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的情感

2024-09-20

消费时代的情感(共12篇)

消费时代的情感 篇1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态度、消费习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消费者更加重视商品所带来的情感方面的价值, 从而使现代社会进入了更加重视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慰藉的感性消费时代。感性消费需要情感广告, 因为情感广告能最大限度地表现消费者的需要与张扬个性。

关键词:感性消费,情感广告,情感诉求

一、感性消费时代需要情感广告

感性消费是一种全新的消费观, 它是指在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观念已不再停留于仅仅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 以及获得产品本身, 而是越来越多是出于对商品象征意义的考虑, 也就是为了商品的象征功能而购买。在购买者的眼中, 商品不再是某种物的符号, 从某种意义上说, 更是一种与他们的个性、地位、品位联系在一起精神上的符号, 人们购买这种商品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用, 而且是为了显示自我和与众不同, 从而追求心理上的满足。

感性消费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 消费感性化, 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消费者心理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前工业社会, 工厂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生产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这时候人们关心的主要是产品的数量, 往往会忽视产品的个性, 产品几乎是一个模式;后工业社会直到现在, 产品已相当丰富, 产品质量也大大提高, 产品同质化程度明显增大, 与此同时, 电子计算机在制造业中得到广泛运用, 现代工业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使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时代感的商品成为可能, 而且随着市场学、营销学、广告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发展, 这些知识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中得到充分利用, 从而使消费者透过商品看到人性、美学等感性的东西, 这些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感性消费需要情感广告。因为情感广告诉求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要与张扬个性。凡是契合目标消费群情感的广告, 其品牌很容易产生强大的亲和力和诱惑力。情感广告的说服作用具体表现在, 积极性的情感反应会导致对广告中特定商品或服务的积极态度。也就是说, 一则令人兴奋或充满亲切感的广告会使受众产生美好的联想, 从而对该广告的商品或服务产生好感。

二、感性消费时代下情感广告的发展现状

日本政府在1999年曾进行过一次民意调查, 有58%的日本人声称“不想买什么东西了”。因为从使用价值角度看, 他们已经应有尽有了。惟一诱使他们购物的因素, 是商品的文化、精神附加值。据2000年“新世纪中国消费调查报告”: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正表现为温饱型日益被享受和自我发展型所取代。追求时尚与形象、展现个性与发展自我逐渐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愿望与需求。广告商通过感性诉求广告引起消费者的某些体验, 通过人们的感情过程来控制人们的消费行为, 从而达到实现广告促销的目的。

三、在感性消费时代如何做好情感广告

1. 从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出发, 展示产品的独特个性

人类的需要具有多重性, 既有物质性需要, 也有精神性需要, 并且这两类需要常处于交融状态。例如海飞丝去除的不仅是头皮屑, 也换回了生活中的自信;水晶之恋品尝的不仅是味觉的享受, 还有纯真的感觉等等。情感诉求要以产品本身的特点为基础, 从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出发, 紧紧围绕消费者的情感需要进行诉求, 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兰克·罗里有句名言“顾客买回去的不是鞋, 而是分门别类的情感。”在他的建议下, 美国的塞浦勒斯公司创造各种富有情感色彩的鞋子, 推出“男性情感型”、“女性情感型”, 还有体现各种不同个性、迎合人们独特要求的“野性情感型”、“轻盈情感型”和“优雅情感型”等各类鞋子。并通过别出心裁的设计加强了人们对这种鞋子的感性化认识, 这种别出心裁的销售方式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销售效果, 创造了公司历史上的销售高峰。

2. 以民族文化为创意源泉, 增强广告的感染力

一个民族有其特有的审美情感, 这种审美情感是随着民族的产生发展而日趋完善和成熟的, 它一旦形成, 就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并不断影响和左右着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和艺术实践。在我国这个具有几千年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社会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情感, 广告文化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表现, 但作为当代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 必然有其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征, 这就决定了广告文化绝不能脱离民族的和时代的文化背景, 任何民族的广告文化都受其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与民族心理的影响, 广告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 是民族文化在一个侧面的反映。从民族文化中找寻创意灵感, 并以此作为与消费者沟通的基点, 诱发消费者潜意识中最深刻的情感, 从而达到创作的目的。与此同时, 广告要走向世界, 也决不能脱离世界市场这个大背景, 只有统一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才能创作出影响深远消费者所期待的佳作。

3. 把握时代特征, 引导时尚潮流

在感性消费时代, 消费者追求时尚, 追求个性, 许多商品不受生产技术和购买能力等因素的约束, 却受到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如人们的情感、知识结构、价值观等等的变化。情感广告正是适应感性消费时代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 时代的进步、发展、变化必然带来艺术的发展和广告形式的变化。每个时代的广告都承载着每个时代的精神和理念。一个能反映时代精神, 引导主流意识的广告形式往往能充分发挥其文化思想整合的功能, 统一人们的思想观念, 实现广告的自身价值。只有关注人生活方式和心灵情感的变化, 关注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情感信息才能真正实现与消费者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李巍:平面广告设计新思维.重庆出版社, 2000

[2]鲁道夫·阿恩海姆著, 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消费时代的情感 篇2

但是人类毕竟是最聪明的动物,消费者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直觉购买。我们可以根据一则新闻找到答案:

【消费者选购小件商品时应该考虑周全 买“大件”应信直觉

02月20日 深圳晚报

当选购商品时,你是否曾因五花八门的选择而眼花缭乱?是否曾为买了某些商品而后悔?

17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刊载最新消费研究报告指出,在选购大件商品时,直觉判断往往比缜密思考更能获得满意结果,而且这一原则还能延伸到其他领域。

复杂决定交给下意识

“与传统想法相反,在面临选择时,深思熟虑并非总是好。”研究人员在报告中写道。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心理学系专家迪耶克斯特胡伊斯博士的带领下,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了消费者在购物时如何作出决定,以及何种消费策略可以买到质量最佳的商品。研究发现,消费决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即复杂决定和简单决定。复杂决定往往是指消费者在选购大件商品(例如买房买车)时所作出的决定,而简单决定则指他们在购买日常用品(例如洗发水和毛巾)时所作的决定。

迪耶克斯特胡伊斯博士提出建议:“当你准备作出决定时,第一步就是要搜集到所有必要信息。然后,在简单决定面前,最好听从有意识的思考,而把复杂决定交给下意识。”

周全思考选购小商品

研究人员首先以阿姆斯特丹大学80名学生为对象,要求他们从4辆汽车中挑出自己有意购买的一辆。

研究人员向学生分发了4辆汽车的详细资料。浏览资料后,研究人员要求第一组学生在完成4分钟的字谜游戏后立刻作出决定,而要求第二组学生经过4分钟的思考作出决定。结果,未有充足时间思考的第一组学生比第二组学生作出更好选择。

研究人员解释说,字谜游戏可以分散人的注意力。学生在猜字谜的同时,无法有意识地思考选择,这就使得他们可以在潜意识下作出选择,

不过,当换成毛巾等小件物品时,周全思考还是对消费者的决策起重要作用。(杨静婕)】

相关链接:

适用面很广

研究人员解释说,有意识的思考容量有限,致使个体只能思考有限的相关信息。因此,当信息量过大时,人们可能无法通过有意识的思考衡量信息的重要性。相反,潜意识可以容纳大量信息,有助于人们作出更好选择。

研究人员称,对于收集信息、再由潜意识作出决定这一决策方式,“不论是政治、经营管理,还是其他领域”都没有证据显示其不可行。

点评:直觉是感觉的一种,感觉来自五官的刺激,作为商家我们要充分了解客户的购买决策模式,运用感性营销的策略,从感觉的角度影响消费者,不要企图从理性的角度去说服你的客户,要从感性的角度影响你的客户,因为感觉产生的速度是思考速度的十倍,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润物细无声”,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战胜竞争对手,赢得客户,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是最新营销策略的趋势,这是商场取胜的关键,这是战胜对手的秘密武器,国外优秀的企业早就开始摸索和实践了,现在有这些公司已经实践感性营销的策略了,如可口可乐、联合利华、通用汽车、贺曼、幸根塔、美洲银行、葛兰素、美国世纪等公司,我们来看看可口可乐的案例:

【,可口可乐在上海推出柠檬可乐,公司找到一种香料,装在有自动感应功能的机器里,放置在巴士站亭里,自动味感器当人经过的时候会自动喷出味道,各大报章还争相报道。麦当劳后来在北京地区也采用了这种广告形式,在早餐时间,所有的候车亭广告牌有人走近时会自动播放麦当劳早餐的声音广告并喷出香味。

过去,企业大量运用媒体广告,以电视和广播为媒介的广告过度依赖动画和声音来传递产品的信息,塑造品牌形象。除了对消费者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之外,很多的企业都忽视了消费者的重要的嗅觉感受。今天,当多数消费者已经对视听的刺激习以为常,围绕嗅觉来开发出新的营销手段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总结:感性消费时代已经到来,你的感性营销策略准备好了吗?如果你不想被客户遗弃,不想被市场淘汰,不想被对手打败,马上开始学习和实践感性营销吧!

食物与情感的消费洞察 篇3

如果食物和情感之间的关系是由我们作为接受者所经历的事情所驱动的,那么从接受者的角度来做商业广告或广告宣传,在触发情感方面可能会更为有效。

从一出生起,我们就被灌输这样一个理念――食物等同于爱。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每当达到了父母的期望(比如成绩单上都是“优秀”),我们都会得到食物上的犒赏,而在遭遇不好的体验之后(比如去看医生),我们也会得到食物上的安慰。我们总是离不开食物,并用它来庆祝。食品生产商和餐饮业直观地了解这一关系,但却缺乏如何最佳利用这一关系的清晰方向。举例来说,当在做食品广告时,情感交流是应该从食品的提供者还是接受者的角度出发,或者两者兼有?哪些具体的情感是需要强调的?这样的交流应该在什么情境下进行(比如,是个人情境还是社交情境)?是否有一些食物更容易激发他人的情感?最为重要的是,食品品牌和餐饮业是否属于这一“食物等同于爱”方程式的一部分?

我们认为理解情感对于充分理解消费者至关重要。比如说,我们发现,食物与爱之间的关系是由对过去事情的记忆,特别是那些涉及亲人的记忆所介导的。我们还发现,有些食物比其他食物更可能成为爱的等同。特别是甜的食物,似乎更可能成为我们的情感记忆的一部分。最后,这种“爱”并非一种单一的同质的情感,它的范围从单纯的食物上的情感享受,到当我们与他人分享时的感受都有(比如,一种归属感、一种欢乐感)。这些调查表明,为我们更好地利用“食物等同于爱”这一方程式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研究方法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从益普索在线社交空间社区中邀请了173名消费者来参与食品和情感话题的讨论。虽然采用封闭式问题的调查研究依然是了解消费者的主要途径,但我们认为调查研究的未来,将取决于我们以开放式的格式来收集消费者的反应并从中信息的能力。

介导食物与爱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记忆介导着食物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见图1)。在线讨论主要以关于童年(较早时期)的特定气味、人、食物、节日(事件)以及餐饮品牌和餐饮业的回忆为主。

食物与回忆紧密相连的观点,可以在约翰·艾伦最近的一本书(《杂食心态》,2012年)中找到。在书中,艾伦探讨了我们是如何不断记忆有益的食物经验的。从进化上来说,如果我们能记住有益的有关食物的大事,则我们更容易存活下来。这一论点的前提是,如果我们能够记得以前有关食物的大事,则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再次)找到有益的食物。

介导食物与情感之间关系记忆的具体内容,为营销人员怎样才能利用食物与爱方程式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些记忆几乎全都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即,记忆是从享用食物的人,而不是食物提供者的角度。这一调查发现,与大多数广告强调从食物提供者的角度来看,或者强调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提供者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提供者往往也是购买方。然而,如果食物和情感之间的关系是由我们作为接受者所经历的事情所驱动的,那么从接受者的角度来做商业广告或广告宣传,在触发情感方面可能会更为有效。

很多这些回忆,都涉及重要的人:具体而言,是母亲、祖母,以及更广泛的直系亲属。当然,情感体验也存在不涉及他人的情况(例如,对食物的纯粹享受)。但是,我们在线讨论中的回忆,还是以有亲人在场时的为主。因此,当涉及到食品定位或宣传时,母亲和祖母会起到关键作用。也许并不奇怪的是,很多食品制造商和餐饮业在他们的宣传中都会运用母亲和祖母的角色(例如,菲多利公司推出的“奶奶的饼干”)。

在人们的食物与爱的记忆中,节日同样占重要地位。圣诞节和感恩节,是其中两个非常突出的节日。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两个节日把人们团聚在一起,并通常会涉及到食物(而且是很多食物)。也许,意料之外的是“夏天”作为大事件在人们有关食物和情感的记忆中出现。我们推测,夏季之所以作为一个介导食物和情感之间关系的事件列入,可能在于其在儿童时期所留下的印象。对于孩子而言,夏天则意味着不必去上学、家庭度假、冰冷的食物(如冰淇淋),以及连续不断的大晴天!

但是,当涉及到形成情感记忆时,并非所有的食物都有一样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在触发情感和/或记忆时,人们更为经常提到的是高糖和碳水化合物食物。馅饼、糕点、甜点、冰淇淋、饼干、奶昔和棉花糖甜点,占据了所提及食品的清单。在与积极情感有关性方面,这些食品似乎有着超过其数量比例的机会。艾伦认为,含糖量高的食物之所以更易于记住,是因为我们生来喜好甜食。含糖量高的食物能够激活多巴胺的释放,这种物质反过来,能够调节大脑中的“奖赏中枢”,并对记忆的形成产生影响。所以,当谈到甜食时,可能会有很多的机会来唤起积极的回忆,以及与它们相关的情感,并将其与品牌相联系。此外,还存在一个“不甜”的例外:肉类。有关肉类食品的详细论述,我们将在后文谈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具体的消费性包装品品牌以及餐饮业,也是消费者的情感记忆的一部分。所提及的消费性包装品品牌均为知名品牌,且大多属于甜食类,尽管休闲食品品牌也被提到:曲奇饼干/脆饼干(奥利奥[Oreo]、乐之[Ritz]、金鱼[Goldfish],黛比的苹果饼干[Debbie’s Apple Cookies]),休闲食品(卡夫公司卡夫 Mac & Cheese通心粉、金宝汤[Campbell’s soup])以及糖果/巧克力(M&M、好时[Hershey]、彩虹糖[Skittles]、士力架[Snickers]、德芙[Dove]、罗氏[Roche])。提到餐饮业品牌包括一些知名企业,如麦当劳(McDonalds),冰雪皇后(Dairy Queen)和星巴克(Starbucks)等。此外,未指明的比萨饼店和冰淇淋店也有提到。

食物、情感和节日(事件)之间的联系

至此,我们已经分别看过了从网上讨论中提取到的话题,但尚未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为了就这些话题可能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提供见解,我们对所提取到的话题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参看图4)。虽然存在很多我们可以探索的关联,为简便起见,我们仅指出了少数几个重要的发现(由蓝色连接线高亮显示)。

