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园民俗文化

2024-07-19

农业生态园民俗文化(精选12篇)

农业生态园民俗文化 篇1

9月9日, 2015年“科技+文化”体验商业高峰论坛暨展会在沈阳召开, 零售业大咖在会上生动诠释了当前体验商业的发展内涵和立足点, 以下是中央红集团董事长栾芳的精彩分享。

与时俱进, 寻突破

本着忠于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我们超市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成为新的趋势。现在, 我们有五个生态农场了。一方面是产品的供不应求, 另一方面, 未来人们的生活需求不同于以前的高档奢侈品, 今后我们需要的是安全、健康的食品, 这样的标配就是以后食品中的奢侈品。所以我们进行了第三次创业, 创立了我们东北地区的绿色食品工业园, 做绿色食品加工。第四次创业, 我们创立了新文化产业, 现在我们在哈尔滨有书店、有文化公司、有科技大讲堂, 在北京有国学书院。这四个产业保证了我们的企业能够持续向前发展, 也坚定了我们企业未来20年的发展路程。

从实践来看, 我们觉得这条路还是走对了, 自从2008年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发生以来, 很多专家跟我们研讨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是三年、二年, 就像今天我们站在这里谈未来, 未来的几年可能是很残酷的。

企业是要生存下去的, 大企业转型很困难, 小企业生存也很困难。企业奔未来的路总是不同的, 全国来讲, 商业企业、服务企业等等, 所选择的路都是不同的。

应客户需求, 积极跨界经营生态农业

中央红创业于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一个中央商城百货店, 是靠中央商城信誉之诚打天下的, 在哈尔滨比较有影响。随后我们兼并了很多企业, 又发展了连锁经营。我们的理念是永远的、诚信的, 永远的中央红, 故集团取名中央红。

我们很多的忠诚消费者, 包括VIP客户向我们提出来了不要老向我们推销什么珠宝、首饰、黄金、奢侈品, 品牌。你们能不能向我们提供一些安全的、健康的、能吃的东西?特别是有些顾客提出, 参加你们的营销会议, 但是你知道我最大需求是什么吗?我的女儿要生孩子了, 她要吃什么呢?我儿媳妇怀孕了, 她能不能生出健康的宝宝啊?你们是信誉的企业, 你告诉我上哪儿去买最安全的食品?我的孩子生病了, 老头生病了, 我的兄弟姐妹们突然又病倒了, 怎么病来的这么快呀?怎么买不到好药救他的命呀?大夫说, 与我们吃的有关系, 为什么呀?你们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

恰恰这时, 十年前, 北京的一位专家找到我们, 让我们给他买东北最好的大米。他们说东北五常大米是最好的, 他们想买不上除草剂的大米, 你们能不能帮忙采购?

我们觉得这样的需求, 应该不是很困难吧, 可是结果确并非如此, 十年前、十年后都没能找到。十年后, 我亲自带队找到当地供销社的主任, 让他领着我们到农民家与他们交谈。农民兄弟说, “城里人真是太傻了, 你们到农村看看, 农民还有不上除草剂的吗?不上农药、不上化肥, 那些庄稼还能长吗?农村还有劳动力去拔草吗?开玩笑呢, 城里人太不了解农村了。”

这时候我们才了解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问专家, “你为什么一定要买不上除草剂的大米?”。他给我们讲了食品安全的问题。在中国这块版图上, 污染相对比较少、能生产最安全、最健康食品的, 黑龙江就是最好的地方。这块土地应该会有更好的发展, 选择生态农业, 给子孙后代生产点健康的粮食和家禽、食品和食品的原材料, 能够对我们的后代负责, 否则后代会什么样子?你会观察, 这是十年前说的话, 十年之后, 中国癌症大爆发。你会看到你身边的亲戚朋友一个个的倒下, 最后我们这茬人也会在癌症的路上倒下。

这还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孩子, 我们的子孙怎么能够健康?他们吃什么?看看现在的男孩子越来越柔弱了, 看看现在的女孩子越来越彪悍了, 为什么呢?食品结构安全问题。所以我们本来是做百货店的, 我们那么多VIP客户却给我提出了这样的需求, 这让我们真的很惊讶。后来我们也想了想, 是啊, 我们自己在吃什么呢?我们的员工的孩子们吃什么?我们是开超市的, 我们都卖些什么呢?我们去找了, 我们组织大批采购经理去找最好的产品。

十年前是没有有机生态农业这个概念, 真的是找不到。为了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 我们自己去跟农民合作, 结果在合作的路上, 发现这是一条阳光大道, 所以就一直做下来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五个生态原农场, 从种粮食开始, 一直到现在养猪、养鸡、种有机蔬菜, 但我们不是做农业的, 核心还是要做商业, 把商业做成。所以我们就想锁定忠诚客户, 让他的爷爷和我们绑一起, 让他的儿子, 让他的孙子永远和我们绑在一起。那么这些靠什么呢?

商业多元化发展

发展生态有机农场, 我们来了个跨界发展, 跨界经营。做商业的是坚定不移的, 这叫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把实业做扎实了, 不变是把商业做透、做精, 变化的是那些经营的模式和方法。所以为了保证商业能够有生命力, 我们开始涉足商业模式的转型, 这样我们就多元化的发展了。

走到今天, 很多百货企业受到了冲击, 有些也在下滑, 但是我们百货店效益仍然在提升, 尤其是超市业态, 不仅有了便利店业态、社区超市, 而且还在步步成长。特别是运用科学技术, 怎么将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我们的实践当中去?这一点我们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 而且通过信息化也跟顾客、消费者真正联系在一起。

2014年是中央商城百货店开业20周年大庆的日子, 我们举办了一个“营销冠军前20名”的活动, 奖励不再是汽车、洋房、也不再是金银、首饰、珠宝, 也不是锅碗瓢盆, 也不是人民币。我们奖励你什么呢?奖励你生态油, 奖励你去我们生态农场去认领一头有机生态小猪, 去认领一片三分有机生态的小菜园, 我们只是想做一下实验。

结果没有想到, 反响异常的好, 消费者为了争第一, 争第二, 为了不被淘汰, 就坐在商场里看着收款机, 发现有人超过他了, 他立刻去购物, 就这样, 我们选出20名。结束之后, 我们接上他们全家老小去我们的农场参观, 这一参观, 影响是非常非常之大的。

你需要什么菜, 我们就给你种什么菜, 每周六、周日, 您开着汽车, 全家老小到我们这来摘菜。认领的小猪, 每天网上通过手机拍下来、摄像出来, 小猪在喝水, 小猪在吃食, 小猪在运动场上踢足球。把这些情节都通过互联网反馈给消费者。消费者打开手机一看, 我家的小猪在喝水, 周围邻居就问了说:“你还养小猪了?”“对呀。”“在哪儿养的?”“中央红的有机生态农场”。这样本身就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宣传。

打造会员APP平台, 建立族群生活

很多消费者希望能成为我们永远忠实的会员。因为我们的生态农场只是打样子, 面积比较小, 只有3000亩, 满足不了供应。供不应求, 怎么办?我们就实行了会员制, 现在正在做APP平台, 也在建立一个族群的生活。所以这一群人不仅仅是我们百货店的忠诚顾客, 还是我们超市的忠诚顾客, 而且还是我们文化产业的忠诚顾客。我们一起旅游、一起研讨, 一起交流, 不仅是穿什么、吃什么, 还要怎样去生活, 所以变成了一个大家族, 我们叫乐活大家族。非常兴旺, 现在乐活大家族里已经建立起来了九个部落, 这九个部落是一些爱好者集合在一起, 比如说喜欢旅游的, 我们就创建一个旅游的部落;喜欢唱歌的, 我们创建一个唱歌的部落;喜欢国学的, 我们搞了国学的部落等等, 这些是参与式的。

怎么和我们保持联系呢?必须打造信息化的平台, 现在我们是通过微信群, 大家天天在一起。根据他的需要, 来发展我们的产业, 比如上周有消费者提出子女30多岁就要生孩子了, 他们还不知道怎么保养, 能不能与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尝试着做一次交流, 效果非常之好。

