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室内设计

2024-09-19

民俗文化与室内设计(精选12篇)

民俗文化与室内设计 篇1

民俗文化, 普遍带有明显的区域性文化特征, 所以比民族文化更具有鲜明个性, 它与民族传统文化, 既有一脉相承之处, 又有别具一格之长。怎样探索具有中国特色, 符合中国国情、民情的室内装饰文化, 是目前从事室内装饰设计人员所共同关心的一个课题。同仁们常说:“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 应该是强烈的时代气息、宏伟的民族文化、浓厚的区域特色三者的高度和谐”。这里所指的区域特色, 应该包括民俗文化在内。只不过民俗文化更有个性, 更加通俗, 更沁泥土气息, 也就是说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所谓继承宏伟的民族文化, 首先应立足于现代。时代感是现代文明社会共同创造的;民族性则是一个国家在其特定环境、文化背景、习惯风俗等条件下长期形成的;而民俗文化, 则是在一个民族局部区域的特定人文、景观等各方面条件下长期孕育出来的, 但又与这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根基, 一脉相承的。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这里的区域文化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更丰富、更多彩。

中国是一个大国, 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有取之不尽的文化营养。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与室内装饰文化源远流长, 但室内装饰作为独立学科的历史还很短, 何况我们的国家经济还比较落后, 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既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脉络, 又有现代气息, 使之符合中国国情、民情特征鲜明的室内装饰文化。具体地说在国内设计中, 应按中国的国情、民情民族文化背景与区域文化特点, 向花钱少、格调清新高雅, 既有现代格调、又有健康的传统文脉意韵的室内设计方向发展。

高级民用建筑装饰, 并不意味着大量使用高档装饰材料, 盲目地搬用中国宫殿式豪华繁琐与纯西方古典装饰。这不仅不符合中国国情, 而且也会失去自己本民族室内装饰的文化特征。目前应极力避免室内装饰中“洋、繁、高 (高档材料) 、杂 (色彩及文化符号不明确) ”的不良倾向, 应该向民族化 (包括民俗化) 、简练化、国产化、素雅化发展。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富有地方特色, 生活气息浓郁, 也很有装饰性。像竹、藤、柳、麻、漆画、卵石等大都材料价格低廉, 而且图案造型古朴、清新, 甚至在国外也被广泛应用于高级民用建筑, 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我相信如在今后室内设计中更多应用民俗文化与民间工艺美术, 将民俗的语言符号加以提炼与建筑室内环境融为一体将会极大的改善室内环境气氛, 提升环境的品味, 也将会为人类文明长河留下更多的各具个性特色的不灭印迹。

传统文化的继承应着重于变革。建筑、室内装饰与其它艺术一样, 其审美价值在于不断创新, 正确处理好继承保留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 即在发展中再现文化。

今日的室内设计处在高科技、高精度、高要求的时代, 每个从事室内装饰的设计人员, 应立志做时代的创造者, 不可满足历史的模仿 (包括外国装饰文化的翻版) 。作为室内设计中的软环境因素, 包括经济状况、文化传统、风土人情与生活习惯等, 都是设计人员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 并在充分掌握上述情况的基础上, 努力寻求这一文化的精髓、神韵与语汇, 找出象征性、代表性的符号, 创造新的文化观念, 寻找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 试图在它们之间找到一个共同基因, 以期达到历史的延续与发展。

中国传统的室内装饰文化非常丰富, 关键在于提炼借鉴, 既不能繁琐、堆砌, 近于复古, 也不能抽象、简单的濒于枯燥, 应取之精华, 推陈出新。对于室内装饰中民俗文化的应用, 也应遵循上述原则。任何一种传统文化, 都是不断发展的产物, 它的本质是运动的, 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而不应该成为历史发展的包袱。但任何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师, 首先必须做到在喜爱传统, 学习传统, 熟悉传统的基础上达到悟性的提高, 才能设计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室内空间。

民俗文化在各国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室内装饰, 像美国西部片的牛仔形象和朝鲜、日本的传统民俗文化, 都在国内建筑装饰和其它装饰中得以广泛应用。

我国近几年来, 民俗文化正开始日益引起人们注意与重视。随着我国装饰行业的逢勃发展及进一步普及, 今后将有更多种类的工艺美术与设计人员投入室内设计行列。怎样进一步充分发挥民间工艺美术这种民俗文化在室内装饰中的作用, 使建筑物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同时, 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认识中国, 给人以启迪与教育, 这是需要我们设计人员化大气力去探索、去创新的。

室内装饰是一门新学科, 还不完善, 作为历史上的工艺美术装饰, 仅限于艺术装饰, 在现代装饰中逐步转变为建筑室内装饰工程, 怎样在高级民用建筑市场中更好地发掘民俗文化精髓, 使之更好地为室内装饰服务, 这里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块块大文章。

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 更多的具有民俗文化的室内设计一定能为人们创造出更完美的生活空间。

摘要:民俗文化, 普遍带有明显的区域性文化特征, 所以比民族文化更具有鲜明个性, 结合实际, 重点阐述了民俗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关键词:民俗文化,室内设计,融合

民俗文化与室内设计 篇2

2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设计思路分析

地域文化受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生活方式等条件的长期影响,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室内设计的风格和设计理念。我国的室内设计在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环境中,应将民族传统习惯作为设计的基础,设计的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并且应该能够满足当地人们对于建筑结构的审美观,对于建筑物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延续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主导地位。

3室内设计延续措施

3.1地域文化实践延续总体策略

(1)充分继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千年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文化,其中,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特定地理环境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的文化形式,它直接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与人们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合理优秀的传统设计理念进行充分继承和发扬,在室内设计中,将其中好的因素充分与设计理念相结合,发挥设计者的创新意识,实现新时期室内设计的创新性和继承性。

(2)融合地域环境。结合现代社会的室内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并且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将这些因素与设计理念相融合,实现完整合理的地域性设计。

(3)融合地方风俗,遵循人性化设计。人是建筑物居住的主体,必须要充分尊重用户对居住区域的个性化要求,满足用户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以当地的风俗习惯为基础,设计出最适合的设计主题,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实现设计的精品化。

(4)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新时期的室内设计,应该尊重时代发展特点,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满足设计的生态化和绿色环保。由于能源的日益枯竭,资源浪费严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关注的话题,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室内设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设计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设计灵感,通过科学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主题,将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室内设计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实现新时期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3.2创新手法,渗透地域文化于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的设计手法通常是用材料与色彩来表现的,因此,凡是具备地方文化特色的图案、纹样等传统设计品均可作为室内设计的参考。然而传统材料以及传统的单一色彩的设计手法都有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在新时期的设计体系下,往往不能达到设计趋势的要求,若是简单地为了追求创新,而过分迎合新时期的设计理念,虽然在设计中添加新元素,但是设计师的思路仍是按部就班,使得设计毫无新意,这也是不可行的。这样就要求设计人员因地制宜选取室内装饰材料,在装饰过程中合理融入地方特色,并使材料生态化(即材料无污染)。色彩的合理运用是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古代,色彩是地位的象征,具有重要的阶级性。设计师在色彩运用方面,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对色彩进行大胆尝试和搭配,通过各种色彩搭配手法,营造出具有设计感的居住空间,将地域文化充分的与设计理念相融合,实现室内实际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同时,要加强室内设计国外文化相结合,在满足传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用户的个人审美观和价值观,借鉴国外的流行元素和设计理念,更好的满足用户的精神文化追求,实现室内设计的国际化和创新性。地域文化对于室内设计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具有重要的意义。室内设计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充分尊重时代发展特点和用户的个人审美观、价值观,形成科学创新的设计理念,实现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 环保关联物质保证书

★ 室内设计论文

★ 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论文

★ 室内设计教学论文

★ 人文情结室内设计论文

★ 商场的室内设计探讨论文

★ 环保论文

★ 民国风格对室内设计的借鉴与启示论文

★ 绿色室内设计的原则与开展策略论文

民俗文化与室内设计 篇3

一、学校表层文化建设——和谐物理环境,形成文化暗示

学校借助校园改造工程的开始,进行校园文化策划,打造秀外慧中,特色明显的绿色校园。学校以西禅古寺后山遗址龟岗南北延长线为中轴,先是中国古代庠序的布局,突出对称和谐之美。东西分别为教学区与运动区,中片为文化功能区,普植桂花取折桂登科之意,院士路、博士路贯通南北,体现我校科技教育的特色。以象征新锐人才展翅高飞为代表物的雄鹰除了被设计成为校服标识的一部分外、在学校的校门、墙报栏、围栏也处处可见。步入校园,雕塑、花坛错落有致,荷塘、喷泉逸静优雅,小桥、凉亭搭配和谐,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清新宜人的水墨画。在校园内有一座古树葱笼、别具景致的山岗,它就是四中著名的龟岗。广州四中利用龟岗和西禅古井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背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龟岗上添上山石、流水,修起了清朝道光秀才陈其锟的题字,按原型重塑了石龟头,修葺了绿瓦亭,在岗上竖起了文字简介,重塑了龟岗的历史风貌。同时把它作为爱校强区教育的活教材,通过校史知识讲座、西关民俗风情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和校本课程教育,激发了学生对西关悠久历史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爱我四中爱我荔湾的情感。

