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课程改革

2024-09-19

机械课程改革(精选12篇)

机械课程改革 篇1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科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阐述了常用机构工作原理和通用零件的设计理论。根据近几年来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程机械专业以及机械设备维修专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 统计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 主要是机械设备操作、设备维护保养、设备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岗位。这些工作对本课程知识的要求均不涉及机械零件设计方面的内容, 而只要求对机械传动及其零部件熟悉即可。此外, 学生缺乏生产实践经验, 在课程学习中感觉抽象, 难以理解, 加之目前课时的不断压缩, 更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课程名称更改为机械传动

《机械设计基础》无论从机械类专业角度和非专业的角度,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 以为这门课主要探讨的是机械零件设计, 好像与毕业后从事的技能型工作关系不大。实际上, 《机械设计基础》主要探讨的是机械传动, 零部件设计是次要的。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要学的课程较多, 用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时较少, 一般在50~60时学时, 从高职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出发, 学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里, 只要掌握机械传动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了。如果在课程内容上做些调整, 减除机械零件设计方面的内容, 课程名称改成机械传动, 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一开始就能领会到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把任何能从事施工的机械分成三大部分:动力部分 (如内燃机、电动机等) 、传动部分 (如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等) 和工作装置 (如装载机装料装置、压路机的振动行走装置等) 。将课程更名为机械传动, 从课程体系上能体现高职机械类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也避免了非机械类专业人士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产生误解。

二、课程内容选取机械传动方面

将《机械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 如表1所示

将表1的内容按照绝大多数企业岗位对高职机械类毕业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要求进行分类, 第一部分机械传动方面, 这部分在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上应用比较多;第二部分机械零件设计方面, 该部分在工作中能用到的很少。根据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知识够用的需求, 可将第二部分内容删减。这样既保证了机械传动方面的教学课时, 又减轻了高职学生学习机械设计理论计算方面的学习负担, 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对具体需求知识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机械传动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较抽象, 如机构自由度计算中虚约束的判断、平面连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的判定、滚子半径和基圆半径对凸轮轮廓的影响、渐开线性质等。这些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既看不到, 又摸不着, 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以往我们大多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虽然也能有动画演示, 但毕竟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还是不够直观。采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 可以很容易的解决这些教学中的困难。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尽量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来帮助学习和理解。将让学生通过看的理解变为直接的体验或揣摩, 例如在认识平面机构的学习中, 可以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平面机构, 使学生能在制作中揣摩和体会连杆机构的特性及制作要领, 这个方法我在模具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用过,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知识掌握效果比以往老师讲解效果更好。常用的实践教学法主要有实物教学法和实习教学法, 这两种方法可以在具体的机械传动教学中灵活使用。

1. 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 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 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 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机械传动课程教学中, 由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 以配合课堂教学。通过实验教学, 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 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 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 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为此, 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手参加实际操作。为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实验, 任课教师应与试验人员密切配合, 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认真做好准备、讲解、指导及批改实验报告等工作, 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率。

2. 实物教学。

实物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使用大量生活中真实的物体和教具, 模拟生活情境来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 它是一种既古老又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机械传动课程的教学中, 有些教学内容离不开实物。在课堂上不易讲解透彻的机构, 可以将其实物搬进课堂, 对照实物进行讲解。再好的修辞, 再好的演讲, 也不如看到实物清楚明白。更好的教学方法, 就是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进行动态观察, 从而使学生能充分地对机构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 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例如, 讲解摆动导杆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时, 在牛头刨床边对照机器的结构和运动情况进行讲解, 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到工厂车间参观教学时, 一定要做基本操作演示, 切忌为了“保险、安全”而走马观花。在曾教过的工程机械专业的工学结合班上, 便尝试过将学生直接带到工厂车间进行参观教学, 学生通过眼观、手触, 更直接更具体地感受到机械传动构件的应用, 触发了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的配合性和主动性也显著增强, 教学过程也进行得轻松自如。

3. 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法是教师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将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机械传动课程教学可以结合专业实习来进行, 即在专业实习前, 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拟出实习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机械传动问题去实习, 启发学生自己动脑去发掘尚未掌握的知识, 寻找尚未知晓的事物。例如, 在齿轮传动机构拆装实习时, 可通过对传动齿轮的装拆和齿轮侧隙的测量进一步理解中心距可分性原理;再通过讲解启发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充分分析, 热烈讨论, 去理解该原理的现实意义, 即生产实际中齿轮的装配虽不按标准中心距安装, 但仍然可使传动平稳的道理。因此, 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专业实习, 认真加以引导,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实习的结果要进行检查总结, 以提高知识技能的运用水平。以上三种都属于实践教学法, 在机械传动的教学中, 还要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 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其课程内容应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而课程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和完善, 才能更好地推进机械类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大圣.教师的专业性向与优质教学[J].教育研究, 2005, (7) .

机械课程改革 篇2

机械设计课程是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我院《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交通运输专业主要课程。同时该课程面向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的专科生。多年来,机械电子工程系将这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

我系自2001年至今,先后办过本科、大专和中专以及高职各层次的学历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机电类专业一直是我系的骨干专业。系内各级教学组织历来都十分重视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均能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因而,机械零件及设计的教学在我系一直保持良好的教学质量。

在2001-2003年期间,机械零件及设计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沿袭老的课程体系,所配备的学时比较多,2003年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械零件及设计》课程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计算机绘图(Computer Graphics)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技术逐渐影响着世界工业的发展,也使传统的《机械零件及设计》课程受到强烈的冲击。旧的《机械零件及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已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因而,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引入课堂不仅是急社会之需要,而且也是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从200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课题组以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对机械零件及设计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技术、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边改革、边实践、边改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本科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在课时被大幅压缩的情况下,如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缩短了课堂有效教学时间,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对课程进行综合化与模块化改革。我们以机械零件及设计为主线,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精选串联,优化组合。

2)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制作完成了机械零件及设计网络教学素材库。包括虚拟零件库、机构运动仿真、网上实训室、虚拟实验室、动态电子辅助教材、在线学习、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及学生作品展。这些素材使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成为可能。

3)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我系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实训中心机构,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统一规划,建成了一个机械设计直观教学实验室,一个CAD/CAM实验基地,一个机械设计综合实验室。加强了本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教学环节,能满足学生进行本课程全方位、不同层次和能力培养的需要,购置了一套机电一体化柔性实训系统,克服了设计仅局限机构、零件和结构的设计,加强了系统设计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使原来从属于课程的验证性实验,改革为认知性、验证性和综合性的系列实验。

4)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我们摄制的工程案例,配合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参观机械零件陈列室和各类机械设备陈列。

机械课程改革 篇3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职业能力;课程改革;探讨

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具备综合素质的汽车运用与维护高技能人才,以适应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作为高职汽运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其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第一阶段,在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所突出的“职业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系未能全面考虑高职学生素质的特殊性。因此,为适应目前汽车行业急需人才的能力结构和技能水平的需求,该课程迫切需要改革,探索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从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特色,适应社会需求。

