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精选12篇)
机械设计基础 篇1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工具, 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门课程是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三门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培养机械类、近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中, 具有增强学生机械理论基础,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我校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教研室承担全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 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门课程先后在2003年、2004年和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先后在2012年、2013年成为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 自2008年开始, 我们陆续编写出版了三门课程的教材和配套作业集, 现已出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作业集》《机械设计基础作业集》和《机械设计作业集》5本教材。
1 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我们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 紧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 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为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奠定良好基础。同时, 力求使教材体现我校办学特色, 结合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特点与需求, 遵循适用、够用的原则, 符合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特点。
2 教材的主要特点
在内容取舍方面, 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加强逻辑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共同培养, 特别加强结构设计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机械原理着重讲解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以传统的机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分析、机器动力学及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为重点, 为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创新能力、机构选型、分析与设计的综合能力, 适当增加了有关机构变异创新、组合创新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内容;在机构分析与设计的方法上, 既保留了形象直观、易于理解且仍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图解法, 也介绍了解析法。在机构运动分析的章节中, 不仅介绍了解析法数学模型的建立, 而且介绍了程序设计的方法, 并给出了相应的程序框图和子程序, 这样利于学生熟悉解析法计算、上机的全过程, 真正让学生掌握学过的程序设计知识, 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图解法和解析法各自的优势。机械设计内容则重点介绍各种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及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为了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 特别增加了结构设计章节。
在内容的阐述方面, 我们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尽量讲解详细、分析透彻;而对于一些偏难、繁杂的数学推导, 则适当简化;对教学中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疑点,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重点论述, 使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材在各章首辅以内容提示, 在各章末增加学习要点, 对各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 突出重点, 便于学生自学。教材中的图形简洁、形象、直观, 在机械设计教材中, 还增加了机械零件实物图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增加了一些典型例题。在传统板书教学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多媒体教学特点, 我们将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课件协调配合, 以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作业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 用以巩固课堂知识。学生通过作业掌握课程基本内容, 学会举一反三, 从而更灵活地应用知识。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我们编写的作业集, 在题目的内容、覆盖知识点及难易程度等方面与教材一致, 重要的知识点都有对应的作业题, 而且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设计计算题和结构题等多种题型, 在难度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题目的数量有一定余量, 可供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学生在完成作业集的作业后, 即可掌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解题的基本方法, 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作业集采用活页形式, 既方便学生作业, 也有利于教师批改, 并使作业规范化。
3 教材的使用情况
《机械原理》等5本教材自出版以来, 面向全国发行, 累计印数达到32 000册, 并在20余所高校中使用或参考, 受到师生广泛好评。师生普遍认为:教材重点突出, 叙述详细, 取材精炼, 深入浅出, 较好地满足了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4 体会
通过几年的努力,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教师通过编写教材提高了教学水平。
4.1 教材编写应考虑学生特点与基础
我校是地方普通高等院校, 学生的层次、水平与重点院校不同,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对课程内容的叙述要更为详细, 过难、过繁的内容要适当简化。
4.2 教材编写应注重实用性
三门课程实践性强, 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在教材编写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树立工程观念, 如在教材的例题中, 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对不合理的设计有不同的改进方案, 使学生真正理解设计不是千篇一律的, 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 提高设计能力。
4.3 编写教材应遵循教学规律
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根据课程的内在联系, 使教材各部分之间前后呼应、紧密配合。教材的内容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文字通俗易懂, 语言自然流畅, 便于组织教学。
5 结束语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 教材建设向着立体化的方向发展, 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虽然编写了三门课程的主教材、作业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 但还需要在课程设计辅助教材编写、试题库建设方面不断努力, 建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立体化教材,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机械设计基础 篇2
1、两构件直接接触并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连接成为运动副。运动副分为低副和高副。两构件通过面接触组成的运动副称为低副。低副又分为转动副和移动副。
2、一个刚体相对于另一刚体作平面运动,在任一瞬间其相对运动可以看作是绕某一重合点的转动,该重合点称为速度瞬心。
3、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公式:F=3n—2Pl—Ph。N为活动构件的个数,Pl为低副,Ph为高副。K个构件汇交而成的复合铰链具有(K-1)个转动副。机构中常出现一种与输出构件运动无关的自由度,称为局部自由度,在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应予排除。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
1、平面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
2、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是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整转副是由最短杆与其邻边组成的。
3、作用在从动件上的驱动力F与该力作用点的绝对速度Vc之间所夹的锐角α称为压力角。压力角α的余角γ(连杆与从动件摇杆之间所夹的锐角)来判断传力性能称为传动角。α越小,γ越大机构传力性能越好。
4、曲柄摇杆机构的最小传动角必出现在曲柄与机架共线的位置上。
5、死点位置:传动角为零的位置称为死点位置,死点位置缺点会使机构的从动出现卡死或运动不确定的现象。优点对某些夹紧装置可用于放松 防范措施:对从动曲柄施加外力,或利用飞轮及构件自身的惯性作用,使机构通过死点位置
第三章凸轮机构
1、凸轮机构分类:按凸轮的形状分盘型凸轮、移动凸轮、圆柱凸轮;按从动件形式分尖顶从动件、滚子从动件、平底从动件;按从动件运动分移动和摆动
2、凸轮推杆的等速运动规律能不能运用于高速?不能
3、作用在从动件上的驱动力与该力作用点绝对速度之间所夹的锐角称为压力角。对于高副机构,压力角就是接触轮廓法线与从动件速度方向所夹的锐角。
4、基圆ro越小,压力角α越大。基圆半径过小,压力角就会超过许用值。
第四章齿轮机构
1、渐开线的形成:当一直线在一圆周上作纯滚动时,此直线上任一点的轨迹称为该圆的渐开线。渐开线的特性:①BK=弧AB②渐开线上任意一点的法线比喻基圆相切③渐开线齿廓上个点的压力角不等,向径Rk越大其压力角越大。④渐开线的形成取决于基圆的大小⑤基圆之内无渐开线。
2、渐开线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是两轮的模数和压力角必须分别相等。
第五章轮系
1、轮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
