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制造专业

2024-05-11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精选12篇)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 篇1

1《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工艺》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它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的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技术学科, 它既不同于基础课程, 又不同于专业课程, 更接近操作技能的理论化。本课程内容涉及到热加工工艺、冷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三大部分的基础知识, 是一门实用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尽管内容庞杂, 知识点很多, 但可以用一线、两段、三重点、五要求来概括。

“一线”是指整个课程内容贯穿着从毛坯制造到加工成产品的一条主线, 这与实际生产的工艺路线一致。用这样一条线来引导学生学习就使知识有了系统性。

“两段”是指产品的制造过程可分为毛坯制造与机械加工两个阶段。在一般工厂或企业中通常称之为“热加工”及“冷加工”。热加工的主要基础理论是“铁—碳平衡图”, 而冷加工的基础理论则是“金属切削原理”。

“三重点”是学生学习必须理解与掌握的基本知识, 它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密切相关。其一是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 组织性能与热处理方法。二是了解铸造、锻压、焊接等热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 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零件毛坯制造工艺性的初步能力。三是领会并掌握机械零件的各种常用加工方法的实质、工艺原理与生产特点, 以及加工所用设备、工卡量具的工作原理与安全技术知识, 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和选择加工方法的初步能力。

“五要求”是如下几点: (一) 了解毛坯制造及零件切削的主要工作内容、工艺特点、工艺装备和应用范围等基础知识; (二) 了解各种主要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范围; (三) 掌握选择毛坯制造、零件切削加工的方式方法的基础知识; (四) 对常见典型零件能合理确定其加工工艺过程; (五) 了解装配的基本知识和典型机械部件的装配方法。

通过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分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不难看出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性强, 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因此, 教师要教好《机械制造工艺》这门课程, 就必须从多方面努力。

2《机械制造工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

该课程的内容多又相互独立, 学时少而且有些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完全相适应, 必须探索一套与之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实践经验少, 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既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2 教学方式陈旧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灌输式教学, 对于教材内容的教授面面俱到, 惟恐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结果导致学生只有死记硬背, 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并且对于每一章中的“精髓”没能很好地把握。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停留在从书本到书本的狭隘教学方式, 不能拓宽视野, 获取的信息量较少,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的人才。

3《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

3.1 通过直观教学, 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在学校的学生, 多数在过去的在校学习中, 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现代化的工业生产, 不了解生产中的机床设备和操作要点。如果按照过去的教育模式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进行教学,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无法形成感性认识, 渐渐的就会所学课程失去兴趣, 而形成恶性循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前或授课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领学生到实习基地观看, 及时地通过生产现场的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根据教学内容, 分块打包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把十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浓缩在一起, 分为冷加工、热加工和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三个部分, 在教学中每个部分都要进行“打包”, 既为应知理论包、应会技能包、能力应用考核包;应知理论包, 就是以够用为度, 以机械加工部分为例, 在教学中把各种机械加工方法中所用到的机床的组成、工作原理、加工内容、运动形式、刀具、夹具的形式作以详细介绍并进行认真对比, 掌握特点, 使之有效地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应会技能包就是突出技能, 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 (易跳槽) , 企业生产的需求 (复合型人才) ,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 到生产现场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在以车削加工练习为主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其它类型机床切削方法的模拟练习。通过对比练习, 进行多方面的技能培训。能力应用考核包, 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实例让学生找出设备事故原因、产品质量差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工艺措施。

3.3 结合专业特点, 进行教材的相应处理

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就决定了学校对学生的培训目标的不确定性。在《机械制造工艺》教学中,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有不同的侧重面。机械加工与数控专业的学生应以各种机床的切削加工为主, 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则应以车、钻、磨为主。因为一个好的钳工, 不仅要对钳加工的教学内容达到应知应会, 对常用的通用机床也应有一些了解和掌握。另外在机械加工和钳加工中所采用的刀具不同, 运动形式不同, 在授课时都进行相应的比较, 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和掌握。

3.4 通过开放型习题教学, 纵横对比开阔思路, 确定最佳加工方案

《机械制造工艺》同其它学科不同, 虽然章节很多, 知识面很广, 但计算题数量很少。如果始终采用讲解——观看的教学方法, 难免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在每个部分的内容结束后, 上一次开放型习题课, 通过纵横对比, 开阔思路, 确定最佳加工方案。传统的习题课就是老师按照例题的形式改几个数、换个问法, 让学生多做几道题, 熟练的掌握解题思路,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而在《机械制造工艺》的教学中,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是没有意义的。我通过多年的探索, 有一定的收效, 就是全学期只上三次开放型习题课 (在每个部分完成后进行) 。因为教学是一种特定的情境中的人际交往, 通过创设、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需求和兴趣。在探索——发展的教学模式中, 启发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动力。

3.5 提升自身素质, 做合格的双师型人才

课堂教学的改革目的, 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技术人才, 作为改革前沿的教师, 必须全面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以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为源头, 以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 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 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把自己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又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 篇2

XX.9-XX.1广东某市科学技术协会专职副主席

1988.10-XX.9广东某市第一机械厂厂长兼书记

1976.1-1988.10广东某农机一厂工程师、生产技术副厂长

先后当选某市第三届政协委员,中共某市第八次和第九次党代表,某市第十届和某市第七届、广东省第九届人大代表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华南理工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毕业-1976-01-01所学专业一:机械设计制造所学专业二:受教育培训经历:1972.9-1976.1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本科,机械高级工程师语言能力外语:英语 一般国语水平:良好粤语水平: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领导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调整产品结构、改善生产条件、降代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营销等,使企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年年上新台阶。主持研究多项省(部)级科技项目,4项获国家专利,2项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并纳入“国家星火计划”和“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

