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分析(共8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分析 篇1
三峡大学
题目:汽车同步器变速器第四速齿轮工艺规程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姓 名: 指导教师:
教学单位: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
日期:2014年12月
一:课程设计原始资料
1.齿轮的零件图样
2.生产类型:成批生产
3.生产纲领和生产条件
二:课程设计任务书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拟定工艺方案。
2.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选择各工序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具、辅具);完成某一表面工序设计(如孔、外圆表面或平面),确定其切削用量及工序尺寸。
3.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卡片(工艺过程卡片和工序卡片)l套。
4.设计夹具一套到二套,绘制夹具装配图2张。
5.撰写设计说明书1份。
三:参考文献
1.熊良山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刘长青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目录
说明..........................................................................................................................................4 第一章 零件的分析................................................................................................................6
1.1零件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条件....................................................................................6 1.2零件的技术条件分析................................................................................................6 1.3零件的其他技术要求.................................................................................................7 1.4零件的材料及其加工性............................................................................................8 1.5零件尺寸标注分析.....................................................................................................9 1.6检验说明.....................................................................................................................9 1.7零件工艺分析...........................................................................................................10 第二章 齿轮毛坯的设计......................................................................................................11
2.1毛坯种类的确定.......................................................................................................11 2.2毛坯的工艺要求.......................................................................................................11 第三章 工艺规程设计..........................................................................................................13
3.1工艺路线的制定.......................................................................................................13 3.2机床、夹具、量具的选择.......................................................................................16 第四章 齿轮加工机床夹具设计..........................................................................................17
4.1专用机床夹具设计目的...........................................................................................17 4.2机床夹具的作用与组成...........................................................................................17 4.3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要求.......................................................................................18 4.4机床夹具设计的一般步骤.......................................................................................18 4.5专用齿轮加工夹具的设计.......................................................................................20 心得体会................................................................................................................................21说明
齿轮是机械传动中应用极为广泛的零件之一。汽车同步器变速器齿轮起着改变输出转速、传递扭矩的作用,所以在齿轮加工过程中要求较为严格。变速器齿轮应具有经济精度等级高、耐磨等特点,以提高齿轮的使用寿命和传动效率。齿轮在工作时,要求传动平稳且噪声低,啮合时冲击应小。
齿轮本身的制造精度,对整个机器的工作性能、承载能力及使用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其使用条件,齿轮传动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传递运动准确性
要求齿轮较准确地传递运动,传动比恒定。即要求齿轮在一转中的转角误 差不超过一定范围。