二、学校中层文化建设——以制度、课程为载体

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我校在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管”与“理”并重,赋予制度以精神文化的色彩做了大胆尝试。一是在制度中突出学校的目标追求、价值观念,让学校师生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二是建立和完善规范、民主、精细、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用领导干部廉洁公正的人格力量和勤勉敬业的模范行为来凝聚人心,用教师群体和谐团结的人际关系来激励人心,用党政工团多办实事的真情实意来温暖人心,努力使学校管理制度适应师生发展之需求;三是引入了项目管理机制,全面推动学校内部的层级管理由单向封闭的多层级宝塔结构向扁平式的自我管理体系转变,学校整体运作在适当的监管下,充分发掘人力资源优势,体现出自主、自动、自为的高效性。

打造特色课程,培养特长人才。学校是利用课程育人的场所,所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设特色课程体系。我们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立足校本,科学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在高质量地实施必修课的同时,适应性地开设选修课,个性化地创设校本课程,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重视蕴藏于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中的隐性课程的建设。我校目前开设了团体心理游戏、课本剧的编写与表演、中国象棋与博弈论、中国旅游常识、电影特技中的物理知识、兴趣交谊舞、日语初级班等26个极富特色,颇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

三、学校深层文化建设——凝练学校精神文化,构建滋养师生精神的文化场

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我校将抽象的学校精神物化成具体的、显性的“校歌、校徽、校色”等校品系列,使学校精神为广大师生所理解、感化,进而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广州四中校徽简约而意味深远,由经过艺术变形的“4”和“中”构成一艘抽象的帆船,寓意着四中学子扬起青春之帆,在知识的海洋中劈浪前进,用最坚定的意志勇往直前、追求真理、博学多才,成为一专多能之新锐。四方者,纵横万里、博采众长。具体表现为用最宽广的视野把握时代,忠诚祖国、胸怀人类,成为兼济天下之栋梁。广州四中校色是紫蓝色,紫色代表高尚、改革,蓝色代表和谐、理想、传统,紫色和蓝色体现了四中教育教学注重传统,重视德育,追求创新,讲究和谐的特点。紫蓝色成为广州四中学生校服的主色,校服胸前是一只抽象的雄鹰,寓意四中学生蓄势待发,展翅高飞,与校徽配搭的校服图案寓意“乘风破浪会有时,展翅冲天在今朝”。

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确定了具有四中特色的校园文化核心——“崇礼明德,日知日新;重道尊贤,亦师亦友;治文学理,求美求真;强体塑艺,且刚且柔”。

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 篇4

目前来讲, 大江南北的设计师风格都一样的, 不同的就是大小空间的不同。从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知道什么是室内设计, 还是从接触香港的设计而来的。最早的是室内装璜, 那个时候基本没有什么空间上的改变。随着发展, 我们今天有了室内设计、室内装璜设计等多种多样的称呼, 但是政府没有给这个行业正名, 这难免带来了一些问题。

1、室内设计的新地域主义趋势

设计界提出的新地域主义, 是相对于传统的地域主义而言的。它着眼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 关注日常生活与真实亲近熟悉的生活轨迹, 提取文化中更本质的东西, 致力于把当地文化用先进的理念表现出来。

2、室内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在设计中主要表现在人性化的设计方面, 就是要设计出更符合人性、使用更便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这是现代社会设计师的重要目标。人们希望能够在公共空间里得到更多的人性化关怀, 在私人空间的家里生活得更为舒适和放松。

3、原创设计

设计是一个职业性很强的学科, 他要求大家不断更新自己。无论对设计的创意、空间的理解、空间的整体把握、文脉的理解、美学等等综合知识修养方面, 应该说暴露的问题就是缺乏设计的个性, 设计的原创性比较匮乏。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浮躁的心态, 而且是经不起推敲的拼凑的借鉴形式。我们不能永远按照这个模式的发展去走自己的设计轨迹。非原创性的作品确实他冲击着作为我们室内设计文化整体的形象。也直接影响我们设计领域的健康发展。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具有新低于主义, 具有人文关怀的原创设计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入手进行突破。

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类思想的产物, 是精神文明的体现。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 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 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 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 强调事物各方面辩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 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 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我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 是原始质朴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意象思维。中国的意象思维着重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域中去把握真理, 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 它显示出了活泼不滞、长于悟性的特点。思维方式转化到设计上, 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 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 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 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

2. 运用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 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 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 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这些传统符号既有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 也有古代传统图腾纹饰, 以及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 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我们应该用今天的设计语言诠释与重现这种完美。在当代, 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 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 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一般的运用手法有:

第一, 抽象简约。这种手法是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局部, 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 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 使传统的儒、道、禅中的某一种文化, 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上, 得到延续与发展。

第二, 符号拼贴。其特点是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构件加以抽象、裂解或变形, 使之成为某些典型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 并在室内元素中拼贴运用, 从而使新与旧、今与古带着某种联系。

第三, 移植与嫁接。即对儒、道、禅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 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现代设计不仅要让传统艺术和文化在各方面得以运用, 还应该结合现有的技术与工艺对传统装饰艺术进行延伸与拓展。

摘要: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 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 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文章从思维方面的借鉴、运用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方面为着眼点, 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地域主义趋势,原创设计,室内设计,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万书原《当代西方建筑美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2]《装饰》2001年第一期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 篇5

班级:建筑09-1班学号: 姓名:

日期:2013|3|10

摘要:从明清时期的中国到现在的中国,随着其发展,各类型建筑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改善了大家的居住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中国这么大的领域内,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建筑特色越来越不鲜明,由中国地域特色的建筑却很快被拆迁,损毁?我们能不能采取主动措施减少城市文明的继续破坏,我们中国的建筑文明是否能延续传统文化特色并紧跟现代潮流,本文主要介绍了王澍带给我们对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王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

说起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不得不聊起这个人:王澍

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虽然我没有身临其境的体会过他的建筑,但是他的《设计的开始》却让我受益匪浅,他建筑的特点:中国造园式现代建筑。

在建筑师同行里,王澍被公认是最有中国文人气的。而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尖锐看法的人之一。王澍在中国建筑师中的名气,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另类。他是把建筑带入大学的引路人,但他又一直表现着对于庙堂规则的不屑。当年,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他对着老先生说,“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

但是,就是这个看起来有些狂妄的建筑师,一直以来却又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术之根。他把中国古代“造园”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代建筑。在别人看来,王澍已然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代表,很多人把他的作品当作某种形态的哲学表现去关注,而他自己却只是用古代工匠的手法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

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宁波美术馆—1 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术殿堂。

宁波美术馆—2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美术馆。据了解,该馆总投资1.2亿元,分大小展厅9个,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1万平方米,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由宁波航运大楼改建的宁波美术馆。在长宽各4米、高1米的红砖展台上,六只模型演绎着整个设计的过程。而看上去,这些美术馆的木制模型比老的航运大楼更像航运楼,一些标志性的符号,譬如码头,不是被抹去,而是被强化了。在王澍看来,码头是宁波这座港口城市最有活力的东西,体现着城市生活的延续性。

宁波美术馆—3 宁波美术馆的前身是宁波港客运码头的候船大厅。如果鸟瞰这座建筑,它的外观依旧是一个线条和结构都极为简单的长方形盒子。

要说在这样一个乏善可陈的结构中再造艺术风格独特而又极具实用价值的美术馆,实非易事。然而,就是在这个被废弃的庞然旧物上,建筑师王澍挖掘出了他的艺术空间。

外立面的木墙和钢柱,色调单纯,尺度超常,带给你视觉的冲击和不同凡响的感受。整个建筑的体量在浑然不觉中增大了许多。光线的介入是打破单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让不同材质更显柔和协调的一个手段。干净的线条,简约的色块,光的参与,影的投射,人的渺小感„„这一切竟让你凝神无语。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宁波美术馆—4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如果亲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廊道,你会发现“木墙”原是一扇扇通高的“巨门”。在许多扇门板的脚下,细心的你还会发现长长的插销,当你得知这些“巨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另有一番惊喜。二维的平面转而成了通向另一个未知空间的通道。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间的创造往往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阅读来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的知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完成的。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店铺的“门板”,此意象不妨看作是对宁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的一种暧昧的隐喻。这种“文脉主义”式的解读,使这个实体空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1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王澍在该校象山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带入当代建筑,以达到平衡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甚高大的山的目的。