为什么非常好?比如现在的年轻人不注意身体健康, 也不注意吃什么喝什么, 一般都是怀孕后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我们就请了专家、教授来交流。从锁定她怀孕之前的一年吃什么?要有合理的食谱, 要给她提供建议, 然后生完孩子做月子的时候吃什么?生下来的小孩怎么喂?怎么养?吃什么?我们的生态鸡蛋需要预约, 五块钱一个鸡蛋, 可能平时在超市卖会感觉很奇怪, 但是在我们农场是需要预约的。因为半年才有一批, 一个鸡下的第一个蛋是喂婴儿的, 所以第一个蛋五块钱。从第二个蛋开始到第七个蛋, 三块钱, 都需要预定, 所以你要按照你的预产期去定你的鸡蛋等等。

所谓生态鸡蛋, 就是吃我们自己生产饲料的小鸡所产的蛋;我们农场的小猪的水箱房比一些小区的水箱房都要纯净、干净。这就是说我们大千世界是不得糊弄的, 小猪吃什么食就长什么肉, 人们就接受什么, 所以你要让它干净, 喝水吃食都得干净。所以我们小猪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自己种的, 一颗玉米, 一粒黄豆都是自己种的。

文化、科技促进产业升级, 打造闭合产业链

我们其实是打了一个样儿, 现在的产品在300多家超市中只有七个超市卖, 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并不是说我们企业改行去做农业了, 我们是通过以文化兴商, 以商带农, 而且是以科技兴农, 再以农处商, 打造一个闭合的产业链。这样一个闭合的产业链就真正的联动起来了, 就锁定了一批消费者。

我们的目标是从一万个消费者起, 最终要达到一百万个家庭, 现在在北京就有一大批的会员, 所以我们的有些产品在哈尔滨还不能卖, 直接到北京了, 因为没有那么多, 所以在北京建立了一大批忠诚的顾客。

从商业模式来讲, 我们的体会就是, 如何将文化、科技融合到一起来推动我们的产业模式的发展?比如说我们提出文化的理念, 企业要不要有信仰?我们的企业就是有信仰的, 有道德价值观的企业, 所以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这样你赢得了口碑、你才能赢得了企业的未来。所以消费者下了班开着车, 专程越过其他家的家门去到你的超市买东西。我们觉得怎么把信息传给他们?这就是移动互联网需要做的。

今天我想听听各位, 行业的专家们、精英们都说了些啥, 想了些啥, 设计了些什么, 所以以后是没有传统商业的, 我们这些商业企业如果不变革, 肯定是没有路可走的。近几年之后, 会陆续的受到危机了, 但是想走出去还是有光明大道的。

现在的很多企业家都已经迷茫了, 就觉得现在互联网大佬们天天吵着互联网思维, 天天都吵着大颠覆的时代, 传统企业、实体商业都要完蛋了,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作为实体的企业家, 如果你不拥抱互联网的话, 肯定是走不远的。但是你要记住, 你的本行是做实业, 一定要把它做到底, 做精、做好。怎样用互联网的技术去做?比如我们提出价值理念是为了孩子们的健康, 做有机生态农业, 生产健康、安全食品, 诚信赢天下, 功德惠子孙。我们提出这个理念以后, 打造一个有信仰的企业。人家问我们信仰什么?我说我们尊天道、行大德, 奉天做善业。因为老百姓说了人在做、天在看, 我们头上有神明。

这些普通的文化落实到现实当中, 就能锁定消费者心, 消费者就会跟你走。所以我们就想如何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打造好平台?把我们的科技融入到农业、以农业来推动商业的发展, 这样和消费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让消费者参与式的做你的会员。

我们不再是消费者的关系了, 不是一买一卖的关系, 这个关系已经升级了, 是什么?是共同创业、共同用户的关系, 我们很认同这些关系, 是互相支持的。你参与进来, 我们尊重消费者, 你参与进来, 我们做, 你来看, 你提出需求, 我去做。比如说消费者提出来, 你们能不能再给我们找一些真正好的俄罗斯的产品?我们现在组织员工, 将来政策好了之后, 很多的进口商品会来到中国。因为我们黑龙江与俄罗斯比较近, 俄罗斯的很多商品确实也很好, 很受欢迎。我们试验卖了一些巧克力, 比如俄罗斯面粉、啤酒, 很受欢迎。这些信息怎么互通?怎么了解?也需要科技, 所以我们实实在在的感觉到, 如果信息能够互通, 实时都能互通, 我们谈判都非常的及时, 省了很多的人力、物力。

中央红集团是靠科技、文化这两条腿走到今天的, 未来能够走出去?我们非常有信心。今年的20年周年大会上, 我们全体员工认识到, 不能在商言商, 我们应该在商不言商。在商言健康, 言你的身体健康、身心健康, 还有灵魂健康。所以对我们的忠诚会员, 不仅仅是向你直接的推销商品那样的功利, 而是让你们和我们一起学习, 一起生活。我们进行了国学的交流、我们进行了养生的交流、我们学“三经”、学中医原理等等都很受欢迎。

2015年我们作为黑龙江省黄金珠宝诚信第一店, 可以说我们没有推销黄金, 也没有推销珠宝, 只是把我们的忠诚会员都召集起来, 向他推荐健康, 推荐健康的时候带着我们的黄金珠宝, 结果卖得相当好。

所以我们就想到了在一个新的时代, 老的商业工作者在用过去老的思维去经商, 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如果换一个思维, 换上年轻的思维, 换上一个跨界的思维, 换上另外一种方法。在商不言商, 不那么功利, 不那么直接, 不那么去推销, 可能效果会更好。关键是你怎么和消费者互动, 跟他联系起来?所以这里就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和平台, 离不开我们文化的传播等等。

农业生态园民俗文化 篇2

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上的口益完备、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影响。“十五”期间,我国启动了“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诞生出一批样板与典型,在不少示范区取得了很大成功。

然而,由于配套机制不完善和技术模式上的不成熟性,中国生态农业在国家整体层次上远未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效果。同时,在面对资源环境挑战等方面,中国生态农业与国际替代农业既具有共同特征,又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本质特征、追求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有质的不同。

因此,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展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对深化中国生态农业科学研究和保障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观念、技术和管理等层面。在观念上,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在具体贯彻生态农业政策时,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仍然注重突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得不到真正保障,做法上实际与常规农业并没有实质性差别。

在技术上,生物性农药、生物性肥料、可控释肥料、可降解农膜等新型替代材料整体仍处于试验阶段;生物防治、水肥联合调控技术、节肥技术、环境自净技术等新技术,还缺乏大规模示范推广,实践中小范围样板示范与治理,大范围

却在继续损害环境的现象还时而可见。在管理层面上出现的问题较多,相关法规和政策不完善,技术规范和生产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管理中形式主义、名不符实等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的重要意义 我国己经加入了wTo,农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农业正在探索一条节本增效和资源环境安全的双赢道路。因此,开展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不仅是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理论探索、技术集成与模式创新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是改善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和农村、农民生活条件等的迫切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现实需求。

理论体系创新 C概念剖析 至今,中国生态农业的科学边界尚不十分明确,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沟通问题,学术界还存在一定争议,相关概念在各阶层的理解还不很统一。国外出现的各种替代农业类型,尽管在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是针对石油农业导致的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因此,国外生态农业的重点集中在资源低消耗、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上,产量高低并不是第一目标。中国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原理,以生态、经济、社会等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起来的多组分、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体系。与国外提出的生态农业相比,中国生态农业不排除人类的能动作用,不排除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学品的应用,注意因地制宜和全面发展,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系统的可持久性,注重中国农业的传统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

品牌农业+生态农业 篇3

2000年,只有18岁的岳纲亮进入淇县宏运化工厂,任职为供应科长。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在事业正风光时,他将目标转向了农业行业,成立了任淇县联发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几年来,岳纲亮多次被市、县政府评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市、县劳动模范。个人事迹多次被大学生村官报、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等中央、省、市多家媒体报道。

