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功能

2024-07-30

休闲功能(共8篇)

休闲功能 篇1

1 休闲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1.1 休闲农业的内涵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形式,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品牌,现在已经风靡全国各地。所谓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开展的供人们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生活的新型经营活动。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载体,兼具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功能的新型产业,其特征如下:

(1)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兼容。在社会经济门类中,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本来两者各有天地,互不相融。但休闲农业的出现,无论是其项目设置、设施装备,或是环境条件、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互兼容,并以此而区别于一般的乡村农业。

(2)田园风光和旅游景点的呼应。一般农业所特有的田园风光虽然有其自然、开阔、壮观的特色,但毕竟较为粗犷和单一。休闲农业充分发挥一般农业田园风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加以艺术化改造,如绿化美化,地形改造,并适当设置雅致、简朴、自然的景点和实用、配套的设施,使田园风光得到点缀而增辉,旅游功能也因此而强化。

(3)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的耦合。农业的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旅游业的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休闲农业则是两种功能的耦合,既具有生产功能,又具有旅游功能,即在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以其特有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让人们感受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乐趣,并达到体验生活、增长见识和怡情益智、陶治情操的效果[1]。

(4)生产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统一。农业是以种养业为主的物质生产活动,旅游业是以观光、休闲为主的精神文化活动。这两种活动过程,在过去,一般都是分别在不同的场所展开的。休闲农业则是同时在同一场所使两种过程协调一致。

(5)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互补。农业追求的是物质生产价值,旅游业追求的是精神文化价值,两者的效益是通过各自的价值得到体现的。但在一般的农业和旅游业的项目中,具有物质生产价值的,未必同时具有精神文化价值;具有精神文化价值的,也未必同时具有物质生产价值。因为,生产性和可观赏性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于两者兼备,往往为了这种价值而不得不牺牲另一种价值。休闲农业则可以实现两种价值的互补,即休闲农业一方面以其可观赏性和可参与性使农业的附加值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其生产性和文化性使旅游业价值获得支撑和延伸[2]。

1.2 休闲农业的特点

休闲农业其重点突出一个“农”字,最大程度地保持了休闲农业的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让游客吃的是地方特色的农家风味土特产,住的是青瓦木屋农民房舍,干的是田野农活,玩的是乡村民间娱乐,买的是农家的风味土特产及手工艺品,故其特点非常鲜明。

(1)民俗风情的乡土性。休闲农业的乡土性是由农业自身的区域性决定的。各地的休闲农业由于水土资源和乡土风情的差别,所能适合的农业产业就有所不同,所能提供的休闲农业项目和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内陆和沿海、山区和平原、旱地和湿地,其水土资源都有很大差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一条休闲农业开办的成功经验[3],所以,休闲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山游山,有水玩水。

(2)自然生物性。休闲农业的生物性也是由农业自身的生物性决定的。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都是以生物作为生产对象的。虽然农业都是人为过程和自然过程的统一,但人为过程必须服从自然过程。任何生物都有其自身生长发育的规律,我们不能违背生物的生命规律去拔苗助长。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尤其是参与性的活动内容,无论是种是养,都必须遵循生物规律,否则将造成对农业景观的损坏而失去农业应有的精彩形象[4]。

(3)社会服务性。提供农业旅游是休闲农业重要的目标产品,不仅拥有配套有效的服务设施,而且掌握农事参与、文化启迪的服务方式,既能满足生产服务的需要,又能满足休闲农业的服务性,必然对管理方式和员工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使更多的知识农民大有可为,使家家户户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使乡村与都市的交往更加广泛,使城乡关系更加紧密。

(4)文化多样性。休闲农业所提供的农业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是为满足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方式,一般通过观赏田园风光、参与农事活动、采购农副产品、品尝乡村风味、交流感受意境、分享民俗乐趣等方式,增加见识,开阔视野,达到怡情益智、陶治情操的目的。因此,休闲农业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性、艺术性和情趣性。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由于休闲农业旅游适应市场需求,具有投资小(利用自身现有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回收快等特点,景点资源几乎是就地取材,稍加建设就能投入使用;餐饮资源自产自销,商业成本低。游客参与农事活动把农活的劳作又转化为娱乐而创收。休闲农业旅游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边际效应大,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 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

(1)提高农业附加值。休闲农业既有农业产业的基本收入,又有旅游业的创收功能,使农业生产的运行成为旅游资源。如向游客提供观赏田园风光,参与一些农事活动,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分享农家之乐,感受乡村生活情趣;向他们提供旅游服务,提供食、宿、行、游、娱、购服务,并向他们直销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这样,休闲农业将经营、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及销售等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不仅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供销、农工旅、科工贸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增加了农业经济效益[5]。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调查,每l元旅游收入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据我国成都市的统计,2005年,成都市休闲农业已达5596家,休闲农业直接就业人员5.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人员29万人;实现旅游接待收入7.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收入16.3亿元。湖南省长沙市休闲农业目前已经达到1415家,2007年旅游接待总人数为835万人,总收入超过10亿元。

(2)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加快由自给的小农经济转向社会大经济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还不合理,具体表现在多种经营不足,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调,产加销脱节,贸工农不一体,这也是农业比较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6]。因此,中央一再强调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同时,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例。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合,是农业领域的延伸[7]。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优化农村的经济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在改变经济来源的同时,也使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增加农民收入。休闲农业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贡献。湖南的张家界,在高海拔的山地发展云雾茶、中药材、干果和草食动物,开发绿色食品。在低海拔山地和平地种植粮、棉、油、烟、果和饲养肉猪、肉禽;在风景游览区则发展为旅游服务的蔬菜、花卉、禽蛋、奶品业,并饲养和种植观赏性的动、植物,使休闲农业的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7%,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4%。湖南衡山县龙凤乡,利用楠竹资源,开发了旅游竹笋食品和竹雕、竹帽、竹席等20多种产品,使60%的农民有了乡村别墅,并有90户农民当上了小老板。浙江省四明山镇共有休闲农业29户、床位350余张、餐位1330个,其中2006年新创办20家,可谓初具规模。自试营业以来,接待游客近79070人次,营业额达到188.2万元,平均每户收入超过6.27万元,成为了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新亮点[8]。

(4)有效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加大农村产业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力度和综合开发力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文化资源,适当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丰富绿色之旅,对流转、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着显著的分流作用[9]。休闲农业需要一整套的设施,如:需要住宿、饮食、商场、交通等基础设施,不仅需要管理人员、还需要服务人员和导游等等,能吸收利用大量劳动力就业。况且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没有年龄限制,大部分在30-50岁左右,这部分人往往是处于“种地难增收,出门无技术”的境地,而休闲农业不仅给他们提供了就业平台,而且也可获得丰厚的回报。根据乘数效应理论估算,旅游业每创造1个直接就业机会,将产生另外3个间接就业机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湖南张家界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农民近20万人。昔日许多四处奔波的打工仔带着资金返乡办起了休闲农业。

(5)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休闲农业由于其开放性、动态性,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流往来,旅游带来了人流、物流,更有意识流、思想流。旅游的开发不仅给旅游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更给旅游地带来全新的观念和思想[10]。因此,休闲农业是新的思想观念的“催化剂”。农民通过经营实践、耳闻目染,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举止正在逐渐向城里人靠拢,这样,有利于消除农村不良的陈规陋习和转变农民的生活观念,同时,休闲农业旅游还为农村带来全新的服务观念,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扩大农民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素质,从而提高农村的社会文明,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满足观光、休闲新需求。具有农业旅游功能特色的休闲农业,有着广阔的社会前景。休闲农业的社会生命力就在于它适应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是旅游方式和内容更新换代的新品,既可供观光,又可供休闲。那里清新的空气、幽静的环境、森林的野趣、田园的风光、别致的农居、丰收的喜悦、农民的朴实、民俗的风情、新鲜的土特产品、古老的民间工艺以及丰富的农业文化等,都有华夏独具的魅力和令人崇尚的韵味而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去欣赏、去探秘、去寻源、去享受[2]。

