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学

2024-07-10

机械设计学(精选9篇)

机械设计学 篇1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中应该属于一个纯机类专业。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在机械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机械制造过程向优质、高效、柔性、灵捷、智能及低耗的先进制造系统方向发展, 其机械产品在结构、性能及应用水平均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性能更加优越、可靠, 功能更趋完善、实用。为了适应当今机械制造行业的人才需求, 满足当代学生的求知需求, 凸显专业人才培养优势, 培养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该专业中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如何恰当开设电学课程, 怎么开?是开办有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学课程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开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对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结构也日益向复合型和综合性方向发展。为了胜任竞争市场的人才需求,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外, 还应适当地增加信息技术、电工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电学方面的知识。相对于机械课程来说, 电学课程的设置在现阶段众多院校中存在着开设的意义不明确、设置不合理、知识点不清晰、重复内容多、教学课时安排不科学、学生难以接受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该专业的课程开设演变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设的翻版, 并且学生也很难将所学到的电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机械的相关课程设计与项目实例中, 去解决制造设备或系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更难胜任机电产品或系统的设计和新型机电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故本类专业中适当增设部分电学课程, 并对所开设电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本专业机械技术的需要, 使之服务于机械、应用于机械、融合于机械, 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电学方面课程一般设置了: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工检测技术、机床电气控制技术与PLC应用技术等。这些课程的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工程性均很强, 涉及的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实验实习 (技能训练) 教学和课程 (毕业) 设计等诸多方面。如何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配合机械项目课程教学, 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 适应学生知识和技能增长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专业教学团队通过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 针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 以满足机械的设计过程与制造过程中所需的电学知识和技能为前提, 对原有的电学类课程进行整合, 教学内容序化、更新, 整合成《电工与电子工艺》、《电气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两门项目课程。课程教学内容确定结合了本专业的市场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机械课程项目任务实施中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及毕业生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等多方面因素, 并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成长规律, 设计教学项目任务, 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电学知识与技能序化, 嵌入教学项目任务中。

《电工与电子工艺》课程在教学的项目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安全常识与技能的提高, 如:照明电路的安装与检测、电动机拆装与检测、调光电路的组装与调试项目等;《电气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则注重于机械加工中的电气控制常识, 如何去辨别与分析机械设备在使用时出现的电气问题, 并能够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如:典型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CA6140卧式车床控制线路的检测与调试, 典型机床控制线路的可编程改造等项目。

三、改革实践性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配合专业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 我院实行的是授课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一体的实训室管理制度。不断融合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依据实训室现有资源不断改进项目实施的内容, 项目组的教师不断实践探索改革项目实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电气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就采用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将设计性、综合性的训练项目任务取代了原来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简单验证性实验, 教师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教学项目,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讲授, 资料查询, 操作实践, 探索解惑逐步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指导解惑、巡视检查、综合评估等作用。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去学习专业理论和练就技术技能, 解答任务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 通过这样不断地学习、练习、探索来实现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积极改善项目实施条件, 在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场地中放置专业书籍, 电脑上网资料查询, 也充分利用学生手机上网的功能来随时随地上网搜索资源等多途径辅助学生学习。同时也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逐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稳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考核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摸索, 逐渐形成课程项目实施过程评定与期末综合项目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其中项目过程评定成绩包括出勤、课堂回答问题、网络平台讨论问题、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及任务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价。期末综合项目考评取消了原来的一纸试卷的考试, 而采用综合项目考评形式, 以综合项目任务的任务书、过程实施、作品展示、项目汇报、结论答辩等多项考核内容综合评定, 避免了以往死记硬背, 有形而无实的试卷考评模式。项目化考核突出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性、灵活性和综合性, 不仅考查了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 也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多项综合技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创新地学习。

五、结束语

通过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电学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实施方法、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显著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加强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金花.电工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卢国华.电工电子技术教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3]李新德.电气控制与PLC.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2.

[4]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职业技术教育, 2009.

机械设计学 篇2

您好!