2、输入轴与输出轴的角速度(或转速)之比称为轮系的传动比,用iab表示iab=na/nb定轴轮系始末两轮传动比i1k=z2z3z4…zk/z1z2’z3’…z(k-1)’平行两轴间的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公式i1k=n1/nk=+-(和上面一样)
3、周转轮系中机构自由度为2为差动轮系,机构自由度为1为行星轮系
第十章
1、定位销:固定零件间的相对位置
2、键主要用来实现轴和轴上零件之间的周向固定以传递扭矩。
3、平键连接的主要失效形式是工作面的压溃和磨损
第十一章
1、轮齿的失效形式:①轮齿折断(疲劳折断、过载折断)②齿面点蚀③齿面胶合④齿面磨
损(磨粒磨损、跑合磨损)⑤齿面塑性变形
2、直尺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强度、齿轮弯曲强度
3、斜齿轮的标准模数?斜齿轮的模数以法向参数为标准,端面参数为非标准。加工的时候
需要哪个模数
第十三章
1、带传动的三种应力①紧边和松边产生的拉应力②离心力产生的拉应力③弯曲应力
2、带传动的优点:1适用于中心距较大的传动2带具有良好的挠性,可缓和冲击,吸收振动3过载时带与带轮间会出现打滑,打滑虽使传动失效,但可防止损坏其他零件4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缺点1传动的外廓尺寸较大2需要张紧装置3由于带的滑动,不能保证固定不变的传动比4带的寿命较短5传动效率低
3、打滑是指过载引起的全面滑动,应当避免。弹性滑动是由紧松边拉力差引起的,只要传递圆周力,出现紧边和松边,就一定会发生弹性打滑,所以弹性打滑是不可避免的。
弹性滑动原因:由于带具有弹性,在传动中有拉力差引起与轮面相对滑动后果,使从动轮周围速度低于主动轮效率下降引起带磨损温度上升传动比不稳定打滑原因:由于过载,需要传递的有效拉力超过最大摩擦力所引起后果:引起带的严重磨损,严重时无法工作
4、张紧轮的作用:在中心距不能改变的情况下,保持带的张紧。
第十四章
1、轴的分类根据承受载荷可分为转轴传动轴心轴 按轴线的形状可分为直轴曲轴挠性钢丝
轴
第十六章
1、滚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1疲劳破坏(点线接触正常失效)2过大塑性变形(n极低F
较大永久变形)3早期磨损胶合内外圈和保持架破坏(不正常失效)
2、轴承的寿命:轴承的一个套圈或滚动体的材料出现第一个疲劳扩展迹象前,一个套圈相
对于另一个套圈的总转速,或在某一转速下的工作小时数
3、轴承寿命可靠度:一组相同轴承能达到或超过规定寿命的百分率
4、基本额定寿命:一组同一型号轴承在同一条件下运转,其可靠度为百分之90时,能达
到或超过的寿命
5、基本额定动载荷:当一套轴承进入运转并且基本额定寿命为一百万转时,轴承所能承受的载荷
6、基准质的选择?
7、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1保证齿根足够的弯曲疲劳强度,防止齿面点蚀发生2保证齿面
足够的接触疲劳强度,防止齿根折断发生3高速重载齿轮传动(不应按齿面抗胶合能力的准则进行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 篇3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题;课程设计;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电类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是一项实践性教学,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学习的交接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把《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力学》等所修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课程设计时需要查阅大量的国家标准、企业标准手册等相关资料,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掌握一套完整的设计原则、步骤和方法。
通过机械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做到:(1)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通用零件的结构设计。(2)根据机器的结构和使用要求能够进行外观造型设计。(3)使学生通过绘图及运用设计资料等方面的训练,达到提高基本技能的目的。
课题的选用和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课题的选用必须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着手,课题应具有普遍性和实践性。所谓普遍性是指能够充分反映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即通过课题的完成能够将课程大部分知识加以应用;实践性是指课题的选择要符合生产实际和尽可能与专业相结合。此外,设计工作量应当适合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鉴于上述要求,以常规减速器为主的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课题符合上述两个条件,所以此设计课题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课题,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巩固、提高和拓展所学内容。然而经常采用这样的课题无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课程设计的选题上既要科学,切合实际,又要具有多样性。
课程设计的学时安排为两周。对于整体的设计内容,以齿轮减速器的设计为例,通常采用“带式运输机”,设计输入为运输机所输出的基本数据,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工作:(1)拟定、分析传动设置的设计方案。(2)选择电动机、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3)进行传动的设计计算,即带传动、齿轮传动的计算;两根轴的结构设计、校核以及选用轴承、键和联轴器的计算;减速器的润滑和密封等。关于设计输出的内容有:装配图(A1);轴或齿轮零件图(A3);技术和使用维护说明书(大约20页)。最后环节为学生的设计答辩,陈述课题设计的目的和意义,讲清整体的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的质量
以往的程序是这样的:在设计任务下达之后,前三天的计算工作量相当大,教师和学生需要加班赶任务,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十分劳累。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余地,随之会出现应付心态,出现问题马上就问,过分依赖指导教师。也有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做事马虎,设计计算时喜欢照搬照抄,一错都错,问题成堆。这对学生的设计质量和学习成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讲,课程设计的前三天,几十位学生争相提问,教师要不停地答疑讲解,疲惫不堪。如此以往,学生的设计质量和工作进度都难有太大的进展。为此,我们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化整为零”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在不减少学生设计任务的前提下,把课程设计和课程的讲授结合在一起,即在学期初就将设计任务书下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有针对性地学。可以将课程设计的部分计算内容(如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的强度计算,轴承的选择和键的强度校核,还有联轴器的选择和校核等)放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作为课后的作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在日常授课期间,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适时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敦促他们及时纠正。课程设计的结构部分可以放在学生“装拆减速器试验”一节中同步进行。在装拆试验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剖分式减速器的结构,轴的结构,轴承的安装和固定方法,为以后对轴和箱体的结构设计和画装配图打下基础,并要求学生在完成试验报告的同时,完成轴和箱体的结构设计。课程设计采用这种方法,使得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学生的课后时间完成的。周期长,学生和教师都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学生遇到困难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也可以从容不迫地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学生一起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设计、绘制装配图和编制设计说明书,对于装配图的绘制通常用AutoCAD软件,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的能力。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软件有拷贝性特点,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监督学生自觉、独立地完成设计任务,防止个别学生的拷贝行为。
(二)多样化的设计内容
几十年来,课程设计的选题千篇一律,都是以减速器为题,这是因为减速器作为机器中的一个独立部件所包含的零件覆盖了机械设计课程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便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适合学生学习。另外,减速器的类型和原始数据的不同,便于学生设计出不同的结果。因此,选择减速器是可行的。然而,减速器只是一个部件,每届学生都重复同样的设计内容,会影响教师的创新精神。另外,有些学校关于制图课的测绘练习也选择减速器,这就使得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重复。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比如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观,观察卷扬机的结构和功能,将其作为设计课题;还可以把起吊重量分成多个参数供学生分组设计,这样就把带式输送机构改为提升机构,增加减速器以外的如卷筒、钢丝绳等零件的设计。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尽管做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适当延长一些时间,并辅以教师的精心指导,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普通机床的传动系统,例如,给出电动机的转速和功率,通过皮带传动到主轴箱,在这样的传动中,可以让学生练习带传动和减速器传动的设计,内容拓宽了,效果也提高了。实践证明,适当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工程设计训练,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开拓设计思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内容,课程设计也不例外。就传统设计题目减速器而言,在设计之前必须让学生有一次装拆减速器实物(不是模型)的机会,条件允许的,还可以让学生去减速器生产厂家参观或观看录像。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减速器内部零部件的形状、结构和装配关系,对加工制造的工艺过程形成初步的认识。装拆的重点是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及装配关系,便于学生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结构和尺寸。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凡是没有认真参加这一过程的学生在结构设计方面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
