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调节作用

2024-05-12

双向调节作用(精选4篇)

双向调节作用 篇1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该药物对机体具有某种功效同时具有其反向功效的作用。临床中不少药物具有这种功能, 如黄芪有升压与降压作用, 人参有补气与滞气[1], 大黄有泻下与止泻作用。一般而言, 一种药物只有一对双向调节功能, 很少有药物具有两对以上的双向调节功能, 但白术就是其中的一种, 在中药教科书中, 归为补虚药中补气类药。性味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 止汗安胎。主要成分含挥发油, 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和苍术酮及维生素A样物质[2]。笔者在临床工作中, 通过对该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及古代医籍的收寻和近代医家的认识, 归纳出白术具有三对双向调节作用, 这在所有中药中是很少见的, 因此, 从实践中再认识该药的这些功能, 对临床使用中药和提高疗效, 将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1 补气与闭气

【本草通玄】白术:“补脾胃之药, 土旺则能健脾, 故不能食者, 食停滞者, 有痞积者, 皆用之也, 土旺则能胜湿, 肿满者, 湿痹者, 皆赖之也[2]。

【药性通考】清·太医院著[3]:在血补血, 在气补气, 同血药则补血, 同气药则补气。

【药性通考】血燥无湿者禁用, 能生脓作痛, 溃疡忌之, 补气故也, 凡胀满者忌用白术, 白术闭气。

补气就是补脾胃之气, 为历代医家所共识, 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脾胃病的方剂及各种配伍中, 代表方如补中汤, 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归脾汤, 有益气补血健脾养血之用;理中汤, 有温中健脾, 补气祛寒之效等。方中均有补气药参芪, 白术在方中为佐药, 加强益气之力。

闭气, 也就是使气滞加重阻塞不通之意, 实际上是白术的一种副作用, 临床上要多加注意, 否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特别在呼吸系统疾病, 肝胆疾病, 处理时要多加考虑, 如慢性喘息支气管炎缓解期, 肺心病缓解期, 需用培土生金法, 但仍有咳嗽痰多, 胸闷气喘等气机阻滞表现, 且病机偏于实证时, 白术的选择要谨慎。

例1:患者女性。57岁, 反复咳喘多年, 每因感冒诱发, 痰多白泡沫, 恶寒, 不能洗泠水, 咳甚时胸中憋气, 夜间常坐起咳嗽, 平卧不适, 经多方服药后症状缓解, 意欲服中药防止复发, 刻诊时少有咳嗽, 痰多色白, 仍恶寒, 时有气喘, 舌淡红, 苔薄白, 脉细, 中医诊断, 咳喘.证属肺脾气虚, 痰湿不化, 治以健脾益肺, 化痰除湿, 方选六君汤加苏子, 山药, 紫菀。药后患者感胸憋闷不适, 要深吸气, 尤如咳喘重时之症, 因考虑到白术闭气的副作用, 患者虽属缓解期, 仍有痰浊内蕴肺气闭阻之象, 因上方减参术, 加厚朴, 枳实, 桔络, 桑白皮, 药后患者感胸闷气喘均减轻, 又加减调理10多剂, 症状缓解。

回顾古代的名方, 如小青龙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二陈汤, 三子养亲汤, 四逆散, 柴胡疏肝散, 未用白术, 可能临床也有类似的经验, 而在选择药物组方时有此考虑。

2 止汗与发汗

白术与苍术, 古时不分, 统称为术, 后世渐分别用药, 二药均具有健脾与燥湿两种功效, 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 多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 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 适用于湿浊内阻偏于实证者。此外, 白术还具有利尿, 止汗, 安胎之功, 苍术还具发汗解表, 祛风湿及明目作用。

