中的一列,这种设计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因为学生没有考虑到球队进球的信息问题。常见错误的数据库逻辑视图见图2: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的举例,常常举的例子有商品的价格问题,按照学生的一贯思路,会将商品信息设计为一个表,其中商品价格是表的一列,但实际销售中促销打折是比较常见的情况,而日后又恢复原价。如此一来以前曾经销售过的价格就找到不到了,如果发生退款、退货、或者销售额统计就没有办法实现了。通过这种具体实例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构建出较为完善合理的数据库。正确的数据库逻辑视图,见图3:

任务驱动在每次专题中,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围绕具体而明确的任务展开,这样学生就知道每次专题的具体任务。例如,优化系统以减少用户操作。在触发器和游标的使用这个专题中,学生完成的系统总是需要用户录入比赛的每一个进球的详细信息,还需要录入每个球队在每场比赛的进球数。这样一来用户操作复杂,也容易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我们的任务是要将这样的用户操作简化,同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所以在系统中明确提出,本次专题要求用户仅录入进球明细,进球总数不需要用户操作,由数据库利用触发器替代用户的操作。明确任务后,学生就会有方向去执行任务。

3.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数据库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数据库实践课程有效的将任务驱动和计算思维的培养相结合。其优点是通过任务驱动将课程任务从理论概念上升为实际问题的解决,给学生更加具体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计算思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在有意识的科学思维方式下完成,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采用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计算思维结合起来,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教学过程的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使学生以科学的思想去分析问题,通过切实准确的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计算思维和任务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新一代的大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仅仅通过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无法完全构建计算思惟,我们需要在整个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贯穿这一思想,从而真正地培养起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M. 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ACM,2006,(49):33-35.

[2]李代勤.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讨[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9.

[3]刘君亮.基于计算思维的混合式学习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4]魏来.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设计与教学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5]徐迎晓,何文琦,王治珍,等.基于严肃优秀的计算思维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3,(18):6-8.

实践教学课程 篇7

1 前提与背景

1.1 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插花艺术的普及与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鲜花作为美的使者、爱的纽带,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 花艺装饰和鲜花礼仪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尚, 成为民众文化素质与生活品位的标尺。可以说插花艺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大到两国间的外交会晤, 小到老百姓的婚丧嫁娶, 到处都能见到插花艺术的倩影。因此在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中培养理论兼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插花人才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1.2 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的确立开创了插花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为了顺应新的形势,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 对于从事插花工作的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进行了等级划定, 并对各级技能进行了明确规范, 由指定部门和单位负责插花员的技能培训、考核与等级认定, 授予相应的等级证书。在这种政府扶持、有章可循的情况下, 各类插花花艺的教学机构和团体便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且蓬勃发展起来, 一时间举国上下插花技能培训如火如荼。高等院校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与竞争。

1.3《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日益凸显

《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是园林科技学院园艺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中的专业课程, 具有实践性强、动手性强的特点。但目前各专业开设的《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的教学实践内容雷同, 缺乏针对性, 不能有效地结合专业特点, 使学生得到应有的锻炼与提高。并且由于鲜切花的成本高、耗损大, 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不能满足实践需求, 因此以往一直采用竹签代替实际花材进行造型练习, 然而实践表明学生的竹签造型能力与鲜切花造型能力并不成正比。因此有必要对《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新的改革探索。

2 目的与意义

与时俱进, 调整教学内容, 使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符合其专业特点;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新教学手段, 避免与现实脱节, 使学生能够得到切合实际的锻炼与培养,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确立科学的教学进程, 由浅入深, 由概念到应用, 由具体到综合, 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地消化吸收理论知识, 提高动手能力, 循序渐进地取得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全面进步;完善考核办法,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合理的评定, 充分发挥考核这一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