总言,课程设计的改革方向应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在学生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到生产实际现场进行教学,选取现场中的机器典型机构作为设计课题,然后再回到课堂教学中来。课程设计就是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设计密切结合,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建中,黄达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3]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黄瑷昶(195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现代制造技术。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篇4
1 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其基本目的有三个方面: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本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 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习和掌握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 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 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 进行结构设计, 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3) 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
2 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本学期在学习完机械设计基础内容之后, 要进行一次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选择圆柱齿轮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 因为减速器的设计基本包括了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通用零件。设计内容包括7个部分:总体方案确定、传动方案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零件的设计计算和选择、箱体及其附件的设计、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和编写设计说明书。
3 实施方式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学期未进行, 时间为1周, 时间短, 课程设计期间学生还要复习, 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 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设计中来,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在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为避免以往教师指导过细、设计作品千篇一律的弊端, 对课程设计的辅导重点在于方法, 教会学生从原理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各系统的实施到系统总成的整个过程能够自主进行, 加深对减速器系统的整体认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3.1 设计前准备工作
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较少, 而且内容抽象, 对于生产实践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 激发他们的学习性趣很难, 而课程设计安排在考试前一周内完成。作为指导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要加以指导。在设计开始时, 轴的结构设计和减速器的外形尺寸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 所以对减速器的设计专门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授课。首先让学生看减速器设计和制造录像片, 了解减速器产品及其设计过程。然后做减速器的装拆试验, 形象地认识减速器的结构。本课程设计之前, 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了具体安排, 并且制定了具体的设计安排计划和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对全体学生就设计的步骤、要求、说明书的书写格式等进行总体的指导, 在设计过程中, 指导教师坚持每天都到现场进行指导。
由于课程设计工作量大, 为了确保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制定大致的设计时间分配表, 同时, 指导教师在设计开始时要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帮助学生明白设计任务及要求.同时对学生掌握程度不够的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集中辅导.本课程设计集中1周进行,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时间不够, 实际执行时, 应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就布置设计任务, 要求学生早做前期准备, 查找相关的资料和手册,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好这部分工作, 都是临到课程设计的一周来做, 结果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3.2 结构设计
研究设计任务书, 分析设计题目, 了解原始数据和工作条件, 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结构设计是确定零部件形状和尺寸的主要阶段。重点是设计齿轮的结构和轴的结构, 对于小齿轮的设计, 应采用较小模数和较多齿数, 这样, 即可以增加重合度, 又减少了小齿轮的齿顶圆直径, 从而使箱体外廓尺寸变小, 节省了材料, 减轻了重量。对于轴的结构设计, 为了便于轴上零件的装拆, 轴一般做成中间粗两端细的阶梯轴, 然后设计成合理的形状和尺寸。为了清楚的表达设计意图, 装配草图的绘制尤其重要。该阶段不仅要确定减速器的结构和尺寸, 更重要的是通过装配草图的设计过程体会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设计方法。
装配草图设计阶段从时间分配和学生成绩考核方面都占较大比例, 为保证装配草图的设计质量, 学生自检后必须教师签字审核草图, 然后才能在图纸上画图。设计过程中教师严格检查、记录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 并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 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 (2) 及时了解有关资料, 做好准备工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认真计算和制图, 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
4 几点体会
教师每天到教室指导学生设计、计算、绘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 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不能按进度计划表执行。少数同学刚开始时, 手忙脚乱, 第二天才进入状态。不能按时在规定的教室设计, 出现迟到, 矿课现象, 虽然一再强调平时出勤记入课程设计总成绩。 (2) 独立工作能力差, 设计时不能或不进行独立思考, 学生的依赖性太强, 碰到什么问题都来问老师。 (3) 图纸质量较差, 特别是标准画法、尺寸标注, 出现问题较多, 表达不清楚。 (4) 说明书内容不够完整、工整。设计说明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提升, 要求文字简明、通顺, 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5 结语
如何把专业课教学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 一直是工程教育者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可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可桢, 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吴宗泽, 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机械设计基础 总结 篇5
第1章机构自由度
1、掌握运动副概念、分类及运动副的自由度。
2、计算自由度及应注意的事项,机构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
3、绘制机构简图。
第2章平面连杆机构
1、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曲柄存在条件,极位夹角,摆角,急回作用,死点,传动角,压力角等概念。
2、含一个移动副四杆机构的四种形式,(注意极位夹角,摆角,急回作用,死点,传动角,压力角等概念)
3、连杆机构演化方法
4、平面连杆机构设计,以k设计为主
第3章凸轮机构
1、了解凸轮机构优缺点及分类。
2、一些概念(升程、回程、停程、工作行程、基圆、理论廓线、实际廓线、压力角等)。
3、运动规律的动力特点及曲线画法。什么是刚性冲击,什么是柔性冲击?
4、凸轮轮廓的设计的图解法(相对运动原理或反转法)。
5、设计凸轮注意事项(基圆半径、结构尺寸、压力角、受力、廓线变尖交叉运动失真之间关系)。
第4章齿轮机构
1、直齿圆柱齿轮五圆两角一中心矩五个基本参数;斜齿圆柱齿轮五圆两角一中心矩计算(在端面上的公式形式与直齿圆柱齿轮一样)。
2、概念:(1)啮合基本定律;(2)渐开线的5条特性;(3)渐开线齿轮传动中心距可分性;(4)各种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5)各种齿轮中哪个面内的模数和压力角为标准值;(6)重合度的含义(连续运动的条件);(7)根切的原因、危害、避免方法、变位目的;(8)当量齿轮含义及当量齿数(最小根切齿数)。
第5章轮 系
1、定轴轮系:固轮轮系及混合轮系的传动比及转速计算
第6章间歇运动机构
1、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的动力特性。
2、槽轮机构的运动特性系数;及其与运动时间及停歇时间的关系。
3、间歇机构应用场合4、能够变连续运动为间歇运动的机构举例;各种运动之间变换所用机构举例。
第7章机械的调速
1、周期性和非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方法。
2、飞轮的转动惯量、最大盈亏功、平均角速度,不均匀系数之间关系及分析(7-6式讨论的三点)。
3、飞轮的作用。
第8章机械的平衡
1、静平衡和动平衡的条件及应用场合,及平衡质量和其所在向径的确定。
第9章机械零件设计和计算概论
1、设计零件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工作能力,工艺性,经济性),工作能力准则包括那些?
