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机械基础》课程

2024-10-24

《化工机械基础》课程(共12篇)

《化工机械基础》课程 篇1

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开展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 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来充分掌握和了解机械专业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深入学习机械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而言, 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它专业课程来讲, 其更具抽象性, 学生学习起来也略显得的枯燥乏味, 同时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 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起抽象性较强的机械基础课程也相对较难, 所以, 在素质教育深化的背景下, 如何有效提高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成为中职机械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下面, 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了解。

1 课前准备, 在动中学, 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 教师按书本内容教, 学生按书本内容学,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教学。“机械基础”学科是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 专业理论知识较多, 动手课题较少, 学习较为枯燥。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 奇思妙想较多,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笔者采用了指定课题小制作比赛, 以成果自评、互评、讲评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的特性”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的前一周, 笔者安排学生回家按图上的要求制作一铰链四杆机构, 然后在上课时带到课堂上来演示并讲述制作过程、工作原理及能实现的功能。接着笔者有意挑选两个双摇杆机构模型来演示:一个是笔者把机架进行变换, 由双摇杆机构一会儿变成了双曲柄机构, 一会儿变成了曲柄摇杆机构;另一个不管机架怎么变换, 它始终是双摇杆机构。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是双摇杆机构, 为什么一个能变, 一个却不能变?这时可以讲曲柄存在的条件“铰链四杆机构中必有一个是最短杆, 且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这个大前提。通过教具演示, 让学生理解在这个大前提下所得出的三个结论:一是取最短杆的邻杆为机架时, 构成曲柄摇杆机构;二是取最短杆为机架时, 构成双曲柄机构;三是取最短杆的对杆为机架时, 构成双摇杆机构。若这个大前提不存在, 即当铰链四杆机构中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之和时, 则曲柄不存在, 只能构成双摇杆机构。最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模型中各构件的尺寸, 算一算数据, 然后试一试自己的模型变化是不是与上面的结论一致。学生在这种既轻松愉快又能动手动脑的课堂上听课, 肯定比纯粹听理论课来得有兴趣, 所掌握的知识也不易忘记。

2 通过问题的巧设,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玩中学,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去探索知识、学习知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问题的设置上, 教师要学会巧设障碍, 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只有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 才能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同时采用巧设问题的方法, 才能将枯燥的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使学生被这种融洽的氛围所感染, 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善于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已经成为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源泉,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 可谓是声形并茂。可以在教学艺术上将思维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进行有机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并且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教师在介绍那些国际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与新产品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国外的先进事物带到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课堂中来, 从而让学生们能够了解世界与认识世界, 这对于活跃其思想, 拓展其视野, 拓宽其思路, 丰富其知识, 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 掌握与运用国外先进科技知识与工艺技术是十分具有成效的。又如, 在讲解棘轮机构之时, 通过画面, 不但能够将棘轮的整个运动过程形象逼真地反映出来, 而且还能将棘轮机构在各类机器设备当中的具体应用加以播放。可以说, 不仅有局部, 而且还有整体。让中职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参观各类机器设备, 对于棘轮的运动、特点及应用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4 结语

总之, 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讲, 知识点相对较多, 内容页比较抽象, 所以我们要想改复现阶段机械基础课堂教学现状, 就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应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 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开展教育教学探索是国民教育发展中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的深入, 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提高了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该文也是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展开对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 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谈了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希望可以给广大同行业者提高资料参考和经验借鉴, 来推动我国机械专业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昊志清.《机械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浅议[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2) :223.

[2]胡金星.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8) :174.

[3]卢隆有.谈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J].前沿, 2010 (3) :195.

[4]刘海庆.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J].科技信息, 2010 (14) :200.

《化工机械基础》课程 篇2

1课程性质与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校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教师按照自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则在“过关”的压力下被动地学习,其行为表现为机械记忆。教师的讲授过程抽象,不具有问题导向性,传递的信息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了考试过关,学生把信息作为一种事实去背诵,而不是将信息作为对相关问题解决的一种工具来掌握。在这种非问题导向的教学环境下,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应付考试突击记忆的现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在经过短期记忆后即遗忘,更谈不上将其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以“教”为核心,学生为了达到考核要求,往往会放弃“体验、思辨、感悟”等有助于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过程,而是集中于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教师无法引导学生建立基于兴趣和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方式,也很难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形成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

2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主动学习教学体系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如何让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是教师的任务和使命。大量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者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力量,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广大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建构主义理论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学基础,其根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知识,强调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由此可见,建立问题导向,有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且有利于实现知行结合,达到教育的目的。

2.1问题导向主动学习的关键构成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创立。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育学认为,主动学习的特征为,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下,受教育者能够清晰理解知识的本质作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逐渐脱离教育者的指导和影响,形成独立的自我学习、自我认识、自我修养和自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强调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学习者理解知识本质并主动学习。心理学研究认为,主动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本人。从心理激励和行为动机的角度分析,学习行为是心理选择的外在表现,对学习者而言,学习成就是学习的主要动机,实现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心理激励是实现主动学习的关键。主动学习积极性的产生,来自学习结果促成的“学习需要”。但是对成就动机而言,教育者能清晰明了地将与成就关联的知识构成、知识体系以及知识本质对被教育者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和引导,并使被教育者建立起完整的自我认知,这是实现主动学习的心理激励和关键构成。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归纳出主动学习实现的关键构成:问题意识与学习兴趣;问题导向的教学情景;与问题关联的知识结构;开放合作的探索环境;建立成就动机激励体系。

