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反馈(精选4篇)
双向反馈 篇1
所谓的双向反馈教学模式是指学生与老师处于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创造性、应用性以及总结性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检验老师的教学实践效果, 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也应当引入双向反馈模式, 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为此, 本文在概述双向反馈教学法意义的基础上, 试从若干个方面, 结合相关的实践, 探讨双向反馈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模式, 为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水平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双向反馈教学法的意义
双向反馈教学模式的着眼点是素质教育, 通过该模式对课堂教学改革做进一步优化, 改变传统课堂教育环境中固有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关系模式, 并且引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学, 在研讨、自学、讲解的环境中缩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 营造一个良好、合作的学习环境。可以看出, 双向反馈教学比较侧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老师主导性的发挥, 这也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
具体而言, 双向反馈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老师通过双向反馈实现与教学实践的密切联系, 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准确、有效的反馈信息, 不断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做出改进,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第二, 双向反馈是增进情感的桥梁, 在反馈过程中, 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索知识, 而且还要注重情感的渗透, 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这种双向交流、反馈的教学模式营造了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学习氛围;第三, 可以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基于双向反馈模式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兴趣教学法、课堂分析表述法、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从而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双向反馈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 操作策略
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应用双向反馈教学法, 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 创设情境, 在教学情境中唤醒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是活泼好动, 想象力十分丰富, 作为一门语言课程, 英语的学习正好可以将这一特点充分利用起来。将英语知识融入到真实的语境中, 启发学生思维, 唤醒其思维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Happy birthday”的相关内容时, 老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蛋糕、蜡烛等教具, 设置小朋友过生日的情景, 并请学生在讲台上进行表演, 而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会掌握蜡烛、蛋糕等单词, 并学习“How many”句型,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以“趣”克“难”, 全面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认知活动最直接、最实际的方法, 小学生对生动、新鲜、形象的认知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 因此,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对游戏、童话感兴趣的特点, 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学生对于知识感兴趣后, 自然而然会激活思维创新。仍以上述“Happy birthday”的内容为例, 课件上设计“The little candles dance”的音乐课件,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随着音乐节拍边唱边学, 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 注重参与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即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 而且是发展的主体[2]。学生的自我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是否唤醒其主体意识以及是否提高其主体活动能力而决定的。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及水平的基础上, 采取正确的方法“因材施教”, 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将学生的能力展示出来, 学生通过能力的展示向老师反馈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应用过程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应用双向反馈教学模式的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是呈现, 将课文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 比如在学习单词时, 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该单词的句子, 经过老师的指导, 结合上下文对单词的意义加以理解;或者从课文中找出某个短语, 结合语境进行学习等。接下来是示范与模仿, 即老师先将例句读出来, 学生仔细听, 再对例句进行重复、模仿, 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单词的发音标准;第三步进行扩展, 即老师利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加深对词语或者例句的理解, 比如看图、填空或者口头的英汉互译等, 先帮助学生理解语意, 在此基础上对句子的结构进行总结分析;第四步即为初步应用, 学生通过上述学习可以运用所学例句进行造句甚至会话, 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内容与意义有一定的相关性;最后即为综合应用,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 学习具备将例词、例句连贯起来的能力, 可以口头或者用笔完成几句对话。通常对话的内容可以分为控制性与非控制性两种:所谓的控制性是指老师先创设情境, 给出相应的中文提示或者图画提示,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内容进行会话;而非控制性会话则是学生自由发挥。
三、结语
总之, 从某种意义而言, 课堂教学是进行信息传递、接收以及反馈的过程。在小学英语课堂上采取双向反馈教学模式, 提高了信息反馈的针对性, 因此, 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所探讨的模式仅是冰山一角, 更多的更适用于课堂的方法还需要同行们继续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玉关.动人春色不须多——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反馈[J].考试周刊, 2011 (15) :113-114.
[2]陈燕.心理暗示反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初步运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9 (9) :47-49.