3 内容与方法

3.1 教学内容的调整

结合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 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将《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划分为插花员岗前培训、商业插花、场景花艺装饰、艺术插花、以及压花装饰5个部分。各部分内容的权重与具体项目, 视专业特点而定, 如园艺专业的学生对于花材比较熟悉, 但造型能力较弱,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花材较为陌生, 但造型能力较强, 因此花材识别与造型部分的实践, 前者侧重于花材造型, 后者则侧重于花材识别;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而定, 如园林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观赏植物的应用能力, 以及艺术设计与创造能力, 因此整体上讲, 前者侧重于几何形体与礼仪插花制作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后者则侧重于艺术插花创作与花艺装饰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往《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实践环节的主体教学方法是先由老师完成整套操作示范, 并提供作品样板, 再由学生进行模仿性实践, 并根据样板完成作业。该方法虽然能够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质量较高的实践作业, 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疏于思考, 致使操作机械、观念教条, 甚至刻意追求教师的操作细节和作品同样板的相似度, 严重地妨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实践教学方法取代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样板式实践教学方法。即教师通过充分的讲解, 向学生阐明实践的内容、任务及作业完成标准, 对于技术难点仅做必要的操作演示, 并不进行完整的操作示范, 学生须通过认真思考, 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进行操作实践。而在学生实践过程中, 教师则起着辅助和监督的作用, 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纠正。

3.3 教学手段的完善

既然全程采用鲜切花进行实践教学是不现实的, 并且容易造成严重浪费, 而竹签又无法取代鲜切花使学生插花的造型能力得到根本提高, 因此新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以竹签配合鲜切花——2种教学手段并施, 2种教学手段辅承的方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3.4 考核机制的改进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经常会出现个别学生实践进行得又快又好的现象, 而在以作业完成质量的单一指标的测评下, 这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则很难如实地反映出来。并且由于实践态度一度被视为实践测评的一个参照指标, 用来鼓励那些实践能力较差但肯下功夫锻炼的学生, 竟使得一些学生为追求高分陷入了磨洋工的误区。因此为科学地测评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为配合时代节奏与社会发展新风尚, 鼓励学生尊重时间, 讲求效率,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而采用实践用时与作业质量的双项指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具体实施方法即前30%提交作业, 且作业完成质量在良好以上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在其作业成绩基础上进半档, 后10%提交作业, 且作业完成质量在良好以下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在其作业成绩基础上降半档, 中间60%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等同其作业成绩。对于提前提交作业, 但作业质量未达到良好以上的学生, 则建议其继续完善, 以遏制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倾向。

4 效果与分析

4.1 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教学改革实施以后, 以鲜花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实践教学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课堂上一改往常的沉寂局面, 主动提问, 请求老师辅导或评价的现象不断涌现, 同学间相互切磋的现象也蔚然成风。在没有绝对标准的情况下, 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理解到位, 并完成质量较高的作品, 成为班级中的表率。实践课的出勤情况也有了较大改善, 以往表现较差的几何形体制作环节的出勤率由平均值76%上升到87%, 提高了11%。而且因故请假的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请求老师予以补习, 这种现象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是没有先例的。

4.2 学生的空间意识和造型能力有所加强

在以往空间造型练习 (三角形插花) 中, 我们会预先提供给学生一个规范完善的样板, 学生依样临摹, 虽然作品完成情况较好, 但在后续实践中却暴露出学生普遍空间感差和造型能力弱的问题, 作品平面性严重。实施教学改革后, 通过取消样板模式而强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形体意识, 把学生的被动模仿式实践为主动探索式实践, 使学生真正得到脑手配合的锻炼, 迫使学生掌握概念和原理, 并运用概念和原理去创造, 而不是关注细节和强调细节的复制。后续实践表明, 大部分学生已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空间造型的理论和原则, 作品中都能有意识地加强体的效果。

4.3 学生对花材的运用能力得以增进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 由于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花材的机会很少, 因此在后面的艺术插花创作中, 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以野外干枯的植物材料和金属、瓦片等非植物材料为主进行架构式或铺陈式的花艺创作。这样做不但可以省去鲜花保鲜的麻烦, 而且能够避开一些花材插制的基本技法, 说明学生对花材的运用能力十分有限。改革实施以后, 学生接触花材的机会多了, 学生运用花材的能力能够得到切实的锻炼, 因此学生对选择新鲜花材或人造花材进行艺术创作的信心也增强了。在后续的艺术插花创作的实践环节中, 采用花材进行实践练习并提交作品的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 其作品完成的整体质量也表现良好, 不但成绩呈正态分布, 且平均值达到了75%。

4.4 学生进行插花艺术创作的综合能力相对提高

以往学生在参加插花比赛时, 往往局限于限制少、自由度大的现代花艺装饰类, 而对于瓶花和盘花这一类限制较多、技法要求较高的中国传统插花形式则很少有人问津。改革实施以后, 在2009年第二届“上海种业杯”插花技能大赛上, 本院参赛选手获得特等奖一项, 这些现象说明在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中学生设计和制作能力大大提高。

