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课程教学实践

2024-10-07

机械课程教学实践(共12篇)

机械课程教学实践 篇1

我们常说有的人书越读越厚, 有的人越读越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喜欢甚至是钟爱后者, 后者要求教师越教越薄, 就是要求教师对各种知识思路清晰, 能善于总结归纳, 通过我们的表达将复杂的机械课程教学复杂的内容转化为脉络分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的知识。机械课程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难度复杂的课程, 首先学生对机械知识的缺乏导致对感性认识的缺乏。另外学生对各种图像的理解不同甚至没有掌握更突出机械课程本身复杂的特点, 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困难, 这种情况可能给学生带来极端的方式, 一类学生因为程度稍高为了获得好的成绩就进行死记硬背, 另外一类学生因为程度上的原因认为自己无法获得成功就放弃对机械课程的学习, 对于中职学校的老师来说应在课程的实践中进行思考。

一课前导入

大量研究和心理观察表明,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印象一般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 第一次的认知对后面学习的成功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在机械的教学中有效的课前导入非常有必要, 是可以提升和把握学生的非智力的因素的, 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通过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增强机械教学的直观性, 通过使用彩色、形象的模型, 降低学生认知难度, 通过机构演示学生的多种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让学生在无意中提升对学习的兴趣, 引发好奇心, 达到机械教与学的最终目的。

二课堂板书

我们知道层次分明的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 不同的课堂板书对教学活动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机械课程中包含许多不同的图画和符号, 会因为拉得太长、太大使学生前后不能兼顾, 造成对内容和某些概念不连贯的障碍, 所以在教授机械课程中采用层次结构板书效果截然不同, 通过这样层次分明、美观匀称分类清晰的板书能更好地体现出教学内容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连贯性, 不会给学生知识脱节的感觉, 会使学生对机械课程知识一目了然, 如果再配一些形象鲜明的挂图更能体现结构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可收到更佳的效果。

三巧设情境

巧设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形式, 它能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 而对于有目的的情境创设的教学环境来说, 在教学过程中更能使学生产生明确的目标和情感倾向, 强调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联系的具体例子来创设情境, 刺激学生的认识度和思维的兴奋度, 可以很快地达成课堂的知识和课堂轻松的气氛, 也促进学生产生良性的竞争心理, 在活跃的氛围中大胆发表意见, 如讲到“制动器”的教学时, 用同学们熟悉的自行车作为例子, 因为每个同学骑车都有刹车的经验, 例子一出活跃了课堂, 很快成功进入“制动器”的教学中, 制动器的形式有带状、闸瓦式、锥形等, 随后请学生结合实际说说其他制动的实例, 最后轻松达成课堂目标: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的作用来实现制动的, 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设计出有需要的情境, 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成功。

四知识引导

对于一个中职学生来说, 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没有成熟, 学生对于教师的心理依赖仍较强, 总希望老师给出所谓“标准性”的答案, 但对于机械这种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 只有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实践才能获得能力上的提升。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 可鼓励学生自我探究, 甚至鼓励学生“自我主张”, 如在讲授“轴的结构”时, 可先由老师提出一个总体思路——三个基本的要求, 即轴上零件能固定相对牢固可靠;减少应力集中和便于加工;轴上各种零件方便装拆, 之后, 由学生自我研究自行设计, 同学们就形成各种方案, 取小值经济些, 取大值更安全, 在实际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还考虑工作条件、原材料的使用等各种因素制订完美的方案, 通过这样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能力, 有意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化被动为主动, 获得发展的“主动人”。

五教师主导

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在学习中起到主导作用, 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启迪学生能使自发的学习, 即“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 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必使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非谓教师滔滔讲说, 学生默默取受。”对于机械这门枯燥、复杂的课程, 不能一味的照本宣科, 只有不停地进行双向交流, 学生才能从学之无味中脱离出来, 让机械成为学生喜爱并热衷的课程,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好动、活泼、爱讲的特点,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甚至可让学生成为小教师、小组长, 组织学生开设座谈, 分组实践, 分组讨论, 演讲发言, 各抒己见带动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 同时也启发优质的学生, 远远超过简单的提问, 效果更是好很多, 课程中的内容很多, 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 由于形式上的不同使学生在课堂上更能传授知识和技能, 从而深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中还应明确教学要求,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要到位, 哪些是需要知道的, 哪些是不需要知道的, 哪些是重点理解的。不能一刀切, 还应分层教学让好的学生和程度低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 否则会事与愿违, 而应像人们常说的那样, 让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为最佳。

[责任编辑:高照]

机械课程教学实践 篇2

教师可以根据该课程的具体内容,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校内实习产地与相关的实践项目,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减少理论课程的学时,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通过开展一些设计性、操作性、探索性的机床与拆装实验,使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对课程进行设计,以一些零部件、科研设备等产品为教学工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基于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实习条件建设与管理

首先,可以加强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加强教师科研基地的建设以及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机床设备,为该课程的实习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其次,由于校内的实习基地与空间有限,设备也比较少,因此,需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主动与企业进行联系与沟通,展开良好的合作,借助企业的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后,制定实习基地运行管理制度。为了更好的展开实践教学工作,需要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的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制定一套完整的实习基地运行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得到明确依据的保障。

3.3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校内的实习基地中,需要建设一批高素质、高技术的师资人才、科研人员,并深入到学校,有针对性的对校内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的年轻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学习与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4结束语

