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双向培养(共5篇)
院校双向培养 篇1
师资队伍建设是医院教学工作的核心,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1]。为加强师资力量,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2010年以来我院对带教教师采取“院校双向培养”方式, 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我院制定的带教教师遴选制度, 从内科学、外科学、老年与保健医学、康复医学4个教研室遴选出160名带教教师, 其中男性74名, 女性86名;本科学历74人, 硕士学历56人, 博士学历8人, 本科以下学历22人;高级职称37人, 中级职称100人, 初级职称23人;年龄20~55岁。
1.2 方法
将内科学和老年与保健医学教研室82名带教教师设为观察组, 外科学和康复医学教研室78名带教教师设为对照组。两组教师在性别、年龄、职称、学历、教学经历方面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均P>0.05) 。
1.2.1 对照组培养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培养方法。 (1) 由科教处组织相关人员对带教教师每月进行业务培训,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等知识。 (2) 根据教师职称的不同, 确定培养方式和要求。对住院医师职称教师重点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进行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实际操作技术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主治医师职称教师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通过岗位实践, 使其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术, 组织实习医生进行病案讨论、小讲课, 同时负责教学查房、修改病历, 承担实习医生的讲课任务, 协助临床科主任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工作, 提高医疗行政管理能力;高级职称教师则负责本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 指导带教教师的临床教学工作, 指导科室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查房, 负责审查带教教师对实习医生的考核和出科鉴定, 并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修订带教方案, 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2.2 观察组培养方法
在常规培养方法基础上, 分期分批将带教教师送到医学院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培训内容: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书写教案及讲稿、多媒体的制作、理论授课的基本技能与要求、文献检索、科研技能等。同时进行试讲, 请医学院校资深优秀教师进行现场点评, 观摩医学院校教师教学查房与见习带教。
1.2.3 评价指标与方法
(1) 指标。比较两组带教教师理论授课优秀率、年度业绩考核优秀率、教案合格率、学生满意度调查合格率情况。 (2) 方法。由科教处统一制定“理论教学质量评价表”, “临床教师工作业绩考核表”, “教案、讲稿质量检查评价表”, “学生对带教教师满意度调查表” (各项考核或评价表的标准分均为100分, 考核或评估分≥90分为优秀, 满意率≥90%为合格) 。在一个学年结束前一个月, 科教处组织各教研室主任进行调查、评价和考核, 成绩取每组的平均分。
1.3 统计学方法
两样本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课堂理论授课是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而课堂教学质量又依赖于教师的知识素养与教学能力[2]。我院是多个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基地, 每年承担大量的临床教学任务, 临床带教教师均由临床医师担任。常规的师资培训在医院内部开展, 注重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及临床操作技术的培训, 对教案的书写、教具的制作、课堂时间分配、理论授课技巧等缺乏指导, 带教教师不懂得如何运用启发式、问题式等先进教学方法, 缺乏理论授课技巧, 重点讲不透, 难点讲不清, 课件制作水平不高, 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学生满意度不高。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医学教育的保证, 临床带教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强烈的创新意识[3]。观察组通过将带教教师分期分批送到医学院校进行培训, 通过了解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 更新了教育理念。通过医学院校教师传授理论授课的技巧及如何书写教案、讲稿和课件制作方法等, 使临床带教教师的教案、讲稿书写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课件制作水平的提高使授课更加生动、形象,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文献检索、科研技能知识的学习既拓宽了带教教师的知识面, 又增强了带教教师的科研能力, 进而也提升了其教学能力。由表1可知, 观察组教师的教案合格率、理论授课优秀率、工作业绩考核优秀率、学生满意度调查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践证明, “院校双向培养”提高了教师素质, 值得在临床带教教师培养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君.临床兼职教师教学行为及现状对教学质量影响的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8 (5) :42-43.
[2]周晓帆, 何云, 李雪梅, 等.浅谈临床教学医院师资培养的举措[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0) :1055-1056.
