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税的调节作用(共6篇)
消费税的调节作用 篇1
1相关理论概述
1.1 消费 税概念
消费税Consumption tax(消费行为税)是以消费品的流程额作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 是政府向消费品征收的税项, 可从批发商或零售商征收。 消费税是典型的间接税,消费税是税制改革在流转税中新设置的一个税种。 消费税实行价内税,只在应税消费品的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缴纳,在以后的批发、零售等环节,不用再缴纳消费税,税款最终由消费者承担。消费税的纳税人是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的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
消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 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它是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的一个税种,主要是为了引导消费方向,调节产品结构,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1.2 消费 税的特点
(1)课税范围的选择性 。 从世界各国的课税实践来看 ,一般都是在对商品和劳务普遍课征增值税的基础上, 根据政府的政策目标有选择地对部分商品征收消费税。 各国消费税的征收项目差异很大,有的有100多个项目,有的只有几个项目。 尽管课税项目的数量差别很大,但各国基本上都把非生活必需品、非成瘾性商品、 高能耗商品及不可再生资源品纳入征税范围。 截至2015年1月,我国对包括烟、酒等13类特定消费品征收消费税。
(2)政策调节的导向性 。 大多数开征消费税的国家 ,除了看重消费税的收入功能外,更看重的是其对经济的调节功能。 当人们的生产及消费行为产生负外部性, 不能通过市场进行有效调节时,政府可以选择对消费品或消费行为征税,从而引导人们合理地生产和消费,调节产业结构。 如政府选择对烟、酒、奢侈品征收消费税,引导人们建立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政府选择对高能耗、高污染及不可再生资源征收消费税,引导人们建立保护环境的理念。
(3)税负累进的可能性 。 流转税一般是按比例课征的 ,具有累退性的特点。 这是因为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即消费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例是下降的,那么按消费支出比例课征的流转税占个人收入的比例必然下降, 因此流转税一般具有累退性的特点,传统的消费税税目如卷烟、酒类等,会使低收入群体承担相对较多的税负,具有一定的累退性。 但若是选择性消费税,能够在排除了对生活必需品征税的同时,不断增加对奢侈品、高档品及奢侈消费行为的征税,可使高收入阶层负担相对较多的税负, 这样税负的累退性转变为累进性就成为可能。
(4)税负弹性的可控性 。 一般来讲 ,不同消费品的需求弹性是有差异的,即使是同一消费品,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弹性也可能存在差异性。 如高收入群体对奢侈品的需求弹性比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弹性要低很多; 青少年对烟酒等易上瘾性商品的需求弹性要远大于成人; 对烟酒未上瘾的低收入消费群体的需求弹性也大于高收入群体等。 在此基础上,政府可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按照消费品的种类、档次、成份含量的不同设置差别税率,通过税率级次的多少和差距的大小来调控不同税目间或不同子目间的税负弹性,以体现国家的调控目标。
1.3 我国消费税征收范围
(1)限制性消费税 。 这种类型的消费税的最大的特点 ,就是通过课征消费税来限制某些特定产品或相关行为, 即 “寓禁于征”。 例如,烟酒类产品是各国征收消费税的主要税目,因为此类商品的过度消费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2)奢侈品消费税 。 这种类型的消费税主要是针对增值税或销售税普遍调节的缺陷而特别设立的。 由于增值税对征税范围内的所有商品一视同仁,采取的实际税率不能过高,因而对于那些价格比较高、利润比较大的商品不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进而引起税制的纵向不公平。 而对奢侈品征税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收入能力强的人消费更多的奢侈品,税收负担较重,收入低的人不消费奢侈品或少消费奢侈品, 则不负担或少负担消费税,从而起到调节公平的作用。
(3) 使用费性质的消费税和体现特定经济调节目标的消费税。 这两种类型的消费税是税收复合调节功能的扩展,具有实现政府宏观调节、降低公共支出成本、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消除市场运行的外部效应、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功能。 汽车消费税和环境税是这两种类型的消费税中的典型代表。
2 消费税调节具体作用分析
2.1消费税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国家对部分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可以调节消费量和消费结构,间接作用于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 让消费者面对的价格提高进而可以平抑过高或超前的消费需求,抑制一些有害品的消费,并引导消费方向,促使消费者形成符合时代性要求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 根据各国征税范围的宽窄,可将消费税分为有限型、中间型、延伸型。 有限型消费税征税范围不宽,征税对象主要是传统的消费品,税目一般在10~15种,如英国仅对酒精、 烟草、烃油等征收消费税;中间型消费税范围较宽,除有限型消费税征税范围包括的内容外,还包括奢侈消费品及一些服务行业, 世界上有30%左右的国家采用这种形式; 延伸型消费税已经接近于无选择的消费税,除了上述两类包括的范围外,还将生产、生活资料列为消费税的征税对象,如韩国、意大利等。 从实践上看, 许多国家消费税征税范围逐步由有限型向中间型延伸。 征税范围的不断变化是受如下两个因素影响:1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奢侈品范围会改变,而且会出现新的奢侈品,同时还会增加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消费税;2各国的产业政策。 各国会根据其产业政策的需要,为限制某个产业或行业的发展,而改变消费税征收范围
2.2 普遍采用间接消费税
消费税从性质看,可分为直接消费税和间接消费税。 直接消费税是一种对个人消费支出征收的税, 它实际属于所得税的性质,纳税人所缴纳的税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纳税人与负税人为同一人。 在实践中,一些国家如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实行过,但未获成功;间接消费税是对消费物品征税,纳税人为经营和销售应税商品的人,其税收负担可以加于课税商品价格中,转移给消费者承担,是一种典型的间接税。 目前,各国所开征的消费税均属于间接消费税。
2.3 消费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消费税的征收可以减少一部分人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调节个人可支配的实际收入,从而实现平衡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功能。 消费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主要有两种方式:
(1)对低收入者消费的商品免税或实行低税率 。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低收入者消费的商品实行免税或低税率,税后的收入分配虽然不一定能更加公平,但却具有一定的缓解贫困的作用。
(2)对主要由高收入者消费的价格较高 、非生活必需品实行高税率。 比如奢侈消费品、高能耗消费品,按消费价值额和消费量实行复合计税办法,既计算比例税率,同时计算定额税率,在此基础上实行累进税率,即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在这方面承担更多的消费税,从而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3加强消费税调节作用的措施
3.1 调 整 征税范围
