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024-08-2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选12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篇1

本课程着重讲述机械制造、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介绍金属切削过程中切削变形的基本规律以及基本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和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对于机械类的学生而言是立足于机械行业的一门必须要掌握的课程。

一、课程体系项目化

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知识领域、生产工艺领域、典型零件加工领域、质量分析领域。

其中基础知识领域包括机床、刀具、夹具、零件的毛坯制造;生产工艺领域包括工艺类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典型零件加工领域包括轴类零件的加工、齿轮类零件的加工、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叉架类零件的加工四个项目化的过程;质量分析领域包括加工零件出现形位误差的分析、加工误差的分析、加工工艺路线的筛选等几个项目。

二、典型零件加工实例

根据上图制定的加工方法为:

第一步:整体思路,选材、热处理、车削、铣削、磨削、检验;

第二步:加工的主要过程、选料、锻造、热处理、粗车、热处理、精车、铣削、去毛刺。

(一)热处理、精磨、终检

1.材料的选用

我们选用的是45钢,45钢是轴类零件的常用材料,它价格便宜经过调质(或正火)后,可得到较好的切削性能,而且能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淬火后表面硬度可达45~52HRC。锻造,其组织紧密,提高了金属的塑性和力学性能。选用φ50×245的料。

2.热处理的选择

退火处理,在加工前我们选用退火处理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通常是缓慢冷却,有时是控制冷却)。目的是使经过铸造、锻轧、焊接或切削加工的材料或工件软化,改善其塑性和韧性,使化学成分均匀化,去除残余应力,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调质处理,在粗加工之后,在精加工之前调质可以得到消除毛坯制造和粗加工的残余应力,较好的切削性能,而且能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同时为下一步精加工做准备。

淬火处理,在磨削之前主要是提高零件的强度、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二)典型工艺

车削(车床),粗车主的任务是切除大量毛坯的大部分加工余量,使毛坯在形状和尺寸上尽可能接近成品,提高生产率。我们按照先面后孔的原则先车的面后钻的孔,保留1.5 mm的余量为精加工做准备。端面用的是45度外圆车刀,外圆用的是90度外圆车刀,中心孔用的是A2.5中心钻。装夹右端→粗车左端面→打中心孔用顶尖顶住→粗车Φ45外圆至尺寸Φ46.5 mm→粗车长为80 mm的Φ30外圆至Φ31.5 mm→掉头装夹用顶尖顶住→粗车右端面保证总长为240 mm→打中心孔→粗车长为34 mm的Φ30外圆至尺寸Φ31.5 mm。

车削(车床),精车减小粗加工后留下的误差和表面缺陷,保证各主要表面基本达到图纸要求的精度,我们在此留余量0.5 mm,为下一步精磨做准备。外圆用的是90度外圆车刀,退刀槽用的是3 mm切断刀,车倒角用的是45度外圆车刀。双顶尖装夹→精车Φ45外圆至尺寸Φ45.5 mm→精车长为80 mm的Φ30外圆至尺寸Φ30.5 mm同时保证同轴度要求→车退刀槽3×1 mm退刀槽,保证左端长为77.5 mm和轴线垂直度的要求→车c1倒角→掉头装夹→精车长为34 mm的Φ30外圆至尺寸Φ30.5 mm同时保证同轴度要求→车退刀槽3×1 mm退刀槽,保证右端长为33.5 mm和轴线垂直度的要求→车c1倒角。

铣削(铣床),铣削键槽从右端面49 mm开始铣长为84 mm、宽为Φ10 mm、深为5 mm的键槽,铣削完后,用锉刀去毛刺。

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而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终目的。相关联知识点一旦融合和渗透以后,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听教师讲清了基本概念、原理、公式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教师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健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启平.机械制造工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1999.

[3]孙丽媛.机械制造工艺及专用夹具[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篇2

2、s是 刃倾角 的符号,是在 切削平面内测量的 主切削刃 与 基 面的夹角。

3、过选定点,垂直于切削刃在 基 面内投影的剖面叫 正交平面。

4、在刀具寿命关系式vT中,m代表的是v对T的影响程度,m越大,影响 越小,m越小,影响 越大。

5、砂轮的硬度是 磨粒受力后从砂轮表面脱落的难易程度,工作材料硬,应选用硬度 较软 砂轮,磨削有色金属等软材料时,应选用 较硬 砂轮。

6、为减小加工表面的理论粗糙度,f应 减小。

7、车床主轴轴线与车床导轨在水平面内不平行,加工出的工件形状是 锥形 ;

在铅垂面内不平行,加工出的工件形状是 鞍形。

8、按工序的加工要求,工件应限制的自由度数未予限制的定位,称为 欠定位 ;工件的同一自由度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支承点重复限制的定位,称为 过定位。

1、YT30、YG8、YT5、YG3、WI8Gr4V是什么刀具材料?其组成成分是什么?各适合于加工哪类工件材料?在怎样 的加工要求下选用?(4分)答:

YT30是硬质合金、含TiC30%、适合加工钢、粗加工;(1分)

YG8是硬质合金、含Co8%、其余成分为WC、适合加工铸铁及有色金属、粗加工;(1分)

YT5是硬质合金、含TiC5%、适合加工钢、精加工;(1分)W18Gr4V是高速钢刀具材料,表示含W18%、含Gr4%,含V1%。高速钢刀具材料适合加工钢,易做成复杂刀具使用。(1分)

3、叙述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加工顺序安排原则。(4分)答:

粗基准的选择原则:保证加工表面相对于不加工表面具有一定位置精度的原则;合理分配加工余量的原则;便于装夹的原则;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的原则。(2分)

粗基准的选择原则:基准统一、基准重合、互为基准、自为基准的原则。(2分)

4、试述夹紧力的确定原则。(4分)答:

夹紧力的方向:应使定位基面与定位元件接触良好,保证零件定位准确可靠;应与工件刚度最大的方向一致;尽量与切

削力重力方向一致。(2分)

夹紧力的作用点:应正对支承元件或位于支承元件所形成的支承面内。应位于工件刚度较好的部位应尽量靠近加工表面。(1分)夹紧力的大小:类比法和计算法。(1分)

如图所示,工作以外圆为定位表面加工键槽,Ⅴ形块夹角为ɑ。求定位误差△dw(H1)、△dw(H2)、△dw(H3)、△dw(对称).答:(10分)

dw(H1)Tda2sin2,dw(H2)定 误差分)

