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课程(共12篇)
机械类课程 篇1
1《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工艺》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它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的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技术学科, 它既不同于基础课程, 又不同于专业课程, 更接近操作技能的理论化。本课程内容涉及到热加工工艺、冷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三大部分的基础知识, 是一门实用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尽管内容庞杂, 知识点很多, 但可以用一线、两段、三重点、五要求来概括。
“一线”是指整个课程内容贯穿着从毛坯制造到加工成产品的一条主线, 这与实际生产的工艺路线一致。用这样一条线来引导学生学习就使知识有了系统性。
“两段”是指产品的制造过程可分为毛坯制造与机械加工两个阶段。在一般工厂或企业中通常称之为“热加工”及“冷加工”。热加工的主要基础理论是“铁—碳平衡图”, 而冷加工的基础理论则是“金属切削原理”。
“三重点”是学生学习必须理解与掌握的基本知识, 它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密切相关。其一是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 组织性能与热处理方法。二是了解铸造、锻压、焊接等热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 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零件毛坯制造工艺性的初步能力。三是领会并掌握机械零件的各种常用加工方法的实质、工艺原理与生产特点, 以及加工所用设备、工卡量具的工作原理与安全技术知识, 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和选择加工方法的初步能力。
“五要求”是如下几点: (一) 了解毛坯制造及零件切削的主要工作内容、工艺特点、工艺装备和应用范围等基础知识; (二) 了解各种主要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范围; (三) 掌握选择毛坯制造、零件切削加工的方式方法的基础知识; (四) 对常见典型零件能合理确定其加工工艺过程; (五) 了解装配的基本知识和典型机械部件的装配方法。
通过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分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不难看出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性强, 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因此, 教师要教好《机械制造工艺》这门课程, 就必须从多方面努力。
2《机械制造工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
该课程的内容多又相互独立, 学时少而且有些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完全相适应, 必须探索一套与之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实践经验少, 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既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2 教学方式陈旧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灌输式教学, 对于教材内容的教授面面俱到, 惟恐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结果导致学生只有死记硬背, 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并且对于每一章中的“精髓”没能很好地把握。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停留在从书本到书本的狭隘教学方式, 不能拓宽视野, 获取的信息量较少,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的人才。
3《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
3.1 通过直观教学, 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在学校的学生, 多数在过去的在校学习中, 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现代化的工业生产, 不了解生产中的机床设备和操作要点。如果按照过去的教育模式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进行教学,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无法形成感性认识, 渐渐的就会所学课程失去兴趣, 而形成恶性循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前或授课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领学生到实习基地观看, 及时地通过生产现场的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根据教学内容, 分块打包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把十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浓缩在一起, 分为冷加工、热加工和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三个部分, 在教学中每个部分都要进行“打包”, 既为应知理论包、应会技能包、能力应用考核包;应知理论包, 就是以够用为度, 以机械加工部分为例, 在教学中把各种机械加工方法中所用到的机床的组成、工作原理、加工内容、运动形式、刀具、夹具的形式作以详细介绍并进行认真对比, 掌握特点, 使之有效地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应会技能包就是突出技能, 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 (易跳槽) , 企业生产的需求 (复合型人才) ,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 到生产现场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在以车削加工练习为主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其它类型机床切削方法的模拟练习。通过对比练习, 进行多方面的技能培训。能力应用考核包, 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实例让学生找出设备事故原因、产品质量差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工艺措施。
3.3 结合专业特点, 进行教材的相应处理
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就决定了学校对学生的培训目标的不确定性。在《机械制造工艺》教学中,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有不同的侧重面。机械加工与数控专业的学生应以各种机床的切削加工为主, 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则应以车、钻、磨为主。因为一个好的钳工, 不仅要对钳加工的教学内容达到应知应会, 对常用的通用机床也应有一些了解和掌握。另外在机械加工和钳加工中所采用的刀具不同, 运动形式不同, 在授课时都进行相应的比较, 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和掌握。
3.4 通过开放型习题教学, 纵横对比开阔思路, 确定最佳加工方案
《机械制造工艺》同其它学科不同, 虽然章节很多, 知识面很广, 但计算题数量很少。如果始终采用讲解——观看的教学方法, 难免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在每个部分的内容结束后, 上一次开放型习题课, 通过纵横对比, 开阔思路, 确定最佳加工方案。传统的习题课就是老师按照例题的形式改几个数、换个问法, 让学生多做几道题, 熟练的掌握解题思路,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而在《机械制造工艺》的教学中,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是没有意义的。我通过多年的探索, 有一定的收效, 就是全学期只上三次开放型习题课 (在每个部分完成后进行) 。因为教学是一种特定的情境中的人际交往, 通过创设、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需求和兴趣。在探索——发展的教学模式中, 启发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动力。
3.5 提升自身素质, 做合格的双师型人才
课堂教学的改革目的, 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技术人才, 作为改革前沿的教师, 必须全面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以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为源头, 以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 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 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把自己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又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机械类课程 篇2
一、冲压工艺的介绍 ………………………………………
二、冲裁模介绍……………………………………………… 3
三、模具简介………………………………………………… 4
四、使用电脑软件绘图……………………………………… 4
五、凸模零件及其加工工艺………………………………… 5
六、模具装配图……………………………………………… 8
七、实验心得…………………………………………………9
一.冲压工艺的介绍
冲压加工是借助于常规或专用冲压设备的动力,使板料在模具里直接受到变形力并进行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产品零件的生产技术。板料,模具和设备是冲压加工的三要素。冲压加工是一种金属冷变形加工方法。所以,被称之为冷冲压或板料冲压,简称冲压。它是金属塑性加工(或压力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也隶属于材料成型工程技术。冲压工艺冲压工艺的种类
冲压主要是按工艺分类,可分为分离工序和成形工序两大类。分离工序也称冲裁,其目的是使冲压件沿一定轮廓线从板料上分离,同时保证分离断面的质量要求。成形工序的目的是使板料在不破坯的条件下发生塑性变形,制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在实际生产中,常常是多种工序综合应用于一个工件。冲裁、弯曲、剪切、拉深、胀形、旋压、矫正是几种主要的冲压工艺。
冲压用板料的表面和内在性能对冲压成品的质量影响很大,要求冲压材料厚度精确、均匀;表面光洁,无斑、无疤、无擦伤、无表面裂纹等;屈服强度均匀,无明显方向性;均匀延伸率高;屈强比低;加工硬化性低。
在实际生产中,常用与冲压过程近似的工艺性试验,如拉深性能试验、胀形性能试验等检验材料的冲压性能,以保证成品质量和高的合格率
模具的精度和结构直接影响冲压件的成形和精度。模具制造成本和寿命则是影响冲压件成本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模具设计和制造需要较多的时间,这就延长了新冲压件的生产准备时间。
模座、模架、导向件的标准化和发展简易模具(供小批量生产)、复合模、多工位级进模(供大量生产),以及研制快速换模装置,可减少冲压生产准备工作量和缩短准备时间,能使适用于减少冲压生产准备工作量和缩短准备时间,能使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的先进冲压技术合理地应用于小批量多品种生产。
冲压设备除了厚板用水压机成形外,一般都采用机械压力机。以现代高速多工位机械压力机为中心,配置开卷、矫平、成品收集、输送等机械以及模具库和快速换模装置,并利用计算机程序控制,可组成高生产率的自动冲压生产线。
在每分钟生产数
十、数百件冲压件的情况下,在短暂时间内完成送料、冲压、出件、排废料等工序,常常发生人身、设备和质量事故。因此,冲压中的安全生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冲压工艺总结