采掘机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篇3

关键词:采掘机械 应用型人才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采掘机械是煤炭开采技术、矿山机电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煤矿采、掘生产一线主要生产设备的选型计算、安装调试、使用操作、维护检修、故障处理等应用性技术的专业课程。随着新疆煤炭产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煤矿采掘机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职)校作为人才教育基地,对煤矿采掘机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日益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煤矿机械化生产发展迅猛,现代采掘机械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之中,因而办有煤矿开采类专业的高(职)校都开设了“采掘机械”这门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设备构造及原理、设备检修及维护、设备操作与运行,最终能够更好地保证现代煤炭生产。但采掘机械课程包含了不少的内容,范围也比较大,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面临不少的困难,最终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针对高(职)校学生的特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改革采掘机械课程及其教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1 采掘机械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材不适应教学的需要

采掘机械作为煤矿开采技术、矿山机电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用于选择的教材书目却较少,而且在现有的教材部分内容陈旧、过时,主要表现在机械设备上。比如:我们现在讲授的液压牵引采煤机已趋于淘汰,就大型煤矿而言,都在选用电牵引采煤机,它从类型到结构到回采能力都有很大不同。另外,采掘机械还是一门动态性的课程,随着新科技的应用和新理念的出现,它在不断地更新、充实和发展着(如掘进机现都配有激光定向仪),但教材更新缓慢,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变化,所以也導致教与学都不能适应科技进步发展的要求。

1.2 教学模式单一

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特别是采掘机械类教学,专业性是比较强的,但是现在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就必然造成有些内容很枯燥。即使有丰富现场经验的教师,如何传授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有的内容用嘴说不清,图画不出,电教片的内容也很有限,老师着急,学生听不懂。这样,学生的感性认识不强,很多的知识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有兴趣的去学习,因此也就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还可能会使学生出现一种厌学情绪。目前,许多新设备,如电牵引采煤机、变频调速、PLC控制、新型液压支架、综掘设备等,在煤炭工业中应用的都是比较多的,但教师的教学通常仅仅讲解了相关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等,并没有将这些原理与实践结合起来。从当下的教学情况来看,还未建立与专业实践教学相匹配的教学环境,在实践和实训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到付加强,否则比较难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学习的内容。这种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学习知识,而不加以实践来辅助的教学,无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3 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

采掘机械课程主要是针对生产实际的一门课程,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毕业后就来教授这门课程的,因此工作经验比较少。尽管他们理论知识都掌握的很好,但是实际应用和操作的能力却比较差,因此他们只能教授给学生一些教材中写的理论,无法更好的结合实践,在教学中介绍一些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这样就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另外,尽管有些教师是有一定经验的,但是随着各课程的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他们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教学生也是不比较不容易的,最终不能保证各课程教学的最佳效果。

2 采掘机械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措施

2.1 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要编写适合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合于企业现状的采掘机械课程的教材,就要研究采掘机械课程的特点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编写教材时过程中要尽量介绍一些生产一线应用的新设备、新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我们现在用的教材都比较陈旧,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培养人才的需要了。要想摆脱这种情况,可以试行自编讲义,突出介绍企业使用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使课本中的实例更多一些,使教材的实用效果更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还积极开发系列多媒体课件类的电子教材,将教学的内容用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她们对学习充满兴趣,让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还要不断的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采掘机械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涉及机械、液压、采煤、矿压和管理等,其中内容涉及面广,比较有难度,所以讲解相关的内容时要注意讲解采掘机械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中的内容,还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的发挥自身潜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更高的积极性,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有一个跟采掘机械课程相配套的实验环境,利用好现有的实验资源,充分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如果校内暂时无法提供共良好的实践条件,也可以选择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大中型煤炭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去参观,让学生具备较好的感性认识,使教学与生产实际保持紧密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现在不少的先进采掘设备已投入实际应用,并并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聘请一些在大中型煤炭企业工作的,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做相关的讲座。

教师要尽量掌握更多的采掘机械最新发展情况,并在自身教学中体现出来。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课程的最新发展动态,让她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另一方面,它能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门动态性的课程,其所学内容出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因此他们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目标。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2.3.1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方面主要需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师生互动式和辩论式等,应做到“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使学生“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在课堂教学当中,要选择合适的知识切入点和兴趣点,不要将课堂气氛弄得过于死气沉沉,而是要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应注意处理好难点与重点、概念与应用的关系。比如,学生操作采掘机械设备运行时,由于操作不当就会导致故障的出现,为此可进行故障分析,采用启发式提问,老师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思想和信息得到多向交流,还可选择一些成功或失败的工程案例让学生参与分析,借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3.2 运用实验和实践教学法

实验和实践教学法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将“实践与创新相结合”作为实验和实践教学的主导,应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实验与科研相结合,基础训练与创新相结合,实践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使实验和实践教学既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实验和实践教学法是在实验室、煤矿机械实训中心或模拟矿井同时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验和实践,能够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的解决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即让学生先明确实验和实践的目的,熟悉相关的步骤和内容,然后再教授他们这其中的理论知识,最后由学生独立地去完成实验和实践。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更好的进行实验和实践,而且还可以在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3.3 多媒体教学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而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还是比较多的。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花更少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还能够通过一种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不再觉得那些原理、公式和理论是那么的枯燥难懂,从视觉让他们产生一种比较轻松接受的感觉,感性认识变得更强,这样就更容易记住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4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与不断进步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来做学科和专业的带头人,起好模范典型的作用。根据本校专业建设及其实际发展状况,不断提升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使教师具备更高水平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聘请更多的在企业工作过的教师,还要注意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去顶岗实践,以便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宁军胜,王墀锡.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9).