5 问题与思考

5.1 学生的色彩意识和配色能力有待加强

本次改革实践虽然在学生空间意识和造型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收效, 但在学生色彩意识和配色能力的培养方面却未见起色。虽然操作采用了实际花材, 但花材是由教师统一采购的, 学生在配色方面可以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较少, 设色能力得不到较好地锻炼, 所以学生在艺术插花创作和花艺装饰时普遍表现出对色彩的控制和搭配能力较弱, 作品用色杂乱, 不够协调统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能否为学生创造充分的练习机会, 能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可任其选色搭配的花材。这样无疑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 而这种耗材量大和经费有限之间的矛盾已在我们的改革实践中有所显现。

5.2 耗材量大和经费有限的矛盾形成

以往课程所需的实践费用 (不计艺术插花创作部分) 为平均每人15元, 每届学生人数为100人左右, 共计耗费1500元, 每年课程经费为800元, 这样每个学生再平均负担不到10元的支出就可以完成实践。而改革所需的实践费用为平均每人35元, 若学生人数不变, 共计耗费将比以往多出3000元, 若经费投入保持不变, 则每个学生须比以往多负担20元的实践开销, 合计30元。这种支出在调查中是不被学生们认可的, 学生们表示宁愿放弃采用实际花材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 也不愿为此负担过多, 因为花材不同于画笔和颜料等实践耗材, 具有相对较长的使用寿命和可重复利用性, 其创作成品也不能长期存放或收藏, 况且这部分还不包括他们进行艺术插花创作的开支。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增加经费投入或者减少经费开支。减少经费开支可以采取多人分组的实践方式, 但这势必影响学生接受锻炼的程度, 不利于学生对于完整操作过程的把握, 也不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增加经费投入也不能依赖学校调配, 最好的途径就是能够找到相应的实践基地为依托, 其方式方法与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地讨论与论证。

5.3 个别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初露端倪

实践中发现启发式教学法虽然能激发大部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但也存在少数不良现象, 呈现出任意发挥、追求另类和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2种极端倾向。前者表现为学生自信满满, 对老师的讲解与说明断章取义, 其作品通常有令人瞠目结舌或啼笑皆非的效果, 而对于老师和同学的意见, 他们往往不屑一顾。后者则表现为学生信心不足, 对老师的讲解与说明虽能认真听取, 也表示理解, 但落实到手便犹豫不决, 难于起步, 经常照着周围同学的样子做, 属于“离了拐棍不会走”的一类学生。虽然这2种学生只是个别现象, 但以育人为本的我们也要予以高度重视, 认真寻找对策, 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6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 《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成果说明, 本次改革对解决以往教学中凸显的主要问题, 如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方法桎梏学生的能力培养等作用显著,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帮助,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对其空间造型能力和花材运用能力的培养行之有效, 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若不从根本上解决经费问题, 则很难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实践机会, 不但会影响改革成果的落实与推广, 而且将阻碍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所以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在不向学校申请额外经费的前提下, 如何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条件与实践环境。那么是否能够以学校为依托建立一个相对独立自主, 自负盈亏的实践基地, 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正是今后在插花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的主要方向。如若成功则不仅可以解决实践教学的经费问题, 更可为学生实践搭建实际、高效的广阔平台。

摘要:本文简述了《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实践教学课程 篇8

一、动画专业课程“团队式实践”教学形式

(一)贯穿项目实践的动画教学

贯穿项目实践的动画教学有两个主要特点。特点一是指“项目式”实践的特点。将动画项目内容整合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改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提高授课质量。老师“单向”灌输的教学让学生处于疲劳状态,而通过把实践案例的项目带入动画课堂,建立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使项目实践融入教学过程,将让教学成为“双向”过程。关于动画项目的课题来源,可由教师从企业落实订单,或将企业的项目引入专业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面向社会征集的动画或其他竞赛,也可以模拟以往商业性招标项目案例等。特点二是“贯穿式”实践的特点。贯穿的项目实践有利于学生熟悉动画的工作流程。以往的单项实践容易使得学生对一些单项课程练习的理解“孤立化”,没有建立起与项目实践课程的联系。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动画项目实践的延续能将总的课程立体“连接”,整个学期的教学课程被安排成一个大的项目计划,其中包含着多个彼此相关的单项问题。因此让这些专项课程与实践项目设计课程穿插进行,能使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相互穿插的动画课程体系。

