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论文(精选12篇)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篇1
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开展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 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来充分掌握和了解机械专业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深入学习机械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而言, 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它专业课程来讲, 其更具抽象性, 学生学习起来也略显得的枯燥乏味, 同时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 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起抽象性较强的机械基础课程也相对较难, 所以, 在素质教育深化的背景下, 如何有效提高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成为中职机械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下面, 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了解。
1 课前准备, 在动中学, 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 教师按书本内容教, 学生按书本内容学,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教学。“机械基础”学科是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 专业理论知识较多, 动手课题较少, 学习较为枯燥。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 奇思妙想较多,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笔者采用了指定课题小制作比赛, 以成果自评、互评、讲评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的特性”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的前一周, 笔者安排学生回家按图上的要求制作一铰链四杆机构, 然后在上课时带到课堂上来演示并讲述制作过程、工作原理及能实现的功能。接着笔者有意挑选两个双摇杆机构模型来演示:一个是笔者把机架进行变换, 由双摇杆机构一会儿变成了双曲柄机构, 一会儿变成了曲柄摇杆机构;另一个不管机架怎么变换, 它始终是双摇杆机构。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是双摇杆机构, 为什么一个能变, 一个却不能变?这时可以讲曲柄存在的条件“铰链四杆机构中必有一个是最短杆, 且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这个大前提。通过教具演示, 让学生理解在这个大前提下所得出的三个结论:一是取最短杆的邻杆为机架时, 构成曲柄摇杆机构;二是取最短杆为机架时, 构成双曲柄机构;三是取最短杆的对杆为机架时, 构成双摇杆机构。若这个大前提不存在, 即当铰链四杆机构中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之和时, 则曲柄不存在, 只能构成双摇杆机构。最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模型中各构件的尺寸, 算一算数据, 然后试一试自己的模型变化是不是与上面的结论一致。学生在这种既轻松愉快又能动手动脑的课堂上听课, 肯定比纯粹听理论课来得有兴趣, 所掌握的知识也不易忘记。
2 通过问题的巧设,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玩中学,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去探索知识、学习知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问题的设置上, 教师要学会巧设障碍, 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只有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 才能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同时采用巧设问题的方法, 才能将枯燥的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使学生被这种融洽的氛围所感染, 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善于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已经成为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源泉,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 可谓是声形并茂。可以在教学艺术上将思维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进行有机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并且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教师在介绍那些国际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与新产品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国外的先进事物带到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课堂中来, 从而让学生们能够了解世界与认识世界, 这对于活跃其思想, 拓展其视野, 拓宽其思路, 丰富其知识, 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 掌握与运用国外先进科技知识与工艺技术是十分具有成效的。又如, 在讲解棘轮机构之时, 通过画面, 不但能够将棘轮的整个运动过程形象逼真地反映出来, 而且还能将棘轮机构在各类机器设备当中的具体应用加以播放。可以说, 不仅有局部, 而且还有整体。让中职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参观各类机器设备, 对于棘轮的运动、特点及应用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4 结语
总之, 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讲, 知识点相对较多, 内容页比较抽象, 所以我们要想改复现阶段机械基础课堂教学现状, 就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应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 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开展教育教学探索是国民教育发展中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的深入, 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提高了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该文也是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展开对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 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谈了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希望可以给广大同行业者提高资料参考和经验借鉴, 来推动我国机械专业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昊志清.《机械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浅议[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2) :223.
[2]胡金星.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8) :174.
[3]卢隆有.谈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J].前沿, 2010 (3) :195.
[4]刘海庆.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J].科技信息, 2010 (14) :200.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篇2
摘 要:《机械基础》是机械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实践性较强,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笔者根据自已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以机械基础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素质来探讨中职学校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融入职业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机械基础 教学 实效性
一、引言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是培养学生机械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重要环节,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将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但其课程内容抽象,实践性强,分布面广,且各章之间内容各异,相互连接不很密切。由于中职生缺乏机械加工及传动方面的感性认识,学习时难度很大。因此,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需要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二、营造愉快的教学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它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又是反复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学习《机械基础》这门内容多、实际操作性强的专业基础课时,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时,首先给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像公交车上车门的自动启闭机构,缝纫机的脚踏板机构,汽车窗的雨刷机构,还有电风扇的摇头机构等,都是一些随处可见的例子。这样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想弄明白的兴趣。接下来,带领他们去一探究竟,在学生掌握了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和运动特性后,回过来再分析缝纫机的脚踏板机构,为什么缝纫机工作时有时会出现脚踏不动的现象呢?这时就会有好多同学表示遇到过这种现象,接下来就分析曲柄摇杆机构“死点”位置的原理,并指出“死点”在其他的地方是可以被利用的,像夹紧工件的夹具,我们就可以利用曲柄摇杆机构或双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来夹紧工件,以便对其进行加工。接着让学生画出夹具的结构示意草图,再让学生分析其原理,并指出:一个机器有其缺点也必然有其优点,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机构的优点和克服机构的缺点,讲到这里还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到前面学过的带传动的打滑现象,也是优点和缺点共存,这样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本节内容就这样在既轻松又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
三、加强实训课的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
实训课是不可替代的实践环节,通过它可以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动手能力,是体现中职学校教学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训前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多动脑,对实训步骤说明清楚,让学生心中有数。在实训过程中加强指导,根据实训进程不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实训报告。讲授课堂理论知识时,要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或教具进行教学。因为,直观鲜明的实物或教具,能唤起学生注意,达到清楚地表现或者论证理论知识的目的。如讲圆轴的扭转,可通过教具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它的变形特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事实证明,适宜有趣的教具演示能把抽象的内容赋予直观、明了的形式,学生不但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而且印象十分深刻,学习效果比单纯听课要好得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气压传动。主要研究机器的运动、受力、动态性能等问题,尤其是课程中复杂的结构、抽象的概念、还有原理和定律等内容,采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所以多媒体教学的实施给机械基础课的教学带来了极大地方便。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图、文、声、像、动画、视频的有机结合,它着力表现一般教学手段不易表达的内容,展示现场观察不清楚的细节,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画面,使课堂教学直观易懂,易于接受和理解。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讲究教学方法以及娴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法。