[2]王娜君.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 2011(10).

[3]张登宏.试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33).

[4]马树超,郭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篇4

1 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其基本目的有三个方面: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本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 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习和掌握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 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 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 进行结构设计, 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3) 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

2 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本学期在学习完机械设计基础内容之后, 要进行一次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选择圆柱齿轮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 因为减速器的设计基本包括了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通用零件。设计内容包括7个部分:总体方案确定、传动方案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零件的设计计算和选择、箱体及其附件的设计、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和编写设计说明书。

3 实施方式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学期未进行, 时间为1周, 时间短, 课程设计期间学生还要复习, 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 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设计中来,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在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为避免以往教师指导过细、设计作品千篇一律的弊端, 对课程设计的辅导重点在于方法, 教会学生从原理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各系统的实施到系统总成的整个过程能够自主进行, 加深对减速器系统的整体认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3.1 设计前准备工作

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较少, 而且内容抽象, 对于生产实践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 激发他们的学习性趣很难, 而课程设计安排在考试前一周内完成。作为指导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要加以指导。在设计开始时, 轴的结构设计和减速器的外形尺寸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 所以对减速器的设计专门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授课。首先让学生看减速器设计和制造录像片, 了解减速器产品及其设计过程。然后做减速器的装拆试验, 形象地认识减速器的结构。本课程设计之前, 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了具体安排, 并且制定了具体的设计安排计划和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对全体学生就设计的步骤、要求、说明书的书写格式等进行总体的指导, 在设计过程中, 指导教师坚持每天都到现场进行指导。

由于课程设计工作量大, 为了确保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制定大致的设计时间分配表, 同时, 指导教师在设计开始时要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帮助学生明白设计任务及要求.同时对学生掌握程度不够的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集中辅导.本课程设计集中1周进行,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时间不够, 实际执行时, 应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就布置设计任务, 要求学生早做前期准备, 查找相关的资料和手册,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好这部分工作, 都是临到课程设计的一周来做, 结果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3.2 结构设计

研究设计任务书, 分析设计题目, 了解原始数据和工作条件, 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结构设计是确定零部件形状和尺寸的主要阶段。重点是设计齿轮的结构和轴的结构, 对于小齿轮的设计, 应采用较小模数和较多齿数, 这样, 即可以增加重合度, 又减少了小齿轮的齿顶圆直径, 从而使箱体外廓尺寸变小, 节省了材料, 减轻了重量。对于轴的结构设计, 为了便于轴上零件的装拆, 轴一般做成中间粗两端细的阶梯轴, 然后设计成合理的形状和尺寸。为了清楚的表达设计意图, 装配草图的绘制尤其重要。该阶段不仅要确定减速器的结构和尺寸, 更重要的是通过装配草图的设计过程体会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设计方法。

装配草图设计阶段从时间分配和学生成绩考核方面都占较大比例, 为保证装配草图的设计质量, 学生自检后必须教师签字审核草图, 然后才能在图纸上画图。设计过程中教师严格检查、记录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 并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 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 (2) 及时了解有关资料, 做好准备工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认真计算和制图, 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

4 几点体会

教师每天到教室指导学生设计、计算、绘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 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不能按进度计划表执行。少数同学刚开始时, 手忙脚乱, 第二天才进入状态。不能按时在规定的教室设计, 出现迟到, 矿课现象, 虽然一再强调平时出勤记入课程设计总成绩。 (2) 独立工作能力差, 设计时不能或不进行独立思考, 学生的依赖性太强, 碰到什么问题都来问老师。 (3) 图纸质量较差, 特别是标准画法、尺寸标注, 出现问题较多, 表达不清楚。 (4) 说明书内容不够完整、工整。设计说明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提升, 要求文字简明、通顺, 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5 结语

如何把专业课教学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 一直是工程教育者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可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可桢, 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吴宗泽, 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机械课程教学实践 篇5

二、《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工程意识薄弱,对机构及零部件认识不足。在高校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教学中没有为学生安排参观的课程,因此学生对机械的了解知识通过生活中偶尔的接触,在思想里并没有形成较深的意识,也缺少有关工程的概念。高校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教学没有将理论的知识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产生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实际操作。

2.教学内容应做相应调整。《工业设计机械基础》是一项设计基础的课程,很多内容比较经典,但是由于近几年来计算机的普及使得机械设计的学习和设计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和进步,人们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工业设计,用图解的方法来使得教学的方式更加形象、易懂,会把解析的方法留给学生来进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已经设定好的,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而导致理论知识较多,实践和实验较少,会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3.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需进一步改革。传统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多,而且学习的时间也比较紧张,因此教师们会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进行教学,进而让学生没有时间去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虽然现在的教学中已经结合了现代化的方式,但是也没有让学生更好的接触到工程的实践,进而就会使得学生没有教好的感性认识,造成自身工程意识不足,需要提高。

4.实践环节学时偏少。《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一般是4个学时,2周的课程设计,从中可以看出实践的环节所占的时间较少,而且在实践课程中的实验都是一些演示性的,缺少相应的创新,所以需要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在课程上也需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机械的模型或者是实物,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学习到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增加学生们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们的操作感。

三、新形势下《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表可以得知课程教学改革后该课程教学方式的区别,以下是对改革后《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描述。

