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2024-10-13

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共12篇)

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篇1

体育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是德、智、体、美、劳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特殊的教育属性,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所需要的是具有全面素质的高新人才,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在新时代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形成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了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以真正实现体育的育人功能。

一、在体育教学中贯穿道德品质教育

体育作为一种行动教育,多数在户外进行,与室内其他学科的学习相比,一些道德品质与精神意志更容易表现出来,此时教师再加以积极引导与教育,有机渗透道德品质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竞争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则性,需要大家遵守纪律才能体现活动的公正与公平,才能顺利完成目标,这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在一些竞技项目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是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的最佳时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要学会竞争,在竞争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长处,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成功并不是靠某个人而取得的,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团结配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体育教学的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同学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往往是风吹日晒,训练时间长、强度大,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成功,尤其是某些活动,如长跑,训练方式单一,强度大,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此时,教师除了组织多种形式的训练,加强技术指导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迎难而上,努力奋斗,不怕脏,不怕累的顽强拼搏精神教育。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教育思想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引起了社会各届对终身体育的关注。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思想的基础阶段,是学生接触体育最全面、最系统的时期,对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既要在课堂上学会运用,又要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并使之成为一生的自觉行为。

学校的体育教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在学生时代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伴随他们的一生。他们所掌握的相关体育知识与技能是实现人生价值、贡献社会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术与技能,让学生受益终身。如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裁判能力、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的能力以及指导他人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等等。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外,还需要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身的身体结构及机能充分了解。另一方面,对各种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有一定了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三、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

体育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利于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各国对体育教学中美育教育的融入非常重视,重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以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外表整洁,举止端庄”,并且强调身体发展在美学方面的重要性;新西兰也明确提出学校体育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能轻快,优美地进行运动”。同时美育也可以大力推进体育教学的发展,二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广大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有机渗透美育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收到良好的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卢梭曾经提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美的向导,教师自身美的修养对于美育教育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以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教学中语言的运用既是一种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其运用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效果。一种是有声语言,教师的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严谨、深刻,有感情色彩,要根据不同的活动、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语言。另一种是无声语言即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全方位完美地展现自己,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要运用优美的体态语,标准而漂亮的示范动作,乐观开朗的性格,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这一系列优美的形体语言,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效仿的楷模,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其次,教师要有研究美感的生理与心理基础,有判断美和评价美的能力,有一定的审美常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如在教学中讲授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下把动作做得轻松而优美,让学生在学会动作、掌握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享受美,将内心体验的美和外形观察的美结合起来。

在体育教育中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新型人才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从体育特定的教育环境与教育特点出发,以全新教育理念为指导,切实将教育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的育人作用。

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篇2

体育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教师有共同之处,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有组织的师生双边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和指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意志品质。而体育教师虽然也传授一定的科学知识,但是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来掌握所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动中求学”,在。练中求道”而体育教师既要。塑体,又要育人”。

2体育教师对学生存在着强烈感染力

对于自我意识不断完善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体育教师所表现出的许多好行为和活动,都是他们追求和效仿的目标,由于青少年学生善模仿的特点,促成它们努力在各方面都做到和教师相象,学教师的样子。在学校这样一个社会团体中,体育教师抛头露面的机会和场合最多,从早到晚,从教室到体育馆,无不见到体育教师那健美的体魄。尉健的步伐,出色的运动能力,娴熟的运动技能,勇敢顽强,朝气蓬勃的精神,这些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性。首先是欣赏,羡慕,而后是追求,模仿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所以体育教师正好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向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诱导和教育。

3体育教师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上有独到功夫

体育教师在广阔的领域里,通过运动竞赛,游戏等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和情感的`体验,可以使学生的天性暴露无疑,可以在活动交往中和竞争中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可以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采取适宜的方式扬长避短,所以体育教师在塑造青少年个性方面所起到的这种独特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

4利用课堂常规育人

课堂常规是把体育教学中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要,措施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贯彻课堂常规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的过程。如:课堂常规明文规定,上体育课不许穿皮,教师应该首先遵守,然后再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对遵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遵守不好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5利用教材的教育因素育人

在体育教材中,有些教材本身就有教育因素,比如游教材,体育基础知识教材,还有一些教材从它的外表,不具备思想教育的因素,但只要抓住这些教材的不同点,认真挖掘,就会发现各种教育的因素,然后将这些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去,就能很好的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中长跑教材要求学生有吃耐劳的精神,接力跑要求学生有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神,跳远教材要求学生有勇敢顽强的精神,舞蹈韵律操文明和美感等。

6用体育课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育人

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法对学生可以进行大量的思想德教育。如:队列队行的练习,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空间知觉的基本练习,同时也是一种严格组织纪律性活动,他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履行道德义务所需要的控制能力。此教师必须把握住这个时机,。严格要求”并。持之以”。又如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课后收检、送还器材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务的时机,因此教师对学生做的这些工作要提出明确要求,如:搬垫子时不许在地上拖,排球不准用脚甥,收拾器材要小心轻放等,对于主动整理场地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对不爱护公务的同学要批评教育,对故意损坏公物的要赔偿,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务的良好习惯。

7利用课终小节进行育人

课终小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机会,首划、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任务是否完成,下次课所授的内容.任务,再结合本次课的教学实际肯定成绩,提出问题,通过小结,提出表彰和适当的批评教育,使体育精神文明之花在学生灵魂深处扎根。

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体育;德育;地位;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德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体育作为中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达体育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技能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也承担着德育的重要责任。因此,体育与其他学科一样,要将育人这一根本教学任务融入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一、体育教学对于道德教育的功能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道德品质的培养不仅受其知识水平、认知程度、个性特征的影响,还受生活经历、学习过程、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基础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内容很有必要。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了道德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只能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思想上的洗礼,我们仍然需要对学生辅以实践教学,并且,很多学生对于直接的思想道德教育都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在实践中进行隐性德育比直接的思想教育更有效果。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又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学校要充分开发这些资源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体育运动就拥有着丰富的教育功能,体育活动的规范规则能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长跑等耐力性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拼搏的精神,篮球等集体性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竞技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些功能的实现都需要老师及时正确的引导,通过体育教学形成学生稳定的心理品质。

二、体育教学在道德培养中的途径和作用

1.体育的规则培养着学生公平、公正的道德品质

体育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是,更多的是一种身体的学习与锻炼,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尤其是体育竞技活动中,有着严格的规范,这些规范对于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上体育课要求学生必须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参加运动时必须穿宽松的服装,最好是运动服运动鞋,这些对学生都有严格的要求,能够让学生在长期的上课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到遵守规则、遵纪守法。同时,体育课还涉及到运动的器材的搬运、场地的整理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从小事做起,爱护公物。体育竞技活动一般都有着严格的竞赛规则,学生在规则的约束下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培养他们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体育教学的纪律性,在活动过程中,要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让学生能够明白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养成自己的行为责任感,禁止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等行为。