[3]蒋开东.对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 (5) :289-290.
院校双向培养 篇2
一、广泛动员、大力宣传
公司机关党支部在被确立为“双向培养”工作试点,立即展开了积极的动员、宣传工作。支部书记在机关全体员工大会上系统全面地传达了县委组织部和公司党委关于党员优干“双向培养”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目标及具体的标准等,号召全体职工积极投入“双向培养”试点工作的实施当中。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工作,使得全司职工明确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健全组织、明确目标
为确保“双向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专门成立了由公司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委员为成员的“双向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落实、指导、开展“双向培养”的上情下达,推荐教育,培养等工作。“双向培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县委组织部的具体要求,结合公司党委工作的实际情况,明确 “双向培养”试点工作目标是: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办法,在公司工作成绩突出、业务技术骨干中分别培养2名入党积极分子,确定3名发展对象,吸收2名新党员;采取结对帮带、教育培训等多种手段,为岗位成才创造条件,努力使他们尽快成为公司的优秀骨干。
三、坚持标准、确定对象
机关支部在技术骨干中发展党员,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按照“三个代表”、“七一讲话”的要求,切实保证新党员的质量,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以党性强为前提,较强的业务技能为基础,群众公认为根本,真正把本校的优秀分子纳入“双向培养”中来,通过“双向培养”使他们脱颖而出。经过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三种形式的结合,公司党总委和“双向培养”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将 等 位思想素质好、入党动机纯和愿望强,愿意在党组织中经受锻炼和考验的优秀分子确定为党员培养对象;将 等 位党员同志列为优秀骨干培养对象。在确定培养对象后,公司还把培养名单在“厂务公开栏”进行了公示,以进一步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反映。
四、落实措施、有序推进
1、抓好培养对象的理论学习。机关党支部认识到当前最重要的理论学习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为此召开了培养对象的理论学习会。组织他们观看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宣传片;其次向培养对象分发了 等学习资料,让他们进行学习;再次,向培养对象布置了撰写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心得、体会的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实践经验总结出来,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使他们尽快在政治上成熟起来。
2、加强对培养对象的实践锻炼。对列为培养对象的优秀骨干和党员注重加强实践锻炼的力度,结合公司工作的实际,要求培养对象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和活动、科研课题研究活动与班级德育工作小组和德育导师制工作,切实提高培养对象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以我校推进德育导师制为例。德育导师制是近两年来,我校的德育工作者针对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深入思考后,探索和实践的一条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是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德育模式。本学期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学校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快德育导师制这一新兴德育特色的发展步伐。把被列为培养对象的党员都列为“德育导师”,每位导师分别和3―5名学生结成对子,通过和学生聊天、谈心等方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负责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导师制的推进不仅使“三个代表”的思想和精神在学校德育工作上落到了实处,而且极大地增强了被培养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他们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锻炼的机会。
院校双向培养 篇3
一、建立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新机制
高师院校要加强与中小学的互动交流, 建立双向协同培养机制, 形成与中小学联合开展卓越教师培养的机制。高师院校要遴选基础教育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作为合作单位, 按照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 与中学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开创高校与地方基础教育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崭新局面。
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在教师教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师资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深度合作贯穿于卓越教师培养的全过程, 包括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毕业设计 ( 论文) 、教师队伍建设等, 共同实现 “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第一, 开展教学合作。双方互派教师承担课堂教学工作。高师院校选派一定科目、一定数量的教学论教师到联盟的中小学担任任课教师, 中小学选派优秀教师到高师院校承担教学法课程教学; 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高师院校选派教学论教师、卓越班学生参加中小学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和教师培训, 中小学选派教师参加高师院校的有关教学活动。第二,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合作: 高师院校与联盟中小学合作, 合作申报教研教改项目, 共同开展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研究; 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共同参与教研室活动、教改实验; 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可开辟“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论坛, 为双方师生提供学术研讨的平台。高师院校组织专家到基础教育学校开展讲学、讲座活动, 帮助联盟中小学提升教育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中小学选派优秀教师到论坛主讲, 帮助高师院校更好地开展对接研究。建立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
二、制订双向渗透式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将双向渗透式教育实践改革的理念和实践环节具体落实到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科学制订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 建构模块化课程体系。