2.2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主动学习教学策略设计

在教学模式设计中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是教学模式设计的核心所在,同时给定和设计好贯穿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逻辑的系列问题,是实现问题导向主动学习的必要条件。根据前面对问题导向主动学习的关键构成的讨论,我们设计了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主动学习教学策略。

2.2.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建立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程初始介绍这一环节,让学生感知控制在机械中的价值和功能,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教师在绪论讲授过程中辅以大量的国内外图片和事例以及在机械控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外,最有效的办法是设计与课程相辅相成的实践观摩和实验演示,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课程的整体性和价值所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2.2.2构造问题导向的教学情境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与问题导向的情境,明确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价值,使学生能够对问题形成客观独立的认知,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关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设计者,围绕整个课程要求和专业素养的要求设计教学情境。问题情境应在课程开始就明确告知学生,使他们在课程学习中能够沿着知识逻辑顺序解决这些问题,并逐渐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问题的设计既要明确,又要涵盖知识要点。根据教学组多年的教学体验,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

(1)系统确定条件下的输入输出关系确定问题(系统分析问题);

(2)系统确定、输入确定,如何满足输出要求的问题(系统优化与设计问题);

(3)输入输出确定,何种系统结构适合的问题(系统辨识与预测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也被归纳为“系统分析、系统优化、系统设计、滤波与预测、系统辨识”五类问题,但因为主要是基于知识传递而形成的知识抽象,而非与问题关联,对于初学者而言过于抽象而不够形象,我们归纳成以上三类问题,并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建立起问题导向的知识构建体系。

2.2.3提示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构建知识体系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涉及控制理论、数学基础、机械运动、力学基础等多门基础课程,为了让学生明晰问题与解决路径之间的知识关联,教师需要对该课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需构造的知识体系进行关键知识点的讲解、串通知识,关键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为主要导向的知识构成。如课程的性质,首先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核心要素是“输入、系统、输出”,希望实现系统稳定和优化。在引导学生构建问题导向的知识体系中,要紧紧围绕三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来进行。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要循序渐进,首先让学生认识系统关系,继而理解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分别对系统的时域响应和频率特性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系统稳定性,最后在系统特性分析基础上,依据系统的性能指标对其进行校正。尽管对于一些复杂系统会涉及较为抽象的数学运算,如一阶或二阶微分方程,但是只要理解系统与输入输出的关系,系统模型很容易与输入建立起关联,自然就能够建立反映系统特性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所以,只要让学生建立“输入、输出、系统”三者间的关联,问题就会明确,主动学习方向就会明确。引导学生建立基于上述三类问题解决的知识构建体系,是引导学生学好该课程的关键。

2.2.4构建开放的适于探索性学习的学习环境

设计开放的实验体系,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进度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设计出基于个人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的实验项目。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给出明确的实验项目要求,提出解决哪一类问题,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和内容,独立或合作完成。例如:控制过程经常涉及拉普拉斯变换,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要点的前提下,可以自主改变控制参数,并设计不同的控制目标。同时,我们引入基于MATLAB的辅助实验条件,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仿真验证实验和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

2.2.5建立成就动机激励体系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效果的关键表现应是知行结合、学以致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卷面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考核内容与方式要能够有效激励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不断地提升专业素养。在考核方式上,我们摒弃传统方式,建立基于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评价方式,该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师评和加分,是有学生参与和开放的评价模式。

3结束语

如何上好机械基础课程 篇3

一、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低:中职学校教学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以前教学对象都是初中毕业生中较为优秀的学生,而现在则是初中毕业生中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基础较差,而且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2.传统理论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机械基础传统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理论学习较为抽象,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的话,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且理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往往都是死记硬背,因此学习积极性不大。

3.配套实习实训设备缺乏:由于经济问题,很多学校机械基础这门课的教学设施以及实验实习器材相对比较短缺,没有相配套的实习实验,这门课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自然学生难以理解,也没有很高的学习兴趣。

二、对于《机械基础》教学模式的新探究

针对以上问题,我对于机械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1.先实践教学再理论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生大部分没进过工厂,对于机械方面的各种名词概念从未听过,也几乎没有见过机床设备。而传统教学模式一开始就是理论教学,学生对于没听过、没见过的各种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无法理解,在课程教学的初期就不会有很大的学习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更是没有积极性了。而在理论教学之前,先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去实习场地参观或者直接参加拆装实训,则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由于有新奇感,很容易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2.理论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物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上课时如果仍然按照书本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无法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对于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小,最后产生厌学情绪,破罐子破摔,“反正听不懂,也就不学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想办法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结合,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平时所见的东西相关联,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例如,在讲解齿轮轮系时,讲到轮系的传动比的变化,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坐公交时经常可以看到司机师傅用右手拨动右侧的拨杆,为什么随着拨杆位置的变化,汽车行驶的速度会时快时慢?然后让学生讨论,因为学生对汽车的兴趣一般较大,所以讨论会比较激烈。最后让学生说出讨论的结果,教师再告诉学生,司机拨动拨杆是在调整汽车变速箱里齿轮轮系中的齿轮位置,从而改变轮系的传动比,从而改变汽车行驶的速度。经过这样的过程,课堂上的气氛就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大不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知识。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板书结合挂图以及少量的教具模型,进行课堂讲解分析。教学手段较为单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抽象并且较为枯燥,课堂气氛一般也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于这些传统教学方式产生的问题,可以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利用板书、模型、实物以及挂图进行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靠的是老师的仔细讲解,利用挂图和模型来比划机械零件的构造、作用和传动机构运动、传动的原理。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很卖力、很详细,但是学生在讲台下却听得云山雾罩,完全没明白这个原理是怎么回事,效果很不理想。

