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化策略论文

2024-07-02

休闲化策略论文(共12篇)

休闲化策略论文 篇1

进入21世纪, 河北省商业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大大增加了。各种体育赛事顺利举行不仅加强了河北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且促进加快了河北休闲产业的发展, 更体现了河北人民对休闲产业的支持与青睐。随着河北休闲产业的产生与兴起, 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带动着河北休闲体育旅游与广告业迅猛发展。河北省从本世纪初开展了休闲体育旅游业务, 成立了河北省休闲体育旅行社,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户外健身旅游和大型赛事观光游。成立了休闲体育广告公司, 为河北省休闲体育活动筹措了资金, 并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1 河北休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休闲产业意识不强

河北省与东部沿海的发达开放城市相比, 政府部门领导以及企业领导对休闲产业的发展意识比较缺乏, 当然根据目前的状态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各部门都相继规定和提出了促进休闲产业发展的决定与建议, 但是还没有把它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因此各个部门还应该进一步强化休闲产业意识, 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

1.2 休闲产业缺乏统筹规划

河北省休闲产业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 休闲产业基本上处于自发性质, 尤其是休闲产业当中的竞技表演业、体育旅游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等等产业更加缺乏统一筹划。其中休闲产业当中体育彩票业由于各个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提供体育发展基金等发展最为迅速。

1.3 营销观念落后

只要有市场就要有营销, 营销观念在市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休闲市场也不例外, 体育赛事也需要全方位的包装和推销。体育赛事的运作在保持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派生出其他多种经济效应和功能, 它不能仅限于关注广告效应。从整体来看, 河北的休闲产业从业者市场观念缺乏, 再加上从业者的专业知识缺乏, 对休闲产业的运作、推销、服务等的能力有限, 因此, 要加强从业者市场观念培养。

1.4 休闲产业管理人才缺乏

我国休闲产业管理人才绝大部分都是由运动员退役或者体育院校毕业的有运动经验但是没经营意识和知识的人才组成, 有从事体育竞赛训练和体育组织的行政管理能力, 而对于休闲产业的经营管理知识缺乏, 他们的管理者应该同时具备休闲与市场经营知识和经验。因此, 我国缺乏休闲产业管理人才。休闲产业的各个部门的在岗人员绝大多数对休闲产业的较强的专业性知识缺乏, 他们的开发经验更加少, 所以,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休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不仅仅要具备休闲知识, 也要对财会、营销、策划等方面的知识了如指掌,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缺乏要充分地重视起来, 因为它严重制约河北休闲产业的发展, 所以必须加强休闲产业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学习。

1.5 研发能力较差

河北省休闲类产品企业比较少, 在企业当中的设备比较老而陈旧, 使得休闲产品的生产比较落后, 新产品的出现时间比较长, 休闲产品的科研机构几乎不存在, 只是依靠来料加工和简单模仿知名公司的设计。河北以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河北体育学院为首的体育院校仍旧没有开设休闲类产品开发的专业。

2 河北休闲产业发展策略

2.1 提高休闲产业意识

在21世纪,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我们思想观念必须转变。在新时期新阶段河北休闲产业的发展问题要得到充分的认识, 从各个方面重视起来。休闲产业位于第三产业的行列当中, 休闲产业的发展速度快, 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 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要充分的发挥出来。通过休闲产业的产生所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 让人们更加重视休闲产业, 休闲产业的观念在人们心目中得以树立, 并对其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接受, 为休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培育休闲产业市场

河北休闲产业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市场, 它主要以游泳、体育广告、体育用品经营为主, 另外还有一些无形资产的经营, 比如:体育电视和电视转播等等。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河北省的休闲产业试产就必须把休闲产业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并且要不断学习和借鉴省内外比较成熟的休闲产业市场的经验, 使河北的休闲产资源得到有效的资源配置, 加快河北省休闲产业市场化, 促进河北省休闲产业以最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经营规模, 提高社会服务效能。

2.3 拓展资金融资渠道

一个产业的发展要有资金作后盾, 因此, 建立和健全休闲产业融资政策对河北休闲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拓宽资金渠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扩大休闲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二是依靠政府的职能, 通过股份制, 合并重组, 以小组大等形式建成大的休闲产业开发集团, 使休闲产业的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得到加强;三是采取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提出“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发展战略;四是利用一切可行的因素扩大体育彩票的发行量, 以吸取民间的游离资金, 为休闲产业服务, 使之成为重要的资金融资渠道;五是休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中介服务不能忽视, 要加强他们的组织建设, 使之为休闲产业服务。

2.4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河北省休闲产业面对国内休闲产业市场的竞争, 要想使河北休闲产业的发展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就必须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首先, 要从休闲产业研发队伍、管理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等这几个方面着手, 形成自己的优势。根据目前的情况, 河北休闲产业缺乏的是真正的休闲人才, 他们既要懂得休闲知识又要懂得经营管理, 对于河北来说这方面的人才急缺。要想解决此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高资引进非休闲部门的管理人才参与到休闲行业的管理当中来, 为休闲产业服务;二是对河北休闲产业的有实力的骨干人员单位出资对其进行岗位培训、在职进修, 使之成为休闲行业的经营精英;三是在河北体育院系设置休闲专业, 开设休闲经营管理专业, 为休闲产业市场培养一批休闲市场经营管理工作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在河北建立休闲经纪人制度, 加大力度发展休闲中介组织, 充分发挥休闲经纪人在赛事的推广和人才流动等方面的中介作用。

2.5 充分发挥传媒作用

河北的传媒发展非常迅速, 要加以充分的利用, 并在体坛周报、燕赵都市报、河北经济电视台、河北农民频道等在河北有很大影响力的传媒开设与体育有关的栏目, 以河北体育、河北的休闲产业以及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感染河北, 以此带动河北休闲产业迅速发展。对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通过转播与宣传, 使之赢得更多的观众和支持者为休闲产业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 从而进一步吸引更多的赞助商参与赞助, 通过赞助商的赞助, 获得更多的赞助费用, 为河北省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另外, 通过利用河北传媒的大力宣传, 使人们都了解体育, 了解休闲, 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休闲产业当中来, 以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娱乐市场的发展, 进而促进河北休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克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德平, 任保莲.福建省体育产业竞争优势研究及发展构想[J].体育科学, 2005.

[3]冯蕴中, 杨文运.关于我省高等教育培养体育产业人才的战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4]纪小红, 任治洪, 陈颖.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07.

[5]王大中, 陈鹏.传播的体育.体育的传播——大众传播与体育发展互动研究论纲[J].现代传播, 2004.

休闲化策略论文 篇2

主题提升

主题是对景区最有代表性的景观、活动项目和服务的高度抽象的表述。准确恰当的主题可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景区的名片和无形资源。但是在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大多数乡村旅游景区对乡村文化定位不准、挖掘不深。如大多数景区将主题定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除了少数景点在“吃农家饭”方面经营成功外,绝大多数演变为实质性的“在农家吃饭”、“在乡下打牌、打麻将”,经营模式单一.导致游客误以为乡村旅游就是去乡下吃吃饭,打打牌,去过两次便觉得索然无味,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

休闲度假游憩景区的主题应体现以下三方面内容:(1)环境方面以绿色乡村、生态乡村、宁静乡村、美丽乡村等为主要内容;(2)功能方面以休闲乡村、度假乡村、娱乐乡村、疗养乡村等为内容;(3)服务方面以欢乐乡村、和谐乡村、舒适乡村、好客乡村、文化乡村等为主要内容。当前,部分景区已经开始提升自己的主题,如江西婺源将其乡村旅游主题定位为“中国最美的乡村”:重庆万盛区将其乡村旅游定位为“休闲秘境•康体山乡”:四川省在“5•12”地震后,将其乡村旅游的主题定位为“震后乡村依然美丽”;南昌将其乡村旅游主题定为“生态•乡•休闲”。正在建设中的中法合作安徽徽州乡村旅游合作黟县项目,主题定位为“改变黟县原有的单一文化观光模式,促进旅游产品及产业转型升级,把黟县建设成为以世外桃源为意境、以徽文化为底蕴、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亮点的具有国际化标准的乡村旅游度假示范区”。

1.1硬件提升

景区的硬件可分为基础设施、活动设施和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中最主要的是便利的交通。度假游憩目的地要求有便利的交通网络.很强的可进入性,特别是要能满足逐渐兴起的自驾群体对道路

交通、停车场地的需求。此外,水、电、移动通信网络、邮政服务、医疗、互联网、调频广播、卫星电视等在城市普及的基本生活条件也应该覆盖到景区。来自城市的游客尤其对住宿、饮食、饮水的卫生条件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他们选择度假游憩地的一个重要标准。

活动设施主要包括户外活动设施和室内活动设施。户外活动设施为网球场、小型高尔夫球场、日光浴场、跑马场、游泳场、远足场地等。室内活动设施为健身房、棋牌室、游戏室、小型影院、乡村酒吧、氧吧、音乐厅、满足商务度假和会议度假的小型会议室等。活动设施直接决定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额度,是景区赢得游客认同的重要因素。商务旅游、公务旅游和会议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端市场,对景区的硬件设施如会议室、音响设施的要求更高,其接待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景区的发展前景。

服务设施 主要是指开展旅游服务的基本设施,如游客服务中心、无障碍旅游设施、自主导游系统、景区引导、指示系统、急救系统、消防系统等,这些设施是景区软实力的象征。也能提高游客休闲度假游憩的舒适度。

1.2空间、景观提升

乡村空间开阔,绿地面积大,植物草木葱郁,植被覆盖率高,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开展旅游休闲活动,舒适感比较强。空间和景观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卖点翻。游客到乡村来的目的是体验回归自然、身心放松的感觉,因此对乡村景区的空间和景观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在空间方面,景区应拥有较大的占地面积,使度假休憩活动能在比较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开展。游客能体验到空旷感和舒适感。

在景观方面,景区的各种景观要素组合高度协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民居、景区功能用房和指示牌、垃圾桶等在选材用料、色彩、造型、设置位置等方面应与自然景观高度协调,对与乡村氛围不协调的景观要素.要进行调整和改造,景观从整体上营造出闲适、恬静的乡村意境。景区各功能区分布科学合理,既能很好的满足游客在饮食、居住、娱乐、购物、游览、求知等方面需求同时,同时又不会让游客感觉到浓郁的商业气息。此外,景区的植被、花卉的种类应该统一规划,使景区四季有花、四季有绿,满足游客亲绿、亲水的心理需求。

1.3活动项目提升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家乐”长期低层次低水平发展的主要原因便是旅游产品季节性强、过于单一。度假游憩旅游产品既要体现乡土特色,又要注重游客体验需求。游客要求乡村旅游产品在设计上要注重提高活动项目的文化含量和娱乐性,既可以满足游客寓求知于娱乐的需要,又可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事实证明,来源于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融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深受欢迎。

此外.项目设计上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群体开发出不同的活动项目,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度假游憩的乐趣。除了观赏、采摘、游览、垂钓、远足、越野、郊游等常规活动外,还可以在以下领域进行开发:(1)在传统节日如春节、除夕、端午、中秋期间举办节庆活动,乡村的节俗、礼俗等传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节日气氛浓厚,可以吸引大量小长假近距离休闲度假的游客;(2)与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关的活动,如挑水、施肥、收割、养殖等活动,经改编和包装后,可以开发出趣味横生的参与性活动;(3)与民间艺术、民俗活动有关的雕塑、泥塑、制陶、木雕、草编、剪纸、皮影、曲目等事项,经过系统整理和挖掘,可以开发出游客参与性的旅游项目。(4)满足游客健身需求的运动性项目,如骑马、自行车、射箭、慢跑等活动。

1.4服务提升

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居民是当地民风和文化的载体,与游客的交流也是其服务的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服务提升的关键是要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对参与到乡村旅游工作中的居民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树立良好服务意识,掌握服务技能,开展规范化、标准化服务。(2)注重细节。厨房、卫

生间、卧室卫生要做到干净整洁。卧室的光线、噪音、温度和湿度要控制到最适宜人居的效果。(3)开展个性化服务。满足游客在饮食、运动、娱乐、疗养、出行等方面一些合理的个人要求,这是吸引回头客,提高重游率的重要措施。(4)建立健全游客投诉受理机制和对服务人员的约束机制、奖励机制和惩戒机制,促进景区服务提升。

1.5 管理提升

乡村旅游景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分别表现为空间的开放性、区域的开放性和参与群体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是指景区通道的开放性和区域的开放性:进村的道路不止一条,路口、岔道较多,地形的变化比较大。区域的开放性表现为社区居民居住区域和游客活动区域是联通的空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参与群体的开放性表现为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的社区居民、外来经营户和游客人数众多,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和经营水平呈现多样性特征。

休闲化策略论文 篇3

摘 要: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策略研究对于因地制宜、促进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南休闲农业点区域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分析探讨海南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海南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针对海南休闲农业“二点三线五区”的总体发展区域布局,提出结合各个区域的特色和优势,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關键词:海南;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7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3-0017-06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eisure agriculture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It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leisure agricultur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tuation,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of Hainan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he view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layou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Hainan—“Two point,three line,five section”,then the paper puts faward that adop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each region.

