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机械制造分析度(精选11篇)
技术与机械制造分析度 篇1
1 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至今,从国内生产总值的结构来看,虽然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仍旧处在三产业之首。例如,2009年第一产业的GDP占10.3%,第二产业占46.3%,第三产业增加至43.4%。不过,第二产业中工业的地位相对于采掘业、建筑业等而言一直是举足轻重的,平均85%以上的贡献来自于工业。由此,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深度发展时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制造业成为其主导性产业。以工业增加值指标为例,依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4—2008年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的比重平均为87.94%,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的份额平均达到78.61%。 从对外经济角度来看,制造业是外商投资最集中的行业,第二产业中近90%的外商直接投资都是集中在制造业的各个行业中。2009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达900.32亿美元,其中第二产业达到500.76亿美元,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的金额占整个第二产业的93.40%。
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诸如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等污染源排放量的增加。从统计数据来看,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变化最小,1991年为235.60亿吨,2009年为234.38亿吨,期间最低值是1997年的188.3亿吨,最高增加到2007年的246.6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自2000年以来增幅明显,2000年是13.81万亿标立方米,到2009年已经增加至43.61万亿标立方米,其中工业SO2排放量的增加是主要原因之一;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从1991的5.88亿吨增加至2009年的20.39亿吨,年均增速是“三废”中最快的①。
“三废”指标量的总体增加是否是由于大量的外资进入造成的呢?或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环境污染标准较低的因素构成了吸引外资的重大优势?之所以有这一假说,是基于以前学者的研究论断。Jensen、Mani和Wheeler、Keller和 Levinson以及He都肯定了“污染天堂假说”,验证了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潘申彪和余妙志研究表明FDI增长与环境污染加剧之间的因果关系较为明显。沙文兵和石涛认为FDI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苏振东、周玮庆也证实了“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的成立。
本文的研究视角选定为污染集聚度,在明确FDI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线性关系基础上,一方面考察工业污染是否也存在集聚现象,另一方面验证外商直接投资是否与污染的集聚度有关系。
关于集聚问题,国内梁琦首次进行了研究;洗国明和文东伟的研究也肯定了外商资本在沿海地区的集聚与制造业向沿海地区的集聚之间的正向关系;马静和赵果庆发现地区制造业和FDI集聚程度提高,制造业集聚度与FDI集聚度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本文拟借鉴集聚度的测量指标,计算制造业环境污染的集聚性,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外资在行业分布上的集聚性与制造业环境污染的关系。
2 制造业环境污染的集聚度分析
2.1 制造业污染的集中度
采集2003年以来《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制造业各行业的“三废”数值,计算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占制造业总排放量的比重并按大小顺序排列,加总排在前五位的数值,得到行业污染的集中度CR(见表1)。从表1的各个CR值可以清晰看出,制造业的污染集中度十分高,尤其是工业废气和工业废物这两类,CR值均在0.8以上,而且污染集中的行业完全相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在类污染物中共同集中的制造业行业。
注:2003年的废气排放量前五强中包括金属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与后面几年不一致,故舍弃
2.2 制造业污染的基尼系数
依据洛伦兹曲线,可以计算不同污染物在制造业各个行业分布的基尼系数。借鉴张旭斌的研究,将区位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修正为行业基尼系数所用,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i和wj 表示第i和j个行业污染物的排放量;n为制造业的行业总数,这里n=29;μ表示所有制造业行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均值,
由表2的计算结果可知,各个污染物的行业基尼系数值均较大,表明制造业的污染集中度较高,尤其是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这两种污染物的行业基尼系数值都在0.8以上,十分接近1。
3 制造业污染物的集聚度对FDI的依赖
3.1 FDI在制造业中的集中度
采集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及《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中规模以上企业各行业的外商资本(含港澳台资本)数据,计算制造业29个行业的外商资本除以制造业总外商资本的值,并汇总前五名得到CR值。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FDI的行业集中度远不如污染物的排放量,CR值在0.43~0.48范围之间。2003—2007年排在前五名的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2008—2009年的纺织业被通用设备制造业替代,排在了第六位。
对比制造业污染物的集中度发现,仅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两者兼有的,虽然FDI与污染物排放均具有集聚的特征,但集聚的行业及集聚的程度并不相同。这一点也可以从FDI的行业基尼系数得到验证,FDI在制造业的行业基尼系数值尽管从2003年开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仍旧徘徊在0.44~0.49之间,这与污染物的行业基尼系数值的差距较大。
3.2 FDI与“三废”之间的线性关系
鉴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类较粗犷,FDI的数据取自历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将实收资本中的外商(含港澳台)资本比重定义为自变量FDI。为了进一步考察污染较严重的行业是否是外资重点投资的行业,是否是产能过剩、利润率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这里本文增加了自变量人均利润,因变量分别用“三废”的排放量或产生量替换。因为数据单位不一样,数据之间的数额差别过大,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制造业一共20个行业②,其中烟草制造业以国有或民有为主,外资涉入份额极少;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近几年的利润不稳定,时有正负之差,所以在研究中将以上这两个行业剔除(见表3)。
分别定义Water为工业废水排放量,Air为工业废气排放量,Waste为工业废物产生量,Percent为FDI,Profit为人均利润。FDI与“三废”之间的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原有的数据在5%的置信水平下均是平稳的。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相互较类似,当滞后1期时,除了工业废水排放量方面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FDI不是废水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之外,其余所有制造业行业的FDI与“三废”均构成因果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污染避难所”假说的成立。其他方面,“三废”检验结果一致的是纺织业的FDI不是人均利润的格兰杰原因,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人均利润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
由表3的面板数据的估计模型运算结果显示,Percent系列中仅有农副食品加工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FDI与“三废”的关系均是负相关。图1描述的是两个行业近年来外商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重,农副食品加工业基本上是平缓下滑趋势,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外资份额呈现上升势头,2009年的比重已经达到33.74%。再观察这两个行业的“三废”指标量发现,走势基本上与图1的不一样,如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三废”量呈现的是“W”型有升有降的形状;农副食品加工业2008年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57 770万吨,达到历史最高,而同期的外商资本比例已经下降至22.38%。
除此以外,还有食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四个行业的FDI系列系数值部分为负,18个制造业行业中有12个在三次估算中FDI的系数值均为正。由表1可知,外商投资与工业“三废”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3.3 FDI与制造业污染物的结构相似性
从前面的分析已经得知,FDI与“三废”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它们相互构成了格兰杰因果关系;同时,制造业污染物的行业分布与FDI的行业分布都具有集中性,不过集中的行业类别与集中度都有一定的差异。那么是否FDI的行业分布结构与制造业污染物排放的行业分布结构也具有相似性呢?接下来需要运用结构系数来进一步检验。定义:
其中xi、yi分别表示第i行业污染物、外商资本占制造业总污染物排放量及外商资本的比重,wij表示第j种污染物第i个行业的排放量,j=1,2,3,分别表示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及固体废物产生量,S(x,y)即表示污染物与FDI的结构相似系数。
经计算得到表4的结果,废水排放量与FDI的结构相似系数最大,固体废物产生量与FDI的结构系数最小,总体上“三废”与FDI在行业结构分布上的相似度偏低。这说明“三废”在制造业中的集中并不是FDI在制造业中的集中。
3.4 FDI与污染物制造业集聚度相关性检验
进一步地采用相关系数考察三种污染物(x)与FDI(y)之间的依赖关系。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分别计算三类污染物排放量与FDI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表5的结果。制造业行业总数n=29,自由度为27,查得相关系数的临界值α=5%时,r=0.367;α=1%时,r=0.47。从表5的计算结果可见,所有的相关系数值均小于临界值,这表明三类污染物排放量与FDI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为了验证相关系数方法的科学性,表6又进一步计算了三类污染物之间的相关系数,废水排放量与废气排放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小,废气排放量与废物排放量之间高度相关,这恰好与前面的行业基尼系数计算结果相似,它们在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分布除了排名不一样,行业类别完全相同。
4 基本结论
通过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分析,得到了除工业废水排放量方面的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外的所有制造业行业FDI与“三废”排放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三废”与FDI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互影响。跨国公司会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低污染标准优势,将污染型产业或企业转移进来,使之成为“污染避难所”。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增加,工业污染产生量与排放量相应增加。如刘淑琪对广东省600家外资企业的调查发现,70%的企业在引进设备中缺乏配套的环保设施,这种情况使得外商投资企业引发的水污染、铅污染、砷污染、二氧化硫污染、汞污染等事故不断发生。