一、《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专业联系性不强,教材未能反映高职教育特色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内容多、范围广,目前还基本承袭了我国高等教育重系统、重理论的传统,没有考虑到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课程内容没有针对专业要求合理设置,与专业联系性不强。所选用的教材也仍以体现理论性和系统性为主,只是对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做了删减或选用,内容抽象、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部分。由于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明确,学生缺乏了解该课程与其专业之间的关系而对学习目标感到茫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浮浅,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传统的《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方式大多是“灌输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讲,课堂教学仍沿袭粉笔板书、挂图和简单的教具,缺少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待加强

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风和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汽车机械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往往对这门专业基础课实训条件准备不足,实验实习器材相对短缺、陳旧,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有的甚至没有汽车机械基础实训室,实验无法开出,学生对零部件、运动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有的甚至感觉学习机械基础无用,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受到影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四)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理论、实践知识不足

《汽车机械基础》是一门服务于后续专业课和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这就要求任职教师不仅要精通本课程的知识,还要熟悉本专业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如何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贯穿于本课程的教学中,使其教学更贴近专业,更好地实现该课程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目前部分汽车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来自于非汽车类专业,由于缺乏汽车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造成该课程教学、考核重点与专业联系不紧密,难以很好地为专业课服务。

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根据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业务范围、知识和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要求,针对机械基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缺乏基本机械常识的特点,对汽车机械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其改革总体思路如下图1所示。

(二)课程设计理念

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面,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根据专业所涵盖岗位群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学校现状,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汽车机械基础知识、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进行本课程内容的选取及重构,以服务后续课程为原则,将传统的教学内容“工程力学”、“汽车材料”、“机械基础”、“液压传动”等知识糅合到汽车机械中,每一个知识点都以具体汽车机械结构为依托,将其有机整合为《汽车机械基础》,形成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项目,将各项目划分成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根据实际教学特点,按照“资讯一决策一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评估”组织教学。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相互融合,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简单力学问题的方法,掌握常用汽车材料的性能、用途及选用,在了解常用机构、零部件的基本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选用机械零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掌握典型液压元件的结构组成、原理及应用,能读懂典型的液压系统图并分析液压控制装置的工作过程,能进行液压系统的基本维护,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经验和工作态度的养成在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同步进行,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图1 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三)课程改革探索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结合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实际需要及高职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宽、浅、新、用”的原则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宽”为知识面、适用面宽,利于学生将来可持续学习及根据自我条件的发展需要择业,增加就业适应性;“浅”指够用为度,内容通俗易懂;“新”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用”是要注重实际,面向实践。

(1)体现“必须、够用”的原则,精简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应用性内容。删减复杂的理论推导、证明和原理的论述,以及同其他课程重复、过时的内容,只需学生掌握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的实际应用,以确保该课程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同时,逐步完善解决实际问题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适当增加实践应用性内容。

(2)融入专业特色。机械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几乎都与汽车有关,因此,在《汽车机械基础》的教学中,结合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取舍与添加教学内容,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技能训练,都应与汽车专业知识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在汽车中的具体应用,形成专业吸引力,很好地服务于专业课教学。

通过打破原来课程的内容体系,按照工作项目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将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优化整合为以下六个项目:

项目一:汽车力学基础及常用零件受力分析

项目二:汽车常用材料

项目三:汽车常用机构

项目四:汽车常用机械传动

项目五: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

项目六:汽车机械基础综合训练

整合后,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不再是几门课程简单的组合,其内容符合汽车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保证了基础以够用为度、实践应用加强,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2.教材建设

在前述基础上,制定出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编写合理适用的《汽车机械基础》配套教材,便于合理安排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教材应充分体现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组织内容。教材内容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保证基本基础知识,紧密结合汽车实例,强调实用性、应用性、先进性,以适合高职汽车专业使用。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只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应用的多元化原则,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①现场教学法。教师对照实物讲解,增强讲课效果,或学生利用实验设备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并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②直观教学法。教学中利用现有的教具、模型或实物生动、直观地展现抽象的理论,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③讨论式教学法。分析讨论是开发学生智能、锻炼学生胆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安排课题或习题讨论,突破重点、难点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接待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④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通过教师设疑、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⑤案例法。教学中应将理论内容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将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和汽车案例恰当地引入课堂讲授相關知识,丰富课程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理念。

⑥自主学习。利用课程网站,实现仿真教学与实训、在线测试、网上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中,除充分利用实物外,还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从汽车机械基础讲授内容入手,结合专业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图像、影像、动画等形式,将零件、机构、结构、工作原理及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和规律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理解和掌握。另外,建设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站,运用网络教学和辅导,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方便师生交流。

4.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性教学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学生的学风和素质方面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高职培养目标对本课程实践教学进行如下改革:

(1)充分认识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其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

(2)编写实验指导书。由来自汽车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实习指导及任课教师联合编写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实验指导书,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汽车机械基础实践技能。

(3)增加具有创新特征的实验教学内容。目前的实践教学大多以验证理论和培养动手能力为重点,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不足。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可通过实验研究和科技制作增加具有创新特征的实验教学内容,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仔细观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或提出改进方案,以论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创新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4)实践教学还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如安排学生利用课程网站学习,查询图书资料,通过深化与校外企业的沟通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认识实习等。

(5)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教学。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可考虑从企业聘请汽车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教学,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并为学生带来最新的企业和市场资讯。

5.课程考核制度改革

(1)考核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除采用笔试外,还可采用口试答辩和现场操作等其他方式测试。

(2)建立《汽车机械基础》试题库,逐步实行教考分离。

(3)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工作过程评价以各项目评价按比例构成,各项目评价采用平时评价、知识评价和实践操作评价的形式来评定,重点突出实践操作的评价,以反映学生对相关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平时评价应加大比例,根据学生的组织纪律、课堂问答、讨论、作业、实训报告、教学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等情况综合评价,知识评价结合教学目标对知识要求进行评定。

6.对基础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培养一支既懂汽车机械基础又懂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本课程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方面。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时间对基础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如利用本校条件将教师送到其他学校或与学校确立校企合作的汽车企业进行培养,参与社会实践,基础课教师本人也要积极努力自学,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在授课中有的放矢,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作用。

三、结 语

为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在实施高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按改革方案初步试行,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在实践中长期探索,不断深化,从而培养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高职学生,以适应社会对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蔡广新.汽车机械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姜大源.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J].中

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3] 戴士弘.職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7:29-50.

[4] 刘树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分析[J].辽宁教

育行政学报,2003,(9).