(二)传递运动平稳性
要求齿轮传递运动平稳,以减小冲击、振动和噪声。即要求限制齿轮转动时瞬时速比的变化。
(三)载荷分布均匀性
要求齿轮工作时,齿面接触要均匀,以使齿轮在传递动力时不致因载荷分布不匀而使接触应力过大,引起齿面过早磨损。接触精度除了包括齿面接触均匀性以外,还包括接触面积和接触位置。
(四)传动侧隙的合理性
要求齿轮工作时,非工作齿面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以贮存润滑油,补偿因温度、弹性变形所引起的尺寸变化和加工、装配时的一些误差。
齿轮的制造精度和齿侧间隙主要根据齿轮的用途和工作条件而定。对于分度传动用的齿轮.主要要求齿轮的运动精度较高;对于高速动力传动用齿轮,为了减少冲击和噪声,对工作平稳性精度有较高要求:对于重载低速传动用的齿轮,则要求齿面有较高的接触精度,以保证齿轮不致过早磨损;对于换向传动和读数机构用的齿轮,则应严格控制齿侧间隙,必要时,须消除间隙。
第一章 零件的分析
1.1零件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条件
在行驶的过程中,汽车齿轮始终处在高速重载的条件下工作。在换挡时,还受到冲击载荷的作用。所以要求齿轮具有高的耐磨性和抗冲击性能。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使齿轮满足上述工作要求,要使各加工表面的表面质量良好,还要有一些热处理或喷丸处理,使齿轮面强度足够。最终的磷化处理,防腐蚀。
汽车同步器变速器第四速齿轮属于多联齿轮,由结合齿和传动齿组成。为了减少齿轮啮合过程中的噪声、摩擦及磨损,需要在齿轮上钻出三个沿周向均布的油孔。为减少换挡时对齿轮的冲击,还要在大端上加工出止口。
1.2零件的技术条件分析
齿轮的加工分为轮坯的加工和齿轮轮齿的加工。轮坯的加工部位有端而和轮坯外圆柱面。轮坯的加工精度对齿轮的加工、装配精度有较大影响,故其加工精度应满足相关的要求。
齿轮轮齿的加工部位有渐开线齿廓和倒角,还要有热处理及喷丸处理,以提高齿轮的强度和抗冲击性能。热处理及喷丸处理后,还要进行内孔和端面的磨削以及渐开线齿廓的精密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由零件图上知,齿面的表面粗糙度值为Ra0.8,加工精度为IT7
0.029齿轮内孔尺寸为700.010,由于齿轮与轴承有配合要求,一般为IT6-IT7级精度,表而粗糙度不大于Ra6.3。2.各表面间的位置精度
由零件图上知,端面和内孔有相互之间的位置精度要求:
小端面对于内孔的定位基准垂直度为0.05mm,平而度为O,01mm
止口平面对于内孔的定位基准垂直度为0.015mm,平而度为O.01mm
退刀槽对于内孔的定位基准垂直度为0.03mm 1.3零件的其他技术要求 1.倒角1×45° 2.除去加工时的毛刺 3.喷丸处理,使齿轮强度增加 4.热处理:渗碳淬火 5.磷化处理 1.4零件的材料及其加工性
齿轮材料选择45钢,工艺性能好,再配合以热处理及其他特殊处理工艺,也能满足齿轮所要求的强度、耐磨性及抗冲击等性能。45钢具体力学性能参数如下:
试样状态:退火钢 屈服强度:≥355(MPa)断面收缩率:≥40%
化学成分:材料化学成分组成元素比例(%)碳 C : 0.42~0.50 锰 Mn;0.50~0.80 磷 P;s0.035 硅 Si;0.17~0.37
抗拉强度:a600(MPa)特性及应用:未热处理时:HBs229
热处理:正火
延长率:>16% 布氏硬度:51 97
铬Cr:s0.25
镍Ni:s0.25
硫S:s0.035
强度较高,塑性和韧性较好,用于制作承受负荷较大的小截面调质件和应力较小的大型正火零件,以及对心部强度要求不高的表面淬火零件,如曲轴、传动轴、齿轮、蜗杆、键、销等。水淬时有形成裂纹的倾向,形状复杂的零件应在热水或油中淬火。焊接性差。
因此,汽车同步器变速器第四速齿轮的毛坯材料选择45钢的锻造件。
1.5零件尺寸标注分析
轮坯的加工部位有端面和轮坯外圆柱面。齿轮轮齿的加工部位有渐开线齿廓和倒角,还要进行内孔和端面的磨削以及渐开线齿廓的精密加工。尺寸链的建立依靠孔的轴线和两个端面。在各工序中,应标出加工后所要达到的尺寸。
1.6检验说明
在齿轮的加工过程中,要保证加工精度,需对被加工零件实时检验。大体可分为轮坯加工后的检验、热处理后的检验以及最终检验。为保证检验准确,检验前应对零件进行清洗。
轮坯的检验:轮坯的加工精度对齿轮的加工、装配精度有较大影响,并直接关系到加工余量是否满足要求。因此这一步的检验至关重要。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一定不能流到下一步。
热处理后的检验:热处理后的工件,要进行检验,以确定后续加工时的刀具、切削用量等。
最终检验:所有的加工工序结束后,对零件进行检验,看是否符合零件图样上的各相关技术要求。1.7零件工艺分析
齿轮零件的部分加工表面精度要求较高,从齿轮的尺寸和形状位置要求来看,要保证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和各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为了提高加工效率,齿轮的外圆表面、端面、内孔的粗加工及半精加工可以采用数控机床进行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的内孔和端面,采用磨床即可达到相关技术要求。最终采闱喷丸和磷化处理以提高强度和增强耐磨性能。
第二章 齿轮毛坯的设计
2.1毛坯种类的确定
毛坯的种类决定零件的材料、形状、生产类型及加工中获得的难易程度。对于汽车传力齿轮的毛坯而言,其结构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一般采用模锻件即可满足相关工艺和性能方面的要求。
根据模锻件的加工工艺方法,毛坯内孔可直接锻造得到。
2.2毛坯的工艺要求
2.2.1毛坯的加工余量与公差
根据零件图上给定的零件尺寸,再加上要保证各工序的加工余量及公差,采用逆推的方法来得到毛坯的加工余量及公差。
毛坯图、毛坯尺寸如下:
2.2.2拔模斜度
拔模斜度的功用是使锻件成型后能方便的从模膛中取出来。因为锻件的材料是45钢,拔模斜度的具体要求如下:
外膜斜度(模锻件外侧的斜度),当模锻件冷缩时与模壁分开,有助于模锻件取出:
内模斜度(模锻件封闭剖面内侧斜度),当模锻件冷缩时紧贴模壁,阻碍锻件出模。
技术要求:
1.未注明内拔模角为10°,外拔模角为30° 2.未注明圆角为R3
3.某些难以拔出的锻件,须有顶出装置将工件取出来 2.2.3圆角半径
圆角半径分为外圆角半径和内圆角半径。外圆角半径指的是锻件上的凸圆半径:内圆角半径指的是锻件上的凹圆半径。为了便于金属在型槽内流动,在模锻件的转角处,应当带有适当的圆角。
第三章 工艺规程设计
3.1工艺路线的制定
3.1.1加工方法的选择
齿轮的加工工艺路线的选择应根据零件材料的加工工艺性、工件的结构形状和尺寸以及各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而定。
加工表面技术要求是决定表面加工质量最重要的因素。
各加工表面的加工工艺如下:
端面:粗车一精车一磨削
内孔:粗膛一半精膛一精膛一磨削
小端面结合齿:粗车一精车一插齿
大端而渐开线齿廓:粗车一精车一滚齿一磨齿 3.1.2加工工艺路线
根据齿轮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对毛坯采取一下加工工艺路线:
锻造→热处理→检查→粗车小端外圆及端面,粗膛内孔、倒角→粗车大端外圆及端面→精车小端端面及外圆→精车大端外圆→车止口→精膛内孔→精车大端面→滚齿→齿端倒角→车锁环槽→插小端结合齿→钻孔→热处理→磨孔→精磨小端端面→精磨大端端面→磨齿→齿而喷丸处理→磷化处理→检查 3.1.3加工阶段划分
对于齿轮加工,按加工阶段,可划分为齿坯加工阶段、齿面加工阶段和表面精加工阶段,工艺路线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粗加工阶段:切除大部分加工余量,加工出精基准。包括粗车小端外圆、端面,粗膛内孔、倒角,粗车大端外圆及端面。
半精加工阶段:完成次要表面的加工,为精加工做准备。主要是半精膛内孔。
精加工阶段:使零件达到图样要求。主要是精车外圆面。