2.2 现阶段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的休闲农业尚处于初兴阶段,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的势头很好,速度在不断加快,分布区域在不断延伸,开办的潜力在不断挖掘,并已在农业和旅游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赋予了显著的中国特色。但现阶段休闲农业的市场定位还不很准确,经营水平还不很高,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

(1)特色不浓。农业旅游是休闲农业的一大功能,有农业的产业依托、有开阔的田园风光、有地方的土特产品、有参与的农事活动、有鲜美的农家小吃、有独特的乡村风情、有直感的返朴归真……,正是有这些特色才对国内外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并为农村经济增添了效益。

然而目前我国现有的休闲农业,自身应有的特色优势发挥得不尽如人意,或是因仿效城市化模式而淡化了乡间的韵味;或是因被零落的村舍所切割而丧失田园风光的开阔感;或是因别具一格的木屋茅舍被混凝土结构的新居所取代而失去地方民族格调;或是因缺少可参与的农事安排而无法给游客有当一天农民的快感;或是因环境卫生不佳而令人生畏。或是虽有土特产可供游购但缺少礼品化的精致包装而感到遗憾。

(2)服务滞后。农业旅游和其他内容的旅游一样,都是属于精神文化行为,崇尚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讲究心情愉快,荣辱两忘;追求怡情益智,陶冶情操。没有周到又热情的旅游服务,给人游乐和生活自如的方便,是难有物我交融和宾至如归的意境的。然而,服务滞后是许多行业的通病,旅游业也不例外,其中农业旅游尤为突出,大多数休闲农业还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如基础设施欠缺,食宿卫生欠佳,从业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导游知识浅薄,服务程序不规范,服务质量不过关,交通不方便,安全存在隐患,活动单调而游而不乐等等。服务滞后已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限制因素。

(3)品位不高。总的来说,目前我国休闲农业还未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文化内涵,还缺少品牌,缺少富有特色的文化品位。尤其是有农业产业功能的休闲农业,格调单一,缺乏可供旅游消费的农业科技、农业文化和人文景观及文化内涵较高的休闲项目,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等满足游客的物质欲望,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的浅层面上;产品单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缺乏娱乐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4)管理不善。休闲农业集农业和旅游业于一体,是综合性、多功能性、开放性的经济实体,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农业和旅游业。但就目前的状况看,这类经济实体的管理却仍未能适应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是管理层的人员素质还很不适应。主要问题在于知识结构不善,管理经验不足,懂农业的不熟悉旅游业,懂旅游业的不熟悉农业,总是顾此失彼,环境受损、服务滞后也就难于幸免。二是经营决策水平低。新开办的休闲农业区有许多是由房地产业、工业、商业的发展商转业投资建设的,他们掌握着经营决策权,由于缺少休闲农业知识,虽知以市场为导向,却无因地制宜和季节控制的意识。因此,在项目选择和方案实施中,往往不是不切实际而不可行,就是错过季节而丧失市场机遇,如无山造山,无水造湖;或舍近求远,盲目引进;或照搬城市化模式,弃土从洋而加大建设成本,延长投资回收期,这些无一不是因决策失误所致。三是短期行为严重。休闲农业是生物性的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条件是不容忽视的,不能只图目前的经济效益而牺牲长远的生态效益,否则就会堵截可持续发展之路,甚至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许多已开办旅游业的自然保护区和园林风景区,几乎都以游人多为荣,而无人流控制的有效措施,重利用而轻保护,使土地非农化失控,并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景观退化,使休闲农业给人的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特色优势和良好氛围受到冲击和淡化[11]。

3 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和拓展农业功能的对策建议

休闲农业既是农业发展的新领域,又是绿色旅游的新热点。近几年来,休闲农业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人们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增加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按照一般经济法律,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上,2000美元以下,是国内旅游消费的上升时期,当今旅游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二是国家关于假日和休假的劳动保障规定,将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推波助澜。根据国家最新规定,每年节假日的时间达到114天,占全年时间近1/3,特别是双休日,极其适合短期休闲农业的旅游;三是当今人们渴求返朴归真,崇尚自然的心态,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毫无疑问,城市里的繁躁,拥挤,喧哗,以及工业的快速发展,正在挤压城市人们的生活空间,催生人们对自然、生态、淳朴的渴望;四是交通事业的日新月异,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极大便利,特别是私人轿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当前交通的发展,非常有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休闲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对策和建议如下:

3.1 休闲农业项目的论证需要从市场定位和区位选择分析入手

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办具有不同于一般项目的特点,它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综合论证。

一是市场定位从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休闲农业首先是城市居民的“后花园”,其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在城市的居民,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然、和谐、休闲的场所。二是区位选择城市边缘区农业地带应为首选,这些区域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和明显的发展优势。通过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带动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发展休闲农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

3.2 休闲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的合理性。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切实保证旅游与生态农业的协调。休闲农业的“农业”内涵,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相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4]。因而对植根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护并得到充分体现,开办时应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应遵循下列原则:必须立足现有基础进行开发,严格控制滥用耕地;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避免对环境和景观的破坏;必须控制休闲农业周边的工业以及城市化等对景点的不利影响;适当控制进入休闲农业的人数,以保护生态环境质量。

3.3 政府要积极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理顺管理体制

(1)明确休闲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通过长期的实践,一般来说,农业旅游区的半径应为29.5km2,才可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因为休闲农业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它的发展必须兼顾农业和旅游的发展规律,使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三大目标,即直接效益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示范观赏性目标[11]。

(2)理顺管理体制,加强规划和创建管理、服务体系在旅游开发区要防止出现管理体制混乱,政出多门的现象,要分清责任,各司其职。政府有关部门应做好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建立一些咨询服务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调查研究与总结,以建立农业政策信息服务体系。此外,还应制定一些优惠扶持政策,如引资、税收优惠等。

(3)建立资金引入机制应广开引资门路,把休闲农业的资金引入计划纳入到旅游业和农业发展的计划中。创建新型的旅游农业投资体制,实现投资多元化,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的力度。

3.4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1)建设休闲农业应放手由企业经营,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职责不分,管理不严,未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结果往往经济效益不高。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投资休闲农业项目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以实现产业的高效益[12]。

(2)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可多种多样

如建立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公司、股份合作企业等。投资方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吸收集体或民营企业参与等。对于休闲农业项目的投资者,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合作企业,也不论是农民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只要符合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好,都应大力发展,给予扶持。

(3)要有市场竞争意识,包括服务质量和价格竞争休闲农业的成功与否或能否持续发展,不但要看休闲农业的特点和内容,还要看价格和服务质量。若景点规模大、成本高、必然导致一些人“望而却步”,造成资源的浪费,形成开业之初兴旺、继而难以维持的局面。同时,服务和管理水平也应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农业知识的内涵和景点的管理上应精益求精,项目安排上也应不断创新,让游客有一种“常新”的感受[2]。

(4)一切活动要以获取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休闲农业的发展,只要在追求每一个项目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就可以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锦.农业的游憩化与产业化探讨台湾休闲农业之发展[J].台湾农业探索,2004(3):23-25.

[2]肖君泽.农家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2-55.

[3]张平远.缓解城市压力的新途径-全球发展城郊观光农业的模式[J].观察与思考,2001(2):9-11.

[4]严贤春.生态农业旅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4-47.

[5]陶开宇.郊区休闲经济大有作为[J].经济沙龙,2003(7):16-19.

[6]李左人.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J].天府新论,2000(6):31-34.

[7]王龙锋,樊喜军.休闲农业促进经济发展[J].扶贫在线,2003(7:5-7.

[8]陶陶,罗其友.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功能区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1):14-17.

[9]陈文启.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2):29-31.

[10]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0(4):61-63.

[11]袁胜军.对上海休闲农业旅游的调查与对策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6(1):135-138.

[12]郑建雄,郭焕成,陈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53-64.