在线性关系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制造业污染物的集中与FDI的集聚。研究发现,污染物的集中程度明显高于FDI,表现在CR值与行业基尼系数值均较接近1,并且污染物集中的行业分布较一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在类污染物中共同集中的制造业行业,但是,污染物的集中并不是FDI的集中,两者之间的结构系数偏低,相关系数值均低于临界值,因此,制造业污染物的集聚与FDI在制造业中的行业集中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制造业的污染排放受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各个行业各个地方招商引资的环境代价较高,但内部因素如内资企业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考核企业发展的标准偏颇等对环境污染的伤害更是不容忽视。
摘要:运用制造业29个行业的面板数据验证了外商直接投资与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两者在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最后通过结构系数与相关系数的计算得出FDI与污染物排放在集聚性方面并不一致,两者并不显著相关。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集聚度,相关系数
参考文献
[1]VIDAR M H JENSEN.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nd the indus-trial flight hypothesis:Some perspectives on theory and empirics centrefor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M].Oslo:University of Oslo,1996
[2]JIE-HE.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case of industrial emission of sulfur di-oxide(so2)in Chinese provinc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11):228-245
[3]KELLER W,LEVINSON A.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cost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flows to U.S.states[J].NEBR WorkingPaper No.7369,Cambridge,MA,2002
[4]MANI M,WHEELER D.In search of pollution havens Dirty industryin the world economy,1960~1995[J].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Development,1998,7(3):215-247
[5]梁琦.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3(9):67-77
[6]马静,赵果庆.中国地区制造业集聚与FDI依赖:度量、显著性检验与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9(4):90-107
[7]潘申彪,余妙志.江浙沪三省市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05(12):74-79
[8]沙文兵,石涛.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6):76-81
[9]苏振东,周玮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环境的影响与区域差异: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异质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6):63-87
[10]张旭斌.江苏制造业集聚的统计与分析[J].现代经济,2009(1):111-113
技术与机械制造分析度 篇2
1、面与面的平行度在平台上用V型块全面保持基准平面,用杠杆百分表测量测量面的全表面,在A点调零,确认到B点,
机械制图与检验技术教程-5.4平行度的检验方法
技术与机械制造分析度 篇3
关键词:器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制造模式;技术分析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工业化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技术理念与先进的技术内涵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现阶段机械自动化技术理念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对机械制造理念进行科学化的创新,从而促进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制造模式。对于机械自动化的技术人员而言,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形成顺应时代的发展理念,通过对先进经验的总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的有效应用,从而为工业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机械自动化发展模式的分析
在现阶段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传统的技术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工作人员与车间结合的工作模式得到了改变,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人员得到简化,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工艺发展形式,不断提高了工艺技术的生产模式。与此同时,在机械自动化生产技术建立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智能化的设计技术,通过对系统误差的检测、修复,有效避免人工检测中复杂性的工作理念,促进机械生产的智能化发展。
2 机械自动化制造模式的分析
2.1 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分析
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流水线生产是技术应用中最主要的标志之一。自动化流水线的生产主要是指场频设计过程中的流程分割,在不同工序之下,减少出现错误的概率,从而有效实现工程的科学发展,在根本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理念。在流水生产模式建立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实现智能化的控制,提高生产效率,为技术的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智能化控制模式的分析
对于机械化的自动生产技术而言,智能化的控制是一项高端的技术,可以在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实现智能控制,同时也可以保证设备操作的简单性,只要工作人员熟悉工作流程,就可以实现智能化的设备操作。智能化系统的控制,可以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检测出系统误差并及时修复,从而保证了机械自动检测的精确性。
2.3 人员精简模式的分析
在以往工业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人工操作是主要的工作模式,产品的生产对人员的需求量较多,但是,在整个过程中生产车间以及生产设备却受到了严重的控制,很多技术熟练的老员工也无法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而通过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技术工作形式,实现了人员的精简,在智能设备的引导下,只需很少的工作人员对设备操作,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3 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
3.1 数控技术的工业化技术研究
随着数字化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社会需求不断优化的同时,传统的机械生产模式逐渐遭到淘汰,因此,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应用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技术在现阶段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先进设备的引进,可以实现系统化的设备控制,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同时,实现智能化的操作技术。因此,在我国工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数控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树立科学性的发展方向,提高技术的应用理念,从而实现经济化的发展需求。
3.2 网络技术的工业化技术研究
网络技术的应用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数控技术与CAD、CAM等技术的融合,实现了机床互联网的生产模式,不断提高了工艺生产的效率。与此同时,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工程中,不仅提高了机械制造中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也逐渐实现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从而提高了其核心理念,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表现出来:
①在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逐渐优化产业结构,在减少人力及物力的同时实现自动化的工艺形式,有效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了企业的产业结构,从而为其有效运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②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工业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通过有限资源及资金的应用,获取更好的产业效益。由于在传统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应用中,其工艺技术存在着不成熟的现象,在产品设计及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源,而且,对工作人员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大,但是,整个产品的生产效率并没有得到提高,造成了产品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通过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其产品的生产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进行监控、设计,实现自动化的技术设计理念,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断提高了产业的经济效益,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充分的保证。
③传统的机械生产是一种粗放的生产模式,其产品的质量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只是通过数量来弥补产品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产品资源的浪费,从而导致经济效益的逐渐下降。而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实现技术的创新,节约产品材料资源,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从而为机械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可持续性的发展空间。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科学技术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新科技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在技术应用的同时逐渐简化了工作流程,避免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为整个工艺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科学化的依据。因此,在现阶段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应用过程中,应该不断实现经济化的发展理念,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掌握新的技术能力,从而不断促进产业的革新,为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薜国芳.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與制造模式分析[J].煤炭技术,2013(10):18-19.
[2]孙锋.对于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模式探究[J].科技展望,2015(01):43.