淇县联发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7月,位于淇县北阳镇新庄村,注册资金1000万元,社员363户,流转土地3500亩。合作社拥有占地630亩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一个,园区内有年出栏1万头标准化养猪场1个、日光大棚10个、小拱棚140亩、露天蔬菜240亩、良种培育基地190亩,蔬菜年产量达到4000余吨;拥有占地2870亩的绿化苗木基地一个,是一家集畜牧养殖、特色蔬菜种植、绿化苗木培育、良种繁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合作社。2013年,被鹤壁市政府列入鹤壁市现代农业三年推进计划中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先后荣获省级种植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省林业示范合作社、省农业示范合作社、省供销社系统“五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示范社等多项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以来,在市、县、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以社员增收、土地增效为目标,以发展“猪一沼一菜”为重点,以发展品牌农业、有机农业为核心,逐步建设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合作社组建了高标准的农产品检测室,配备了专业人才,并与河南农大、河南科技大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功引进多个适应市场的新品种,注册了“鹤和”商标品牌,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及ISO9001、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正在进行。同时,为了延伸产业链条,围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开发,合作社规划的3000立方米的大型冷库已完成规划,2400平方米蔬菜分拣包装车间也将开工建设。

2013年,合作社积极响应鹤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号召,投资2700余万元,以每亩不低于1100元的价格在京珠高速公路沿线淇县北阳镇段流转土地2870亩,种植了大叶女贞、速生法桐、速生白蜡、垂柳等各类绿化苗木50余万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基地建成后,年可出圃优质绿化苗木30余万株,年收益可达900余万元,可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民种植绿化苗木。

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发展林下种植,以短养长,不但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有效地改善了林地小气侯,促进了林木健康生长,提高了林地生产率,并有效地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基地林下已种植芦笋300亩、白芷200亩,防风200亩。蔬菜600亩,目前长势良好。近日,合作社还将继续在林间种植中药材,种子已经到位,正在整理土地。合作社林下经济的发展可带动当地1000多户参与,户增收入每年达1000多元,并为当地农民创造2000多个就业机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6年5月,在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考核组进驻淇县,针对淇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进行考核的同时,岳纲亮开始学会如何使用一亩田拓展销售渠道。在以往,岳纲亮只能通过自己积累的人脉主动出击,销售合作社的农产品。但当他开始熟悉使用一亩田平台,并通过了实名认证和企业认证后,他的实力也得到采购商的认可,每天都有五六个优质采购商与他取得联系。

截止到目前,一亩田已经为岳纲亮带来了很多采购订单。他相信,生意是靠诚信和热情点滴积累起来的,非常感谢一亩田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岳纲亮认为,对于合作社来说就是建设美丽家园,发展休闲农业。下步,他将结合合作社实际,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生态文化传承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采用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利用3000亩的“天然氧吧”,投资3900万元,聘请河南省工程咨询公司高标准规划建设USR沼气池1200立方米,沼渣储存池1800立方米;智能化水肥调节灌溉中心294平方米,育苗联栋温室5280平方米,池塘2万平方米;鸡粪和秸秆发酵棚、鸡粪加工车间及仓库等共1500平方米;林下蚯蚓300亩,蛋白饲料加工车间、蚓粪加工车间、管理及仓库等共1350平方米。配套主要生产设备42台套,以及供水、供电、办公生活等辅助生产设备设施。在此基础上拉长产业链条,给产业赋予文化的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养殖、种植和休闲旅游协调的综合发展格局。总之,就是把合作社建设成“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典范,是让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所在。

“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真诚期望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多到合作社进行调研和参观,多在现代农业发展上给予更多帮助和指导。”岳纲亮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多人支持合作社的发展。

农业生态园民俗文化 篇4

发展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美学价值,或是生态价值意义都十分重大。正因如此,积极探索北京市都市农业、都市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之途径,以提升和优化镇域产业结构,是北京市郊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比较优势

张坊镇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的拒马河畔,距京城75公里,总面积1524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全镇有15个行政村,11172户,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1.6万,非农业人口0.5万。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7亿元,同比增长16.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亿元,同比增长20%;人均纯收入完成7880元,同比增长5%;税收完成3412万元,同比增长12.9%。开发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北京市张坊镇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区位和基础比较优势。

(一)在都市旅游业发展方面,自然禀赋和人文环境优越

张坊镇地处十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1—4渡,是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节点,生态环境怡人,实属“自然氧吧,生态家园”。以山水文化为依托,山水游系列活动被广大游客所喜爱,而且随着《三国》等影视剧在这里选取外景,罗威等大品牌婚纱摄影公司来这里组织拍摄,使影视外景拍摄、婚纱摄影等附着产业在这里生根发芽。此外,来这里作画写生的画家也呈逐渐增多趋势。这里的山水文化正以其特有的魅力被更多人所认识和接受,口益成为首都市民短期假日旅游的首选和山水文化附着产业的创作基地。同时,张坊镇境内的仙栖洞和龙乡宫融汇了北方溶洞自然景观,是较为典型的喀斯特溶洞自然历史形成的代表,岩溶景观千姿百态,五种沉积类型景致形成于30万年一70万年之间,有滴水沉积、流水沉积、停滞水沉积、飞溅水沉积、水雾沉积,分别以石钟乳、石幔、石塔、石瀑、石镜、石鼓、晶花、盖板等方式存在,而且还有五星峡等地质奇观,具有较高的科普研究和推广价值。近年来,张坊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毗邻中国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区位优势,强化农游结合,依托金秋采摘节,加快以民俗采摘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发展步伐,有效整合了农、游资源,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到目前为止,全镇12个村具备旅游接待能力,民俗户挂牌102家。

(二)在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磨盘柿生产专业镇已初具规模

张坊磨盘柿以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佳而享誉全国。目前,张坊镇磨盘柿基地面积已达1.9万亩,柿树总株数达到37万株,每年平均产量达到500-600万公斤。被国家命名为大磨盘柿生产基地、北京市磨盘柿专业镇、房山区农业标准化基地先进单位,通过有关部门验收,被命名为全国磨盘柿标准化生产基地。这里盛产的磨盘柿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评为绿色食品、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为“中华名果”,并先后注册了“京峪、御贡、张坊”牌商标。2007年,张坊磨盘柿取得了“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三)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底蕴深厚的宋辽文化突出

张坊宋辽古城历史文化遗留再现了宋辽时期特有的历史文化。而且,作为华北地区唯一的古代军事设施,张坊古战道在古代军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宋辽历史文化和古代军事提供了实物和佐证,可以用于历史文化辅助教学,继而以博物馆的形式,将张坊古城打造为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

(四)在环境建设方面,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明显

一是区位优势突出。由于地处山区、平原结合部,张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周张路、房易路、涞保路的翻修绿化,使交通更加便利,环境大为改善,过境车辆和人员数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特别是随着京石第二高速、北京郊区环线的投资投建,将对张坊镇旅游节点建设和吸引客流、引导消费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张坊镇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进而形成人员的集聚优势,为文化创意产品提供消费市场。

二是环境优势得以彰显。为进一步打造发展环境,形成产业优势,张坊镇政府积极争取投资近2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发展环境,加快了发展步伐。08年镇域总体规划修编得到批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心区详细控制性规划修编进展顺利,主导产业“211”调整布局更加明确。综合整治绿化美化效果明显,以三条线为重点治理内容,房易路一期综合整治绿化工程沿线清理砂石场7个,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周张路绿化带加厚补植、密植苗木0.5万株,涞保路两侧公路绿化栽植绿化苗木9.5万株,围绕“三条线”的绿化、美化,加紧沿线村的环境整治和村庄绿化,完成村庄绿化2.5万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41.7万株,增加绿地11.5万平方米,全镇绿化工程总投入达到850万元。

二、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的比较劣势

围绕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该镇把“两带一区一沟”作为重点,两带即从蔡家口至四渡为龙头的一、二、三产相融合的黄金产业带和沿房易路两侧发展商贸服务产业带。一区即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建设城镇中心发展区。一沟即以仙栖洞景区建设为龙头沿千河口至东关上村一条沟。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旅游、林果两大发展优势为基础,着力推进都市农业、都市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立体结构。拟对周张路沿线1—4渡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基地、大峪沟乡村度假区、十里采摘观光带、农耕文化展示区,以及一渡、二渡、三渡、四渡景点及服务区,建设一条旅游黄金线。2008年成功引进磨盘柿冷藏加工项目,两家企业开始试生产脱涩柿和柿子醋,年加工能力可消纳全镇磨盘柿总产量的60%以上,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开发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北京市张坊镇具有着良好的自然、人文、区位和基础优势。但存在的问题和劣势也不容忽视,这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文化创意产业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远远大于文化建设本身。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不少,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投入不足,特别是还没有产业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

(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和规则不熟悉。

主要表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不清楚,把文化发展等同于文化创意,对上级政策掌握不清楚,争取和利用政策支持的方向出现偏差,努力不小,收获不大。