休闲功能 篇2

燕山立交桥位于济南市城区东部闹市中心,是济南市历下区政务、商务、文教的集结点,也是连接南北向二环东路和东西向经十路与经十东路的交通枢纽。占地东西长1500m,高差4m,南北长1100m,高差40m,系大型互通式立交桥。桥下占地21.6km2,以主题公园的模式,修建成“健身、休闲、游园”等融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被定名为“燕山健身广场”。该桥于2003年10月施工,历时半年,2004年5月1日开园使用。进燕山立交桥,顿失闹市的喧嚣纷扰;入丛枝深处,皆沐浴树木花草的奇艳清香;虽桥面车行近在咫尺,却隐约如闻遥远天籁之声;中心岛仰观飞流直下,恰似瀑布从立交桥顶注入;俯看溪水潺潺,悠绕竹丛深幽处……水泥群中竟脱颖而出一方茵茵绿洲。

一、健身——“运动”融入“自然”的最佳场所

燕山立交桥周围的单位和居民众多,但供户外近距离休闲的去处几近于无。基于此,燕山立交广场建设自始至终将“运动”主线与“景观”主线紧密结合,为居民创造足够的公共户外活动空间,合理设计各种运动项目,设置休闲健身活动设施。广场内被互通式干道自然切割成东、西、西南花园式绿地3大片,东南为保留的购物广场。每片都有大小不同的活动广场,林中都有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可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体质市民的健身需要。园路两侧不设路牙石,使园路与绿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门球场、抛掷球场位于东西主桥下,空间宽敞,两端有绿林掩护,上顶有桥面遮盖,灯光照明齐备,场地规范,不受天气变化影响,可全天候地满足练习和比赛。人们在趣味中充分体验健身的快乐,在挥洒汗水的同时,呼吸到林间散发的清新空气。

二、游园——浓缩景观呈现园林美景

20世纪末,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宣言》中宣告,新世纪“要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同时指出,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不仅要注重人居室内环境,“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环境”。燕山立交健身广场建设认真遵循这一理念,浓缩园林景观,让有生命的植物取代立交环境中除交通功能以外所有几何型僵硬铺装,成功地使城市污染高发区的立交环境转化为充满活力的良性生态绿洲。

燕山立交环境的原始基础是:四周为稠密的建筑水泥群,立面景观很差;桥体是大型交叉叠加的互通式立交,交通主体功能必须确保;桥下是清一色水泥沥青路面,平面基础很糟(仅对生态而言)。而建设者们面对这种不利条件因势利导,依照桥下空间渐起渐落的不同高差,选取不同高度的植物疏密间植成自然丛林。微地形的变化丰富了植物景观的平台,人工造就若干个略有差别的小气候环境,形成天然的“框景”,让本来属于造园障碍物的立柱变成园林空间组合的“障景”;并将周边山体,楼宇建筑拉入“框”内成为“借景”的衬物。使得广场景观高低呼应,远近交织,错落有致。围绕东北、西北、西南3处匝道外侧30m为界,做成四周高、中间低,外侧地形坡度较大内侧较为平缓的3个向心型活动广场,各广场均被微地形分割,上借立交空间相互呼应联系,下借桥下各条干道自然隔离,各自为“圈”,互不干扰,形成相对安静的休闲空间。主桥下的门球场、抛掷球场及停车场外侧也采用微地形起伏,广植树木,成为缓冲隔离带,将外侧车流人流不息的道路与内侧安静的空间分割开来,实现了闹中取静的效果。

园林是城市生态的基础,植物最能体现自然景观,燕山广场建设重在植物造景。广场内栽植了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各类常绿、落叶乔木2.4万株,且都是原型(形)易地,略作疏剪,全冠栽植。由于注意了科学技术的配套保护和胆大心细的谨慎操作,成活率均达95%以上。从外地【下转第43页】【上接第33页】引进的一些优良观赏树木如紫玉兰、白玉兰等也因微地形改造后形成的小气候而得以成活生长。在植物造景中,整体上以乔木为骨架,尤其是高大挺拔的法国梧桐、银杏、毛白杨、刺槐、元宝枫、白蜡、国槐等树种成为分布于绿地各个制高点与高大立交桥相匹配的“标志性”植物,视线通透,形成内外空间的隔离带。一些亚乔木、灌木如金枝槐、百日红、红叶李、合欢、木槿、榆叶梅、冷杉、美人梅、海桐和苹果、桃树、柿树、软枣等北方特有的水果树和干果树形成错落有致的点缀;同时,各种适生的宿根花卉,一、二年生的时令花卉,为燕山广场增添了色彩;花叶繁茂的白三叶取代了北方不易管理的冷型草坪,成为整个广场的底色,并借助于岩石自然奇趣的纹理形态,更加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增添了观赏的兴致。……在这里,既注重了每种每株植物长势形体的精选,使之实现每个景点植物的单体美,更强调了乔灌花草的复式种植结构,使之整体上予人以清静的氛围,同时又巧妙地分割空间,借植物形态,色彩和光影产生“动”的效果,给人以祥和亲切无拘无束的自由感。

在生态上燕山立交广场高质量大容量的绿林浓荫明显地起到了纳凉、滞尘、挡风、减噪、净化空气和夏日降温冬日御寒的作用;减缓削弱了立交桥的热岛效应。

三、休闲——“以人为本”于细微处为民谋

燕山健身广场环境建设的立足点是便民。为此,广场建设在张扬生态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使各种配套设施完善,停车场、商亭、公厕、座凳、管理房、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照明设施等一应俱全。各个活动空间依照不同年龄段层次人群的需要,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的需要,合理布局,小广场、健身器材场地从90—160m2大小不等,地面都用彩色混凝土面材,仿大理石纹理,这样既防滑又丰富了地面色彩,每个场地都有4—5个出入口,进出疏散十分方便,人们再多不会形成拥堵现象。

广场的路径也随地形起伏,绕场地迥转,既实现了对游人的景观引导,又方便了游人的出入停留。所有园路和铺装均实现防滑无障碍。路径根据不同坡度设计台阶,所有台阶都按照人们步行的生理特点和最佳状态建设,控制在13cm高,39cm宽,行走落步非常舒适轻松。同时,在高杆灯下、林间路旁安置了便于游客小憩的坐凳,高42.5cm,宽50cm,人坐上去非常合体解乏。

环境建设条件以便民为本的燕山健身广场建成后,不仅大大方便了附近居民的休息和娱乐活动,而且对于往来的行人也提供了一个休息的场所,所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称赞。

高校档案馆休闲功能之探析 篇3

一、高校档案馆拓展休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1.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在不断进步, 人类文明的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和繁忙的工作之余, 开展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 使精神得到放松, 心灵得到慰籍。“休闲”一词已普遍出现在公共场所, 如“休闲食品”、“休闲文化”、“休闲娱乐”等。所谓“休闲”,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休息, 过清闲生活。而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自由地支配时间, 去从事各种活动, 从而获得身心上的享受、满足和愉悦。如今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图书馆、博物馆去学习和参观, 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当要查阅原始凭证和依据, 或是公开的文件资料时, 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地方档案馆或公共档案馆。可见档案馆已不再那么神秘了, 它不仅仅是对政府部门提供服务, 更是面向全社会, 面向普通百姓。人们甚至可以到档案馆去查阅历史典籍或者寻根溯源, 只要凭有效证件, 只要是开放的档案都可以查阅。档案馆已经趋向公众化、社会化, 甚至休闲化, 档案馆的社会地位正在逐步上升。2002年,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1]可见档案馆已和图书馆、博物馆一样被列入公共文化机构, 同时也具备了休闲功能, 人们在查阅档案的同时, 也能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满足和愉悦, 可以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档案馆是否也应当向地方档案馆或公共档案馆一样拓展休闲功能呢?