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 试行) 》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 试行) 》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等作为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同时, 广泛调研基础教育学校的需求, 并组织基础教育专家开展充分论证。在与地方政府和中学教师协同研究的基础上, 科学制订针对卓越教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 科学设置专业方向及相关课程, 突出育人为先、实践导向、终身学习的指导思想, 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 ( 通识教育) 、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 通识课程应能凸显卓越中小学教师人才培养对通识性知识和基本素质的要求, 强化学生在人文素养、沟通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课程, 强化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能力; 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要强调与中学教学的对接, 注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科专业知识的诉求, 加大中学课程标准、中学教材分析等课程的课时量; 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 “老三门” 的课程结构体系, 新设 “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务”等实用性强的课程。实践教育模块应结合专业特点, 科学构建由 “德育实践、专业实践、科技实践、文体实践、社会实践、就业实践”六项实践组成的全程化实践育人体系, 切实反映教师教育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建立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 “双资源” 教育环境
高师院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 加强与中小学合作, 共建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等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优质课程培训资源, 实现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共享, 用以指导教学、研究教学。建设卓越教师培养网络平台, 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拓宽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借助网络平台, 让卓越班学生参与中小学教育研究课题, 提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通过集中教师教育联盟单位等优质教学资源, 对卓越班学生进行精英化重点培养。通过对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 协同建设教育资源, 实现高校和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
四、实施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名师共同指导的 “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双导师制”是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卓越教师的机制。实施 “双导师制”, 为学生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教学导师, 强化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者分别承担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教学。高师院校要大力支持缺乏中小学教学背景的青年教师到中小学进行实践锻炼, 参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实践研究工作。选拔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卓越教师班培养, 担任在校学生专业发展导师, 增强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保障。
五、采取校内培养与校外基地实践相互渗透的培养方式
卓越班的培养采取校内培养与校外基地实践相互渗透的培养方式, 将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的优势、中小学校教育实践优势有机整合, 共同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全过程。卓越班学生校内学习和实践活动不仅由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高校教师指导, 而且通过 “请进来”的方式, 聘请中小学校长、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在校内进行指导。在校外实践基地, 采取 “走出去”的方式, 高师院校遴选学科教学论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 指导卓越班学生实习工作;实习学校要积极改善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的生活工作条件, 建立实习保障制度, 配合安排 “一对一” 的指导教师与高师院校驻点教师联合指导。通过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使卓越班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基础教育的需求。
摘要:高师院校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标, 开展与中小学的双向合作交流, 通过制订双向渗透式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双资源”教育环境、实施“双导师”培养模式、采取校内培养与校外基地实践相互渗透的培养方式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与中小学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机制。
院校双向培养 篇4
一、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截至2012年, 全国有586家高等院校开设有会计专业, 每年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超过50万人。虽然会计人才不少, 但是卓越会计人才却很少。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会做账和会看账, 而是要求会计人才能对账目作出分析、预测和决策;能根据企业的四张主要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 数据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运用一些比率分析和因素分析的方法进行财务评价;要求会计人才能根据分析结果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 以此作出相应的财务决策;要求会计人才不仅掌握大量的专业技能知识, 而且要掌握经济、金融、管理、统计和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但是, 当前各类高校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 都是基于各自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和确定, 比如: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于应用能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针对本科生培养侧重于应用型, 针对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则侧重于研究型, 缺乏具有一定高度的明确目标。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阶梯式、长时间的渐进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这最终导致了我国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断层的现象。当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不再是扫盲式、普及式的, 而应该是侧重于面向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研究型大学, 需要从更深、更高层次来确定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二) 会计人才培养方法陈旧