(三)人才和技术的制约。

缺乏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人才,对文化创意的前期挖掘和发展的方向研究力度不够,整体发展处于低级水平,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模糊意识,但缺乏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四)政策和资金的制约。

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资金需求量大,单凭本镇经济实力缺口仍然较大。需要争取和赢得优惠的政策支持,需要不断开拓多种融资渠道和发展模式。

以上因素制约了张坊镇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发展上“有资源没优势”的问题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的战略措施

张坊镇文化资源丰富,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体思路是:以科学规划为导向,以资源聚合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产业实体为重点,加紧制定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加快现有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战略,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通过实施领军人才模式、促进多元融资模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产业基地模式,加快建设与“中国磨盘柿之乡”品牌相协调的文化创意产业架构。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一)抓紧制定发展规划。

按四大文化创意产业区划分,对不同区域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五年发展规划。一是宋辽古城风貌区,二是自然山水体验区,三是地质科普推广区,四是现代农耕示范区。

(二)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利用政府北侧建设用地,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坚持用规划后的蓝图和向社会公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项目,吸引一批民营企业入镇经营,引进影视后期制作、特色旅游纪念品研发、规划包装设计等经济实体,发展影视编辑、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基地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建造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三)营造文化创意产业环境。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建设,营造“引的来,留的住”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和市场消费环境。抓好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将服务作为产业载体、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其他环节链接的中心市场,增强文化创意的生命力,以完善周到的服务争取落地生根型企业,打造产业经济实体。

(四)实施领军人才战略。通过开辟绿色通道,为集

聚产业精英创造更多的条件。结合《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房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的落实,加紧研究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使用、项目立项、政策争取、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最优服务和最大支持,鼓励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继续巩固与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基础,积极引进本土高等学府的学子回乡创业,在小额贷款、政策帮扶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聚集优势。

(五)加强现代科技支持力度。

加快“数字张坊”建设和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网络营销和对外链接,扩大交流与合作的机会,通过信息流吸引创意流、资本流、人才流、消费流,引导文化创意产业趋向,为产业实体的文化创意、文化投资、文化置业、文化经营及文化消费的决策行为架设桥梁。

(六)继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以磨盘柿产业文化创意为题材,研发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提高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营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以旅游产业为载体,进一步改善文化旅游消费环境,使文化创意产品直接转化为商品,在旅游主服务区和众多景点设立连锁销售网点,建立文化创意产品快速入市的绿色通道。

(七)建立多元投资融资模式。

引入民营资本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按照“集体引导、农民自愿、企业参与”的原则,建立利益导向和调节机制,采取农民出让土地经营权和“企业+基地股份制合作”、“股权保底+股份分红+劳务收入”等多种利益分配形式,进一步加大土地等生产资料的集中流转力度,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

(八)提供优质高效政府服务。

农业生态园作文 篇5

农业生态园是一个绿色的植物园,它位于河北省的宁晋县的高速出口三公里,今天就让我们参观这里,

农业生态园作文

到了大门口你会发现几个长方形的立体灯,上面刻着古诗,分别是描写春,夏,秋三个季节的。过了大门口就出现了一个用神态各异的石头垒起来的。它的旁边有一座巨大的假山,从正面看就像一堵墙,从侧面看就像不太细的线,非常值得一看。

说完了农业生态园的外部,该说内部了,有宽敞的草地,草地上有各种各样的花儿,因为我不知道它们的“名字”。所以我把它们称为“无名小花”。草地上有一些小山坡,你们可千万别上这个小山坡,以为山坡上有几个坑,安全第一哦,

小学生作文大全

草地的不远处就有座亭子,想知道这座亭子的名字吗?一会儿再告诉你。要想到那座亭子上去必须经过一条鹅卵小路,后面就是平路了。过了小路就看见一面墙上有一个大圆洞,大概是增加美观的。到了亭子,上面刻着孟浩亭三个字,我猜是孟浩然的亭子。

过了亭子,一直往前走就有一座桥,桥柱雕刻着纹路,桥下就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里还可以见到几条鱼苗,现在是冬季,我真担心它们被冻伤或冻死,还有一片水面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如果没有了水小鱼就等于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它们也就无法生活了,我真担心它们。

生态农业 主导农业生产模式 篇6

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态农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全球162个国家发展生态农业,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比例最高将达到35%。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建设起来的,既促进生态保护又依赖良好生态环境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农经生产经营体系。生态农业包括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所谓绿色农业,是指按照规定有限度地使用化肥、农药、植物保护剂等化学合成物的农业生产方式,产出的是有助于公众健康的无污染产品。有机农业则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也不采用转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前者是要求有所放宽的生态农业,而后者是要求更为严格的生态农业。

痛定思痛,“三高一低”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被看好

20世纪50年代以来,石油农业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致使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化肥、农药等,不仅诱发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还导致粮食、蔬果、畜牧产品等残留的有毒成分增多。就实质而言,这是一场人、社会与自然环境间关系失调的严重危机。痛定思痛,人们意识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起初只是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需求,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到了30至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等地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后,各种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旨的替代农业思潮开始出现。法国、德国、荷兰、英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积极开展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与此同时,日本也提出生态农业发展计划,把重点放在减少农田盐碱化和农业面源污染上。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农业的重要地位。至此,建设生态农业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的共同选择。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积极研究和探索绿色食品生产。

生态农业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农业经济体系转型的必然产物。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由单一向综合,由粗放向集约,由高碳向低碳,由污染向环保,由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综合“质量效益”转型。在必然转型的基础上,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前景广阔,全球生态产品年销售额已达625亿美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态农业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从发展规模来看,全球共有162个国家发展生态农业。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统计,截至2009年,全球生态农业种植总面积达3200万公顷。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比例最高将达到35%。

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其生态农业种植面积600万公顷,占世界总面积19%;中国生态农业总面积约450万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西班牙生态农业种植总面积180万公顷,居世界第三、欧盟第一。

全球生态产品的年销售额已达到625亿美元,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等国消费量较大,产品种类涵盖农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目前,欧盟自产生态农业产品供不应求,有近60%的缺口需要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口,其中阿根廷和中国是其主要供应国。生态农业产品的市场前景可谓越来越广阔。

与常规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5个特点:一是综合性,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全面规划、顶层设计、优化结构,促进各产业间协调发展,实现强农兴粮富民和环境优化;二是多样性,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经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多种优势,促进多样化发展;三是高效性,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质量效益;四是安全性,提高农产品质量,向消费者提供放心、安全的食品;五是持续性,把农业生产经营和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后再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政策扶持,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必不可少

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全球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和主要潮流。新世纪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被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评为“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20个最成功模式之一”。然而,与部分发达国家相较,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仍存在很大差距,各国先进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对生态农业采取积极支持政策,是发挥长效作用的措施。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政策,支持生态农业发展:把发展生态农业资金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实施税收优惠减免措施,对生态农业先进者给予奖励等。在德国,政府建立和实行多种农业生态补偿方式,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直接支付、限额交易支付和直接交易支付等。德国实施补偿方式,大多通过项目对向生态农业体系转型的农场主提供资金支持,并多与相应环保措施挂钩。

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科研和教育,是增强生态农业发展动力的关键。很多国家非常注重以现代科技为依据,密切结合生态农业科研与教学、推广。也有许多大学、科研院所定向培养生态农业科研技术人员。自2002年起,美国政府就实施有机农业研究和推广计划,2003年以来的10年间共提供经费9300万美元,资助重点包括有机农业环境及效果、有机农场生产与社会经济状况、利用田间试验方法鉴别有机产品特点等。

加强生态农业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发达国家就生态农业的生产、产品质量和销售等建立了相关法规体系。美国制定了《有机食品质量法》,加拿大制定了《加拿大农产品法》《加拿大谷物法》等,欧盟颁布了《欧共体生态农业条例》。在欧盟相关法律基础上,德国制定了本国的《生态农业法》《土地资源保护法》《垃圾处理法》等。通过法律手段,让生态农业发展实现了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及内部“软环境”整合,对其健康发展发挥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贵州农业发展方向——原生态农业 篇7