2. 高校档案馆自身发展的需求。

当今社会是知识的社会, 更是竞争的社会, 时刻充满机遇和挑战, 要生存, 就要发展。如果在发展的道路上犹豫不决, 那么势必被社会淘汰、遗忘。高校档案馆从原来的只为领导决策服务, 为机关部门工作参考服务, 到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 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面对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高校档案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因此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拓展服务功能, 拓宽业务范围, 重新定位, 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开展休闲服务, 拓展休闲功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出路, 这正是高校档案馆自身发展的需求。目前有些高校档案馆已脱离机关部门, 转向与图书馆性质一样的公共独立单位,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高校档案馆应当高瞻远瞩, 目光放远, 把那些处于闲置状态的、且信息含量高的档案资源呈现在利用者面前, 让师生员工在课余时间或闲暇时间来档案馆进行查阅或鉴赏, 在他们利用档案的同时, 不仅能了解学校历史全貌, 增长知识, 还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 同时在精神上也获得享受、满足和愉悦。

二、高校档案馆拓展休闲功能之举措

1. 依靠领导支持, 打开崭新局面。

高校档案馆要拓展休闲功能, 首先要取决于学校领导的工作思路和方向。学校领导把档案馆定于什么位置, 档案馆就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因此, 学校领导的理念和思路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其次是高校档案馆自身的工作目标和定位, 是继续停留在机关部门, 为领导们服务, 还是朝公共文化单位发展, 满足全校师生员工的需求, 这是档案馆领导和档案人员共同思考的问题, 当然, 档案馆发展成为公共文化单位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是前进的方向。再次是高校档案馆成为公共文化单位, 拓展休闲功能, 还必须依靠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如加大经费的投入, 使档案馆硬件设施方面的配置得以更新;加强档案馆内部建设和自身完善, 切实提高档案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最后还需要档案馆自身的宣传教育作用。

2. 丰富馆藏内涵, 增加特色档案。

具有完整、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开展档案利用工作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因此, 搜集门类齐全、内容丰富、信息含量高的馆藏资源是高校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拓展休闲功能的重要保障。只有资源丰富了, 才能开展休闲利用。高校档案馆要加强各类档案资源的征集和接收工作, 除了收集十大类基本档案外, 尤其应对照片、声像、实物、电子等不同载体的档案加大收集力度, 以丰富馆藏资源。同时高校档案馆还可结合本校的特点, 增加特色档案。如与各部门和院系合作, 建立名人档案;与人事部门合作, 建立教师工作业绩档案;与工会合作, 建立教职工生活福利档案;与学生处合作, 建立学生毕业、就业信息档案等, 体现出档案信息的广泛性和可利用性。此外高校档案馆还可以收集与普通师生员工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料。如教职工出版、发表的书籍或论文;个人获得的发明专利、奖状、证书;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比赛、竞赛的获奖情况;学生社团活动和学生会工作的材料等。有些原件须由个人保存, 档案馆可留复制件或通过扫描后作为电子档案保存。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馆的服务更贴近普通师生员工, 并为开展档案休闲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转变思想观念, 改变服务方式。

如今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也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档案作为原始凭证、依据的作用, 而更希望利用闲暇时间到档案馆来了解档案、回顾历史, 增长知识、消遣休闲。高校也是如此, 这就要求高校档案人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改变服务方式, 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首先, 档案人员要热爱档案事业, 不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怕麻烦的心理。要多一些热忱, 多一些勇气, 多一些灵活;少一些厌烦, 少一些退缩, 少一些呆板。其次, 档案人员要重新定位工作职责, 树立全新职业形象, 要换位思考, 站在利用者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各种需求。最后, 要掌握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技术, 面对信息化、网络化时代, 在馆藏资源和利用者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发挥起档案馆的休闲功能。

4. 增添休闲设施, 营造良好氛围。

高校档案馆除了要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档案库房、办公用房、阅档室外, 还可以在档案馆的其他活动范围内增添一些休闲设施, 这可视学校的经费情况而定。如可以在大厅或走廊内放置一些休闲桌椅、简单的文具用品和饮水设备, 便于利用者休息或等候时。可以增添一台触摸式查询机, 利用者可以根据上面的提示浏览档案馆规章制度、全宗介绍、馆藏介绍等内容。同时还可以在大厅或走廊的墙上挂上书画, 摆上一些植物和盆景, 给利用者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查阅环境, 营造一个轻松、休闲的文化氛围, 改变以往档案馆庄严和沉闷的气氛, 使利用者一走进档案馆, 就感受到全身心的放松、舒畅和愉悦。

5. 进行人文关怀, 提供人性化服务。

高校档案馆要进行人文关怀, 为师生员工提供方便和舒适的人性化服务。首先, 要简化利用手续, 繁琐的手续会使利用者望而却步。师生员工来利用档案时只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校外人员只须出示身份证即可, 所有的开放档案都可以利用。其次, 一些现行文件、校史、校志、年鉴、兄弟院校的交流资料、本校的收发文件、学生的论文 (这些都是指公开的) 都可以实行开架查阅, 利用者可以自由地在架上寻找所需要的文件资料, 而档案人员只须在旁边监督指导, 就像图书超市一样。再次, 根据利用者的合理要求, 可以提供档案资料的有偿复印和代办邮寄等服务项目。最后, 高校档案馆还要改变以往师生员工休息放假, 档案馆也闭馆的现象, 而采取工作时间和学校的作息时间同步, 双休日和节假日档案馆人员轮流值班, 轮流休息, 让更多的师生员工能在闲暇时间来档案馆查阅档案, 真正体现了档案的休闲利用, 发挥了档案馆的休闲功能, 并使利用者从中获得乐趣。

6. 开发休闲产品, 打出档案品牌。

高校档案馆要拓展休闲功能, 还要大力开发档案休闲产品, 打出档案品牌。档案休闲产品在本文是指档案馆通过档案、文献、资料编纂或出版的编研成果, 这些编研成果通常是指学校的文件汇编、校史、校志、年鉴等。与此同时还可以增加专题性档案编研成果和不同载体的档案编研成果。如名人类、学校新旧建筑类、科研类、产品生产类等专题性档案编研成果;实物类、照片类、图片类、电子类等不同载体的档案编研成果。档案馆还可以通过承办或协办校史展、历任校领导事迹展、名师名人展、杰出校友展、优秀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展等不同形式的展览打出档案品牌, 宣传档案意识, 提升档案馆的地位, 并为学生德育教育服务, 成为学校德育教育基地, 让师生员工乃至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在闲暇时间参观、交流, 充分发挥档案馆的休闲功能。

社会的不断进步, 推动着档案事业的发展, 高校处于社会进步的前沿, 档案工作应与所处的地位相对应。为此, 高校领导和档案人员应该积极探索和寻求档案事业发展渠道, 在一定的条件和时机成熟的情况下, 拓展高校档案馆的休闲功能, 将会给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郭红解.析公共档案馆[J].中国档案, 2007 (2) .

多功能休闲自行车的设计与制作 篇4

关键词:多功能,折叠自行车,休闲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外出携带老人跟小孩成为现在人们比较苦恼的事情。虽说母爱是巨大的、无私的, 但是一直抱着小孩也实在难受, 假如随身携带传统的婴儿车, 这可能不太现实。还有工作之余和年迈的父母出门散心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老人走了多容易累, 需要休息, 如果带着小凳子又不太方便, 自动车不方便交流, 不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感情。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专门用于老人、小孩的两个前轮导向而且后轮可向前折叠的前置式三轮车。

鉴于这种情况, 本文设计了多功能休闲自行车。本设计是乘员在前而驾驶员在后, 一是便于驾驶员观察乘员, 二是便于驾驶员与乘员的交流。本设计包括车身、设置在车身上的驱动机构、以及与车身连接的小车。

1 方案分析

本文在设计上采用了如下设计方案:1) 对车架大梁折叠方式进行了改进。车架大梁下移, 仅比链轮中心线稍高;车架大梁采用双90°折叠结构, 折叠后前后两轮之间平行、中心对齐、间距为150mm;避免了普通折叠自行车的棱角突出、空间大、外形丑陋的特点。2) 在外形上, 设计方案中自行车车把后倾角度较大, 与一般自行车一样在鞍座位置后面安有类似于轮椅的椅子, 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折叠后前后组合在一起, 可当作座椅用。3) 在车架中心位置安装有一辅助轮, 在折叠后与前后两车轮一起作为行李车和座椅的第3个轮子, 使其能独立支撑站立,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如图5、6所示。4) 巧妙的座椅折叠设计, 经过简单的折叠变化, 能实现轮椅座椅功能。