2.集体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

很多体育活动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展开的,例如接力赛跑、篮球、足球、排球等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在小组间竞争,通过合作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竞争来培养学生的拼搏向上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集体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不再是个人行为,而会对集体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集体的荣誉又会给每一个成员带来影响。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置于集体之中去思考,让他们明白自己表现得最好不如整体的优秀,个人要让步于集体。同时,通过比赛、评奖、评优等活动行成一种激励机制,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情感上的愉悦。这种荣誉感和使命感在学生的心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转化为体育学习的动力与精神。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老师要注重集体活动对学生的指导,强化学生的“团队”观念。体育课基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老师在课前整合、报告人数等方面都要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课堂中要采用科学的组织教法,在篮球等集体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所擅长的技能进行角色分配,让他们明白自己在集体中所承担的义务,避免个人英雄主义。对于体质比较弱、技术比较差的同学,老师要多多指导,同学之间也要相互关照,用集体的力量带给他们更多的热情和信心。既让学生明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养成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

3.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艰苦磨练的精神

体育运动需要消耗很多的体力,要想坚持下来要有强大的身体素质和毅力,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能够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毅力,锻炼他们的恒心,尤其是武术等体育活动。球类运动比较侧重自信、技巧、灵活度,武术运动、长袍等比较侧重耐力、持之以恒,这些活动都潛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思想品质。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针对不同的活动培养学生 不同的道德品质。例如在长跑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强度、不同的组次、不同的距离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培养他们的恒心与毅力。对于一些反应迟钝、没有耐力、没有毅力的学生,可以跟他们讲讲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讲讲那些奥运冠军在赛场下的辛酸血泪,燃起他们心中的爱国热情,同时为他们设定阶段性的目标,帮助、监督他们一步一步地完成,培养他们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

4.体育竞赛培养了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

在参加比赛时,学生为了个人和集体的荣誉都用于拼搏,力争上游,在失败之后也能够及时地分析原因,寻找问题,重整旗鼓,以备再战。同样,这些素质的养成也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与教育。在学生赢得比赛时,老师可以跟他们一起高兴一起庆贺,同时也要给他们讲解骄兵必败的道理,让学生明白胜利不是目标,一次的胜利也不是结果。当学生在比赛中输了,老师要及时地安慰他们,帮助他们一起寻找失败的原因,告诉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不断地努力、改进就会越来越好,总有一天能够成功,要树立正确的竞赛心态。

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是体育竞技中,安全的教育也很重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不仅是对学生的生命健康负责,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育在育人方面的成效

1.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础教育课业多,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是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本来就缺乏自信,长期的学习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就容易自暴自弃。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在体育锻炼中,他们培养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开阔了视野,在一些活动、比赛中重新找回了自信,慢慢认识到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端正了学习态度,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2.通过体育教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影响却是无所不在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活动,也让同学们逐渐养成了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久而久之,这样的态度品质就形成了一种校园风气,积淀成为校园文化,影响着更多的人。很多不服管的顽劣学生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了集体主观念,明白了集体的利益重于个人,在体育比赛中养成了遵守规则尊敬守法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了校园的和谐。因此,我们的学校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和特色突出重点,开展特色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将体育教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与体育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将德育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书俊.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的首位[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08)

[2]冯官秀.从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看体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13)

作者简介:

唐渊(1980~),男,汉族,重庆市人,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硕士,四川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论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篇4

一、体育中的道德品质教育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体育活动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因此,许多国家在制定学校体育目的任务时,都提到注意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是学校体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开展体育教学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健康,还肩负着社会责任,把参加体育锻炼与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相联系。

体育能卓有成效地育人,这是已被实践多次证实了的。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人在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运动竞赛时,情绪往往兴奋、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能最真实地表现出来,而规则、裁判、道德、精神文明规范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且这种教育过程是在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一般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培养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良好作风,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体育中的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在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要赋予新的意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就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

我国在新的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也提到了终身受益问题,这就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就是要强调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并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形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指挥队列的能力,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竞赛的基本裁判能力,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的能力,以及指导他人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等等。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学生步入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对社会作贡献打下物质基础,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也会为事业的成功和进行社会交往创造条件。

三、体育中的美育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根据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中进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育。各国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从不同角度将美育列入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之中。芬兰明确提出“体育可以为美育提供可能性”。新西兰提出学校体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能轻快,优美地进行运动”。英国在关于学校体育的目标中列有“美的理解”的内容。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外表整洁,举止端庄”,并且强调身体发展在美学方面的重要性,“从古代人体美的形象开始,就列入了人类美学概念中,不懂得协调发展的肌体和健康,就不能理解人的内在美”。不少国家愈来愈重视利用体育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美育在人的正常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是辅助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体育中渗透着大量的美育因素。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可以感受和意识到三方面的美的现象。从身体角度可以意识到身体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等,从运动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从行为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机智美,等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运动中可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感受到享受美。

当然,美的教育应是有意识的、潜移默化的。首先,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自己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判断和评价的能力,研究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美,懂得审美常识。这样才能以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体育之中,帮助学生培养美的情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认识生活。

其次,要注意自己的形象,除了以自己优美的语言、高雅的行动、朴实的生活、整洁的衣着、进步的思想、正派的作风给学生以美好的感受外,还应在上课的示范中特别注意。

再次,应注意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讲授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并在示范动作准确的前提下,力求把动作做得轻松、优美,达到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目的,也为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后,应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尝试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并将内心体验的美和外形观察的美结合起来。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篇5

碾子镇中心小学 李文泓

1、研究目的

为了加强农村小学体育课的教学,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普遍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让“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深入到每个学生心中,用实际行动踊跃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小学生的喜爱游戏,通过体育游戏可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发展和提高走、跑、跳、投、攀登、平衡等基本活动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朝气蓬勃、遵守纪律、团结互助,集体主义精神和机智灵活,沉着果断,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针对学生平时喜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心理需求,我对所执教的五年级(一)班38人,通过一份关于体育卫生健康常识、体育技能、体育活动内容的问卷,对全体学生进行了测评.在制定问卷前,用了近一学期的时间构思问卷中所要涉及的内容,问卷答案的形式,并积极和学校体育教研组各位同行的意见,以及学生关于体育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几次修改最终完成了这份问卷.问卷的科学性较强,集中反映了新时期对体育活动内容的要求,是一份有实效的问卷.2.2典型案例研究法

现在的学生很喜欢上体课,通过对学生进行谈话和讨论的方式,了解到他们喜欢上体育课的心理,说明学生普遍爱好运动,喜好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特别对体育游戏很感兴趣,针对这一典型案例,我进行了尝试研究.在游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从游戏的方法和规则入手,让学生在游戏中逐步理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修改与变通游戏方法及规则,从而逐步学会创编游戏,提高创新能力.(1)、指导学生理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激发自主参与游戏

体育游戏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游戏名称、游戏方法、游戏规则。游戏方法是核心,游戏规则是保证,游戏名称则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时,对游戏方法的理解是游戏成功进行的关键,而对游戏规则的领会是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只有在学生对游戏方法和规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游戏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游戏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游戏方法是如何产生的,目的何在,规则是如何根据游戏方法来确定的?从而明确游戏方法和规则的作用。其次,让学生了解游戏方法和规则制订的原则,场地、器材的要求,以及人数的确定等等。只有在学生理解游戏方法和规则上,才能对游戏的方法和规则产生兴趣,才会再游戏中有目的地了解方法和规则,并在游戏中对方法和规则提出质疑,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游戏方法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2)、尝试修改游戏规则和方法,初步养成创新的意识