首先,来看图4的右侧,与食品的提升情绪效果(即,活力感)是最为相关的是巧克力。直观地看,这是有道理的,且证实了存在一些食品能够触发情感,而不依赖于社会情境。吃巧克力和体验它提升情绪的好处,是可以独立地完成的,而且考虑到过度放纵和健康饮食的社会规范,这种独立甚至可能是可取的。第二,出现在消费者记忆中的一种“不甜的”食品――肉类,与感恩节有关(图左上方)。因此,虽然肉类确实作为一项关键的食品出现,但其在情感和记忆方面的作用,可能限于传统节日。最后,我们强调了与事件相关联的另一种食品。来看一下冰淇淋(图的中部上方),我们看到,这种食品与夏天相关联。上述关联都说明了特定的食品、节日(事件)和动机需求/情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当试图利用食物和情感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需要将所有元素结合在一起考虑。

愿大家都有好胃口

那么,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显然,食品不仅仅是物质需求。当我们与重要的人分享时,食品呈现出更大的意义。特定的食品、节日(事件)、人以及消费过程中的引发的情感,成为我们的记忆的一部分,并影响我们在将来如何看待食品。举例来说,你和你的配偶或其他重要的人是在哪里吃的第一餐饭,你很可能会清楚地记得,并会影响到你在将来如何看待相同的食物。由史蒂芬·考恩提出的味道金字塔,对这种影响进行了设想。考恩提出,当我们遇到任何食物,我们对该食物的情感上的看法便开始了。这些看法来自我们过去对该食物的所有经验。只有在对该食物的最初情感反应之后,其他更多的感官因素才会开始其作用:食物的外观、气味,以及质地、感觉和味道,如果我们选择去品尝的话。

如果说过去可以影响未来,那么食品生产商和餐饮业应尽一切所能,以确保其对未来的影响是积极的。在确保人们对其食物的记忆是积极的,并产生积极的情感方面,餐饮业有着一个特别的优势。在特殊场合(如生日、纪念日、情人节等),我们经常会在外面用餐以庆祝。消费者在这些特殊场合到店用餐,对餐饮业服务商而言,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一个额外的奖励便是,消费者用餐的酒店会正面地印在他们的记忆中。比如说,Red Robin 汉堡店是我和我的配偶共同用餐的第一家餐厅,它给我留下了长期持久的正向关联。当然,有了美味的食物、优质的服务与实体环境(如温度、色彩、灯光、座位安排),即便是“普通”的用餐场合也可以变得不同寻常,从而能够帮助人们满足动机需求。人们聚集在一个地方用餐,对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记忆而言,永远是一个机会。通过将自己的食品定位为与亲人分享或庆祝,食品制造商同样可以帮助消费者形成良好的记忆和情感。除了感恩节和圣诞节以外,家庭烧烤/野餐以及生日庆祝活动等,也都是培养食物与爱之间关系的机会。

当然,我们想要做的不仅仅是塑造未来。我们希望影响当前既已存在的东西。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了解消费者当前是如何看待食物和爱的。从本质上看,本文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份消费者食品记忆和相关情感的快照,因为他们活在当下。如前文所述,对食品与爱的方程式的深入理解,可以为如何利用这些食品相关的记忆以及此类记忆的构成要素(如人物、节日/事件)提供洞察。我们已经详细地论述了,通过确保考虑和使用食物与爱的基本要素(即食品提供者的角度、涉及到的人、情境等),食品制造商如何能够作出有效的广告/情感交流。但是,除了情感交流之外,食品制造商也可以决定食品份量和包装是否可再优化,以增强食物共享的体验。例如,为了鼓励分享,吉尔德利(Ghirardelli)近期推出的独立包装巧克力块上带有标记线,上面写着“分享一块吧”。

最后,虽然我们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社交方面,值得再次强调的是,纯粹的食物享受可以在非社交情境中体验。而食品与爱的方程式似乎受到社交活动的强烈影响和带动,纯粹的食物享受仍然是这一方程式的一部分,并有可能形成更多的社会性动机需求的基础。如果食物不好吃,那么其他的情感,比如归属感,将无法建立在食物之上。

美食,将始终保持其作为其他情感建立的基础作用。为此,我们才会说:愿大家都有好胃口!

如果食物等同于爱,那么“爱”是由什么构成?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采用益普索用来帮助客户发展其品牌的动机框架来对这些讨论进行了分析。这一框架,又称为Censydiam 模型,它假定来八种驱动行为的动机需求(参看图2)。应当指出的是,尽管这八种动机在我们的框架中是分别呈现的,但在社交场合人们可能同时经历着多重情感(例如,享受、欢乐感和归属感)。

在线讨论的原文,可归类为八种动机因素(参看图3)。但在我们的在线社区讨论中,未发现以下三种动机需求:权力、认同感和控制力。在剩余的五个动机需求中,以归属感为主。总体来说,这一分析的结果表明,“爱”是以多个社会性动机需求为主(即归属感、欢乐感、安全感)。要在食品消费过程中体验到情感,并将其牢牢地烙在我们的记忆中,似乎其他人,特别是亲人的存在,是必需的。这说明建立与消费者情感联系的最佳的机会窗口,是在社交场合,尤其是那些有亲人在一起的社交场合。

消费时代的情感 篇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越来越多地介入我们的生活;本世纪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与此相适应,我们的商业模式、零售模式与流通生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性的变化,没有人否认,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迄今为止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的零售革命——第四次零售革命,这次零售革命是一次流通产业全面调整与升级的革命,从订单到生产、到终端,再到消费,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且不可逆转的变化,改写了业态、商圈、商店、商品制造流程,为经济学和营销学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这场零售革命面前,无论是网络零售企业还是实体零售企业,都在加速创新。1999年创立的年轻的阿里巴巴,短短10余年间,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公司,2013年交易额达248亿美元,约为全球电商第二名亚马逊的2.14倍。北京时间2014年9月9日凌晨,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举行首次路演,盛况空前,电梯要排队半小时才能乘上。10天后,阿里巴巴正式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当日收盘价93.89美元,涨幅超过38%,市值2314亿美元,超越Facebook成为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京东、苏宁易购、国美系(库巴、国美)、当当、易迅、一号店、凡客等电商也在快速跟进。沃尔玛、塔吉特以及王府井百货、银泰百货等国内外大牌实体零售商,利用O2O等方式加速变革;五芳斋、吴裕泰等老字号企业,借零售革命浪潮锐意创新变局;雕爷牛腩、来伊份等新晋企业,试图通过互联网营销实现“弯道超车”……

这场零售革命的发生,是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消费变革、技术革命和跨界竞争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是必然且不可阻挡的,是没有任何企业、任何人能够回避的。

深入研究在这场零售革命中,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商业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商业运营管理模式、交易模式、消费模式的变革,预见和把握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当前零售研究的当务之急。

早在2009年,赖阳研究员创造性地提出了“云消费”的概念,他将“云”的思想导入现代消费研究,认为以现代信息互联技术为基础,消费者可以通过任意消费终端获得任何其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其接触的任何有形、无形平台均能为其提供无缝消费支持,这种消费就是“云消费”。

看了《“云消费”时代》,较为系统地了解了作者的立论依据及逻辑推理,感到“云消费”这个概念是成立的。“云消费”概念的核心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从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出发,研究商业变革,研究商业应如何利用各种新技术,全方位、全过程、全手段、全时段满足消费者,看来这个概念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消费时代的古典艺术如何发展作文 篇5

德国著名杂志《明星》在全国青少年中进行了一次“心目中的音乐”的问卷调查。结果大出人们所料,只有16%的青少年对流行歌星有好感,相反,超过80%的人认同古典音乐。对此,德国文化界人士普遍认为,这与德国联邦政府近年来推行的“古典音乐走向市场”的政策密不可分,是市场和市场里的观众拯救了德国古典音乐。

以前很多人认为,古典音乐是传统文化,只能由政府来养,走向市场就会遭到流行文化的冲击而失去观众。也有人担心,古典音乐走向市场会失其高雅,从而失去存在价值。德国的实践证明:古典音乐按市场需求运作,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得到振兴。古典音乐,只有靠市场才能满足观众需求,才能争取更多的观众。离开市场,就离开了观众,依靠政府来养,再高雅的音乐也是死路一条。