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都要精心设计,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机械基础的教学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具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随着课程的深入,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相继出现,一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力不从心,难于招架,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因此一落千丈。这时,教师应改变原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降低知识难度,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如教学生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使学生能从各种变化和复杂公式中找到内在联系,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以降低听课难度。对于难记的公式,采取多写多记,多做练习等手段,加强学生记忆。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可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比喻加深理解,化难为易。教师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总之,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走出低谷,解决学习上的疑难。当学生在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后,就会兴趣倍增,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理解书本知识。书本知识往往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如能有机地与日常生活和实践相结合,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机构和机器的概念时,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结果是一知半解。如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自行车是一种机构,摩托车、电瓶车都是一种机器。摩托车、电瓶车能实现能量转换,摩托车能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电瓶车能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在学习导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压水井,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2.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制教具的能力。在学完铰链四杆机构以后,在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基本了解后,利用课余时间,在学生中开展自制铰链四杆机构的小制作比赛。小制作完成以后,请同学们拿自己的作品进行演示,然后进行评比。通过小制作比赛,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了理论知识,对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的存在条件有了更深的了解。
3.进行现场参观教学。参观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实际事物,使教学活动和生产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结束语
现今的社会由于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诞生,使得全球的时空缩短了,知识的传递速度更快了,有利于我们教师接收新知识新思想,作为教师,要多关注国内和国外的科技信息及科技动态,并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接受传统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些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
总之,在讲授《机械基础》这门课时,只要教师把握好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和专业资源、课程内容和目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面向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精心的设计,就一定能把这门课程教出特色、教出成效。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中职 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50-01
《机械基础》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它是学生后续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又与生产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生产实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中职学生掌握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和轴系零件,以及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应用特点;懂得分析机械工作原理的基本方法,并能作简单的有关计算。但是针对中职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基础差、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学生不但觉得难学,教师也觉得难教。难学,在于此课程与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联系较小,学生接受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它还综合了许多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难教,在于它要求教师灵活熟练地运用课程相关知识点,联系实际,把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工程知识和技能。为摆脱该课程难学、难教的困境,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机械基础》的课程教学做了如下探究。
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导引
1.1以直观教学入手,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机械基础》课程中概念多,理论抽象,对于基础差、抽象思维能力弱的中职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引呢?笔者认为,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1.1采用实物模型教学
在本课教学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机构。每当引进一个新的机构时,我们应该以机构的模型导入,让学生首先通过有动感、有颜色和形象逼真的模型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有了感性认识,就大大减低了学生对机构的认识难度。
1.1.2采用多媒体教学
《机械基础》课程会涉及到很多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而传统的黑板式教学篇幅又极为有限,所以在板书设计时难免会碰到不便之处。对于一些包含关系较多的内容,若采用下拉式菜单的形式,会因内容拉得太长、太远,使学生学了“后头”,忘了“前头”,造成不连贯的概念。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呆板的黑板相比,更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我们可以把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
1.1.3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仅仅借助挂图、模型和实物等并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抓住学生对车间和现场的好奇心,组织学生到实习车间和生产企业中实地观察,进行现场教学。如讲授“轮系”部分可组织学生到校实习工厂实地观察车床CA6140,通过学生现场亲眼观看实物的外观、构造,了解车床主轴变速箱中不同齿轮间的相互啮合以及车床在粗加工和精加工工件过程中获得高低不同的转速,从而对轮系的具体实践应用获得比较深刻的印象。
1.2用良好、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2.1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需在明确课堂教学的作用、掌握课程特点、分析和精选教材内容的基礎上,采用与内容特点相适应的具体教学方法。备课应当包括教学内容备课和教学方法备课,要有周密细致的计划、设计和安排,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针对职校学生情绪不够稳定,注意力分散等问题,上课时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将重要内容展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讨论,找出答案。以小组的形式选代表回答或单独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并给回答正确的小组或个人加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2.2有针对性、分层次教学
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查作业情况,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进行教学上的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对共性问题进行全班辅导。每个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知识快慢程度不同,这样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理解能力上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决不能一锅端。如果个别学生学习有困难,可进行强化辅导。
1.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职校生在注重学习成绩的中、小学时期处于被批评且不被欣赏的环境中,因此,职校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作为教师平时应多观察、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对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此外,笔者还尽可能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进步,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肯定,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约束。
二、教材剖析与运用及拓宽视野
2.1整合教材内容,优化课程内容,做到突出教学重点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社会对于中职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中职学生的实习时间增多,而理论课授课时间相对减少。教材的有些部分理论性较强,压缩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根据学生将来的工作或继续学习的需要来决定哪些内容必须讲透,哪些可以略讲、不讲。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心筛选书本内容,注重基本概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由于《机械基础》课程内容表面看起来很散,重点不是很突出,所以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2.2注重知识的类比与联系,指导生产实践
知识的横向类比与联系是指本课程章节之间的类比与联系,教师注重把握这点,能使学生在学习上起到温故知新的良好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讲授液压千斤顶的基本工作原理时,将其与螺旋千斤顶做类比,利用列表格的方式,将两者从构成、工作原理再到两者共性做比较,学生不但一目了然,更容易接受新内容。
知识的纵向类比与联系是指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类比与联系,如讲授普通V带带轮材料时,这部分内容与《金属工艺》密切联系,结合其中铸铁件与钢的特性差异,讲解普通V带带轮常采用灰铸铁制造,带速较高时可采用铸钢。这样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选择适合的材料,避免选材的不足或浪费。
2.3 介绍本专业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方向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应经常浏览网络上国内外先进的加工方法和机械信息并将这些资料整理好,纳入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方向,从而丰富理论课教学,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文静.《机械基础》课直观教学的新尝试[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
