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

2024-07-02

机械制造基础(精选12篇)

机械制造基础 篇1

本课程着重讲述机械制造、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介绍金属切削过程中切削变形的基本规律以及基本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和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对于机械类的学生而言是立足于机械行业的一门必须要掌握的课程。

一、课程体系项目化

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知识领域、生产工艺领域、典型零件加工领域、质量分析领域。

其中基础知识领域包括机床、刀具、夹具、零件的毛坯制造;生产工艺领域包括工艺类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典型零件加工领域包括轴类零件的加工、齿轮类零件的加工、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叉架类零件的加工四个项目化的过程;质量分析领域包括加工零件出现形位误差的分析、加工误差的分析、加工工艺路线的筛选等几个项目。

二、典型零件加工实例

根据上图制定的加工方法为:

第一步:整体思路,选材、热处理、车削、铣削、磨削、检验;

第二步:加工的主要过程、选料、锻造、热处理、粗车、热处理、精车、铣削、去毛刺。

(一)热处理、精磨、终检

1.材料的选用

我们选用的是45钢,45钢是轴类零件的常用材料,它价格便宜经过调质(或正火)后,可得到较好的切削性能,而且能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淬火后表面硬度可达45~52HRC。锻造,其组织紧密,提高了金属的塑性和力学性能。选用φ50×245的料。

2.热处理的选择

退火处理,在加工前我们选用退火处理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通常是缓慢冷却,有时是控制冷却)。目的是使经过铸造、锻轧、焊接或切削加工的材料或工件软化,改善其塑性和韧性,使化学成分均匀化,去除残余应力,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调质处理,在粗加工之后,在精加工之前调质可以得到消除毛坯制造和粗加工的残余应力,较好的切削性能,而且能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同时为下一步精加工做准备。

淬火处理,在磨削之前主要是提高零件的强度、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二)典型工艺

车削(车床),粗车主的任务是切除大量毛坯的大部分加工余量,使毛坯在形状和尺寸上尽可能接近成品,提高生产率。我们按照先面后孔的原则先车的面后钻的孔,保留1.5 mm的余量为精加工做准备。端面用的是45度外圆车刀,外圆用的是90度外圆车刀,中心孔用的是A2.5中心钻。装夹右端→粗车左端面→打中心孔用顶尖顶住→粗车Φ45外圆至尺寸Φ46.5 mm→粗车长为80 mm的Φ30外圆至Φ31.5 mm→掉头装夹用顶尖顶住→粗车右端面保证总长为240 mm→打中心孔→粗车长为34 mm的Φ30外圆至尺寸Φ31.5 mm。

车削(车床),精车减小粗加工后留下的误差和表面缺陷,保证各主要表面基本达到图纸要求的精度,我们在此留余量0.5 mm,为下一步精磨做准备。外圆用的是90度外圆车刀,退刀槽用的是3 mm切断刀,车倒角用的是45度外圆车刀。双顶尖装夹→精车Φ45外圆至尺寸Φ45.5 mm→精车长为80 mm的Φ30外圆至尺寸Φ30.5 mm同时保证同轴度要求→车退刀槽3×1 mm退刀槽,保证左端长为77.5 mm和轴线垂直度的要求→车c1倒角→掉头装夹→精车长为34 mm的Φ30外圆至尺寸Φ30.5 mm同时保证同轴度要求→车退刀槽3×1 mm退刀槽,保证右端长为33.5 mm和轴线垂直度的要求→车c1倒角。

铣削(铣床),铣削键槽从右端面49 mm开始铣长为84 mm、宽为Φ10 mm、深为5 mm的键槽,铣削完后,用锉刀去毛刺。

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而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终目的。相关联知识点一旦融合和渗透以后,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听教师讲清了基本概念、原理、公式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教师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健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启平.机械制造工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1999.

[3]孙丽媛.机械制造工艺及专用夹具[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机械制造基础 篇2

2.[单选题] 一般来说钢的热处理不改变热处理工件的 C A强度 B塑性 C形状

D冲击韧性

3.[单选题] 削适用于加工平面、尺寸较大的沟槽和加工窄长的平面。B A车 B刨 C铣 D磨

4.[单选题] 金属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产生断裂前所能承受什么能力称为塑性。C A最小塑性变形 B平均塑性变形 C最大塑性变形 5.[单选题] 焊条的直径和长度是以的直径和长度来表示的 C A涂料层 B药皮 C焊芯

D作用工件

6.[多选题] 钢的热处理工艺由以下哪几个阶段组成 ABC A加热 B保温 C冷却 D氮化

7.[多选题] 在铁碳合金中,莱氏体是由什么所构成的机械混合物。CD A珠光体B铁素体C奥氏体D渗碳体 8.[多选题] 加工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哪几个个阶段。BCD A半粗加工阶段 B粗加工阶段 C半精加工阶段 D精加工阶段 9.[多选题] 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有哪些? ABC A计算法B目测法C经验估计法D查表修正法 10.[多选题] 切削用量是下列哪些的总称。ABD A切削速度B进给量C切削层数D背吃刀量 11.[判断题] 基本偏差是用来确定公差带大小的。错误 12.[判断题] φ30£5、φ307、φ30£8 的上偏差是相同的。正确 13.[判断题] 公差值可以是正的或是负的。错误 14.[判断题] 抗拉强度是表示金属材料抵抗最大均匀塑性变形或断裂的能力。正确 15.[判断题] 硬度是指金属材料抵抗其他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错误 16.[判断题] 碳钢的含碳量一般不超过1.3%正确 17.[判断题] 正火的冷却速度比退火稍慢一些。错误 18.[判断题] 合金钢就是在碳钢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加入一定量合金元素的钢。正确 19.[判断题] 纯铝的强度很低,但塑性很高。正确 20.[判断题] 焊接属于永久性连接金属的工艺方法。正确 1.[单选题] 在一定条件下是允许采用的 B A不定位 B过定位 C欠定位

2.[单选题] 下列属于合金结构钢的是 A合金渗碳钢 B合金调质钢 C合金弹簧钢 3.[单选题] 基本尺寸小于500mm,国家标准对标准公差规定了多少级 B A16 B18 C20 D22 4.[单选题] 标准麻花钻头一般由什么制成的。B A铸铁 B高速钢 C碳钢

D重有色金属 5.[单选题] 卧式车床的主要组成部件不包括C A主轴箱进给箱 B溜板箱刀架部件 C冲洗器挡板 D床身尾座

6.[多选题] 按照工艺范围机床可分为 BCD A常用化机床B通用机床C通用机床D专用机床 7.[多选题] 工艺基准可以分为哪几种? ABCD A装配基准B测量基准C工序基准D定位基准 8.[多选题] 在一个工序内,工件可能的安装次数?BD A必须一次B可能一次C必须多次D可能多次 9.[多选题] 在零件图上用以确定其他什么位置的基准,称设计基准 ABC A点B线C面D体