2、机械零件设计步骤。
3、应力的分类及举例。
4、选材考虑的因素。
第10章联接
1、螺纹的旋向及旋进方向判定。
2、螺旋副的效率与那些参数有关,自锁条件。在同样螺距条件下,单头与多头螺旋副效率如何?为什么三角螺纹用于连接而其他螺纹用于传动?
3、松螺纹联接、仅受预紧力螺纹联接、铰制孔螺纹联接、及同时受预紧力和轴向工作载荷的螺纹联接,这四种联接的受力分析,校核公式,设计公式?紧联接强度公式中1.3的含义?
4、键的失效形式及平键尺寸(b×h,l)选择原则。各种键的工作面及对中性如何。
第11章齿轮传动
1、应用强度公式注意事项,常提的三个问题。
2、受力分析(力的作用点,大小,方向)
3、概念:①齿轮的5种失效形式;开式传动、闭式传动(分软硬齿面)中主要失效形式、次要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及公式选用。②点蚀及轮齿疲劳折断部位;齿轮两种应力的循环特性分析。③为什么小齿轮硬度要比大齿轮的高?④斜齿圆柱齿轮比直齿圆柱齿轮承载能力高的原因。
第12章蜗轮蜗杆传动
1、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大小,方向),旋向、转向。
2、概念:
(1)为什么蜗杆传动的传动比大而效率低?
(2)蜗杆传动中那个面内的参数为基本参数,基本参数有m、α。正确啮合条件?
(3)为什么规定蜗杆直径系列(或规定直径系数q)?注意与圆柱齿轮相比时的几个几何参数的不同:
第13章带传动和链传动
1、带的应力分析,即带受几种应力,在带上能画应力分布图,最大应力发生在什么地方。
2、打滑和弹性滑动两个概念区别。
3、带的失效形成(即失效原因)及设计准则
4、小带轮直径与常数关系为什么
5.链传动的失效原因及设计准则(即设计方法)。
6.小链轮齿数z1﹑z2及链节距p选取,他们与链不均匀性及承载能力关系(见各部分注意事项)。
7.特定条件下,带或链的特定功率与系数修正法的涵义。系数变化对承载能力的影响。
第14章轴
1、几个概念:心轴,转轴,传动轴;光轴,阶梯轴,曲轴,折算系数。
2、轴的结构设计几个注意点。
3、轴的设计步骤。
第15章滑动轴承
1、动压油膜形成的必要条件。
2、轴承的分类。
3、摩擦状态?何为液体摩擦滑动轴承和非液体摩擦(混合摩擦)滑动轴承。
4、混合摩擦(非液体摩擦)轴承的条件计算。
5、润滑油的选择依据和原则。
第16章滚动轴承
1、轴承的寿命计算106 转(校核步骤:求支点反力Fr及外部轴向力FA→求内部轴向力F’ →求轴向力Fa→当量动载荷P→寿命L)。
2、概念:①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意义②轴承的寿命、可靠度、(基本)额定寿命、(基本)额定动载荷、额定静载荷。③当量动载荷的概念、能够正确选用轴承类型及进行轴承组合设计。
第17章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1、联轴器和离合器的功用和区别
2、联轴器和离合器选用原则
第18章弹簧
1、弹簧功用
2、旋绕比及其与刚度关系
3、簧丝受应力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一、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及其它相关工科类专业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的技术基础课,其涵盖的内容广,包含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学、工程材料、机械传动、常用机构、通用零件设计等内容,课程的综合性很强。该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那些从工程实践中得来的知识经验,同时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的能力,因而课程的实践性亦很强[1]。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后续专业课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设计一般通用零部件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设计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在现行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如下突出问题:(1)教学形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广泛性与教学形式的单一性之间存在矛盾,影响了学生对机械设计相关知识的掌握,限制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实践教学手段缺乏,难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由于缺乏合适的实验操作手段以及学时所限,很难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等实践能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2]。(3)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现有的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培养让学生独立进行课题规划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影响了学生将来的毕业设计选题和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3]。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围绕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设计能力的主线,试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探讨。
二、教学内容改革
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培养的是学生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但一个优秀的机械设计工程师,不仅要知道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还要对产品生命周期、项目运作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教学中应插入这些知识,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今天,社会要求的是具有扎实的实际设计能力和富有创新意识的设计者,是多学科兼融的全才。也只有综合型、创新型人才更能真正适应市场需要。作为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进行独立的创新设计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把握本学科的发展脉搏,及时补充新型机构、传动、零件。介绍新的设计理论、方法、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内容,拓宽视野。培养创新设汁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方法及思维有专门的教程和参考资料,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专门腾出时间介绍创新方法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引入创新方法及思维的话题,然后提供一些参考文献让有兴趣拓宽知识的同学进一步探索。
(一)理论教学方面。现行课程教学对设计理论有较为细致的介绍,但忽略了实际知识和主观能动性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这使得学生一遇到实际设计问题,面对一些需要根据有关知识确定参数的部分就茫然不知所措[4]。课程内容体系的编排可以考虑加强工程实际设计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适当增减教材内容,破除片面追求理论完整、繁杂公式推导的教学模式,强调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工程实际应用。以设计为线索,加强实用性、实践性内容和习题,删减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证明、过时内容、或是偏深偏难而又不实用的内容;舍去概念化的、对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意义不大的部分,加强应用性的设计方法、经验数据和公式、图表等可操作性强、对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有益的部分。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在讲解基本设计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的同时穿插一些创新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形成系统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方面。 机械设计基础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
基础知识,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更要突出机械设计实践主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最基本、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5]。通过课程设计,学生熟悉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会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熟悉使用有关的技术信息和参考资料,逐步培养独立、全面、科学、创新的工程设计能力[1]。虽然通过现行的减速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上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在减速器设计过程中,学生只需参考指导教材,按部就班进行,程式化成分很高,设计的内容千篇一律,体现不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限制了对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是可以适当简化减速器设计内容,增加创新设计内容,采用任务多样、自主规划模式,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主干技术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要体现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课堂的原则,合理设计授课计划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既注重讲授基本理论的系统性,又要分析讨论实际生产中的案例,改变“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多采用“案例法”、“讨论法”、“导学式”等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导向作用,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实践性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机械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从题目、内容及做法上沿用苏联的教学体系,目前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的题目主要还是“减速器设计”[6],这套体系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基本设计能力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由于设计内容单一、设计方法和手段单调,对于新设计方法和手段的利用不够,对于课题规划问题研究讨论不够,会影响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改变课程设计与教学脱节的做法,将减速器设计融人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而不是单独进行。在讲机械传动之前就将减速器设计题目安排给学生,对减速器里的主要传动形式进行讲解,然后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确定设计减速器的关键零部件,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程。这样,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就能以课堂作业或课外作业的形式逐步完成传动计算部分、标准件选择部分等减速器的设计计算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阶段性检查并辅以必要的指导。期末绘制图纸、编写设计说明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总结、答辩的方法把减速器设计与整个教学内容串联起来,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对学生基本设计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更加扎实,避免理论脱离实际,改善教学质量。