技术与机械制造分析度 篇4
现代物流服务业作为连接制造业各关键环节的重要纽带, 关系性地嵌入到制造业价值链中, 具备优化制造业内部结构、提升产业链整合效率及响应速率、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功能。物流服务业在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市场演进性自组织得以发展的, 并辅以政府的产业政策予以引导和扶持, 虽然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产业的特征, 但物流在发达国家更多是被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活动与管理方式看待。目前, 美国、欧洲、日本等在物流领域的研究多侧重于企业物流层面, 即研究作为经济活动的物流与企业的关系, 作为企业利润源泉工具的物流对于企业的战略意义;相应地, 实证研究多于规范研究, 即通过研究与实际紧密结合为企业提供优化策略, 通过产销企业物流服务外部化的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所体现;从中观层面研究物流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关联问题, 大都认为物流活动归属于生产性服务活动, 更多的是探讨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1,2,3,4]。2009年2月国务院确定了振兴物流业九大工程, 其中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发展被单独提出;此后关于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才受到理论界的重视;部分学者从定性的角度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5,6,7];在实证研究方面, 韩晓丽等 (2009) 从计量经济学的灰色关联模型入手, 结合江苏省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具体情况, 得出了江苏省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正处于协调与不协调的临界状态[8];李庆松等 (2009) 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发现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联动发展[9];王珍珍等 (2010) 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关联度与协调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0]。从已有文献研究结论看, 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着极强的关联关系结论是一致的。
产业关联和产业协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产业关联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包括产品 (劳务) 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投资联系等;产业关联度反映的仅仅是对关联因素共享的过程和产业间的经济联系程度。产业协同是指在开放条件下各产业子系统自发相互约束耦合, 表现出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结合的过程;是以系统的观点来考察产业之间的联动状态和过程, 除了关注产业运动时间和功能上的衔接外, 通过产业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形成运动方向的高度一致性或和谐性, 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产业关联度高并不意味着产业之间的协同度高;满足产业关联性条件只是说明产业间具有产生潜在竞争优势的可能性, 而要把潜在的竞争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还必须满足产业协同性。事实上, 随着市场竞争的发展以及客户需求的多样化, 物流服务的外包和价值链嵌入已不再是简单中间产品的投入, 现代物流服务业高效优质的标准化、专业化服务, 将对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与牵引;现代制造业非核心业务的剥离、外包以及跨地域的协作会对现代物流服务业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促使现代物流服务规模提升、产业内分工深化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因此, 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形成了一个协同演进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两大产业的协同问题将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目前, 学术界对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性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大都只是定性地提出一些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政策与建议;而对于两者在不同地区协同状况的具体评价还很少。因此, 本文将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系统视为复杂复合系统, 从自组织角度构建两者协同评价模型;并以湖南省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状况予以佐证。
2 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协同度评价模型
国内外研究中, 测量协调度的方法有四种:耦合协调度模型, 熵变方程法, 区间值判断法和灰色关联模型。根据协同学理论框架系统保持有序的机制是系统序参量之间的协同关系, 对于协同大系统的协同度的研究, 主要从子系统序参量的入手。区域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系统也是由多个不同属性的子系统复合而成的大系统, 其协调性是体现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及各种要素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 本文对孟庆松、韩文秀所构建的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和郗英、胡剑芬[12]所构建的企业生存系统的协调模型进行综合改进, 从而形成区域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协同度评价模型, 其具体步骤如下:
(1) 序参量
序参量对系统有序性的贡献一般用贡献率EC表示, 0≤EC≤1;如果序参量用Uji表示, 则其对系统有序度的贡献率用EC (Uji) 表示, j是子系统的下标, i是子系统序参量的下标, Uji在系统实际表现值为指标Xji (j=1, 2;i=1, 2, …, n) 。设系统演变过程中的序参量变量为Uj= (Xj1, Xj2, …, Xji) , 其中, Uji≤Xji≤Tji, i∈[1, n]。不失一般性, 假定Xj1, Xj2, …, Xji为慢驰豫参量, 其取值越大, 系统有序程度越高, 其取值越小, 系统有序程度越低;Xji+1, Xji+2, …, Xjn为快驰豫参量, 其取值越大, 系统有序程度越低, 其取值越小, 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因此有如下定义:
其中, EC (Uji) 为子系统序参量分量指标Uji的有序度;Tji和Uji分别为系统稳定时指标变量Xji的临界点上、下限, 即Uji≤Xji≤Tji.
(2) 子系统有序度模型
从总体上看, 序参量变量Uj可通过EC (Uji) 的集成和整合来描述子得系统有序程度。从理论上讲, 系统的总体效能不光由各序参量数值的大小来决定, 更重要的还由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来决定。“集成和整合”法则取决于这些不同的系统结构具有不同的“作用”组合方式。在不失一般的前提下, 本研究采用相对容易计算的线性加权和法进行集成和整合, 即
或
上述定义的ECj (Uj) 为子系统序参量变量Uj有序度。显然, ECj (Uj) 介于0、1之间。当ECj (Uj) =0时, 有序度极小;当ECj (Uj) =1时, 有序度极大。
(3) 协同度
对于给定的初始时刻或某个特定的时间段t0, 子系统序参量的系统有序度为ECj0 (Uj) , 系统经过某个时间段的发展演变或者达到时刻t1时, 若各子系统序参量有序度为ECj1 (Uj) , 定义复合系统协同度为EC (U) , 则有:
其中
对系统协同度EC (U) 做如下解释:
(1) 协同度EC (U) 的结果介于0、1之间, EC (U) 的值越大, 复合系统的协同度越高, 反之则就低。
(2) 为各子系统从时刻t0到tl序参量有序度的变化幅度;参数λ的作用在于:当且仅当ECj1 (Uj) -ECj0 (Uj) >0时, 系统才有正的协同度。
(3) 该系统协同度EC (U) 综合考虑了各子系统的状况, 有一个子系统的有序程度变化较大, 而另一个子系统的有序程度变化较小或者不变化, 则整个系统不能处于较好的协同状态, 表现为EC (U) 结果在-1和0之间。
(4) 系统协同度EC (U) 是从子系统的序参量有序度的变化中反映整体系统的协同状况;是对系统整体协同动态的分析, 提供了一种面向协同管理效果的复合系统对的度量评价方法。
3 实证研究
3.1 序参量的确定
物流服务能力决定了物流的服务效率, 定量的反应物流服务业的行业规模、物流服务业发展程度和物流服务水平;同时, 物流服务能力来源于系统又反作用于系统, 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能够反映出协同系统的不同运行状态, 并且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进行计算;因此, 可以选定物流能力作为物流服务业子系统的序参量。目前对物流能力的衡量指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物流能力和区域物流能力两方面。其中, 刘清 (2006) 从中心城市物流发展实际出发, 提出了一套指标体系, 从物流能力的基础性、促进性、支持性和保障性4个方面展开。本文在综合已有的测评方法的基础上, 对物流能力的定量化测评指标进行整合, 从基础性、规模性、经营性、发展性、信息化水平5个方面分别归纳出适用于衡量物流业发展序参量的11个指标, 分别是运输线路Y1、货物周转量Y2、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Y3、物流业增加值Y4、货运汽车保有量Y5、货运量Y6、邮电业务总量Y7、电话普及率Y8、互联网用户Y9、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Y10、港口吞吐量Y11;将经营性 (含流动性) 、规模性、发展性三个方面与行业规模相关数据相整合形成新的制造业序参量的6个指标, 分别是制造业成本费用X1、流动资产周转率X2、总资产贡献率X3、制造业总产值X4、进出口X5、制造业增加值X6.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湖南省作为中部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省份, 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对连接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本文以湖南省作为研究对象, 各个指标的相关数据根据2001~2010年《湖南省统计年鉴》、2000~2009年湖南统计数据分析报告以及湖南省历年统计公报整理而得。数据说明如下: (1) 由于物流业成本占GDP比重这一指标越小越好, 因此在计算指标相关系数前, 需要先对这一变量进行修正, 否则其相关系数为负, 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在这里取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Y10=1/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予以修正; (2) 根据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度评价的数学模型分析, 确定11个指标的最理想值与最差值十分关键, 因为这两个指标分别代表了数值的上限与下限, 即式 (5) 中的T、U值, 本研究主要以美国为参照标准, 同时也结合了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湖南省自身经济发展现状, 综合确定指标的上限及下限 (由于篇幅限制, 原始数据略) 。由于各指标的观测单位不同, 导致各指标的测量值相差悬殊, 需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正规化处理, 根据式 (1) 得到子系统序参量指标的预处理数值 (如表1、表2所示) 。
3.3 子系统有序度与协同度测算
(1) 子系统指标权重的相官矩阵法确定
由于每个指标对于子系统的贡献度是不同的, 所以在考察子系统序参量有序度时需对每个止标赋权, 本文将选CRITIC法来确定子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假设Aj表示第j个评价指标对体系的影响程度, ej表示第j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差, rij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与第j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 则
Aj越大, 说明第j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影响较大, 即其作用越大, 故其权数也应该较大。因此, 将Aj归一化即可得相应各指标的权数为:
通过SPSS软件的自相关检验, 发现物流服务业子系统的11个变量和制造业子系统的6个变量的双侧检验值均小于0.01, 具有显著的自相关性, 并且通过了双侧检验, 可以使用自相关的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那么首先运用SPSS软件中的相关分析这一功能, 将标准化后的物流业相关指标根据进行两两相关的分析, 整理后得到物流业子系统与制造业子系统的相关系数矩阵, 根据相关系数表, 运用式 (6) 可得子系统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如下:
(运输线路k11, 货物周转量k12, 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k13, 物流业增加值k14, 货运汽车保有量k15, 货运量k16, 邮电业务总量k17, 电话普及率k18, 互联网用户k19, 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k110, 港口吞吐量k111) = (0.067776, 0.03119, 0.184832, 0.120663, 0.090523, 0.051705, 0.070163, 0.090587, 0.135734, 0.01269, 0.144137)
(制造业成本费用k21, 流动资产周转率k22, 总资产贡献率k23, 制造业总产值k24, 进出口k25, 制造业增加值k26) = (0.066651, 0.131354, 0.066034, 0.361999, 0.123099,
(2) 子系统有序度与总体协同度
根据式 (2) , 将预处理后的数值与表所示的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矩阵乘法, 可得到2000~2009年这的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子系统的系统有序度, 再根据式 (3) , 可计算两者的总体协同度如表3所示。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计算结果, 本文绘制了湖南省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组织系统协同趋势图 (见图1) 。