(2.5分)

Td11a2sin2,(2.5

dw(H3)Td112asin2,(2.5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独立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44-02

【作者简介】都方,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无锡,214153)机电系教研组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专业建设。

“认识车刀角度”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金属切削刀具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其中又以确定各主要角度的定义为难点。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车刀的主要角度有多个,而且每个角度的定义都涉及许多专业术语,要讲清各角度定义,必须花费相当一部分时间,由于辅助平面是摸不到的,所以很多学生不容易理解。即使安排不少时间向学生讲解,大多数学生也只是靠死记硬背把定义记下来,拿到真正的车刀仍不能正确认识车刀的各个角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微课视频自主学习,把对专业术语定义的记忆过程放在课前,利用节约下来的课堂时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强化对定义的理解,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这些术语,理解车刀角度对切削加工的影响,学会合理地选择车刀。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独立自主学习与小组互助学习两个阶段。

一、独立自主学习阶段

(一)下发自主学习任务单

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旨在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重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完成四个任务促使学生进行初步学习。为避免学生在自主预习阶段的初期就产生挫败感,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四个任务是层层递进的,难度逐渐增大。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基本了解车刀角度的相关概念,通过看微课,完成学案题目,可加强学生对专业术语的记忆。但很明显,这些题目是不足以使学生掌握合理选择车刀角度的方法的,为此,在学案中还设置了提出疑问环节: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及各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请你提出需要通过听课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发送给教师,教师结合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通过任务单完成情况可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所在,以利于后续教学的改进。

(二)教师自制微课视频

制作微课视频的目的是助学,因此笔者在微课视频中只有相关知识点的板书,难以理解的概念术语通过动画演示来分析,再配上讲解,没有教师出镜,没有过多的修饰,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一边观看板书的演示一边听教师的讲解,可以强化理解记忆。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专注时间不会太长,翻转课堂中的视频一般在10分钟左右。因此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找到最核心的内容,确定合理紧凑的微课视频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微视频中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用醒目的颜色来显示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用红色线条来显示主切削刃、副切削刃,用圆点来表示刀尖。这种方法直观、简单。从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情况来看,效果很好,回答准确率高。

值得注意的是,定义车刀角度的辅助平面的概念是本次课的难点,三个辅助平面定义不易理解,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他们可能会写出定义内容,但并未真正理解,从学生在面对实际车刀指认各角度时出错很多就可以证实。为此,微视频中用三个不同颜色表示三个辅助平面,配合解说并通过图片闪烁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辅助平面的定义。

二、小组互助学习阶段

教师课前要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提炼出比较集中的典型问题。学生在预习学案中提出的各种疑问,可以通过QQ等网络渠道在小组互助学习阶段之前收集整理好,并确定本堂课最典型的集中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根据事先归纳整理的学生疑问制订出课堂教学方案,采用任务驱动、小组互助手段來解决疑问,实现“带着问题进课堂,解决问题出课堂”的目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合理创建新的、难度适中而且有一定梯度的任务。难度小的可由学生通过互助学习完成,当任务难度逐渐增大后,教师要参与交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知识。

由于“认识车刀角度”这一课的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工件材料、刀具材料、工件形状、加工阶段不同,车刀角度就不同,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考虑不周的情况,可允许学生通过手机回看微视频来帮助判断、选择合理的车刀角度。

在教学任务全部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与反馈,也可以安排拓展练习。通过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环节,让学生对本课题的重点和目标有更深的印象,自查出本人或本组的弱项,以利于课后补习。每组讨论总结出本节课所掌握的内容,并结合评分项目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

三、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实践中的反思

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讲解“认识车刀角度”这一课的过程中,笔者明显地感到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单纯地引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新的教学形态迫切需要新的“教”和“学”的方式方法。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比传统教学更复杂,需要准备多种多样的教具,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在预习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及时修正课堂学案内容,以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及时性。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只靠教师个人的行动是不能完全完成的。要建立一个教学团队,团队成员要具有专业背景,具备良好的微课制作能力,更要具有创新意识,且志同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内容提炼出来。

此外,微课制作不只涉及软件应用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微课要短小精悍,不能过于花哨,否则会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专注度。同时,采用翻转课堂教学需要学校有网络学习平台的支持。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篇4

1.1 教学方式的简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高校教学也引入了许多较为先进的设备, 如投影仪、计算机、语音机、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这些先进设备的引入, 是为了将教学内容简化和剖析, 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尤其是对机械制造制造专业学生更快掌握教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的高职院校甚至普通高等院校教师, 由于自身的一些因素, 将这些先进设备弃之不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教师经验较为丰富, 态度较为严厉, 他们已经在多年的教学中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即板书加讲授。他们认为采取这些先进设备进行辅助讲学, 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集中。二是有些年轻教师, 为了减轻备课准备工作的负担, 就把教学内容直接做成ppt, 教学中全程使用ppt。这一方面使课堂气氛较为低迷, 另一方面更是降低了学生的热情, 渐而看轻制造专业知识。如: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年轻老师基本是全程使用ppt进行教学。

1.2 实践教学时间的不合理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把实践教学安排在理论知识教学中, 也有些院校直接把实践操作教学安排在学生毕业时, 这些都是极为不合理的。要保证机械制造技术的教学质量, 就必须将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两者相结合。要做到知识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就必须合理规划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的时间。理论知识是对各种机械设备的结构、特性、优缺点等多种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实践操作则是在生产线、机械操作车间等实地进行施工和操作, 它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有效巩固和深入理解, 更是对职业能力的锻炼,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1.3 考核方式的传统化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对于课程的结业检测是采取书面题卷的方式, 主要根据学生的书面成绩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这一考核方式促使学生片面追求考试成绩, 大多数学生都是抱着“求60, 求过”的心理, 更有甚者平时不听课, 书本到结业时也没有用过, 抱着侥幸的心理参加考试。这些情况都会致使学生在课程结业时没有学到任何的相关知识, 影响基础理论教学的质量。

1.4 教学知识的传统化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机械制造技术也顺应时代的潮流, 相关的设施不断更新换代。但我国目前机械制造教学使用的教学课本的内容仍旧是传统的知识, 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使部分学生认为这些课程知识已经成为了“古董”, 对于自身专业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的优化方法