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2 一个外来者对象山校园的惊奇,一定是从大门开始的。象山校园的大门不是“门”,而是“墙”。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然延伸,墙身矮得经常让人有翻过去的冲动。但这是一堵砖砌的墙,那砖也不是普通的砖,而是从乡下拆房现场收上来的老砖。

这座带着时间的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

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都会讲究一个势。第一期完工的建筑是教学楼等公共建筑,在山的北面,地势是北高南低,北边的房子要高,这是一个合院的基本语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3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你知道,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来。”他说,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运用既实用又富有趣味性。在每一个“合院”中,王澍都利用石头基座等营造出地势落差,造了很多“下沉的院落”。这些院落的灵感来自传统建筑中的“天井”。院落种着葱翠的树木和修竹,地面是古老的青砖,青砖的缝隙里长着很多青苔,踩上去滑滑的,心里却有一种沉沉的踏实。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4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王澍把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王澍说,等树长大,学生们会在树荫下看书。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在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的,但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在现代建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5 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交接,普遍种植的燕麦增进了环境的“中国”品质。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小差异,较之文化之间的差别,更能赋予环境乡土的特质。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下塑造着淡远的荒疏。这是有节制的荒凉,有别于日本式园林的无所不在的精致,是地道的中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这一点,在王澍不乏诗意的自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读到。

宁波五散房---画廊

五散房是5处小公建,一共才2000平方米,是一次小实验。五散房分为茶室、画廊、咖啡厅、管理用房等。分别用了5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

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

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入;

总结:王澍秉持着将地域文化即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并创新,建筑师又是文人,中国文人看待所处世界的“观点”,一个人与自然生态相互平衡的位置。

我们要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我们期待着属于自己的舞台„„

参考文献:

■《设计的开始》王澍

■ 《三联生活周刊》总364期(2005-12-12出版);

■ 《时代建筑》2005年第4期;

艺术设计与餐饮文化 篇6

在当今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的都市中,心灵的回归是每一个人的追求。人们需要一个自由、惬意、放松、又不失品位的一个憩息地,停驻脚步,远离都市的喧嚣,看着迷人的景致,嗅着淡淡的花香,聆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品味着可口的美食,回忆过往,寻找触动内心深处的感动,追求桃花源般超然世外的情感意境,享受人生的美好时光。

……而如何创造出这样一个心灵港湾,是设计师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餐饮空间“主体体验设计”的概念

谢佐夫在《体验设计》一书中讲到:“体验设计”是将消费者参与融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

任何一种互动体验都是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餐饮空间中“主体体验”就是顾客与就餐环境之间的一种互动行为。“主体”包含广泛,可以是顾客、经营者、或设计者本人;也可以是功能、材料、结构、工艺、风格等;还可以是某一设计要素如民族文化、历史故事、情感回忆等。赋予餐饮空间以某一种或多种特定的文化主题,结合一定的艺术设计手法和物质技术手段来完成对于空间的塑造,强化空间的主题思想,带给顾客独特的就餐体验和文化体验,使人们在视、听、触、味、嗅觉得到充分的享受,产生某种情感共鸣,最终成为餐厅的特色标签,进而刺激和推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高餐厅的经济效益。

“主体体验”式餐饮空间的特征

1. “以身体之”—自然性的“物理空间”场所

进入一个餐饮空间,首先传递给人的就是自然性的理性信息,如功能、材料、工艺、造型、色彩、使用方式等,这是设计空间存在的基本条件,同其他建筑形式一样,餐饮空间是由钢筋混凝土、木材、石材、砖瓦等材质围合起来的物质空间,建筑的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围合性的安全场所,满足人们的各项饮食、休闲等行为活动。

2. “以情感之”—人性化的“情理寄托”场所

“一件艺术品总好像浸透着情感、心境或供它表现的其他具有生命力的经验。”情感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桥梁。好的设计会给人带来归属感,许多餐饮空间都提倡和追求给顾客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这也是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求”以及“尊重的需求”在餐饮空间中的表达。

对设计师而言,设计师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作品中,让餐厅所富有的人情味和文化内涵来触动使用者,以形态、功能、材料、色彩等构成为切入点,营造轻松、愉悦、富有情趣的环境氛围。同时,对于餐厅的经营者来讲,餐厅应该具备系统化的管理系统,提供个性化服务,培养服务人员在专业服务和礼仪的基础上,增加情感的元素,从服务态度上的审美赢得顾客的心。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到一起,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达到空间、人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讓顾客在细节中体验空间感情的细腻,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 “以心验之”—社会性的“事理交往”场所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究“情”字是中国人的一大特征。“关系”作为一种隐性的社会制度,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从社会交流的的角度来讲,餐饮空间不仅仅是一个解决口腹之欲的场所,而更是“一个因为共同的饮食行为,来实践愈来愈重要的不可间断的私人交流!”的场所。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通过人们的交往,潜移默化的将思想、技术、行为模式、制度、宗教礼仪、社会风俗等等代代相传。餐饮文化作为生活之本,不仅起着文化的传承作用,同时也提供了人们沟通情感,交流思想的场所。

结 语

随着“娱乐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餐饮空间遍地开花,“主体体验式”的餐饮空间设计旨在利用文化嫁接的方式力求将食物、服务与个性化的就餐方式以及空间的装饰氛围相结合,提倡“以娱进食”的体验式餐饮模式。对于设计师的要求则是在在设计过程中将个人的生活感受、审美品位、文化内涵各方面的因素融会贯通后,运用现代表现手法通过色彩、陈设、材料、造型等形式的灵活运用,使顾客在视、听、感、触、味、嗅觉各个方面的体验享受达到极致,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品位,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

浅谈室内设计与传统风水文化 篇7

我们认识到, 随着社会地发展, 人们在重构未来的文明时, 能够理智地重新审视迄今为止由人类自己一手创造的文明之得与失、功与过, 从而引发深刻地反思和研究, 在今天, 它已经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建立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关系;建立生态原则下的生活秩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同时, 这也成为室内设计文化发展的历史性目标。

这种发展是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中心建构的。是以艺术和技术手段表达, 甚至可以说是以技术表达艺术的生产活动。研究其根本, 技术成为准核心。但是, “技术”从诞生之日起, 其本质就具有“反自然”的特性, 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方法和手段。所以这种特性与我们在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系相违悖, 我们从各个思想意识流、文化体系中进行挖掘, 发现中国传统文化——风水学说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风水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悠久, 密切影响、关联着人们生活的方式。它是早期解释、组织、协调人们生活、生产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体系。风水学说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易经》、五行八卦等发展而来, 博大精深, 倍受历代学者关注。

风水学说涵盖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景观学、规划学、环境艺术、建筑学等多个科学学科。讲求天、地、人之合, 讲求人与自然共生等观念, 深刻影响各个行业。而对室内设计的影响更为显见。

人类生存的基本行为之一就是营造居住环境。从渔猎文明时期的山洞, 到农耕文明时期的房舍, 再到工业文明时期的楼房, 无不体现这一最基本要求。而形成的居住文化则是历史发展的长期积淀, 但作为衍生居住文化构成的重要脉络之一, 并且深刻影响人类这一基本行为的传统思想, 直到今天依然那么重要。如果科学的看待风水学说, 抛却迷信成份, 则会发现这一文化体系与设计的深刻关联性。

居住环境, 风水学称之谓“宅”, 并对这一概念有着合理而科学的论断, 《黄帝内经》讲:“宅, 择也, 择吉处而营之也。”道理平和而浅显, 富于哲理。吉处, 是指阳光明媚, 风和通畅之处, 使人心情愉悦之处。“宅是外物, 方圆由人, 有可为之理, 犹西施之洁不可为, 而西施之服可为也”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 则精辟地说明了营造方法。而《释名》一书中, 对“宅”的概念引伸到人性论、本体论的高度, 从这一层面上全面科学地进行了阐述。“夫宅者, 乃是阴阳之枢纽, 人伦之轨模, 非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宅者, 人之本, 人以宅为家, 居若宅, 则家代昌去”“人因宅而立, 宅因人得存, 人宅相扶, 道天地, 故不可独信也。”从这些论断中, 不难发现, 风水学以科学的方法独到地对室内设计中居住环境这一与人相关联的源体做出了合理的概念定论, 成为室内设计学科体系中的理论源头。其科学性是不言而喻的。