从图示可以看出:
(1) 子系统有序度的提升并不能拉动整个系统协同度的明显提升。2001~2009年湖南省制造业子系统、物流服务业子系统的有序度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提升, 但两者的协同度并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提升;2009年, 两大子得有序度最高, 但两者的协同度却在明显下降, 说明目前现代物流业发展速度的提升也就是说, 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大系统的协同度的提升需要的是两大子系统在结构、功能的有序耦合, 任何一个子系统的超前或者滞后发展都会导致系统处于一种不协调状态;但目前区域物流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的发展不相匹配, 两者的协同度并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提升;区域物流的支撑功能没有真正体现, 这无疑不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2) 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过程是双方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1~2009年湖南省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协同度呈现M型变化趋势。湖南省的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各自有序度都在逐年递增, 而且增幅比较大, 但是两者之间协同度呈现先增后降的过程, 从2009年开始, 出现明显的下降;说明目前物流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协调状态。可见, 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业作为两大自组织系统, 不断地循环着协同——不协同——协同的演化路径;在互动的不同阶段, 互动的主导性层级不同, 要素、环境以及系统在不同互动阶段具有不同的共同演化能级, 并以此推动区域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层级、阶段的跃迁与转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任何系统的外延具有相当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日益处于一种无限扩大的网络中;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结构是一个不断调整、随机性不断增强的动态网络, 其内部的各种要素之间、系统之间依据一定的市场和集群演化方式, 在多样性中不断选择, 在异质性学习创新中共同演绎两者的动态互动。因此, 为了推动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政府除了根据制造业基地布局与产业集群网络布局, 合理规划物流系统的布局外;应重视“两业”的关系特点, 尽力创造“两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一套促进区域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摘要:区域现代物流服务业系统与制造业系统分属两个具有不同特征和动力机制, 但又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动态复杂系统。基于协同学自组织角度, 把现代物流服务业系统与制造业系统视为两大复合经济系统, 构建了两者协同发展的评价模型;并以湖南省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物流服务业子系统与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近几年得到快速的提升, 但整个系统的协同度增长缓慢;“两业”的协同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政府必须建立一套促进区域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现代物流服务业,制造业,协同度
参考文献
[1]Riddle D.Service-led growth:The role of the servicesector in world development[M].New York:Praeger, 1986.
[2]Bayson J R.Business service firms, service apace andthe managementof change[J].Entrepreneurship andRegional Development, 1997, 9 (2) :93~111.
[3]Francois J.Producer services, scale, and the divisionof labor[Z].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0:715~729.
[4]Shugan S M.Explan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services[C]//Rust R T, Oliver R L.Service quality:Newdire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1994:72~94.
[5]陈畴镛, 金聪.制造业集群与物流服务业的共生互利分析[J].经济论坛, 2007, 3:45~51.
[6]王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本源和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 2009, (2) :16~19.
[7]彭本红, 冯良清.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机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 (1) :18~24.
[8]王珍珍, 陈功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竞合模型研究——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 2009, (7) :28~33.
[9]王珍珍, 陈功玉.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9, (12) .
[10]刘秉镰, 林坦.制造业物流外包与生产率的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0, (9) :35~39.
技术与机械制造分析度 篇5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在工业生产方面,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不管是关系民生的轻工业,还是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工业,都可以看到机械自动化设备的身影。本文简要阐述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然后重点分析了机械自动化设备的优化技术,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发展趋势;优化技术
机械自动化技术具有很多的优势,在降低人力资源和金钱资源投入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效率,这样就可以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的直接影响,并且机械自动化技术也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
1.机械自动化发展趋势
实用型机械自动化:依据目前的工业化发展程度和全球经济的大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到现代化机械自动化生产的发展趋势是从低端到高端、从简单到复杂,在生产现代化机械自动化设备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实用,那么,实用型机械自动化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从而满足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提高的要求。
经济型机械自动化:在应用和推广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时候,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节省大部分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力方面、材料方面以及资金方面,并且还需要将生产效率的提高作为一个还总有的因素来进行考虑。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特点的机械自动化技术,那就是经济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目前,世界各国都开始对机械自动化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和实践,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其实,这种发展模式就是我国的经济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配套型机械自动化:在机械自动化迅速发展的时候,也需要保证配套的设施和技术能够满足发展的需求,要想将自动化设备的科学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的发挥出来,就需要将基础打好。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将生产目标作为考虑的一个重点,然后将自动化生产理念给有效的推广出去,在提高主设备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全面提高配套的设施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机电一体化,并且将产品的效能给充分的发挥出来。
绿色化机械自动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并且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机械自动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提高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时候,需要将对环境的索取和破坏程度充分的纳入考虑的范围,然后将一些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成立环境保护方面的运行机制。
2.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优化分析
本文以某厂的自动包装机设备为例,分析了如何对其进行优化。
算法的提出:在现实中的机械自动化生产过程,都是十分复杂的生产系统。在分析如何优化的时候,不能局限于某一个细节,需要站在整体的角度上进行考虑;如果在某一个作业阶段出现了问题,势必会对生产效率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生产环节方面,如果在配合方面出现了问题,也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将灵敏度作为主要的参数来对生产设备进行优化,然后将这个优化方案转变为对生产周期和生产成本等目标的优化工作。
数学模型:如果生产设备是处于合理运转的状态,那么如果改变了任意一个生产环节,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设备整体的生产周期,本文依据自动包装机的具体情况,将整个生产设备配置的参数定义为自动包装机的生产周期,如公式(1)所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可以将自动包装机各个环节所组成的数量向量给有机的表示出来,具体结果只需要对生产周期T(N)进行计算就可以有效的得出来。
在此基础上,因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共同组成了自动包装机所涉及到的成产成本,直接费用主要指的是材料费、操作员工费、电费以及设备折损费用等;而一些不适宜或者不能够直接纳入成本中的部分就被称为间接费用,比如采购费、银行利息、企业管理费用等。因此,在机械自动化设备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成本问题,为了更加方便的进行理解,可以采用一个函数关系式将其直观的表现出来,如公式(2)所示: (2),在这个公式,生产成本用C来表示,种类采用的是i来表示,同时还包括了生产设备每台每天的费用、某一种生产设备的数量、生产周期等内容;这样就可以将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C(N,T)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一个周期函数,这个数学模型可以通过公式(3)来表示出来:
数值求解:本文采用的是线性加权法来对函数进行求解,这样可以在有效的降低计算难度的同时,实现计算过程减少的目的;可以采用数学方法来处理生产周期和生产成本等目标的优化工作,本文在处理这些方面时主要是对其进行无纲量化。这样,在对自动包装机生产配置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的基础上,然后进行了加权处理,就可以得出求解模型,如下文所示:
在这组公式中,目标函数线性加权之和用Y来表示,然后将求解结果代入到生产环节中的限制和实际条件中去,将相关的可能情况给罗列出来,然后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排除选优的工序。在选择优化方案的时候,在增加生产投入的基础上,还需要实现生产周期缩短和经济效益有效得到提高的目的。
可行性分析:对比和分析多目标优化法和灵敏度分析法的一致度问题。从某个方面上来讲,灵敏度分析法是多目标函数确立的前提;站在灵敏度的角度上来看,可以得出一个公式:
经过相关的仔细分析计算我们可以发现,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不会因为Y的取值而发生变化的。这就说明了上文所讲的生产线优化方法是可行的。
3.结语
机械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的成本,并且还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应用的范围就越来越广,不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可以有效的应用到机械自动化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机械自动化技术势必会朝着更远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本文简要分析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然后以某自动包装机为例,分析了机械自动化的优化技术,并且通过实践研究发展,这种优化技术是可行的,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促进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浩.机械自动化设备优化分析[J].科协论坛,2013,2(1):78-79.
