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与设计

2024-09-24

消费文化与设计(精选12篇)

消费文化与设计 篇1

设计价值是从设计主体最基本的价值体现到设计最终创造的文化及社会价值,涉及面非常广,作为设计主体,不能仅从自身角度考虑设计,应该从消费的受众角度探讨设计的价值,站在市场的角度看待设计,从而使设计贴近市场,符合受众需要。本文探讨的设计价值是指在经营活动中,通过投入设计而获得的增加值。虽然设计价值概念清晰,容易理解,然而现实中,设计价值的判断往往宏观而宽泛,对其评判也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本文以消费文化的角度阐述设计价值的评判。

1 受消费影晌的设计价值

近期最热的美剧《纸牌屋》(见图1),受到广泛好评,既叫座又叫好。这是一部改编自英国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在2013年艾美奖上有9项大奖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导演和最佳选角两项大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纸牌屋》的拍摄方式是先拍摄一两集观察市场的反响,根据反响的好坏程度决定是否继续拍摄,其拍摄方式和中国电视剧的整体拍摄有所不同,这种方式更适应市场需求,更能体现出观众的文化口味。在《纸牌屋》拍摄之前,美国做了一个网络调查,内容涉及最受欢迎的导演、最受欢迎的演员以及最受欢迎的题材,根据调查结果选取导演、演员和题材,最终拍摄出这部广受欢迎的连续剧。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把握了市场脉络,根据消费文化创造出了在商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价值。

在消费方面,消费是设计的根本目的。消费既是设计的终点又是设计的起点,即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的消费需求,新的需求产生新的设计。设计的价值较为抽象,可以用图2表示。作为设计师要创造经济价值,从而带来人文价值,才有可能创造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而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反过来促进了经济价值,经济价值的提高又促进了设计主体费用的水涨船高,他们之间是循环递进的关系,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设计作为社会进步重要因素的同时,社会关系中的各种因素也制约和评判着设计本身。设计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提升也会给其经济价值的增长带来飞跃。

2 经济价值在消费文化中的体现

经济价值代表设计活动在交换中能够交换到其他商品的多少,它是设计最基础的价值体现。

市场是设计与消费的中介,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设计的成果作为商品在市场中得以通过检验并进入流通和消费环节。设计师为了促进商品销售,增加经济效益,不断花样翻新,以流行的时尚博得消费者的青睐。例如美国优秀的设计人物代表雷蒙·罗维,他不仅是优秀的商业设计师,也是精准的市场定位师,他宣扬设计促进营销的新理念,认为功用化的设计对市场营销大有裨益。他追求的不是单纯的设计哲学和设计理念,而是设计的市场效益。他说“对我来说,最美丽的曲线是销售上升的曲线”。这表明他从设计师上升到了把控设计的管理者的高度,并强调设计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市场运作服务,并带动了“好的设计”才能占有市场的新概念。

设计作为工具创造着物的使用价值,也创造着物的符号价值。因此,它一方面为生活提供着设计之物,同时也设计并改变着生活。在社会生产力较高、产品较丰富的消费社会语境下,人们具备了相当的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和范围也因而从物质领域扩大到更深、更广的精神消费领域。例如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创造了2013年迷你剧最高首播收视记录,仅中国地区网络播放量就超过了30亿,成为史上第一部百度指数破400万的电视剧。精准的年龄与心理定位,以及细致的包装、服饰,乃至房、车等生活用品,无不用心设计。投其所好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所以当主客观条件都成熟后,大量资本便投向文化产业,产生巨大的经济财富与社会影响。然而作为主体的设计师,其主观意识往往受到其自身能力和外界环境的双重影响。例如2012年在老挝举行的亚欧峰会中,笔者在老挝万象东昌酒店的建筑整体改造计划中,为满足当地的文化宗教信仰需求,在入口的拼花铺装中运用了当地特有的湄公河内的卵石材料,做到了因地制宜,节约了造价成本,造成当地中小学生在节假日争相到湄公河中捡拾石子,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河内石子奇货可居,一度成为万象装修选用的时尚材料,真正做到了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以创造经济价值。

设计艺术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可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艺术,则成为最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因此,为了促进消费,设计艺术可作为标榜商品文化内涵的手段用于商品的商业化运作中。

3 人文价值在消费文化中的体现

人文价值是以人性为本的价值理念,它促进了设计人性化程度的提升。人的需要随着人的生命进程而不断变化。人的需要实质上可以看作人的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异和矛盾。需要得到满足后,旧有的差异和矛盾即刻消融,新的需要随之产生。

《变形金刚》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符号(见图3),它在玩具市场和音像市场上取得的成功空前巨大。变形金刚最初是由美国孩子宝(Hasbro)公司开发的系列玩具,而后通过动画文化宣传它的产品。孩子宝公司看准商机,把握消费群体的心理回忆,随后在2007年相继推出了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票房一路攀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变形金刚的成功完全依赖于其对人文的关注以及创造的人文价值。

因此设计的产生也由实用的、精神的、文化的转为结合商业的、经济的,为了实现商业目的,从按照美的规律转变为按照经济规律。

4 社会价值在消费文化中的体现

社会价值是指设计活动本身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和精神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社会价值需要设计人员和设计管理者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

最近我们在迪拜的坦桑酒店投标中,从多家国际设计公司中脱颖而出,这也是国内室内设计师向国际化舞台迈出的重要一步,因需要与国际一流的酒店管理公司Rotana进行设计交流,故多次往返迪拜,在路途中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深层次的认知。迪拜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它从一个地区的金融中心发展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成为东西方资本市场的桥梁。然而迪拜改革开放的时间却只有十余年,如今它以一种非常开放的姿态成为世界的中心,得益于设计价值的认可和对社会经济的把握。政府的经营决策从依赖石油迅速转型至服务业、观光业,使得不动产升值,让迪拜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见图4)。有秩序的建设使得迪拜成为世界成长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所以说政策的制定对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从宏观上进行调控,把握其社会价值。

与迪拜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越战纪念碑(见图5)通过很简约的设计来表现历史,看似平淡无奇,甚至没有任何的建筑引入,但独特的设计,使其成为当地的著名建筑。在当今消费文化语境下,个体甚至整个社会都不免产生空虚、浮躁、急功近利等消极情绪,但坚强、奋斗、勇于探索、追求民主与和谐依然是主旋律。

因此,从以上对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分析,可以总结出金钱不等于经济价值、名誉不等于人文价值、地位不等于社会价值。例如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见图6),博物馆的设计真正达到了建筑、人文合一的境界,没有任何具象的语言,完全通过形式手法将理念传达给参观的人。为了记录与展示犹太人在德国前后共约两千年的历史,包括德国纳粹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历史,而后者是展览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整个建筑外立面布满了“伤痕”的不规则的条形采光窗,像是在控诉一段悲惨的历史。入口通过一个老建筑遗址地下室进入室内,空间非常压抑,让人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年代,展厅内通过建筑的形式营造气氛。笔者最推崇过厅部分的设计,地面放置了很多1:1的铸铁人脸,人走过去能听到“铛铛”的声响,犹如一种悲伤的控诉让人感受到当年犹太人承受的苦难。没有任何语言和灯光,完全依靠建筑中的自然光,也没有任何华丽的装修,完全依靠感情和装饰的堆砌,烘托了设计主体的表达意境,并传达给受众人群,体现出深刻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5 结语

随着社会进步,个体文化素质、思想境界等逐渐提高,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将相应地得以提升,设计主体应该遵守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良性循环,保证整个设计市场的规律性发展。设计师不仅应关心经济价值,更要关注人文、社会价值,要站在消费受众者的角度分析设计的逻辑关系,从而理解受众者的需求,产生良性的沟通,不至于沦落到设计主体的孤芳自赏,造成与市场及消费主体的脱节,变成无意义的呻吟。

设计主体的设计师要经常自我反思,在消费文化中,发掘体现自身设计意识的表达理念。换一个角度整理思路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只有从不同维度、多层次地探讨,设计艺术才有望在这样一个真诚、美好的环境中得以被真正理解、重视,并进入健康、顺利的发展轨道。

摘要:从消费受众者的角度看待设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从不同维度、多层次地分析设计的经济价值及其本质。分别从设计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角度来论述设计价值与消费文化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当代消费文化浪潮对设计师的要求。

消费文化与设计 篇2

一、在消费文化背景下进行室内设计的重要性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设计室内环境,首先能够初步的分析当前社会室内设计的发展情况,这样,保证很多真实的数据能够被掌握,对于消费文化时代是如何影响室内设计发展的相关内容,可以更好的进行分析和了解。与此同时,在消费文化背景下,设计室内环境时,对于现阶段室内室内设计中的不科学理念还可以进行纠正,并且,将科学的建议给出来,从而确保向着理智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室内设计。

二、消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分析

1、消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时间观

就室内设计的时间观而言,也是因人而讲,其中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和职业习惯都会带来影响。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消费文化会严重的影响室内设计时间观。比如,在消费文化背景下,会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快节奏中发展与生活,人们早已经习惯,所以,人们就不会细致的了解和观察室内设计文化,这样,各种设计就会变成附属品,不存在任何价值与意义,甚至被人们冷待。