1 贵州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桎梏

1.1 贵州农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 贵州农业有四个特点:一是有效耕地面积少, 贵州省山地占全省面积的93%, 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截止到2012年, 贵州耕地总面积为4485300 hm2, 为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69%, 其中, 仅有1/4左右, 面积为1201200 hm2的耕地可以有效灌溉[1];二是农业人口比重大, 2012年贵州省农村人口2256万, 占人口比例的65.04%,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16.31%, 仅低于西藏, 居全国第二[2];三是农业经济水平落后, 尽管贵州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27.46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165.5亿元[3], 但也仅是农业大省黑龙江的15.7%, 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43%, 位居全国倒数第7位。若不计直辖市, 则位居全国倒数第4;四是农民生活水平低, 虽然贵州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09.3元上升到2011年的4200元, 提高了38倍, 可2012年的统计显示, 贵州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位列西藏和甘肃之前, 为3986.4元, 只比倒数第二的甘肃多了不到10元 (甘肃为3976.7元) [4]。可以说, 占贵州人口大多数的贵州农民依然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

1.2 贵州农业发展的自然桎梏

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其自然资本储备的影响, 贵州农业发展的资源劣势主要体现在:

(1) 区位因素。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 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3.6%。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 且高原山地居多,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多山多陵的自然地貌特征, 使贵州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 内外陆交通的不便, 导致贵州与其他地区的资源交换并不顺畅, 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与平原和沿海地区相比。省内大部分乡镇基本上没有专业的产品市场, 乡村经济缺乏活力, 农产品与市场需求缺乏有效的衔接。这也可以解释因何贵州化肥施用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因为农民增加化肥施用, 农产品丰产, 却没有相应的市场消化, 无法实现增收, 与其徒增生产成本, 不如减少化肥的投入。

(2) 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质量差。长期的顺坡耕作, 陡坡开荒, 致使贵州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侵蚀强烈, 原本比较肥沃的表土被冲失殆尽, 剩下的是土层浅薄, 肥力较低的田土。据统计, 贵州上等田土仅占耕地面积的21.2%, 而78.8%的是中下等田土。近年来全省耕地平均水稻单产约5 250kg/hm2, 玉米则只有3 000~3 750kg/hm2, 只相当于同纬度湘、赣、苏等省区的70%~91%[5]。

(3) 自然条件限制, 难以实现机械化耕作。贵州山高坡陡, 坡度大于15°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49.82%, 25°以上山地面积超过全省面积的1/5。据1985年土壤普查和农业区划调查分析, 全省有将近一半农田为梯田、山冲田和望天田。这种自然条件十分不利于农业机械耕作的开展。涂妍2000年的研究显示, 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农业运用机械耕种的比例仍不足2%。

(4) 生态环境恶化。地处岩溶山区, 抗侵蚀能力弱, 加上不良的栽培技术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致使贵州的森林和天然植被遭到破环。贵州曾经水资源丰富, 人均及单位耕地面积占有水平均超过全国的平均值。但是, 由于森林植被减少, 生态环境恶化, 城乡工矿及居民用水不断增加, 水资源正日趋匿乏。另外, 贵州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危害最严重的省份。目前, 岩溶石漠化面积已占全省总面积的20%以上。

综上所述,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贵州不但很难开展农业规模化生产, 就连发展常规农业都不具有优势。因此, 我们有必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 重新审视贵州农业的发展方向。

2 贵州农业发展方向探索

学术界对贵州农业的发展方向做了许多思考与探索。早在世纪之交, 便有学者指出:山区特色农业是贵州农业发展的生长点之一,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当加快发展山区特色农业[6]。徐静指出:贵州农业综合开发唯一的出路就是要优化产业结构, 发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业优势[7]。何康宁也认为贵州省自然条件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 发展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 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是推进贵州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8]。李红则更明确和具体地指出: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要抓住机遇, 进一步整合农业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9]。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2年国发2号文件) 指出:贵州应当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 走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应该说, 结合自身的资源储备特点发展贵州特色农业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前人的研究给出了整体方向性的探索和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只是这些研究偏重于宏观战略研究层面, 近似发展思路而非具体措施, 因而也极少涉及到微观操作层面。另外, 对于特色农业的思考, 无论是国发文件抑或是现有的研究成果都没能摆脱已有农业发展框架的路径依赖。因此, 在回顾和总结前人思考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一种适合贵州开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原生态农业, 期望为贵州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更进一步的探索。

3 原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原生态农业是秉承传统农业的理念, 遵循自然规律, 利用未被破坏的原生态自然农业环境, 在非转基因生物可行性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科学管理手段, 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牧、渔、林或农牧渔林等多种循环互补式生产, 并最终为人类提供更自然、更安全、更健康农产品的农业。

3.1 原生态农业的内涵

原生态农业的内涵包括: (1) 原生态农业的开展空间是未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或被人为破坏极小的自然生态环境, 那些被化肥农药浸染、生态破坏严重、污染程度极深的区域无法开展原生态农业生产; (2) 原生态农业的思路是与传统农业的理念一脉相承的, 讲究对自然规律的认可和遵守, 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要依赖自然, 顺应自然, 利用自然, 而不是人为地改造自然; (3) 原生态农业崇尚传统的农耕方式, 却也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理念。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 任何有益的科学元素都可以在原生态农业中应用; (4) 原生态农业追求内源式发展, 尽量减少外部投入。因此, 它主张抛弃农药化肥, 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牧、渔、林或多种循环互补式生产。通过作物间互补共生的原理和循环使用、变废为宝的机制开展农业生产; (5) 自然提供给我们的都是经过千百年进化而来的自然、安全、可靠的物种。因此, 原生态农业也要求保留自然的味道, 排斥和拒绝一切转基因的元素。

3.2“原生态”的释义

“原生态”是指一种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和干预的自然状态。原生态农业中的“原生态”包括四层含义:

(1) 环境含义。原生态农业开展的环境要求更接近原始的、本来的、未被人为破坏或破坏极少且容易修复的生态环境。一般来说, 应该是远离工业化的污染, 远离城市化的浸染, 森林覆盖与绿化率较高, 极少使用农药、化肥等添加剂, 大体上保持了传统农业时期农业生态原貌的地区。

(2) 生产方式含义。原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要求回归传统, 发扬传统农业生产的精髓, 开展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态平衡原理、废弃再用、种养结合式的循环生产。原生态农业不主张逆季生产, 不提倡通过科学技术人为地干预和扭曲物种的自然生长状态, 也不赞同外部要素的过多投入。这些都体现了它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尊重, 对自然规律的崇敬, 对传统农业哲学观念的认同和对农业原初状态的追求。

(3) 物种含义。原生态农业种养的品种应是本地原生的物种。它主张充分发挥当地物种资源的优势, 外来物种不应强行引入本地区进行生产, 要尽量避免出现“南桔北枳”的现象。

(4) 原产地含义。农产品达到最佳品质与物种生长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极大的关系。由于地理位置不同, 物种获得的光照、温度、降雨都不同, 所以产品品质也不同。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 诸如“五常大米”、“陈仓核桃”、“南江黄羊”等。由于开展的区位不同, 原生态农业就是要凭借最自然的生长环境和最自然的生产方式保持各地域农产品的原汁原味, 发扬其品质的独特性, 甚至打造出更多的原生态产地农产品。

3.3 原生态农业的要点

原生态农业强调三点: (1) 强调开展农业生产需要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原生态农业开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为首选要素。生产区以远离大都市, 毗邻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自然风景保护区为佳, 绿化率达到75%以上的地区和山区、原始森林覆盖较好、自然野生动物栖息地周边、其他未被破坏的原始生态环境优越地域以及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较好的农业生产区均可开展。 (2) 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的种养结合作业。原生态农业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任何形式的生产都不以违背自然规律和生物生长规律为大前提。同时, 由于原生态农业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等化学物质。因此, 它强调借鉴生态农业的原理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经验, 以种养结合、资源再生、废物利用的方式促进农业生产, 尽量减少外部投入, 真正实现农业的内生发展, 从而保证其产品的品质。 (3) 强调禁止转基因要素。原生态农业崇尚的是自然、天然的农业形态, 因此, 在其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禁止转基因物种及技术的介入, 从整体上保障其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贵州农业发展方向———原生态农业

原生态农业是一种力求还原农业原貌, 保持农业原汁原味, 追求产品品质的农业形态。在开展要求上, 它不像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那样繁琐复杂。在效果上, 却可达到同等甚至更佳的水平。对于贵州而言, 若要开创山区农业新局面, 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特色农业之路, 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的设想, 开展原生态农业是合乎理性的选择:

4.1 匹配的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

与其他品质化农业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开展初期, 原生态农业依托优异的自然环境, 规避繁琐的生产环境检测要求, 代之以农户可以自行判断的生态标准。其生态标准主要有:农业生产的开展以生态环境为优先考虑的内容;生产地绿化率达到75%以上;生产地半径50km以内无工业排放或其他大气污染源;生产地半径50km以内无工业排放或其他水质污染源;近2年在生产地上未使用或极少使用农药、化肥等物质;开展农、林、牧、副、渔相结合的多样化组合式生产。可以说, 这些要求与贵州农业的自然资源情况非常匹配。首先, 贵州山多林多, 水资源质量和空气质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虽然略显“欠发达、欠开发”, 但正是由于开发较晚, 使贵州良好的自然生态得以保存, 高出全国1.2倍的森林覆盖[10]与427万hm2可供利用的荒山草坡和6.7万hm2人工草场[11]为贵州开展原生态农业提供了环境与绿化指标的保障;其次, 贵州气候类型多样, 水热资源丰富, 立体气候明显, 有“一山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这为绿色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农业多种经营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再次, 从生态建设的角度看, 贵州省工业欠发达, “三废”污染少, 环境被工业化破坏程度小, 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 这使得贵州既具有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广阔前景, 又符合原生态农业的开展要求;最后, 贵州生物资源丰富, 种类繁多, 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作物几乎应有尽有, 为原生态农业的开展储备了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全省药用植物3700余种, 占全国中医药品种的80%, 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另外, 已栽培的农作物植物有近600个品种, 天然牧草1441种[12], 地方畜禽良种39种, 特种经济鱼类10余种[13]。多样的生物资源为原生态农业开展农、牧、渔、林的循环式生产提供了多种组合的可能。综上所述, 贵州的自然资源既满足开展原生态农业的生态要求, 又符合原生态农业对物种多样性和生产方式的要求, 几乎不必人工干预就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原生态农业。

4.2 贵州农业亟待升级

按照比较优势的经典理论, 不论一个区域处于什么阶段, 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 都能找到各自的相对优势, 即使处在劣势的也能找到相对的比较优势, 从而可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安排生产[14]。因此, 虽然处于落后阶段, 但贵州农业的未来也应结合自身特点和时代发展的机遇, 以生态为导向, 重新定位。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 贵州无法也无力与其他省份的粮食生产开展竞争。但是如果辩证地看待贵州的自然条件, 我们又会发现, 这种保持了远离工业化破坏, 天蓝、地绿、水净的原始生态环境恰恰为品质化农业提供了极佳的生长土壤。因此, 贵州开展原生态农业不仅实至名归, 更是得天独厚。另一方面, 化劣为优, 充分利用国内稀有的生态基础, 合理配置资源, 将农业发展目标瞄准高端农产品市场, 走品质化农业之路既可以重新打造贵州农业的发展面貌, 又可以使其在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以质取胜, 以质量换取经济效益, 从而提升农业附加值, 拉动农业经济的增长。特别是近年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绿色”消费浪潮, 不只使无公害蔬菜、有机大米、绿色禽畜水产品被公众所青睐, 还令饮天然饮料、着天然纺织品、用天然物品也成为时尚, 更为“绿色”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 值此机遇, 贵州推出原生态农业既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又具有极大的市场运作空间。更重要的是能突破山区农业发展的传统路线, 打造出山区的“绿色”品牌农业, 可以进一步推动贵州农业的升级和变革。

4.3 改善贵州农民生计

原生态农业对于农民而言, 既不新鲜又新鲜。说“不新鲜”是因为原生态农业的很多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与传统农业非常相似, 许多地区的农民已经意识到农药化肥的负面作用而自觉地开展着返璞归真的农业生产。说“新鲜”是因为原生态农业毕竟不同于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 它接受科学理念, 借助和利用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和科技手段, 使原生态农业的生产更科学、更高效、更可持续, 它并不是简单的回归原始, 回归低效。对农民来说, 它是一种有着广泛基础和深厚根基的创新型农业, 易于理解, 便于开展。原生态农业会为农民带来传统生产方式的改进和科技意识的提高, 并随之带给农民一系列社会行为的变化, 是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新打造。

此外, 原生态农业推崇订单式农业生产, 由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收购订单, 专业合作社按要求进行生产。在开展初期, 原生态农业的产量可能由于其生产方式的要求和土壤质量情况, 无法与石油农业的产量相提并论。但是, 产量低, 品质高, 再加上订单农业的价格保护, 农户在种植业上的收入并不会相差太多。同时, 由于原生态农业又主张种养结合, 养殖业的收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种植业的收入。因此, 总体上看, 农民的综合收益是有所增加的。渡过土壤调整期后, 原生态农业的产量会和石油农业相差无几, 这在实践中已被中科院的蒋高明研究员证实。不施用农药化肥并不是农业的灾难, 可以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施用农家肥、绿肥、有机肥等来肥沃土壤;可以使用“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采用石灰、硫磺、生物方法来防虫;采用限制杂草生长发育的栽培技术、机械或电热除草来治草。所以, 原生态农业完全可以摆脱化学添加剂的束缚, 稳定下来的原生态农业生产最终会带给农民综合收益上的提升。

4.4 打造贵州农村新面貌

贵州是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旅游景区面积比例较大的五个省区之一。其中绝大多数农村自然环境优美, 具备结合原生态农业开展乡村旅游的条件。甚至可以说愈是偏远的山区, 其生态环境的品味愈高, 其发展原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潜力愈大。在宏观上, 原生态农业的生态功能可以将农田、乡村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形成优美的田园风光, 淳朴的乡村风情,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景象。在打造新时代乡土风情的同时, 真正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和“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设想, 使贵州成为“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的最好诠释。微观上, 通过旅游开发, 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 把原生态农业基地打造成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 既可以进行农业生产, 又可以让人亲近自然、亲近农业, 还可以娱悦于人, 陶冶情操, 使人们不必去风景区就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

按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特点, 可以将农业产业发展界定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即解决吃饱的阶段 (数量型农业发展模式) 、解决吃好的阶段 (质量型农业发展模式) 、解决吃出健康的阶段 (安全性农业发展模式) 和解决吃着快乐的阶段 (休闲娱乐性农业发展模式) 。显然, 这些发展阶段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断演进的。长期以来, 贵州大多数农村将农业产业发展仅仅定位在第一和第二个发展阶段, 其市场竞争性不足是十分明显的劣势。而如果将产业发展定位在农业发展的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时, 尤其是针对消费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特异性需求, 那么, 贵州农村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 却有着一般地区不能望其项背的极大优势。简单的例子是, 消费者在鱼塘钓到的鱼的价格要高于市场上购买的鱼的价格, 其中的附加值便在于消费者获得的效用并不是“鱼”这种农产品本身。同样, 原生态农业在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休闲体验等方面效用的价值上是十分巨大的, 而这种价值远远不为贵州农村所认识和开发。一旦这种价值得到体现, 贵州农村展现给世人的必然是一种崭新的面貌。

4.5 潜在的社会效益

除了对农业、农民、农村产生推动作用外, 原生态农业还具有被人们忽视的巨大社会效益:

从生产过程来看, 原生态农业的生产理念要求顺应自然规律, 不过多人为干预和改变自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添加剂, 而采用间作、套作、轮作等生产方式为基础, 辅以物理及生物科学等方法, 开展农—牧—渔—林相结合的循环式农业生产, 真正摆脱了化肥农药对农业的绑架。在节省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 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的同时, 又能起到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这是它的环保功能。

从产出结果来看, 在开展生产的同时, 原生态农业要求不破坏自然, 甚至是保护、维护和修复自然。通过对生产方式的改造, 原生态农业实现对土壤养分和生态环境的还原和修复, 可以将破坏的生态环境以自然的方式逐渐修补和恢复, 保障了自然环境在生产生态产品方面的持续性。在理论上, 这种可行性已经被台湾的“秀明农法”和日本的“自然农法”证实。原生态农业的修复功能会“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还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值得一提的是, 2010年, 中央财政预计3年内划拨120亿元中央专项资金治理农村环境[15]。不同于这种污染后再治理的思路, 原生态农业对生态的修复是在农业生产的同时, 不借助外力干预, 自然而然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与十八大的“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的精神是一致的。