多媒体教学则能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因为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零件的外形以及内部结构、传动机构中各个零件的相对运动通过FLASH等计算机软件演示给学生看,学生能够通过这些三维动态的画面演示,很容易地理解各种机构的运动原理。这样可以使教材上的内容更为生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进行“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与机械的接触不是很多,有些学生更是对机械一无所知。而在机械基础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也没有什么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学生一般会有强热的好奇心,并且有十分渴望动手操作的心理,因此可以尽量利用学校现有条件进行“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例如,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这一章节时,因为内容较为抽象,职校生一般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他们一些长度不一的竹片,让他们用螺栓螺母将竹片组装成简易的四杆机构,然后针对课本上的四杆机构的类型以及运动原理,让他们用自己组装的四杆机构进行观察、讨论。最后,将各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展示,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3)课堂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梯度。因为职校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应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别提出要求。例如轮系这个章节,就可以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周转轮系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而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不做要求,他们只要掌握定轴轮系的知识就可以了。

4.完成理论教学后,应转入实习教学。进行完理论教学后,应当进行实践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一些机械机构的拆装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到校外的实训基地或者工厂進行参观或者直接参与生产,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能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体会 篇4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1、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逐步改革, 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教师已经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 成为知识传递的“火炬手”, 成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力量。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作为“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体老师和学生, 应该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新型师生观, 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关系, 老师也不是绝对权威, 而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2、了解学生,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了解学生不仅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更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压力及身体状况。在学生遇到的困难时应多关心学生, 开导学生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使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可值得信任和交流的好朋友, 这样师生关系才能融洽, 才能相互尊重, 学生才能积极发言、探讨和回答问题, 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 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在《机械基础》教学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好这门课的关键。

1、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将课本中理论抽象的知识、问题还原为鲜活的现实生活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1]如公路上货车轮胎爆胎后, 驾驶员用于顶起车身的螺旋千斤顶和钳工实习车间台虎钳上的螺旋传动机构应用形式有什么区别。让学生亲自到日常生活中探索和实践, 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的趣味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唤醒学生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2、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 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 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同时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它能使学生产好好学习的愿望。每一个学生都都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 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发言是自由、安全、平等的, 如当学生不敢发言时, 教师应给予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应委婉指出错误, 并肯定其成绩;当学生正确回答出问题时, 教师给予表扬。这样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 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3、利用各种模型教具和多媒体等手段

模型教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机械基础》中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各种模型教具。[2]如在学习运动副时, 向学生展示燕尾滑块和铰链连接的模型, 通过模型让学生看清每种运动副的接触元素, 从而更好地区分高副和低副的判定原则。《机械基础》中通过摸型,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 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 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 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 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 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信息表现形式多样, 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用文字描述, 也可以用动画模拟现实过程,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克服了其他教学单一表现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 因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如在讲解四杆机构时, 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将四杆机构的各种用图片和动画吗, 可以让学生看到各种运动形式的直观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机械基础》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在教学中注意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 [3]如在学习导杆机构时, 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 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结合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时,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制作铰链四杆机构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意与参观教学相结合, 如可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参观, 通过自己观察和向工厂师傅请教学习, 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李青莲:《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之友》 (B版) , 2009, (08) :139-140。

[2]张宏灿:《浅谈如何提高<机械基础>的讲课质量》, 《职业》, 2010, (06) :160。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总结(共) 篇5

姓名:伍柯霖

学号:313010403

班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1301班

现代工业应用的机器设备大多是由金属零件装配而成,所以将金属材料加工成零件就是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有关制造金属零件工艺办法的基础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讲述了各种工艺方法本身的规律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和相互联系,金属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和结构工艺性,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对加工工艺的影响,工艺方法的综合比较等。具体来讲,我们主要学了五篇内容: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铸造、金属塑性加工、焊接、切削加工。这五篇内容的学习也让我们对机械制造有了一个整体的概念。

第一篇讲述了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铁碳合金、钢的热处理、工业用钢等内容,其中让我收获颇丰的是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和钢的热处理这两章的知识。通过这两章的学习,我了解到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强度、塑性、硬度、韧性、疲劳强度等,这些指标都是衡量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下所表现的性能,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衡量指标。除此之外,我还意识到热处理对改善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保证产品质量、延长使用寿命、挖掘材料潜力的必要性。