[5] 谢玉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与教育,2007,(8):79-80.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urse named Basic Knowledge

of Automotive Mechanic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Jian-ping

Abstract: The course named by Basic Knowledge of Automotive Mechanic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nheriting the past and ushering in the future during training the students who majored in automobil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between automobil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high skill talent structure and skill level. According to the succesful experience of developing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nd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aper discussed about the improvement in teaching plan、the content of teaching、teaching methods、practical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which for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in Basic Knowledge of Automotive Mechanic and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basic knowledge of automotive mechanic;professional skill;improvement of course;discussion

收稿日期:2012-07-03

作者简介:陈建萍(1975-),女,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机械基础及

试析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 篇4

1 课前准备, 在动中学, 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 教师按书本内容教, 学生按书本内容学,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教学。“机械基础”学科是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 专业理论知识较多, 动手课题较少, 学习较为枯燥。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 奇思妙想较多,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笔者采用了指定课题小制作比赛, 以成果自评、互评、讲评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的特性”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的前一周, 笔者安排学生回家按图上的要求制作一铰链四杆机构, 然后在上课时带到课堂上来演示并讲述制作过程、工作原理及能实现的功能。接着笔者有意挑选两个双摇杆机构模型来演示:一个是笔者把机架进行变换, 由双摇杆机构一会儿变成了双曲柄机构, 一会儿变成了曲柄摇杆机构;另一个不管机架怎么变换, 它始终是双摇杆机构。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是双摇杆机构, 为什么一个能变, 一个却不能变?这时可以讲曲柄存在的条件“铰链四杆机构中必有一个是最短杆, 且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这个大前提。通过教具演示, 让学生理解在这个大前提下所得出的三个结论:一是取最短杆的邻杆为机架时, 构成曲柄摇杆机构;二是取最短杆为机架时, 构成双曲柄机构;三是取最短杆的对杆为机架时, 构成双摇杆机构。若这个大前提不存在, 即当铰链四杆机构中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之和时, 则曲柄不存在, 只能构成双摇杆机构。最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模型中各构件的尺寸, 算一算数据, 然后试一试自己的模型变化是不是与上面的结论一致。学生在这种既轻松愉快又能动手动脑的课堂上听课, 肯定比纯粹听理论课来得有兴趣, 所掌握的知识也不易忘记。

2 通过问题的巧设,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玩中学,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去探索知识、学习知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问题的设置上, 教师要学会巧设障碍, 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只有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 才能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同时采用巧设问题的方法, 才能将枯燥的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使学生被这种融洽的氛围所感染, 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善于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已经成为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源泉,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 可谓是声形并茂。可以在教学艺术上将思维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进行有机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并且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教师在介绍那些国际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与新产品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国外的先进事物带到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课堂中来, 从而让学生们能够了解世界与认识世界, 这对于活跃其思想, 拓展其视野, 拓宽其思路, 丰富其知识, 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 掌握与运用国外先进科技知识与工艺技术是十分具有成效的。又如, 在讲解棘轮机构之时, 通过画面, 不但能够将棘轮的整个运动过程形象逼真地反映出来, 而且还能将棘轮机构在各类机器设备当中的具体应用加以播放。可以说, 不仅有局部, 而且还有整体。让中职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参观各类机器设备, 对于棘轮的运动、特点及应用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4 结语

总之, 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讲, 知识点相对较多, 内容页比较抽象, 所以我们要想改复现阶段机械基础课堂教学现状, 就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应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 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开展教育教学探索是国民教育发展中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的深入, 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提高了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该文也是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展开对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 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谈了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希望可以给广大同行业者提高资料参考和经验借鉴, 来推动我国机械专业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昊志清.《机械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浅议[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2) :223.

[2]胡金星.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8) :174.

[3]卢隆有.谈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J].前沿, 2010 (3) :195.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篇5

1.互联网在机械设计课堂中的应用

“互联网+教学”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教学环境,使得传统的教育展现出新的生机;从原来的课堂时间地点方式固定、一名教师多多个学生的状态转变为随时随地、教师和学生多对多交流的新形态。针对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现象,上课之前列出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资料,在上课时可用根据自己的问题和老师一起探讨。教师不仅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适时地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以专题的形式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如结合教师产学研过程中与机械制造相关的典型实例开发的专题之一工厂里的创新。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结合实际的理解。机械设计教学中,在齿轮传动一章讲解时,首先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在网上或是实例中看到的有齿轮传动的机器介绍一下,介绍齿轮传动的应用和原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补充齿轮传动的原理及特点、分类时用讲授法,讲解具体时利用观察启发式;分析结构上的特点件时利用和其他传动机构对比讨论法等。

2.互联网在机械设计课程中课后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突破名师资源不足,又快又好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带来了新的机遇。多年来课后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学习仅限于课后作业题,这样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互联网教学从课堂教学、答疑、习题课、审批作业、讨论互动课、小测验、期中测验到期末考试等,都在网上进行。这种“互联网+机械设计”教育模式使得机械设计课程在课后教学中吸取这种网络教学的方式,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互联网在机械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机械设计课程的主旨是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机械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工作,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具备初步的创新设计能力及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下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多项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中机械创新实例很多,学生可以自己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同学老师分析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分析的实例点评,主要让学生发言讨论。并对学生发言的表达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等记作平时分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同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调研,根据调研的情况,对目前看到的机械存在的问题做设计分析。

二、网络教学中存在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

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自制力,迷恋网络世界,挤占了正常的学习时间。提倡网络教学的同时跟随着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与威胁。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一旦无法上网,就焦躁不安;极个别的学生沉迷网络,逃课,不交作业,不参加考试,走路吃饭都在玩手机APP、游戏或者阅读小说和各种信息。网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也给一些自制力不高的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老师一定要分析学生上网的根源,适当将学生对上网游戏的热情引导到学习上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和创新设计的案例,吸引学生对机械设计兴趣,并且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限制学生对网络游戏等的迷恋。将网络上好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同学们意思到,不急游戏有趣,学习中也有很多有趣的设计,让同学们树立好学习的态度和意思,最终实现网络教学的目的。

三、结论

“互联网+机械设计教学”使传统的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从原来的学习时间地点固定、教师学生一对多的状态转变为随时随地、移动网络、教师学生多对多的新形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拟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精力不是放在考上而是放在学上。教学资源能实现国内外资料的共享,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习国内外著名高校教学资源,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探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篇6

《机械制图》课程就是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长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着理解和思维想象方面的差距,而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反馈的信息也表明,在校学习内容和实际生产需求存在着一些矛盾。因此,笔者在这里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毕业生反馈意见以及企业单位反馈意见,综合探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在此所提到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之更接近市场需要。

一、教学内容改革

1.调整、补充教学内容,适应生产需求

在实际生产中,计算机绘图越来越普及,《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要满足能力培养的要求、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手工绘图的基本方法以及计算机绘图技能,就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补充与更新。《机械制图》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必须保留,如学习正投影的基本理论;掌握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方法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规定;培养空间想象、思维能力以及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同时应该及时补充一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等方面的内容。以前对绘图工具的使用以及制图的标准要求较高,现在广泛采用计算机绘图,对字体、比例、标题栏、图线以及图样幅面等标准可以不再强调要求;常用的几何图形的画法,如等分线段、等分圆周、画椭圆、圆弧连接等手工绘图方法也可以只作基本了解;轴测投影由于计算机上的三维实体技术的出现也只作简单的介绍即可。而对于其他方面:投影作图的原理与方法,点、线、面的投影和特殊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基本体三视图和组合体的作图、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定等是机械制图的基础,这些内容是一环扣一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应该系统讲解、全面掌握。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生产中的实际图样让学生进行绘图和读图的练习,使学生熟悉机件的表达方法及国标中的相应规定,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零部件测绘的能力也要加强,学生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机器设备的测绘,只有正确绘制出零部件的草图,才能顺利地完成零部件的工作图。