2.1 合理地利用现有设施

为确保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掌握和理解机械制造理论知识, 应该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现有的先进设施, 通过设施的巧妙性将繁琐的知识简单化, 促进学生的理解。如:在讲解汽车修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时, 可以将授课地点更改到修车厂 (校内实训基地内) ;在对相关机械设备进行结构分析时, 可以使用多媒体设施, 让学生对教学的具体设备结构能有视觉上的认识等。

2.2 合理规划实践教学时间

合理规划实践操作教学的时间, 使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这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具有推动作用。合理规划实践教学时间, 就要求把具体的机械操作和相关的机械理论知识相结合。可以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穿插, 即学完这一部分的理论知识后, 就开展相对应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将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同步, 在操作地进行实地理论教学。

2.3 改良考核方式

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性较强的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人才, 而仅仅通过卷面的分数很难评判个人的能力。并且, 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 明显存在在很大的缺陷, 如临时抱佛脚、侥幸、作弊等。所以, 必须对现有的考核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 必须让学生自主地加入到学习中, 在学习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 改良后的考核方式应该从知识学习方面、实际操作方面、课堂表现方面、创新思维方面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考核, 只有这样才能较为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4 强化师资力量

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 不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 也不缺乏实践技能熟练的教师, 而是缺乏知识扎实、技能熟练的“双型师”。要提高高职教育的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质量, 就必须强化师资力量, 培养“双型师”进行教学。

3 总结

我国高职教育在多年的教学中, 总结了许多发展历程上的经验和方法, 从而也相应地提升了基础教学的质量。但目前的机械制造基础理论教学前景不容乐观, 要保证其教学质量, 就必须合理利用现有设备, 统一规划实践和理论教学, 改良和完善考核方式以及强化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建中, 汤宁荷.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34) :197.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篇5

安装:(在同一工序中,工件在工作位置可能只装夹一次,也可能要装夹多次。)安装就是工件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工位:(在同一工序中,有时为了减少多次装夹带来的误差及时间损失,往往采用转位工作台或转位夹具。)工位是在工件的一次装夹中,工件相对于机床(或刀具)每占据一个确切位置中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工步:工步是在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指机床主轴转速和进给量)都不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耶一部分工艺过程。

复合工步:几把刀具同时加工几个表面。

走刀:在一个工步中,如果要切掉的金属层很厚,可分几次切,每切削一次,就称为一次走刀。

根据加工零件的年生产纲领和零件本身的特性(轻重、大小、结构复杂程度、精密程度等),可以将零件的生产类型划分为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大量生产三种生产类型。

基准:用来确定生产对象几何要素间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

基准可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

设计基准:设计图样上标注设计尺寸所依据的基准。

工艺基准:工艺过程中所使用的基准。

按其用途分为:工序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和装配基准;

工件的六点定位原理:是指用六个支撑点来分别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从而使

工件在空间得到确定定位的方法。

完全定位:工件的六个自由度完全被限制的定位。

不完全定位:按加工要求,允许有一个或几个自由度不被限制的定位。

欠定位:按工序的加工要求,工件应该限制的自由度而未予限制的定位。欠定位时绝对不允许的。

过定位:工件的同一自由度被重复定位。应尽量避免出现过定位。

P14,P17,P22,P163公式,P230,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速度Vc,进给量f,背吃刀量ap

外圆车刀的切削部分由以下六个基本结构要素构造:

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刀尖

组成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的各参考平面定义如下: 基面pr,切削平面ps,正交平面po

刀具材料的性能要求:

1)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2)足够的强度和韧性

3)较高的耐热性

4)良好的导热性和耐热冲击性能 5)良好的工艺性

常用刀具材料:高速钢,硬质合金

变形区的划分:(发生在什么地点?特点?)P28,PPT第二章47页

积屑瘤:在切削速度不高而又能形成带状切削的情况下,加工一般钢料或铝合金等塑性材料时,常在刀具前刀面常常粘结一块断面呈三角状的硬块,它的硬度很高,通常是工件材料硬度的2—3倍,这块金属被称为积屑瘤。

积屑瘤对金属切削过程产生的影响 :(了解)

P33(控制措施)1)刀具前角增大

2)切削厚度变化 3)加工表面粗糙度增大

4)对刀具寿命的影响

切屑的类型:带状切屑,节状切屑,粒状切屑,崩碎切屑

刀具磨损的形态:前刀面磨损,后刀面磨损,边界磨损(P46详解)

刀具磨损机制:硬质点划痕,冷焊粘结,扩散磨损,化学磨损

刀具磨损过程的三个阶段:初期磨损阶段,正常磨损阶段,急剧磨损阶段

刀具的磨钝标准:刀具磨损到一定限度就不能继续使用,这个磨损限度称为磨钝标准。国际标准ISO统一规定,以1/2背吃刀量处后刀面上测量的磨损带宽度VB作为刀具的磨钝标准。

刀具寿命:刃磨后的刀具自开始切削直到磨损量达到磨钝标准为止所经历的总切削时间。

砂轮的硬度:磨粒在磨削力的作用下,从砂轮工作表面脱落的难易程度。

砂轮硬度的自锐性:由于磨粒的微刃逐步钝化,磨削力逐步增加,致使磨粒破碎或脱落,重新露出锋利的微刃。这种特性称为自锐性。磨削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滑擦阶段,耕犁阶段,形成切屑

磨削温度:磨削中所消耗的能量在磨削中迅速转变成热嫩嫩个,磨粒磨削点温度很高,砂轮磨削区温度也有几百度。

零件表面的形成方法:轨迹法,成形法,相切法,展成法

金属切削机床的基本机构:动力源,运动执行机构,传动机构,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支承系统

传动链:构成机床传动联系的一系列传动件

引偏:钻孔时钻头容易产生的偏移。钻孔加工的两种形式:一是钻头旋转:由于切削刃不对称和钻头刚性不足而使钻头引偏时,被加工孔的中心线会发生偏斜或不直,但孔径基本不变。二是工件旋转:钻头引偏会引起孔径变化,而孔中心线仍然是直的。

铣削方式:铣平面有端铣和周铣两种方式,周铣有顺铣和逆铣。

刨刀的来回运动:

加工精度: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及各表面相互位置等参数)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加工精度就越高。反之,越低。

零件的加工精度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

加工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对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量

加工经济精度:正常生产条件下(采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设备、工艺装备和标准技术等级的公认,不延长加工时间)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