[2][美]Diane Heacox.差异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体会 篇4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1、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逐步改革, 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教师已经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 成为知识传递的“火炬手”, 成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力量。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作为“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体老师和学生, 应该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新型师生观, 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关系, 老师也不是绝对权威, 而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2、了解学生,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了解学生不仅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更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压力及身体状况。在学生遇到的困难时应多关心学生, 开导学生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使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可值得信任和交流的好朋友, 这样师生关系才能融洽, 才能相互尊重, 学生才能积极发言、探讨和回答问题, 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 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在《机械基础》教学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好这门课的关键。
1、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将课本中理论抽象的知识、问题还原为鲜活的现实生活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1]如公路上货车轮胎爆胎后, 驾驶员用于顶起车身的螺旋千斤顶和钳工实习车间台虎钳上的螺旋传动机构应用形式有什么区别。让学生亲自到日常生活中探索和实践, 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的趣味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唤醒学生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2、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 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 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同时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它能使学生产好好学习的愿望。每一个学生都都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 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发言是自由、安全、平等的, 如当学生不敢发言时, 教师应给予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应委婉指出错误, 并肯定其成绩;当学生正确回答出问题时, 教师给予表扬。这样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 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3、利用各种模型教具和多媒体等手段
模型教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机械基础》中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各种模型教具。[2]如在学习运动副时, 向学生展示燕尾滑块和铰链连接的模型, 通过模型让学生看清每种运动副的接触元素, 从而更好地区分高副和低副的判定原则。《机械基础》中通过摸型,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 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 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 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 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 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信息表现形式多样, 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用文字描述, 也可以用动画模拟现实过程,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克服了其他教学单一表现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 因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如在讲解四杆机构时, 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将四杆机构的各种用图片和动画吗, 可以让学生看到各种运动形式的直观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机械基础》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在教学中注意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 [3]如在学习导杆机构时, 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 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结合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时,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制作铰链四杆机构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意与参观教学相结合, 如可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参观, 通过自己观察和向工厂师傅请教学习, 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李青莲:《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之友》 (B版) , 2009, (08) :139-140。
[2]张宏灿:《浅谈如何提高<机械基础>的讲课质量》, 《职业》, 2010, (06) :160。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篇5
摘 要:机械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一门非常重要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原有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阶段中职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作者分析了现阶段机械基础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可以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一、我国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学生自身的基础较差
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一些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来说自身的基础比较差,学习的习惯也比较差,因此他们也很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
2.教材五花八门
现阶段很多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各学校自行订的,教材五花八门,版本不一,有些是太简单了,知识点没讲清,有些则是本科教材的压缩,因此理论知识难度很大,使得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进行结合。所以选用合适的教材很重要,教材的选用与内容的组织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没有兴趣
很多中职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导致其教学观念跟不上现阶段的要求,这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这种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方式的单一和内容的枯燥,导致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缺少学习兴趣,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过程中师生缺少互动,课堂参与率低
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由于机械基础课程的知识面广、课程内容多,课时又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为赶进度不停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跟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很多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全身心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
二、改进和创新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效率
1.凸显教学重点
机械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常用结构、液压传动、机械传动以及常用结构四大部分,这其中常用结构以及机械传动又分为很多种类,这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这部分内容很繁杂,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想要学生掌握传送知识整体,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将常见的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作为重点内容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进行一种机构的学习时就可以联想到另外几种机构,并进一步去引导学生对各种机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
2.使用多媒体以及网络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
随着我国近年来教学的不断改革,中职课程系统也有了进一步的调整。当今世界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水平越来越发达,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对于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来说,将多媒体、网络与传统的教学进行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将机械的图片、文字以及声音结合起来以PPT 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形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相关的动画、微课小视频等来进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这样可以将学习的内容更为直观、清晰、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抓住重点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的理解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见到机器和机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内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教师再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分析以及实际操作,从而达到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的最佳效果。目前,广东省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已经具有多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教室,很多机械类的专业课程都可以在这些教室里进行教学,如在《平面连杆机构》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理实一体化教室里配备了牛头刨床横向进给机构、惯性筛以及剪板机等机构和机器,在课堂上让学生自行分析其所属机构,这就使学生对双摇杆机构、曲柄机构以及曲柄摇杆机构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讲的理论知识少了,但学生却学习和掌握到了更多的知识。
4.采用教学模型
在机械基础课程中,所有的知识都和现代机械工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建立在生产和实践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电化教学、实物直观演示教学以及现场参观教学的方法,让传动系统运动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对系统的运动特?c和工作原理进行领悟和理解。
三、加大实习教学,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加强各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以及“机械制图”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的教学时要与这些课程的内容进行结合,例如,在《轴》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这几门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再以车床主轴箱为例进行轴的讲解,车床主轴箱这个例子涉及前面我们提到的好几个学科的知识点,即轴和齿轮等零件的尺寸确定、零件的结构图、热处理方式的选择以及加工工艺、末轮转速计算等。将各科之间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重新将原本孤立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进行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