更重要的是, 原生态农业的开展是对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黑龙江作为粮食生产大省虽然产量突破5500万t, 但2004年开始, 玉米和水稻的播种面积大幅提高, 大豆播种面积在震荡中锐减。水稻和玉米取代了大豆成为黑龙江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16]。而单一品种的大面积推广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问题不会在原生态农业中出现。

可以说, 虽然是一种农业发展模式, 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贯穿于原生态农业的始终, 它是一种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两不误, 农业、生态永续发展的农业形态。其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 将是后代子孙一直可以享用的宝贵资源。

5 对策与建议

原生态农业的开展需要各参与主体的多方联动, 现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 原生态农业的开展需要一个独立的专业协会作为平台和组织者, 协助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民专合社联动, 并成为各参与主体对话、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载体。具体而言, 应为政府推动原生态农业基地提供论证和发展规划, 为企业的产销信息提供交流渠道, 为科研单位提供研究基地的对接, 为专合社提供科技帮扶和社会服务。

(2) 政府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引领农业的绿色发展, 为推动绿色农业经济的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同时, 加大资金投入, 在县域范围内扶持原生态农业基地, 打造原生态农业之乡, 形成品牌经济效应, 从而拉动整个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和投入程度, 保持和发扬贵州自然生态的相对优势。另外, 协助协会对农民开展生态文化、道德伦理教育, 引导农民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 增强其生态意识、强化其生态责任感。

(3) 协会和政府应引导农业企业重视生态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推动企业与政府、专合社、科研单位对接, 对有意开展原生态农产品生产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 利用企业的产业技术和营销优势将农民带入市场, 将自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将农业经济升级为生态经济。同时, 企业应严格执行原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规定, 保证其产品的可溯源性和安全性。

(4) 以协会为平台, 联络政府与企业设立更多的横向课题, 鼓励科研单位参与原生态农业研究, 为原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乃至人力资源支持, 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5) 农民专合社或基地应该组织农户进行认真负责地生产, 严格按照原生态农业的生产要求和企业订单, 为企业和市场提供合格的原生态农产品原材料。同时, 会同政府、协会和企业进行监督机制、连带责任制和奖惩制度, 从而保证原生态农业生产的安全可靠。

摘要:自然条件的约束不利于贵州开展常规的农业生产, 而原生态农业是一种与贵州农业自然资源非常匹配与契合的农业形态。它可以推动贵州农业的升级、改善农民生计、打造农村新貌、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贵州欲突破自然资源的束缚, 实现农业的特色发展与腾飞, 就应该大力发展原生态农业;这需要专业协会提供对话与交流平台、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企业提供产业与营销支持、科研单位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农户提供认真负责的生产。

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研究 篇8

一、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的关系

在我国农业研究中对于传统农业始终褒贬不一,很少有客观的评价。传统农业发展遵循的是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在农耕时坚持按“农时”耕种,围绕“农时”进行经营开展农业活动。传统农业精华在于合理协调、用养结合、因物致用、多种经营。讲求的是轮作复种、合理布局、间作套种,协调用地,提高用地效率。这种耕种模式,还能够抑制病虫害,对土壤优化有着很大帮助,保证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衔接和转换,维持了农业生态稳定,虽然产量不如现代农业。但对农作物进行了优化组合,通过对不同作物的搭配促进作物生长,实现合理配置用地结构,且注重对土壤微环境的改善。而现代生态农业则是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融合,以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为基础,利用传统农业技术精华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控制农业生产中的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注重发展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因此,二者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的相互结合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高效农业发展目标。

二、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思路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有着密切联系。现代生态农业应在继承传统农业精华的同时,通过融入现代技术,从而弥补传统农业模式缺陷,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现代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建设的主流趋势。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发展建设目标应与区域总体规划目标一致,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具体建设中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自然条件为依据,不仅要制定农业发展计划,还要完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评价体系。从政府角度来讲,应给予农业更多政策上的支持,使广大农民能够在不损失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到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事业中,让农民能够对生态农业有一个正确认识,从思想上理解农业持续发展科学内涵。具体可采取措施,如建立农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通过补助手段让农民对生态农业产生认同感。此外,现代生态农业还应积极融入传统农业中的“精耕细作”思想,从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目标。传统农业中精耕细作的核心在于“用”与“养”的结合,不是盲目使用土地。如不对土地进行保养,土壤质量和肥力就会下降,甚至出现水土流失现象。要“用”就先得“养”。而化肥使用不仅消耗大,效率低,且会造成污染问题。而有机肥不仅对土壤有优化作用,更能够增强肥力,成本也非常低。因此。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应减少对化肥的应用,也加强对有机肥的应用。此外,从农具角度来看,应加强对现代化农具的应用,但要选择环保型耕作机械,发展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保护性耕作完全符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着明显保护水土、抑制农田地表扬尘等问题的作用,能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低污染、低投入、高产出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应走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线路,构建产供销、贸工农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单一农户分散、孤立,农业生产中所能够取得的生态效益十分有限,且不好管理,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更难以得到保障。如把这些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打造农业产业链,不仅扩大了农业产销范围,增加了农业收入,同时更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且这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着积极作用。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是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基础。

三、结束语

农业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是支持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土壤破坏,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持续降低,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我国农业发展中,应积极继承传统农业精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将生态思想融入农业生产,以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摘要:农业是立国之本,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已成为世界农业大国。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耕地破坏、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耕地质量持续下降,肥力严重丧失,可耕地土地面积持续减少,这十分不利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中应进行反思,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同时,积极继承传统农业精华,发展生态农业,控制破坏与污染。本文将针对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农业,传统农业,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1]赖亚兰.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13,4(18):67-68

[2]骆世明.发掘传统农业实践精华,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服务[C].中国生态学学会,2015,4(18):67-68

农业生态补偿研究 篇9

一、农业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

农业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问题指的是谁补偿谁的问题, 第一个“谁”指的是农业生态补偿的主体, 即给予补偿的一方;第二个“谁”指的是农业生态补偿的客体, 即接受补偿的一方。

根据“受益者补偿”的原则, 在理论上生态补偿的主体指的是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过程中利益的获取者, 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按照可操作性原则, 农业生态补偿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农业生产者自身。由于我国的自然资源都是国家所有, 政府又具有特殊的权利和职能, 因此, 政府补偿是农业生态补偿的主体。除此之外, 我们要鼓励社会补偿, 倡导自我补偿。

生态补偿的客体又称为补偿对象, 是补偿给谁的问题。相对于补偿主体而言, 农业生态补偿的客体指的是因向社会提供生态服务或产品、使用生态农业技术、从事生态环境建设或保护而使收入受到不利影响、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应当得到补偿的地区、社会组织和个人。补偿客体可以有多种存在形式:生态环境建设者、实施生态农业生产的农户、水源区及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而发展权受到限制的地区及农牧民等。总之, 凡是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和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广大农民及发展受到限制的地区都可以作为生态补偿的客体。

二、农业生态补偿的补偿范围

生态补偿的范围是主体和客体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说明为什么补偿。农业生态补偿的范围应该是有益于环境的行为, 这种行为主要是以生态建设项目为平台或载体, 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破坏治理项目 (行为) , 也包括生态环境破坏预防项目 (行为) 。具体而言, 农业生态补偿项目应该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与恢复项目 (行为) 给予补偿, 包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二是对面临破坏威胁的生态环境进行预防与保护项目 (行为) 给予补偿, 包括农业污染综合防治 (农业区域规划、替代农用化学品的研发使用等) 、保护性耕作及其他可持续农业生产措施、生态农业、小流域综合治理 (四荒资源开发) 等。三是对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给予补偿, 包括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沼气工程、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能源的开发利用。

三、农业生态补偿的补偿标准和补偿期限

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运行良好的核心问题就是设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这同时也是补偿机制建设中的主要难点。理论上讲, 补偿标准是根据一定的生态建设和保护行为所带来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确定的。然而, 由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难以测定和衡量, 这一理论标准难以落实。在现实中, 大多数学者和专家以生态保护和建设者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减去原有成本作为补偿标准。

