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时代(精选12篇)
文化消费时代 篇1
当前, 社会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野, 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影响到社会公众文化消费的价值取向, 作为社会重要成员之一的农民, 他们的文化消费形式会在强大的网络等现代信息传媒影响下产生划时代的变化。刚刚出台的数据显示, 我国目前农村网民数已达一亿人。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接触网络等高科技信息传媒, 那么, 网络等信息媒介的到来又将对农民文化生活需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和解决网络信息对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价值取向影响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笔者认为网络信息为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但同时也对其文化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于农民文化价值取向存在着一定的偏失。如何纠正这一问题?笔者将从当前农村文化现象入手, 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背景及原因, 从而给出解决现代传媒信息给农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的建议。
1 当前农村文化消费现状回顾
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农民的经济收入在不断增加, 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建设并没有及时跟上。现在的农村文化市场中, 传统文娱项目如古典戏曲已渐渐被年轻人群抛弃, 图书、报刊, 音像市场在金融危机中举步维艰, 一度辉煌的电影也成为美好的回忆。而农民只能守着节目少的可怜而又充斥着大量垃圾广告的电视机, 精神文化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农村文化工作由于经费短缺, 人才稀缺, 文化战线可谓是一片萧条。一些地方有限的文化设施也成为一种摆设, 很多地方注重的是喊喊口号, 搞搞运动, 真正能长期坚持下来并对农民生活有有益帮助的文化形式并不多。很多领导干部只意识到农村经济的主线, 却并未意识到文化也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
2 健康科学的文化消费价值观的偏失是农村一些不良“文化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
2.1“脱衣舞”糟粕文化现象在网络时代到来之际给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敲了警钟
近年来, 在城市屡遭“严打”的“脱衣舞”, 打着“文艺下乡”“文化扶贫”的旗号, 不时在农村集镇和边远乡村进行所谓的“文化交流”。2006年11月11日央视《焦点访谈》披露:11月9日是河南省某县段集乡传统的庙会日, 乡政府同时举办了旅游文化节和物资交流会, 吸引了众多商家和群众参加。记者在庙会上看到, 一些大棚里正有几名年轻的女孩子在进行所谓的表演。这些女孩子都穿得很少, 有的甚至一丝不挂, 在刺耳的音乐声中疯狂地扭动……事实上, 这样肮脏的“景观”不只是该县独有。“脱衣舞”现象已经暴露了农民群众富了口袋却空了脑袋, 也说明在文化消费价值取向存在着严重的盲从与偏失问题。脱衣舞的背后, 是农民的无奈和叹息。有人呼吁, 谁来为富裕起来和即将富裕起来的农民业余生活买单?而今, 富裕起来的农民也能和城市人一样接触网络等高科技传媒, 但是对网络等高科技媒体进入农民生活之后将对文化价值取向的冲击, 却不能不感到忧心忡忡。客观地说农村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与文化建设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农民群众并不想看什么脱衣舞之类的垃圾文艺, 但是, 试问还有其他文化形式可以让农民们学习的吗?现状是几乎没有。
2.2 信息时代的到来教会了农民失信于人, 改变着农民的社会价值观
网络媒体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让人们失去了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这其中农民的诚信问题最为突出。前几日, 新闻报道一些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 而在律师的帮助下讨回工资后的农民工却不愿意付律师费。这样违背诚信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 令人痛心。痛心之余人们不禁要反思农民思想精神文化建设工作中是不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什么多年来的文化教育、宣传, 却得到了不尽人意的结果。可以说我们用残酷的商战题材的电视剧本教会了农民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法则, 同时也悄然把一种投机取巧的价值观念传达给了农民, 于是, 农民作为犯罪嫌疑人的诈骗案件发案率逐年提高。在宣传致富靠正道、靠科技、靠教育、靠人才、靠劳动的同时, 网络媒体也教会了农民用黑心棉、注水、缺斤少两、弄虚作假等“快速致富”手段。现代传媒传达的文化信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最终让一些农民失去了纯朴、正直、善良、勤劳的社会责任心, 这些个体事件却使整个农民群体的诚信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危机。可见, 农民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在悄悄地改变, 因而, 农民的诚信教育是社会不能回避的问题, 也是纠正农民文化价值取向的基本要求。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 加速了不良信息的传播, 如果我们放弃了对农民群众诚信观念的强化, 他们不仅要被市场淘汰, 而且创建全社会的诚信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2.3 精神、思想文化领域比较混乱
农村文化建设对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农民精神文化消费内容和形式的缺失是导致部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价值取向偏向封建思想和邪教的根源。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于城市, 而今我们意识到经济的重要性, 把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准作为工作的重心, 而忽视了农民文化精神世界的维护, 使得封建迷信在农村地区没有得到彻底的铲除。一旦思想信仰出现波动, 封建迷信便会在局部地区猖獗起来, 不仅阻碍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 而且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教育、科普、信息、法律、安全、保健、农技等农村文化工作的滞后, 一度使封建迷信在农村有所抬头, 这凸显了农民文化消费品的缺失和价值取向偏离到了必须警戒的地步。一些农村地区, 有大量的群众信仰宗教 (信仰是政治自由问题, 本身无可厚非) , 但是大多数农民群众信仰宗教的初衷并不是基于信仰本身, 而是建立在一种能治病的盲从之上, 还有一些则是因为精神文化生活无所寄托。从中可以看出农民文化消费价值观念的偏失到了必须重视起来的地步了。如果忽视了加强对农民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消费观念的教育, 不重视用内容和形式好的文化消费品来充实农民的精神生活, 那些打着“科学”旗帜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 必将给农村的文化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法轮功”邪教的一度泛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由于农村经济建设相对于城市的滞后, 客观上忽视了农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问题, 一些群众在没有钱医病的情形下, 病急乱投医, 轻信了“法轮功”邪教的宣传, 把重获健康的希望寄托于邪教。我们没有重视农村群众文化消费内容和形式缺失的问题, 结果是一些群众被邪教蛊惑, 不仅危害群众的身心健康, 而且给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难道这样的教训还不能让我们警惕吗?
2.4 网络等现代信息媒介进入农民生活预示“狼来了”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 文化普及工作难度很大, 网络等现代信息传媒进入农民群众生活的积极意义是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个空白, 它为教育农民群众提供了快捷的信息传递形式, 但同时也给我们在农村的文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现代化传媒在扩展了农民与外界的接触面的同时, 大量与农村文化生活格格不入的不良信息也趁虚而入。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逾70%, 人口的巨大以及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可以肯定农民对外来文化优劣的鉴别能力将是有限的, 也预示着农村文化工作在网络信息时代来临后的压力将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现代传媒逐步进入更多农民的日常生活, 这种状况将更加恶化。例如:互联网上的内容良莠不齐, 一些网页上充斥着反动、黄色、暴力和赌博等信息, 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这种污秽、盗版、虚设、过时乃至反动的信息一旦借助网络等现代传媒进入农民思想中, 由于鉴别能力有限, 这种危害无形中被放大。而一旦他们成为进城务工人员, 又会将这种危害带到城市, 引发一系列治安问题, 轻则危害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 重则可能引起社会矛盾。近年来多次被媒体曝光的“裸聊”“网赌”事件就对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那么,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状况, 农民文化消费价值取向必将发生很大的改观, 我们在意识到狼来了的同时, 应当研究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念。
3 建议
3.1 重视教育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说, 农村文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的高低, 农村文化的现代化取决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农民群众建立科学健康的文化价值取向。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 基层文化教育宣传工作者一定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切实转变态度和观念。农村文化宣传是我们多年以来对农民宣传政策和科技知识的主要方式, 但是由于对文化工作的性质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一些基层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宣传中忽略了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消费的主体, 习惯于以一种“救世主”的“高”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 搞错了自己的角色。客观地说, 农民是弱势群体是当前的社会现实, 但是, 作为农村基层文化传递工作者, 如果始终以为自己高于这个群体, 要想把工作做好是不容易的。文化工作者应该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能把宣传报道局限在农民生产生活方面, 而是拓展到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上来。因此, 解决农民文化消费价值取向的问题, 最首要的是教育好文化战线的工作者, 改变他们的工作观念, 树立农民文化价值观念偏失问题的忧患意识。只有首先教育好了他们, 才能在源头上堵住不良信息的传播, 才能进一步教育好农民群众, 建立科学健康的文化消费价值取向。文化工作者只有用好的素材和形式来充实群众的文化生活, 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应该成为农民文化消费的主流
笔者认为应及时填补农民文化需求的空白, 教育农民树立健康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念是当务之急。既要指明前进的方向, 又要有学习和借鉴的明确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份是农民树立科学健康文化消费观念可以学习的内容。如古代文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从先秦古典散文到唐诗宋词以及元明清诗词, 无一不折射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学的“天生丽质”。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拿起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这个有力武器, 用客观科学的文化教育农民, 不断增强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要纠正农民的文化价值取向, 必须要切实加强对他们进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 以民族的优秀文化内质抵御网络信息时代所产生的文化糟粕。
3.3 农民文化需求问题解决的几点建议
没有农村文化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农民的文化需求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决定着农村文化的发展方向。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农村文化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要求农村文化教育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与时俱进, 研究受众需求, 切实以健康科学的文化来引导农民。首先, 转变工作方式, 增强人文情怀。必须以时代的责任感、紧迫感为后盾, 以农民文化需求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营造学习的氛围, 在全体农民之间树立学习的好风气, 增强抵制其它不良文化侵蚀的能力。当前农村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关心和实施单纯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的同时, 一定要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确立。中国加入WTO以后, 农民作为农业对外开放的主人被推到了对外贸易的前沿, 因此, 借助网络等现代化传媒学习农业知识将成为农民的必然选择, 同时, 网络在城市中发展所发生的不良文化现象也将在农村出现。比如, 沉迷网络游戏问题、网络文化传播中侵犯知识产权问题等。我们应该未雨绸缪, 做好应对措施, 防止不良信息毒害农民精神世界。其次,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引导自我发展。农民始终是农村文化消费的主体, 必须将农民的参与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例如可通过举办书法、美术、民乐、棋类、武术、舞蹈培训班等多种形式, 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一些地区建立的文化大院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有些地方把这些形式搞成了“周周练”或“月月练”, 直到无人练的局面, 没能重视起来。要注重向农民宣传迫切需要的农业信息, 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困难, 还要注重在帮助改善农民收入的同时改变农民群众的学风。如果农民需要的东西我们不能提供, 糟粕文化没理由不趁虚而入。第三, 将村委会变成宣传健康、科学文化的先锋。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 村委会的传统作用在逐渐削弱。但村委会的成员来自于农民, 了解群众的现实文化需求。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到来将为农民提供大量文化信息, 也会产生大量的文化需求, 村委会应当及时转变职能, 顺应变化, 做好文化生活的组织工作将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把整个农村文化工作看作一张网, 村委会应该是这张网的网钉, 网钉有控制网动向的作用。因此, 村委会应该抓住文化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 及时“脱胎换骨”, 成为纠正农民文化价值取向偏失的先锋。第四, 加强网络管理、规范媒体信息传播, 建立正确的学习导向。传统的文化宣传媒体是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的手中的, 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现代网络传媒突破了党和政府对信息的控制范围, 扩大了受众接收信息的自主权。政府应深入研究、制定出与网络传媒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有关政策、法规, 以加强舆论的导向和监督。同时还要注重强化法制教育, 创造和谐风气。例如, 可以利用黑板报、网络、广播、电视、短信和文化示范宣讲等多种形式, 宣传普及法律常识, 引导村民增强法律意识, 养成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消 (下转P84) (上接P41) 除许多潜在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将农民的文化消费观念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农民文化消费出现误区的根源在于农村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进程的不同步。在经济市场化和多元化的冲击下, 逐渐偏离了科学、健康的发展方向。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这个矛盾已经凸现。网络等现代化传媒的到来改变了信息向农民群众的传递形式, 无形中把这一矛盾推向深入, 也把农民文化学习内容和形式的缺失问题推到了我们面前, 如何解决好这一新的矛盾, 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斌, 张兆刚, 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第471页,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年1月.