10.[多选题]ABCD 良好的切削加工性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A在相同的切削条件下刀具有较高的耐用度,能够采用较高的切削速 B在相同的切削条件下,切削力或切削功率小,切削温度低 C容易驳得良好的表面加工质量 D容易控制切屑的形状或容易断屑 11.[判断题] 用交流电焊接时,元正接与反接的区别。正确 12.[判断题] 表面粗糙度值的大小不影响零件的耐磨性。错误 13.[判断题] 进给量指工件或刀具每转一转时,两者沿进给方向的绝对位移。错误 14.[判断题] 切削液具有冷却、润滑、清洗、防锈囚种作用。正确 15.[判断题] 欠定位在机械加工中是不允许的。正确 16.[判断题] 在零件图上用以确定其他点、线、面位置的基准,称设计基准。正确 17.[判断题] 夹紧力应尽可能靠近加工表面。正确 18.[判断题] 在机械加工中,加工精度的高低是以加工误差的大小来评价的。正确 19.[判断题] 实际尺寸较大的孔与实际尺寸较小的轴相装配,就形成间隙配合。20.[判断题] 公差通常为正,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为负。1.[单选题] 正火主要应用不包括B A 普通结构零件,当机械性能要求不太高时,用正火作为最终热处理。

B降低脆性,消除或减少内应力,获得工件所要求的机械性能,稳定工件的尺寸。C作为预备热处理,改善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的切削加工性能。

D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渗碳体,改善钢的性能,并为以后的热处理做好准备。2.[单选题] 按照焊接过程的本质可以分为三大类,下列哪一个不属于三大类的一个。C A熔化焊 B压力焊 C激光焊 D钎焊

3.[单选题] 下列代号分别表示车床、钻床、磨床、铣床的是 D A Z C T M B T M Z C C M T C Z D C Z M T 4.[单选题] 冲压分为分离工序和变形工序,下列属于不变形工序的是D A弯曲 B拉延

C翻边和成形 D落料与冲孔 5.[单选题] 密度为8.96g/cm3熔点为1083摄氏度的铜成为 A A纯铜B黄铜C青铜 6.[多选题] 切屑的类型分为 ABD A带状切屑 B节状切屑 C单元切屑 D崩碎切屑

7.[多选题] 工程材料通常分为B D A塑料 B金属 C非金属 D复合材料 8.[多选题] 合金工具钢按用途一般分为ABC A合金刃具钢 B合金模具钢 C合金量具钢 D合金弹簧钢 9.[多选题] 常见的焊接接头形式分为AC A对接 B角接 C搭接 D丁字接

10.[多选题] 在机械加工中,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一般可分 A试切法 B调整法

C定尺寸刀具法 D自动控制法 11.[判断题] 强度越高,塑性变形抗力越大,硬度值也越高。对 12.[判断题] 正火的冷却速度比退火稍慢一些。错 13.[判断题] 灰铸铁在工业上应用于制造承受压力、要求耐磨和减振的零件。对 14.[判断题] 通过热处理来提高灰铸铁力学性能的效果不大。对 15.[判断题] 用交流电焊接时,无正接与反接的区别。对 16.[判断题] 通常材料的力学性能是选材的主要指标。对 17.[判断题] 表面粗糙度值的大小不影响零件的疲劳强度。错 18.[判断题] 切削速度指切削加工时,切削刃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主运动的瞬时速度。对 19.[判断题] 切削速度是通过切削温度来影响刀具耐用度的。错 20.[判断题] 用分布于镜刀圆柱面上的刀齿进行的镜削称为周镜。对 1.[单选题] 工件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几个自由度

B A4 B6 C8 D10 2.[单选题] 工件定位时,同一个自由度被几个支撑点重复限制的情况称为 D A完全定位B不完全定位C欠定位D过定位 3.[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C A金属基体材料 B纤维树脂复合材料 C玻璃钢 D金属陶瓷

4.[单选题] 定位基准是指C A机床上的某些点、线、面 B夹具上的某些点、线、面 C工件上的某些点、线、面 D刀具上的某些点、线、面 5.[单选题] 工序基准定义为B A设计图中所用的基准 B工序图中所用的基准 C装配过程中所用的基准

D用于测量工件尺寸、位置的基准 6.[多选题] 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 A B C D A减少误差法 B误差补偿法 C误差转移法 D误差均分法 7.[多选题]

钢的回火目的为 A B C D A降低脆性,消除或减少内应力

B消除铸件、焊接件、热轧件等的残余应力 C获得工件所要求的机械性能 D稳定供给的尺寸 8.[多选题]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主要有 A B C D A比较法 B光切法 C针触法 D干扰法

9.[多选题] 机床夹具是指使用同一种工件,进行什么的工艺装备 A C D A定位 B处理 C加紧 D加工

10.[多选题] 加紧装置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ABC A加紧元件 B传力机构 C力源装置 D切削刀具

机械制造基础 篇3

关键词:授课重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学生个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70-01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实用性和实践性较强。本科主要内容包括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装配四部分。由于本科在形成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起重要作用,涵盖面广,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我们应该灵活地运用好教材,专业不同侧教材内容的选择亦不同,对于机加工专业来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零件切削加工工艺部分与专业方向联系较大,应作为授课的重点。在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灵活运用适应专业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精选讲授法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在学习新内容时,教师要备好课,全面掌握所讲内容知识,授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授课过程要关注到学生的课堂情绪,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内容要做好甄别,对简单的内容略讲,让学生自己感受理解;对重难点多加剖析指导、列举典型事例、让学生理清思路,易懂、易学,并配合一些实际操作,加深学习印象。

精选讲授法主要是分清重难点,重点内容可以采用生产实例、图表与简练的语言来讲解。在精选生产实例,要具有科学性、典型性、生动性。如在讲解车削加工安全这一节时,可以采用巧妙的趣味实例:在某车间一位值夜班的工人,在安装工件毛料时忘了拿下扳手,结果车床启动后将扳手甩出,险些造成危险。从这个危险实例看出,车工操作要谨慎小心,进而扩展到其他车削也要注意安全操作。精选好的图表进行教学,在授课中可以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使学习内容的表达更加清晰、描述更加形象,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

1.1 针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要提高授课效率,应采用分层教学法,在授课中,教师必须认真准备层次性的教学内容、方法、步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中等生为基准,兼顾“两头”,不能“一锅粥”。课堂提问时不能只盯住几个好学生,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应顾及班级中的“落后学生”,因为他们更渴望老师的关心和表扬;考试时所考内容既要全面具体,又要有广度、深度、难度。一般基础题占在70%左右,中等题占在20%左右,难题占10%左右,体现试卷的最佳覆盖面。