先后30多次被评为县、市优秀厂长和优秀共产党员,某市第三批优秀中青年专家,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先进生产工作者(劳模)、广东省山区建设优秀人才和广东省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称号,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详细个人自传 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机械制造业25年,任国有企业厂长兼书记XX年,任外资电子线材企业总经理2年。一直对企业的人事、财会、技术、业务、生产、品质、物流及行政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出色的领导才能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并熟悉ISO标准和国家政策法规。完全胜任企业厂长或行政、人事、生产经理或相关职位。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 篇3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 自动化专业 特色

【中图分类号】TH122-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063-01

随着我国科研领域的发展,高校和学生也看到了机械制造的就业远景。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选择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以此来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和人生价值。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学科基础是机械设计和制造,同时涉及的其他科学领域较多。技术来源主要是国际上成熟的经验理论和先进技术,这样机械制造领域的复杂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教师开展教活动要重视专业特色的发挥,给学生讲完基础理论知识后,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一、科学设置专业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工业生产中,机械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我国机械应用人才出现短缺的现象。这就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是优秀人才的摇篮,对技术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为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专业化人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需要设定科学的培养目标。

(1)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高校对机械人才的培养基于对社会的客观认识,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通过专业化的课程设置,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机械制造具有自动化的优势,因此除了工业领域之外,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这种大环境下,需要大量的机械自动化应用和研发人才。但是市场上这种人才比较欠缺。因此高校教育要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也要为机械行业发展瓶颈期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2)为机械行业发展储备战略性人才。我国传统的高校的教育理念相对比较保守,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为主。但是现阶段,我国高端型人才比较欠缺,说明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不科学性。这种现状应该得到改变。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重视对学生基础能力的提升,又要重视专业能力的提升。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经历丰富的实践活动,将未来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贯穿于实践中。此外,高校要认真分析战略性人才储备模式,对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有正确的认识。这样就明确了培养方式,学生在毕业以后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科学设置专业课程

培养目标确定后,就要根据目标科学设置相关课程,保证学生经过系统化的课程学习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课程的设置应该以社会背景为前提。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主体以农业为主。因此使用机械的目的主要是带动农业的发展,通过农机产品的使用,有助于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机械设计及自动化领域的人才将会出现严重的短缺现象。因此,课程设置的方向主要趋向于农机方面。具体来说,课程设置要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进行,避免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输出。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也非常重要,要保证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因为教育者的水平决定人才培养水平。此外,实践性课程设置也是重要一环,高校可以建设实践基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为主,但是机械制造领域的理论教学并不是行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教学模式的创新非常必要,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亲自动手,使学生对机械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课本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通过道具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也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些发散性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特色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把握核心教学内容,以行业专家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

三、专业特色探析

任何专业都有与其他专业的不同之处,每个专业都要根据专业特色进行教学,因此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特色的分析非常必要。

(1)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让学生坐在课堂上记忆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实践教学时代已经到来。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学习。同时,理论知识的讲述应该以实践为辅助手段,促使学生“活学活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

(2)突出专业特色。突出专业特色可以摆脱“大而全”的教学弊端。知识体系的全面性有助于学生夯实基础,但是并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专业特色的设置非常必要。專业设置要有侧重点,让学生都能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学生的专业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此外,现代用人单位非常看重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在优化专业特色的同时,基础知识,职业道德等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就业空间较大。因此,高校将其作为重要专业,旨在培养高水平的机械制造人才。由于这一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突出这一专业特色,提升教学水平。文章首先分析专业培养目标,其次分析专业课程的科学设置,最后探析专业特色。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特色的发挥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岩.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04)

[2]陆凤仪,徐格宁.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特色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01)

[3]刘静,孙曙光,宋继良.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J].林区教学.2012(04)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篇4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校企合作,专业建设

1 行业介绍

机械类机械专业也并非全部都只是和硬梆梆的机器打交道, 比如工业设计机械专业, 就是一门和艺术相关的机械类机械专业。什么是工业设计?它是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形成商品, 符合需求, 有益环保的核心过程, 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着陆点, 是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相互转化的系统方法。该机械专业就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 能在企事业单位、机械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主要建设内容

2.1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 拓展合作内容, 以校企深度融合促进专业改革, 形成互利共赢、校企融合的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一、教产并举”的办学模式, 实施订单培养。

在与机械制造企业的合作中, 做实订单合作, 开发与中锐教育集团的订单班合作。通过签订定单协议定向培养和开办订单班, 使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都与订单企业对接, 按企业规格要求培养学生。同时, 通过订单培养带动整个专业的教学改革, 促进教学与招生、就业。

2.2 以行业标准为统领, 紧跟行业发展动向, 共建校企融合的培养模式

加强与汽车行业协会、中锐教育集团、一汽天津华利汽车有限公司等行业的联系, 加强对汽车行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学习与研究, 紧跟汽车市场发展动向和汽车人才需求动向,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研究不断修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 使其适合行业产业发展的要求。

2.3 以行业标准为指导, 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以行业标准为指导, 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改革, 使课程体系能够突出一个核心、三大能力、三个拓展能力 (瞄准岗位对接, 以三大专业能力为教学重点, 既:保养能力、修复能力和检测能力;保证学生持续发展, 进行三个专业能力拓展, 即:销售能力、评估能力、维修企业管理能力) 的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 保证专业招生持续稳定。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 对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 调整4门课程, 新开2门课程。具体详见教学课程进程表。

2.4 以行业标准为规范, 与企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

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上:

(1) 特色专业的所有课程都要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 组织和序化教学内容, 切实把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 全面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2) 强化德育教育, 实现全方位育人。

(3) 通过借鉴国家或省部级精品课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案, 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成学院领先的优质核心课程。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课程改革发展成果的凝结与体现。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工程”, 结合课程改革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开发2-3部体现工学结合、具有职业特点、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特色教材。

在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上, 成立课程建设团队, 以行业标准为指导, 开发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特色教材, 建立试题库、教学素材库等。

2.5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 骨干教师。各专业骨干教师不少于5人, 占专业教师70%。