(二)推行学生“团队式实践”学习

艺术往往强调个性,而动画教学则强调团队的共性。动画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动画也是一项分工明确、集体合作的群体劳动。在高校动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 , 我们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模式上有效导入“团队协作”,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团队协作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学生共同完成“联合作业”,既能够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又能实现共同学习、进步,还能帮助学生们学会在工作中树立集体观念,做到个人服从大局,齐心协力,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三)推行“教师团队式”指导实践

在教学上,有必要推行教师团队指导实践教学。教师团队指导实践课程是指,由不同专业的教师与来自企业不同业务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兼职教师团队,并相互配合,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项目实践选题上,让教师与行业专家进行对接,并在非上课期间进行不定期的交流,保证教学实践的设计不脱离实际企业项目。

二、建立实践课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在创建“团队式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建立一套既客观且能激励学生的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保证的重点。在以往的实践课程中,教师对动画专业学生联合完成的大作业评价太过主观、单一,教学评价只重终结评价、轻过程评价,忽视知识获得的过程,更没有充分发挥评价促学的功能。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可以将课堂表现、学习实践、项目实践、期末作品及学习总结五方面作为结构指标,在评价中可以量化每一个单项指标,并制定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另外,有必要制定出与之对应的教师评学、学生自评、企业评学的评测手段及优、良、中、差等级标准。

三、建立实践课程学习内容评价体系

动画专业与社会时代关系紧密,设(下接第136页)计制作途径或数字软件更新较快。动画的实践教学应该包含对学生实践学习的指导,还应该包含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实践课程学习内容评价以数字软件教程(或设计制作途径)、教学案例、专题学习网站(或利用其它学习平台)三方面作为结构指标,细化了各单项指标、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并制定相对应的评测手段及等级标准。

四、改进动画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由“手把手教”转化为“问题式”教学法

以往教师在实践教学上“手把手教学生”看似认真负责,实则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针对部分院校动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等问题,将“问题式”教学法导入动画教学之中,能够提高动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问题式”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小组、团队讨论和以自学为主的学习形式,基于发现问题、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教学观念

根据动画产业作为以“创意”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产业这一特点,动画教育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这需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意识上大胆改革、创新,将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主线的简单教学。这也对高校动画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意识、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通过教师团队的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可以采用老教师搭配年轻教师、以结对传帮带提高团队教学能力;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定期的学习互动,保证教学团队的持续发展。要通过教师团队的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以教学考核方式的转变,使“评价促学”发挥长效作用

实践教学课程 篇9

关于高职院校教学标准的理论界定还存在着各种争议,专家学者在选择各自的独特角度来解读的同时,将其内涵描述得丰富而全面。其中笔者搜集整理到较具代表性的几个观点,表述如下: 杨延研究员认为,“国家性质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应是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进行管理的一套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系统内一系列活动的状态、过程或结果进行的规范和指导。”[1]刘瑞军教授指出: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及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是高职院校组织专业教学改革实施的基本依据,是高职院校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2]

梳理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教学标准的界定时会发现,他们均关注到教学标准对教育教学的规范与指导意义,它具有一定的总体性和前瞻性,它还同时兼顾到课程开发与实践应用。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也决定了教学标准偏重实践性,为此探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标准是指导教学实践的行为准则,它全面地展现了教育教学中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并从培养过程中反映出对人才的培养规格、目标及方式方法。在探讨实践教学标准时,还要关注到它的目标层次性、职业关联性、社会发展性。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社会的发展与职业的需求来引导人才培养的层级式发展,这些内容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标准内涵的主要构成。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的研究现状

与基础教育教学标准和高等教育教学标准相比较,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标准,尤其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标准的发展起步较晚,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和国家的重视下,发展速度较快,但同时也暴露发展不均衡、有待完善的缺点。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及教育研究者对职业教育提高了重视程度。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 “要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3]随后的第二年,国家开始启动国家百所师范类高职院校建设的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人们的视野开始进一步关注教育教学标准的开发与拟定,使形式内容散乱的教学内容有更为明确的规范和依据可循。但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当时多为立足于本学校自行编制,在使用中强调校本特色,并没有站在教育全局观点角度来整体架构,各编写组织之间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理解差距,无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缺少推广意义。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印发后,人们都关注到教育部特别强调高职院校要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这一重要内容。之后全国教育管理部门纷纷行动起来,在教学标准的开发上有了很大突破,其中上海教育委员会率先组织开发和制定了12个专业教学标准。这反映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标准的研究东部强于西部,发达地区强于内陆地区的趋势。