我国应适应国际发展趋势, 逐步实现有限型消费税向中间型消费税转变。 一方面,解决“越位”的问题。 即要对一般的消费品,如酒精、轮胎以及护肤护发品不再征收消费税。 另一方面,是解决“缺位”的问题。 为保护环境,将一次性塑料包装品、一次性筷子等有损环境的制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此外,将一些奢侈品列为征税范围,如高档家用电器、保健品、美术工艺品等。 同时对一些高档娱乐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如保龄球、桑拿浴等。
3.2 调整消费税税目
对某些高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选择对高档时装,尤其对利用动植物为原料生产的高档服装、 保健品等高档消费品纳入课税范围的条件已经具备,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选择部分高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 对一些高消费行为包括高尔夫球、射击、狩猎、跑马等娱乐服务业,按现行的税制只对其高消费行业征收有限的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显然不足,起不到收入调节和引导消费的作用。 应该在其缴纳了一般商品税之外, 再对高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这样才有助于调节收入差距。 选择对破坏环境、资源消耗大的物品征税,在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开始征收消费税的基础上,对于实木家具,尤其是对稀有木材加工的家具开始征税。 另外对环境造成污染且治理成本高的电池,以及损害人体健康的包装和装潢材料征税,以引导消费倾向,调节消费结构。
3.3 适当调整消费税税率
消费税的税率设计应寻找出税负高低的最佳点, 使其财政收人功能和经济调节功能的发挥达到最佳。 如果税率过高,就会产生“寓禁于征”的效应,抑制生产的发展,影响消费税的财政收人功能。 相反,如果税率过低,又起不到调节消费和收人分配的作用。 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因素、历史条件、国民消费习惯及国际经验,我国消费税税率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国家财政依赖性大的重点应税消费品实行高税率, 非重点应税消费品实行低税率;2对国家实行专卖、价高利大的应税消费品实行高税率,反之税率则应该低一些;3对国家限制性消费或过度消费会对经济社会不利的应税消费品实行高税率, 反之税率则应该低一些; 4对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实行高税率。 例如,此前,国家三次上调成品油消费税税率,由之前的1元 / 升调整为目前的1.52元 / 升。 因此,遵循上述原则,我国消费税税率设计应作以下调整。 一方面,对现有应税消费品税率进行调整。 对黄酒、啤酒、化妆品等一般性生活用品以及酒精实行低税率,应调高烟、酒等特殊性消费品的税率(具体包括粮食白酒、 薯类白酒、贵重首饰、高档手表、游艇、珠宝玉石及鞭炮和焰火等),对汽油、柴油等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实行高税率,对混合动力等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汽车实行低税率;另一方面,对新增应税消费品税率的设定。 应实行高税率的应税消费品,包括高档电器、高档服饰、裘皮制品,以及包括高档娱乐、高档餐馆和对森林资源、水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行为等。 这样既有利于调节贫富差距,也有利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
摘要:消费税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考虑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而征收的一种税,目的是抑制超前消费和对奢侈品的消费。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其固定不变的税目、税率必将逐步失去其合理性,因此有必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调整。本文以消费税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消费税的调节作用,提出了加强消费税调节作用的措施。
关键词:消费税,消费结构,调节作用
消费税对消费结构的调节作用 篇2
一、我国消费税征收现状
根据国家有关税收制度, 消费税的征收对象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奢侈品类, 二是影响生态环境和消耗资源的消费品, 三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消费品。从消费税征收对象的分类不难看出, 我国选取的这种分类是出于一定的考虑的。消费税的征收面向奢侈品, 可以达到调节分配的目的, 面向影响生态环境和消耗资源的产品是为了保护环境, 面向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 不仅可以达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同时还能筹集财政收入。
二、消费税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1、消费税的导向性。
消费税对消费行为产生一种间接的导向作用, 面对较高价格的商品时, 通过对消费税的征收来抑制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消费者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消费, 合理适度的消费不仅能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 同时还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说, 消费税的导向性无处不在, 国家应该合理调控消费税, 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消费走向的功能。
2、消费税的环保性。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繁衍生息密不可分,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式:PH2.5几乎席卷了全国的大部分城市, 给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目前, 我国正朝着工业大国的方向不断发展, 能源消耗、工业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森林越来越少, 废污排放越来越严重, 使我国生态问题遇到了前所未见的麻烦。随着消费税相关规定的不断完善, 高档家具、实木地板、摩托车、汽车以及成品油等都已成为我国消费税的征收税目。我国应该根据税收相关立法合理有效的调控, 从而更好的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3、消费税的调节性。
消费税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调节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目前, 我国贫富差距过大, 人民收入呈现两级化分布。收入分配的不均衡可能会导致很多社会治安问题的发生, 如偷盗、抢劫, 甚至是谋杀。为了能够更好的协调社会各种关系, 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消费税应当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
我们虽然提倡拒绝浪费、拒绝奢侈消费,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国家消费税的征收对象并没有面向全部奢侈品。这种征税方式不仅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而且没有解决高收入人群的过渡消费与浪费现象, 反而助长不正之风。
三、完善消费税的对策
1、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
当前我国正面临能源匮乏、铺张浪费的严峻形势, 为了达到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场面, 国家应该适当控制消费税征收范围, 做到增减互补。消费税征税方向具有单一性, 其税费最终转嫁在消费者身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 现行消费税征收应该充分结合我国国民的生活实际。黄酒、啤酒、护肤护发等生活用品, 早已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变成普通人都能接受的必要品。因此, 国家针对这些产品进行调整, 把它们从消费税的征收对象中剔除[1]。如果人们不用再对此类生活用品进行缴税,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就会降低成本, 这些生活必需品的成本降低了, 人们的日常支出也就降低了[2]。此外, 还应该把购置豪车豪宅等项目新增到消费税的征收对象中, 从而达到调节人们不平等收入分配的目的。