2、消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的时尚性

在消费文化时代背景下,时尚性可以说是最为突出的特点与标志,人们也习惯了把时尚品味和消费连接到一起,这样,高消费也就形成了,并且同时尚的概念是相符合的。由于在设计室内环境时,需要通过其余商品补充室内设计,如此一来,在对商品进行采购时,就会将消费观体现出来,而商品的好坏也是由消费的高低所决定的。所以,在设计室内环境时,时尚性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从而一种循环过程就渐渐形成,最终促使室内设计的时尚性和消费有效的联系到了一起。

3、消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的空间性

就室内设计而言,在设计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空间性,所以,消费文化一旦影响到室内设计,这样,对空间性的协调与设计就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在消费文化背景下,防止用一个容器的设计过程将室内设计的空间创作和展现出来。并且,需要严格的要求着空间性所展现出的观赏价值,这样,消费过程与室内设计的空间性就会紧密的联系到一起。由于只有消费才会改变空间的大小,而且,将用户所需的状态呈现出来。

三、消费时代背景下室内设计策略分析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消费情况同人们的室内实际理念是紧密相联的。那么,在消费文化背景下,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和进步,使二者有机的结合:

1、室内设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

在消费文化时代下,如何开展当代室内设计,就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由于室内设计同外观设计不同,一旦设计成型,改变会非常困难,因此,不管是设计观念还是设计用料,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要充分的进行考虑。并且,在这种背景下,并非只有超前消费这种观念,更多的是追求理性的消费,因此,对可持续发展的室内设计观要积极的去坚持,更好的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

2、坚持空间观与室内设计时间观相结合的观点

消费文化背景下设计室内环境,不但对可持续发展的室内设计观要充分的予以坚持,同时,还需要协调空间观与时间观的关系。这就需要进行设计时,室内设计师要考虑到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协调,在有效的时间内,令人们找到设计的精锐之处。对空间的`舒适度予以了解,进而才能够在消费时代背景下完成室内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3、体现室内设计文化价值

在消费时代下设计室内环境,防止单纯的追求更高的消费,要明确,一些候消费水平如何,并不能将室内设计水平的高低表现出来。一旦秉着消费至上的观念对室内设计文化价值的体现与发展就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对室内设计初衷就会带来伤害。因此,在设计室内环境时,将文化价值和消费价值的关系必须要处理好,在室内设计中,使其可以平衡发展,将不利影响减少,将科学室内设计文化价值体系构建起来。

4、新中式环境下的陈设

消费文化与设计 篇3

当代社会将经济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毫无疑问,消费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消费品的物体,不仅仅具有消费的使用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播交流的作用。消费品在不断扩大的传播过程中,通过交换来进行沟通,其不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交换,更是精神文化的交流。诚然,室内设计作品作为大众类目繁多的消费品之一,其同时具有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在以消费文化主导的社会氛围之下,文化价值作为室内设计中划分空间地位的重要精神指标而独立存在。因此,当室内设计从建筑内部装饰的一部分演化成一个独立的设计门类之后,单纯的功能划分与物质装饰形式已经不能完全作为衡量设计质量的标准,文化价值的体现对于室内设计深层次意义的挖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质享受之于精神享受

来源于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物质享受。能够让人的心情得到满足并且产生快乐的物质生活才是物质享受的生活。精神享受来源于物质享受,是物质享受在精神上的反映,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表现为对物质享受对象爱的情感的产生,比如喜欢吃某种美食,这种最基本的精神享受,也是人追求物质享受的动力。这种享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满足感,满足感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也是美的享受。

追求生活环境中的精神享受有很多种方式,因为这种由环境产生的满足感也能同时让人在审美中获得享受。比如视野开阔的使用空间,以及能够满足不同功能需要的场所及设施,能够让人产生满足感。建筑的式样、材料、风格、颜色等等都能产生各种美感,从建筑外观来看,或宏伟、或秀丽、或怪诞、或鲜艳,显示了气势造型或色彩的美;从室内空间来看,或温馨、或富丽堂皇、或古朴醇厚、或自然清新,这些美在精神上反应为各种感觉、情感、心境等。形容美的词语是种种精神状态的形容词,对对象的形容,即是表现出来的对象对精神的映射和作用,或精神对象的反应。人们在面对不同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与层次丰富的室内空间,都是根据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不同的精神需要。

幸福观念之于室内设计

幸福是什么?幸福感已经成为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单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明的,关于幸福的内涵没有标准答案,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人们对于幸福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以说对于幸福感的认定是具有开放性的。虽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均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室内设计行业本质是帮助人们来美化空间,优化空间组织结构,从而让人们能够幸福的居住和使用室内空间。然而在如今物质与精神环境均受到巨大冲击与破坏的局面之下,人们很难意识到本身核心价值观的存在,要想让人们真正获得幸福的感受,就要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发展。因此,对于幸福观念之于室内设计,笔者从室内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消费文化视野下室内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a.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代社会,花费越多的室内设计不一定会营造更为幸福的空间。然而在这个注重物质消费文化的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家园,最后的结果固然是富丽堂皇,但是大多数人表示这种室内空间更像是展示给他人炫耀的空间,并不十分适合居住。这种花费较多的室内空间不仅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且营造出一种有距离感的空间而很难让人产生归属感。

b.尺度与颜色适宜的室内空间可以营造居室的幸福感。诚然,在室内空间中光、声、热等环境的条件对室内空间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尺度与颜色却都是从视觉上直接给人以感受的。颜色对室内空间的影响更不必多说,不仅仅对于居住空间,办公空间与某些特殊功能空间中,有了色彩的辅助都可以达到所需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的现今社会,室内设计作为与大众消费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领域,其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需求已经不能单纯地满足人们对于室内设计最基本的功能需要,社会大众更加倾向于体现审美价值的精神需求,只有创造出更符合消费文化影响下既能满足物质需求也能满足精神需求的室内设计作品,才能体现其文化价值的内涵。

论消费文化与设计 篇4

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一百年,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了从工业社会初期到大工业化时代的转变。此间, 产品的产量剧增, 种类也愈加丰富, 资本家开始考虑如何将如此巨大的商品销售出去, 由此市场的关注焦点由生产转向了消费。为了利益最大化, 商家使用各种促销手段, 这时候现代设计开始慢慢发芽。设计师们开始有意识的将设计元素融入工业产品的生产和推广之中, 所以当时的设计充满了商业味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拥有消费品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为其功能, 而越来越关注其消费品本身可以带来的精神上的充实。设计是一种符号, 代表了这个时代所特有的视觉标准, 所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消费来彰显自己生活品味, 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同。

在中国, 延续千年的手工商品一直没有被大生产化, 所以消费文化在中国发展缓慢。自改革开放以来, 保守的东方消费观念与现代的西方消费观念进行激烈的碰撞, 而其结果对中国消费文化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

二、消费文化和消费主义

在这里, 笔者首先要区别消费文化和消费主义这两个概念。前者是一种社会行为现象, 体现了当时该社会的人对消费的一种观念和追求;而后者则是西方曾出现过的一种消费观念, 追求奢侈, 盲目的消费, 没有节制的物质上的享受。

英国政治经济学家L.Sklair曾在《全球体系的社会学》中把消费文化等同于消费主义文化。他认为, 资本主义系统的全球化过程中, 决定人们购买欲望的已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因素, 更多的是由文化上, 设计上的意识形态等因素。

而商品种类和消费阶级一般可以分成三个层级:第一层:生存性消费, 食品, 衣服等, 即为底层;第二层:技术性消费, 数码产品等, 即为中层;第三层:精神性消费, 教育, 艺术等, 即为上层。

打个比方, 社会最底层的人因为经济原因, 买一辆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而中产阶级会去买轿车, 并会为挑选一款“极富设计感”的汽车而绞尽脑汁, 因为它不仅用来代步, 更是对自己的品味的一个很直接的体现;富豪们买豪车并不是用来代步, 是用来凸显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三、消费文化与设计的关系

在大工业化的初期, 设计运动充满了功能主义的商业味道。对企业来讲, 最为重要的不是设计能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而是是否可以促进公司的产品的销售。所以, 早期的设计的发展的推动力是残酷的商业竞争,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企业会热衷于推出新的概念产品, 实行“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来保持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苹果公司的SHUFFLE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的变化, 仅仅是尺寸和附加的功能, 但是却让苹果迷竞相追逐。

正是这种消费文化, 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设计的发展。首先, 人们买某个产品不再因为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 更可能因为商家的商业策略, 这造成巨大的社会浪费。其次, 在这种消费文化的驱使下, 大量粗制滥造应运而生。山寨手机就是一个反面例子, 大量劣质的产品, 误导了消费者, 阻碍了设计的发展。

当然, 消费文化对于设计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例如美国的肯德基, 保洁公司等席卷全球, 是美国对外软实力输出的途径。

四、设计的大众文化性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 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很多人认为设计是小部分人的特殊才能, 笔者反倒是认为, 设计是每个人的天赋, 只是设计师具有更高的素养和社会责任。

产品本质上给人用的, 是服务于大众的东西, 而文化艺术又何尝不是。只是不同地区教育水平差距甚大, 导致了小部分人“阳春白雪”, 大部分人“下里巴人”, 而越强调文化的小众性, 消费文化越接近消费主义。

一个国家的文化发达如何, 意识形态强盛如何不在一小撮人的“曲高和寡”, 而是在于普罗大众的审美修养。像瑞典, 芬兰等北欧国家, 全民从小接受设计艺术教育, 培养了个性和适当的消费文化, 这才可以称之为设计强国, 文化强邦。