Key words: Hainan province;leisure agriculture;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regional development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逐渐增多,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休闲需求正在快速成长。于是,休闲产业与农业紧密结合的新型边缘交叉的休闲农业应运而生,而且日益发展成为国内外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和新亮点。休闲农业是结合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三生”一体,把自然资源与休闲活动完美结合,并具有最原始的乡土性与草根性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1],也是现代服务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有效载体[2-3]。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台湾和日本等地率先开始“休闲农业”的农业经营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观光旅游开始在我国大中城市迅速兴起。进入21世纪,我国休闲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始逐渐走向成熟。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带动2600万农民受益[4]。

目前,国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农业的概念、特征、作用、发展模式、资源分析、类型划分、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及介绍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经验等问题上。尽管当前国内学者对于休闲农业的内涵概念、特征模式等方面并没有统一界定,但对休闲农业兼具农业和旅游业特性达成共识。但是,在对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相关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只有史佳林(2012)[6]、贾凤伶(2013)[7]、朱华武(2013)[8]、李蕊蕊(2014)[9]、李有绪(2014)[10]等为数不多的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依然十分欠缺。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策略研究对于因地制宜、促进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南休闲农业点区域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分析探讨海南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海南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据此针对海南休闲农业区域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海南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作为全国唯一热带岛屿省份,海南拥有丰富的热带农业景观和农业品种资源,乡村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优越,乡土气息浓郁,风土人情独特,农业产业形式多样,客源市场基础厚实,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海南目前休闲农业基本空间发展状况总体上呈现出北重、南优、东旺、西衰、中空的鲜明特征,区域布局和发展极不均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海南休闲农业逐渐形成了以海口、保亭、三亚为中心的3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聚集区。海南休闲农业总体发展布局为“二点三线五区”:“二点”即海口、三亚两市为重点;“三线”即沿环岛高速公路线、环岛高铁线、海口至琼中高速公路线;“五区”为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琼南以旅游景点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区、琼东滨海休闲旅游农业区、琼西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区、琼中部原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11]。从总体上来看,海南休闲农业遍及全省各个地区,但整体表现出以“省会经济圈”和“大三亚经济圈”为核心地带、以琼东和琼西地区为两翼、以琼中为腹地的发展态势。从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琼北休闲农业的发展较快于琼南地区,但琼南知名休闲农业园区更多,规模更大,名声也更响。当前,海南省休闲农业园区主要还是呈现点状分布,没有形成紧凑的线路,不利于团体游市场的开拓。休闲农业园区形式单一、布局零散、产品雷同、特色缺乏,又导致了客源的后劲不足。

(一)“二点”

即以海口、三亚两市为重点。依凭海口、三亚北南两大旅游中心城市,背靠琼北“省会经济圈”、琼南“大三亚经济圈”等两大经济圈,发展大海口、大三亚两大休闲农业示范带。

1.海口

海口作为海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休闲农业景区数量位居榜首,客源基础雄厚。截止2013年底,海口已经建成55家休闲农业园区,约占海南休闲农业企业总数的30%左右。每逢节假日期間,海口许多市民选择到周边地区的农家乐游玩,欣赏田园美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琼山区的龙鳞村、田心村、本立村等,深受游客欢迎[12]。海口拥有很多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如开心农场、环东寨港观光园区、年丰休闲农业观光园、绿枫农业休闲观光园、火山泉休闲农庄等。

2.三亚

三亚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和旅游度假胜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排头兵和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三亚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好,客源充足。2013年三亚市全年接待过夜游客多达1200多万人次。三亚已建或在建的休闲农业园区(含农家乐)将近20余家,文明生态村572个,从业人员近千人,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2亿多元。三亚拥有丰富的热带农业景观和农业品种资源,乡村风景秀丽,生态良好,民风淳朴,人文旅游资源丰厚,文明村镇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风土人情,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大、前景好。一些较有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如槟榔河国际乡村旅游区、田园温泉、田独兰花基地、南山生态园等,已经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二)“三线”

即休闲农业园区沿环岛高速公路线、环岛高铁线、海口至琼中高速公路线等三条南北纵向公路、铁路线路展开布局,聚集发展,突出打造沿环岛高速公路的“全国十佳环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便捷交通的支持和保障,因此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按照海南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布局开发。

(三)“五区”

即按东南西北中五大区进行海南热带森林旅游分区,分别为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琼南以旅游景点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区、琼东滨海休闲旅游农业区、琼西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区、琼中部原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

1.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

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包括海口、文昌、定安和澄迈等4个市县。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休闲农业园区近城集聚效应较为明显,休闲农业布局受城市的辐射和影响较大。区域内休闲农业发展资源丰富,拥有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古村古镇、旅游风情小镇、旅游风情村、文明生态村等休闲农业发展依托资源。琼北拥有众多的多元建筑元素交融的独具特色传统民居,包括文昌、琼山等类似汉族四合院传统民居和近代骑楼民居,澄迈有美榔双塔,以及文昌会文十八行村古建筑群、松树大屋、宝芳韩家宅、林家宅、宋氏祖居等。另外,还拥有海口羊山地区古荔枝树群农业生态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文昌文亭休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龙泉乡园)景区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海口市琼山区田心村(“现代新村”类)被农业部认定为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澄迈万嘉果园已被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海口的开心农场和文昌的龙泉乡园被评为五星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

2.琼南以旅游景点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区

琼南以旅游景点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区包括三亚、保亭、陵水和乐东等4个市县。琼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海南现有的呀诺达、南山、大小洞天、分界洲岛等四个5A景区都在本区域,海南其他著名景区景点也大多集中于此,如三亚的天涯海角、蜈支洲岛、亚龙湾、海棠湾,陵水的南湾猴岛、吊罗山,保亭的槟榔谷以及乐东的尖峰岭等。琼南拥有历史文化厚重的村镇如三亚的崖城和地域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的村镇如保亭三道等。琼南休闲农业园区虽然数量不及琼北,但质量在全省最高,拥有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等一些全国知名品牌景区,发展势头良好。保亭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三亚南天生态大观园、兰花世界、小鱼温泉等景区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三亚小鱼温泉、南天生态大观园和保亭槟榔谷、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被评为五星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保亭县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3年,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获评“全国十佳休闲农庄”。三亚市槟榔村(“特色民居村”)被农业部认定为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3.琼东滨海休闲旅游农业区

琼东滨海休闲旅游农业区包括琼海和万宁。区域内旅游发展相对成熟,著名景区景点相对较多,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相对较高。琼海著名景区(点)主要有万泉河、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玉带滩、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等,万宁著名景区(点)主要有兴隆热带植物园、石梅湾、东山岭等。兴隆热带植物园等景区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琼海的丰业红龙果休闲农业观光果园、南强生态旅游娱乐村、多河文化谷、万泉河峡谷生态文化旅游区,万宁的兴隆崇光槟榔园、兴隆热带植物园、“万绿椰园”日月湾椰子种植园和东山羊旅游文化观光园被评为海南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中,琼海市龙寿洋稻田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美丽田园“稻田景观”村,万宁市文通村荣获2014年“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提名。海南兴科兴隆热带植物园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五星级2013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另外,琼海还拥有被誉为“海南侨乡第一宅”的蔡家宅。

4.琼西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区

琼西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区主要包括儋州、临高、昌江、东方等4个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琼西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文化。儋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厚粗犷,素有“诗乡歌海”之称,是“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儋州调声”和晒盐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坡书院为历代儋州最高学府,是海南人文胜迹。另外,还拥有历史文化厚重儋州中和古镇。临高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临高木偶戏和渔歌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昌江被称为“芒果之乡”、“木棉之乡”,拥有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棋子湾等知名景区(点),东方有俄贤岭、鱼鳞洲、“天南第一泉”汉马伏波井、大田坡鹿国家自然保护区等景区(点)。海南八一石花水洞休闲农业养生园被评为四星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琼西受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及交通条件的影响,限制因素较多,可依托的资源有限,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市场狭窄,知名景区不多。

5.琼中部原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

琼中部原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包括五指山、琼中、屯昌和白沙等4个市县,是海南的“生态绿心”。区域多为高山、低谷、丘陵的地貌,保留了丰富的原始森林景观与珍稀动植物资源,海南三大河流的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均发源于本区域的琼中境内。此外,本区域是海南黎族、苗族聚集地,传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黎苗风情浓郁,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原生性强,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垄断性。区域内拥有白沙绿茶农业文化遗产和五指山市梯田稻作生态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它们不仅具有浓郁而独特的传统农耕文化,而且还有丰富美丽的生态景观,是休闲农业开发的特色和优势资源。琼中县什寒村(“历史古村”)被农业部认定为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三、海南休闲农业区域发展策略

(一)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发展策略

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外地客源较少,因此应以开发本地城市居民客源市场为主,以开发岛外客源市场为辅;继续用好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1小时休闲圈”线路,以海口为中心,打造连接文昌、澄迈、定安等地的完整的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网络线路;结合本地优势大力开发的火山文化、城郊休闲、红色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和特色乡村等休闲农业产品;通过产品协调开发和优化组合,打造海口西部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带,中、南部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带和东部滨海乡村游产业带等特色休闲农业带;积极利用琼北区位优势,策划开发的文化性、体验性的特色旅游产品,吸引都市居民和外地游客的琼北都市休闲农业景区一日游、二日游及城郊休闲游;充分利用琼北众多的古村古镇、风情小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休闲农业园区;以海南省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海南航天育种基地、椰子大观园等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发展高科技示范型休闲农业;以海南欢乐节、定安美食节、澄迈龙水节等节庆活动为载体,发展特色节庆型休闲农业;以澄迈咖啡文化等特色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休闲农业等。

(二)琼南以旅游景点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区发展策略

与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立足本地城市居民不同,琼南外地客源丰富,本地客源相对较少,因此应以外地客源为主,本地客源为辅。琼南以旅游景点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区需要充分借助三亚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的形象效应,利用周边的著名景区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基础,瞄准广大岛外客源群体;做足“热带风光”、“黎乡风情”等独具海南特色的元素,开发独具海南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以此吸引岛外客源;围绕各大景区和依山傍海的地理优势,合理布局和建设休闲农业景区(点);积极发挥“大三亚旅游圈”资源共享、协同作战的优势,打造以三亚为中心,连接保亭、陵水和乐东的琼南都市热带雨林休闲线路;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确定特色主题,三亚和陵水主打蓝色旅游,开发滨海度假、温泉养生、油轮游艇、冲浪滑翔等特色滨海旅游产品,保亭和乐东主打绿色旅游,开发生态雨林游、温泉游、黎苗风情游、登山漂流、户外探险等极具特色山地雨林旅游产品;重点发展陵水有机农产品采摘及技术展示园、乐东热带高效特色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等特色休闲农业园区;利用三亚的良好区位和市场效应,以区域乡村农业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区域众多知名旅游景区(点)为依托,以呀诺达和槟榔谷等发展前景较好的休闲农业景区(点)为龙头,建设琼南以旅游景点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区。

(三)琼东滨海休闲旅游农业区发展策略

琼东滨海休闲旅游农业区城市规模不大,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本地客源十分有限,外地客源相对较多,因此应以开发海口、三亚城市居民客源市场为主,兼顾开发岛外客源市场;积极打造和建设琼海和万宁东部滨海度假休闲农业线路;加大以龙寿洋、博鳌和万泉河两岸等片区为中心的国家农业公园等现代新型农业旅游区的建设力度,建设自然、朴素、生态、和谐的琼海田园城市;将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与传统的观光和度假旅游相融合,吸引岛外客人在琼东滨海旅游休闲的同时,也顺道前来休闲农业区(点)进行深度体验;依托优美的滨海风光和田园风情开发消闲欣赏型旅游项目,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东;借助琼海博鳌亚洲论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发特色产品,加强宣传营销,开拓客源市场,争取更多的岛外客源;重点发展万宁南药种植与展示植物园等特色休闲农业园区等。

(四)琼西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区发展策略

琼西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区一直以来不属于海南传统旅游线路,外地客源不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本地居民消费水平低下,本地客源稀少,所以应开通儋州到海口、三亚的旅游专线,开发一日游、二日游相关特色旅游產品,吸引海口、三亚等城市居民前来消费,同时积极加强与三亚、海口等旅游发达地区的旅行社联系,争取把琼西一些休闲农业景区纳入旅游线路之中,从而吸引更多的岛外客源;琼西地区地域宽广,但休闲农业景点分布稀少分散,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需要加强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引导和扶持休闲农业点的建设,注意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不良局面出现;应该将休闲农业与本区域内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相结合,丰富休闲农业区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休闲旅游农业区;依托西部丰富的山海资源,兼顾发展琼西山区休闲农业带和滨海休闲农业带。

(五)琼中部原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发展策略

琼中部原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因为区位和交通等因素,本地居民消费水平很低,而外地游客十分稀少,所以应将主要目光瞄准海口、三亚等地城市居民,同时兼顾开发岛外客源市场。同时,大力开发特色产品,打造五指山、琼中和白沙中部原生态休闲农业线路。

一是突出区域优势,实施休闲农业特色发展战略。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琼中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特色和亮点,突出热带田园风光、本土乡村文化和良好生态环境。重点发展琼中白沙绿茶示范园、琼中绿橙示范园等特色休闲农业园区。