这之后在教学标准的开发与研究中,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国各高职院校的参与下,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8年以来,相关论著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公开出版的专业教学标准汇编也越来越多。至此,人们发现教学标准研究还仅限于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在职业教育中凸显出职业为先导的特点,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的开发还基本停留在苍白状态。直到2012年末,教育部颁布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试行) 》目录,其中涵盖了18大类共410个专业。这些标准将陆续编制并公开印发,这将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也将推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的构建。这些都将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发展的良好契机。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在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研究的推动下,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发展也有了很多启发。基于实践教学标准的研究,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

1.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积极构建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标准、国家职业标准一体化的标准体系,以此为指导确立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如图1) 。

如图1所示,实践教学目标是有梯度并具有连贯性的,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始终,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实践教学目标更侧重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专业技能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2.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内容全覆盖式的实践体系,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中,突出教学主体的地位和教学主体的作用,以实践教学目标为引领,不断延伸和辐射实践教学内容( 如图2) 。

如图2所示,在实践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其中涵盖实践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分项训练、校内校外实习见习、教学调研毕业设计在内的相关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并不是相对孤立的,而是借助内在相关性进行有梯度的逐级训练。

3.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教学管理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行,更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应渗入现代管理理论的先进理念。在教育者、被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管理模式,以教学内容作为媒介,将实践教学的管理落到实处。在管理体系中要密切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管理者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评价关系,还要将管理制度化、人性化( 如图3) 。

4.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侧重于硬件软件建设。其中硬件建设包括实验室的建立与使用、校内实训教室的使用与管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等; 而软件建设更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教材的开发、实践规章制度的编写、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另外,保障体系的建立应是在充分的社会调研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动态体系,它是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的保障体系,为此要符合社会和时代对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需要( 如图4) 。

5.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课程 篇10

1 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改革探索

1.1 教材的选用

首先, 在教材的选用上, 应将案例是否实用、恰当, 技能训练是否有效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其次, 在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中应给学生一个清晰、系统的知识构架, 因此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也是教材选用的重要因素;最后, 考虑到我国商务谈判教材整体水平不高且偏重于理论教学的现状, 笔者结合外贸行业对国际商务谈判能力的需求以及高职教育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自编《外贸行业商务谈判成交技巧》讲义, 以外贸行业整个谈判工作流程为主线, 根据这条主线设计了七个学习情境, 分别是:商务礼仪、寻找谈判对象 (客户) , 收集谈判信息, 制定谈判计划、营造谈判气氛、谈判策略与技巧运用、成交签约。

1.2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围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目标, 笔者不断探索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 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法。

1.2.1 案例分析法

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谈判案例的分析、评论,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选取的案例大多来源于企业, 具有真实性和可参照性。

1.2.2 情境模拟教学法

情境模拟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以国际商务谈判内容为载体, 创建一个高度仿真的谈判情境来创造氛围;学生模拟谈判中相应的角色, 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实践的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全程参与谈判过程来对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演练。这种教学方法生动活泼, 并能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谈判能力, 提高谈判技巧。

1.2.3 商务谈判实训

要求学生在一周的实训中, 通过项目组的配合, 自行完成一笔购货谈判和销售谈判, 主要实训任务如下:任务一:项目组通过收集分析信息, 讨论选定合适的经营项目, 同时制定出实施方案。任务二:组织各项目组前往义乌国际商贸城进行实地购货, 要求如实记录采购清单以及谈判记录。任务三:项目组针对所购货物作出自己的营销方案, 并根据营销方案进行销售训练。任务四:前往义乌国际博览城参加义乌小交会, 观察进出口公司的布展情况、宣传情况, 以及尝试与国际展商进行交流, 收集其主要产品、贸易方式、主要市场、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信息。任务五:针对项目组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交流, 自评、互评分析成功、失败的原因,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商务谈判实训要求学生能完成卖方谈判技巧和买方谈判技巧的训练, 使其真实地领会商务谈判的精髓, 从实训中感受到成就感, 以完成实训内容为主线, 在实训过程中要求教师能组织和引导学生切实参与和按时完成所有实训任务, 并最后能对实训做出认真的评比, 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训总结。