1.2 建立自主发挥、集体讨论的学习模式

自主发挥、集体讨论的学习模式,能够解决传统讲授方式带来的诸多不足,尤其能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这种学习模式做到了学生个体参与,环境宽松良好,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看法、提出疑问,相互讨论学习,还能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群体活动的功能,先拿出系统的学习内容体系,指出要点,诱导深入。然后把学生分组,每组一个实习工作平台,逐个轮流实训,发表实训感言,集体讨论总结。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个人感知和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1.3 多媒体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教学也得到普遍应用,《机械制造工艺学基础》内容多、重点多、实践多,但凭教师理论讲解很枯燥、乏味,学生理解费力,缺乏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动、直观的演示教学,能够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如加工零件的视频动画演示,实现优质、生动、图文并茂的零件加工过程,步骤、细节的展示,清楚明白,使静止的挂图转变成动态的演示,在直观观察变化过程中学习思考,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4 典型性任务教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典型性任务教学法。以刨削工艺为例,首先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采用传统教学法完整详细地讲授刨削的概念、刨削的工艺范围、刨削的工艺装备等内容,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知识框架。然后向学生提供任务书,要求学生通过现场参观、网络、查阅资料等多种渠道,自行搜集、探究、分析其他种类的切削加工方法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最后由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总结归纳。采用这样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5 直观教学法

直觀教学法通常以参观学习的形式,直接到学习现场进行实物教学。依据授课内容,可以到校内实习车间里讲解。例如在讲授机床结构与刀具时,将学生带到机床实习车间,在不同机床前介绍机床结构、作用、及不同刀具应用,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尤其是刀具的角度,在黑板上标注费力,学生不好理解,不如现场教学直观明了;也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机械加工企业参观学习,让从事一线生产的师傅结合生产实际讲解加工设备及工艺过程,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弄懂,可以留着疑问来学习这门课,参观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同时兼顾学生的岗位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守纪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等,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技术工人。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要上好这门课,教师应结合学校实际,灵活处理教材,研究教法,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实践锻炼的机会,从而培养出有独立创新的能力,顺应了时代发展,适应产业一线生产的机械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海魁.机械制造工艺基础[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 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机械制造基础 篇4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学习,教学法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中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是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金属材料》、《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及《金属切削机床》等机制专业的六门主要专业课程, 按照重基础、少学时、新知识、宽面向的原则整合而成, 目的是为学生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方面奠定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教材具有较大的改革力度, 但难度也较大, 对刀具几何角度的理解、金属切削过程中切削力等物理现象的认识、机械加工工艺的建立、金属切削机床及先进制造技术介绍等构成了教学中的诸多难点。究其成因如下。

(1) 高职学生知识面的限制, 尤其是对《立体几何》、《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学科学生缺少必要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机械常识, 而教材对刀具几何角度、金属切削过程中物理现象等内容只是采用简单图示、实验演示、直接给出结论等方式处理, 所以造成学生在综合运用上, 解决机械加工中实际问题带来难度。

(2) 本课程紧密联系生产实践, 注重实用性, 通过实践让学生对热加工、冷加工、热处理以及工艺规程进行了解。但由于教学计划安排和学校实验实训条件的局限, 使学生的技能基础不能很好的达到课程的要求;再者, 高职学生认知心理素质、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所有这些, 都给学生理解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形成难点堡垒, 学生学习显得很费劲。

教学中对课程的这些难点处理是否得当, 直接牵涉到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如果在这些教学难点的过程中, 注重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 确定合适的起点, 设计出最适合有效的方法, 可以弥补学生的不足, 降低坡度, 化难为易。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自己体会到, 要突破这些教学中的难点, 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 实践渗透法

所谓实践渗透法即在专业课程的突破难点教学中真钻研教材和人纲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 挖掘教材, 精心选择实践性教学环节, 活化课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 化解教学难点, 充实学生的认知框架, 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 很多章节的内容都包含了实践性知识, 即可以边学边直观体验, 应摒弃那种怕麻烦、图省事纸上谈兵的不良做法, 在教学中适时再配合一定的现场参观、电教手段和见习等手段, 效果就更好。如在第三章“金属切削过程及控制”的教学中, 切削力、切削热和刀具磨损等物理现象, 学生在课堂上仅靠看加工录像、老师板书和讲解是很难理解的。我的做法是, 带学生去车间, 看我用较高转速、较大背吃刀量和进给量车外圆, 要求学生观察产生的现象并思考分析这种物理现象的缘由。随着滚烫并伴有烟雾的切屑快速流出, 学生在一片惊讶声中明白了什么是切削热, 停车后再看看刀具主后面的刮痕,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刀具磨损。接着装上45°刀采用两顶尖法车细长轴, 请学生仔细观察在自动走刀过程中工件转动会出现什么现象, “振动”、“让刀”, 停车后再看看工件“竹节型”、“腰鼓型”, 分析分析原因, 讨论中明白了什么是切削力。切削过程中的这些物理现象、切削规律及其本质的难点通过现场教学,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往理性认识引申——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时间不多, 效果却十分明显。教师应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善于挖掘, 耳闻目睹的确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2 项目模拟法

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坚持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参与生产第一线的具体项目, 师生双方通过边教、边学、边实践, 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除可以加深理解书本知识、开阔眼界和丰富知识外, 也强化了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在教学“工艺规程设计”一章时, 凭课本中的定义让学生发挥现象能力去理解, 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兴趣不高, 我尝试针对性地安排学生接触企业生产现场的工艺规程, 工序卡片印发给学生识读分析, 并提问学生项目工艺中的常规问题, 在学生基本理解工艺流程的基本原理、步骤和方法后, 发给学生一张零件图和毛坯图, 请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模仿工厂的示范工艺, 自己阅读项目产品的技术文件、假定加工车闯的生产条件、查找有关技术手册来编制加工工艺规程, 包括过程卡片和工序卡片。编出来的工艺虽然各不相同、不尽完善, 但同学们都能讲出各自的理由。通过这样的“实战”环节, 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坚定了学习的信心, 对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3 网络学习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更为丰富、更为自由的学习环境, 它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 它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的实质。

而今, 机械学科的结构、内容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变革, 它融合了数学、材料、微电子、信息处理、现代管理等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内涵得到极大丰富, FMS (柔性制造系统) 、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IMS (智能制造系统) 、AM (敏捷制造) 等先进技术应运而生, 教材在第七章“先进制造技术”中对这些内容作了简介, 在教学这一章时, 我尝试着借用Internet来组织学生学习, 取得了较好效果。课上, 学生根据我给定的“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主题关键词和任务要求, 分组在网上进行搜索, 很快, 有关先进技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最新科研成果及现实应用情况等等尽收眼底, 静态与动态的、文字与图片的、实验模型与车间现场实物的应有尽有, 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一节课下来意犹未尽, 课后仍有很多学生围绕着主题继续深究。显然, 经过这样的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发挥。

在《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过程中, 难点是一个一个困难和障碍, 每克服一个困难, 排除一个障碍, 往往会给学生学习的一个动力和信心,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产生学习《机械制造基础》的兴趣, 实现《机械制造基础》学习的目标。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是教学资源的设计者, 职业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应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

[2]杜金堂.浅谈《金属工艺学》课程的教学特点[J].职教论坛, 2003 (16) .