目前, 许多高校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方法, 理论方面主要是在课堂上运用简单的多媒体 (PPT) 课件进行理论讲授, 布置作业等;实践方面, 会适当安排一些会计实习活动, 如安排学生到单位实习等。但鉴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任何单位的会计部门都是核心部门, 会计工作会涉及企业的核心利益, 一般不会让会计实习人员接触单位的重要账目资料, 所以实习活动就仅流于形式和表面, 只会涉及出纳岗位和往来账户, 学会开支票、开汇票、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表等, 不能全面了解会计实务流程, 对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缺乏清晰、整体的把握, 不能真正掌握高层次财务预测和决策方法。这样的培养方法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预期的高级会计人才。
(三) 会计人才创新性思维不足
孔子年轻时曾任委吏, 即司会计, 指出“会计当而已矣”, 意思就是会计要按照实际情况客观地加以反映。会计需要严格遵循《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财经法规、规范和要求, 这就造成了会计专业性强、操作性强、缺乏创新性的特点。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受到会计专业自身特点的影响, 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的趋同性思维较其他专业更甚。例如:江南大学是一所211工程的研究型大学, 江南大学商学院一共有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管理工程、金融和会计五个专业。每年入校时五个专业的学生成绩相当, 学生各方面情况也差不多, 然而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 经过四年的学习后, 会计系的学生会变得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有服从性, 活泼不够, 沉稳有余。同时从学生论文答辩中可以看出会计专业学生没有其他专业的学生活跃。这与会计人才培养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会计操作直接相关, 并由此产生了趋同性思维过强与创新性思维不足等问题, 使得会计人才在思维模式方面形成障碍, 不符合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 会计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
据了解, 很多会计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都不愿意接收会计专业的本科生, 由会计专业本科生成长为同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生思路和视野狭窄, 在科研和创新方面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 原因就在于会计专业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学科, 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所以对于会计专业人才而言, 如果仅仅关注会计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和科学家钱学森就曾经说过“科学家不但要有科学技术, 还要有文化艺术和音乐修养”。如果会计专业人才仅是具备过硬会计专业技能的单一型人才, 那么其在往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障碍。
为了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卓越会计人才, 为企业和社会输送有用人才, 推动经济的发展, 需要研究合理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下面以江南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对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为例进行说明。
二、基于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
依据社会对于卓越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2005年, 陈检生指出, 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专业功底扎实、综合协调能力、准确把握和执行政策及法规的能力、驾驭风险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和熟练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八个方面。会计人才要拥有上述能力, 成为卓越会计人才, 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来达到培养目标。所谓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 其过程可以用图1来表示, 主要通过对会计专业人才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双重培养, 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卓越会计人才的目标。
(一) 基于理论方面的建构措施
由图1可知, 为了解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在卓越会计人才的教育培养中, 需要搭建跨学科的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知识体系架构。
1.“宽口径, 厚基础”的理论建构, 拓宽会计人才知识面
虽然会计学科专业性、独立性比较强, 看似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较少, 但要真正对会计有较深层次的理解, 必须基于很多基础理论知识, 例如:大学英语、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市场营销学、高等数学等。在江南大学商学院的会计培养方案中, 专门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其中除了专业核心课程中包含的七门课程 (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管理) 属于会计方面, 其他三大类课程设置中都包含有金融、经济、管理等不同领域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卓越会计人才提供了知识储备, 可以更好地掌握和了解会计专业技能, 也拓宽了会计人才的知识面, 开阔了视野。
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确定与时俱进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理论知识的建构, 要注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培养与时俱进的卓越会计人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对于会计人才的定位和发展至关重要。江南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方面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 从单纯培养具有一定会计专业技能知识的会计人才, 到注重培养具有应用能力的会计人才, 再到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信息化、管理型会计人才。明确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状况来确定, 根据当前会计人才需求多元化的情况, 再结合会计人才各自的特点和专长, 来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平台课程的教育基础上, 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选择, 就可以带有针对性和侧重性地选修最适合自己的课程, 例如:选择国际会计方向的, 需要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 可以选修国际会计及各类英文授课的会计课程等;选择信息化会计方向的, 需要加强对计算机操作、ERP、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 让培养目标具有可选择性, 既能满足会计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使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兴趣, 又能满足社会对于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需要, 更容易培养出卓越会计人才。