在完成机械设计基本能力训练之后,在不增加授课总学时和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用一周时间对学生进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不是基本能力的简单拼凑,创新能力具有进攻性,而基本能力仅仅具有适应性[3]。创新设计可采用学生自己的爱好、实用、难易恰当的设计题目,也可以采用教师科研项目中与机械设计相关题目,为学生保留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敏锐性、洞察力、预见性等创新能力。
四、教学手段改革
(一)加强实物教学方法。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更多的接触生产实际。例如:参观实验室、陈列室、工厂车间、开设实验,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简单、易于理解,不断积累实践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性,例如遇到学生不好理解的内容,可以先通过仿真动画导入,让学生对所述内容有一个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降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难度。与黑板板书相比,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可以通过图文、仿真、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节约时间对重难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三)鼓励自主学习。组织专题学习,指导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激励学生探讨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充分给予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权利和机会,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结束语
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备扎实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探讨了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纲,王之栎,宁凤艳,陈心颐. 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J]. 中国科技纵横, 2011(2):104-105.
[2] 粱新排.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研究与创新[J]. 希望月报.2007(7): 68.
[3] 尹健. 机械设计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C].贵州大学第二届实践教学改革研讨会暨第二届大学生创新论坛论文,1-4.
[4] 安琦.提高学生创新机械设计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2):53-55
[5] 王之栎,马纲,机械设计一体化教学实践[J].教育论丛,1998(1): 49-51.
[6] 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机械设计课指组,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理工科通讯,2010(7).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法初探 篇7
1 理论教学要注重规律
从学习主体的角度看, 大学教学过程是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逐步增加的过程。教师在进行理论课教学时, 应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 着重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总结, 探索规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多科综合、知识点多等特点, 学生初学时易产生该课程“没有系统性”“逻辑性差”等错觉[1]。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摸索出该课程自身的系统性, 得出各部分内容看似杂乱, 但都是按照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强度计算———使用维护的顺序进行的这一规律, 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1]。
例如:在讲授机械零件的设计时, 解题步骤繁多。如果简单地照搬演算书中的例题, 既花费时间, 又会让学生产生乏味、厌倦、茫然的感觉。为此, 可采用发现法教学, 着眼于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教学中始终以灌输设计思想、设计理念为重点, 通过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去进行自觉的地概括, 自己找出各种零件设计的共性, 学会处理各种参数、数据的一般思路方法, 使学生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避免了形式主义地掌握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 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2 课程设计要有“收”有“放”
该课程安排有两周的课程设计。初次进行较系统的设计, 一些学生容易因畏难而放弃, 有的不愿动脑想抄袭他人成果, 有的完全依赖老师, 机械地生搬硬套。为此, 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鼓足勇气, 增强信心外, 还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一方面采取考勤、检查、提问、答辩等措施。使学生无机可乘, 不敢懈怠, 即所谓“收”。从而保证了整个设计阶段次序井然, 有条不紊。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放”, 即设法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减速器设计为例, 学生感觉最困难的有3个阶段, 一是刚拿到课题时开始动笔难, 二是进行轴的结构设计考虑不周, 三是画装配草图感到无从下手。对这些难点, 教师切勿先做详细讲解, 而应让学生自己思考, 摸索出一定结果后, 再做必要的点拨, 即要少解答, 多启发, 给学生留下自学和独立思考的余地。这样,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给予必要的指导, 通过每天规定设计进度、设计要求, “逼”着学生去看书、动脑, 寻求解决方法, 最终使学生闯过一道道难关, 圆满完成设计任务。
3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能力是人在观察、记忆、想象等智力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本领, 是在对一定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科技日新月异, 知识总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 毫无疑问, 能力的培养对高职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下几点做法对培养学生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 教学内容可带点探索性, 在一定限度内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 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平面四杆机构基本特性时, 设问为什么牛头刨床的刨刀驱动机构要采用摆动导杆机构?怎样设计出满足实际需要的机构?问题情境设计的好, 就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2) 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 以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可结合有关教学内容, 穿插讲解一些科学方法论的知识或该学科曾碰到的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鼓励同学进行探讨和研究。例如:在学习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时, 可介绍对开式齿轮传动, 按理应根据保证齿面抗磨粒磨损及齿根抗折断能力两准则进行计算, 但齿面抗磨粒磨损能力的计算, 迄今尚无完善方法。
3) 自学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自由, 注重培养自学能力, 使学生养成独立预习、复习、查找和阅读专业资料的良好习惯。
4 掌握教材要懂、透、化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作为授课教师, 要对教材深入钻研, 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基础上, 才能使选择的教学方法、手段结合得更合理。而掌握教材必须经过懂、透、化3个阶段。
懂, 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弄清楚, 例如《机械设计基础》棘轮机构中, “利用遮板来调节棘轮的转角”这段话, 必须弄懂这里指的是改变摇杆摆角范围内遮住轮齿的多少, 从而改变棘轮转角的[2]。
透, 就对教材很熟悉, 能够运用自如。例如“当从动件与连杆共线时, 平面连杆机构就有死点位置。”这表明学生没有吃透教材, 对平面连杆机构传动的死点位置存在条件缺乏深入认识[3,4,5]。
化, 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化在一起, 达到化的境界。这时就完全掌握了教材、精通了教材。例如讲到V带传动的应用特点时, 教师可以把V带传动的基本理论、V带及V带轮等知识揉合到一起, 使学生自动得出结论, 与教师产生共鸣, 避免了简单呆板、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
5 教学手段要优化选择
各式各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而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又总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实现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日趋多样化, 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挂图、模型演示、实物、实验、参观等教学手段外, 现代多媒体教学已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尽管这些教学媒体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但并不是选用的教学媒体和手段越先进、越多, 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越高。例如, 如果任何内容都完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学生也会产生视觉疲劳, 感到单调、乏味;如果所有的机构都用三维动画演示, 就难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读图能力。所以, 选择教学媒体和手段时必须考虑其教学功能是否符合教学的需要, 是否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恰当地进行优化选择, 而不能只追求形式。在可能的情况下, 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相结合进行教学[6,7]。
总之, 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 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 并创造性地加以优化组合应用, 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邵刚.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电工业出版社, 2009.