中职教学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初中时接受的大多是理论知识,因此在升入中职后实践动手的能力就会比较弱。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听与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中进行学习。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去仔细地观察演示操作,观察完后再进行实际的操作,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期间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巡回指导。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领悟程度来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那些动手能力和领悟能力差的学生一定要耐心地进行指导,让尖子生和学困生可以共同进步。
总之,笔者认为一个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师一定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能够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将教学重点凸显出来,能使用多媒体以及网络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领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法,耐心指导每一个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机械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专业意识,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全方面地进行发展,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探讨与体会 篇6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
一、目前《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材方面。
现有的大部分教材原理占了教材大量的篇幅,偏深、偏难,教材注重知识的传授,弱化了对知识的应用,教学与社会生产联系不紧密,学生难以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且理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往往都是死记硬背。因此学习积极性不大,根本没有反映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特色。
2. 学生方面。
近年来中职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底子差,知识储备薄弱,而且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又缺乏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学习难度较大。
3. 教学环境方面。
由于学校经济原因, 本门课程的可用资源相对短缺,教学设施、实验实习器材偏少,很多实验根本开不出,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老旧,没有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不新奇,所以学生对本课程学习无爱好。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专业课呢?笔者认为,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软硬件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培养目标与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机结合,意味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应过多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在基础理论适度的前提下,根据培养对象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与职业能力有关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形成一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以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教学内容体系,力争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知识与应用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大量涉及的理论推导和繁琐计算可以不作要求,只要记住结论即可。对新出现的国家标准,如V带的型号、滚动轴承代号等及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要及时补充到课程中来。同时,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与生产一线联系紧密的实例,如轴承的安装、定位、紧固和密封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对工程力学篇中构件弯曲组合变形、杆件受力分析和计算、及构件疲劳强度计算”已超出“够用为度”的原则,大部分学生学起来有困难,而且在今后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教师对本部分知识应少讲、浅讲或把其删减。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重点讲授齿轮传动、带传动和链传动、蜗杆传动,螺纹连接、键连接、轴、滚动轴承的组成、应用、分类等机械常见的基础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
1.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理论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物相结合,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上课时如果仍然按照书本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无法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对于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小,以至最后放弃该课程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想办法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结合,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平时所见的东西相关联,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讲解齿轮轮系时,讲到轮系的传动比的变化时,笔者把学生带到学校的车工实训室,把车床的主轴箱打开,使主轴箱里的齿轮产生不同齿轮间的啮合,从而使车床主轴产生不同的转速,然后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可以产生变速的东西有哪些。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最后有很多学生说:男装摩托车、手波的汽车。笔者再告诉学生,改变变速箱里齿轮轮系中的齿轮位置,从而改变轮系的传动比,从而改变转速。经过这样的过程,课堂上的气氛就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添了不少,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知识,提高了教学成效。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
围绕知识点结合多媒体技术,编制并逐步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机械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的课程,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机械零件、机械设备没有感性认识,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授课方法“一支粉笔,一张嘴,众人听”, 内容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听课昏昏欲睡,渐渐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差。笔者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网络上的Goolge、baidu搜索到很多有用的课件素材,在优酷网站上还可以找到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所有内容的视频,笔者把它们进行归类,整理、保存,另外用3dMax、flash等软件制作动画课件。如在讲到键连接时,笔者把有关于键的类型、作用、装卸等内容的视频,先放播给学生看,再来学习该部分内容,学生积极性比以前更高涨,表现也更活跃了。利用课件素材,再现带传动在运动过程中的应力变化,离合器结构及分离、接合过程等等。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再讲解工作原理、应用和特点,使枯燥、乏味的结构内容转化为形象、有趣的动感内容,同时也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扩大知识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优化了课堂教学。
3. 建机械零件陈列室,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业,向企业收购和购买一些机械零件、机构、小型实际机械等,建成了“机械零件、机构、机械加工工艺”开放式陈列室。通过现场教学、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对于小型实际机械可以进行机构拆装测绘对象,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机械,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训练,保证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4. 更新课堂教学方法。
改革灌输式和过去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法。
(1)启发式教学。采取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创新意识的“启发式”教学法。以实际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课下主动找资料自主学习,准备问题求解内容。而在课堂上,通过提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例如,通过学生常见的液压千斤顶讲液压传动的组成时,先提出问题:小小的液压千斤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顶起数吨重的汽车?完成这一过程用了哪些元件?各个元件的功能是什么?这一系统的原理,还能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现的非常感兴趣,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不约而同的热烈讨论起来,教师再从中进行深入的引导、分析、探究。通过不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案例式的教学法。利用生产中的案例进行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锻炼提高了教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在简单液压系统讲解中,笔者采用了液压千斤顶、磨床工作台液压系统的例子:在较为复杂的液压系统讲解时,引入了动力滑台的液压系统。采用生产实践中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缓解了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
四、不断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要突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即达到三个“加强”: 加强实践教材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建设。
1. 加强实践教材建设。
实验教学大纲是设立实验课的指导性条件,我们按照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新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只有这样实验才能摆到其应有的位置。另外,实验指导书是一本密切配合机械基础理论教学的实验教材,非常重要,因此我们组织了专业骨干教师编写了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
2. 加强实验室建设。
根据实验教学大纲,通过自制实验模型和购买实验平台或设备,以满足基本性的实验,其中包括:机械运动简图测绘、齿轮参数测定、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减速器拆装、计算机绘画、机械零部件测绘等。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起到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加深印象的作用。
3.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建设。
首先通过引进和优化结构、派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到兄弟学校进修和内部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教师知识结构全面、实践经验丰富,是上好专业课的必要条件。
以上是笔者近几年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些体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教学是个无止境的课题,还有很多工作有待继续实践、研究和完善。
(作者单位:肇庆市四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徐爱芸.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J].吉林教育,2010,(1).
[2]张英梅.技校机械基础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J].中等职业教育,2010,(1).
