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

2024-07-02

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通用12篇)

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 篇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论述高瞻远瞩, 既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 又着眼于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 明确规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 为我国下世纪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世纪里, 世界各国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掀起了科技与教育竞争的热潮,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不遗余力地加大科技与教育的投入, 以此来提高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确保可持续发展和在新一轮竞争中争取主动, 实施科教兴国。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不只是几个学校, 喊喊口号, 几个教师改改教法, 而应是从教育到教学, 从宏观管理到具体工作实施全方位的改革。其中,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根本, 摒除以考分、升学率为导向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 构建以全面育人导向的素质教育管理体系, 优化管理是关键。如果一个学校的管理者观念不改变, 管理体系和方法不改变, 势必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有许多校长仍在高喊“分数”能说明一切吗?在这种体制下搞素质教育总会让师生们缩手缩脚, 举步维艰, 由此可见, 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管理改革必须先行, 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加强德育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任务

在学校管理中, 只有摆正德育的位置, 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整个素质教育系统工程才能健康正确地运行和发展。

1.净化校园环境

校园本是一块圣洁的绿地, 但是由于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污染, 一些歪风邪气正渗进校园, 走近青少年, 所以在学校管理中必须落实德育工作, 弘扬正气, 净化校园环境。

德育内容要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方面的教育, 立足于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德育要突出实践性, 把明理、动情与导行有机结合起来, 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 形成德育目标的递进层次, 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从实际出发,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特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在学校学生中一定要弘扬正气, 抵御歪风邪气。有一些学校和一些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中存在的吸烟、酗酒、斗殴、偷窃、逃学、作弊等恶劣现象熟视无睹, 不闻不问, 有些学校商店竟公然向学生出售香烟, 食堂为学生吃喝玩乐提供场所。对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加强法制教育, 打击各种侵害青少年的各类犯罪活动, 加强对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如惩治校园恶少, 清除校园周围的黄色书屋、网吧等, 使校园真正成为一个能切实保证学生安全、安静、健康的学习场所。

2.学校领导的重视

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 是难以作好的, 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以学校必须高度重视, 只有领导重视教师, 学生才会重视, 才能开辟出更多更好的德育教育途径。

3.把握教育的时机,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教材是人类文化的经典, 蕴藏大量德育资源, 校长要引导教师善于捕捉、挖掘, 把德育工作和任务落实到教学工作过程中。把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 尽可能使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 震撼和启迪。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能是在守成守旧的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都与创新精神相协调的条件下进行, 学校要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倡导、保障作用, 必须树立创新教育价值观, 同时树立创新教育多元观。创新既表现在学业上, 也表现在非学业上, 一种思想相对于个体是新的、是创新, 相对于群体是新的也是创新, 只有用多元化多层次来衡量创新, 才能真正倡导创新。

1.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一个学校由上而下共同运作的结果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使物体的教育成为创新教育而不是过去和现在这种单一灌输式的知识教育, 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的素质就是学校管理的当务之急。

(1) 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所谓积习难改, 搞了那么多年的应试教育, 一旦摒除是需要时间的, 也需要学校管理做大量的工作, 要向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应以人为本, 而是不以知识为本, 创新人才需要健康的, 全面的发展教育, 使人性本身得到健康发展。

(2)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努力提高素质教育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提倡创新, 哪怕取得一点点成绩也要给予鼓励与推广, 不要过分求全责备, 挫伤教师改革探索的积极性。

2.创造活动是人类最本质的活动

知识经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取决于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与精神是一个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优良品格, 智慧和卓越才能的综合体现, 也是使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创新教育中同样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引导学生立足课堂, 放眼于社会, 学校要组织多种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 比如, 让学生走进自然, 去关心物种、生物圈、地球, 去探索自然的奥秘, 去思考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机制, 强化课程作业和日常对学生的观察启示。重视采用表现性测验和实验技能教学考试, 重视培养和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把新学的书本内容与社会政治, 经济和环境结合起来, 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并与日常实际相结合, 从而把考试观转变为评价观, 要将只重视“掌握结果”转变为既重“掌握结果”又重“发展结果”的评价, 发展结果往往与学生的思维品质等各方面能力相关。评价要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共性目标的辩证统一。

总之, 实施素质教育是党的大计方针,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以此为指南, 在学校管理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代管理, 这样学校工作才能全方位进入科学管理轨道, 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才能形成, 教育质量才能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目标才能得到全面落实。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管理改革必须先行, 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德育工作,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及改变评价机制都会推动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所以在加强学校管理的同时, 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校管理,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6.

[2]廖文仙.构建素质教育的现代管理模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姜文义.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陈大超, 孙玉洁.学校管理的方法与艺术.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0.

[5]贺乐凡.中小学教育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 篇2

“学生安全大于天”。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我们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受到伤害的案件信息,有的真是触目惊心,令人发指。前两天在电视上看到某地少女被拐到重庆卖淫的案件,感到非常吃惊。在电脑上输入“少女被拐”词条时,可以发现个个信息触目惊心。很多被拐少女是在校生。可以说学校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应从哪几方面抓起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一,领导重视,警钟长鸣,形成强大的舆论环境。

要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分管教育和安全的各级领导:中央、省、市、县的领导都要重视起来,经常对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进行督察和指导,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因为学校毕竟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学校的安全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只有上级领导重视了,警钟长鸣,才能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强大的舆论环境,让整个社会都来关心学生的安全,学校的安全教育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校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更要重视。做到每学期,甚至每月、每周、每天都要体现出校长的安全意识。

二,制度保证,措施到位,不留任何安全漏洞,实现无缝化管理。

制度是成功的保证。从中央到地方,要有一套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做到事前有预防,事中快解决,事后严追究。特别是县级到学校要有一套具体的安全教育管理程序,县里要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使得安全成为一道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把一切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譬如,县政府要协调公安机关,人大妇联,交通等单位,制定出学生在家,外出,及学校周边安全环境的治理与整顿,特别是交通问题,给与切实保证。教育局和学校应有一套具体的安全预防规章制度,让学生知道怎样对付和预防出现的安全问题,让老师和家长知道怎样教育孩子避免出现安全问题。这样,在该制度下,真正出现安全问题,能使安全问题的负面影响缩到最小。若是人为原因,能及时弥补和追究,不会出现发生了安全事故,还不知情,以至于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总而言之,只有我们的每一位领导重视了,制度健全了,才在整个社会形成一张严密的安全大网,让我们的下一代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的每一个家庭就会多一份幸福和温馨,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安定。