第二篇铸造则介绍了铸造工艺基础、砂型铸造、特种铸造等内容。铸造,简而言之就是将金属浇筑到铸型中,待其冷却凝固,以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毛坯或零件。这章的学习让我明白了铸造是历史最为悠久的金属成形方法,从中国商朝的司母戊鼎、战国的编钟到现代的世纪之鼎,铸造一直都是毛坯生产的主要方法。

第三篇讲述了金属塑性加工的有关知识,金属塑性加工是利用金属的塑性,使其改变形状、尺寸和改善性能,获得所需材件的加工方法,包括了锻造、冲压、挤压、轧制、拉拔等。其中,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对冲压的学习。冲压可以冲压出形状复杂的零件、具有足够的精度和较低的表面粗糙度、材料消耗小、零件成本低。正是由于冲压的这些优越性,它在汽车、航空、电器、仪表和国防等工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四章焊接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焊接方法,重点介绍了电弧焊,也介绍了电阻焊、摩擦焊、钎焊等其他的焊接方法。结合上学期工程训练中我亲身实践过的焊接过程,我意识到,焊接过程对工人的身体伤害较大,而且对技术有一定要求,最好能开发完善焊接自动化的有关技术,避免人工操作。

第五篇金属的切削加工说明了为了满足组成机器的零件的加工质量的较高的要求,绝大多数零件的质量要靠切削加工的方法来保证,体现了对切削加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新了机械制造的观念:生产的工艺基础改变了,人从直接参加生产变为负责控制生产;生产趋向专业化;机械加工技术趋向柔性化。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篇6

摘要: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对于没有实践经验、基础知识薄弱且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中职生来说,极易失去学习兴趣。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体验,就如何提高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提出几点体会。

关键词: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105-02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机械零件、机械设计、计算机绘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等,这些课程都具有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特性,难以激起中职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下文将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点主要是:普通教育是“以知识为导向”,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并无实质区别,均按学科体系设置,讲求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这与当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即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相差甚远。《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因此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本身的必然选择。能力本位就是指在教学中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提高能力为目标,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机械专业的课改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不仅具备机械专业的普遍能力,还应具备一项专项技能。因此,在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课程设置和学生现状分析

目前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以下四个矛盾:一是有限的学时与较广泛的就业适应能力的矛盾;二是有限的学时与未来社会整合性要求劳动者掌握多元技术的矛盾;三是有限的学时与扎实的继续学习基础的矛盾;四是有限的学时与创造能力所需要的较宽泛知识面的矛盾。而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机床系统的部件和机加工工艺类型复杂等问题使得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时面临更多的困难。而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机床系统的部件和机加工工艺类型复杂等问题使得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时面临更多的困难。再加上机械专业建设投入高,很多设备和实验器材严重不足也影响学生的感知能力。且中职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较弱,使教学进度与学生掌握程度不能够同步。因此,为使教学更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突显学生能力培养,以能力为本位,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是有必要的。

三、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无目的性等问题。尤其是机械基础课的学习理论多,名词多,枯燥无味更让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但笔者发现,中职生普遍对实操感兴趣,动手时也比较认真,教师可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结合起来,利用生本理念,让他们先学后教。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对教材进行取舍,以够用、实用为准,让学生在学习机械中产生爱好。

赫尔巴特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须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话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兴趣是多方面的自我活动,这也就要从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入手。 以“趣”激趣。“趣”,既可活跃课堂,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奇”激趣。课堂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奇”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对什么都好奇,心理学上称这种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学习。 作为专业课程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热情。

四、提高自生教学能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作为机械专业的教师,不仅应当具有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及设备的有关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与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机械基础课程是各个工种的专业基础课,与各工种专业课联系紧密。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举例讲解时尽可能使用见过甚至使用过的设备。例如,讲解带传动时可以利用柴油机上的皮带(V带)讲解煤矿上普遍使用的皮带运输机(平带);讲解四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家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内燃机的气缸进行讲解;讲解链传动时可以利用自行车的链条给学生讲解。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熟悉的机构,讲解时他们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引起学习兴趣。

理论课教师还可主动与实习教师联系,在实习教师带领学生去一些机械制造厂参观时与其一道参观,并在学生参观时对其看到的设备的某个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告诉学生这个设备采用了哪些机构,某个零件采用了什么结构,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和谐的课堂我们教学能够有效进行的一个保证。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本特征。一堂课的美在于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等各方面教学因素的和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 篇7

一、关注课堂教学, 强化目标意识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这里的“学”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 学得自主, 能否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是否具体有效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机械基础的教学应摆脱传统的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 强调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注意实际应用, 适当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以求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

机械基础中的机械原理部分主要研究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中机构的运动特性性能和设计问题, 这与一般的基础课程的存在不同之处: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只要能实现给予的运动要求, 其方案都是对的, 而差别在于考虑现实问题的周到性和合理性;三是不限于逻辑推理的结果, 发散思维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创新结果。机械零件部分是解决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指导学生掌握通用零部件的设计准则、设计方法等。课堂教学应围绕目标进行, 培养学生的目标学习意识。