误差敏感方向:1.对加工误差影响最大的那个方向(即通过刀刃表面的加工表面的法线方向)

2、对车床来说,误差敏感方向是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而对于平面磨床、铣 床及龙门刨床来说,误差敏感方向是导轨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误差。

机械加工系统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组成。影响加工误差的原始误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机床制造误差中对工件加工精度影响较大的误差有:主轴回转误差、导轨误差、传动误差

主轴回转误差:径向圆跳动:车外圆是是加工面产生圆度和圆柱度误差

轴向圆跳动:车端面时是工件端面产生垂直度、平面度误差 角度摆动:车削时使加工表面产生圆柱度误差和端面形状误差

导轨误差分为:导轨在水平面内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导轨在垂直面内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导轨间的平行度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传动误差:指传动链始末两端执行元件间相对运动的误差。

误差的复映:

当毛坯有误差时,因切削力的变化,会引起工艺系统产生与余量相对应的弹性 变形,因此工件加工后必定仍有误差,由于工件误差与毛坯误差是相对应的,可以把工件误差看成是毛坯误差的“复映”。同时,毛坯的误差将复映到从毛坯 到成品的每一个机械加工工序中,但每次走刀后工件的误差将逐步减少。这个 规律就是毛坯误差的复映规律。

原理误差:指由于采用了近似的加工方法、近似的成形运动或近似的刀具轮廓

而产生的误差。

按照加工误差的性质,加工误差可分为系统性误差和随机性误差。系统性误差分为:常值性系统误差和变值性系统误差。(P179)

冷作硬化:机械加工时,工件表面层金属受到切削力的作用产生强烈的塑性变 形,使晶格扭曲,晶粒间产生剪切滑移,晶粒被拉长、纤维化甚至碎化,从而 使表面层的强度和硬度增加,塑性减小,这种现象称为冷作硬化

再生原理:车刀只做横向进给。在稳定的切削过程中,刀架系统因材料的硬点,加工余量不均匀,或其它原因的冲击等,受到偶然的扰动。刀架系统因此产生 了一次自由振动,并在被加工表面留下相应的振纹。当工件转过一转后,刀具 要在留有振纹的表面上切削,因切削厚度发生了变化,所以引起了切削力周期 性的变化。产生动态切削力。将这种由于切削厚度的变化而引起的自激振动,称为 “再生颤振”。

振型耦合原理:(P201)

精基准的选择原则:基准重合原则,统一基本原则,互为基准原则,自为基准原

精基准的选择原则:1)保证零件加工表面相对于不加工表面具有一定位置精度的原则.2)合理分配加工余量的原则

3)便于装夹的原则 4)在同一尺寸方向上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的原则

加工阶段的划分:(填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光整加工)

机械加工工序的安排:

1)先加工定位基面,再加工其他表面 2)先加工主要表面,后加工次要表面 3)先安排粗加工工序,后安排精加工工序 4)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孔

保证装配精度的四种装配方法:互换装配法,分组装配法,修配装配法,调整装

配法

机床夹具的作用:

1)减少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 2)提高生产效率 3)减轻劳动强度

4)扩大机床的工艺范围

夹紧作用点的选择:

1)夹紧力的作用点应正对定位元件或位于定位元件所形成的支承面内 2)夹紧力的作用点应位于工件刚性较好的部位

3)夹紧力作用点应尽量靠近加工表面,使夹紧稳固可靠

夹紧力作用方向的选择:

1)夹紧力的作用方向应垂直于工件的主要定位基面

2)夹紧力的作用方向应与工件刚度最大的方向一致,以减小工件的夹紧变形 3)夹紧力的作用方向应尽量与工件的切削力、重力等的作用方向一致,可减小

所需夹紧力值

柔性制造系统:由两台以上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工件储运系统、刀具储运系统

和多层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篇6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课程教学 改革与实践结合 创新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98-02

一、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化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知识面非常广泛,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从广义上讲分为冷加工和热加工,由“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体系整合完善后,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实现了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在真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素养和改革创新能力。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性改革内容

1.整合更新课程教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广泛,同时部分内容偏僻陈旧,与现实工程技术严重脱轨。比如,在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内容中,各不相同的刀具,使用的机械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而且方法种类繁多,老师无法做到一一向学生教授,面面俱到,事无俱细的讲解,学生也无法做到全面接受,且在现实中也无法全面实践到[1-2]。教学的关键是将学生领进门,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然后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材中内容相近的部分进行整合,更新陈旧的知识点,增加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新知识,使教材内容与新时代科技发展紧密相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度,老师重点讲解基础理论知识、难点、要点及实践应用,使学生真正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識,并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与实践,真正掌握促进新时代技术发展的实践与创新技能[3-4]。

2.创新教学方式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产品成型方法为体系,重点讲解基础知识、难点和要点,综合分析工艺原理、工艺方法和产品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现代新工艺的知识内容,基础理论知识与现代新工艺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讨论,不同的课题可以有不同的讨论方式,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另外要增加实验课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充分理解抽象和难懂的概念,掌握具体的工艺要求、操作方法以及实践技能。还可以结合当今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采用电化教学、工艺设计等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技能。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相结合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服务与实践,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同样与机械工程实践生产紧密相联。在课堂上,老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时,尽量少讲纯理论和推导理论,要以实践中的实用性为主,与现实生产实例相结合,融会贯通地讲授知识与应用,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6-7]。

2.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实际技能,要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切实参与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完整的工作过程,并从实际参与工作的现象和规律中提炼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利用,总结实践经验,切实领悟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工艺中的具体应用,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并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的应用技能,是对课堂教学成果的升华[8]。

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机械制造工程的实际环境、设备以及生产过程,要与相关企业联合建设完备的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到基地进行学习,并给予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还会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切实体会新时代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9]。

四、结论

教学改革的目的与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并得到创造性的锻炼,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是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与统一的整体,教育工作者要践行科学实践发展观,努力探索理论教学创新性改革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与实践的环境,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机械制造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俊茹,张悦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探索[J].高教论坛,2010,4,(11):69-98.

[2]彭海燕,王晓军,周莉,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3):32-35.

[3]倪卫华,汪中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1):146-147.

[4]许蓬子,邹青,呼咏,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5,16(2):59-61.

[5]伍国果,谷明信,鲁鹏,等.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6):104-105.