【药性通考】:湿从汗出, 湿去汗止, 止汗同芪芍之类, 发汗加辛散之味, 燥湿则能利小便, 生津液。

发汗的作用在一般正规药书中未专门述及, 根据古代白术苍术不分, 后者有燥湿发汗的作用, 据此推论白术也有此作用, 可以看作是古代医家的个人看法, 如麻黄加术汤, 藿香正气散中均有白术, 在方剂的解读中, 白术的作用都是健脾燥湿, 但两方均有发汗的作用, 是否白术在方中也起到增加发汗的功效。个人认为, 从白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功能看应该有此疗效, 一般需配在复方中用, 单用此作用则不明显, 在妊娠感冒中, 受凉需用温性药解表, 配伍白术可助发表药温和解表, 又可健脾安胎不伤正气, 如苏叶配白术, 就为较佳的选择。与其他止汗药一起使用时, 或配伍在成方时方显出较好疗效, 如玉屏风散, 补中汤等。止汗用生白术, 用于气虚失固之证, 为参芪的佐药, 用量15~30g效好, 再加一些止汗药如浮麦, 龙骨牡蛎等。

例2:患者男性, 78岁。反复汗多一年余, 动则汗出, 白天夜间均有汗出, 乏力倦怠, 易感冒, 长流清涕不止, 上楼乏力, 恶风, 舌淡红, 苔薄白, 脉浮缓, 中医诊断。汗证, 证属卫表气虚, 营卫不和, 治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方用玉屏风合桂枝汤, 方中黄芪30g, 白术20g, 防风15g桂枝12g, 杭芍15g, 大枣20g, 浮小麦, 生龙牡各30g, 党参15g, 甘草6g, 3剂, 药后汗出明显减少, 继以上方加减调养10余剂后汗出止, 近一年未发。

3 止泻与泻下

止泻, 历代论述详备, 主要用于脾虚的泻泄, 一般要用炒过的, 土炒秉其土性更能助脾以止泻。药性通考:“土旺则清气上升, 精微上奉浊气善除, 而糟粕下输, 故吐泻者, 不可阙也。”代表方如参苓白术散, 七味白术散, 理中汤, 补中汤, 归脾汤等。在这些方中, 白术均为佐药, 既可助参芪益气, 又可健脾助运化以止泻。

泻下即通便, 是治疗便秘的作用, 古代除《伤寒杂病论》有一条记述, 历代本草乃至现代《中药学》等均无记载。174条:“伤寒八九日, 风湿相搏, 身体尽疼痛, 不能自转侧, 不呕不渴, 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 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在《伤寒论阐释》[4]一书中解释说, 本条:“大便硬, 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术“殊难解, 然据雉间焕试验, 其人大便硬者, 服本方后病解而大便亦通, 据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所言, 解为因势利导。”

白术通便作用的记载最早见于1978年《白术通便秘》一文。其中介绍了魏龙骧先生重用生白术治疗便秘的经验[5]。主要用于气虚便秘, 药物由白术60g, 生地黄30g, 升麻3g组成, 每日1剂, 水煎服, 一般1~4剂, 曾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不少医家效仿使用。1980年浙江医科大学妇女保健院在校刊上报道运用魏老方法治疗50例妇科手术后便秘的临床观察, 有效率为86%。1981年, 《福建中医药》首期刊登了重用生白术治疗34例便秘的临床报道, 总有效率76.2%。但最近10年, 有这方面的报道已经很少。

笔者临床中体会到由于白术有止泻的作用, 而要用其反向的泻下作用, 使用加强剂量为主药并配伍以其他药, 以复方形式治疗便秘, 似乎疗效不太确切, 在有白术为复方的补气方中, 把白术作为主药, 用于气虚便秘仍难达到泻下之功, 如使用补中汤还需要配伍火麻仁以润肠, 陈皮以理气, 收效尚可;气虚较甚者, 用补中汤调服麻仁丸, 可收到通便而不伤正气之效。本人也曾用过魏老的方子治疗习惯性便秘的患者, 有几例有效, 但持续时间不久, 还是需要改变饮食习惯及间断服用麻仁丸才能保持排便。