二、突出教师的指导启发,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学生的积极思维相结合。这是当代兴起的“情境教学”的成功经验总结, 符合课堂教学条件下心理活动规律。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用于当今教学中, 就是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启发学生,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面临一定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积极思考、活跃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它可以是直观启发、比喻启发、对比启发、练习启发、演示启发等各种方式相互使用。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 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就会感到新奇, 并逐渐通过学习会在知识上有所长进, 在精神上有所享受。例如在讲“机械工程材料”时, 让学生观察建设楼房所用钢材与汽车或拖拉机的变速齿轮及平时生活中我们常用的不锈钢刀、丝锥、凿子等, 让学生归类分析它们的使用性能, 这样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知道这些材料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效果极佳。

三、抓好课程设计, 注重平时能力的积累

机械基础的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差配合、机制工艺及本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 联系机器的具体工作条件解决机械设计问题。学生首先要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工作原理分析, 拟订传动方案, 再进行传动装置设计和各部件、零件的设计, 这其中涉及大量公式、经验数据和一些参数的选择应用, 还接触到各种标准、规范和图表, 最后还要用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表达出来。全部工作量在60学时左右。如果不重视平时的训练, 单靠这段时间就事论事地完成任务, 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

解决的办法是, 把课程设计中的有关内容分解到每个章节的教学中, 重视阶段性练习, 用化整为零的方式为课程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 在学习齿轮传动和轴系零件等有关章节时, 不能因为学过机械制图就只是让学生掌握设计计算, 而忽略零件的几何尺寸计算及零件图的绘制。因为, 为了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包括机械制图在内的很多课程都压缩了课时, 甚至调整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而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没有降低, 况且学制图时, 主要是解决空间概念和作图方法问题, 对零件的技术要求并不十分了解, 因此, 只有抓好平时的每个环节, 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为此, 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章节后, 就要让学生认真研究其结构特性, 完整地画出零件图, 熟悉查阅手册的方法等, 以降低课程设计阶段的难度梯度。

有了这些积累, 在课程设计开始时在用多媒体课件系统地介绍整体设计内容, 对机械设计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综合阐述, 就能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当然, 要把课程设计做成一个既实用又高效的实践教学活动, 在设计分组时, 还要注意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人特长的差异, 做到强弱搭配、优势互补。老师也要全程为学生服务, 随时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答疑, 注重培养学生处理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四、重视实践教学,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机械基础不仅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生产的设计性课程。很多学校已把它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开发研究, 形成了较完善的多媒体课件。利用这些课件能将一些黑板教学不易描述清楚、学生难以理解, 甚至于有些是在实验中看不到的现象直观而形象的展示出来。但是, 对于这种与工程实际紧密相连的课程, 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无论如何不能取代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比如在讲授机构部分时, 除了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示各种机构的运动外, 还要让学生观察各种机构模型、动手测绘各种机构, 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 通过计算机来观察结构由于构件长度的改变所导致的机构演变, 或对机构进行创意组合。

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及培养动手能力。因此, 教学中还要安排一些有较强实用性的实验课, 如: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齿轮参数测定、齿轮加工范乘法原理、减速器拆装等。实验前, 要求学生认真预习, 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原理, 回答预习思考题, 构思实验报告;实验中, 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实验形象等进行理论分析, 弄清理论和实验现象之间的密切关系;实验后, 要求学生按时按量地完成实验报告, 特别要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分析、思考写在报告中。这样完成的实验课, 既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还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应以培养学生富有创新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为主, 更新教学观念, 因地制宜, 不懈努力和探索, 在教学中把握教学目标、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莉.河南教育, 2007年11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篇8

1 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其基本目的有三个方面: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本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 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习和掌握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 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 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 进行结构设计, 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3) 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

2 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本学期在学习完机械设计基础内容之后, 要进行一次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选择圆柱齿轮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 因为减速器的设计基本包括了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通用零件。设计内容包括7个部分:总体方案确定、传动方案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零件的设计计算和选择、箱体及其附件的设计、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和编写设计说明书。

3 实施方式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学期未进行, 时间为1周, 时间短, 课程设计期间学生还要复习, 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 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设计中来,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在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为避免以往教师指导过细、设计作品千篇一律的弊端, 对课程设计的辅导重点在于方法, 教会学生从原理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各系统的实施到系统总成的整个过程能够自主进行, 加深对减速器系统的整体认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3.1 设计前准备工作

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较少, 而且内容抽象, 对于生产实践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 激发他们的学习性趣很难, 而课程设计安排在考试前一周内完成。作为指导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要加以指导。在设计开始时, 轴的结构设计和减速器的外形尺寸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 所以对减速器的设计专门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授课。首先让学生看减速器设计和制造录像片, 了解减速器产品及其设计过程。然后做减速器的装拆试验, 形象地认识减速器的结构。本课程设计之前, 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了具体安排, 并且制定了具体的设计安排计划和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对全体学生就设计的步骤、要求、说明书的书写格式等进行总体的指导, 在设计过程中, 指导教师坚持每天都到现场进行指导。

由于课程设计工作量大, 为了确保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制定大致的设计时间分配表, 同时, 指导教师在设计开始时要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帮助学生明白设计任务及要求.同时对学生掌握程度不够的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集中辅导.本课程设计集中1周进行,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时间不够, 实际执行时, 应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就布置设计任务, 要求学生早做前期准备, 查找相关的资料和手册,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好这部分工作, 都是临到课程设计的一周来做, 结果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3.2 结构设计