(2) 兼职教师。各专业有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

(3) 双师素质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以上。

(4) 专业教学团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有一定研究成果。

在现有师资基础上, 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技术能力强、师德高尚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1)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 鼓励教师下企业, 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开展技术服务;每年选送青年教师4~5人到工厂进行实践锻炼, 通过技术服务、实践锻炼, 使他们的时间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取得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 并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在培养最终实现培养专业骨干教师5人以上,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

2)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及行业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优化教师团队专兼职结构。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共同进行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开发、课业设计、指导教学方案实施的全过程;参与指导课程体系改革、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实习;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培训与指导, 形成相对稳定的、优秀的兼职教师资源, 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

2.6 实训条件建设

老话说:活好还得家什妙, 专业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实训条件建设这个重要的基础条件。根据专业建设需要, 将努力争取学校给予实训设施建设投入, 采取新建和改建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 建设一体化教室、综合实训室、实践教学基地等, 形成校内实训、综合实训、模拟仿真实训和企业现场实践互为补充、功能齐全的实训条件。

2.7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完善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性建设, 充分利用专业教育资源, 创新培训模式, 多途径开展职业培训, 通过产学合作平台或相互兼职, 面向行业或区域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等服务, 变学生消费型实习为生产型、效益型实习, 有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8 专业特色建设

特色建设是本工程的落脚点, 也是难点, 充分结合专业实际和行业特点, 开动脑筋, 在人才培养各环节勇于创新, 同时注重从理论层面加以提炼。

2.9 引领示范作用

把本专业打造成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同时, 用本专业特色建设的经验, 带动机械设计制造群及相关专业群的课程改革、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设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 促进我系和学院的专业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巩云鹏.机械设计课程设计[S].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0.

机械设计专业简历 篇5

出生年月:1984年10月

毕业院校:**大学

学 历:本科

联系电话:01088888888

性 别:女

政治面貌:党员

专 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手 机:13000000000

电子邮件:51187024@qq.com

教育经历

9月至7月 **大学市场机械工程学院

7月至207月 **中学高中部

在校奖励情况

实践经验

202月至2006年5月 于jianli5.com个人简历网重型机械制造厂实习,实习期间受到厂领导的好评(附:厂领导推荐信)

技能水平

熟悉机械设备的.制造原理,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机床,具备优秀的制图能力,熟悉数控冲床以及数控液压折弯机工作原理,能够熟练操作这些设备。

自我评价

本人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课后继续寻求实践机会,工作勤奋,能吃苦,可以很好地胜任机械设计制造工作

求职意向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 篇6

关键词:机械制造 本科 毕业设计

独立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对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本科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进行全面检验。做好本科毕业设计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培养目标科学选题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设计是唯一一项综合四年年来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教学环节,是距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间最近的一个模拟训练过程,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实现预期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项目。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但是选题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

(1)目前学生题目的确定多数以教师分配题目的方式完成,题目评审环节中空洞的条目性选题规定和无操作标准的题目评审过程达不到毕业设计选题的预期目的。

(2)毕业设计选题大多在重复前几届学生做过的研究、实验或课题,学生自己立题的很少,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

(3)设计脱离实际,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使得毕业设计的模拟课题居多,真题真做的少。

(4)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

(5)毕业设计与社会生产实际缺乏联系,部分选题的实际意义不大,甚至没有实际意义。

因此在畢业设计题目选择的时候,应该遵循合理的选题原则,首先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新颖性,并且应难易适度,工作量得当,既要具有一定的水平,又要使学生在规定期限内经过努力能按时完成。

2.落实开题环节

学生选定题目之后要进行开题,这项工作是本科生第一次完全独立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总体方案、安排设计时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万事开头难”,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有些学生在拿到设计任务书后,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没搞清具体要求就匆忙下笔,有的人没有认识到开题的重要而敷衍了事。结果,开题报告只是把一些原理、算法拼凑在一起,没有比较和方案选定,没有计划和统一安排。

学生在开题期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考虑设计要求,合理安排好设计全过程。通过撰写开题报告,要求学生讲清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对题目有更深刻理解与认识,会使原来的论文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和系统,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尴尬局面。

3.过程管理 一丝不苟

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相邻学科的知识,提高了他们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最后将成为学生的一种稳定的、综合的个性品质及素质。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阶段,老师责任心不强,学生就业不顺心,都会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过程管理。教师要言传身教,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除了有严谨的态度,还要有科学的指导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应该以激励法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以启发法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指导毕业设计的全过程。

毕业设计阶段的过程管理十分重要,在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中,要对师生双向考核,首先要督促学生按照工作计划完成工作,经常组织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定期进行工作汇报。让学生定期汇报自己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互相了解毕业设计的内容,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非常重要,平常不好好抓,等答辩时算总账,毕业设计质量就难以保证。

4.毕业答辩不走过场

毕业设计成果考核阶段的指导非常重要,这是毕业设计质量的体现。学生完成了毕业设计的工作后,指导教师要对学生所设计的装配图和零部件图仔细检查,确保其图纸规范并符合标准。一般学生容易忽视的是标题栏、公差要求和表面质量标注。

毕业答辩是对毕业设计的综合检验和全面考核。科学、规范、严肃的答辩工作,可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校的毕业设计教学情况,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对毕业设计工作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答辩工作的积极作用,我们在加强毕业设计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机制的同时,在毕业设计答辩工作中应在各系成立有权威的答辩委员会,由教授、副教授组成,其中可以外请专家,实行公开答辩。这样,既对学生增加了压力,促使学生平时踏踏实实完成设计任务,不走过场,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促使教师认真指导,把住了毕业设计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

总之,毕业设计是一项实践性强、较复杂的教学过程,科学选题,严把选题关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开题工作是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同时,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实和丰富专业知识、专业基础课知识,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关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发展动态,以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负责、耐心、热情的工作态度,做好每个工作细节,努力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国玉,早热木,周建平.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的突出问题探讨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3).