[6]魏效玲,尉鹤缤,陈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85-87.

[7]隋荣娟.有限元仿真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0(15):25-26.

[8]陈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分析[J].速读旬刊,2014,21(2):156-16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篇7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启发式,多媒体,实践教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大多数高等院校为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 由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机床夹具设计四门课程优化组合而成[1]。因此, 课程涉及的概念性内容多, 知识点广, 综合性强, 与生产实践联系密切, 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后最难掌握的内容之一[2]。因此, 探索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质量, 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中一门传统的专业课程, 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 且涉及到生产实践, 目前的教学方法还存在一定问题[3]。

(一) 使用不恰当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 许多先进的教学仪器如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等走进了课堂, 这使得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较难的知识点。但是, 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依赖PPT, 甚至把所有教学内容都写进PPT, 上课即成了机械的PPT放映, 重点不突出;另外一个极端情况是有些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采用讲授和板书的形式, 以“填鸭式”的方法进行, 教师讲授既成的理论知识, 给学生灌输事实。造成一些抽象的机械知识如各种加工方法、切削过程中的现象、机床结构等难以被学生理解, 同时, 板书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 满足不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需求。

(二) 理论与实践脱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课, 切削过程中的现象、各种加工方法、刀具的角度、机床结构等, 必须结合生产实践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学到相关内容时, 结合生产录像或是到生产现场参观一下会更容易掌握。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学生们在大一懵懵懂懂的时候完成了金工实习, 在大三下学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仅有的实践知识只停留在记忆中, 缺少实践的理论教学, 由于缺少感性认识而变得难以理解。而生产实习则安排在大四上学期, 这门课程学完之后, 此时工厂里的参观实习变成了走马观花, 只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因此,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 应针对各部分内容的特点, 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 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法

(一) 启发式的理论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讲授既成的理论知识, 给学生灌输事实,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学多以“填鸭式”的方法进行, 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参与, 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 学习没有主动性, 只是被动地完成作业、复习和应对考试, 缺乏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此时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 如在介绍车刀的角度时, 如果采用实际刀具进行讲解, 由于刀具尺寸太小, 在课堂上不容易看清楚。此时可以先给出三面两刃一尖的概念, 启发学生去思考, 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上放大的车刀立体图, 思考并讨论何谓三面两刃一尖。然后在教授讲解概念之后, 针对实际使用的车刀进行指认,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可以加深学习印象, 巩固学习效果。定位也是本课程的难点与重点, 在讲解定位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轴类加工时, 为什么常采用固定顶尖和移动顶尖相结合的装夹方式, 如果采用两个固定顶尖, 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应该怎么解决, 这样, 很自然地引出“过定位”的概念。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转变,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二) 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 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模拟现场加工场景, 或者仿真、拍摄、查找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图片和影像, 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的仿真动画和反映生产实际的影像资料, 把生产中常用的工艺方法等演示得一目了然、真实生动, 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既较好地理解了工艺方法, 又了解了实际生产过程。

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铣削这种加工方法的理解, 可以放映世界杯比赛奖杯大力神杯的加工动画, 学生的热情瞬间高涨, 原来大力神杯上面那些立体的复杂的纹路可以在数控机床上预先规划加工轨迹, 用球头铣刀进行铣削, 这个过程中, 学生除了学习用铣刀进行铣削这种先进的加工方法外, 也提前了解了五轴半加工机床的概念。在车刀的学习过程中, 车刀的六个基本角度一直是学习的难点, 学生对正交平面的定义即通过主切削刃选定点并与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相垂直的平面[4]这个概念老是搞不清楚, 进而不理解正负刃倾角的概念, 因为书本上的车刀图中主切削刃是平行于基面的, 通过对具有不同主切削刃的车刀立体图的讲解, 学生会容易理解主切削刃与基面的空间的位置关系。理解了这个概念以后, 可以在电脑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车刀的不同表面, 演示刀具几何角度参考系的建立, 通过动画展示各平面所处的位置, 并对车刀的每个角度进行动画展示, 让学生清楚各个角度形成的依据, 得到相关的刀具标注角度图形。再结合口诀“一俯一向两剖”, 理解并掌握了车刀角度的图形表达。最后教师在黑板上,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 师生一起, 一步一步把车刀的六个基本角度在二维图上表达出来, 这样通过启发式的思考讨论、动画的直观演示和亲自动手绘制, 学生对车刀的角度这个难点掌握得非常透彻, 教学效果很好。再如, 夹具也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时, 可以用动画直观地表示不同类型夹具的工作原理、工件在夹具上如何被定位和夹紧, 接着再介绍夹具的各组成元件, 还可以用半透明的彩色区域表示出定位元件、夹紧元件, 这样有助于对夹具知识的掌握。

因此, 采用多媒体教学后, 通过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不仅可以调动课堂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可以加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 丰富的实践教学———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不同于纯粹的理论课, 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学生理解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在本课程教学中, 本课程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 即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已有或周边生产工厂的条件, 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与学习相互穿插的方式, 或者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 不仅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5]。

实验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辅助环节, 有助于学生及时加深对课程内容中抽象知识的理解, 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以便“对症下药', 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6,7]。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如车刀的角度、夹具、机床的静刚度等, 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加深理解。生产实习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可以使学生熟悉生产实际情况, 对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如加工方法、刀具、加工精度、工艺规程、夹具等有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去车间现场学习, 结束后写出实习报告, 进一步理解课堂知识。而课程设计既是对前序课程的巩固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又是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 针对设计任务即夹具设计和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将来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总之,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学习的过程中, 将其与实验、工厂实习和课程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 实现了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质量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是培养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保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华楚生, 梁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新课程的继承和改革[J].高教论坛, 2004, (4) :58-60.

[2]王俊昌, 王荣声.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Ⅱ (热加工工艺基础)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3]张春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30) :44-45.

[4]卢秉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5]陈秀生, 候至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学园, 2012, (19) :28-29.