二是保护生态环境,实施休闲农业低碳发展战略。琼中部原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是海南生态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生态也是该区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鲜明优势。因此,休闲农业发展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施休闲农业低碳发展战略,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休闲农业发展道路。利用热带山地雨林资源,建设热带森林公园、热带雨林小镇、旅游风情小镇、农垦文化小镇、土著居民传统农业小镇与山地雨林度假山庄,发展生态休闲森林游,把琼中部原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建设成为养生休闲胜地。

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实施休闲农业文化挖掘战略。结合民族地区特色和优势,挖掘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开展具有浓郁本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黎锦织造、树皮衣制作、黎族纹面习俗参观、割山兰、牛踏田、舂米、酿酒、制茶、采摘槟榔、对唱山歌和体验黎苗风情等体现黎苗风情休闲农业旅游项目。

四、结论及对策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海南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其一,海南休闲农业与我国大陆其他地方一样,围绕城市布局现象明显,近城聚集的特点非常明显,符合国内外各地普遍存在城市周边分布的距离衰减规律和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

其二,海南休闲农业园区遍及全省各个市区,但分布很不均衡,整体上形成了海口、三亚、保亭三个聚集区,琼北和琼南两大辐射区的发展格局,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其三,琼北、琼南、琼东的休闲农业受市场区位的影响较大,而琼西和琼中的休闲农业则受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的影响较大。与琼中和琼西相比,琼北、琼南和琼东休闲农业的分布在平均城市中心距离范围内分布较为集中。

其四,海南各大区域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琼中、琼西休闲农业呈现出远程聚集的特点,琼北、琼南、琼东休闲农业呈现出近城聚集的特点,休闲农业空间分布随距离衰减变化并不明显,而琼北、琼南则相对较为突出,表明其受城市区位的影响较为明显。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规划,优化布局

加强休闲农业区整体规划,促进游憩资源合理配置。综合考虑资源、区位、交通、市场及对资源优化整合等因素,着手编制区域休闲农业整体规划,对全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发展空间布局、资源特色、产品开发、开发时序、宣传促销、保障体系等内容做较详细的规划。加强休闲农业景区(点)与区域各大旅游景区或线路的联系,整合形成若干农旅结合的主题线路等。根据海南休闲农业的分布格局,以琼北、琼南休闲农业示范区发展为借鉴,提升远程聚集休闲农业的发展,推动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均匀化,大力推动海南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

2.开发产品,开拓市场

推动休闲农业发展产品特色化。选准定位,突出特色,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精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旅游资源的浪费。海南休闲农业客源市场依然停留在吸引本地游客的层面,客源市场狭窄。海南休闲农业发展,应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尽力吸引岛外客源市场。

3.加强协调,完善设施

完善休闲农业的开发管理体制,促进区域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破解旅游交通瓶颈、人才瓶颈和市场瓶颈。牢牢坚持“大融合”的概念,与蓝色旅游、绿色旅游、红色旅游和古色旅游相融合,與不同区域、市县、旅游区间融和,蓝绿联动,八方协调,借势滨海旅游,各扬其长,互补发展,形成和谐发展的有机旅游整体,决不能让各区域的旅游区、景点各自为战,甚至相互排斥、构筑壁垒。加强各大休闲农业景点(区)间的交通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休闲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自驾营地,促进区域休闲农业多样化、多功能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健雄,陈昭郎.台湾休闲农场市场区隔化之探讨[G]//造园学会.休闲理论与游憩行为.台北:田园城市文化出版社,1996:191-203.

[2]高升,洪艳,詹宁.加快发展湖南现代服务业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地理,2011,(9):1511-1515.

[3]程乾,郭静静.基于类型的古村落旅游竞争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7):1226-1232.

[4]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农家乐 乐农家[EB/OL].(2013-08-14)[2015-08-30].http://www.moa.gov.cn.

[5]李晓梅.200名琼台学者海口研讨 聚焦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EB/OL].(2011-08-29) [2015-08-30]. http://www.hinews.cn.

[6]史佳林,张蕾,贾凤伶.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前景展望[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4):58-61.

[7]贾凤伶,李瑾,黄学群,等.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93-97.

[8]朱华武,张好记,傅志强,等.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探讨[J].经济地理,2013,(6):132-134.

[9]李蕊蕊,李子蓉,赵伟福.建省创意农业空间布局优化与发展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4,(4) : 461-465,468.

[10]李有绪,陈秋华,赖启福.福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的类型及优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64-167.

[11]况昌勋.海南出台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以海口三亚为重点[N].海南日报,2014-11-05.

[12]光明.海口休闲农业带动民俗风情游[N].海口晚报, 2012-10-10.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机遇与策略 篇4

关键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消费

观光休闲农业, 作为现代农业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 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而开展的一项集生产开发、生态保护、科学普及、技术展示、休闲体验、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 而且具有原料供应、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 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和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项新课题。

一、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意义

1.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升级转型

我国是一个农民占58.24%的农业大国, 人均耕地少, 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 我国农村区域广袤, 有着广大的农业旅游资源, 充分结合村庄建设发展实际,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开发乡村旅游, 能有效地拓展农业的生态、科普、社会、文化、旅游等功能,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并同时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城乡交流, 使农民素质得到提高,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农产品销售问题突出, 农业利润下降, 农业经济发展中缺乏强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升级转型势在必行。随着我国“过剩经济”的出现, 国家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手段。而日益增加的休闲消费则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休闲渔业, 形成休闲产业链聚集效应, 壮大休闲消费,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加快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实现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环境的逐步改善, 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方式, 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 改变市民的精神面貌和身心状态,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闲是人们在工作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和满足生理需要时间等日常必要时间以外的闲暇时间内进行的自由活动和体验, 它更多地体现人的闲情逸致, 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底蕴。体闲活动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消遣娱乐活动, 另一类是提高、发展类活动。这两种活动互相渗透, 对人起着塑造作用, 促进人的文明素质的生成, 也就是促进“成为人”的过程。[1]

观光休闲农业可以使人们接近大自然, 可以使劳动者减缓压力、舒畅身心、愉悦精神、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满足爱好、发展特长、学习交往, 其不仅是人之为人的价值的更高层次的体现, 也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动过程, 这无论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有益的。

3.发展休闲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 旅游水平和旅游形式在不断的提高和改变。现代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日益转变为休闲、度假。休闲消费需求的增加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扩大了内需, 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3个50%”现象, 即:114天的节假日消费占全年销售额的50%, 周末消费占每周销售额的50%, 每天晚6点以后的消费占全天的50%, 正说明休闲消费的作用已突显出来, 休闲消费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市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度假时间的影响, 国内旅游目前突出的特点是:短程旅游需求急剧升温。[2]依托城市、依托景区, 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 正好可以满足城市人口短程旅游休闲的需求。

二、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面临的机遇

休闲活动的实现依赖于有钱、有闲、有兴趣这三个基本条件。随着国家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多, 我国已经进入全民休闲时代, 加之城市规模的扩大, 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乡村文化的留恋, 使我国观光休闲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 当人均 GDP达到1000美元,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 用于休闲娱乐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会大大增加, 进而刺激和带动文化娱乐消费和文化娱乐产业的增长。[3]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国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 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 这为休闲旅游提供了经济保障, 满足了休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 即“有钱”。城乡居民实物消费比重明显下降, 非实物消费比重显著上升, 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文化娱乐休闲消费加速期。

2.闲暇时间增多催生假日经济

按国家法定, 我国的工薪阶层依法享有每周的双休日、清明、五一、 端午、元旦、十一和春节2个长假, 总计114天的休息日。这满足了休闲活动的第二个基本条件, 即“有闲”。而某些群体的假日更多:学生、教师有寒暑假;国家公务员、科研与事业单位、外企人员等有“带薪休假”;退休人员绝大多数“赋闲在家”;求职、再就业使很多人有较短的“择业空置期”, 而“远程办公”、“自由职业者”的出现, 使选择“弹性工作制”者有更多余暇。

闲暇时间增多催生假日经济, 即由于假日和度假的需要, 派生出的一系列经济现象, 在实践中形成假日市场产业链, 为零售、餐饮、旅游、交通、服务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商机, 推动了这些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 假日经济也推动着农村旅游的发展, 推动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3.居民休闲消费方式日益多样化、个性化

人的本能的发自内心的自尊需要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态, 推动人们去追求有文化意蕴、有浪漫气息、丰富多采的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度假方式, 休闲消费方式日益个性化。即以不同物质或精神取向为目的的休闲消费构成各种不同的休闲消费形式。人类的休闲消费方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从较为单一的、浅层次的逐步向多样化的、高层次发展。传统的休闲消费仅限于泡茶馆、看戏、收藏古玩等形式, 到了现代社会, 休闲方式多表现为旅游度假、休闲购物、珍品收藏、文化娱乐、体育休闲消费、喜庆活动、美容美饰健身、继续教育与业余特长、技术教育等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发拓展农业的娱乐、教育、度假功能, 必将吸引大量城镇居民前来休闲消费。

4.城市病使农业观光休闲消费需求日益增加

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 城市急剧扩张, 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 快速增长的城市化进程, 带来了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空间狭小以及都市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精神压抑等“城市病”。为了摆脱环境、精神的困扰,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到农村观光休闲, 感受农村秀美的山水、清新的空气, 体味淳朴的民风、奇特的民俗, 观赏浓郁的地方文艺、特色的劳动技艺、精美的服饰、典型的建筑, 享受绿色的饮食和舒缓的生活节奏。[4]

5.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农业观光休闲成为可能

按国际惯例, 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时, 整个消费结构将发生很大改变。2009年, 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37%和43%左右,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 可以说总体上已达到从小康到宽裕的阶段。中国将进入大众消费新成长阶段, 汽车开始普及进入千家万户。[2]与此同时, 随着道路与交通大大改善, 以及二级公路全部取消收费, 我国城市居民的出游率、旅游消费都大幅度增加, 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驾游大幅增加, 这必将为位于城市周边一日、二日车程的多种层次的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三、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各地以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果蔬采摘和特色餐饮等为主要特征的观光休闲农业正在快速发展起来。目前, 观光休闲农业类型主要有五种:一是赏花型观光休闲农业, 二是采摘型观光休闲农业, 三是垂钓型观光休闲农业, 四是农家乐型观光休闲农业, 五是商务休闲度假村。例如:湖北孝感市所辖6县市就建成了孝昌楚荣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孝昌县观音湖茶果基地、汉川市氵刁湖养殖场、云梦县万亩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城市美植源休闲农庄、天紫湖度假村、应城汤池温泉度假村, 以及依托孝感双峰山、安陆百兆山景区的农家乐等。

但总体而言, 除北京、上海、深圳外, 其余各地观光休闲农业尚处在起步阶段, 规模不大、热点不多、种类不全、层次不高、产业地位不明, 主要存在休闲活动项目雷同, 特色不浓厚, 参与性体验性不强, 配套基础设施不足, 服务质量不够好, 推广宣传不到位、价格定位不适合等, 需要在类型特色、规范管理、市场营销、法规建设等方面借鉴其它国家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的成功经验。

四、发展休闲农业的策略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应该在休闲农业区和观光带的规划、休闲农业的景观管理、营销策略以及如何创造特色、如何举办节庆活动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等方面下功夫。

1.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各地政府单位应把观光农业发展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统一规划和领导, 为当地观光农业发展作好引导, 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出台支持和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组建由农业、财政、林水、国土、环保、卫生、旅游、公安和工商等部门联合成立的观光休闲农业 (农家乐) 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协调本地区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管理、协调、指挥和服务工作。地方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 重点支持道路的整修以及停车场、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为观光农业发展搭建好平台。

2.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的原则, 把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要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促进农旅互动, 不可以毁农造景, 要结合当地农业、农村实际情况, 合理利用开发荒山、滩涂。观光农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 应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引导农民积极参与, 加快农民增收致富,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观光休闲项目设计一定要有特色, 注重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 要引导农民围绕娱乐、休闲、体验、教育、文化等功能定位, 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融于一体, 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 体现自然、生态、纯朴、原野等特色。[5]同时, 休闲项目设计开发要加强针对性, 如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技能教育开发旅游项目, 针对三口之家的亲子游、农事农活体验开发旅游项目, 针对老年人开发度假项目, 针对公司白领开发相亲交友游乐项目等等。

3.农民自身要不断学习, 不断参加培训, 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各种民间技艺、技能

农村各地的民间技艺、技能包括民间皮影戏、剪纸、说评书等, 打年糕、做糖人、制作熏肉、特色年货等等。观光休闲农业具有季节性, 居民出游的高峰期多在春、夏、秋季的双休、节假日。为使冬季淡季不淡, 就可以在冬季开发一些特色项目, 如举办乡村年货集市, 招徕城市居民下乡办年货, 一方面满足城里人对实惠的土特产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为农闲时节的农民生产的农家特色产品打开销路。

4.组建观光休闲农业协会, 加强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宣传作用

由政府协助, 经营单位参加, 组建观光休闲农业协会, 由协会制定观光农业示范园标准、农家乐服务质量标准, 协会组织经营单位参加服务质量星级评比等, 以便加强观光园的景观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受体是城市居民, 要引导更多的城市居民来消费, 就需要通过多元媒体加大宣传, 单个农业示范园或者农家乐经营单位无力做到, 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建立专项宣传基金, 在报社、电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 经常性地进行宣传报道, 通过新闻发布、景点包装、景点和功能介绍、旅游线路和住宿餐饮推介以及举办节庆活动等, 塑造地方观光休闲农业品牌。

参考文献

(1) 魏翔, 孙迪庆.闲暇经济理论综述及最新进展[J].旅游学刊, 2008, (04) .

