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休闲

2024-10-08

现代休闲(通用12篇)

现代休闲 篇1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并无“休闲”一词,“休闲”是现代汉语“休”与“闲”的联合。按《说文》的解释,“休,息止也,从人依木”,指劳作之余,人倚靠树木或就坐于树下休息;“闲,阑也,从门中有木”,则表示范围的概念,在门外竖栅栏以为界[1]。中国古代虽无休闲的概念,但休闲思想与实践源远流长,休闲文化体现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及文人情怀、民间习俗等各个层面。 休闲与旅游是密不可分的。目前,较认同的休闲概念是指人们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中超脱出来,在闲暇时间自愿从事各项非报酬性的自由活动。休闲与旅游是相互交叉、彼此依存的关系,两者有明显的共同点:一是两者都以闲暇时间为基础,二是两者所从事的活动主观上都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同在于,旅游和休闲相比技术性限制较多,强调异地性和时限;休闲在某种程度上的涵盖范围比旅游广泛,可以说旅游是休闲的一部分,或旅游是休闲的一种活动方式之一。中国传统的休闲文化具有其特定的思想和方式,通过厘清其内涵和特征,对发展中国特色的休闲旅游将不无裨益。

1 儒家休闲思想与方式及其借鉴

1.1 儒家自适、独善其身、中和的休闲观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在社会伦理观方面,它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家定邦的方案。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儒家强调自我完善,即使是休闲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安贫乐道的自适情怀:记载孔子及其弟子平时言行的《论语》充分展示了儒家应有的人生态度、休闲方式和人生境界。孔子的众多弟子贫富不均,有富如子贡,也有贫寒如颜渊者,但乐道则是推崇的共境。贫寒弟子颜渊屡被孔子称许:“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处于贫困之境、不忧而乐体现了孔子所推崇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上德之境,颜渊堪称孔子德行的代表。孔子也曾自许:“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颜渊之乐还在于他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也曾赞子路:“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与穿裘皮华衣的人在一起,穿破衣烂袍的子路并不以为耻,这是孔子所欣赏的一种生活方式。显见儒家注重的并非外在的物质感官享受,面是注重精神德性愉悦的休闲方式。休闲对于儒家个体而言,不管富贵贫穷都是一种自适自得、自娱自乐的人生境界。

独善其身的生存法则:儒家的休闲思想在孟子那里上升成为一种生存的原则。《孟子·尽心上》云:“得志,加泽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 进或退,用世或遁世,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从而成为儒家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后世儒士文人基本依此为生存方式。独善其身并非消极的闲处,而是济世志趣受阻时,以自我的完善来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孔子也曾说明自己的独处休闲之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闲处依然以道德为归依,但可通过“游”的各种方式充实和成就自我。

纵观儒家历史上“独善其身”的休闲之道,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立言”。古代士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4]”的“三立”理想,立德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境界。“德”是儒士毕生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并具体通过济世骋志的政治实践的“立功”来实现,历朝历代的士人大多都抱有参与当朝政事、建功立业的政治渴望,但一旦这种政治渴望得不到实现则退而求其次,通过发愤著书来“立言”抒解。儒家这一休闲之道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良多,文人通过休闲中的“立言”创造了浩繁的典籍、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资源。其二是隐逸。隐逸是中国儒道休闲思想具有共性的地方,事实上中国历代的隐逸之风是文士阶层一个普遍的现象。孔子自己就有隐逸思想,周游列国不得志之后就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叹,体现出一种文化性、精神性的隐逸。儒家的隐逸与道学的遁世隐居完全不同,儒家的隐逸是一种济世的补充,而且隐逸与“立言”往往两者结合,在隐逸中重视现实生活,抒怀写志,有陶然于生活情趣的,如陶渊明、陆游等对生活琐事的品味;或纵情于山水的,如谢灵运、李白之流[5]。隐逸为儒家的“独善其身”理想的实现提供了自由,也丰富了儒家休闲文化内涵,提升了儒家休闲文化的价值与美学意义。

中和为美的悠游之道:《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6]。意思是“中和”乃天地之本,万物繁育之所,“致中和”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其社会理想的至美追寻。所谓“致中和”,从哲学意义上讲包含人格精神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7]。儒家休闲之道以中和为贵,以中和为美。如休闲中人与人的悠游相处,《论语·先进》充分表现了这一志趣。孔子称许和赞叹弟子曾皙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休闲境界是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之境。儒家的休闲不仅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更追求整个社会的闲适与和谐。儒家的“比德说”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把山水与人格相比照,人与自然通过比照而相通,儒家的比德观是把人的精神置于自然之中来玩味,自然是人的自然,可以因人的精神变化而改变,所以有孔子登泰山而小鲁之说,及“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这种以精神为联系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对后世文人山水休闲方式及山水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柳宗元的永州游、苏轼的赤壁游等。

1.2 儒家休闲观的现代借鉴

休闲旅游以精神愉悦为宗旨:儒家休闲观产生、发展于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但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儒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让心灵宁静愉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人们可在追求德性提高中获得幸福的身心体验。即使是物质条件充裕,儒家休闲依然强调道德文化享受的首要性。从本质上讲,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更应重视精神内涵,在休闲中使心灵得到平静或升华,反之没有精神的休闲,只能是庸俗的闲聊、闲逛。从儒家休闲观中可知,儒家休闲是一个人的日常修养行为,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境界,并不强调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而现代人的休闲认知却有许多误区,其一是把休闲和工作绝然分开,工作和休闲是两种生活方式;其二是把休闲看成奢侈品。对很多人来说,休闲就是能够经常出入高档休闲场所,拥有别墅、名牌轿车,或是进行西式的贵族运动等;认为休闲生活是工作之余的寻找乐趣与刺激,因此为了休闲而拼命工作。对个体旅游者而言,儒家休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精神内质的休闲方式,个体通过休闲完善自我,休闲中以精神生活为主,安贫乐道,闲适自得,即使进行休闲旅游也应量力而行,也应以精神享受的休闲旅游产品为对象,放松心情,增广见闻。对旅游企业而言,开发休闲旅游不以奢华为目的,不以特定群体为对象,休闲旅游是社会进步、文明和谐的体现,休闲旅游事业应符合国家的发展水平,符合大众的整体需求,重视休闲旅游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享受。

休闲旅游以就近游与周边游为起点:儒家旅游提倡近游,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近游是儒家旅游的首肯的态度,儒家不远游是为了孝道和反对奢侈,提倡就近休闲和娱乐,提倡官与民同乐。自古以来,帝王的“巡游”和“畋猎”是儒家指责的对象,中国山水园林的本质之一就是把休闲旅游方式置于家园之内,方便于时刻举家休闲。就近休闲体现儒家社会和谐的旅游观,《论语·先进》中表现的“大众悠游”是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休闲旅游首先不是高端旅游产品,而应是大众型旅游产品,最近我国政府规定免费向大众开放各级博物馆就是适应我国大众休闲的需要。从儒家“中和”休闲旅游传统可知,休闲旅游应首先在人口聚集地开展才有意义。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已到了一定的阶段,休闲旅游应以城镇为依托作为起点,首先应完善城镇内部服务大众的休闲设施,其次逐步向周边和高端休闲旅游方向趋进才符合休闲旅游发展的规律。

2 道家休闲思想与方式及其借鉴

2.1 道家无为不争、回归自然、逍遥自在的休闲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最能体现中国传统休闲思想的精义。在道家思想中,很多都是与休闲思想有关联,道家休闲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提倡 “无为[8]”,“不争”,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而庄子则是中国先哲中最善于观察世界,反省自身,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智者。

老子提倡“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无”具有核心的地位,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中生有,它也是天地万物之终,因此“无为”而“无不为”。人们遵守“无为”并不是事实上的一无所为,不过要人们不做只凭主观意志而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不为己有,不去强求,要顺乎自然,自然而然,能“不争”则“不去”。为追求“无为”的境界,道家的休闲方式趋于隐逸,不问世事,与儒家的隐逸风尚不同,儒家的隐逸是进退之间的操守,“隐”很多方面是一种形式,是隐而不隐;道家的隐逸是隐遁、出世,是以“无为”求“道”的行为,是真隐,所以《史记》以“不知所终”传老子结局。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往往兼具儒道思想,绝然区分儒道两者隐逸的不同是没有意义的,但道家的思想却为中国的隐逸传统注入了深刻而丰富的内容。除了“无为”、“不争”的休闲思想,“知足”、“知止”和“回归自然”也是老子提倡的道家休闲思想。老子说:“祸莫过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俗言“知足者常乐”可作为这一思想的注解。老子的“回归自然”,既是寄身于自然山水,也指返朴归真。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事物的本真状态或事物本来的面目。因此,人要归入自然的本身,也要归入自然的本真。尊重自然规律,这才是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相处。老子的这些思想可集中从他对“小国寡民”的理想国描述中形象体现,这是一个完全无为不争,知足、知止,与自然交融一体的人间净土。