机械制造基础(本站推荐) 篇5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被列为全国高等学校机械类本科生技术基础教学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基础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了解机床装备结构组成和传动关系、掌握金属切削基础理论及应用知识;掌握夹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生应具有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工艺过程制定、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分析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提高上述知识的认知程度,促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了创新教学实践活动效果。为此:

1、内容课件主要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教材,该教材经2003年12月出版,2005年修订后近几年来多次印刷被广泛应用,其书号是ISBN 7-04-08302-7。课件与书均分为六章。每一讲PPT内容大致分为:教学目的、教学时数、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讲解内容、课后习题等等。

2、特点由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包含大量的机械制造与机械加工方面的生产实践原理与知识,仅依靠一本书、完美的板书与优秀的教师是很难完整形象地向学生表达其原理与知识,而本课件的特点就是能很好的弥补实际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动态的、三维的Flash教学动画与真实的生产、制造视频、图片资料,强化了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沟通。

3、创新点课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于将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及其相关内容,通过Flash教学动画、视频、图片资料,同一版面反复再现不同内容的方式以及大量的电子课外资料,动态、有序并详细地展示并讲解给学生。

江苏科技大学

机械制造基础 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既要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需求,也要为学生毕业后不断接受教育奠定基础。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应构建适应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首先应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在课程结构中的逻辑主线地位,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体。

技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设置在教学内容上与企业生产严重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教学形式上大部分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样就使得培养的职业人才难以满足现在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课题任务教学课时。整合后的课程,我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产品作为课程载体,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改革教材

调整教材结构,突出专业特点。在认真分析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突出教材的适用性、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将原教材中属于热加工工艺的铸造、锻造和焊接三个章节的内容合并为一个单元,介绍常见的毛坯制造方法与过程,并对机械加工类专业必须了解的有关影响机械加工方法和质量的毛坯材料机械性能、毛坯上常见缺陷等内容进行了删减。

第二,将原教材第五章到第十章有关各种机床的切削加工和第十一章有关精密、特种加工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分解重组,分别安排为介绍机床构造、刀具类别和介绍金属切削加工方法及其工艺特点这两个单元。

第三,切削加工基础知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典型零件加工和装配工艺章节,各自成为独立单元,作为本课程的重点知识内容。

二、改革课程

理实一体化技校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理念基础上,在汲取其理念精髓,开拓思路,并加以本土化吸收与改造中进行的;作为机械工程及数控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了解主要加工方法及其应用。有鉴于此,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可以从企业中精选一些比较典型的生产实例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完成典型零件的加工任务为主线,以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编制为核心,将实训、理论知识及课程设计三部分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同时,在教学上侧重职业技能训练,在学时上偏重实践教学,最终根据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所需知识选择理论教学内容,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并将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例如:拿一张主轴类零件图纸,要求学生根据零件图,读懂图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加工零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使学生们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也可以使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机械生产的理解,并对企业实际工艺和流程有一个完整了解,自觉规范工作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

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应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和学生所要掌握专项技能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不断强化应用、强化实践,在教学进程中做到理论教学、实训交叉进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构建“一条主线、两套体系、多个教学模块”作为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内容体系。一条主线是指以典型产品的制造作为课程载体和主线,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所需掌握的职业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两套体系是指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多个教学模块是指根据企业产品制造流程,安排多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块,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多层次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巩固所学基础知识。

三、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以考试促进教学,注意平时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对本课程学习能力的考核,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四、改革难点

实训基地要求高,学生要完成从图纸到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那么实训基地就必须具备从毛坯制造的铸、锻、焊,到常规金属切削加工的车、铣、磨、钻,以及数控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生产条件。而一般院校的实训基地只能完成车、铣、钻、数控加工等工序,难以完成精磨、珩磨等精加工工序,导致学生难以做到对机械产品制造工艺过程的全面了解。

教学组织困难,每讲授完一种加工方法及相应的机床课程后,就必须安排学生到校内实训车间进行讲解与实践操作,这种模式教学效果好,但教学组织难度大,同时还需要协调实训指导教师和理论教师的教学进程相适应。上述课题任务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学识。在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应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既要教基本理论,又要亲自动手示范。

五、改革效果

作为课程载体的典型零件来自校企合作的真实产品,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学习和了解现代制造企业常用的制造技术、设备,并能真实接触和了解企业的工艺管理、生产运作、质量管理等知识,从多方面加深对企业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对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有很大帮助。在实践中,掌握了工作体系技能理论的同时,实践技能得到提高。在课题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自己初定方案,然后由教師总结出几种可行的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利弊,再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迅速适应职业岗位。

新的教学模式适合技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一方面,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大;另一方面,因为有明确的工作任务、有实物零件、有老师的示范操作,学生对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容易。学生逐渐养成了勤于动脑和乐于动手的好习惯。

学生的读图、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实际加工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都有所提高,特别是综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由于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很接近,学生对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具有主动性。

在制造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技能人才在招聘市场上备受青睐。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宗旨,而新的教学方法更能适应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机械制造基础 篇7

由于学校实习设备的局限性, 再加上该课程本身理论知识繁多。无疑成为每届学生认为最难学习最难记忆的课程。就教《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多年, 我就该课程也来谈谈个人看法。

1 让学生找准方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许多专业课程学生都有一个观点, 就是学了以后干嘛?学生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直接。如果找不到答案就会认为该课程无聊、没用, 提不起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上该课程之前不能直接进入书本, 应告诉学生, 他今后的工作或是今后的课程就是要用到该课程中所讲到的内容。由于讲授不够形象, 有条件的老师也可将学生带入现场参观, 更直接的让学生了解, 让学生知道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 建议改成考查课程。学生有好奇心, 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的好奇心被期末的考试而毁灭。通过简单的道具现场讲解铸造过程, 这样上课的形式更活泼,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也更愿意记住那些枯燥的数据。但是考查不代表不考试, 教师应该要把该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事物来解决该课程的最后考核。

2 理论与生产运用相结合, 有目的的学习

工程技术领域的理论知识最终是要应用的, 否则毫无意义。《机械制造基础》的教学要在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上做文章, 合理安排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课程的内容, 和传统的教学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有必要将分散在多门课程中的内容融为一体, 将《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综合化, 使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探索《机械制造基础》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大胆进行有益的尝试, 取得经验,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专注于综合知识的学习及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 以配合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但是现在的高职学习, 要么就是教材理论化的知识太多操作太少, 要么就是教师有意无意删除操作、维修部分。最后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厌学。《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应用性非常强, 关键就是教师怎样把握教学大纲的进度和实践性之间的矛盾。如“公差与互换性”部分内容, 主要讲解了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这三个问题。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需要大量查阅表中数据。时间一长学生就觉得没意思, 不想听课。那么教师可以有目的的教学, 在教完本章内容后可以留一个大作业, 把上一个学期制图绘制实习中轴类零件里所有的公差尺寸查表看懂, 并且留到机械加工实训中加工使用。所教内容以“够用”为原则, 尽量少说原理, 少说推导, 努力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3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