[2]刘斌, 张兆刚, 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第470页,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年1月.
[3]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第320-321页,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年1月.
文化消费时代 篇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从传统意义上看,艺术消费只存在于上层社会文化中,为少数精英阶层所独占,具有明显的阶层特点。在现代背景下,艺术消费呈现一种大众文化趋向。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美发达国家。60年代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大众文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这种文化形态也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现代电影、电视得到普及便是证明。
当今画廊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倾向。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也反映了贵族阶层的旨趣。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怀,沙龙的形式已经跟不上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各种类型的画廊应运而生。如今,画廊也成为一些城市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对于他们来说,去画廊参观展览与去电影院一样平常,画廊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当今强大的大众文化形态影响下,画廊营造了更多层次的空间,让观众在互联网上就可以欣赏、购买到自己满意的作品,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中国的艺术消费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艺术消费逐渐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中兴起,大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当今中国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和美学趣味,并在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强力支持下占有了文化市场中的最大份额,从今天电影大片的热映以及年轻人对于偶像的狂热就可以看到大众文化对于艺术消费的影响有多大。精英艺术、高雅艺术虽然与大众艺术并存,但在现代中国,大众文化俨然成为艺术消费的主角。许多人不愿意去看歌剧、舞剧、音乐会,却热衷于去看流行音乐歌手的演唱会,许多人不愿意去看免费的画展,却对时尚杂志、网络游戏乐此不疲。是什么造成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文化艺术素养的积淀不够,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文化商人为适应大众消费心理需求,借助传媒进行商业化运作。
消费者文化时代的价值创造 篇3
这是因为以消费者文化为中心的互联网,牵动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性与价值体验方式,产生了消费者对于价值创造流程颠覆性的影响,从而影响价值链的形成方式。
互联网以消费者文化为核心,互联网占主导地位,也就是消费者文化占主导地位,这意味着消费者文化时代到来。同时也预示着企业对于消费者文化的重视,应当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在本期“新思维”栏目中,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普哈拉和拉玛斯威米的《如何与顾客共创价值》一文,就详细阐释了新时代环境下顾客价值创造的方式。
这篇文章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曾经,以企业和生产效率为中心的价值观奠定了行业的建设与商业模式。那时,企业对于商业的价值有着自己主观的看法。他们认为只有当商业价值从企业内部转移到消费者身上的那一刻起,消费者才算是真正创造了商品价值。然而,现在消费者开始逐步推翻这种商业价值创造的模式。以前,企业在为商品选择物料、设计生产过程、设计市场推广项目以及控制销售管道方面都不会被消费者干涉,但如今,消费者却能够在整个商业模式的任何一个部分施展他们的影响力。这是消费者文化时代到来的标识,并使得消费者的“权力”前移。这时,企业要做的不是抗拒消费者所掌权的这种影响力,而是应该欢迎、拥护。
当产品和服务还没有被制造出来时,消费者已经形成对于产品和服务价值创造的影响,从而形成企业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的局面。这是现今价值创造方式的现实,是互联网主宰时代的最新思维。
因此,对中国企业来说,必须形成这样的战略思考:在建立的价值创造流程中,让顾客参与到价值创造当中来,从而与顾客共创价值,形成领先的竞争优势。
对正从销售驱动型组织向顾客驱动型组织转换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正是他们的机会。在设计让顾客参与到价值创造的流程中,应当在初与顾客建立起关联时,就以价值创造为思考的起点,通过价值关联,从而与消费者建立起持续性关系。企业与顾客这种共同进行的价值创造,将会进一步深化企业与顾客的联系。
如何与顾客建立这种关联,并深化联系?正是包政教授在营销大讲堂中所讲“营销组织功能建设”的核心要义,也是他在深入思考中国企业营销现实问题后,而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性命题。本期包政教授以丰田汽车如何从战略上与顾客建立这种关联,并且深化这种关联的系列策略为切入点,向中国企业展示关注顾客的战略思考的重要性。
然而,关于执行深化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方式,在不同的企业,创意或者思考角度各有千秋,战术效率高低也不一致,最终会导致竞争力产生差异,甚至大相径庭。但归根结底,创意来自于人的思考,因此,无论采用哪种理论体系指导,人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获胜因素,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解析 篇4
一、在消费文化背景下进行室内设计的重要性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设计室内环境, 首先能够初步的分析当前社会室内设计的发展情况, 这样, 保证很多真实的数据能够被掌握, 对于消费文化时代是如何影响室内设计发展的相关内容, 可以更好的进行分析和了解。与此同时,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设计室内环境时, 对于现阶段室内室内设计中的不科学理念还可以进行纠正, 并且, 将科学的建议给出来, 从而确保向着理智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室内设计。
二、消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分析
1、消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时间观
就室内设计的时间观而言, 也是因人而讲, 其中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和职业习惯都会带来影响。因此, 在这种背景下, 消费文化会严重的影响室内设计时间观。比如,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会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 在快节奏中发展与生活, 人们早已经习惯, 所以, 人们就不会细致的了解和观察室内设计文化, 这样, 各种设计就会变成附属品, 不存在任何价值与意义, 甚至被人们冷待。
2、消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的时尚性
在消费文化时代背景下, 时尚性可以说是最为突出的特点与标志, 人们也习惯了把时尚品味和消费连接到一起, 这样, 高消费也就形成了, 并且同时尚的概念是相符合的。由于在设计室内环境时, 需要通过其余商品补充室内设计, 如此一来, 在对商品进行采购时, 就会将消费观体现出来, 而商品的好坏也是由消费的高低所决定的。所以, 在设计室内环境时, 时尚性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 从而一种循环过程就渐渐形成, 最终促使室内设计的时尚性和消费有效的联系到了一起。
3、消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的空间性
就室内设计而言, 在设计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空间性, 所以, 消费文化一旦影响到室内设计, 这样, 对空间性的协调与设计就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防止用一个容器的设计过程将室内设计的空间创作和展现出来。并且, 需要严格的要求着空间性所展现出的观赏价值, 这样, 消费过程与室内设计的空间性就会紧密的联系到一起。由于只有消费才会改变空间的大小, 而且, 将用户所需的状态呈现出来。
三、消费时代背景下室内设计策略分析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人们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说, 消费情况同人们的室内实际理念是紧密相联的。那么,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使二者有机的结合:
1、室内设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
在消费文化时代下, 如何开展当代室内设计, 就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由于室内设计同外观设计不同, 一旦设计成型, 改变会非常困难, 因此, 不管是设计观念还是设计用料, 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要充分的进行考虑。并且, 在这种背景下, 并非只有超前消费这种观念, 更多的是追求理性的消费, 因此, 对可持续发展的室内设计观要积极的去坚持, 更好的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
2、坚持空间观与室内设计时间观相结合的观点
消费文化背景下设计室内环境, 不但对可持续发展的室内设计观要充分的予以坚持, 同时, 还需要协调空间观与时间观的关系。这就需要进行设计时, 室内设计师要考虑到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协调, 在有效的时间内, 令人们找到设计的精锐之处。对空间的舒适度予以了解, 进而才能够在消费时代背景下完成室内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3、体现室内设计文化价值
在消费时代下设计室内环境, 防止单纯的追求更高的消费, 要明确, 一些候消费水平如何, 并不能将室内设计水平的高低表现出来。一旦秉着消费至上的观念对室内设计文化价值的体现与发展就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对室内设计初衷就会带来伤害。因此, 在设计室内环境时, 将文化价值和消费价值的关系必须要处理好, 在室内设计中, 使其可以平衡发展, 将不利影响减少, 将科学室内设计文化价值体系构建起来。
4、新中式环境下的陈设
设计性陈设与功能陈设是陈设所包括的两个方面。价值性和观赏性的双重价值陈设是功能设计的两个重要方面。例如器皿、织物、灯具和家具等, 在陈设中都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家具可划分为设计型与实用型。坐卧类与储藏类为实用型的两个方面, 如鞋柜、衣柜、沙发、床和靠椅等。博古架和屏风等为设计型家具, 它的物品陈设能够将空间的过度作用发挥出来, 能够二次分割空间层次, 特别是屏风, 在应用期间能够有效的分割空间, 而且, 还拥有优越的欣赏价值。
将观赏性表现出来, 是设计型陈设的价值所在, 展现文化内涵, 从而将室内空间艺术感和层次感增强。如供应品、绘画、植物和雕塑等。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室内空间和其形体大小间具备平衡与和谐性, 从而将空间过度功效展现出来。同时, 在引入了植物后, 能够增添室内的绿意, 创造自然感和惬意的同时, 还能够将主人的处世之道衬托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 消费文化背景下, 对人们的室内设计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文章通过上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后, 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所以,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为了更好的构建室内设计文化价值体系, 并且有效的促进其发展, 文章将一定的建议为其提供了出来, 目的是为人们打造出更加理想、舒适的室内环境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张倩:消费文化下室内环境空间设计与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感性消费时代的直觉购买 篇5
但是人类毕竟是最聪明的动物,消费者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直觉购买。我们可以根据一则新闻找到答案:
【消费者选购小件商品时应该考虑周全 买“大件”应信直觉
02月20日 深圳晚报
当选购商品时,你是否曾因五花八门的选择而眼花缭乱?是否曾为买了某些商品而后悔?