2、调整消费税税收负担。
税收负担是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历史条件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确定的。根据我国当前国情来看, 国家应该针对卷烟、汽油、柴油等消费品提高其消费税负担水平[3]。针对这三种消费品, 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都采取相对较高的税率来限制其消费。汽车产业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项目之一, 汽油却是不可再生资源, 为了保护地球生态资源, 国家应该宏观调整税收差异, 合理借鉴国外做法, 堵漏增收, 调整含铅和无铅汽油的税收差异, 鼓励人们使用无铅汽油, 使原有征税结构发生变化, 充分合理的调整消费税税收负担。
3、拓宽征税环节。
国家应对完善消费税征税环节采取一定措施, 拓宽课税环节到批发、零售、商品交易等环节中去, 以此增加税收。例如对烟酒等市场需求量大, 需要限制生产和消费的产品, 应该拓宽其征税环节, 采取生产、销售双征税的手段, 充分发挥消费税的调节作用。
4、价外征税。
从我国目前消费税的征收形式来看, 价内征税的主要承担者是消费者。而他们往往认为, 消费税应该由生产商承担, 价内征税的方式使消费者无法知道税额的多少, 因此, 为了实现消费税的宏观调控, 消费者应该了解自己的税负能力, 从而增强自己作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并切身体会到作为纳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结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对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越来越广, 税额也日益增多, 但是国家也在积极调节消费税的征收方式, 国家为了鼓励生产、发展经济,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里也给予了相应的税费优惠条件, 综合当前我国国情来看, 消费税最主要的作用是调节不平等的收入分配, 和人民的消费行为。本文对当前我国消费税的征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阐述了消费税在消费结构中的调节作用, 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希望国家通过对消费税的宏观调控, 使其更好的发挥调节作用。
摘要:消费税设立于1994年我国税改进程中因征收增值税而税负较大程度下降时, 与增值税、营业税一样, 是我国流转税里的主要税种之一, 在我国税收制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消费税对消费结构的调节作用的分析和讨论, 提出了如何完善消费税的几点对策, 希望消费税能够进一步发挥其重要作用,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消费税,消费结构,调节作用,对策
参考文献
[1]樊轶侠, 欧阳华生.现行消费税分析与优化——基于重点行业调查结果[J].财会研究, 2011-12 (09) :11-16.
[2]陈曦.复杂系统视角下中国消费税改革之公平效应分析[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11-10 (03) :16-20.
[3]韩乐江, 李维刚.消费税的调节作用及改革思路[J].中国商贸, 2011-12 (11) :13-18.
消费税的调节作用 篇3
一、文献回顾
(一) 消费经验
消费经验是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 是决定消费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 是影响感知风险重要因素。Hammond等[1]发现, 用户之前的使用经验是其态度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Beldona等[2]也发现, 在线旅游网站早期的使用者比晚期使用者, 购买在线旅游产品的可能性更大。Fuchs和Reichel[3]对比研究初次旅游者和重复旅游者对以色列等动荡地区的风险感知、风险降低策略和旅游动机, 发现两种类型的旅游者在风险感知存在差异。本研究把消费经验作为调节变量, 将消费者分为有经验和无经验, 有经验的消费者是指有过在线购买机票、酒店等产品的人。
(二) 感知风险
感知风险是指游客在购买和消费旅游服务过程中感知的风险。如果感知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 会影响旅游行为。考虑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特性 (无形性, 复杂性, 多样性和相互依存性等) , 消费者更希望降低购买风险, 缩小期望和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在旅游风险维度方面, Roehl和Fesenmaier[4]将旅游感知风险分为设备、财务、身体、心理、满意、社会和时间7个维度。结合国内在线旅游环境, 提出在线购买感知风险的7个维度, 即隐私风险、财务风险、时间风险、表现风险、人身风险、心理风险和社会风险。
二、研究框架与假设
为全面分析感知风险对在线购买度假旅游产品行为意向的影响以及消费经验的调节作用。以计划行为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为基础, 构建如下研究框架。
(一) 感知风险与态度
感知风险是指可能产生的损失的预期, 会对人们进行某一行为的态度产生负面的影响。当人们感知到行为的风险越高, 对该行为的态度就会越消极。消费者在购买度假旅游这种标准化程度低、个性化的产品时, 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和精力, 感知到的风险会较大, 态度会更加谨慎。相比于没有经验的消费者, 有经验的消费者对在线旅游购买流程更加熟悉, 感知到的风险会降低, 容易对在线旅游购买形成积极的态度。有丰富经验的消费者往往会忽略其中的风险。基于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感知风险对态度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H1a:相比于没有经验的消费者, 有经验的消费者在线购买度假旅游产品时所感知到的风险对态度的负向影响较小
(二) 感知风险与主观准则
主观准则是指外部环境对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形成的压力, 外部环境包括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广告宣传以及周围的朋友、亲人和同事所给予的参考意见和看法。由于在线旅游的虚拟性和复杂性, 购买过程涉及到大量的经验分享和口碑评价等。并且度假旅游产品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金钱, 因此没有经验的消费者在购买时感知风险会更大, 会更愿意咨询身边熟人的意见或者网络口碑来帮助做购买决策。因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2:感知风险对主观准则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H2a:相比于没有购买经验的消费者, 有购买经验的消费者在在线购买度假旅游产品时所感知到的风险对主观准则的负向影响较小
(三) 感知风险与感知行为控制
感知行为控制反映个人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对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影响。当人们的感知风险水平越高, 对所采取的行为的不确定性就会越高, 对该行为的控制程度也会越低。如果消费者没有在线旅游购买经验, 对购买过程不熟悉, 缺乏对整个购买流程的控制感, 会增加在线购买行为所产生后果的不确定性。基于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感知风险对感知行为控制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H3a:相比于没有购买经验的消费者, 有购买经验的消费者在在线购买度假旅游产品时所感知到的风险对感知行为控制的负向影响较小