(2) (5) 刘德谦.我国国内旅游的需求现状与前景[J].社会科学家, 2002, (01) .

(3) 徐萍.消费结构升级中的陕西文化消费探析[J].职大学报, 2007, (03) .

(4) 李飞.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03) .

休闲化策略论文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腾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步入小康社会的市民们闲暇时间又有了新的去处——休闲农庄。近几年来,休闲农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目前,吴江市的休闲农庄、休闲农家乐、采摘园等发展已成一定规模,更有不断壮大之势。随着休闲农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凸出,人们对休闲农庄的认识亦进一步深刻,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休闲农庄的发展中来。

简要来说,休闲农庄休闲农庄是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它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与旅游景点不同的是,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以充分开发具有休闲、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

发展观光农业有如下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休闲农庄的兴起有利于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

以往人们只是注意农业的生产功能,而忽视了农业在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也忽视了农业在社区生活环境、人文生活方面调节身心、教化人民、协调人与自然体系的功能。观光农业具备游憩、休闲、教化、医疗、美化环境等综合功能,代表了人类对300年工业化、城市化历程的一种反思和觉醒,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

休闲农庄的兴起,展示了生态旅游农业之路,突破了传统农业的掠夺式生产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吴江有震泽镇金星村“农家乐”和新申农庄、平望镇山友农庄、同里肖甸湖、横扇镇、八坼苗圃等乡镇的农业即是一个典型。它们是三高农业的生产基地。园中有种养的优质蔬菜、水果、花卉、禽畜、水产品等的品种达数百个。休闲农庄开设了科研基地,通过组织培育,繁育出芦荟、蝴蝶兰、巴西蕉、龙牙蕉等优稀花卉、水果品种,既吸引了农业专业户前来学科技购良种,又吸引了游客到此观奇览胜。

(二)开发旅游农业资源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旅游农业与其它旅游活动一样,是一种服务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农业,需要一整套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有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行业等,能带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观光农业区的度假村、饭店、餐饮、商店、游乐设施等,需要大量的服务员、厨师、售货员、保安人员、后勤人员、维修人员等。无论固定工或旺季的季节工,都可优先在区内农民中招聘,降低经营成本。旅游农业投入不大,就业成本低。而旅游农业的发展又与其它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根据乘数效应估算,一般认为,旅游业每创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将产生另外三个关联就业机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三)发展观光休闲农庄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结构中,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观光休闲农庄必然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观光休闲农庄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

观光休闲农庄的发展可带动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工艺品,特别是当地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产销活动,从而促进商品交换,繁荣市场,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达到开拓一处景观,致富一方乡亲。如观光区的度假村、饭店、商店、广场、游乐设施等公共场所,需要大量花卉,可由农民种植和供应。旅游者餐饮所需的蔬菜、瓜果、家禽、畜肉、水产等,都可由农民分工生产。观光区的农民,原有不少在农业之外从事各种手工艺品的副业生产、销售,旅游者可以参观这些农户,观赏或参与研习手工艺制作技艺,购买旅游纪念品。

(四)发展观光休闲农庄还有利于农业比较利益的提高

传统农业是天然的弱质产业,其比较利益低是人们所公认的。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十字路口,旅游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量,而且把农业的生态效益、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观光休闲农庄具有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的动力机制。

休闲农庄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在选育良种、栽培、管理及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事实证明,凡实施产业化的地方,任何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普及。

休闲农庄经济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农业不断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日益得到改善。在现代农业中,技术变革已成为生产要素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技术变革所产生的新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源泉。庄园农业广泛地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可以超越常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震泽新申农庄既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农场,又是一个著名的农业观光农庄,是上述技术创新的一个典型。多年来,该农庄建起了以鲜活畜禽、林果花卉等高技术产品为支柱的集约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观光庄园技术创新示范功能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庄园引进或创造的许多新技术和新成果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就会引起区域性模仿浪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农业新技术产品,建立新技术示范区,是其示范功能的基本内容。农庄通过示范培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强化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普遍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基本技能,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能基本运用现代技术、了解社会信息的新型农民。

(五)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观光农业的兴起展示了生态革命方面和内容的一个方面,其产品除一般的有形产品外,还包括无形产品即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是人们自觉地按照生态学规律、生态经济学规律和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起来的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向。它既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

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避免了“石油农业”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

那么我国对休闲农庄有详细的规划标准,根据国家农业部颁布的《休闲农庄建设规范》,主要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总体布局要求

休闲农庄布局必须全面贯彻遵循有关各项方针、政策及法规。总体布局的定

位应在充分分析各种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各种功能系统,既要突出各功能区特点,又要注意农产品的不同成熟期,使之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充分体现出提供农产品为主的第一产业生产、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的3层次功能。

(2)从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充分合理利用园区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普展示等多种功能需要。

(3)适当结合城郊休闲、农园生活和生产体验、乡土教育等功能,完善生产的基础设施,完善每个环节的高科技含量,配备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

(4)总体布局要兼顾软、硬件建设,而且要注重两者互相配合,以发挥建设示范作用。

(5)统筹规划,分期建设,有计划地分期实施,要有长远观点,逐步建设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

2、建设内容

(1)整体环境

(2)整体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3)整体环境优美,树木花草(包括农作物)占陆地面积的50%以上。

(4)建筑外观、形式、色彩、材料及空间尺度与周围环境协调。

(5)有完善的游览系统

(6)园内无裸土,无荒地。

(7)水面无污染

(8)公共场所无垃圾杂物

3、功能分区

根据休闲农庄综合发展需要,结合地域特点,应因地制宜设置不同功能区。规划分区大体上包括入口区、服务接待区、科普展示区、特色品种展示区、精品展示区、种植采摘区、引种区、休闲度假区、生产区、设施栽培区等十二个区。休闲农庄必须划分入口区、服务接待区、种植采摘区、生产区四区。

(1)入口区

用于游客方便入园的用地,大型休闲农庄一般建设两至三个入口。主入口区包括入口牌坊、入口停车场、服务建筑、导游牌、假山水池等。

(2)服务接待区

用于相对集中建设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医疗等接待服务项目及其配套设施。此区可规划建设办公楼、游客服务中心、果品文化展示室、停车场等。

(3)科普展示区

是为儿童及青少年设计的活动用地,以科学知识教育与趣味活动相结合,具备科普教育、电化宣教、住宿等功能。

(4)特色品种展示区

以各种不同的具当地特色的农业品种植展示区,为观赏性较强品种展示空间。

(5)精品展示区

为精品农业种植区,可满足高端层次观光采摘者的要求。

(6)种植采摘区:

此区面积最大,是休闲农业园的基本用地。种植采摘区可以分为不同果品的采摘区,在景观营造上应保留农田景观格局,在不破坏农业景观的基础上规划建

设适当的园林小品和游憩采摘道路。

(7)引种区

引进和驯化国内外优良的品种,建立优良农产品品种引进、选育和繁育体系。

(8)休闲度假区

主要用于观光休闲者较长时间的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之用地。休闲农业园在合理的园区土地利用控制下可适当建设度假木屋,度假小别墅等住宿设施,延长游客在园区内停留的时间,增强休闲农业园的休闲度假功能。

(9)生产区

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区域,在园区其他功能区农产品供给量不能满足游客时可开放,生产区在景观建设、管理方面比其他分区要粗放。

(10)设施栽培区

进行农作物设施栽培的区域。

4、活动项目

(1)项目组织安排合理,休闲体验主题突出,可参与性项目不低于5项。

(2)提供丰富多样的粮食、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等休闲体验。

(3)有家禽、水产养殖饲养基地,提供喂养、垂钓等休闲体验活动项目。

(4)与当地地域人文特色相结合的休闲娱乐项目及农事、节事类参与性民俗活动。

5、餐饮设施

(1)休闲农庄餐饮服务点和布局,应按照游览路线和园区实际条件加以统筹安排,凡是不靠近风景区或民俗村的园区,均宜设置餐饮服务设施。

(2)餐饮建筑除供游人进餐外,造型应新颖、独特,与乡村自然环境协调。

(3)餐饮建筑设计,应内外空间互相渗透,与园区景观相融合,并应符合现行《饮食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4)餐饮建筑的体量和烟筒高度不应破坏原有景观和环境。

(5)餐厅餐位数不低于50位。

(6)有传统民俗节日的特色餐饮,如月饼、年糕、元宵、粽子、腊八粥等。

(7)使用自产无公害农副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有典型农家菜、时令菜。

6、住宿设施

(1)休闲农庄的住宿服务,应根据游客规模和需求,确定接待房间、床位数量及档次比例。

(2)住宿服务设施设计,应符合现行《旅馆建设设计规范》的规定。残疾人使用的建筑设施,应符合《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3)床位数不低于50张。

(4)客房整洁卫生,无异味,卫生间设施齐全完好

(5)客房有冷暖空调并能正常使用

(6)卧具一律消毒处理并一客一换

7、道路设施

(1)休闲农庄外部可进入性强,到达园区的道路交通状况良好、便利。

(2)内部交通通达性强,具有独立的生产(消防)通道、观光游览道路等。

(3)有与车位需求相适应的停车场。

(4)道路网设计必须满足农业生产、农产品观光采摘、环境保护及职工生

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

(5)休闲农庄内部主路路基宽度一般按5.0~7.0m进行设计,其纵坡小于8%,横坡小于4%。

(6)休闲农庄内通往各功能分区的道路路基宽度一般按3.0~5.0m进行设计,其纵坡小于12%。

(7)休闲农庄内步游道路宽度一般按1.0~3.0进行设计,不设阶梯的人行道纵坡宜小于18%。

8、水电设施

(1)有符合环保标准的污水处理设施或中水设施。

(2)休闲农庄给水方式,有条件的可采用集中管网给水,也可利用简易管线自流引水,或采用机井给水。

(3)给水水源可采用地下水或地表水,一般以地下水为主。排水工程必须满足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雨水排放的需要。

(4)排水方式,宜采用暗管(渠)排放。污水排放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生活、生产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排放,不得直接排入水体和洼地。

(5)休闲农庄的供电工程,应根据电源条件、用电负荷和供电方式,本着节约能源、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进行设计,做到安全适用,维护管理方便。

(6)休闲农庄照明宜采用分线路、分区域控制,并将照明与防止消灭农业病虫害结合起来。

(7)在变电所和变压器的周围,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8)供电线路敷设,一般不应采用架空线路。必须采用时,线路应尽量沿路布设,避开中心园区和主要景点,尽可能不跨越建筑物或其他设施。

9、景观设施

(1)游览、休憩、服务性建筑物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色彩及其使用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2)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其他景观要素和自然环境统一协调;

(3)层数一般以一层为宜;起主题和点景作用的景观建筑高度和层数服从景观需要。

(4)亭、廊、花架、敞厅的楣子高度应考虑游人通过或赏景的要求。

(5)亭、廊、花架、敞厅等供游人坐憩之处,不采用粗糙饰面材料,也不采用易刮伤肌肤和衣物的构造。

(6)休闲农庄内景观最佳地段,土壤肥沃地段,不得设置餐厅及集中的服务设施。

(7)景观小品的位置、高度、体量、风格、造型、色彩要与整体环境相适应。

10、卫生设施

(1)各类场所卫生达到GB9664规定的要求,餐饮场所达到GB16153规定的要求,游泳场所达到GB9667规定要求。

(2)公厕数量与接待能力相匹配,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应达到GB/T18973-2003规定的三星级及以上旅游厕所标准。

(3)配备数量满足需要的垃圾箱,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时,日产日清,集中处理。

(4)食品卫生符合国家规定,配备卫生消毒设施,不使用造成污染的一次

休闲化策略论文 篇6

关键词:重庆巴南区;休闲视角;节事活动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5-0128-02

巴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南部,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鱼洞乌皮樱桃、五布柚等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南温泉、东温泉、圣灯山国家森林等景区景点,为巴南的节事活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近年来,重庆市巴南区一直主打“天下休闲,养在巴南”的品牌,各式精品休闲项目纷纷出炉,如温泉旅游、古镇旅游、休闲避暑等,节事活动的发展亦步亦趋。

1 休闲背景下巴南发展节事活动的意义

休闲产业的发展和节事活动的不断举办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伴随着两者的不断发展,这种关系日益明显。

1.1 增强游客吸引力

巴南区现有的休闲旅游业大多数都是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共同性,久而久之,各个项目之间就会陷入同质化的竞争经营的窘境。而此时,消费者对视觉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更看重项目的独特的气质和文化精神。这时节事活动就是一张“外向型”辐射的牌,为项目打造差异化形象,最终形成吸引力。

1.2 促进休闲产业链形成

当前许多休闲项目都是由政府部门牵头的,在项目日渐发展成熟之后,就会通过节事活动来完善现有的休闲产品。如此一来,节事活动不仅使消费者在项目体验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当地独特的文化,使当地政府部门完善和提升了本地的休闲产品体系。