反观中国, 社会进程太快, 设计教育跟不上经济增长的脚步, 直接导致了设计的种种误区。

五、设计引领消费文化潮流

消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设计, 相反设计也能引领消费文化的潮流。

设计师的任务是努力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引领人们接受积极的消费文化。让人提高自身价值和品味。同时, 设计师应该加入自己的情感, 让人有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

笔者这里所说的设计, 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设计, 而更多是一种文化创意或者服务。关注人的多样性, 关注精神追求, 让设计变成健康风潮。

例如IKEA (宜家) , 它于1943年创建于瑞典, “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是宜家创立以来一直努力的方向。

逛过宜家的人都知道, IKEA倡导北欧的简朴, 环保, 但从不失美感。并且IKEA家具大都使用环保有机材料, 价格相对便宜, 且能让房间极具现代风格。

又如MUJI (无印良品) , 一个日本杂货品牌。产品以日常用品为主, 注重纯朴、简洁、环保、以人为本等理念, 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

MUJI的最大亮点就是其极简主义, 去掉了一切不必要的设计。包括工艺和色彩, 朴素到只剩下原始的材料和功能本身。即便如此, 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材料的运用上, MUJI规定不能使用有害复杂的材料, 倡导人们循环利用, 使得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环保时尚之风, 引领消费者的健康的消费文化。

六、设计消费文化的可持续性

当下, 可持续这个概念被人们反复提起。大到城市建筑, 小到一个文具, 都可以体现可持续设计。

那可持续设计如何对健康消费文化进行引导的呢?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 总结如下:首先, 要树立一种不是为了炫耀等目的而去消费的健康消费观。可持续设计目的是在解决人的生活问题的基础上, 兼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次, 我们要树立起保护环境, 尊重自然的观念。

德国BMW (宝马) 公司, 在近十年凭着自己灵敏的市场嗅觉, 一直致力于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 在它新发布的概念车i8这, 其决心可见一斑。

i8配备的是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采用的是一个三缸涡轮柴油发动机和两套电动机。官方表示, 其百公里综合油耗在3.76L, 同时配合刹车能量回收功能保证更低的油耗和更低的排放。另外, 为了达到更佳节能环保效果, 车辆最大化的进行了减重并配合低功耗的车内电子设备, 车主可以通过车内高度集成化的显示屏实时了解车辆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傅娟.《当代消费文化与酒店设计趋势》.新建筑.2005 (02) .

消费文化与设计 篇5

2.1空间设计不合理

一旦设计师对于商业业态认识不清,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经验较为缺乏时,就会导致商业建筑在空间设计方面出现一些缺陷。这种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①从商业建筑外部来看,公共空间的模式比较单一,空间设计死板,变化性较差,因此,人们很容易出现消费疲劳;同时商业外部环境较差,多是临城市主要干道而建,周围空气质量较差,导致购物体验不佳;配套设施缺乏,如停车场较少,停车问题突出等均会导致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对人们的消费欲望产生制约。②从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来看,流线混乱、设计思维混乱,缺乏导向。

2.2主体特色不鲜明

当代商业建筑很多都是将重点放在了建筑规模上,这虽然能够满足消费市场功能的需求,然而购物空间往往缺乏主题和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商业百货过剩、商业的业态结构混乱,导致商业竞争无序,很容易形成恶性竞争;②业态布局较为单一,战略思想过于同一,无差异性,导致商场建筑和商场定位过于单调同一;③市场定位不明确。因此,在项目规划时,意识较为落后,难以针对消费需求对商业建筑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善。

2.3视觉美观性较低

消费文化与设计 篇6

关键词:消费文化;室内设计;时代背景

每个人在购买属于自己的房屋之前都对自己的房子如何装修抱有一定的想法,由于每个人的观念不同,所以每个人对如何装修的想法也必然不同。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消费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房屋的室内设计,因此,属于这个时代的特殊的室内设计随之到来。从对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发展的策略三个方面来看,对这种室内设计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叙述。

1 进行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的意义

对于该时代之下的室内设计研究的意义非常明确,它对于如今社会室内设计的具体发展情况有一个非常详细的叙述和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而且还可以通过一系列较为真实的数据,来分析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室内设计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并且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对现今社会室内设计这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并且加以纠正。这样就可以帮助消费文化时代背景之下的室内设计朝着更加蓬勃、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 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的影响

2.1 消费文化对室内设计时间观的影响

时间观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它受到个人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消费文化时代对于个人的时间观念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比如说,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表示,如今经济的不断地快速发展,交通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不断提高,自热就带动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地加快。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会导致人们对身边一些事物缺乏停驻的时间,因此,室内设计就变成了一件看似不重要的东西,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没有实际上的影响。因此这种文化之下,室内设计很容易就被人们所忽略。

2.2 消费文化对室内设计时尚性的影响

在如今这样一个经济社会中,人们连接生活品质和时尚品位不是某一个人的时尚观念或者思想,而是消费。现在很多人认为,高消费的东西就是时尚,就是品味,这成为消费文化时代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和标志。例如,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经常需要用到一些附属品来对整个装修风格进行强化和补充,这其中就涉及一个购买的问题。而在进行购买的时候,消费文化观念就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人认为,消费分高低决定着商品的好坏,而商品的好坏决定着商品的时尚性。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人们所认为的时尚性。这样,就导致时尚性与消费观念自然的连接在一起,并且相互影响。

2.3 消费文化对室内设计空间性的影响

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由于房屋户型的不同,很多设计师比较重视空间性,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对整个房屋的构造进行精心的设计。但是如果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最明显的就体现在他所设计的房屋的空间性是什么样的。在如今的消费文化之中,人们所关注的不仅仅只是设计师对一个容器进行设计和创作。他们关注的是设计师如何将这样一个空间体设计得更加具有观赏价值以及实用价值。这种要求就意味着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消费观念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只有消费观念才会促使空间的大小改变。

3 当代室内设计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发展策略

3.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室内设计观

为了保证室内设计可以在消费文化时代之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帮助现代人树立一个正确的设计观念。而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很好地符合了这一方面观念的发展导向。室内设计与纯粹的外观设计不同,它在设计之后,很难在进行大幅度的改变,只有重头再来一次,这样的话就会造成很大程度的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除此之外,设计完成之后,如果还进行改动会对设计的实施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也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且在消费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不能够只仅仅有超前消费的观念,也应该有理性消费的观念。所以,这种观念下的室内设计也需要起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3.2 坚持室内设计时间观和空间观的协调发展

除了上文所述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协调时间观和空间观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一个好的室内设计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它的舒适程度,最重要的是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有关时间设计的精妙之处,这样不仅满足了人们在消费时代对于时间的要求,而且满足了室内设计在消费时代的发展和创新的要求。

3.3 促进室内设计问题价值的体现

在消费文化时代,很多人都一味地追求高消费,认为在室内设计中投入金钱越多,设计的水准就会越高。但是事实上,室内设计的水平的高低与资金投入的高低并不绝对的呈正比。如果在设计的时候,仅仅只强调消费至上,不仅不会使得室内设计更加完美,可能还会使得室内设计的文化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发展。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正视消费观念与室内设计的关系,保证室内设计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4 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发现,在消费文化时代,消费文化观念对室内设计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时代的观念不断变化,这是无法受到人为控制的,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为了促进在消费文化时代,室内设计文化价值体系可以得到更好的构建,并且可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从对消费文化时代室内设计研究的意义和影响入手,进一步探寻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室内设计发展的策略。希望可以通过这些研究,来给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相对科学的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宋宇豪,杨绍清.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7).

[2]刘琛.空间的音乐——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0(23).

试论消费时代设计文化与人的发展 篇7

人类的灵性超越了其他生物, 他们的求索精神使人类社会一点点走进文明世界。然而,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与应用, 物质的丰盛使社会进入到以消费商品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消费时代, 人文精神开始走向没落。拯救人的精神世界, 解决物质的丰盛与精神的贫瘠的矛盾, 对于人类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

一、消费文化异化了人的精神世界

所谓的“消费文化”, 是指在消费社会形态下, 为了满足以消费拉动生产的需要, 人们在商品买卖中逐步形成的重视消费, 注重商品的形式及其所代表的权利、地位、品位等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观以及文化趋势。西方社会在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利用现代媒体颇具诱惑力和煽动性的宣传, 颠覆了大众陈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最终形成了大众认可的消费文化模式。消费, 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文化成为人们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规范, 使人变得越来越现实, 越来越功利。人们消费的商品就构成了人自身存在的标签。正如鲍德里亚所指出的, 现代和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特征就是炫耀性消费、符号消费。商品所具有的符号价值成为了衡量地位和权力的标准。这造成了人们倾向于努力赚钱, 购买标榜身份的物品, 忙于享乐, 而大量缺乏符号价值的商品被废弃, 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挥霍性浪费, 同时还导致消费者个人主义思想加剧。

在被消费文化主导的时代, 消费本身和消费者都正在被异化。在生产过剩的历史条件下, 出现了消费决定生产的一种逆转, 生产经营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消费品, 才能吸引消费者。消费者也被异化了。消费者被自己的消费所支配, 依靠消费表现自己的地位, 证明自己的能力, 展现自己的价值。消费者不再是消费的主体, 而是成为过剩商品的“消耗器”或者“消费机器”, 在消费中“虚幻”被当作“真实”, “痛苦”被当作“幸福”, “受制”被当作“自由”——正如弗洛姆指出的:“消费本质上是人为刺激起来的幻想的满足, 是一种与我们真实自我相异化的虚幻活动。”[1]“在工业化的国家里, 人本身越来越成为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 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 相反, 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2]消费本是人的生存方式, 但是现存的消费这种方式反过来正在威胁人类的生存, 使人类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 消费文化无疑成了一种异化的文化。