相对于老子,庄子学说则主要是指向“自在逍遥”。庄子的“逍遥”指的就是悠闲自得的人生状态,就是摆脱一切主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的极致休闲。在庄子看来,人要获得休闲的极致状态,就必须超越形骸、功名的束缚,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9]”的逍遥之境。这种逍遥自在的悠闲状态,是从是非、虚实、善恶、内外、物我、生死的区别中超脱出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两忘的“齐物”之境。这种绝对的精神自由,在现实生活中虽难实现,但可启迪人的智慧,怡养人的性情,使人可以超然物外,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庄子为求不受羁束,宁可“无用”,鄙薄人间富贵,而专注于自然之乐。庄子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一切大自然的风光都能使他欣欣然而乐,心领神会。在中国古代,最能体味自然之美、悠游之乐的,当首推庄子。自古以来,差不多所有爱好旅游的人都能在《庄子》一书中得到启发和共鸣。

2.2 道家休闲观的现代借鉴

休闲旅游的品味在于回归自然、寻找本真:道家休闲观是以自然为宗,以回归自然本真为最高境界。为了实现“道”的自由境界,就要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只有在大自然中才有“天籁”,才能“神游”,即获得自由。人类有对自然和自由的本能爱好,现代休闲旅游更应该是生态的自然旅游,注重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生命情趣,在大自然中得到彻底的放松和休闲。其次,道家的逍遥游不仅是自然之游,更是精神之游,是通过自然的游历实现人的精神解脱与自由境界。因此,道家推崇的是出世脱俗的游乐行为,摆脱迷乱人性、造成自然本性遗失的一切人为物役。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休闲观同样要追求脱俗的游乐,摒弃仅仅把休闲理解为休息、放松、娱乐的庸俗休闲观,把休闲视为人生命的一种状态,一种生命的体验过程。对旅游企业而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休闲旅游开发就要注重旅游产品的自然性,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要尽可能多地保存其原有的自然本原状态,甚至通过精心设计,营造出更为浓郁的自然氛围,使旅游者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真正的休闲。

休闲旅游是淡漠名利、闲情逸志的个性化旅游:当今时代,人很容易在物欲横流的喧嚣尘世中迷失自我,而休闲的本来目的就是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简单生活,是一种享受;休闲需要人们具备从容平淡的处世态度。老子的“知足”、“知止”,庄子的超然物外都是在自然中体认到如诗如道的人生真谛,过着一种淡泊闲适的休闲生活。同时,对个人而言,休闲只有合适的,没有最好的,在现有的条件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不要盲目跟风,应有自我的个性化休闲,体味道家休闲中不为形式所拘,“神游”重于“形游”的境界。

休闲旅游是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可持续旅游: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了一个农业社会的乌托邦,这就是“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它所体现出老子的知足常乐、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本前提。道教理念引导下的休闲旅游要顺应这一潮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一方面,在道家自然观滋养下的游客对旅游资源有发自内心的热爱,能自觉地爱护休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对环境的高要求又能促使相关企业加大力度保护和改善休闲旅游资源。因此,挖掘道家理念精髓,发展和谐型休闲旅游不仅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教化价值,更能体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观。

3 民间休闲文化传统及其借鉴

3.1 民间休闲是农闲时的憩息与节日休闲

如果说以文士阶层为代表的儒、道两家休闲观代表了中国传统休闲文化意识形态的精义,那么中国民间大众传统的休闲文化则更多体现出中国休闲文化的独特形式,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文化。农业社会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必须高度依赖自然条件,受农作物生长规律的影响,作息十分有规律性,因此民间大众的休闲文化具有明显的自然特性和节律。在民间,休闲并不能自由选择,要休闲只能是在农闲时期,而农闲往往是固定而有规律的,这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间节日休闲文化。迄今在农村,人们一直看重的春节、端午和中秋都处于农闲之时。处于较长农闲之时的春节,则成为休闲之最佳时节,因此也就成为饱含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之休闲文化的凝聚。

生成于农耕社会的民间休闲文化传统,第一个特征是强调实用,“吃”是休闲的第一要义。在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农业是生活资料主要来源却又无法使人们丰衣足食的情况下,“吃”自然就占据了第一位。因此,在文化意义中,饮食之于中国,较之饮食之于西方,有着明显的厚薄之别。凝聚中华传统休闲文化的春节、端午和中秋,“吃”自然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饺子、粽子和月饼就是春节、端午和中秋的标志食品[10]。第二特征是祈福娱神、祭祖拜神,祈福吉庆是节日文化必不可少的项目,由此产生了诸如贴对联、起五更、放鞭炮、吃饺子、舞龙灯等多种以祈福为目的的娱乐形式。

3.2 民间休闲传统的现代借鉴

恢复节日休闲,回归传统、和谐社会:我国2008年开始实施传统四大节日的休假制,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进步,更主要的是正确认识了传统节日休闲文化对国人的意义。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休闲文化虽然没有儒、道两家休闲文化的丰富思想内涵,但形制固定,内容具体、丰富而实际,尤其经过几千年的延续、传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的形式和情感的依托。恢复节日休闲,回归传统,使整个民族有文化的自豪与归属感,有利于民族的认同,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在传统节日休闲文化中,家庭亲朋中的亲情,邻里同仁间的拜望,节日休闲成为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润滑剂”。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传统节日文化中,对天地山水草木之神的祭祀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时代的局限,对天地山水草木的敬畏有非常浓厚的迷信色彩。

大众休闲才是休闲旅游的最终目的:休闲是闲暇与自由的结合,是人所追求的一种生命形式。休闲无等级,社会越发展,大众休闲要求也就越高,也就越成为可能。中国古代长期的农耕文明,生产力的发展相对缓慢,几千年来整个民族大众的休闲方式几乎没有质的变化,民间大众休闲依然处于较低档次的注重物质的实用阶段。因此,在提倡和谐社会的现阶段,社会和人都需要达致自身的以及与自然的和谐,根治社会问题,根治人的身心问题需要休闲,应该采用更多鼓励的政策和措施,服务大众休闲需要,实现休闲旅游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鲍金.休闲的比较词源学考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1)∶88-9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左丘明,李梦生.左传译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90.

[5]吴小龙.试论中国隐逸传统对现代休闲文化的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5,(6)∶167-170.

[6]方向东撰.大学.中庸注评[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6∶92.

[7]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1-228.

[8]自陈鼓应.老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苏文珠.休闲文化:传统与现代[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54-56.

现代休闲 篇2

中共银川市西夏区委政研督查室

近年来,西夏区依托其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努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旅游资源挖掘、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文化旅游业逐步成为西夏区三产先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抢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挖掘、融合西夏区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以资源开发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回族风情、神奇西夏、塞北古镇、生态观光等旅游特色,着力打造以特色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运动休闲城。

一、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先导和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产业不仅是“无烟产业”,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与发展“绿色产业”相适应,而且还是“朝阳产业”,展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产业作为西夏区第三产业的先导型产业,直接带动了餐饮、住宿、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娱乐等多个行业繁荣发展,间接促进了农业、工业、文化产业和城市建设,在加快经济增长、减轻就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夏区地处险峻恢宏的贺兰山下,西夏王陵、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贺兰山岩画,以及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镇北堡影视城等旅游景点星罗棋布,辖区内生态

长城遗址等。山下有集新产品研发、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动漫制作、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大学生创业孵化等为一体801创意产业园,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林立,素称宁夏教育文化重地,对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旅游资源密集。西夏区境内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西夏王陵、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贺兰山岩画,以及驰名中外的镇北堡影视城等景区分布于此,构成宁夏旅游线路中的黄金线路。景点的分布突出了当地雄浑的西北自然景观,同时又有很强的文脉连续性,远古(岩画)、古代(西夏王陵、西部影视城等)、近代(滚钟口)景点交相辉映又各具特色。借助贺兰山东麓沿山地带丰富的旅游资源,一批集生态观光、采摘、度假、餐饮为一体,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家乐、渔家乐旅游项目成长起来,辖区内有40余家经营上规模的农家乐及50多家旅游饭店,规模较大的有红柳湾生态园、万义生态园、新牛山庄、兰一山庄等。

西夏区发展旅游业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一是众多旅游景点隶属关系各不相同,各自为政,行政壁垒问题突出,缺乏统一的协调、规划和开发动作机制,相互间的集成性、配套性较弱,不能整体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土地资源分别属于西夏区、贺兰县、银川市园林局和自治区农垦局下属五个农场及自治区林业厅(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等不同单位,土地管理混乱,生态建设难以科学、统一实施。三是一些景区受经济

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做到管理一体、经营一致、各具特色。

(二)做精“特色”文章,着力建设现代运动休闲城。深入挖掘西夏区独居特色的多元文化,努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集绿色生态文化、西夏历史文化、北方民俗文化、影视创意文化和世界级葡萄酒庄文化于一体的现代运动休闲城。以建设绿色生态文化为抓手,大力培育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以葡萄、枸杞、沿山经果林、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支持发展一批集观光采摘、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家乐、渔家乐、生态园和葡萄酒庄。以挖掘西夏历史文化、北方民俗文化为抓手,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依托镇北堡镇历史文化名镇品牌,积极培植、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推广西夏历史文化、北方民俗文化系列展演活动,着力打造富有“西夏古都、古代北方小镇”特色的镇北堡旅游商贸城。以拓展影视创意文化为抓手,大力培育发展影视文化体验旅游。依托镇北堡西部影城影视拍摄基地,设计、策划、推广经典影视剧创意体验活动。以打造世界级葡萄酒庄文化为抓手,积极发展与葡萄酒产业密切相关的体验经济、会展经济和文化旅游经济,大力培育发展葡萄酒创意文化旅游。加快建设贺兰山登山、攀岩、穿越等山地运动休闲体验展示区,积极开展贺兰山登山、攀岩、穿越等群众性运动休闲活动,大力培育滚钟口穿越、苏峪口登山等运动休闲旅游。