17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刊载最新消费研究报告指出,在选购大件商品时,直觉判断往往比缜密思考更能获得满意结果,而且这一原则还能延伸到其他领域。
复杂决定交给下意识
“与传统想法相反,在面临选择时,深思熟虑并非总是好。”研究人员在报告中写道。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心理学系专家迪耶克斯特胡伊斯博士的带领下,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了消费者在购物时如何作出决定,以及何种消费策略可以买到质量最佳的商品。研究发现,消费决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即复杂决定和简单决定。复杂决定往往是指消费者在选购大件商品(例如买房买车)时所作出的决定,而简单决定则指他们在购买日常用品(例如洗发水和毛巾)时所作的决定。
迪耶克斯特胡伊斯博士提出建议:“当你准备作出决定时,第一步就是要搜集到所有必要信息。然后,在简单决定面前,最好听从有意识的思考,而把复杂决定交给下意识。”
周全思考选购小商品
研究人员首先以阿姆斯特丹大学80名学生为对象,要求他们从4辆汽车中挑出自己有意购买的一辆。
研究人员向学生分发了4辆汽车的详细资料。浏览资料后,研究人员要求第一组学生在完成4分钟的字谜游戏后立刻作出决定,而要求第二组学生经过4分钟的思考作出决定。结果,未有充足时间思考的第一组学生比第二组学生作出更好选择。
研究人员解释说,字谜游戏可以分散人的注意力。学生在猜字谜的同时,无法有意识地思考选择,这就使得他们可以在潜意识下作出选择,
不过,当换成毛巾等小件物品时,周全思考还是对消费者的决策起重要作用。(杨静婕)】
相关链接:
适用面很广
研究人员解释说,有意识的思考容量有限,致使个体只能思考有限的相关信息。因此,当信息量过大时,人们可能无法通过有意识的思考衡量信息的重要性。相反,潜意识可以容纳大量信息,有助于人们作出更好选择。
研究人员称,对于收集信息、再由潜意识作出决定这一决策方式,“不论是政治、经营管理,还是其他领域”都没有证据显示其不可行。
点评:直觉是感觉的一种,感觉来自五官的刺激,作为商家我们要充分了解客户的购买决策模式,运用感性营销的策略,从感觉的角度影响消费者,不要企图从理性的角度去说服你的客户,要从感性的角度影响你的客户,因为感觉产生的速度是思考速度的十倍,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润物细无声”,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战胜竞争对手,赢得客户,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是最新营销策略的趋势,这是商场取胜的关键,这是战胜对手的秘密武器,国外优秀的企业早就开始摸索和实践了,现在有这些公司已经实践感性营销的策略了,如可口可乐、联合利华、通用汽车、贺曼、幸根塔、美洲银行、葛兰素、美国世纪等公司,我们来看看可口可乐的案例:
【,可口可乐在上海推出柠檬可乐,公司找到一种香料,装在有自动感应功能的机器里,放置在巴士站亭里,自动味感器当人经过的时候会自动喷出味道,各大报章还争相报道。麦当劳后来在北京地区也采用了这种广告形式,在早餐时间,所有的候车亭广告牌有人走近时会自动播放麦当劳早餐的声音广告并喷出香味。
过去,企业大量运用媒体广告,以电视和广播为媒介的广告过度依赖动画和声音来传递产品的信息,塑造品牌形象。除了对消费者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之外,很多的企业都忽视了消费者的重要的嗅觉感受。今天,当多数消费者已经对视听的刺激习以为常,围绕嗅觉来开发出新的营销手段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总结:感性消费时代已经到来,你的感性营销策略准备好了吗?如果你不想被客户遗弃,不想被市场淘汰,不想被对手打败,马上开始学习和实践感性营销吧!
文化消费时代 篇6
杜晓杰
2015年8月27日,台湾导演侯孝贤沉寂8年之后的新作《刺客聂隐娘》在大陆上映。在此之前的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上,侯孝贤凭借这部电影获得最佳导演奖。
作为华语电影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侯孝贤的这部获奖影片迅速引起了大陆文化界的关注。在影片公映之前,一些媒体已经开始刊发对这部影片的期待和溢美之词。而随着影片的公映,市场反馈却与之前的高度期许发生了尴尬的偏转。在豆瓣电影,这部作品获得的评分一路下行,跌至7.4分;在猫眼电影,该部电影更是仅得到7.2的评分。与此同时,各大网站和跟帖,开始出现“包场”“中途睡了过去”“提前离场”等负面的观影经验分享。这种情况立刻引起了一批学院派或以学院派自居的影评人的愤怒,对于观众素质的指责直接引起了口水战。
围绕电影《刺客聂隐娘》的争论,实际上显示了消费时代文化话语权的真实生态,对于研究所谓文艺电影在当今的处境,是一个极佳的切入点。
电影《刺客聂隐娘》剧照
一、名导演的模糊文本
在对《刺客聂隐娘》的指责声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剧情和人物关系不清不楚,需要观众耗费精力去探摸文本中的细节和伏线,使得整个观影过程一头雾水、狼狈不堪。关于这一点,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在电影上映前的宣传和上映之后的营销中,出现了“各种拆解镜头隐喻”的文案,甚至“画起人物关系图来了”。[1]
出现这种情况,无疑与侯孝贤对于电影文本的模糊化处理有密切关系。《聂隐娘》是唐代裴铏的传奇小说,本身故事较为离奇曲折,其实极富可读性和想象性。而侯孝贤在选取这个故事作为电影素材时,仅仅使用了小说的前半部分,即人物和历史背景,对剧情进行了全面的改造。而改造的重心,则在于如何精简背景知识,为氛围的营造留下足够的空间。
电影的编剧之一谢海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如此反复修改会有37次之多,修改的部分大多集中在聂隐娘13年前的回忆要如何放入电影中(结果仍是都没放进去)”。[2]作为主人公的聂隐娘,她的生平经历牵动的是整个电影中的人物,如她跟道姑师父的关系、她跟田季安的前尘往事、她整个家族的处境。侯孝贤为了筹备此片,通读了《资治通鉴》《新唐书》等史料,并对裴铏的文本进行拆解,在多次修订故事大纲的过程中,全面架设起了电影人物的世界。导演对人物的来龙去脉了然于心,却将这一重要信息刻意隐藏在影片叙事的背面,直接造成观众在观影时根本无法清晰地认知各个人物的身份及其在关系网中的位置,也就无法将剧情有机地整合起来,由此必然造成整个影片的剧情失焦。而观众在摸索剧情的过程中迅速陷入审美疲劳的境地,出现“打瞌睡”“中途离场”“摸不着头脑”的观影体验也就在所难免。
这种模糊化处理,目的在于实现侯孝贤对电影“氛围”的追求。“氛围”,一直是侯孝贤导演作品的一大特色,侯孝贤的电影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作者电影”。在纪录片《刺客侯孝贤》中,侯孝贤坦陈他对电影的追求是“味道足不足,够不够”。为了营造这种氛围,侯孝贤可以花一个下午等光线和风,可以在日本、台湾、大陆多个地点取景。这些努力,最终成为电影中精美的长镜头画面。也因为这种努力,《刺客聂隐娘》被称为“对东方武侠的再塑造”。[3]
然而,电影毕竟是一种观众艺术。绘画作品可以只给画家本人鉴赏,而电影是注定要走进市场接受观众检验的。所谓的“作者电影”也只是稍微抬升了导演本人的审美偏好在影片中的比重,而不是将影片处理为导演的自说自话。侯孝贤对于《刺客聂隐娘》的模糊化处理,直接撤销了电影这一叙事艺术以情节为基础的特质,阻断了观众进入影片的路径,才造成争议的产生。
二、话语权的争夺与对垒
在《刺客聂隐娘》获奖和在大陆上映之间的这段时间,媒体已经开始了对这部电影的造势,“各种造神文章层出不穷,还没阅过《聂隐娘》,就已经将其封为佳作,有的则开始细数侯孝贤历年的作品,将每一部都推上经典宝座……将侯孝贤封为在世华人导演中的在世真神,试图引领观众对其膜拜”。[4]