[2]穆然飞,司永军.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2(6):67-69.
[3]燕晓彬.机械自动化设备优化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7):123-125.
技术与机械制造分析度 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分析
前言
在过去的机械制造加工领域, 机械制造的生产加工人员是按照机械工程师的设计来进行生产加工需求的, 而机械设计师的设计工作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进行的, 机械设计师依据需求设计的设计方案在加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问题, 这就需要机械制造加工人员在加工的过程中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由此可见, 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两者在机械行业之中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了机械行业的有效发展, 因此, 在今后的机械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 这对机械行业乃至工业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机械设计的技术分析
1.1机械设计的初期计划设计分析
在进行机械设计初期工作的时候, 需要对机械设计的需求进行认真的调查与分析, 解读机械设计的具体需求, 这样有利于机械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能够有效保障机械设计的进行符合产品的需求, 实现机械设计的根本目的。
1.2机械设计的设计方案分析
机械设计的方案设计是机械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良好的机械设计方案能够有效地推动机械制造工作的运行, 满足产品设计对性能以及功能上的需求, 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 第一, 应该对机械设计产品的原理进行有效的阐释;第二, 要具体设计机械产品的结构, 使之能够符合产品的需求, 并兼之美观与结构合理并存;第三, 要充分考虑机械产品的运动方式, 使之能够符合产品的结构, 与产品的结构相适应;第四, 要对机械产品的零部件的选择有一个良好的掌控, 保障产品的零部件的选取与设计的科学合理;第五, 要对机械产品的工程制图进行设计, 保障工程制图的设计符合要求;第六, 要对产品的设计进行一个初步的检查, 检查其结构是否合理, 是否能够有效地运行。
1.3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分析
机械设计的技术是机械设计的灵魂, 只有正确、科学、创新的技术才能够保障设计师设计出更好地符合产品需求的设计, 在进行机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对设计的图纸进行正确的核对与计算, 对最终图与草图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 保障设计的工作不出现技术上的纰漏。除此之外, 对待一些尚未生产的产品, 可以进行一定的定型设计, 保障机械产品设计的科学合理。
1.4机械设计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4.1针对现代机械产品的机械设计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在机械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 使得机械产品的制造对机械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 机械设计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要进行技术上的创新, 才能够适应日益提高的机械制造要求。现阶段, 我国的机械产品设计更加趋向于智能化、系统化和模块化, 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够有效地保障机械产品设计的需求, 在进行机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先对产品进行模拟设计, 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产品的功效、运行方式等进行演练, 检查其是否存在缺点, 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其次, 要对产品的每一个零部件都进行有效的整合, 保障产品设计的连续性与有效性。最后, 要利用模块的设计理念, 保障产品的设计能够真正地实现产品设计的具体功能。除此之外, 还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保障产品设计的有效性及科学性, 使产品的设计方案符合设计需求。
1.4.2现代机械设计的未来发展与前景分析
现阶段, 我国的机械设计应该朝着性能更加优良、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节能环保的绿色设计的方向发展, 这样才能够保障我国的机械设计技术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 能够有效地推动机械行业的发展。机械设计朝着性能更加优良的方向发展, 需要机械设计能够提升产品的可靠性, 增加机械产品的防腐性能、动态性能、控制性能等, 使之更符合产品设计的需求;机械设计朝着更适合市场竞争的方向发展应该接受市场经济的调节, 在市场机制的有效引导下, 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产品的设计, 保障产品的竞争的优势, 开创能够跟得上市场新技术的机械产品设计;机械设计朝着节能环保的绿色设计的方向发展, 环境保护是现阶段国际社会上的主流趋势, 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因此, 在今后的机械设计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机械产品的智能化以及绿色化的设计, 保障对环境破坏降到最低,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样的机械设计理念才能够跟得上国际的发展趋势, 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
2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
2.1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分析
(1) 机械制造技术具有全面性, 现阶段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十分先进, 机械制造技术在国际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但是在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应该适应现阶段机械产品的需求, 大力开展对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的革新, 对机械制造生产的设备也要进行更新换代, 使之能够满足机械产品的设计需求, 有效地推动机械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2)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应该与工业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符合工业发展的规律, 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地将新兴的技术融入到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中, 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 满足机械设计的需求。 (3) 在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对机械技术整体的系统性的整合, 扩大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范围, 提高机械制造技术的制造能力, 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机械制造技术走向市场、走向国际。
2.2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分析
从目前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形势来看, 可以看出, 我国现阶段的机械制造行业发展较为迅速,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 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制造大国, 在今后机械制造的发展过程中, 应该向着智能化、计算机化的方向发展, 保障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符合国际市场的需要。首先, 机械制造的管理上, 机械制造技术的计算机化是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管理, 实现机械制造管理的智能化, 保障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其次, 机械制造的加工生产应该与机械设计工作有效地结合, 采用先进的机械设计技术来推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并且加大对相关方面的技术创新, 促进机械制造行业的创新发展。最后, 再进行机械制造的过程中, 一定要严格控制机械产品的质量, 保障机械产品的可靠性, 并且不断地将各种高端技术应用到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中, 进而提升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总体质量, 使之在国际市场上始终占有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邰金华.机械设计工程数据类型及其管理技术分析[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10 (6) :102-104.
[2]辛长德.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及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7) :48.