产业生态与文化旅游长廊”和世界级葡萄酒庄。

庄建坤:打造现代渔业休闲园区 篇3

合作社所在的横山村是个水产村,村里有很多养殖水产的村民,其中3家是养甲鱼的,年收入还算不错。“看到效益不错,其他村民也就想跟着养甲鱼。”神塘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从此合作社开始了大规模的甲鱼养殖。

合作社成立初期,需要流转很多土地,这成了一大难题。“因为每户的土地多少不一样,养殖的面积也不一样,有的土地多,但养殖的少,而有的土地少,却想多养殖一些,因此一时间很难平衡。”庄建坤介绍说,针对这些问题,合作社制定了“多拿少补”的原则,把土地和养殖面积转变为现金,通过现金的补贴来平衡养殖户的利益,使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2008年,合作社规模再度大面积扩大,没有足够的甲鱼苗,庄建坤就从外地买进了一批。“由于当时是7月份,天气闷热,很多小甲鱼都出现了腐皮病,不少小甲鱼死亡。”庄建坤告诉记者,在省淡水研究所相关专家的帮助下,腐皮病才断了根。如今,该合作社依靠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技术支撑,养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甲鱼质量得到保障。

目前,合作社依靠“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社员的技术服务、品牌建设及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困难。在县科协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合作社还成功注册了“神塘”牌商标,进行统一营销。同时,合作社还依托浙江大学的技术支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为农户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和规范化生态养殖技术标准。如今,合作社的神塘甲鱼已通过有机认证,大大增加了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合作社本身也成为了省、市、县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和浙江省百强专业合作社。

休闲体育的现代价值研究 篇4

1 休闲体育的内涵

卢元镇教授早在1983 年就提出“闲暇活动”的概念,他认为自愿的以轻松的心情参与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但是不受体育规则的限制,也不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仅仅为了在体育娱乐活动中放松身心,以娱乐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之后江仪在1995 年发表论文,提出了“休闲体育”的定义,他称:体育的发展从竞技走向休闲是大势所趋,他认为所谓的“休闲体育”就是生活富足的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参与的“大众体育活动”。

可见,休闲体育从体育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之后,很多学者对“休闲体育”这一观点都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认为在确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内休闲体育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语境描述,主要有身体活动论、情感体验论、健康目的论、广义论和狭义论等观点。

2 体育休闲和休闲体育的异同

2.1 逻辑的不同

“休闲体育”和“体育休闲”从字面上看仅仅是语序的不同,但从逻辑学上来看,“休闲体育”和“体育休闲”的概念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休闲的内涵要比体育的内涵要丰富的多,所以“体育休闲”自然要比“休闲体育”的概念范围要大得多。

体育休闲是将体育作为休闲的一种活动方式,而休闲的方式有很多种,体育休闲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并且休闲活动的历史十分悠久,它并不算一种新鲜事物,只不过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还未被人们广泛重视。与此不同的是“体育休闲”是将休闲作为体育活动的目的来进行的一种运动方式,它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是在体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它是一种新的领域。从体育和休闲的逻辑关系来看,“休闲体育”强调的是休闲时间里的体育内容,它的重点是从休闲文化的视角研究体育。而“体育休闲”强调的是休闲时间里做的是什么,它的重点是从体育文化的视角里研究休闲。简单来说,体育休闲的研究主体是“休闲”,而休闲体育的研究主体是“体育”。

2 . 2 内涵的重叠部分

体育最早是从人类的生产劳动、宗教祭祀、军事训练、游戏教育等基本活动中发展出来的它最开始的时候就只是一种休闲方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体育要想真正成为一项独特的社会活动就必须从原始的功利性彻底的脱离出来。西方社会的体育是从休闲革新中发展出来的,体育刚开始就属于休闲的一种方式,并没有休闲体育和非休闲体育的区别,这样来看,休闲和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

3 休闲体育的现代价值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休闲体育逐渐成为表现个性、丰富自我、缓解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它的现实意义十分丰富,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 1 体育休闲的一般意义

休闲体育的出现极大的缓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解除了人们体力上的疲劳,对人身体上的劳累和身体机能的消减起到了极大的缓解和恢复,使得人的精神和生理保持平衡;还有一点,休闲体育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使得人获得精神的慰藉,弥补和恢复工业生产程序的统一化带来的个性结构的消耗和破坏。体育休闲的一般意义在于它是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活动,它是人的生活的另一个状态。甚至可以说,它属于人的生命意义的精髓,是人活着的精神追求部分,它是使人的精神状态完全集中并且沉浸在生产活动中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它对于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休闲体育逐渐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作为精神文化形态中的一种特别的存在逐渐渗透融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甚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休闲体育使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不断调整和升华。

3 . 2 休闲体育的哲学意义

休闲体育的意义从哲学角度来看在于它实现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心灵的永恒。休闲体育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完善的社会系统所必须具备的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空间。休闲体育通过人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并由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历程和梦想追求确立起的生活方式、文化样式和价值取向所决定其内涵,它本身的意义不在于给人们提供物质或是精神的财富,而是为人类的生活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环境,是人的精神有所寄托和追求。它特有的文化内涵赋予了人的行为具体的意义,使得它在经济、文化、政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具有其特别的现实意义。

3 . 3 休闲体育的经济意义

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休闲体育之所以那么重要,正式因为休闲体育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根据体育的周期来制定经济政策,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消费以及市场的发展都有较大的作用。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休闲体育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休闲体育的发展影响着产业格局的发展变化,从事休闲体育的工作人员在所有就业人数中占很大一部分,所以休闲体育行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与此同时,休闲体育还影响着服务的质量,服务质量的提高又会影响人们参加休闲体育的欲望,人们消费欲望的增长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来, 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3 . 4 休闲体育的社会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休闲体育,休闲体育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社会建构的新模式,并且它还属于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新的表现,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场所。休闲体育的发展对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休闲体育对于缓解家庭矛盾、调节人的心情以及解决工作压力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意义,因此,休闲体育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3 . 5 休闲体育的文化意义

休闲体育一种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文化形态,它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并且休闲体育逐渐建构了一种新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休闲体育的实用价值并不高,但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在休闲体育的活动中实现了精神的自由,在休闲体育中人们实现了审美、创造以及道德的意义。休闲体育是不具备任何功利性的,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等具有特别的意义。个人价值的实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休闲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校正、平衡以及丰富的文化精神力量。休闲文化是由情感、理智、意志、生理、价值等构成的,它是生活价值观、语言、思维方式、角色定位、艺术以及组织等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

4 结语

现代休闲 篇5

摘要: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提升,休闲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然而快节奏的生活驱使人们想要去放松自己,美术馆不应再局限于本身的价值,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做出改变。文章在分析了休闲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总结现在美术馆的发展局限,考虑到休闲空间在美术馆中的重要价值,通过了解人在展示环境中行为动机及心理,来构筑现代美术馆新的空间类型。

关键词:现代美术馆;休闲空间;舒适;灵活多变

1休闲经济中现代美术馆空间发展

1.1休闲经济发展带动的休闲文化

参观游览美术馆这一精神性消费就是休闲消费的一种,但是由于过去消费力薄弱,导致美术馆的建设也一直停滞不前,然而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其进步革新的强心剂,我们应该借此机会,对美术馆进行发展,丰富多元其展示方法,将美术馆的内涵进行充分阐释。

1.2现代美术馆空间的复合性转变

从早期的美术馆空间形式可以看出,它所针对的重点是艺术品,而对于人却考虑甚少,并发展到后来,在博物馆教育功能兴起的环境下,美术馆也开始重视美术教育功能。美术馆是博物馆的一个种类,所以在美术馆的发展中也存在相应的过程,并且美术馆比博物馆更需要考虑到人的因素,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要充分考虑到人、艺术品、环境能带给人的舒适感受,所以美术馆空间建设应同时具有保护、教育、传播、休闲等功能,而这些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但这些功能所围绕的核心还是休闲,休闲是使美术馆能被大众接受并能持续发展下去的重要因素。

2现代美术馆休闲空间建设不足

2.1过多将教育作为美术馆重点

在休闲经济影响下,今后的美术馆设计不再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教育如果是强制性的,针对教育的空间设计对现代城市居民并没有特别大的吸引力,往往这样的空间并不能成为居民休闲的第一选择,我们可以构想一下,在工作了那么久以后,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需要得到放松,如果还去那种需要听讲解员枯燥讲解、只有单一观赏流线和人际交往繁杂的美术馆,这样并没有达到想休闲的人们的心理需求,并且不同层次的人需求不同,教育这种的宣传点并不能适应所有的人群。

2.2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结合生硬

现代美术馆的建设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人们的生理需求,早期只是作为艺术品展示的功能,但现在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单一的展览空间只能吸引那些专家学者前来,如果是家庭或个人休闲,则需要更多辅助功能来完善美术馆空间,现在的美术馆空间已经考虑到休闲的场所,例如很多美术馆都有附带的咖啡厅、茶吧、商店和俱乐部等,中国的很多特色的中国风美术馆有一些特殊的空间。

2.3科技元素的运用太局限

科技馆和博物馆现在的吸引力往往比美术馆要大很多,美术馆的针对性很强,不像科技馆有很多新奇的技术,博物馆储藏神秘的古物,美术馆主要展示的是古代或现代的画作,还有现代的一些装置艺术或行为艺术。其实艺术和科技有很多结合形式,比如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网上美术馆已成为每家美术馆必有的展示渠道。