随着电影的上映,对于这部电影的维护与神化更加成为专业影评人群体和文青群体的共同行为。而普通观众在被这种造势吸引着进入影院,观影之后发出跟这些影评人截然不同的质疑声时,话语权的战斗就显得更为激切。在豆瓣电影、时光网、新浪微博等各大公众平台,关于《刺客聂隐娘》的争论如火如荼。而在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专业影评人和文青群体的强硬反击。
8月28日,知名影评人周黎明先是发了一篇赞赏《刺客聂隐娘》的微博,在受到网友的质疑后,强硬地回应说:“看不懂《聂隐娘》一点也不丢人,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面视野等都是有局限的;认为《聂隐娘》是超级烂片的,你大约只配看《小时代》;基本没看懂而开口闭口盛赞的,建议把他们跟骂《聂隐娘》的放在同一间屋子里对掐。”[5]周黎明的这篇微博,将骂杀与捧杀《刺客聂隐娘》的观众捆绑在一起进行批判,认为他们都没有看懂这部影片,而那些批评《刺客聂隐娘》的观众则更为恶劣。在周黎明看来,《刺客聂隐娘》无疑是华语电影的杰作,而自己作为专业影评人,则真正看懂了这部影片,因此更有发言权。这种观念,其实将专业人士界定为评定文化产品价值、等级的唯一合法受权者。
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副研究员左衡,也在微博上委婉却不客气地说:“余秋雨曾表扬上海市民的一个优点:去看高雅或先锋的艺术,如等待戈多,不懂,但心平气和,知道那不是作品和作者的问题。消费者当然可以不喜欢商品,但也应该有理智去判断何以如此,而不是真拿自己当上帝。上帝不会因为吃不惯奶酪气急败坏。承认自己是有限的存在,才可能接近无限一点。”[6]左衡则代表了学院派反躬自省的精神,认为面对杰作,观众应该首先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以恭敬之心看待这些神圣的艺术品,而不是气急败坏地发泄情绪。在左衡的观念里,预设了高雅艺术、先锋艺术就是正确的、成功的、值得敬畏的这一前提,实际上是将艺术品神圣化,否定了观众的自主权力。
除此之外,大部分为《刺客聂隐娘》辩护的声音,大体上都遵照着两个逻辑:首先,侯孝贤是华语电影界的知名导演,所以作品都是精品;其次,看不懂电影,是观众自己能力有限,那就自己补课,不要因为看不懂而去指责导演。“这个故事剧不剧透真无所谓,剧情本身更无所谓,科普故事,还不如在唐朝的藩镇啊政变啊这些历史上做做功课,你也会更容易看懂田季安的忧虑,朝廷、藩镇和周边部落的各种利害关系。”“我觉得《刺客聂隐娘》刚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给广大的普通观众普及一下,就算你的道行不够,这种片子也是好电影。”[7]这种观点,可谓辩护派的集大成者。
无论是专业派的周黎明,还是学院派的左衡,其实都在将艺术品的阐释权、评价权固化,本质上是在剥夺观众作为艺术生产体系中一员的主体地位。从表面看,这些辩护者认为,电影,尤其是知名导演的电影,就应该是按照导演本身的美学追求来拍摄的,不必考虑观众的审美诉求。面对这些大师的杰作,观众要做的就是拼命补课,以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大师在电影中传达的艺术精髓。这种思维逻辑,貌似是回到了尼采对于艺术家的“天才”定位上,但质而言之,其实是将评论者自己神圣化,认为自己高于普通观众一等,掌握了艺术的真理和权力。正是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引起了普通观众的反感,使得这场话语权的争夺更加激烈。
三、消费时代文化话语权的偏转
中国早已进入消费时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消费时代,文化也早已产业化,电影这一依靠市场运作的艺术门类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更是早已轻车熟路。
在神圣时代,艺术家和专业人士掌握了文化的阐释权,引领着普通民众接受所谓真理的洗礼。而在消费时代,艺术家和专业人士的地位早已不那么重要,他们对于艺术的立法权也早已被剥夺。整个消费时代,都是围绕着观众、消费者运转的,所谓的先锋艺术家也早已被消费时代的浪潮推送到文化市场的边缘。在文化市场,艺术家想要获取尊荣与地位,都不得不接受观众的“投票”。在这种情况下,专业人士以立法者的身份,想要剥夺观众对于文化产品的话语权,自然会引起不小的反弹。毕竟,正如网友所指出的那样:“《聂隐娘》票房不好不丢人,观众中途退场也不丢人,一伙人急赤白脸开嘲讽看不起观众才是最丢人的。毕竟,再怎么高雅高贵高冷,最后唯一要掏腰包买单的,也正是这伙庸俗的观众啊。”[8]观众作为文化市场的主体之一,在消费之余自然具有对商品评头论足的权力。如果连这种权力都要受到嘲讽,又何谈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
在这种情况下,导演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基本的电影故事呈现到文化市场,在这个前提下去探索自己的艺术诉求。侯孝贤早期的《悲情城市》《海上花》无疑还是做到了这一点的,而《刺客聂隐娘》恰恰在这一点上未能达标;专业人士需要做的是,一方面阐明导演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阐释影片的叙事节奏和叙事内容,引导观众如何更好地欣赏影片,而不是将影片定位为“一部需要凝望,而不只是观看的佳作”[9]或者将导演神圣化了事。
在艺术家与消费者之间,专业人士是最佳的沟通桥梁,也是维持整个电影市场有序运作的重要因素。而从《刺客聂隐娘》的话语权争夺来看,日渐膨胀的中国电影市场,尚未培养起专业的中间人队伍,这也表征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成熟。
诚如有些为《刺客聂隐娘》辩护的人指出的那样,中国观众“被惯坏了”。在文化市场,文化生产者要尽快实现资金回笼和利益增长,因此尽可能全面地满足观众的审美口味和审美诉求。在“大片思维”的指导下,各种情节简单、特效唯美的商业片大行其道,极大地拉低了整个电影市场的美学标准,观众也在这种劣质电影的轰炸下逐渐丧失了纯粹美学的辨析能力。也正是因为这种局面,面对《刺客聂隐娘》这样一部风格独特的影片,专业人士更不能过于急切地展开话语权的争夺战,将观众屏蔽在先锋电影圈子之外,而应该更主动地担当起宣说先锋电影内涵的责任,使文化市场的观众与专业人士一道,扭转电影市场的不良商业趋向。
在一个以经济为至高指引的消费时代,没有人能够真正单方面掌握权威的话语权,而只能是在妥协合作中,争取最好的话语言说效果。从围绕《刺客聂隐娘》的争论来看,这种局面的实现仍任重道远。
[1][8]黄青蕉.正确打开《聂隐娘》的姿势[EB/OL].豆瓣电影,(2015-08-28)[2015-09-01]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303845/?from=showing.
[2]靳锦.聂隐娘:刺客的成本[EB/OL].腾讯娱乐,(2015-08-29)[2015-09-01]http://dy.qq.com/article.htm?id=20150829A00FIY00.
[3][4]达达先生.《聂隐娘》,侯孝贤的自我成全[N].第一财经日报,2015-05-29.
[5]周黎明的微博[EB/OL].新浪微博,(2015-08-29)[2015-09-01]http://weibo.com/u/1650690660.
[6]左衡的微博[EB/OL].新浪微博,(2015-08-29)[2015-09-01]http://weibo.com/coldzen#1441020942672.
[7]亵渎电影.《刺客聂隐娘》:电影而已,关键是看[EB/OL].豆瓣电影,(2015-08-28)[2015-09-01]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584173/.
[9]Toby.《刺客聂隐娘》:凝望大师的侠义[J].东方电影,2015(8):25.