1.加强工程教育,引入工程实例。在《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课程改革中,加强了课堂教学和工程之间的联系,而且在新形势下该课程的大纲中也引进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工程实例,将机械的创新设计加入到了教学的方法中,主要采取了一些大的工程为教学例子,着重要培养学生们的工程意识与工程的实践能力,并且将这种教育方式与科学相融合,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工程的教学来提高自身对工程的意识,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的思路是让教学的内容注重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实际的课程,将近期产生的一些有关机械设计中的最新成果适当的添加到课程中,向学生们介绍与生活相关的一些新的现代的机械设计方法,最重要的是可以反映出最前沿的知识面,进而增加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信息量,进而调整学生们学习的态度,可以反映出改革后的教学效果。在之前的机械设计课程中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师一人来完成的,从侧面上可以看出缺少相应的科学技术,进而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改革后的教学中加入了CAD的技术,先用图纸来设计然后逐渐的CAD化,这样的改革可以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让学生通过改革后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学习后提高自己设计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的实践能力,需要教师们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精讲多练、自我学习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在理论内容的讲解上要精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时需要把握住其中的精华,将重要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总结其中的窍门进而让学生能更加容易的掌握,给学生们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其次,要安排相应的练习,在课堂上需要为学生们预留出一定的练习时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的练习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最后,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将新旧知识进行衔接,提出更多的新的想法,让学生激发自身的新思想和新思维,用启发的教学方式来代替生搬硬套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4.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新形势下《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后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工业机械的设计课程本来就是强调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针对该课程中应用极强与实践薄弱的不相对应,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实践的薄弱。首先要增加相应的实验室,在之前所设置的基础的机械设计的陈列室上来增加一些新型的以及典型的实物,可以和相应的工厂联系,对一些零部件进行收集,增加学生对机械零件的接触机会,进而提高自己的感性认识。将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上增加一些综合型较强的设计实验,开设相应实用性的方案,让学生将自身学习的兴趣提高,通过动手设计、组装来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进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

课程机械制图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机械制图;制图;制图教学

一、理论讲授与习题课的学时合理安排好

通过多做作业才能掌握好所学内容,小作业(作业本上的练习)应严全部练习,因为制图练习册上的练习都非常基础而且针对章节性强,每次课讲完课后都应练习,有时除了练习册上的作业外,还必须画大作业(在图纸上完成的作业),因为在图纸上画图必须规范,而且还正规,作图要求是按工厂中正规的图纸要求来要求学生,实践感强,这时要求学生作图的态度严谨一丝不苟,从而使学生绘制的图面质量达到规范水平要求。头脑启发式教学效果锻炼了二个的空间相象能力与他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在由二维的平面图形想象成三维的立体空间形体过程中,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要进行空间想象是很困难的。为了达到这种训练目的,制图教学中的讨论、启发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要由平面想象转到空间想象要有一个过程,这其中教学时启发式、引导式的授课方法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单纯听讲,转到职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的地位,不但听得懂,易明白,而且课堂气氛活跃,使严肃紧张的气氛变成了轻松活跃的听课,反而有易于教学。

制图课的教学与其它课程不同点在于,制图课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很多章节必须安排有讲解。对于重点内容及难点内容,点线面投影;截交线、相贯线、标准件等等章节的理论讲授和习题课的学时就应合理安排,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从课中学到理论知识,在习题课中还可以掌握解决问题、绘图机械图的能力,杜绝易犯错误的地方并可以及时改正。针对学生错误之处,结合理论及时指出和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那么学时安排合理,学生学习中有讲有练,精讲多练,可以使制图教学收到较好效果。

二、及时调整授课中教学内容

对教材内容应进行调整与筛选,学生专业不同和每年讲课学时变化,如:加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图解能力的内容应保留和着重训练。专业不同,学时不同,有时专业相同,但学时减少,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精讲多练,提高学生识图、绘图能力。具体说来,加强学生点、线、面投影和三视图的教学,因为只有掌握了物体点、线、面投影,才能更好地运用三视图来解决空间形体的表达。其中,首先了解清楚三投影面展开前物体与三个视图之间的位置关系。其次,记清三投影面展开过程中的三视图的“变”与“不变”的情况,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由物体到三视图的转化过程。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抓好空间概念建立的基础教学包括点、线、面的投影与三视图。其它仅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而对读图、绘图能力直接意义不大,所占课时又多的内容应及时调整或适情删除。这样做的好处是重点突出,核心清楚,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制图课的教学方法和其它课程的不同点,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三、专业教学应突出的能力培养

我在介绍这门课内容中,常举实例,对照模型或实物来启迪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力,并介绍一些专业厂情况让学生了解,为了使本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结合得更密切,让他们抽空去厂里实际看一看零件生产情况,以便加深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和看图绘图,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式的找出表达实物的方法,利用挂图和在黑板上演示画给他们看,以求得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看绘图能力的综合培养和提高。例如:在平面图形、组合体三视图、零件图、装配图及零件测绘等章节中经常出现的绘图方法和步骤,细讲起来,占用课时较多,光讲不练,枯燥无味,学生听不进去,更谈不上记住和掌握。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就较好。因为这部分内容教材介绍的比较仔细,在讲课时,老师只需对重点,关键和常见问题进行总结提示,而剩下的则应讲练结合并在习题课中予以示范和辅导解决。

如果我们注意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就可以在以后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工作中收到良好检验。

四、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压缩理论课,

毕业的制图要求是有较强的识读能力,绘图能力和一定的测绘能力。所以我们在目前的制图教学理论化的情况下,应适当调整理论授课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如将原来的70%~80%的理论课时逐步压缩到现在的50%~60%,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突出精神多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扎实的掌握理论。例如:在平面图形、组合体三视图、零件图、装配图及零件测绘等章节中经常出现的绘图方法和步骤,细讲起来,占用课时多而且学生听起来费劲,所以讲课时采取精讲多练,先讲后练,边讲边练相结合,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使学生很有兴趣地掌握了知识,事半功倍。