双向反馈 篇2
数字半色调技术(又称数字加网技术)是基于人眼的视觉特性和图像的成色特性,利用数学、计算机等工具,在二值设备或多色二值设备上实现图像再现的一门技术,是将连续色调图像经过处理后再输出以实现图像阶调再现的基础性研究[1,2]。
数字半色调技术的原理是将具有连续色调的图像转化为二值图像阵列,并打印到打印介质上,使输出的二值图像阵列给人造成一种视觉上的连续色调效果。它充分利用人眼的低通滤波特性,当人近距离观看打印输出的二值图像时,由于可以看到单个的点,所以视觉效果不连续,但如果在远距离观看,就察觉不到单个点的存在,打印出的半色调图像局部平均灰度值近似于原始图像的局部平均灰度值,从而在整体上产生了输出图像中的多种灰度感觉,在视觉上形成连续色调的效果。
数字半色调算法中处理性能最好的是误差扩散算法。其优点是获得的半色调图像效果好、色调丰富、像素点的分布具有各向异性。然而误差扩散算法中,由于未考虑人的视觉系统模型(HVS模型)对图像的识别情况以及采用固定的分散系数,高光和暗调部位出现与半色调处理方向相关的滞后现象造成了图像轮廓的失真。为了更好的使图像在频带上很好的过渡,在本算法中引入了双向反馈的思想。而由于最终判定图像的是人的眼睛,因此把HVS 模型对图像的影响引入本算法中。在这个算法中使用了两个滤波器,其中一个滤波器借助了基于HVS模型的误差核,另一个滤波器根据当前像素与领域像素的特征情况确定分散系数,而在考虑再现图像特征时不仅再现图像的灰度特征,而且再现图像的HVS特征。
2 传统的误差扩散算法的基本原理
误差扩散算法[3]由 Floyd 和 Steinberg 于1976年首次提出 ,其基本思想为先阈值量化图像像素,然后将量化的误差扩散到相邻的未处理的像素上。其原理和误差滤波器的权系数如图1所示。其中每个象素的误差扩散过程包括如下三个步骤。第一,将原始象素值加上扩散到此处的误差作为当前输入;第二,将当前输入进行阈值处理得到一个输出 ( 0 或 1,半色调研究中灰度值一般都归一化);第三,将输入与输出的误差值按照一定的规律扩散到未经处理的区域。
n为当前处理的图像单元,0为已处理的单元, h(1,0),h(1,1),h(0,1),h(-1,1)为未处理单元。滤波器的脉冲响应h(1,0)=7/16,h(1,1)=1/16,h(0,1)=5/16, h(-1,1)=3/16 ,其滤波过程也就是将当前处理像素的量化误差以上述权重传递给未处理的像素的过程。
观察图5(b),经过 Floyd-Steinberg 半色调处理后,获得的半色调图像效果好、色调丰富、像素点的分布具有各向异性,灰度过渡比较自然,具有很好的细节再现能力;但也存在以下不足:如在半色调图像中诸多网点处存在“龟纹”和“网点”现象,在高光和暗调部位出现的与半色调处理方向相关的滞后现象,边缘部位不连续的过渡现象以及处理速度相对较慢。
3 基于双向反馈的误差扩散算法
3.1 算法原理
通过分析传统的误差扩散半色调算法,其实质上是进行了高通滤波和低通滤波的处理 ,因此造成了“龟纹”和“伪轮廓”的出现,现在我们通过研究,在高频与低频中加入中间频带,这样图像在频带上具有很好的过渡,图像质量总体上来说应该更好。因此,我们在经典的误差扩散的单反馈的思想上,通过引入双向反馈,提出了基于双向反馈的误差扩散半色调算法。
双向反馈误差扩散半色调原理如图2所示。
其流程如下:
u(m,n)=x(m,n)-undefinedh(k,l)e(m-k,n-l)
g(m,n)=u(m,n)+undefined
undefined
此基于双向反馈误差扩散半色调算法与传统误差扩散算法相比,采用了两个误差滤波器,误差分散滤波器h和反馈滤波器 w。其中w采用了基于HVS模型的误差分散核,并且对误差扩散滤波器 w 继续进行小幅度的随机抖动,从而使得到的图像的视觉效果更好。而h采用了一与领域特征相关的滤波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方向性纹理和人工纹理的出现。
3.2 HVS 模型