冲压加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点。主要表现在冲压加工时产生的噪音和振动两种公害,而且操作者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不过,这些问题并不完全是由于冲压加工工艺及模具本身带来的,而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冲压设备及落后的手工操作造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一定会尽快二完善的得到解决。冲压成形用户市场的迅猛发展为冲压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虽然在冲压业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阻力与障碍,但我们始终相信,这些都阻挡不了冲压行业前进的步伐。
二.冲裁模介绍
冲裁模是冲压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工艺装备,良好的模具结构是实现工艺方案的可靠保证。冲压零件的质量好坏和精度高低,主要取决于冲裁模的质量和精度。冲裁模结构是否合理、先进,有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及冲裁模本身的使用寿命和操作的安全、方便性等。由于冲裁件形状、尺寸、精度和生产批量及生产条件不同,冲裁模的结构类型也不同。
冲裁模是从条料、带料或半成品上规定轮廓分离板料所使用的模具,通常指落料模和冲孔模。根据冲制零件尺寸、精度要求不同,冲裁模分为普通冲裁模和精密冲裁模。普通冲裁是以凸、凹模之间产生剪切裂纹的形式实现板料的分离。精密冲裁是以塑性变形的形式实现板料的分离。精密冲裁冲出的零件断面垂直、光洁、精度高。
冲裁模结构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对冲裁件的质量和精度,冲裁加工的生产率与经济效益、模具的使用寿命与操作安全等全都有密切的关系。
任何一副冲裁模都是由上模和下模两部分组成的。上模通过模柄或上模固定在压力机的滑块上,可随滑块做上、下往复运动,是冲模的运动部分;下模通过下模座固定在压力机工作台或垫板上,是冲模的固定部分。
三.模具简介
本周课程设计我们这组分到的是导柱式固定卸料落料模,如图所
示。导柱式卸料落料模凹模凸模是工作零用进保
件,这种冲模的上、下模正确位置是利导柱和导套的导向来保证的,且凸模在行冲裁之前,导柱已经进入导套,从而证了在冲裁过程中凸、凹模之间间隙的均匀性。该模具冲件由凸模逐次从凹模孔中推下并经压力机工作台孔漏入料箱。
四.使用电脑软件绘图
1、Pro/E系统软件介绍
Pro/Engineer 是美国PTC公司的产品,于1988年问世。10多年来,经历20余次的改版,已成为全世界及中国地区最普及的3D CAD/CAM系统的标准软件,广泛应用于电子、机械、模具、工业设计、汽车、航天、家电、玩具等行业。Pro/E是全方位的3D产品开发软件包,和相关软件Pro/DESINGER(造型设计)、Pro/MECHANICA(功能仿真),集合了零件设计、产品装配、模具开发、加工制造、钣金件设计、铸造件设计、工业设计、逆向工程、自动测量、机构分析、有限元分析、产品数据库管理等功能,从而使用户缩短了产品开发的时间并简化了开发的流程;国际上有27000多企业采用了PRO/ENGINEER软件系统,作为企业的标准软件进行产品设计。
Pro/E独树一帜的软件功能直接影响了我们工作中的设计、制造方法。与其他同类三维软件(MDT、UG、CATIA等)相比,Proe/ENGINEER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点:(1)基于特征的(Feature-Based)
Pro/ENGINEER是一个基于特征的(Feature-Based)实体模型建模工具,利用每次个别建构区块的方式构建模型。设计者根据每个加工过程,在模型上构建一个单独特征。特征是最小的建构区块,若以简单的特征建构模型,在修改模型时,更有弹性。
(2)关联的(Associative)
通过创建零件、装配、绘图等方式,可利用Proe/ENGINEER验证模型。由于各功能模块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改变装配中的某一零件,系统将会自动地在该装配中的其他零件与绘图上反映该变化。(3)参数化(Parametric)
Pro/ENGINEER为一参数化系统,即特征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使得某一特征的修改会同时牵动其他特征的变更,以满足设计者的要求。如果 某一特征参考到其他特征时,特征之间即产生父/子(parent/child)关系。(4)构造曲面(surface)
复杂曲面的生成主要有三种方法:1)由外部的点集,生成三维曲线,再利用Pro/E下surface的功能生成曲面。2)直接输入由Pro/desinger(造型设计)产生的曲面。3)利用import(输入)功能,以IGES、SET、VDA、Neutral等格式,输入由其他软件或三维测量仪产生的曲面。
(5)在装配图中构建实体
根据已建好的实体模型,在装配中,利用其特征(平面,曲面或轴线)为基准,直接构建新的实体模型。这样建立的模型便于装配,在系统默认状态下,完成装配.首先要生成壁厚,在外观设计的基础上,有两种产生壁厚的方法:1)如果外观设计产生的是实心体,使用(抽壳)功能,产生等或不等的壁厚。2)如果外观设计产生的是曲面,使用偏移曲面片的方法,产生均匀壁厚。然后根据产品的内部结构、添加特征,如填料、切除、加强筋、孔等,逐步完成模型的设计。(6).动态仿真
该功能是由软件自带的机构模块实现的。机构模块(Mechanisms)主要有两大功能:定义机构和机构仿真运动。由此可见,该模块主要应用于产品结构检测及仿真设计。
产品各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可使用仿真模块模拟实际操作。它可快速、准确地检测零部件的干涉、物理特征,模拟使用产品的操作过程,直观显示存在问题的区域及相关的零部件,指导设计者直接、快速地修改模型,从而缩短修改时间,提高设计效率。
2、软件在产品开发后期的应用(1).生成工程图
Pro/E可以用来实现基于实体建模的工作流程而生成工程图纸,用户可以轻松地生成和保存2D工程图纸,由于工程图纸和3D零件动态连接,因此当用户修改生成视图的3D模型时,零件视图、尺寸和注释等都自动更新,节约了图纸管理和维护的时间。(2). 演示市场销售
Pro/E的渲染工具可帮助用户以真实的照片有效地交流其设计。用户完成的高质量的零件、装配图、装配爆炸效果图,可用于演示、设计检查、市场销售、制作说明书等用途.最直观的 Pro/E 抛弃传统 CAD/CAM 软件中的线框和表面模型,而直接签于 3D 实体。这使我们的设计环境完全从 2D 或 2D 与 3D 混合状态上升为纯 3D 模式。产品或模具的描述信息变得更加完整,概念更加清晰,更易于抓住设计意图。设计质量和速度也大大提高,尤其是结合快速原型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产品设计生产上市周期。总之,随着 Pro/E 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将被解决,越来越多的理想将变为现实。Pro/E 的魅力将更多地体现为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
五.模具零件及其加工工艺
1,落料凸模的作用
在冷冲压模具中的凸模是最重要的部分。它的作用是在板料上冲出所需形状的工件。2,落料凸模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确定
(1)通过对落料凸模的测量,确定落料凸模的基本尺寸。如零件图(2)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确定 圆形凸模的三种形式
a)用于较大直径的凸模
b)用于较小直径的凸模
c)快速式的小凸模 所以落料凸模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如零件图所示 3,材料的选用
一般说来,对于形状简单。冲压件尺寸不大的模具工作零件,常选用碳素工具钢。所以该凸模材料选用T10A碳素工具钢。
4,加工过程
工序1;下料。棒料为锻造后的T10A碳素工具钢。工序2,;车端面。工序3;车外面。工序4;精车端面。
工序5;精车外面。
工序6;对工件进行淬火热处理。工序7;研磨。5,凸模零件三维图
六.模具装配图
七.实验心得
一周的课程设计使我们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需具备的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我们设计者之间团队的重要性,一周的时间里的能够让我们学到很多很多的实际性的知识,怎样才能在这一周里更好的运用学的知识来完成设计任务呢?这无疑让我们有时间做一个理性的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在这次设计中和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并在自己的设计中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出来,我认为此次课程设计是我们走向工作的前奏也算是对个人的一个实践性的训练。
美丽而多彩的大学生活把我们带进了知识的殿堂,为了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为了把我们已基本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更好的融会、贯通,而课程设计就是这道桥梁。
随着高新技术时代的发展,机械设计越来越表现出其特有的结构化新颖的作用,通过此次机械设计,使我对机械零件设计步骤和设计思想,得到了充分掌握,真正地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初步地运用到了实践之中,收益很大,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多方面的不足之处。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学习,了解了许多新知识,尤其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有了系统的掌握。但由于时间有限,学习心得不够深刻,还不能对所学的知识达到熟练的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待学习和提高。
这次接触课程设计,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和以前接触的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一切都从零开始许多所学知识都已经淡忘了,翻阅资料,到图书馆借书,试着照书上的例题设计。校核、绘图,并且不断的修改,反复修改再验证。每一部分、每一个步骤都让我们感到了许多事情都是显得有些无奈必须都按技术要求来设计。虽然,我们为能如期完成了课程设计,应当承认,我们设计的全面性还还不够,考虑问题的周密性也不强,所设计的最后结果还没有达到最优效果。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这包括对所学的知识不够熟练,在绘图中重新学了一下AutoCAD真的感觉到了它的方便和实用性。这也包括我们对实践中的机械零件的接触的太少了,在绘出标准的图形和用视图表达零件的方法上走了不少的弯路。
参考文献
机械类课程 篇3
本届论坛主题是“机械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来自内地机械工程教育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台湾、香港地区从事机械工程教育的知名学者,围绕这一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对机械类课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研讨。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作了“谈专业教育中的宏思维能力培养”的报告。报告指出现在的专业教育中,大学生在一些宏观问题、重大问题、整体联系上缺乏训练和思考。报告在阐释宏思维本质的基础上,介绍了如何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宏思维能力。上海交通大学谢友柏院士在“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报告中指出,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深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艰苦的磨练,而且实践和深度思考是绝不可少的,其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淳生院士在“超声电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报告中不但介绍了超声电机这一新技术的原理、突出优点及其在国防高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还结合其在科研和培养人才方面的经验,指出教师要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台湾成功大学颜鸿森教授作了“台湾高校机械设计类课程之传统教学与改革创新”的报告。他在梳理台湾大学教育变革背景的基础上,介绍了台湾各高校机械系根据本校的特色制订教育目标,并据此规划其课程的情况。颜教授指出,台湾高等学校机械系大学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仍然在持续进行中,并且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香港中文大学杜如虚教授在题目为“香港机械工程教育的沿革与一种新教学方法的探索”的报告中,总结了香港机械工程教育的沿革、现状及其特点,并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末由美国开始,目前在香港由各大学推行的“Objective 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