(四) 态度、主观准则、感知行为控制与行为意向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意向会因为其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而愈强烈;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准则愈正向时, 同样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同样的当感知行为控制愈强时, 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旅游决策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所掌握的资源越多、信息越充足对整个过程的控制越强, 行为意向越强。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4:态度对在线旅游购买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H5:主观准则对在线旅游购买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H6:感知行为控制对在线旅游购买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样本选取和样本特征
变量的测量项主要来源于Featherman和Pavlou[5]。采用7级李克特量表, 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从“1” (完全不同意) 到“7” (完全同意) 中最合适的数值。在问卷设计完成后, 先进行15人的预测试。在经过多次测试与修改之后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问卷, 回收188份, 有效问卷为167份。女性占48.5%, 男性占51.5%, 男女比例基本一致。20岁以下占5.4%、20-29岁占77.8%、30-39岁占13.8%、40岁以上占3%。总体年龄比较年轻化, 这与我国互联网用户大多数为年轻人是相符合的。高中学历占1.8%、大学本科占32.9%、硕士占55.1%、博士占10.2%。
(二) 信效度检验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Cronbachα值在0.75以上, 大于临界值0.70。组合信度 (CR) 在0.85以上, 大于临界值0.70;平均方差提取值在0.58以上, 大于临界值0.50。表明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
(三) 数据分析
1.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采用AMOS 21.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模型拟合优度指标如表2所示, 显示模型拟合优度良好。
由如图2可知, 本研究提出的假设H1 (β=-0.12, p<0.01) , H2 (β=-0.10, p<0.01) , H3 (β=-0.10, p<0.01) , H4 (β=0.27, p<0.001) , H5 (β=0.08, p<0.05) , H6 (β=0.37, p<0.01) 均成立。
2. 消费经验的调节效应
采用多群组分析来检验消费经验的调节作用。有经验的消费者和没有经验的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对态度 (t=1.773<1.96) 和主观准则 (t=1.390<1.96) 的影响作用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感知风险对感知行为控制 (t=3.470>1.96) 的影响作用存在显著性差异, 有经验的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对于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作用 (β=-0.06) 小于没有经验的消费者 (β=-0.14) 。H1a和H2a不成立, H3a成立。
四、结语
首先, 度假旅游产品相比于机票、酒店, 更加个性化, 价格更高, 感知风险更大, 并且财务风险的影响作用最大。因度假旅游产品涉及的金额较大, 消费者购买时最担心的是发生经济损失。因此, 对在线旅游网站而言, 保障消费者在线交易安全是关键。当消费者发生了经济损失时, 在线旅游网站应该能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及时的补救措施, 来弥补消费者在此次购买行为中的损失。
其次, 没有经验的消费者感知风险对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 为了吸引更多的没有经验的消费者在线购买度假旅游产品, 在线旅游网站可以优化网站的设计, 简化购买的流程, 保障在线交易的安全, 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 提高他们的感知控制能力。对有经验的消费者, 在线旅游网站可以给予消费者授权功能, 让他们可以决定信息的公开情况, 信息的存储和处理的方式。若在线旅游网站要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须获得消费者的同意并且明确指出信息的使用用途, 以此来保障消费者的财务和隐私安全。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样本的局限性, 研究只在合肥市大量发放纸质问卷并辅以问卷网站随机发放, 没有考虑不同文化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否存在着差异。其次是本研究只将消费者简单地分为有在线旅游购买经验和无在线旅游购买经验两种类型。未来研究可以将有消费经验的依据购买的次数进一步细分。
摘要:研究消费经验对消费者购买在线度假旅游产品意向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消费经验对消费者的态度和主观准则没有调节作用;消费经验对感知行为控制有调节作用, 对无经验消费者的影响作用更大。
关键词:在线旅游,感知风险,消费经验
参考文献
[1]Hammond, K, Mc William, G&Diaz A N Fun and Work on the Web: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Between Novices and Experienced Users[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998, 25:372-378.
[2]Beldona S, Kline S F&Morrison A M.Utilitarian Value in the Internet:Differences Between Broadband&Narrowband Users[J].Journal of Travel&Tourism Marketing, 2004, 17 (2-3) :63-67.
[3]Fuchs G&Reichel A.An Exploratory Inquiry into Destination Risk Perceptions and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 of First Time vs.Repeat Visitors to a Highly Volatile Destination[J].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 (2) :266-276.
[4]Roehl, W S&Fesenmaier D R.Risk Perceptions and Pleasure Travel:an Exploratory Analysi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2, 30 (4) :17-26.
消费税的调节作用 篇4
产品的稀缺可由两种情况导致, 一是需求过剩, 一是产品量有限 (Verhallen 1982;Verhallen&Robben 1994) 。营销中最常见的稀缺制造手段是限量销售和限时销售两种。产品限量销售作为一种有效的营销策略, 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不同产品类型、不同竞争态势的产品销售中。
Lynn (1992) 认为, 难以得到的产品意味着:
(1) 只有有限的人群能获得资源。
(2) 得到资源需要承担额外的成本和其它方面的付出 (时间, 努力等) 。
(3) 资源获取的有限可能抑制了采取行动的自由度, 能获得有限资源的人, 在行动上有更大的自由度。
(4) 稀缺资源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如可以成为某种特殊身份的象征。稀缺的产品可以满足人们单一的需求, 例如时尚感, 也可为满足人们复杂的需求, 例如个性特征的表达。
Anthony R.Pratkanis (1992) 总结了三个导致稀缺产品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的原因:
(1) 稀缺成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志 (Cialdini, 1984;Ditto&106 PRATKANIS AND FARQUHAR Jemmott, 1989;Pratkanis&Aronson, 1992) 。
(2) 拥有稀有产品满足了人们的个性需求 (Snyder & Fromkin, 1980) 。