半色调之所以能够模拟连续色调图像是依赖于人眼视觉系统 ( human visual system, HVS) 的低通或带通滤波器的特性,如将图像从空间域变换到频域,那么频率越高,人眼的分辨能力就越低;频率越低,人眼的分辨能力就越高,这就是HVS的频域特性[4]。由人眼对高频细节敏感性较低可知,人眼相当于一个低通滤波器[5]。由于图像最终的服务对象是人的眼睛,尤其是半色调技术,判定一个算法优劣的标准最终由人眼决定,因此在半色调算法中引入HVS 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数字半色调技术,Nasanen 的 HVS 模型具有最好的低通特性,通过它产生的半色调图像具有最好的主观视觉效果。又因为 Gaussian 函数具有许多适合半色调处理的特征,如光滑的单峰曲线使其具有很理想的低通特性,其滤波器的傅立叶反变换也是高斯的等,实际应用中常使用Gaussian 低通滤波器近似表示 Nasanen 模型。
3.2.1 HVS模型在频域中的表示
HVS 模型具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在频域中HVS 模型[5]可以定义为
undefined
式中:L 为每平方米亮度均值,其单位为 cd/m2,u和ν为朝向视网膜的单位角度内的光线周期变化频率,(u2+ν2)1/2则为光线的频率;□的值为角度的变化频率,定义为□=a·tan(u/ν);其它常数s(□)被定义为a=131.6;b=0.3188;c=0.525;d=3.91;s(□)=0.15×cos(4□)+0.85。
HVS函数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①在频率域中,它是一个递减函数;②它沿45°线的响应是水平和垂直线响应的2~1/2;③在所有的频率域中,该函数值大于零。
3.2.2 HVS模型的亮度特性
人类视网膜由两大类视觉细胞构成,一类叫视杆体(rods),在暗光环境下特别敏感;另一类叫视锥体(cones),在亮光环境下特别敏感。实验表明,人们对物体亮度的感觉同进入人眼的光强成对数关系,但人们对物体亮度的感觉并不完全由物体本身亮度所决定,还与物体所处的背景亮度有关[6]。人眼主观上刚可察觉的最小亮度差,称为亮度的可见度阈值 (threshold),可见度阈值与背景亮度间的关系的示意曲线如图3所示,对于不同的物理亮度水平,此阈值的响应曲线呈现分段、非线性特点(移变非线性),这就是人眼的亮度适应性,它产生的根源是视细胞非线性地把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当背景亮度大于10cd/m2时,亮度适应性可用著名的weber一Fencher定律描述,阈值与背景亮度为对数非线性关系;当背景亮度处于10cd/m2以下,阈值与背景亮度为平方根(或立方根)关系。由于感知亮度的非线性压缩作用,在高亮度区,视觉感知可以允许较大的图像误差,表现出亮度掩盖效应[7]。
3.3 反馈滤波器w和分散滤波器h
3.3.1 反馈滤波器w
由于图像最终的服务对象是人的眼睛,所以如果使用基于HVS模型的分散核作为反馈系数,则最终的视觉效果将会更好。在此算法中为了克服固定的反馈系数造成方向滞后的现象,对滤波器w进行了小幅度的随机抖动。
3.3.1.1 基于HVS模型的误差核
误差分散系统本身是一个非线性的模型,为了便于分析及对误差分散半调系统进行最优化处理,使用一种附加了噪声的线性增益模型,这一模型由Ardalan和Paulos[5]在一维的情况下使用,这里将其应用到误差分散系统。
在一维向量中由图1(a)知误差图像可由下式来表示:
e(n)=Q(u(n))-u(n) (1)
因为e(n)与x(n)相关,x(n)与u(n)相关,因此e(n)与u(n)相关。从式中可知Q(u(n))一u(n)与u(n)有关,对此相关性用下式来表示
Q(u(n))=K u(n)+m(n) (2)
其中,K是常数,m(n)是与原图无关的白噪声。将量化过程Q(.)建模成为线性增益K与无关白噪声源m(n)的叠加。
输出半调图中的噪声部分在Z域中表示如下:
Bz(z)=(I一H(z))N(z) (3)
对上式进行逆变换就可以得到输出噪声在空域中的表达式:
bm(n)=(1一h(n))*m(n) (4)
令v(n)表示一个完整的HVS模型,则(v(n)*bm(n))表示输出半调图中
的加权噪声能量。用函数J表示它的期望值,形式如下:
J=E[‖v(n)*(1-h(n))*m(n)‖2] (5)