二、在现代人重拾并构建精神世界进程中设计文化的作用

现代设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准, 推动着生产急速发展, 同时, 也打破了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关系, 人进入了被物“奴役”的状态。

(一) 现代设计文化

随着工业革命而诞生的现代设计, 在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比较单纯的功能性的产品设计需求之后进入到了一个更广泛的发展领域。设计已经成为了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现代设计在德国最早发展起来。1907年德国成立了“德国工业联盟”, 开始接受机械化生产, 并开展了一系列适合机械化生产方式的现代设计活动。赫尔曼·穆特修斯是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 他认为“粗糙产品的制造并非因为机械制造, 而是由于机械使用者不当和我们的无能;批量化生产与分工并没有什么危险, 但要有工业设计设计出生产优质产品的目标”[3]。随着经济的急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设计的观念被拓展了, 设计师在外形的创造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出现了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德国的包豪斯风格等设计风格和流派。这些设计思想不仅符合现代人生活的需要, 而且符合时代的要求。微型处理器解决了产品的功能要求, 同时伴随着“后工业”、“符号学”、“隐喻”等概念在设计领域的引入, 使得设计文化的社会作用愈加明显地显示出来。

现代设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侧影, 它具有浓厚的时代性、商业性以及真善美的价值取向。设计文化通过各种形式有效地作用于人们, 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追求。高尚的设计文化是社会精神与完美形式的统一。如今的人们已经意识到, 工业化进程中对于物质的无止境的追求让人们失去了对于价值的判断能力, 人们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在崩溃。人们渴望通过强调文明和道德来找回在技术时代失落的理想和梦。信仰技术并不能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延续的文化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

(二) 现代设计文化的作用

当前, 提高工业设计水平是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设计创新中更加注重设计美的应用, 经济的持续获益与文化的逐步投入息息相关, 商品的文化内涵与媒体宣传的统一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现代设计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 现代设计文化是获得持续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21世纪的特征是消费带动生产, 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来源于商品的附加值。消费文化通过创造需求来为经济活动提供动力, 同时也是再生产的潜力。在技术差异越来越小的情况下, 产品的效益取决于消费者感知到的品牌符号的价值。品牌效应、企业文化的建立以及设计研发中技术与文化的嫁接、融合是企业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必须认真对待的三个方面。商品的品牌、设计、包装以及文化内涵等所塑造出来的符号价值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 这将是未来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的主要手段。当今的世界经济已经由“技术投资”向“设计投资”转移, 这一点早在1990年美国就有数据证明。据当时的调查, 设计每投入1美元, 产出为1500美元。在年销售额达10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中, 设计每投入1美元, 销售收入则高达4000美元。据科龙、美的、格兰仕等我国大型家电企业的统计显示, 设计所产生的效益约占工业总产值的50%。浸润着设计文化的商品所体现出的人类对科技的求索, 对文化内涵的追问以及人文的关怀, 使产品具备持久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有益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波司登公司能够占据国内羽绒服市场的半壁江山, 就是因为该公司认真研究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审美要求,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赋予产品以文化内涵, 体现出“防寒加审美”、生态美学以及抑菌、保健功能并重等设计美学理念, 因此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 现代设计文化与大众文化合流, 促进了大众文化品位的提升。

在消费时代, 几乎任何事物通过设计都能成为消费品。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经过设计的商品所包围, 逐渐走向审美化。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设计文化迅速发展。简约与通俗化的设计产品, 不仅带给人们消费的享受, 也能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浸润与美感的呼唤。设计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的统一促使人们容易受其熏染, 并将其纳入到大众文化之中, 而融合于大众文化中的设计文化会不自觉地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比如, 富有艺术设计感的文化产品能在供人们欣赏的同时起到抚慰人心、激荡人心的作用, 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推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人为核心设计的艺术作品能够培养人们高尚的理想情操和价值追求, 能够提升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信心。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的增长, 人们求知、求美的愿望增强, 不同人群、不同个体又有着不同的需求, 艺术文化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根植于人民大众生活之中的设计文化, 体现着对社会、对人生的体察和思考, 其产品超越平庸, 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 这对于提升大众文化的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设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思维取向, 一种社会的群体追求时, 其作用才会不断地呈现出来。

设计文化依存于大众文化需求的结果是肤浅的形式代替了深邃的内容。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场审美化浪潮甚至将我们的灵魂和肉体一块卷了进去, 人们不再刨根究底, 而是洒脱地站在一旁尽情享受生活。当普通民众的消费文化决定设计文化乃至社会文化水平时, 这样的社会是缺失的, 是一种退步。设计文化在消费文化的冲击下, 有必要进行自我救赎, 促使人的本性复归, 协调人类世界中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为此, 社会的精英文化要引导设计文化向更高层次跃进, 同时, 利用设计贴近人民大众的优势激励人们对虚空的精神世界进行自我完善。设计文化对于人性的复归和人的解放意义重大。

3. 现代设计文化借助传播媒介影响着社会价值取向。

现代设计文化通过传媒放大了其对大众的影响。设计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以实物为载体的文化的传播受时空的局限, 对大众思想观念的影响较弱。而广告设计, 包括平面广告、影视广告、网络广告等则对以实物为载体的文化的传播起到有效的宣传作用。广告对大众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告宣传是产品设计文化的形象直观的再现, 设计文化通过广而告之开始被大众关注, 富有文化内涵的优秀广告更能打动消费者, 从而达到成功销售产品的目的, 有的甚至能够改变大众固有的价值观念。比如, 万宝路香烟的广告塑造了成功者的范本, 大众在接受广告的同时, 也会受到广告中的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广告正从单纯的叙述、告知发展为文化创意的挖掘与表达。在数字传媒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 有创意、有文化韵味的广告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加大。未来的广告设计将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自身的蜕变与自我完善、世界的和谐共荣。优秀的广告创意把深层的文化内涵化为更容易理解的信息, 以商品为载体作用于大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激发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及反思。大众对广告设计文化的需求是设计文化发挥积极作用的内在驱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 设计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费文化的左右, 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解释就是, 文化只是资本升值的需要, 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设计文化的发展将面临被资本发展束缚的窘境, 破除资本的魔咒是设计文化发展必走的一条艰难之路, 也是用设计文化拯救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难关。按照霍尔提出的信息的解码与重构理论, 设计文化的自我超越并非没有可能。当社会主体对信息的立场由“主导——霸权的立场”转向“协商的代码立场”, 甚至转向“对抗代码立场”[4]时, 大众就能提高对媒体信息的筛选能力, 从而解构消费文化对设计文化的桎梏, 并且激发出潜存在人们心底的对真、善、美的追求。面临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众传媒需要格外注重提高质量, 挖掘内涵, 从而更好地发挥传媒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设计文化的发展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 并不感到幸福, 而是感到不幸, 并不自由有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 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因此, 劳动者只是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 而在劳动之内则感到爽然若失……”[5]由劳动的异化带来了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类自身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人类不仅面临物的异化、资本的异化、制度的异化, 也面临着文化的异化。把人从异化状态下解放出来, 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是必要的。人文素养的积淀与提升是超越现存状态、摆脱异化状态的重要手段。设计文化的精神作用同样有助于人摆脱各种异化。设计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以来, 对社会和人的存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未来的社会中, 设计文化在提升人性方面的作用会更加突出。设计文化的发展也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重视生态设计。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付出了破坏文化延续的惨重代价。生态设计是在对生态破坏的反思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生态设计意味着产品设计可以节约原材料、产品使用可以回收原材料, 产品使用过程中不对大自然产生破坏等。在设计中重视生态问题, 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第二, 重视人性化设计。在消费时代, 人的异化和物化促使设计师更加关注人性。人性化设计就是把产品的使用者放在比产品本身更重要的地位。人性化的产品不仅使用起来便利、舒适, 而且能让消费者感受到设计师对消费者在精神上的体贴关怀。日本的产品设计很注重这一方面。第三, 重视个性化设计。后工业时代, 设计师在形式的创造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可以说, 个性化设计是设计师、消费者和制造商三者不谋而合的共同愿望。比如, 著名的后现代建筑师迈克尔·雷夫斯为Alessi公司设计的鸟鸣格式水壶一经推出, 即畅销不衰。而苹果公司的成功也是产品设计时尚和个性化的成功典范。第四, 重视高情感化设计。在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展了设计师的想象力, 同时也强化了人的孤独感和生存方式的私人化, 因此, 设计要承担起慰人类精神和心灵的重任。比如, 青蛙设计公司提出了“形式服从情感”的设计理念, 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产品, 还让人们感受到赏心悦目的产品中所包含的价值、经验和自我意识。情感的注入有助于融化异化之坚冰。

总之, 消费时代里文化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络,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发挥设计文化的积极作用, 人的物化和异化状态就会有所改观, 甚至在条件齐备的情况下可以恢复人的自由本性。