东南大学校长易红教授结合东南大学教学改革的实际,作了“构建‘开放、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在报告中阐述了实验教学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及“开放、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并介绍了东南大学“开放、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情况。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邓宗全教授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的报告中,总结了历届大赛的主要成绩与经验,传达了教育部对大赛的要求与大赛的发展方向,并发布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和内容。
三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重庆大学何玉林教授、浙江大学陆国栋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葛文杰教授也作了专题报告。精彩的报告引起了老师的广泛共鸣。
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245篇,经过论坛组委会初选,其中226篇论文在中国高校机械课程网上展示。本届论坛将本着鼓励原创和实践的精神,择优遴选并将精简入选《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9)》的论文数量。
论坛设有工程图学、机械原理与设计、金工与机械专业三个分会场,共进行了38个分组报告,这些分组报告不仅紧紧围绕会议的主题,也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密切相关,引来与会代表的踊跃提问。
机械类课程 篇4
一、课程名称更改为机械传动
《机械设计基础》无论从机械类专业角度和非专业的角度,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 以为这门课主要探讨的是机械零件设计, 好像与毕业后从事的技能型工作关系不大。实际上, 《机械设计基础》主要探讨的是机械传动, 零部件设计是次要的。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要学的课程较多, 用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时较少, 一般在50~60时学时, 从高职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出发, 学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里, 只要掌握机械传动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了。如果在课程内容上做些调整, 减除机械零件设计方面的内容, 课程名称改成机械传动, 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一开始就能领会到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把任何能从事施工的机械分成三大部分:动力部分 (如内燃机、电动机等) 、传动部分 (如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等) 和工作装置 (如装载机装料装置、压路机的振动行走装置等) 。将课程更名为机械传动, 从课程体系上能体现高职机械类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也避免了非机械类专业人士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产生误解。
二、课程内容选取机械传动方面
将《机械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 如表1所示
将表1的内容按照绝大多数企业岗位对高职机械类毕业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要求进行分类, 第一部分机械传动方面, 这部分在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上应用比较多;第二部分机械零件设计方面, 该部分在工作中能用到的很少。根据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知识够用的需求, 可将第二部分内容删减。这样既保证了机械传动方面的教学课时, 又减轻了高职学生学习机械设计理论计算方面的学习负担, 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对具体需求知识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机械传动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较抽象, 如机构自由度计算中虚约束的判断、平面连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的判定、滚子半径和基圆半径对凸轮轮廓的影响、渐开线性质等。这些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既看不到, 又摸不着, 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以往我们大多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虽然也能有动画演示, 但毕竟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还是不够直观。采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 可以很容易的解决这些教学中的困难。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尽量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来帮助学习和理解。将让学生通过看的理解变为直接的体验或揣摩, 例如在认识平面机构的学习中, 可以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平面机构, 使学生能在制作中揣摩和体会连杆机构的特性及制作要领, 这个方法我在模具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用过,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知识掌握效果比以往老师讲解效果更好。常用的实践教学法主要有实物教学法和实习教学法, 这两种方法可以在具体的机械传动教学中灵活使用。
1. 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 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 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 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机械传动课程教学中, 由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 以配合课堂教学。通过实验教学, 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 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 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 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为此, 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手参加实际操作。为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实验, 任课教师应与试验人员密切配合, 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认真做好准备、讲解、指导及批改实验报告等工作, 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率。
2. 实物教学。
实物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使用大量生活中真实的物体和教具, 模拟生活情境来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 它是一种既古老又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机械传动课程的教学中, 有些教学内容离不开实物。在课堂上不易讲解透彻的机构, 可以将其实物搬进课堂, 对照实物进行讲解。再好的修辞, 再好的演讲, 也不如看到实物清楚明白。更好的教学方法, 就是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进行动态观察, 从而使学生能充分地对机构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 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例如, 讲解摆动导杆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时, 在牛头刨床边对照机器的结构和运动情况进行讲解, 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到工厂车间参观教学时, 一定要做基本操作演示, 切忌为了“保险、安全”而走马观花。在曾教过的工程机械专业的工学结合班上, 便尝试过将学生直接带到工厂车间进行参观教学, 学生通过眼观、手触, 更直接更具体地感受到机械传动构件的应用, 触发了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的配合性和主动性也显著增强, 教学过程也进行得轻松自如。
3. 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法是教师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将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机械传动课程教学可以结合专业实习来进行, 即在专业实习前, 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拟出实习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机械传动问题去实习, 启发学生自己动脑去发掘尚未掌握的知识, 寻找尚未知晓的事物。例如, 在齿轮传动机构拆装实习时, 可通过对传动齿轮的装拆和齿轮侧隙的测量进一步理解中心距可分性原理;再通过讲解启发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充分分析, 热烈讨论, 去理解该原理的现实意义, 即生产实际中齿轮的装配虽不按标准中心距安装, 但仍然可使传动平稳的道理。因此, 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专业实习, 认真加以引导,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实习的结果要进行检查总结, 以提高知识技能的运用水平。以上三种都属于实践教学法, 在机械传动的教学中, 还要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 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其课程内容应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而课程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和完善, 才能更好地推进机械类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机械制造类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篇5
2根据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规划教学内容
可将教学资料内容规划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方案、工作任务单、课程引导文、引导性教学PPT、学习参考资料清单。
2.1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职学生已经学过了独立的和分散的专业课程。如何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衔接,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是目前高职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以下的能力:能够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图的制作和输出,手工编制较简单的CNC程序,操作数控铣、数控车床,应用一种CAD/CAM软件完成零件的三维建模,手动检测零件的尺寸精度,编写数控加工工艺文件,使用专业术语交流,借助技术手册阅读图纸的相关技术要求。