在新型教学环境中, 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还需要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会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甚至厌烦, 此时, 如果能换用其他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 可以给学生带来新奇, 提高学生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机械类专业男生多, 天生对汽车的喜好, 可以在discovery频道中下载如法拉利公司、保时捷公司生产汽车的过程。整洁的工厂、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绚丽的汽车一定会吸引学生学习。许多章节的内容不容易表现、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经验, 因此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事物。如利用现场教学这些问题便可以很好理解。总之, 在理论授课中, 应探索更多种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深入改革过去课堂教学方法我们把以前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瞒堂灌”变为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启发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和掌握知识,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作用。

4 结束语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是高职院课程机械类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长期艰巨的努力, 只有重视在各个环节上综合配套, 推行改革措施, 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完善,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由于内容面广、教学实习设备缺乏、内容枯燥等原因一直都是工科类教师难以突破的课程, 更是学生最难学的专业课之一。本文从“提高兴趣”、“应用”、“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等方面对该课程作出改革, 希望对读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进,兴趣,应用

参考文献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8

1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任务及特点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在学习这门课之前, 先修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工艺学、汽车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等。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共有十五章, 分别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金属与合金的结晶、钢的热处理、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非金属材料、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切割、金属切削加工基础、零件选材与加工工艺分析和特种加工及数控加工。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有:使学生获得有关金属学、热处理的基本理论、材料强化, 宏观力学性能和成分、微观组织关系的知识;掌握常用钢铁材料成分、组织、热处理及主要用途;常用非金属材料特点及应用;学会典型构件选材, 使学生能在机械设计中借助手册等资料进行合理选材和正确制定零件的冷、热加工工艺路线, 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 当前在校生的特点

因为我院属于高职高专类, 所以学生在入校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基础稍差, 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 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 学习目标不明确, 态度不端正, 有一部分同学是在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的情况下无奈选择专科, 要求掌握一门技术, 即实践性的课程要多。

3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信息量大、知识点多、涉及面广, 同时内容很枯燥乏味, 加上学生刚刚从高中上来, 对于机床设备、夹具、量具和一些复杂的加工工艺路线连见都没有见过, 更别提实践操作了, 再加上抽象的概念, 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所以, 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

4 对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 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第五章钢的热处理、第六章合金钢、第七章铸铁、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以及第九章非金属材料这几章的内容和先修的课程《汽车机械基础》有雷同的部分, 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带有复习性的讲课, 而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是技术专家的一个工具, 同时又是学习后几章钢的热处理、合金钢以及铸铁的理论基础, 是重点又是难点, 所以必须重点讲解。而典型机床的简介和切削加工以及数控加工这几章应放在一起讲解, 这样学生对机床的认知才会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解。

5 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1) 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老师站在上面教, 学生坐在下面听, 老师不管下面的学生到底听没有听、能听懂多少, 自顾自地在上面讲, 结果, 下面呼呼睡倒一片。所以, 对传统的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改变, 应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以帮助、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比如在讲到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时, 学生都觉得太难掌握了, 根本就看不懂, 这时,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 横坐标表示的是含碳量, 纵坐标表示的是温度, 横坐标有几个关键点:0.0218%、0.77%、2.11%、4.3%和6.69%, 先引导学生, 含碳量小于等于0.0218%的叫工业纯铁, 那同学们想一想工业纯铁很软, 有没有用处又在哪些地方用呢?根据生活实际, 工业纯铁用得很少, 几乎没有用处, 只是在实验室里用。那么含碳量在0.0218%和2.11%之间的称为钢, 在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俗称“钢铁”, 那么“钢”和“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 学生自然会回答是含碳量不一样。所以, 通过运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 不仅巩固了旧知识, 而且教会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 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本身很单调乏味, 如果课堂气氛再沉闷, 老师讲课不生动, 那么, 学生的听课效果可想而知。所以, 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课堂气氛, 可以通过现场提问、课堂讨论等等方式拉近师生的距离, 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的气氛当中。这样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同时, 应根据课程的特点, 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联系起来, 或者是把课堂教学搬进车间和实验实训室, 这样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到“钢的热处理”当中的普通热处理“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时, 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课本给学生讲, 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我们可以在讲解的过程当中, 利用多媒体播放车间里“四把火”的热处理工艺, 讲完之后, 我们在实地上车间参观一遍, 感受一下“四把火”, 再让学生找出“四把火”的工艺方法、特点和区别。在现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让学生实际观察零件的加工过程, 分析加工工艺, 使一些难讲的、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很容易理解,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欲望, 提高了兴趣。

(3) 运用“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中抽象的概念较多, 如果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 那不但没有理解反而很快会忘记。运用“案例分析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加深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和沟通, 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焊接”时,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汽车制造业是焊接应用最广的行业之一。汽车的车身大约有焊点4000-6000个, 那么汽车车身有这么的焊点, 首先采用的什么焊接方法呢?它是不是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的一手拿焊条一手拿面罩的焊接方法呢?那是最原始的焊接方法焊条电弧焊。我们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理论联系了实际, 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4)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知识点多, 但是内容很枯燥单调, 所以讲授这门课时,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前, 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同时查找资料为本节课的讲课内容做好准备;课堂上, 分组讨论, 并由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 最后, 由老师总结, 带着问题讲解之后, 给出问题的最佳答案, 让学生再次讨论答案与自己答案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 查漏补缺, 找出差距,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不仅让学生参与其中, 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6 对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手段上的改革

(1)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达, 教学设备也在逐步更新, 现在我院每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 原来教师上课都采用板书的形式, 不但效率低而且费时又费力, 表达方式不直观, 有很多图形在黑板上是画不出来的, 多媒体课件具有动画图形视频表达准确生动直观、文字表达清楚、信息量大、互动性效果好等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学不直观、很多抽象问题不理解等问题, 所以, 科技的发达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 把信息和知识都融入到课件当中, 同时也要求课件制作的美观。比如在讲到铸造和锻压时, 不管老师讲的如何生动学生没有见过就是很难理解, 有了多媒体之后, 放一段铸造和锻压的车间视频, 学生能直观地感觉到生产车间的环境和流程, 即使没有去过车间, 看了视频和讲解之后, 也仿佛身临其境, 所以, 利用多媒体仿真教学, 学生对知识能很容易去理解, 同时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增多了, 眼界也开阔了。

(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 里面所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实验实训, 学生从高中刚刚过来, 原来在高中学到的都是文化课, 没有接触到专业课, 也没有上工厂实训过, 所以一接触到专业课很难接受, 学生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 况且课本上讲到的概念很专业很抽象, 学生没有实践的话就不认识, 更不可能去理解, 所以每学期安排的有金工实习, 金工实习就是对铸造、锻压、焊接及热处理还有车削、钻削、镗削、刨削、插削、拉削和铣削以及磨削加工的认识实训, 是直接完成机械制造的实践过程, 实践需要有理论做基础, 而该课程必须依赖于有效的机械制造实践过程, 所以, 金工实习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相互补充, 密切配合, 两个教学环节同时开展, 避免以往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7 结束语

科技在不断发展, 新技术在不断出现,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改革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做到理实一体化, 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作, 它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 大胆创新, 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研究, 为社会培养出能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和创新性强的实用性技术人才, 培养真正符合企业、工厂需要,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为此, 我们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万文龙.机械制造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家珂, 周益军, 叶贵清.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9) :70-72.