参考文献

[1]弗洛姆著.欧阳谦译.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8.134页

[2]弗洛姆著.张燕译.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174页

[3]梁梅.世界现代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52页

[4]陆杨.大众文化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91-92页

消费文化与设计 篇8

绿色包装设计的盛行同绿色消费文化的盛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化,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这种绿色环保意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形成绿色消费观念。人们开始倾向于选择环保、可循环、重复的包装设计,排斥视觉污染和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包装。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观念,商家从材料选用、设计观念上也开始考虑绿色环保因素,形成绿色包装的设计风格。绿色包装设计的盛行反过来促成了绿色消费文化的高涨。例如以简约的设计,绿色环保为特征的无印良品、优衣库等品牌在中国消费市场上的火爆。

通过绿色包装设计同绿色消费文化的密切关联,那包装设计同消费文化有什么关系。到底是因为消费文化的盛行导致了现代包装设计的时代特性,还是现代包装设计的不断细化、发展促进了消费文化的盛行?笔者通过对消费文化、包装设计两方面的阐述去分析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什么是消费文化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过程,消费过程中体现着文化特征。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消费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中那些影响人类消费行为的部分,或者是文化在消费领域中的具体存在形式。它包括三个层面:物质层、观念层和制度层。其中,观念层是消费文化的核心,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消费观念指的是消费者的价值观,是消费群体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对消费对象进行选择或评价,直接决定着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消费文化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主要是针对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来所。就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为目的,例如食物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生存的需求,例如衣服是为了满足人们御寒保暖等生理需求。二是消费品的象征意义,相对于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来说。消费文化更多的是把商品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代表身份或地位的象征。如房子一定是追求“大”的,车子要开“好”的,穿的衣服一定要是名牌才能彰显自己的身份。这个情况下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如炫耀需要或者攀比需要,满足的主要不是生理需要或者物质需求,而是欲求。三是消费文化具有外在的感染性。例如绿色消费文化的盛行促使绿色、环保的包装设计走俏市场。

二、包装设计概述

走进商场,放眼四周,看着这些眼花缭乱的商品,什么是“包装”也就不言而喻了。狭义的包装是指在流通过程中为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访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木钉、对所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施加的技术与构思、旨在形成新包装概念,再以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适当的材料、造型、文字、图形、防护技术等综合创造有机的包装实体,以塑造商品形象。1包装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类使用的兽皮或树皮是最早的包装样式。如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包装越来越受重视,商品包装设计在诱导消费、提高商品竞争力、建立品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各式各样的包装应运而生。包装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两点:一类以保护产品为主的物理性功能。如保护产品,便于储藏于运输等功能。第二类,传达品牌信息的商业功能。即通过包装设计,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这个功能下的包装扮演着“无声推销员”的角色。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一般依次经历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决策过程三个阶段。其中注意是认知的开始,也是整个购买心理过程的基础。注意可以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据调查,我国超级市场中62%的顾客是在没有购买计划的情况下购物的,这种情况下包装的促销功能将大有作为。所以商品包装设计通过刺激视觉引发联想,从而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包装显的尤为重要,因为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方向。包装开始渐渐演变为表现商品特性、品质的外在视觉符号标签,尤其是在当今消费文化充斥的社会,消费者开始习惯通过包装选择、购买产品,并将此作为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例如天价月饼等过度包装设计是典型的过度消费文化的表现。

三、包装设计与消费文化互相推进的关系。

前面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消费文化,什么是包装设计,那么二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笔者认为首先是大的社会环境中消费文化的盛行促使商家为了诱导消费者的购买商品不断细化自己的消费群体,明确自己的包装定位。同时随着商品品牌的确立,商品包装风格的形成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消费群体心理需求的日益膨胀,从而进一步促使消费文化的扩展,是相互影响推进的关系。

1. 消费文化促成包装设计不断细化自己的消费群体,明确自身的定位。

消费文化中的核心层消费观念决定了消费群体的购买方向;消费文化的物质主义特征、象征符号特征、外在感染性使消费者之间的攀比心理加强。人们对商品的选择与消费体现出对不同社会等级、不同身分的认同,也就是说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要能够体现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品质,无形中给包装设计提出了细化消费群体的要求,消费文化中的差异性决定了包装设计目标受众的细化。因此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的特征、心理需求来设计不同的包装风格。例如上文提到的绿色消费文化下绿色包装设计的诞生。又例如文化层次较高的消费者往往追求具有优质、典雅气息的包装,而文化层次较低的消费者更多的追求商品的实用性,对商品包装的美观性并不是很在意,以上两种不同的消费文化就促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包装设计风格。

2. 商品包装设计细化,反过来加剧了消费群体之间的差异,促使消费大众追求、攀比,加剧了消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日本杂货品牌无印良品,在包装设计遵循上淳朴、环保、简洁的设计原则。它的消费群体主要针对的是追求生活品质、文化层次较高的小资人士。但随着其品牌形象的形成,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或者可以称为“伪小资”的人群来购买“无印良品”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将其作为自己追求高品质的标签。

综上所述,包装设计同消费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的关系。所以商家可以依据自己消费群体的消费文化去定位包装设计。同时也要遵循包装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功能性为主,绿色环保等原则,因为包装设计风格的流行也会促成一定消费文化的出现,例如高档礼品的过度包装导致过度消费文化的出现。所以包装设计和消费文化应该都依照正确的、可持续的路线前行,这样才可以保证包装设计和消费文化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

注释

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解析 篇9

一、在消费文化背景下进行室内设计的重要性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设计室内环境, 首先能够初步的分析当前社会室内设计的发展情况, 这样, 保证很多真实的数据能够被掌握, 对于消费文化时代是如何影响室内设计发展的相关内容, 可以更好的进行分析和了解。与此同时,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设计室内环境时, 对于现阶段室内室内设计中的不科学理念还可以进行纠正, 并且, 将科学的建议给出来, 从而确保向着理智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室内设计。

二、消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分析

1、消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时间观

就室内设计的时间观而言, 也是因人而讲, 其中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和职业习惯都会带来影响。因此, 在这种背景下, 消费文化会严重的影响室内设计时间观。比如,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会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 在快节奏中发展与生活, 人们早已经习惯, 所以, 人们就不会细致的了解和观察室内设计文化, 这样, 各种设计就会变成附属品, 不存在任何价值与意义, 甚至被人们冷待。

2、消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的时尚性

在消费文化时代背景下, 时尚性可以说是最为突出的特点与标志, 人们也习惯了把时尚品味和消费连接到一起, 这样, 高消费也就形成了, 并且同时尚的概念是相符合的。由于在设计室内环境时, 需要通过其余商品补充室内设计, 如此一来, 在对商品进行采购时, 就会将消费观体现出来, 而商品的好坏也是由消费的高低所决定的。所以, 在设计室内环境时, 时尚性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 从而一种循环过程就渐渐形成, 最终促使室内设计的时尚性和消费有效的联系到了一起。

3、消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的空间性

就室内设计而言, 在设计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空间性, 所以, 消费文化一旦影响到室内设计, 这样, 对空间性的协调与设计就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防止用一个容器的设计过程将室内设计的空间创作和展现出来。并且, 需要严格的要求着空间性所展现出的观赏价值, 这样, 消费过程与室内设计的空间性就会紧密的联系到一起。由于只有消费才会改变空间的大小, 而且, 将用户所需的状态呈现出来。

三、消费时代背景下室内设计策略分析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人们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说, 消费情况同人们的室内实际理念是紧密相联的。那么,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使二者有机的结合:

1、室内设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

在消费文化时代下, 如何开展当代室内设计, 就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由于室内设计同外观设计不同, 一旦设计成型, 改变会非常困难, 因此, 不管是设计观念还是设计用料, 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要充分的进行考虑。并且, 在这种背景下, 并非只有超前消费这种观念, 更多的是追求理性的消费, 因此, 对可持续发展的室内设计观要积极的去坚持, 更好的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

2、坚持空间观与室内设计时间观相结合的观点

消费文化背景下设计室内环境, 不但对可持续发展的室内设计观要充分的予以坚持, 同时, 还需要协调空间观与时间观的关系。这就需要进行设计时, 室内设计师要考虑到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协调, 在有效的时间内, 令人们找到设计的精锐之处。对空间的舒适度予以了解, 进而才能够在消费时代背景下完成室内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3、体现室内设计文化价值

在消费时代下设计室内环境, 防止单纯的追求更高的消费, 要明确, 一些候消费水平如何, 并不能将室内设计水平的高低表现出来。一旦秉着消费至上的观念对室内设计文化价值的体现与发展就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对室内设计初衷就会带来伤害。因此, 在设计室内环境时, 将文化价值和消费价值的关系必须要处理好, 在室内设计中, 使其可以平衡发展, 将不利影响减少, 将科学室内设计文化价值体系构建起来。

4、新中式环境下的陈设

设计性陈设与功能陈设是陈设所包括的两个方面。价值性和观赏性的双重价值陈设是功能设计的两个重要方面。例如器皿、织物、灯具和家具等, 在陈设中都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家具可划分为设计型与实用型。坐卧类与储藏类为实用型的两个方面, 如鞋柜、衣柜、沙发、床和靠椅等。博古架和屏风等为设计型家具, 它的物品陈设能够将空间的过度作用发挥出来, 能够二次分割空间层次, 特别是屏风, 在应用期间能够有效的分割空间, 而且, 还拥有优越的欣赏价值。