对相同形式的游戏规则和方法进行适当修改,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规则的进一步的理解,而且能激发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观察、思维能力,初步养成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如在玩《追拍人》的游戏中,学生发现有的同学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在游戏中围绕圆圈跑了无数圈,就是不肯拍别人,其他同学站在那里看,像木头人似的;于是提出了对游戏规则的修改:跑的人最多只能跑一圈半,一定要拍人,否则将被淘汰。大家同意后,按这规则继续进行游戏,发现游戏紧凑了,大家轮流的次数明显增加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在《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游戏中也尝试这样的规则修改,学生个个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质疑游戏规则和方法,提高创新的意识

体育游戏的活动方法、动作路线、主要规则以及活动内容根据游戏参加者的实际情况加以变化,场地器材也可根据游戏实际情况选用。只有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尝试来自主补充、完善游戏的方法和规则,才是游戏更精彩、更能达到游戏的目的.在运球接力游戏中,有的学生掉了球不捡,就让球一直往前滚,然后追上去拾起球直接传给对方,这样一来,他的速度明显比别人快,于是其他同学也跟着仿效。游戏一结束,有学生就提出:这不是运球比赛,而是滚球比赛。趁此机会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游戏中出现这中情况怎么处理。于是许多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然后,教师集中多数学生的意见:球掉后必须把球捡回来,从掉球处接

着运球,否则无效。根据这个补充规定再进行比赛,效果好了许多。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运球者离对面的同学还很远就将球传了过去。于是又引起了许多同学的不满,因而对规则再做修改。接着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有学生在运球时,将球往前一拍,跑好几步再去拍一下,这样他又明显快了。于是学生又对规则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就这样,游戏规则就在练习中逐步得到了完善,游戏在公平、合理中顺利进行,每个人的技能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身心也得到了满足.这样的不断修改和变通规则的游戏还有《障碍接力赛》等,让学生将修改的游戏方法和规则记录下来,再进一步琢磨。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提高.(4)、创编游戏规则和方法,培养创新的能力

我在教学游戏过程中,通过理解、模仿、修改游戏方法和规则,来让学生掌握游戏方法的构思过程,再引导学生尝试自编游戏.1)不用器材创编游戏。教师对学生提出不用器材创编游戏。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创编出了两人背对背蹲跳、迎击挑战、争位置等很多游戏.2)根据器材创编游戏。如用一块折叠垫子、一个篮球,让学生创编一个游戏。可以是一人编,可以二人、三人或一个小组编。于是,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编出了许多不同组合练习的游戏方法.3)选择器材创编游戏。教师提供几种器材,如篮球、跳绳、垫子、标志物、接力棒、实心球、垒球等。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器材,创编游戏的方法和规则,并组织同学进行游戏.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研究结果

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了游戏的创编方法,并能根据自己的想法,确定不同的游戏方法进行游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游戏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传统体育教学变为快乐体育教学,由原来的教师教学生的单向教学模式变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3.2结果分析

在体育游戏中,能使学生从心理的角度体验到暂时解脱自我,将自己变成“别人”或某种可爱的“动物”的新奇与快乐。在体育游戏中,学生都乐于自己的能力得到表现,让别人尤其是异性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从而得到别人的赞扬,从而满足这种生理、心理上的需要,而得到快乐。体育游戏是一种集体活动,能满足人们相互交往、驱除寂寞的需要。在游戏过程中,游戏练习本身的新奇、惊险、激烈、紧张也会给参加者带来愉快的欢笑。不带功利色彩、没有任何负担的体育游戏活动,能调节人们的精神状态、消除学习与工作带来的疲劳,使人得到积极性休息,这无疑也是一种愉快的身心感受.4、结论与建议

谈班主任在高校管理育人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班主任 高校管理 育人

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管理难度加大,虽然各高校在大学生行政班级都配备了班主任,也有明确的班主任责任制度,但许多高校班主任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大学生不是高中生了,高中班主任每天跟着学生抓学习,大学生实行自我管理,不用管了。”其实高校班主任工作重点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大学阶段是实现全方位育人,培养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而班主任就是这个关键阶段的引路人,由于未找到班主任工作的重心,未能使其在高校管理育人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了找到高校班主任工作与人才培养脱节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笔者在2005至2008年四年中,对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在校生和多名班主任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与普通大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直接的班主任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如果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联络者的作用,是可以在高校管理育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

一、高校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上最直接的引导者

1.要区别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思想的着力点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班主任针对不同对象认真分析,找到最直接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开展思想工作。

(1)对于新生,刚离开中学应试型教育的严格约束,有的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控制能力,进了大学后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而只顾享乐而放松了学习;有的学生因为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或面对陌生环境情感孤独造成心理问题等。要避免这些情况,班主任关键要从新生入校抓起,如在“军训”多接触和熟悉自己班级的学生,对新生进行严格的队列训练和宿舍内务管理,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生活能力,同时结合专业介绍、参观校园等入学教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使其认识大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另外,通过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中贫困学生信息,为他们办理助学贷款、申请勤工助学岗位等减轻他们的思想和经济压力,并帮助情感孤独学生尽快熟悉寝室和班级同学,感受到大家的温暖,融入到新集体中。

(2)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因为已经熟悉了大学的生活环境,对班级同学也比较熟悉,他们的问题较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始专业课程学习后,部分学生觉得所学知识与最初自己的想法不一致,专业思想有些动摇;另一个方面是部分学生在恋爱或个人情感上受挫,思想波动较大。针对第一种情况,班主任应当与专业老师配合,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对本专业的自信心,同时与学生多交流,对确实专业爱好发生变化的学生,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做好专业调整工作,这样也得到学生的认同,进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对于第二种情况,班主任请心理辅导专家出面,采取专家讲座或个別交谈的形式,给学生讲爱情观、人生观,通过情感思想的引导,解开恋爱学生的心结,使很多学生走出了感情的误区,重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

(3)对于大四的学生,作为毕业生,他们最关注的就是就业问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我们的具体做法是,请每位毕业班班主任担任就业工作指导老师,与学院就业专干老师配合,一方面,班主任对自己班级每一位毕业生情况、特长、就业优势都很熟悉,可以根据毕业生情况提出选择考研深造、应聘就业或考公务员等多项参考性意见,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制出最符合自身特色的求职材料;另一方面,班主任通过了解学生实习、就业市场等情况,与就业专干老师一起提出了举办毕业生招聘会、就业专家进行面试技巧、礼仪、就业市场分析等讲座,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

2.积极开展政治思想和党建工作,引导学生向党组织靠拢。高等学校是新时期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基地,做为班主任,应高度重视对青年优秀大学生的引导,加大班级的政治思想和党建工作力度。我们的具体步骤是,一要加强对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入党前、中、后全过程,把党员发展工作的重心前移, 重视对入党动机和政治素质的考核,注重党员发展的质量;二是严格党员组织生活,加强党性锻炼, 使党员自觉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加强对党的信仰、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三是把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以此为核心,在学生中形成一支政治觉悟高、思想过硬、纪律严明、勇挑重担、乐于奉献的学生党员队伍,成为团结和激励学生的骨干力量,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大在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把更多的同学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保证党建工作真落到实处。