风水学对今天的室内设计发展目标有着先知的、合理的论证, 并且繁复错杂, 较为全面, 概括起来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二点, 那就是“气”说及“顺应法”。

中国风水学说中, “气”是主要内容之一, 延引今天的概念, 则是论述空间、环保等概念的载体。

古人有言:“风水以气为”, 气是精华。郭璞《葬经》曰:“气乘风散, 界水而止, 人聚之使之不散, 行之使之止, 故谓之风水。”根据关于风水学的资料文献及现代科学理性思想去解释“气”, 似乎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空气及辐射, 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讲道:“气, 云气也;云, 山川气也。”郑玄注《礼记·祭义》曰:“气嘘吸出入者也。”《大戴礼·四代》曰:“食为味, 味为气也。”“山水者, 阴阳之气也” (《春囊海角经》) 。又如结合物理科学而研究, “气”的辐射性是基本性之一, 古人有阴气、阳气之说, 阳为太阳, 气受太阳照射升温为阳气, 这种阳气的概念是以太阳辐射的概念而建立。二是“场”的内容, 属于心理范畴, 也属于物理“场”的概念范围, 这是古代先哲门根据自己对环境的感知和经验积累形成的。

“气”的理论对室内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 “气”强调阴阳二气相调、平衡、平和。从另外的视角去看, 这应是较早提出“生态、节能、环保”概念的理论体系。同时, “气”讲求气需旺、气易聚、气易清、气忌阻, 这是要求室内设计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美学概念、营造形式、创造风格统一、视线通达、流线合理、布局完整的完美室内空间。

顺应法

中国古人历来非常尊重自然, 尊重现状, 不轻易征服、改造。当然,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如儒家、道家等学说有着深刻关系。同时, 这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概念也在风水学中表现着很深的印迹。《周易大传》曰:“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天变, 人亦效法天而变。”这些都是讲求顺天应地, 顺时应人的共生理念。

笔者认为, 设计可从三方面就这一概念认识、理解。第一, 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对自然界的无限索取, 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枯竭 (Poverty) 、环境污染 (Pollution) 、人口爆炸 (Population) , 如何面对这一严峻现实, 不但政府、专家、学者在研究, 我们设计师更要加入进去;第二, 以人为本。无论是那种环境, 营造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所用, 为人而服务, 故而设计应以人为本, 创造和丰富空间;第三, 尊从地域文化。在不同的地区、本土聚落和原住居民在无意识规划、营造下, 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土发展与原环境平衡协调的室内设计文化体系, 应予以尊重。

风水学对室内设计的方法、方式也有着较为全面的论述, 涵盖范围极为广泛, 综合天文、地理、技术、材料等很多方面学科, 并以人类心理活动及行为规范方面进行的论证总结较多的应用到今天的设计活动中, 例如“禁忌”学说。

禁忌风水之说是出于人的求生本能, 趋吉避凶。本是一门科学, 然而由于对自然的未完全认识, 而把一些未知领域归于某种

室内装饰材料和构造的创新

徐胤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摘要:传统装饰材料的选用和处理手法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变革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同时新型装饰材料也在飞速的推陈出新中应用到我们生活空间里。目前常见的室内装饰材料的造型创新处理手法突破传统装饰材料常规法、多种传统装饰材料组合法;借用非装饰性材料的装饰功能法、启用新型装饰材料方法等。

关键词:装饰材料;处理手法;造型创新

从古至今, 装饰室内环境都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视的一部分, 目的是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功能要求, 又符合人们精神、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 装饰材料无疑是这项活动中的必要条件。从二十世纪初期包豪斯运动开始, 注重功能性、提倡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标准的现代主义风格逐渐成为设计思想的主流, 至今室内装饰活动仍受其影响。现代主义装饰在造型元素和表现形式上是以能够工业化方式批量生产为原则, 具有次序、规律、整齐、统一等工业社会特征。上世纪70年代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多元化, 大众开始追求具有装饰性母题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于是传统的装饰材料和处理手法开始通过各种改造和创新, 利用解构、错乱、变异、标新立异、挪用、元素变形、情景化等手法创造出不同文化氛围的空间效果, 迎合目前市场的需求;同时为追求不同风格特点的视觉空间, 新型装饰材料和非传统意义的装饰材料也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应用到生活空间中。

1.传统装饰材料的造型创新

种类繁多的木材是传统装饰材料之一, 也是用途最为广泛的传统装饰材料之一, 其自身表面纹样、颜色各异, 根据不同种类的品质和特点用于不同的装饰位置, 常见的构造形式有装饰元素构件、不同类型的家具和室内空间隔断, 三者通常是独立存在于空间中并各司其职。Song颂是位于北京世贸天街地下一层的

神秘力量, 形成迷信。对其进行科学的认识分析, 不难发现, 由于迷信而在风水学中产生的较多做法和禁忌, 有的极具科学性。如最古老的“土禁”三说, 讲地是新居不易立即入住, 这完全符合现代居住科学 (因新居有许多危害人体的微量气体, 散发潮气等因素, 影响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如禁忌入口门户直对房门 (原为“漏财”之说, 实为强调私密性) , 还有如卧室不宜横梁压顶 (可减轻心理压力) , 床头不宜向西 (可避免西晒和与地球磁场不符) , 床头不宜正对镜子、不宜靠近窗户、不宜正对房门等等, 诸如此类, 都是充分体现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当然, 其中真伪是以科学的态度为依据研究辩证的, 需要更多的设计者去发现, 去完善, 去验证。

国际主义风格的室内设计犹如飓风般席卷世界的时候, 以西方美学的观念来评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是不可思议的, 背弃观念犹如东施效颦, 结果可想而知, 说到底室内设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是关于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人与人关系的总反映, 不同地区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能力、方式和民族习惯。我相信谁也不会否定传统风水学说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而如何把传统风水理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 研究在21世纪文化转型期的室内设计文化, 使室内设计理性重建, 思维改变, 观念更新, 认识深化及设计表现变革等学科性变得更加科学性, 显得非常重要, 其意义则是非常深远的。

一家音乐主题餐吧, 它虽然选用了传统的木材为装饰材料, 却把木材常见的三种构造形式融为一体, 整体的装饰造型使偌大的空间变化多端。大量木材把墙面和地面巧妙的联系起来, 各种曲线形木板错落不齐的罗列在一起, 打造了丰富的阶梯式田埂状立体空间, 在“梯田”的空隙中设有多个开敞式的空间, 同时用黑色的吊顶和地面凹陷的格子, 结合可调节强度的灯光表示空间中融入了代表了天空土地的自然元素, 木材的原色使整体氛围在音乐的衬托下更加亲切或惬意。这个场所的木材选用在这些装饰功能以外, 还有吸音的功能性考虑, 这些看似随意的凹凸木材的处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声环境。有趣的装饰造型、丰富的光影变化、相对私密或开放的空间不仅打造了一种符合场所功能的氛围, 还起到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挪用梯田、天空繁星、土地等自然元素到室内, 情景化的装饰材料构造手法在这个音乐主题餐厅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北京环碧堂画廊的二层走廊装饰构造手法与Song颂的处理手法相似, 同样是板材, “波浪”这一自然元素起伏的线条, 不是罗列而是竖向带有间隙的排列, 外表不是选用原木色而是白色烤漆, 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划分了画廊二层室内各个功能分区。它打造了另一种氛围空间, 这流动性的表现形式在欣赏的步伐间充满了幻想般的浪漫, 犹如我国传统的游廊, 但又不是欣赏廊外的风景而是被游廊自身的魅力所吸引。

红砖是应用广泛的另一种传统建筑装饰材料, 以粘土, 页岩, 煤矸石等为原料, 经粉碎和混合捏练后压制成型, 再经干燥后在900摄氏左右的温度下以氧化焰烧制而成的烧结型建筑砖块。传统应用范围主要是建筑的立面框架和地面铺贴等位置, 但用红砖做装饰造型或家具造型听起来无法想象出装饰效果。在北京的清水会馆, 设计者把红砖的内涵品味发挥到极致, 普通的红砖作为建筑和装饰于一体的唯一材料在千变万化的造型中营造出一种次序感很强的生活空间, 庭院里所做的假山、叠水、廊中借景等把中国传统园林意境表现的非常到位, 同时部分圆顶造型、

中国的风水学说, 源远流长, 以数千年的历史风尘铺就诸家学说, 虽杂说繁多, 也有封建迷信和形而上学, 但也极具科学性, 并且以它独有的理论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灿烂体系。笔者亦是风水学说门外汉, 行文量字亦不敢妄提八卦、四象太极两仪, 但风水学说作为一门环境科学和环境艺术, 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和分析。当我们在痛苦的思考、困惑的徘徊中寻找设计的出路时;当我们面临文化殖民主义时;当我们证明西方某些艺术大师如毕加索等也要学习中国的文化而洋洋得意时, 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 设计的灵魂到底是什么?从精神领域或者更深的层面上看待这一问题, 这也是我们从另一角度而要惊醒的重要课题之一。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点浅薄的“风水”知识, 而是“民族的, 就是国际的”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背后所面临的危机。

摘要:21世纪的室内设计学科, 需要全面整合。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成为室内设计文化发展的历史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说为研究这一目标提供了有益的途径。风水学说历史悠久, 其中“气说”“顺应”法, “禁忌”等理论, 深刻影响着室内设计文化的发展。充分研究其精髓将为构筑、整合系统化的室内设计理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室内设计发展,风水学说,气,顺应,禁忌

参考文献

[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2.