[2]董翠敏.如何有效提高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考试周刊,2008(42).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 篇7

1 中职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中坚持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指的是中职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接轨的一种合作方式, 它使得学校与企业所特有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能够相互融合, 主要采用的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具体企业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摇篮, 坚持校企合作, 是其办学的必要途径。

首先, 坚持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目前, 中职学校在教学活动中任然存在着教师和教学岗位相脱离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操作水平与能力, 在教学时仅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上, 然而, 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 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通过开展校企合作, 建立起校企相互融合的实习实训基地, 能够为中职教师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使他们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 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管理理念, 熟悉和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 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工作中来。

其次, 坚持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由于专业水平的高低、操作运用能力的强弱会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率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保证学校输送的人才能够符合企业需要, 就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去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 让企业去检验和指导学生, 并对学生的技能含金量作出评价。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得到了锻炼, 可以将自身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在企业实习锻炼过程中不断地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技能价值, 以此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和就业能力。

最后, 坚持校企合作也是中职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对于中职院校的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来说, 其学生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从事机械制造专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熟练操作与机械制造相关的专业技能, 使学生能够从事机械工艺设计、加工、CAD制图、焊接、模具加工、CAM制造和数控等领域工作, 同时能够适应专业生产与管理工作。校企合作正可以为学生掌握这些技能提供了场所和实操设备, 为学生实践锻炼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技术条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和操作体验, 熟悉和了解岗位要求, 为今后就业选择以及巩固专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中开展校企合作的方法和途径

2.1 改善校内条件,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传统的课上讲解知识教学方法比较枯燥, 也难以仍学生形成比较直观、理性的认识, 对学生的记忆和学习都是不利的。为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使其能够自觉动手去操作和实践, 就需要中职学校从自身的内在实训条件出发, 不断地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一方面, 结合现有的专业实验室及实验条件, 不断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更新实验室设备, 加强基地建设, 并且着力健全专业实验室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同时, 还可以积极向合作企业申请资金赞助, 加强实训室整修和维护, 购置与机械加工、设计以及检测相关的设备, 保证能够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另一方面, 适当地调整和改革教学形式, 结合机械设计制造专业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与合作企业共同商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训操作规程以及校企合作教学制度, 改革以往的专业课程考核模式, 增加实训部门、合作企业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考核环节, 并适当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适当地增加实训内容和实践课程。

2.2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拓展校企合作

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素质对学生能力、专业素质的提升有着比较直接的影响, 在拓展校企合作过程中, 要让教师在完善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实践参与机会, 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去生产和管理一线去学习和锻炼, 参与到具体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 在此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水平。合作企业也可以从优秀人才、经验丰富的员工中选拔一批组成企业外聘教师, 在校企合作教学中承担机械设计制造实操教学任务, 以此来优化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与此同时, 中职学校和合作企业可以共同参与到专业课程设置中, 合作企业往往对相关专业需求更加熟悉和了解, 因而能够为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提供重要的帮助和咨询。最后, 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是双方能够长期合作的重要保证。中职学校要结合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具体岗位要求, 对学生进行岗位指导和安排, 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数目, 逐步增强学生个人的岗位适应能力, 同时利用教师理论知识扎实、育人经验丰富的优势, 向企业输出更多优秀人才。

3 结束语

中职学校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教学工作要以提升学生的实践生产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 而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学校要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和实训条件, 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 共同研究实训教学方法, 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岗位、专业能力突出的人才, 真正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重点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和更为宽广的实习平台, 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个人的动手实操能力。校企合作是指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 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校企合作, 成立实习实训基地,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操作水平, 进而丰富教学形式, 不断地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机械,校企合作,教学

参考文献

[1]刁亮琦.谈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J].成功 (教育) , 2011 (09) .

机械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篇8

关键词:机械设计,创新设计,系统集成设计,高效设计

笔者经过将近几年的调查研究和对我校机械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情况的跟踪调查, 结合自己在机械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的经验, 认为机械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培养方式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引导学生在大学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由“改良产品”向“全新设计”转变

在市场竞争中, 最大的机会还是来自于创新产品和工艺的发现、发明。近几年的国内外新立项的重点研究设计项目中, 引入的创新内容所占比例逐年大大增加, 创新的重要性开始凸显。机械设计专业作为培养创新设计人才的一门专业, 其人才培养计划中引入了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手段。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 我们在设计这些实践课程时, 依照引导学生由“改良”向“创新”转变的思想, 在大一、大二和大三上学期的实践课程中, 除了对基础的掌握之外, 逐年增加了产品改良设计和改良实验的内容。而从大三下学期开始, 则在实践过程中逐学期增加了产品创新设计的内容和其所占比例。最后的毕业设计, 其要求则是在团队合作下, 尽量完成一款中等复杂程度的全新产品设计。经过几年的教学应用证明, 在这种指导思想和具体实践内容设计下, 大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较快, 优秀毕业生成为企业技术中心的主力和骨干, 独立承担技术设计项目。

二、培养学生从被动“如何做”向主动“做什么”的态度转变

随着各种生产手段的发展和分工越来越细, 产品批量制造的成本越来越低, 人们对产品的要求已不满足于数量了。为了提高生活质量, 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产品和其内在品质, 对设计者和生产者提出了要“做些什么”来满足大众生活质量提高的问题。产品设计已不能仅仅关注怎样研发新的产品, 还要考虑投放市场后的使用与维护等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的因素。因此, 在日常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 就不但要培养学生如何去设计一个新产品的问题, 而且还要潜移默化, 培养学生主动地思考, 该设计什么样的产品去满足大众生活和个性化需要, 在产品设计上要做些什么更人性化, 才能使用成本降低, 使用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提高, 产品过了服役期后更有利于回收和处理等等, 使其逐渐养成主动设计的思想。