3.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卓越会计人才素质
无论是会计上岗证考试, 还是英国ACCA的考试中都有涉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人才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其从事职业的特殊性, 如果出现会计职业道德失范, 则容易利用职务之便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从而进行贪污、挪用公款, 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 让会计人才既要知道会计工作中正确的行为方式和标准, 还要清楚各种错误的行为方式和表现及其带来的社会危害性, 将会付出的沉重代价。通过将会计职业道德与相关财经法规教育相结合, 会计专业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 同时具备会计职业道德, 这种素质对于卓越会计人才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 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注重理论方面, 实践方面同样重要。
(二) 基于实践方面的建构措施
会计是应用能力较强的一门学科, 会计人才仅仅学习会计及其他专业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通过一些实践才能更好地融会贯通。由图1可以看出, 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 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建构, 同时还需要实践的配合, 以理论促实践, 用实践来验证理论。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当前社会变化日新月异, 在培养会计人才的过程中, 高校除了运用简单的PPT多媒体课件和案例教学外, 还要运用更多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一, 通过创新多媒体课件, 运用Aurora 3D Software制作会计专业课多媒体课件 (Aurora 3D Presentation Export File) , 融入相关的录像、实物图像、声音等元素, 这不仅能够活跃学习气氛, 而且能让会计人才接触更多的新元素, 在课堂上就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第二, 选择一些重要的会计专业课程, 例如:会计学, 通过开设卓越课程, 小班化教育, 实现“精工细雕”会计人才的目的。第三, 利用最新的教学手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出现了幕课 (MOOCs) 教学模式, 它是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产物,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手段, 帮助会计人才更好地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手段尤其适用于会计继续教育, 会计人才可以自由地选择合适的时机, 将需要系统化、长期化培训的内容分解学习, 使面临工作与学习矛盾的会计人才可以继续学习, 做到专业知识更新、相关知识拓展、管理能力提升和道德素养提高等的有机结合, 引导卓越会计人才的发展培养。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为媒介, 最终实现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
2. 多层次实践环节的设置
在实践环节方面, 最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真正充足的实习机会, 而不是仅仅流于表面。如表1中所示, 江南大学商学院会计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进行了多层次实践性环节的设置, 既注重循序渐进的方式 (从每一门专业课的实践练习到综合实践环节的运用) , 又注重内外结合方式 (有在学校机房、会计实验室等的实践, 也有在校外实习单位的实践) 。为了能够真正接触到财务和会计的业务, 江南大学商学院与一些单位专门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 给予一定的补贴, 从而更好地在实践中培养卓越会计人才, 让他们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
3. 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不能仅仅是对理论知识表层的理解, 而且要求培养会计人才对于理论知识深层次的研究, 要求会计人才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能够结合自己所学会计专业知识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在江南大学,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项目、“大挑杯”“小挑杯”等项目或竞赛的参与, 帮助会计人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通过撰写“百斯特 (Best) 肝素衍生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 来了解开创经营一个真实的公司, 其财务方面需要掌握的内容, 包括:融资计划与风险资本的退出、财务预测与分析、风险与风险管理等;利用战略管理中SWOT分析法对这个公司进行战略分析, 可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进而升华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 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反哺会计实践, 达到提高卓越会计人才创新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另外, 根据会计行业的特点, 会计人才还需要拥有一些资格证书才能更好地证明其能力, 例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管理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注册审计师、国际注册会计师等, 这些证书虽不是学历文凭, 但却是行业通行证。
总之, 培养卓越会计人才, 要注重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支撑会计实践工作。反之, 再用实践经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提升所学的理论知识。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 建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体系, 做到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 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协同发展, 并最终让人才能为社会和企业创造财富。
摘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曾在《201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研究制定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 然而, 当前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培养方法陈旧等问题, 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卓越会计人才的需求。基于此,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双向建构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双向建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何玉润, 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 2013 (4) .