2.2教学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题名称:低碳环保风力装置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教学时间安排:10课时。学习/工作任务描述:学生根据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部分图纸,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区内,以低碳环保的设计和制造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调试工作,并及时记录和总结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该项任务,需要进行必要的分工和合作,最终实现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每组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与设备管理员、工具管理员做好交流沟通,安排好加工时间段。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学生要明确低碳环保设计理念,注意使用现有设备、工装夹具、刀具和量具完成加工制造任务,注意设计的零件与现有零部件的配合关系,在几何精度方面查阅相关技术手册。该任务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安全准则,规范设计制图和设备操作。在任务结束时要归纳整个设计和加工过程,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自觉保持安全作业,遵守“5S”的工作要求。教学/学习目标:学生以小组的团队形式,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低碳环保产品设计理念和思路以及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机床设备使用安全准则,提出对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产品设计方案,并能够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和评价,得到最佳实施方案。学生要能够对比和评价产品的数控加工工艺方案,最终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并实施加工。根据产品的装配和调试的相关技术标准,学生要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评价和汇报。学习完本项目后,学生应能够完成低碳环保小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包括设计原理分析、机械零件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的优化与制订、数控程序的编制与调试、中等复杂零部件的数控车与数控铣配合的操作加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学生更加关注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其相关的环保意识也有所增强。教学对象:高职教育制造类专业的第五学期学生(制造类专业,例如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教学内容:根据低碳环保的理念,某企业设计出了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现给定一风能,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创新设计与制造一风能驱动叶轮转动,进而带动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实现物料传送的机械装置。物料尺寸Φ25mm×10mm,物料材质为塑料或尼龙;顶杆作直线往复运动,行程范围为30~50mm。教学过程:仅提供该装置部分工程图和部分零部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产品工程图(部分),分析、讨论该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理念和使用场合,编写产品设计说明书。在掌握新产品的整体结构后,完成缺少的零部件设计,遵照国家标准完成工程图的制作;完成该产品的三维实体图的绘制,实现虚拟样机的装配;对设计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工艺方案,按照工艺文件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制造;最终将产品所有零部件装配,进行装置调试。教师需要参与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工艺方案的讨论过程,指出关键问题所在,如对于CAD/CAM软件使用能力、标准件的选用方法、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思路、数控加工操作尤其是数控车/数控铣的组合加工、装配调试的注意事项等。
2.3教学环境设计与资源配置
教学车间,学习讨论区与加工区以玻璃幕墙隔开,一是避免噪声,二是保护学习讨论区设备。中间区域为小组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场所,需要配备电脑和电源插座。该设计模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实施,学生可以在加工现场旁进行讨论和学习,这很好地解决了实践与理论分离的问题,有利于综合性教学课程的开展。
3结语
浅谈机械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机械教育改革创新
创新是教育进步的灵魂,是推动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更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技工院校的创新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为一线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应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完善教学方法。现将我从事《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以来,总结的创新性教学经验分享如下。
一、创新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完成课后作业为辅,基本上是以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但单纯的书本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跳跃,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要改变这一方式,就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创新教育为导向,实现以自我认识、自我尝试、团队讨论、共同研究、教师点评的五环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就是指在处理基本理论教学课程时,要明确学生应接受和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自我认识程度和对其初步的感性认知是创新教学改革的基础。自我认识也就是学生初步了解老师应会重点讲解什么内容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是重视每一个公式、每一个论点的推导,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导致学生只能说和写,实际动手就步步受挫。创新教学要加大实践教学,就必然不能再一成不变的逐点讲解。应只讲公式结果而不讲公式、每一个论点的推导其原因,以节省课时,然后尽可能多地进行实例分析,讲清机构的运动、特点和应用,并结合实际应用实例进行实际情况实际分析。尽可能多的展现生活实用教具,在课堂上分析其运动和特点,并引入与之相应的实用简单机械。注意此阶段教师尽可能的少参与,学生的分析哪怕不很正确或完全不正确也不能打断,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我认识。
2.自我尝试
自我尝试是指要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体验所学机构是如何应用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通过对各种简易机械进行机构分析,加深学生对各种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与应用取得更深的认识。在接受教学的基础上,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机构按下面的进行分析:实例分析要求画出机构运动简图,并分析该机构用在此处的优点,能否用其它机构代替等。如讲曲柄滑块机构时,利用拆装冲压机来展现曲柄滑块机构是如何将最初的皮带轮转动转化为滑块的直线运动。此阶段让学生发现问题,衡量第一阶段的自我认识的正确性。
3.团队讨论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是技工院校重大课题之一,用它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是不错的方法。团队讨论是指学生在体验中通过通过对生活和生产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对第二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团队讨论(小组提前分好并任命一小组长)。从而促使学生敢于发言、勇于探索、积极建议和明白优胜劣汰生活原则(讨论后每组只有一个方案结果)。这是创新革新的重要环节。
4.共同研究
提出问题共同研究是指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再深一步研究讨论,提出改进或设计方案。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改进或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不仅仅是纯机械的,大多数是机、光、液、电一体化。如冲压机的曲柄滑块机构是如何控制单次和往复直线运动得呢?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所学、所知、或通过查阅资料所得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的能力,使能相关的课程教学统一在一起,提升相关课程教学效果,这是教学改革的升华阶段。
5.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是指对学生提出的比较好的、可行性高的设计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和模型制作。同时指出知识点的重点应掌握环节,易错点和难点分析。表扬和批评自我认识、自我尝试、团队讨论、共同研究四个阶段中学生们得表现(表扬为主)。从讨论结果中选出几个经过讨论、改进、可行性最大的设计方案,以小组成员为主干,全班学生为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些方案的初步设计和模型制作。教师的点评贯穿整次课业教学,它直接的反应了你的教学效果,也影响着下次课业(甚至是整个课程)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所以教师的点评至关重要,要求任课教师要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每个阶段表现和每个课业的表现。做到点评时有理、有据可依,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你在关注他的学习、进步、成长。
二、结语
技工院校教育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教学必须体现为学而教、为用而学,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必须与之相配套。按照“实际、使用、实践”的原则,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就业需要,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够用”和将来可持续发展“可用”的关系,合力构建能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具体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學生主动学习,多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依托行业企业进行课程开发,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福军.关于构建高职专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学理论,2009,(14).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3.