2.综合、完善有效课程,增强课程教学效益

《机械制图》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主,绘图作为教学手段,而计算机绘图(AutoCAD、CAXA等绘图软件)就是企业需要的一种技能。但是,在当前《机械制图》与AutoCAD往往被当作两门独立的课程,机械专业老师讲授《机械制图》,计算机专业老师讲授AutoCAD,把这两门有关系的课程割裂开来,增加了学习课时,教学效果还差。要在短期内熟练掌握手工绘图与计算机绘图,就应该将《机械制图》与AutoCAD、CAXA等绘图软件结合在一起,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讲授。为此提出“有效课程”的概念,即将原来分别开设的不同课程综合、完善为一门课程,打破课程的系统性、专业性,强调实用性、综合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课程的有效性。对学生来讲,AutoCAD可以看作是一种绘图工具,显示器可以看作是图板和图纸,鼠标和键盘可看作是铅笔、直尺和圆规,当然,AutoCAD里的工具还要比手工工具丰富得多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直观感受,学生的想像力得不到较好的开发。现在,制图的基本规范要求、基础理论知识可以融合在上机的训练中。例如,绘图的基本知识与AutoCAD绘图环境放在一起介绍;标题栏有样板文件可以调用;投影原理结合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含点、线、面、圆等)来介绍;视图可以用CAD三维造模;尺寸可以结合CAD中的尺寸标注样式的设置和尺寸标注命令的使用进行讲解;技术要求应结合表面粗糙度的块的属性设置和文字的输入进行讲授。这样既可以减少理论课的学时,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及实践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图的基本理论,更好地将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两种方法融合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强课程的教学效益。

3.观察、研究市场需求,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产品多样化,生产要求愈来愈高,各学科、各专业互相渗透的趋势日渐增强。专业基础课程的老师必须时刻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了解市场需要,学习新技术,研究新问题,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防止知识老化。要把制图课讲得生动形象,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的形象,让枯燥的条文变得有趣,除了有很好的口才和表达能力以外,还必须具有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如金属工艺学、机械基础、机械原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这些知识与机械制图中零件结构、表面质量、加工方法、材料选择、技术要求、连接装配关系等密切相关。作为理论教师还应争取机会多参加生产实践,研究市场需求,掌握加工、装配和测量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在课堂上熟练地举出生产中的典型例子,让制图与实践结合起来。此外,由于计算机绘图的出现,制图课教师除了有较强的机械知识外,还必须有相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并能灵活使用多种软件,如用PowerPoint、Flash制作课件,用CAD、CAXA、3DMAX制作模型或绘制图样等,以便于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 教学方法改革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制图》是一门抽象难学的课程,特别对于那些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更是如此。制图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它是读图能力的基础。由于使用的教具、模型很有限,挂图又显得单调缺少立体感,无论老师怎样描述比划,有些学生就是想不出它的形状结构,因此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虽然必不可少,但在培养这些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计算机在制图中的应用,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较大的突破。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将传统教学方法中无法直接表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多媒体画面完整、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如利用AutoCAD等软件具有的很强的三维实体造型功能,课前对复杂的形体作必要的编辑处理,课堂上随时调用,这比在黑板上画轴测图来得直观、快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制作一些教学课件来弥补教学模型的不足,对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机械制图》课的核心章节是通过“投影理论”的教学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看图与绘图的实际应用能力。初次接触这一学科的学生,由于空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往往会感到很困难。例如,讲“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接受,而制作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画面,能将“正投影”的投影原理和三视图的“看图方法”有机地结合并清楚地展现出来,同时,将三视图的“形成”及“展开”过程也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在此投影图演示的基础上,教师只需因势利导地讲解和板书本节的“学习要点”,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任务驱动法、行为导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当然,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带学生到工厂车间参观了解,增加对机器零件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空间思维的培养。

2.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利于学生就业

机械制图教学中,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绘图与读图技能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将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一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初中生来说,制图知识领会的起点,就在于观察。只有让学生通过对三维空间体系向二维平面图形的发展、运行以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观察才能掌握投影规律,认识它们的特征。二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给出条件及资料不充分的情况下,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法。三是培养求异质疑思维能力。制图中出现的习题大部分表现为把问题所提供的条件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过程。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概括性,但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形成对思维的束缚。求异思维是可以同时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多思维活动,具有流畅、变通、独特的性质,是比较灵活的思维方式。四是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创造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诞生的硕果。五是培养动态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不仅是以过去感知过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形象作为记忆的原材料的再重现,同时也是对已有表象进行有目的的加工、改造、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直至反映出事物表象与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和规律,最后确定某一创新的形象。这就说明,空间想象力愈强其创新能力相应增强,开拓成功的机会也更大。

3.重视制图教学实效性,密切联系实践

《机械制图》是机械、机电类专业的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既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进行实习的基础,也是车、钳、铆、焊等工种必考的应知考试内容,因此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考试取证及就业后的工作质量。但从目前技工学校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看,并不是很乐观。对于初中毕业的技工学校学生,制图课是一门完全陌生的课程,他们没有接触过生产实践,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畏惧,缺少兴趣。为帮助学生对学习制图树立信心,教学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着重技能训练,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采取开放式教学,即教学过程不拘泥于固定格式,课堂模式也不是固定结构。可以根据当前形势,穿插进行社会发展、就业前景、行业机遇等方面的教育,感染学生;带领学生参观企业进行现场教学,了解零件图、装配图在生产中的作用,明确制图课程的重要性,加之制图课程逻辑思维少而形象思维多的课程特点,也容易被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所接受,建立起学好此课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结合实习内容,讲授理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布置与实习过程中所加工零件相关的制图作业,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利于实习顺利进行。如模具制造专业,往往要在模具车间、钳工车间、车工车间(含普通车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实习,操作各种机械加工设备,按照图纸要求,加工不同产品。因此,在制图教学中完全可以事先同实习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实习计划,以学习零件图的读图及绘图方法为重点,结合产品技术要求及加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金属材料、公差配合、机床加工工艺等各专业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必然可以提高制图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探索、总结,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根据生产需求调整、补充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取开放式教学密切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等。从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实习表现及毕业学生、企业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这些尝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综合、完善有效课程需要学校从上到下各个部门、专业系统规划,开放式教学研究市场需求、密切联系实践等还可以更深入更全面地开展。总之,希望经过持续地研究、实践,能更好地达到《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即适应生产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机械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 篇7