将观赏性表现出来, 是设计型陈设的价值所在, 展现文化内涵, 从而将室内空间艺术感和层次感增强。如供应品、绘画、植物和雕塑等。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室内空间和其形体大小间具备平衡与和谐性, 从而将空间过度功效展现出来。同时, 在引入了植物后, 能够增添室内的绿意, 创造自然感和惬意的同时, 还能够将主人的处世之道衬托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 消费文化背景下, 对人们的室内设计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文章通过上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后, 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所以,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为了更好的构建室内设计文化价值体系, 并且有效的促进其发展, 文章将一定的建议为其提供了出来, 目的是为人们打造出更加理想、舒适的室内环境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张倩:消费文化下室内环境空间设计与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消费文化与设计 篇10

一、文化消费研究的意义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波及我国各个领域, 在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时, 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文化消费“口红效应”频频见诸于报端。在很多专家看来, 文化消费是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翻看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 其成绩有目共睹, 然而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却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根据国际经验, 一定的GDP发展水平, 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 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有相关性。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表示:根据国际算法, 2005年我国人均GDP就已超过了1700美元, 文化消费总量却只有4150亿元左右, 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平均值的差距至少在15000亿元以上。换句话说, 中国居民的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仅仅不到1/4。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远未得到释放, 文化消费存在海量发展空间, 文化消费将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之一, 加强文化消费研究势在必行。

文化消费是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内容而言, 通常可以把文化消费划分为文化产品消费和文化服务消费两种形式, 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消费项目。文化消费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生活消费的水平, 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程度与速度。研究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可以为国家及地方政府文化教育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及区域文化经济制度的有效性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作为一种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 文化消费的发展受到诸多元素的影响, 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消费者的行为偏好、心理动机、个人收入、地理环境等。文化消费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在进行研究时需要多学科、全方位着手, 以拓宽研究领域, 深化研究内容。鉴于文化消费研究涉及数据广泛庞大, 为更为细致微观研究, 我们选取典型城市, 以点带面, 深入探讨。作为东部沿海城市, 杭州经济发达,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其文化消费发展在东部城市具有代表性, 并对中西部城市具有示范意义, 因此本文重点调研杭州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二、利用恩格尔系数分析杭州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文化消费比例

根据杭州市统计信息网提供的数据, 2000年以来, 杭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都有大幅增加, 2007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1689元, 是2000年的2.24倍, 人均消费性支出14895元是2000年1.91倍。下面我们利用恩格尔系数分析杭州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 探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通常认为恩格尔系数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关系如下:恩格尔系数大于60%, 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处于绝对贫困状态;50%到60%之间, 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处于温饱阶段;40%到50%之间, 居民生活消费实现小康水平;在20%到40%之间, 居民生活消费趋向富裕;小于20%, 居民生活消费最富裕。根据杭州市统计信息网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2000年以来杭州历年的恩格尔系数以及文化消费所占比例 (见表1) 。

(根据《2008杭州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http://www.hzstats.gov.cn/) 。)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一, 从宏观层面来看, 杭州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明显, 虽然用于食品的支出依旧占据消费的第一位, 但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所占比重则日趋增大。从表1可以看出, 教育文化、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三者的总和逐步接近40%, 居民消费结构正逐步进入较为高级层面。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发现, 2000年以来杭州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已经基本处于40%之下, 交通和通信的增幅最快, 最高年份 (2006年) 曾达到2000年的4.65倍。文教娱乐支出增幅明显, 呈逐年递增趋势, 2006年达到2010元, 为2000年1.86倍, 其在整个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2000-2004年一直处于食品支出之后, 居第二位, 2005年始让位于交通和通信排第三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支出比例逐年下降, 表明耐用产品逐步到位,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见一斑。第二, 当前杭州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是城镇居民居住支出所占比例持续上升, 居住消费基数日渐增大, 反映出近年来杭州房价涨幅过快, 居民购房压力增大的实际状况。其次, 2005年以来文化消费发展略显缓慢并呈现出下降趋势, 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最后, 2007年城镇居民在食品消费上的支出明显上升, 交通和通信及文教服务支出也有下滑趋势, 这与2007年我国物价飞涨存在很大关系, 据相关报道“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CPI) 同比上涨6.5%, 与8月创出的十年最高点持平”。从这里可以看出居民文化消费的波动受经济变化的影响十分明显。

三、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 (ELES) 模型分析杭州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倾向

在研究消费结构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中,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实用效果一直备受好评。经济学家Luch提出的基本公式为:

式中:Y为收入;bi*为边际消费倾向, 而且bi*≤1, 为边际储蓄倾向;Xi为第i种商品的实际需求量;PiXi为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 PiXi0为第i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分析消费倾向具有明显优势:它可以直接运用截面资料进行参数估计, 无须任何有关价格 (水平) 的信息, 还可以用来进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基本需求分析。

根据表1数据, 并由 (1) 设: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 根据ELES模型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 分别以人均消费性支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为因变量, 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各指标的t统计值、相关系数R、模型判断系数R2见表2。

分析表2数据可以看出, 2000年以来, 杭州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35, 即杭州城镇居民新增收入中有63.5%用于消费支出, 消费需求旺盛, 对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稳步发展作用巨大。从数据上看, 交通和通信边际消费倾向为0.209, 说明汽车消费、手机消费、网络消费发达;食品边际消费倾向依旧占据第二位, 衣着和居住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076和0.074, 占据第三位和第四位。反观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边际消费倾向仅为0.061, 居于第五位, 这与其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差距较大。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 虽然杭州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消费基数较大, 在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较高, 但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边际消费倾向十分低, 且有递减趋势,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根据《2008杭州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http://www.hzstats.gov.cn/) 。)

从上述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来看, 2000年以来, 在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深入的背景下, 杭州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正在逐步发生转变, 生存性消费资料比例不断下降, 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资料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杭州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根据“低层次消费结构是以追求生存资料为主, 主要包括简朴型消费结构和温饱I、II型消费结构。中层次结构是以追求发展资料为主, 主要包括温饱III型和小康型消费结构。高层次消费结构是以追求享受资料消费为主, 主要包括比较富裕型和以后的富裕型消费结构”这个标准, 杭州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从小康型消费结构向比较富裕型、现代型消费结构迈进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 文化消费虽然有较大幅度发展, 但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边际消费倾向不足这一问题十分明显, 尤其值得业界关注, 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汉辞:我国居民文化需求满足程度不到1/4[EB/OL].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70228/13958516.html.

[2]陈芳、周英峰、郭奔胜:2007:物价持续上扬的背后[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15/content_7081096.htm.

[3]广州市居民消费结构分析[EB/OL].www.njcdtjx.com/upload/month_0707/gd7k_2.doc.

文化消费热点的形成与培育 篇11

【摘 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拉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的增长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北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雄厚的实力,培育文化消费热点对推动区域经济全面增长有着巨大的潜力。为有效培育河北省文化消费热点,必须全面分析河北省文化资源的结构、丰度和市场走势,研究河北省文化消费实力和潜能,评估河北省文化消费增长空间,找到培育引导文化消费热点的优势与劣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文化需求;文化心理

河北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培育文化消费热点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快推进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省政府制定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到2015年,全省力争实现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占GDP5%以上,使之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文化消费,只有文化消费成为社会消费热点,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1.文化消费热点的形成

党的十八大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非常重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目标。我国社会近年文化经济发展实践和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主导型支柱性产业,而拉动文化内需、培育引导文化消费热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保障。

1.1符号消费理论揭示了文化消费热点的本质

法国学者鲍德里亚、布迪厄等人的符号消费理论,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消费社会进行了审视与诊断,认为消费不再是物的消费、而是符号消费,符号消费其实质在于对人们社会身份的建构,因而符号消费的目的在于对差异的追求。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更多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价值与生产都具有了文化的含义。符号的大量干预以及从表现到意指的转变,分裂了能指与所指的整体感,同感性现实相关的指涉消失了。消费取代生产的逻辑成为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心,人们不再是生产什么消费什么,而是要消费什么就生产什么,消费作为生产的起点与终点,成为刺激再生产欲望、拉动内需、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成为支撑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灵魂。[1]

鲍德里亚、布迪厄等人的符号消费理论比较清楚地揭示了文化消费的本质。在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之后,更多关注的是消费过程的文化意义,以满足精神需要。一方面,自人类文明史以来,人们消费的物质商品一般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文化的符号价值,而且这种符号价值含量随着文明的进步不断增加。如,地方菜肴,既讲求美味可口,还注重色香味俱佳。人们品尝这种地方菜肴,很多人主要目的不是解决饥饿问题,而是品味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专具文化意义的商品越来越丰富,而且深入到千家万户。譬如旅游,人们只专注于旅游项目带来的心理上的惬意与舒适,如秀丽山川带来的赏心悦目,无边大海带来的心旷神怡。当然,更高级的文化产品基本功能是其意义象征,符号消费的主要功能是身份地位标识和社会分层。

1.2恩格尔定理揭示了文化消费热点的发展趋势

恩格尔定理内容有两条:第一条,随着居民家庭收入的增长,用于食品的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会下降,可称之为恩格尔定理I;第二条,随着居民家庭收入的增长,用来满足文化需要的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可称之为恩格尔定理II。多数的统计研究只注意到恩格尔系数I,忽略了恩格尔系数II,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将恩格尔系数Ⅱ增补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去,明确地列入各级政府的统计报表,这对唤起人们对它的重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文化消费的发展,将是十分有益的、必要的”。[2]