公益营销,撬起消费者的情感支点 篇6

据了解,在中国每年有2.3亿人背井离乡,为了更好的生活,常年在外打拼,与亲人相隔千里,无法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在本地工作的人,也因为工作忙,认为有更重要的事,常常忽略对父母的陪伴。因此,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变成了一种说不出的痛,深埋心底。父母对儿女的要求其实不多,只要儿女能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其左右,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与满足,所以陪伴就是治愈的良方。

为此,羚锐制药倾情赞助和拍摄了《感恩父母经常陪伴》的公益广告,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让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和陪伴形成一种常态,让“有关爱没疼痛”的愿望成为现实。通过公益营销撬起消费者的情感支点。

公益搭台,品牌唱戏

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孝道的国度,对父母尽孝是国人心中的最深处最敏感的情怀。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节奏的加快,作为儿女的我们长年奔波在外,没有时间照顾父母。同时,一直在理所当然地消耗父母的给予,认为给父母买点东西,给些钱,就是尽孝,其实,我们很少感受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但又怕打扰子女。“感恩父母,经常陪伴”让我们真正的理解父母内心的无声的呼唤。

2014年初,羚锐制药向全社会呼吁大家为事业生活拼搏奔波的同时,也不要疏忽了对父母的关爱和孝心,提出“感恩父母,经常陪伴”作为核心创意的理念,媒介是安徽、天津、河南、湖北和四川等卫视平台。在整个电视传统广告的海洋里,不乏各种产品、各种功能的甚至是非常浮夸的展示和叫卖,让观众在浮躁的广告海洋中,已经应接不暇,也无暇去鉴别产品的真伪。“感恩父母,经常陪伴”,通过温情的画面,父女情深的故事情节,使得关爱的主题如同清风吹进观众的内心。

《感恩父母经常陪伴》讲述了在外工作的女儿回到父母身边,解除双亲思念之痛的故事。机场惜别、睹物思人、童年回忆、全家团聚,一幕幕平凡却真挚的场景体现出真实而动人的情感,父母牵挂子女的痛,子女陪伴父母的喜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少观众评价这支广告让人鼻尖发酸、泪盈于睫,看完之后就想拎包回家守着父母。

羚锐制药“感恩父母、经常陪伴”的公益广告片,在5大卫视平台2014年过年期间每天30次15+5秒的高频次播出,引起了全国观众小小轰动,引起了游子思乡之情的共鸣,同时人们在反思:对于父母的关爱,是否够多?父母是最重要的亲情,同时,父母的健康,也容易被繁忙的子女所忽视,为此,羚锐制药提出:有关爱,没疼痛!对父母的关爱多些,陪伴多一些,呼吁子女关爱父母,呼吁社会关爱老年人,感恩父母,经常陪伴。羚锐制药的“骨质增生一贴灵”,产品本身是偏中老年使用,其商业广告片也是父女在机场送别,父女情深,女儿贴心地为父亲准备“骨质增生一贴灵”的产品,羚锐制药在制造中老年药膏,也在关心消费者心理,大力倡导一个核心价值观:感恩父母,经常陪伴。让子女反思:我要为父母做些什么?如何来贴心的为他们考虑?首先是要关注父母的健康。“骨质增生一贴灵”是父母的家庭常备药,恰好回答了如何为父母选贴心常备药品的问题。“感恩父母,经常陪伴”是对孝道的唤醒,在忙碌的生活工作中,不要麻木了对父母的贴心关切!

羚锐制药作为公益广告的发起人,多年来坚持制造中国好膏药造福众生,同时也一直热心公益事业。

公益营销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贯穿整个营销环节。公益营销的成功实施,必须整合企业本身的资源,通过具有吸引力和创意性的活动,使之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议题,成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因而吸引媒体的报道与消费者的参与,使这一事件得到传播,从而达到提升企业形象,促进销售,实现营销的目的。

公益营销是事件营销的终极版

公益营销是一门多赢的艺术。企业投身公益事业,公益组织履行了自己的使命,特定群体得到了帮助,企业获得经济上的回报,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尤其是对企业而言,从“感恩父母,经常陪伴”出发,承担起社会责任,不但可以在公益平台上展示企业存在的终极意义——企业宗旨,还可以透过其产品实现其品牌远景和品牌承诺,而受众始终是消费者,以公益营销赢取的市场,消费者通常是忠诚度最高的优质客户。虽然,公益行为不能很快地直接地给企业带来产品销量上地提升,但从长远来看,它会改变人们对企业的看法,间接地促进品牌的声誉、形象以及销量的提高,这也正是公益营销的魅力所在。未来“公益营销”将是“事件营销”的终极营销。企业开展的公益活动与促销活动一般都会给社会带来正面影响,企业将自己一部分利益回馈社会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不仅满足了社会公益活动中对资金的需求,同时企业又将良好的企业道德、伦理思想与观念带给社会,提高了社会道德水准。企业既不能“为了公益爱心而公益”,也不能“为了商业而公益”,公益和商业必须是互相呼应并互相支持的。在今天竞争空前激烈的市场经营环境下,企业实施公益营销,将公益事业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既可以帮助企业协调好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切实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深刻理解“公益”这个字眼,它需要企业责任感与使命文化内涵的支持。羚锐制药作为公益广告的发起人,多年来坚持制造中国好膏药造福众生,同时也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公司在援建河南省新县周河乡羚锐希望小学和四川甘洛羚锐希望小学的同时,先后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河南大学药学院、郑州大学药学院和信阳高中、新县高中、新县职业高中设立“羚锐奖学金”,开展“金秋助学”、“金秋圆梦”等扶贫助学助教活动,向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数百万元的帮扶,扶持他们完成学业。

2008年1月,公司及员工捐款出资,以260万元为基金,在河南省成立了首家以企业名义发起的慈善机构——河南省羚锐老区扶贫帮困基金会。借助这一平台,羚锐人更广泛地参与了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从捐资助学到关注老区“三农”问题;从向地震灾区捐款赠药到积极参与“天路?爱?无极”活动;从出资慰问老红军、老干部、老教师到促成国家“南水北调”绿化系统工程的及时顺利启动,羚锐人都尽己所能,不遗余力。据不完全统计,羚锐制药及其员工先后通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赈灾济危、见义勇为、扶贫援藏、关爱健康、捐资助学、法律援助、救助失依儿童和孤寡老人以及发展国家体育事业等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累计捐资3000多万元,体现了企业和公民的良好责任风范。

公益营销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而不是做一两次“好事”。在羚锐制药,企业公益都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一个具体的战略规划,对于项目的选择有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在前期选择公益项目时,羚锐制药首先要考虑这一项目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做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是羚锐制药公司对全社会和消费者的承诺。

消费时代的情感 篇7

关键词:菲利普榨汁机,仿生曲线,产品情感化语言,形式追随情感

一、从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审视-菲利普斯塔克的榨汁机

菲利普斯塔克的柠檬榨汁机, 长着柠檬头, 三只细长细长的脚, 像蜘蛛。与传统榨汁机的造型迥异, 而更像一个造型感极强的雕塑作品。1991年推出, 一度成为时尚的象征, 被摆放在风尚人群的居室中。设计是为了功能服务的, 同时也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思考。斯塔克柠檬榨汁机的艺术价值也许比它的实用价值更大, 其实这个榨汁机并不怎么好用, 将水果放在上面一挤, 果汁会顺着三条腿不停的往下流, 流的满桌子都是。但人们却疯狂的购买它, 后来才发现大多数人买它并不是用它来榨汁的, 而是一种摆设。