1.3 提升休闲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化的挖掘、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自然景观的维护是休闲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通过民俗节事活动的成功举办,能够使独特的文化得到传承,恢复其生机,同时又与时俱进。除此之外,节庆活动的举办,能够进一步完善乡配套的基础设施硬件流和相应的软件支撑系统。

2 休闲背景下巴南节事活动的发展现状

2.1 节事活动类型多样

节事活动类型多样,见表1。

虽然巴南的节事活动类型多样,但是它们身上都深深的打上了“政府主办”的烙印。

2.2 群众参与度有待提升

目前,巴南区节事活动的总体数量不断上升,但是群众的参与度没有得到提高。有些活动在进行创造设计的时候,没有具体的考虑到群众的具体情况,如群众的文化水平、经济能力等;有一些活动在设计的时候没能将活动本身与群众联系起来,对群众构成不了吸引力;还有一些活动前期准备仓促,缺乏宣传,接待能力不足。

2.3 节事活动尚未形成品牌

巴南区现有的许多节事活动都是在休闲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被陆续创造出来。目前,巴南区的“天下休闲,养在巴南”的品牌才刚刚打响,处在巴南区休闲产业链条上的节事活动还未形成品牌。据统计,当前巴南区影响最大的巴南梨花温泉文化节的知名度相当有限,很多群众不了解这个活动。

2.4 节事活动同质化程度较高

首先,许多的节事活动都是由政府牵头主办,从本源上就缺乏创新性。其次,巴南区地域范围并不广阔,在这个相对有限的空间里,资源和地理地貌都具有共通性,同类活动必然较多。然后,由于有的人眼光不够长远等主观或者其他客观原因,跟风盲目克隆同类活动。

3 休闲背景下巴南节事活动的发展策略

巴南节事活动的发展应当秉承以节事促休闲,以休闲带动节事的发展方向,综合休闲与节事的现状,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结合未来节事活动的发展趋势来全面掌握节事活动发展的主导权。

3.1 打破传统格局,谋求新的发展方式

首先,要逐步改变政府在节事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一直以来,政府都在许多节事活动中扮演了主办方的角色,要改变这种格局,政府应转变为引导的角色。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要做的就是拟定节事活动的主题,并对其进行宣传。其次,要谋求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前,节事活动的举办是由政府一手操办的,得到社会的广泛参与后,节事活动的具体操作流程就由社会群体来决定,举社会之力比仅靠政府单打独斗效果会更好。如此,能够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也能在活动的筹备中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最后,实行节事活动的市场化运作。随着节事活动的不断发展,它的收益效果十分明显,而企业都以谋求利润为目的,在实行市场化运作以后,企业会不断挖掘节事活动的价值来创造经济利益,并且尽量控制成本。

3.2 抓住市场需求,提升群众参与度

节事活动举办的成功是与及时活动的群众基础息息相关的,要得到群众的广泛参与,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节事活动设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造适销对路的节事活动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设计节事活动时,要知道顾客需要怎样的活动,现在这个活动对他们有没有吸引力,他们的经济状况如何,经济承受能力等。

②节事活动设计应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举办一个节事活动是因为有需要举办一个这样的活动的需求。在活动设计时,要进行定位,应当明确活动的受众,一个有群众基础的节事活动,才有发展前途。群众为什么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他们能从这个活动中获得什么,这是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③节事活动“不打无准备的仗”。有一些节事活动人气不高是因为准备工作没做好。宣传是节事活动必要的准备,现代社会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好的节事活动也需要营销。不光要做好宣传还需要做好接待,应当提前对活动举办地的接待能力进行评估,并做好随时应对接待能力不足的措施。

3.3 声名远播,塑造节事品牌

进行节事活动的品牌塑造,对节事活动进行宣传、对节事活动目的地进行营销以及建立监督和评估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①有效地借助媒体的宣传推广作用,对节事活动的推广以及品牌形象树立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只有把活动推到大众的眼前,大众才能对活动有了解,才能够激起他们参与活动的欲望。

②还应对节事活动目的地进行营销,将节事活动融入节事活动城市的品牌营销。目前巴南区正在打造“三养”城市、休闲巴南,所以,在打造城市品牌的时候就可以把“巴南赏花温泉文化节”这类切合主题的活动加入城市品牌打造的战略计划之中。

③建立节事活动的监管和评估体系。节事活动缺乏监管、活动后期没有评估是当前巴南区节事活动的通病。没有监管就无法保障活动的质量,没有评估就会阻碍节事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应当建立起一个权威的监督管理机构来对活动进行审核监督与评估。

3.4 推陈出新,整合现有资源

①可以合理规划巴南区节事活动的结构。在当前巴南区的节事活动结构中,物产资源型占到了总体的35%左右,自然资源型占20%左右,民俗文化型、餐饮文化型、娱乐休闲型的活动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基于这种分配格局之下,就应当挖掘新的节事活动价值点,在办好现有的节事活动的前提之下,综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物质基础以及政策动向,进行节事活动的设计。

②应对现有的节事活动进行整合。巴南区现有的节事活动或多或少存在着“散、乱、小”的问题,应该针对这个现状进行一系列的优化整合,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同类型的节事活动,可以通过强强联合,相互吸取优势,摒弃劣势来扩大活动规模及影响力;针对规模、影响小、散乱的节事活动,可以采取选取优质活动然后将这些活动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大规模的活动的方式,再将原先的小活动以子活动的形式进行举办。

3.5 因地制宜,平衡地区差异

巴南节事活动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和未能充分发掘区域特色。巴南区相较其他几个主城区而言,无论是经济水平、社会文化水平还是对节事活动的认识与了解都要略低一筹。虽然近几年巴南在打造休闲养生城市的进程中在不断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仍有一些像姜家镇那样的地方有良好的资源却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而乏人问津。因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节事活动创办的重要举措。此外,要能够发掘地区特色,以资源基础为依托,创造适应市场的节事活动。巴南区的综合特色是休闲,因此可以以“休闲”为主题,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巴南现有的各种自然、人文、文化资源,因地制宜,举办有特色有水平的活动。如:二圣的茶叶、格桑花,五布的红橙、柚子,鱼洞的云篆山、乌皮樱桃,姜家水生花卉、溶洞景观,东泉茶道文化、温泉等。

4 结 语

巴南节事活动的不断开展将给休闲的发展带来新的变化,在提升其规模、影响力以及树立品牌,不断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当重视他对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随着巴南休闲品牌的不断塑造,加强对节事活动的研究,对促进巴南休闲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亮亮,袁书琪.基于休闲三维度的城市节事活动影响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2009,(3).

[2] 冉晓芹.重庆节事活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0,(6).

[3] 苏莉娟.试论重庆特色文化在节事活动中的运用[J].重庆电子工程职报,2011,(2).

探析国内运动休闲服装营销策略 篇7

消费者购买运动休闲服装的心理动机分析

目前我国的运动休闲服装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竞争。早期运动休闲服装市场上仅有几个品牌,比如安踏、李宁等,近年新的品牌不断地涌入。“佐丹奴”、“邦威”、“唐狮”、“斯特兰”、“七匹狼”等国外品牌这两年大有来势汹涌之势,所以研究休闲运动服饰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可有利于留住更多顾客。

根据马斯洛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总结出运动休闲服装消费者需求层次:

第一,马斯洛的生理需求就是保暖遮体的需要。这个任何服装都可以满足,只要衣服暖和,穿起来合适就可以。

第二,马斯洛的安全需求就是服装的材质需求,当保暖这个需求被满足后,人们就会在乎服装的面料是否舒适。

第三,马斯洛的社会需求就是品牌知名度。当消费者在无法辨别品牌差异的能力,却又必须从事购买的时候,品牌知名度常常是决定购买的重要动力。

第四,马斯洛的自尊需求就是时尚的追求。

第五,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就是情感诉求。在这个阶段,消费者购买你的衣服,可能不在是基于品牌、时尚等要求,而是对你企业文化、口号的高度认可。

以上的“需求层次”图是根据马斯洛理论进行设计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企业根据自己的客户群,采取相应的需求方案。

国内运动休闲服装营销现状及问题

2008年根据The NPD Group Inc.市场研究公司之报告,在欧洲5大市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及西班牙,运动休闲服装销售金额总下跌8%,鞋靴销售金额跌落5%。2008年第四季度休闲运动鞋销售下跌7%,休闲运动风格上衣也惨跌1 0%。

运动休闲服饰在国内的情况更是不尽人意。因为克隆名牌、假冒名牌的重心近年来转移到运动休闲品牌上来,穿用者日众。

1. 营销理念落后

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与国外运动休闲服装营销相比,国内运动休闲服饰营销相对滞后于竞争对手,进行主动营销的意识还很薄弱,营销理念比较落后。受相对落后营销观念的影响,国内运动休闲服装把握市场需求和驾驭市场行为的能力也较弱,这也严重阻碍了国内整个运动休闲服装行业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发育日渐成熟,品牌形象已成为消费者认知商品的第一要素,运动休闲服装也不例外。当前,我国运动休闲服装在品牌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只片面重视把一个产品通过商标注册成为品牌,而忽视了对品牌的苦心经营,并使之发展成为精品名牌,这是造成运动休闲品牌多而杂,但有影响力品牌少的现状。像阿迪、耐克那样在国际上都响当当的品牌则更少。国外的这些品牌之所以畅销世界,人们都以穿阿迪、耐克为荣,就在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品牌营销理念。我们在惊呼“狼来了”的同时,能精细地吸取国外营销理念,对自己的品牌进行良好的构建,营造出名牌精品,必然能与“狼”共舞。

2. 营销定位不明确

我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品牌强国。优秀的品牌给企业创造的超额利润是巨大的。李宁与美国耐克的制造成本差不多,然而两者的市场价格相差了好几倍,这就造成了中国服装制造行业的规模在逐步扩大的同时,利润率却在低水平徘徊。这主要是由于国内运动休闲服装行业对市场的营销定位普遍不明确,特别是基层营销部门几乎没有营销定位的概念。受此影响,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等后续工作均无法展开,导致国内企业设计出来的产品往往缺乏特色,相互模仿、抄袭国外设计图纸现象愈发严重,很难适应不同层次消费的需求,所以受到冷遇。

在服装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前提下,服装的品牌形象很大一部分是构筑在文化品位的基础之上的。品牌的活力就建立在消费者的这种文化品位认同满足的基础上。某种程度上来讲,品牌的文化内涵正是商家召唤消费者、与消费者对话的媒体,消费者通过对品牌文化的欣赏而获得进入一种文化氛围的满足。正所谓“产品可以抄袭,但是品牌文化却无法复制”。

3.营销渠道单一化

当下国内运动休闲服装企业一般都采取“特色单一”的营销渠道策略。从运动休闲服装的营销渠道上看,商场、服装批发市场、专卖店、折扣店等都是运动休闲服装销售的重要场所。大部分品牌采用“专卖店”、商场经营两种形式。但是,现在商场出现的大量费用及商场为聚集人气而组织的促销活动让众多运动休闲服装企业和总代理叫苦不迭,除了进场费、店庆费、公关费、高额返利外,折扣、买赠、返现等促销活动层出不穷,导致运作商场费用率极高。专卖店对于运动休闲服装企业来说能够通过专卖店统一的招牌、统一的装修风格、统一的产品展示、统一的企业宣传很好地展示企业、品牌、产品形象。但目前在基层服装从业门槛非常低,太多的国内品牌为了迅速拓展商场,提高销售额,对经销商要求很低,很多人只要是想自己创业,手上有资金,找个店面就可以开业了。服装经销商队伍良莠不齐,很多经销商都没有经验,没有管理能力,目光短视,于是企业的营销决策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渠道形式的单一化使运动休闲企业在营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国内运动休闲服装营销策略

1.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观念

营销观念是指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组织管理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也就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它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或一种企业思维方式。可以说,我国运动休闲服饰生产企业与国外企业在营销方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营销观念落后上。企业要从上到下建立一种学习氛围,学习国外好的营销理念。通过对员工的培训,灌输他们树立以顾客为中心、以人为本、不断追求时尚的营销观念。不断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并改进服务。国内运动休闲企业需要不断地关注市场的需求,随市场变化而变化。运动休闲服饰的销售具有季节性。一般春秋是旺季,冬季是淡季。而且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追求越来越个性化,很多人表示不愿意和别人穿款式一样的衣服。所以企业在生产、销售时要抓住这些特征。要多设计一些新颖、个性的款式。在品牌的塑造、文化赋予上也要注意个性化。在消费者心里留下独有的印象,做有品位、时尚品牌。企业要敏锐地感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通过调研、意见反馈,企业要快速做出反应,淘汰不受欢迎的产品。及时开发新设计方案。管理者要带头把企业理念付诸到工作中,并且在品牌的宣传中也要把其理念编排进去,把品牌理念传达给消费者,取得消费者的认可、好感,从而形成企业特有的文化。

2 准确进行市场定位

一个运动休闲服饰公司必须有深入的、结构清晰的服装市场定位,以使沟通人员向消费者传递明确一致的信息,而非自相矛盾、令人迷惑的信息。一个清晰、有效的定位应该对企业上下提供这样的指示:哪些经营活动与沟通可以支持与强化这一品牌,哪些将削弱与混淆这一品牌。