3休闲经济下展示空间中人群分析

3.1人群层次类别

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将观展的人群进行了不同的分类,而文章主要是分析在休闲娱乐这个动机下人群的层次类别。虽然说按照年龄或受教育程度进行分类分析是比较全面的,但并没有足够的针对性。休闲娱乐既然是源自于人类生活的,那么按照人类活动属性进行的分类研究才比较适合文章的研究方向。按照这个方向可把美术馆参观人群分为学习知识型、社交休闲型、家庭娱乐型、个人放松型、漫无目的型五种类型,学习知识和休闲并不是相悖的,他们是有交叉关系的,所以这个分类当中必不可少的会有学习知识这个类别。

3.2美术馆中人的休闲行为与心理

以休闲为主的人在美术馆中的参观行为主要为交流、欣赏、互动、游戏、交通等。一面展墙、一条地毯、一块标示牌、甚至一束光线,既能诱发观众的行为,反之又能对观众的行为构成一定的制约因素,观众的行为是观众自身和展示空间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在美术馆的空间之中,人的行为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研究,而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人在美术馆空间的一系列活动,而这些行为和环境又会使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心里做出的信息处理结果又会影响到人的行为,所以这是循环的过程(见图1)。

4现代美术馆休闲空间价值

4.1美术馆休闲空间提供享受带动经济

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式有很多,美术馆对休闲经济贡献的潜力,休闲服务环节对美术馆运作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将美术馆空间休闲化是美术馆新的发展方向,这为休闲产业又添加了一个新的形式。在提到休闲时,人们往往会想到去旅游度假区、酒吧、网吧、商业街等地方,人们还没有形成美术馆休闲的概念。所以重视美术馆休闲空间概念的打造,将会吸引更多的人们走进美术馆,愿意在美术馆中休闲消费。

4.2有利于环境和谐共处

在日本很多美术馆都是建造在环境秀美的地段,在日本的美术馆空间规划之时十分注重室内与室外环境的融合,如妹岛的二十一金泽美术馆扁平的圆形,并利用360°透明全开放的玻璃将室外的自然风景引入室内。其实不光是风景,有的时候引入自然当中的声、风、光等元素也是带给人舒适体验的方法,这样更容易使人形成立体的自然感受。

5休闲一体化的美术馆综合性空间

5.1单元模块灵活性

因为美术馆经常会变换展览的内容,要使空间适应当时展出的艺术主题,所以面对这样的特性,休闲空间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如何实现这样的变化就需要休闲空间具有弹性,能够灵活多变。

5.2利用科技提高观者情境互动体验

科学技术的种类有很多,比如声光电的运用,刺激观赏者的视知觉,使观众达到身临其境的认知感受,这些有科技含量的方式不仅可以运用到艺术品本身,也可以作用于艺术品的讲解和浏览线路上,我们进入展厅,在周围昏暗的环境中,随着一片灯光走向艺术品前,在艺术品的周围不再是纸质的文字讲解,而是通过视频的形式播放艺术品的故事。

参考文献:

城市休闲导语:后现代人的生活 篇6

20世纪以后,每年的工作小时量几乎下降了一半,以至于一个富裕国家的一家之主现在每年在市场上仅仅工作1700个小时。有些国家已经降低到1600个小时。由于家务工作的电器化,现在一个典型的已婚妇女同样也花更多时间在闲暇而不是工作上。

到此为止,我仍然注意到工作和闲暇二者之间的差异,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将这些富人称为有闲阶级,我们不应该认为“有闲阶级”中的人们都是懒惰的。在青年的时候他们曾经是学生和运动选手,在中年的时候他们曾繁忙的工作,在老年的时候他们也曾是法官、主教、商业巨头和艺术赞助人。这些人非常富裕,所以谋生并不是他们所考虑的问题,他们之所以充分的闲暇完全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所以闲暇不是懒惰的同义词,实际上是指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正如爱尔兰剧作家肖伯纳所说的:“劳动是做我们必须做的事情,闲暇是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而休息是什么事都不做,同时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从疲惫中得到恢复。”

为什么最近几年中谋生工作的时间大量减少呢?

在一个大部分人缺乏充分营养和其它生活必需品的世界里,自我实现意愿确实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但是在一个即使连穷人也富裕的国家中就不是这样了。食品、衣服和住房,过去占价值总消费的四分之三,现在在富国仅仅占12%。另一方面,闲暇从总消费的18%上升到67%。在卫生保健和教育方面的支出也有巨大的增加,从小于总支出的2%到大约占总支出的15%。产出的富裕部分,用于教育和卫生保健这样的服务业当中。今天的中学生在健身房中所学到的东西比一个时代以前大学研究生还多,更不用说两个时代以前,而且现在的青少年对于电脑懂得比他们的父母还多。

结论是闲暇带来经济的增长。以美国为例,我个人粗略的估算表明,如果允许加入闲暇时间增加、卫生保健质量改善、教育质量改善这一类因素的话,过去一个世纪中美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几乎能够翻一番(从每年1.8%到每年超过3%)。

试论休闲体育与现代城市的发展 篇7

一、休闲体育有助于改善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随着城市的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变化、自然环境的破坏等, 导致职业病出现, 如矽肺、辐射病、风湿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心脏病等, 甚至是工伤、工亡;导致环境破坏严重, 如大气污染, 还有酸雨;水污染导致河流、湖泊变成死水, 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人、畜饮用水被污染不能引用并强烈致癌;土壤污染。如果终日处于一种紧张、压抑的情绪状态, 必然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城市主体是人, 是人的运动赋予城市以生命。劳伦斯·哈普林说过“人的参与和活动是城市的基本要素”。为了满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不同需求, 人需要借助一种手段来达到目的, 而这种手段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活动。休闲体育健身运动除了能够增强体质外, 也是人们释放压抑情绪的良好方式。休闲体育健身的生理机制, 主要是指人体通过新环境 (包括不同的社会和自然环境) 和颇具娱乐性的身体活动对大脑的转移性刺激, 使大脑中原有机体疲劳、精神紧张、情绪复杂等兴奋点发生根本性的转移, 或者说大脑中的优势兴奋灶已被十分积极而活跃的休闲运动所占有。这样一来, 对其他的兴奋点起到了良好的抑制和调节作用, 使大脑和整个身体条件反射系统的机能得到良好的改善。在体育运动不断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同时, 体育运动又有效地抑制和消除了因工作、学习而形成的机体疲劳、精神紧张、情绪复杂等身体状况, 最终使人体不断获得健康发展的良好效果。

二、休闲体育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体育来源于生活, 也必然回归于生活。体育生活化、休闲化, 作为全民健身的新理念, 日益深入人心;关爱生命、享受生活、崇尚运动、回归自然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而休闲体育倡导走到阳光下、贴近大自然, 具有大众性、多样性、娱乐性和健身性, 最能吸引人们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中来, 最能使人们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

我国自1995年5月起, 开始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 1999年又推行“五一”、“十一”、春节3个长假, 如今国家假日全年为114天, 人们的1/3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由于人们支配休闲时间增多和相对集中, 使得人们支配休闲时间的方式出现倾向性变化。休闲体育成为城市居民欢度闲暇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人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 依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 自由选择自己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适合的体育项目来舒缓压力、宣泄情绪、锻炼身体。因此, 可以看出休闲体育正在进入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

体育本身具有重要的休闲功能。寓健身和娱乐于一体的健身体育, 已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方式, 在西方是被当作自由的一种途径, 是哲学艺术诞生的基本条件, 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古希腊奥运会的诞生。体育休闲在我们国家重要性并不亚于竞技体育。体育的社会意义就是要倡导更多的人, 倡导全社会来关注休闲, 最终让人们在体育中达到自我的精神追求, 达到一种休闲的状态, 形成社会文明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方式是需要体育主管部门、需要媒体来呼吁和倡导的,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得到提升, 体育活动才能实现非常健康的状态。

三、休闲体育有助于促进城市的经济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休闲体育的经济功能日益显著。休闲体育有其强大的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 通过其自身的活动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是当代社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休闲体育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它主要是提供物质形态的特殊消费品。休闲体育的发展增大了人们对体育用品、体育竞赛和相关产品的需求, 正成为体育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消费观念的改变, 闲暇时间的增多等。体育将成为市民提高生命效率, 振奋精神, 充实生活的重要手段。现已从单纯的体育锻炼转向体育消费、休闲健身领域。由此孕育出体育休闲产业的不断发展, 已成为城市经济的增长点。

休闲体育作为时尚潮流, 在本质上追求更健康、更加快乐、更有品质的生活, 其本身就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内容。积极为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是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同时, 休闲体育又孕育和催生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需求是发展的原动力, 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需求经济, 休闲体育造就了一个以旅游业、休闲观光、文化产业、体育设备制造产业等为支撑的庞大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 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事实表明, 休闲体育已日益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历史看, 城市的生产主要依赖制造加工业的繁荣, 而如今的城市经济模式已经开始转变, 越来越依赖休闲活动的兴旺发展了。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于各种休闲要求的实现。城市吸引企业投资, 光有工业区、开发区和可观的市场收益已经不够了,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质量”、社区生活服务水平。而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 大部分都是同休闲有关的, 如公园、绿地、体育设施、自然环境等。由此表明, 现如今社会经济的发达, 休闲产业的兴旺, 必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