1 构建项目化教学模式

1.1 构建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背景

机械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抽象、实用性强的特点, 且内容繁杂、各章节间即自成独立体系又相互关联。根据以往教学经验, 若在课堂上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 学生感觉枯燥且难以理解,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下降。因此, 将项目化教学中引入课堂将问题留给学生, 让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 让教师的作用由以传道为主转变为以解惑为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知识, 从而提起其学习兴趣, 提升其学习效果。

1.2 项目设计

该课程项目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所有项目都依托于一个完整的典型机器, 强调机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让学生在由具体机器构建的真实情境中去分析每一个项目, 这样可以使多种机构和零部件的零散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根传动有关的联轴器、轴、轴承、齿轮等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大的项目。该项目集合了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 根据各教学内容它又可以分解为多个子项目, 每个子项目针对某个具体的知识点, 即联轴器的选择、齿轮及轮系的设计、轴及轴系零件的设计、支撑部件的选择等。在进行项目设计时, 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在子项目中所学的知识, 完成总项目的内容,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并树立自信心。

2 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基础课程包含了机械零件和机械原理两大部分内容, 在过去的教学中将各部分内容按章节的形式介绍, 这样虽然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但各内容间的关联性不理想。又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工程实践, 对机械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 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其结果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碎片化的, 并不能将其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因此, 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从工程实际出发进行知识的传授, 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如在介绍轮系知识时, 介绍轮系的基础知识后, 增加减速器、变速箱等轮系在工程中的典型应用实例。同时, 还应附带介绍实例中轴系所涉及到的轴、齿轮、键等各个零件的功能,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串联, 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能力。

另外, 该课程中存在较多的公式、概念, 因此学生面对如此复杂的公式时会存在较强的厌烦情绪。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强调对知识的应用, 简化公式的计算, 淡化理论的推导,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思路及原则即可, 重在对结果的应用。

3 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 学习吃力的实际情况, 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这门课程, 会使学生兴趣不高, 学习效果较差。因此, 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将本课程生动、直观、轻松地呈现给学生, 以期达到应有的目的。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手段的主流, 它可以表达出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用语言和粉笔难于描述清楚的内容, 运用多媒体教学, 能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可以实现图形美观, 信息量大, 提高课堂效率等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 学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各种机械零件在实际中的应用, 各种机器、机构、部件和零件的内部机构及零部件的装配和工作过程, 增加学生对机械结构的感性认识。

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也要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可开设一些应用型实验, 如联轴器拆装实训、减速器拆装实训、内燃机拆装并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实训等, 另外还可以增加到工厂参观实习, 通过这些实训实习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还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学生形成工程意识和职业能力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4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机械基础课程主要采用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对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部分是一种检查学习效果的有效形式, 而对实用性较强的知识部分则存在着一些弊端。

我们认为该课程应该从三个方面考核学生:第一, 学生职业素质, 如学习态度、求实精神、吃苦耐劳、自我激励等;第二, 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应用的掌握程度学;第三, 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因此, 在考核是可根据学生对每个模块的完成情况, 实训课题的整体完成情况给分, 再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 出勤情况等, 以及学期末的笔试成绩等, 综合起来作为学生该课程的考核成绩, 这样的考查方式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每个学生的课程能力掌握情况。

5 结语

机械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 符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此, 我们的课程改革, 应该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激发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理论知识,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在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姜韶华, 吴宁, 杨俊燕.《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与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提高[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0 (3) :43-44.

[2]龚厚仙.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7) :31-33.

[3]张晶莹,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 2011 (8) :69-70.

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探讨 篇8

机械制图是高职高专学院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它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它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不可缺少的基础。

1 面临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实践轻理论”是各个高职院校的共同特点。高职院校实行三年制学习,学生在校时间为两年半,在校期间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实践,理论课程的学时相对较少。机械制图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课程,课程分配的学时少,教学内容多、杂而抽象,其内容是《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融合。另外,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解力都比较薄弱,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也不强,对于制图中抽象的、纯理论的知识难于理解。而且,我院机械类各专业使用的是同一种教材,所用学时亦相同,教学无针对性,给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尽快从事本职工作。

传统教学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单一的多媒体教学也不能激起学生对机械制图的兴趣,现有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与企业所需知识能力相衔接,闭门造车情况严重。机械制图是一门传统的课程,知识变更不多,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

为了适应高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适应市场需求,机械制图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2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

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机械制图》的课程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制定《机械制图》课程标准。本院机械类各专业的《机械制图》的课程教学目标大同小异,其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然各专业工作中所接触的图纸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模具专业所接触的零件图是分布有多个孔的板类零件,数控专业和机制专业接触的零件大多是回转类和箱体类的零件,还有少量的叉架类零件。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深入该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教师在制定《机械制图》课程标准时,应联系相关专业课的教师共同讨论,制定出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能为本专业后续课程奠定基础的较细致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机械制图的课程教学目标。

3 解决办法

3.1 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

3.1.1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

高职院校的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但更偏重于识图。识图的重点在于由视图读懂零件的结构、由视图读懂装配体的工作原理及装配体中重要零件的形状结构,而这些所依托的能力和知识是空间思维能力与机件的表达方法。制图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始终,但重点章节是投影法、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组合体这几部分。因此我们将投影法、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零件图、装配图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3.1.2 更新教学内容

3.1.2. 1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分阶段引入solidworks软件知识

机械制图课程内容本身较抽象、枯燥,而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较薄弱,面对如此抽象而枯燥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很难激发出来。目前高职院的机械制图教材都比较传统,部分教材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二维autocad软件知识,该软件的引入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用软件进行绘图,对于学习机械制图知识的帮助较少。如果在传统的机械制图教材中融入形象、逼真的三维制图软件知识,例如solidworks软件,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会极大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机械制图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教师教学难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在讲解基本体、截断体、组合体的每个阶段逐步加入solidworks知识,让学生在掌握制图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摆放形体并理解其投影、认识截断体的截断方式和组合体的组合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机件表达方法”这章也应加入solidworks知识,这主要是针对剖视图部分。剖视图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重难点。若将机件剖开,在哪个位置剖开,采用哪种剖切面,剖切后视图怎么画都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在讲解完剖视的基本知识后可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学生对同一机件通过不同的剖切进行观察和对比,最终理解如何剖切,如何画图。solidworks软件功能强大,在机械制图教学中需要把握“适度、够用”的原则,教师只需向学生传授制图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即可,以免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否则不利于制图教学。

3.1.2. 2 与学生专业接轨并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高职院的《机械制图》课程开设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学年,是学生入校以来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无论是模具专业、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还是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所使用的教材都是同一本,零件图和装配图这两章的图样内容在具体专业上无针对性。为了使学生在今后更快的融入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进行“读零件图”和“读装配图”这部分内容教学上应与具体专业对应。例如:模具专业应主要阅读各类与模具相关的板盖类零件图、以及与各种冷冲模和塑料膜相关的装配图。这样,学生在接触《冷冲模》和《塑料模》等专业课程中的图样时就不会觉得陌生,教师在图样的讲解上也相对容易些。此外,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快的适应本职工作,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尤其在零件图和装配图这两章,教师可以直接引入企业生产一线的图纸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标准,以达到学生出校门与进厂门的无缝衔接。