定位要避免这些错误:

不充分定位:购买者只对品牌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真正意识到品牌的独特之处。

过分定位:购买者对品牌形象的认识过于狭窄。

混淆定位:购买者可能对品牌形象感到迷惑,原因是品牌特征太多或者品牌定位太过频繁。

可疑定位:购买者难以相信传播活动中对产品特征、价格等方面的宣传。

另外,企业要健全分销网络,把自己的销售网撒开,提高品牌的覆盖率、知名度。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对分销商的管理,分销商的无秩序竞争会使企业走向灭亡。

3 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营销

“企业要把行业本质透过网络传达给消费者。”郎咸平教授认为,“网络化时代对销售而言,应该以网络为手段,行业本质为终极目的,这才是我们好的推广。像时装和运动品牌推广的真正的重要抉择,就是要透过网络以行业本质为目的广泛地推向消费者,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例如,福建服饰品牌在几年间的壮大,已经印证了服务企业的网络成长法则,九牧王总经理陈加芽认为,网络销售在未来是一大趋势,网络消费群体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对企业来讲也需要跟着消费者的需求做一些调整。当互联网成为服饰品牌特别是运动服饰品牌目标人群的主流媒体,具有跨区域、跨领域、覆盖绝大多数网民的网络媒体平台就受到服饰品牌营销的青睐。

大众文化视角下休闲体育发展策略 篇8

关键词:大众文化视角,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策略

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相互适应的市民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慢慢成为引导休闲的重要理念,而休闲体育作为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势必会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因此,积极探析大众文化视角下休闲体育的发展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1 大众文化与休闲体育之间的关系

大众文化诞生于现代工业社会,有着现代性,商业性,世俗性,标准化,时效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休闲体育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而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无论是亲自参与的体育活动,还是竞技体育比赛观看都应该隶属于休闲体育范畴。从概念范围来看,体育隶属于大众文化,休闲体育又是大众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讲:首先,休闲体育的诞生和发展是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实现的,是大众文化中比较活跃的部分;其次,休闲体育能够在培养人情趣,品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符合大众文化的特点,也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2 我国大众文化视角下的休闲体育

我国大众文化视角下的休闲体育,不同与西方国家体育发展历程,这与我国基本国情,历史发展,社会性质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具体来讲,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精英文化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由此使得我国的大众文化一直处于边缘,这是无可厚非的。自从我国将社会经济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大众文化慢慢具备了其生根发芽的土壤,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大众队伍不断扩展,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加强,形成我国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体系。作为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休闲体育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也开始了自我的蜕变和升级。从建国到女排夺冠,从女排夺冠到职业体育发展,从职业发展到休闲体育的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透漏着向大众化发展的趋势,其功能也在不断深化,不仅仅作为大众锻炼的重要方式,还是休闲娱乐,释放排遣宣泄情绪的最佳途径。作为部分的休闲体育也对于大众文化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休闲体育的独特性,不仅仅能够满足强健体魄,健康心理的需求,还慢慢成为文化工业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成为大众文化事业发展的积极部分。

3 大众文化视角下休闲体育发展策略

相对于我国传统生存方式的封闭性,狭隘性和单一性的弊端,大众文化有着开放性,宽容性,多样化的特点,其能够最大化的激发大众的参与热情,从而实现人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自我觉醒。简单来讲,在参与大众文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休闲消费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冲击着政治伦理一元价值结构的同时,使得人们慢慢梳理休闲权利意识。也就是说,是大众文化催生了大众休闲意识。另外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处于社会转型的期间,可以激发出文化和人性的关系,从而塑造一种心灵的态度,人们可以通过休闲时间活动,更加清晰的去面对人性欲求和性格弱点,以找到心理平衡的最佳途径。可以说是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现阶段大众的休闲心理。在深入理解大众文化对于休闲体育的影响之后,积极去探析如何在大众文化视角下实现休闲体育发展。

3 . 1 树立休闲体育市场化发展观念

意识反作用实践,处于大众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的发展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休闲体育发展观念。那么,对于现阶段休闲体育来讲,应该树立怎样的发展观念呢?结合以往的体育发展策略来看,传统的休闲体育发展还局限于实现经济与体育的融合,发挥体育的经济效能,很显然这样的理念忽视了体育的主导性,难以在促进休闲体育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效能。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渗透到各个社会角落,此时就需要转变以往的体育发展策略:不仅仅包括消费需求的满足,还应该高度重视体育的休闲性的特点,以营造健全的休闲体育市场体系为最终目的,使得休闲体育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主体,而不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去实现寄生式的发展。虽然在调整和转变市场化休闲体育发展观念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工作需要做,存在的阻碍因素也比较多样化,但是,相信随着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社会转型与休闲体育发展关系之后,一定可以为积极参与到休闲体育市场化发展实践中去。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鼓励企业参与到休闲体育赛事举办中去,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在社会范围内对于休闲体育进行宣传和教育,以便营造良好的休闲体育市场化发展氛围;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得休闲体育的知名度不断提升,由此引导休闲体育朝着市场化理念的方向发展。

3 . 2 健全休闲体育民间化的发展机制

从观念上应该认识到,休闲体育的发展不能单单依靠政府部门的号召和支撑,更多的是应该积极利用民间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健全休闲体育民间化的发展机制。这是因为,休闲体育本来就源于大众,有着比较浓厚的群众基础,以这样的方式去进行,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民间大众文化资源,使休闲体育朝着民间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具体来讲,在此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积极探索职业体育的发展道路,从观念上进行更新,从支持力度上进行强化,以便促进体育自身体制的不断转换,从而使得体育在大众文化时代的关系得以协调;其次,在民间资源融入到休闲体育市场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使得这样的民间化发展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进行,避免因为过度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休闲体育的健康发展的行为,否则将难以发挥民间资源在促进休闲体育发展方面的作用;再次,不断学习西方国家休闲体育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其在实现休闲体育民间化方面,应该积极去总结和归纳,由此实现休闲体育事业理论体系的健全;最后,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化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因为过度的行政干预造成民间化发展受阻,也应该避免因为忽视调控而造成民间化发展的混乱状态。

3 . 3 不断完善休闲体育的自我功能

由于大众文化的多样化特点,也难免会在其中存在很多良莠不齐的文化属性,比如:文化媚俗化、文化滥情等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体育,就应该不断调整自我功能,实现自我完善,以发挥其在促进大众文化发展方面的效能。具体来讲:首先,发挥休闲体育在强身健体方面的功能,强化教育和宣传,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休闲体育锻炼中去,以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其次,发挥休闲体育在丰富生活方面的功能,深入挖掘休闲体育方面的文化因素,以便展现出休闲体育在文化方面的效能;再次,发挥休闲体育在愉悦身心方面的功能,积极通过参与休闲体育娱乐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宣泄自己的情绪;最后,发挥休闲体育在自我教育方面的效能,以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方式,找到内心不平衡的原因,并且在此过程慢慢去实现自我升级和自我提升。当然,休闲体育的功能多样化发展,在不同时间会有着不同的体现,是难以形成固定模式的。随着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其功能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需要在功能发展的时候,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4 结语

休闲化策略论文 篇9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休闲养生旅游成为新的市场发展方向, 休闲养老非常符合现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有助于解决社会性养老问题, 开发适合老年人需求的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将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长三角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较高的区域, 该地区老龄化程度较高, 老年消费观念和老年消费能力较强, 养老休闲市场巨大。同时该地老年人养老需求多样, 对休闲养生和异地养老等新的养老模式有着较大的需求潜力。

养生旅游对老年人有着积极的作用, Parlett等 (1995) 通过长期观察, 定量分析老年人室外休闲活动与健康和长寿关系;Di Mauro等 (2001) 认为休闲养生有助于老年人克服的忧郁, 改善健康状况, 延长寿命;Dwyer等 (2004) 调查发现意大利老年人休闲时间和内容存城乡差异。我国旅游学界对老年人的研究正在兴起。孙樱等 (2001) 在北京市区的调查发现:揭示了北京退休老年人四季休闲生活、休闲活动的基本特征及时空规律;马惠娣等 (2002) 同样发现北京、上海等地的老年人休闲观念落后, 休闲活动类型不多;杨国良 (2002) 在成都的调查, 也发现老年人的休闲方式、休闲频率、休闲空间选择存在规律;林勇强、史逸 (2002) 分析了老年人休闲活动与室外活动的关系;岳俊芳 (2005) 建议企业界应当重视老年休闲市场问题, 以及在旅游、娱乐、文化、体育、健身等方面安排。陈金华、李洪波 (2007) 的研究, 得出老年人休闲行为、时空选择与休闲意愿。严冬琴、黄震方 (2009) 对长江三角洲的研究结果表明, 老年人有着普遍的休闲需求, 休闲环境、产品与服务活动受到老年人欢迎, 虽然居家养老仍是首选, 但养老已经体现出多元化需求, 休闲养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李天元, 黄婧, 邓军华, 曹菊枝, 张冲、易银飞等 (2011) 分别对成都、湖北、河南、山西、广州等地的老年市场进行了考察, 提出相关的开发建议, 以及危机防范与应对。

总体而言, 国内外学者的学科背景有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管理学等理论, 研究方法方面多采用访谈、数理统计等。对比发现, 国内学者的研究角度较为单一, 观察周期也较短, 显然理论和系统研究都不是很成熟, 因此没有能够揭示出老年人休闲养生的基本规律。加之, 我国地域广大, 差异明显, 已有研究仅仅关注大城市的老年群体, 对其他中小类型城市的群体关注不多。实际上, 我国很大一批城市大都开始进入老龄社会, 老年休闲养生的满足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鉴于此, 本文选择消费者行为学、休闲学、市场营销学相关理论, 对长三角地区老年养生旅游的人口统计特征、物质诉求特征、心理诉求特征进行分析, 提出开发老年养生旅游市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期为构建和谐的老龄化社会提供有益的补充。

二、老年人养生旅游及其诉求特征

(一) 人口学特征分析

据统计现实, 我国老年养生市场多以男性为主;出游年龄集中于55到64之间, 尤其是55到59岁这个年龄段最多。60到64岁是老年退休期, 这部分老年人有很强的经济基础和体力储备, 对养生旅游的也较高。进入65岁以后, 他们的体力逐渐衰减, 考虑到旅途的安全和个人的身体健康, 他们出游率开始下降。从职业、月收入和文化程度来看, 大概80%的老年人仍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 尤其以教师和公务员最多, 其次是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部分管理人员, 农民和公司职员这类人群的出游比例非常少。以上表明, 尽管我国离退休人员闲暇时间很多, 但外出旅游的并不多。我国老年旅游者的首要出游目的依然停留于游览观光, 老年养生旅游也是如此。出于身体健康的考虑, 银发一族对健康养生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依然较大。

(二) 养生旅游的物质诉求分析

大部分老年人拥有比其他类型游客多得多的外出游玩时间, 可以从容地安排外出旅游、休闲养生。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 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 银发一族退休后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医疗有了很大的保障。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而言, 老年人具有非常宽裕的退休收入, 使得他们有很高的消费需求, 能够激发养生旅游的动机。

(三) 养生旅游的心理诉求分析

老年人退休之后, 活动范围变得很小, 很多只局限于家庭和社区邻里, 与过去相比生活节奏也渐渐变缓。老年人群的心理特征接近自向, 这就决定老年群体倾向于选择熟悉的、安全的养生旅游产品。1996年, 行为风险因素调查系统显示, 环境安全性与老年群体的活动能力、活动范围正相关, 环境不安全会导致老年人的状态低迷。因此, 老年群体会选择一些知名度高、安全性好、并趋于成熟的养生旅游产品。尽管老年群体有参与旅游活动的要求, 但他们排斥激烈运动项目。在这种心理作用下, 老年群体倾向于选择参与强度较弱的养生旅游活动。

三、发展老年养生旅游市场的建议

(一) 养生旅游应注重老年旅游组织形式

很多养生旅游会采用团队和散客相结合的旅游组织方式。因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大致相同, 老年旅游团队的同质性大, 旅游进程容易把握。而且团队旅游可以促进老人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因此这种方式是绝大多数老年人所喜欢的出行方式。但也存在一些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 他们喜欢独自旅行, 或者是老夫老妻结伴而行, 这些老年朋友结伴成群, 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对这部分老年旅游者, 可以相应地提供“散客”旅游产品并配有服务。

(二) 养生旅游要体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从全国各地旅行社所推出的老年旅游产品来看, 老年旅游产品与大众旅游产品无异, 不仅线路单一、行程紧张, 而且旅游活动内容缺乏新意。我们都知道, 消费的方便化、保健化和舒适化是老年人所关心的, 这是由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因此, 养生旅游的特点也决定了在安排老年人整个游览中, 旅途不能太长, 时间应该安排的宽松一些, 可以在旅途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康体娱乐活动以帮助老年游客恢复体力。

(三) 设施建设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群体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因此, 在设施的建设上, 需要满足他们的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旅游宣传材料在印刷字体的选择上, 可以考虑采用大字号, 这样就可以给老年人的阅读带来方便, 在细微处体现对老年旅游者的关心;在接待设施方面, 地面的防滑处理, 沿墙、大小便器旁、沐浴处应配备不同高度的扶手, 各种常用药品、紧急呼救系统也需要为其准备, 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卫生、温馨、人性化的旅游氛围。