制造技术与制造工艺的合理分析 篇7
关键词:制造技术,制造工艺,分析
1 先进制造技术的提出与体系
1.1 先进制造技术
先进技术是目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多数学者将先进技术定义为是制造业融合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综合而形成的并广泛运用与企业管理、产品设计、产品开发、销售、回收等技术的总称。
简而言之, 先进技术是制造业在提升生产力与竞争力过程中融合多类现代化技术而成的技术群。目前, 在世界领域内先进技术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还处于发展之中, 但机械科学研究院提出了由多层次技术群构成的先进制造技术体系。第一个层次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基础制造技术, 它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它在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保护、机械加工等基础工艺中大量采用。第二个层次指的是包括当前使用较广的数控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无人操作等制造单元技术。第三个层次指的是集成技术, 也即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集合前两个层次技术而形成的新型技术。
1.2 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关系
制造业是技术型的企业, 涉及的行业较为广泛, 包含有工程机械、化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纺织工业等。制造业既是一个基础性的产业, 更是一个科技创新的产业, 在推动现代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制造工艺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如何促进制造工艺的革新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如何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机械制造技术的更新、发展又集中体现着先进制造技术, 并补充、丰富了先进制造技术。因此, 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的发展。
2 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应用
2.1 企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先进制造技术投入使用后, 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已经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向了现代化的生产, 到生成模式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工作方式上, 由传统的顺序转向了并向工作方式;其二, 在生产管理上, 脱离了复杂而繁琐的多层次管理模式转向了简单明确的扁平化模式;其三, 组织管理上, 由按功能划分小组转向了固定的工作组织, 使之专人做专事;其四, 工作方向上, 改变了以往重质量不重市场的理念。
2.2 产品设计开发应用了现代设计技术的最新成果
现代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主要有“绿色设计”。在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时, 必须把保护环境、爱护人类的“生态平衡”意识摆在设计、制造和使用的首位, “以人为本”是制造技术发展的最高准则。绿色技术的使用不仅在于保护环境与减少污染, 且有利于企业降低资源的浪费, 有效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一定程度上利于提升企业效益。绿色设计的投入使用, 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技术的缺陷, 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更注入了环保元素。如产品从设计、生产、使用、淘汰、回收、再利用……, 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使之成为了当下与未来产品设计的重要指导原则。
3 我国机械工业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对策
从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而言, 发展历史较短、基础较为薄弱、整体水平与西方国家还有着较大差距。虽然经过近年来的发展, 我国经济与科技实力有所提升, 但依旧不足于与国外企业相比, 面对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国制造业还有一段漫长的探索之路, 在迎接机会的同时更要面对挑战, 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大投入与开发:
3.1 加强制造技术应用与制造技术的开发相结合
技术的发展与提升在于不断地研究与开发, 要保持我国制造业制造技术的先进性, 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将技术研究开发融合在一起,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技术的开发提供宝贵经验, 是推动技术先进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3.2 加强政府与企业的相互合作与扶助
机械制造企业是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 也是技术开发、投资的主体。因此, 企业应改变观念, 眼光放远, 在这两方面舍得花人力、物力和财力。
3.3 立足实际先行试点
新技术从提出到投入使用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推广运用, 对于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而言, 由于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 因此, 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中应从实际出发, 根据企业的状况建立合理有序的引进计划, 阶段性发展。如在重点企业或具有代表性区域进行推广试点, 在取得理想效果后在扩大使用。
3.4 加强人才培训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提升在于人才的发展, 人才是进步的动力。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技术以及制造工艺的水平的提升, 对于国家而言要建立科学有序的人才发展战略, 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对于企业而言要立足实际, 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 打造一支专业化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4 结语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 而制造业技术的先进性不仅是衡量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 更是反应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因素, 是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制造业由于起步较晚, 当前还处于发展阶段, 未来发展之路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耀信.机械加工工艺及现代制造技术[M].西南交大出版社, 2005 (02) :1.
机械制造工程技术特征与走向分析 篇8
(1) 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其实就是整个制造技术所在发展阶段水平层次最高的, 它是由传统旧制造业技术改革生成的, 它不仅保持了原先制造业技术里的有利之处, 还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 吸收新科技、新技术, 并发展到各行各业的生产中去。将机械制造业中的先进技术跟当代的高科技结合在一起, 组成技术团体, 将之作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技术。
(2) 先进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可不仅局限于整个制造生产的过程, 它还涵括了产品销售前的市场调研活动、产品对开发工艺手段的设计、筹划、加工制造、批量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整体企业的具体工程项目, 并将之结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群体。
(3) 先进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能够无限制地创新、吸收一切先进科技成果, 使最新最科技的制造工程技术能够成为一个可驾驭企业生产整个过程的生产产品流、能量信息流的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项目。
(4) 目前经济社会逐渐趋于全球化、国际化, 工业企业市场的竞争也演变得愈加激烈, 而先进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好像就是了化解这场“战争”而存在的。由此可见,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 最好要领先于时代的先进技术水平, 只有这种程度才能在机械制造业企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5) 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实际上统一了市场竞争中存在的三大要素。要想制造业能够掌握整个市场的竞争, 就必须要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 要解决时间速度、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这三者间的主要矛盾, 使之得到一个规定性的统一标准。
2 我国未来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发展的趋势
目前这种比较先进、科学的制造业工程技术原先就发展于传统老旧的制造业工程技术, 这就要求:在最新的制造技术里, 不仅需保持以前技术的优势之处, 还要不断创新制造工程技术, 并将之实际应用在企业里面。
(1) 机械制造业技术中精密成形的优势。
成形通常包括了铸造环节、焊接步骤、塑形加工处理等一些较为复杂的过程。而精密性质的成形则包括了精密的铸造环节:对外部湿膜进行精密铸造、精密铸造刚型、高标准精度的造芯环节, 精密性质的锻压步骤:冷湿双性的精密成形、冲裁的精密技术、精密性的进行焊接与切割过程等。
(2) 机械制造业中对无切削液的加工处理技术。
它主要就是应用于机械制造的加工处理环节, 这类工艺加工形式可以简化制造的工艺步骤, 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避免因消除冷却液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就比如说:工业废液的排放问题、废弃钢铁的回收问题等。
(3) 机械制造技术中快速成形的优点。
这项技术在设计上直接突破了以往加工处理技术不可避免的去除材料的一大限制, 合理地应用添加环节、累积过程的原技术理。代表性的快速成形技术是分层次的实体制造技术以及先熔化再沉积的制造技术等。
(4) 机械制造趋向于绿色、环保发展。
绿色环保型的机械制造技术就包括了绿色的生产加工、绿色环保设计、使用环保可降解的材料、机械设备无污染、工艺带有环保意义、绿色卫生的产品包装等一切和安全挂钩的制造技术。这一环保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污染, 消除制造业对自然环境的胁迫, 从而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让整个制造业工程项目能够节约能耗, 进而提高员工环保的意识。
(5) 机械制造趋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
目前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 而在工业机械制造环节里, 国内外大多数企业, 甚至包含那些名气较高、声誉较旺的制造企业, 都在竞争环节中“纷纷落马”, 更有的可能直接面临倒闭或者被兼并的风险。通讯电子技术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协作, 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市场竞争变得越加激烈。这也作为制造业趋向全球化发展的一大动力。
(6) 机械制造趋向于网络化发展。
通讯电子技术发展迅猛, 直接就为企业生产、销售方面带来无限的机遇。产品生产设计、物料的筛选、有关零构件的制造、市场拓宽的范围以及产品的经销商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定, 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跨国进行交易, 从而增强了整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工程工艺跟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原材料的使用量跟相关能源的耗损量, 并缩短了技术开发的时间、减少工艺制造的成本, 在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保护环境。而且除了创新制造技术之外, 还大量运用了先进了信息科技, 通过多媒体的虚拟仿真来测试效果。
3 结语
现如今的制造技术实质上就是由现代技术跟工业技术组合而成的, 也是现代制造业成就的重要标识, 更是整个工业最大的支柱。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想要满足所有的期盼, 就必须要不断地改进机械制造业的工程技术。要清楚地了解目前我国在机械制造业上的发展历程, 从而更好地改善机械制造技术, 努力超越社会时代的步伐。
摘要:社会经济的不断前进, 使人们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机械制造的产品越来越科学。针对目前接卸制造工程技术的几大特征, 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经济效益,自动化技术,全球化
参考文献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篇9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应用
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与本国的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程度有关, 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因此发展机械自动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把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和生产过程中, 不仅可以降低劳动的强度, 改善工作的环境, 节省投资的成本, 还对提高机械生产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进而可以增加企业的效益。
1 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其应用