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是我们每一位制图教师应追求的,总之,严格要求,言传身教。前日子后应,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为东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洛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2]张小燕 -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

机械课程教学实践 篇7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机械设计的初步能力, 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它既是基础课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的培养训练十分重要, 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石, 对学生今后工作实践中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及进行技术改造, 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能力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后的岗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机器的分析能力, 对常用机构的运动分析能力、机构选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对工程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承载能力分析与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对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及零部件的分析能力与设计能力;利用多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 自学的能力, 汇总分析调研的能力, 运用资料 (手册、标准、图册和规范等) 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思想和分享信息的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筹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设计思路是:以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 以基于工作过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构教学内容,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 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按一般常用机构的组成及分析与通用机械的设计工作过程来安排, 在课程内容上将有关工程问题的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学习, 以培养能力、强化应用、提升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将原《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构建了常用机构的运动分析与设计、工程构件的受力分析及承载能力设计、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的分析与设计以及典型零部件的分析与设计四大模块。

每个模块按项目或任务分为不同的教学单元, 单元学习又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表1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构架, 描述了课程模块、单元及各单元专业能力目标。

四、课程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结合多媒体教学, 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现场教学、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教学。学生通过任务完成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讨论工作任务, 学会与人合作, 培养动手能力、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汇报、答辩、演示等方式,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组织表达能力等。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与点评, 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通过具体案例阐释抽象的理论或知识要点, 理论联系实践, 丰富课堂教学内涵, 使教学充满活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 学生为主动的学习者, 求知过程的探究者, 老师作为组织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现场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形式, 通过现场教学活动, 使原本抽象的理论变为直观生动,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便于学生理解。将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机械运动过程和工作原理制成多媒体课件, 清晰的图像动画使学生动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 采用合适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树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正确定位,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习惯, 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近几年来,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 多次荣获各类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意识。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侯建军.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J].教育与职业, 2008, (23) .

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8

关键词: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0 引言

机械工程是国家工业化的主要标志, 也是国家的基础工业, 目前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机械工程人才, 尤其是我国正在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过程中, 对于机械类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合理地设置机械类课程体系, 是实现人才培养和专业定位目标的主要保证, 也是对知识结构进行整体优化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 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有效、最直接的环节。

1 加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优化整合系列实训课程教学内容, 拓宽基础, 注重专业实践, 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设综合性实训项目;大力开展学生课内外实践创新活动, 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创新思想贯穿始终。构建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三层递进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为高素质机械类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证。同时, 完善机械类实验教学体系, 具体举措包括:加强实验课程的建设力度, 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 增设几门实验课程。加强实验项目的研究、开发, 合理安排各类实验项目的比例, 提高项目的更新率。加强实验实训教材建设, 注重特色实验课程的讲义的编写和整理, 推出具有机械类实验教学特色的教材, 推动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的编撰工作。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以“师生互动为主体”,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加强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管理制度

在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 认真执行高校的教学规章制度前提下, 结合机械类课程实验的教学特点, 修订和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有效地保证了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有序化, 有效地保障了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定时举办机械类实验教师教学公开课、观摩课, 每年召开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反馈会。对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地向教师进行反馈, 并提出整改要求, 尽快改进和解决。

此外, 高校还应该建立健全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该要涵盖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的全过程, 包括教学研究能力、教学效果、职业道德规范、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技能、课堂常规执行、教学文件制定等。机械类实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分为教学督导组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三部分, 教学督导组通过听课、检查教案、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教学实际情况, 并以此进行评价;教师可通过相互听课、评课和教学经验交流等形式, 相互了解教学情况并以此打分;教务处建立了学生网上评教平台,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 评价优秀的教师有资格参加学校优秀教师的评选。

3 建立合理的机械类实验教学体系

针对机械类学生的生源状况, 应该确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将“认识—理解—积累—创造”的教育模式贯穿机械类学生的培养教育的全过程。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分为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创新型三个层次。一是学科基础实验层次, 以工程基本能力训练为主体, 为机械类各学科、各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 着力进行基本能力训练;二是专业教育实验层次, 以专业工程能力训练为主体, 为学生提供专业课实验教学及其综合实践, 着力进行本专业工程实践训练。同时提供各种类型的职业证书能力培训;三是创新实验层次, 以创新实践和创新竞赛训练为主体, 为多学科创新团队提供服务, 为本科生从事创新性研究及创业实践提供有利条件。

4 加强课外开放实验及设计创新性实验

4.1 课外开放实验

可以多让学生参与课外开放实验, 多到实验室来学习各类CAM/CAD软件的使用;多了解激光雕刻、快速成型、数控加工等现代加工设备的操作;多去观察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结构形式。课外开放实验中的最大特点为“开放”, 既体现在空间和时间的开放上, 又体现在仪器设备和实验内容的开放。第一, 开放仪器设备, 让学生可以自由选用实验设备;第二, 开放实验内容, 学生能够在课外开放实验中有很大的独立权, 实验方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阶段性修改或者调整, 将学生的创造才能充分施展出来;第三, 开放时间,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时间、实验方案。

4.2 设计创新性实验

设计创新性实验是一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的试验, 介于实际科学实验与基础教学实验之间, 还有些设计创新性实验属于跨学科训练。学生在设计创新性实验过程中, 必须要对自己过去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甚至还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增强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 结语