2 理论设计计算

2.1 设计主要参数

本设计主要参数如表1所示:

2.2 主要部分设计计算

2.2.1 剪式收折机构的尺寸

如图1所示两杆长度均为55cm, 为了获得剪式机构比较优良的运动特性, 使得两杆受力均匀[1], 保持平稳, 取∠AOB=120°, 折叠后∠AOB=10°, 如图2所示。

2.2.2 受力分析

假设人和车总重为1000N, 前置小车在展开时, 剪式机构的受力如图3所示。可求得铰链A、铰链B处的支反力[2]为:FAH=433N, FAV=250N, FBH=216.5N, FBV=125N, 方向如图3所示。以BD杆作为研究对象, 算得铰链K处的受力情况如图4所示。

3 作品实物图

实物图如图6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由于采用了折叠结构, 此车可以最大限度节约了空间, 同时又可以作为手推车使用, 极大的方便了使用者。

4 本文创新点

1) 结构简单。本设计主要由主车架与小车构成, 主车架与小车之间用两个“L”杆连接, 简单紧凑。

2) 占用空间小, 方便存放。小车与主车架采用螺栓连接, 并可从主车架拆卸单独使用, 且可以折叠, 因此大大减小占地空间, 方便存放。

3) 重心低, 行驶稳定安全。本设计的座椅比现有的车鞍座要低, 不仅方便上下车, 更重要的是全身的重心随之降低, 遇到紧急情况时两脚还可以同时着地, 且前置小车还设有围栏、安全带, 从而大大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多种功能。本设计可以是手推轮椅, 既满足了老人带小孩, 又可以满足人们跟残疾人散步的需求;也可以是脚踏轮椅, 满足人们想跟残疾人去更远的地方散步、看风景的要求;也可以是睡椅, 这样更加满足了残疾人的舒适的需求;还有可以折叠起来, 减少空间, 更是满足了现在人们所住空间小的要求。

5 结论

该多功能折叠自行车设计结构简单, 零部件少;折叠简单、方便, 易携带;价格低廉, 适合普通市民使用尤其是老人带小孩使用, 能有效地避开与现有的自行车或折叠自行车的“同质”激烈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谭庆昌, 赵洪志, 曾平.机械设计[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休闲功能 篇5

一、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文化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带有某一时期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的烙印,是“过程的集合体”,更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形式与价值的体现,在内容上,它表现为精神层面上的愉悦性和知识层面上的价值性,而在形式方面则表现为制度层面的可控性,和物质层面上的审美性,是当前人类追求的精神食粮物质享受之一,所以高校图书馆文化是高校图书馆馆藏价值以及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的高度表现,更是图书馆建筑内外形式等散发出来的独特韵味,是高校图书馆相关组成的综合体现,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当前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应用性和理论性并举的发展形势,基于此发展现状,为更好适应时势和广大读者的需求,进一步迫使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发生了分化现象,并促使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发展呈现出了三种新的动态结构,首先是在阅读的实用性方面,实现了传统文本向电子文本的过渡,并在这种过渡的基础上引发了大众审美文化教育和精英文化教育的并重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了其消遣娱乐性和严肃性的并举发展;其次,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发展趋势在不断加强,读者和馆员等图书馆应用和服务群体在环境文化方面的追求逐渐向优雅、便捷、创新的方向倾斜,更多的是需要一种体现“悦读”的软硬文化环境;再次,在科学研究与缓解压力方面,新时期的高校图书馆展现出检索文献和游戏聊天为主旋律的发展趋势,并且使得文体场所成为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必需的辅助职能,进一步完善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发展[1]190。

二、休闲娱乐元素功能的新注解

一般情况下,当有人提到休闲娱乐元素这一说法的时候,大多数人往往会想到的是夜总会、酒吧、KTV等娱乐休闲场所,但是这只是一种片面化的对休闲娱乐文化元素的解释和理解,这些理解仅仅属于生理、安全和社交等范畴的休闲娱乐,而在现实中,人们的休闲娱乐,,更多的是一种对劳动实践中生理、心理以及文化知识能量消耗的补偿,其目的是为了集聚新的精力、体力以及文化知识能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使得自身需求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另一层面上来说,休闲娱乐本身也是一种豁达、叛逆的表现文化,更有甚者表现为一种超脱与解放,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的品德操守。作为人正常的发展需要,休闲娱乐不仅是一种调节生活的手段,更是个体对生活的追求,这也是丰富与完善生命的一部分。

三、休闲娱乐元素对图书馆的进驻价值

1.休闲娱乐元素对图书馆文化新发展的技术价值。在新时期发展的大形势下,休闲娱乐元素的进驻对图书馆文化发展的技术价值,主要表现为,图书馆文化在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考察和评价休闲娱乐元素对其发展作用和意义,考察和评价休闲娱乐元素对其发展作用和意义,是满足新时期图书馆文化的应用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是促进图书馆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技术层面上的社会价值。在图书馆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其的需要与满足受制于自己的成就价值和图书馆场景对自身消耗能量的补偿程度,其正如人体的心脏部分,具有一定的造血与输血功能,能够影响到人体增长,技术层上的价值也会影响人们对社会效率贡献率,充足的精力与体力的恢复有助于改良和促进心脏的造血与输血功能,正如休闲娱乐元素进入图书馆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可以促进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共生与发展,保证大学图书馆文化发展的活力,改善被服务群体的心智结构,使得接受和吸收高校图书馆文化的群体养成协同合作的精神,继而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质量,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技术层面上的生态价值。电子科技和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也不能代替和改变图书馆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认知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发展形势下,形成了图书馆内外环境、服务等方面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带给了人们快节奏、高效率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压力与不适应感,这也是促使图书馆基于社会环境需要而进行服务方面的调整与创新的最主要原因。这也是图书馆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生态问题,建立在图书馆原有的时空文化基础上,经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建筑材料技术等增加了休闲娱乐元素,有效减缓了人们的压力与紧张情绪,使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文化实现了融合与共生,有效结合了理论和实践,在与专家、馆员及人与机器的良性互动过程中,有效缓解了人们阅读的紧张和疲劳,继而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投身学习和事业,实现自己对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认识的不断拓展,进而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81。

技术层面上的人文价值。现代化科技以及互联网技术等休闲娱乐元素发展,对传统的图书馆文化的不足进行了弥补,如轻音乐、健身房等元素的进驻,改善了传统图书馆中所得不到的听觉及行为等方面的享受,满足了读者的生理与心理需要,使读者在图书馆学习活动中保持一定的自由度,在自由愉悦的环境里实现了对专业学习和技术培养方面的需求,它将个性化服务管理与精细化科学管理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共享、宽容的文化氛围,提升了读者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进而能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保持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提升了读者的主观幸福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3]102。

2.休闲娱乐元素对高校图书馆文化新发展的功能价值。随着各大高校图书馆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其有着对文化知识传承的本体功能价值和创造与实践功能价值,并伴随发展赋予了高校图书馆文化、休闲、娱乐的功能价值,成为了实现文化传承等功能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重要的参与因素,休闲娱乐元素对其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传承、创新与创造和休闲娱乐是图书馆文化发展的新诉求。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发展过程中,传承一直是其本体功能价值,高校图书馆的时空文化无不渗透着向读者传递信息、培训技能等职能,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新时期图书馆已拥有了门类齐全的参考书、文献资料以及工具书,可以有效满足读者各方面的学习需求。当然,创新和创造也是图书馆的文化传承功能的实践需要,其主要形式是通过富有创新与创造性的图书馆场景和制度服务管理,进而对被服务群体和个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培育他们具有时代创新的新理念与新思维,继而促进创新,引领时代的发展。