光整加工:对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要求很高的表面进行光整加工。包括磨内孔,两端面和齿面。3.1.4工序的分散与集中
采用工序集中原则:①在零件的一次装夹中,可以加工好零件上的多个表而,这样,可以较好的保证这些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同时也可以减少装夹工件的次数和辅助时间,并减少零件在机床之间的搬运次数和工作量,有利于缩短生产周期;②可以减少机床的数量,并相应减少操作工人,节省车间面积,简化生产计划和生产组织工作。3.1.5基准的选择
定位基准分为粗基准和精基准。
粗基准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①合理分配加工余量;②保证非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符合零件图样上的要求。
精基准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尽可能选择设计基准作为精基准;②尽可能选择加工工件多个表面时都能使用的定位基准作为精基准;③两个表面相互位置精度以及它们自身的尺寸与形状精度都要求很高时,可以采取互为精基准的原则:④有些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要求余量小而均匀,在精加工时应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作为精基准。
具体基准选挥如下:
以大端端面作为粗基准,粗车小端外圆及端面,粗膛内孔,倒角
以小端外圆表面作为基准,粗车大端外圆面和端面
精基准与粗基准应保持一致
插齿、滚齿时,以内孔作为定位基准
磨削时以大齿分度圆作为定位基准 3.1.6热处理工序及辅助工序的安排
为保证零件强度及加工精度,需安排热处理等辅助工序。
(1).锻件的热处理,消除应力,提高材料的加工工艺性能
(2).钻孔前应进行的清洗工作
(3).检查工序,保证符合零件图样所要求的技术要求 3.1.7加工工序的设计 详见机械加工工序卡:
3.2机床、夹具、量具的选择
3.2.1机床的选择
根据各待加工表面的犍点,再耋虐到提高加工效率及经透性,尽可能选择数控机床和专用机床。加工工序主要有车、膛、磨、齿轮成型、钻,各机床类型为CA6140,Z515,Y3150,YK83250,M1432A。3.2.2刀具的选择
根据工件的材料,刀具耐用度,再考虑到换刀时间、加工经济性带来的影响,选择的刀具如下:
切槽刀、插齿刀、滚齿刀、锥柄麻花钻、CBN砂轮、45°直头外圆车刀、90°直头外圆车刀。3.2.3量具的选择
在各加工工序中,没有出现难以测量的表面或轮廓,故长度、直径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即可;孔用塞规用来检查孔的直径。
3.2.4夹具的选择
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工件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工件的加工质量。而工件的定位又和夹具息息相关。各定位夹具选择如下:
粗车小端端面和外圆,用三抓卡盘夹紧大端,大端端而用作轴向定位。
大端端面加工时,同样是用三抓卡盘夹住小端外圆面。
插齿、滚齿加工,各有相应的夹具,以及磨床夹具等。
钻床夹具设计详见第四章 第四章 齿轮加工机床夹具设计
4.1专用机床夹具设计目的
机床夹具是机床上用以装夹工件和引导刀具的一种装置。其作用是将工件定位,以使工件获得相对于机床或刀具的正确位置,并把工件可靠地夹紧。夹具一般可分为通用夹具、专用夹具、通用可调夹具和成组夹具、组合夹具、随性夹具。此处设计的,为供大批量生产用的专用夹具。
设计专用的夹具,目的如下:
1、提高生产率
2、保证加工精度
3、扩大机床的使用范围
4、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
4.2机床夹具的作用与组成
机床夹具是在机床上加工零件时所使用的一种工艺装备,其主要功用是实现工件的定位与夹紧,使工件加工时相对于机床、刀具有正确的位置,以保证工件的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能达到设计要求。
夹具通常由定位元件,夹紧装置,对刀、引导元件或装置,连接元件,其他装置或元件,夹具体等组成。
夹具设计时常用的零部件的规格和型号已有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可直接查阅选用。
4.3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要求
(1)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
夹具应采用合理的定位、夹紧方案,选择合适的定位、夹紧元件,保证工 件的加工精度。
(2)提高劳动生产率
夹具设计应合理,能缩短辅助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3)良好的加工使用性能
夹具结构应简单、合理,便于加工、装配、检验、维修。使用简便、安全、可靠,减轻劳动强度。
(4)经济性好
夹具元件标准化程度高,成本低廉,根据生产批量,应设计不同复杂程度的夹具,以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
4.4机床夹具设计的一般步骤
1.明确设计任务与收集设计资料
夹具设计的第一步是在已知生产纲领的前提下,研究被加工零件的零件图、工序卡、工艺规程和设计任务书,对工件进行工艺分析。其目的首先是了解零件的结构特点、材料,确定本工序的加工表面、加工要求、加工余量、定位基准和夹紧表面及所用的机床、刀具、量具等。其次是根据设计任务收集有关资料,如机床的技术参数。
2.拟定夹具结构方案和绘制夹具草图
①确定工件的定位方案,选择定位元件,设计定位装置
②确定工件的夹紧方式,选择夹紧装置,设计夹紧装置
③确定对刀或导向方案,设计对刀或导向元件和装置
④确定夹具和机床的连接方式,设计连接元件及安装表面
⑤确定和设计其他装置及元件的结构形式,如分度装置、吊装元件等
⑥确定夹具体的结构形式及夹具在机床上的安装方式
⑦绘制夹具草图,并标注尺寸、公差和技术要求
3.进行必要的分析计算,审查方案,改进设计
在确定夹具结构方案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计算。根据加工工件的尺寸,确定夹具的尺寸并绘出夹具草图。
夹具草图如下:
4.绘制夹具装配总图
5.绘制夹具零件图,标准件给出其型号
4.5专用齿轮加工夹具的设计
齿轮加工夹具的工作原理:芯轴限制四个自由度,轴套限制一个自由度,六角螺栓夹紧后起到夹紧和定位作用。4.5.1主要部件的设计
主要部件有夹具体、两个套筒、垫块。详细尺寸见装配图 4.5.2其他部件的选择
两个六角螺栓,垫片
心得体会
通过这段时间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宽所学的知识;通过设计实践,树立了正确的设计思想,增强创新意思和竞争意识,熟悉掌握了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也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计算、绘图以及对运用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手册等相关设计资料的查阅,对自己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具体做的过程中,从设计到计算,从分析到绘图,让我更进一步的明白了作为一个设计人员要有清晰的头脑和整体的布局,要有严谨的态度和不厌其烦的细心,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一种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些许的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自己曾焦虑,但是最后还是解决了。才发现当我们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也是不同的,这当然也会影响我们的结果.很多时候问题的出现所期待我们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心态,而不是看我们过去的能力到底有多强,那是一种态度的端正和目的的明确,只有这样把自己身置于具体的问题之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另外,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相互协作,遇到有疑问的地方集体商议,找出好的解决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多,仅凭自己的能为,很难完成一个设计任务,而通过团队合作,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设计任务。