(四) 老年养生旅游要考虑安全问题

休闲化策略论文 篇10

休闲渔业是指人们利用渔村里的设备、空间、场地及渔具等资源形成的一种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然后再经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从而更好地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上的服务功能,让人们更多地体验和了解渔村与渔业文化,提升人们旅游品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渔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渔村的健康发展。休闲渔业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它的经营内容的不同可以把休闲渔业分为观赏渔业、垂钓渔业、观光渔业、旅游渔业及海洋休闲渔业;根据发展模式的不同可以把休闲渔业分为生产经营型、观光疗养型、休闲垂钓型、展示型、教育型及社区型;根据经营活动方式的不同可以把休闲渔业分为运动体验型、品尝购物型、渔村风俗体验型、游览观光型及展示教育型等。除此之外,基于旅游者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的不同,还可以把休闲渔业分为单纯性观光型、休闲渔业旅游娱乐型、休闲渔业旅游参与型、休闲渔业旅游及科普教育型。

2 目前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发展情况

2.1 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发展历史

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产业起步比较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休闲渔业更是得到了质的飞越。在改革开放初期,有的渔业生产者就利用自身资源设计了垂钓项目来吸引部分钓鱼爱好者,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当时的休闲渔业的经营模式还非常单一,人们缺乏休闲渔业的经营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休闲渔业的经营理念不断地更新、变革,休闲渔业逐渐扩展到了娱乐、餐饮、住宿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休闲娱乐经营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变革,现在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已获得了非常大的经济收益,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2 现阶段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主要集中地

目前,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经营主要集中在三类地区:①人口密集的城市及周边地区,在这些地方消费者的数量比较密集,客源比较稳定;②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区,这些地方的休闲渔业集中于交通要道的两侧,凭借地理优势来吸引游客垂钓和休闲娱乐;③具有一定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这些地区可凭借游客发展集旅游、娱乐、垂钓、住宿为一体的经营理念,让更多的消费者在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享受垂钓的乐趣,这类地区的休闲渔业大部分都是通过度假村的形式在进行经营,这种经营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3 黑龙江省休闲渔业文化营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战略规划不科学

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不是非常的科学,其市场定位非常模糊,没有清晰的思路。市场定位是指企业与竞争者之间产品在整个休闲渔业市场中所处的位置,这一位置是通过不同企业之间产品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的,这种差异能为消费者留下不同的印象,从而让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能有一个明确的心理倾向。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然而,目前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渔业产业没有根据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生产差异化的休闲渔业文化产品,这使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在市场的竞争中缺乏竞争力,没有一定的品牌效益,不能形成一定的忠实的消费群体,这非常不利于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发展。此外,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缺乏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企业运营中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企业可以通过战略管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发现机遇、抵御风险,从而使企业实现内外的动态平衡,让企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然而,目前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产业中的企业没有战略管理的理念,这对休闲渔业文化的营销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产业的发展。

3.2 营销理念落后

目前,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在营销观念方面的思想意识比较落后。我国的休闲渔业起步比较晚,经营与管理的理念都不够先进,服务的水平与服务的意识相对落后。从总体上来说,休闲渔业的经营理念仍处于生产产品及推销服务这样传统的观念上,企业都是被动地适应消费者的需要,不能全面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很多会场休闲渔村的设施都不是非常完善,其休闲渔业项目主要还是依靠饭店,并且这些项目的规模都不大,只能满足人们对吃的需求,周边没有完善的娱乐消费环境,这也阻碍了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发展。

3.3 恶性竞争

随着休闲渔业文化的不断发展,黑龙江省的游客也在不断增多,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大,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客户不择手段、相互诋毁,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整个黑龙江省的经济形势,很多的渔业企业都无法正常生存下来,即使生存下来的企业其经济效益也在不断降低。如果同行业间的这种恶性竞争还这样发展下去,就会让游客对渔业都失去信心,从而影响整个渔业产品的销量甚至影响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

3.4 缺乏一定的文化内涵

休闲渔业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休闲渔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没有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因此企业发展相对缓慢。黑龙江省我国的文化大省,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果休闲渔业能与黑龙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起来,一定会非常明显地加快行业发展进度。黑龙江省有非常深远的冰雪文化,如果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能与冰雪文化结合在一起,一定能在经营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效果。这样做能让消费者在享受娱乐的同时还能接受文化的熏陶,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也增加行业的文化内涵。

4 黑龙江省休闲渔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

4.1 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突出地区文化特色

首先,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必须进行精确的市场定位,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制定出一个能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的方案。企业中的竞争优势分两种:一种是喜好型竞争优势,也就是企业能提供非常有特色的与众不同的、具有明显差异化的商品来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对于黑龙江省来说,就要利用其特有的文化特色进行文化营销。比如:在黑龙江的鹤乡之城齐齐哈尔,就可以把当地独特的资源和渔业联系起来,让游客在观赏丹顶鹤的同时还能享受垂钓的乐趣。另外一种就是价格优势,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中,相同的产品功能,价格要比竞争对手的低。其次,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产业必须突出文化特色,让黑龙江省的渔业和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任何一个产业只要它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将会更容易被消费者认可,也更加容易被消费者记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4.2 开展文化品牌营销

休闲渔业属于服务类产业,因此它自身的流动性非常差,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在营销的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品牌意识。在黑龙江省建立一个知名品牌来代表其自身的特色,通过文化品牌营销,提高服务质量,也带动地区的特色文化。以黑龙江的漠河为例,这个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之处就是它属于我国的最北方,气温最低,而且还能看到北极光,根据这一特色,漠河可以建立一个与北极光相关的文化品牌,大力宣传,把这一文化特色与当地的渔业发展联系起来,让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想要得到更加广泛地发展就必须重视对这一产业的文化营销,加大宣传力度,尤其要强调品牌意识,让人们深入的了解它的不同之处,综合利用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介,同时还要与当地的政府做好公关工作,最大程度上争取政策支持。

4.3 利用文化特色消除恶性竞争

针对于恶性竞争,政府应强调黑龙江省各个地区文化的特色,如果每个地区的文化不一样,各自都有其特色,那么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将不存在竞争。各个企业的休闲渔业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没有可比性,这将大大降低黑龙江地区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各个企业之间只需要突出自身的发展优势,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由于各地区、各个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其企业的优势各不相同,竞争的环境就无从形成,同时还能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更加有利于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多样化发展,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也非常有利。休闲渔业应建立一个行业协会,协调各个企业间存在的矛盾,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都按照行业标准来执行。协会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尽量避免竞争。通过运用文化差异和地区管理来促进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积极发展,从而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需要。

4.4 对休闲渔业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个企业创意的源泉,独特的文化能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因此,能对产品的个性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准确地把握与有效地诠释产品能保证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实现差异化的关键就是要对当地的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从而熟练地运用当地文化开发出别具一格的产品。对于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文化,各个企业为了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必须深入挖掘黑龙江省的文化底蕴,利用文化营销的方式来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把黑龙江省的冰雪文化发挥到极致来促进休闲渔业文化的发展。此外,要注重对黑龙江省渔业产品文化价值链的进一步延伸,对黑龙江省的整个休闲渔业作出整体的规划,使现有产品之间能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文化价值不断提升,增进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整体竞争力。

摘要:休闲渔业在我国家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这一概念得到了我国很多地区的认可。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水域比较广泛的地区,其自身的水域资源非常丰富,在各种各样的水域中蕴藏着非常巨大的鱼类资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开展,黑龙江省的水产经济不再单纯依靠鱼类资源,而是更多地发展渔业文化,这种渔业文化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鱼类资源为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创造的价值。随着国内休假制度的改变,人们对于休闲娱乐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黑龙江省的经济想要得到质的飞越就需要进一步营销休闲渔业文化,让休闲渔业文化更好地为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黑龙江省,休闲渔业,文化营销

参考文献

[1]孙英杰.河北省休闲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河北渔业,2014(3).

[2]赵蕾,刘红梅,杨子江.基于渔文化视角的休闲渔业发展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沈凤明.休闲渔业发展与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20).

[4]张澜澜.发展休闲渔业的对策建议[J].黑龙江水产,2015(3).

[5]李恩元.我国休闲渔业的开发模式[J].现代渔业信息,2005(6).

[6]蔡学廉.我国休闲渔业的现状与前景[J].渔业现代化,2005(1)

[3]陈思行.美国休闲渔业现状[J].北京水产,2005(1).

[7]张广海,董志文.青岛市海洋休闲渔业发展初探[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3).

[8]平瑛.休闲渔业的规划设计[J].渔业现代化,2004(2).

[9]姜奇平.体验经济:灭了经济人理性——从休闲和游戏看互联网的价值创造和再分配[J].互联网周刊,2001(9).

[10]陈明宝.我国休闲渔业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发展方向[J].中国水产,2008(5).

休闲化策略论文 篇11

关键词:城市居民、商业休闲步行街区规划设计

1城市居民休闲化的发展趋势

1.1休闲集约化模式休闲和商业一样,经历了“小型一中型一大型一超大型一街区集聚型”的发展过程,并出现了多种形态的多样化发展。但是,集约化的发展趋势(大型+扎堆儿的发展)成为最主要的趋势。

乌鲁木齐的大巴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南京路、成都春熙路等步行商业街区是最典型的集约化商业休闲区:北京什刹海、三里屯,上海新天地,成都锦里等是纯休闲街区:北京金源Mall、广州华南Mall是休闲商业超级商业场所;这些大型、超大型休闲主题街区的开发,使休闲集约化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使区域土地开发和大型商业房地产开发,可以有效地实施。

1.2商业与休闲的整合模式休闲场所是完成休闲功能的经营场所。商业是完成购物交易的经营场所。这两者,本来有不同的经营模式和功能且标。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购物和逛街成为人们最大的休闲生活,商业场所休闲化成为一种趋势,成为商业交易功能成功完成的最必需的补充,甚至成为商业交易的前提。

以购买实体货物为目的的商业经营场所,逐步发展成为以购买实体货物与购买多样性服务相结合的混合经营场所,产生了以休闲性购买为特色的场所、以旅游纪念品购买为特色的场所、以休闲餐饮、休闲娱乐、休闲康体等为主题的大型商业化街区。这就是商业与休闲的现代整合。

其中,步行街区、滨水休闲区、餐饮街区、娱乐街区、古文化古建街区、Shopping Mall等等,已经成为城市休闲餐饮娱乐及购物的主力消费场所。

换个角度看,商业地产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是大型商业楼盘或街区的游憩化趋势;二是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的混合聚集化趋势。

步行街是游憩化的商业地产的典范。Shopping Mall的成功,必须以休憩吸引力及多元休闲消费的补充为前提,纯粹的卖场必将失败。而对休憩吸引力的设计,是旅游休憩方式设计的专业特长,旅游专业技术可以为商业地产提供巨大贡献。

商业步行街,是一个城市休闲的象征之一。如何逛街游乐,获得本地市民与外地游人的同样钟爱,需要进行休憩方式的专业性设计。

城市“中心休憩区(central Recreation District)”模式,已经被广泛的接受,但是如何进行设计和整体开发,对于大多数城市,仍然是一个难题。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或两个城市休憩中心,有的地方是商业步行街,有的是酒吧区,有的是娱乐餐饮混合区。如北京的王府井、西单、什刹海、三里屯,上海的外滩、南京路、新天地,成都的春熙路、玉林生活广场等等,就是这些城市的“中心休憩区”。

城市商业游憩区具有极大的前景和多样的文化与景观可能性,上海外滩的西洋楼群、滨水结构与霓虹灯称为“外滩模式”,商业步行街模式,如重庆的“南滨路模式”,都是创意开发的典型。

2商业休闲步行街的模式及文化打造

2.1商业休闲步行街区的5种经典类型

2.1.1现代综合型商业步行街区这是城市中最普通的商业步行街区,一般是在传统商业街区改造或商业口岸节点新建形成的一般商业步行街区,主要功能是购物。比如北京王府井、红桥市场等。

2.1.2民俗特色休闲街区一般城市的保留古民居街区或民俗建筑街区,都是最具名片意义的风情街区。借用古民居街区进行改造,形成风貌提升,充实休闲和购物功能,形成城市民俗特色休闲街区。进一步发展成为以仿古建筑和民俗特色建筑新建设的休闲市场。丽江占城、桂林西街、凤凰古城、成都锦里、南京夫子庙、上海豫园、上海新天地、天津五大道等区域,已经成为旅游名片。

2.1.3滨水休闲步行街区城市滨水带借助城市景观环境打造,开发休闲和商业房地产,形成了大量休闲商业步行街区。形成了滨海、滨江、滨河、滨湖等多种形态。经典类型为渔人码头、外滩、威尼斯水城、周庄水乡水街等等。

2.1.4酒吧休闲步行街区酒吧是夜生活中的主力支撑,借助于比邻外籍人士生活区域的优势及街区房租价格低廉的优势,在大型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了一批酒吧街区,包括北京三里屯、什刹海、成都的玉林小区等等,成功的打造出夜生活区,成为城市旅游的壳点。