[3]夏云.机械设计基础中的合理性理念[J].职教论坛, 2005 (32) :23-26.
[4]郑增铭.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44-46.
[5]蒋洪斌.机械设计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J].职教通讯, 2010 (5) :55-56.
[6]王军, 何晓玲, 田同海.机械设计基础网络课程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21) :12-13.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创新与实践 篇8
近几年, 我们在机械专业的综合实践中,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构思能力、社会调查和分析问题能力、独立思考和协作能力、计算绘图和运用工具书能力、审核设计说明书和图样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 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收到了预期效果。
综合实践与传统的课程设计相比, 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课题的确定上。在仍然保留减速器为核心题目的前提下, 适当扩展设计课题。
首先, 公布具体的课程设计题目, 并由相应的指导教师对每个课题的性质、涉及的相关知识、设计工作量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等方面的情况略加阐述。为接近生活和生产实际, 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中的设计参数和原始数据只有少数是完整给出的, 大多数是部分给出的, 个别的甚至根本没有给出, 区别度大, 模糊性强, 试图为不同程度的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然后,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志向、自由组合、自主选题。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对学生的信任和支持, 也允许少部分学生自己选题。实际情况表明, 自己选的题目都有一定难度, 学生对课程设计很重视, 对自己很负责任。
综合实践大致划分为以下类型:
1. 以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核心的传动装置设计
这是传统的设计题目, 设计指导书和参考资料完备, 教师也有一定的指导经验, 因此仍然保留, 也可以同其他题目相对照。
2. 教具设计制作题目
由于学生熟悉教具的工作原理, 清楚教具的作用, 所以积极性很高。他们克服困难, 自己动手, 先后制作了平面连杆机构连杆曲线演示板、含一个移动副的平面四杆机构演化规律演示板、飞机起落架机构死点位置演示模型等。其中, 含一个移动副的平面四杆机构演化规律演示板的制作难度较大, 学生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保证了质量, 也有很大收获。学生还设计制作了压杆稳定演示装置等材料力学教具。
3. 校园小机械设计
这类题目趣味性强, 有实用价值, 因此吸引了大多数学生。如:旗杆及附属装置设计;礼堂幕布自动启闭装置;校门启闭装置;多孔试卷装订机等。这些题目有的虽然看上去并没什么难度, 但是随着设计的深入问题便不断出现。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有限的设计时间内无法完全解决, 但是仍然可以使学生受到设计训练。比如, 申报校门启闭装置题目的学生, 首先对自动伸缩门的结构、特性、品牌进行调查, 然后, 提出了对校门的改进意见, 进行了相应的设计计算。
4. 动态广告牌设计
目前市场上各种动态广告牌争奇斗艳, 许多是依靠机械传动装置工作的, 我们要求设计多画面翻转式动态广告牌, 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同学选用了课堂上没有介绍的蜗杆凸轮间歇机构实现四画面的转换;有的同学还对吉林市的室外广告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有些同学除了选择正确的传动方案外, 还完成了细节设计。通过这类题目的设计, 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使他们看到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的应用价值。
5. 吉林市标准机械零部件市场销售情况调查
安排这个题目, 一是考虑到现场机械维修人员应当了解市场, 不仅能够设计, 也要学会选用, 要有经济意识和价格概念, 跑市场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二是考虑到近年来机械专业毕业生有从事营销活动的趋势, 接触吉林市标准机械零部件销售市场, 对机械产品的价格、质量、竞争情况有所认识也是必要的, 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有些学生原来以为这一组轻松,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写出一份好的调查报告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令人欣喜的是, 申报市场调查题目的同学十分认真, 最长的一份调查报告达2万字, 是从近百家标准件商店搜集来的数据, 学生收获很大。
6. 自选题目
有的同学选择了农村打井机的传动装置, 设计期间还特意回家乡现场考察一次, 加深了印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由于课题有一定的灵活性, 学生参与热情高, 责任感明显增强, 所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在以往以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核心设计题目的基础上, 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 从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相结合的选题思路入手, 拓宽设计题目,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尝试, 效果显著。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研究 篇9
1. 理论知识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综合应用“机械制图及CAD”“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工程力学”等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工作, 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 了解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 让学生拥有机械设计能力, 能独立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 让他们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强, 内容抽象、知识繁杂、逻辑性差, 内容枯燥、乏味,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 总是有些不力不从心,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讲解。
2. 课堂教学导入应该形象、生动、直观
一堂课中有效的教学导入不但能使学生积极地接受教师所授新知识, 而且还可以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快速将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上,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职学生好奇心极强, 做事凭兴趣, 且自我约束能力差。因此, 在讲授每个新的机构或零件时, 教师应该要让学生对其有良好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直观的教学模型学习信息。这样能将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 参与教学活动中来, 利用知觉规律组织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 也越来越先进。在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机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具体地讲, 这门课程主要涉及常用机构与通用机械零部件, 教师除了可以利用大量的实物模型进行讲授外, 还应该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 以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形象,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4. 及时进行阶段总结、考核
这门课对中职学生来讲, 还有一个学习特点, 就是老师讲解时明白, 看书一看也懂些, 但就是不会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而言之, 学生对该课的学习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 对课程的实质、其中的奥秘还没有真正领悟。当然, 这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因此, 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阶段总结,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注意事项, 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搞好系统总结与复习
课程结束后, 老师要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与复习, 使学生对课程有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复习时教师只需概括性地总结, 没必要详细讲解, 可针对学生情况编写复习材料。在复习材料中, 教师应对各教学难点从不同深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使学生从复习资料中能一目了然地检阅自己的学习, 老师再通过答疑、做示范答案等形式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样, 可以保证每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内最大限度地弥补学习的薄弱之处, 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机械设计基础”课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是连接专业基础课和机械专业课的桥梁, 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处于关键位置。这门课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及毕业后从事各种机械的维修和开发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改进势在必行, 提高教学质量是从事机械专业教学的每一位教师永恒的追求, 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改良教学方法, 对于该课程的教师而言任重道远, 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总结经验, 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朱如鹏, 郭学陶.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5.