[2]陈检生.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J].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3]沈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6 (4) .
[4]郭永清.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J].会计研究, 2008 (10) .
院校双向培养 篇5
旅游翻译属于专业翻译,是“涉及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的翻译实践和研究,同时还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
探讨旅游翻译所要求的翻译能力,必须建立在国内外对翻译能力的研究成果之上。有关翻译能力的概念界定和体系的研究成果众多,但都没有对“如何培养翻译能力”这一最后操作性的问题给出答案,缺乏对不同教学阶段翻译能力的具体构成以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细化分析(从亚平:2012)。
王树槐在《翻译教学论》中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英汉翻译教学的综合性能力模式”,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综合翻译能力的构成,并对具体的翻译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该模式主要包括六个因素:(1)语言-语篇-语用能力;(2)文化能力;(3)策略能力;(4)工具能力;(5)思维能力;(6)人格统协能力。他认为,在这一模式中语言-语篇-语用能力是核心能力和终极培养目标(王树槐:2013)。并在这一综合模式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发展翻译能力的课程模块、教学原则和方法,提供了较强操作性的培养策略。这是目前国内对翻译能力及其培养提出的较为全面的论述。
俄语界学者从亚平教授,根据俄语专业教学实际,提出俄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能力可以表述为基本的翻译能力或翻译实践能力,有语言能力、转换能力、文化能力、工具能力和评估能力构成(从亚平:2012)。这为我们结合俄语学科特点和旅游翻译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探讨俄语旅游翻译能力构成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我们结合该课程特性、专业学生能力和未来实践要设计出俄语旅游翻译课程能力体系目标,由以下6个“子能力”构成:(1)语言对比和转换能力:语言对比和转换能力是任何翻译活动的基础。(2)文化比较和交际能力:旅游翻译具有最明显的跨文化交际性质,要求译者要熟悉和掌握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必要注释、转换、筛选等处理,并认真选用归化和异化等翻译策略的能力。(3)语言学相关学科知识能力:旅游翻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要求译者必须能够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或话语,要求对语言学、文体学、文本类型、语用学等多种理论的熟练应用,才能满足不同类型的翻译要求。(4)旅游业相关业务知识能力:旅游翻译的行业性要求译者必须掌握旅游行业相关的知识,语言上要掌握旅游行业专题词汇和表达,也要熟悉业务知识,了解旅游产品的营销手段、旅游行业操作流程和相关法律等。(5)翻译策略能力:根据不同文本类型和篇章结构灵活和综合运用翻译技巧的能力。(6)工具能力: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等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发展翻译能力的课程群建设
课程群建设是在单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整合、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既注重基础教育,又重视专业教育;既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又重视科学精神的教育;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
根据俄语专业实际情况及旅游翻译的综合能力要求,我们对相关课程进行了细致整合,形成“俄语旅游翻译课程群”体系:
语言知识课程群:基础俄语和语法(基础素养课程群)
跨文化交际基础课程群:俄罗斯历史和地理、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中国文化(俄语)(基础素养课程群)
旅游业务知识课程群:旅游俄语、酒店俄语、旅游学概论(专业素养课程群)
翻译知识和技能课程群: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阅读、高级俄语(核心课程群)
通过设计这样的翻译课程群,能够实现对现有相关课程的资源整合和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有利于根据社会需求、技术发展与学校特色建设市场导向型的课程体系。
三、基于翻译能力的教学内容设计
旅游翻译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熟悉俄汉旅游语言差异的基础上,掌握旅游翻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翻译实践加强学生对旅游翻译和未来工作岗位的认知。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旅游篇章特点及其翻译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了解翻译中涉及的汉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我们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旅游翻译实践过程中的需求对文本语料的选材和训练进行了具体设置,基本涵盖了旅游营销和旅游服务中的诸多要素,既有基础翻译理论的讲解,也有具体翻译操作。为了更好地完成“翻译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每一章节都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能力体系。