[3]张国海,和来香.机械原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篇7
1 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其基本目的有三个方面: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本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 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习和掌握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 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 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 进行结构设计, 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3) 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
2 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本学期在学习完机械设计基础内容之后, 要进行一次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选择圆柱齿轮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 因为减速器的设计基本包括了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通用零件。设计内容包括7个部分:总体方案确定、传动方案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零件的设计计算和选择、箱体及其附件的设计、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和编写设计说明书。
3 实施方式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学期未进行, 时间为1周, 时间短, 课程设计期间学生还要复习, 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 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设计中来,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在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为避免以往教师指导过细、设计作品千篇一律的弊端, 对课程设计的辅导重点在于方法, 教会学生从原理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各系统的实施到系统总成的整个过程能够自主进行, 加深对减速器系统的整体认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3.1 设计前准备工作
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较少, 而且内容抽象, 对于生产实践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 激发他们的学习性趣很难, 而课程设计安排在考试前一周内完成。作为指导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要加以指导。在设计开始时, 轴的结构设计和减速器的外形尺寸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 所以对减速器的设计专门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授课。首先让学生看减速器设计和制造录像片, 了解减速器产品及其设计过程。然后做减速器的装拆试验, 形象地认识减速器的结构。本课程设计之前, 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了具体安排, 并且制定了具体的设计安排计划和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对全体学生就设计的步骤、要求、说明书的书写格式等进行总体的指导, 在设计过程中, 指导教师坚持每天都到现场进行指导。
由于课程设计工作量大, 为了确保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制定大致的设计时间分配表, 同时, 指导教师在设计开始时要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帮助学生明白设计任务及要求.同时对学生掌握程度不够的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集中辅导.本课程设计集中1周进行,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时间不够, 实际执行时, 应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就布置设计任务, 要求学生早做前期准备, 查找相关的资料和手册,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好这部分工作, 都是临到课程设计的一周来做, 结果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3.2 结构设计
研究设计任务书, 分析设计题目, 了解原始数据和工作条件, 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结构设计是确定零部件形状和尺寸的主要阶段。重点是设计齿轮的结构和轴的结构, 对于小齿轮的设计, 应采用较小模数和较多齿数, 这样, 即可以增加重合度, 又减少了小齿轮的齿顶圆直径, 从而使箱体外廓尺寸变小, 节省了材料, 减轻了重量。对于轴的结构设计, 为了便于轴上零件的装拆, 轴一般做成中间粗两端细的阶梯轴, 然后设计成合理的形状和尺寸。为了清楚的表达设计意图, 装配草图的绘制尤其重要。该阶段不仅要确定减速器的结构和尺寸, 更重要的是通过装配草图的设计过程体会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设计方法。
装配草图设计阶段从时间分配和学生成绩考核方面都占较大比例, 为保证装配草图的设计质量, 学生自检后必须教师签字审核草图, 然后才能在图纸上画图。设计过程中教师严格检查、记录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 并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 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 (2) 及时了解有关资料, 做好准备工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认真计算和制图, 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
4 几点体会
教师每天到教室指导学生设计、计算、绘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 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不能按进度计划表执行。少数同学刚开始时, 手忙脚乱, 第二天才进入状态。不能按时在规定的教室设计, 出现迟到, 矿课现象, 虽然一再强调平时出勤记入课程设计总成绩。 (2) 独立工作能力差, 设计时不能或不进行独立思考, 学生的依赖性太强, 碰到什么问题都来问老师。 (3) 图纸质量较差, 特别是标准画法、尺寸标注, 出现问题较多, 表达不清楚。 (4) 说明书内容不够完整、工整。设计说明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提升, 要求文字简明、通顺, 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5 结语
如何把专业课教学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 一直是工程教育者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可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可桢, 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吴宗泽, 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篇8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当前, 《机械设计基础》面临着知识量不断扩充, 教学课时不断减少、任务要求进一步提高的现状:教学内容丰富且杂乱, 缺少教学重点, 相关的概念、名词、公式、图表很多, 同时夹杂着各类数据标准、国家规范等, 许多学生抓不到头绪, 学起来很吃力。因此, 改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一大重点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从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 增加实践性、应用性教学的课时, 减少理论性内容的教学课时。
(一) 四线式教学体系
从教学体系上, 将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和安排。采用四线式教学方式, 将机械设计基础的四大板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中的重点内容作为教学核心, 即以分析机构的工作原理、设计零件结构、以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知识对机构强度校核、采用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知识对机构和零部件的形状、位置、配合精度进行规定和选择这四条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改革和四线式教学体系的建立, 能够从基本的知识、理论、方法上有效导入教学, 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进一步发展专业课的学习、加强工程应用能力、提高今后的从业率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推动了人才的持续发展。
(二) 校企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研究
学校和企业还应联合携手共同培养和塑造应用型人才, 如让学生参与产品的机械设计和科研课题研究。学习过程中, 学生结合所学到的知识, 了解机械产品的设计过程和各个实验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实验要求, 对机械结构和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加以分析、辨别, 进而掌握了常用机械设备的传动原理、结构特征和设计方式等知识, 使学到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融化。教师通过组织这些实践活动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升华, 将课程内容变得紧凑和有序, 脉络分明, 重点突出, 学生知道应学什么内容, 知道用在什么地方, 目的性更加明确, 学习效果更显著。
(三) 开阔视野, 增添新知识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与时俱进, 结合实际教学内容, 吸取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和新思想, 将技术应用的新拓展和改革的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当前我国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内容比较陈旧, 实际案例偏少, 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 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地增添些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创新思维的新内容, 及时将校企合作研究项目、企业生产实际应用项目中的合适案例介绍给学生, 将当前生产生活中的创新案例、创新技术应用引入教学课堂, 让学生开拓知识面, 补充信息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地改善教学效率。
二、实验项目的创新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实践环节, 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多年来, 在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多采用的是认知型、验证型的实验科目,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验证、实验操作技术的掌握等,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术、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 因此, 已远远落后于创新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 因此, 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 丰富实验项目,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 增添实验项目
教师可以在常规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富有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如3DMC机构组合创新实验、轴线结构创意设计等, 让学生亲自去组装、调试、设计, 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3DMC实验台是一部综合性较强的智能化实验设备, 可以模拟和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创新性思维进行机械原理和设计的学习, 实验台包括高、低副杆组成机构以及相应的构件、构架、连接件和辅助机构, 还包括机械传动领域的各类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带传动、涡轮、蜗杆等, 通过试验台学生可以进行机械传动项目的方案设计, 还可以改变执行构件, 采用不同的运动构件自由组合, 搭建新型的传动机构, 进行不同传动方案性能的比较和测试, 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个人的思维、操作相结合, 优化和分析实验方案和实验课题, 进一步提高了相应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开放式的实验教学
学校可以开放机构陈列室和部分实验室, 实行半开放式管理,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自学和实践。机构陈列室中展出了各种常见机构的构造和形式, 运行原理和基本用途, 学生可以随时进入陈列室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研究和观察, 在样品陈列室还可以对内部结构不清楚的地方, 进行拆装和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应用实践活动, 如全国性和区域范围内的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等, 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 激起学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以减速机为课程结构设计,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机械设计理论和学科知识, 掌握一般的设计规律和设计思想, 使学生能够在机器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设计方案, 在制造工艺、性能维护、经济安全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一方面, 由于教学仅限定于减速器, 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 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 另一方面, 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2~3 周内集中进行, 使学生在着手课程设计时与基础理论知识产生疏离, 问题和难点增多。因此, 改革教学模式应从改进课程计划入手, 将课程设计和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使学生能够边学习边动手, 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拿到课堂中学习, 提高教学的效率, 减少问题的堆积, 学生学习有了目的性和方向性, 能够带着问题求知, 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同时, 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加以巩固和温习, 通过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进行一半的时候, 可以布置一项创意发明任务, 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 带着问题和思索进行, 找到创新的节点, 形成初步的设计思路和方案。
四、结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细节上予以关注, 通过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能够为其他专业课程的顺利引入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工程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 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引导的学习气氛, 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促进作用,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是学生学习后继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学科, 学好这门课程, 既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 更应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的能力,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改善教学内容, 改善实验课程设计和应用等方面, 分析探讨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 以期提高课程的创新教学。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创新教学,实验