做完了课程设计,对以前所学的只是有了更深的理解。知识只有放在实践运用上才能体现他的价值、才能更好地被大家接受,也能更好的被自己掌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分析 篇2
(一) 教学安排不合理
在教学内容上, 各学校都要力求突出自己专业的学科优势, 在原有教学基础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革新, 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教学范围。但有些学校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安排上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教学课时不达标, 教学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二) 多媒体教学不到位
在对学生调查的过程中, 有近七成的学生对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表示赞同, 因此可以看到多媒体教学还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首先是教学手段较为老套, 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禁锢, 对多媒体的使用不够灵活, 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应用不到位。其次是教师对多媒体应用的认识不足, 将多媒体教学简单理解为多种感觉媒体拼凑在一起, 而没能充分利用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忽略的恰恰是多媒体教学的思想与关键。另外教师对课件的修改不够, 教学进程的改进如果只是依赖课后学生的反馈信息, 那么对教学效果只具有弱干扰性, 如果能加上多媒体的辅助, 则效果会显著提升, 然而由于多媒体教学较传统教学更为复杂, 有些教师并没有对课件进行及时修改, 因此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 教学实践环节不完善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较强的学科,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时间安排、教学资源等种种限制因素使得教学实践环节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例如有些学校针对这门学科只开设了一门金工实习实验课, 而仅仅用这点知识去理解教学内容显然是不够的, 使得很多学生原理不会灵活运用, 对实际生产不够了解。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问题分析及建议
(一)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 其中主要有工艺、刀具、机床以及夹具等方面的知识, 虽然都是以工艺规程的制定为核心来展开, 且工艺规程的制定原则也基本相同, 但由于不同生产工艺的产品具有不同特性, 因此将其完全融为一体不分主次, 显然是不明智之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内容要做到充实与正确外, 还要合理科学的处理与组织教材, 注重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 详略得当。具体做法是:首先围绕工艺规程将机床、刀具、夹具与工艺等有关知识进行融合, 再针对不同零件找到其共性与差异, 将繁杂的理论知识穿成一条主线, 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同时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二) 注重多媒体的开发利用
在教学中, 对多媒体的开发利用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材中的机床夹具结构部分, 涉及到了大量原理图与结构示意图, 但由于书本中幅面有限, 清晰度不够, 因此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如果使用直观教学方法, 将图示中的内容在课堂上用实物逐一演示, 不仅会在工作联系方面存在困难, 还会浪费掉大量时间, 事倍功半。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其直观可视、精简省时与控制面广的优势, 使得在电化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充分的弥补了实践教学的不足。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有利于满足学生心理的不同需要, 通过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 为学生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求知方式, 在有大量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与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学习内容中, 增加了教学的魅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介绍不同加工方法时, 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关系以及机床夹具结构的内容, 就变得更容易理解;再例如讲解机床运转的工作原理与调整方法、工件的定位与装夹方式时, 通过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 将理论与操作完美结合, 以弥补学生识图能力的不足与工程实践知识的匮乏, 使教学生动、有趣。
(三) 加强实践环节
因为课本中的内容大多是叙述性讲述, 若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 不仅教师感到疲惫, 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加强实践环节, 采取直观教学。对理论性、叙述性较强的内容, 要注意采用类比、比喻的方法来讲述。同时还要利用现场教学方式来组织课堂, 通过让学生去现场观察零部件的生产、安装与调试, 来亲身感受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现代制造技术,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学习做好储备。