民俗文化与室内设计 篇8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作为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 是人类最广泛的活动之一, 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 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和参与。奥林匹克精神已经超越体育运动的范畴, 成为全人类的一种极为宝贵的精神意志。而设计作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形式, 与体育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到现代奥林匹克五环旗帜在全世界的飘扬, 设计艺术始终和奥林匹克运动互相促动, 充分展示出了它的无穷魅力。

基于体育运动的普及性和覆盖面, 其设计文化的影响也十分广泛。对于广大艺术设计工作者来说, 关于体育文化的艺术设计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机遇和平台。体育设计作品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意义, 同时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有的个性品质。

一、体育“推”设计

现代体育运动推动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体育活动的开展, 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和交流提高的机会。诸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亚洲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城市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等各类综合性运动会的举办;世界杯足球赛、世界排球锦标赛、亚洲羽毛球锦标赛等各类单项运动会的举办;各个省、市、系统、机关、学校等各项运动会的举办等都给艺术设计带来了太多的机遇, 也有力地促进了设计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以及设计产业的拓展。

首先, 体育活动为设计艺术提供了比赛和展览的机遇。每当大型的体育赛事举办, 都会给艺术设计提供广泛的展示空间。从标志、吉祥物、招贴画, 甚至到各种应用设计乃至比赛场馆的建筑设计等, 都会通过公开征集或招标的竞赛方式来获得理想的设计方案。除此之外, 通常还会围绕重要的体育赛事而举办各种类型的设计作品、艺术作品的展览活动。如2008北京奥运会前后, 围绕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各类设计比赛和展览活动可谓层出不穷、举不胜举。

其次, 体育为设计构建了交流发展和切磋提高的平台。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重大赛事活动的会徽、吉祥物、招贴画等的征集, 一般都会引来海内外设计师的广泛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征集, 北京奥组委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作品1994件, 在这些作品中, 有的来自世界著名的设计公司, 有的则是享誉全球的设计师, 他们中间有的曾参加往届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国际重大赛事的相关设计。2010年在广州举办的第十六届亚运会和2005在南京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 也分别收到海内外设计师和社会各界的应征作品2555件和1304件[1]。设计师们对运动会的重要设计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在这些由体育赛事构建的设计平台上,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历的设计师们为了同一个目标, 通过对作品的相交流、相切磋, 使得不同角度、不同手法、不同风格的设计作品相互碰撞, 有力地推动了艺术设计的发展。对于设计师个人而言, 这是极其难得的参与和提高的机会, 而对于中国设计来说, 这是对中国设计艺术整体发展的有力推动。

二、设计“推”体育

奥运会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强大影响力, 既促进了专业体育运动的发展, 也带动了大众体育活动的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体育运动还只是贵族阶级的专利, 只有有钱、有闲的贵族阶级才玩得起网球、马术、曲棍球、高尔夫球等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奥运会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运动会把“运动的观念”推广到千家万户。时至今日, 体育运动已作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项目得到了最大范围的普及。这其中, 艺术设计的推动作用必不可少, 可谓功不可没。

另外, 体育文化的交流也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日益密切。正如中国古代秦汉体育文化、唐代体育文化的繁荣昭示着国泰民安、开拓进取的社会景象, 古罗马的体育文化显示的也是西方民族勇于开拓、自由竞技的人文精神。现代社会“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在此基础上的更多娱乐、休闲形式的体育项目更是给体育文化带来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值得研究的是, 体育文化对于产品的观念价值的提升作用越来越惊人, 这从近二十年来奥运会吸引了多少观众, 投入了多少资金, 产生了多少名牌、建造了多少体育建筑就可以看出。艺术设计在此过程中, 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可谓是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提升手段。在当代社会, 产品——设计艺术——体育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以服装为例, 体育运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进而对现代服装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运动服上, 随着大众体育时代的到来, 体育运动对服装的影响从运动服波及到了人们的日常着装形式。据研究表明, 人们现代生活中的休闲装即来自于对运动装的再设计, 这一点恐怕无人否认。

三、体育、设计共同“助推”文化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文化迅速崛起, 各种体育产业也从最初的模仿西方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改革开放初期, 西方体育文化以席卷之势冲击着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阿迪达斯、乔丹、耐克等国外名牌主导中国体育市场, 这使得在体育文化的建构上我们处于学习和被动的状态。

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对于体育文化和资本的重视使相关设计产业迅猛发展, 日趋成熟, 建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体育名牌逐渐成为共识。体育服装品牌出现了李宁、邓亚萍、卓夫等成功范例, 各种国产健身器材、体育用品生产基地的建立, 体育休闲模特及服装设计大赛的举办等都表征着中国体育品牌开始走上了国际竞争的舞台。在体育广告中, 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等代言人成为设计的重要元素和内容, 引导着年轻人的消费和追逐 (见图1、图2) 。

譬如在1999年, 安踏公司聘请当时如日中天的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出任安踏品牌形象代言人, 迈出了市场先行的第一步, 知名度及销售业绩迅速提升。从“安踏”孔令辉的“我选择, 我喜欢”, “鸿星尔克”陈小春的“率真自我”, 到“贵人鸟”刘德华的“天地任我行”等, 我们看到国产体育品牌已经逐渐扬眉吐气, 开始与“阿迪达斯”、“耐克”等外国名牌分享广阔的中国市场。

世纪之交, 体育文化中的中国艺术设计更是如鱼得水, 相关设计理念更加普及。不仅是国际赛事, 各种国内运动会也纷纷借鉴西方的运作模式, 在广告设计、吉祥物设计、产品设计上充分运用民族特色为其带来商业增值效应。如在广东举办的中国第九届全国运动会, 吉祥物造型为极富岭南地域和文化特色的“南狮”狮头, 取名“威威”, 象征中国体育事业在新世纪威风八面, 走向新辉煌 (见图3) 。狮, 以其强壮身躯、威武形象, 自古以来就被中华民族视为百兽之王, 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物, 每逢喜庆必舞狮贺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中国舞狮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享誉世界。广东人舞的狮称南狮, 也叫醒狮, 顶生独角, 威猛雄壮, 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独角神兽, 其发源地是广东南海。用醒狮做吉祥物,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远的文化精神, 寓意站起来的东方巨人已跨入新世纪, 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2]。在南京 (“金陵”) 召开的第十届全运会的吉祥物采用中国传统的祥瑞之兽麒麟作为题材, 吉祥物命名为“金麟”, 二者谐音, 构思巧妙, 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对于传统历史文化和传统造型艺术的深刻了解和灵活运用 (见图4) 。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设计更是充分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 如在数量上选取五个吉祥物, 突破了往届奥运会吉祥物的数量。而这个“五”有多重意思, 在佛教文化中, “五”代表圆满, 而“五”也契合了中华文化中的“五行学说” (金木水火土) , 更与奥运标志“五环”遥相呼应, 表征着积极向上的奥运精神和文化艺术理念。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以广州的象征“五羊雕像”为主体轮廓设计, 以柔美上升的线条, 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 构图以抽象和具体相结合, 灵动、飘逸且不失稳重, 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 永不熄灭。吉祥物取名“乐羊羊”, 形象是运动时尚的五只羊, 分别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 组成“祥和如意乐洋洋”, 表达了广州亚运会将给亚洲人民带来“吉祥、和谐、幸福、圆满和快乐”的美好祝愿, 同时也传达了运动会“和谐、激情”的理念[3] (见图5、图6、图7) 。