例3:患者女性, 83岁, 患脑梗死多年, 左侧肢体活动不灵, 记忆力严重减退, 生活不能自理, 长期便秘, 食少, 不欲饮水, 大便5~7d一行 (常用开塞露, 麻仁丸无效) , 乏力倦怠, 消瘦, 面色稍苍白, 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 脉细, 证属气虚推行无力, 肠道津液不足, 治以益气养阴生津, 方选魏老验方, 服用2d, 未能排便, 因考虑到患者气虚日久, 沉疴难起, 仅用白术益气, 药力善显不足, 故改用补中益气汤调服脾约麻仁丸, 白术在方中为佐药, 助参芪益气, 升清降浊, 推动糟粕下行, 每天服100~150mL, 每次调服一粒, 服用2d, 解出大便量多。

4 小结

中药双向调节作用这个词是近20多年来中医药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术语, 现代药理学的解释是, 它是指某一个中药既可以使机体从一个亢进的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 也可以使机体从机能底下的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 也就是让它趋于正常, 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的作用。中药古代没有这一词, 但对药物的性能有正向与反向作用的记述, 相当于药物的双向调节功能。在数百种中药中,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和古籍的收寻记载, 可能很少有其他药物具有多对双向调节作用可与白术相比。

白术的三对双向调节作用的药物特性, 决定了其在临床运用的广泛性和多元性, 正如清代医家所言, “在血补血, 在气补气, 同血药补血, 同气药补气, 有汗能止, 无汗能发”, 而在补气与闭气、止汗与发汗、止泻与泻下, 这三对双向调节作用中, 第一对是治疗与反治疗并存的, 在用药时须加留意。后2对不论正向及反向, 对临床而言均具有治疗作用。有医者认为, 剂量上可按常规量9~15g, 中等量30~60g, 重量90~120g使用[6]。个人体会在运用中要注意几个方面, 可供用药选择参考:与补气药同用, 为加强补气作用时, 药量应是补气药的一半或适增, 一般配15~30g;要发挥止汗与发汗之效, 白术用生品较好;要发挥止泻的功能, 白术需用土炒;要发挥泻下的功能, 白术不但要用生品, 还要重用;这就是白术多向调节作用所具有的多元性表现。临床运用中还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对药物敏感性不同的区别, 需要反复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 才能更好的掌握白术的多种性能和应用, 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白术,双向调节作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

[2]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

[3]清太医院著.药性通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6.

[4]魏龙骧.白术通便秘[J].新医药学杂志, 1978 (4) :55.

[5]成友仁编著《伤寒论阐释》1984

[6]韩正石.浅谈白术的临床应用[J].国医论坛, 2005, 20 (5) :7.

浅谈中草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篇2

1 家畜机体机能状态与中药的双向调节

现在普遍认为,同一种中药所含的颉颃性成分是其产生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当作用相反的两种成分同时作用于机体时,机体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机能状态。当机体受到刺激(含药物)时,如果当时的机能处于兴奋状态(即原初兴奋水平较高),则对兴奋性刺激的反应较小,而对抑制性刺激的反应较强;反之,原初兴奋水平较低时,则对抑制性刺激的反应较弱,而对兴奋性刺激的反应较强。

某些中药常常存在作用相反的两种成分。比如,补中益气汤治疗遗尿与癃闭、便秘与泻泄等临床表现完全相反的病症而辨证皆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者,均取得了满意疗效,即异病同治原则。由此可见,中药所表现出的双向调节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畜机体当时的机能状态。

2 中草药本身因素与双向调节

2.1 剂量因素

许多中药可因剂量大小不同而表现出相反的治疗作用。例如,大黄苦寒沉降,气味俱厚,泻下作用峻猛。在大牲畜上如用30~50 g,即呈缓泻;如用小剂量5~10 g,反呈便秘作用。这是因为大黄既含结合型蒽醌甙等致泻成分,又含收敛止泻成分鞣质,当小剂量时收敛成分的作用掩盖了泻下成分的作用,故功效表现为收敛。传统认为大黄苦寒败胃,试验研究也证实生大黄具有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及抑制多种消化酶活性的作用。但大黄含苦味质,少量应用又可健胃。如笔者用大黄酊(含大黄30%)每次灌服10~20 ml,每日2次,治疗幼畜食欲不振取得了一定疗效,可使患畜食欲改善,体重增加,毛色光滑、润泽伏贴,所以笔者摸索出“大黄少用则补,大剂量则泻”的规律。其它如红花少用养血,重用破血;白术少量健脾止泻,大剂量运脾阳而通大便等等。可见某些中药可因剂量大小的不同而在家畜体内表现出双向调节作用。