参考文献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篇9
1 教学目标要适当,提高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活动的预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定,教学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教师必须明确任务,理解目标要求,紧紧围绕既定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技校“机械基础”课程,由于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且与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依据,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确定与设置教学目标。如第六章轮系,第九章常用机械的变速、变向机构。对数控专业、铆焊专业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对机械类专业而言,这部分内容必须学好,我们以后要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对像铆焊类的学生,仅作为一般性掌握就可以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掌握,区别对待。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通过教学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以下特点:职校学生普遍对课堂理论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中一旦遇到障碍,自信心会迅速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的鼓励和在教学内容上的引导显得极其重要。教师需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挖掘,从各个方面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结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调整授课计划,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重拾学习信心,建立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应该多样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方法的好坏关系到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我们要不断探讨教法,找到自己认为最适合的教法,尽量做到教无定法,具体问题具体应对。因为“机械基础”课程涉及的都是一些常用的机械技术基础知识,它包括一般条件下通用零件、各种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液压传动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要把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环境条件等综合考虑,寻找最佳教学方法。
这些年笔者在教课中,笔者认为上课前多做准备工作,把当天讲的课计划好,组织好,怎么讲合适,采用什么方法,采用什么课件,需要什么教具,教具的种类、数量。提前把教具借出来,不要影响上课,另外要考虑内容的衔接。
例如:①实物的演示。如键、销连接,轴承、螺旋传动,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学生通过自己对实物的观察,确信所学知识的正确性,这样来对学习对象认识和理解,易于知识的巩固。②挂图和模型演示。在“机械基础”教材上,有很多机构的工作原理用文字叙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又难懂,如果配以挂图和模型演示,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各种概念、原理和规律,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③机械原理模拟及电化演示。学生在实习车间和录像片中,可以看到各种机构的结构及工作运动情况,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教师配以讲解,更能增强教学效果。④现场演示。如带传动,齿轮传动,变速机构,变向机构,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都可到实习现场进行边观察边讲授,理论联系实际,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1 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结合生产实例进行分析讨论,改变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多采用“案例法”“项目教学法”等优秀教法。
3.2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实践性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产实际。例如,对减速器的结构分析及装配,可使用生产实用减速器进行结构分析、拆装实验等。这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才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培养出创新素质的人才。
3.3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的教主要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教,不与实际相结合,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更不用说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学习情境中,寻找新旧知识的认知桥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虽然“机械基础”课程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但其内容有相当部分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如链传动、齿轮传动、带传动、铰链四杆机构、轴、轴承等,可在自行车、机械手表、家用脚踏缝纫机等实物中找到,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教具,把生活和教学联系起来,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能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想学、爱学,激起学生用理论知识理解实际问题的欲望。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提高“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能真正地让中职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巩云鹏,田万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2]孙志礼,冷兴聚,魏严刚.机械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10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工科院校对其课程教学都很重视,近年来课程教学条件和资源都有所提高,但是课程教学的质量却未能有大的改观,主要原因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师教学思想陈旧,缺乏吸引力
目前,国内大多数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仍以教师讲授课程为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未能有大的改进,不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就是教师仍以灌输式授课为主,缺乏讨论课,学生不能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真正能够学到并且能够应用的知识特别少;其次,当前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依赖于各种电子讲稿,内容更新的很少,与实践接触的更少,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学生应试式学习,学习能力不强
目前,国内很多学生学习模式仍然是以应试性学习为主,主要表现为:(1)对课堂教授内容没有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2)学习课程主要以应试为目的,缺少思考性,考试以死记硬背为主,对知识未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3)机械基础课程学习实践性很强,而很多学生学习手段单一,动手实践性很差,理论不能够与实践良好地结合。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改革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转变课程的教学观念,改革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改革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2.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机械基础课程实践性强、覆盖面广,课程讲述的内容与生产实际结合得比较紧密,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不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学习起来就很难理解,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因此,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课本上面枯燥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理解,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2.1.1 直观教学法
传统的抽象的说教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将知识关键点讲得通透。而直观教学法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点通过图文并茂、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相结合,让知识更加直观,更容易理解和领会。例如,在讲到机械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材料时,可以将铸铁块、铜块、尼龙棒等材料的实物或模型进行对照;讲到测量部分时,可以将一些常用的测量器材如圆孔塞规、卡板、量块等等进行实物或模型展示。总而言之,对于一些小型的机械基础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或模型展示等诸多直观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们理解、领会所学的知识。
2.1.2 现场参观教学法
随着国家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近些年学校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毕竟有许多大型的机械器件只有生产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才会有,学校的机械加工等设备还是很有限的,为了提高学生对大型现代化机械生产设备的认知水平,可以与企业联系安排一次参观教学,让学生对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不能够观察识别到的大型机械设备如大型数控机床、齿轮加工机床、龙门铣床等进行一次集中的现场观摩,直观地学习各种机械设备的运作、加工流程和方法等。通过现场参观,学生会对各种机械设备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课程讲授的内容能够更好地与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
2.1.3 多媒体形象教学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机械基础课程的知识更新也越来越快。而机械基础课程学时较少,要学习的内容多,一两次的现场参观学习并不能起到特别大的效果,因此,要想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还可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各种图形、图像、模型、动画和录像等材料通过软件组合到一起,使讲授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步成为现代化教学办公的主流趋势,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也应顺应时代潮流,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复杂机械的构造、生产和制作过程能够更加形象和生动化,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难以讲解和理解的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1.4 一体化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良好地结合起来,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可以将课堂设在实验室等地点,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及时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进行,课堂教学中学生就无法及时感受到机械制造的现场气氛,从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对相关理论得不到很好的理解,不能够与老师就相关难点问题进行沟通互动,等到实验时又要重新讲解,费时且效果差。采用一体化互动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动力,提出学习的体会和心得,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2 改变学生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
2.2.1 努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授机械基础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外,还要努力营造积极的、活跃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机械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工具,如课程教学模型、机械实物、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等。此外,学校还可以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如机械零件陈列柜、教学内容展柜、自助式课程教学实验台、课外学习参考书和设计手册等电子教案、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集中到一起,施行全天候开放,使学生随学随用。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2.2 改革考核和辅导方法,引导学生采取正确学习方式