由上式可确定基于人眼视觉模型的误差核[8]:
undefined
本算法采用的基于HVS模型的误差扩散系数矩阵[9]为
undefined
3.3.1.2 本算法中对此误差核的处理方式
基于HVS模型的分散系数的扩散原理和权重分配系数如表1所示:
其中**代表了当前点像素位置,其它位置的算术比值代表了与当前像素相对位置上的误差扩散权重,取值范围在[0,1],且满足:2×w1+4×w2+2×w3+2×w4+2×w1+5∈[0,1]。
一般情况下我们分配如下的权重系数:W1=1/134, W2=5/134, W3=12/134, W4=12/134, W5=32/134。对误差扩散滤波器 w 继续进行小幅度的随机抖动 ,其处理方法如下:
wrand=(r(i,j)/rand_max-0.5)×cDither[10]
w′1=w1+wrand
w′2=w2+wrand
w′3=w3+wrand
w′4=w4+wrand
w′5=w5+wrand
其中, wrand为抖动微调参数; r(i,j)为当前扫描点随机参数, rand_max为随机参数r(i,j)的最大值 , cDither为抖动幅度调整系数。w′1~w′5为误差扩散滤波器 w 小幅随机抖动后的权重分配系数。
3.3.2滤波器h
3.3.2.1 图像特征函数
图像的特征函数反映了再现图像的特征信息,在实现过程中,若需要再现图像的不同特征,应选取不同的特征函数。在此算法中主要考虑再现图像的灰度特征和HVS特征。所以在实现过程中选取了两个特征函数。在这里这两个特征函数采用加权求和的方式得到一个反映图像特征信息的复合函数。设图像的复合特征函数为F(x,y),图像的两个单个特征函数分别为f1(x,y),f2(x,y)则该图像的复合特征函数表示为F(x,y)=w1·f1(x,y)+w2·f2(x,y)。其中,w1,w2分别是图像不同特征函数的权值,且w1+w2=1,其值的大小可由用户根据再现图像特征信息的需要进行不同的设置。
a、灰度特征函数
将图像的每个像素的灰度值作为反映图像灰度特征的函数,以再现图像的灰度特征。
b、视觉特征函数
(1)利用3.2中HVS函数计算出H(u,v) (u∈[1,2,3…],v∈[1,2,3…])在频域中的值;
(2)将(l)的HVS函数H(u,v)进行反傅立叶变换,得到空间域中的相应函数h(x,y) (x∈[1,2,3…],y∈[1,2,3…])其变换方法为:
设待处理频率域中的二维离散化的函数为H(u,v),则该函数的反傅立叶变换的关系为:
undefinedundefinedH(u,v)ej(2π/M)xuej(2π/N)yv (1)
其中:x=0,1,2,…,M-1;y=0,1,2,…,N-1。
利用公式(1),在空间域中计算h(x,y) (x∈[1,2,3…],y∈[1,2,3…])函数的函数值,选取所得值的实数部分作为缘检测模板系数,利用这些模板系数与原图像进行卷积。根据卷积的结果,选取合适的系数,对原图像进行相应的线性变换,即得到具有HVS特征的特征图像。
3.3.2.2 滤波器组成
滤波器h由两部分来组成,如图4所示
在Hwang[11]算法中仅是考虑当前象素的灰度特征,在本算法中我把图像的视觉特征考虑进来。则图4中D(i,j) 和G(i,j)分别由如下公式得到:
undefinedundefined
undefined
其中D(i,j)为原图像中当前像素特征值与领域特征平均值的差,在此考虑领域为一3×3的窗口。G(i,j)为一权函数,其值与D(i,j)的符号相关。D(i,j)值为0时表示当前像素与领域像素具有相似的特征,说明这一领域的阶调变化是平缓的,因此经半色调得到的二进制图像中这一区域的阶调变化也是平缓的,因此可以采用图像中的分散系数;D(i,j)值为一正值时说明当前像素与领域像素相比其特征变化是剧烈的;D(i,j)值为一负值时说明当前像素与领域像素相比其特征变化同样是剧烈的,只不过与D(i,j)为正值相比,其走向是不同的。权函数G(i,j)中的a控制着边缘重建时的强调级别,b保护边缘以免被陡峭的阶调变化过分强调。
4 实验结果