3.1.3 部分内容以自学、项目化教学为主《机械制图》课程中的

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标准件与常用件这两章大多属于国家标准规定的,记忆性的内容,掌握的关键是理解性的记忆与强化练习相结合。如果学生疏于记忆,懒于动手,那么教师过多过细地讲解只会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因此,针对这部分知识教师应以自学加项目化教学的形式进行。老师简单讲解后,给定学生若干个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查表、学会根据国家标准画图,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3.2 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高考生源的减少,普通本科录取人数的增多,高职院的录取分数在逐年下降,高职生的生源素质随之逐年降低。现阶段,高职院入校新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入校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中依赖心理严重,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学习方法单一,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是借助黑板、挂图、模型进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现代化教学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减轻了教师的上课负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但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现代化教学,教学中基本上采用的是“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都没能很好的发挥出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机械制图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学习的特点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教学点。

《机械制图》课程内容本身是抽象而枯燥的,如何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有趣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机械制图》课程的第一学期教学内容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资源带动学生融入《机械制图》课程学习中来。例如,在讲解“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这一节,教师通过模型向学生展示并讲解完成后,让学生思考教室中的哪几面墙可作为V面、H面、W面,哪些线可看作ox轴、oy轴、oz轴。如此一来,即便没有模型,学生也能清楚地认识三投影面体系中的各个要素。再比如,讲解“截断体”一节,教师以三棱椎截断体为例,通过模型或三维立体图分析截面的位置、截断面的形状及投影特点,截断体三视图的画法。当学生理解老师所讲的例题后,教师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自行分析四棱锥截断体、五棱锥截断体等。学生可以通过徒手绘制轴测图进行分析,也可利用soliworks软件进行分析。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让其自行选择习题进行分析。此时,教师只需从旁观察指导即可。在实施教学各个环节中,教师要能够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有趣而快乐的事情。

机械制图教学的每个阶段,教师都要不断的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学习习惯。如此,机械制图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较传统的课程,教师只有不断注入新的内容,配以合理的、现代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的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才能使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时实现出学校与入企业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1]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2010年9月13日).

[2]刘力.机械制图[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

[3]胡建生.机械制图(多学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1).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篇9

Abstract

The course design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 of Mechanical

paper presents a teaching reformation method for

teaching reformation method is help for developing the

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的竞争,从经济竞争到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1]。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制造企业对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针对社会的需求,高等工科院校需要逐渐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2],一般安排在《机械原理》课程之后进行,是《机械原理》课程的延伸。其目的是通过设计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加深理解《机械原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设计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4,5,6]。但在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只是让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完成某机构的选型与设计工作,而没有针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教学设计。为此,必须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进行教学改革。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

在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学生按照固定的设计流程,先进行系统方案的选择与设计,然后设计系统运动循环图,采用图解法或解析法设计系统方案中的凸轮或连杆等机构,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最后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等。按照这样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机械原理》课程中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了进行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流程,但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环节,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

针对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需求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允许自主选题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采用组队设计方式培养学生协作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采用全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式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采用答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2、具体的改革方案

2.1允许自主选题

在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课程设计题目及参数都由教师指定,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其中大多数题目都已经使用了很多年,例如:推瓶机构、铁板输送机构、平压模切机机构、医用棉签卷棉机机构、平压印刷机机构等等。这些陈旧的题目在学校图书馆和网上可以查到大量的相关资料,完成起来比较容易,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尤其是对那些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因此,在教师指定课程设计题目的教学模式下,常出现设计质量不高、设计方案雷同等问题。

为此,我们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中,改变以往所有学生的设计题目均由教师指定的方式,鼓励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选题。具体实施的时候,首先,在《机械原理》课程开始之初就布置学生从日常生活、工程实际中广泛搜集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确定学生自选的题目是否合适,并指导学生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

采用允许学生自主选题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在自主选题的前期调研过程中,学生运用各种手段收集资料,如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自主选题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的能力。而且,由于题目是学生自己选的,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程设计的完成质量。

当然,考虑到部分学生可能无法找到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并不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自主选题。对于没有找到合适题目的学生,仍由教师另行指定课程设计题目。为鼓励自主选题,在进行成绩评定的时候可以给自主选题的学生加分。

2.2组队设计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制造企业中对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日渐增加。在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中,学生每人一题,各不相同。每个学生只需要按照课程设计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就行了,无需与其他进行交流、合作。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工作的能力,但与现代制造企业的需求不一致。

为此,我们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中,改以往每人一题的方式为组队设计方式。学生们自由组合,每个小组(3~4人)一个设计题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从选题、论证、设计到最后提交设计成果,同学们共同讨论、研究,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设计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协作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由于从原来的每人一题改为每组一题,在设计任务上可以针对具体题目增加三维建模和机构运动仿真等内容。

2.3全程计算机辅助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在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中,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允许学生提交手工图纸和课程设计说明书,这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设计的情况不一致。

为此,我们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中,要求采用全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式。全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包括:运用解析法进行计算机辅助机构设计(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运用CAD软件绘制机构三维模型和运动简图,运用计算机进行运动仿真,撰写电子版课程设计说明书,制作答辩PPT文档等。通过全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改变以往机械专业学生只会用计算机绘图的状况。

2.4答辩考核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人们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一种表达能力[7]。现代企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而出众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他们必备的能力之一[7]。

因此,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中,答辩考核成为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答辩作为一种检验学生对设计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方法,经常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使用,而很少应用在课程设计中。主要是因为课程设计相对于毕业设计时间较短,参与的老师也较少,答辩组织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课程设计答辩中,每个小组的论述时间和老师的提问时间一般都控制在10分钟左右。通过实施这样的改革措施,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得到了一定的锻炼,这也有助于他们通过今后的毕业设计答辩。

3、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制造企业对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为此,高等院校需要针对企业的需求改进学生的培养模式。采用“允许自主选题,组队设计,全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规范的课程设计说明书格式,答辩考核”的教学模式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协作设计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撰写书面报告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了一种具体方法,为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意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杨巍,何晓玲,王军,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3]宜亚丽.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增刊):51-53.

[4]孙志宏,单洪波,庄幼敏,等.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改革机械原理课程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98-99,

[5]何国旗,胡成武,吴吉平.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株洲工学院学报.20(6):145-146.

[6]李秀春,秦志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增刊):48-50.