三、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为学生专业认知与今后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因此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在教学中仍然要注意许多问题, 例如课程安排上要主次分明、多媒体教学工具要充分开发利用以及实践环节要有所加强等, 但我们仍然能看到, 随着社会的进步, 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不仅是这一门专业学科, 所有学科都将拥有一套完善且高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晓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 25 (3) :59-60+70.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分析 篇3
[关键词] 中职 机械制造技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野是核心课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的能力。对学生以后机械类专业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门课程把工程材料、热处理等加工工艺、产品质量的分析、制造成本的控制、策划加工方式等加工关节串联在一起,课程牵扯面广内容复杂,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一、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状况
1、经济全球化。使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制造业发展全球化。推动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也加速了企业与企业和合作。2、全球网络化。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革命性的变革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技术创新成了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常态。3、模拟技术的发展。现在新产品的推出速度越来越快,加速研究开发新产品,成为企业发展竞争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模拟制造技术营运而生。模拟计划、管理、生产、物流等各个环节。时间最短、效率的最高、运行成本最低生产方法。4、自动化水平。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人工成本的大大提升。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降低用人成本成为制造巨头们的思考内容。机械制造技术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成为他们发展选择的必有之路。5、3D制造业的发展。3D打印机的出现,改变了现在制造业的生产结构。新科技、新材料新产品使制造业个性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质量成为现实。
二、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这门课程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分别独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内容显得明显陈旧。课程的内容跟不上现代科技发展的脚步,怎样推陈出新,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道難题。2、知识体系陈旧。当下最流行的现代制造业技术在课本里很难看见。现在国家关于机械类的教育教学大纲内容还不够完善,课程体系还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还停留在课本上,教学手段还是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没有跳出课本。没有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新思维能力。教学上还存在满堂灌现象,只重视课本上的重点难点。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轻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4、教学思想跟不上时代。教师思想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仍然过分强调书本上的知识。缺乏创新精神,没有把培养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增强,开拓思维的进步等作为培养的方向。使学生被动学习而不是主动进取。
三、中职制造技术教学的对策
1、创新教学内容
机械技术这门课本身具有它的特性,它与时代发展联系十分紧密。不断有新的现代制造技术的涌出,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应不断学习新知识,传播新内容。使教学与现实,教学与社会不脱节。
2、创新教学方法
推行综合性教学,利用立体教学法,网络教学法,虚拟教学法等,通过比赛、活动等为载体。把抽象的教学活动转变成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积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内容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创新教学体系
积极创新教学体系,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牵扯的知识体系化,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要做到讲课有方法教学有步骤。
4、创新教学思维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改变,一谈学习就是老师讲传统思想。引导学生找准位置自我探索。形成我想学,我要学的良好风气。教师应创造性的思考教学方法。学生应创造性的思考学习方法。教与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
四、结束语
目前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国际和国内制造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何有效的提高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人的想法还不成熟,不完善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周云典《试谈机械制造教学改革》学周刊[J].2011(第23期).
[2] 陈德生,顾容 《机械师范专业机械制造模块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 职业教育研究 [J].2014(第2期).
[3] 蒋文阳《浅谈中职学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学周刊 [J]. 2014(第24期).