(3) 稀缺导致了人们的反抗心理。
Heribert Gierl (2010) 提出了稀缺性商品满足消费者社会性需求的三个方面:
(1) 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 稀缺性的产品或资源, 能够为它的拥有者带来荣誉, 显示其较高的社会地位。拥有和消费这类产品, 使消费者产生一种被高度尊重和羡慕的正面情感。Bagwell and Bernheim (1996) 指出这些产品不仅是一种高社会地位的标志, 还可以用来制造一种高社会地位的假象。
(2) 人们运用这些产品在朋友和同伴中显示其独特性, 受到尊重和钦佩, 从而赢得群体认同。消费者寻找与从不同的产品在朋友和同伴中展示品味和个性, 进而还可以打破社会习俗, 成为革新者或时尚领导者, 赢得社会尊重。
(3) 这些产品可以作为拥有者属于独特的社会群体的标志, 当个体希望属于某个特定的群体如音乐爱好者, 登山专家等时, 一致性的产品可使拥有者更容易被这些群体所接纳。
而利用产品稀缺作为营销策略, 限量销售不仅能为限量产品增加特殊的附加价值, 而且对产品品牌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该品牌其它产品的销售。
从顾客角度, 品牌是顾客对这个产品的一种观点, 因此品牌可以反应出产品的价值。要评价限量销售对于品牌的影响, 基于顾客角度的品牌资产是一个很好的衡量工具。本文以限量销售对品牌资产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限量销售对于品牌资产的影响, 同时还研究不同的消费者特征, 如消费者年龄、性别因素对于限量销售作用于品牌资产的调节作用。
2研究框架和假设
本研究主要讨论限量销售对品牌资产的影响, 图1所示研究框架表达了限量销售策略对品牌资产的影响作用, 同时也表达了消费者特征, 主要是消费者性别和年龄特征对限量销售对品牌资产影响的调节作用。
2.1限量销售与品牌资产
限量发行概念是通过限量生产来营造稀缺的感觉, 为高昂的价格提供有力的支撑, 同时在限量版产品的带动下促进普通系列的销售。很多限量版的产品成为人们正想追捧的对象, 在热销的同时成为消费者心中可望而不可及的经典, 可谓一举两得。
限量销售的特征在于, 首先由于人为营造的稀缺感, 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给购买者提供了形象价值以及心理上的满足感, 使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其次, 企业通过向消费者提供限量销售产品, 从而使得消费者对于该品牌的其它产品也产生更大的兴趣, 使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品牌信赖等增加, 从而提高消费者视角的品牌资产。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得出假设1:
H1:限量销售对品牌资产有正向影响作用。
2.2消费者特征的调节作用
营销策略对于不同特征的消费者, 其作用是不一样的。本文研究了消费者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在限量销售对品牌资产的影响中调节作用。
性别的调节作用的起源, 可以通过生物学、社会学、演化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视角得到解释。Voss和Cova对两家剧院的观众的研究, 考察了价值表达形象和功能形象对满意的作用在性别之间的差异, 发现女性把价值表达属性置于优先地位, 而男性把功能属性置于优先地位。邹德强 (2007) 在研究性别差异对品牌忠诚的影响时发现, 象征性价值对男性、女性的品牌忠诚的正向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其作用上女性强于男性。如前所述, 产品限量销售所带来的, 更多的是产品的象征价值, 因为, 我们得出如下假设:
H2:限量销售对女性、男性的品牌资产正向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其作用上, 女性强于男性。
Zellinger等 (1975) 发现基于年龄的产品限制具有对消费者更强的正向影响。而研究表明, 一方面消费者年龄越大, 对价格越敏感, 限量销售的较高价格不容易得到年龄大者的认同。另一方面, 产品象征性价值对于年轻者的作用大于年老者。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 我们认为, 限量销售对于品牌资产的影响,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因素, 假设如下:
H3:限量销售对于年轻者、年老者的品牌资产正向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其作用上, 年轻者强于年老者。
3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按照Lasser, Mittal的设计研究方案, 我们设计了关于品牌资产与限量消费的调查问卷, 问卷设计了一个运动品牌产品, 设置了该品牌不进行限量销售和进行限量销售两种情景, 先让消费者填写不进行限量销售情景下的问卷, 测量消费者视角下的品牌资产;再让消费者读取关于该品牌进行某产品限量销售的内容, 再测量消费者视角下的品牌资产。
品牌资产的测量选用了Aaker, David A. (1996) 的品牌资产的指标, 测量顾客对品牌资产的认知表现、品牌资产的社会形象、品牌资产的认知价值问题、对品牌资产的信赖度以及品牌认同五个维度。
问卷发放:我们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性别的消费者做问卷调查, 通过网络、学校、购物广场等地, 发放问卷180份, 回收150份, 其中有效问卷133份。
3.1限量销售对品牌资产的影响作用
运用了配对样本t检验, 检验消费者视角的品牌资产在限量销售前后是否存在明显变异, 其结果如下:
根据配对T检验结果, P值小于0.001, 说明限量销售策略前后的顾客视角品牌资产有显著差别, 限量销售策略后的品牌资产显著大于限量销售策略前, H1得到了验证。
对于消费者特征对限量销售对品牌资产影响的调节作用, 分别研究两个变量, 一个是年龄, 一个是性别。数据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3.2限量销售情况下性别因素对品牌资产的调节作用
把被试按性别分为两组,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分析两组被试品牌资产的差别, 根据SPSS计算结果, P>0.1, 不同性别组间品牌资产差异不明显, H2没有得到验证。
3.3限量销售情况下年龄因素对品牌资产的调节作用
把被试按年龄在30岁以下和大于30岁分为两组,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 分析两组品牌资产的差别, 根据SPSS计算结果P<0.05, 不同年龄组间品牌资产差异显著, 年轻组品牌资产均值为4.0993, 大于30岁以上组的均值3.5341, H3得到了验证。
4结论和展望
本文研究了限量销售这一特殊的营销策略对于品牌资产的影响。在现有的研究中, 对于限量销售对顾客产品需求的影响研究较多, 而本研究通过对品牌资产的分析, 扩大了对限量销售影响范围的研究, 并得出了限量销售能够提高顾客视角的品牌资产, 并且限量销售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更大这样的结论。本研究对于企业在实践中, 如何根据营销目标和产品的目标市场进行限量销售, 在一定范围内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今后的研究中, 还应该对于不同的产品类别, 如消费品和奢侈品, 研究限量销售策略影响的差别。另外其它一些不同的消费者特征对于限量销售影响的调节作用, 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内容。
摘要:企业通过限量销售制造产品稀缺, 为顾客提供稀缺性的产品, 从而激起对该产品的消费需求已经成为常见的销售策略。限量销售对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已经被前人研究所证实, 然而限量销售对品牌资产的影响作用目前研究不多。利用实证方法, 研究了限量销售对顾客视角的品牌资产的影响作用, 并对性别、年龄这两个消费者特征对限量销售作用于品牌资产的调节效应进行了研究, 结论表明, 限量销售对品牌资产具有正向作用, 消费者年龄的调节作用显著, 而性别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限量销售,品牌资产,消费者特征
参考文献
[1]Verhallen, T.M.M.Scarcity and consumer choice behavior[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982, (2) :299-322.
[2]Voss, Zannie Giraud and Véronique Cova.HowSex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Inf luence Customer Satisfaction:Astudy of Theatre Audiences[J].Marketing Theory, 2006, 6 (2) :201-221.