2.2 炮制及制剂因素

炮制、制剂的不同是中药表现出双向调节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生大黄泻下功积力量峻猛,号称将军;酒制后则泻下作用缓和;炒炭以后不仅不泻下,反能止泻止血;而欲收敛止泻者,则应久煎。研究表明,大黄经炮制或久煎后,其所含结合性蒽醌甙显著减少,而鞣质只减少了一部分,所以泻下作用减弱而收敛作用相对增强。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大黄就会呈现止泻作用。大黄所含鞣质能收敛止泻,又有抗菌消炎作用,可见用大黄治疗肠炎、菌痢是有其药理学基础的,所以能获得满意效果。中药在炮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以改变药性、功能,如甘草生用性凉,能清热解毒,蜂蜜炙后性温,善补中益气;生地黄性寒凉血,熟地黄性温养血等等。临证时我们可以随证选用不同的炮制品、制剂形式,充分发挥中药的两极治疗效应,这是西药所无法比拟的。不难看出,传统的中药炮制、制剂中实际已蕴含着中药的双向调节含义在内了。

2.3 配伍因素

许多中药经过适当的配伍,在家畜体内可表现出双向调节作用。这主要体现于复方中。例如,黄芪益卫固表而止汗,可用治表虚自汗盗汗,配以白术、防风(即玉屏风散),同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合用(即牡蛎散),尽人皆知。然黄芪经适当配伍亦可发汗,《元亨疗马集》中曰:“黄芪诚有透表之功,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用于以表药中,即能得汗。”对于气虚家畜复感风寒,若单纯用发表药往往效果不佳,而将黄芪配入荆芥、防风、羌活、桂枝等解表药中,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如果太子参、黄芪配入发表药中,可起到补虚扶正、辅助解表的作用。如金贵神气丸为温补肾阳之方,减去肉桂、黑附子变成补阴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再加入黄柏、知母,又变成知柏地黄丸。因而就有了阳八味(桂附地黄丸)、阴八味(知柏地黄丸)之说。说明六味这一核心方的双向调节作用。中药的传统配伍应用中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双向调节的经验和理论,有待我们去挖掘、提高。

3 应加强中草药的双向性的研究

除上面论述的内容外,按照传统的中药理论,个别中药在作用趋势上具有双向性,如川芎上行头巅,下行血海,可升可降;麻黄即能发汗,又能平喘、利水,可浮可沉。并且中药的升降浮沉性能可以人为地加以转化。如药物炮制,经酒炒则性升,姜汁炒则能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而在复方配伍中,性质升浮的药物配伍大队沉降药中,其升浮之性可受到抑制;反之亦然。中药的作用又有入气入血之说,如陈皮为单纯气分药,丹参为单纯血分药,而有一些中药,如荆芥、大黄、川芎等既能入气,又能入血,这又是治疗上的两个层次了。再有,在中药的配伍中,有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表里同治、阴阳并调等配伍方法,以适应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表里同病、阴阳失调等较复杂的病症,亦包含着双向调治原理在内。但是,以上中药传统理论是在临床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朴素的双向治疗、双向调理观,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要是建立在实验和兽医临床研究基础上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有区别的,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对于前者,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积极加以整理、研究,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酒店员工职业倦怠及其双向调节 篇3

人才短缺、员工流动率过高的问题, 已成为困扰许多酒店业主和经营者的普遍难题。具有一定经验的管理人员和较高素质的员工难招、难留、难求, 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倦怠的结果。酒店业的发展水平、服务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旅游服务的重要指标之一。酒店员工的服务品质状况不仅关系到酒店业自身的形象和经营状况, 还会影响到一个地区对外的形象塑造和发展。他们的生存状况和职业形象关系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酒店员工的职业倦怠问题应当引起业界和理论界的共同关注。