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 篇3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治理;隐性;策略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l997年全国招收的研究生仅为24.20万多人,1998年27.40万,1999年31.90万,2000年39.20万,到了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达到47.5万人,博士生的招生数量达到了6万人, 2010年全国约有140万名考生报考,比2009年增加13%,报考人数创2001年以来新高。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的教育呈现多元化,研究生的事务性工作日益繁琐,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何摆脱传统的教育管理和治理模式,如何打造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就需要探索研究生的教育规律,打造新的教育管理与治理模式。

一、教育管理、教育治理、教育自治之间的关系

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管理的涵义,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1]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定义为: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高等教育系统目的的过程[2]。

“治理是一个任何组织、公与私管理共同事物的各种方法的总和”[3],治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的英文是Governance源自拉丁文的Gubenare,掌舵的、导航的意思,常被用来指称有关指导(guiding)的活动,组织引导(steer)自身的过程。汉语中Governance被译成“治理”,最早出现在市政学中,用来研究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和地方上的种种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这一概念不在局限于政治学领域,而被广泛地应用经济社会领域[4]。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有两个英语单词来表示“管理”,一个是Governance,另一个是Management。在英文翻译时,对这两个高等教育管理的区别在于,前者指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而后者多指大学的微观的组织管理[5]。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在促进高校正常运转,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效率,改善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在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上是一致的。

教育自治,所谓“自治”即意味着政府应逐渐退出微观办学过程,促使高校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在教学、科研、课程设置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相对的自由和更多的弹性。

教育管理、教育治理、教育自治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教育管理重在“管”,教育治理重在“治”,如高校运行、人事、教学、学生、科研、财务、后勤、档案、安全、数字化等方面均可用“管理”一说,管理重在规章制度建立,治理重在执行、“善治”。自治则体现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由原来的“政府本位”和“行政本位”到学校本位,教师本位的根本性转变。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是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制度、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科研管理、国际交流等方面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和执行模式。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治理存在的隐性缺陷

(一)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隐性缺陷

国家对研究生的选拔主要是经过考试来筛选。考试的主要科目是英语和政治,加上一到两门的专业科目,按照书本和试题上的指导,研究生入学考试侧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除考试之外,在研究生的选拔上,近年来我国虽总结出一套看似比较切实可行的招生制度,但还不够完善。

(二)研究生培养目标清晰性与实际操作的弱化之间的矛盾

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非常清晰。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比较熟悉马克思主义,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学实验的技能,懂得两门外语,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和相应的教学工作,身体健康。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高等学校教学工作。”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别于本科生,更注重的是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可以体现出一个研究生的学习、分析、综合和创新等能力。我们不但缺乏研究生培养机制,还缺少具体的操作内容。2009年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出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研究生占用有限的资源,教师很难进行一对一地指导。

(三)研究生教学模式可行性与实际操作单调化

研究生的教学模式都有现成可以搬照,教学手段有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手段、实验室、社会实践等等。但现行的最简便、最节约成本的模式就是填鸭式教学,课堂授课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为辅,严重地束缚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授课内容过时陈旧,有些内容还会与本科课程重复。

(四)研究生科研管理的不足

由于科研能力是一个高校综合实力的特征之一,而高校间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论文数量成为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硬性指标。许多高校将科研与毕业学位直接挂钩,以论文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科研能力,科研量化的主要方式是“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转载引用率”等等。

(五)研究生国际交流的广泛性与针对性缺乏之间的矛盾

合作共赢是当今的世界共识。目前,在某些国内高校,研究生短期出国、培训、实习的人数不是少,而是太多了。由于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研究生的外语能力非常有限,许多学生连阅读外国文献都困难,难以与外国朋友面对面地交流,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即使有,也达不到目的。

三、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治理的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保障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培养与研究生就业制度等工作有效运行。一是将市场需求与学校需要进行招生,依据国家战略,按照学校计划,有效实施研究生招生,不要为了扩大招生而招生,并从社会需求反馈信息,及时、适当调整招生人数和计划。二是继续扩大学校自主招生与灵活推荐的招生制度,引入招生、培养与就业一条龙导师负责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只招不管,只管不培养,只培养不负责的缺陷。三是监督、自律和制度相结合,以资格审查年审等形式推选导师,弱化行政管理对导师的影响,提高导师地位、待遇、权利和义务。

(二)改变人力资源成本理念,战略性培养研究生。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人才的投入是第一资源,把人才从成本概念演变成为资本概念,将研究生培养作为人力资源。贯彻落实人力资源战略,帮助研究生创造自身价值,满足研究生发展需要。有计划安排学生参加政府课题、社会重大课题、社会实践的研究,组织和引导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对研究生培养战略实施要从政策、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管理模式、今后发展、时间、技术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合理配置和各个阶段需要资源,保障计划的实施及战略的实现。

(三)拓宽研究生视野,着力增强国际学术的交流能力。高校应该创造积极与国际进行学术交流的学习氛围,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国际化。高校可以定期地在本校举办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邀请本国和国外优秀的高等教育专家做报告,教师与研究生都参加,向国内外名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和学习中去。适当鼓励研究生与国外专家进行英文交流,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水平,学校可以开设英语角、英语大赛等等。积极引导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促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让研究生走向国际,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加强研究生科研管理。高校应改变传统的研究生科研管理体制,不能单纯地看论文发表的数量,既要考察研究生的治学态度、人格素养,又要考察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具体包括研究生的科研立场、获取信息的能力、求异思维的培养、学术表达能力等。高校应把科研考察放在科研成果的质量上,鼓励研究生创作出高质量的论文。高校可以建立研究生科研基金,解决研究生的科研经费问题,还可以设立研究生科研奖励基金,激励研究生创造出高水平的论文。对那些弄虚作假、胡乱抄袭的研究生,应提出严厉的批评,责令其改正,经批评不改正者,令其重写论文。

(五)改革研究生教育体制,着力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研究生教育改变以论文与英语过级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不但能提高研究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团结、合作、进取的工作作风。理论教学只有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应鼓励研究生深入生产一线并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规定研究生要有到企业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和培训的经历,建立一批创新实验和实习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优良的生产实践场所。研究生要进行课题研究,除了大量地查找相关资料之外,应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各种各样相关的社会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67.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05.