休闲娱乐是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承和创新与创造功能新时代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期读者完善自我的需求,轻松愉悦的环境有助于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和训练技能,新时期人们对于图书馆的需求更多的是通过倾听讲座、交流思想等形式增长自身的智慧,加强自己的相关技能等等。传承、创新与创造和休闲娱乐文化的有效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创新与实践功能的现代价值。可有效缓解读者的压力与疲劳等,实现对新理念及新方法的学习与创新,实现了图书馆文化传承本体功能和创新与创造时间功能的增值。

(2)累积效应与生态约束效应是图书馆文化发展的功能价值诉求。现代化高校中,休闲娱乐元素对高校图书馆文化发展起着催发还原功能,这就是休闲娱乐元素对图书馆文化发展产生的累计效应,有利于增加原有优秀文化元素的传承魅力,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休闲娱乐元素对高校图书馆文化新发展的加速累计创新功能方面,本身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是对图书馆的时空文化或制度文化等的演化过程,优雅别致的环境氛围和休闲娱乐场所使读者感受到那种亲情与智慧的服务,领略文化的气息,进而提升读者自身的综合能力[4]87。

高校图书馆文化的不断演化以社会环境系统及生态系统协调一致为条件,休闲娱乐元素的进驻使得其内部系统更加有序化和组织化,推动了图书馆文化系统的新陈代谢,也有助于图书馆文化系统与社会环境系统的协调统一,更在一定意义上添加了其人生理或自然属性演绎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促进了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更全面发展。

休闲功能 篇6

关键词:休闲时代,传统体育,功能主义

“休闲”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休闲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处处可见,特别是户外运动在近几年非常迅猛的走入了我们的视线。休闲将成为这个世纪的主旋律。华盛顿地区公共策略预测部主席莫利认为: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有国外学者预测,在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人们将有50%的时间用于休闲。

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随着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增多,这就为大众休闲的产生创造了环境,当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同时,也在快速走向“休闲时代”。中国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定在我国走向全面的“休闲时代”的道路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从社会学功能主义理论对当前休闲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传统体育进行探讨,旨在对休闲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1休闲时代的大背景

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每一次革命都将社会生产力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到了21世纪一个新的时代将要开启,即人们获得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休闲时代。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工作之余所获得的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人们在满足了自身生理需求之后,开始注重追求自我设计、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享受。极限轮滑、健美操、瑜伽、网球、羽毛球等现代体育项目得到广泛的开展。并且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不断追求以及更多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渴 求,越野跑、远足、攀岩、踏青等户外运动也得到了广大人群的青睐。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休闲起步较晚,但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水平高速增长,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更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中国步入普遍有限的休闲时代提供了动力。目前我国城市公民普遍享有的国家法定假日每年达到114天。据统计显示我国大多数公民的闲暇时间已经超过工作时间,闲暇时间的增加为我国休闲时代的来临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基础。

2主流文化下的中国传统体育

2 . 1中国传统体育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主流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深深受其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静”、“仁”、“和”都在体育运动中得到体现。太极拳作为一项中国标志性的运动,其中所包含的以静制动的特点也与中国文化传统相呼应。同样中国传统在讲人的发展体现出一种整体生命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如华佗所创编的五禽戏, 就是模仿五种动物的神态的一套导引术,这有助于习练者在精神上进入一种极为重要的自然之境。此外,我国的体育游戏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

2 . 2中国传统体育与当代休闲的互通性

通过一些现代休闲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活动中使自身肉体和精神达到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并有意识的走进自然接近自然,从自然中感悟自身,最终使自身得到升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休闲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与我国传统体育所提倡的整体生命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互通的,两者都是一个肉体强健、精神净化、思想升华的完善自身的过程。休闲时代的到来促进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同样中国传统体育对休闲时代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从社会学角度对当前休闲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传统体育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3功能主义视阈下中国传统体育

体育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体育作为体育下的子部分,自然对维持社会的平衡和稳定有一定的正功能。事物的自身特性决定着它所拥有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体育的特性为切入点。从结构功能主义视阈角度分析随着休闲时代到来中国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3 . 1促使人们形成和谐的休闲价值观, 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在当今社会,由于休闲进入人们生活的时间还不长,人们对休闲的概念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当的、异化的、单一化的理解,这种对休闲概念理解的异化往往使人们沉浸在无所事事、好吃懒作、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之中,尤其是对正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个民族、国家是否和谐文明的表征就是社会是否稳定有序,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整合力量,具有一定的社会凝合力。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特征是追求和谐,追求一种个体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所谓个体和谐,即个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达到身心和谐、心理和生理和谐统一。人们在自身全面平衡发展的同时,弱化自身的消极情绪,自觉抵制罪犯活动,从而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同样在人际和谐方面,中国常年所形成的“君子之争,以和为贵”的伦理体育,使人们在一种相对和谐的环境下进行体育运动, 从而建立友好、亲密、平等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有利于防止体育运动之中暴力现象的出现。同时人们获得广泛的交往,使娱乐、健康、情感和人际关系融为一体。从而抑制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形成, 使社会处在一个安定和谐的局面。

3 . 2培养正确的休闲伦理观念, 有助于道德文化建设

在休闲过程中人们摆脱了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将自我的个性自由的展现出来,但是正是由于这种自由性,人们往往会因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指导而做出失范的行为。中国传统体育特别强调道德文化修养和人伦道德的培养。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然而就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这种人文精神受到了巨大冲击。在古代,武术与射箭既是国家提高军事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人伦教化的好教材。受到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无数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富有伦理色彩。中国武术讲尚武需先习德,人们习武的目的不是为了飞扬跋扈、逞强斗狠而是通过武术进而修身并促进自身品德意志的培养和磨练。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将“礼”融合到“射”中,把“射”作为进行礼教的一个重要手段,即“寓德育于体育之中”。人们在进行射箭之时,要存心诚敬,向对手行礼表示尊敬。《礼记·射义》中提到:“射者,仁者之道也。射术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己矣”,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体育对人们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不仅强健了身体,其思想层面也受到了影响。体育运动所包含的文化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习练者,使习练者的道德文化层次得到升华。

3 . 3深化了休闲健康观的内涵, 促进整体生命观的形成

休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具有着追求生命质量、追求内在美和人性美等时代特点,它的意义不在于缓解人们工作压力与身体疲惫感,而是调节与升华人的精神,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中国传统体育中,中华气功养生的健康观认为生命活动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以及个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状况等异常变化,引起的平衡的相对失调,多会出现人体不健康的表现。[4]这与休闲健康观念所认为的健康就是维持身心平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保持一致的。人们在习练武术以及养生气功术过程中,通过对肢体、气息、精神的调节与习练,从而达到健体养心的效果。此外中国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和智力游戏活动都可以达到健心的效果,人们通过参加休闲娱乐活动改善情绪状态、愉悦身心,使内心长期积累的压力和不满得到释放,减少社会的不良因素,促使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3 . 4丰富人们的休闲活动, 带动休闲产业增长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力逐渐被机械而取代,人们开始从劳动中摆脱出来。当满足了自身生理需求之后,人们开始思考如何丰富自己的余暇生活,体育和休憩活动无非成为了人们业余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体育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类活动和民间体育等不同形式的体育项目,例如:踏青、垂钓、百戏、放风筝、跳绳、踢毽子、舞蹈、博弈、拔河等都丰富了人们的余暇生活。

在余暇生活中参加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活动不但可以愉悦身心消除工作中的压力,并使自身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产业增长。休闲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第三产业所占经济增长比重日益增高,健身娱乐、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表演等与体育相关的产业领域逐步兴起,这些新兴的产业为了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中国传统体育具有着大量的休闲娱乐资源,这使其成为我国体育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传统体育的开发与发展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增长,并促使体育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来,地位日益突出。