[3]周德俭.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高教研究, 2000, (4) :12-15.

[4]叶宏等.全面深化《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1997, (6) :50-52.

浅谈《机械制造基础》实验课教学 篇9

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 随着理论教学的逐步深入, 要辅以诸如“性能测试实验”“金相组织观察”及“金属材料热处理”等实验教学, 以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 加深和巩固对所学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的理解, 同时逐步熟悉并了解各种常用的专业设备的使用方法, 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技巧。因此, 《机械制造基础》实验课是机械类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只有通过科学的严格训练才能逐渐培养起来。对实验教学来讲, 就是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各个实验教学环节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中做”就是教师已讲解了理论知识, 由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手做实验来验证所学的原理, 教师指导为辅, 学生独立思考为主的教学方式展开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

要想在实验课教学中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达到实验开设的目的, 就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切实提高实验课质量。对于任何一次实验课, 都包括课前的准备, 课中的教学组织与实验指导, 课后的总结检查与分析三个环节。

1 课前的准备

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 既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 也是最终取得满意实验效果的有力保证。

首先, 检查各种设备是否齐全完好, 《机械制造基础》实验常用设备有:布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金相显微镜、预磨机、抛光机、箱氏电阻炉等。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室课前必须对所用设备进行测试与选择, 如有问题, 及时调试、修缮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以确保设备在实验时准确无误。

实验前, 指导教师要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使学生明白与实验相关的知识点是哪些?实验的目的、原理、设备、步骤是什么?弄清楚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的现象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在进实验室之前, 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完成预习报告, 让学生对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 要进行实验预操作, 合理安排学生实验组次。实验课前, 实验指导教师应对所作实验进行一次预操作, 对该实验所需时间及可能发生的故障等做到心中有数, 并结合实验班级学生人数多少合理地安排实验分组及批次。比如, 做热处理实验时, 因为有了做硬度实验的基础, 学生对硬度实验中的布氏硬度计和洛氏硬度计已较为熟悉, 按热处理中的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就要分成两批六个组, 每一小组只有三至四人操作, 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实验操作中, 这样让有限的实验设备更好地发挥作用, 又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2 实验课中的教学组织与指导

实验课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际操作课, 其教学组织和指导尤为重要。

首先, 在做实验之前, 要求学生集中, 明确实验项目, 详细讲解规范的选择及实验中所需的辅助工具名称和用途。讲清本次实验目的, 实验中有哪些注意事项等。特别强调热处理实验中“电”的危险性, 在实验中应严格按照《电业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同时注意金属材料加热后高温“烫伤”的危险性, 使学生养成“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工作习惯, 努力做到万无一失, 把事故控制到零。

然后,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 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实验设备, 同时, 还要来回巡视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 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原因, “在做中学”, 并克服困难完成实验, 抓住问题不放,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布氏硬度计附带的读数放大镜, 分划板的竖线, 允许控制在0至6这个范围内移动, 如果超过这个范围, 就会损坏设备。再如, 几台洛氏硬度计的结构不同, 有机械式和电动式, 操作上有很大区别, 操作时如果不按要求操作不同类型的洛氏硬度计, 就会损坏压头, 甚至损坏设备, 这些都需要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仔细地检查、耐心地指导, 使学生在做过实验后对设备有所了解, 对操作工艺有所提高。

另外, 有的实验工艺较为复杂, 实验所占用的时间也较长, 实验结束后, 留给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时间太少, 往往不能起到通过做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理解的作用, 因此, 指导教师应预做所有实验, 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整理一份实验报告单, 根据这些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 分析是否与理论知识相符合, 并详细地讲解给学生。使他们操作时, 思维更加清晰, 最终能从实验中得到满意的解释。比如, 热处理中的退火和回火所占用的时间就比较长, 我就预先各做了一件让学生直接测性能。

3 实验课后的总结与分析

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是直观的、分散的, 要真正起到做实验的作用。实验指导教师必须在实验结束后, 及时组织学生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结果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 并写出条理清楚、内容完整的实验报告。对实验取得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 是否与书本理论相一致, 对于出现与书本理论不一致时, 首先, 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何预防和弥补, 例如, 热处理淬火过程中, 常出现硬度不足和开裂的现象。最后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讲解。另外, 还要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尊重实验事实, 不允许根据标准随意改动实验数据, 使实验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在实验课教学中, 只有不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4 教学实验改革

科学研究的过程, 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 加强探索性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往的教学方式都是先由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后再安排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教学, 就是在没有讲理论的前提下, 由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给出的实验步骤, 对某一实验进行测试。例如,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热处理这部分基本概念很多, 并且不太好理解, 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概念抽象, 如采用探索性实验, 然后再在课堂上给予理论解释, 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 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使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应用旧知识, 探索新知识。

更新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 用现代科技思想和观念, 审视传统实验内容并对其进行筛选, 改造一些传统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

总之, 《机械制造基础》实验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及动手能力, 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和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把握住每一个环节, 不断地探索, 将《机械制造基础》实验课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摘要: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的特点:内容庞杂, 基本概念多, 而且很抽象, 本文简述了如何通过实验加深和掌握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机械制造基础 篇10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文件规定,双语教学是指授课课程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含50%)的课程教学(外语课除外)。“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既然采用双语教学,就需在教学中逐步使英语成为教与学的载体,使学生不仅能掌握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逐步听懂英语授课,掌握专用术语的英文表述,能用英语就该课程的问题进行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但该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专业术语多,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如下对策。

教学模式的探索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既不同于专业英语教学也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介绍专业知识仍是它的出发点,同时又需要兼顾中英文的使用,因此必须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宜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大学双语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利用多媒体演示英文讲授内容,重难点部分提供中文对照注释。课堂讲授以中文为主,穿插简单英文表述;第二层次:讲授内容基本采用英文演示,关键词用中文注解。课堂讲授以英文为主,尝试由学生用英文回答简单问题;第三层次:在学生接受能力许可的基础上,授课内容全部采用英文演示,课堂讲授以英文为主,英文作业与练习占一定比例。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目前我们采用的是中英文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互动式教学模式,即推荐英文教材,使用中文教材,自制英文多媒体课件,布置中英文双语作业,课堂讲授以中文为主,穿插简单英文表述。