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关注我的个人自荐材料。

我是一名2000届本科生,就读于原农业部直属重点大学---西南农业大学,我的姓名是孔凡金,所读专业是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在校期间我刻苦学习、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社会公德,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我的努力,我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每年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凭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学校的辅修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同样以优良的成绩圆满毕业,能连接局域网及INTERNE的接入。在校期间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许多计算机知识,WORD、AUTOCAD、pHOTOSHOp、及C语言、汇编语言、HTML等都得以学习和掌握。特别是对WORD、AUTOCAD的应用十分熟练。我已经具备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并且坚信会在计算机应用及编程方面创造出一片蔚蓝的天空。

英语是我擅长的科目之一,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我在英语阅读与写作上更显优势,借助词典能阅读翻译专业型英文资料,总之我有着相当的英语水平。

平时我的课余活动也十分广泛,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都是我的爱好,还喜欢阅读书籍,这主要是为了培养艺术能力,有艺术才会树立好形象,才能用计算机设计出代表个人、企事业单位的好标志。

下页附个人简历表,最后,请领导核实我的情况,相信我,我会在您给我提供的舞台上献上最美的舞姿,希望领导接纳我,我愿我一生的勤勉报答贵单位!我愿与您携手共进!再次感谢您对我的关注。

此致

机械设计学 篇3

一、尊重主体, “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 教师严格地按课题教, 学生小心地跟着课题学。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 善于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 轴的结构设计, 笔者首先提出设计思想, 再强调三个基本要求, 即轴上零件能牢固可靠地相对固定、便于加工和减少应力集中、轴上零件装拆方便。之后, 由学生自行设计, 凡根据设计思想, 满足以上三个基本要求者, 均属合格。当然在实际设计中, 还要考虑诸如经济性、工作条件、使用材料以及设计人员的思路等多方面的因素, 才能最后确定设计方案。

二、拓展平台, “玩”中创新

在教学中, 师生互动, 共同游戏, “玩”中创新, 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 而且能寓教于“玩”中, 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活动之后, 通过轻松愉快的“玩”, 巩固已获得的知识, 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四杆机构中的“死点”位置, 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感到比较抽象。教材中列举了家用缝纫机, 笔者想到学校服装班的家用缝纫机, 于是就将他们带到服装班。当他们初次踩缝纫机时, 感受到有时运转自如, 又有时会碰到倒转及踩不动的死点现象, 学生觉得这很形象、直观, 通过自己操作很容易地理解了这个概念和它的工作原理。

三、优化整合, “教”中育新

课堂教学要从过去的“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征, 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模式转换。中职学生的依赖心理还比较重, 总希望老师能给出“标准答案”。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关内容的练习可鼓励学生“自作主张”。鉴于此, 笔者采用了“实践———观察———总结”的教学步骤, 让学生自己去做, 自己去想, 自己去讨论, 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正确与否, 以及改进的方法, 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 学生操作动手的机会不多。这与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动手操作的心理是有差距的。因此, 要尽量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大胆地进行“开放型”教学模式的尝试。如对《机械基础》轴系零件一章的教学, 笔者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就根据实际需要增添了一个学生动手拆装的练习, 由学生分组拆装一个减速器模型, 相互间可以讨论, 并把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通过大家一番有争论的辨析, 全班同学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树立信心, “疑”中出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 质疑问难是求异的开端, 也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在教学过程中, 如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 设计一些质疑问难的教学内容, 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液流连续性原理”时, 举了这样的例子:当你用皮管为花园里的花草浇水时, 若你用手捏扁水管, 这时水流速度加快, 冲得远;若将手放松, 则水流速度减慢。为什么?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等学习方式, 发现从自来水龙头流的水量是相同的, 但捏扁水管等于将管路截面积变小, 这样水流平均流速必然变大。这个例子学生有亲身体会, 将它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 学生很快理解了关于液体在无分支管路中稳定流动时, 流经管路不同截面时的平均流速与其截面面积大小成反比的公式。

五、创设情景, “学”中求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 创造情景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 则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例如, “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作为一次课的内容, 讲到制动器时已近“尾声”。为设计好这个“压轴戏”, 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引进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尤里卡”博士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自行车赛冠军在平地上快速骑车, 然后刹车。请大家选择自行车制动的最有效的办法:A.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这个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 大家立即发表意见。因为他们太熟悉自行车了, 也有刹车“经验”。结果, 选“D”的同学最多。“尤里卡”博士的答案是“C”, 自行车的前闸制动, 后闸减速。同学们之所以选“D”, 是注重了减速, 而问题是“制动”。接着便可以进入“制动器”的教学, 可请学生结合实际, 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制动实例。最后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作用而实现制动的。