四、休闲体育有助于塑造城市的形象

塑造城市形象, 是人们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比较自觉、主动地面对历史与未来, 根据本地实际和特色, 充分发挥城市总体作用和综合竞争力的过程, 是人们能动地发挥和创造。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形象, 这个形象在不同时代有不同标注。比如说工业化时代, 很多城市希望用产业和摩天大楼代表自己, 如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但是现在已经不是了, 他们更希望用所谓的大事件, 包括体育、文化、艺术这样的活动改变原来所形成的那种给人们留下比较厚重工业化的城市形象。

现代城市建设中, 要以人为本, 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尤其是要针对城市居民在休闲、娱乐、健康等方面的需求, 加强城市广场、社区文化场所以及体育场馆建设, 为城市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 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和硬件设施实现城市建设。事实已证明:当今无论是世界性的还是洲际性的比赛, 以及国家和省级的大型运动会或单项比赛, 都将加快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体育场馆、道路交通、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城市绿化等, 这不仅能大大提升该城市的品味, 而且有助于塑造城市的形象。

五、休闲体育有助于丰富城市文化生活, 提升城市知名度

休闲体育发展水平不仅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而且也是塑造城市精神的有力之手。体育的魅力在于活力与激情, 体育的追求在于超越与自强。“更快、更高、更强”不仅是体育精神, 还可以扩散到其他领域, 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 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精神力量。因此, 许多城市都把发展体育、争办大型体育赛事作为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如在世界地图上我们能够找到海口, 而且在“全球影响力地图”上也可以找到海口。如果换一个城市, 比如广东的湛江, 湛江在世界地图是可以找到的, 但是在“全球影响力地图”上可能找不到, 因为全球影响力地图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的, 所以现在很多欧美国家通过体育来提升一个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六、结语

论现代科技影响休闲的内在机理 篇8

关键词:现代科技,休闲,内在机理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一次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 它不仅改变了科学技术的原有面貌, 而且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模式。因而, 现代科学技术必将对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现代科技发展为休闲生活成为现实提供了条件

首先是物质条件。就休闲的直接生活层面来说, 要使休闲成为一种更为广泛的大众化的生活方式, 休闲必须具备富足的物质生活这一现实条件;而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一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事实上,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高度地评价了科学的生产力功能, 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人类休闲生活的发展与变化, 需要借助科学技术这一强有力的武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力量, 它可以通过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知识和能力, 进入生产过程并且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 使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此时摆在人们面前的就是如何有意义地生活, 即如何使生活的重心由工作转向休闲, 这时休闲就具有了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

其次是精神条件。在工业社会中, 机器大生产压抑了人的个性, 人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动化生产工具的使用, 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机械的脑力劳动正在逐步退出工作领域, 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机器的协调和控制成为人们工作的主要内容, 工作兼顾了人的创造性需要和情感需要, 智力劳动与智力成果使人产生满足感。同传统工作相比, 信息时代的工作不仅更符合人性, 而且工作过程本身能给人带来某些快乐, 为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人们在工作、生活以及休闲中有了更大的主动性。而且,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休闲空间不断拓展, 休闲内容与方式日新月异,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休闲资源库, 为人类休闲生活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再次, 休闲生活的实现还得有社会生产关系的保障这一条件。杜玛泽迪耶认为, “休闲在数量上的增长, 既是由于技术的进步, 也是由于个体从庞大的社会体制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在私有制社会里, 由于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 只能被迫为统治阶级劳动, 休闲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奢望。统治阶级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休闲生活, 他们的休闲是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艰苦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在阶级社会中, 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 基本无休闲可言。虽然现在西方许多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制度, 但是人们的休闲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 因为在现代资本主义阶段, 一方面新的科技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扩大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 提高了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促使着社会群体观念的转变, 对休闲的价值也将日益觉醒和重视, 通过休闲来获得自我肯定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另一方面, 从全局讲, 科技的进步却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对其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局部调整。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 现有的不合理社会关系, 必定因不适合知识经济继续发展的要求而被改造。同时, 信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科技和高文化结合, 要求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 发挥人的创造力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从而使社会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并使人成长的各种条件 (工作和休闲、物质和精神等等) 之间实现平衡。因此, 休闲就获得了重要的地位。这种由知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提出的发展要求, 必然要求冲破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束缚。而在社会主义社会, 消除了私有制和阶级对立, 劳动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已经不是为了极少数人的私利, 而是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服务。因此, 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休闲是以人为本的休闲, 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休闲。

二、现代科技发展为休闲生活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劳动生产率也相应得到提高, 这就使得劳动者工作时间大大缩短, 从而拥有大量可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科技技术在社会生活及家务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使家务劳动时间缩短和闲暇时间增加;科技进步使人类体质得以优化, 寿命延长, 从而在绝对时间上增加了人的闲暇时间。到了信息社会, 人们感受到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闲暇时间不断增加。我们知道, 休闲的前提与载体就是要有大量的闲暇时间, 科技进步满足了这一前提, 为休闲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为休闲生活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三、现代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现代化生产方式必然造就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生活方式。这种形势下必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发生质的变化, 即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生活。首先, 人们的生活态度发生了转变。以前由于科技的落后, 物质财富极其匮乏, 人们必须依靠艰辛劳作来换取暂时的生存或温饱, 辛勤劳作、吃苦耐劳自然成为人们的操守。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财富的日益丰富, 人们的生活态度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物质财富的满足让位于人们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追求快乐幸福, 实现全面发展, 体现自我价值, 已经成为人们基本的生活态度。其次,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得社会由“生存型”逐步向“享乐型”转变, 人们的生活也由温饱逐步走向小康乃至全面小康。同时, 科技进步使家用设备现代化, 缩短了家务劳动时间, 人们有更多的闲暇去休闲。在各个行业中, 人们的工作环境变得舒适宜人和富有人性化, 体力强度降低, 更有精力和时间去享受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

四、现代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形态

科技在探究自然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同时, 也更新了人的思想观念, 改进了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 也改变了人的价值形态。国外一些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区分了与三种社会形态相联系的三种价值形态:农业社会形成的是寻求温饱的价值观, 工业社会形成的是物质成功的价值观, 信息社会形成的是自我表现的价值观。这种价值形态的转变, 构成了人类文明形态转变和社会发展范式更替的重要标志。农业社会的价值观是寻求温饱, 是由生产力水平和当时简单手工工具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工业社会追求物质成功, 是因为工业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下实现的, 更主要的是由于大机器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信息社会寻求自我表现, 是由知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因为信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要素是知识、是人才, 因此这必将是一个“知识资本”、“人才资本”的社会, 整个社会生产模式将发生转换, 即由“人对物”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向“人对人”的生产模式。有知识并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人的生产将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而人自身的发展离不开“时间自由”, 即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利用。这必然导致休闲地位的上升和价值的升值。

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中, 人们的价值形态是从寻求“物质成功”到寻求“自我实现”, 人们的价值观经历了从现代化到后现代化、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的变化。在过去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时候, 人们普遍的心态是宁愿要增加工资, 也不要延长闲暇时间。在经济达到一定阶段以后, 人们的选择出现相反倾向。不少人“不愿意为工作而牺牲其他”, 而“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生活中去”。在保证生活质量的提高上, 休闲就成为人们强调的关键方面。

五、现代科技发展推动人们对休闲价值的理解

越来越多的休闲时间, 带来了人们生活态度、方式和价值形态的变化, 人们对休闲价值的理解也随之发生变革。当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时, 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为谋生而从事的劳动占据了很大比例, 基本无休闲可言。伴随着科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休闲从“贵族特权”到“平民享有”, 现代意义的休闲生活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 随之人们的休闲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休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们开始把休闲本身看成是一种目的, 而不是从属于工作。更多的人认同了休闲是通过各种方式展现个性和发展自我身心, 体现着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 也是在寻找人生的意义。

现代科技的进步, 使得休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 成为人类进步和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休闲正以崭新的姿态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1][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 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2]D哈丁, J希克斯普尔斯.新的工作价值观:理论与实践[J].刘洁, 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1996 (3) .