总之, 我国各大高校近年来都相继开展了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以便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等, 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 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机械课程教学实践 篇9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学生首次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能训练。通过课程设计, 学生学习和掌握了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学会通过计算、绘图以及运用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手册等有关设计资料, 进行面向实践的机械设计, 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够较扎实地掌握从事工程技术常规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要, 亟需对传统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 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教育是重科学、轻工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视逻辑思维、轻视经验的运用和总体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深度和系统性, 而忽视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当今世界, 工程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学生进行工程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趋势, 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 正是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途径, 应该得到教学的重视和加强。

2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2.1 课程设计形式多元化

以往的课程设计多是“一题多人”, 甚至几十人共一题, 设计的形式单一, 使得学生认为设计是枯燥乏味的, 从而导致设计效果奇差。对此, 可采取多种设计形式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就对学生公布本学院各位老师的科研项目, 并积极支持学生参与;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 或者由学生联系生产实践自创设计题目;老师提供课程设计指导讲义上的若干题目等。实践证明, 这种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变集中设计为分散设计

目前, 课程设计都是在机械设计理论教学结束后集中在一两周内完成。这种方式由于时间太集中, 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搜集设计资料或是整理已经获取的实践知识, 使得设计效果不佳。为此我们可引入“任务驱动”的设计模式, 即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就分配设计任务,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 在学习中针对设计课题尽可能积累设计时所需的资料。由于与教学同步, 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播放的影像和图片资料得到更多的机械方面的感性知识, 为课程设计, 特别是方案设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样把一两周的设计时间“延长”为整整一学期, 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对所设计的对象进行分析、理解和思考, 大大提高了设计效果;而且事实说明这种设计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很少有学生在设计作业中抄袭了。

2.3 推广应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大量繁琐的理论计算。以往学生花在计算上的时间占到设计总时间是三分之一, 由于一些计算错误或方案选择错误, 理论计算往往会有反复的过程, 还会花去更多的时间。这些导致学生对机械的结构设计时, 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构型, 导致设计效果差我们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由计算机来进行那些繁琐的计算。为此将现代工程上采用的创新设计理论、优化设计理论、有限元设计和可靠性设计等理论介绍给学生。比如用UG、MDT等软件对执行机构和传动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的方针及方案比较、以及零部件的三维构型, 采用有限元设计方法对轴系零部件进行强度计算、刚度计算等, 这些软件大大减少了学生的设计计算量, 提高了设计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而且由于能直观形象的看到所设计的零件,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兴趣。

2.4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进行设计的积极性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 学校定期组织了机械构型大赛、CAD绘图大赛, 选拔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并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同时我们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的手段让学生走进工厂的生产现场, 亲身体验车、铣、刨、磨等加工方法及加工工艺, 并邀请工厂的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客座老师来校为学生讲学, 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和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在这些过程中,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 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 加快对教师进行知识更新的速度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只有拥有一支既熟悉机械设计理论与技能的教学, 又掌握先进的高级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技术的教师队伍, 才能有效地促进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

学院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厂矿等进行调研和专业实践, 了解新设备, 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 以此促使教师加快对现代化设计技术的了解和掌握, 促使教师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机械创新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从而有利于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中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

4 结语

企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 因此我们的教学实践应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增强学生工程能力为目标,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 改革后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体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机械设计的水平明显提高。

摘要:结合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教学研讨和改革, 并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有效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工程能力,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傅宇.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能力结构及其培养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 2006, 25 (3) :79-80.

机械课程教学实践 篇10

一、《机械制图》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学生文化知识薄弱, 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现在的技工学校中, 由于很多现实条件的限制, 学生普遍文化素质偏低, 理论知识薄弱, 空间想象了力缺乏,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为知识水平不高, 学习系统的投影几何学知识的时, 会觉得比较吃力, 很难独立理解投影关系构造, 更谈不上完成投影关系。对原理和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 比较和鉴别时难度很大;运用时很难保证正确率, 画图的速度也有待提高。在态度上面, 除了不积极以外, 也缺乏恒心和耐力, 遇到阻碍或波折就大受打击, 犹豫不前, 有的甚至直接放弃学习。由此, 很多技工学校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一学期之后, 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差强人意, 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有的学生甚至连入门知识都没有掌握。按照一般的教学设计, 很难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而且还会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

(二) 传统教学课程设置的弊端

高校进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 大多是采用传统教学的方法, 主要教材一般使用的画法几何、机械制图和atuo cad这三个主要板块。教师实施教学的时候, 这三个板块的内容是逐步完成的, 严格遵循顺序, 必须完成了第一部分的讲述才会开始后面的部分。之所以要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是因为画法几何是基础性的内容, 只有完善好了基础, 才能保证后面知识的扎实。这样的教学安排看似合理, 其实有很大的局限性;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 这样的教学方式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很大的脱节, 很多学生到了单位之后, 发现所学知识用处不大, 为了满足工作要求, 还需要重新学习。这样不仅造成企业和学生金钱和时间上的浪费, 对学校也会有很大的负面的影响。另外, 目前技工学校使用的教学用具, 如:模型、挂图、多媒体图片等, 也有数量上、形状上、图片无法转换角度的局限,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现《机械制图》课程创新教学的必要性