3.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优良的学风是高校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班主任对班级形成良好学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班主任对待学风的态度、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他们的导向作用是明显的,对于部分头脑聪明、反应灵活,但是缺乏实干精神,或好高鹜远的学生,以及在学习中拈轻怕重,甚至出现逃课、逃作业等现象的学生,班主任配合专业教师的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确立可行的学习目标,抵制不良学习风气的影响;二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规律、方法。如对公共课和专业课,很多学生轻视公共课而重专业课,不知道公共课是以后专业课的学习的重要基础,班主任应该与专业老师一起配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来引导学生,教学生如何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并指导他们分析问题、问题的方法,把枯燥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实习中的问题结合起来,使他们了解到知识体系整体化、系统化的重要性;三引导学生形成诚信学习的风气。班主任应在班级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诚信学习,诚信乃人立世之根本,诚实做人,诚实学习,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能为了一个虚假的高分,而违背考试公平、公正的真意。

二、高校班主任是大学班级各类活动最有力的组织者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好各类班级集体活动。班级活动的组织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朝气和活力,他们精力充沛,创造力强,渴望有丰富的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班主任应认真考虑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多想办法,生动有效地组织好各类班级集体活动。我们在班主任现实工作中,强调娱乐与学习相结合,个人综合素质培养与团队精神培养相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类班级活动,如学习方面举办了英语演讲赛、班级辩论赛、专业知识讲座、文化周活动,在娱乐方面举办艺术节、新年晚会、团队协作趣味比赛,体育方面则因地制宜组织拔河比赛、各类球赛和体育运动会,从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同学们身心健康得到了锻炼,个人综合能力得到了加强,同学与同学以及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都得到了加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认真组织开好班会,培养良好的班风。抓好班级建设,班主任应重视班会的作用,认真准备班会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召开班会,班主任应通过班会充分了解班级状况和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指导他们制定班级建设计划,并鼓励班级积极参与各种创优活动,以实际行动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以此带动班级集体的共同精神风貌,形成良好的班风。

三、高校班主任是大学生班级最基层的管理者

1.高度重视班团干部队伍的选拔和培养。一个团结向上的班级首先要有一个团结、坚强的班级核心,所以选好班团干部队伍非常重要,我们的具体措施是,以班主任为主,按以下思路进行班团干部队伍的选拔,一是从大一起高度重视新生班级干部选拔,班主任仔细核对新生档案,对新生高考成绩进行认真汇总统计,将高考成绩好、有特长的同学作为班级学生干部的重要人选,在新生主动申报相关干部岗位后,经过面试,将一批政治思想素质好,热心为学生服务,学习基础好的新生选拔进班级干部队伍,并根据其学习、文艺、体育等特长任用到相应工作岗位;二是重视对干部队伍能力的培养,把各项班级活动任务交给他们,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也培养他們不畏困难、不计名利的精神。

2.大力加强班级日常管理。班级的作为一个基层,班主任正是这个基层的管理者,班级的各项日常行为管理都需要班主任能够真正深入下去,大学生日常行为主要发生在校园,包括教室和宿舍,为加强对班级的日常管理,班主任主要抓两条主线,一是坚持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课,抓学生日常到课率,我们统计,班主任开展听课制度后,到课率有明显提升,课堂纪律和学风都有了明显好转;二是多走访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在宿舍生活、学习状况,这样一来,宿舍精神文明面貌大为好转,深夜不归、醉酒打架等事件明显减少。

3.科学合理地运用奖罚方法。目前,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有多种奖、助学金,《大学生手册》也对学生的学习、学籍管理、学生活动、日常行为等有明确的规定和奖罚,鼓励积极进取,警示落后、违纪。我们要求班主任每年对全班同学的情况进行一次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评定奖学金、助学金以及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挂钩,对于有违纪的学生,严格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处分,取消其评奖评优资格,由于科学合理运用奖罚方法,一方面教育了当事人;另一方面对广大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让大家看到处分条例的威严,这样一来,由于坚持公开、公平地实施这些奖罚方法,在同学中已形成“靠制度管理人”的思维。

四、高校班主任是大学生与各方面协调最关键的联络者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高校班主任在大学生管理中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三重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实际上还成为了大学生与各方面协调最关键的联络者,具体来说班主任在学生、班级、学校和社会之间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学生有很多事情是直接与班主任联系,由班主任出面协调、处理;班级的工作,班团干部向班主任汇报后,在班主任指导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学校的文件、或通知布置下来,学工组老师将与班主任联系,相互支持配合来贯彻落实;学生要了解社会,或社会到学校来招聘学生,班主任也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与学生、班级、学校和社会的沟通环节,班主任在与各方面的协调中掌握的信息是最真实、直接、全面的,应充分发挥好在他们之间的联系作用,保持他们之间的信息畅通。

总之,高校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管理的艺术,这就要求高校班主任的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大学生中,根据大学生不断变化的新情况,研究新举措,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班主任工作,发挥班主任在高校管理育人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玉驹.论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64-66.

[2]任婷,文铭.浅议搞好学生工作的几点思路[J].教育现代化,2O06(4):42.

浅析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篇7

关键词:体育,育人,作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 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 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无法代替的重要内容之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 其真正内涵是把人的全面发展和人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素质教育不否认教育在升学就业方面的近期功利性, 但绝不拘泥它。体育教学作为一门课程, 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 是人在学校生涯中开设最长的一门专业学科。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有着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下面就体育教学与其他各项素质教育的关系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体育中的道德品质教育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能卓有成效地育人, 这是已被实践多次证实了的。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 这种特殊功能, 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人在从事体育活动, 尤其参加运动竞赛时, 情绪往往兴奋高涨, 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 而规则、裁判、道德、精神文明规范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且这种教育过程是在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进行的, 所以一般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场上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而且可以培养遵守纪律, 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好作风, 这些, 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 也是塑造“四有”人才的重要方面。

二、体育中的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养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 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深有裨益。体育的终身受益的任务, 还要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 要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指挥队列的能力、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竞赛的基本裁判能力、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的能力以及指导他人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等等。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 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 将会延续到社会。

学生步入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贡献于社会打下物质基础, 而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 也为事业的成功和开展社会交往创造了条件。

三、体育中的美育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 可以在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中进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育。学校要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教育当是不可缺的部分。美的教育应是有意识的, 潜移默化的。

首先, 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自己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研究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 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美, 懂得审美常识。这样才能以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体育之中, 帮助我们的下一代具有美的情感, 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认识生活。

其次, 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除了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高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思想的进步、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美好的感受外, 还应在上课的示范中特别注意。

再次, 应注意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讲授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并在示范动作准确的前提下, 力求把动作做得轻松、优美, 达到能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目的, 也为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 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尝试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 并将内心体验的美和外形观察的美结合起来。

体育教育中除了贯穿着上述三个方向的教育外, 还包含了卫生教育、文化娱乐教育等等, 这些教育与体育本身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塑造新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教书育人, 是当前教改的重要方向, 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 应以它特有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规律和教育效果, 发挥其育人的特殊作用。

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篇8

1. 学校体育项目内容

1.1 育人教育简介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条件下, 采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教材内容转化成自身财富, 形成能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书育人贯穿始终, 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表现在各项教学原则的共同归宿和客观规律之中。