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

教材的选用对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起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具体教材的选择应针对专业特点,选择既能紧密结合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原版教材,但目前国内引进的适合于本课程的国外原版教材还很匮乏。经过调查和比较,我们选用的教材是P.N.Rao编著的《Manufacturing Technology-Foundry,Forming and Welding》和《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Metal Cutting&Machine Tools》两本原版教材。

原版双语教材的优点在于学生不仅能学到用规范的英语语言表述专业内容,同时也能学到一些有别于国内教材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思维和新文化。但由于国内培养计划与国外的差别,国外原版教材内容与现行的教学计划也难以完全吻合。所以,我们为学生推荐两三本传统的中文参考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邓文英编写的《金属工艺学》,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宁生科编写的《机械制造基础》等教材,以保证学生不致因语言因素影响对课程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机械制造基础”只安排了48学时,由于内容涉及面广,在时间的安排上十分紧凑,若不采用多媒体教学,则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实行双语教学时,制作教学课件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组织教师,编制了本课程全部内容的多媒体双语课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课件在内容上注重循序渐进,从中英文双语对照,逐步加大为全英文。通过课件,可以传播更多的教学信息,高效、生动地完成教学任务。

双语教学启动阶段,在相同的授课学时内,要达到与母语教学相应的教学效果,英语的使用要适量而止,否则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顾此失彼,难以达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随着教师和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可逐渐加强英语的使用程度。另外,由于学生对英语专业词汇普遍比较陌生,因此教学前的预习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的好奇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原动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通过灵活地运用图片、动画、视频和音频等新颖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很难单纯依靠听教师讲解来理解内容。为此,我们充分利用了丰富的视频资源,通过适当的剪辑来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尝试改革作业与考试

由于双语教学是一种新教学模式,因此,如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是双语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双语教学布置的作业鼓励学生以英文形式来完成,这从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英文写作的能力;其次,作业的内容要注重实际操作性,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要运用课堂获得的知识,还要求阅读查询其他中外文献资料。通过完成作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等的能力。

考试方面,我们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对传统的试卷内容进行了改革,加入了部分英语试题,并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

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初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着很大的兴趣,课堂上出现的一些英语专业词汇能够很快掌握,与英文相关的作业能够比较认真地完成。通过各种方式的阅读查询文献资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双语教学提供了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可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但数次课下来后,一部分学生因基础较差,不能适应;另外多数学生的专业词汇贫乏,技术翻译不够准确,理解起来有困难,英语的运用能力较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适当地降低进度,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使大部分学生能够看懂教学材料,理解教学内容;作业总体上多数学生能够独立、较好地完成。

授课结束时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学生评教。参加本次授课的3位教师均为二等,总体评教情况良好。

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的研究是目前高校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研究目前在各高校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队伍问题

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英语会话能力和阅读能力,这样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讲授本学科的知识。而现在高校的师资队伍中这样的教师极其缺乏。

(2)学生语言能力问题

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较低,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体现在考试上,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却很低,表现在听力、会话和英文专业文章的阅读上能力较低,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双语教学,容易形成思维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差距。

(3)课程教材问题

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是课程教材的改革。英语原版教材的引进和使用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此外,按中文教学计划实行双语教学课程的学时不足。双语教学包含了专业英语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的内容,教学任务相对较重,课时不足,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因此,适当调整双语教学课时是非常必要的。

面对目前还存在的各种问题,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双语教学决不是一项短期能够完成的任务,它需要所有的领导、老师和学生以一个正常的心态去对待,通过深入学习思考,认真分析研究,及时纠正和弥补工作中存在的错误与不足,理清思路、确定目标,将双语教学工作顺利成功地进行下去。

摘要:从教学模式、教材选用、教学实施、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进行了探讨与实践,为促进双语教学的实施、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袁小庆,史仪凯.电工学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2.

[2]周华.新升本科高校双语教学面临的困境及相应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3]崔红保等.凝固技术及控制双语教学的思考和探讨[J].科技信息,2010,19.

[4]余其俊,庄梓豪,韦江雄.本科专业课双语教学改革的探讨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

机械制造基础 篇11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优化设想;实施

一、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1.课程简介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现代制造技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车削、铣削、刨拉镗削、磨削、钳工、数控加工和点火花等内容。

2.分析教学目的

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及操作练习,达到知识、能力、素养三提高。知识能力为掌握材料、热处理、机加工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能力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能进行电焊、切割、机床加工、质量检测等基本的操作,打下职业技能的初步基础。通过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能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与人交往能力的提高,集体合作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升。

3.教学内容的優化

对工程材料、热处理、互换性与测量、机械加工、特种加工等基础内容进行取舍、优化,以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为主线,将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相关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据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和生产的特点,整合后形成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

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教学知识点项目,每个项目体现不同的知识点,并且注重项目任务的详细描述、技术知识与项目任务的相关性。授课计划根据各专业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定。将重点内容进行重点保证,一般内容作综合介绍,可讲不可讲的内容不讲,留给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安排表

注:安排的工厂参观亦可改为视频学习;先进加工工艺介绍可以根据专业需要进行调整。

二、优化教学条件

1.理论课教学条件

优化教学内容理论课的教学条件比较容易满足,需要一件机械类的教室,可以和机械设计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通用,四周有基本的机械零件等,烘托教学气氛。教师工作台设多媒体教学设备。

运用成熟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视频作为教学的主要展示手段,运用实物辅助教学,提升学生的现场感,运用试题库辅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课后作业,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强度。

2.实践课教学条件

实践课要有比较固定的操作场所,如电焊、气割、机床等设备若干套。如,电焊设备可以配备交流焊机、直流焊机、CO2保护焊机、自动焊机等,机床要尽量以数控机床为主,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磨床、简单的加工中心等。安全教育要放在首位,每小组人数控制在12人之内,各小组设助教1名,各班级设指导教师2名。实训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可增加设备的台套数,以方便教学。

3.师资教学条件

师资的配备注意教师团队的建设,理论课教师必须从事实践教学,高水平的技师上实践专题课。这样既照顾了课程的整体性,又使学生接触高水平的技师,对学生将来的职业产生有利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1.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教学中要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以学生能动手、能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习效果检验的重要标准。

适当地运用加工原理的动画和虚拟实训,网上实验及习题库,立体化教学系统,最大化地利用时间,培养高理论水平的人才。

教学适宜深入浅出,相信常识的深度与魅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容易的、有乐趣的。

实践教学中,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实践教学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整合,对实践教学的时间进行统筹安排,以达到用相对较少的资源、较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现场教学,提升教学的便利性。

抓住总复习的时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利用试题库对学生进行模拟考核,深化理论基础。

2.课程考核

考核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兼顾过程,鼓励创新。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机考实现,实践内容通过现场评定。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学生面向新技术、新科技,对参加高水平竞赛的学生,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

课程的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观努力,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严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方案为目标,不断地优化课程设计与改进教学过程,这个过程日日新,与教学一起永不停歇。

参考文献:

[1]印桦.高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优化性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8):15-16.