尽管社会各界对此设计曾有争议, 但重要的是事实已经表明它确实带来了不可否认的巨大商机。据悉奥运“福娃”的相关产品有六大类、三百多个品种, 已经远远超过3亿美元的预计规模。如果每个消费者买一个吉祥物, 其价值的10%用于体育运动和支持中国经济, 毋庸置疑其意义是深远的。当然, 这种全方位的经济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使中国的设计文化彰显于世界, 而且可以与西方设计更好地交流, 从而提高国内设计水平。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许多设计家做出的艰苦的努力和卓越的贡献。无论是运动场馆、会徽、吉祥物, 还是开、闭幕式, 都既有现代感又有民族文化内涵。此外, 还全方位成功完成了奥运火炬、奖牌、舞美、服装、旅游用品、建筑设施、城市景观以及城市规划等相关设计, 展示出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科技或是设计水平方面, 中国都在努力赶超、跨越的新气象, 不仅获得国内的普遍认可, 同时获得了国际的盛赞与好评。这种不照搬国外设计、注重国人理念、融合多元文化、多学科、多专业的设计思想与理念, 为最终实现充分体现奥运主题、功能与景观、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完美结合的设计目标提供了前提保障, 同时也为中国设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信息社会的体育文化, 全面开放的中国设计艺术, 必将给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更繁荣的前景。

摘要:体育与艺术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 体育需要设计来彰显它的文化精神与运动意义, 同时也为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而艺术设计在服务体育的同时, 又借助体育发展、强大了自身。在两者的互动之中, 既弘扬了体育精神又繁荣了设计艺术, 共同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谢燕淞.体育与视觉形象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08 (04) :3页

[2]http://wenwen.soso.com

论消费文化与设计 篇9

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一百年,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了从工业社会初期到大工业化时代的转变。此间, 产品的产量剧增, 种类也愈加丰富, 资本家开始考虑如何将如此巨大的商品销售出去, 由此市场的关注焦点由生产转向了消费。为了利益最大化, 商家使用各种促销手段, 这时候现代设计开始慢慢发芽。设计师们开始有意识的将设计元素融入工业产品的生产和推广之中, 所以当时的设计充满了商业味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拥有消费品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为其功能, 而越来越关注其消费品本身可以带来的精神上的充实。设计是一种符号, 代表了这个时代所特有的视觉标准, 所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消费来彰显自己生活品味, 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同。

在中国, 延续千年的手工商品一直没有被大生产化, 所以消费文化在中国发展缓慢。自改革开放以来, 保守的东方消费观念与现代的西方消费观念进行激烈的碰撞, 而其结果对中国消费文化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

二、消费文化和消费主义

在这里, 笔者首先要区别消费文化和消费主义这两个概念。前者是一种社会行为现象, 体现了当时该社会的人对消费的一种观念和追求;而后者则是西方曾出现过的一种消费观念, 追求奢侈, 盲目的消费, 没有节制的物质上的享受。

英国政治经济学家L.Sklair曾在《全球体系的社会学》中把消费文化等同于消费主义文化。他认为, 资本主义系统的全球化过程中, 决定人们购买欲望的已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因素, 更多的是由文化上, 设计上的意识形态等因素。

而商品种类和消费阶级一般可以分成三个层级:第一层:生存性消费, 食品, 衣服等, 即为底层;第二层:技术性消费, 数码产品等, 即为中层;第三层:精神性消费, 教育, 艺术等, 即为上层。

打个比方, 社会最底层的人因为经济原因, 买一辆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而中产阶级会去买轿车, 并会为挑选一款“极富设计感”的汽车而绞尽脑汁, 因为它不仅用来代步, 更是对自己的品味的一个很直接的体现;富豪们买豪车并不是用来代步, 是用来凸显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三、消费文化与设计的关系

在大工业化的初期, 设计运动充满了功能主义的商业味道。对企业来讲, 最为重要的不是设计能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而是是否可以促进公司的产品的销售。所以, 早期的设计的发展的推动力是残酷的商业竞争,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企业会热衷于推出新的概念产品, 实行“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来保持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苹果公司的SHUFFLE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的变化, 仅仅是尺寸和附加的功能, 但是却让苹果迷竞相追逐。

正是这种消费文化, 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设计的发展。首先, 人们买某个产品不再因为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 更可能因为商家的商业策略, 这造成巨大的社会浪费。其次, 在这种消费文化的驱使下, 大量粗制滥造应运而生。山寨手机就是一个反面例子, 大量劣质的产品, 误导了消费者, 阻碍了设计的发展。

当然, 消费文化对于设计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例如美国的肯德基, 保洁公司等席卷全球, 是美国对外软实力输出的途径。

四、设计的大众文化性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 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很多人认为设计是小部分人的特殊才能, 笔者反倒是认为, 设计是每个人的天赋, 只是设计师具有更高的素养和社会责任。

产品本质上给人用的, 是服务于大众的东西, 而文化艺术又何尝不是。只是不同地区教育水平差距甚大, 导致了小部分人“阳春白雪”, 大部分人“下里巴人”, 而越强调文化的小众性, 消费文化越接近消费主义。

一个国家的文化发达如何, 意识形态强盛如何不在一小撮人的“曲高和寡”, 而是在于普罗大众的审美修养。像瑞典, 芬兰等北欧国家, 全民从小接受设计艺术教育, 培养了个性和适当的消费文化, 这才可以称之为设计强国, 文化强邦。

反观中国, 社会进程太快, 设计教育跟不上经济增长的脚步, 直接导致了设计的种种误区。

五、设计引领消费文化潮流

消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设计, 相反设计也能引领消费文化的潮流。

设计师的任务是努力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引领人们接受积极的消费文化。让人提高自身价值和品味。同时, 设计师应该加入自己的情感, 让人有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

笔者这里所说的设计, 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设计, 而更多是一种文化创意或者服务。关注人的多样性, 关注精神追求, 让设计变成健康风潮。

例如IKEA (宜家) , 它于1943年创建于瑞典, “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是宜家创立以来一直努力的方向。

逛过宜家的人都知道, IKEA倡导北欧的简朴, 环保, 但从不失美感。并且IKEA家具大都使用环保有机材料, 价格相对便宜, 且能让房间极具现代风格。

又如MUJI (无印良品) , 一个日本杂货品牌。产品以日常用品为主, 注重纯朴、简洁、环保、以人为本等理念, 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

MUJI的最大亮点就是其极简主义, 去掉了一切不必要的设计。包括工艺和色彩, 朴素到只剩下原始的材料和功能本身。即便如此, 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材料的运用上, MUJI规定不能使用有害复杂的材料, 倡导人们循环利用, 使得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环保时尚之风, 引领消费者的健康的消费文化。

六、设计消费文化的可持续性

当下, 可持续这个概念被人们反复提起。大到城市建筑, 小到一个文具, 都可以体现可持续设计。

那可持续设计如何对健康消费文化进行引导的呢?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 总结如下:首先, 要树立一种不是为了炫耀等目的而去消费的健康消费观。可持续设计目的是在解决人的生活问题的基础上, 兼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次, 我们要树立起保护环境, 尊重自然的观念。

德国BMW (宝马) 公司, 在近十年凭着自己灵敏的市场嗅觉, 一直致力于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 在它新发布的概念车i8这, 其决心可见一斑。

i8配备的是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采用的是一个三缸涡轮柴油发动机和两套电动机。官方表示, 其百公里综合油耗在3.76L, 同时配合刹车能量回收功能保证更低的油耗和更低的排放。另外, 为了达到更佳节能环保效果, 车辆最大化的进行了减重并配合低功耗的车内电子设备, 车主可以通过车内高度集成化的显示屏实时了解车辆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傅娟.《当代消费文化与酒店设计趋势》.新建筑.2005 (02) .