一方面,老师要改革现有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督促学生认真深入地参与到机械课程学习中去。目前课程传统的考核方法仍是以笔试为主,按照期末考试的成绩论高低,这样的考核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课程的考试成绩可以分为期末考试成绩、课堂作业、平时作业和实验结果四部分,其中期末考试成绩比重较大一些。而且,期末考试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针对平时作业、课堂作业和实验结果,另一部分则针对更加专业的专业课知识。这样,只有课堂作业、平时作业和实验结果这三部分都参与进来的学生才能有机会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而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就必须平时多努力,可以有效地避免抄袭作业和实验报告以及突袭考试等现象的出现,新的考核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2.2.3 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1)建设学习资源丰富的教学与实践中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提高学生对机械设备的感性认知,收集各种机械设计产品对学生进行实例展示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其次,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使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想有效地发挥出来,给学生亲手实验的条件,使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理论与实践良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注重实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将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加强学生对各种机械认知系列的实验,提高对机械内部系统结构的认知和识别能力,这是学习机械基础类课程的基础。其次,加强对机械性能综合性测试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际体会让学生对各种机械工作能力和可靠性等参数有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提高学生机械分析和研究的实际能力。最后,加强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让学生将自己的创新设计思想通过制作实物或模型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和机会,提高学生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3)注重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机械综合设计能力。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要以实用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为主题,侧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机械综合应用和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能力。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调动起学生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设计题目要提前布置,分散进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创新,最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各种设计方案的讨论中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机械综合设计能力的目的。
(4)以开展各种创新设计竞赛或者项目立项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实践钟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思想和意识。以各种创新项目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选题并设计模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加以辅助答疑。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将竞赛过程中选出的优秀设计产品申请国家专利,发表专业论文,让学生创作的有较大应用价值的作品得到国家和学校的承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创新机械的积极性。
总之,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途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非.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2010.2:37.
[2]周家泽.机械基础[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施文龙.机械基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职业,2010.10:145.
[4]杜红平《.机械基础》教学浅析[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3.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篇11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库
作者简介:姚彩虹(1968-),女,山西芮城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教研教改立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85-0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分析方法、选择常见机构和选择一般工作条件下常用参数范围内的零部件的能力,并初步具有设计一般机械零件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该课程不仅为学生后续专业技能的掌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也能使学生在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时,直接运用它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从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过渡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特点,而且与前续课程关系密切,尤其众多的概念、数学关系式和烦琐的分析方法,对基础薄弱及“淡化理论,崇尚技能”的高职学生而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探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下滑显著,教学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职生源质量持续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学生缺乏明确的定位和职业规划,局限于就业的两极化认识误区:其一,反正将来只是当毫无技术含量的一线操作工,理论知识学与不学没关系,学好学坏一个样;其二,思想比较浮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缺乏严谨求实的学风,未能充分认识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由此,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对学科之间的交叉理解能力不强。“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综合运用了工程力学、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课程内容,而且要求学生还要有一定的计算分析能力。学生普遍把“机械设计基础”视为最难学的课程之一。
2.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识与技能缺乏良性互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符号多、名词多、图表多和系统性差、逻辑性差的特点,容易出现理论教学抽象乏味现象。而所开设的实验课和课程设计,或停留在验证层面,或流于形式,缺乏具有实用价值的真实项目作为支撑,学生的学习激情难于触发。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未能充分衔接,学习兴趣不断淡化,知识和技能难于提升。
二、教学改革措施
1.重構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源状况的改变,高职教学内容必须改革。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规律,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岗位群及职业能力为依据,重新制订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工程实际。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用专业课程中学生加工制造的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内容的规划设计,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设计工作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工程意识。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改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与之相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简单强调知识的传授,只专注于知识的诠释,其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忘记了思考,只是被动地听课,最终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记忆不够牢固、应用脱节,教学效果不好。为此,应在下面三方面有所突破。
1)把单向传授改为双向传递。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提倡互问互答的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促进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实现教学互促,提高教学质量。
2)改变单一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
3)实施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法。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有着非常深刻的工程实际背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实际工程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意识提供良好的平台,也为实施项目教学奠定了基础。
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课堂及学校内外结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而且,项目教学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完整的工程项目链条,通过分析、解决工程面临的各种问题,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的成果;不仅增强自信心,也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更新教学手段。好的教学内容和好的教学方法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表现出来,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灵活自由、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为此,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和学生现状,主要采取了下面两方面的措施。
1)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使用电子课件和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声音、文字、图像、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的技术,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合理利用交互式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一方面可使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或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促进互动式教学实施,把传统课堂的教学实现多方位拓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提高教学质量。
2)引入生活现象和工作岗位中典型案例,是项目教学法和互动教学的立足平台,通过演示和现场讲解,也能强化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举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生动的例证则更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生活中有许多和课本理论中有关的现象,以身边的现象作为例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能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利用工作岗位中的案例,不仅强化学以致用理念和工程素质能力,也为学生职业认知、规划和定位奠定了基础。
3.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拓展学习时空纬度
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能为各类教学内容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为师生教学互动提供工作平台,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但课时却较少。高职大班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即使采用前面介绍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网络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的自由度,对于学生在课堂上不容易消化掌握的内容,利用教学资源库平台,通过网络课堂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以完成教学目标。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利用教学资源库,对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升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一方面,不仅实验、实训教学场所进行开放式管理,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平台,同时也为培训取证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立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改项目中来;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制造大赛,加强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综合职业技能。
三、教學改革应用实践
1.教学内容重构和教学资源库建设
要在有限的教学周期内完成教学内容,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和精选。如:将新知识、新技能纳入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删减一般性公式的详细推导,强化工程设计思维的相关内容,强化机械部件结构工艺及使用、安装调试与维护的内容,注重相关理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网络教学构建了网络课程资源库、课程电子教案库、课程标准相关文件库、媒体素材库、VOD视频库、习题及试题库、工程案例库、设计手册、网络资源链接、软件资源库、互动访问平台,通过设置丰富的栏目和人性化的友好界面,把教学中的基本内容、难点、重点全方位地放到网站上,为学生自由浏览学习提供完善的网络平台。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物料传送机械装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不仅学生容易接受,而且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下面以物料传送机械装置项目为例,简要说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情况。
首先在第一堂课,介绍物料传送机械装置项目基本情况,其作为本课程教学资源库及多媒体教学核心案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查看资源库了解所用的知识点、技能及相互关系,对学生进行分组,强化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转化。其次,通过多媒体演示和现场参观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物料传送机械装置组成、工作过程和工艺要求及参数,以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实用平台激发学习积极性。最后,根据项目教学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基本环节组织实施教学,利用资源库提供项目教学法所涉及的任务书、各类表格、模板等相关内容,指导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总之,以工程化项目为背景,放手让学生根据功能要求,通过互动探讨自主完成:选择和设计传动机构与驱动机构、完成方案设计、确定加工方法,自主完成安装、调试、验证和设计说明书整理及答辩考核等各项任务,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合作精神和创新设计能力。
四、结论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也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彩虹.案例教学在机电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高师学报,2007,(2):94-95.