在 MATLAB7.1环境下,对256级灰度256 ×256 分辨率的Lena图 (图5(a)),用本算法进行仿真试验。在此选用a=2.5,b=0.02,而复合函数中wi值较大些。从图5(b)、(c)可以看出,与标准误差扩散算法相比较经本算法处理后方向性纹理得到明显改善,图像的细节更加显现,更加符合人眼对于原图的视觉效果。
5 结论
与以往的误差扩散半色调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基于双向反馈及HVS模型的误差扩散算法,处理后的图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伪轮廓”和“龟纹”现象。由于图像最终的服务对象是人的眼睛,所以在分散滤波器与反馈滤波器的设置上均使用到了HVS模型。在本算法中分散滤波器采用了根据当前像素与领域像素的特征(灰度特征和视觉特征)确定分散系数;反馈滤波器采用了基于HVS模型的分散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小幅抖动。从而很好地克服了以往误差扩散滤波器中由于固定系数扩散所产生的方向性纹理缺陷,使图像的整体视觉效果更好。
摘要:针对传统误差扩散中的“龟纹”和“伪轮廓”现象,在基于标准误差扩散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双向反馈的误差扩散半色调算法。它不仅在误差扩散后的高频和低频成分中依据HVS模型加入了中间频带,使图像更趋于均匀和柔和,并且根据领域图像灰度特征和HVS特征动态修改误差扩散滤波器系数,尽可能的克服了由于固定系数扩散所产生的方向性纹理缺陷。
关键词:数字半色调,误差扩散,HVS模型,双向反馈
参考文献
[1]R.A.Ulichney,Digital Halftoning[M].The MIT Press,1987.
[2]D.Anastassion,K.Pennigton,Digital halftoning of image[C],IBMJ.Res.Devel,Vol.26.pp:687-697,1982.
[3]R.W.Floyd and L.Steinberg.An adaptive algo-rithm for spatial grayscale[C].Proceeding Of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1976,Vol.17,No.2,PP:75-77.
[4]李晓东.非线性逆误差分散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5]S.Ardalan and J.Paulos.An analysis of nonlin-ear behavior in delta一sigmamodulators[J].IEEE Trans.Circuits Syst.,Vol.34,June1987.pp.593-603.
[6]侯志强,韩崇昭,郑林,肖李珍.一种基于视觉模型的边缘检测阈值选择策略[J].光电工程2004年,第31卷第2期,PP:59-62.
[7]曹圣群,黄普明,鞠德航.HVS模型及其在静止图像压缩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APr2003,Vol.8(A),No.4,pp.379一385.
[8]袁龙飞.基于人眼视觉系统模型的彩色半调算法[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9]ZHANG XIAOHUA,L IU FANG,J IAO LCHENG.An effective image halftoning and in-verse halftoning technique based on HVS[C]∥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multimedia applications.Xi’an: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2003,441-445.
[10]钟平,钟建军,张伟,潘涌.基于双向反馈的自适应误差扩散半色调算法[J].应用激光,2008年,第28卷第4期:327-331.