[3]俞可平.引论:治理与善治[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0.

[5]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沙志平.现代高校管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

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 篇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0年) 》指出“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 安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需要加强研究和深入探讨的科学。自2010年福建南平校园伤害案以来, 学校安全日益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关注的大问题,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各大、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 都非常重视校园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特别是各校长、园长等行政负责人, 对老师、对安保人员、对学生都反复强调, 各老师确实也在身体力行地实行安全教育, 学校想尽办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安全隐患的教育环境。然而学校还是不怎么安全, 各种学生伤害事件仍时有发生, 可见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还是有漏洞的。

学生安全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 学校安全事关千家万户,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 容不得我们一丝一毫马虎和懈怠。就学校安全工作来讲, 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安全管理, 二是做好安全教育。安全管理是我们各级教育管理者的职责, 我们要确保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安全、有效, 要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做好各项安全措施等;做好安全教育, 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护。就学校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来说, 安全教育比安全管理更重要。因为安全管理是学生安全的外部条件, 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才是学生安全的主要保障。但是, 在我们学校的教育中, 学生获得的往往是防护和逃生, 而关于生命深层次的教育, 如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生命责任、等等观念的培养几乎为零。有资料表明, 许多中小学生出现失落、迷茫、悲观、抑郁、急躁、焦虑、消沉、绝望等心态或品性, 他们缺乏生活目标和方向, 感受不到幸福, 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这样, 他们在人生过程中只在意于生活的感觉, 而体验不到生命存在的性质及意义, 以至轻贱生命, 用放弃生命或伤害生命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每个血案都警醒我们, 枪支和刀具是容易通过法律和公共管理实现有效管制的, 而真正需要我们重视和反思的是人心、人性、人品等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将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现代社会三口之家是主基调, 其中的孩子在成年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 更何况即便是成年人中也有不少人是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所以学校安全教育应该是永恒的课题。学生非正常死亡和意外伤害案件的高发一直是困扰和制约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 很多研究者提出三位一体或者多位一体的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模式, 把教育孩子安全的责任细化分解, 以此引起多方的注意, 希求形成合力来实现确保孩子安全的效果。但是, 对比与《学校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的立意来说就缺少了明确性和主体性。学校安全教育是学生一次教育终生受益的关键点, 之所以很多成年人对某种、某类事故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源自于自身的经历和身边发生的事件, 对学生安全教育要恰逢其时。因此, 学校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理所当然, 责无旁贷。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 另一方面学校的安全教育与学生其他课业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够形成安全教育学科, 纵向研究, 横向延展。

从成书的体例上看, 作者在对学校安全教育概述之后, 首先就是学校安全应急预案的章节, 实际上指出了预案是确保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接着就是多达九个章节的具体的学校交通、涉水、公共卫生、消防、用电、活动、网络、心理、自然灾害、校园暴力与校园周边安全的论述;最后是学校常用安全制度的介绍。可以说事无巨细, 面面俱到, 从具体到一般, 最后上升到制度建设。在涉及到的具体某个方面时是按照概述、案例、安全常识与防范措施以及应急预案的顺序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实用性不言自明。

长期以来, 我国对各种各类型意外事故的研究和管理一直是个薄弱环节, 所以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建设安全文化, 发展安全科学成为的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公认的艰巨任务, 《学校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是应对解决建设安全文化发展安全科学的阶梯之作。通读全书, 无疑接受了一次安全教育, 相信随着业内人士认同的影响力和对社会的贡献作用也会日渐凸显, 进而引起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会在更高的层面发挥作用。

摘要:学生安全涉及千家万户, 各类学生安全事故屡屡发生, 引发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安全高度关注, 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学校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的力度。

《谈农村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 篇5

目:《谈农村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

者:蔡 全 兴

位:南安市向阳中学

联系电话:***

谈农村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

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底限度,已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学生的平安健康,牵动着亿万家庭和家长的心,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保证校园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避免各种矛盾恶化,根治恶性事件产生的土壤是主因,构建平安和谐校园是校园安全管理追求的目标,更是基层教育管理者必须实践和思考的课题。

一、学校安全教育的意义

安全教育是针对全体公民的教育,其本质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更是应急及忧患意识教育。在我们农村一些地方,时有少年儿童因为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发生溺水、触电、火灾、及道路交通等事故。这些意外伤害不仅造成了大量儿童的永久性残疾和早亡,消耗大量的医疗费用。不仅给孩子及家庭带来痛苦和不幸,而且给社会、政府及学校造成巨大的负担和损失。据调查,2006 年全国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27.68% 发生在城市,72.32%发生在农村。农村中小学安全事故的发生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都明显高于城市,分别是城市的2.9 倍、3.9 倍和4.2 倍。近几年,学生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呈上升局势。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强化农村中学各级教育管理者的安全觉悟和农村中学校园安全管理,保障学校及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维护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二、农村学校安全教育面临的主要现状

1、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一些安全教育仅取于重大纪念日、节日,局限于一两次活动;在安全教育的内容上也非常单调,往往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左耳进,右耳出,起不到实际效果;安全教育被应试教育冲淡,造成“重成绩、轻安全”的局面。主管部门对一所学校的考核评价,也只片面地看这所学校的升学率,优秀率。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校的师生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总是出了事以后,才去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亡羊补牢,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更有甚者,一所学校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对安全管理和教育的作用。

2、教师对安全知识的储备不够,安全教育有待加强。自我从事教育20 余年以来,很多老师没有参加过任何专门的、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身边的老同志,甚至是快退休的老师都未参加过安全教育培训;在互联网上,也只能搜索到屈指可数的教师安全培训相关事件。因此,平时我们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的宣传教育,仅限于叮咛,反复嘱托的简单教育方式;对于通过哪些途径来实施安全教育,具休实施什么内容的安全教育,更好的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我们显然束手无策。因为,做为教师,我们自己的安全知识储备都还远远不够,安全教育如同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3、家长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安全教育受到不良影响。