[3]邵建华.突出行业特色、创新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国培训》,2008.(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不教司.提升内涵[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7
关键词: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0 引言
机械工程是国家工业化的主要标志, 也是国家的基础工业, 目前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机械工程人才, 尤其是我国正在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过程中, 对于机械类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合理地设置机械类课程体系, 是实现人才培养和专业定位目标的主要保证, 也是对知识结构进行整体优化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 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有效、最直接的环节。
1 加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优化整合系列实训课程教学内容, 拓宽基础, 注重专业实践, 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设综合性实训项目;大力开展学生课内外实践创新活动, 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创新思想贯穿始终。构建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三层递进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为高素质机械类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证。同时, 完善机械类实验教学体系, 具体举措包括:加强实验课程的建设力度, 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 增设几门实验课程。加强实验项目的研究、开发, 合理安排各类实验项目的比例, 提高项目的更新率。加强实验实训教材建设, 注重特色实验课程的讲义的编写和整理, 推出具有机械类实验教学特色的教材, 推动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的编撰工作。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以“师生互动为主体”,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加强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管理制度
在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 认真执行高校的教学规章制度前提下, 结合机械类课程实验的教学特点, 修订和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有效地保证了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有序化, 有效地保障了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定时举办机械类实验教师教学公开课、观摩课, 每年召开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反馈会。对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地向教师进行反馈, 并提出整改要求, 尽快改进和解决。
此外, 高校还应该建立健全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该要涵盖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的全过程, 包括教学研究能力、教学效果、职业道德规范、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技能、课堂常规执行、教学文件制定等。机械类实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分为教学督导组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三部分, 教学督导组通过听课、检查教案、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教学实际情况, 并以此进行评价;教师可通过相互听课、评课和教学经验交流等形式, 相互了解教学情况并以此打分;教务处建立了学生网上评教平台,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 评价优秀的教师有资格参加学校优秀教师的评选。
3 建立合理的机械类实验教学体系
针对机械类学生的生源状况, 应该确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将“认识—理解—积累—创造”的教育模式贯穿机械类学生的培养教育的全过程。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分为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创新型三个层次。一是学科基础实验层次, 以工程基本能力训练为主体, 为机械类各学科、各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 着力进行基本能力训练;二是专业教育实验层次, 以专业工程能力训练为主体, 为学生提供专业课实验教学及其综合实践, 着力进行本专业工程实践训练。同时提供各种类型的职业证书能力培训;三是创新实验层次, 以创新实践和创新竞赛训练为主体, 为多学科创新团队提供服务, 为本科生从事创新性研究及创业实践提供有利条件。
4 加强课外开放实验及设计创新性实验
4.1 课外开放实验
可以多让学生参与课外开放实验, 多到实验室来学习各类CAM/CAD软件的使用;多了解激光雕刻、快速成型、数控加工等现代加工设备的操作;多去观察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结构形式。课外开放实验中的最大特点为“开放”, 既体现在空间和时间的开放上, 又体现在仪器设备和实验内容的开放。第一, 开放仪器设备, 让学生可以自由选用实验设备;第二, 开放实验内容, 学生能够在课外开放实验中有很大的独立权, 实验方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阶段性修改或者调整, 将学生的创造才能充分施展出来;第三, 开放时间,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时间、实验方案。
4.2 设计创新性实验
设计创新性实验是一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的试验, 介于实际科学实验与基础教学实验之间, 还有些设计创新性实验属于跨学科训练。学生在设计创新性实验过程中, 必须要对自己过去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甚至还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增强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 结语
总之, 我国各大高校近年来都相继开展了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以便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等, 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 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机械类课程 篇8
《先进制造技术》是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着重介绍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如微电子、计算机、自动化、信息等在机械领域的应用,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跟随当今制造业发展的步伐,为国家培养出适合当今社会需求的多学科技术背景下的合格机械专业学生。因此,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对该门课程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该门课程自身所存在的课程特点。结合荣成学校自身的授课特点,提出将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引入到该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并增设了相关的参观试验。最后通过实践证实了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1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分析
1.1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特点
(1)多学科内容交叉融合。先进技术是制造业在不断吸收现代科技与管理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术为一体的新兴交叉技术。
(2)课程知识覆盖面广。该门课程不仅仅包括传统的机械制造、设计方面的内容,还包括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即现代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这些部分的内容。
(3)课程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该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是跟随者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动态变化,不断更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最新技术成果都将被采纳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授课内容。
1.2先进制造技术授课特点
(1)授课学时少。该门课程(以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为例)按照教学大纲的授课学时为36理论学时,没有安排实验学时。
(2)知识点内容概述性讲解。教学中采用的教材是孙燕华主编的《先进制造技术》,由电子工业大学出版。该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以及现代生产和管理技术等,内容覆盖面广,目的就是让学生的所学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其中每种先进制造技术甚至都可以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来讲授。再加上该门课程的授课学时一般比较少。因此,授课教师无法做到对每种先进制造技术的关键技术都深入、详细地讲解,只能概括性的讲述每种技术的内容、基本原理、应用场合和发展趋势等,这导致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异常乏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以及创新思维的训练,学习效果不好。
(3)课后作业完成效果差。由于该门课程都属于文字性的内容,布置的作业一般都属于问答题。这就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抄袭现象特别严重。另外,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式的抄写,而不动脑子思考。所以,课后通过布置作业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2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分析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到该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了授课方式,并增设了相关的参观试验,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
2.1授课内容的选取
由于该门课程的内容覆盖了产品的设计、制造以及生产加工和管理等产品的完整的过程。考虑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加相关的知识面,是作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一个先导课程为学生讲授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侧重于对于每种技术的设备及应用方面的介绍,忽略关于具体的加工原理等技术知识点的讲解。从而降低教学难度,让课程知识浅显易懂。
2.2授课方式的转变
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到理论教学中,具体的思路就是:教师课前针对课堂内容提出相关的课堂任务;学生针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课前的资料搜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人选一小组学生进行PPT汇报,其它小组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与补充;教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以及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布置下一次课的相关课堂任务,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2.3增设相关的参观试验
为了便于学生对于相关加工方法的理解以及设备的感性认识,将部分理论学时调整为试验学习。主要是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认识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了解该门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加工设备,从而增强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感性认识。另外,通过该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能更充分的调动自己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绝大部分学生从刚开始的不适应,甚至稍微带点抵触心理,到后来的感兴趣,并认为该种授课方式确实有趣生动。在轻松愉快学习的同时,还能掌握相关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能锻炼信息获取、处理以及表达方面的能力。
总之,采用本文介绍的教改方法,即筛选授课内容,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增设相关的参观试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并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孙燕华.先进制造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刘俊萍.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1(02):195-196.
[3]姜晨,李郝林.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浅谈[J].科教文汇,2014(02):64-65.
[4]杨洪雪.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过程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6(30):129-130.