关于室内设计与民族文化的思考 篇10

中国室内设计作为一个单独的行业从建筑行业中分离出来是在80年代, 在此之前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是融为一体的行业。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成熟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而中国室内设计从盲目追随模仿到逐步回归中国特设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其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人民消费理念的超前化的情况下得以形成。室内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分支, 属建筑设计的范畴, 因此必须具备建筑设计语言和和之高度和谐的特性。因此“个性化室内设计时代”的到来不仅说明我国室内设计理念的重大变化, 同时也是我国室内设计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我长期的教学及实践过程中对室内的设计也有一些心得体会:任何艺术形式的成功都是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发展成熟的, 室内设计不仅属建筑行业的范畴, 同时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屹立在人们工作与休息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之中。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尤其“个性化室内空间”的具体设计方案必须在与国际空间设计潮流接轨的同时, 还要充分地注重本民族文化元素的研究与融入。并提炼与寻找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室内设计的切入点。从现在人们“轻装饰, 重文化”的设计理念中, 我们不难看出现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重视, 在人们经历了一番由经济高度发展而引发的人们心灵枯竭、干涸的体验后要求回归自然和回归传统以及文化的迫切愿望。

中国民族文化是在中国各族人民发展过程中的由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一部浩瀚的史诗, 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集体创造的, 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也是中华民族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历史演变, 民族文化融合, 而且作为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 已根置于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 他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 不仅蕴含各种观念形态还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正因为这些传统文化的特点, 使它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就形成必然的联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又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所以在设计方面做到民族化, 有着自己的优势。许多外国设计师来到中国考察后, 都对中国的悠久、丰富的民族文化而赞叹不已。中国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哲学思想, 它是在归纳、总结后从世界的整体角度解释世界发展的多样性, 这也就和西方分析的角度和个体的关系角度来研究现实, 现代科学的发展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如中国古典小说从把握整体历史局势入手的创造形式与西方从生活片段入手的创造形式是截然不同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特点也正和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谋而合。当代演化发展的一个难题恰恰是如何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把握世界多样性的发展。故而引发了不少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他们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寻找未来的出路。民族的传统特色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的。所以在设计方面, 要想达到设计的国际化, 必须以设计的个性化和民族化为前提.文视看山不喜平, 故而在设计的时也要避免绝对同一化。“越具有民族性, 也越具有世界性”, 室内设计也符合这个至理名言。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中国封建集权专制、中国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影响所表现的是崇尚庄重、优雅的气质, 现代室内设计里各种装饰、造型、陈设等, 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 它们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的体现。这些文化元素已深深埋入人们的意识中, 经过历史的沉淀, 不可回避地显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所以要把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在的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我国古代在室内外装饰设计方面经过长期的实践也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许多潜在的设计元素中可以挖掘并“古为今用”。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五行学说”﹑“山水学说”的伦理秩序思想和哲学思想, 对室内空间布局的美学思想具体形成有直接决定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讲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室内则表现为室外环境引入室内, 将大量绿色植物陈设布置在厅堂。这些绿色植物经巧妙摆设具有美化空间的作用, 并且起到了调节气候、柔化空间的功效, 具有朴素的生态意识。这些理念对今天简约主意的现代设计理念非常吻合。而传统的的阴阳思维认为天地间万物皆由五行而生, 阴阳的对立与统一, “物禁大盛, 盛极必反”, 住宅被视为"阴阳之枢纽, 人伦之轨模"。风水思想更是追求气的流动与聚合, 直则无气, 曲则有意, 确立了建筑坐北朝南、背山朝水为回归自然理想的选址准则, 更是深受中国传统文人笑傲山林隐逸精神的影响。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已走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思想和儒家教义根深蒂固, 以其自身意蕴和文化特质在世界室内设计史上独树一帜, 在室内装饰上则表现为飞罩、屏风、门板、和字画的题材, 净化人的心灵, 宣扬身处世外高于道德的价值人格精神, 室内正厅布局, 家具陈设, 多采用对称形式, 沿中轴线排列构成庄重规整的一面等。

无论是史学、哲学、文学、绘画、建筑还是历史过程的演变都是在继承上的发展, 对于室内设计来说更要在继承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传统设计理念, 它不是断章取义, 也不是单纯的文化元素符号的堆砌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演绎、再创造。植根于中国传统特色和中国当下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要求中将室内设计理念相融。当下我们在把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用现代简约主义来表达人们对心灵回归的愿望时, 也并不是简单的继承, 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当下人们对审美的需求。马克思认为, 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 事物也是在不断的创新, 而事物的创新必定是在传统事物的基础上发展并延续下来的。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无论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再创造, 还是移植于外来文化, 但他们都是在传统基础的再创造。

总的来说, 传统文化思想的思维方式已根植于我们文化创造的意识中, 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伦理观, 人生观, 价值观。它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继承和创新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当一种传统的继承和当代背景相结合时, 就不只是简单的继承了, 它是历史文化的再发展, 是传统文化的现代的演绎, 对于中国室内设计来说就是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照搬照抄不是设计的本意, 我们要用现代的手段来表现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基础, 现代室内设计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是未来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现代室内设计就是形式上的现代和精神上的以传统为基础的创新与特色上的民族, 传统文化向前发展, 将室内设计植根于传统文化中并以当代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审美思想相结合, 最终形成的是传统室内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有自己民族个性的室内设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水平的提高, 必然有怎样的室内设计的流行阶段, 而室内设计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内涵的体现, 室内设计的发展与创新必然将传统文化元素渗透注设计理念之中。因此, 在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 形成具有自己民族个性的室内设计是未来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摘要:传统文化在人的思想上根深蒂固, 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人生观, 伦理观, 这是任何文化继承和创新需要遵守的规律。将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相结合, 创造出有自己民族文化特点的室内设计已成为当今室内设计的主流。

关键词:室内设计,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荆雷.设计艺术原理Ⅱ.2002, 6 (1) .

[2]胡大勇.论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装饰, 2006, (5) .

[3]童军.中国家居设计的传统文化回归.广西轻工业.2008, (12)

[4]杨建欣.简约主义与室内设计.东方艺术, 2004.S2

设计与建设企业的创新文化 篇11

创新文化的设计者一般情况下是企业家天然的合伙人。比如在英国,大约有2/3的设计者是自由职业者,他们单独或者与3—5个朋友一起搞企业咨询工作。与企业家一样,设计者也受制于其有限的资源。但是,设计者与企业家都非常热爱他们的工作;他们之间应该存在,也确实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相互理解的文化背景。

在创新文化建设的期初阶段,的确存在一个基于需要解决图表、产品、数字化、环境方案等方面问题的传统工作关系;但是在创新文化的设计与建设的成熟阶段,设计者是否可以保证自己所设计的创新文化环境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企业家把企业做大做强呢?

大公司实力雄厚,发展企业创新文化比较容易。但是,事实上,根据《Forbes》 杂志报道,全球50%的劳动力在小企业;小企业提供了65%的新的工作岗位;小企业的发展非常需要设计,结果是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过去的10—15年中,在英国设计委员会(the UK’s Design Council)的直接干预下,设计工作受到了重视并且工作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许多设计直接就构成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且产生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那么,设计(者)咨询服务公司到底是如何帮助小企业发展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文化的呢?

创新文化:现代企业创新的重要环境

“要么创新,要么倒闭”,这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Jack V. Matson博士的一句名言。他相信,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说来容易做来难。一个创新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首先需要有一个创新文化环境,然后才有可能创新。早在2003年,英国设计者Fitch研究数据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企业在进行创新与改革的时候,都使用了这样的词汇:与世界创新技术接轨和文化交流。可见,“文化”一词已经变成了创新的一个组成元素。

现在,所有与创新文化有关的证据几乎都来自大公司的研究成果。但是新建的公司一诞生,所面临的麻烦就是与同样规模或者更大规模的公司进行激烈竞争。面对劲敌,新建公司必须以创新为中心任务,使你的产品独树一帜、独具特色,才有资格与强敌较量,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分一杯羹。偶尔创新并不难,现在的难点是:如何使企业持续不断地创新、方方面面地创新呢?