时代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展开工作的时候, 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要和时代接轨, 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与传统的优势相结合, 促进工作高效、快速、有序的进行, 在实现目标的同时, 也能获得效益的提升。我国技术型人才的缺少, 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严重影响了我国一些企业的发展。国家对这一状况也越来越重视, 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力度, 已不再单单是一句口号, 很多技工类高校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 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上。但是现在的职业教育模式急需改革, 质量和效率急需提升。由此可见, 职业教育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为祖国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为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振兴做出贡献。现代的职业教育肩负为我国企业培养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重担, 创新专业课程的教学, 是国家的需要,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怎样做好《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一) 教学手段和课程安排采用创新模式

引入直观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内容里加入创新内容。不再只局限于课程授课, 从课堂中走出来, 走到实践当中去;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其真正的目的是为国家和企业培养优秀的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通过实践观察, 传统教学的课程设施, 设置的内容虽然理论知识比较丰富, 但是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合理运用。到学生的实习基地或工厂里, 进行教学, 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不仅可以很好的传播知识, 带动学生主动绘图, 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在车间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所加工出来的零件, 并将这些零件带回课堂。

打乱传统的课程节奏, 重新设置安排, 基础性的课程适当的缩短, 并将其中的某些内容加入到后面的课程中, 在实践中交叉授课, 充分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当中掌握知识, 手脑并用, 比只单纯的掌握一方面的知识更有效。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枯燥的理论, 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善了某些学生对国家标准理论的惧怕心理, 对内容繁琐的理论没有学习热情的局面。

(二) 对新的教学手段进行考核实践

与传统教学比较, 创新教学的考核方式也应该比较新颖, 符合创新教学的理念。将画图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摆脱盲目画图的限制, 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画图实践。进入工厂的时候, 多收集些实物到画图室, 确保学生在制图的时候, 面对的是真正的零件或机器。在此过程中,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测量以及如何查阅参考书籍,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组织学生讨论, 这样的过程既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又可以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学生圆满完成制图课程学习任务。需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 不同的教学内容, 打破课程的系统性、专业性、强调实用性、够用的原则, 大胆实验创新, 进行创新教学,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力求把知识化难为易,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探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家寰, 郭杨.高等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项目分析[J].职教论坛, 2007, 12 (上) .

[3]史素华.《机械制图》课程创新教学初探.知网空间.今日科苑, 2008 (22) .

[4]朱琳.《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 (15) .

机械课程教学实践 篇11

关键词:机械类 职业教育 课程实践教学

【分类号】G712.3

车工作为当前我国加工企业的主要一线操作员工,其在工作过程中的车床操作、加工技术影响到加工企业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所以在机械类职业教育中车工的培养一直是教育的关键,本文将从车工的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出发,进行详细阐述。

一、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一般特征

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是面对机械类职业教育活动的实际,从培养学生的机械类工作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为高职学生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间课程内容,本文将主要从车工的培养角度进行叙述。

1.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多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而这些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加工企业,所以车工是我国中小型加工企业的主要技术工人和操作人员,其在加工企业中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够熟练的运用加工机床高效的为企业制造合格的产品,所以在相应的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活动的关键,这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仅仅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对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所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更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1]。

2.设置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职业院校中因为学生本身学习的是专业性的、实践性的知识,并没有其他科目的知识学习压力,所以教学活动的时间是很宽裕的,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并没有明显的固定模式要求,所以在教学时间和教学模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地设置。这样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从车床技术教学的角度出发,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车床技术应用角度切入,以统一学习和个别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进行车床技术的学习,让学生的车床技术学习真正实现灵活性、多样性[2]。

3.学时安排相对灵活

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因为教学活动带有的明显实践性,教学时间的安排可以相对灵活,既可以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在一个统一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和教师面对面的进行学习,同时借助专业化的车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一种类似师徒关系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是全面的,既有理论知识教学也有实践知识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对学生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不同基础不同天赋的学生,能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都有所收获,为其以后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优化建议

1.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企业的用人制度也日趋完善,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激烈,在这种竞争形势下机械类职业教育要更新教学观念,明确一线工作人员的教学目标,在高职学生的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活动中,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只有高等教育院校和高职学生都意识到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并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围绕培养既懂一定理论又能动手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中心进行[3]。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

2.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连年扩招,高职学生素质较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的学生基本素质现状,如果照搬现行教材及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很难取得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的機械类实践教学活动要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知识接受水平,尽量做到学以致用。对于一些车床工作的基础性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实际的车床操作,对理论知识有一个科学系统的理性认识,让教学活动和实践经验融合在一起[4]。

作为一个车工,必须掌握下面基础知识:

(1)仔细研究和详细了解各种车床的零件,部件,机构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正确使用车床和排除故障,并熟悉车床各加油孔。

(2)正确使用车床的附件以及工具,刀具和量具,熟悉它们的构造和保养。

(3) 熟悉图纸和工艺,并能按图纸和工艺的要求加工零件。

(4)掌握有关车削工件的计算。

(5)了解常用金属材料性能及热处理知识。

(6)正确组识自己的工件位置(工件堆放,粗精分开放)

(7)收得如何节约原材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8)能查阅有关技术手册。

3.围绕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实践、实训环节

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一线劳动者,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劳动精神的培养,要让学生具有企业一线劳动工作的技能,同时也要让多为独生子女的学生放下架子,正确认识自己社会劳动者的身份,在实践、实训中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精神,让学生在能力、精神和意识上都能适应企业一线工作的实际,实现一个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价值[5]。

4.结论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的主要培育基地,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需求和高职学生的素质都发生了变化,相应的高职院校要积极的对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改进,让其更加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一线实践操作需求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刘瑛,刘霞,孙爽.试论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教学情境[J].职业教育研究,2012,02:17-19.

[2]李雪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刘振江.浅析机械类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实践[J].电子制作,2014,06:184.