机械类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与应用 篇9
机械类现代学徒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种有效途径, 是满足我国产业不断更新换代对人才需求的有效手段。机械类现代学徒制不仅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能够担当 “机械类现代学徒制”项目的企业, 它必须是经营管理规范、有较大规模、有足够资本 ( 资金和人力) 的企业, 同时, 它还必须是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有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 有敢于进取与创新的精神。这种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缺一不可, 只有具备了这些, 才能真正践行 “机械类现代学徒制”项目, 校企共同开发机械类现代学徒制课程, 走出一条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2 机械类现代学徒制的由来及其内涵
机械类现代学徒制是将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与自然形态的学徒制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 起源于联邦德国的职业培训, 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广泛推行, 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强大功能和效率为世人瞩目, 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我国目前已进入机械类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阶段, 今年, 国家教育部门出台 《关于开展机械类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机械类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这将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促进青年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机械类现代学徒制包含了职业教育最本真、最朴素的原则——— “做中学”。在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行 “校企一体化”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亲临企业并在 “老师”指导下, 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和展开实战演练, 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与反复操作, 实现从 “学生” 到“学徒”的转变, 并拥有 “学徒”与 “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他们不仅会操作, 而且操作熟练, 同时养成了特定职业所需要的工作态度与职业素养。
3 机械类现代学徒制课程实施措施
3. 1“校企对接、工学交替” 组织与实施教学
目前, 国内职业院校普遍采用 “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具体操作过程基本表现为, 前两年让学生在职业院校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与相关技能, 接着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相比于这种简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海鸥手表集团在精密机械技术专业的机械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 采用 “校企对接、工学交替”的教学安排形式, 即第一学期为企业体验, 由企业师傅带领学生到各生产车间参观, 熟悉企业环境, 了解企业文化, 讲授各工作岗位的任务与职责, 建立感性认识; 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按新手最终成长为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 在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 开始 “专项技能实训”, 先培养学生的零部件加工制造能力, 制定加工工艺、独立完成零部件加工制造的能力; 再培养其产品装配检测能力, 制定产品的装配工艺, 独立完成产品装配、质量检测的能力; 接着发展学生的产品保养维修能力, 熟练使用各种检测仪器, 独立完成产品保养与维修的能力; 在这些能力基础上, 最后培养其产品分析设计能力, 即熟悉产品工作原理与组成结构, 独立完成产品分析设计的能力。第五学期安排 “轮岗实训”, 让学生全面体验各工作岗位的综合工作任务;第六学期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特点与特长, 安排其到相应的生产岗位进行半年的 “顶岗实习”。
3. 2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发课程
与传统学徒制操作技能训练和学校教育传授学术知识不同, 机械类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完成 “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得 “工作过程知识”。对于这一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校企在三会共管体制下,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3. 3 一体化
陶行知先生关于 “教学做合一”的主张, 奠定了 “一体化”教学思想的基础。与传统学徒制相比, 机械类现代学徒制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机械类现代学徒制中, 围绕着 “在做中学, 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思想, 对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整合, 实现 “校企一体化育人”。一体化的重点是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的融合, 它包括管理一体化、资源一体化、教学一体化和师资一体化等内容。
管理一体化, 校企围绕人才培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 校企高层之间的协调机制, 机械类现代学徒制项目工作办公室, 项目专项资金使用等, 一体化的管理团队和管理机制有力地保障了机械类现代学徒制的开展。
资源一体化, 包括学生的师资资源、生源资源、专业资源、实训基地资源和企业的培训资源、师傅资源和品牌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等。
教学一体化, 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开展的教学和实习都具备一体化特征。学生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是统一的, 校内课堂以理论学习为主, 也可以实施一体化教学, 企业课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 也可以实施部分理论教学, 学生通过边看、边学、边做, 将应知的专业理论和应会的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 最终获得的是一体化的工作能力, 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或单纯的实践经验。
师资一体化, 为保证教学质量, 校企共同组建了的讲师团队, 包括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实习指导教师, 企业的经理、高级工程师, 以及熟练师傅。学校教师授课时, 企业师傅可以在场, 企业师傅传授实践经验时, 学校教师也可以在场, 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之间进行互相学习。同时每周一次讲师对接会议, 对本周的教学进行研讨, 随时完善知识点和教学方案, 有力的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4 项目课程开发模式
项目课程的出现, 源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 可以预见的是, 它将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并能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因为它符合职业教育规律, 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项目课程开发模式强调课程和教学必须与具体的职业活动过程相联系, 并且能反映完成工作任务而进行的完整的程序。因而项目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 1) 能够呈现使学生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经历的典型情境; ( 2) 在情境开发中, 学生能, 够自我开发、自我行动、自我发展; ( 3) 工作过程应包含完整的职业现实, 包括技术、经济、法律、生态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 4) 工作过程体现一种社会关系。
可见, 项目课程作为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 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发的, 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的, 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最新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其在教学中集中表现为. 感知和熟悉工作环境, 了解工作岗位和过程相关的知识, 然后再开始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始至终与职业实践相联系, 是企业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学生个体相互作用、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 在课程的能力观、结构观、综合观等方面与MES、CBE和主题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具有以下特点:
( 1) 工作过程的整体性。也就是说, 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 无论要解决的问题的大小和复杂的程度如何, 都要完成 “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反馈”这一整个过程, 在解决问题中, 做到知情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 2) 以学习者为中心。工作导向式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
(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方法。
( 4) 强调学习过程的自我反馈和调控。课程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
( 5) 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
项, 目课程虽然作为突破我国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建构体现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具有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课程改革中被看好。当然, 它在实施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些学校和专业在现有条件下有时很难找到和开发完全满足要求的 “项目”, 现有的师资水平还无法适应项目课程教学的要求, 项目课程教学给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秩序带来了挑战, 需要有充足的场地、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金投入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和完善, 以期顺利进行。
机械类课程 篇10
1 高校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矿山机电专业培养“主要面向矿山生产企业, 可从事生产一线的机电设备运行、维护、检修和管理工作;进行矿山机械设备操作运行和维护检修、矿山电气设备操作运行和维护检修、矿山固定机械设备运行操作等”。构建矿山机电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计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 突出“理论够用、实践为重、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遵循“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原则, 深入大型煤矿企业进行调查, 和企业专家座谈, 与学院已经毕业的学生交流, 收集信息, 归纳整理, 按照确定职业岗位、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课程的过程进行学习, 在矿山机电专业原开设课程的基础上,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图1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2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在调查了解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课程后, 主要对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2.1 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重构
2.1.1 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在校时间除去第6学期的就业实习, 实际上只有5学期, 而且这5学期还有独立实训模块, 所以没有大量时间学习理论知识, 而且高职教育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必须加大实践学时的比重, 所以面对旧的教学体系, 单纯压缩学时, 教师为了讲完内容, 只能满堂灌, 而学生本来就基础薄弱, 还要跟上快节奏,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改革是必然的。这样学科式学习领域的7门课程, 就不可能遵循原来模式开设, 必须重构教学内容, 理论以够用为原则。
2.1.2 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重构思路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有一定过程, 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都有一个递进的程序, 所以将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进行重构。学生先学习《机械识图与绘制》, 掌握一定的绘图基本知识, 了解一些公差常识, 同时进行CAD的基本训练, 通过零件测绘掌握各种测绘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对零件的表达方法;金工实习的开展, 使学生了解各种加工设备, 熟悉简单零件的加工程序, 具备一定的工程思想, 以便学习后续知识从意识上更加清楚明了。《常用机构与零件设计》整合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其思路分析见图2。通过对该领域的学习, 体现一个完整的零件成形过程, 由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加工知识, 又掌握了零件的完整设计过程, 而且对其他专业基础课程也进行了学习, 积累了更多的零件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此时安排CAD实训, 学生画图很有目的性, 能够理解分析复杂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特别是能够有目的地合理进行标注, 最后选典型零件进行加工和检测训练, 通过加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形成单个学习领域项目化、任务化, 多个学习领域系统化, 充分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 图3为零件形成过程的系统化。这种“循环递进、能力本位”培养思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2]。
2.2 专业核心课程的重构
2.2.1 原专业核心课程存在的问题
原矿山机械设备方面的课程设置是以《矿山机械》与《煤矿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两门课程的形式学习, 即先学习矿山机械设备的结构原理, 再学习其使用维护, 而且分两学期开设, 这样在讲解《煤矿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时, 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已经模糊, 所以问题就来了, 不讲结构不行, 有了结构方面的内容显然是重复, 而且对某一个完整的设备需要一年时间学完, 一方面知识重复交叉, 另一方面又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不符合情境教学的模式[3]。
2.2.2 专业核心课程重构思路
根据其知识的系统性和技能的专项性细化为《采掘机械设备运行与维护》《矿井运输与提升设备运行与维护》和《矿井通压排设备运行与维护》, 学习过程采用一体化教学, 重点进行专项训练, 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了技能, 见图4。
3 矿山机电专业机械类课程体系框架的形成
根据职业岗位任职需具备的能力和学习领域特点, 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其他独立实训模块, 最后参照矿山机电行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融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中高级计算机软件工 (CAD) 、维修钳工、普通车工、焊工等机械类相关工种的培训认证内容。综合以上构建思想, 形成了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矿山机电专业机械类课程体系的框架。当然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还应当包含电类学习领域课程, 构建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体现机械和电气两条主线发展, 又相互融合、互为依托, 形成专业技能的“机电一体化”。
在课程体系构建后, 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项目化课程教材、试验实训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 并在试验实训条件满足的前提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该课程体系经过实践检验, 对矿山机电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并辐射带动了相关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4) :5-11.
[2]傅伟, 柳青松, 邓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探讨[J].高职教育研究, 2011, 8 (1) :5-8.