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发展趋势,不能因为某一年度恩格尔系数较前一年或几年内较前几年增加或减少几个百分点或零点几个百分点就认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降低或提高了。恩格尔系数I是分析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II则直接反应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状况。正确地理解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I变动情况,也是我们有效地运用恩格尔系数II进一步分析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状况。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其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就会快速增长;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就会出现“井喷式发展”。通过对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现象的真实性。虽然我国文化消费增长在最近十年连续走低,是因为这些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和养老制度改革等因素,人们用于住房、医疗、教育、养老方面的投资偏大,加上十年间的购房热、购车热等,相对挤压了文化消费投资比例。但这是短期现象,短期现象改变不了文化消费的必然趋势。

1.3马克思揭示了文化消费的根本动因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主要是由三个又自成系统的基本要素构成:一是经济要素,二是上层建筑要素,三是社会心理要素。由于社会发展并不像某些人为着简便起见而设想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作为创造历史的人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因此,人们的社会心理,即需要、情感、态度、意向等对社会发展是起作用的。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人的需要是物质生产得以产生、存在的内在根据。没有人的需要,人的劳动活动没有产生的可能性,没有存在的原因、目的、动力和价值;没有人的劳动活动,人的需要就没有实现的现实性,没有得以满足的前提、条件、手段和根据。物质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其内在发展的根据源于人的需要。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生产和消费的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3]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阐述了人类需要这个源泉动力。他们认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是需要的三个层次。在这三层次需要中,既有物质需要,也有文化需要。

2.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辩证互动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也被称为经济活动四大环节。其中生产起决定性的作用,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对文化生活领域而言,生产和消费远比在纯经济领域的生产和消费关系更加密切。

2.1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力

文化需求指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它是精神需求的重要表现。文化需求是文化产业市场的主要因素,影响文化产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面依次递进,组成人类需求的层次结构。同样,狭义层面的文化需求也可分为愉悦需求、健身需求、知识需求、象征需求和审美需求,与之相类的文化消费行为就是愉悦性消费、健身性消费、知识性消费、象征性消费和审美性消费。[4]区域文化产业必须依据文化需求的层次结构和基本特点,高效优质地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文化市场需求。

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形态,文化产业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生产阶段主要创造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决定文化产品的质量;流通和消费阶段主要实现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决定文化产品的效益。流通和消费两个阶段的有机结合组成文化市场,文化市场决定文化产业的产品生产、构成布局、发展前景。文化产品生产只能基于文化市场的需求进行,忽视文化市场运行基本规律必然影响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构成文化市场的运行模式,其中文化需求决定文化供给。

2.2文化产业对文化消费的拉动力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崛起和文化消费时代的来临,商品使用价值逐渐褪色,符号价值快速提升。在价值转移机制作用下,拉动内需、以内需促增长的战略目标的最大潜力在于文化内需和文化增长。根据心理学揭示的人的行为模式,需要是个体行为原动力,文化需要诱发消费欲望,消费欲望转化为购买动机,购买动机产生消费行为。所谓拉动文化内需,质言之,就是提高文化需求张力,激发文化消费动机,强化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内驱力。因此,文化心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功能,最集中体现在人的文化需要上,其余各因素都是文化需要的动力动能的延伸、转化和实现条件。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大力发展文化市场和文化事业的号召,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2002年的十六大确立了小康社会的文化发展目标,2007年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到202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国文化产业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改革开放前后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社会文化消费的增长;也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和强进发展,拉动了文化内需的高涨。

2.3文化心理: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枢纽

生物性是一切生命存在物的共有属性,文化性则是人的具有专属意义的本质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5]。人作为社会性的类主体,即使源自于先天遗传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也无不染上浓重的文化色彩。社会文化浸透于心理系统的各个层面,形成国家和民族传统的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

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不仅广泛渗透于物质消费之中,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消费形式。文化消费是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一种消费行为,文化心理因素是文化市场与文化消费之间辩证互动的枢纽。首先,社会文化心理是经济收入与文化消费之间相互联系的必经环节。恩格尔系数II中有“居民家庭经济收入”和“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支出”两个变量,在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第三个变量,即文化心理因素。经过文化心理环节,才能最终决定是否发生消费行为。其次,社会文化心理是文化生产的起由。文化消费市场是文化生产的依据,文化心理是文化市场的实质性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样的文化产品、生产多少,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需要以及需要的类型、层次和程度。最后,社会文化心理是文化消费的归宿。物质消费在于它的实用价值,文化消费则注重其社会意义和符号价值。与物质消费比较,文化消费具有更强烈的目的性和更大的选择性。当经济条件允许时,文化消费行为是否发生和怎样发生,取决于消费主体的文化需求与消费动机的强度;在需要强度和文化产品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是否购买和购买多少文化产品,取决于消费主体对文化产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即满足心理需要的性质和程度。

3.河北省培育引导文化消费热点的对策

河北省文化资源丰富,历史积淀深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极大优势。但是,文化产业还不能很好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均与文化资源排名差距较大。贾玉娥和王树臣研究认为,河北省文化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消费比重不增反降,综合排位居后;二是消费主体素质不高,非理性消费泛滥;三是消费结构不合理,层次级别偏低;四是消费业态单一,衍生产品消费关联度不高;五是有效供给不足,文化产品和服务西化倾向严重;六是亲历性、体验性不足,群众满意度有待提高。[6]为有效开发利用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力和文化产业对文化消费的拉动力,积极培育引导文化消费热点,尽早实现文化产业成为河北省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必须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战略对策。

3.1盘活文化资源,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不同规模、类型的区域文化产业具有不同的生态位,生存发展所依附的资源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一方面要求区域文化产业企业必须充分、合理利用内部资源;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特别是区域社会文化需求的特点,并依此来组织资源,提高区域文化产业企业获取、利用和规整资源的目标性与方向性。

盘点河北省文化资源,可以概括为三大类优势。第一,整体厚重的自然与历史文化。河北省是全国唯一的兼有平原、草原、高原、山地、湖泊和海滨的省份,悠久的历史,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特别是历史悠长的燕赵文化。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居全国第三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7个,位列全国第二。[7]第二,色彩斑斓的地域文化。包括多处清廷皇家文化、地方戏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山海关长城文化、秦唐海洋文化、沧州武术文化、邯郸太极文化、吴桥杂技文化、易县砚雕文化、衡水内画文化、蔚县剪纸文化、曲阳石雕文化、磁州陶瓷文化等等。第三,区位链接的京畿文化。冀京津区位毗连,经济政治互动密切频繁,已经显示出一体化态势,铸成京津冀文化特色,并在环太平洋地区亚太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中占有重要位置。“探讨京津冀三地的文化消费,对于深入挖掘三地的文化资源,提升三地的文化经济优势和北方经济龙头地位,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

3.2调整政策法规,营造文化产业环境

截至2012年6月底,河北省已注册的文化产业企业41558家,注册资本数额3052.2亿元。在这些企业中,国有、集体及国有、集体控股企业8986家,比2001年增长了8.7倍,在国内沿海省区的增长排名中居第九位;民营企业32333家,比2001年增长了近16.7倍,在国内沿海省区的增长排名中居第六位;外资企业239家,较2001年增长了近5.3倍。[9]在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构成产业体系的各组成要素发展良好,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文化产业体系。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2012年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16.7%,比全省GDP平均增速高出4.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10]

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和保障。目前,河北省文化产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不断清晰,形成了基本的发展特色和优势。一方面要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不断调整现有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制定新的制度规则,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文化需求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研制本地区的文化产业短中长期发展规划,突出绩效管理和监督评价,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每年发布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组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咨询和研究团队,专门研究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趋势、经验和政策走向等,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增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3.3加强文化创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河北省文化产业仍具有低端化特征。一是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太低,高端文化产品缺乏,导致文化消费低迷,通过文化产业拉动文化内需的战略难以实现;二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文化内涵的先进性不足,先进文化思想的教化与同化功能低下,造成异质文化泛滥。根本原因在于高质量的文化创意不足,已有创意多在低层次运行。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代表了产品特质和企业形象。“文化品牌的最大特征是无形性,消费者的消费实际上是对符号的消费”。一个成功的品牌首先是能使广大消费者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人们对品牌的忠诚度的惯性使得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其信赖的品牌。[11]

根据河北省文化资源三大类优势,品牌特色也应该有三类。第一类是整体特色品牌。目前,河北省文化资源虽然丰厚,但极其分散,缺乏统一管理,还没有在国内外形成整体印象。例如,清廷皇家文化人们更多说的是“承德清廷皇家文化”,而不是“河北省清廷皇家文化”。应在政府扶持下,按照文化资源品类培植若干省级文化产业集群,将分散的同类文化资源统合起来开发和管理,树立河北省文化品牌整体形象。第二类是地方特色品牌。目前,河北省文化企业中,小型民营或个体的占绝对多数,缺乏统一规划,很难形成实力。凡市县管辖范围的文化资源,应由各市县政府帮扶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升级改造,制造繁星满天式的文化亮点,合理布局,特色鲜明,魅力十足。各地围绕“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五大文化品牌,用好“金(皇家)、银(冰雪)、红(红色)、绿(生态)、蓝(海滨)”五色旅游资源,就是一个绝好的经验。第三类是区位特色品牌。辽宁省可以利用秦皇岛文化资源制造了一个“东戴河”,初建发展态势良好。河北省也应充分借用京津文化,充实和拓展京畿文化,延伸文化产业生态链接。使特色品牌成为真正的“注意力经济”和“眼球经济”,吸引消费者的青睐。