双向反馈 篇3
关键词:双向反馈教学法,本科护生,临床教学
自2005年12月-2006年8月, 针对南昌大学医学院2003、2004年级护理系实践周活动, 我院护理部采用双向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也提高了临床护士的教学水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参与临床实践周的护理本科学生60名, 其中男8名, 女52名。年龄20~23 (22±1.5) 岁。将60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名, 2组护生在年龄、实习时间、教学目标、轮转科室安排、考核、带教老师的职称、学历、教学资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带教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验教学法带教, 即针对教学目标, 由老师进行讲解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双向反馈教学法带教, 首先在学生来院实践的第1天, 发放数张我院护理部自设的“实践教学反馈单”给学生组长, 反馈单中内容涉及实践科室、实践时间、在实践中学到的内容、实践带教中需要老师改进之处等方面;同时发放数张我院护理部自设的“教师教学反馈单”给每位带教老师, 反馈单中内容涉及实践地点、实践时间、在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等方面。学生进入科室后, 带教老师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带教前与学生沟通交流,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带领学生熟悉病区环境, 带教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讲授。学生在结束每天的临床实践后, 针对当天在实践中所学到的内容和实践带教中需要老师改进之处进行分组集中讨论, 后由组长将意见汇总, 填写在“实践教学反馈单”上, 填写完成后交护理部, 护理部将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 及时的针对临床带教老师在带教中存在的不足和学生的需要与临床科室带教组长、带教老师沟通, 并及时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同时, 科室每位带教老师在当日带教结束后填写“教师教学反馈单”就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进行分析和反馈, 填写完成后交护理部, 护理部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组长, 以达到互动讲学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1.3 评估内容和方法
于实践周结束前, 由带教老师和护士长对护生的学习态度、医德医风、动手能力、临床思维等方面进行考核, 护理部调查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2结果
2.1 临床实践考核评分
观察组临床实践考核总评分为 (97.2±2.3) 分高于对照组的 (88.7±3.0)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
观察组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讨论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 是21世纪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 也是适应体制改革对人才层次、能力要求的必要结果[1]。临床实习阶段是护生向临床护士的过渡, 是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形成专业化角色特征的重要阶段, 临床带教要针对护生的薄弱项, 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研究创新的能力, 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传统的经验带教只是“单向式”灌输, 老师主动地讲, 学生被动地听,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特别是随着实习时间的延长, 护士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下降, 尤其是实习后期因对各项工作较熟悉而产生懈怠情绪[2], 不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双向反馈教学法是将学生及教师反馈的信息和内容具体贯穿和落实到实践教学中的方法, 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性教学, 打破了以往教师“绝对教”学生“绝对学”的教学方式, 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可进一步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导水平。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总之, 双向反馈教学法是一种可行性高且收效良好的实践教学方法, 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在一定层面上得以加强, 使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周活动得以强化和深入,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 又能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技巧, 提高临床带教水平。
参考文献
[1]童淑萍, 李惠玲, 庞曼蕖.改进临床带教方法培养护生综合能力[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2) :163-164.
双向反馈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永修县人民医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 按照就诊序号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 (25例) 和对照组 (25例) 。研究组年龄22~39岁, 平均 (31.3±2.1) 岁;孕周37~40周, 平均 (38.9±1.2) 周;产次:初产妇19例、经产妇6例;婚姻状态:已婚20例、未婚5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例、高中或中专10例、大专及以上12例。对照组年龄21~41岁, 平均 (31.5±2.1) 岁;孕周37~41周, 平均 (38.8±1.2) 周;产次:初产妇20例、经产妇5例;婚姻状态:已婚21例、未婚4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例、高中或中专9例、大专及以上12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产次、婚姻状态、受教育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经临床检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制定的关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收缩压≥160mm Hg (1mm Hg=0.133k Pa) 、舒张压≥110mm Hg; (2) 符合相关剖宫产指征; (3) 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 (4) 无恶性肿瘤、精神类疾病、凝血功能障碍; (5) 对剖宫产手术具有良好耐受性, 无相关禁忌证; (6) 意识清醒, 可积极配合本研究; (7) 无死胎、多胎、胎儿先天畸形等异常情况; (8) 产妇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完全知情。
1.2.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并发症预防、健康教育、给药护理、饮食护理、泌乳护理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分析方法为查阅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当事医护人员、产妇及家属等。记录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心理负面情绪变化情况[焦虑 (SAS量表, 分数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 即10分以下无焦虑、16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抑郁 (SDS量表, 分数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 即50分以下无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于出院当天指导产妇独立填写自拟满意度调查表, 内容为护理措施、服务态度、应用效果等, 满分100分, 分数与满意度呈正相关) 、术后恢复情况 (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自主排尿时间、首次泌乳时间) 、并发症发生情况, 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3 双向质量反馈模式