总之, 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学生是主体”, 真正将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观念转变为我们自觉的教育教学的行为, 使学生的主体参与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边玉芳.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1]边玉芳.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

[2]邓涛.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邓涛.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学机械专业就业前景 篇4

一提到机械类机械专业,大家就不免和工厂里满身油污,手拿冰冷坚硬“铁疙瘩”的工人联想到一起,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在机械类机械专业面前望而却步了,转而去挤一些爆热的机械专业,直到三四年后看着机械类机械专业生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时才后悔不已。

目前在国内,机械类专业就业前景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都非常好的行业,除了模具行业以外,就数汽车行业了。同学们在学校可以尝试去搞点逆向工程(就是照着别人的产品搞设计),在找工作前,做几个像样的东西,这些可能会为你赢得一份好工作。在技术领域,决定你是否能得到一份工作,技术和作品比学历更有说服力。再有,就是工程师的称呼,其实一般只是对技术人员的尊称,真正的工程师一般都得在本科毕业以后5-6年才能考取。

机械设计学 篇5

学情就是研究和了解学生在学习特点、兴趣、习惯、学习方法,成绩等方面的特点,从而进行学情分析,最终通过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学生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因材施教就是要认真的研究教学对象,而研究教学对象的重要手段就是进行学情分析,所以学情分析是一项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高职学生由于录取处于末位,录取学生多,一些三本学生愿意到高职学技术,造成分数之间差异大,甚至可以达到300多分,也就必然造成很多客观的学情因素,分数的差异是一种表面特征,伴随分数差异,很多方面差异也显现出来。学习中存在自卑心理,学习能力欠佳,更谈不上学习方法薄弱,逻辑思维能力差。高职教学要因材施教,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具体分析学情,才能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才能驾驭目前学情比较多样的局面,提高教学质量。

2 机械类高职学生学情分析

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较强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调试和各类机械零件加工、产品质量检验分析等能力,懂设计、精工艺、通操作、会维修。对这些的学生整体来讲,来自农村比较多,吃苦能力稍强,能够适应职业生产的倒班要求,对于这些学生来讲,在入学时大部分同学已经对职业有了初步认识,对于以后从事的机械类行业也有初步认识,在职业素养上比较好培养,专业要求学生逻辑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空间想象能力好,肯钻研,能吃苦。这些学生主要是牢固的专业知识掌握和突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

3 教学方法探索

3.1 增强学习兴趣,调整学生内在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知快乐之者。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只有解决了内在的兴趣和动力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学习的前提条件,为以后打下基础。

3.2 改进改善教学方法

1)增加教学针对性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兴趣、优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方案设计,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授课、实践教学,要循序渐进,课程少而精,重在培养学生学会某种专业技能的理论和实践,而不在于进行通才教育。在具体授课时,要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良好的课堂设计相互配合来贯彻教学。

2)课堂内容要丰富,要能提高专业兴趣性。课堂中不能一味的讲解课本知识,要有专业的前沿发展,前瞻性技术、新产品介绍,行业的发展情景分析等,让学生要在课堂上领略日新月异的机械科技和技术发展,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增强兴趣,更愿学习机械课程。课堂教学手段要丰富,多媒体、挂图、音像,教具、模具、新技术新产品、参与式教学、头脑风暴等交叉综合运用,每一节课都会让学生充满期待,却怎么也猜不着,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3)要有可操作性。机械的教学及培养目标中要求通操作,可见操作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爱动手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编写针对性操作计划,一定的操作练习会让他们更能得到锻炼,更能增强自信,操作最好是一人一机,固定时间、固定加工或者操作规范,操作中要不断的提出问题,让他们来回答或者解决。达标后,给予考核,并继续加强,直至熟练。让学生自己看见自己一步一步的学会了什么东西。

4)校内项目教学和社会项目教学相结合。就高职院校而言,校内实训是每个院校的特色或者是吸引学生的地方,但是校内实训缺少市场因素,校内实训和校外的实训要有机的结合起来,校外实训采用全真系统,全真操作,全真管里,校内校外相互补充,实现以项目带动教学。