Sun公司首席技术官Lou Gerstner,想当年也曾经是IBM的掌门人,在关键时刻,他华丽转身,成了企业创新文化的设计者。他说,创新文化不仅是企业的精神,也是企业的生命。谷歌公司创始人Sergeg Brin认为,坚定不移地、持续地保持创新精神,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就会逐渐培育出一种创新文化。即从公司成立开始,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创新思想、创新理念通过会议、办公室与咖啡屋聊天、E-mail和QQ等方式分享给大家,应用到生产线上、产品上,传承下去,逐渐形成一个创新文化的环境。

就谷歌公司而言,许多灵感都来自创新文化的环境,这个环境出自外部设计者Cliver Wilkinson。他把办公室设在硅谷的谷歌总部的后面,他说服了互联网巨人们:我们一定要远离“被羞辱、失去投票权与被孤立”的工作场地。结果是谷歌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办公室都显示出了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创新文化特色。

英国的Innocent公司设计的办公室,看上去就像一个宽敞而简洁的大别墅,这个环境的作用是可以培育与发展公司的创新能力的。

宝马公司德国总部以及所属的全部子公司的设计者,几乎全部在美国获得了设计奖与创新奖。宝马公司德国总部大楼,外形是汽车过滤器滤芯形状,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汽车公司。宝马公司认为其成功得益于他们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创新文化环境,任何创新思想与行为在宝马都是一路绿灯、畅通无阻的。Chris Bangle是宝马公司的设计处处长,他认为,员工的创新思维是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如何对待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却取决于企业的创新文化环境。一个企业没有创新文化环境,就没有办法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行为的积极性,其糟糕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我近期在德国走访了宝马公司等一些知名企业,所到之处,听到最多的两个词汇就是:创新与创新文化。

筑巢引凤:

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可以吸引创新人才

英国布鲁奈尔大学有一个博士的研究课题,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企业家,研究目的是,对于年轻企业家如何进行创新工作的指导以及如何建设创新文化。他把创新文化定义为:所有员工被鼓励在新产品试制以及客服等所有方面进行创新活动,通过创新促进企业发展。开展创新活动,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那么,第一步从哪里做起呢?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最重要的五个要素是财务、市场、品牌、新产品研发以及网络工程。然而,什么可以促进这五个要素同时发展呢?47%的企业家认为是创新,13%的企业家认为是创新文化。但是,把创新文化与起关键作用的五个要素(财务、市场、品牌、新产品研发以及网络工程)联系起来还比较勉强,因为人们一般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并不涉及创新文化,也没有人认为创新文化是企业成功发展的决定因素。

但是,我们进一步对一些办公室建筑的外部与内部装修的图片进行了询问测试,问题有:你认为哪一个图片是属于最具创新的公司呢?哪一个公司所聘请的人才最具创新意识?你希望为哪个公司工作?所有的回答都是乐意到设计独特的公司去工作。

创新文化环境:不断创新的基础

企业家关注的中心问题包括但不仅仅是办公环境设计的优势。过去有许多企业的办公建筑并不是非常刻意地去设计的,而现在的设计者都是根据公司的产品或者特征而精心设计的。

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威尔士设计咨询指南》的Gavin Cawood认为,传统的设计者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产品功能以及外观进行设计的,而现代的设计者首先是设计一个公司独特的创新文化环境,然后才考虑产品功能以及外观。他进一步举例说明,在一个办公场所里,布置与悬挂着创新的图像与故事,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逐渐形成创新文化环境。所以,一个公司的创新文化环境是其创新实践的基础与自然氛围。而一个企业家的工作就是要建设这样的基础与氛围。这样的硬件设施建设工作是可以在短期内完成的,但是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却是长期的,并且同时需要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这样的制度安排也属于创新文化环境。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会不断涌现出创新实践者,进而产生创新文化的价值与氛围。创新文化比一个创新建议(思想)更加重要,因为没有这样的文化环境,那么这个建议(思想)很难转化为实践。有了这样的创新文化环境,就可以积极应对对手的竞争,迅速而准确地对付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创新文化是孵化出创新灵感的最佳温床,有了创新灵感才会有创新实践。

制度安排:建设创新文化的利器

如果企业活动的初期就非常明确地设计了创新文化,制度安排与资金支持了创新文化,那么它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就是不可忽视的。

创新文化大致而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形因素。比如建筑物、空间、选用的各种设备设施、品牌因素与交流方式,以及产品与服务。二是无形因素。影响力的辐射范围包括内部的品牌创建与创新、对外形象、处事态度、对于员工的创新思想培训、内部交流机制、创新奖励机制、制度建设与贯彻落实、公司层级制度的设计与运转等等。

现在我们面临的难题是,有形因素往往因其显而易见而被忽视,人们对于无形因素又有诸多的争议与讨论,而且我们至今也未能找到一个可操作的秘笈或者什么咒语把有形因素与无形因素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我们讨论的另一个结果表明,设计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是:应该搞一套可操作的、有权威性的、可信的设计指南(手册),解释设计创新文化的价值;也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法,找一个具体的小企业,非常清楚地解释创新文化的价值。

与品牌创建同时进行,设计者带头行动,示范带动大家,创新文化就会由设计变成现实,就能够创造出自己的品牌。设计与创建一个创新文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治标之本,也不是一蹴而就。那就必须是群策群力、虔诚地追求,其结果肯定会形成一个他人不可效仿的比较优势。这就是理想中的创新文化,也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发展战略。

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 篇12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室内设计,融合,分析

1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室内设计的关系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师仅引用现代文化的元素是不够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不应被忽视。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当中,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的享受,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更加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方向。现今国内的部分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完全抛弃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只注重选取现代文化元素及欧美等外国的文化元素,这种做法值得商榷。无论如何,具备悠久历史和丰富广博特点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影响到包含室内设计的诸多方面,不追根溯源、寻根究底,不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文化元素进行室内设计,是很难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的。

随着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室内设计开始逐步智能化、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室内设计作品的现代感和效率,尽管如此,室内设计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在风格、形式、内容等方面,也不能摆脱传统文化的内在影响。广泛应用的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是设计师们完善设计思维与不断创新的工具,在这过程中,作为形式与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一直存在的,也是不可缺位的,例如我国室内设计在空间的把握上,一般都是要强调协调、统一、浑然一体等,这就是受到了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的影响,诸如此例的还有很多。

一旦全面抛开传统文化理念进行室内设计,就会使整个设计作品在风格上难以实现完美与舒适的设计效果,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的关系,实际上市水乳交融、如胶似漆、缺一不可的关系。由此可以说明,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推进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与前进。

2 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1)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形式上的运用。(1)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及专业设计知识对室内的颜色、质感、结构以及格局等给予描述与塑造,以上这些可通过传统文化思想的运用,而使室内设计更加完善。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的文化以及历史底蕴,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创造出符合我国特色的创新性设计作品。(2)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将与设计相关的文化脉络与文化背景理顺,并将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在设计中将其合理地融入,做到“心物交融”。例如传统形式的窗格、门窗在居室装修当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就十分独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例如瓷砖作为现代室内设计当中的常见材料,其使用的背后体现的是历经几千年而沉淀的陶瓷文化,该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通过将有着悠久历史的陶瓷文化通过现代几何图案编排技术充分融入,可以使得设计艺术感更为强烈。

(2)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内容上的运用。(1)传统文化符号内容与室内装饰的完美结合。在文字没有发明之前,人们表达情感主要通过图形符号实现,而这些图形符号在几千年的发展当中,其内容都有所不同。将这些元素符号的内容进行分层和组合,合理地用在室内家具、书法国画、陈设艺术、造型门、传统图案、艺术窗、屏风、隔断当中,能够提升整个室内空间的艺术感。这些元素符号不仅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间接使用,在间接使用当中,采用放大、打散、重组的方式,并通过概括、提炼,采用先进的设计技术、新型的装饰材料,实现室内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的创新。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巧妙结合这些元素符号,采用合理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充分地结合,从而让居室空间有着更多传统文化内容的风格。(2)传统色彩内容与室内设计的完美结合。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将色彩把握好能够有效地提高室内设计的质感与舒适度,缓解居住者的内心情绪。因此,在进行空间布局以及空间组织的设计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到色彩效果作。我国的传统色彩底蕴非常丰厚,不同时期的色彩审美体验会因地理因素、社会文化信仰、日常饮食风俗习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讲,传统红色是最为突出的,中国红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喜庆、吉祥、热烈的象征,红色运用得当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特别是能够在特定的场合进行必要地氛围烘托,从而更好地通过视觉感官来感受热烈喜庆的气氛。而在实际的室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要,对中国传统红色进行调改,以中国红为基色,来设定出更多、更新颖的颜色,作为一种新型的颜色代表,以更好地体现传统文化内容,独辟蹊径,创造非一般的设计理念。

(3)室内设计中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我国历史悠久,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给各种室内设计提供了一座无法估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有着极大的影响,文化是设计的基础,一个设计作品若是没有相应的文化作为背景及支撑,那么只能是徒有其表,相当肤浅。在现代室内设计当中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促进设计和文化的共同发展。我们的创意灵感要来源于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通过现代设计手法的合理运用,设计师们应吸取和提炼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充分地展现出来。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当代中国从事室内设计的设计师们,应虔诚系统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并从中取之精华,活学活用,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合理地运用及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来。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传承本国的文化,使其持续发展,焕发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现代室内设计的质量,使得室内设计的文化感、艺术感更为强烈,从而激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并为之提供一个工作忙碌过后的轻松、雅致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谭秋华.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张轶.传统元素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8.

上一篇:合作创新网络下一篇:船舶液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