10.16583/j.cnki.52-1014/j.2015.17.006
杜晓杰,男,河南漯河人,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教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
试论消费时代设计文化与人的发展 篇7
人类的灵性超越了其他生物, 他们的求索精神使人类社会一点点走进文明世界。然而,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与应用, 物质的丰盛使社会进入到以消费商品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消费时代, 人文精神开始走向没落。拯救人的精神世界, 解决物质的丰盛与精神的贫瘠的矛盾, 对于人类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
一、消费文化异化了人的精神世界
所谓的“消费文化”, 是指在消费社会形态下, 为了满足以消费拉动生产的需要, 人们在商品买卖中逐步形成的重视消费, 注重商品的形式及其所代表的权利、地位、品位等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观以及文化趋势。西方社会在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利用现代媒体颇具诱惑力和煽动性的宣传, 颠覆了大众陈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最终形成了大众认可的消费文化模式。消费, 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文化成为人们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规范, 使人变得越来越现实, 越来越功利。人们消费的商品就构成了人自身存在的标签。正如鲍德里亚所指出的, 现代和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特征就是炫耀性消费、符号消费。商品所具有的符号价值成为了衡量地位和权力的标准。这造成了人们倾向于努力赚钱, 购买标榜身份的物品, 忙于享乐, 而大量缺乏符号价值的商品被废弃, 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挥霍性浪费, 同时还导致消费者个人主义思想加剧。
在被消费文化主导的时代, 消费本身和消费者都正在被异化。在生产过剩的历史条件下, 出现了消费决定生产的一种逆转, 生产经营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消费品, 才能吸引消费者。消费者也被异化了。消费者被自己的消费所支配, 依靠消费表现自己的地位, 证明自己的能力, 展现自己的价值。消费者不再是消费的主体, 而是成为过剩商品的“消耗器”或者“消费机器”, 在消费中“虚幻”被当作“真实”, “痛苦”被当作“幸福”, “受制”被当作“自由”——正如弗洛姆指出的:“消费本质上是人为刺激起来的幻想的满足, 是一种与我们真实自我相异化的虚幻活动。”[1]“在工业化的国家里, 人本身越来越成为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 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 相反, 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2]消费本是人的生存方式, 但是现存的消费这种方式反过来正在威胁人类的生存, 使人类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 消费文化无疑成了一种异化的文化。
二、在现代人重拾并构建精神世界进程中设计文化的作用
现代设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准, 推动着生产急速发展, 同时, 也打破了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关系, 人进入了被物“奴役”的状态。
(一) 现代设计文化
随着工业革命而诞生的现代设计, 在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比较单纯的功能性的产品设计需求之后进入到了一个更广泛的发展领域。设计已经成为了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现代设计在德国最早发展起来。1907年德国成立了“德国工业联盟”, 开始接受机械化生产, 并开展了一系列适合机械化生产方式的现代设计活动。赫尔曼·穆特修斯是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 他认为“粗糙产品的制造并非因为机械制造, 而是由于机械使用者不当和我们的无能;批量化生产与分工并没有什么危险, 但要有工业设计设计出生产优质产品的目标”[3]。随着经济的急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设计的观念被拓展了, 设计师在外形的创造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出现了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德国的包豪斯风格等设计风格和流派。这些设计思想不仅符合现代人生活的需要, 而且符合时代的要求。微型处理器解决了产品的功能要求, 同时伴随着“后工业”、“符号学”、“隐喻”等概念在设计领域的引入, 使得设计文化的社会作用愈加明显地显示出来。
现代设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侧影, 它具有浓厚的时代性、商业性以及真善美的价值取向。设计文化通过各种形式有效地作用于人们, 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追求。高尚的设计文化是社会精神与完美形式的统一。如今的人们已经意识到, 工业化进程中对于物质的无止境的追求让人们失去了对于价值的判断能力, 人们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在崩溃。人们渴望通过强调文明和道德来找回在技术时代失落的理想和梦。信仰技术并不能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延续的文化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
(二) 现代设计文化的作用
当前, 提高工业设计水平是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设计创新中更加注重设计美的应用, 经济的持续获益与文化的逐步投入息息相关, 商品的文化内涵与媒体宣传的统一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现代设计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 现代设计文化是获得持续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21世纪的特征是消费带动生产, 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来源于商品的附加值。消费文化通过创造需求来为经济活动提供动力, 同时也是再生产的潜力。在技术差异越来越小的情况下, 产品的效益取决于消费者感知到的品牌符号的价值。品牌效应、企业文化的建立以及设计研发中技术与文化的嫁接、融合是企业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必须认真对待的三个方面。商品的品牌、设计、包装以及文化内涵等所塑造出来的符号价值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 这将是未来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的主要手段。当今的世界经济已经由“技术投资”向“设计投资”转移, 这一点早在1990年美国就有数据证明。据当时的调查, 设计每投入1美元, 产出为1500美元。在年销售额达10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中, 设计每投入1美元, 销售收入则高达4000美元。据科龙、美的、格兰仕等我国大型家电企业的统计显示, 设计所产生的效益约占工业总产值的50%。浸润着设计文化的商品所体现出的人类对科技的求索, 对文化内涵的追问以及人文的关怀, 使产品具备持久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有益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波司登公司能够占据国内羽绒服市场的半壁江山, 就是因为该公司认真研究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审美要求,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赋予产品以文化内涵, 体现出“防寒加审美”、生态美学以及抑菌、保健功能并重等设计美学理念, 因此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 现代设计文化与大众文化合流, 促进了大众文化品位的提升。
在消费时代, 几乎任何事物通过设计都能成为消费品。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经过设计的商品所包围, 逐渐走向审美化。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设计文化迅速发展。简约与通俗化的设计产品, 不仅带给人们消费的享受, 也能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浸润与美感的呼唤。设计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的统一促使人们容易受其熏染, 并将其纳入到大众文化之中, 而融合于大众文化中的设计文化会不自觉地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比如, 富有艺术设计感的文化产品能在供人们欣赏的同时起到抚慰人心、激荡人心的作用, 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推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人为核心设计的艺术作品能够培养人们高尚的理想情操和价值追求, 能够提升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信心。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的增长, 人们求知、求美的愿望增强, 不同人群、不同个体又有着不同的需求, 艺术文化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根植于人民大众生活之中的设计文化, 体现着对社会、对人生的体察和思考, 其产品超越平庸, 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 这对于提升大众文化的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设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思维取向, 一种社会的群体追求时, 其作用才会不断地呈现出来。
设计文化依存于大众文化需求的结果是肤浅的形式代替了深邃的内容。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场审美化浪潮甚至将我们的灵魂和肉体一块卷了进去, 人们不再刨根究底, 而是洒脱地站在一旁尽情享受生活。当普通民众的消费文化决定设计文化乃至社会文化水平时, 这样的社会是缺失的, 是一种退步。设计文化在消费文化的冲击下, 有必要进行自我救赎, 促使人的本性复归, 协调人类世界中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为此, 社会的精英文化要引导设计文化向更高层次跃进, 同时, 利用设计贴近人民大众的优势激励人们对虚空的精神世界进行自我完善。设计文化对于人性的复归和人的解放意义重大。
3. 现代设计文化借助传播媒介影响着社会价值取向。
现代设计文化通过传媒放大了其对大众的影响。设计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以实物为载体的文化的传播受时空的局限, 对大众思想观念的影响较弱。而广告设计, 包括平面广告、影视广告、网络广告等则对以实物为载体的文化的传播起到有效的宣传作用。广告对大众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告宣传是产品设计文化的形象直观的再现, 设计文化通过广而告之开始被大众关注, 富有文化内涵的优秀广告更能打动消费者, 从而达到成功销售产品的目的, 有的甚至能够改变大众固有的价值观念。比如, 万宝路香烟的广告塑造了成功者的范本, 大众在接受广告的同时, 也会受到广告中的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广告正从单纯的叙述、告知发展为文化创意的挖掘与表达。在数字传媒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 有创意、有文化韵味的广告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加大。未来的广告设计将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自身的蜕变与自我完善、世界的和谐共荣。优秀的广告创意把深层的文化内涵化为更容易理解的信息, 以商品为载体作用于大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激发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及反思。大众对广告设计文化的需求是设计文化发挥积极作用的内在驱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 设计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费文化的左右, 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解释就是, 文化只是资本升值的需要, 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设计文化的发展将面临被资本发展束缚的窘境, 破除资本的魔咒是设计文化发展必走的一条艰难之路, 也是用设计文化拯救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难关。按照霍尔提出的信息的解码与重构理论, 设计文化的自我超越并非没有可能。当社会主体对信息的立场由“主导——霸权的立场”转向“协商的代码立场”, 甚至转向“对抗代码立场”[4]时, 大众就能提高对媒体信息的筛选能力, 从而解构消费文化对设计文化的桎梏, 并且激发出潜存在人们心底的对真、善、美的追求。面临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众传媒需要格外注重提高质量, 挖掘内涵, 从而更好地发挥传媒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设计文化的发展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 并不感到幸福, 而是感到不幸, 并不自由有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 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因此, 劳动者只是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 而在劳动之内则感到爽然若失……”[5]由劳动的异化带来了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类自身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人类不仅面临物的异化、资本的异化、制度的异化, 也面临着文化的异化。把人从异化状态下解放出来, 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是必要的。人文素养的积淀与提升是超越现存状态、摆脱异化状态的重要手段。设计文化的精神作用同样有助于人摆脱各种异化。设计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以来, 对社会和人的存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未来的社会中, 设计文化在提升人性方面的作用会更加突出。设计文化的发展也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重视生态设计。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付出了破坏文化延续的惨重代价。生态设计是在对生态破坏的反思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生态设计意味着产品设计可以节约原材料、产品使用可以回收原材料, 产品使用过程中不对大自然产生破坏等。在设计中重视生态问题, 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第二, 重视人性化设计。在消费时代, 人的异化和物化促使设计师更加关注人性。人性化设计就是把产品的使用者放在比产品本身更重要的地位。人性化的产品不仅使用起来便利、舒适, 而且能让消费者感受到设计师对消费者在精神上的体贴关怀。日本的产品设计很注重这一方面。第三, 重视个性化设计。后工业时代, 设计师在形式的创造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可以说, 个性化设计是设计师、消费者和制造商三者不谋而合的共同愿望。比如, 著名的后现代建筑师迈克尔·雷夫斯为Alessi公司设计的鸟鸣格式水壶一经推出, 即畅销不衰。而苹果公司的成功也是产品设计时尚和个性化的成功典范。第四, 重视高情感化设计。在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展了设计师的想象力, 同时也强化了人的孤独感和生存方式的私人化, 因此, 设计要承担起慰人类精神和心灵的重任。比如, 青蛙设计公司提出了“形式服从情感”的设计理念, 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产品, 还让人们感受到赏心悦目的产品中所包含的价值、经验和自我意识。情感的注入有助于融化异化之坚冰。