[4]张文华.关于机械类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林区教学,2012,05:6-7.

机械课程教学实践 篇12

一、教材建设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 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法相结合的知识载体, 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体制、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保证。教材建设的好坏能够反映出一所院校教学和科研的水平, 还关系到该院校教学质量的水平。我们只有立足于现状, 从现状进行思考、分析以及不断的实践, 才能使学院教材建设的数量及质量得到不断地提高, 进而把我校教材建设提到新的高度上来。

我校为了深化教材建设, 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设计能力的培养, 我们对原来设置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国内外教学改革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 我校打破了原来的课程设置体系, 修改了以机械设计为主线, 将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 与此同时, 将该体系构建成两大模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使他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能够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体系的构成和教学要求, 如图所示1-1

《机械设计》课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机构设计部分,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机构分析、设计和选择能力, 第二部分是精度设计部分, 这部分是培养学生能够精度选择和具有标注的初步能力, 第三部分是装配体设计部分, 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机械传动装置初步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改革

《机械设计》课程为高等工程专科类学校中近机类专业学生的必修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在改革前, 大部分课程都是沿用的50年代学科本位教学模式, 其中各门课程自成体系, 都追求自身体系的系统和完整性, 但却忽略了知识的综合利用, 制约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重新整合了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课程后, 淡化原有的课程体系, 把原有的课程内容有机的融合起来, 从而使专业技术基础课之间的内容避免了重复。缩短理论课的教学课时, 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如实验、工艺实习和课程设计等, 由原来的理论课程变为现在的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和将来在机械行业从事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 精选教学内容

应该删减一些比较陈旧、重复的内容, 同时, 在理论上的细节内容是学生不必了解的应删除。例如:机械设计原理课程中图解的计算法和课程疲劳强度计算。不但减少了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的内容重复而且还能够突出本课重设计的特点, 创新设计和工程能力培养最为突出的特点。

(二) 扩大解析法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机械自动化技术被广泛的应用, 型式的机器与机构屡见不鲜, 应该让掌握机构创新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机构分析和综合图解法被解析法所代替, 这样不但方便了传动方案的比较和参数的选取以及结果分析, 而且设计精度也得到了提高了。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加强学生技能的强化训练

将原有的课程进行归纳与总结, 使学生更清楚重点, 从而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增强技能的训练。

三、教学手段

(一)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校考虑到机械设计实验条件所受的限制, 例如:实验课的时间比较少和类型不全等, 我校自行开发了有关机械典型部件的三维实体动态装拆的多媒体演示系统, 同时还购买了一套机械设计的仿真软件, 这样既补充了类型也更直观的将实验中不好理解的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并加深了学生对机械设计实践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在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改变了以往的老师在课上讲一遍、学生听一遍, 然后再让学生按部就班做一次的模式。

(二) 开放式实验室

以往的实验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学生相对集中在某一确定的时间进行实验, 这种方法效果并不是很好, 课程安排时间紧, 学生也难以消化。学校针对这一现象, 对实验室采用了开放式管理的方法, 学生可以随时来做实验, 每组学生的人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实验室里有老师值班并进行辅导, 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受课时的限制。

四、考试方式

考试由原来的闭卷方式改为现在的分阶段考试、开卷考试及“一页纸考试”等多种方式。这些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考试方式改革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是重要的。考试决定了学习方法及学习重点倾向, 原闭卷考试重点是理解、认识及记忆书本, 其次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我校实行开卷考试解决这些问题, 允许学生带教科书独立完成答卷。考卷内容主要是实际应用题,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并引入反应综合设计能力的题目以及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题目, 使理解与应用相结合。2000年对10个班进行试点, 平均成绩74分, 优秀占7.9%, 良好占28.0%, 中等占28.7%, 及格占29.0%, 不及格率仅6.4%。考试方式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创新能力, 最终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束语

最近这几年, 我们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以内涵建设与改革作为教改重点,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线, 引入现代设计方法, 围绕此主题, 作了一系列关于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实验改革、课程设计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探索,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得到了省教委同行专家的肯定。此次实践中证实了:在课程和实验教学方面的探索, 我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并且需要再进一步的深化和巩固。我们将结合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以产品实现过程 (PRP) 为依据对一般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课程改革研究”与:“机械设计系列理论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培养与实践”这两个项目, 进一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编写面向面向21世纪教材建设的新的教学大纲;第二, 重点培养与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教师和实验教学队伍;第三, 进一步加强教学中课程与实验部分的有机结合, 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 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以及动手的能力;第四, 开发新实验项目和设备, 用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 对于此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 由于各课程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 又有不宜割裂的关系, 而每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总目标上有其既定的地位, 因此学校在教学内容改革上既要符合每个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又不能对其任意拔高或者过度增减。《机械设计》课程的改革必定会牵连到相关课程的改变, 影响到学生对其后课程的学习。因此, 该课程在进行内容改革时, 不能单独进行, 应与前期课程《理论力学》和后续课程《机械原理》紧密协调, 以避免不必要重复与大跨度脱节。所以说, 课程改革不是独立的, 是一项系统工程。

摘要: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与教研室紧密结合, 对《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行改革, 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方法以及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和探讨, 进而总结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改革

参考文献

[1]范文雄, 刘炜丽, 徐强.深化金工教学改革, 注重工程能力培养.黑龙江金工, 1997 (9) 17-18.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袁振国, 教育新概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北京市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Z].http://www.zjz.net.cn.

[5]乔玉全.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综合防疫体系下一篇:石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