因为是农村学校,90%的学生家长不是在家种地,就是外出打工;8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照管学生的亲人相对溺爱孩子,孩子有不安全行为或进行危险游戏的时候,没有进行正确的安全教育和引导;加上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认识不到不安全行为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安全意识相对淡漠,学生虽大部分在学校渡过,但受家长和监护人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就减弱,加上家长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教育更是无从谈起,造成了家庭安全教育的缺失,甚至是空白。

三、农村学校安全管理的思考

笔者认为构建平安和谐校园,是校园安全精神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农村学校安全管理之关键。

1、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打造和谐校园的基础

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把校内、校外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了,校园安全就有了保证,校园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就迈出了一大步。

(1)校园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首先应是学校领导班子的和谐,领导班子是全校师生的楷模,必须实现学校管理的公平与正义;其次,是干群关系和谐,学校领导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不摆架子,与教师形成朋友的关系,相互信任、理解、支持,共同发展。

(2)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怀和周边村委会的支持,更离不开学生家长的理解和帮助,因此,学校应努力实现外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除要多与村委会联络感情、相互支持、和谐发展外,更要重视与学生家长关系的和谐。学校要主动及时地把办学理念、管理办法等信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管理。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诸如家访、电访、校讯通联系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善待家长,不训斥家长,不盲目拒绝家长的合理要求。家校矛盾少,校园安全管理隐患就少。

2、平安的校园秩序是构建平安校园的核心

打造平安校园是校园安全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创建平安校园过程中,学校要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理念,不断强化“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努力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生命安全和法制教育,抓好师生的自我保护、安全防范等工作,常规化地演练制订的安全预案,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秩序。

3、精细的服务管理是建设安全校园的内涵教育即服务。工作中要追求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文化建设的效果。

(1)领导要做好教师的服务工作,让教师在生活上无忧,在精神上充实,在精力上充沛,在情感上愉悦,在工作上积极,在才能上发挥。(2)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孩子”而服务的思想,要对学生全面了解,与家长多沟通,在不断的联系中建立起教师、学生、家长间的共同愿景——促进全面发展。(3)学校要对学生的生活服好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4)学校还可以开放教育资源,提供场地、设备,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例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从而扩大学校的正面影响。

四、农村学校安全管理的探索

为加强农村中学校园安全管理,保障学校及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维护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强学校管理,落实安全责任。

1、学校应当根据有关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成立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校长挂帅,实行明确的分工,责任落实到人,保障学校安全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2、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事故预防措施,及时排除安 全隐患,不断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

3、健全门卫制度,建立校外人员入校的登记制度,不让无关人员和校外机动车辆进入校园。

4、由师生组织成立校卫队,明确其安全保卫职责,让他们每天执勤检查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

(二)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学校要抓好安全管理员、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使安全管理员、广大教职工能掌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基本知识,能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去管理学校安全工作。

1、安全教育培训要有层次性。对安全管理员、教职工、学生、家长等不同层次的对象,要有不同的培训内容。对安全管理员和广大教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不仅要具有知识性,而且要具有理论性与科学性,使安全管理员和广大教职工能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方法。对学生及家长的培训,要注重直观,通过分析身边的安全防护、安全事故的典型案例,提高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的自觉性,提高学生预防伤害和避免危险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护能力和家长的监护水平。

2、安全培训内容要具有理论性。全体教职工要掌握有关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政策,规范安全教育与管理。

3、安全管理的方法指导要具有针对性。学校要根据平时的安全工作,分析总结学校安全工作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学校安全管理要突出制度的落实,突出教育与防范,突出细节管理,要将学校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逐条细化,分解到人,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之中。

4、安全教育方式要具有多样性。由主管安全的副校长或政教保卫处负责定期邀请公安、司法、交通、消防、心里辅导站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学校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防火教育、禁毒教育、心理辅导等,组织全校师生观看禁毒教育展、交通安全教育片,组织学生参加‚珍爱生命,安全出行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签名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不安全环境自护自救的模拟训练及预警演习,教育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还可聘请校园安全员给师生现身说法,这种效果会更好,以普及农村中小学安全自护自救的方法。

5、要正确认识见义勇为的安全文化价值观。我们一直提倡英雄主义教育,但青少年应该怎样学英雄?危急时刻怎么办?这是对中小学进行安全教育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过去曾经出现过许多抢险救灾的小英雄,人们号召 孩子们学习他们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做法也反映出家庭、学校和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意识还很欠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人的责任。公安部《消防二十一条》的第一条明确规定:在火灾中应首先保护少年儿童,保障他们顺利脱离险境。学校不应组织孩子救火。学校在对其广大学生进行见义勇为教育时,应正确引导,不能让学生不分环境条件而自己直接见义勇为。

(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安全教育

时代的发展,让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当然也包括学生的安全知识。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上级下发的安全教育碟片、到网上下载安全教育视频,经常性地组织师生观看,所起到的教育效果是很大的。如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时,我们与其直接告诉学生怎样乘车,怎样过马路,不如组织学生观交通故事短片。当学生看到屏幕上那因车祸而失去双腿的少年艰难的爬行时,看到因乘车不小心而失去生命的小女孩时,他们对交通的安全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集体交流、演讲、出版报等形式来催化所看所感,就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了交通知识,激发了内心情感,树立了安全观念。

2、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当前,很大农村学校都挂有“警民共建单位”的牌子,学校都聘有校外法制副校长,每个学年都请副校长和派出所民警上几节法制课。类似活动让学生受到的安全教育是最直接的,因为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民警所举的例子是最真实可信的。把教师日常教育与校外法制教育相结合,收到的教育效果是巨大的,它让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理性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感性知识有机结合。