总之, 消费时代里文化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络,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发挥设计文化的积极作用, 人的物化和异化状态就会有所改观, 甚至在条件齐备的情况下可以恢复人的自由本性。
参考文献
[1]弗洛姆著.欧阳谦译.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8.134页
[2]弗洛姆著.张燕译.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174页
[3]梁梅.世界现代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52页
[4]陆杨.大众文化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91-92页
文化消费时代 篇8
一、后危机时代的消费特征
(一) 消费主义日趋明显
消费文化是指“人们在消费活动中通过对商品的消费及不同的消费方式来表达物所代表的某种符号意义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人们所持的一种价值体系”。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本质特点是其符号化的消费逻辑, 即以文化的形式体现消费的意义, 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这种消费文化的载体。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 我国在积极倡导自主创新, 调整并升级产业结构以应对的同时, 还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下, 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这些措施有效地避免了我国经济出现系统性的经济崩盘, 但对消费的鼓励也在某种意义上加深了国民对消费主义的接受程度, 使得后危机时代的消费与使用价值进一步背离, 消费日益符号化。
大众传媒在消费的符号化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大众传媒及其广告在现代消费观念的塑造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在大众传媒的宣传和提示下, 那些使用价值基本雷同的商品, 于是有了各种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消费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也日益丰富, 消费的符号化也就因此凸现出来。它们无时不在制造各种消费概念, 还不遗余力地倡导新的时尚。不仅如此, 大众传媒不断地赋予某些时间和活动以特殊意义, 使之成为消费的热点。例如金融危机过后我们可以发现, 如今的各种节日骤然增加, 而且许多节日在中西方传统文化里, 都无法追溯到根源。区别于大众日常消费行为的传统节日, 本应具有严肃性、仪式化、宗教化的特点, 但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 节日的仪式性、象征性大为减弱, 而更多地体现出节日的戏剧性、娱乐性、挥霍性等消费特征。金融危机时期, 在媒体的鼓励下, 像“光棍节”这样人造的节日应运而生, 它们不再具备传统节日的严肃意味, 转而演变成一场人为的网络购物狂欢节。
(二) 新媒体拓展了新的消费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和随后的几年中, 也是我国新媒体, 尤其是社会化媒体飞速发展的时期。各种社交网站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不仅应运而生, 相继出现, 而且发展得如火如荼;而电子商务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方面, 新媒体通过源源不断生产出的各种符号, 持续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 引诱人们接受各种消费文化的传播形态, 使人们体验各种消费主义的快感;另一方面, 它在为人们传递信息带来方便之余, 也直接应用于消费领域, 革新消费产品的传播方式, 拓展商业消费的途径和手段。
新的形式的媒体出现, 首先被应用的对象就是营销领域, 这几乎是一个颠簸不破的定律。新媒体营销借助于新媒体中的受众广泛且深入的信息发布, 达到让受众卷入具体的营销活动中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 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 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 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凭借因特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高度普及, 新媒体将各种商品信息进行准确的投送, 对主力消费群体基本实现无缝覆盖。
对于消费者而言, 新媒体的发展则是提供了一个更为便利的获取商品信息和产品本身的途径, 新颖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手段不断推陈出新, 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因为金融危机造成的消费者对现金使用的谨慎态度, 避免了危机可能带来的消费萎缩的不良后果。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一个信息更加碎片化、消费更加个性化的时代, 传统的实体店消费不再是唯一选择。淘宝网、当当网、京东商城、麦包包、爱物网、糯米网、唯品会等网络购物网站改变了人们对购物中心的认识, 网络购物、团购、手机购物等新的消费模式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例。新媒体所带来的新购物手段不仅影响人们消费方式, 也在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 消费与舆论环境日益密切
据国外媒体报道, 在餐馆、咖啡厅等本地商业场所进行消费之前, 如今的网民都会事先在网上查询消费者、社交网络好友的点评。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 后危机时代的消费与大众媒体的舆论环境的联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紧密, 尤其是网络舆论。
金融危机让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变得更加谨慎和敏感。近些年我国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 如“毒奶粉”、“瘦肉精”、“红心鸭蛋”等事件都曾经给某些行业甚至是整个社会消费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些事件一方面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造成很大的社会恐慌;另一方面它所形成的舆论影响到消费者在金融危机时本已脆弱的消费信心。更有甚者,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宣传和炒作各种谣言, 企图攻击竞争对手甚至是伤及整个行业, 从而从中获利。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深受舆论环境影响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社会信息的无孔不入, 而人们形成决定的时间却在变短, 他们在决定一个商户是否值得信任之前, 会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习惯性的监测和评估。当决定消费之前参考舆论信息已经成为日常消费一个符合逻辑的步骤, 媒体所传递的评论和意见对他们的消费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后危机时代的消费文化建设与传媒责任
从前文对后危机时代消费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 现代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都与传播媒介有着很大的关系。大众传播成为现代消费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它传播的信息成为商品, 更重要的是它所传播的信息也促成了其他的消费行为。因此要重视传媒在我国消费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发挥其在传播消费文化时的积极影响, 使其承担起应有的作用和责任。
(一) 建设适度平衡的消费文化观念
媒体消费文化是消费文化的内容之一。媒体在消费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 也是消费符号化的最重要载体。大多数时候, 它是人们消费的策源地, 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并最终引导消费文化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国当前的消费文化建设而言, 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健康持久运行的消费价值观体系。
在应对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过程中, 我国采取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经政策。但它在盘活经济、增强我国居民消费信心的同时, 也在某种意义上鼓励了消费主义文化的蔓延。消费不再是为了单纯满足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而是为了通过对商品的获取和占有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消费主义观念指导下, 人的存在等同于金钱, 等同于消费。许多人开始认同消费至上的理念, 推崇超前消费和豪华消费, 消费逐渐背离真实的需要, 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物欲特征。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当前的攀比性消费和炫富性消费。越来越多的“月光族”、“啃老族”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自己能力承受的范围。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在2010年发布的《商业蓝皮书》当中指出,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中国奢侈品的消费总额占到了全球的27.5%, 到2015年中国将会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首位。
这样的消费观念和状态与我国的当前现实很显然是不相符合的。虽然近些年来, 我国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 开始向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我们还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国民收入也还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过度的超前消费和高消费都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学者指出, 在危机的发源地的美国, 正是因为信奉“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的理念, 人们过度消费而引发次贷危机, 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我们不能不从中吸取教训。
因此无论从现有基本国情出发, 还是从我国长期遵循的以勤俭为美德的传统文化来看, 都应该提倡适度消费的价值观念。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众媒体具有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 在帮助群众消费观念的养成方面作用巨大。大众传媒无比发达, 民众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媒体的包围之中, 也比较接受媒体中所倾向的观点和意见。媒体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传播具有正确价值观导向的消费观, 引导群众合理消费, 构建起一种适合中国当前国情的消费生活方式, 筑牢正常消费与奢侈浪费之间的防火墙。
(二) 建立消费风险的媒介预警机制
建设适合国情的消费文化, 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单独依靠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是不够的, 还必须建立一套社会消费风险的预警机制, 才能防范因消费而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因此要充分利用传媒作为社会各个信息系统沟通平台的功能, 合理促成部门之间的联动, 及时化解经济领域的不利因素。
加强信息披露, 监测异常消费行为。在初步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局面后,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对平稳,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波动。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指数通常在一个月或季度后, 时间上存在滞后性, 因此存在信息上的不对称。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和蕴含的舆情则能及时传递相关信息, 对偏离正确消费轨道的行为及时发出预警。这些信息的披露既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消费预期, 也有利于指导民众进行合理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同时对于经济领域的一些炒作和恶意行为, 也能及时实情披露, 提醒公众理性应对。
发挥大众传媒在金融监管中的积极作用。金融市场作为经济的基础部分,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 围绕金融市场进行专门报道的大众传媒也日渐增多。它们与金融市场相互影响, 已经构成金融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大众传媒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舆论工具, 可以起到金融监管部门所不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它传递的各种信息不仅是经济部门作出决定的重要参考, 能反馈金融政策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大众传媒还能对金融领域进行有效的监督。这种监督不只是针对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 也是针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部门。大众传媒的这种对金融监管者的监督职能, 显然十分有助于推动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和防范金融监管部门中的腐败行为。因此及时监督金融市场的异常行为, 也是大众传媒能承担的预警功能之一。
促成部门联动, 寻求应对策略。虽然消费文化建设目标是在整个社会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消费观, 但是其过程却涉及每个消费者和诸多部门、机构, 也包括宏观经济的决策者及基层物价部门。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交流平台, 其作用在于促成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动, 寻求可行的应对策略。最终目标是为建立一个完善有序的市场体系, 提倡理性、适度、科学的消费。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消费受激励性经济政策的影响, 表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特征。新媒体的发展拓展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手段, 消费与传媒及其舆论的关系日趋密切。建设适合国情的消费文化, 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树立适度合理的消费观念, 建立消费危机的媒介预警机制。
关键词:消费文化,符号消费,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武慧俊.当前消费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3 (2) .
[2]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M].新华出版社, 2005 (36) .
[3]贺卫.消费文化传播与新媒体责任[J].新闻世界, 2010 (7) .