旅游翻译实践翻的内容千差万别,我们结合文本类型和功能理论对其进行分类,同时给出具体翻译策略的方法,这也是在翻译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力目标。陈刚对英语旅游翻译活动的旅游文本进行了文本类型的归类,提出了单一型、契约型、复合型和预制型的分类方法(陈刚:2014),并对每一类型文本的特点都进行了概括总结,还提出了每一类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这对我们从事俄-汉双向旅游翻译实践提供了操作的范例和依据。
四、基于翻译能力的互动教学模式
有关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内外语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设计了多种教学模式。俄语界翻译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翻译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建立在两种语言对比基础上的理解和表达。因此翻译翻译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关注两种语言的多个层面的对比和转换。也是俄汉旅游翻译教学中必须贯彻的核心原则。
翻译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翻译课程和翻译实践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翻译意识的培养是前提条件,而根据本科俄语教学的现状,以提高翻译能力为导向的翻译意识主要由语言意识、转换意识、技能意识、工具意识构成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
结合翻译能力和翻译意识的相关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对翻译意识的积极关注和训练。教学过程中建立了以“翻译工作坊”为主的、多模态的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角度:(1)以翻译工作坊模式推动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采用集体训练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对话、沟通、讨论、共同调查、分析、解决翻译实际问题。(2)以仿写为主要训练手段,培养学生翻译意识,进而生成翻译能力。翻译意识以及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习得的过程。而仿写这种示范性学习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尤其是俄语专业主要为零起点的学生,更好地建立翻译规则,提高翻译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对于旅游翻译的教学来讲,在每一个专题都要提供仿写翻译的实践机会,要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仿写语料的收集和对比,经过多方研究和考证,在具体教学过程我们参考了谭芳和杨永和在文章《论网络环境下的仿写翻译教学》中提出的操作模式,具体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精选原文本-搜索可比文本-译文组稿-课堂展示-译文点评(谭芳,杨永和:2015)。通过在翻译工作坊的形式组织此类仿写训练,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由有意识的翻译仿写进入无意识的翻译创新,使翻译学习进入良性循环。
五、课程考核检测手段
翻译能力是一个动态养成的过程,考核要按照动态考核、过程考核来进行。有文章提出要依据旅游文本的多模态而采取多模态的考核标准,即除了考察语言翻译的准确和可接受性之外,还要将文字翻译的多模态性纳入考核范围。而国内俄语教学领域目前对于翻译课程的考核模式还处于较为传统的语言测试阶段,我们认为,有必要针对旅游俄语翻译课程的特殊性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首先,要确定动态的考核标准,取消标准化试题和答案的考核方式,而采用动态翻译观确定翻译参考答案,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旅游文本特征进行创造性翻译。其次,坚持和强化过程考核,通过建立学生的“翻译卷宗”,记载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翻译问题和进步,为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丛亚平.俄语本科阶段的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俄语教学,2012,(3):80-84.
[3]从亚平.论翻译教学中以提高翻译能力为导向的意识培养[J].中国俄语教学,2014,(3):1-5.
[4]李晓东.英语旅游翻译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
[5]谭芳,杨永和.论网络环境下的仿写翻译教学[J].中国翻译,2015,(2):53-57.
[6]王南颖.旅游法语翻译综合能力构成及培养策略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7]王树槐.翻译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