(四)挖掘学生家庭的安全教育课堂

在农村,很多家长本身的安全意识淡薄,他们往往认为对于孩子的安全问题关键在于孩子听不听话。只要孩子在学校听老师话,在家时听家长的话就会万事大吉,孩子的安全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为了生活,他们会让自已的孩子自行去爬果树采摘果实,会让孩子们自行组织到河里摸鱼等。所以提升家长安全教育意识也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等途径,和家长进行交流,向家长说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请家长配合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在农闲时节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和学生一起开展一些“保护生命,学会自救”为主题的活动,让他们亲自教会自己的孩子及时收集有关资料,如地震、火灾、水灾、溺水自救脱身案例,以及和陌生人相遇时如何处理的技巧等,并在学生家长之间进行交流。组织开展自救比赛,演一演怎样和陌生人周旋,猜一猜遇到危险该拨打的电话等,既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自护的重要性,学会自我保护,懂得生命的宝贵,更能让学生对安全教育体系与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增强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意识。

总之,农村学校校园安全文化教育的建设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同时它更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关注、支持和配合。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和安全成长,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防范学生伤害与暴力,保障校园安全。

参考文献

浅谈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篇6

一、学校体育能强健青少年的体魄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在家长溺爱孩子的今天,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成为一大难题。体育教育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意识,把热爱体育作为生活习惯,不仅成就一个强健体魄还能让自己的身心愉悦。

二、学校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课有着多种形式,在各种形式中培养了学生进取的精神。在竞技场上学生以各种形式发挥着个人的特长,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实现目标的心理动机,通过平时的练习来实现自己的运动成果,在练习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三、学校体育能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任何的体育运动项目都需要长期的磨炼与锻炼,这是一个磨炼意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轻言放弃的权利,有顽强战胜自己的过程。只有走到最后才是胜利者,有一句话说得好:“哪里有意志存在,哪里就会有出路。”在体育教学就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去克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障碍,才会让体育教学道路精彩地走下去。

四、学校体育教育能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体育项目有个人的荣誉和团体荣誉,在这些荣誉的背后需要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过程,缺少了这些过程再好的成绩都是徒劳。学生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五、学校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

审美的含义很广泛,如果用一两个观点来概括的话,我觉得是形体美和心灵美。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这两个要素,就要看教师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体育器材也有竞赛,如何通过这些项目乃至器材培养出学生的内在美及外在美,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经验。

将体育教学融入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能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需要体育教师平时积累经验,针对个人思想政治水平与业务素质进行提高,吸取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结合实际,有效地推进体育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饶平,熊曼丽.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体育学刊,2000(9).

浅析创新教育与学校管理 篇7

1创新与创新教育

从字面上来看, 创新就是一种新事物的诞生。对个人来说, 创新就是自己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从而提出新的知识、新的想法。对于社会来说, 创新就是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而我认为:创新是指在继承前人所创造的一切优秀事物的基础上的发现、发明、创造。

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其丰富, 基于对创新教育概念的理解, 我认为创新教育是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 提高人的创新素质, 塑造创新人格, 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2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 科学有效地为国家培养适合需要的、能够振业兴邦为民造福的建设型人才, 为人的一生谋求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直白地说,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人具有什么素质能成功、幸福, 能为国家多做贡献, 就培养什么素质。因为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 创新素质是中国人最需要提高的素质。所以, 以提高创新素质为目的创新教育自然是素质教育, 而且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实施重点。

3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要想进行教育创新, 就必须搞清楚“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这两个概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 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一种新的改革指导思想, 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而“教育创新”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是一个动态过程。有论者从以下三方面对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进行了区分:

第一, 从产生方式分析———创新与教育相结合的形态应是教育创新, 而非创新教育。应先有教育创新的过程, 才会有诸如创新教育之类的结果等。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一样, 只是教育创新阶段性成果。

第二, 从目标上分析———教育创新的目标是使教育诸范畴处于更好的趋近其目标的良好运行状态, 而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其目标。

第三, 从性质上分析———“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同为偏正式结构, 前者是关于教育的创新, 落脚在创新上, 是动态的过程;后者是关于创新的教育, 落脚在教育上, 是经教育创新后出现的处于静止状态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的实践过程以教育理论为指导。[2]

4学校创新教育的特点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摇篮,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受教育基地。知识可分为四类:一是是什么的知识, 二是为什么的知识, 三是怎么做的知识, 四是谁知道某些事情, 如何做某些事情的信息和知识。前两者称为知识的基础, 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后两者既是知识的提升, 优势能力的体现, 也是我们所说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于这方面虽然强调很多, 但是在教学中常常被忽视, 因此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 这是学校创新教育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学校管理的六大创新

科技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学校管理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效率, 为学校管理创造了技术基础。推进以创新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 而推进创新教育, 要做到学校管理的创新。

1管理观念的创新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行为是观念的表现, 没有创新教育的观念就没有创新教育的行为, 要做到学校管理创新,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现代的学校管理是让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会把分数和名次看做成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最终目标”, 而是让学生学会即可, 不会强迫学生学习他们不喜欢的东西。相比之下, 传统的教育观念侧重于老师传授多少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多少知识, 经常用考试制度来衡量学生是否掌握某方面的知识。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知识和能力相结合, 这就需要转变传统观念的教育, 让新型的管理观念代替传统的观念,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开展人文道德教育课程,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2教学管理创新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新大纲中已明确: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教师。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该在实践中变灌输为引导, 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增加一些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灵活应对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课程改革创新

目前,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的课程通过改革,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课外实践课程在内的学校课程体系已基本建立, 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因此要求比较严格;选修课程是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增长课外知识;课外实践课程是要求学生走出课堂, 脱离课本, 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种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扩展, 但随着课程改革的创新, 必须建立创新课程体系, 提高选修课和课外实践课程的质量, 使学生的学习更灵活。

4学校领导创新

学校推进创新教育, 学校的领导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学校领导管理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通常是学校推进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动力, 学校领导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 纠正自己的错误, 不要让自己错误思路来影响教师和学生, 进而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和办学思路。

5教师管理创新

创新教育的改革, 教师是关键。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需要先培养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教师要告别过去传统教师的教学活动, 乐于从事创新型较强的教学活动, 定期开设创新活动的教育课,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怎样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去探索,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环境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做铺垫。校园内的规划、建设和布置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的绿化和美化也是学校管理实施创新教育的一部分。走在自己熟悉的校园, 绿绿的草地, 阵阵的花香, 让学生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是一种享受。虽然现在有很多的院校还做不到这一点, 但是为了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这应是所有院校奋斗的目标。