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基础 篇4
成形法:利用成形刀具来形成发生线,对工件进行加工的方法。相切法:由圆周刀具上的多个切削点来共同形成所需工件表面形状的方法。展成法:利用工件和刀具作展成切削运动来形成工件表面的方法。
2.切削用量:是切削速度vc、进给量f、被吃刀量asp三者的总称。
正交平面参考系:基面∥刀杆的底面,基面:过切削刃上选定点并垂直于该点切削速度向量vc平面,正交平面Po:过切削刃上选定点⊥基面Pr,⊥切削平面Ps,法平面Pn:Ps⊥Pr,Ps⊥Pn,Pn不⊥Pr.3.切削方式:①自由切削与非自由切削;②直角切削与斜角切削
自由切削:刀具在切削过程中,如果只有一条直线切削刃参加切削工作
非自由切削:若刀具上的切削刃为曲线,或有几条切削刃(包括副切削刃)都参加了切削,并且同时完成整个切削过程。直角切削(正交切削):指刀具主切削刃的刃
倾角s=0的切削。斜角切削:指刀具主切削刃的刃倾角s≠0的切削
4.影响切削力的因素:①被加工材料的影响;被加工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加工硬化能力、化学成分、热处理状态等对切削力都有影响。②切削用量(被吃刀量(影响最大)、进给量、切削速度)被吃刀量和进给量增大都会使切削力增大,在无积削瘤的切削速度范围内,随切削速度的增大切削力减小,影响程度③刀具几何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前角对切削力影响最大④刀具材料…;⑤切削液…;⑥刀具后面的磨损…
5.切削热的产生(来源):切削变形功和刀具前后面的摩擦功
车削(主要为切屑带走的切削热)、钻削(工件)、磨削(工件)
6.影响切削温度的主要因素:①切削用量的影响:②工件材料的影响:强度、硬度越大切削温度越高,导热系数越高切削温度越低③刀具几何参数的影响:切削温度随前角增大而降低,但到一定程度时,对切削温度的影响减小.主偏角减小时,则散热增大切削温度下降④刀具磨损的影响:磨损越严重,切削温度越高.⑤切削液的影响:与切削液的特性有关
7.刀具损坏的形式:磨损、破损
8.刀具磨损的形式:前面磨损、后面磨损、前后面同时磨损或边界磨损
9.刀具磨损的原因:硬质点磨损(低速)、粘结磨损、扩散磨损(硬质合金刀具)、化学磨损当刀具和工件材料给定时,对刀具磨损起主导作用的是切削温度。在温度不高时,以硬质点磨损为主;在温度较高时,以粘结、扩散和化学磨损为主。
10.刀具耐用度(T/min):刀具由刃磨后开始切削一直到磨损量达到刀具磨钝标准所经过的总切削时间。刀具寿命=T×刃磨次数
11.刀具寿命:表示一把新刀从投入切削起,到报废为止总的实际切削时间。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分析 篇5
课程编码:
时间:3周 学分:3学分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课程类别: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性质:课程设计
课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机械类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后,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设计,是机械类专业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本课程设计一方面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能巩固与扩大学生的工艺知识、结构设计知识,为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做准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能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通过夹具设计的训练,提高结构设计能力,学会使用相关的手册及图册资料。
二、课程设计时间:3周
三、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1.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方法
能够正确选择定位基准;能够根据工件各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和规定的生产条件合理选择表面加工方案并且确定工艺路线;能够为各加工表面确定加工余量;能够运用尺寸链理论解工序尺寸及公差;能够运用规定的定位夹紧符号,正确绘制工序图,并能正确标注工序尺寸、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2.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方法
能够根据工序卡片规定的定位夹紧方法,正确选择夹具元件;能正确进行定位误差和夹紧力计算,合理布置夹紧力作用点和作用方向并进行夹具精度校核;能够根据国家制图标准,运用必要的视图完整地表达一个夹具结构,能正确标注设计尺寸,合理标注技术要求。
3.课程设计答辩要求
课程设计完成后,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其目的是进一步检查和总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所用有关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情况了解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期达到更准确了解学生对设计的态度、创新意识及独立完成的能力。
4.成绩评定
本课程设计的成绩是独立的,单独记载。课程设计成绩实行百分制,成绩不及格应重新设计。根据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质量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
0.设计题目为:设计××××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夹具(生产纲领为中批或大批生产)设计工作要求提交:(1)零件图一张
(2)毛坯图一张(可以不画)
(3)机械加工工艺卡片一套(在说明书内)(4)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一张(在说明书内)(5)专用夹具设计图:一张装配图,一张零件图(6)设计说明书一份 设计进度安排参考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画零件图(1天)对零件的作用及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
对零件主要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糙以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分析; 对零件的材质、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进行分析。2.选择毛坯的制造方式,绘制毛坯简图(1天)毛坯的选择和绘制,应该以生产批量的大小、零件的复杂程度,加工表面及非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
3.制订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路线(4天)
制订工艺路线:在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的基础上,制订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划分粗、精加工阶段,对于比较复杂的零件可先考虑几个加工方案,分析比较后再从中选择比较合理的加工方案;
选择定位基准:进行必要的工序尺寸计算,根据粗、精基准选择原则合理选定各工序的定位基准,当某工序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需对它的工序尺寸进行换算;
选择机床及工、夹、量、刀具; 加工余量及工序间尺寸与公差的确定; 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的确定; 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4.机床夹具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6天)结合某道工序设计一套专用夹具:
确定夹具设计方案,绘制结构原理示意图; 选择定位元件,计算定位误差; 计算夹紧力;
画夹具装配图和零件图。
5.编写设计说明书、准备答辩(2天)6.答辩、评定成绩(1天)
五、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分析 篇6
机械工程教研室: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于2006年被批准为重点建设课程,教学大纲中安排了四个实验,其中刀具几何角度测量和加工误差统计分析两个实验需要完善部分设施,具体情况如下,望予协助解决为盼!