3 . 5弘扬国家本土文化, 提高本土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中国传统体育是我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的开展我国传统体育是弘扬与传播我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当前休闲时代的来临,体育休闲娱乐在全国范围被提倡与宣传, 这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开展以及我国文化的国际上传播提供了有利环境。每个文化都有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面。中国传统体育在国际上的传播,不仅可以发扬其物质文化,在制度文化、思想文化方面也会有很大的传播,在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更是对其内涵文化的延伸。中国传统体育蕴含着大量的中国本国历史文化,在传播中国传统体育的同时,更是将中国的内涵文化传播出去。休闲时代的到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传统体育被国内外的人士所了解、所熟悉,会有更多的中国传统体育被加入到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增加体育运动的参与度,提高了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度,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4结语

休闲功能 篇7

自2008年始,每至夏季,大量浒苔漂浮聚集到胶州湾海域并快速繁殖覆盖海面,散发恶臭气味,破坏海岸带景观、干扰游客观光和水上活动、影响游客旅游体验和消费意愿。近年来,浒苔灾害引起国内相关学者的关注,并产生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李瑞香、李俭平、刘永志等探究不同生态因子对浒苔生长的影响作用[1,2,3];张苏平、衣立、徐兆礼、高嵩先后分析浒苔暴发期间的水文气象条件以及浒苔聚集和定向移动的原因[4,5,6,7];蒋兴伟、李三妹根据环境卫星资料建立浒苔移动和生长的模型,实现对浒苔信息的提取,分析浒苔灾害影响的范围和移动路径[8,9]。然而目前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浒苔的监测预报、暴发成因及其生长因子方面,对浒苔的生态损害进行评估尤其是浒苔对海洋休闲娱乐功能损害的货币化评估仍为空白。量化评估浒苔对胶州湾海域休闲娱乐功能的损害,使浒苔灾害的影响得到经济学表述,将为沿海地区治理浒苔灾害、保护海洋环境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条件估值法原理

浒苔灾害会对海洋休闲娱乐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使消费者的环境福利水平下降。依据效用最大化原理,通过模拟市场环境、调查消费者对改善环境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或对环境恶化的受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WTA)来获得环境降级的价值损失,这种方法被称为条件估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条件估值法以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相关引导技术获得被调查者的支付偏好,即WTP或WTA[10]。问卷调查的引导技术从最初的开放式发展到现在的支付卡式、二分式[11,12,13,14],其中支付卡式引导技术是让被调查者在一系列给定的投标金额中选择其最大的支付意愿。由于操作简便、易于被调查者理解和填写,同时也有效解决开放式问卷容易引发被调查者的策略性行为和抗逆性答复等问题,本调研采取支付卡式引导技术。

2.2 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设计完成后,首先于2015年6月在青岛市部分沿海景点进行预调研,共发放问卷30份,根据试答情况修改问卷中错误和容易引起理解偏差的内容,并调整浒苔灾害的陈述、支付金额的提问方式等,于2015年7月开展正式调查,被调查者为本地和外地游客。

正式调查问卷内容包含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浒苔灾害的认知情况,共设计5个问题,包括景观态度、海洋环保意识、环保受益认知、浒苔认知、浒苔灾害对景观影响认知;此部分是对浒苔灾害进行描述,让被调查者熟悉环境物品,便于其进入交易场景。第二部分是对治理浒苔的支付意愿,也是本次调查问卷的核心部分,共设计4个问题,包括支付金额、支付动机、支付形式和拒绝支付的原因。第三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统计,共设计5个问题,包括性别、年龄、常住地、学历、收入,这些信息将被用于分析和校验支付意愿的调查结果。

2.3 抽样及实地调研

本次问卷调查选择在胶州湾海域的海水浴场进行。由于海水浴场数量多、分布广且接待游客人数差别较大,若采用整群抽样或分层抽样方法则耗费人力、物力巨大,故采用非严格的πPS抽样调查,以胶州湾海域全部8处海水浴场作为抽样框,根据各海水浴场往年接待的游客人数,按耶茨-格伦迪方法抽取3个样本海水浴场进行调查,分别为第一海水浴场、第二海水浴场和石老人海水浴场。

样本容量由Schaffer公式确定[15],有:

式中:n为样本容量;N为抽样总体,即景点游客接待量;δ为可接受的抽样误差,通常抽样误差为5%。在总体很大的情况下,n值接近400(抽样误差平方的倒数),即只要400份以上有效样本即可估计总体;Mitchell曾提出由于条件估值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偏差,应该增加样本数来确保精度[16],而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则要求条件估值法的样本容量应在1 000份以上[17]。因此,本次调查最终决定向每个样本海水浴场发放400份问卷,总计1 200份。问卷调查在浒苔大规模暴发后的2015年7月13—20日进行,共回收有效问卷1 06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5%。

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3.1 浒苔灾害认知情况

被调查者对浒苔灾害的认知、评价将会影响其对治理浒苔灾害的支付意愿。其中,53.95%认为浒苔是一种有害藻华、15.25%表示不了解浒苔,73.16%认为浒苔会对沿海景点造成影响或严重影响、14.31%认为浒苔不会对沿海景点造成影响或不清楚,这说明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浒苔灾害有一定的了解;关于浒苔治理的责任方,66.67%认为应由政府或环保专家解决、25.42%认为应由社会成员共同解决,这种差异可能主要因为治理浒苔需要专业知识、人才和专项资金的支持;在治理浒苔与自身收益方面,90.4%认为治理浒苔能够或可能使自己受益、9.6%认为治理浒苔不会使自己受益或不清楚,这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通过治理浒苔、改善海岸带环境能够增加自身福利。

3.2 WTP分布及统计值

本调查问卷的核心估值问题为:由于浒苔影响滨海景观,需要对浒苔进行治理,而这需要一定的资金,那么您会支付多少资金来帮助治理浒苔灾害。游客投标值和相应投标人数如表1所示,其中愿意支付的样本人数为652人、占总量的61.39%;支付意愿主要集中在10元、50元、100元、500元这4个投标值上,其中100元的比例最大、约占总体的21%。WTP分布符合理论预期。

依据表1的支付意愿频率,根据离散型变量的数学期望计算公式得到支付意愿的平均值:

式中:Xi为第i个投标值;Pi为游客选择第i个投标值的概率;m为投标值个数,本文中m=26。

根据式(1)计算出本地游客平均支付意愿为89.62元,外地游客平均支付意愿为93.15元。胶州湾海域的浒苔灾害通常在第三季度暴发,依据青岛市统计信息网数据,2015年青岛市第三季度国内外来旅游人数为2 688.9万人,乘以外地游客平均支付意愿金额93.15元,得到外地游客总支付金额为25.05亿元;2015年青岛市常住人口为909.7万人,按照青岛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除去13.44%没有支付能力的14岁以下儿童,得到有独立支付能力的常住人口为787.44万人(青岛市2015年人口分布情况尚未发布,故以2010年调查数据代替),乘以本地游客平均支付意愿金额89.62元,得到本地游客总支付金额为7.06亿元。因此,游客对于治理浒苔的总支付意愿金额为32.11亿元,从而可知,浒苔灾害对青岛胶州湾海域娱乐休闲功能的损害为32.11亿元。根据青岛市旅游局数据,2015年青岛市旅游总收入为1 270亿元,浒苔对胶州湾海域休闲娱乐功能的损害占青岛市旅游总收入的2.53%。

3.3 支付意愿相关统计

在支付动机调查中,有支付意愿的游客中超过80%选择“不想让美丽的海洋景色消失”和“使后代能够享受美好的海洋景色”这两项。

游客支付意愿为0的原因较为复杂。在零支付样本中(410人),24.33%选择“经济原因,收入高就会支付”(没有支付能力),27.91%选择“浒苔灾害对海水浴场景点的影响不大”和“家庭远离景区,无法从中获益”(没有支付欲望)。选择“应该由政府和旅游企业来承担”和“支付的钱最后可能无法用到海洋环保上”属于抗议性支付,占到全部样本总量的18.46%;国际通常认为这个比率(支付抗议率)低于15%是正常的,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导致支付抗议率偏高较为常见[18]。