1.1.1 正确理解教书育人的含义是教书育人的前提。

育人简而言之就是按照教育目标依托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教育学生, 培养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当前社会环境下, 应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强身健体。

1.1.2 弄清教书育人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宗旨。教学是学校的基本活动, 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1.1.3 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只有做到这一点, 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包括教学方法) 、教学设备器材等基本因素所构成。这些因素之间要相互配合, 实现教书育人。

1.2 体育项目内容

学校体育教育主要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身体素质及思想教育素质为目的。处于具体安排的需要, 学校会将不同活动进行分类, 设置不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本文介绍的分类方法主要以是否为奥运项目及有利于学生哪项教育的发展为依据。

首先, 学校课程中奥运项目包括游泳、体操、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等基本项目, 非奥运项目主要有体育舞蹈、武术、防身术、轮滑、围棋和象棋等可操作性项目。其次, 根据其培养方向, 可以把学校课程划分为四类。一是智育教育, 例如围棋、象棋等;二是德育教育, 例如足球、篮球等;三是美育教育, 例如游泳、体操等;四是文化娱乐教育, 例如舞蹈、武术等。学校开始的这些体育项目都需以发展学生爱好,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为前提, 在课程选择上要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 以学生安排为辅。

2. 体育在学校育人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体育课程的开展使得学校体育观念从物质化走向人性化,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管理从限制走向开放, 学生的体育行为从被动走向了主动;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 增强了学生的体能素质;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品行, 体育精神更加文明。以下将作出具体说明。

2.1 文明体育精神的发扬和传承

体育精神是体育整体面貌的反映, 是体育信仰、道德和审美的标志, 最后形成一种意识形态。在学校是体育课程中, 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 配以一定数量的活动课和课余趣味训练, 并且开展一些竞技性及娱乐性的体育活动, 让学生理解更多包括拼博进取、公平竞争和遵守规则等体育精神。在进行教学或者竞赛时, 学生和老师 (教练) 之间的团队协作是非常重要;体育项目根据不同的类型会有不同的规则和规范, 必须熟悉各种比赛场地、了解各种比赛禁忌, 这也是体育精神的主要体现。所以,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将发扬和传承体育精神实质化, 养成终身体育思想。

2.2 道德品质教育的提高

体育运动是学校将学习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最好方式。体育老师需以创造性的思路及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的内涵, 走出根深蒂固的体育课程只是体能训练的误区, 强化育人教育观念, 优化体育课程教育方法, 提高学生组织及奉献意识, 把学校体育教学跟热爱国家及劳动紧密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和顾全大局的思想作风。例如, 篮球是多人的集体团队合作活动, 只有大家的完美配合才能完成的一项体育运动, 这就需要大家互相配合, 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在体育运动中, 学生不光能得到体能上的飞跃, 在思想上也能够得到锻炼与成长, 从而容易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2.3 学生美育教育的提升

在学校育人教学工作中, 体育老师要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所以美育教育是不可忽视的, 它与体育其他教学相辅相成。在自由舞蹈或体操和武术中, 可以深切感受到三个方面的美感:第一是运动方面的美感, 包括力量美、动感美、协调美、韵律美;第二是身体构造方面的美感, 包括线条美、肤质美、体态美、姿势美;第三是行为方面的美感, 包括柔韧美、构造美、热情美。在实践中, 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地位, 然后结合学生自身的身体特征和兴趣爱好, 选择体育项目, 让学生更乐于去享受体育美的潜在魅力, 在身体和精神上都获得满足。

2.4 学生智育教育的提升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智育的发展需要与体力运动互相协调。所以, 老师进行智育教育时, 需要学生有足够强大的脑力, 并配以各类实践活动。据统计, 经常进行各类体育运动的学生, 往往更容易接受各类新事物、新知识。所以拥有强大健全的体魄, 更能增强身体的灵巧性和协调性, 提高反映能力。丰富的体育运动, 会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结语

学校的发展, 体育教育含有独特的人文教育元素, 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思想品德的提升、审美情趣的培养和个体的社会化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沙金.全面发展视域中的学校体育[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徐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3.

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篇9

缺乏沟通是高校育人中久治不愈的顽疾

反思最近十多年来的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师生之间普遍地缺乏交流。除了高校辅导员之外,一般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同本科学生之间的关系往往仅限于课堂教学,缺乏课外的交流,特别是缺乏师生之间的个别交流。尤其是最近几年,不少高校迁移到偏远的新校区,教师往返一次就是几个小时,常见的现象是“教师跟着班车走、班车跟着课时走”,学生只有在上课的时候才见得着老师。尽管有些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实行本科生学导制,让每位教师与5~6个本科生建立固定的联系,再如规定每位任课教师每周要有固定的时间在固定的地方坐等学生的来访,等等,但是收效总是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的教师在课堂之外同学生有普遍的交流,甚至还会到学生寝室中去看望学生,而这都是教师自觉的行为,并没有什么条例和规定教师都必须这样做。

师生之间的课外交流无疑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教师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也有十分显见的好处。因此,应该追问为什么这两个时期师生之间的关系会不一样,为什么这最近十多年师生之间的课外交流会如此稀疏。

笔者认为,这两个时期之间的两种不同的状况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其一是社会气候,社会环境不一样;其二是时空距离,物理环境不一样。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所处的是一个政治环境,是一个政治取向的社会,高校教师不可避免地也要适应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和政治取向。这样,一方面对教师的“重红轻专”“先红后专”甚至“红专对立”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重政治、轻业务;另一方面对教师政治觉悟方面的怀疑和对学生政治地位方面的肯定又自然而然地引导教师去亲近学生。熟悉那一段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上世纪50~60年代的接连发生的政治运动对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高校教师所产生的影响,而50年代从工农当中招收大学生、培养“新一代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口号和目标,特别是70年代招收“工农兵学员”并提出让他们“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口号和举措,曾经让高校教师多么的胆战心惊。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政治取向的影响下,高校教师“穷极无聊”(无需做学术研究也不敢做学术研究)同时为求自保(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觉悟),他们自愿地去接近学生;与此同时,另一个因素———时空距离和物理环境的因素又使教师在接近学生、亲近学生的时候无须付出较大的成本,因为他们都住在学校分配的宿舍,就住在校园中和校园的周边。

很显然,这两个因素在最近的十几年中已经完全改变了内容。高校教师再不会“穷极无聊”,像王选院士那样在上海的家中养病几年而所在的北大不闻不问。高校教师要拼职称、写论文、争课题,要利用不坐班的课余时间做报告、做项目、做兼职;另一方面,既然学校不会再给自己分房和换房,既然只能靠自己买房,那就不一定要买学校附近的商品房,要买就买自己有能力购买的最好的房。于是,高校教师散住的越来越多,随着学校的搬迁家离学校越来越远,与学生交流所需付出的时空成本越来越高。

高校的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为什么会成为久治不愈的痼疾,应当从这两个因素之中找原因。