1.1 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在制造工艺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企业相比, 任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那些工业发达的国家, 机械制造企业广泛的采用纳米技术、微米技术、复合加工技术和精细加工技术等一系列新型的加工方法, 近些年来, 虽说国内不断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 但某些制造工艺仍在开发和掌握中, 国内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在工业发达国家, 机械制造业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等许多先进的工艺, 机械制造的集成化、智能化及虚拟化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程度更是我国目前无法比拟的。在国内, 虽说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仍有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处于传统的生产模式, 产业结构的层次较低发展也不平衡。
1.2 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
机械制造技术正朝着全球化、网络化及虚拟化应用的方向发展, 在这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着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国内机械制造企业要想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与国际接轨, 是机械制造技术得到全球化发展。但这之前必须要实现机械制造技术的网络化, 网络让我们紧密地联系着整个世界, 获得世界各地的信息, 便于加强产品的开发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而虚拟化技术可以检测产品的可加工性, 改进产品的制作工艺和加工方法, 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 降低次品的出现率。
2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工业,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应用:
2.1 信息流的自动化
机械自动化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等几个方面。
2.2 物流供输系统的自动化
机械制造过程需要大量的原材料, 加工后, 还要把成品及时运到具体的、指定的地点, 这一过程是相当复杂和繁琐的, 为了保障整个制造过程的流畅性和连续性, 需要一套有效的自动化物流系统。物资供输系统的自动化涉及到自动化软件系统、单机自动装置等组件。
2.3 加工系统的自动化
机械制造生产过程有很多重复劳动, 为了节省工人的体力, 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自动化的加工系统, 使生产工序能够自动、持续的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人的重复劳动, 还可以减少人工劳动所带来的失误, 提高操作的精确度, 避免出现次品, 提升机械制造产品的质量。
2.4 装配系统的自动化
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设备装配系统。过往的装配工作一般由人工来完成, 工人的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 产品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自动化的装配系统不仅可以取代人工复杂的装配工作, 还可以通过预定设计好的技术要求, 将特定形状与规格的机械配件自动组装、搬运、实验等一系列步骤, 从而建立一套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
2.5 检测系统的自动化
为确保机械产品生产的精度, 机械制造过程常常需要运用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加工设备和新型的材料与部件, 这也就增加了产品检测工作的难度, 传统的人工方法检测精确度已达不到设计需求, 自动化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种难题, 这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当今, 运用较多的自动化技术有很多, 如具有多个判断系统的智能诊断技术、识别电流信号、时序的检测技术等。
3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自动化技术在各行各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尤其在机械制造工业中, 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更成为当今发展的主流, 并且向着集成化、虚拟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3.1 集成化
集成化制造技术可以说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方向中最为重要的, 现今的机械制造企业也在不断改革, 朝着集成化的生产模式发展。高集成化的制造系统包含有自动化制造系统、自动化管理系统、自动化信息系统及品质信息系统等多个系统, 结合计算机组合应用技术, 将多个分系统整合成一个整体来运作。
3.2 智能化
二十一世纪是计算机高度发展的时代, 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智能技术也日趋成熟, 机械制造企业中也都采用了人机一体化的机械制造设备。智能化的制造系统可以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一些智能活动, 并且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机械设计和制造中采用集合模块化的组合模式, 这样使机械自动化系统更加实用和协调。
3.3 虚拟化
虚拟化技术采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的高端技术, 实现对产品的完全模拟。在机械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 虚拟化的机械自动化可以完全地模拟产品, 进而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 提高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品质。虚拟化技术的成功运用可以大大节省成本费用, 缩短产品生产周期, 进而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 结语
伴随着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机械制造业发生了质的变化。机械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有助于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因此, 我国要广泛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 推动机械制造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学习和采纳先进的机械自动化技术, 逐步完成对机械制造业的改革, 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晔龙, 王瑞明.探讨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22) :49-50.
[2]李文正.试论机械制造和自动化[J].科技资讯, 2011, (31) :102-103.
技术与机械制造分析度 篇10
关键词:新形势;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P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8-0081-01
机械制造产业从工业革命时代就开始高速发展,而自动化技术则是在稍晚的时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然而这两者之间却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机械自动化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的词汇了。那么在如今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形势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究竟应该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呢?
1 自动化技术以及机械自动化的概况
1.1 自动化技术的概况
所谓自动化技术,其实就是人们想要利用机械或其他工具的活动来代替人类的活动与工作,通过这些机械或工具完全自主地完成特定的工作与任务,以达到解放人类劳动力的目标。后来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自动化的概念便已经扩展到利用任何机器,包括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不仅仅代替人类的体力活动与工作,还需要代替或辅助脑力活动与工作,自动完成特定的工作或任务。
当然,自动化技术所包含的涵义十分广泛,在表现形式上,自动化技术一般表现为代替人类的体力活动与工作、代替或辅助人类的脑力活动与工作、协调或管理生产制造体系中的人机工作或整个工作系统;而在功能应用上,自动化技术代替人类的体力或脑力活动与工作只是其目前功能应用目标的一部分,其最终的功能应用目标是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全面协调与优化机器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应用范围上,自动化技术不仅仅是涉及具体的生产业,还对很多中间产业甚至是人们的生活都有所影响。
1.2 机械自动化的概况
机械自动化只是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产业上的一个分支,是指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生产的过程中有效运用,通过对机械制造生产链的协调与管理,实现对加工对象连续高效工作或生产的目的,完成自动化生产,以提高需要大规模大批量生产的速度效率,节省人工,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机械自动化是机械制造业与电气化、自动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于处理零散又需要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机械自动化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来,最开始只是用于机械早冷加工过程中的生产,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出现了可变性自动化生产系统,通过对自动化生产系统的调整,可以运用其生产不同的产品,这样做进一步提高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其应用性与实用性。
2 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结合的现状与前景
2.1 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结合的现状
机械制造产业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高新科技开始高速发展,同时机械制造业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当中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高新科技。
运用计算机来辅助设计和制造,同时建立起产品数据库系统用来管理产品的生产数据,这些共同组成了机械制造的自动化信息系统。自动化信息系统可以应用计算机对于制造数值的控制,对加工产品进行精确加工,在产品生产完毕之后,可以将其数据汇入产品数据库,并与标准数据进行对比,进行检测。而这也就运用到了自动检测系统,面对要求产品精度越来越高的机械制造业,对于产品的检测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然而人工检测的精度并不高,存在着很大的误差与错误,因此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就可以不断进行精确检测的自动检测系统也就应运而生了,自动监测系统包括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电流信号、时序识别技术以及多判断的智能化检测设备。
同样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都会选择自动化物质供应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将机械制造时所需要的原料、零件等送到自动化生产系统的预定位置,运用自动运输装置及自动化数据管理软件组成的供运系统能够有效保证机械制造的效率,是机械制造的基础与保障。当产品生产完毕后,就需要进行装配,运用自动化设备装备系统来进行装配工作,不仅可以取代人工装配,使装配工作变得更加有序与便捷,更能够与自动化物质供应系统、自动化生产系统组成一条生产流水线,有效提高机械制造的总体效率。要实现以上自动化技术的运作,就必须要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加入自动化加工生产系统,这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结合的核心,是实现提高工作效率与节省人工的核心技术。
2.2 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结合的前景
首先,随着计算机技术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机械自动化必将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完全由智能系统来控制一系列自动化系统的运作,通过精确、及时和有效地发出指令,能够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的效率。同时智能系统对于机械自动化的适应性也十分出色,就目前投入生产活动中的部分智能系统来看,完全能够适应生产活动。
其次,在机械制造产业中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实现对基本制造工作各个系统的集合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将原本繁杂的工作流程与区块进行有机结合与整理,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来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虚拟化机械制造的发展也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机械制造业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模拟生产,预先对将要运行的自动化生产系统进行预演,从而发现其中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虚拟制造出产品,进行预检测,以发现其中的问题。
3 结 语
在信息技术时代,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也开始融入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为完善机械自动化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向。
参考文献:
[1] 周韶翔.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3,(4).