1.2.4“谈判高手”模拟商务谈判大赛

组织学生进行商务谈判大赛, 分为开场陈述、正式谈判、收尾总结等阶段, 全过程由校内主讲教师和校内企业专家担任评委, 评委从商务礼仪、团队合作、专业知识、口才、谈判技巧及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判。通过竞赛, 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商务谈判技能。

以上的2、3、4属于商务谈判实践教学活动。

1.3 完善考核制度

应用型专科人才的培养, 依靠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其考核制度也需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转变。在教改过程中, 笔者一改以往“一纸定成绩”的考核方法, 采用“驾证式”考核, 即采用理论+技能, 考核学生的应知应会能力。其中的技能考核需要模拟完成一笔外贸业务谈判, 包括制定计划书、模拟谈判以及最后的成交签约,

2 国际商务谈判实践教学效果调查

为了验证商务谈判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我们对不同的培养方法下谈判能力的提升效果进行了对比。我们将09级各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层抽样, 共抽取249人, 其中上过商务谈判课并以报告方式作为考核成绩的同学45人, 上过谈判课并参加过商务谈判实践活动的同学16人, 上过谈判课并以模拟谈判方式作为考核成绩的同学97人, 只参加比赛没有上过课的同学43人, 既没上课也没参加商务谈判实践活动的同学38人, 所有问卷全部回收。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人物访谈法进行资料收集。问卷采用谈判能力综合评分测试表对学生的综合谈判能力进行测试, 表中每个选项都给以相应的权重进行打分, 最后将每个学生的得分加总起来测量学生的综合谈判素质, 总分越高综合谈判素质越强。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培养模式对学生谈判素质各方面的影响, 将“测试表”分解为谈判心理素质、谈判技能、谈判特质分别进行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在这几种商务谈判培养模式中, 上过课并参加过比赛的通过谈判能力测试的平均值为241;其次是只参加参赛的同学得分为218;再次是模拟谈判的同学, 得分为192, 只上课和既不上课也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分值最低, 分别为160和152分。结果表明, 无论是模拟谈判还是商务谈判比赛对于提高学生的商务谈判能力都有显著的效果。对于不同培养模式对学生各方面谈判素质的影响, 我们做了进一步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在这几种模式下, 就心理素质而言, 参加过比赛和模拟谈判这些实践活动的同学的心理素质最好, 平均得分分别为82.77、79.46、82.71, 远高于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两种方式。可见, 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谈判技能来看, 我们发现, 只上课未参加实践活动和既不上课也未参加实践活动的得分为51.35、49.73, 由此可见, 只是上课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谈判技能, 而既上课又参加实践活动、模拟谈判、只参加实践活动这三种模式都对谈判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实战模拟, 它们的平均得分分别为78.63、65.29、76.22, 远高于只上课没有参加实践活动的和既不上课也未参加实践活动的两种模式, 可见, 商务谈判实践活动是提高谈判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于学生的谈判特质,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不论有没有上过课, 他们的平均得分都明显高于没有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的得分, 可见, 特质是与生俱来了, 是不能通过后期进行培养的。

以上调研分析可以证明, 实践教学环节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谈判技能和心理素质, 谈判能成功除了谈判技能外还要求具备良好的谈判特质, 而这方面是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了解, 没有谈判之前, 大家并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谈判工作, 而谈判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认真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特质, 认清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这样的工作。

3 国际商务谈判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实践活动应以学生练为主, 以教师引导为辅。

(2) 实践活动中成立项目组, 项目经理由组员轮流担任, 以锻炼每位同学的组织能力, 提高参与度。每项实训任务的分组可根据情况重新组合, 形成新的团队, 以锻炼学生与不同人合作的能力。

4 结语

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探索, 能使学生主动地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自觉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系统的商务谈判思维过程和职业岗位商务谈判职业能力。

摘要:国际商务谈判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通过对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及实践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 论证了商务谈判的技能不是来源于课程教学, 而是来源于课程实践。通过这样的研究, 总结前期教学, 并希望对后期的探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商务谈判,实践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任大延, 谢玉柱.模拟涉外商务谈判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9) .

[2]李旭穗, 邢金虎.商务谈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赵伟晶.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 2009 (9) .