三、指导学生由个人“单打独斗”向小组或班级“团队协作”的设计方式转变

在现实社会中, 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 机械设计的对象正在从个体向系统发展, 由单一设备或产品向生产线或产品总成发展, 从而导致设计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和不稳定, 可变性因素增多。对这样的复杂问题仅仅由某一两个专家来解决是不可能的, 往往需要多方用户参与、多个跨领域专家和异组织协作, 甚至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异地、异领域、异文化和跨国界合作才能完成一个系统设计。在这种系统设计中, 团队合作能力和成员之间的协调及妥协能力, 往往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 机械设计专业课程教学, 尤其是各种课程设计等实践和试验中, 指导教师应当逐渐让学生从单打独斗的个人设计方式, 转变为组成设计小组或设计团队的团队合作设计方式, 逐渐加大所设计的产品或系统的难度, 让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在团队设计中互相协作, 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系统的设计。这样的教学实践方式, 不但可培养大部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还能培养其领导、协调、连接、督促团队运行的能力, 使其毕业后能迅速融入角色和新的设计团队, 更容易取得成功。事实上, 我们正是采用了这种思路, 对各个课程设计环节进行改革, 均要求采用设计小组和设计团队的形式来完成。经毕业生就业后情况反馈调查表明, 取得的成果比预期的还要好。

四、鼓励学生团队逐渐从“单一产品”设计过渡到“简单系统集成”设计

现代产品设计时, 考虑更多的还是单个产品, 产品与产品之间、产品与自然社会之间形成的社会-环境系统的设计则考虑的较少, 产品对环境和自然的友好性就显得不够。针对于此, 各国政府呼吁和鼓励本国设计团队在进行设计时, 扩大设计范畴, 将从硬件到包括服务在内的社会-环境系统因素考虑到设计中。因而, 今后的机械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也将从目前的单体设计为主向系统集成设计为主发展。因此, 针对机械设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机械设计专业教育者必须把握先手, 鼓励在校学生在进行实验、实践和课程设计时, 从单打独斗的单一产品设计中走出来, 逐渐过渡到团队合作完成具有“简单系统集成”的成套设备和产品总成的设计, 提高毕业后的社会生存能力。

五、在设计工具上, 了解手工绘图, 掌握ACAD, 熟练运用三维实体造型

目前, 大部分正常运行的企业设计中心或设计研究院, 都采用了三维实体建模软件进行模型和原型设计, 采用AutoCAD、CAXA之类的软件进行产品平面图设计, 配合工程图纸打印机或数控加工中心以及其他快速原型制造手段, 使设计周期缩短到原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短, 设计效果也更好。针对这种设计手段变化趋势,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也做了相应的响应。在进行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时, 采用了双教师和双投影模式, 主讲教师讲授课中内容时, 除了采用教学模型进行实体讲解外, 另一个教师还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在课堂上现场演示, 当即将此模型构造出来, 并转化成二维平面图形, 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作业和考试成绩表明, 这种方式对增强学生对工程制图知识点的理解和提高作图兴趣的效果非常好。同时, 在制图实践教学中, 采用了制图板式、ACAD制图和Solidworks三维制图依次渐进实践的方式, 其时长比例为3:4:3, 使得学生既了解了图板制图的基本要点, 又重点掌握了现代社会主流和趋势性的制图方法和工具。在大二上学期, 又开设了全部在计算机教室完成的CAD课程,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熟练掌握一种平面制图或平面设计软件和一种较常用的三维建模软件。在随后两年半的学习实践中, 凡是涉及到有图形的设计实践和课程设计中, 都要求有建立三维实体或简化三维模型, 零件平面图上要有三维透视图。在这种指导方式和教学要求下, 学生的建模能力和设计水平提升特别快。

目前, 我校机械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均是在上述指导思想下完成, 从毕业生就业企业和公司人力资源部反馈的信息表明, 这些毕业生大多得到了重用, 有些已是设计技术中心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了, 也促使企业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还是增加了对本校机械设计专业毕业生的招聘人数。这表明在这种教学思路改革基本上是行之有效、符合社会需求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 篇9

1.1 设计工具广泛使用。

当前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仍比较低, 必然在未来几年迅速发展, 大型企业应探索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

1.2 制造工艺不断精细。

未来我国制造工艺必将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

1.3 自动化技术不断推进。

我国自动人技术方面尚显迟后, 未来将向发达国家学习, 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 (FMC) 、柔性制造系统 (F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 实现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

1.4 管理方法日趋科学。

未来发展中, 计算机辅助管理必将逐步应用, 准时生产 (JIT) 、敏捷制造 (AM) 、精益生产 (LP) 、并行工程 (CE) 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将广泛应用。

2. 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分析了未来机械制造工程发展特点后, 对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必将产生一定影响。在专业教学方面也须进行相应革新。

2.1 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教学中应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渗透, 目前学校里讲授的技术通常滞后于生产实践, 但教师需不断探索新技术, 将内容渗透在教学当中, 并不断开发新课程, 以适应专业的不断发展。

另外,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 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开拓创新、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便其在未来专业飞速发展时, 能够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2.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高等教育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 工程实践是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条件, 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课堂。以培养直接面向基层生产技术人员为主的地方高校, 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它能够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CAD/CAM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这样的设置是高等工科院校多年的积累形成的, 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 突出表现为:1) 有些实践环节模块相互独立、自成体系, 内容的安排上忽略各自的联系, 层次性差;2) 有些实践环节之间内容简单重复, 浪费教育资源;3) 有些内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机械操作, 综合性、工程性的实践项目少, 限制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先进制造技术没能够有效地填充到工程实践教学中。

为解决上述问题, 从系统的观点对机械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进行协同设计, 充分考虑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交叉与融合, 使基础工程训练、先进技术训练、创新实践训练、综合素质训练有计划、分阶段地融入各个实践环节中, 对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有效把握三个关键环节