综上所述:学校管理的创新, 可以使学校的教育工作从一开始就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向创新教育迈出坚实的一步, 但是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依赖于全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也有待于人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积极实践。而学校管理的观念、制度也应随着创新教育的创新而不断创新。

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学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的创新水平不高。许多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 但其结果却往往相差甚远, 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久而久之老师和学生就失去了兴趣。

(2) 学生对创新教育的目的理解不正确。创新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是一部分人把创新教育看做是学校开展的课外业余活动, 教师因为工作繁忙而不重视创新教育, 学生们也认为这仅仅是一种课外兴趣活动, 想参加就参加, 不想参加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影响;还有一部分认为创新就是为了获得专利以取得足够的收益。

(3) 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时间较少, 场地缺少配套设施。学校提出了创新教育, 但对创新教育所需要的条件没有足够重视。表现为以下两方面:学生的活动时间少, 课程比较多;学校缺乏相应的场地设施, 没有实验设备, 没有相应经费。

(4) 专业教师指导缺乏。创新活动的实现要通过创新教育, 但在现实中由于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较大, 让老师专门抽出时间来指导学生的创新活动, 往往是一种高要求。

(5) 学校没有良好的环境。良好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教育与创新活动学校必须制定管理制度, 也通过制度来评价学生在创新教育中的表现以及获得的成绩。

2学校解决创新教育的对策

(1)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缺乏, 结合学生对创新目的的认识, 学校应该通过有计划的安排, 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安排一系列活动逐渐引导学生在相关领域中树立问题意识, 有目的地培养、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针对学生兴趣、爱好, 学校可以实行菜单式服务, 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创新活动, 将教师的各种创新活动向学生公布, 学生则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时间的安排参与, 从而能够使学生有足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将自己的创新与基础知识学习及自己兴趣爱好统一在一起。

(3) 学校的配套设施和制度建设应及时地跟进。配套设施为学生的创新提供足够的条件, 解决学生实践场所问题, 质量较好的硬件设施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学生的实践创新奠定物质基础。

(4) 学校应配备高水平、高质量的指导教师, 这对学生的创新活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教师通过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 缩短创新周期。

参考文献

[1]邓友超, 李小红.教育创新的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2 (3) :13.

[2]黄焯.试论创新教育与学校管理的调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 (2) .

[3]孙晓林.创新教育与教育管理的创新[J].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7 (2) :15.

“感恩教育”与学校德育管理 篇8

美国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曾说过:“忘恩原是人的天性, 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 感恩则犹如玫瑰, 需要用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鉴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 感恩美德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 而我国传统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却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传统模式:重灌输, 轻践行, 忽视了德育的生活化和实践性;重规范, 轻人格, 只注重学生的整体划一, 未能注重学生的个体特征, 未能深入学生的灵魂深处, 无法触动学生心灵的琴弦;重结果, 轻过程, 注重追求德育的终极目标, 忽视了德育过程的科学性、程序性, 肢解了德育的完整性。德育其实是一个复杂、精细的工程, 没有过程只求结果, 就好比寻找“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有就是学生受环境的影响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导致了学生之间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为此, 我校全方位实施“感恩教育”, 提高学校德育管理效率。

1.积极创建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学校的校园文化紧紧围绕“感恩”主题, 精心设计, 用心布置。比如:校园的布局, 有感恩路、思恩路、思源路;有命名为“永不言弃”、“闻鸡起舞”、“大爱无疆”、“学贵有恒”、“见贤思齐”、“静思”等石刻按一定的方位摆放着;有让学生早早起来晨读命名为感恩园的亭子;有画着农民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壁画。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路灯杆, 甚至是公共卫生间, 都悬挂着各种各样的感恩文化的名言名语、巨幅感恩图、感恩诗、感恩画, 上下课铃声音乐感恩歌曲等, 让全校师生时刻都能接受感恩文化的熏陶。

2.课堂是开展“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感恩也是一种品德。”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教育关键靠课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因此, 我们首先要求班主任以身作则, 利用榜样的示范性力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用教师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学生。其次班主任利用学校开发的“感恩”教育系列校本教材进行主题班会, 让学生复述感恩内容, 讲述自己如何做到感恩父母、老师、朋友。接着, 班主任通过具体、真实的感人事例, 宣扬正义的感恩形象, 谴责忘恩负义的行为, 让学生认识到爱心、感恩是做人的根本, 是受人欢迎的美德。最后, 让孩子们到实践中体会感恩教育, 在帮助父母、叔叔、阿姨、邻居做好事过程中感受到感思的快乐。比如让孩子在给家人买礼物、给父母温馨的祝福、给别人的帮助中时, 获得赞赏, 等等。通过一次次的感恩主题班会, 让学校的感恩文化在校园中迅速蔓延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主题。

3.感恩教育工作要从小事着手, 大处着眼, 在方式上做文章。“怀抱一颗感恩的心, 争做一个成功的人”。感谢他人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因此,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出板报, 布置班级学习园地, 撰写有关感恩的作文。每一个班级出一次板报, 要求学生用生动的版面、真实的内容, 表现发生在自己或别人身上的感恩故事, 让学生体会到感恩并不遥远, 感恩就在身边。每周回家做做家务、记住父母的生日、得到他人帮助后说声谢谢等, 通过这些小事来学会感恩, 每天心存感恩, 生活起来也快乐。这样家庭、班级、学校及至整个社会也更加和谐。

4.积极组织学生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为了开展更加广泛的感恩教育活动, 学生会的孩子们每周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以献爱心、感恩为主题的影视音乐作品, 并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学会唱一首感恩歌曲;每学年组织开展“校园十大歌手”比赛, 让孩子们在比赛中感受到爱的力量, 感恩的伟大;每学年还开展了“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 从孩子们中评选出“自强人物”、“领袖人物”、“博学人物”、“阳光人物”、“科技人物”、“爱心人物”、“环保人物”、“艺术人物”、“体育人物”等, 让更多的孩子成为某个方面的优秀榜样。为了让孩子们参与到爱中来, 把自己的心融入到感恩之中, 学生会利用各种纪念日进行感恩教育活动。比如利用5.12大地震纪念日, 组织学生观看了大地震的惨烈场景, 观看企业、个人对地震的捐款视频, 以及在父母营救孩子、老师舍身救学生等影视作品;为了更加真实地展现感恩文化的魅力, 还可以邀请专家到校做演讲。