[7]匡兵,黄美发,孙永厚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与探索[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25(4):67-69.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四、讲究语言艺术,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是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最重要手段。教学语言从广义上讲包括教学口语和体态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口语与体态语言运用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与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必须讲究语言艺术。

教学口语是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讲的每一句话,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生动的课,往往会连同老师的音容笑貌长久地铭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有的甚至终身不忘。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一旦建立了这样的威信,一般不用担心学生分散注意力。如果在课堂上语病多端,“嗯”、“啊”、“咳”的口头禅频繁地出现,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削弱启发性,更谈不上恰当巧妙地运用声调的轻重缓急、高低快慢、抑扬顿挫,以造成课堂气氛的波浪起伏,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因此,教师必须在语言修养上狠下工夫,决不能因为语病、口头禅的缘故而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掉。在教学口语的运用上,应力求做到四点。一是规范简洁、表达准确;二是语速适当、节奏鲜明;三是情真意切、形象生动;四是科学严谨、教育启发。体态语言是指伴随教师的教学口语而发生的无声的身体动作表达行为,是教师的身姿、动作、表情、态度、精神和风范等的综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影响和调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体态语言主要有身姿语、面部语和手势语三种。事实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够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体态语言,不但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理解教师的话语,还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其思想、态度和心情,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上接第217页

摘要:《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允许自主选题,组队设计,全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答辩考核”的教学改革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协作设计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意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33-35.

[2]杨巍,何晓玲,王军,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0:90-91.

[3]宜亚丽.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增刊):51-53.

[4]孙志宏,单洪波,庄幼敏,等.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改革机械原理课程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98-99,154.

[5]何国旗,胡成武,吴吉平.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株洲工学院学报.20(6):145-146.

[6]李秀春,秦志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增刊):48-50.

浅谈包装机械课程改革 篇10

目前业内对包装工程这一专业的普遍定位是跨学科交叉型的应用类专业, 包装机械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 笔者在青岛科技大学主要从事《包装机械》这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 通过多届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 笔者发现《包装机械》这门课在学与用上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本文将针对此现象来分析原因并重新进行课程定位, 最后根据笔者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经验, 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谈谈对该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希望能与相关业内人士进行交流和探讨。

2 分析原因

目前机械自动化水平日益增强, 包装机械种类之多, 覆盖范围之广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笔者认为涉及包装相关内容的行业, 从横向上可分为快速消费品行业和耐用消费品行业;从纵向上可分为生产包装的包装上游行业和使用包装的包装下游行业, 这四大行业领域都离不开包装机械, 因此笔者将包装机械也划分为四大类别。

第一大类别, 快速消费品行业内的包装上游机械, 主要包括生产瓶、罐、盖、袋、盒、箱等产品的机械设备, 例如吹瓶机、制罐机、粘盒机、钉箱机等。

第二大类别, 快速消费品行业内的包装下游机械, 主要包括使用上游设备加工的瓶、罐、袋、盒等对产品进行包装的机械及生产线, 例如充填机、泡罩包装机、灌装机生产线等。

第三大类别, 耐用消费品行业内的包装上游机械, 主要包括生产EPS、EPE、蜂窝制品、纸浆模塑等产品的包装机械, 例如EPS注塑机、纸浆模塑机、蜂窝纸板生产线等。

第四大类别, 耐用消费品行业内的包装下游机械, 主要是指使用上游机械生产的缓冲衬垫等产品对具体的电子产品、家电产品进行包装的机械及生产线。

确定了包装机械的范围, 再来分析上述学与用的脱节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2.1 涉及范围狭窄

可以看出包装机械的种类是非常之多和杂的, 而目前印刷工业出版社[1]和化学工业出版社[2]出版的《包装机械》课程主要教材均是以国标GB/T19357-2003包装机械的分类中所涉及的12类包装机械为主体, 这12类包装机械主要属于上述的第二大类别, 即快速消费品行业内的包装下游机械, 而对于国标GB/T19357-2003中提到的包装材料制造机械、包装容器制造机械等上游机械则由于篇幅数量的问题没有过多介绍。由此可以看出书本上所教的包装机械的范围和学生毕业后要面临的整个包装行业的机械范围相比较窄, 对学生而言到包装上游企业的就业机会较大, 而其企业所涉及的包装机械正是他们的薄弱环节, 因此容易形成了学与用的脱节。

2.2 会学不会用

除了教学内容狭窄, 目前还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会学不会用, 这是一个学与用思考模式的转变问题。传统的教学思路通常是以机械类型为主体分章节介绍, 以充填机为例, 即充填机有哪几种类型, 适合于哪几种产品, 这是“学”的思考模式关系。而在企业内对包装机械的应用能力是以产品为主体, 即某种产品需要用到哪些包装上游机械、包装下游机械以及辅助包装机械。这是“用”的思考模式关系。

传统教学思路的好处就是讲述的比较全面, 但坏处是容易使学生形成以机械类型为主体的思维定势, 而难以胜任企业中以产品为主体来选择设备的具体工作。

3 课程定位——重应用轻研究

笔者对《包装机械》的课程定位是这样看的, 包装机械的定位应该和包装工程整个专业的宏观定位相统一, 即重应用轻研究。

笔者认为, 开设《包装机械》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包装机械的设计能力, 而是为了满足学生在运输包装、储存包装和销售包装三大行业里对包装机械的应用能力和选择能力, 这是从事整体包装设计工作时一个不可缺少的知识储备。

4 课程改革

明确“重应用轻研究”的课程定位后, 为了提高学生在机械应用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经验。

4.1 增加教学内容

在分析学生毕业可能进入的行业领域后, 发现目前的教材中关于包装下游机械的介绍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 因此需要适当增加学生对包装上游机械的了解, 重点增加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在塑料制品加工领域中增加对生产塑料膜、袋、管、瓶、罐、复合软包装乃至加工发泡塑料相关机械的介绍;

二是在纸制品加工领域中增加对纸浆模塑、瓦楞纸板、蜂窝纸板的生产线的介绍。

4.2 增加教学方式

由于所涉及的包装机械的内容众多,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快对其产生感性认识和理解, 仅限于课本的文字和图形介绍是很难实现的, 需要充分利用目前的多媒体教学, 可以通过制作一些动画或者多从网上下载一些包装机械的视频, 这样可以既直接又直观的增强学生对机械理解, 针对视频中所采用的机械传动和结构原理, 再结合相关教材中的示意图加以补充介绍, 以加快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4.3 增加教学模式

这里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对课程设计的内容变革, 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多在课程设计中加重学生在机械设计方面的内容, 例如安排学生设计某一机械的内部结构, 画出其结构图,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发现效果不太好, 主要是因为课程设计时间很短, 学生只能初步了解跟机械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 而难以得到强化和练习, 有种“刚入门就出门”的感觉, 并且这样安排也与重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定位不符, 因此笔者改变了教学模式, 改变了以往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 将机械结构设计改成机械策划设计。

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是为某一类型的产品, 例如果汁饮料设计包装流程, 即选择从上游制造包装开始到下游包装产品的整个流程中所需使用到的包装机械类型;参加人数一般为6~8人/组;在每个小组之中, 通常有主管1名, 负责制定包装材料及制品的形式和整个包装方案, 监督考察其它组员;副主管1名, 负责汇总组员的资料, 撰写为书面材料, 制作PPT进行答辩陈述;技术员2名, 负责分别负责选择国内、国外企业中的包装上游机械、包装下游机械;市场调研员2名, 负责分别针对技术员所选择的设备进行市场询价, 搜索相关图片及视频介绍。

通过这个课程设计, 一方面以产品为主体, 帮助学生转换思维, 从应用的角度出发, 训练学生查找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各组员的工作既相互补充又各不相同, 由主管和副主管带领各组员, 培养其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

5 结语

包装机械是学生日后从事包装相关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知识, 它是整体包装设计的工具, 因此训练和培养学生对包装机械的应用能力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本文对此问题谈了几点个人的看法, 经验尚浅, 希望可以和相关人士一起分享、探讨包装行业的发展。

摘要:包装专业是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社会需求而出现的跨学科交叉型应用类专业, 《包装机械》是这门新兴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文主要阐述包装机械课程改革, 包括指导思想、分析原因、课程定位和课程改革具体实施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包装机械,课程改革,课程定位

参考文献

[1]孙凤兰, 马喜川.包装机械概论[M].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5.