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CAD/CAM技能训练是机械制造工程相关专业建设中需要着重关注的三个环节。

当前各高职高专院校普遍注重生产实习, 部分校企合作院校可以在生产实习阶段, 使学生深入企业, 进行顶岗实习, 从而了解机械产品的生产流程, 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 通过参与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 加深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 使课堂上一些不太明晰的知识点通过实习得以解决。

但部分院校忽略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是根据机械专业的特点, 在相关专业课程完成后安排的实践性训练。地方高校机械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工艺与夹具设计。在安排专业课程设计时, 要注意与生产实习的协同。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之后进行, 而专业课程设计安排在生产实习之后。因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所讲授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中定位基准的确定、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阶段的划分、机床和刀具的选择、工序的集中与分散的安排等基本原理、夹具的定位原理、夹紧原理等在生产实习阶段都得到应用和锻炼, 在此基础上安排专业课程设计, 进行给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 可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与生产实习所获得的实践技能, 使课程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 可设计出更为合理、实用的工艺规程与工艺装备。

CAD/CAM技能训练一般安排在专业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之后进行, 为了保证实践训练的协同性, 在CAD/CAM技能训练中, 可把专业课程设计中所设计的夹具零部件, 利用数控技术的编程知识, 在计算机上进行数控仿真加工和实际训练, 然后利用Pro/E或UG三维设计软件, 把各个零件组装起来, 成为一个完整的夹具。有条件的学校, 在CAD/CAM技能训练中, 学生可把组成夹具的所有零件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来, 然后亲手组装成一台完整的装备。通过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及CAD/CAM技能训练的协同设计, 一个设计任务在3个模块中有效实施, 使3个实习模块有机联系起来, 增强学生机械专业知识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1]熊建南.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和企业管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科园月刊, 2008, (3) .

[2]周峰.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J].农村牧区机械化, 2009, (5) .

[3]吉卫喜.加强工程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2) :20-23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 篇10

一、机械制造专业课程设计的特点

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任务除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并能综合应用有关先修课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学生在校期间联接有关课程与毕业设计,为工程师训练奠基的实践环节[1]。在整个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过程中处于特殊地位,因此决定了它的综合性、实践性、工程性等特点。

(一)综合性

课程设计虽以一门课程为主选择课题,但它涉及的理论知识属多门课程。一般安排在学完这些课程后进行,达到培养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和训练综合运用能力的教学要求。综合性还表现在对学生计算、绘图、使用工具书、试验、计算机应用等能力的相应要求。

(二)实践性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会一般的设计步骤与方法。它所需知识和技能大部分已在有关课程及实践环节中学过,难度比较适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一般可以完成任务。

(三)工程性

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所以要按工程设计规律与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认真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要重视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全局观点,使设计合理、实用、经济、安全。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工作计划性、有序性[2]。

二、目前机械制造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近几年对机械制造专业课程设计过程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课程设计过程和相应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课程设计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培养工程师的基本设计素质有重要的影响,这是许多往届学生在从事工作之后的深刻体会。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总有部分学生对这一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课程设计,而是敷衍了事,走走过场,甚至出现相互抄袭现象,影响极坏。这部分学生即使通过了课程设计,也只能收效甚微,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计目的。

(二)课程设计选题缺乏先进性,题目偏少

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通常课程设计的选题均由指导教师确定,由于指导教师所掌握的工程资料有限,因此选题往往是已使用多年且先进性不足,学生无法通过课程设计来了解当前工程技术的最新动态,也无法学习最新的工程技术[3,4]。整个设计过程中缺乏方案的构思等设计能力的训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另外,由于题目偏少,多个学生共用一个题目,极易造成学生相互间抄袭,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程设计经常出现雷同。

(三)课程设计与专业课的衔接性较差

课程设计往往是在该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再把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下去,然后给学生数周的时间进行集中设计。有的学校甚至把课程设计与该课程理论教学分别安排在两个学期,这使课程设计与专业课的衔接性较差,造成设计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脱节,导致学生在设计中出现诸多问题,难以很快进入设计状态,不能很好达到教学目标。

(四)缺乏完善的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在许多高校,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方面的管理制度及规范已基本健全,有一套较成熟的质量监控机制,而与课程设计相关的管理制度却比较欠缺,大多数高校目前还没有建立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无法对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控[5]。

(五)缺乏规范的课程设计考核标准

考核不仅是对已完成工作的评定,更是一个指挥棒,指引人们在工作中尽量向某一方向或高度靠近。目前课程设计的考核大都是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设计的情况作一定性评价,缺少定性的评价依据,使评价的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就使指挥棒的作用大打折扣。

三、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途径

针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指导课程设计工作的实践,认为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

在课程设计开始前,召开课程设计动员会,向学生讲清楚课程设计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及方法步骤;充分认识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有机联系,在思想上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讲清课程设计的纪律、要求及评分标准,布置课程设计任务,使学生对课程设计作到胸中有数,要让学生们明确自己是这个实践活动的主体,从领会题目、查阅资料、确定实现方法到设计、计算乃至实验直至完成,都要亲历亲为,消除学生们的依赖心理,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注重选题的多样化及先进性

课程设计题目的确定要符合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设计的着眼点是让学生从理论学习的轨道逐步走向实际生产中来。因此,在选题上要有现代意识,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可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选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市场调查、到工厂观察等多途径接触生产实际提出题目,在指导教师的参与指导下结合课程理论进行可行性分析讨论,筛选出适合于课程设计的题目[6]。这样的题目结合了生产实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了课程理论和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设计中获得激发和保护,尽量使学生完成不同的设计内容,从而促使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有效避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抄袭现象。

(三)加强专业课教学与课程设计的交汇融合

在专业课教学阶段,授课教师要注重将课程设计内容有效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将课程设计的题目、任务和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不仅加强了专业课教学与课程设计的联系,使枯燥的专业课教学变成类似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而且能使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起来,使课程设计不再孤立地进行[7]。