短信沟通为高校育人开辟新的途径

由上面所述的影响高校师生沟通的两个因素作进一步的推论,可以进一步概括出沟通的两个最基本的动力因素,即意愿和成本。意愿具有三个基本特点:普遍性,选择性,受动性。普遍性是指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与人沟通的意愿;选择性是指与谁沟通、何时沟通、以什么方式沟通的意愿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受动性是指沟通的意愿能够被外部的因素催发或者遏止。沟通的成本主要包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体力和脑力支出的成本。意愿是沟通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而成本是推动或遏止意愿的动力因素。沟通是由意愿和成本这两个因素决定的。

教师和学生因其“教”和“学”的关系而一开始地位就不同,教师处于强势的地位。因此从师生之间沟通的主动权来看,实际上这一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一般情况下学生即使心中有抵触也不会直接表现出来;而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教师的任何冷淡的暗示都会终止师生间的沟通。这也就是说,师生之间沟通的意愿,主要表现为教师的选择性和学生的受动性。教师表现出与学生沟通的意愿,学生就会呼应教师的意愿;而教师表现出不愿与学生沟通的意愿,学生就会回避或终止与教师的沟通。

但是,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沟通还有另一个基本的动力因素———成本。成本能够推动或遏止沟通的意愿,即它可以对意愿的选择性和受动性产生影响。上世纪80年代,邮寄书信是人们首选的拜年方式之一,那时候一年能写几封信、又能收到几封信?不是那时候的人沟通的意愿不强,而是因为沟通的成本太高(时间成本、体力和脑力支出的成本);到了90年代,电话拜年和邮政贺年卡逐渐成为拜年的重要方式,互相拜年和互相联系的范围扩大了,主要是因为联系和沟通的成本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到了本世纪初,电子贺卡和短信祝贺又成为主要的联系方式,只要有手机和有电子邮箱的人哪一个不会收到诚挚的问候?由此可见,在很多情况下,成本决定意愿,成本决定沟通与否。

短信沟通之所以能够成为高校育人的新途径,在高校育人中发挥显见的与潜在的作用,也应当围绕着这两个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来认识。

这种显见的与潜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为高校师生的沟通创设了一个支出成本最低廉的新平台

首先从经济成本来看,联通和移动的网内短信每条0.10元,跨网的短信每条0.15元,尤其是根据华东师大《2005年上海市青少年短信文化调查报告》课题组的调查,15~25岁青少年中的手机使用者大部分都选用“动感地带”短信套餐,其中又以30元、40元的套餐最多,而“动感地带”短信套餐30元/月,可发送500条网内短信,平均每条只有0.06元。[1]

其次从时间成本来看,短信具有即时性,在一般情况下传送的速度只有几秒钟,以充足的70字一条的阅读速度来看也只需几秒钟;从传送方来看,拼音和打字对高校师生来说不外乎举手之劳,最多也只需花费一、二分钟的时间。根据华东师大课题组的调查,手机短信消费在青少年学生手机消费费用中的支出超过50%的占79.5%,支出超过80%的占37.5%,而且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买手机就是为了发短信,从来不用于打电话或接听电话。[1]显然,这是因为方便,也是因为便宜。

再次从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成本来看,短信沟通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根据华东师大课题组的调查,有69%的青少年每天发送短信10条以上,有22%的青少年每天发送短信20条以上,有7%的青少年每天发送短信40条以上。[1]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接发短信不但不会带来疲劳,而且是一种乐趣、一种休闲方式,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师发送短信的可能性完全存在。一方面,因为成本低廉;另一方面,短信沟通已成为他们强烈的需要。尤其是当他们在套餐可能用不完的情况下,他们会增加发送对象和发送频率,这时候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试探着向教师发送短信。教师只要收到学生的短信,出于自尊和礼貌一般都会回复;学生只要收到教师的短信,从笔者的经验来看,不但一定会回复,而且短信的来回必定是以学生的最后一条短信结束。一个教师只要给一个学生发过短信,以后就会时不时地收到这个学生发来的短信,而且还会带动其他的学生发来短信。而这就意味着一个高校师生沟通的新平台由“可能”转变为“现实”。

2. 为高校师生的深度沟通架设了一座连通的新桥梁

毫无疑问,短信沟通不可能取代高校师生之间已有的各种沟通方式,但是,短信沟通可以成为各种已有沟通方式的连接的桥梁。例如,学生的作业和论文是不可能通过短信来发送的,但是可以通过短信问询老师的电子邮箱或告知老师已经发送来电子邮件请老师注意接收;学生有事要同老师面谈或电话沟通,可以先给老师发短信问询老师觉得合适的时间或老师家里的电话。短信沟通和电话沟通各有利弊。电话沟通的特点是即时交流声音,可以随时感受对方声音中的情感信息,在不考虑话费支出的情况下可以无限延长通话时间,沟通相对充分;短信沟通的特点是它可以即时交流也可以错时交流,可以延缓回复以便考虑更成熟、使回复更具有确定性,它可以渲染或者掩盖发信人当时的情感,以免过度的亲热或抬举对方造成的尴尬和不良的情绪造成对方的不快。因此,短信沟通和电话沟通可以互补。以此类推,短信沟通和当面沟通、电子邮件沟通也可以实现互补。

3. 为高校组织的宣传、通告、服务提供了一个快捷的新媒体

高校组织的宣传、通告、服务等现在已经有了不少的媒体,有广播、校报、广告栏等传统媒体,也有校园网、大型电子屏等新媒体,但是这些媒体的共同缺陷是无法保证将信息传送给每一个接收人。而短信沟通却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它可以快捷而准确地将信息发送给每一个目标公众。从经济成本方面来看,“动感地带”50元/月套餐可发送1000条短信,每条的费用是0.05元。而且,联通最近开展的天气预报服务,每天早晚各发送一次,月租费为1.00元,平均每条只需要2分钱不到的费用,说明短信服务实际上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因此,根据效价比率,建立起学校、学院、系所、专业、班级等不同层次的短信发布媒体,以进一步加强学校组织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进一步推动高校育人职能的深化,应当是完全可行的。从华东师大调查组的调查结果来看,事实上也已经有一些高校开始试行这种育人新形式,而且开始收到预期的效果。

毋庸讳言,短信沟通为高校育人所开辟的新的途径,就其意愿方面来说,更多的是同学生的愿望和学校组织的愿望相契合,而与教师的意愿并不一定契合。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短信沟通成为高校育人新途径的启示

短信沟通成为高校育人的新途径,至少给我们以如下两个方面的启示。

1.教师的意愿受动于环境的引导

回到本文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高校教师最近十多年来与学生沟通的意愿不强?还是应当从他们所处环境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来思考。从学校环境来看,求“大”、求“多”、求“高”是总的趋势。所谓“求大”,校园要大;所谓“求多”,学科要多,学生要多,科研成果要多;所谓“求高”,建筑物要高,学校和学科的地位要高,教师的学历要高,论文发表的期刊档次要高,学校之间相互攀比,引进教师要求具备博士学历、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评聘职称划出1957年前后和1962年前后三个时间档次,之前和之后出生的教师学历要求不一样;每年对教师的考核,在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考核方面都有明确的数量要求,但是在思想政治考核方面自己说了算。校园大了、远了,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改为两周一次甚至一个月一次,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由直接变为间接,教师与教师都难得见面。在这样一种环境引导下,可以说没有一个因素是在推动教师主动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相反只会转移和遏止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意愿。