消费税的调节作用 篇5
1 研究现状
在学术界, 1979年Tauber发表论文“品牌延伸授权延伸, 新产品得益于老品牌”, 首次系统研究了品牌延伸的理论问题。至1990年Aaker和Keller发表“消费者对品牌延伸的评价” (Consumer Evaluations of Brand Extensions) , 其后又发表了“品牌延伸连续性引入的影响” (The Effects of Sequential Introduction of Brand Extensions, 1992) , 构造了品牌延伸的消费者评价模型, 称之为A&K模型, 至此将品牌延伸引入了重要阶段。
以后经过学者的发展, 形成了品牌延伸的两个相关理论:一是分类理论, 即Categorization Theories, 也称为类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消费者在品牌延伸前就因为对品牌的认知而产生了一个该品牌的延伸逻辑计划。如果品牌延伸策略与消费者的逻辑计划相符合, 则基于逻辑计划的认知过程被唤醒, 消费者会认为延伸品牌与核心品牌是属于一个品牌家族, 具有相似的特征, 评价就到此结束。二是泛化理论, 即Generalization Theory认为当学习某个刺激作特定反应时, 这种反应不仅可以由原有刺激引起, 也可以由类似刺激引起, 即原有刺激的效果可以泛化到类似刺激的效果上。
品牌延伸中的消费者评价模型:一是情感迁移模型 (Affecttransfer Model) , 在这个模型中, 消费者对母品牌的态度和好感通过两个可能的途径迁移到延伸产品上, 从而对延伸评价产生影响。迁移路径1描述直接迁移的过程, Boush在1987年用刺激的泛化和同化 (stimulus generalization and assimilation) 来解释这种迁移。迁移路径2描述的是间接迁移的过程, 广泛使用的是类化和图式理论来解释。
Fiske和Pavelchak还进一步假设了态度评价的两阶段加工模型。二是联想需求模型, 1999年Bhat S和Reddy探讨了决定延伸产品评价的主要因素是母品牌的特定联想在延伸产品被需要的程度。Aaker和Keller证实了消费者会将母品牌的相关联想转移到延伸产品上去。Park和Milberg探讨了功能性和象征性品牌联想之间的区别。Broniarcaky认为母品牌的特性联想在延伸产品领域被需要的程度会影响被试的延伸评价。
2 消费者各特性因素对消费者进行品牌延伸评价的影响
消费者特性包括个体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及社会因素, 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外界刺激 (4PS和不可控因素) 的反应。从子准则层对准则层的影响来看, 个人因素是本质特性, 心理因素是驱动型因素。关于消费者特性对品牌延伸评价的影响尚未引起国内外学者的足够重视, 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同文化背景和消费状况具有较大差异性, 同时购买耐用品和快速消费品两类群体某些特性有较大差异。大部分研究从定性和企业的角度来看待品牌延伸, 本文将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消费者是如何评价这些延伸, 从而反馈给企业, 重点从心理特性来探讨影响消费者进行品牌延伸评价的因素。
业界普遍认为感知契合度是影响品牌延伸评价的最重要的自变量, 感知契合度建立的基础是产品类别的延伸与母品牌已有的产品是类似的, 或是与母品牌已有产品补充使用的, 是母品牌促进吸引力属性中的产品类别, 拥有母品牌的技能和独特知识来制造延伸产品, 从而建立一个与母品牌形象兼容的延伸。不过, 也可以通过在母品牌与延伸产品之间提供一个似是而非的联系来提高感知契合度, 从而给予消费者更多的机会去发现可能存在的联系, 也可以打击关于延伸负面的言论, 以至于要比母品牌质量、营销策略或零售商验收更加有力地决定品牌延伸是否会成功。基于此, 我们将以感知契合度作为自变量, 从心理特性的解释水平、产品涉入度这几个调节变量来探讨其在进行品牌延伸评价时的影响, 可以研究得出不同品牌类型的延伸效果如强势品牌、一般品牌和弱势品牌是不同的。
2.1 解释水平
解释水平CLT假定个人对刺激构建的不同表述依据抽象程度变化, 使用抽象心智模式的消费者使用相对简单、非情境化的, 一致的陈述从现有信息中提取要点来诠释刺激, 这些人往往受到刺激物抽象的和概括性的影响;相比之下, 使用具体心智模式的消费者用相对复杂、情景化的和附带的陈述来诠释刺激物, 往往受到具体的和有详细特征的刺激物的影响。一般使用行动识别量表BIF来区分高水平解释和低水平解释消费者, 心理距离是解释水平的首要决定因素。个人倾向于用具体心智模式 (低水平解释) 来思考近距离事件并用抽象心智模式 (高水平解释) 来思考远距离事件。
在探讨对解释水平作为个体差异变量的调节作用时分析了高解释水平和低解释水平的消费者对强势品牌、一般品牌和弱势品牌在不同的感知契合度条件下的延伸评价差异。我们选取的品牌类型为强势品牌摩托罗拉, 一般品牌天翼, 弱势品牌酷派, 本文分析表明MP3为手机品牌的高契合度产品, 手表是手机品牌的低契合度产品, 消费者在进行品牌延伸评价时采用喜好度、信任度和购买意向来衡量此种产品。对于高解释水平的消费者, 由于更加习惯用抽象和广义的方式来概括出母品牌的特征, 从而会将母品牌的特征带到延伸产品中, 由此比起低契合度的延伸产品, 对于高契合度的延伸产品消费者就可以更加容易地转移母品牌的印象, 可以得出高解释水平的消费者会更多赋予感知契合度在延伸评价中的权重。因此对高解释消费者能更顺利评价高感知契合度的延伸, 对低解释消费者对感知契合度的不同的差别很小, 高水平解释和低水平解释消费者在品牌延伸评价上的差异是由于感知契合度的不同权重, 而不是对母品牌的态度差异。对于低解释水平的消费者, 由于更加习惯依据具体和情景化的方式来描述母品牌, 从而不同类型的品牌对他们的记忆力是不一样的, 强势品牌带来的冲击效应远远超过了弱势品牌, 低解释消费者更多从感性出发来评价品牌延伸, 从而契合度在评价中的影响就比不上品牌类型的权重, 因此低解释的消费者会更多赋予品牌类型的权重。