高校图书管理与素质教育关系研究 篇9

1 图书管理与素质教育的作用关系

在当今社会, 往往都提倡素质教育。而这种更高层次的教育方式对于图书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管理如何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提供服务, 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图书需求、编写研发图书教材, 更好地为高校中的广大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做到与时俱进, 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优质的图书管理可以为素质教育提供非常便捷的条件, 发挥重要的作用。真正有效的图书管理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广泛的知识面, 开拓他们的视野, 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的图书和有效的图书管理, 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课本中的知识, 还可以阅读大量的课外资料,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 高校的图书馆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探求课外知识的首选地点, 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在信息时代的新形势下, 学生们往往需要最新的知识, 他们去往图书馆的目的, 往往就是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 获得最优价值的信息, 由此可见, 图书馆是为学生提供优质信息的重要载体, 因此, 高校对于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 就必须要把最优质和最新的图书提供给广大的学生, 向学生们提供健康、积极向上、有益的信息。大学生们往往处于人生观、世界观进一步形成的时期, 因此, 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很深切的。而高校图书馆中的藏书以及对于这些图书的管理, 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们获取知识的优劣、学习知识的能力。因此, 高校的图书馆应该随时更新, 不断了解时下最新的知识变革情况, 充分掌握教育图书的需求状况, 多引进优秀的书籍, 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 图书管理和高校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互相依存, 不可分离。优质的图书管理深刻影响着学校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也不断地向高校图书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两者相互结合, 共同发展, 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更优质的平台。

2 发挥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1 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是高校相关素质教育的平台和基础, 图书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图书馆馆内藏书的管理, 从而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则是图书管理工作的核心, 因此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应当全方位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不断提升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 真正热爱自己的本职事业并不断追求。树立服务学生、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服务观念, 培养服务意识。

2.2 丰富藏书种类, 不断渗透德育教育

丰富的书籍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结晶, 很多书籍不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知识性, 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对读者产生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图书馆应该进一步增加藏书的数量和种类, 充分利用好教育经费, 提高其使用效益。

2.3 进行阅读指导, 培养阅读兴趣

很多大学生面对图书馆丰富的藏书, 不知道该怎样挑选书目、如何进行阅读。因此, 课外的阅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图书馆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阅读指导活动, 为学生们开展课外导读, 对学生的阅读技巧进行指导和培养, 引领大学生们真正地多读书、读好书。这样才可以真正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增添其在阅读过程中体会的乐趣, 这也是启发性的素质教育方式之一。

2.4 优化藏书结构, 便于辅助教师教学

教师们应根据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知识技术, 重视自身业务素质能力的提升,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很多老师可选择去各个高校进修, 高校之间也可以互相访问、互相学习, 增加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 探讨如何利用图书馆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另外, 高校的图书馆不能仅仅停留在增添新书的水平, 还应设置电子阅览室, 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资料, 从而为素质教育服务。

摘要: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 而图书管理同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作用, 探讨高校图书管理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图书馆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本文首先探讨了图书管理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够使图书管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措施, 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图书管理,素质教育,关系

参考文献

[1]郑荣佩.论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4:252+254.

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 篇10

一、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班级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团体组织,是实施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单位,同时更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团体,对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更重视班级的管理工作。此外,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学生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思想都发生了很大变额化,老师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还是按照以往的管理理念以及工作方式管理,就不能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工作效率降低也是非常正常的。想要做好小学管理的创新工作,要求教师必须转化教学理念,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以小学生身心特点为依据去寻找最佳的管理方式,保护好每一位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做好管理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片自由自在的发展空间。

二、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误区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因为应试教育在不断作祟,过度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务必要具备实用性以及应用性,要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现在的要求。为能够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界的改革应该更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的养成。所以,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应向着这一趋势去发展,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从体制的高度为培养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以及动手能力提供坚实的保障。

作为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小学教育,应该成为新一轮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改革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势在必行,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是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先进性以及完善性。现代教育与古代的“科考”有点相似,中国的教育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里都没有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人们对教育的发展方向仍处在一个相对模糊的状态,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建设初期的一代科学家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了一生,但是新时期培养的有些人才却不像钱学森他们那个时期的科学家的品德与学识,这应该引起反思。

三、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误区的原由

1. 传统应试教育的意识根深蒂固

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各个学校形成的传管理方式和思维定势有极大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用传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考试成绩优异的一般就被认为是好学生。否则,就被全面否定。以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判断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思想观念对素质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有不利的影响,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2. 教师队伍的水平不够高

小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新课改所要求的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待不断的提升,业务素质更应该增强,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的把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为市场经济的推动,很多教师缺少对职业的崇尚、对学术的探究以及对学生的热爱。

3. 教育教学缺乏针对性以及创新性

在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尽管是已经坚持了以学定教的原则,仍然有教师缺乏对小学生心智的发展特点的深入分析,其针对性以及适用性还不够强,盲目性以及教条性依旧存在于日常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大都是教学的设置,以教定教,但是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等,很多老师还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积极有效的引导、帮助以及挖掘。

四、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

1. 树立健康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

所有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以及精神实质,严格地按照新课改的规范以及要求安排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大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让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教师一定不能够墨守陈规,应该以新课改的核心思想为根基,因材施教,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创建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评价以及考评的标准,把用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的观念摒弃,树立适合新课改目标以及要求的考评标准。

2.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大力推进人才的战略工程,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和职业道德高尚的高素质综合型教师队伍,这应该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以及关键,在小学教育教学的每项工作中都要贯彻新课改的思想,并部署具体的要求,还要切实全面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在落实素质教育的态势下,社会对教师的业务素质、人格品质以及专业能力都对应地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以及娴熟的技术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制订科学合理且合理的教学方案。此外,教师也务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丰富积淀知识,全面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自己变为学生学习的样板以及效仿的典范。

3. 提高教育层次以及质量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再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全面地了解小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并要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尊重并发挥学生的课堂教学地位和作用,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严谨备课,形成完善和丰富的教育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团队协作、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不断提高培优、育优的层次以及质量。