特 此 报 告
课程负责人:喻逸君
二〇〇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附:
1、刀具几何角度测量仪6台2、45度和90度车刀各6把
3、Φ10f6长15mm小圆柱(材料45)100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分析 篇7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启发式,多媒体,实践教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大多数高等院校为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 由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机床夹具设计四门课程优化组合而成[1]。因此, 课程涉及的概念性内容多, 知识点广, 综合性强, 与生产实践联系密切, 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后最难掌握的内容之一[2]。因此, 探索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质量, 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中一门传统的专业课程, 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 且涉及到生产实践, 目前的教学方法还存在一定问题[3]。
(一) 使用不恰当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 许多先进的教学仪器如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等走进了课堂, 这使得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较难的知识点。但是, 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依赖PPT, 甚至把所有教学内容都写进PPT, 上课即成了机械的PPT放映, 重点不突出;另外一个极端情况是有些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采用讲授和板书的形式, 以“填鸭式”的方法进行, 教师讲授既成的理论知识, 给学生灌输事实。造成一些抽象的机械知识如各种加工方法、切削过程中的现象、机床结构等难以被学生理解, 同时, 板书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 满足不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需求。
(二) 理论与实践脱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课, 切削过程中的现象、各种加工方法、刀具的角度、机床结构等, 必须结合生产实践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学到相关内容时, 结合生产录像或是到生产现场参观一下会更容易掌握。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学生们在大一懵懵懂懂的时候完成了金工实习, 在大三下学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仅有的实践知识只停留在记忆中, 缺少实践的理论教学, 由于缺少感性认识而变得难以理解。而生产实习则安排在大四上学期, 这门课程学完之后, 此时工厂里的参观实习变成了走马观花, 只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因此,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 应针对各部分内容的特点, 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 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法
(一) 启发式的理论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讲授既成的理论知识, 给学生灌输事实,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学多以“填鸭式”的方法进行, 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参与, 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 学习没有主动性, 只是被动地完成作业、复习和应对考试, 缺乏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此时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 如在介绍车刀的角度时, 如果采用实际刀具进行讲解, 由于刀具尺寸太小, 在课堂上不容易看清楚。此时可以先给出三面两刃一尖的概念, 启发学生去思考, 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上放大的车刀立体图, 思考并讨论何谓三面两刃一尖。然后在教授讲解概念之后, 针对实际使用的车刀进行指认,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可以加深学习印象, 巩固学习效果。定位也是本课程的难点与重点, 在讲解定位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轴类加工时, 为什么常采用固定顶尖和移动顶尖相结合的装夹方式, 如果采用两个固定顶尖, 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应该怎么解决, 这样, 很自然地引出“过定位”的概念。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转变,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二) 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 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模拟现场加工场景, 或者仿真、拍摄、查找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图片和影像, 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的仿真动画和反映生产实际的影像资料, 把生产中常用的工艺方法等演示得一目了然、真实生动, 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既较好地理解了工艺方法, 又了解了实际生产过程。
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铣削这种加工方法的理解, 可以放映世界杯比赛奖杯大力神杯的加工动画, 学生的热情瞬间高涨, 原来大力神杯上面那些立体的复杂的纹路可以在数控机床上预先规划加工轨迹, 用球头铣刀进行铣削, 这个过程中, 学生除了学习用铣刀进行铣削这种先进的加工方法外, 也提前了解了五轴半加工机床的概念。在车刀的学习过程中, 车刀的六个基本角度一直是学习的难点, 学生对正交平面的定义即通过主切削刃选定点并与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相垂直的平面[4]这个概念老是搞不清楚, 进而不理解正负刃倾角的概念, 因为书本上的车刀图中主切削刃是平行于基面的, 通过对具有不同主切削刃的车刀立体图的讲解, 学生会容易理解主切削刃与基面的空间的位置关系。理解了这个概念以后, 可以在电脑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车刀的不同表面, 演示刀具几何角度参考系的建立, 通过动画展示各平面所处的位置, 并对车刀的每个角度进行动画展示, 让学生清楚各个角度形成的依据, 得到相关的刀具标注角度图形。再结合口诀“一俯一向两剖”, 理解并掌握了车刀角度的图形表达。最后教师在黑板上,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 师生一起, 一步一步把车刀的六个基本角度在二维图上表达出来, 这样通过启发式的思考讨论、动画的直观演示和亲自动手绘制, 学生对车刀的角度这个难点掌握得非常透彻, 教学效果很好。再如, 夹具也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时, 可以用动画直观地表示不同类型夹具的工作原理、工件在夹具上如何被定位和夹紧, 接着再介绍夹具的各组成元件, 还可以用半透明的彩色区域表示出定位元件、夹紧元件, 这样有助于对夹具知识的掌握。
因此, 采用多媒体教学后, 通过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不仅可以调动课堂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可以加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 丰富的实践教学———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不同于纯粹的理论课, 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学生理解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在本课程教学中, 本课程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 即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已有或周边生产工厂的条件, 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与学习相互穿插的方式, 或者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 不仅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5]。
实验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辅助环节, 有助于学生及时加深对课程内容中抽象知识的理解, 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以便“对症下药', 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6,7]。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如车刀的角度、夹具、机床的静刚度等, 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加深理解。生产实习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可以使学生熟悉生产实际情况, 对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如加工方法、刀具、加工精度、工艺规程、夹具等有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去车间现场学习, 结束后写出实习报告, 进一步理解课堂知识。而课程设计既是对前序课程的巩固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又是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 针对设计任务即夹具设计和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将来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总之,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学习的过程中, 将其与实验、工厂实习和课程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 实现了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质量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是培养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保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华楚生, 梁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新课程的继承和改革[J].高教论坛, 2004, (4) :58-60.