接下来, 我们把解释水平的重要因素时间距离加入探讨。时间解释理论认为时间距离会系统地影响人们对未来事件的解释方式, 消费者会更倾向于用更抽象、更多使用事件内涵的一般的、核心的、抽象的特征来解释远期事件, 并使用更具体的、外围的、情境化的特征来解释近期事件。在这里, 我们分析消费者在远和近时间距离对不同延伸契合度的品牌延伸的评价, 从而排除解释水平作为个人长期差异的调节是与影响延伸评价的其他因素相关的可能性。由于消费者在面对远时间距离而不是近时间距离时, 更可能使用抽象心智模式并依赖从可利用信息中提取内涵一致的表现, 可以预期在对远时间距离事件进行品牌延伸评价时消费者会更加看重感知契合度, 因此对于在远时间距离评价品牌延伸时, 高和低契合度的差异就更大, 消费者在评价高契合度延伸就会更加顺利, 这些消费者相比于那些利用就近资料评价延伸、不那么看重感知契合度的消费者来说评价不同的契合度延伸差异更加显著。那么当给予消费者信息提示的情况下, 低解释和高解释消费者的品牌延伸评价会发生变化吗?根据消费者对延伸契合度的看法, 它是延伸产品与母品牌之间存在的抽象的概念化评价的连接, 当然, 这是与消费者在更抽象水平解释刺激物的思维定势相匹配的, 而与个人的思维定势相匹配的信息被认为是更加有影响力的。依据此, 当事先给予关于契合度越高质量越好的信息提示情况下, 对低解释消费者这一信息会增加感知契合度的重要性, 从而评价高契合度要更顺利;对高解释消费者, 考虑到感知契合度对他们已经很重要了, 那么这一信息就会很少影响到他们对品牌延伸的评价。从而信息提示会鼓励低解释消费者用感知契合度而不是品牌类型来进行匹配延伸评价。
2.2 产品涉入度
涉入理论 (Involvement Theory) 起源于社会判断理论 (Social Judgment Theory) , 由Sherif等学者发展而成, 后由Krugman将其引进至营销领域, 现在便广泛地应用到消费者行为领域。涉入度是指顾客个人基于本身的需要、价值、兴趣, 而对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到的相关程度。Zaichkowsky认为涉入是个体察觉到的广告或产品与其内在需要、生活理想及其兴趣相关联的程度。影响介入程度的因素有个人因素、产品与刺激因素和情景因素。涉入状态会影响到个体在消费行为中的决策和判断, Nijssen的研究发现:电子类产品如电视、电脑等, 属于高涉入度产品, 消费者在评价时会更多的受到核心品牌的感知质量和供应商制造延伸产品的技术能力影响而进行评价, 且高涉入程度的产品进行延伸需具有更高的契合度。金志成、周象贤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使用的卷入水平确定方法:一是运用指导语诱导出不同的卷入度 (Petty称之为设计精巧的方法) , 二是运用Vaughn量表和个人卷入量表PII。
在探讨对产品涉入度作为消费者感知契合度对品牌延伸评价的调节作用时, 分析产品涉入程度的高低取决于消费者自身对于刺激物所作的解释, 对于产品涉入度高的消费者来说, 该产品可能是重要的、高风险的、自我相关程度较高且能表现出消费者的价值观, 他们会积极主动寻找产品信息, 比较不同的品牌, 分析各种产品的属性, 甚至多研究几家厂商;而对于低产品涉入度的消费者一般是被动接触产品信息。因此, 对于不同产品涉入度的消费者, 在进行品牌延伸评价时都会更多赋予契合度权重, 感知契合度越高则消费者对品牌延伸评价越高, 对于产品涉入度高的消费者会更偏好产品的功能属性, 会看重品牌类型在延伸评价中的作用, 对于产品涉入度低的消费者则会更依赖于经验和品牌形象来评判品牌延伸, 故而感知契合度在评价品牌延伸时远没有产品涉入度高的消费者重要。
3 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有助于丰富探索个人的、情境的差异对消费者评价品牌延伸中的影响。之前的研究多倾向于从建立在类化基础上的情感迁移过程来研究消费者对延伸产品的评价, 在品牌联想、感知质量及对母品牌的认知上取得了一致, 但是根据信息处理与决策理论, 消费者也可能将原品牌作为一种外部线索来判断延伸产品的品质和利益, 从而降低购买风险。
4 品牌延伸策略的建议
第一, 合理进行品牌定位, 合理选择品牌延伸的领域和方式。可以根据自身品牌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和地位来有目的地选择延伸的领域和产品, 盲目延伸只会适得其反。
第二, 适度的品牌延伸。品牌延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树立品牌的形象, 再是培养核心产品。如若过度延伸, 会发生品牌稀释效应, 反而会伤害母品牌。
第三, 根据不同特征的消费者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推广策略。对于产品涉入度高的消费者可以从延伸产品功能和制造难度来评价延伸产品, 低涉入度的消费者着重从延伸产品的价格和互补性来评价延伸产品。这样企业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功能诉求、价格定位和制定促销组合。
摘要:本文探讨在消费者特性中的两个变量即在解释水平和产品涉入度调节下, 消费者的感知契合度对品牌延伸的评价有何影响。分析高解释水平和低解释水平调节下, 消费者感知契合度对品牌类型的选择和品牌延伸评价的变化, 以及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 感知契合度产生的变化对延伸评价的影响。并同时研究了高产品涉入度和低产品涉入度下消费者感知契合度在影响延伸评价中的权重, 不同产品涉入度下消费者选择和判断延伸产品时看重的属性差异有助于探索个人的、情境的差异对消费者评价品牌延伸的影响。
关键词:感知契合度,解释水平,产品涉入度,品牌延伸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文沛, 刘伟, 李忆.消费者创新性、消费者特性与新产品采用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 2010 (05) .