2.1.5餐饮休闲步行街区餐厅饭馆茶坊是中国最具商业活性的行业,可以说,中国人的社交生活80%在餐桌上。因此,只要能够成功打造餐饮街区,就可以带动一个区域,引爆一个区域地产。投资商借助于新开发区域的地价优势和城郊交通优势,往往成功地打造出餐饮休闲街区,形成社区房地产热销。国内最善于借助餐饮休闲开发地产的,是成都置信房地产公司,其芙蓉古城、荚蓉汉城都成为或功的经典;重庆南滨路、泉水鸡,北京簋街等等,都是成功的项目。

2.2商业休闲步行街区的发展模式商业休闲步行街区的开发是以商业房地产的手段为核心盈利模式的。但是,商业运作的或功,不仅需要房地产的手段,还必须深刻把握城市休闲休憩功能的开发,以此功能整合为突破口,带动流行消费潮流,才可能获取房产或房租的高额回报。我们将商业休闲步行街区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发展模式:①商品销售为核心的逛街模式②、餐厅饭馆为主体的餐类模式③酒吧演艺歌厅KTV为主的夜生活模式④康体健身洗浴按摩为主的修身模式⑤工艺土特产工坊为主的游客观光购物模式⑥综合购物与休闲服务的集成模式。

2.3商业休闲步行街区的文化打造

对商业休闲步行街区必须进行文化打造,在实践中,一般追求4个文化类别:

2.3.1现代时尚潮流文化,追求现代流行的文化风潮。典型代表:重庆南滨路,北京“798”:

2.3.2移植欧美海外风情,形成异国情调。典型代表:成都”国色天香“,阳朔西街;

2.3.3中式古风文化,以汉唐宋明清不同朝代为依托,形成时代文化主题。典型代表:成都“芙蓉古城”;

2.3.4民族民俗文化。以当地民俗、宗教,少数民族风格情调等等为基础。形成特色文化。典型代表:九寨沟边边街,成都锦里。

3商业休闲步行街的规划设计

3.1规划设计构思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休闲空间,改善商业发展条件;挖掘城市历史和文化内涵,突出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创造特色环境和人性空间,成为发展城市旅游的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完善旧城交通系统,避免步行化带来的交通影响。

3.2规划层次基于街道与街区的整体关系,规划设计研究分三个层次展开,包括第一层次:旧城整体功能定位、布局结构、风貌保护和道路交通组织;第二层次:步行街区的功能定位、范围、规模与业态分布等,尤其是休闲区的功能定位;第三层次:步行街区的城市设计导引。

3.3整体发展原则①优化土地使用,提高综合效益。②商业休闲为主,功能适度混合。③有机疏解交通,有序交通组织。④整合空间景观,改善整体环境。⑤保护旧城风貌,传承历史文脉。⑥挖掘人文内涵,拓展旅游功能。

休闲化策略论文 篇12

关键词:海南,休闲健身产业,人力资源,策略

一、人们的休闲健身需求与休闲健身产业趋势

(一) 人们的休闲健身需求分析

1、工作压力和高节奏生活, 大大激发了人们对休闲健身的渴望。

现代人们普遍的感觉是, 工作繁忙紧张、竞争压力很大, 城市生活节奏太快。在工作之余, 人们非常渴望过清静休闲和健康自然的生活。深圳的一位朋友说:“花钱请人吃饭, 不如花钱请人出身汗”。在深圳等大中城市, 不少职业人士都崇尚工作之外健身打球和周末休闲度假的生活方式。

2、科技进步让白领阶层人数增多运动减少、健康水平降低, 健身需求更强。

据专业机构统计调查资料显示, 35-50岁年龄段缺乏锻炼人群中, “三高”人群逐年上升。血脂增高, 占32%;高血压, 占22.2%;血糖偏高, 占3.68%。其中, 高血压、血脂增高和血糖增高三项指标上升趋势明显, 分别比去年增加2.6%、4.3%和9.2%。32%存在脊椎问题;60-70%的城市白领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体质虚弱人群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如何科学运动, 是大多数人的困扰问题, 而传统的健身方式, 已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健康生活的需求。

3、健身是生活方式, 更是投资行为。

在现代社会, 健身早已成为人们一种生活方式, 而不是消费项目。健身俱乐部是会员生活的家园, 有诸多功能:认识朋友, 彼此交流的平台;兴趣爱好的秀场;生命锻炼的中心……既是消费的意识, 健康也是被作为一种“投资”理念存在的, 健身消费是有回报的, 结实的肌肉、弹性的皮肤、坚韧的毅力、良好的心态、广泛的交际, 等等。这种休闲健身理念, 为休闲健身产业发展打开一个广阔的空间。

4、收入水平提高和较多节假日为人们休闲健身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时间保证。

几十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人们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 人们需求日益丰富多彩,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开始从生存型转向生活型甚至有些已达到享受型, 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提高, 更加注重体验消费, 更加注意休闲健康活动, 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和整个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另外, 随着周四十小时工作制度和双休日的普遍实行, 法定节假日的增加, 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 以及弹性工作制度试行和推广, 人们有更多更灵活的工作外支配时间。这一切为休闲健身产业发展提供的经济基础、需求规模和时间保证。

(二) 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趋势

有需求就有市场, 有市场就有利润, 有利润就有资本追逐, 有资本追求就会有产业发展。需求规模越大, 产业发展越好, 并且二者还可以良性互动。人们休闲健身的日益增长的大规模的需求, 就为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肥沃的土壤, 休闲健身产业在中国应该说是处于已经起步即将腾飞大发展的阶段, 需要正确引导并大力推动其发展, 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需要。

1、健身市场有效需求充足。

目前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直观的、分散的室外健身, 他们需要有专业的场地、专业的器械、行之有效的锻炼效果以及有组织的、有专业教练指导的健身, 渴望得到更多的健身知识、健身指导, 专业健身机构的需求量随之增多。据初步统计, 我国现有大小健身机构八千余家。但按全国人口12亿计, 人均健身机构拥有量为每15000人才拥有一家健身机构, 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每30人拥有一个健身机构相比, 还存在很大距离。因此, 即使健身俱乐部几何增长, 仍不能满足人们对专业健身的需求。

2、奥运推动健身产业发展。

最新数据显示, 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需的各类体育器材价值就接近1.7亿元。中国目前体育用品一年的销售额在300亿-400亿元。到2010年, 中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年产值占GDP的比重有望增至0.3%。在中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体育用品设施需求的拉动下, 中国未来体育用品行业和健身要求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3、健身产业向着休闲健身一体化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 加之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提升, 人们更加渴望工作时间之外有一个轻松健康休闲又能交际交流的生活方式, 传统健身产业需要向着休闲健身一体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好满足人们的休闲生活和健身交流的需求。

二、海南的休闲健身产业的战略定位

(一) 海南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海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框架:到2020年, 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左右,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幅度跃升, 三次产业的比重趋近15:45:40, 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左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色充分体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社会就业充分, 家庭财产显著增加, 居民生活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0元。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教育体系、医疗保健体系比较完善, 居民素质明显提高, 全省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水平,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 将海南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特别提到要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 以增强吸纳就业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 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积极发展旅游、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为现代大工业服务的基础性生产服务业, 培育发展技术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 改造提升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餐饮等产业, 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十一五”期间,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对旅游业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作出了明确的规划。

海南旅游业, 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目标, 认真组织实施《海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推进旅游业升级转型。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深度开发高尔夫度假休闲游、保健康复游、热带森林游、水上运动游、会展旅游等产品, 提高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的比重。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 积极发展温泉康乐、康复、疗养等医疗保健产业。

从海南十一五规划纲要可以看出, 与休闲度假和有氧健康为主题的旅游业相适应, 需要大力发展海南休闲健身产业, 推动海南旅游业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 海南休闲健身产业定位分析

综上所述, 可以这样来设计海南休闲健身产业定位:以产业服务核心, 打造休闲健身与社会交际平台;产业服务对象, 以本岛居民和休闲旅游度假人士为主;产业经营形式, 以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休闲健身设施、体育主管部门提供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私营企业经营的休闲健身俱乐部、酒店提供的休闲康体设施来共同推进, 高档有氧运动的专业高尔夫俱乐部等包括政府、社会公共组织和私人企业共同投资发展的多种经营形式构成;产业布局结构, 应根据本岛居民分布密度和休闲旅游人员分布来灵活安排。

休闲健身产业健康发展, 除了政府推动和社会各界投资支持外, 关键需要能够支撑其健康的人力资源。

三、海南休闲健身产业健康发展的人力资源对策

我国体育健身产业蓬勃发展, 健身俱乐部的数量和规模都大幅度的提高, 国内国外的健身品牌纷纷开张, 专业健身机构雨后春笋般树立。当“花钱买健康”逐渐成为人们的时尚观念, 各种体育消费场所应运而生, 而营利性专业休闲健身机构以其专业的服务与配套的设施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休闲健身产业具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趋势下, 健身产业要进一步壮大, 同样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海南省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具有独特的气候环境在发展健身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所以在继旅游产业, 海洋产业之后, 休闲健身产业也应当成为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之一。因此对海南省健身产业人力资源战略研究意义重大。

(一) 海南健身产业人才队伍现状及特点分析

以健身俱乐部为例, 目前海南省健身俱乐部 (健身房) 一共有12家主要品牌, 规模较大, 影响力较广, 市场份额占领相对教多的有五家。下面是这五家企业人才数量的相关统计 (见表1)

学历方面, 这五家健身俱乐部员工人数一共为92人。其中本科以上文凭者21人, 占总人数的23%;大专文凭者30人, 占总人数的33%;高中以下文凭者41人, 占总人数的45%。

专业技能方面, 五家健身俱乐部教练人数一共为52人, 其中, 考取国家级健身指导员证书的有13人, 占总人数的25%;无证上岗的有22人, 占总人数的42%;相关体育专业毕业的有27人, 占总人数的52%。

由以上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海南省健身产业从业人员中本科生毕业的只占23%, 人才文化程度偏低;在教练当中体育专业毕业的只占52%, 其他的多为业余爱好者, 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而考取国家级证书的也只占25%, 这表明海南省健身教练的专业水平还需要极大提高;还有, 在中层管理人才与网络宣传技术员方面人数太少, 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弥补职位空缺。

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大致估计, 海南省休闲健身产业的从业人员总体数量少, 文化程度偏低, 专业技能不高, 管理层与网络宣传技术人才的缺乏是现在海南健身产业人力资源的现状, 另外, 海南本土人才只占总人数的43%, 所以人才流失也是海南健身产业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 海南省休闲健身产业人力资源发展策略分析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大力吸引培养休闲健身管理技术人才。

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加快健身产业中的基础性作用, 把海南省健身产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轨道上来, 树立“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原则, 采取不同的形式, 灵活的机制把国内外优秀的健身人才吸引到海南省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努力实现人与事业的共同发展。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人才工作的首要位置, 从教育、培养、关心、引导、激励等环节入手, 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休闲健身产业人才应该包括产业发展规划人才、专业经营人才和健身技术人才三大类, 要按照产业发展需要来大力引进、培养和充分激励休闲健身人才。

2、加快本土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

目前海南省高校中只有海南师范大学设有体育系, 海南本土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政府对高校应当实行扶持倾斜政策, 通过引导高校扩大对体育生的招生规模、争取国家财政设立定向奖学金、减免学杂费、定向就业等措施吸引、培养、留住体育人才。高校本身应当调整学科结构, 在办好传统优势特色专业的基础上, 从海南具有的独特天然条件出发大力发展体育学科, 为海南体育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3、建立企业内部培训机制。

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是企业壮大的先决条件, 企应当以结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 构建企业自身特色的人才培训体系, 可以选派公司员工到高等体育院校进行进修、培训, 让他们了解健身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学习最新的健身知识与技术。企业要舍得在人才培训上加大投入, 通过培训, 不断拓展企业人才各方面的能力。

4、优化人事制度管理, 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人才的管理是事业发展的保障, 其关键是实行民主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通过优化人才资源环境, 引进竞争激励机制, 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提高工资待遇。在海南省消费偏高而工资偏低的现状下, 企业应当充分考虑通过加薪、晋升等福利措施来发展培养才人。企业要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加快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 鼓励人才创新的氛围。

5、积极引进国际大型健身俱乐部连同其管理技术人才落足海南。

新鲜的空气, 宜人的气候, 美丽的风景是海南发展健身产业的优势, 依靠独特的天然条件及其广阔的市场空间, 引进像中体倍力、青鸟、宝力豪、浩沙等国际大型健身俱乐部, 让国际航母型俱乐部参与来改善海南健身人才培养机制。

6、政府应制定吸引、培养和激励休闲健身产业人才的倾斜政策。

在健身产业, 政府针对从业人员的特点要制定统一规范的资格认定, 尤其是健身教练, 必须要求持证上岗。另外, 政府应积极支持每年一度的海南省健美锦标赛, 引导媒体多予以关注报道, 扩大健身的影响力, 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给予奖励, 并予以大力宣传。

总之, 随着海南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的休闲健身需求会不断增多, 必须做好海南休闲产业规划和政策配套, 鼓励政府、公共组织和私人企业共同投资推动休闲健身产业发展, 并提供有效配套的人力资源支撑, 才能推动海南休闲健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进步有效推进海南旅游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2005年度健身俱乐部行业发展报告[R].中国统计年鉴 (2005) ,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下一篇:会计处理研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