机械设计基础 篇10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当前, 《机械设计基础》面临着知识量不断扩充, 教学课时不断减少、任务要求进一步提高的现状:教学内容丰富且杂乱, 缺少教学重点, 相关的概念、名词、公式、图表很多, 同时夹杂着各类数据标准、国家规范等, 许多学生抓不到头绪, 学起来很吃力。因此, 改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一大重点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从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 增加实践性、应用性教学的课时, 减少理论性内容的教学课时。
(一) 四线式教学体系
从教学体系上, 将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和安排。采用四线式教学方式, 将机械设计基础的四大板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中的重点内容作为教学核心, 即以分析机构的工作原理、设计零件结构、以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知识对机构强度校核、采用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知识对机构和零部件的形状、位置、配合精度进行规定和选择这四条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改革和四线式教学体系的建立, 能够从基本的知识、理论、方法上有效导入教学, 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进一步发展专业课的学习、加强工程应用能力、提高今后的从业率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推动了人才的持续发展。
(二) 校企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研究
学校和企业还应联合携手共同培养和塑造应用型人才, 如让学生参与产品的机械设计和科研课题研究。学习过程中, 学生结合所学到的知识, 了解机械产品的设计过程和各个实验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实验要求, 对机械结构和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加以分析、辨别, 进而掌握了常用机械设备的传动原理、结构特征和设计方式等知识, 使学到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融化。教师通过组织这些实践活动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升华, 将课程内容变得紧凑和有序, 脉络分明, 重点突出, 学生知道应学什么内容, 知道用在什么地方, 目的性更加明确, 学习效果更显著。
(三) 开阔视野, 增添新知识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与时俱进, 结合实际教学内容, 吸取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和新思想, 将技术应用的新拓展和改革的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当前我国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内容比较陈旧, 实际案例偏少, 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 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地增添些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创新思维的新内容, 及时将校企合作研究项目、企业生产实际应用项目中的合适案例介绍给学生, 将当前生产生活中的创新案例、创新技术应用引入教学课堂, 让学生开拓知识面, 补充信息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地改善教学效率。
二、实验项目的创新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实践环节, 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多年来, 在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多采用的是认知型、验证型的实验科目,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验证、实验操作技术的掌握等,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术、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 因此, 已远远落后于创新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 因此, 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 丰富实验项目,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 增添实验项目
教师可以在常规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富有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如3DMC机构组合创新实验、轴线结构创意设计等, 让学生亲自去组装、调试、设计, 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3DMC实验台是一部综合性较强的智能化实验设备, 可以模拟和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创新性思维进行机械原理和设计的学习, 实验台包括高、低副杆组成机构以及相应的构件、构架、连接件和辅助机构, 还包括机械传动领域的各类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带传动、涡轮、蜗杆等, 通过试验台学生可以进行机械传动项目的方案设计, 还可以改变执行构件, 采用不同的运动构件自由组合, 搭建新型的传动机构, 进行不同传动方案性能的比较和测试, 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个人的思维、操作相结合, 优化和分析实验方案和实验课题, 进一步提高了相应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开放式的实验教学
学校可以开放机构陈列室和部分实验室, 实行半开放式管理,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自学和实践。机构陈列室中展出了各种常见机构的构造和形式, 运行原理和基本用途, 学生可以随时进入陈列室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研究和观察, 在样品陈列室还可以对内部结构不清楚的地方, 进行拆装和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应用实践活动, 如全国性和区域范围内的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等, 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 激起学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以减速机为课程结构设计,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机械设计理论和学科知识, 掌握一般的设计规律和设计思想, 使学生能够在机器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设计方案, 在制造工艺、性能维护、经济安全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一方面, 由于教学仅限定于减速器, 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 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 另一方面, 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2~3 周内集中进行, 使学生在着手课程设计时与基础理论知识产生疏离, 问题和难点增多。因此, 改革教学模式应从改进课程计划入手, 将课程设计和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使学生能够边学习边动手, 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拿到课堂中学习, 提高教学的效率, 减少问题的堆积, 学生学习有了目的性和方向性, 能够带着问题求知, 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同时, 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加以巩固和温习, 通过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进行一半的时候, 可以布置一项创意发明任务, 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 带着问题和思索进行, 找到创新的节点, 形成初步的设计思路和方案。
四、结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细节上予以关注, 通过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能够为其他专业课程的顺利引入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工程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 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引导的学习气氛, 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促进作用,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是学生学习后继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学科, 学好这门课程, 既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 更应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的能力,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改善教学内容, 改善实验课程设计和应用等方面, 分析探讨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 以期提高课程的创新教学。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创新教学,实验
参考文献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62-0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类院校与近机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随着我国教育结构的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师资结构、学生来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高职学生的需要,必须做出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包含了静力学、平面力系、空间力系、四种材料力学构件变形形式、平面连杆机构、凸轮、带传动和链传动,齿轮、轴、联结,液压与气压传动等丰富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材的滞后性越来越呈现出来,因此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要删除陈旧的章节,增加必要的新知识等手段,精心设计课程体系。针对高职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喜欢动手实训操作的特点,根据“理论够用”的原则,尽量减免理论的推理计算内容,抽取更多的课时为适合实训的内容。
机械设计是前序课程运用的综合,它涉及工程力学、金属及热处理、公差与配合、机械制图等课程。要想将设计做好,必须将这些知识综合运用,同时还要自学一些相关的设计知识,能熟练的查阅手册。同时,要增加计算机辅助设计,proe零部件组装和三维动态仿真等相关专业知识。
原理的推导、证明不是重点,应分配更多的学时在学生练习,掌握公式、定理,熟悉设计方法。例如:带传动的打滑原理的推导,变为齿轮的原理等知识点都可不作为重点,只需说明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学方面多数情况下也是沿用传统教学手段,即使现阶段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但由于课件的滞后,多媒体演示也与传统的图纸和黑板粉笔教学大同小异,对于学生来讲,学习枯燥乏味,宛若听天书,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理解,对于教师则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制作课件、写教案和改作业,而教学效果甚差。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感兴趣甚至教师不受欢迎会直接导致学生精神上的罢课,教学效果自然谈不上。
从笔者自身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来说,这门课程的确有大量理论知识,但是教学方法应该灵活机动。例如齿轮机构的分类和特点、工作原理、设计计算,结构设计等,在教学中遵循由简到难,由表及里,充分利用实物、挂图,动画等教学工具进行讲解,组织学生进行实物的装拆,使学生充分理解机构的常见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再设置典型实例设计题目,分组分析讨论,将所学知识链接起来,形成扎实的知识网络,设计思路,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教师在设计思路上加以引导,对方案的合理性、正确性进行把关验收,并对一些知识、经验参数加以补充总结。又例如,在平面四杆机构项目中,鼓励学生用废纸板、木棍、木块、钉子和销轴自制机构模型,通过改变钉子和销轴的位置,控制机架、连架杆和连杆的长度,记录什么条件下可生成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或双摇杆机构。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实现了边学边练,充分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最终考核成绩的主要由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训考试成绩共同决定,并偏向于实训考试。理论成绩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测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上课表现情况等。实训成绩可为若干次实训项目(包括企业的实习成绩)的平均成绩。考核内容尽可能简单而全面,能够使学生看到自身不足的同时不会对学习丧失信心。而且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分中占的比重不大,使学生明白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临时抱佛脚和作弊都无济于事。