(四)建立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监控方案

要有效地对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监控,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标准和监控方案,用以指导和规范课程设计工作,确保课程设计质量的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标准和监控方案可考虑从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实施过程和设计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设置,重点考察师资力量、课题选择、设计过程、指导工作、成绩评定、学生设计成果的质量和课程设计取得的效果等。

(五)强化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指导教师是课程设计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认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不断提高实践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指导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从设计思路、进度计划上进行引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相信学生的潜能,因人施教,引领学生积极地投入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要在课程设计之前精心编制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对整个设计过程有整体的把握;要加强组织管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及时做好质疑、答疑工作。在学生确定设计方案时尽可能采用讨论式的指导方式,提出指导性意见,以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

(六)改革课程设计的评分机制

科学、严格、公平的考核评分方法能促进学生按阶段完成好设计任务,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保证设计质量达到预期目标。应研究制定合理的评分项目和评判标准,要以应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与测评为主线,加强过程考核,从多个侧面测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严格实行课程设计答辩制,要求每个学生讲出自己的设计特色或亮点,提高答辩环节在整个课程设计成绩中的权重,引导学生把设计重点放在创新与应用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意成绩评定的合理性,建立起学生对成绩的认同感。对于设计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必须要求在规定时间重新完成或者不予通过。

此外,还应做好课程设计总结工作。每次课程设计结束后都应及时进行认真总结,根据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修改完善设计任务书的内容,使每次课程设计都有所收获,最终使这一实践环节不断得到完善。

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是实现机制专业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所以,应加快机制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程设计体系,是当前实践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5]石彪,周鲜成等.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3).

[2]陈奂.抓好课程设计强化能力培养[J].中国电大教育,2006,(1).

[3]邵国霞,梁明学.课程设计教学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5,(6).

[4]张慧鹏,钮王杰等.机械类课程设计初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8).

[6]许干.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18).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 篇11

【关键词】合作;机械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机械类专业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的一次综合性实践训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系统的必要环节。它是学生接受设计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工程实践,获得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它是评估毕业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也是结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需要。

一、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

目前大部分学校学生毕业设计通常在学校进行,由专业教师提供毕业设计课题。

1、毕业设计环节中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由专业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除部分老师带学生到工厂进行毕业实习外,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毕业实习环节,导致学生对于很多设计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入。

2、由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教学和科研任务,甚至是非常繁重的任务,导致到教室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保证,部分学生反映指导老师很少进行指导,沟通交流的时间较少。

3、部分指导老师反映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够积极主动,有些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再加上就业面试等,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很少。

二、企业中进行毕业设计的优点

1、学生方面

由专业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学生没有进行毕业实习环节,直接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以及设计出来的产品没有通过实际生产检验,学生不清楚绘制的图纸是不是规范,结构合不合理,工艺可不可行等,答辩老师在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的提问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学生对知识把握效果不好。

毕业设计在企业中进行,毕业设计课题联系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企业方面

学生在学校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学习机械设计软件诸如PROE、UG、Cimatron等,到企业后可以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提高企业的自动设计能力,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联系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根据企业生产情况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三、合作毕业设计操作措施

以模具专业毕业设计为例。

1、毕业实习内容及时间安排(一个月)

(1)钳工操作:每个学生发一份图纸,按图纸尺寸要求划线根据实际工件选择基准,学生正确使用量具实际测量工件,并进行攻螺纹、套扣、钻孔等工序。

(2)模具铣操作:学生熟悉机床的操作与保养,故障分析与排除,铣平面、铣直角、开推、铣台阶、铣斜面、铣T型槽。

(3)数控车铣操作:学生熟悉设备面板功能及手动操作与自动运行。进行成形面加工、内外螺纹,锥形螺纹的加工。

(4)数控系统、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操作:熟悉机床面板及工件装夹、校正与分中。熟悉三菱,法拉克等数控系统,熟练使用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设备编制典型的型腔、型芯的加工程序,并联机加工。

2、毕业设计内容及时间安排

(1)模具工艺结构及拆装操作(1周):分析模具工艺、结构的合理性、拆装模具,掌握拆装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模具组装。

(2)模具设计及制造(11周):学生分组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学生自己进行特定零件的模具综合设计,在企业师傅指导下学生动手操作设备进行模具综合加工。

四、合作中注意的问题

加强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剛开始由于企业技术人员对毕业设计要求不是很了解,对课题的难易程度把握不是很清楚,学校指定专业老师作为第二指导老师,相互配合。

结 论

制造类企业与学校机械类专业合作进行毕业设计,公司委派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从设计到加工的全过程。学生可以把自己设计的产品,亲自操作机器加工出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在毕业实习及毕业课题选择、指导方面真题真做,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刘秀玲.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指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6,(9).

[2] 董黎刚,赵姺.高校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

[3] 杨清之.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点思考.http://hainnu.edu.cn.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 篇12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机械专业,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带来了高等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多样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作为一个新的教育概念提出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宽度的,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地市高校, 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等方面既要不同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院校, 也要有别于精英教育下工程应用型院校, 因此要结合应用型院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的内容。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校扩招以来, 大量的学生涌入大学校门, 结束了以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历史。我国大学生比例增加是一个可喜的事情, 它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但由于入学的学生素质千差万别, 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摆在了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如何把各个层次的学生培养成各行各业的有用人才?