一、酒店员工职业倦怠的概念

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 美国学者弗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一词, 并用其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体验到的诸如情感耗竭、身心疲劳、工作投入度降低、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中,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国外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服务业和教育从业者的研究, 后来逐步延伸到了酒店业。酒店员工职业倦怠是指酒店从业人员在饭店服务工作中因长期持续付出情感, 并与他人发生各种矛盾冲突而产生挫折感, 并最终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机能失调现象。面对来自工作和社会的重重压力, 如果员工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 不能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 正确认识和分解压力, 调节情绪状态和心境, 学会适应变化, 那么引发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二、酒店员工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酒店员工出现职业倦怠, 一方面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原有的价值观、成就观、幸福观等受到冲击, 而新的为个体广泛认可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确立有关, 这反映到生活和工作中, 就是缺乏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则是由酒店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引起的, 具体体现在:

1、工作劳动强度大。

饭店产品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步性和不可储存性的特点, 决定了其无法通过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实现流水线生产, 工作时间长且负荷量大, 需要从业者付出大量的体力、脑力和情感。另外, 一些特殊岗位如康乐、餐饮等, 更是要工作到深夜, 违背人的正常作息规律。

2、工作内容单一。

从业人员在进入饭店后, 根据个人条件被分配到服务流程的某一环节上, 首先会经历一个“蜜月阶段”, 工作热情度和满意度都很高。由于酒店业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 员工很快会进入适应阶段, 面对高度重复和单一的工作内容, 最初的热情开始退去, 疲劳症状、枯燥感、厌烦和抑郁持续出现。

3、工作缺少自主性。

为求管理和服务质量控制的方便, 我国饭店大部分采取标准化的服务流程, 并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处罚条例确保员工按照流程的规定提供服务, 员工处于被动、压抑和紧张之中, 工作自主性得不到发挥。

4、人际关系复杂。

饭店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用工数量多, 员工为有限的职位彼此要进行激烈的竞争, 一些明争暗斗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复杂, 长期深处其中, 自然产生排斥心理, 进而影响到对酒店工作的满意程度。

5、缺少晋升机会。

我国很多饭店, 尤其是国有饭店, 由于产权不明晰, 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的需要去选拔人才, 论资排辈、上级指派等不合理现象时常发生。再者, 饭店组织扁平化造成的管理岗位的减少, 使得刚入职的员工, 尤其是高学历人才因得不到认可和提升, 挫折感加剧, 十分困惑, 对前途缺乏信心。

6、易发生角色冲突。

由于一方面一些员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把对客服务视为比较低下的工作, 对饭店工作的热情度、认同感和自豪感低;另一方面饭店服务高接触度的特性, 要求员工对工作有发自内心的热情, 才能提供令客人满意的服务, 从而体现个体价值, 这种角色上的冲突经常使从业人员处于自我矛盾的境地。

三、酒店员工职业倦怠的危害性

1、职业倦怠影响酒店员工身心健康。

酒店职业所带来的生理压力以及身体机能所处的亚健康状态, 严重损害了酒店员工的生理健康;心理上的不良情绪, 加剧了酒店员工对自身工作的不满, 工作满意度降低;酒店员工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发生变化, 与游客、同事、朋友、家人的关系紧张, 人际冲突增加。调查显示, 32%的酒店员工早上起床, 想到要面对一天的工作时, 就觉得无精打采, 工作热情大大降低。职业倦怠对于员工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损害了员工的身心健康, 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2、职业倦怠影响酒店服务质量。

抽样调查显示, 32%的员工在对客服务的过程中, 不喜欢客人来麻烦自己, 虽然从理智上他们知道不应该有这种态度, 43%的员工对酒店接待服务工作持一般态度。酒店员工职业倦怠的现象在没有及时得到处理时, 这种倦怠可能被认为是工作态度有问题, 以至员工在经历职业倦怠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时还要受到周围领导和同事的误解, 从而将消极情绪发泄到客人身上, 导致投诉增多。