在支付渠道方面,有支付意愿的游客中有66.74%选择“设立治理专项资金”,21.74%选择“捐献到海洋环保组织”,11.52%选择“通过纳税支付”。专项资金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仅效率高,而且公开透明,所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捐献是个人行为,不受约束且能够获得心理上的道德满足感,故其接受程度也比较高;尽管纳税是人们熟悉的支付方式,但目前税种已较多,再用税收方式收取浒苔治理费用不易被民众所接受。

3.4 支付意愿影响

本文采用列联表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对被调查者的相关情况对其支付意愿的影响做相关性分析。列联表分析用于研究2个定性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设二维随机变量(X,Y),X可能取值为x1,x2,…,xr,Y可能取值为y1,y2,…,ys。现从总体中抽取n个样本,记事件(X=xi),(Y=yj),(X=xi,Y=yj)发生的频率分别为ni,nj,nij,依据皮尔逊定理计算卡方统计量:

对给定的显著性水平a,如果有X2>X21-a[(r-1)(s-1)],则认为与相关,否则X与Y无关。

各变量的解释如表2所示。本文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卡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可得,支付意愿与浒苔认知度、海景满意度在95%水平上显著相关,与学历、浒苔影响认知度、治理浒苔责任方、受益认知度在99%水平上显著相关,与性别、收入、年龄、常住地在95%水平上不显著相关。这表明,支付意愿与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无关,与其景观态度和浒苔认知相关,与其浒苔影响认知等强相关。

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采用支付卡式条件估值法,评估游客对胶州湾海域浒苔灾害治理的支付意愿,间接测算出2015年浒苔灾害给胶州湾海域休闲娱乐功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2.11亿元,占当年青岛市旅游总收入的2.53%。在支付意愿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通过采用列联表分析,由卡方检验得出游客支付意愿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无关,与景观态度和浒苔认知相关,与浒苔影响认知等强相关。

休闲功能 篇8

1.1 研究案例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两处综合公园:朝阳公园、海淀公园和两处带状公园:元土城遗址公园和马甸公园。由于此次调查主要是探求北京市居民的公园使用特征, 因此剔除了外省群体的调查个案, 对休闲动机和休闲活动特征进行了重点探讨。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讨论城市公园与城市居民的关系, 海淀公园和朝阳公园同为现代型综合公园, 二者在设计理念和功能分区上有很多共同点, 所以放在一起讨论。马甸公园和元土城遗址公园同为带状公园, 都是以绿为主, 景观与活动空间结合, 二者都是附近重要的居民活动场所, 所以放在一起讨论。

1.3 综合公园

1.3.1 公园概况比较

海淀公园位于西北四环万泉河立交桥的西北角, 东起万泉河路, 西至万柳中路, 南到西北四环, 占地面积40公顷, 西邻颐和园等名胜古迹, 东邻中关村科技园区, 毗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交通发达。公园定位是, 希望建成一个人类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生态乐园。

朝阳公园位于朝阳区的中部繁华地带, 北至亮马桥路, 西至朝阳公园路, 东至东四环路, 南至朝阳公园南路, 南北长约2.8公里, 东西宽约1.5公里, 规划总面积为288.7公顷。临近清静明湖, 景园大厦, 佳隆国际大厦, 有大量住宅小区。公园以园林绿化为主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文化休憩、娱乐公园。

1.3.2 公园功能分区比较

海淀公园和朝阳公园都有六个功能分区, 分别是观赏游览区、科普及文化娱乐区、体育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安静休息区和公园管理区。

两个公园有很多的共同点。第一, 公园由山、水、地形组成自然式园林, 保留天然质朴, 突出“水景”与“野趣”;第二, 园内有大面积的科普及文化娱乐区, 并且都有大型的展览馆建筑;第三, 公园中没有设置老人活动区;第四, 都是从大空间向小空间过渡, 海淀公园的北边是展览集会的大空间, 南边是尺度宜人的园林小空间, 朝阳公园的南边是规则的广场组成的集会的大空间, 向南逐渐演变成自然式园林空间。

1.4 带状公园

1.4.1 公园概况比较

马甸公园北三环马甸桥西北角, 东临八达岭高速公路, 西至冠城园小区, 南接北三环中路, 北望北土城西路, 南北长700m, 东西宽80~160m, 总用地面积为8.6hm2, 紧邻国家机关、写字楼、会展中心等公共建筑, 有大量住宅小区, 为居民提供运动、消闲、健身的绿色空间。

元土城遗址公园西起西起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 东至京昌高速公路, 北临北土城西路, 全长4200米, 宽度100至160米, 总面积47万平方米, 是城区最大的公共绿地。周围有元代土城墙和元代建德门遗址, 附近有大量住宅小区和若干高校, 是一个反映元代历史文化的公园

1.4.2 公园功能分区比较

马甸公园分为场地活动区、安静休息区、运动活动区和趣味活动区。元土城遗址公园由场地活动区和安静休息区构成。

两处公园有以下共同点:第一, 各功能分区的使用频率都很高, 不存在使用人群较少的区域;第二, 都是位于高速公路附近的带状公园, 在周边喧闹的环境中营造出安静、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氛围;第三, 公园绿化率很高, 大约达到70%以上, 通过曲折的小路将公园景点串联起来;第四, 园中注重植物造景。第五, 由于带状公园面积小、宽度窄, 不能像综合公园那样设有多种功能分区和大型集会广场, 所以两处带状公园的场地活动区面积狭小, 只能进行小型集会活动。

两处公园又各有一些特点:马甸公园注重运动、健身, 在园内设有运动步道和大量健身器材, 还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趣味活动区, 这些区域都成为人气很高的活动场地。元土城遗址公园由于是在元大都土城遗址上建造起来的, 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 设计时要考虑将文化与休闲相结合, 所以没有马甸公园设计的随性, 公园以观赏游览为主, 适合在园内开展文艺和科普教育活动, 适合家长带领孩子接触大自然, 了解中国古文化。

2. 结论与探讨

根据公园走访, 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风景优美、娱乐设施齐全的功能区最能吸引居民, 因为这两个功能区满足了所有年龄段的需求。若是家庭出游一般会选择家人能进行共同活动的场所,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观赏游览区和娱乐区人群最集中。第二, 公园内的老人活动区较少, 大多数分布在安静休息区内或观赏游览区内, 也可以说, 没有专门为老年人设置的场地, 老年人只能沿园区道路散步或是零星静坐休息。第三, 植物造景和植物围合影响居民休闲生活。良好的植物造景能吸引游客前来活动, 使游客更长时间的停留。例如元土城遗址公园每年举办的海棠花节, 朝阳公园的生态园。相反, 植物配置不得当, 或是种植密度有误, 会影响功能分区内的居民活动, 例如朝阳公园的运动活动区内设计大乔木树阵, 本意是为活动人群提供良好的林下空间, 形成半私密活动空间, 但是种植的毛白杨、臭椿、白蜡林树干高大, 完全遮挡了日光照射, 使得场地内部接受不到足够的阳光, 原本种植林下的草地也都枯死, 只剩裸露的土地, 来此运动的人不愿长时间停留。

公园设计需要很强的综合考虑, 既要考虑功能分区在不同地形、不同位置上的安排, 使每个功能分区都能吸引游客, 避免“厚此薄彼”, 又需要设想游人在功能分区上开展的各类活动, 尽可能的留住游客, 使居民在这里产生归属感, 达到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的效果。这样看来, 每一个公园都是设计师对居民的良苦用心。

摘要:调查北京的四个公园:海淀公园, 朝阳公园, 马甸公园, 元土城遗址公园, 包括两个综合公园和两个带状公园。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对公园概况和功能分区进行比较分析, 希望通过比较探究出公园设计的共通处和不同公园的特色设计, 根据不同功能分区的设计特点及功能区内人群的活动方式, 总结出人群活动的普遍行为和影响人群活动的普遍存在问题, 希望对将来从事公园设计的人有一定启发。

上一篇:院校双向培养下一篇:12~1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