实际上,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一定宽度的, 我们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在大学四年里, 培养出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良好的学术修养、较强的研究能力, 又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是不现实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做法是, 各个层次的学校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制订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院校, 通常办学历史较长, 学科基础扎实而且生源好, 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较高;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 应以技术为导向, 培养学生具有系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强调面向区域经济, 面向行业发展需要, 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台州学院是新世纪由师范专科升格为综合性本科的一所地方性院校, 确定了“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高教性”为学校的办学定位, 在加快转型的同时, 始终以服务地方为学校的办学宗旨, 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校瞄准地方产业需求建立的机械类专业, 自成立以来, 紧密结合台州地区制造业发达, 而技能型人才紧缺这一现状, 进行大量调研, 制定了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强调与生产一线实际结合, 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学院有效落实办学定位, 几年来, 为台州地区的机械行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 即为生产一线和社会活动培养实用型人才, 结合机械类学科的特点,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因为机械类专业的许多课程都与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学习这些课程往往很难学透、学精。大学里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基本都是按照教学计划来组织,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验大多是根据理论课开设的, 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完成, 有验证性的、综合性的和设计性实验, 学生一般按照教师的布置和指导书的步骤完成的, 处于被动状态, 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通常受到时间和经费的限制, 也只能走马观花, 未能充分进行学习、分析和实际动手操作, 限制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虽然是学生自己动手, 但由于实践经验极其缺乏, 往往设计出来的东西无法制造, 即使能够做出来, 也与“工艺性”、“经济性”要求相差甚远。为改变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严重脱轨的现状, 急需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学目标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较好地解决了学校里实践教学“形同虚设”的弊端。目前, 台州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针对机械类专业的特点, 提出了“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期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现在正在试点。具体的做法是大学四年的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 第三年到企业实习, 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 第四年再回到学校学习余下的专业课及毕业设计, 即2+1+1, 体现“学习—实践—学习”结构一体化教育过程, 缩短毕业生在企业上岗的适应期, 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比起单纯在学校上课, 这种培养方式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 首先能较好地解决当前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能更好地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第二, 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下企业, 学生自己去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 从而会使学习有目的性, 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得多;第三, 能促进教学方式与课程体系的变革, 以学生下企业实习为纽带, 校企联系会更加密切, 学校不再闭门造车, 更加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进而促使学校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见图1) 。

三、课程体系的设计

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主要依据和基本保障, 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 不能盲目效仿重点高校, 也要有别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 要有自己的特色。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追求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 课程自成体系, 相互独立, 人为地把作为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割裂开来, 导致课程内容重复, 对整个认知过程造成困难, 因此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设计一套适用于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 机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1) 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前提。它规划了学校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 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 应以此为依据。

(2) 根据学校所在地方周边地区人才市场的供求情况, 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制定既满足市场需求, 又具备本科层次分量的课程体系。

(3) 进行调查研究。对毕业生的择业意向进行问卷调查, 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设置新的课程体系时作为重要的参考。

如台州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计课程体系的原则是:以台州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 面向浙江省及全国, 以学校的“地方性、综合性、应用性、高教性”的办学定位为依据, 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强, 具备解决现代制造技术的实际问题, 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设置课程。

2. 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以上述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为基础, 我们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精心设计。因为采用“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大学三年级的整个一年的时间里在企业里实习, 所以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整合、删减, 但对现行课程中缺少的一些实用性、先进性的内容也要适当增加。

(1) 公共基础课的设置

公共类课程整个模块的设置几乎都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确定, 几乎所有大学的所有层次都是一样的, 大学英语、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等。

(2)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

对于机械专业, 虽然是较成熟的一个模块, 但对按“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 需对部分课程进行精减。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及数理统计、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等十几门经典的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是十分有用的, 这些课程为专业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台州学院“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仍然保留这些课程, 但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整合, 如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内容上有重复, 相应的授课教师对重复的内容进行研究, 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避免无味的重复, 从而节省课时。删掉了不是很实用的课程, 如“控制工程基础”, 增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 这门课程把“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学”的基础内容整合起来, 使学生获得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 为在企业的实习打下专业理论基础, 为以后学习主干专业课“机械制造工艺学”做好铺垫, 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不再单独安排“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 不仅优化组合传统的机械课程, 还要删掉部分课程过时的内容, 增加现代科技的内容, 如在机械制造工艺学夹具设计的内容中增加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的内容;在讲工艺规程的编制时, 把CAPP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 融入到教学中。

(3) 专业课程的设置

大学三年级到企业实习一年后回到学校要完成以下专业必修课的学习, 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加工实用技术、CAD/CAM应用软件、电气控制与PLC等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知识, 在掌握了一定的实践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

(4)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

这是形成专业特色和特长的模块, 这一模块, 应完全受就业导向。必须仿照国家的机械工业发展战略, 参照院校周边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精心设计。不同院校, 处于不同地域, 周边地区的机械工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有所不同, 这一模块的设计也可能有所不同。以台州学院机械专业为例, 台州是制造业极为发达的地级市, 黄岩区是中国的模具之乡, 模具业极为发达, 具有广阔的市场, 人才需求较大, 台州学院是台州市唯一的一个本科院校, 有近水楼台之优势, 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 安排了“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 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择业意向进行选修。此外还安排了控制类的课程, “液压与气动”、“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用性的设计软件“PRO/E”等课程。

(5) 实践课程的设置

实践环节是本科学习阶段强化学生课堂知识, 训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包括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工艺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三明治下的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工艺实习安排在下企业实习的同一年进行, 一方面可以缓解已经很紧张的学时, 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这个大舞台上进行这些实习远比原有的课程体系下校内进行这些实习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完成全部的专业课后, 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之前, 安排专业课程设计, 在校内完成, 因为前一年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实践经验, 这样自己独立进行的课程设计结构一定会更合理, 更贴近实际。这个环节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同时“垫高”了毕业设计的起点, 丰富了设计经验, 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结语

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决定了其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有别于其他层次的院校。以上以台州学院机械专业“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了探讨。课程体系的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并且进行动态调整, 以便制定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的、合理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邓奕, 宁立伟.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6, 1

[2]陈扼西, 冯培锋.独立学院本科课程体系的设计[J].集美大学学报, 2006, 4

[3]钟小勤, 瞿志豪.构建现代机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11

上一篇:垂直绿化的应用策略下一篇:艺术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