浅谈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 篇11

关键词:机械制图 课程改革 应用软件

随着电脑应用软件的增多和完善,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要求提升较快,机械制图教学从一门简单的手工绘图、读图基础知识的课程转变成了为现代设计制造服务的重点课程。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笔者学校在教学中大胆实行课程改革,编写了适合当前社会需求的校本教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重视基础知识,掌握国标要求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突出强调正确掌握机械制图国标的要求,以避免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错误。目前,很多CAD软件的各项功能基本都与国标吻合,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绘图者加以判断。例如:图纸采用的图框格式,倒角、表面粗糙度的标注位置,尺寸标注的要求等都需要加以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限于让学生记忆,而应通过图样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判断其中的错与对,或者理解绘图中的合理性问题,以不断加深学生对国标的掌握和理解。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1.以培养作图能力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

在机械制圖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倾向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但是又不能忽略提高学生作图的基本功。我们通过对手工作图方法和CAD绘图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大胆地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了简化。例如在手工绘制平面图的过程中,多边形作图比较复杂,而采用CAD制图,只要知道多边形的边数、中心位置,以及内切或外切圆的大小就可以直接绘出了。又如,在连接圆弧的绘制中,手工作图要求找圆心、找切点,然后画圆,而用CAD绘图就非常简单了,另外椭圆及其他曲线的绘图也是如此。这样在某些方面的作图教学就可以相对简化,最终以提高学生使用绘图软件的作图能力为目的。

2.以提高读图能力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

在制图教学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已知两个基本视图补画第三个视图时,或者在作断面图的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学生的读图能力差(不能由已知图形和尺寸得出轴测图的形状)或者是不能完全正确表达已知形体的视图(绘图中存在缺线、多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侧重于学生对投影基本规律的学习和训练,将线面分析和形体分析相结合,并且着重指导和训练学生对组合体的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较快地看懂图样,明白形体的结构特征,而对学生分析零件的形状,正确完成补视图的教学训练相对弱化,因为基于目前的应用软件,实体建模与作图之间是可以互换的,比如在Inventor中,只要构建出立体结构就可以利用软件功能得到所需视图,甚至是各种剖面视图或者断面图。

学生除了读懂形体图外,对尺寸的掌握也非常重要。学生必须学会图形中未注尺寸的计算分析,以及尺寸的范围和某个尺寸的最大值、最小值等,这样才能明确产品尺寸的合格范围。学生还要明确零件图和装配图中的尺寸区别。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我们并没有要求学生能够查表得出公差带与尺寸上下偏差的换算,但在实际生产的读图中仍会有这样的要求,所以我们补充了查表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能够分析装配图中的尺寸要求,明确配合关系,还能够分析装配体的拆装顺序。

三、机械制图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1.与数控加工工艺相结合

学生在数控编程时对于曲线上关键点的计算存在困难,这时可以使用AutoCAD绘制出图形,利用软件功能可以很方便地得出各点坐标值。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我们除了按照教学大纲对AutoCAD进行适量的应用教学外,还对其他的软件做出相关的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使用MASTERCAM、UG等软件对工件进行造型及仿真加工(利用软件功能省去了编程的过程)。

2.与造型装配工艺相结合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单个零件的形体分析,便于学生绘图和造型,而且还要使学生掌握读懂装配图的本领,看懂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分析出装拆的顺序,为实现完整装配体的设计做好准备。

总之,机械制图课程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完善。在中职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将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多的软件与制图的教学尽最大可能地加以整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真正贴近企业,适应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有志.优化机械制图与技能竞赛的研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S2).

再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 篇12

就是这样一门课, 多年来一直处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旋涡中心, 诸如宽基础活模块、必需够用为度、项目教学法改革等等, 但纵观课改成效, 感觉雷声大、雨点小, 教学模式、教材至今没有走出传统教学、教材的形式与内容, 还是压缩饼干式的。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改革如何有成效地走下去?本文想尝试“横着切”的教学改革, 把它的课程体系、内容横着切断, 把全部机构、传动的设计部分抽出来独立, 与工程力学、ADAMS虚拟样机软件整合, 形成一门新的课程“机械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 剩下的内容则合成“机械传动与连接”课程, 这样的分割话,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选择进行“机械传动与连接”教学, 而高等院校可以选择两块分开教学的方法, 高职还可以对“机械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作选修课的处理, 使课程重点更加突出。

课程内容分割后, 课程名更加突出教学重点, 课程目标更加明确, 而不会使学生纠结于“机械设计”这么宏观、抽象、高难度的名称;课程内容分割后, 在“机械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课程中增加了ADAMS虚拟样机软件的内容, 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科技, 又避免了单独开设ADAMS软件课程, 而与机械原理脱钩的现象;课程内容分割后, 在“机械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课程中还整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内容, 因为工程力学就是为机械设计而生的, 不做机械设计, 就不需要学习工程力学, 有效地解决了课时不足的矛盾。

“机械传动与连接”课程基本上可以按照机构或传动的工程应用、类别、特性及特性案例四大板块编排, 内容取舍上则本着必需够用为度, 如表1所示。

“机械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课程可以基于项目化教学编排教材, 项目一为机械设计基础项目——理论力学;项目二为连杆设计, 它整合连杆设计方法、基于ADAMS的连杆虚拟样机仿真、拉压变形等内容;项目三为凸轮设计, 它整合凸轮设计方法、基于ADAMS的凸轮虚拟样机仿真等内容;项目四为带传动设计, 它整合带传动设计方法、基于ADAMS的带轮虚拟样机仿真等内容;项目五为齿轮传动设计, 它整合齿轮传动设计方法、基于ADAMS的齿轮传动虚拟样机仿真等内容;项目六为轴系组件, 它整合轴的设计、轴承及连接选型、基于ADAMS的轴系组件虚拟样机仿真、扭转及弯曲变形等内容;项目七设置减速器设计综合项目。各项目的取舍本着企业真实的生产产品为原则, 项目内容的取舍则本着机械设计过程及步骤企业化的原则。

上一篇:应用会计人才论文下一篇:石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