[4]杨祥群.商务谈判[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实践教学课程 篇11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完善体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随着对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开始意识到: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手段。所以,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种科学的实践教学理念,成为这一阶段需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新课题。

一、总结经验抓落实

在高等院校中,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的地位、顺序、时间分配是不同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有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也有相对独立的。[1]可以说在高等学校中,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在培养学生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学生的思想问题

在我国,学生从小就不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了初、高中之后,这种情况越发严重。这是因为在升学考试中实验操作所占的比重不大,加上学校、教师重视升学率的错误引导,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理论重于实践”的错误思想。所以,在大学想让学生转变思想,动手实验是很难的,再加上由于缺少训练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确实不强,这都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2、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是一个不需要严谨规划的环节,甚至会出现由于药品和设备的原因使实践教学被押后或是取消的情况。這种现象的发生,表明教师本身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这种不重视,还体现在备课不认真、课堂教学不积极和指导实验不主动等方面。

3、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

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能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考核。这也就意味着没有能约束学生的“武器”,使很多学生认为即使不参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也能够顺利毕业,也让教师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实践教学中存在这些原因,就使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的致命缺陷,导致学生在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很难一下子被用人单位所认可,往往需要经过再次培训才能逐步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现在的高等院校虽然有成型的实践环节,但是大多只是“空架子”,很多环节没有落到实处,这也是我国实践教学的弊病之一。所以,在今后的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狠抓落实,打好实践的基础,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这才是高校改善教学效果、培养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2]

二、完善体制谋发展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高等院校应建立科学的、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又相互独立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3]

1、实践内容的新颖

实践教学内容、方式、方法陈旧,缺乏改革和创新也是学生对实践教学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该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设计出既符合教学要求、又紧跟时代步伐的、新颖的实践课题。

2、实践教学的投入

实践教学的整体投入分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环境的投入,包括建设各类校内、外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二是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投入。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实践教师经常由理论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理论知识很丰富,但由于很多教师没有在一线工作的经验,尤其是工科院校,教师面对一些现实问题多是照本宣科,没有最新的解决方法和策略。针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应引进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人才。

所以,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和落实上应该分五步走:第一,分析岗位所需能力,确定实践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第二,划分能力模块,设计创新型实验、实训项目,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第三,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指导书、阶段性成果报告等;第四,实践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讲究效益、勤俭节约等方面素质;第五,完善实践考核标准和方法,严格按照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考核标准进行,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评定,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建立机制求进步

实践教学要更好的发展,改变观念、完善体系还不够,还要建立系统、长效的发展机制和平台。实践平台的建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根据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应该具备教学、培训、科技开发和生产等功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必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供学生情境模拟,还要达到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讲求实效等基本要求。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要建设良好的实践平台,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因为,只有到了生产第一线,学生才能真正加强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且,学生只有看到了实际的生产流程,引起他们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实践学习中去。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是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自身优势,将以传授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以获取实际经验、综合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教育几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培养模式,使专业与行业、教师与技术、学生与岗位之间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是学校发展更深层次实践教学的媒界和落脚点。当然,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应采取主动,积极联系企业,寻找联系产学双方合作的纽带,在校企双方诚信的基础上签订合约,并建立长期、良好的运行机制。

四、总结

相信通过这三方面的努力,不仅能使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还会为学校的毕业生带来机会,让学生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使学生刚出校门就进厂门,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倪师军,曹俊兴,孔繁津等.基于三大平台培养三种能力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1期.

[2] 叶乃文,徐旭东.构筑实践教学体系转变实践教学理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第26卷第12期,2007年12月.

[3] 张洪田,吕秋君,张显悦.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创新.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年第7、8期.

实践教学课程 篇12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能促进课程的常态运行、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的区域推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实际可行性的立体网络式范式:其纵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评价范式;其横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 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2. 怎么结合——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就同一主题相融共同目标要求, 又突出课程特点: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研究可以达成课程的多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有利于减少课程开发的重复建设。实践证明——既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又突出各自的特色。

(2) 困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的尺度把握及针对性有待深入探讨研究。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的选择都以学校为基础, 以学校所在社区为依托, 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 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学习系统, 从而拓宽学习空间,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2. 怎么结合———将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从空间分布) 、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 (从资源存在方式) 、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 (从资源功能特点) 进行结合, 其操作流程:课程资源调查—开发策略—开发程序—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资源共赏。

(1) 课程资源调查:学校历史文化、物质资源, 校外地理自然资源, 地方 (社区) 多元文化资源, 社会物质资源, 各种人力资源, 网络资源等。

(2) 开发策略:主要包括已有课程资源的开发 (分可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和须调整、过滤方能成为课程资源的) 与新资源的开发。