4 结语

努力挖掘学生学情,认真分析,综合考虑,结合实际,实现学生、教学相互联动,校内校外实训相互补充,可以使学生达到懂设计、精工艺、通操作、会维修的教学目的。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改革多元化变化,高职学生录取多元、多层次,导致了学生学情差异,针对学生有效地进行学情分析,可以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就机械高职生学情进行了分析,并就提高机械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机械设计学 篇6

一、实践教学目的

我们在总学时为48个学时的《机械振动噪声学》课程中安排了6个学时的实践教学课程,使学生可以在实验基地进行综合性、创新型和研究型的实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振动噪声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掌握振动噪声控制的基本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二、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内容根据测试内容的不同分别在室外现场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实验室进行。通过不断建设,现有的实验环境已经基本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1. 振动力学测试设备。

轮机工程专业实验室的主要设备为振动力学实验台、振动力学实验仪、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压电式力阻抗传感器、电涡流传感器、冲击力锤、梁、磁性表座及连接线、安装工具等配套设备。该系统可以完成频率响应、阻尼系数、固有频率、模态参数等实验测量。振动力学实验系统可参见右侧表1。

2. 声学环境测试设备。

实验室配备的声学测量仪器是便携式声级测试仪。

便携式声级测试仪性能稳定,使用简单,携带方便,具有A及C频率计权特性。可以用于环境噪声、机器噪声、车辆噪声、电机噪声等测量,也可用于建筑声学、电声等测量。

实验室所配备的声级计主要性能接近以往对精密声级计所规定的要求,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651号声级计标准中对作为一般用途的Ⅱ型声级计的要求,也符合GB3785标准的要求。

三、实践教学内容

本教学由演示实验、现场实验和科技创新实验三部分组成。

1.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将配合理论教学,用于演示各种振动噪声产生及传播原理,并可根据所选内容播放相应的动画及录像。

2. 现场实验。

现场实验包括噪声和振动测试两部分。噪声测试部分以校园环境为研究对象,振动测试部分主要在轮机工程专业实验室进行,包括基本实验和自主实验两类。实验室现可做的基本实验包括:自由振动法测量单自由度系统的参数;测量双自由度系统自由衰减曲线;用冲击激励法测量单(双)自由度系统的频率响应;用稳态激扰法测量单(双)自由度的频率响应;动力吸振试验;用共振法测量简支(或固支、悬臂、一端简支一端固支)梁结构阻尼系数;用正弦扫频法测量简支梁结构的频率响应;用冲击激励法测量简支(或一端简支一端固支、复合梁)梁或中心固定薄板模态参数;用稳态激扰法测量固支(或悬臂)梁结构的幅频响应曲线;用速度共振法测量固支(或悬臂、一端简支一端固支)梁固有频率;测量悬索系统固有频率并观察主振型。

3. 科技创新实验。

科技创新实验是一个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设计的实验提交给专门负责实验的老师,经评估后,进入实验室,利用振动力学测试设备进行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创新实验开拓自己的思路、展示自己的创意、践行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技创新精神。

四、实践教学特色

1. 设置实验助教。

每年通过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从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中选拔出两位振动噪声学理论基础扎实、实验动手能力强的研究生作为助教。研究生一方面承担学生作业的批改工作,另一方面参与学生的实验指导工作。学生也可以随时与助教老师就实验方面的问题进行沟通、学习。由于助教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对学习该课程又有亲身体会,所以与学生沟通交流更加方便,使得助教指导实验教学效果十分突出。

2. 按组考核,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实践课程采取分组考核的形式,这一考核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和组织分工的能力。实验前,老师提出测试要求,学生们充分讨论并选择本组将要进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巡查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进行引导。在各组均已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及时归纳具有共性的问题,提炼出针对具体实验方案的关键问题所在,并组织实施对各实验方案的论证。后续的实验结果分析延伸环节也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并形成最终的实验报告。鼓励同学与教师共同对其它小组的实验总结进行提问质疑,通过深入讨论强化对有关知识的掌握。