[6]张为民, 来燕菁, 王家海.“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内实验的设计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0) :118-119.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篇8

多媒体CAI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通过计算机可将难以理解的内容给予直观展示、动态模拟, 集声、文、图像于一体, 体现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可提高教学效果。此外, CAI以计算机为媒介, 通过计算机——学生之间的交互达到教学目的。因此CAI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 改变了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 改善了学习环境,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能在一定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 用C A I课件进行双语教学,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符合学生双语学习的认知规律, 改善教学效果。

一、软件结构和课件屏幕画面设计

1. 软件结构

本系统由四大功能模块组成, 其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四大功能模块分别为中文教学模块、英文教学模块、休闲模块和帮助模块, 其中中文教学模块、英文教学模块是本课件的主要模块, 其内容是相对应的, 包括绪论、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机械加工表面质量与机械加工精度、工艺规程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简介等七大部分模块, 集中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几乎所有内容, 各个部分模块又有一些子模块表达每节的内容, 从而完成该课程的教学。

该课件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组织, 以知识点为节点, 将表达该课程具体内容的声、像、图、文、动画、视频等信息构成网状结构。既可顺序式播放进行教学, 即只用回车键或鼠标进行翻页操作, 又可在顺序式播放时进行随意跳转, 其主界面的四大功能模块及退出键均设制成屏幕按钮形式, 当用户将鼠标移动到某一按钮上时, 按钮即进行闪烁, 同时鼠标变成手型, 并出现相应的操作提示, 点击该按钮, 屏幕上即出现该模块下的部分模块, 点击该部分模块, 即进入下一层模块的界面。

下一层模块也设置成按钮形式, 当鼠标移动到某一按钮上时, 每个子模块将出现一段文字界面, 这个子模块的内容都包含在这段文字中, 即本节的教学内容、重要概念、相关图表、视频信息等都设置成热字或热区, 用鼠标点击这些热字或热区, 其内容便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手段表达出来。在最底层界面中也设置了热字或热区, 方便用户在教学或学习中进行某一概念或其它内容的交互。每一界面都有返回按钮, 在使用或播放完成后回退到上一层模块界面, 也可在视频等播放中间允许用户进行返回操作。当然, 用户也可按本节教学顺序对页面进行顺序式播放。

2. 课件屏幕画面设计

由于CAI课件是以屏幕画面方式来展现其内容的, 每一屏幕画面如同传统教学中的黑板, 所有屏幕画面的集合, 就构成了计算机屏幕上动态展示的画面。本课件欢迎画面与主体界面如图2所示。

屏幕画面设计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每一屏幕画面所呈现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即用什么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来呈现, 它不仅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而且要做到画面布局合理、生动和谐。

二是进行交互设计, 良好的交互性是CAI课件的主要特色。交互设计主要表现在如何控制教学内容的呈现、背景音乐的开关、动画的演示、视频图像的播放等。这里采用了按钮、热区, 热字等来实现;

三是进行屏幕画面之间的跳转和链接设计, 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确定跳转和链接的具体走向, 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之间应设计成可随意跳转, 屏幕画面之间的跳转和链接主要采用框架和导航图标来实现, 也可采用跳转函数实现。各章中英文界面如图3所示。

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时, 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遵循双语教学规律, 优化双语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的多重组合, 使课件具有较好的交互性和实用性。

根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认真精选课件所要表现的教学内容, 尤其是英语教学内容, 由于课件的总体功能是助教及助学, 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 要向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难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表达清楚、学生难以通过课本理解的部分作为课件所要表达的内容倾斜。

在此基础上, 认真撰写脚本, 分析这些内容的表达方式, 研究媒体的选择及各媒体的优化组合, 把好脚本创作关, 尽力避免和书本知识体系完全重合, 并组织力量严格审定脚本, 以保证脚本所选的内容、表现手段和方法适合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能发挥多媒体综合优势,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其创造性。

三、课件的开发环境

该课件在Windows2000平台上, 用Authorware软件开发的。

Authorware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多媒体创作工具, 它是一种基于图标的制作系统, 提供了几乎无需编程的多媒体创作环境, 它支持多种媒体, 并增加了知识对象, 自动完成某些交互或学习策略的开发, 而不必每次都重复复杂的设计过程, 从而大大简化了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 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制作工具还具有很强的网上发布功能, 这就使远程教学变得非常容易, 当用于课堂教学时, 可以直接打包成应用程序, 运行时可脱离Authorware平台。Authorware提供的多种交互方式, 可满足编程人员的各种交互功能要求, 而对于一些高级的程序要求, 还提供了编程语言及丰富的外部应用程序接口。

以Authorware作为平台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 其主要素材的制作采用了多种形式, 其中:

1. 课件中的文本用于表现中英文标题名称、教学内容、按钮名称等, 采用Microsoft Word进行编辑成纯文本格式, 供Authorware调用。

2. 图像采用数码相机对实物照相, 用Solidworks进行三维绘图, 用AutoCAD进行二维机械图的绘制, 对部分图片进行扫描再用Photoshop, CorelDraw等绘图软件处理。

3. 课件的声音包括解说声、效果声和背景音乐, 解说声是对课件有关内容进行讲解的声音, 是通过外接话筒录制的, 存储成Authorware提供了声音图标可支持其播放的WAV格式文件。效果声用于按键动作声以及对于翻页等的响应声, 主要取自Windows中的WAV文件。背景音乐采用了MIDI格式的文件, 因为此格式的音乐文件较小, 可在播放解说词的同时继续播放, 它取自CD音乐光盘, 利用MIDI编辑软件进行剪辑, 使之成为可利用的材料。

4. 动画采用Flash、3DMax等软件进行制作。

5. 对新的视频图像采用数码摄像直接存储为数字信息, 对原来的录像资料用转录软件进行处理变成数字信息, 供Authorware调用。通过Authorware将这些素材集成在一起, 从而得到总体的多媒体课件。

四、结束语

基于Authorware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双语教学CAI课件总体上的特点是:课件的编写以界面为基本单元进行模块化组织, 可方便地对软件进行修改和扩充;使软件具良好的交互性, 便于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进行课件的制作, 吸取以前的教学成果, 把电教片进行数字化处理和编辑, 把挂图、实物进行数字化三维模拟或动画处理;信息量大, 增加了机械制造技术的新发展及相关高新技术的有关内容, 使本课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本课件可制成光盘便于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一般性教学, 可在互联网上进行网络信息发布和远程教学。

本课件是对双语教学CAI课件开发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对其它课程双语教学课件的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本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特点进行了分析, 开发了此双语教学CAI课件, 应用此软件可解决以往难于用双语阐述清楚的问题, 并介绍了CAI课件的主要结构及特色。

关键词:CAI,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双语教学,课件开发

参考文献

[1]呼咏, 谭庆昌, 邹青, 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双语教学C A I课件的研制[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1