[4]腾讯财经.奢侈品消费大国之忧:3年后中国将排名第一?[EB/OL].http://finance.qq.com/a/20100719/005327.htm
文化消费时代 篇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越来越多地介入我们的生活;本世纪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与此相适应,我们的商业模式、零售模式与流通生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性的变化,没有人否认,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迄今为止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的零售革命——第四次零售革命,这次零售革命是一次流通产业全面调整与升级的革命,从订单到生产、到终端,再到消费,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且不可逆转的变化,改写了业态、商圈、商店、商品制造流程,为经济学和营销学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这场零售革命面前,无论是网络零售企业还是实体零售企业,都在加速创新。1999年创立的年轻的阿里巴巴,短短10余年间,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公司,2013年交易额达248亿美元,约为全球电商第二名亚马逊的2.14倍。北京时间2014年9月9日凌晨,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举行首次路演,盛况空前,电梯要排队半小时才能乘上。10天后,阿里巴巴正式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当日收盘价93.89美元,涨幅超过38%,市值2314亿美元,超越Facebook成为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京东、苏宁易购、国美系(库巴、国美)、当当、易迅、一号店、凡客等电商也在快速跟进。沃尔玛、塔吉特以及王府井百货、银泰百货等国内外大牌实体零售商,利用O2O等方式加速变革;五芳斋、吴裕泰等老字号企业,借零售革命浪潮锐意创新变局;雕爷牛腩、来伊份等新晋企业,试图通过互联网营销实现“弯道超车”……
这场零售革命的发生,是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消费变革、技术革命和跨界竞争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是必然且不可阻挡的,是没有任何企业、任何人能够回避的。
深入研究在这场零售革命中,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商业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商业运营管理模式、交易模式、消费模式的变革,预见和把握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当前零售研究的当务之急。
早在2009年,赖阳研究员创造性地提出了“云消费”的概念,他将“云”的思想导入现代消费研究,认为以现代信息互联技术为基础,消费者可以通过任意消费终端获得任何其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其接触的任何有形、无形平台均能为其提供无缝消费支持,这种消费就是“云消费”。
看了《“云消费”时代》,较为系统地了解了作者的立论依据及逻辑推理,感到“云消费”这个概念是成立的。“云消费”概念的核心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从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出发,研究商业变革,研究商业应如何利用各种新技术,全方位、全过程、全手段、全时段满足消费者,看来这个概念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文化消费时代 篇10
关键词:消费时代,艺术品,低价艺术品
一、雅俗共赏的消费时代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同以往相比, 新时代的我们每天看到听到到的信息在以爆炸般的速度增长着, 艺术文化领域当然也如此。如今打开电视, 各种选秀节目、相亲节目换来换去, 却百变不离其中。很多艺术家批判这种艺术, 认为它们甚至不能算艺术, 顶多算是一些趣秀文化, 相亲文化这类的节目,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是受欢迎的, 否则它们怎么还能继续在各味低级的快餐文化。原文化部长刘忠德就曾经两次对当时火极一时的“超级女声”发表了严厉的批判, 说那是一种恶俗的文化, 对青少年的毒害是极其深远的。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 像选大电视台活跃呢?笔者认为, 我们必须承认, 在这个消费的时代, 无论是高雅的艺术还是大众的文化, 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一席之地, 这是我们所要接受的基本观点。
二、老百姓“买得起”的艺术
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 提到艺术二字, 常常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用高雅、诗意、内涵等词汇来形容它, 以往, 我们的艺术总是神圣的, 高高在上的, 甚至是大众不懂的, 那就是艺术。到了当代,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大众的物质生活已经比以往富裕了许多, 走上了另一个新的层次, 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之后, 人们开始慢慢追求其更高一层的精神生活, 此时的艺术被大众请下了“神坛”, 艺术不再是少数人所拥有与理解的。在中国, 当代的艺术在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发展浪潮之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国的艺术已然走进了消费时代, 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结果。
笔者想说的是, 既然当代的艺术已经被带入了消费的时代, 那么它肯定会受消费时代的一些经济规律的制约。在生产时代, 我们会追求那种只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而在充满了物欲的消费时代, 谁还会去说空话、搞空想?艺术本身就是消费品, 是让消费主体选择的消费品。任何传统的, 古典的, 都是被消费的。这时候, 有不少的人开始说, 当代的艺术界, 溢满了欲望, 已经没有艺术的纯净了, 只有古老的传统的才是真正的经典的, 不可替代的, 这样的观点其实笔者认为有些偏激了。刚才说过, 当代艺术在消费时代这个大环境下, 必然会受其一些规律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自然会导致艺术的多元化, 就像我们所说的以多元取代极少数。
艺术在消费时代, 提到“消费”二字, 有些人会觉得, 艺术不是百姓能“消费”得起, 而是少数人用来欣赏与收藏的。而其实不是这样的, 其实所有人都能够消费“艺术”, 新世纪的到来, 伴随着的是艺术消费的黄金时段。这个时期有很多的天价艺术品诞生, 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能让大众买得起的艺术品, 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 而是走进人群的一种精神或物质形式, 我们国人对于艺术的欲望也大大地被激发了。不止国内, 如今世界各地的大小艺博会, 其间大多也都是相对廉价的各类艺术品, 什么样的价格才能算是廉价呢?据调查一般大众比较认同的就是2万块钱以下的一些艺术品。这说明在消费时代的大环境中, 艺术绝对是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 许多人都开始关注并且购买艺术品, 把这作为品味生活的一部分。
三、艺术品的投资
当然艺术品消费的热潮兴起, 不仅仅是人们为了品味二字, 在商业的时代, 自然会有人讲眼光转到艺术品投资上面, 目前市面上廉价的艺术品销售额与天价艺术品相比犹如九牛一毛, 然而其总体销售量却占了大部分艺术品销售量, 这说明艺术品的营销是拥有巨大的潜力的, 就算保守地说, 在购买艺术品的人中也至少有80%的人是有投资的心态的。在这一点上, 我们不得不说一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 在那些国家人们已习惯在画廊画店里购买自己心仪的一些价格比较低的艺术品, 他们的目的很少是为了日后升值而投资, 仅仅是为了放在家里作为装饰来欣赏, 这和我们国家是有不小的差别的。以前中国老百姓提到购买艺术品, 大多会觉得这是有钱人之间的游戏, 而现在, 从国外比较成熟的廉价艺术品市场的模式来看, 大多数中产阶级才是艺术品的主要消费者, 也是稳定的消费者阶层。在我国一些发达的城市, 如北京、上海等地, 也有不少的中产阶层, 如今这个阶层已经在不断增多壮大, 他们也开始热衷于购买一些低价的艺术品,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中产阶层在我国也将成为低价艺术品的主要购买力。
然而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 除了之前提到的中产阶层和一些艺术爱好者, 其实更多的人是没有加入消费艺术这一行列的。虽然说2万块钱以下在艺术品中是属于廉价的, 但这个价格在我国毕竟还是只有中产阶层或者以上的人才能够消费得起。虽然现在我们经济发展迅速, 但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大多数民众还是不能或者不想购买艺术消费品。笔者采访了在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和在普通工作岗位上的长辈们, 得到了一些他们的看法。艺术学院的同学很多表示他们愿意购买艺术品来欣赏和收藏, 但是目前的所谓廉价艺术品价格, 在他们看来仍然是太大的开销;而很多的长辈则表示没有想过要去购买艺术品, 认为那是多余的消费, 或者是觉得价格太过昂贵, 买一件就会消耗不少的工资, 因此还是不买的好。从这些看来, 消费艺术的问题还是在价格上, 或者说大多数民众的收入还是跟不上低价格艺术品的价格。
在这样一个消费的时代, 文化消费已经在大步向前迈进, 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这也是文化艺术该走的正确方向。如今我们科技发展、经济进步迅速, 这些都给消费艺术做了很好的铺垫背景, 我们必将走向消费艺术的繁荣时代。
参考文献
①《中国当代艺术-现在与未来》.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2.
后消费电子时代 篇11
20年前,“美国在线”几乎是互联网的代名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过,技术不断在改变整个科技产业,“美国在线”的地位早已被一个又一个互联网企业所取代。
“我希望,若干年后,也有人在回忆移动互联网时代时,会提到阿里和魅族的合作。”王坚畅想着。当天,魅族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手机操作系统YunOS宣布战略合作,魅族发布运行于操作系统Flyme powered by YunOS的MX4。
“流量—渠道—手机—系统—增值收入,这是互联网手机最理想的模式,现在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我们的竞争对手小米。当我们和阿里合作后,我们发现我们也可以做和小米同样的事情。”魅族副总裁李楠这样解释魅族和阿里的合作。
不过,即便成为许多企业的榜样,但看似完美的小米还不完美,也需要补课。
11月4日,小米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和小米副总裁、负责小米电视业务的王川一同出现,欢迎17年“媒体老兵”、原新浪网总编辑陈彤的到来。至此,猜了半个月的“陈彤去哪儿”的游戏结束——
陈彤正式出任小米副总裁,负责内容投资与运营,而为了迎接陈彤,雷军还送上了一份10亿美元的大礼,未来陈彤将牵头利用这第一期10亿美元的资金,与内容企业合作,加速在小米电视和小米盒子的视频内容建设。
上述魅族和小米的动作,总结和代表了消费电子企业在新的产品时代的玩法:尽其所能构建最完善的生态链,在无法涉足全产业链的情况下,与生态链上的其他环节合作。
广泛上下游合作
消费电子产品智能化、网络化后,魅族阿里式的合作随处可见:阿里与创维发布了云电视,TCL与爱奇艺推出了爱奇艺电视,海信与新浪微博联合推出了智能空调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似乎已成为不擅长互联网的消费电子企业的标配。
“他(李楠)有一句话我还是蛮感动的,那就是魅族和阿里的合作不是为了利益。”王坚表示,“这种合作是为智能手机行业树立一个生态合作的先例。