3. 学以致用,重视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对实验环节的主动性和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实验参与的深入程度,因此在实验方案的设计阶段就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本课程要求学生除了“校园环境的噪声分布测量及分析”实验外,还应在轮机工程专业实验室至少选作2个振动实验。要求学生自己编写实验设计方案,所编写的实验方案依上所述,需经过小组讨论,在指导老师对其实验设计方案审核通过之后该组学生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实验。

4. 实验操作,注重学生动手能力。

大学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最困难的并不是对理论的学习,而是实践能力的积累。这种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或科学研究中的能力,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全部实验过程,老师仅负责对其中关键环节的确认。对于较快较好完成实验过程的学生可以予以加分鼓励。

5. 实验报告,强调结果引申分析。

实验结果延伸分析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步骤之一,是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成果的环节,也是启发其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相对应,本课程设置的实验结果延伸分析环节主要包括:所选噪声测量环境噪声分布及其成因与对策分析;单双自由度系统特性分析;用稳态激扰法、正弦扫频法和冲击激励法测量单(两)自由度系统的频率响应对比分析;动力吸振的原理及分析,如何应用动力吸振器解决实际的振动问题;用共振法测量梁结构阻尼系数、固有频率的实验原理;梁的固定方式对结构阻尼系数、模态参数的影响等。

6. 分层教学,鼓励综合型创新性实验。

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本课程提供综合性创新型实验条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交老师审查通过后,直接进入“轮机工程专业实验室”开展创新性实验。另外,教学队伍结合教师自身科研,及时将学科前沿、工程研究中遇到的典型问题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并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实践教学总结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目前《机械振动噪声学》实践教学体系日渐完善成熟,课题组编写了《振动力学实验系统实验指导书》和《校园声环境质量现状测量与分析实验大纲》。现在部分学生通过《机械振动噪声学》理论学习及实践教学的锻炼,依托轮机工程专业实验室,在课程之余,积极申报学校实验室的开放基金和学术基金。其中,赵宁波同学的“水管路宽频消声器的设计与研究”科研创新成果,在“五四杯”科技竞赛中荣获二等奖。自开设“机械振动噪声学”课程以来,在选择继续深造读研的学生中,共有60余名优秀毕业生选择了轮机工程专业的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与控制方向。通过本科期间振动噪声理论的学习及实践环节的锻炼,使他们拥有了顺利开展研究生课题所应具备的任职能力。实践证明,本着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理念而改革的实践教学更符合大学生的培养要求。通过该环节的训练,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振动噪声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创造性地进行一些综合性的实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伟.实践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9) :123-127.

[2]鄂大庆, 庞愉平.开放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20 (2) :116-117.

[3]张文桂, 陈曾川, 杨平, 等.建设个性化实验室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5) :1-4.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05.

[5]盛美萍.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EB/OL].http://jpkc.nwpu.edu.cn/jp2005/32/sbcl/jxnr2.htm.

机械设计学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学,研究

学案教学, 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 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练、练习、巩固、归纳、系统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学案教学, 就是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教师“导”的技能, 增加学生“演”的活动,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案教学法包括“目标引入——自主预习——合作展评——启发解疑——探究达标——学习小结”等六个环节。

以“基本几何体——圆柱体”一节为例进行说明:

(一) 目标引入

目标的制定要明确, 要具有可检测性, 并与本节当堂达标题相对应。不可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 不能过细和多而杂, 而应该使用“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明确语言给出学习目标。故此, 本节的学习目标为:

1. 能说出圆柱的形体结构及圆柱的视图特征

2. 会画圆柱三视图

3. 重点要会在圆柱表面上求点

(二) 自主预习

学案教学法的关键在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树立“先学后教”理念, 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 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预习内容时, 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 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 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 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教师把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 便于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讨论、研究, 所以, 问题越细越好, 越具体越好,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教材、练习、甚至网络等资料逐步消化知识点,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间给予辅导、指点, 帮助学生理解或掌握所学内容。“基本几何体——圆柱体”一节根据学习要求提出了以下六个问题供学生自主学习:

1. 圆柱体是有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2. 圆柱面是怎样形成的?

3. 当圆柱轴线垂直于水平面时分析其三视图的投影有何特性?

4. 圆柱三视图的作图步骤是什么?