[2]康国初.《机械基础》C A I课件的设计与实现[J].职业技术, 2006, 16

[4]张佰清, 食品机械设备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3]许音.《机械制造基础》C A I课件开发与应用[J].华北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 3

[4]周玉海, 刘景秀.机械制造基础—热加工成型CAI的开发[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 2004, 3

[5]曹光明.机械设计超媒体CAI课件的制作[J].现代机械, 2001, 2

[6]朱爱光.媒体C A I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7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篇9

1 存在问题及现状

首先课程内容多, 涉及工程材料、常用机构、机床基础知识、刀具等方面, 这些内容, 有的要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 有的是比较抽象的系统拓展, 学生对这些都没有直观的认识。其次, 教学中原有的模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难产生兴趣, 参与热情很差, 车间实训时理论层面的引导较少。针对这门课知识面广, 各章节内容比较独立特点, 应该突破现有的课程架构, 重新设计, 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形式,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1 注重情境引导,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 根据课程的整体设计, 第一堂课, 我会让学生到学校的各个实训车间去参观一下, 同时引导他们应该注意观察那些要点, 如车工, 要观察他们使用的工具、量具、产品质地、形状, 车床上的构件是怎么运动的, 为什么车床上有那么多液体, 是做什么用的。让他们注意车床上车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 然后到刨床、铣床、加工中心上都去看一下, 看一下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 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这使学生对整个的机械制造技术有了一个直接的了解, 学生会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对于激发学生掌握这些制造技术兴趣, 有很大的帮助。

1.2 注重教法的变革, 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基础课程, 课程的各种多媒体资源相当丰富。如第一章机械概述, 其中产品生产过程, 加工工种在课程前面的参观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一个认识, 学生已经建构了这样的一种模型在脑海里, 那么学习起来就简单多了。但是我不仅仅满足于此, 这个章节, 除了必要的理论讲解, 我还引入了视频教学, 还让学生能了解6S管理内容, 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把这一管理理念在学生理论学习一开始就进行强化,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产习惯。又如工程材料这一章内容, 仅用图片不能完全达到效果, 我采用多媒体图片演示和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网络下载工程材料的记录片, 从原子、分子组合到温度变化影响, 让学生从宏观的世界一下子进入美轮美奂的微观世界, 教学效果出人意料。

1.3 注重学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该课程课程, 学生通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就要进行生产实习, 让学生动手操作, 了解知识的本质原理。如第三章的常用机构和机械传动, 对这个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对以后整个机床工作原理的认识, 也是以后进行机床实训的基础, 如其中的铰链四杆机械的教学, 通过简单的讲解, 就让学生分组, 对于各种形式进行计论研究并得出结论, 然后要求学生对相应的机械进行动手制造, 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找材料的找材料, 连接的连接, 中间也穿插着做错的, 连不起来的, 在不断的修正中, 学生都完成了手工制作, 然后由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讲解原理和制作过程, 并进一步讲解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 一个学生说不全的由同组的同学补充, 全部讲完后, 由不同小组之间互相进行拆装操作, 让学习都能动手并了解整个机构的作用和基本要点。通过小组间经验交流, 完成了这一章节知识的建构, 收效良好。

1.4 注重模块化设计, 加强针对性教学

针对学生在学期中段进行的实训, 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重组。学生实训过程中不但要知道6S的管理模式, 同样要掌握材料的识别, 刀具的选用, 量具的使用, 图纸的读识, 工艺的选择, 而实训过程主要是技能的操作, 这就要求在实训之前, 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针对实训进行重新组合与补充。首先针对学生实训需求, 对前面的课程内容进行针对性选择, 与实训有关的先讲重点牚握, 与实训无关的后讲。同时补充读图环节内容, 让学生了解一个零件从毛坏到成品的一个历程, 他所经历的各个环节, 在课程内容上尤其要强调公差这一知识点, 读懂图纸上的尺寸公差要求是关键, 然后通过测量加工再测量才能得到一个合格的产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重组补充, 学生已经具备了实训的基本能力, 使实训这一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实施。

1.5 注重应用性拓展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目标

职业学校的课程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的, 在教学过程中, 不管是从6S的管理理念灌输, 还是媒体手段的使用, 还是网络课程的引入, 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组装, 我们都要求学生以课堂为基础, 发现生活中的应用, 把课程的知识性, 现实性与趣味性组合在一起, 确保知识能从抽象到具体, 从书本到现实, 更从现实应用到进一步拓展, 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从点到面, 再从面到多维的进行建构, 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领域进行深化。

1.6 注重教育评价提升学生学习激情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重组, 对教育手段的改进, 对网络资源的应用, 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加强了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每个环节的学习, 每一堂课的表现, 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进行评价, 通过自评, 互评, 老师评价, 综合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习结果, 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状况, 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 对学习内容的探索与思考, 对于学生展现出来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给于肯定, 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2 结语

本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手段, 设计与评价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 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发展, 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只有根据课程特色, 学生特点及教育目标不断进行思考与实践, 不断教育反思, 才能使职业教育的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葛金引, 朱仁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篇10

(一) 教学安排不合理

在教学内容上, 各学校都要力求突出自己专业的学科优势, 在原有教学基础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革新, 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教学范围。但有些学校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安排上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教学课时不达标, 教学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二) 多媒体教学不到位

在对学生调查的过程中, 有近七成的学生对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表示赞同, 因此可以看到多媒体教学还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首先是教学手段较为老套, 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禁锢, 对多媒体的使用不够灵活, 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应用不到位。其次是教师对多媒体应用的认识不足, 将多媒体教学简单理解为多种感觉媒体拼凑在一起, 而没能充分利用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忽略的恰恰是多媒体教学的思想与关键。另外教师对课件的修改不够, 教学进程的改进如果只是依赖课后学生的反馈信息, 那么对教学效果只具有弱干扰性, 如果能加上多媒体的辅助, 则效果会显著提升, 然而由于多媒体教学较传统教学更为复杂, 有些教师并没有对课件进行及时修改, 因此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 教学实践环节不完善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较强的学科,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时间安排、教学资源等种种限制因素使得教学实践环节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例如有些学校针对这门学科只开设了一门金工实习实验课, 而仅仅用这点知识去理解教学内容显然是不够的, 使得很多学生原理不会灵活运用, 对实际生产不够了解。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问题分析及建议