研究设计任务书, 分析设计题目, 了解原始数据和工作条件, 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结构设计是确定零部件形状和尺寸的主要阶段。重点是设计齿轮的结构和轴的结构, 对于小齿轮的设计, 应采用较小模数和较多齿数, 这样, 即可以增加重合度, 又减少了小齿轮的齿顶圆直径, 从而使箱体外廓尺寸变小, 节省了材料, 减轻了重量。对于轴的结构设计, 为了便于轴上零件的装拆, 轴一般做成中间粗两端细的阶梯轴, 然后设计成合理的形状和尺寸。为了清楚的表达设计意图, 装配草图的绘制尤其重要。该阶段不仅要确定减速器的结构和尺寸, 更重要的是通过装配草图的设计过程体会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设计方法。

装配草图设计阶段从时间分配和学生成绩考核方面都占较大比例, 为保证装配草图的设计质量, 学生自检后必须教师签字审核草图, 然后才能在图纸上画图。设计过程中教师严格检查、记录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 并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 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 (2) 及时了解有关资料, 做好准备工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认真计算和制图, 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

4 几点体会

教师每天到教室指导学生设计、计算、绘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 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不能按进度计划表执行。少数同学刚开始时, 手忙脚乱, 第二天才进入状态。不能按时在规定的教室设计, 出现迟到, 矿课现象, 虽然一再强调平时出勤记入课程设计总成绩。 (2) 独立工作能力差, 设计时不能或不进行独立思考, 学生的依赖性太强, 碰到什么问题都来问老师。 (3) 图纸质量较差, 特别是标准画法、尺寸标注, 出现问题较多, 表达不清楚。 (4) 说明书内容不够完整、工整。设计说明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提升, 要求文字简明、通顺, 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5 结语

如何把专业课教学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 一直是工程教育者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可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可桢, 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吴宗泽, 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9

本文提出一些改革措施,旨在改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机械设计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的特点在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为: 文化基础薄弱,探究、记忆、思维能力不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热情,没有自信心,不愿动脑,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为: 意志不顽强,自制能力差,懒散,学习马虎,害怕困难,但动手能力强。

二、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

( 1)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传统的 “填鸭式” 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知识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厌恶学习,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学科认知目标不能有效地完成。

( 2) 传统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另外,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不能有效地呈现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基础薄弱、 学习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无法完成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三、教学改革

( 1) 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由于理论性较强,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难以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很难将各章节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给教学带来很大困扰。因此,教师在讲授每一个章节前,一方面,应让学生对要讲到的教学内容形成系统的认识,应该介绍每一章节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以及该课程要重点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另一方面,应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对学生提出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总体要求等,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好本课程的方法,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

( 2) 采用讲、学、练一体的教学方法。采用事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 项目教学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操作性,强化实训环节,注重教学目标与工作岗位要求相一致,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3)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积极采用现代化技术,制作易于学习和理解的教学素材,综合应用多种教学载体和教学模式,从教材到挂图、教具到实物,从板书到多媒体视频,从教室到实训室,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的视频、动画功能,向学生展现形象、直观、生动的视频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效率。将教学课件、网络资料、教学素材库等教学资源有效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的比例,形成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四、结束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大胆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只有大胆创新,我们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相关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是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对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但是,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较差等诸多特点导致该课程教学质量不高。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任国强,罗啸峰.案例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85—86.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的探究 篇10

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教学条件有限,在授课中教师任然是以示教板或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直观的讲授,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很少主动地对内容进行思考,最终达到的效果也只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机械行业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行业发展对机械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还是以传统、经典的教学理论为主,缺乏先进技术的引入,导致《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只是基础教学,教学内容缺乏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该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是组成机器的一些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机构、原理及应用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初步具有分析、设计和选用机构及零件的能力,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但内容繁杂,缺乏系统性。经常出现学生毕业工作后在实际的接触中对一些常用的机构和零件,例如联轴器、轴、轴承等仍不知所以然,甚至不认识。归根结底,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基础差,课程内容虽然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平日里缺乏观察,学起来抽象,缺乏想象能力,又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书本与黑板上出现的简单线条使他们无法与结构复杂的机械零件联系起来。

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解决学生的感性认识,开设《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做好教学目标设计。但在中职院校中,大多是因教学条件有限,实验室设备不健全,或者完全没有机械设计实验室,实验教学环节大多是被忽略的,造成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学生能力的培养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实验教学目标必须突出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培养,出动手能力外,还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关注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思维设计,实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

2 建立实验室及对实验室的几点要求

中职院校应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引起重视,并建设本课程的专门实验室,具备实验与理论一体化教学的能力。结束教师带着模型与示教板进课堂的时代,实验室的建设首先按照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为主线,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为辅线的思路展开;其次应与机械科学、机械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相一致。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在规划时,应注重经济效益,以最小的投资,建设出最具特色的实验室。根据大纲对课程实验的要求,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常规仪器与设备,具有独立的实验操作平台,将教学模型及常用机构、零件的展示柜环布于教室,添置投影仪与学生用电脑。