5. 在圆柱表面上求点的投影一般利用投影的什么性质来作图呢?

6. 已知A点在V面投影a, 分析A点在另外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

同时要求学生把需要自主预习的6个问题分写在6张卡片上, 在课堂上由各团队队长抽取所要回答的题目, 各团队先讨论并统一所抽取的题目答案, 再选派代表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并进行讲解, 讲解后若其它小组有异议可提出不同观点并进行讨论, 然后展示本团队认为正确的答案, 最后由老师点评, 评出一节课的明星团队, 获得明星团队的学生可获取相应的奖励学分。

(三) 合作展评、启发解疑

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 也是高潮之一,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都来探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对问题的研究、讨论, 使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良好心理氛围中完成学习内容, 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在课堂上采取“生生互动交流”或“师生互动交流”, 进一步释疑解难, 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难点或不求甚解的地方进一步理解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 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又锻炼了应变能力和交流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四) 探究达标

每个知识点学完后, 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 练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 必做题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侧重于巩固强化课堂知识信息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属基础题, 选做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化运用, 难度、灵活度较大, 是对学有余力同学的培优, 侧重于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钻研精神,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探索精神。要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选择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 以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所选难度不可太大, 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

(五) 学习小结

结合学案,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 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回顾学习目标是否达到, 还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解决, 从而进一步完善学习效果。梳理储存知识, 对整节学习进行全局把握, 建构思想方法。当堂形成知识网络, 及时复习, 力避遗忘。最好学生自我总结。时间不可太长, 3、4分钟即可。

在学案教学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经常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 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 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同伴的互助, 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同样要采取讲解的方式, 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 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 诱导, 所以学案教学轻讲授、重自学、重合作、重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学 篇8

粤机协字[2015]6号

全省机械工程学科、机械工业行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各专业行业企事业单位:

为有力推进我省装备制造业及机械工程学科和行业的发展, 经研究, 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和广东省机械行业协会联合设立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是全省机械工业行业及机械工程学科的科技奖项。该奖项的设立将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国制造2025》、《广东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 促进广东省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设奖励管理委员会, 下设奖励委员会、奖励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工作办公室。请全省机械工程学科、机械工业行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各行业企事业单位, 共同努力。落实做好《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 做好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机械设计学 篇9

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将第一章《制图的基本规定》和第二章《几何作图》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以具体任务为引领, 让学生在做中学, 教师在做中教,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具体实施如下:

一、创设任务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目标 (去做) , 才有动力 (去学) 。为了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创设具体的学习任务, 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 继而真正地“做”起来, 在“做”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创造性。

教师先展示、简介一组平面图形, 其中有尺规作图的、有徒手绘图的、还有CAD绘制的, 让学生明确现阶段具体的学习任务;

然后展示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同一位学生一开始一般质量的作业到练习后较高质量制图作业、教师的批阅点评等等。在此基础上用激励性的语言, 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别人行我也一定行, 而且会“做”得更好!

二、创设自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地意识和反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 索取新的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 自己动脑, 自己理解的过程, 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 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预习要有具体的目标任务及评价标准, 如果只是简单的阅读书本, 尤其是对刚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 没有教师适当的引导, 只会使预习流于形式, 失去了预习的意义。而且从学生的心理来说, 虽然他们都希望能很快学会, 并且很快能达到要求, 但在实践中学生常常会回避困难, 缺乏毅力、没有信心。所以笔者给学生设置了适合的目标定向, 将较为复杂、繁琐的问题分解在三张简单的平面图形中, 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从而建立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其中一图 (略去了图框线、标题栏) :

要求:

1.要求图线、字体、尺寸标注符合国标规定

2.按书本要求绘制图框线、标题栏

3.用适当的比例将左图绘制在A4纸上

4.每两学习小组完成一题

5.回答相应的预习问题

预习问题:

1.国标中规定的基本幅面有几种?彼此之间有何关系?

2.图框格式有几种?图框线用何种图线绘制?

3.标题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一般位于图纸的哪一角?

4.你绘制此图所采用的比例是什么?依据什么?属于放大比例、缩小比例还是原值比例?比例一般标注在何处?

5.图中粗实线、细实线、细虚线、细点画线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宽度如何?