3、职业倦怠影响酒店员工职业生涯发展。

出现职业倦怠的员工, 常常会无心于工作, 在工作中处处不满, 愤怒、悲观、冷漠等消极情绪使得酒店员工无意也无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注重服务技巧的提高和管理经验的积累, 不注重对客服务过程中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由于目前我国的酒店行业进入门槛较低, 并且没有很好的与各项激励、晋升机制相挂钩,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酒店员工的职业化, 使员工的倦怠周期提前, 加速了酒店从业人员的离职率与流动率。

4、职业倦怠影响酒店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声誉。

员工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 还代表着酒店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员工因职业倦怠带来的消极行为会严重破坏酒店和旅游目的地的声誉。员工工作满意度低, 对本职工作产生倦怠, 工作热情下降, 失去积极工作的动力, 服务质量就差, 从而降低了旅游者的满意度, 旅游者的不满最终会反馈到酒店及其员工。如此恶性循环, 必然造成员工对酒店的忠诚度降低, 从而导致酒店员工的跳槽、离职。部分酒店员工转到其他行业工作, 不再从事酒店服务工作;部分员工转向待遇较好的酒店,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酒店之间的竞争;大量新酒店开业以后, 管理人才和熟练员工流失加剧, 导致老饭店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滑坡。人员培训成本过高, 符合需要、多层次的培训严重不足。少数饭店以不当手段挖人现象时有发生。合理的人员流动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但是酒店行业过高的人员流失及离职率,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地方酒店产业素质提升的严重瓶颈之一。

四、酒店员工职业倦怠双向调节措施

随着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倦怠的预防和干预也提上了研究日程。美国Maslach (1997) 提出了解决倦怠问题的个体策略和组织策略 (图1) , 即对于倦怠的预防和干预, 应当同时关注于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 而不仅仅是关注员工自身。对于酒店员工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 可以从以下个体和组织两方面入手进行调节:

1、酒店员工职业倦怠的自身调节

(1) 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首先, 个人应认识到自己在重压之下所做出的各种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 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其次, 应当冷静下来, 重新思索自己:目标是否定得太高了, 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个人性格适合从事饭店业吗?对现任岗位是否胜任?现任岗位能否发挥全部的潜力?

(2) 用正确的方法应对压力。压力是一把双刃剑, 适度的压力使人充满干劲, 而压力过大会使人身心疲惫。要学会化消极回避为积极应对, 变压力为动力。比如, 对自己不宜要求过高, 一次完成一件事情;学会时间管理, 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等。

(3) 寻求外部支持。当出现职业倦怠时, 单纯靠自身调节有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还需要外部的支持。比如, 加强与上级、同事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向家人、朋友倾诉, 释放心中的郁闷, 求助于心理医生、职业生涯顾问等, 接受他们的指导。

2、酒店员工职业倦怠的组织调节

(1) 定期轮换岗位。在一定时间段内, 通过在部门内部或部门之间的岗位调换, 能使饭店员工经常处于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 既培养了“多面手”, 又让员工始终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和热情度。

(2) 加强职业认知培训。酒店应该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职业认知机会, 使员工能够通过自身的学习来调整工作期望, 进行角色定位, 学会调节情绪和心境, 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 酒店可以在员工入职培训时开办新老员工座谈会、让员工参与制定员工手册、有意识地加入职业认同感的培训内容, 以提高新员工对酒店职业的认识, 酒店员工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特点、工作性质, 强化职业认同感。