对于自然形态的启示作用, 人们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认识过程, 开始只是零散的和外在的了解, 例如热带有一种像荷叶似的浮在水面上的花卉叫王莲, 它的叶子背面有许多粗大的叶脉构成骨架, 叶子里的气室使叶子稳定地浮在水面上。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坐在王莲叶上面不会下沉。建筑师受到王莲叶子的启示, 设计出具有薄膜结构的建筑造型。当然, 仿生不是从自然界中拿来直接就用, 它需要设计师的提炼。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指出:自然界中动植物形体上特有的图案向人们表明, 有机体呈现出某些式样的可见图案必定有其用处的。例如:有一种动物形成的伪装图案, 其目的是为了不被别的食肉动物发现, 于是人们在这些动物身上得到了启发, 随后便诞生了军用的迷彩服装。

1. 曲线符号中的美学

线不但是形式的设计符号, 更是功能的设计符号。变化多端的曲线已经成为最具说服力的设计符号, 斯塔克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大胆的曲线运用, 使他的作品充满着无限的激情和遐想, 极具魅力。

可以说在产品设计中千变万化的曲线无处不在, 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 从感官上来讲, 曲线塑造支撑产品的外部造型。很多产品优美的线条看似是取自于自然, 但仔细分析并非如此简单。在产品设计中曲线特性的应用与构成中曲线的美学意义是同理的有粗细、长短、弯曲度的变化之分, 并且在一件产品中起到视觉符号的作用。曲线是世界和生命存在、运行、进行的基本形态。人类对它的认识过程也如一条逶迤悠长的曲线在不断的上升, 在这条曲线上排列着植物序列图、元素周期素、黄金分割率、人体比例图等自然规律和法则。

2. 曲线符号在设计中的运用

大自然是最优秀的设计师, 鸟类翅膀中的螺旋状扭曲结构和人类仿生设计的螺旋桨是因为螺旋扭曲结构可以轻易的滑行于空气之中, 毋庸置疑它们既拥有完美的曲线又有完善的物理功能。令人好奇的是, 这些设计产品小到螺丝, 大到飞行器, 有许多设计灵感都取材于自然而被人类利用发挥。

菲利普斯塔克的柠檬榨汁机就是一个运用自然界曲线的一个很成功的典范。他成功的将蛛蛛的形态演变到了榨汁机的身上 (如图1和图2) 。凸起的曲线恰好符合柠檬的结构, 榨出新鲜的柠檬汁;而凹陷的曲线巧妙的利用液体表面张力, 把柠檬汁引流下去汇聚到杯子中。

二、产品情感化设计的若干策略

1. 幽默的仿生形态

斯塔克的设计充满惊奇于幽默, 他的创意总是信手拈来的, 像是一个魔术师一样, 充满着欢乐和好奇。维特根斯坦曾说:幽默不是一种心情, 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所以幽默来自于自然无修饰的表现, 来自于形态在人头脑中的联想。

仿生形态的价值就在于它让人联想美好的事物, 从而使人从心底里发出微笑。如埃斯林格尔所说的那样:“我相信顾客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 他们购买的是令人愉悦的形式, 体验和自我认同。”塞巴斯蒂安伯格尼认为:“设计良好的物品, 就是那些在我看到它和使用它的时候会发出会心微笑的产品。”

2. 消费说服的手段:情感化设计

动之以情, 即情感性说服, 是指设计应能唤起用户的情绪和情感。情绪是人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和情绪一般不做严格区分, 但一般认为情绪主要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如愉悦、兴奋、饥饿等。而情感则主要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例如责任感、自豪感、荣誉感等。积极的情绪往往能导致人们对客观的积极态度, 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人们的反感。在设计中, 通过有意识地诱发客体的某种情感, 可以影响和诱导他们的评价和判断。

三、结论与提升

设计师如何在产品设计中更好地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呢?我认为要使产品“以情动人”可以通过造型、色彩、材料等要素来引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

首先, 设计能产生很多趣味性, 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因此, 设计师应具有能够在生活元素中发现快乐的乐观天性。他们应该善于捕捉时代的理念, 善于营造生活的意象, 他们的作品应该更能激发人的情感、更具审美意味。

然后, 加强产品的造型是产品情感化的重要途径。在“产品语意学”中, 造型成了重要的象征符号。产品的特性情感体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造型得以明确化、具体化, 富有情感的产品可以利用仿生、卡通造型等方式来实现。随着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 以后设计中的情感要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现代产品设计是科学与艺术、技术与人性的结合, 充满人性的情感因素能使产品更富于美感和活力, 从而成为人与设计和谐亲近的纽带。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建盛:艺术科学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关于大学生情感消费的调查研究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的影响明显地体现在大学校园生活中。大学生群体的文化水平、整体素质在同龄人中较高,这一特殊群体对于社会生活的变化高度敏感,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使他们更倾向于情感消费。(1)

情感消费常被人们称为人情消费,是人们在建立、维系与他人的情感关系或者人际关系时所投入的消费。(2)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阶层,其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的特点,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则更多的带有情感因素。情感消费被当成一种时尚,在大学校园里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和追捧。在周宪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中,休闲娱乐类和交际时尚类作为情感消费的主要形式占大学生整个消费的41.3%。陈小伍对武汉高校的大学生消费结构做了调查分析,也认为当代大学生相对注重人际消费,而且情感消费的比重在不断攀升。

与心理发展阶段相适应,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具有独特性:(3)由于大学生知识面广博,因而追求消费的知识性;由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更易于接受并抱有极大地热情,在消费时会追求时尚潮流,兼有较高的审美要求;由于其个性自由,独立意识强,在消费过程中,情感和直觉因素直接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由于其极富创造性,追求与众不同,会在消费时更注重个性。

对于大学生情感消费状况的关注,有助于把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倾向,采取适应地消费教育策略,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以及正确的人情观念,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 方法

1.1 被试

安徽师范大学204名在校大学生参加了实测,被试专业涉及理工类、社科类、艺术类。根据被试回答的问卷是否完整,实得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为94.1%。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包括指导语、被试基本资料,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四部分。

本问卷的数据分析采用了描述统计、相关分析、t检验等简单的分析方法。数据处理采用的是SPSS13.0统计软件。

2 研究结果

以安徽师范大学的在校学生为例,每月生活费主要来自家人,兼职及奖学金。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是伙食(包括零食、饮料)和购物。生活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消费项目相对的多一些,如通讯、上网(不含网购)等。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由表2可知,安徽师范大学学生的情感消费状况。在亲情消费和个人形象消费因子上,男、女大学生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

由表3可知,每月花费在恋爱上的消费与家庭所在地、每月生活费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而家庭所在地与每月生活费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大学生被试每月的爱情消费与友情消费成负相关;个人每月的形象消费与生活费、爱情消费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检验显著。在其它因子之间相关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

本问卷设置了两个开放性问题。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对待情感消费都选择在具体情况下理性应对,并且普遍的持平和态度看待大学生情感消费逐渐上升这一现象,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

3 讨论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亲情消费和个人形象消费因子上,男、女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女大学生的消费额高于男生的消费额,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在月生活费、爱情消费、友情消费上,男、女大学生的消费水平相当。

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消费观念,在校大学生消费时更在意自己的感觉与个性自由,男、女性别差异的影响也逐渐减弱,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爱情和友情上的投入差异不大。再者,大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奖学金,而且不少大学生会在课余做兼职,靠自己的收入来支付日常开销,这包括了部分情感消费。不过,在亲情消费和个人形象消费两因子上,男、女大学生仍存在一定差异,女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比男大学生较高,这受男、女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因素影响较大。

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大学生,在情感消费上投资更大,突出表现在与爱情有关的消费上。在爱情消费与友情消费之间,大学生的投入成负相关。校园日常生活调查显示,大多数在恋爱的大学生与其他同学相处的时间明显减少,这也导致了其在友情消费上的投入减少。崇尚意志自由,追求鲜明个性,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特色标签,通过美观时尚的外在形象和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理念使自己区别于他人,大学生的个人形象消费(包括文化素养的消费投入)在生活费中也占有一定份额。个人形象消费也与友情消费显著相关。大学生对待爱情和友情的方式上差异性较大,两者成负相关关系。他们对自身形象的投入增大,但也基本考虑到自己的生活消费水平,注重个性但也兼顾理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也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情感消费在他们的生活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并呈不断上升趋势。对待情感消费,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依据个人情况理性消费,在不影响感情的基础上注意节约,关键是真诚对待。并且对于情感消费不断上升这一现象,大多数大学生都表示可以理解和接受,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大学生情感消费的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04名在校大学生的情感消费状况进行探索。结果:在亲情消费和个人形象消费方面,女大学生的投入高于男大学生的投入;家庭所在地(城市或农村)、生活费、爱情消费三者之间成正相关;大学生的爱情消费与友情消费成负相关;个人形象投入与生活费、爱情消费之间成正相关,且都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在意家人和自身的形象;恋爱与大学生的生活模式和消费方式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消费,个人形象投入

注释

1康俊.80后一代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80后消费模式分析报告.