扎染工艺在现代休闲女装中的运用 篇9

1、扎染服饰在现在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

扎染是我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 悠久历史显示出它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它独特的韵味在现代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和时装界的青睐。它与服装设计紧密结合, 丰富了服装设计的艺术语言与表达形式。现代扎染在休闲女装中展现出是一种极为典雅而富有情趣的基调, 具有朴素、大方、清新活泼的艺术风格, 给人一种自然古朴的美感。

现代扎染形成的花纹图案也是独一无二的, 人们很难做出两件完全相同的扎染产品, 它的特色符合了现代新女性追求的与众不同的气质。扎染的纹饰自然活泼、别具特色、怀旧的艺术思潮, 也成为今天为国内外流行服饰接受进而发展成为主流工艺之一的重要原因。

2、扎染服饰时尚化研究的意义

扎染的流行在于它独具东方文化特色和回归自然的休闲风情, 有着诠释现代时尚流行并具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重要特性, 它在服装面料选择、色彩搭配和图案创意方面, 符合现代审美的价值取向。扎染服饰以它特有的设计感和自在感成为了人们“下班后的时尚”, 愈发时装化的设计更是让某些时尚女性穿到街上去, 成为了新一类的工作服和活动服, 让扎染服饰渐渐也像时装一样, 变得时尚与美丽。

二、扎染工艺在休闲女装中的表现方式

1、现代休闲女装的发展状况

休闲女装是区别于工作状态下的紧张、拘谨而展示轻松、自在的感受。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人们越来越渴望摆脱束缚、回归生活、放松自我, 因此休闲装已不再是局限于年轻人的服饰, 也成为上班族的新宠。在着装理念上她们更在乎表达自我的独特与向往, 她们不仅渴望舒适惬意的生活, 也要求求新求异, 表达自我的需求, 使休闲服装设计有了更多运用和表现的空间。

如今时尚休闲女装的发展越来越壮大, 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推广, 也成为了休闲女装发展的一大趋势, 休闲女装一改往日单一, 传统艺术与现代潮流的巧妙结合已然成为休闲女装中的一大亮点。

2、现代休闲女装中扎染的装饰手法

传统艺术在服装中的运用, 必须准确的掌握设计中的审美尺度, 所以在休闲女装的设计中必须尽己所能的美化女性外在形象。作为传统艺术之中的扎染工艺的表现手法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 突破了传统意义的扎和染的限制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工艺手法的多色交融的新形象。同时扎染在服装中装饰的比例能够不同程度的提升服装的魅力。扎染图案在服装上的装饰分为以下几种:

(1) 整体装饰

整体装饰同常是以扎染艺术作为服装设计的重点和亮点, 设计中心是为凸显扎染图案的肌理表现和丰富的色晕变化上, 完美的展现图案完整性。

(2) 局部装饰

局部装饰通常分布在服装的边缘部位或者中心部位。边缘部位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凸显服装的主要表现部位并强化服装廓形特征。而中心部位具有醒目的集中视觉效果。

3、现代休闲女装中扎染的风格表现

根据扎染女装所表达的不同图案、色彩、面料进行以下风格的分类。

(1) 抽象写意风格

写意讲究的是一种偶然、随意的即兴创作美感。没有规定的形状位置的表现形式, 无拘无束、酣畅淋漓的自由之美。创造出抽象和彩墨渗染的肌理效果, 相比工业印染, 在染艺上随意灵动, 无迹可寻, 很形象地诠释了现代女性的生活方式。

(2) 烂漫乡村风格

乡村风格以其简单的造型和明快的色调传达出自然清新的复古美感。在现代这个时代, 回归自然, 本色生活正式都市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心境表现。在乡村风格的服装中最常运用的是段染工艺, 这种传达原是朴素的气质与当今主流价值观是完全契合的。

(3) 青春时尚风格

扎染艺术作为一种时尚风格的表现形式, 在图形设计上根据流行趋势来借鉴流行元素, 运用新型的创新工艺实现不同的前卫效果, 赋予服装现代的活力和时尚的新外观。在图案、色彩和款式上的创作给与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

(4) 张扬街头风格

街头艺术风格具有挑战、反叛传统的审美形式, 强调一种艺术的多元化、个性化, 最求破坏性、颠覆性的叛逆与滑稽。在传承传统的同时, 融合西方多种工艺手法传达出街头时尚的艺术气息, 彰显现代女性独立个性的风采。

三、扎染工艺与休闲女装设计的创新

1、扎染与服装款式设计的融合

前几年流行的扎染在休闲女装上的运用多为整体扎染, 全身都是扎染纹样, 初穿给人一种朴素的美, 但穿的人多了, 便产生视觉疲劳, 难以长期流行。当某种设计或格调被太多人设计和使用时, 他变得不再特别, 并且很快就会被其他风格所代替。所以打破传统整体扎染的模式, 将扎染技法融合到款式设计中, 采用拼接、镶嵌、分割等手法使服装富有视觉节奏感。以现代扎染各种工艺语言来衬托和配合款式, 从而烘托款式的风格倾向, 体现服装款式与图案和谐一致整体美。

2、现代扎染工艺在艺术表现创新

现代扎染艺术人们在追求传统艺术最高境界的同时, 能够创造出满足现代生活审美情趣的重要艺术形式尤为重要。为了跟随时尚的步伐, 结合数码图形创意的现代扎染图案设计对创意设计来讲更为快捷方便, 也更容易达到预想的效果。休闲装中很注重混搭的效果, 亦可以尝试将扎染与蜡染、手绘、织绣、型印等艺术手法联合或交替运用, 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同的艺术手法相结合使服装富有层次感, 凸显一种律动的美。

四、结论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 取之于蓝, 而青出于蓝。作为一种传统造型艺术的扎染, 造型图案千变万化, 风格种类异彩纷呈。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只有吐旧纳新深度挖掘扎染的视觉语言和张力, 扎染艺术才能长存而不枯竭。在设计中, 如何把传统文化与时尚相结合, 如何通过服装这个时尚语言, 来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艺,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仍需要我们不懈的思考与探讨。

摘要:扎染艺术历史久远, 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发展到现在产生了许多新的创意和独特的风格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现代休闲女装设计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它的运用是传统与自由的完美碰撞, 使得现代休闲女装即带有民族特色, 又不失当下流行气息。

关键词:扎染,休闲女装,风格,创新

参考文献

[1]钟茂兰.民间染织美术[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

[2]顾鸣, 刘素琼.艺术染整的多种表现技法[J].中国制衣, 2005 (08) .

[3]鲍小龙, 刘月蕊.扎染与蜡染的艺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薛再年.扎染纹样造型的表现和设计方法[J].艺术百家, 2011 (S1) .

[5]龚建培.关于扎染意境的思考[J].艺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版, 1997 (02) .

现代休闲 篇10

1 现代休闲服务业是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1.1 发达国家已全面进入休闲时代

1999年第12期的美国《未来学家》杂志刊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未来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 休闲、娱乐活动及旅游业将掀起下一轮经济大潮, 并席卷世界各地”, 2015~2020年, 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 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事实上, 这些预见在发达国家早已验证, 且比预期更快。

现在, 有些发达国家的休闲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休闲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占整个就业人数的比重日益加大, 休闲服务业已成为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以美国1990年为例, 全美国消费者在娱乐性商品和服务方面总共花了2800亿美元, 占全部消费支出的7%, 再加上其他的休闲支出, 仅1990年美国一年的休闲消费就超过1万亿美元, 大约占全部消费支出的1/3, 休闲已成为美国第一位的经济活动。[2]

1.2 中国已具备现代休闲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条件

国际经验显示, 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 休闲经济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300美元, 我国整体上已经具备了休闲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条件。[3]另外, 我国法定休闲时间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95年开始, 我国实行周末双休日工作制, 人们的闲暇时间得到很大提升。1999年实施“三个长假日”, 由于消费时间过度集中, 影响了人们休闲质量的提升。2008年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法定节日, 全年法定节假日达到115天, 且假日分布合理, 再加上带薪休假日, 全年累计有1/3的时间是休假日。闲暇时间的增加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休闲需求, 利用闲暇时间来放松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经济发展, 交通、通讯、住宿等条件不断改善, 大量涌现的KTV包房、歌舞厅、健身房等休闲场所, 进一步带动、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近几年, 许多公园、场馆纷纷对外免费开放, 进一步推动了人们的休闲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时尚消费的热点, 健康、舒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丰富多样的闲暇消费方式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各种休闲活动来获得放松, 恢复精力, 为现代休闲服务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3 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现代休闲服务业具有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高、吸纳就业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等功能和特点, 现代休闲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已把现代休闲服务业培育成重点产业、支柱产业。2002年, 杭州市在我国率先提出发展休闲经济, 并于2006年进一步提出要建设“东方休闲之都”, 目前已形成了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餐饮和都市购物等五大休闲场所, 现代休闲服务业已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都、无锡、青岛、福州等城市也大力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 迄今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1.4 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契合我国的发展战略

现代休闲服务业跨生活与生产两大领域, 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环境要求高、带动系数大等特点, 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符合中央确定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如河南焦作是依靠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 以前是以产煤著称的“黑色经济”城市, 如今以旅游为龙头, 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扩大了就业, 保护了环境, 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位, 以“山水焦作”的旅游城市闻名于世。

对于河南省而言, 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不仅是突破资源约束瓶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同时有利于吸纳就业、提升人们生活质量, 对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河南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的优越条件

2.1 区位良好, 交通便捷

河南省位于中原腹地, 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枢纽作用, 是中部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铁路网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京广、陇海、京九、焦柳、太焦、侯月、新菏、新月、宁西9条铁路干线和洛宜、汤鹤、安李、石林4条铁路支线在河南境内交会。近年来, 河南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截止2011年底, 河南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196公里, 居全国第一位, 以郑州为中心, 一个半小时可以到达中原城市群的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个省辖市。航空运输快速发展, 全省有郑州、洛阳、南阳3个民用机场, 已开辟国际国内航线近百条, 2011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以上空间区位优势为河南现代休闲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2 自然资源丰富, 休闲设施完善