五、总结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建设,离不开教育管理工作者以及广大教师的艰苦奋斗,同时也需要广大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艰苦卓绝的追求以及探索。在新课改的广阔实践中,所有小学教师要充分把握并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以及时代的紧迫感,以新课改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为基础,总结各方经验,紧密综合教学实际,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

摘要:当前的教育过分在意应试教育,因而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对小学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是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小学教学管理在新的阶段有了新的挑战,就当前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小学教育在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根据相应的问题给出一定的解决建议。

素质教育与职业学校英语教学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17-01

长期以来,在中学期间,中学英语教学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导致大多数学生“听不懂,讲不出”。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对于基础教育来讲,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就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因此,如何实施英语素质教育?具体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职校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思考、解决。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些问题。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关键

教师的素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素质,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实施英语素质教育,职业技校英语教师除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外,还要注意提高以下几方面素质:

1、教育思想素质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一直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内容陈旧,考试以语法知识为主,课堂教学“注入式”“填鸭式”现象十分普遍。教学中严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历史的必然。因此,职校英语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英语教学思想、观念和模式,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特别是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的教学观、师生观、人才观、教育质量观,提高教育思想素质,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2、科学文化素质

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才会强。因此,英语教师要努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具体来讲:职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地道的语音、语调及语感进行交际的能力;对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和风俗习惯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

3、科研素质

“教改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的问题”。教师应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探讨教育科学的新规律、新内容、新方法,以便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撰写英语教研论文是提高科研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将某些语言规律以及自己的教学体会,加以深入研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反过来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样把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边教学边研究,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使自己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化。

总之,英语教师的素质如何是影响职校英语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因素,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是实施职校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

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途径很多,但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教学来获取。英语课堂教学是实施职校英语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注重课堂教学: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素质

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坚持思想教育目标、认知目标以及能力训练目标的整体规划,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2、注意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思想素质

职校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这一要求,实际上是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日常英语教学之中,因此,教师要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渗透思想素质教育.

如:学完”Feed the world”一文后,对学生适时渗透下列思想教育: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are hungry now, but we aren’t. So every one of us should save every grain of rice to help hungry people, when you throw away the surplus food, think the hungry people, please .We must get into the habit of saving.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陶行知说得好:“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方法”。巴班斯坦认為“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教学法原本就包含教法和学法两方面,但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一直存在”重教法研究、轻学法指导”的倾向。因此,职校英语教学必须加强学法指导,但我认为应避免单纯地、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法,而应在课堂英语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学法,从而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4、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除了借助思想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外,还应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为此,教师可为他们设计一些交际性较强的教学活动。

5、介绍文化背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如果一个人只学语言,不学文化,那么他很难学好该语言。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尽量减少交际错误。交际错误可分两种: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文化错误更严重。

三、加强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浅谈图书管理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12

关键词:服务,素质教育,导读

本文考察了教育图书建设与出版现状和知识管理在多领域的应用情况, 并将知识管理应用于教育图书建设领域。在考察教育图书开发出版变革实践的基础上, 对教育图书建设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教育图书的需求开发和研发编写两个过程如何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 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对基于知识的图书开发管理的理论进行总结, 试图为教育图书的建设管理探讨新的指导方法。

一、图书管理与学校教育

当今, 提倡素质教育, 加强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 把学校教育要求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面对这些要求, 学校教育对图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管理怎样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育, 教育图书的需求开发和研发编写怎样与时俱进, 更好地满足当代师生的需要,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优化的图书管理对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图书管理能够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视野, 开发智力, 提高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要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 除了学习课本中的学科知识外, 还需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 比如,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目前, 我国开展课程改革, 其目的就是要开发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 图书馆教育不断占据着优势。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内容丰富, 图书资料各种各样, 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减负工作的深入, 学校图书馆必然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场所, 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学生获取最新的知识, 他们走进图书馆, 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借走一本书, 而是期待着认识整个图书馆的信息源, 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学校的图书管理是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重要场所, 因此, 我们必须把那些优秀的、最新的图书传递到学生的手中, 向学生传递健康、有益、最新的信息。学生正处在认识人生、世界的成长时期, 他们渴求对新事物的认知。学校图书馆藏有的图书以及学校对图书的管理, 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学校图书馆要不断了解当下的知识变革, 了解教育图书的需求开发和研发编写现状, 充分利用优秀读物, 发挥图书的教育功能, 推动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

图书管理影响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不断地给图书管理提出新要求, 两者有机结合, 共同促进, 为实现素质教育更好地服务。

二、知识管理理论方法的运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管理理论将更加系统和完善, 知识管理的应用研究领域也随之越来越广泛。知识管理是一个对人和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 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以人为中心, 以知识为基础, 目的是要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 在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 最终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

知识管理是实现知识经济发展和强大的基础。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 彻底给社会和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学校, 图书馆是收藏和管理知识信息的重要部门, 收集、归纳、存储和传播知识是它的主要职能。将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中, 实现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是图书馆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知识管理既要重视对显性知识 (馆藏文献、数字化馆藏及网络上的信息资源) 的管理, 又要重视隐性知识 (图书馆员工头脑储存的智慧资源) 的转化与发挥, 其管理重点逐渐从狭隘的文献资源管理转移到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本的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并重的轨道上来。通过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本的组织和开发、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组织机构的变革与创新、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等知识管理理论方法对图书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图书馆通过注重隐性知识资源的开发和积累, 通过对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行, 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一个可供人们不断学习和共享的知识宝库以及知识创新的信息保障系统。图书馆要开展基于现代网络环境的增值知识服务, 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步伐,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图书馆要建立适应当代网络环境的、动态的良性运行机制。改变图书馆内部组织机构要以文献为基础以职能为标准, 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工作项目上, 建立扁平化的业务部门与项目组相结合的开放式组织结构, 突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图书对教育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对图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把知识管理理论方法创新性地运用到图书管理上来,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做好知识管理、图书管理、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主动为师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俞丽珍.谈图书管理在素质教育中的服务作用.科技风, 2011 (5) :254.

上一篇:机械制造基础下一篇:休闲化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