教师制作课程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收集大量图片与视频材料,并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在专业教室上课。讲授的同时,学生可直接观察零件或机构的模型,并通过老师的讲解,课件的演示,对所讲授内容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习兴趣,并开设网络课堂。拟将各类拓展实验项目以网络为基础,开设与实物实验相对应的虚拟实验内容,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虚拟实验。例如齿轮范成实验,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可代替一笔笔绘制类似加工过程,省时省力且更具体形象。

根据大纲对实验课程的要求,学生还要完成《机械设计基础》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加强了学生对仪器设备的操作、机械结构的拆装等实践动手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3 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

基于上述机械设计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以及对实验室的建设,我们培养综合素质较高,且具有较强(下转P296)(上接P254)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提升试验课程的地位,建立新型试验课程体系。

3.1 建立新型实验教学方法

首先按照目前教学大纲要求开设经典的实验,学生通过经典实验能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够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其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新增开设综合性实验,综合之前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材料、制图、极限配合、工程力学等多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实践能力。针对不同的实验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理采用“项目驱动”法,以课题的形式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自主研究,评价其可行性,提高自学及讨论研究能力。

试验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钻研精神,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以引导为主,重视理论指导,对于拓展性知识,教师首先要做好铺垫,以免学生因理论知识不足失去实验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加强创新技法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把握实验原理,强化动手环节和数据分析处理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3.2 建立科学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

以往的机械设计考核中,只采用试卷考试的方法,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严重限制了实验课程考核的必要性。实验课程的评价方式只是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来打分,而且实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小部分,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因此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程不重视,不认真做实验,抄袭别人实验数据等现象。所以笔者认为,该课程成绩应以实验考核为主,采取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书面考核重点理论知识并以占据总分小比例为辅。教师需根据培养目的和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公平的考核方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考核的方式既包含书面考试、实验报告评价,还包括观察学生实验过程、展示技能,体现创新能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定。

3.3 建设一体化师资力量

随着实验教学的不断改革,先进设备的应用,综合性实验内容的增加,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一体化”教师的要求。21世纪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现在大多数中职院校仍存在着理论教师只愿意承担理论教学,不愿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很少花时间去了解专业方面的新知识,更谈不上接触专业的前沿领域,对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一体化教学”的认知。要改变理论教师不兼实验教学的状况,鼓励和提倡理论教师担任实验教学,对于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理论教师最清楚课程当中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指导可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得到进一步完善,还能避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4 结论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篇11

[关键词]机械基础 课程改革 初探

《机械基础》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本门课程包含内容广泛,涉及学科多,内容较抽象,不仅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还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教学内涵、知识面、实践能力等等。但是,即使这些要求都做得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仍感到教学内容枯燥,灌输知识多,缺乏生动性。笔者从事该课程教学十几年,使用的教材先后换了五个版本,虽然教学经验愈加丰富,但教学效果仍感“事倍功半”。笔者一直致力于该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讨,结合教学体会和虚心学习,在教材编排、教学思维、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一些教学尝试。

(一)教材编排更趋科学化,便于学生吸纳

不论采用哪种版本教材,该课程的主要章节均包括概述、金属材料学、工程力学、机械零件、机械传动、液压气压传动等六个部分。这相当于五门课程的综合,各章具有相对独立性,也有内在联系。这五门课程又分别与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基础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按部就班地教授,就不能将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鉴于这种情况,本人以利于教师教学为出发点,将教学顺序作如下调整。

1.概述——概括本门课程基本内容,是基础。概述主要涉及机械专业的一些基本概念、专业名词介绍,是进入机械专业的必经之路,必须第一部分学习。

2.金属材料学——是机械制造的皮肤。机械工作离不开材料,而其中大部分是金属材料。这部分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对刚入门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低,有利于学生起步阶段学习。

3.工程力学——机械安全工作的保证。这章内容涉及物理、数学知识多,而中专生的薄弱点就在于此,所以教学难度大。放在第三部分学习,一方面是学生已基本适应中专学习生活,畏难情绪不会太大,另一方面相关课程也已进入主要部分教学,便于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4.机械零件——是制造单元。有材料的支持和安全的保障,才能制造零件。这样的顺序自然顺理成章,教学脉络十分清晰。

5.机械传动——是运动单元。机械零件组成机械传动部件。作为机械运动的基本部分,本章传动种类繁多、趣味性强,利于学生学习。

6.液压、气压传动——是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础。在前几章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地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也为今后专业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转变教学思想,适应教学新环境

进入新世纪,教学也进入了崭新的环境。教学对象更具个性、和创新意识,他们不满足教师生硬的讲解,满堂灌只会造成学生昏昏欲睡,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有些教师抱怨现在学生素质低,安于享受,厌学情绪重,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一堂枯燥无味的课就像“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本人认为,老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把过时的“教师主体”式教学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式教学,增强教育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上帝”,“以质量求生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机械基础》的教学不仅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更要重视与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比如,学习轮系知识时,有些学生不理解轮系的运动过程,这时老师就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将静止的内容变成运动形式,增加生动性和直观性,教学中,笔者将课堂移到实习室,提出首末齿轮的转向和转速有何关系?汽车怎样变速?等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学习,也可使学生亲自组装一个简易的轮系,使他们从实践中获得学习自信心。