3.4引导文化心理,培植有效文化需求

在经济条件确定条件下,作为文化消费与文化生产互动枢纽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培育引导文化消费热点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到2011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但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在2011年仅占总消费支出的10.37%,比全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12.21%低1.84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后列。[12]2001年河北省城镇居民比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文化消费水平低191.94元,到2010年这一差距竟然扩大到490.55元。[13]在复杂的影响因素中,主要和京畿传统文化对消费者文化心理的消极影响有关。

培育文化消费热点的关键是引导文化消费心理。首先,深化文化认知,提高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能力主要有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文化购买力,二是文化鉴赏力。提高文化消费能力,增加国民收入是基础,关键是提高消费者文化鉴赏力。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购买力大大增强了,但文化鉴赏力却没有太多长进,必须蓄意培养。其次,培养文化情感,营造文化心理氛围。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们在文化消费中有着深刻的情感体验,赋予了文化生活浓烈的情感色彩。人在文化生活中不断习得文化,深化自身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消费个体间文化情感的相互感染,人与人文化交往中的移情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群体心理动力场,才能形成社会文化消费心理氛围。最后,激发消费动机,引领文化消费时尚。这是培育文化消费热点的决定性环节。相比较物质消费,文化消费比物质消费更容易形成潮流和时尚。“文化消费向时尚化发展是现代社会文化消费的重要特点,消费与时尚已密不可分。”[14]在潮流性消费和时尚消费中,消费者不仅接受着文化内涵,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主动性理解和重构积极地进行着意义和自我的建构。

3.5挖掘消费潜力,引导农村文化消费

根据凡勃伦有闲阶级理论,分析精英文化消费与市俗文化消费交融与混杂局面中,河北省文化消费的城乡差异、阶层特征和内外竞合关系,建构多层级文化消费模型。“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扩大文化消费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希望仍然在农村”。[15]总体而言,河北农村居民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基本保持着上升势头,但消费层次明显偏低,高雅文化消费比重更低。2011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文化消费比重仅为6.70%,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7.59%低0.89个百分点。从2001年到2010年始终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低40-90元。说明河北省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与其收入是不成比例的,这对于像河北省这样一个经济和文化资源大省来说,确实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16]

挖掘农村文化消费潜力,目前主要应抓住三个方面。第一,加大宣传力度,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符号消费如何得以可能?商品的符号价值如何得到认同?鲍德里亚认为,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等大众传媒为这一切提供了技术支撑,大众传媒不仅成为了符号消费的共谋,而且成为了符号的直接生产者。第二,抑制灰色消费,倡导健康消费。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手中积蓄增多,各种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赶潮消费、“面子”消费等盛行。在拉动文化内需、刺激文化消费过程中,注重质和量的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时尚消费,把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第三,治理黑色消费,打击文化消费领域犯罪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受封建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在文化消费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宗教活动泛滥,黄、赌、毒猖獗,扰乱文化市场秩序,抑制健康文化生长,导致社会文化生活失范,败坏社会风气。 [科]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6-8.

[2]林丕.关于国文化产业、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J].新视野,2009,(5):20-2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欧阳左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2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

[6]贾玉娥,王树臣.后危机时代我省文化消费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50-51.

[7]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冯韶慧,赵凤华.大力推进河北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的转化[N].河北日报,2010-4-16(011).

[8]郭俊华.京津冀文化消费水平实证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

[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京津冀文化产业调查分析报告[Z].2012,9.

[10]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文化产业调查分析报告[Z].2012,9.

[11]王萌,等.打造河北文化产业品牌探索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01.

[12]资料来源: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2012年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0.

[13]资料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经济年鉴(2011)[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1.

[14]包霄林.文化消费的十大特征[J].新华文摘,2009,(9):164.

[15]吴继轩,董康成.撬动农村文化消费的三个“基本点”[J].人民论坛,2012(09下):92.

消费文化与品牌 篇12

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从这个角度来探究消费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 影响从方方面面都显现出来。先从横向与平行的角度来看。社会是由各个不同的场域构成, 而每个不同场域都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和扩展对于其他场域产生影响。有趣的是, 消费行为是每个场域中的重要因素, 通过这样一种购买行为, 从而构建了一种会话方式, 使每个场域加强了其特有的性质。例如, 具有巨额经济资本的人以外国汽车、高级别墅、网球、高尔夫作为自己的特殊品味, 通过在本因属于他们的生活场域中的消费行为来完成人与社会的结合, 阐释人是社会的人这样的概念。另外还包括那些具有很多文化资本的人以购书、电影院、咖啡作为其身份象征, 那些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都很少的人则通过体育比赛、啤酒、言情电视剧来划定自己活动的社会场域。根据布尔迪厄的习惯场域理论, 同一阶级或群体的社会成员所面对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条件相似, 所以他们通过对其内化形成的习惯也相应地表现出类似性。消费行为成为习惯从而固化和稳定社会场域, 构成属于此场域中的消费文化。从纵向来看, 消费行为与消费文化对各个场域又具有互相融合的效用, 具有聚合和吸附的功能。根据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经济、文化和政治可以作为社会分层的三个主要标签。虽然在每个社会场域中都有较为相似的社会文化物质条件。商人有其强大的经济资本, 教授和学者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政客有其强大的权利条件。每个场域中都有自己的消费文化。但是, 重要的是, 人们总是希望来到我们通常认为更高级的社会场域和阶层, 而达到目的的手段通常是通过购买属于那个阶层的文化商品来实现, 这就导致了这样的一种失衡, 本属于这个社会场域中的人希望通过找寻其他的文化商品来重新定义自己的社会活动场域。消费行为在这个阶段表现出聚合的效应, 一些社会场域开始扩充自己的队伍, 消费行为对于社会层次总是进行着再梳理。同时它也充分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不懈的努力, 融入更高级的社会场域。

品牌是文化商品的标记, 文化商品是社会场域的代表, 品牌和社会通过对于文化商品的消费行为联结到了一起。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品牌”指的是产品或服务的象征。品牌所涵盖的领域, 则必须包括商誉、产品、企业文化以及整体营运的管理。而品牌区别与一般商标最主要方面在于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一个成功的品牌包含其价值、策略、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与消费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应该属于品牌文化。在构成品牌文化的诸要素中, 品牌背景、品牌定位和产品概念是构成品牌文化的前提条件, 品牌的经营理念、文化价值理念是品牌文化的灵魂与核心要素, 而品牌故事演绎、品牌VI形象和产品的人性化演绎则是附着于品牌之上的感情、形象元素, 由此可以看出品牌文化是品牌各元素的聚合和综合因素的反映。品牌文化的演绎与消费文化有着十分相似的方面。在建构品牌文化的初期, 企业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 发现产品的使用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同质化商品所淹没, 需要塑造一个强有力的文化商品的概念, 这就是上文有所论述的商品的符号价值, 来迎合属于此产品购买群体的特殊文化标签。举化妆品的例子, 如“美宝莲”彩妆, 其以一种明快、青春、炫丽的时尚色彩, 营造了一种与我们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前卫新潮一族的时尚文化, 从而吸引着千千万万年轻女性的目光。“SK-II”护肤品则以晶莹剔透的品质和专业的大家风范, 营造了一种高雅的贵族文化气息, 令更多的高收入爱美女性所垂青、仰慕。诸如此类, 不甚繁多。但是到了品牌发展的中后期, 主体消费阶层的文化标签已被一张张撕去, 这时, 品牌需要塑造新的文化, 来灌输给消费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品牌主给消费群体上了一门生动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的课程, 如果消费者对新的品牌文化挚爱有加, 品牌即可突破发展瓶颈;若对其嗤之以鼻, 则此品牌难免走上穷途末路。

品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关系是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的。品牌通过赋予自身产品以文化上的意义与象征, 来击中对于此种文化精神欣赏喜爱的人群, 促成消费行为, 经过一段时间, 即构成一种消费文化, 组建一群消费受众。从一定程度上讲, 消费文化的产生是品牌内涵在受众层面的外化, 通过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展开, 被一定群体所认可和接受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 而实现这种生活方式是通过消费与购买行为来进行的, 上文所提到的消费行为最初的媒介中的主体与客体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物化的商品已经成为具有丰富内核的品牌文化, 而人类的基本需求已经演变为社会身份与阶层。消费行为不仅仅随着人类自我需求的不断膨胀而改变, 同时它也改变着满足我们需求的商品, 使得商品的标签价值愈发替代了其使用价值。当这种商品记号与品牌文化的价值愈加成为我们消费的目的时, 商品的价值在场域上扩大了, 我们有时感到痛苦, 当我们将自己在不同的社会场域中转换身份时, 我们甚至不知道某件属于我们的商品, 因为已经忘记购买它时的理由。使用价值与记号价值的鸿沟由此不可逾越。

品牌文化逐渐演变而产生消费文化的途径是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便是进行广告传播。平凡与普通的日常消费品, 与奢侈、奇异、美、浪漫日益联系在一起, 而它们原来的用途或功能则越来越难以解码出来, 这是广告传播与大众传媒的功劳。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意义符号掩盖商品本身的真实属性, 甚至可以脱离商品本身而存在, 成为另一种“精神商品”, 而购取的方法比起去大剧院听一场音乐会大有不同, 后者是对于精神及文化过程的享受, 而前者则赤裸裸地展现出对于精神外化为身份的追求, 这种消费观念逐渐形成文化, 广告传播与大众传播在此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上一篇:三维城市模型下一篇: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