[2] 方敏.基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0).
[3] 霍朋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技术结合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
[4] 芦搏.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和加工工艺[J].科技传播,2012,(4).
[5] 陈川雄.关于大型机械的制造工艺解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3,(4).
现代制造技术的瓶颈与潜力分析 篇11
现代制造技术指的是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不断的采纳和吸收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成果以及信息, 并且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机械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以及回收等等环节, 从而使得机械制造过程中能够实现在高质量的前提下使用最少的能源, 并且生产效率能够大大提高, 进而使得现代制造技术能够更加的适应当今世界的技术竞争和市场的多边形的一门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20世纪初, 由于内燃机的发明从而引发了制造业的革命, 而泰勒式的工作制以及流水生产线的产生使得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在发展初期其主要特征便是采用少品种、大批量的自动化生产的刚性生产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机械生产的效率以及机械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新的机械制造技术的特征便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柔性自动化生产模式。在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新的机械制造工艺以及机械制造模式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的产生。而现代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机械制造领域开始逐渐产生并且发展数控加工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柔性技术等等。
二、现代制造技术的瓶颈
1. 传统机械制造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
传统机械制造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核心及保障, 而在不断的发展现代制造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对传统机械制造技术的传承和改造, 从而使得传统机械制造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可以相得益彰, 从而使得现代制造技术能够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我国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在20世纪末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水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 并不能跟上世界潮流, 而且在此基础上并没有同时加快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仍旧不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尽管我国对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做了很多努力, 但是对于传统技术的改革方面仍旧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现代制造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引进一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室十分必要的, 但是同时也应该注重引进的这些先进技术与自立根生的关系, 我国应该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从而对引进的一些先进技术进行吸收以及消化, 进而达到可以实现自我生产的目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其中对于工业的发展不能够完全依靠引进来的高新技术, 同时对于一些引进来的高新技术也不能够盲目的使用, 显而易见, 我国在轿车行业还没有将自己的品牌彻底的打出来, 而一些数控机床以及紧密机床也大多依靠进口产品, 因此, 在这些领域, 可以说我国在世界上根本没有竞争力。对于高新技术的引进, 只能引进一般的技术以及设备, 根本无法引进核心技术, 因此, 在引进来之后还应该靠自己的研究分析才能够掌握这门技术的要领, 才能够为我国自己所有, 因此, 在引进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是以往的全盘搬家异地生产, 而是应该引进一些可以进行吸收、消化, 并且可以有空间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设备。
2. 体制改革的需求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 制造业中, 体制也应该从指令性的控制转向宏观控制, 它能够使企业的自主权得到极大的扩张, 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目前, 私营企业的大量兴起使得我国的经济成分的比例也有所调整, 而很多城市当中私营企业所占的比例要比国营企业所占比例高的多, 这就使得政府部门不仅要管好国营企业, 还应该管好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合资企业等等。在这种情形下, 政府工业部门的主要工作就应该有所转移, 才能适应当今的经济形势。而现代制造技术中的制造模式为管理与制造的结合, 因此, 其与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多技术的开发以及研究需要政府和领导的支持才能够完成, 比如说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改革, 它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现代制造技术, 它实施的关键并不完全在技术上, 而且其与政府以及领导层思想认识上也有很大的关系, 这便涉及到了体制改革的问题。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应该与管理相结合, 而管理是离不开体制改革的, 体制改革的不成功会影响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 目前, 我国已经开始采用行业协会的形式来对企业进行管理, 这在我国是一个体制改革的创举, 相信它会促进我国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
3. 制造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创新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而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 而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目前, 我国制造业的一个极大瓶颈便是其在创新上并未有很大的建树, 荣洋媚外的思想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现代制造技术的创新性。而创新是制造技术能够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 因此,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而创新应该要从思维开始, 首先, 应该大力倡导制造技术的创新性设计, 创新设计其中是机械制造技术设计的最高水平, 而且, 根据创新性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 分别为适应性设计、变异式设计以及创新性设计。在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中, 纳米加工的出现也是一种技术性的创新, 它使得制造业由宏观世界走向了微观世界, 使得技术质量也从量变走向了质变。创新应该来源于实际, 并且服务于社会, 因此, 在现代制造技术发展中应该大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潜力
1. 微型化发展
现代制造技术已经开始逐渐朝微型化发展, 微型化的现代制造系统将微电子系统、软件系统以及微机械技术进行了完美的统合, 而且其也是现代制造技术发展潜力的一个重大表现。一般来说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小于1cm, 并且现代制造技术的微型化已经逐渐朝着微米以及纳米几乎发展。微电子机械系统的优点是:体积小、能量消耗小、运动较为灵活等等。由于其一些列的优点, 使得其能够进入一般的机械所无法进入的空间并且比较容易进行精细操作, 因此, 微型化的现代制造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到了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医学以及国防等领域。
2. 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的发展是现代制造技术的又一发展潜力, 而智能化也是现代制造技术与传统的机械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之一, 同样, 其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目前, 随着我国微机的高性能化、处理器速度的提升以及高度集成化和人工智能化的快速发展, 逐渐的推动和我国机电产品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的机械化产品可以模拟人脑, 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可以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取代现代制造过程中的人的脑力活动。
3. 系统化发展
现代制造技术的系统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表现特征便是系统体系结构对开放式以及模式化的总线结构进行进一步的采用。系统可以自由灵活的进行组合, 从而对此进行任意的组合以及裁剪, 而且可以同时对多自系统的协调控制以及综合管理进行实现, 而其另外一个重要的表现特征便是使得通信功能能够大大的加强, 可以逐渐的实现远程以及多系统通信联网的局域网络。以后, 现代制造技术将会对人与产品的关系更进一步的关注, 将机械产品更多的赋予人的情感、人的智能以及人的品性。在此基础上, 机械产品也可以根据一些生物体的优良构造从而寻求并且研究一些新型机体, 使得现代制造技术能够逐渐向着生物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4. 绿色化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各个领域亘古不变的话题, 而绿色化的发展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同时也带来了能源匮乏、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的问题, 因此, 现代制造技术也应该逐渐向着绿色化发展, 同样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现代制造技术的绿色化指的是机械产品在进行设计、生产过程中不污染环境, 减少对能源的浪费, 在报废时最好能够进行回收再利用, 现代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也是体现其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结束语
现代制造技术是众多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晶, 同样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但是, 现代制造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同样, 其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因此, 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现代制造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和潜力, 振兴我国的制造业。
摘要:现代制造技术是一项集多方面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 同样其也是机械加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现代制造技术的涵义, 其次介绍了现代制造技术所遇到的瓶颈, 最后简单分析了现代技术微型化、智能化、系统化以及绿色化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现代制造技术,瓶颈,潜力
参考文献
[1]王先逵, 制造技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机械工程学报, 2002, 3 (88)
[2]贾春玉, 21世纪的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J], 机械制造, 200139 (11)
【技术与机械制造分析度】推荐阅读: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分析12-16
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07-04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分析10-17
现代机械设计技术分析10-04
技术与机械制造研究07-31
矿山机械安全技术分析06-25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09-11
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08-15
微机械陀螺测试与标定技术研究10-08
机械化深松作业与技术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