2敖大伟.情感消费--现代广告创意新特色.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9).

消费时代的建筑符号 篇9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提出符号学的最基本的规则之一就是,符号可以区分为“能指”和“所指”,所指和能指是符号的组成部分,它们如同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两者须臾不可分离。但是实际上人们在认识符号时,往往将“符号”看作是“能指”所包含的意义。因为“能指”是符号显现的方面。而“所指”则是符号所表达的在表象之外的意义。

建筑可以符号化吗?

建筑一方面可以认为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通过技术手段组成的结构体,这个是建筑实体性;另一方面,建筑作为一种人工创造的事物,其中必然负载着某些信息,它具有信息的传达作用,这便构成了建筑作为符号的一般特征。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一个由材料所构筑的结构物看作是建筑作为符号的“能指”,而将这个结构物所表征的形象看作为建筑作为符号的“所指”。所以建筑既是一个物质的实体,同时也是一个包含意义的概念,而某种建筑所表征的社会和文化的象征性,则是抽象的,意识的。正是这样一对基本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构成了建筑作为符号的基础。

在李幼蒸的《理论符号学导论》中,作者列举了三种符号的所指手段:一种是“标示”关系,第二种是“图像”关系,通过图片让观者产生符号的形象;第三种是“象征”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使观者产生心理的联想。在前两种关系中,所指和能指具备确定的关系,而第三种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存在着不确定性,具有约定俗成的任意性。正是这种带有不确定性和任意性,形成了建筑的在地域、年代上的差异性。也正是这种所指的不确定性和任意性,造成了现今建筑领域内的奇特和混乱的现象。

那么建筑作为符号的所指关系的这种特性究竟怎么影响着我们的城市和建筑以及建筑领域的发展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明显增长,带来了商品的极大丰富,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而消费主义所突出的表现是符号化、象征化、并且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的选择特征,符号价值与符号价值的象征被一种手段——媒体对应地等同起来,使得现在的商品消费带有了某种复杂的寓意和暗示,可以见诸于形形色色的楼书,在这些楼书中,商家和媒体往往正是通过象征的所指关系,通过一句句激动人心的口号诸如“沐浴澳洲风情、像赛纳河之于巴黎,所有重要的城市地标建筑……傍水而立”来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仿佛入住这里的楼盘,消费者真的能够沐浴澳洲风情,真的能够生活在如诗般的环境之中。固然,这些的确是商家和媒体的生存之道,但是正是这种虚情假意的象征关系,正在时刻改变着我们的城市面貌,吞噬着城市的特色和肌理,商业化充斥着发展中城市的每个角落。

同样在另外一个领域——政治内,建筑同样存在这样的象征作用。各个城市都有“欧陆风情”的银行、法院、检查院、政府办公大楼。当然,欧陆风只是这类建筑最极端的表现,“业绩工程”、“形象工程”、“地标建筑”是城市破坏的重磅炸弹,动辄就是上万平米的城市广场、上百亩的城市景观绿化。

商业,政治的影响使得建筑的所指脱离了其本身的面貌。建筑作为水泥沙浆,钢铁砖石的组合体往往不再是人们所关心的。建筑的形态变成了一种叙事性的、带有修辞意味的附庸物,建筑的泛领域化使得建筑和城市所要完成的使命更加复杂和沉重,形式美学让位与广告、叙事价值。建筑的人文价值将要被抛弃殆尽,建筑学的独立变成了“天方夜谭”。

当然在这种状况下,建筑师的世界里存在着各种策略来应对。他们有的选择坚守,如埃森曼的自足形式探索;肯尼斯·弗兰普顿所提倡的通过地方性而达到的“批判的地域主义”;有的选择迎合,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堡的美学——市场模式;有的选择更为中肯的办法,一些建筑师如瑞姆·库哈斯、让·努维尔和伊东丰雄等尝试将建筑学的中心部分地让位于某些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如“城市基础设施”等;另一些建筑师如赫佐格、德默隆和妹岛和世等则尝试尽量缩减建筑学与外部相冲突的界面,以更精妙的方式化解外界压力。

参考文献

[1].《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

[2].“中西方传统建筑——一种符号学视角的观察”王贵祥《建筑师》,NO.116

企业如何启动情感消费 篇10

情感消费是一种旨在追求消费品的审美情趣, 要求消费品必须符合自己情感和心理需求的消费行为, 是一种立体的、多方位的、相关性的复杂消费。它的形成和实现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城乡居民需要层次结构的变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前两种是“低级需要”, 在我国已基本解决, 后三种则是“高级需要”。恩格斯也曾把消费资料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上述理论说明, 人类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在购买力一定的条件下, 消费者所处的需要层次决定其购买。早在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存款将近500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40元, 全国大约3亿个家庭中, 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特富家庭占百分之一, 3万元~10万的富裕家庭占百分之六, 1万元~3万元小康家庭占55% (资料来源:1998年7月18日《中国青年报》) , 这说明我国62%的居民家庭生活达到小康以上水平, 收入足以满足低层次的需要, 市场需求正在或已经向高层次需求迈进。这就进一步为情感消费做了铺垫。

二、具有浓厚情感特色的民族文化心理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发展史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爱好的同时, 也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 特别注重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及人们相互交往中情感因素 (爱国情、民族情、亲情、友情和爱情等) 是方方面面的情感具体体现。情感是人类的内在意识, 惟有借以文化才能抒发, 文化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当今, 不少有头脑的企业家慧眼独具, 在营销活动中, 充分利用中国悠久的文化, 从而牵动了消费者的心。如我国的一家酒厂, 对其产品包装进行创新性设计, 经过“文化包装”, 使产品具有了情感因素, 先后推出“贵妃出浴”、“太白醉酒”、“八仙过海”、“金玉良缘”等系列产品, 出口到国外, 由于其包装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 受到海外市场的欢迎, 被誉为“东方酒文化的瑰宝”。由此可见, 运用文化, 创新设计产品包装, 形成包装的文化风俗, 以鲜明的文化色彩赋予商品独特的个性, 这对于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 满足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三、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当今, 人们购买商品不单纯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 购买时不仅停留在功能多、结实耐用, 更追求消费的档次和品位, 要求产品能给人以美感和遐想。既“文化味”要浓, 又能集实用、装饰、艺术、欣赏、情感于一体。这就要求商品应有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归根到底就是要求商品应有情感因素, 使消费者一接触这种商品就能牵动情感、引发感慨、从而刺激其购买欲望。此时, 商品已升华为一种有情感和灵性的活物了。如无锡红豆集团将其生产的多种款式的衬衣都统一命名为“红豆”, 就不由联想到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相思”一诗:“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并由此而引起人的相思之情。因此, “红豆”命名的产品一问世, 就立即倍受不同层次、年龄的消费者青睐。老年人把红豆衬衣视为吉祥物;年轻的情侣喜欢将其作为寓情之物相互馈赠;海外华人看到红豆衬衣, 不禁“触物生情”倍感亲切, 同时由于“红豆”衬衣质量可靠, “红豆”这名既有浓郁的人情味, 又有其文化韵味, 人见人爱, 因此“红豆”衬衣一炮打响, 在市场销售不衰。