(3) 开发程序:一般来说, 课程资源的开发须经过确定相关机构和人员—制定资源开发计划—申请与审批—组织实施开发。

(4) 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编制《资源管理挡案》, 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整合存挡。

(5) 资源共赏:依据《资源管理挡案》, 整合开发利用。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进行合理的规划, 使课程资源得以有效的整合, 既利于学校统一管理, 又实现资源共赏,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 困惑:有些课程资源既有教育因素, 又存在着非教育因素, 如何把握放大资源的优势特征, 严格控制其中不合理的非教育因素的开发策略;如何把握资源开发的选取典型对象、适度开发、因地制宜等。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通过主题设计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 怎么结合——主题由师生协商共同选择和确定, 主题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与互动实施过程。其结合虽无固定的实施模式, 但实施过程中基本环节步骤是:选定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反思。

(1) 选定确立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集体讨论选定确立主题, 其原则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贴近学生的生活;二要学生感兴趣, 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行,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

(2) 制定方案:通过合作小组集体讨论、研究撰写活动主题方案, 提交指导师指导、修改确定。活动方案的制定必须完善和可以操作;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

(3) 实施方案:方案的实施过程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自主实践, 主动探究。同时撰写活动日记, 及时收集活动资料;要制作档案袋, 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交流, 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

(4) 评价反思:整合加工, 即根据体验或研究报告的需要, 在老师的指导下, 活动小组的全体成员对前期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和加工, 以便于用事实说明或验证活动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论。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通过主题设计有效结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内容, 主题的内涵宽泛性和丰富性, 所开发的校本课程, 就能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依据主题内容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学校特色,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群体,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 困惑:如何把握深入挖掘主题内涵的宽泛性和丰富性, 以及主题设计、方案制定的可行性?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如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是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活动载体, 同时在实施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赖于学校开发, 也依赖于地方管理。通过实践活动, 更有效地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等相结合实施。

2. 怎么结合——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搜集、甄别、筛选、评价、检索、应用、发布、交流等环节的能力, 强调亲身参与、经历、感悟。其实施流程: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等→实践活动→发现问题→我们实践的结果、建议。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更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真正实现“理想课程”向“实际课程”的转化。

(2) 困惑: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安全责任谁负?另外, 实践活动基地目前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结合研究范式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均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 即通过评价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 发挥导向和监控作用, 同时突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功能。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

1. 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将评价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 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立体性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反馈性原则——重视各个层面的沟通, 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多向交流反馈过程;互动性原则——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 注意事项:

一是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三是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四是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 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1. 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 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 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多元化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动态性出发, 多视角、多向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认识问题, 以达到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目的;全息性原则——评价必须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差异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 注意事项:

一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多用肯定性评价, 激发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 发挥评价激励、反馈、调整功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课程相关的单位或社区评价等,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评价标准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 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 还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 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等;四是评价角度过程性、发展性,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人施评,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得到发展;五是采用观察、调查、作品展示、作业设计、项目活动报告、参与情感记录、学生日记、情景测验、成长记录、指导师的意见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

我们从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出发, 从理性的角度推导我们当前的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 解读和验证建构主义“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认知建构过程”;研究和实践人本主义“全身心的学习”;实践和运用智力多元理论“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等理论。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实践意义

在开发典型案例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范式。有效地常态化地实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使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发展。

1.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对教师来说, 既是一大挑战, 因为它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机遇, 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载体, 有助于教师更新理念, 有助于重新认识学生, 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 有助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教师扩展文化结构和提高文化素养。

2. 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使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通过确定主题进行实践活动, 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发挥特长, 在实践中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怀地域文化、关注环境和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同伴互助、分工合作, 形成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 学校文化特色的构建。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是由学生、教师、学校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设计并协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 为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形成创造了有利平台, 一是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得到体现, 有效改变学校教育中的单一性, 为学生构键了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形成个性化的特色学生;二是拓宽教师知识文化结构,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形成“横”广“纵”深、独特教学风格的特色教师;三是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的联系, 形成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同时, 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要素发生积极的变化, 从而构成特色校园文化。

摘要:有了合适的校本课程, 无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过来, 有了成功而且丰富的实践活动案例, 又为下一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编撰, 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范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5.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4]魏国栋, 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饮水机出口水下一篇: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