[2]王建彬,于华.非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13(2).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构建 篇12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它包含机械工程材料、金属热加工基础、机械加工基础等内容, 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 厚理论、重实践、强工艺的课程。整合机械类和近机械类部分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及有关的实践环节等内容, 可形成一门新型的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 可初步掌握各种成型方法、零件加工工艺和结构工艺性等基本知识, 具有选择毛坯、零件加工方法及进行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可了解现代机械制造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为学习其他相关后续课程、从事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工作, 奠定必要的基础。

2.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现状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脱胎于《金属工艺学》, 其课程内容普遍存在三种问题:一是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存在知识陈旧的部分, 有些内容很少反映现代科技水平;二是内容上未能很好地协调, 有些内容在相关课程间重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金属工艺学课程与后续的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工艺性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重复较多, 比如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特种加工等内容就与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重复;三是课程的教学内容顺序衔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利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相当强的技术基础课程, 同时也是机械加工领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 原有的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 围绕专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程度和范围上的改革, 但由于仅限于单门课程或1—2门课程之间的局部改革, 难以与其他相关课程很好地协调和衔接。本应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各有侧重, 互为补充, 但目前关系仍没有理顺, 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互独立和分离, 其间隔时间有时相隔一学期甚至两学期, 这样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 如只在课堂上讲授加工设备和加工方法, 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 变得十分枯燥, 教学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不利于工程训练教学本身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因为没有理论教学支撑的工程训练必然只能停留在获取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层次上, 这就难以满足对学生工程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实验教学上, 一是课程总学时不断减少, 实验学时数减少更多;二是现有的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 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的思想观念在长期制约着制造业发展的同时, 深刻地影响着工科大学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

工程训练作为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 可为机械设计打下较好的实践基础的同时, 也为机械制造提供了较好广阔的实践空间。但由于客观条件和训练时间的限制, 学生仅通过短暂的工程训练所获得的制造基础知识既比较零散和片面, 又难以达到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程度。

3. 构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意义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既含有科学理论知识, 又含有工艺技术知识, 还含有工程实践知识, 因此在课程教学活动中, 对突出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 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3.1 我们以能力为本位构建模块化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

课程模块化是在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兼容我国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和以工作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长处, 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又符合教育内在规律, 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式。所谓模块, 是一个自身相对独立但又能与其他模块保持一定联系的课程组成元素, 一门课程可以由多个模块构成。一般情况下, 模块本身并不发生变化, 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发展, 部分陈旧的模块内容将会被淘汰, 一些新的科技发现可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而逐渐形成新的模块。一方面,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能够使学生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另一方面,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新的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模块化特点,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 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培养学生更能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3.2 通过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改革, 力求做到“宽、浅、精、实”。

在原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 吸取相关的最新知识和研究成果, 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如精选保留传统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工艺方法, 删除那些陈旧过时的内容, 把技术上较成熟、应用范围较宽的“三新”, 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作为基本内容引入课堂教学, 再通过吸收过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部分基础性内容, 并对主干课程和相关教学环节组成一个系统, 进行统一规划, 与后续课程形成一组系列的基础课程群, 这样既能加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又能减少不必要的交叉重叠, 使课程设置更加精练, 使之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空间;同时在课程体系上, 使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改革与选修课、并行课和后续课配套进行, 避免教学内容简单重复, 达到整合优化的目的。

3.3 机械制造基础工程训练作为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 它

可为机械设计打下较好的实践基础, 同时也为机械制造提供较好广阔的实践空间。因此, 必须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归纳、拓宽、加深和应用, 尤其当专业面进一步拓宽, 制造技术专业课进行合并和学时锐减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4. 构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举措

4.1 构建模块化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新体系。

课程模块化中的模块课程又称为“积木课程”, 其最大的优点就体现在其组合特点。我们可以把模块课程定义为一个自我包容的包, 它包括有计划的一系列学习经验, 设计这些经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达到具体的目标。在实施进程中, 模块式课程主要由主体、定向、辅助三个模块组成。主体模块具有奠基功能, 由机械工程材料、金属热加工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等组成;定向模块具有专业功能, 包括机械加工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组成;辅助模块具有发展功能, 由纳米技术、新型高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激光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组成, 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2 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使之成为一门适用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4.2.1 根据整合优化的总体思路, 将该课程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 内容涵盖工程材料、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成形, 该部分将形成以材料和工艺为核心内容, 以工程材料和成形原理为基础理论, 以选材料、毛坯、工艺和设备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其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工程材料、成形加工技术手册, 在材料和材料成形方面具有较宽的知识面, 具有合理选用常用材料及常用热处理、成型方法及工艺过程的初步能力。在具体讲授内容上加强手册的使用方法的学习, 在工程材料方面重点介绍工业用钢、铸铁、常用合金等金属材料的性能、改性和选用, 增强对常用非金属材料的介绍;在材料成形方面, 着重对成形原理的理解, 去掉繁冗的工艺细节, 适当增加新工艺和非金属材料成形的内容。第二部分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内容涵盖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切削原理、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和刀具、机械装配等, 该部分将形成以机械加工工艺为核心内容, 以切削原理为基础理论, 以工艺过程和加工质量, 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其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机械加工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知识面, 具有选择零部加工方法和制定加工工艺、控制机械加工质量, 以及综合运用工艺知识, 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在具体讲授内容上, 加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将公差与配合融入具体的工艺过程中, 以强调其应用性, 并通过应用场合实现概念清楚, 应用目的明确, 同时要简化互换性原理的计算和分析, 重点突出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一般选用、查表方法, 适当讲授先进加工技术,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4.2.2 吸收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有关领域无论是科学理论研究, 还是应用技术成果, 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大学生更需要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和信息, 了解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是将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造福于人类。因此,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重视知识的更新换代, 及时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新成果, 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机械制造基础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果、新知识、新理论, 如纳米技术、新型高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激光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科技知识。同时结合教学进度, 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和实验车间, 加深对高科技知识的认识, 提高其鉴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3 改革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中, 我们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本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 采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实际生产的教学录像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在课堂上, 对见习和实习内容进行情景再现,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有助于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4.4 建立一支思想稳定热爱专业基础教学、刻苦钻研、积极上进、年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队伍。

打造一支既具有扎实理论知识, 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课程建设团队是课程改革与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 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水平, 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构建中, 院系可通过安排课程组教师, 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可以安排理论教师到实训场所学习, 使教师积累实践工作经验, 提高课程组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能力, 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5. 结语

机械制造基础是在将一些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后形成的一门适用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考虑了其实践性强的特点, 将理论、实验、工程实训和课程设计有机结合, 形成“四位一体”的课程新体系格局。

参考文献

[1]付胜, 李晓阳, 程文彬, 安国平.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应拓宽专业口径[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6) :92-93.

[2]王道林, 朱秀琳.《机械制造基础》工学结合特色课程建设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VOL4, (7) :78-79.

上一篇:层次-灰色关联分析论文下一篇: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