(一)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 其中主要有工艺、刀具、机床以及夹具等方面的知识, 虽然都是以工艺规程的制定为核心来展开, 且工艺规程的制定原则也基本相同, 但由于不同生产工艺的产品具有不同特性, 因此将其完全融为一体不分主次, 显然是不明智之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内容要做到充实与正确外, 还要合理科学的处理与组织教材, 注重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 详略得当。具体做法是:首先围绕工艺规程将机床、刀具、夹具与工艺等有关知识进行融合, 再针对不同零件找到其共性与差异, 将繁杂的理论知识穿成一条主线, 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同时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二) 注重多媒体的开发利用

在教学中, 对多媒体的开发利用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材中的机床夹具结构部分, 涉及到了大量原理图与结构示意图, 但由于书本中幅面有限, 清晰度不够, 因此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如果使用直观教学方法, 将图示中的内容在课堂上用实物逐一演示, 不仅会在工作联系方面存在困难, 还会浪费掉大量时间, 事倍功半。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其直观可视、精简省时与控制面广的优势, 使得在电化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充分的弥补了实践教学的不足。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有利于满足学生心理的不同需要, 通过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 为学生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求知方式, 在有大量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与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学习内容中, 增加了教学的魅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介绍不同加工方法时, 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关系以及机床夹具结构的内容, 就变得更容易理解;再例如讲解机床运转的工作原理与调整方法、工件的定位与装夹方式时, 通过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 将理论与操作完美结合, 以弥补学生识图能力的不足与工程实践知识的匮乏, 使教学生动、有趣。

(三) 加强实践环节

因为课本中的内容大多是叙述性讲述, 若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 不仅教师感到疲惫, 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加强实践环节, 采取直观教学。对理论性、叙述性较强的内容, 要注意采用类比、比喻的方法来讲述。同时还要利用现场教学方式来组织课堂, 通过让学生去现场观察零部件的生产、安装与调试, 来亲身感受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现代制造技术,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学习做好储备。

三、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为学生专业认知与今后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因此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在教学中仍然要注意许多问题, 例如课程安排上要主次分明、多媒体教学工具要充分开发利用以及实践环节要有所加强等, 但我们仍然能看到, 随着社会的进步, 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不仅是这一门专业学科, 所有学科都将拥有一套完善且高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晓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 25 (3) :59-60+70.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篇11

关键词:中职机械制造;教学;多媒体;兴趣

机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之一,是人类物质文明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机械工业担负着向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和社会各个方面提供的各种性能先进、使用安全可靠的技术装备的任务,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基础环节,作为工科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还是进行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只要与机械设备打交道都需要具备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机械类课程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

机械制造基础是中高等院校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机械零件及设计等课程和机械类相关各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第一大块是工程材料部分,该部分内容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概念多且较抽象,难以理解,某些规律也难以用语言形容。对该部分的学习特别强调对问题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一些主要东西。因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信息量也在逐渐加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寻找好的途径较好的完成此类课程的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作为取代传统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并使它们建立起逻辑连接,从而集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翻动”教科书,而用鼠标轻轻点击则可生成生动有趣的动画情节;如果对观看影视、动画时的某些剧情不满,甚至可以改变剧情,按学生的意思演出……这些都是传统教学中无法想象与无法实现的梦想。

二、采用多媒体技术,拉近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距离,促进了我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补充了我校实践教学设备暂时短缺的现状

如前所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技术科学,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强化手段或方法、使用性能及实际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规律,为工程结构、机械零件的设计、制造加工和正确使用提供有关合理选材、用材的必要理论指导和实际帮助。可获得相应的焊工、钳工及机械 加工等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无论从事机械设计 与制造,设备安装及维护、材料性能测试等工作 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观点解释生产实际中的现象。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过去难以说明的传动原理、机构组成、机械元件,通过局部放大、动画模拟、过程演示等方法,更加形象、清晰地表现出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教师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其生动、丰富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效果非常吸引学生,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链传动时,首先收集链传动的应用场合以及自行车、挖掘机上的行走机构、输送机物品的输送机构,利用具体的图片增强感性认识,再加上色彩、声音并用,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思考机器是怎样传递运动的、链传动有什么特点。另外,对于传动链中常用的滚子链的结构,教师可以将滚子链拆开,拍成图片做成课件,展示各元件之间的配合形式、接头形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链的结构。所以,选择适合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使《机械基础》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机械基础课中的许多重点、难点知识,如果只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会费力,而多媒体教学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多媒体教学既能增强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蜗杆、蜗轮回转方向的判定,解释用左(右)手法则判定蜗杆的回转方向时,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而借助多媒体将蜗轮和蜗杆不同旋向及蜗杆、蜗轮间不同位置时的传动过程,配以动态演示展示给学生,则使蜗轮、蜗杆的回转方向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如果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还可以多次进行回放,再总结出用左右手法则来判定蜗轮蜗杆的回转方向,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总之,在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时空”,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很好地解决学生参与时间增加而总课时相对减少的矛盾,更有利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篇12

1.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能掌握设备的基本操作, 对设备内部结构及传动原理无法了解。

2.学生通过实习虽然在动手能力上有一定的提高, 但局限性大, 上升的空间小。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拓宽学生在机械加工方面的知识, 我们做了大量的学习、调研及其他准备工作, 机械拆装作为一门单独的实习课程正式开设。

一、机械拆装实训的目的

拆装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习课。为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各工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 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拆装实习作为一门实训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机械拆装实训课程的安排

以下是我们机械拆装实习的部分教学挂图:

三、实习效果反馈

通过对学生实习感受的跟踪调查, 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机械拆装实习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实习中学生真正认识了大量的标准件、常用件、及机修常用工具如:螺栓、齿轮、轴承、垫圈、弹簧、皮带轮等标准件和大量的修理工具以及在拆装过程中我们自制的一系列工机具。

2.机械拆装实习使学生了解了机械结构中最常见的连接、装配关系, 更好地理解了《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中学到的基础知识。

3.机械拆装实习使学生了解到金属材料, 金属热处理、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基本知识, 为强化专业技术基础课知识的掌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机械拆装实习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程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整体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尤其是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5.实践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机械拆装实习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归纳整理能力, 通过机械拆装实习使学生的头脑更灵活, 为学生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庞邵平.基础制造技术实习[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下一篇:微商营销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