[2]王世刚,王树才.机械设计实践与创新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3]蒋兴加.基于项目教学法工程素质培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8):64-65.
(责任编辑:宋秀丽)
浅谈《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12
关键词: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学生人数在增加, 素质在下降, 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对各职业院校来说是好事也是难事。要想在改革中发展, 在发展中求生存, 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让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 使学生在学好必要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训练好操作技能, 为将来的就业服务。《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如何改革, 怎样为专业课服务将成为相关课程教师的严峻课题。
机械基础与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程力学等课程有着密切联系, 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根据培养就业能力的目标,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需要对该课程进行不同程度的教改和探索, 从中找出适应当前就业需要的培养目标, 使培养出的学生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1 改革课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尽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结合实例, 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生源的素质总体在下降。很多学生文化知识欠缺, 基础较差, 甚至有的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 自信心不强, 有自卑感, 认为将来能有个工作就行了。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了要介绍该课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之外, 还需结合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讲授课程的相关知识。如以学生熟悉的缝纫机踏板机构、汽车前窗的刮雨器、公共汽车车门的启闭机构、单元防盗门的启闭机构等作为事例, 来讲解铰链四杆机构及演化形式的类型、特点及应用;从自行车后轴的飞轮、家用晾衣架等日常事例引出棘轮机构的概念;从电影机卷片机构、六角车床的刀架转位机构, 结合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的变速装置等事例, 讲述链传动和齿轮传动、轮系的有关内容。通过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实例, 学生平时虽见过, 但不知它们的原理, 从而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 促使学生既想学, 又能学, 摸得着, 看得见。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利用直观教具, 增加感性认识
利用现有的教具、模型等实物, 可以把枯燥无味的理论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现,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使他们带着一种好奇心进入教学中, 从而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例如通过演示曲柄摇杆机构两次共线的运动情况, 证明曲柄存在的条件、死点位置、极位夹角、急回特性等问题, 感受非常直观, 否则你就是费尽口舌也难以让他们明白。可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工具演示有关内容,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采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习热情
随着各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和计算机的普及, 利用投影、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媒体手段, 使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有关内容做成课件, 在计算机上演示、讲解;有些图表可通过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展示;通过观看有关录像资料, 如刨床滑枕的主运动机构———摆动导杆机构, 工作台的进给运动———曲柄摇杆及棘轮机构等, 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这些机构的运动特性和工作原理。
2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2.1 改革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结构
根据岗位对知识、能力的最新要求, 以应用为主体, 以能力为中心, 按实用、够用的原则, 在不影响教学质量, 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将书本知识重新组合, 实行整体优化。比如, 教材中大量涉及的理论推导和繁琐计算可以降低要求, 对新出现的国家标准, 如V带的型号、滚动轴承代号等及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要及时补充, 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2.2 发挥学生主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实质首先就在于它不仅是“教”或“学”的过程, 而且是一种全体参与的过程。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他们参与到整个教学中去,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其次,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师生交往、交流、互动、对话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 老师作为一种知识资源出现在学生面前, 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 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例如在讲解渐开线的形成原理前, 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一根绳子并用一块硬纸片剪下一个圆, 教师在黑板上、学生在课桌上各画一条曲线, 然后根据自己画出的曲线, 认识渐开线的发生线、基圆等概念, 总结出渐开线的定义和性质。老师在旁边做适当引导、点拨鼓励学生去动手、去思考、去归纳和总结,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采用立体化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教学形式的立体化, 教学方法的立体化、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和教学评价的立体化等等, 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如利用电脑多媒体呈现新知识;利用投影仪、幻灯呈现图片;利用教具呈现机构工作的情景;利用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如此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呈现“立体”式格局, 充实完善课堂结构,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3 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而且也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前提, 它将为学生今后技术革新和开拓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只能教学生学习方法, 将来的路还得靠他们自己走。如何把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不能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更新, 就无法适应改革的需要, 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例如, 联轴器和离合器的功用和类型通俗易懂, 简单明了, 可安排学生自学。老师可以把有关问题写在黑板上, 规定适当的时间,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 找出问题的出处, 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 看其是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
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 我国已成为机器制造业的加工基地。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是摆在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让我们共同努力,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他们走上社会后, 成为革新能手、创新标兵、行业的支柱。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机械基础课程趣味教学08-11
机械电子基础课程教学08-22
机械设备基础课程群论文09-06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初探09-30
机械基础课程11-07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11-03
机械基础课程改革06-17
《化工机械基础》课程10-24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要点09-13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心得体会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