随着情感消费时代的来临, 情感市场的初步形成, 情感需求潜力逐步加大, 企业应注重产品的“情感含量”, 尽量唤起和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启动情感消费, 实行情感营销必将成为市场营销观念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笔者认为, 情感营销的成功开展应包括诸如情感产品、情感包装、情感广告、情感价格、情感服务和情感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四、如何启动情感消费

1. 开发情感产品、包装和品牌

情感产品是指通过感性设计赋予商品一定的情感, 使顾客觉得购买回来的不只是商品, 而且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物。这种商品的形状、色彩等应符合消费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使消费者在得到商品的同时, 也能得到附加的情感和艺术感受。美国著名制造商高赛普勒斯公司在企业濒临倒闭之时, 推出标榜为“男性情感”、“女性情感”、“野性感”、“优雅感”、“深沉感”、“轻盈感”等多式皮鞋, 使企业起死回生。

情感包装是指通过包装材料、图案、色彩、造型等所创造而形成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手笔, 给消费者以不同的情感享受, 博得其好感和心理认同。当产品包装情感化时, 情感的图案、情感的色彩、情感的造型, 更能引发消费者积极的情绪。使其产生愉悦的感觉, 从而更加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湘西“老爹酒”, 采用竹篼烟斗型陶器盛装, 即古色古香, 又饱含山区敦厚朴实“老爹”的情愫。美国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推动“海飞丝”具有鲜明的色彩、个性包装的洗发水, 更是情感包装的成功范例。海蓝色的“海飞丝”, 让人联想到未来的大海, 给人以清纯清爽的感受, 突出产品“头屑去无踪, 秀发更出众”的功能。如今在国家限塑令的要求下, 产品包装的环保与情感应实现有机的结合。

情感是企业在品牌化决策中, 将企业的营销观念、营销目标、营销文化、企业精神等丰富的内涵富于品牌的名称, 品牌标志及商标中, 使品牌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而深受消费者欢迎。如“金利来是男人的世界”、“杜康酒”正是借助古代名诗、名词作为品牌名称, 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触动了千千万万消费者的情感, 拴住了消费者。

2. 拓展情感价格和广告

情感价格是企业在营销定价中, 把价格与消费者的情感需要结合起来, 形成满足消费者情感需要的价格。如“优惠卡”、“会员卡”制度是对多次购买的回头客以价格折扣优惠, 使消费者体味到商家对顾客的善意和感激之情, 从而强化了其惠顾心理, 增强了对商家的依赖性和信任感。

情感广告是指广告以情感诉求为主进行宣传, 来唤起消费者积极的情绪体验与相应的意向活动。情感广告并不强调商品的使用价值或技术先进等理性诉求, 而是以情感人。如哥伦比亚咖啡广告词:“当你品尝真正的哥伦比亚咖啡时, 请不要忘记那些安第斯山上辛勤劳动的农民, 正因为他们, 才使你有如此享受。”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据说, 此广告一出, 哥伦比亚咖啡在南美洲的美誉度超过了“味道好极了!”的雀巢咖啡, 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 创造情感服务和环境

情感服务是指将感情注入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过程中, 建立起与顾客的信息和感情的交流。某种在商业战线开展的“3S”服务活动 (smail微笑、speed迅速、sincerity真诚) , 就是带有很强情感色彩的活动。日本碑之谷大荣店二、三楼为女性顾客免费提供婴儿车、儿童游戏机富有情感的举动, 使顾客充分感受到商场的优质服务, 满足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也增加了对商场的依赖和理解。

改造购物环境, 进行感情营销。消费者对购物环境的要求, 随着商家竞争的日益激烈, 将越来越苛刻。精明的商家改造原有的购物环境, 千方百计在环境上与购物者拉近距离, 在柜台布置上做到方便消费者观赏, 方便挑选, 整体协调, 美化环境, 方便购买, 有效利用营业空间增加展示商品的机会。为了方便挑选商品, 设计柜台参照人们的正常视线高度, 使消费者既不会因为过高造成心理距离, 也不会因为过低而减少注意。注意柜台不同商品区域设置是否合理, 注意购物环境的背景照明, 以特殊的照明可突出商品的特性, 吸引消费者注意, 激发购买欲望。

开发产品的情感含量, 启动情感消费, 可抬高一件商品的出售价格, 往往能为企业带来丰富的利润和经济效益。同时, 这种顺应消费趋势开发的情感商品, 能够牵动消费者的情感, 从而刺激其购买欲望, 有助于刺激消费。因此, 厂家、商家应在商品的情感意味上开动脑筋, 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情感需求。还有, 启动情感消费也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可以增加就业渠道, 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

在进入全新的感性营销的现代化社会, 只有依据消费者不同心理, 通过其业以满足的需求即“现需求”, 洞察其潜在需求, 因人制宜地创造出富有人情味的促销方式, 才能制定成功的情感营销方式, 才能制定成功的情感营销策划和策略。

鉴于此, 企业要树立诱导消费者的生态学营销理念, 研究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何主动地去引导消费, 创造市场, 站在有利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 考虑“什么样的商品才能诱发消费者的需求”, 而不是“消费者需求什么样的商品“作为立足点。通过美感意识诱导、产品诱导、知识诱导等有效的形式, 更新人们的消费理念, 能动地引导需求, 并通过引导需求、创造需求进而创造市场, 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常竞、常新、长胜。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居民需要层次结构的变化、我国浓厚的情感特色的民族文化心理、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经济的不断发展, 来阐述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消费进入了情感消费时代。并从开发情感产品、包装和品牌;拓展情感价格和广告:创造情感服务和环境等方面寻求企业启动情感消费的对策。

消费时代的文化警钟 篇11

叶匡政对当下的文化症候有深刻的认识和忧虑。因缺少了信仰支撑和伦理规范,我们经常陷入利益追逐中的“文化发展”,也在解构文明的价值体系,这对文化生态的破坏是深远的。利益消费十分自然地成为时代的价值中心,利益的制度化巧妙地代替了真理的常态化。显然,这是一个利益兴趣代替了真理兴趣的时代,如作者所说,谎言理直气壮之时,真理只能鬼鬼祟祟。人们对“胭脂”进行过度消费,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利益安全和“权宜之计”,一方面是出于对真理的恐惧,因为胭脂的厚度可以带来利益的获得。

其实,消费在这种深度的迷幻中,扮演的不是暴力胁迫的角色,而是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个性虚假”,对消费号召的利益服从,成为文化者普遍的状态。这样一来,作者发现这个时代的文化已失掉了那种勃勃精气,只剩下庸常的因袭、重复和麻木。即便是我们曾引以为豪的文学也已经死了,他说“我们的文学早已丧失了目睹与记录黑暗的力量,留下的只有对生命的漠不关心”。文学只剩下对自恋的过度消费,已不再介入时代的疼痛和苦难,涂抹胭脂之后的抽搐和痉挛成为生存的技巧。

这个时代过度自恋的,又何止文学?自负甚至成为一种时代病。因为谦卑已从我们的文明中抽离,我们对生命、对自然、对文化也都失去了敬畏之心。自恋造成了这个时代文化的深度平庸,所以叶匡政断言:“那些豺狼在争斗中也死去了,剩下的只是越来越多的蟑螂”。