但是,这种环境引导是不是就不可能改变?答案是否定的。从短信沟通有可能成为高校育人的新途径来看,学生主动地给教师发短信有可能成为校园环境中的新因素,学校管理在推动师生互发短信方面更加有所作为(例如要求教师向学生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和联系电话、定期在学生中统计教师回复学生短信的数据、不定期地向教师发送短信进行通报和提醒等等),也能够有效地催醒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责任心。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环境的转变、观念和意愿的转变,也是要通过各种细节来实现的。

2.科技在改变势态和时态、改变人与人关系中具有震撼性的力量

无论是从中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来看,还是从党和国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来看,甚或从教师职业的要求、从学生和家长的要求、从社会发展的要求等等各方面来看,高校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都应当是理所当然的自然现象。但是现状却是高校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缺乏沟通,而最终不断地突破这种屏障、促进师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却是电话、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科技在改变势态、改变时态、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所具有的震撼性的力量。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4]同样,没有现代的通信手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与人之间时空上的距离。

手机短信所具有的低成本的优势无非是高科技所显示的震撼性力量的一个缩影。可惜,作为一个社会上最有知识、最有文化的群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对此有相应的深刻认识。

参考文献

[1][2][3]刘素娟, 闵凤执笔, 张云教授指导.2005年上海市青少年短信文化调查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大夏杯”论文一等奖.

[4]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郭华.师生关系的社会学者探讨[J].教育科学, 2006 (6) .

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篇10

一、校园文化育人,春风化雨

(一)“八个一”校园精神文化,塑造美好心灵

法国教育家卢梭一再强调,教育者的任务主要是为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国古代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迁三地。校园文化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一门潜在课程,它能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通过目濡耳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健康成长。学校立足“民族”二字,注重民族特色的打造,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不断探索,形成了以“八个一”为载体的校园民族文化。“八个一”中既有精神文化也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会唱一首民族歌。我校要求学生会唱《六口茶》、《小南海渔歌》等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歌曲,校园课间随时飘荡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歌声。会跳一支民族舞蹈。“土家铜铃舞”、“土家摆手舞”现已成为校园课间操的一部分,丰富了传统课间操单一体操的民族元素。我校送评的“铜铃舞”视频节目,获市级一等奖和国家级铜奖。会一项民族器乐。学校开设葫芦丝课程,聘请专业教师对2-5年级全体学生和部分教师进行葫芦丝专业培训。参加一项民族体育运动。在体育课融入向氏武术、踢毽子、抽陀螺、踩高跷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丰富校园多彩生活,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融洽民族感情。开一节民族常识课。学校自主编写的校本教材 《家在黔江》,由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3-6年级均以此为校本课程编入了教学计划,走进了课堂。学生了解了黔江的风土人情,也普及了民族常识。穿一套民族服装。根据土家、苗族多姿多彩的服饰特点,结合现代流行元素,设计既突出民族特色,又充满时尚风格的校服,整齐美观大方的着装成了校园的一道风景线。开展一项民族节日活动。利用端午节组织学生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主办“赶年”、“过月半”、“龙船节”等主题的板报,加强传统节日的普及宣传, 引导学生了解并喜欢自己民族的节日。

(二)个性鲜明的班级文化,启迪学生思想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文化建设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载体。班级文化要求有主题宣传氛围,对学生各方面进步的宣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设计、布置,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期初,都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重点,确定不同主题,组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评选活动。如:一、二年级以“好习惯伴我成长”为主题。三、四年级则以“环境保护” 为主题;五年级以“安全”为主题;六年级以“我的梦想”为主题。走进教室,就会被一幅幅设计精美、色彩亮丽、富有个性的布置所吸引。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独具匠心和民族特色文化气息,每一寸空间都充溢着浓烈的读书求学氛围。其中, “班主任寄语”、“天天书吧”、“卫生工具排好队”“阅读加油站”、“好望角”、“花落谁家”、“ 遨游书海、来读书吧”、“成长的足迹”、“成长展示台”……更给每个同学带来了温馨。通过活动,启迪学生思想,升华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学生道德,使文明守纪、勤奋读书、乐于助人蔚然成风。

二、艺术育人,润物无声

以艺促智,以艺冶德,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围绕校园文化“八个一”,不断挖掘民族传统项目。铜铃舞、摆手舞项目融入课堂教学。增设葫芦丝课程,每周安排一节葫芦丝课,师生共同学习葫芦丝。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优势,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成立摆手舞队葫芦丝队、有书法组、绘画组、剪纸手工组等兴趣活动小组,吸收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为辅导教师进行辅导。积极组织和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每期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艺术展演活动,坚持把开展学生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经常化、系列化、制度化。音乐组举办葫芦丝文艺汇演,美术组举办一次画展,综合组举办了电脑绘画与制作比赛。利用“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汇报演出等活动。各种艺术活动,为师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丰富了校园文化艺术生活,充分地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了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寓教育于活动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实现了艺术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小学 后勤管理 育人

后勤工作虽然主要的作用是为教学提供服务,但是后勤工作却可以对于学校整体工作起到重要的影响。一个学校后勤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科学化的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的能力,从而保证质量地完成任务。后勤管理工作效率首先会体现在办学效益上,间接地也会影响教学的质量。所以,努力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强其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启发。

一、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作用

1.为教育教学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在小学后勤工作中,对于工作人员有着一定的要求。首先,工作人员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应该致力于满足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需求。最后,要明确定位后勤工作的位置,使其能够在学生的综合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力量。从整体来看,小学后勤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够保证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后勤工作只有在良好运转的时候才能够使学校的工作正常开展,真正实现保障教学。

2.起到很好的服务育人的作用

后勤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一切为了教学服务,并且小学后勤工作始终围绕着学校的中心工作,并且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在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后勤管理工作在发挥着正确的引导作用,一直在努力与改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不利提高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质量。例如,教室内设备维修,正是因为后勤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才使得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生活。倘若没有后勤人员及时为学生维修教室内有问题的地方,那么就会使学生出现伤心的情况。所以,后勤人员的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怎样更好地开展小学后勤管理工作

1.争先创优,在服务中开展育人工作

作为学校的后勤中心,在开展后勤工作的时候,应该注重工作的细节,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学生增强其责任感和自觉性,使其能够养成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习惯。其次,应该尽可能把工作做细,避免在后勤工作中出现虚假的情况。无论是把锁还是一个螺丝钉,都应该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只有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到位,才能够让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学生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创设环境,在环境氛围中进行育人工作

良好的环境会使人更加接近成功。所以,在开展后勤工作的时候,应该注重改善学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加强环境建设,使学校具有良好的校风和环境。首先,可以加强校园绿化,种植一些花草,使学生的绿色元素增加,给学生舒心的感受。同时,应该提高学校各种用品的舒适度,例如,课桌或者是床铺等,使学生能够更深地感受学校各种设备的实用性和便捷性。这样就能够通过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3.抓住细节,在管理中进行育人工作

后勤工作管理实效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简单劳动的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加热爱劳动,注重卫生重视保护环境,从而养节约的良好习惯。其次,加强对于食堂的管理,给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饮食计划,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最后,进行相关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开展一些防火,抗震减灾等演练,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4.加强创新,促进后勤工作在育人道路上的长足发展

后勤管理工作只有经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在引导学生的道路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起到更加积极地作用。这就需要后勤管理人员应该转变观念,重视创新,认识到后勤管理工作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后勤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拥有完成本职工作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最后,还需要每个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练习,树立良好的形象,对学生能够进行耐心和细致的引导,从而使其育人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后勤管理工作中,服务和管理工作属于核心部分,最主要的任务也就是育人。并且,其开展的育人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能够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后勤工作,加大对于后勤工作的投入,积极推进其发展和创新,使其能够在育人方面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给学生更加正确的方向指引。

参考文献:

[1]滕家治.浅议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J].新课程,2015,(06):216-217.