6.细虚线与其它图线相交、相连处应如何画?

7.R18圆角如何能画得光滑?

8.完整的尺寸包含哪三个要素?标注线性尺寸时, 尺寸线与所标线段应平行吗?尺寸线可由其他图线替代吗?箭头的长度约是宽的几倍?尺寸界线要略超出尺寸线吗?尺寸数值表达的是机件的真实大小还是图形的大小?如何书写?

9.图中哪些尺寸数值变化, 形状大小会随之变化?这些尺寸称为什么尺寸?哪些尺寸数值变化, 图中相应结构位置随之变化?这些尺寸称为什么尺寸?它们以何为起点标注?

10.哪些图线是根据已知尺寸可以直接画出来的 (已知线段) ?哪些是有定形尺寸和不完整的定位尺寸, 需借助已知线段画出的线段 (中间线段) ?哪些是只有定形尺寸而无定位尺寸需借助其它线段才能画出的线段 (连接线段) ?

11.了解绘图的一般步骤。

此图形比较简单, 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继而产生“做”的动力, 甚至认为不预习就能直接画出来, 但如此很难达到要求。所以笔者本着“精简、够用”的原则, 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耐心地分析图形, 读懂尺寸, 阅读书本, 以期达到预习的效果。同时课前教师要清楚每位学生的的预习情况, 这样在课堂引导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创设合作情境,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小组合作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交流,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构建民主和谐气氛, 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实践意识与合作探究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取长补短,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 学习小组讨论, 修正预习作业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前, 教师点评预习情况,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预习作业, 尽可能多的表扬一批学生, 哪怕只有一点点优点, 也要不吝表扬, 因为肯定的评价不仅具有积极地强化作用, 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 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让每位学生充满热情地带着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因有两到三组完成同一幅图, 所以在各自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到大组中进行讨论, 讨论期间教师要做好巡视辅导工作, 及时掌握每一小组的讨论情况, 对讨论积极效果较好的小组提出表扬, 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引导, 使很多学生在众目睽睽下不好意思提的问题, 都可以放心地提出来。

(二) 学习小组展示并讲解修正后的最佳作品

完成同一幅图的小组派出一位代表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修正后的最佳作品, 简单讲解作图过程, 解答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 同组同学可以协助回答, 同时提出本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 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此时教师要做好适当的记载, 并在每一个代表讲完后, 都要作点评, 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教师在学生展示完后, 就其中一幅问题比较集中的图进行有侧重地较为详细地讲解, 尤其对尺寸标注等重、难点问题, 将知识点按照作图顺序完整地梳理一遍。整个讲解过程是通过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完成的, 参与率100%, 然后展示一课前准备好的具有典型错误的平面图形, 集体纠错, 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三) 互帮互助, 共同提高

因为每位学生最后的成绩评定, 与小组总体成绩直接挂钩, 这样使得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延续到课后, 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根据社会需求,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相对弱化了尺规作图, 强化了徒手绘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 所以在完成这三幅简单平面图形后, 对如吊钩等中等难度的平面图形就不再尺规作图, 而改为徒手绘制及电脑绘制。整个教学过程仍采用由学生先“做” (自行分析图形, 徒手绘制) , 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创设有效的评价机制, 促使师生共同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必然对教学评价的形式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多样性要求, 但无论什么形式的教学评价都必须有助于教学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因为职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所以笔者强调过程性评价, 相对淡化终极性评价, 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因材评价, 引导纵向增值, 淡化横向比较, 同时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的方式, 让被评价者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 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促使师生互相学习、互相激励、扬长避短, 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促使师生共同发展。

总之, “做学教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思想的发展, 其教学模式的原则是以做为主、以做为基础、以做为方向, 做是学与教的基础和出发点。“做学教”是一件事情, 是三者不分先后顺序、有机融合、边做边学边教边创新的一件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技术和技能,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问题、创造问题。教师在做中教, 学生在做中学, 以此发挥学生各自的个性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曹美玲.优化情境教学——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石.新课程研究, 2008年5月.

[2]陈继权.“做学教一体化”搭起校企对接桥梁.中国教育报, 2010年4月29日第8版.

上一篇:比较测量法下一篇:宜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