消费税制改革与其调节职能完善 篇6
作为流转税, 消费税一方面具有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 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促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调节收入分配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经济调节。1994年我国消费税制成立, 随后在2005年9月以及2014年12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其中项目主要包括以下4个类别, 分别是:1.具有负外部性的烟酒鞭炮等;2.珠宝、高尔夫球、手表一类的奢侈品;3.从环保角度出发, 电池、涂料、实木地板以及方便筷等;4.如柴油、汽油、航空油等成品油。
在“营改增”大势所趋的环境下, 不断对增值税进行扩围, 而在过去地方性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营业税的规模在逐步萎缩。由于改革需要逐步推进, 因此在营改增的过程中, 为了防止企业税负巨变, 因此进行了不同档的税率设置, 增值税具有税率简单档次少的特点, 其税收中性, 降低了税负对经济的影响程度, 税收的征管效率较高。2011年, 在全球166个国家开始征收增值税, 其中半数的国家实行单一税率, 只有少数国家存在增值税税率分档的情况, 这些国家的增值税制度尚不完善, 随着“营改增”的继续扩围, 若持续对豪华别墅娱乐业等进行原有税率的增值税征收则无法体现公平, 如果进行全新税率的设定这会导致增值税征收效率降低。因此, 在确保增值税档次较少的前提下实现消费税的扩围, 而这也进一步的体现了基于增值税普遍调节功能外, 消费税的特殊调节功能。
二、中国消费税现状分析
历经了2014年12月的调整, 我国现行的消费税新增了涂料和电池两个税目, 目前总共有15个税目。从概念上来看, 我国的消费税主要以消费品为课税对象, 在征收方面拥有极强的选择性, 也是国家进行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引导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我国对我国的消费税收入由2014年的8907亿元稳步增长到2015年的10542亿元, 其同比增长率为18.4%。从消费结构上来看, 汽车、成品油、烟、酒在其中拥有较大部分比例, 占到销售总数的94.84%, 而其他商品的消费税则相对较低, 而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消费税在我国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课税对象为特定的消费品;2.在金银饰品生产进口、委托加工环节征收消费税, 征税环节单一;3.价内税结构容易转嫁;4.消费税的征收办法较为灵活, 可以通过从量定额、从价定率和复合计征的方式进行征收;5.不同商品之间拥有较大的税率差异。
三、现行消费税存在的弊端
(一) 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存在越位或缺位的现象
从目前的消费税征收情况来看, 对于一些生产资料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品的商品, 存在征收越位的现象, 这将是消费税放置了引导消费的目的, 而对于一些高消费高污染, 高能耗的产品, 存在消费税征收的缺位。而伴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前进, 社会上对于汽车、化妆品一类商品的需求日益猛增, 对这些商品课税有抑制消费的嫌疑, 无法将消费税调节收入的功能充分体现出来。[3]而对于一些拥有较高能耗、较高污染的电镀、印染、化工等行业, 由于未开征消费税, 并不利于消费者进行低能耗、环保等替代产品的选择。
(二) 消费税征税范围窄只对产品征税未涉及劳务和不动产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很多富人开始痴迷奢侈品的购买, 同时也扩大了奢侈服务业, 例如高端教育、高端家政服务、高端娱乐活动。但是目前的消费税范围并未涵盖这些领域, 对这些领域的调节作用也很难实现, 这就会导致不同的消费税水平负担的不对等。在目前的不动产中, 豪宅也被视为一种奢侈品, 因此应将豪宅纳入奢侈品范畴选择合适的税率进行征收, 进一步实现收入分配的调节, 一直过度消费。
(三) 消费税某些科目税率设计不合理
从汽车消费税的角度来看, 在消费税征收税率选择标准问题上, 应该将其排放尾气的污染程度作为税率选择的标准, 以此来替代气缸容量界限的选择标准。相较于奢侈品的税负, 一般消费品税负较高, 对于化妆品的税负高达30%, 而对游艇等奢侈品的税负仅为10%。
(四) 消费税的价内税结构, 不利于导向作用
消费税的价内税结构导致其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 他们并不了解自己负担了多少税负, 从而导致了消费税具有隐秘性, 而这与消费税引导理性消费的初衷相背离。
四、消费税改革的措施
对于消费税进行改革, 第一, 基于高效的前提, 确保公平合理;第二, 基于稳定财政收入的前提, 促进“营改增”过程中不同税收种类合理高效的衔接、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性消费、逐步实现节能减排等目标;第三, 改革要逐步渐进, 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第四, 逐步通过消费税的完善实现对原有税收优惠政策取代。基于以上原则, 对消费税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 确定合理的消费税征税范围
基于结构性减税的增减原则, 在一些公众生活必需品上, 可以进行消费税税率的降低, 甚至完全取消消费税。而对于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 如造纸、化肥、农药以及电镀等行业, 要加大力度征收消费税, 实现“寓禁于征”, 培养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观, 促使消费者进行替代产品的选择。同时要积极加大奢侈品的征税范围, 如高档服饰、私人飞机、高档别墅、高档家具等少数精英人群的目标产品, 可以设置较高的消费税税率, 从而实现其调节收入的职能。
(二) 优化消费税的税率
而对于消费税税率方面, 要基于多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反复多次的论证, 在税率设置上采用逐步调整的模式。面向拥有不同消费水平的群体选择不同档次的税率。对于高能耗, 重污染的产品, 要进一步提高其税率, 通过税负的增加来降低其使用频次, 内容成品油从油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而对于财政收入依存度较高的产品, 应对于其税率进行适当的维持以实现涵养税源。
(三) 改价内税为价外税
通过将价内税改为价外税, 可以使消费者对自己的税负负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这有利于消费理性的引导, 同时也能够促进消费者纳税意识的形成, 从而为税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静, 陈赘潜.我国消费税的发展现状及改革思考[J].商业时代, 2013, 11 (12) :34-37.
[2]蔡高锐, 欧琳萍.论消费税征收范围的改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7 (3) :5-8.
[3]杨芷晴.“营改增”背景下消费税的改革[J].税务研究, 2013, 56:78-80.
[4]孙开, 金哲.论环境保护视角下消费税改革的再次深化[J].财经问题研究, 2013, 1:5-8.
[5]李真, 刘小勇.外溢性、公共产品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和效应分解[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2, 10:91-93.
【消费税的调节作用】推荐阅读:
从消费心理学分析长尾关键词作用09-08
完善消费税的制度分析05-11
消费税的税务筹划06-17
消费税的“前世今生”范文07-23
消费税的纳税筹划研究11-26
关于大学生消费观调查的的消费报告07-24
消费的力量11-07
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研究05-23
中国的时尚消费05-15
消费的平滑性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