河南省自然禀赋优越, 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 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7个;自然保护区33个, 面积759.13千公顷,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森林公园101个, 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0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2.68%。同时, 拥有鸡公山、洛阳龙门、嵩山、王屋山─云台山、石人山、林虑山、青天河、神农山、桐柏山─淮源、郑州黄河10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这些风景名胜区有着无数的山林、峰峦、峡谷、瀑布, 空气清新、气温宜人。另外, 水源富足, 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均流经河南, 连接这些水系的有丹江、白河、伊洛河、济水、卫河等数十条河流, 还有小浪底水库、南湾水库、鸭河口水库、陆浑水库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水库, 这些河流和水库不仅有宽阔的水面, 而且沿岸有大面积的滩涂和湿地及防护林带, 这些都是发展休闲旅游的良好资源。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河南的17个地级市, 20个县级市以及89个县城都程度不同地建设了如公园、游乐园、博物馆、体育场馆、影剧院、歌舞厅、酒吧、茶楼、餐厅、美容院、洗浴中心等文化休闲和康体娱乐场所。另外, 河南省共有4A级以上旅游景区84处, 星级酒店503个, 出境游组团社和国内旅行社1101家。[4]完善的休闲设施为发展文化娱乐、餐饮休闲、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奠定了基础。

2.3 历史传承悠久, 人文底蕴厚重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先人们在这里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明, 在由夏朝至清朝的4000多年里, 河南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余年, 先后有20余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 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商丘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河南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省份之一。同时,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5个, 涉及民间文学、传统舞蹈、戏剧、美术、技艺等涵盖了国家公布的各种类型。洛阳、郑州两个片区, 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段三条线性遗产, 巩义宋陵等19处大遗址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重点保护项目。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诗词文化、功夫文化等博大精深。河南境内有少林寺、龙门石窟、相国寺、佑国寺塔、殷墟等名胜古迹。这些为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4 经济快速发展, 居民消费能力强

河南省政府财政状况良好, 居民相对富裕, 科教水平较高, 为休闲消费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据统计, 2011年河南省全年生产总值27232.04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4.80元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04.03元。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22.90亿元, 比上年增长18.1%, 其中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逐年上升。家乐福、国美、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日益完善, 商品市场供应充足, 影视娱乐业、动漫业方兴未艾, 现代休闲服务业发展迅速。

3 加快河南现代休闲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转变休闲观念, 制定合理的现代休闲服务业发展规划

河南现代休闲服务业难以出现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 在于不少人在休闲观念、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某些偏差和误区。比如, 有的以传统意义的“休息”代替现代意义的休闲, 有的片面认为, 追求休闲娱乐就是追求“低级趣味”, 发展休闲服务业就是“不务正业”。只有破除这些思想障碍, 才能营造有利于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的良好舆论氛围。现代休闲服务业要得到快速发展, 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各级政府应积极制定本地区现代休闲服务业发展规划, 提出现代休闲服务业发展目标, 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 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

3.2 丰富休闲产品, 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要

目前, 河南休闲服务业中旅游休闲业占了很大比例, 文化和娱乐休闲业以及其他休闲服务业相对弱小。河南要因地制宜,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产业资源, 丰富休闲产品, 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要。

(1) 培育壮大餐饮服务业, 提升餐饮业的文化内涵。民以食为天, 餐饮是休闲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千年来, 饮食从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逐渐升华为人类的一项文明享受, 河南老字号餐饮如洛阳真不同、开封第一楼等都是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将民间饮食制作技艺与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巧妙结合起来, 让顾客边听、边看、边尝、边思, 使顾客乐在其中, 既为企业的品牌宣传增加了新内容, 也为客人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附加值。

(2) 开发演艺产品, 促进休闲消费。河南省的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武术等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 地域特色明显,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价值。将这些表演艺术类文化遗产开发成演艺产品, 可以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共赢, 提升区域旅游发展竞争力, 促进休闲消费。如依托于民俗民族歌舞基础打造的演艺产品《印象·刘三姐》, 于2004年公演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自上演到2008年底, 演出场次接近2000场, 观众人数近3000万人次, 票房收入近6亿元, 《印象·刘三姐》已成为旅游者赴桂林欣赏的精神大餐。[5]

(3) 根据不同人群的休闲特点, 提供不同类型的休闲项目。为年轻人提供激情狂欢型休闲, 为老年人提供闲庭信步型休闲, 为情侣们提供浪漫风情型休闲, 等等。休闲服务机构提供休闲服务时应注重细节, 体现人性化、个性化和亲情化, 为消费者创造值得回味的愉悦、健康、快乐的体验和感受。

3.3 落实现代休闲服务业政策, 优化休闲服务业资源配置

2008年6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 列出了河南省服务业发展重点, 其中诸多方面都与休闲服务业密切相关。随后, 河南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中, 制定的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规费减免以及财政、土地和价格支持等一系列政策,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中诸多政策完全适用于休闲服务业, 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 抓好这些政策的落实。为加大现代服务业投入力度, 2008~2012年河南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产业发展。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 优化休闲服务业资源配置, 促进休闲服务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一方面, 对产业带动性明显的度假旅游、文化娱乐、康体美容等行业龙头企业在发展上给予政策倾斜, 充分发挥优势休闲服务业龙头企业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 着力扶持一批现代休闲服务业重点企业和若干个休闲服务业特色园区, 国家、省、市在资金、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 逐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管理规范的现代休闲服务业基地或园区。

3.4 重视人才, 为现代休闲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现代休闲服务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 现代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休闲服务业管理精英人才支撑。目前, 河南现代休闲服务业人才缺乏, 整体素质不高, 一方面应有计划地引进如管理、旅游、物流、运输等行业急需高级人才。另一方面, 休闲服务业部门可以通过委托、定向培养、双向交流等多种途径,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 有计划地对自身人才进行各类培训或进修, 更新原有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 培养一批休闲产业的营销、管理精英人才, 并完善休闲产业优秀人才、特殊人才的使用与激励机制。

4 结语

现代休闲服务业已成为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国家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河南现代休闲服务业已具备相当基础, 正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发展空间巨大。我们相信, 在不远的将来, 现代休闲服务业在河南一定能够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成为拉动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增多, 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时尚消费的热点, 休闲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河南具有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的优越条件, 并已具备相当基础, 但必须从转变休闲观念、落实休闲服务业政策、丰富休闲产品、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加快现代休闲服务业发展。

关键词:河南,休闲服务业,条件,对策

参考文献

[1]卿前龙.休闲产业:概念、范围与统计问题[J].旅游学刊, 2007 (8) .

[2]马惠娣, 王国政.休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J].瞭望新闻周刊, 2000 (34) .

[3]王新前.扩大内需与发展休闲经济[N].中国经济时报, 2009-4-13.

[4]河南省统计局.201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2-2-29) .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gb/qstjgb/webinfo/2012/02/1330470015621925.htm.

现代休闲 篇11

关键词: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环境设施要素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01-01

在当今高楼林立的都市,人们更希望走出去,到有别于日常生活工作、接近自然又体现人文的环境中去。因此,城市中各种公共休闲空间如街心公园,休闲广场等也随之增加。如果说公共休闲空间承载着人们日常的休闲娱乐活动,那么其中的设施就是这种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的研究对我国城市环境的改善有很大促进作用。所以本文以公共休闲空间设施设计为主题对环境设施这一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素进行关注和研究。

1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

1.1 城市公共空间构成要素

古代西方的城市公共空间多由一组公共建筑群组成,如神殿群、市场、政府机构建筑、广场、纪念建筑群、体育竞技场等,通常是用建筑围合成空间形成一体化的连贯的功能场所。这类场所对城市的大多数人开放,进一步成为城市公共活动场所。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范围内由建筑实体围合的对公众开放的可以进行聚集性活动的空间。要构成这样的空间需要以下几个要素:(1)界面感。与我们所熟知的建筑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一样也是由界面围合而成的,只不过室内空间由既定的地面、墙面、天花围合而成,而城市公共空间的界面更为灵活,可以是大地水体、天空,也可以是建筑、植物等。(2)领域感。城市公共空间是有别于个人私密空间的,其主角是城市居民,其中进行的公众活动复杂多样,有动有静,有公共的、有半私密的,这就需要营造不同的领域感来支持不同活动的开展。

1.2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内涵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是将环境设施的设置范围限定在公共休闲空间这一特定的户外环境中,为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员提供休闲活动所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同其他的环境服务设施一样具有相应的使用功能和社会价值,但需要指出的是公共休闲空间服务设施有其特殊性,它直接为人们的休闲活动服务,人们在休闲的过程中心态是放松的,更有可能去关注自己周边的事物,特别是自己要频繁使用的设施。因此,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的设计更要求设计师以游憩者的得心态反复审视自己的设计是否与环境相协调、与参与休闲活动的游憩者的心态相符,是否自己的作品能与游憩者产生一种对话,使其欣赏,品味甚至流连。

2 现代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设计的相关要素

2.1 人与环境要素

2.1.1 人的要素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是由人设计和制造的,以为人服务为目的。因此设施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环境设施的研究自然要关注人本身的需求和期望。(1)人对设施的生理需求人在公共休闲空间中的行为类型复杂多样,一般有观赏、散步、娱乐、锻炼、交谈、表演、浏览等。模式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模式下人们的行为主要是观赏周围景色和交谈等,因此不可能长时间的站立,都要下意识的寻找可以依凭和就座的休息设施。动态模式下人们的行为变得更为复杂,需要与之配合的设施就得更加多样才能满足人的行为需求,如人们在休闲空间中要找到自己想去的活动场所,就要有路牌、标识牌等设施;夜晚在空间活动就要有景观灯来提供照明。(2)人对设施的心理需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仅仅满足人的行为需求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人们对审美的需求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2.1.2 环境要素