(1) 建立双向质量反馈模式护理小组, 组员均由本科室高年资护理人员组成, 上岗前给予必要培训, 使其了解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内容、意义,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及责任感; (2) 按照以往工作经验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待一定时间后组织小组成员总结本阶段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总结分析产妇获得护理后的实际表现, 探讨常规护理所得效果及出现的相关问题, 查阅资料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措施: (1) 产妇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 由于不了解自身实际情况或过度担心胎儿健康而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 严重者甚至排斥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 此时护理人员应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如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列举临床成功病例、指导家属给予协助等, 提高其治疗积极性及自信心[2]; (2) 多数产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生活习惯, 如不讲究个人卫生、喜食高脂高盐食物等, 临床医护人员应讲解良好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的积极意义, 并及时纠正其不良习惯; (3) 部分产妇认为偶尔未遵医嘱治疗对自身病情可能不会产生严重后果, 导致其治疗依从性较差, 护理人员应讲解未遵医嘱治疗可能导致的不良结局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3]; (4) 剖宫产术后产妇由于手术切口疼痛等因素排斥或害怕下床运动, 护理人员应讲解尽快下床运动对术后机体各项功能恢复的积极意义, 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运动量及运动时间, 消除其心理顾虑使其尽快下床运动, 提高其机体免疫功能及抵抗力[4]; (5) 部分产妇初为人母, 仍无法立即适应自身全新社会身份, 易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不利于顺利实施母乳喂养, 此外部分产妇及家属对母乳喂养产生错误认识, 认为母乳并不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 因此易降低母乳喂养率及泌乳量, 护理人员应讲解母乳喂养相关知识, 如母乳喂养时间、次数、方法等, 消除其由于不了解母乳喂养而导致的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5]; (3) 实施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后, 可再次组织小组人员开展座谈会, 根据产妇状态检验改进后的护理方案效果, 若仍发现护理措施中存在问题、产妇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异常情况, 应再次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制定更为完善的针对性护理方案; (4) 每次评估结束后应将评估结果及护理方案更改内容及时告知产妇及家属, 若条件允许可将产妇自身意见及建议融入到后续护理工作中; (5) 可张贴护理流程、目标等资料方便产妇、家属监督临床护理工作; (6) 建立完善的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奖惩制度, 及时纠正组员日常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恢复情况
研究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自主排尿时间、首次泌乳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 低于对照组的2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心理负面情绪及满意度
护理后研究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
3 讨论
研究表明,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约为9.4%, 发病时间多为妊娠22周至产后24h, 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病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产妇可发生终止妊娠、母婴死亡等严重后果, 威胁其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6]。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影响,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研究显示, 及时诊断并给予正确治疗是保障妊娠高血压产妇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7]。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保守治疗, 包括镇静、利尿、扩容、解痉等措施, 此外, 积极的护理配合可显著提高产妇的疗效及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术后恢复情况并不理想, 且心理负面情绪并未得到满意改善, 护理效果较差, 提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加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此类产妇护理效果。
随着临床医学水平不断进步, 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已广泛应用于疾病护理工作中并取得显著效果。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分为干预方、被干预方两部分, 两者均对本阶段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之后给予相关经验交流后得出下一步护理工作将要解决的问题及重点工作内容, 提出改进措施并应用于之后的护理工作中, 使干预方护理措施得到不断改善, 而被干预方所获得的护理效果得到不断提高[8]。研究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后, 其术后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而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产妇负面心理情绪得到显著缓解, 护理满意度较高, 与熊海燕等[9]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 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产妇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可显著提高护理效果, 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保障产妇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潘文英, 蓝根妹.综合护理干预在妊娠高血压产妇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 2011, 27 (30) :31-32.
[2] 蔡秀珍, 魏水平.85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 :151.
[3] 张丽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的产程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 2014, 27 (29) :37-38.
[4] 彭爱珍, 欧霞, 王洲羿.对30例妊高征产妇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 2012, 5 (2) :517-518.
[5] 马巧莲, 申遂科.妊高征产妇的心理沟通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5 (12) :553-554.
[6] 段静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护理与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5 (33) :1023-1024.
[7] 任朝芝.妊高征产妇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四川医学, 2009, 30 (7) :113-117.
[8] 吴春华, 鲍芳芳, 刘占玲.双向质量反馈护理模式在慢阻肺中的护理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1 (8) :1817-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