机械类课程 篇11
摘要:针对当前机械类专业课堂教学现状,在分析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把机械类专业知识技能按性质与特征分为三种类型,并以典型机械类主干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对每一类知识技能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给予原则指导与建议。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课程内容分类;教学方法
经过几十年探索与改革,目前我国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强化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注重工程实践教学、鼓励培养模式多样化等几方面的特色。但无论社会经济发展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何种变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认为:课程质量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有效的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紧紧抓住课程这一重要环节。从教师角度讲,优化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方法深入改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对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的批评声音不绝于耳。究其原因,无外乎认为高校扩招之后,教学资源被稀释,师生比加大,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但这一说法很难站得住脚。现在的办学条件,从纵向看,无论是教师学历层次、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学手段等要素,都是过去高校无法相比的;从横向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投入,许多高校的硬件条件也并不逊色于国外许多著名大学。我们分析认为,当前大学教师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缺乏,在教学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不够,是造成课程教学质量下降的重要根源。
多年来,高校课堂教学方法以讲授法、灌输式为主的局面始终没有大的改观。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习前苏联学科教育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型高教课程体系模式,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基础工业建设人才;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使得原本单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格局逐渐淘汰,过去高校“螺丝钉式”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已不适应多元就业的新局面要求,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仍未进行大的跟进与调整,更多地在课程设置上转向宽口径、厚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高校突出服务社会行业、突出科学研究功能,高校课堂教学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许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自身学历提高、科研项目以及有偿社会服务上,一心向学、深入研究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2009年5月,第四届大学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230多所高校的620余名教师参会。该论坛主题为“机械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表明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成为一致呼声。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也恰恰反映出我国机械课程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现状确实难以令人满意。国内高校不重视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需要全面治理与推进。
首先,高校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教育主管部门曾于2005年倡导开展高校教学方法大改革,但客观说,得到的响应并不普遍,各高校管理者与广大教师的积极回应也不够。这一点从历届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名单以及每年各高等教育研究重要期刊上发表有关教学方法研究成果数量上,可以得到印证。在教师方面,高校教师受教学任务、科研项目、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压力影响,绝大多数投入教学改革的精力有限。由于高校规模迅速扩大等因素,许多青年教师自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上讲台,几乎没有经过比较专门系统的教学方法训练,多数高校也没有这方面要求;个别“热门”专业,由于生师比过大,学校能把课程安排下去已经很难了,根本做不到高水平、高质量教师的充分配备。在学生方面,十几年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习惯成自然,对上课听讲、记笔记、课后作业、考试拿学分的一贯模式已适应;相反,对采用一些让学生参与的新方法反而并不习惯,也没有多大的参与兴趣。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些原因,很多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因得不到学生积极响应与配合而难以为继。
其次,教学引导评价管理机制不配套也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阻碍因素之一。任何改革都是有成本和代价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同样如此。一些有经验、有想法、有兴趣的教师,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教法改革,但在学校考核、评职、推优等制度设计中均未有体现与鼓励,加之学生方面的不习惯、不配合,所以“费力不讨好”的命运往往是许多高校从事教法改革者的真实写照。因此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看似是教师主体的行为,实际上能否顺利展开,关系到思想观念、制度引导、学生参与等各个环节,单纯依靠教师的兴趣和实施,也是难以长久的。
在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方面,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方法改革存在不深入、无实效、难持久的现象。学校的教研立项中,缺乏有针对性的校本研究,许多教师多半着眼于评职需求上,研究的选题并不是完全来自于教学中的问题,因此也难以把所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课程教学实践中;与此同时,对一些教师自发的教学改革项目,甚至还会受到来自教学管理部门的阻拦与质疑,这也是许多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深入持续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分类与教学方法衔接分析
当前国际上把教育模式大致分成三类,即兴趣驱动模式、压力驱动模式、利益驱动模式。我国大学教育普遍存在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大学与中学教学差别不大;二是各大学之间差别不大;三是中外大学差别巨大,但又无法照搬。
一般认为,工科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体系比较完整,重点在于知识传授,因而可以采用讲授为主的方法,灌输式教学方法缺陷尚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理念认为,课堂上没讲的内容,学生就不会。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几乎把所有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专业课开设齐全,且每门专业课几乎都要配几个实验,有的还要有课程设计,要求教材必须与讲义的知识模块顺序一致。
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典型特征是:只告诉学生某种技术的现状,罗列出技术和设备,对其特点、适用条件进行逐条概念化介绍。此方法貌似条理清晰,却缺乏深入分析,教学重点往往仅放在如何做细致的设计,校核计算,很少涉及对解决问题技术方案的方向性判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者,只是增加了一些专业知识,而且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记住这些信息以应付考试,这往往导致只见树木,难见森林,许多内容考完便忘,剩下的只是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对能力培养作用十分有限。
灌输式教学方法依然大行其道于高校各类课程之上,这与两种错误认识观念不无关系。一是认为,大众化背景下,生源质量下降,讲少了不行,甚至认为地方二本三本院校学生只适用于灌输式教法。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这种重复繁琐脱离实际的讲授,基础较好的学生尚可忍受,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听不进、坐不住了。二是认为,如果教师课堂讲少了,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更少了。这种情况更是不必担心,试想一下,现代社会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仅靠课堂讲授与课本教材肯定不够。事实上,讲多讲少并非关键,关键是讲什么,如果让一些细枝末节淹没了讲授的重点,反而不如精讲、讲精、讲清更有效。
因此,总体上说,机械类专业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改变单一灌输式方法为针对不同课程内容性质的多元教学方法组合。
世界经合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四类: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即事实性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即原理性知识;知道怎么去做的知识,即技能型知识;知道该找谁的知识,即人及特定社会关系方面的知识。前两种知识是可以表述的显性知识,而后两种是难以表述的隐性知识。研究表明,人类全部知识90%以上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还不到10%。高中以前课程知识大多属于显性知识,靠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而进入大学学习,课程知识大多为隐性知识,理论性课程一般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主,实践性课程则要掌握各种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隐性知识是难以全部用文字形式表达的,但对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而言是更为重要的知识。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以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例,根据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不同,把机械课程知识领域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以记忆性为主的知识,属于“是什么”型的知识。比如:一些定义、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准则等。对这类知识点,在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中占的比例并不小,且都是一些重点讲授内容,对学生深入学习理解后续知识点至关重要。通常这些知识点也是难点,一般涉及专业术语、逻辑关系、内涵分析等诸多信息。许多教师在讲授基本概念、定义类知识点时,往往总是仅做简单的板书或叙述一遍,抑或是直接用PPT给出,不加深解。对基本概念、定义进行深度分析、讲解的教师不多,一方面由于多数教师认为浪费时间,没有更多更好的解释,学生自己背下来记住就行了;更多的是教师自己对一些概念的学科背景、工程意义知之不多、不深,难以做出更精彩的讲述。对这类教学内容,宜采用联想记忆、兴趣引导等教学方法。比如讲解“工程图学”画法几何部分,如果老师对法国几何学家蒙日有所介绍,那么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增加。