设施的设计都是以一定的环境为背景的,我们都能观察到同一功能的设施在不同的环境中能演绎出许多的形态,这除了设计师本身的设计理念和审美偏好外,与设施所放置环境不无关系。

(1)自然环境对设施的影响。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走来,到现在可以建设大规模的城市人工环境,人们受到自然的限制越来越小,由于技术的进步人们甚至可以在恶劣自然的条件下建设宜人的人工环境。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从来就没有降低,如人们在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时还是大规模的引入绿色植物和水体等自然元素,除了生物性的需要外,也包含着对回归自然的向往,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的接触和抗争中体味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社会环境对设施的影响。人是以社会性组织在一起的,人在不断的社会性交往活动中形成了文化、宗教、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即为社会环境,除自然环境外社会环境是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影响最大的因素。以建筑文化为例,西方以石构建筑为主,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各种流派曾出不穷,其建筑形制深刻的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学者称西方的美术史可以用建筑风格来划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则形成了以木构为主的一脉相承的建筑形制。

2.2 功能要素

(1)基本功能。基本功能即为环境设施直接向人们传达的最为本位的功能,如休息设施向人们提供就座依凭功能、景观灯为人们提供照明、信息设施指引人们到达正确的地点等。

(2)装饰功能。装饰功能是指环境设施以其形态、色彩、组合等对环境起到的美化和装点的作用。一种是以自己强烈的艺术处理给人以视觉冲击,“目标就是建立、支持或强化一个地方的地域精灵。”另一种是对环境特点的呼应和对空间气氛的烘托作用。

(3)环境意向功能。环境意象功能是指环境设施通过其形态、数量、空间分布方式等,对环境要求予以补充和强化的功能特性。环境设施往往通过自身的形态以及与特定场所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显示出来。

(4)附属功能。附属功能在公共休闲空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环境设施把诸多功能集于一身,既减少了设施的冗余,又使环境显得整体。如路牌与路灯设施的结合,白天可以看成一个简单的路标,到了夜晚就会发挥照明和引导双重功能。

2.3 色彩要素

(1)色彩的辨识性。利用色彩辨识性的特点,来合理的区分环境中的设施,使它们各司其职,易于我们的辨识和使用,如英国的环境设施往往采用高纯度的原色来与周围环境相区分,一方面增加了设施的识别度,另一方面在城市统一的色彩规划中寻求变化而使城市充满活力。

(2)色彩的美观性。环境设施要想有很好的审美感染力除了要有富有表现力的造型外,其色彩的运用和合理的搭配也至关重要。色彩美常使人觉得物品有舒适、轻快、活泼等感觉,这正是公共休闲空间设施应有的品质,它有利于人们缓解疲劳,振奋精神。另外设施的色彩设计不能只注重其本身,还要着眼于整体的环境,做到与环境相协调。

(3)色彩的象征性。环境设施色彩的象征性多表现在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上,人对色彩有冷暖的主观感受,我们利用这点可以调节人们对环境的不适感受,如出于寒带的地区可以有意的在环境设施的色彩设计方面多加入一些暖色调,使人们的户外活动更从容,而热带的则要做相反的处理。

参考文献

[1]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现代休闲 篇12

一、重视标识导向系统的功能研究, 增强设计的专业性

标识导向系统是一种视觉性、指向性的细节规划, 如何将广场景点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纳入景观总体规划, 并使之成为其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可分两步走:规划和设计。目的是为了突出标识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性和协调性。标识应首先根据广场的主题、功能、空间布局等来确定其内容、种类、数量和位置以及其设计造型、色彩和材料。规划侧重于现实标识系统的信息传达功能, 设计则从艺术的角度体现标识的美观性与协调性。它以行为学、空间环境心理学、人体环境工程学等为其理论基础, 主要研究其景点的功能、结构、环境、特殊需求等数据。结合环境和景点的人文特点, 设计须与工艺要求相符合并以此为前提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 使广场标识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达到美化广场环境的作用。但是, 当下行业情形依然如故。景观标识的设计由专业标识公司负责, 其专业设计人员各自擅长与空间类型不对口, 与景点管理方、景点使用者长期相脱离, 忽视他们在设计、规划上参与性, 专业性显然不足。笔者认为, 应该将专业标识公司里的设计人员按各自擅长的空间类型进行对口、细化, 在各自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各类标识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不断地与项目方交流、研究广场主题、历史渊源, 管理与使用双方意愿, 使标识设计与广场整体规划意向保持一致, 满足双方的共同需求, 提升园林景观标识设计的专业性。

二、研究和表达特定环境, 确保标识导向系统的规范性

中国文化名城众多, 名胜古迹景观举目吸引着八方游客的眼球, 这一中国式的特定环境, 表达出各个时代的景观特征与形象, 赋予人以丰富的气候、资源、意识、文化、信仰、人情等人文想象力和感受力。一个好的景观标识是特定环境的标志, 体现其环境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因此, 城市休闲广场景观标识的设计, 必须考虑其地域性因素, 人文特征, 其文脉的延续性, 亦或说设计必须立足人文资源, 将环境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突出的形象特征抽象化、形象化, 将人文精神的象征赋予标识个体, 把标识系统作为精神传播的载体, 追求设计的艺术与功能的统一, 标识与环境共荣, 历史与人脉相承的审美效果。尤其是在城市化高速进程中和地球一村的国际化进程中, 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正发挥着高效、便捷的导向作用:人们入城、城中活动因有它而感到方便和自由。休闲广场景观虽为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子系统部分, 而其作用不可低估。因此, 它的标准化, 规范化, 国际化的研究与应用, 是建立既体现中国特色又能同国际接轨这样一种无国界视觉环境与城市公共游览空间的必要途径。在广场休闲景观具体设计过程中, 我们要依次使用“符码化”, “代码化”、“文字双语化”之序, 促进国际化沟通能力。事实证明, 象形方法发展于不同文字的一种符号——图形符号, 是自然语言之外的一种图形语言, 其突出的优点是“直观简明, 易懂易记, 便于信息的传递, 被不同年龄、文化水平、不同语言的人都能接受、理解和使用。”设计中, 我们就能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考虑老人、儿童及行动不便的人的需求, 于合适位置建立合适高度的指示标识, 为盲人备留触摸式指示标识, 文字措词恰当, 温和、幽默话语适宜, 发挥其劝阻的功能和保持温馨的心境, 完善其导向, 传递信息和体现人文关怀之理想功能。

三、应用现代化通信技术, 完善标识导向系统服务反馈机制

从使用者角度出发, 标识导向系统服务反馈机制指设计成功并投入使用的设施进行系统评估的体系, 亦称POE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于20世纪50年代末日益完善, 用于检验设计决策的正确性, 找出差距, 总结经验, 提出解决策略和改造建议, 促使与此相类似的设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引入POE评价系统, 即能有利地评价设计人员、管理者、游人的标识功能、形象、标准化和协调性、系统的科学性, 得出客观的评价结果, 又能为标识系统的改造或类似项目的设计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 是对传统规划设计法的一种有力补充和重要的反馈手段。当下, 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日新月异, 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日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所谓的智能化, 亦指有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相汇集的标识导向的应用智能集合。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其技术含量、复杂性程度且越来越高。它以整个城市休闲广场的设施为平台, 以设施、办公自动化和通信网络为三大系统。以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为优化组合, 为人们提供便利、舒适、高效、安全的综合导向系统。智能化的标识导向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 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通信网络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前者指在广场内各智能化标识之间传输语言、数据、图像等与外部网络 (如公共电话网、因特网、数据通信网、综合数字网、卫星通信网等) 相联结的系统, 主要由通信系统、公共广播、有线电视系统、卫星数字电视系统等各子系统相关设施, 其中通信系统则包括电话交换系统、电视系统及入网设备。信息网络系统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行为科学等相关设备, 用以实现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和各种业务系统的应用, 例如, 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及网络安全等。可见, 标识导向系统已不再是独立存在的系统, 在不久的将来, 众多的城市休闲广场将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智能化服务系统跟前, 轻轻点击屏幕上的帮助界面, 人就可与实时在线的工作人员展开视频对话, 直接回答问题甚至是投诉。因此, 除讲究比例、尺度、色彩和质感等一般美学原则和设计手段外, 良好的城市休闲广场标识导向系统设计须采取上述相应对策, 创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反映环境特征、符合规范标准和体现人文关怀的视觉符号。充分利用通信网络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 使居住城市里的市民、外来游客从产生兴趣而形成记忆, 汇成认同感和吸引力, 促使休闲广场这一空间各具景观特色和形象特色, 使景观延续城市的传统文化, 使塑造的形象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而鲜活起来, 从而使现代化城市更好地为现代之人提供优雅、舒适、有序的现代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喜彬.城市休闲广场设计初探.山西建筑, 2007.

[2]李晨.从人性化的角度对城市休闲广场设计的解剖.山西建筑, 2009.

[3]沈雷.刘金亭.公共环境标识导向系统与城市形象系统.美术大观, 2006.

[4]周进.张勇.世博会与上海市公共信息系统设计.艺术百家, 2006.

[5]高源.论无障碍设计在标识环境中的运用.美与时代 (下半月) , 2008.

[6]梁洁.张芳燕.城市公共环境标识导向系统的调查与研究.艺术与设计, 2010.

[7]谌扬.城市公园标识导向系统的重要性及建设意义.艺海, 2011.

上一篇:眼球的涂鸦论文下一篇:部门预算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