[2]孟凡春.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浅谈小学后勤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6): 215.

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篇12

一、后勤管理部门在育人中的作用

(1)科学管理育人

管理本身是一门科学,通过管理可以出效益。笔者认为,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不但是促进高校后勤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服务育人”功能的重要保证,更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补充。

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说明了,人才除了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外,同时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高校“两课”教学时间约占总教学课时量的10%~12%左右,而其中思想品德教育课时只占总课时量的1%~2%左右,这就充分说明了课堂上的时间显然是有限的,而课堂以外,无论是时间或空间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伸缩性,后勤管理育人功能应是一项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却几乎被人所遗忘,人们只注重它的服务功能却忽视了它的教育作用,准确地说后勤管理在高校育人中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重要的补充。

新的时期,教育行政管理应从经验型模式转向科学型模式,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理念,优化校园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促使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得到超越自我的升华,从而达到育人功能,是当代后勤管理的主旋律;与此同时,学生积极参与后勤管理与服务,也是新时期后勤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大学生有渴望锻炼的心理需求,吸引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后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通过自我服务加深对后勤职工的理解与尊重,是实现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2)和谐环境育人

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校园的环境质量与学生息息相关,并持久地产生着直接影响。清华大学于1998年提出创建我国首所“绿色大学”,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其目的就在于实施“绿色教育”、开展“绿色科技”、建设“绿色校园”,清华大学后勤管理部门在建设“绿色校园”的过程中,积极的推进了环境意识的教育,对其他高等院校起到楷模作用。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高校后勤所展现给大学生的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整体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其中建设高校整体环境,应力争达到外部环境清新、整洁,内部服务设施完善、布局合理,体现人性化而又个性化的一种大的后勤环境氛围;而软环境的提升既涵盖了后勤员工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表现,又包含了后勤管理部门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量化后勤工作,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这种科学规范、井然有序的工作氛围。

从实用到艺术,从绿化、美化、净化到校园文化,可以行“无言之教”,通过耳濡目染,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渗透性和暗示性。一个风景优美、蕴涵思想性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增长文化、陶冶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与幸福的积极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师生的美好心灵。因此,后勤管理部门要时时处处考虑整个教育工作的需求,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优越条件,把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后勤管理者在创建优质校园环境的同时,也可以邀请学生共同参与,比如可以与团委联系,组织调动组织学生志愿者清理校园卫生、参与食堂服务、参与绿化美化校园的活动等等,这既可以为繁忙的后勤员工减负,又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这样,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营造出一个优雅的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3)优质服务育人

后勤保障不仅是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也是整个学校教学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围绕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去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并充分发挥高校后勤的“育人”功能。因此,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已成为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育人作用不但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教育方面,而且已经成为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主要体现在通过校园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提倡节约水电,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养成文明的卫生习惯,以及后勤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营造热情、文明、和谐的服务氛围,将思想教育融入于日常管理服务之中,使大学生形成勤俭节约、文明礼貌、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尊重劳动、遵纪守法、爱护公物等文明道德风尚,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实践证明,学校后勤工作的真谛是育人,它把教育的整个时空全部贯通在一起,不光是课堂学习,后勤工作人员也可以成为一支不上讲台的育人队伍,是开展“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其中最大量的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蕴含着的无声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学生在课堂上、书本中无法找到、无法学到的。这些对学生的成长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价值取向的定位又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学校后勤工作中的综合安全知识、身心保健知识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完全可以为学生开课,直接进行教书育人。总而言之,学校后勤工作及其工作人员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完全能够发挥积极而重要的育人作用。

二、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相比,既有共性也存在鲜明的特殊性。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理论扎实并有过硬技艺技能的专门职业人才,它的蓬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应用型人才旺盛需求的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近十余年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人们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逐步深入,并在诸多方面达成了共识,确立了以职业性为标准划分高职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边界,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学生个体方面存在着显著的特点,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个体的多样化

一方面,举办高职教育的学校类型的多样化,概括地讲包括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普通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根据其专业设置、职业规划的不同,其生源和学生个体的特点也是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在高职生中,尤其从职校、中专、技校招收的生源,是一批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本科院校招收的高中生相比,难以等量齐观,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个体呈现多样化的表现。

(2)学生层次多样化

随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高校招生的迅速膨胀,生源质量普遍呈下降的趋势,尤其是高职院校作为高校录取的最后一档,录取生个体文化基础差、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职高、职专和技校的“对口生”,构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层次多样化、相对较低的特点。

(3)心理素质相对较低

造成高职学生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一部分高职生由于长期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而缺乏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尊重,导致了心理素质不高;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认知度不高,高职生往往也对自己认识不足,或对自己的认识发生偏差,加之进入校园后,发现个人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差异性,使他们产生不平衡感和忽视感,没有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荣誉感,从而导致他们中的许多人心理素质不高、自信心不足,有不少人甚至存在自卑心理。

三、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及其本身的特殊性,建立科学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后勤管理在高职院校工作中的先行性、服务性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育人作用,使学生参与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后勤服务体系中,得到在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从而使高职后勤管理迎合时代的发展与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传统高校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自我认识充分、自我管理严格的特点来说,高职学生自觉性不强、自律意识差,总体来说,学校在进行后勤管理时,根据高职生实际特点,需要制定出有助于高职生发展的一系列后勤管理模式。

首先,营造良好的宿舍环境。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的园地、信息获取的窗口、思想交流的渠道、休闲娱乐的天地。宿舍管理人员不应是简单的“看家护院”,而是应作为学生工作后方的一个有力思想教育阵地,宿舍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行、生活方式和心理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就为宿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把高职学生宿舍作为高职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阵地来抓,加大对宿舍物质环境的投入和建设,有些高校已配备了专业的宿舍管理人员,同辅导员或班主任密切协作、相互配合,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宿舍管理模式,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整顿学校周边环境。由于高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而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等显得相对薄弱,生活作风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沉迷网络,通宵上网,恋爱问题等。因此,应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顿,比如:学校周边不能开设游戏厅、桌球室等,充分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育人效果;同时,高职院校应采用严格寝室管理制度,例如严格规定作息时间,杜绝夜不归宿情况等。

最后,加强高职院校后勤工作队伍建设。由于高职生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因此应该更加积极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发挥后勤管理育人的作用;同时,针对高职生心理素质不高的情况,在后勤管理中,要注意管理的方式、方法,主动与学生管理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做到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相统一,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学生教育管理的良性机制,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全祥.浅议高校后勤管理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教育探索.2007年

[2]徐芬.高职学生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科教文汇.2008年

上一篇:机械设计基础下一篇:信息化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