对于抽象、专业化术语定义的讲授方法,宜把握两条基本原则:
(1)通俗化原则。能把抽象、复杂的术语定义,以通俗、形象方式表达出来,无疑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比如“机械原理”中“摩擦副”的概念,如果按专业定义讲解学生可能理解记忆不深,但如果老师说,所谓“副”就是“一对”,或者“两个构件”,就能形象地道出它的本质。
(2)简易化原则。越是简单的就越是经典的,越是美的,越是容易被人接受的。比如讲解“工程材料”金属位错概念时,取一枚铁钉,弄弯后再矫直就会发现,把铁钉弄弯很容易,再矫直就很难,从中说明把钉子弄弯时,金属的变形导致金属材料的实际晶体结构发生变化,即为位错,而且变形导致位错的增加使其强度增大。之后再把钉子弄弯矫直,反复几次,直至钉子折断,然后分析因为位错数量过多,而且分布不均匀,因而使很多位错汇集到一起,形成裂纹。通过采用简易化原则可以把学生较难理解的抽象内容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知识。
2.以理解性为主的知识,属于“为什么”型的知识。如原理、规律、过程等知识点往往是对象在特定条件下,对发生的事物、现象、过程的理解。演示法、模拟法通常比较适用于此类知识的讲授。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网站上,曾演示过其校一名教授在讲授“工程力学”中“贝努利方程”的推导过程,这位教授一边在黑板左侧进行数学推导,另一边同步在黑板右侧用固定在黑板上的弹性橡皮筋上演示施力后的变形情况,每一步理论推导结论都与实验变形曲线相符,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令学生极为深刻。
针对这类知识内容讲授,我们建议把握如下两个原则:
(1)可视化原则。心理学试验表明,人们通过影像、图片等接受信息的效果远比语言文字更好。“7%听+8%文字+55%表情或图像=信息的全部表达”,这是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公式。因此,机械类专业教师在备课环节,针对不同知识点的性质进行分析后,尽量借助音频和视频展演相应原理与规律特征,定会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2)动态化原则。动态化的含义,也可以理解为过程化、整体化,即通过动画、软件等演示复杂机械装置及内部结构或其运动过程等,使其具有直观性、立体性、形象性和连续性等特点。这样,借助于教师的讲解,即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讲授“机械原理”中的“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时,首先演示内燃机工作过程动画,伴随讲解曲柄滑块机构中,当以滑块为原动件时,曲柄输出转速不同;另外解释气体膨胀做功,加快了曲柄输出转速的变化,这样就会在机构中引起周期性速度波动,产生附加动载荷等危害,然后提问“有没有减少这种速度波动的方法呢?”在这个背景下,讲解飞轮调节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原理,就会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工程应用背景。
3.以动手操作为主要特征的知识,属于“如何做”型的技能知识。仿真演示法、情景模拟法、动作示范法等是这类知识应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金工实习环节,要求学生在实践教师进行基本安全知识、操作要领、具体加工目标等讲授和示范后,经过3~4周的传统机床上独立进行车、铣、刨、磨等工艺操作训练,基本达到独立操作各类机床进行初步加工各类工件的基本能力;在数控机床或者加工中心,通过前续数控原理知识和编程知识的学习,针对课程能力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下,独立完成对机床的编程操作,完成对机械零部件加工任务;还有制图综合测绘环节,需要学生独立掌握测绘零部件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等等。
针对这类技能知识内容讲授,我们建议把握如下两个原则:
(1)示范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实践指导教师而言的,所有的操作型技能知识都要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的示范后开始的,指导教师在实践动作原理、示范要领、注意事项、操作技巧等环节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对学生快速有效掌握操作工艺过程具有“画龙点睛”作用。
(2)重复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表明,所有动作性技能习得,起始阶段几乎都要靠反复模仿练习,才能逐步达到心脑手协调配合,得心应手甚至“出神入化”的境界。机械工程学科的技能型训练比较多,在一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操作性实验等环节都有培训。这一环节的技能,主要应依靠学生自己的理解领会、模仿、练习和坚持不懈,才能学好学精。俗话说,熟能生巧,这个原则除了有利于通过反复实践获得娴熟的技能之外,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这个技能习得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吃苦耐劳的意志、一丝不苟的精神。
总体而言,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原则。但具体到每个人、每节课,依然是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一堂高质量的课程,需要教师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积极呼应与配合,需要方方面面的条件支撑。
机械类课程 篇12
机械制图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着重于学生读图、绘图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机械制图被称为工程界的共同语言。由此可见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笔者对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经验。
1 完善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
机械制图课程涵盖了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维修领域。冶金、化工、机电等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都必须依赖机械制图的图样才能完成。
机械制图是一门既有抽象理论, 又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 机械制图课程理论性强, 教学课时有限。教师需要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有效实施课堂调控。才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决定内容的取舍, 注意吸收工程技术的新理论、新技能为教材注入新的活力, 使学生视野开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创新意识, 培养应用型人才[1]。怎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处理好各章节的重点、难点, 有效分配教学时间, 力求在教学中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因此, 本课程的重点章节为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和识读组合体三视图的方法。
2 打破传统教学方法, 使教学方法多样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已无法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有能力, 能力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形成。因此,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就要创新教学方法。使教与学、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并重。引入项目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现在的高等院校学生, 因为它教学灵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项目教学法就是将一个教学内容当作一个项目。在教学中, 增加练的内容, 边讲边练, 讲练结合。在讲完一个内容或者一个步骤后, 学生马上跟着练习, 这样使教与学溶为一体。如讲三视图一节, 讲完三视图的概念、画法后, 拿出模型让学生绘制三视图, 教师再将自己已画好的三视图进行演示。将阅读法、讨论法、演示法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 对文中的难点进行讨论, 然后进行演示, 这样学生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增加了学习积极性,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讲解基本体的截切问题时, 让学生观看模型, 观察截交线的形状, 告诉学生求截交线的方法。教师进行演示, 然后让学生马上练习。这样能够很好地巩固知识,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应用多媒体教学, 突破难点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将文字、声音、视频、图像、以及动画有机结合, 运用到教学当中, 比传统教学方式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形象的三维立体图与抽象的二维工程图[2]相对照, 动画展示。因此教学效果显著。在讲到组合体时, 学生感到读图、画图较难, 本人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抽象的视图变得形象直观。首先讲解画三视图的步骤:
3.1 运用形体分析法[3], 逐个画出各部分
基本形体, 同一形体的三视图应按投影关系同时画出, 而不是先画完组合体的一个视图后, 再画另一个视图。这样可以减少投影作图错误, 也能提高绘图速度。
3.2 画每一部分基本形体时, 应先画反映该部分形状特征的视图。
例如圆筒、底板以及耳板等都是在俯视图上反映它们的形状特征, 所以应先画俯视图, 再画主、左视图。
3.3 完成各基本形体的三视图后, 应检查形体间表面连接处的投影是否正确。
然后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突破难点。如图1根据所给出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补画左视图。
分析:运用形体分析法读图时, 首先用“分线框、对投影”的方法, 分析构成组合体的各基本形体, 找出反映每个基本形体的形体特征的视图, 对照其他视图想象出各基本形体的形状。再分析各基本形体间的相对位置、组合形式和表面连接关系, 综合想象出组合体的整体形状。
首先要在反映形体特征比较明显的主视图上按线框将组合体划分为三个部分。然后利用投影关系, 找到各线框在俯视图中与之对应的投影, 从而分析各部分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逐个补画各形体的左视图。最后综合想象组合体的整体形状。想象和补画左视图的过程如图1b~f所示。
4 构思训练是提高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
首先根据物体的已知视图想象物体形状, 然后在读懂两视图的基础上, 利用投影对应关系逐步补画出第三视图。在读图的过程中, 还可以边想象、边徒手画轴测草图, 及时记录构思的过程, 帮助读懂视图[4]。读图过程中要善于构思物体的空间形状。例如, 图2给出一个或两个视图, 构思不同形状的组合体。
5 教学效果
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形成了项目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得到加强。我们选取两个班进行对比实验, 一个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 一个班采用传统注入式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的实验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比普通班有了明显的提高。
6 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 采用项目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强学习效果。对培养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左晓明.工程制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刘力.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机械类课程】推荐阅读:
机械类课程群09-15
机械类课程教学11-20
我国机械类课程设计07-22
机械类课程教学分析11-15
机械设计课程课程简介01-04
机械核心课程06-27
机械基础课程11-07
高职《机械制图》课程07-31
茶叶机械课程教学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