四、教师和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在父母和老师的庇护中成长,具备理论学习能力,缺乏动手能力,具有独特个性,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对所学专业领域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对具体工作性质的理解,即缺乏工程素质,当然这也源自于教师的工程素质的缺乏。这使得许多高职生出了校门就面临失业或者刚上岗就由于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而下岗,甚至一些人被迫改行做其他的工作,造成残酷的社会打击。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完全可以控制,出路就在于从思想上、态度上、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实将工程素质培养问题放到足够重要的位置上来,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师生共同的工程素质。对于教师而言,自己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程资质如工程师、机械师等专业职称,并且亲自参加过相关工程项目。对于学生而言,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在实习中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实习中收获职业素养,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忠于职守、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也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教学有了进一步提升,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吴建展.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福建高教研究,2001
[3] 李国斌.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番禹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53-55.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的探究 篇12
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教学条件有限,在授课中教师任然是以示教板或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直观的讲授,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很少主动地对内容进行思考,最终达到的效果也只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机械行业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行业发展对机械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还是以传统、经典的教学理论为主,缺乏先进技术的引入,导致《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只是基础教学,教学内容缺乏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该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是组成机器的一些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机构、原理及应用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初步具有分析、设计和选用机构及零件的能力,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但内容繁杂,缺乏系统性。经常出现学生毕业工作后在实际的接触中对一些常用的机构和零件,例如联轴器、轴、轴承等仍不知所以然,甚至不认识。归根结底,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基础差,课程内容虽然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平日里缺乏观察,学起来抽象,缺乏想象能力,又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书本与黑板上出现的简单线条使他们无法与结构复杂的机械零件联系起来。
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解决学生的感性认识,开设《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做好教学目标设计。但在中职院校中,大多是因教学条件有限,实验室设备不健全,或者完全没有机械设计实验室,实验教学环节大多是被忽略的,造成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学生能力的培养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实验教学目标必须突出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培养,出动手能力外,还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关注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思维设计,实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
2 建立实验室及对实验室的几点要求
中职院校应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引起重视,并建设本课程的专门实验室,具备实验与理论一体化教学的能力。结束教师带着模型与示教板进课堂的时代,实验室的建设首先按照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为主线,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为辅线的思路展开;其次应与机械科学、机械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相一致。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在规划时,应注重经济效益,以最小的投资,建设出最具特色的实验室。根据大纲对课程实验的要求,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常规仪器与设备,具有独立的实验操作平台,将教学模型及常用机构、零件的展示柜环布于教室,添置投影仪与学生用电脑。
教师制作课程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收集大量图片与视频材料,并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在专业教室上课。讲授的同时,学生可直接观察零件或机构的模型,并通过老师的讲解,课件的演示,对所讲授内容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习兴趣,并开设网络课堂。拟将各类拓展实验项目以网络为基础,开设与实物实验相对应的虚拟实验内容,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虚拟实验。例如齿轮范成实验,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可代替一笔笔绘制类似加工过程,省时省力且更具体形象。
根据大纲对实验课程的要求,学生还要完成《机械设计基础》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加强了学生对仪器设备的操作、机械结构的拆装等实践动手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3 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
基于上述机械设计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以及对实验室的建设,我们培养综合素质较高,且具有较强(下转P296)(上接P254)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提升试验课程的地位,建立新型试验课程体系。
3.1 建立新型实验教学方法
首先按照目前教学大纲要求开设经典的实验,学生通过经典实验能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够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其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新增开设综合性实验,综合之前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材料、制图、极限配合、工程力学等多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实践能力。针对不同的实验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理采用“项目驱动”法,以课题的形式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自主研究,评价其可行性,提高自学及讨论研究能力。
试验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钻研精神,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以引导为主,重视理论指导,对于拓展性知识,教师首先要做好铺垫,以免学生因理论知识不足失去实验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加强创新技法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把握实验原理,强化动手环节和数据分析处理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3.2 建立科学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
以往的机械设计考核中,只采用试卷考试的方法,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严重限制了实验课程考核的必要性。实验课程的评价方式只是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来打分,而且实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小部分,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因此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程不重视,不认真做实验,抄袭别人实验数据等现象。所以笔者认为,该课程成绩应以实验考核为主,采取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书面考核重点理论知识并以占据总分小比例为辅。教师需根据培养目的和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公平的考核方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考核的方式既包含书面考试、实验报告评价,还包括观察学生实验过程、展示技能,体现创新能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定。
3.3 建设一体化师资力量
随着实验教学的不断改革,先进设备的应用,综合性实验内容的增加,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一体化”教师的要求。21世纪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现在大多数中职院校仍存在着理论教师只愿意承担理论教学,不愿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很少花时间去了解专业方面的新知识,更谈不上接触专业的前沿领域,对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一体化教学”的认知。要改变理论教师不兼实验教学的状况,鼓励和提倡理论教师担任实验教学,对于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理论教师最清楚课程当中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指导可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得到进一步完善,还能避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4 结论
【机械设计基础】推荐阅读:
机械设计基础感想09-09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11-03
机械设计基础总结11-15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初探09-30
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09-15
机械设计基础下习题09-29
浙大机械设计基础考研10-05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心得体会11-15
机械设计基础项目管理07-31
《机械设计基础》复习资料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