(3) 加强服务授权。授权是指给予员工一定的人事、资金等资源的调配权利, 允许员工按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行使权利。员工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度, 一方面把自己从细枝末节的严格约束中解放出来, 提高了工作自主性;另一方面授权使员工感到自己是工作的“主人”, 增强了员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4) 建立压力宣泄机制。要有效防止和治疗酒店从业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 必须在酒店内建立有效的压力宣泄机制, 具体包括:直接上级定期与员工沟通, 倾听下属的心声;由人力资源部或聘请专业公司定期对从业人员做心理健康调查, 对有问题的员工进行辅导;酒店聘请心理咨询师或职业生涯顾问长驻店内;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的一些做法也可以借鉴, 如“爱抚管理”模式:设立员工“出气室”、成立烦闷发泄会、心理聊吧等机构, 用以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和压力, 等等。

(5) 寻求社会舆论的支持。酒店服务员是个个性化的职业, 要充分利用媒体影响公众、社会团体对酒店从业人员的看法。让全社会了解酒店员工工作的辛苦及社会价值, 引导消费者对酒店服务工作的正确认识, 确保酒店从业者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只有整个社会的积极干预和共同努力, 才能最终预防和缓解酒店从业者的职业倦怠, 保障这一群体的职业健康。

参考文献

[1]吴慧, 黄勋敬.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4.

[2]叶红.对酒店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思考[J].企业经济, 2003.8.

双向调节作用 篇4

稍后,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在其微博上推测其含义可能有三:一、注重区域分类指导,房价热的城市必须严调(比如一线城市),不热的城市可保持平稳,甚至放松(比如三四线城市);二、一方面抑制不合理住宅需求,另一方面增加住房用地和住房有效供应。三、一方面调控商品住宅市场,另一方面强化住房保障。

3月5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终于出炉,其中强调“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对于里面涉及房地产的内容,有媒体总结,“是10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没强调“房地产调控”,而是重点对住房保障机制做了大篇幅描述。

有业内专家认为,这当中的“分类调控”应当就是姜伟新所说的“双向调控”的核心和实质内容。分类调控当然就意味着对有些城市会继续严厉调控,而对一些房价已经稳定、库存量较大的二三线城市,可能意味着会放松原来的“限购”、“限贷”的调控措施。对一些市场已经岌岌可危的城市甚至可能会出台一些救市措施。

事实上,2014年初,住建部在安排全年房地产调控的工作时,就明确要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住房市场供需矛盾较为集中的城市,要继续从严实施限购政策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同时要求房价下跌的城市重视消化存量,控制商品房新开发规模,控制预售许可审批进度。

对此,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就“双向调控”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所谓双向调控就是分类指导,即对一线城市继续增加供应,抑制、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限购政策不退出;而对于库存量比较大的城市,要控制供地结构、供应结构。

对于目前的房地产市场,齐骥表示,今年以来绝大多数城市都是比较稳定,供应量和销售量均平稳上升。这分两类,一类是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房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的城市。对于这一类城市,今年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特别是中小套型商品房的供应。同时,为缓解供求矛盾,将继续采取相关的调控措施,包括差别化的信贷和税收政策。另一类是库存量比较大的城市,对这类城市则要控制供地结构、供应结构。齐骥表示,所谓高库存是指库存量高于月销售量的12倍-15倍,高过1年到1年半的销售量的,就是高库存。

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认为,他表示,毫无疑问,2014年中央调控方向基本告别“一刀切”,调控权下放地方政府。按照地方楼市实际运行与发展情况,进行“分类调控”与“因地制宜”的稳定市场预期。一二线楼市调控方向将是“稳”,三四线楼市则以“防”为主。因此,热点城市调控收紧,非热点城市调控微调的分化走势,为2014年中国楼市调控基调定下“稳定预期”打下铺垫。

事实上,弱化行政手段在此次住建部主导的房地产市场总体调控思路中已经有所体现。其中,最为明显之处是,不再强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并公布当年度的房价控制目标,而是强调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两个方面。

“对房地产市场则是要因城因地分类进行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3月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也强调。

【双向调节作用】推荐阅读:

双向调节06-27

反调节作用10-16

情绪的调节作用08-02

双向运动06-22

双向沟通07-03

双向推荐07-12

双向合作08-05

双向电泳09-06

双向拍卖09-22

双向技术10-13

上一篇:传统大学教育下一篇:生长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