在消费中国的文化逻辑中,作者发现庸俗文化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不论是赵本山、余秋雨、于丹,还是范曾、张艺谋和周立波,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只建构以娱乐为目标的符号消费市场。这种娱乐文化的特点是超越维度的消解,主要迎合消费主义时代的即时利益,消解人们内在的超越维度和反抗维度,使人们堵塞思想和深度。这种文化模式与利益中心有深度合作,因为它可在平面化的文化娱乐中使消费者忽略或逃避现实、沉溺于一种无思想状态,最终达存对现实的认同。深陷在这种迷狂之中的文化逻辑限制了生命主体性的前置,人的创造性被束缚,自由被缚于奴役。

文化的价值在于使人的精神飞升,然而,这种庸俗化的文化模式成为压制人创造性的手段,手段又成了目的。顺从于这种消费号召的时代必然付出文明崩塌的代价,精神秩序的收拾和整理将会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传媒时代,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文化表达和权利空间,关键取决于只有知识分子的觉醒,才能重新找回被淹没已久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作者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中,表达了对于文化硬度和价值的敬仰,尤其提到任继愈先生临终时所说的,“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不能用的时候就说五千年,不用的时候就说六十年,五千年就是五千年”。

只有真相才能承接自由,也才能走出由消费主义导致的利益奴役。

《格外谈》

作者:叶匡政

出版:商务印书馆

定价:30元

《乡村与城市》

作者:[英]雷蒙·威廉斯

出版:商务印书馆

定价:58元

英国文学中对乡村与城市的种种论断和描述在不断变化。“乡村”和“城市”的对立,所反映的是现代大都市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危机。

《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

作者:徐贲

出版:东方出版社

定价:45元

“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见的东西”——中国人喜欢谈论政治,但只是旁观者的看热闹和看稀奇,普通人应该积极参与政治吗?怎样才能成为“精明的公民”?

《中国能否告别革命》

作者:荣剑

出版:社科文献出版社

定价:39元

革命从来不是主观可以选择或可以避免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用改革取代革命,用渐进取代激进,符合绝大多数公民的利益和意愿。

《历史的细节》

作者:杜君立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定价:39.8元

从“大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物”在现代世界、现代中国及现代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揭示这背后蕴含的纷杂吊诡的物质动因。

《爱暴力》

作者:柏燕谊

出版:译林出版社

定价:28.8元

消费时代的情感 篇12

购物中心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一段使其, 深刻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市的发展, 购物中心不断涌现, 其集中了消费、休闲娱乐等多种活动形式于一体, 影响着城市景观。中国当前的经济趋势总体较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 消费水平持续提高, 这必然促进购物中心的发展。环境对顾客的环境有着微妙的作用, 消费情感与购物环境本身有着很强的关联系, 对其进行有效的探讨, 能够帮助购物中心扩大客流, 获得更高的收益。

二、购物环境与消费情感的介绍

购物环境是指企业在商业运营中所营造的环境, 包括购物位置、商品陈列等多种构成因素。购物环境能够对顾客产生吸引力, 这是其设置的主要目的, 同时提供更方便的购物条件。购物环境的营建主要通过购物现场的空间结构、灯光色彩等来实现, 这些设置能够烘托气氛, 搭配高质量的服务, 是起到促销的有效手段。购物环境特殊的情调可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消费者产生微妙的心理反应, 进而产生对购物中心的个人倾向与评价, 形成回头客的效应。

消费情感是顾客在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反应。人们的情感丰富多彩, 可以表现出高兴、生气等各种情绪, 这些基本情感词汇同样可以用以描绘顾客的消费情感。应当指出的是, 消费情感与人的基本情感有着明显的区别, 主要在于引起情感波动的环境的不同, 消费情感只适用于消费过程。消费情感可以分为正面情感与负面情感, 正面情感可以即促进顾客的购买欲望, 而负面情感这回打击顾客的消费信心, 对商品产生不满。造成消费情感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顾客本身的情绪, 服务员的态度、服务质量等都会影响消费情感, 使顾客产生对商店的个人感知。

三、购物中心实体购物环境与消费情感关系

根据购物环境与消费情感的介绍, 我们知道两者间有着重要的关联, 实体购物环境对于消费情感而言, 在多方面均会对其产生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南昌市丽华购物中心的消费者进行了调查, 以便于弄清实体购物环境对消费情感的影响。对于实体购物环境, 主要以外部、内部、设计、空间布局四项环境要素为标准, 其结果显示, 空间布局要素与消费情感的关联性最强, 其后依次为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设计环境。而其产生正面情感的大小的因素为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设计环境、空间布局。

1. 实体购物环境对消费情感的影响

所谓外部环境即指通行方便, 购物建筑的外观、广告位安放、地理位置等, 其首先给人以对购物中心整体的印象, 因而对顾客的消费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效果,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提高消费者正面情感的保证, 这能够增强购物中心的吸引力, 从而推动顾客实现与企业商品交易活动的进行。而内部环境则是购物中心的服务质量的软硬件的配备, 室内音乐、装饰风格、清洁度、植被布置等都构成了实体购物的内部环境。合理的搭配可以营造舒缓的氛围, 给人以美感享受, 反之, 则会激起消费者的消极情绪, 对购物中心产生差评。设计环境包括了商品信息的设置、装修的效果等, 这可以有效引导顾客较快时间内了解购物商品的性质、价格等, 其本身也是服务的一种类型。布局环境的效果非常显著, 体现了购物中心的总体服务质量, 顾客活动面积的大小、休息场所、标志等的分布、橱窗、走廊空间等是一个综合的体系, 强有力的管理能够使空间布局适应顾客需要。

购物中心外部环境、空间布局等影响到顾客的感知, 形成消费情感的变化, 同时这些告知又作用于顾客的功利体验和情感体验等, 因而, 两者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不同的环境氛围产生的正面情感与反面情感也是不同的, 在购物中心的管理上, 只有改善实体购物环境, 透过良好的氛围将顾客的负面情感转化为正面情感, 才能更好的拉动消费活动的发展。

2. 增强实体购物环境的正面情感关联的措施

既然两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 因此从环境的四个要素方面着手, 加强管理, 能够使顾客的消费情感转向正面, 促进消费。对于外部环境, 应当加强管理, 增设维护人员, 对停车位、指示设施等进行规范, 使交通环境趋好;建筑主体同时可以增多广告形式, 提高吸引力, 橱窗的设计尽量新颖, 符合时尚要求, 井然有序的外部设置可以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内部环境中音乐安排要舒缓适中, 色彩搭配则已冷色调为宜, 植被安排多样, 营造绿色空间, 给人舒适感。在设计上要尽量考虑顾客的需要, 方便消费者, 如做好物品的标价, 粘贴相关物品的基本信息, 物品陈列有序、合理等, 尽量给予顾客正面的消费情感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消费情感有正面与负面之分, 对于购物中心的商品交易有着重要的影响。试题购物环境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具体为四个方面, 及外部环境, 空间布局、内部环境与设计环境, 它们综合体现了购物环境的具体特征。通过购物中心相关方面的配合, 强化管理, 能够将顾客的正面情感激发出来, 勾起人们的购物欲望, 进而拉动消费。对于两者的关系, 由于涉及方面复杂, 因而需要进一步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在购物环境的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 随意性过强, 未能将顾客的消费情感考虑到购物活动当中, 难以提高购物中心的消费效率。本文对购物环境与消费情感做了简单介绍, 结合购物实际探讨了购物中心实体购物环境与消费情感关系。

关键词:实体购物环境,消费情感,关系

参考文献

[1]朱洪军, 徐玖平.服务环境对顾客体验影响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12, 26 (05) :15-16.

[2]王建华, 胡翔海.购物环境感知质量差距模型及在我国的应用[J].商场现代, 2012, 23 (16) :265-267.

[3]叶青.情感诉求和消费心理[J].安黴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28 (02) :93-95.

上一篇:幼儿园的有效教学策略下一篇:推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