(三)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是生存之本”这句企业的至理名言同样是老师的生存之道。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采取怎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课程更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营造创新教育氛围,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1.情景化教学。创造教学场景,设计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可使教学生动起来。如: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时,笔者给出一缝纫机的工作场景,提出如果你在使用缝纫机,你会有什么感觉?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出对缝纫机难以掌控,踩踏很困难等感受,我就告诉学生这就是学习的内容——死点。然后进一步提出死点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意义等学习要点,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互动教学可以顺利展开。

2.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本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往用语言难以表述的内容,多媒体就会以快速、简便、明了的形式弥补实践缺乏的遗憾。它在减时增效、扩充课堂教学的有效容量,促进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着明显优势和自身特色,真正实现时间短、内容精、效果好。本课程中的传动部分教学,依托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平台,可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精神,活跃课堂气氛,改善一人说了算的授课局面。

3.參观型教学。这是教学与实践的一种有机结合。通过参观可增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便于后续教学。比如机械零件和液压的教学就可采取此方法。

4.实践性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中专生的专业学习也是实践学习,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十分高涨,所以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实践。比如金属材料学和机械传动两部分教学,可模拟工厂车间建立实验室,作基本的热处理练习。如对菜刀、锉刀的热处理,体会热处理的意义所在;有条件的学校去有关工厂实习一段时间则更能开阔视野,全面了解机械传动特点、应用场合、加工方法等内容,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公正

过去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都是以考试分数为标准,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教师照本宣科的局面,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而中专教育是能力教育即素质教育,所以要客观评价教学,就必须摒弃老一套评价体系,以更科学的评价激发教师工作激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本课程特点而言,笔者提出一些建议。

1.既评理论教学,又评专业技能。中专教师要求是“双师型”教育,因而从这两个方面评价教学能力会更公平。

2.既评学习能力,又评创新能力。教师是学生答疑解惑的指路人,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是个真正称职的老师。

3.既评教师能力专一化,又评知识的博采众长。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甚至是一片海洋。要迎接新的考验,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总而言之,《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它是一项科学、严谨、复杂的系统工程。上述只是笔者的一些肤浅的见解,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为今后的专业教学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世维.机械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符颖示.机械基础知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篇12

1 教学目标要适当,提高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活动的预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定,教学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教师必须明确任务,理解目标要求,紧紧围绕既定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技校“机械基础”课程,由于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且与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依据,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确定与设置教学目标。如第六章轮系,第九章常用机械的变速、变向机构。对数控专业、铆焊专业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对机械类专业而言,这部分内容必须学好,我们以后要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对像铆焊类的学生,仅作为一般性掌握就可以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掌握,区别对待。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通过教学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以下特点:职校学生普遍对课堂理论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中一旦遇到障碍,自信心会迅速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的鼓励和在教学内容上的引导显得极其重要。教师需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挖掘,从各个方面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结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调整授课计划,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重拾学习信心,建立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应该多样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方法的好坏关系到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我们要不断探讨教法,找到自己认为最适合的教法,尽量做到教无定法,具体问题具体应对。因为“机械基础”课程涉及的都是一些常用的机械技术基础知识,它包括一般条件下通用零件、各种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液压传动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要把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环境条件等综合考虑,寻找最佳教学方法。

这些年笔者在教课中,笔者认为上课前多做准备工作,把当天讲的课计划好,组织好,怎么讲合适,采用什么方法,采用什么课件,需要什么教具,教具的种类、数量。提前把教具借出来,不要影响上课,另外要考虑内容的衔接。

例如:①实物的演示。如键、销连接,轴承、螺旋传动,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学生通过自己对实物的观察,确信所学知识的正确性,这样来对学习对象认识和理解,易于知识的巩固。②挂图和模型演示。在“机械基础”教材上,有很多机构的工作原理用文字叙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又难懂,如果配以挂图和模型演示,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各种概念、原理和规律,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③机械原理模拟及电化演示。学生在实习车间和录像片中,可以看到各种机构的结构及工作运动情况,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教师配以讲解,更能增强教学效果。④现场演示。如带传动,齿轮传动,变速机构,变向机构,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都可到实习现场进行边观察边讲授,理论联系实际,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1 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结合生产实例进行分析讨论,改变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多采用“案例法”“项目教学法”等优秀教法。

3.2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实践性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产实际。例如,对减速器的结构分析及装配,可使用生产实用减速器进行结构分析、拆装实验等。这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才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培养出创新素质的人才。

3.3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的教主要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教,不与实际相结合,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更不用说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学习情境中,寻找新旧知识的认知桥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虽然“机械基础”课程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但其内容有相当部分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如链传动、齿轮传动、带传动、铰链四杆机构、轴、轴承等,可在自行车、机械手表、家用脚踏缝纫机等实物中找到,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教具,把生活和教学联系起来,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能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想学、爱学,激起学生用理论知识理解实际问题的欲望。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提高“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能真正地让中职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巩云鹏,田万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2]孙志礼,冷兴聚,魏严刚.机械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防雷工程接地技术下一篇:蛋白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