李楠一开始并不属于手机圈。在日本学习工作8年,曾担任过NEC(日本)在线ERP系统构架师、Monstar-Lab日本移动社交网络应用和游戏产品经理等职位。回国后,李楠与朋友联合创立并开发了社交APP“幸会”。
值得一提的是,李楠酷爱分享并长期担任科技媒体爱范儿的主笔,因此他的笔名“KKK”更广为人知。2009年,李楠的一篇《iPhone可有设计哲学?》引发魅族创始人黄章的强烈兴趣。2012年,李楠加入魅族,出任移动互联网高级总监。
加入魅族后,李楠这股来自互联网领域的清风给魅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魅族不再是那个只会闷头做产品的小众品牌,在微博、微信以及社区论坛等社交媒体,魅族的声音甚至可以盖过小米和苹果。
更为重要的是,软件工程师出身的李楠一直坚持,魅族应该做好自己的操作系统flyme,而不仅仅是精益求精地硬件做工。坚持换来了魅族的高速增长,2014年,魅族的月销量超60万台,2015年预计可达200万台。
两年多来,李楠还让魅族弄清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新的移动互联产品时代,一家企业不可能把触角伸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尤其是魅族这一类本身缺少所谓的互联网基因的制造企业。
“如果大家看这个局(智能手机产业),就是一张桌子,桌子一端坐的是BAT三种云,另一端是酷派、OPPO等,小米坐在中间,魅族能和阿里合作,就也有机会上桌。”李楠强调。他认为,魅族和阿里的合作就像扣响了扳机,会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
王坚则认为,过去讲软件、硬件、体验三者的整合只可能在一家公司内部完成,魅族和阿里的合作就是要宣告,这样的整合也可以在一个生态里由两家企业来完成。
现在有一种声音,那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硬件是免费的”。“我听了这句话很伤心。”王坚表示,“很多客户就是因为触感就买了手机。我们的合作就是要让硬件越来越值钱,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
王坚坦言,和魅族合作,其实是尊重产业、尊重生态里每个环节独特的专业技能以及它们对用户的价值,而这种在生态链上“各司其职”的做法也得到智能终端产品许多企业的认同。
彩电企业TCL和腾讯微信团队共同研发了全球首款可以连接微信的电视,拥有“微社交”、“微操控”、“微点播”、“微频道”、“微想家”、“微服务”等六大全新功能。
TCL是一家典型的传统制造企业,在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自身补课的同时,也不断与互联网及IT企业合作,微软、英特尔、百度、腾讯等都和TCL擦出过火花。
TCL集团副总裁、TCL多媒体CEO郝义介绍:“智能加互联网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基础,互联网服务是传统制造企业脱胎换骨的转折点。终端产品一定会更加智能,再也不是冷冰冰的,所以TCL必须与其他企业一起打造更完善的生态。”
内容为王的时代
新浪微博名人“老沉”的认证已经变成了“小米公司内容运营和投资副总裁”,他还在微博上连续三天抽出三台小米电视作为奖品感谢米粉。
“老沉”就是陈彤,这名自身网络媒体人最终还是离开了新浪,来到了小米。不过,他做的仍是他擅长的——内容。针对陈彤要来小米所做的业务,著名社交网站知乎还专门就“内容投资”指的是什么进行了解读。
其实,并没有这么复杂。按照雷军的原话,“未来,将由陈彤牵头,和王川一起解决盒子的视频等问题,让小米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用户体验更好。”因为,在大产品时代,只拥有了终端,没有内容,即便是神话般的小米,生存也没那么容易。
“不管从画质、音质、外观还是智能系统,小米电视应该说全都胜出。”王川表示,“我们唯一的一点遗憾就是因为之前我们不是做视频的,所以在内容上欠缺一些。”
雷军和王川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一直在寻求——小米不仅要在硬件上领先,也要在内容上领先。”雷军曾拜访多个做内容产业的人士,咨询他们中国最适合做内容的是谁?得票率最高的是陈彤!说服陈彤加入小米成为首要任务。
“17年前,从我创业的公司,我送陈彤去了新浪。当时陈彤跟我说,如果有需要会回来和我一起干。17年后,我请陈彤吃了一顿饭,跟他说了我的想法,他就答应了。”王川很轻易地就说服了陈彤。
对于未来的规划,王川表示:“小米的模式应该是跟更多的视频机构合作,并不打算自己做内容。我们会投资和扶持健康的内容厂商去发展。所以小米和内容厂商是一个良性的合作关系,并不是竞争关系。未来获益,也是内容厂家拿大头,小米拿小头。”
陈彤信誓旦旦地立下军令状:“小米视频端内容半年内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做不到雷总(雷军)要求的可以罚我的钱。”
“陈彤的加入,可以说让小米如虎添翼。我觉得在这个阶段,小米所遇到的下一个门槛就是生态链建设和内容的运营,把这一关跨过去的话,就会增强小米的终端。终端强了生态链就容易建立,生态链强了反过来拉动终端,其实对智能电视和平板产品及生态链建设都至关重要。”雷军更是从战略层面解读了内容对于小米的意义。
创维集团曾找第三方针对用户对电视内容的喜欢做过一次调查,排在第一位的是视频,第二位的是游戏。但除了索尼、乐视,全球很少有终端企业有着内容方面的积累。
第一期就拿出10亿美元,可见小米建设内容方面的决心的确非常大。或许在投资视频内容之后,小米会挖来一名游戏业的“大咖”,因为在手机之后,围绕着电视为中心的家庭互联以及智能家居将是下一个产业爆发点。
小米在行动,其他的企业也没闲着。
创维参照HBO收费模式,与互联网电视服务商优朋普乐以及南方传媒达成合作,推出了“直通好莱坞”电影频道。“直通好莱坞”有两种前端收费模式,一种是传统的卖月卡、年卡;一种是点播收费。虽然该内容大部分为免费,但从2013年4月至今,内容推送实现销售超过4000万元。
不能只盯着碗里
小米是一家什么企业?手机企业。
联想是一家什么企业?PC企业。
也许两年前,这么回答并没什么异议。但随着这两家企业逐渐把触角伸到其他领域,这样的回答似乎并不恰当了。
如今,除了手机,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小米智能家居雏形也显露出来;在坐上全球PC老大地位之后,联想的手机业务也迅速壮大,更是巨资收购了摩托罗拉手机业务。
由此可见,在向外构建生态的同时,企业自身在内部也在完善其产业生态。
小米这家年轻的企业自营体系已扩展到小米科技、小米通讯技术、小米电子产品、小米数码科技、小米支付技术、小米移动软件、小米软件技术、小米电子软件技术,这些企业支撑着小米自身的产品业务。
此外,小米科技通过资本运作不断进行大范围投资:小米手环的幕后英雄是华米科技,小米电源背后功臣是紫米科技,小米活塞耳机的制作企业叫加一联创,商用Wi-Fi网络架构及媒体服务提供商迈外迪、电话号码数据库服务商电话帮等企业都有小米科技创投的身影。
4年来,小米从一家创业团队迅速成长到估值近500亿美元的明星公司,能够如此高增长,与小米不停歇地构建产业生态链关系密切,这些公司就像“造血细胞”一样不断为小米输送新鲜血液,支撑其业务的增长。
再来看看联想。这家企业在30周岁生日这年动作颇多,进行了两场大型收购,还在近期成立了一个名为“NBD”(New Business Development)的新部门。昵称为“新板凳”(New Ban Deng),目标就是要做成中国最靠谱的创业平台,这个平台第一批推出的三款新产品智能眼镜、空气净化器以及智能路由器非常惹人眼球。
M100智能眼镜是联想与美国智能眼镜企业Vuzix合作推出的商用产品,new glass智能眼镜则是联想联合云视智通联合开发的智能眼镜产品,路由器的合作方为谛听科技,空气净化器则是联想与德国Luftmed合作的结晶。
在解释“新板凳”这一名称的由来时,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及亚太新兴市场总裁陈旭东说是“自带板凳抢占互联网一席之地”,即由联想提供场地,创业者包括硬件创业者、应用提供商自带板登来这儿圈地盘。
联想曾有一句广告词是“Lenovo Think Big”。确实,在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及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后,联想的大有目共睹。如今,三十而立的大联想更希望“Lenovo Think Smart”。
消费时代的建筑符号 篇12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提出符号学的最基本的规则之一就是,符号可以区分为“能指”和“所指”,所指和能指是符号的组成部分,它们如同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两者须臾不可分离。但是实际上人们在认识符号时,往往将“符号”看作是“能指”所包含的意义。因为“能指”是符号显现的方面。而“所指”则是符号所表达的在表象之外的意义。
建筑可以符号化吗?
建筑一方面可以认为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通过技术手段组成的结构体,这个是建筑实体性;另一方面,建筑作为一种人工创造的事物,其中必然负载着某些信息,它具有信息的传达作用,这便构成了建筑作为符号的一般特征。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一个由材料所构筑的结构物看作是建筑作为符号的“能指”,而将这个结构物所表征的形象看作为建筑作为符号的“所指”。所以建筑既是一个物质的实体,同时也是一个包含意义的概念,而某种建筑所表征的社会和文化的象征性,则是抽象的,意识的。正是这样一对基本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构成了建筑作为符号的基础。
在李幼蒸的《理论符号学导论》中,作者列举了三种符号的所指手段:一种是“标示”关系,第二种是“图像”关系,通过图片让观者产生符号的形象;第三种是“象征”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使观者产生心理的联想。在前两种关系中,所指和能指具备确定的关系,而第三种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存在着不确定性,具有约定俗成的任意性。正是这种带有不确定性和任意性,形成了建筑的在地域、年代上的差异性。也正是这种所指的不确定性和任意性,造成了现今建筑领域内的奇特和混乱的现象。
那么建筑作为符号的所指关系的这种特性究竟怎么影响着我们的城市和建筑以及建筑领域的发展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明显增长,带来了商品的极大丰富,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而消费主义所突出的表现是符号化、象征化、并且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的选择特征,符号价值与符号价值的象征被一种手段——媒体对应地等同起来,使得现在的商品消费带有了某种复杂的寓意和暗示,可以见诸于形形色色的楼书,在这些楼书中,商家和媒体往往正是通过象征的所指关系,通过一句句激动人心的口号诸如“沐浴澳洲风情、像赛纳河之于巴黎,所有重要的城市地标建筑……傍水而立”来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仿佛入住这里的楼盘,消费者真的能够沐浴澳洲风情,真的能够生活在如诗般的环境之中。固然,这些的确是商家和媒体的生存之道,但是正是这种虚情假意的象征关系,正在时刻改变着我们的城市面貌,吞噬着城市的特色和肌理,商业化充斥着发展中城市的每个角落。
同样在另外一个领域——政治内,建筑同样存在这样的象征作用。各个城市都有“欧陆风情”的银行、法院、检查院、政府办公大楼。当然,欧陆风只是这类建筑最极端的表现,“业绩工程”、“形象工程”、“地标建筑”是城市破坏的重磅炸弹,动辄就是上万平米的城市广场、上百亩的城市景观绿化。
商业,政治的影响使得建筑的所指脱离了其本身的面貌。建筑作为水泥沙浆,钢铁砖石的组合体往往不再是人们所关心的。建筑的形态变成了一种叙事性的、带有修辞意味的附庸物,建筑的泛领域化使得建筑和城市所要完成的使命更加复杂和沉重,形式美学让位与广告、叙事价值。建筑的人文价值将要被抛弃殆尽,建筑学的独立变成了“天方夜谭”。
当然在这种状况下,建筑师的世界里存在着各种策略来应对。他们有的选择坚守,如埃森曼的自足形式探索;肯尼斯·弗兰普顿所提倡的通过地方性而达到的“批判的地域主义”;有的选择迎合,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堡的美学——市场模式;有的选择更为中肯的办法,一些建筑师如瑞姆·库哈斯、让·努维尔和伊东丰雄等尝试将建筑学的中心部分地让位于某些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如“城市基础设施”等;另一些建筑师如赫佐格、德默隆和妹岛和世等则尝试尽量缩减建筑学与外部相冲突的界面,以更精妙的方式化解外界压力。
参考文献
[1].《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
[2].“中西方传统建筑——一种符号学视角的观察”王贵祥《建筑师》,NO.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