[2]王俊昌, 王荣声.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Ⅱ (热加工工艺基础)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3]张春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30) :44-45.
[4]卢秉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5]陈秀生, 候至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学园, 2012, (19) :28-29.
[6]张为民, 来燕菁, 王家海.“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内实验的设计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0) :118-119.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分析 篇8
关键词 独立学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19-02
1 前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课,为学生提供机械制造技术所需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对于理论知识缺乏、工程感性认识薄弱和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教师只凭教材和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学生的特点决定 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同于一本、二本学生,他们大都是第三批录取,学生入学分数比较低,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比较差,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但对于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充分利用自身灵活的思维能力,开创性地做好。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他们内在的潜能,把“要我学”变为“喜欢学”最终到“我要学”是尤其重要的。
培养目标决定 结合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要是适合市场和企业的需要、适合未来职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了适应人才的培养,课程教学要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教学内容实际性、实用性和技能的适用性。
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强,课程内容常常被学生认为枯燥和艰涩,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无法通过演绎和推理寻求问题的准确答案。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生毕业后无法达到和企业零距离接触,无法短时间适应实际岗位工作的需要。
诸多问题使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因此,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3 课程改革的措施
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四部分内容。学生普遍感到机械制造工艺部分与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部分的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金属切削机床部分与机床夹具部分实践性太强,难以掌握。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为了适应学生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教学方面要优化教学结构,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淡化原课程体系,适应现代制造工程新模式。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教学重点,侧重机械制造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综合掌握机械制造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突出体现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对必备的制造基础知识予以保留,对课程中的陈旧部分或脱离现代实际应用的部分予以删除,对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最新的制造理论知识要不断更新,给予增加和补充。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内容的安排上要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要有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现机械加工知识和概念的完整性和有机联系;增加机械相关企业在产零件的制造工艺,用实物和案例教学,真正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增加高速数控加工、精密加工、微细加工等高新技术和方法的内容,把数字化制造软件引入教学内容中。同时及时把国内外最新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及时按照市场需要对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改进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基础比较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强,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完成和实现,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课程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的填鸭式讲授方法,要结合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于教材中讲述比较清楚、全面、简单的内容,可以采取学生自学或者是学生讲授的方法;对于难于掌握、理解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的方式,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教师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直观教学、现场教学和电化教学等教学手段;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带学生去工程训练中心,去机床和加工现场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课程中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要通过录像或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差别比较大,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不利于教学活动开展和进行,不能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教学,注重因材施教,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逐步达到教学的要求和教学目的是尤其重要的。
强化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学习缺乏真实的工作环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该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际操作对理论学习的促进作用。强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工程实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加以实现和完成。
一本、二本院校的工程实训一般实习为6~8周,而且是一次性安排完,学生对实训内容基本遗忘,对机械加工的各种机床和加工方法已经记忆模糊甚至混淆,难以将实习和基础理论课联系起来。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学校安排16周,分四个学期完成,每次四周,包含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四个层次,是层层递进式环环相扣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验教学中,为了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着重对实验原理进行简要介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与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做到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课程设计环节中,调整设计内容,内容和实际加工紧密结合,努力做到真题真做。注重过程指导,即将整个设计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设计任务,教师都应对学生的设计情况做好记录,及时指出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错误。改革成绩考核方式,采用自评、教师置疑和小组答辩三个环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
参考文献
[1]王维.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2]刘春景,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运城学院学报,2011(10).
[3]陈本德.《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三江学院学报,2011(3).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分析】推荐阅读: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08-2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大纲专题07-23
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07-04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分析10-17
技术与机械制造分析度05-13
机械制造基础07-02
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09-15
机械制造基础学习心得10-07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10-18
机械制造基础与实训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