补偿期限的确定与补偿标准的确定一样重要。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民需要改变以往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土地利用结构, 必然造成的经济损失需要额外的补偿。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缓慢的, 这种补偿必须持续一段时间, 农业劳动力才能够转移, 农民就业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收入水平才能够增加。只有这样, 农民才会持续地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期限确定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确定的补偿期限内, 补偿客体的生产能力、收益水平恢复到或超过补偿行为发生前的水平。补偿方式、补偿对象、补偿范围不同, 补偿的期限也不同。补偿期限的确定要因项目而异,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农业生态补偿的补偿方式和支付模式

根据补偿内容的不同, 将农业方式的补偿方式分为四大类:实物补偿、资金补偿、政策补偿、智力和技术补偿。其中, 实物补偿是:补偿的主体运用物力、劳力、土地等实物形式给予补偿客体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最直接、最常见的补偿方式是资金补偿, 资金补偿通常是指使用财政转移支付、赠款、专项拨款、生态补偿金等方式, 通过行政体制和市场机制的运转, 将资金转移到农业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中去。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对补偿客体的权力、机会的补偿是政策补偿。技术和智力补偿是指补偿主体提供智力服务, 包括农业基础科学和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投入;为农村培养专业人才;给农民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 提高补偿客体的生产技能、管理组织水平和文化水平。此外, 智力补偿也包括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 而道德教育的优点是其具有的外溢效应, 由于某一问题产生的农民道德运动能对其他的问题产生积极影响。目前, 农业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是实物补偿和资金补偿。

根据农业生态补偿实施的主体和运行机制的差异, 生态补偿可以分为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政府补偿实际上是建立公共补偿体系;市场补偿有三种支付模式:市场贸易、一对一交易和生态产品认证 (生态标签) 。

五、补偿资金的融资方式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融资方式, 适合农业生态补偿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政府公共财政的预算资金, 包括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科目中设置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专项支出预算科目;发行专项国债;二是培育发展生态资本市场, 利用股票市场支持具有优势的生态环保企业进行股份改造, 并推荐上市;利用债券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建立生态保护、建设补偿基金, 号召环保大众和社会法人积极进行捐赠;利用国际信贷市场吸引国际信贷资金, 扶持环保产业;三是BOT项目融资;四是发行生态彩票。

六、农业生态补偿的运行框架

按照上文设计的农业生态补偿框架, 农业生态补偿是在政府主导下, 综合运用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政策补偿、技术和智力补偿等补偿手段, 通过直接支付和市场配置的方式补偿给参与生态补偿项目的客体的过程。图1以政府和农户作为补偿的主体和客体, 说明农业生态补偿的运行机理和运行过程。

在农业生态补偿项目实施过程中, 首先是作为补偿主体和客体的政府和农户签订相关合同, 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农户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生态保护的职责, 例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生产结构、改变生产方式等, 生态环境因此得到改善。政府则按照一定标准和方式支付补偿费, 补偿农户用于生态保护投入和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的收入。农户在补偿资金及其他补偿方式的支持下, 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了自身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此时, 农户对补偿的依赖性降低, 更多地依靠替代产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因此, 适宜的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 可以在项目区形成既具有生态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对于政府来说, 其补偿支付既有利于国家的生态安全, 也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对农民来说, 既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环境, 也增加了经济收入, 政府和农民的利益都得到了满足。

参考文献

[1]毛显强, 等.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4) :38-41.

[2]张成谦.论可更新资源的有偿利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87 (5) :22-24.

[3]李婷.浅析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对我国农业的启示[J].农场经济管理, 2006 (2) :10-11.

[4]蔡东丽, 谢加书.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立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27) :12059-12060.

农业生态园民俗文化 篇10

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农业环境的主要污染类型,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成分、范围更为复杂,更加难以控制。农药、化肥、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秸秆和农膜是构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其中,农药、化肥和农膜造成的污染逐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并有所缓解,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秸秆引起的污染还比较严重。主要存在问题如下:(一)技术层面:1、多年来,我们一直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系列肥料,但由于农业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普及到位率还不够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部分农民还没有全面掌握,有机肥使用量还不能完全达到土壤培肥要求。因此,造成农业生产环境有机污染负荷加大,污染物消纳能力降低。且随着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的逐年增加,流入河流、沟渠的农药、化肥对水体的富营养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秸秆综合利用率低。秸秆造成的面源污染主要是在秋收时,部分农民在田间就地焚烧秸秆,对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也有未经焚烧的秸秆长期弃置堆放路边或推入河沟,经日晒、雨淋、浸泡引起腐烂,产生污水,污染水体。3、畜禽粪便大多得到收集用于积肥,但仍有产生面源污染的因素。主要是部分散养农户畜禽粪尿流失,粪肥露天堆放,雨水冲淋,地表径流,污染了水体。规模养殖场露天堆放粪肥,粪肥的流失及臭气污染处理不彻底而引起了水体和大气的污染。4、农膜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是由于近年来高效设施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可降解农膜推广使用力度还不够,因此,有一部分长期积累残留在农田土壤中的残膜会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土壤通透性变差,农田残膜分解产生有毒、有害或长期不降解的物质污染土壤。(二)管理层面:1、政策导向滞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只鼓励发展,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指导和配套技术,基本上没有关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同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有关知识普及、宣传、应对措施和督查落实不够到位,致使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工作相对薄弱,形成较多的空白时段、地段和环节。2、种植户、养殖户配合意识不强。片面理解环保是政府的事,应由政府来买单。即使有有限的投入也是迫于无奈。部分农民只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大规模焚烧秸秆,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废弃的农膜长期置留田间,给农业生产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3、控制农业污染措施项目少、科技含量不高。对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六大污染源的治理缺乏针对性措施,环境保护的技术和措施不先进,检测方法和手段不完善。循环处理也只是处于一种概念状态,技术和设备还处于初级阶段。4、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效果较低。由于规模化养殖场的“三沼”(沼气、沼液、沼渣)中的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没有跟上,养殖场自身无力自行解决沼液消纳问题,仍然处于直接排放状态,造成了农业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1、健全机制,加大宣传与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建立相应组织,明确目标,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力度。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明确部门职责,把该项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出台完善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办法,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二是强化制度管理,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对农民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等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尽量减少不科学的农事活动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中残余污染物的增加。三是设立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走城乡环保一体化道路,保证稳定有效的农业环境保护和治理资金投入,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走上经常化、规模化、制度化轨道。

2、加大农业生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进绿色、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在农药污染控制上,积极做好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充分运用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技术,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在化肥污染控制上,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重点推广配方肥、专用肥、复合肥等,使肥料使用逐步走上高浓度、配方肥、专用肥和高效化轨道。要增施有机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采用播种绿肥等措施,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加大精准施肥项目的实施力度,逐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改进耕作措施和施肥方式,实行化肥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对肥料质量的监督管理,禁用低劣肥料和有污染的工业垃圾等,防止肥料的直接污染。

3、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一是畜粪处理为重点,全面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

二是大力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按照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的“能源生态模式”,充分利用农田、经济作物、果园等种植业来有效地消纳沼液、沼渣。

观光型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研究 篇11

关键词:观光型农业生态园;乡村生态旅游;生态园发展前景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来学习如何规划设计农业生态园,总结经验,剖析行业发展趋势,从而给想要投资建设农业生态园的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基础信息,从而使其更好地把握发展契机,抓住市场机遇,少走弯路,使得农业生态景观发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二)研究意义

1.经济意义

农业生态园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以往对于旅游的观念,我们可以把农业生态园看成是一项新兴的旅游产业,因为它是一个农林产结合的系统,同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就像已经上市两年的泗阳大禾庄园一样,它的经济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前来采摘游玩的游客门票收入上,更多的是它带动了一系列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整条产业链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带动了地方资金、物流、信息的高效运转,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丰富当地的旅游资源,给生活在周边的人们带来乐趣。由此也引发了内需空间,优化了当地产业结构,加速了地方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了良性循环经济的发展。

2.生态意义

农业生态园的建设毫无疑问是有益于生态修复的良药,城市中的绿地再多,也抵不过源源不断的工厂废气以及汽车尾气等众多环境污染,新鲜空气渐渐成为了城市居民的奢侈品。然而这种奢侈品在农村却触手可得,因为农村化工类企业少,车流量少,生活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原始,从而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大自然本来的面貌。生态农业园在农村或者城市郊区本就良好的环境基础上进行改造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当地自然环境、促进生态平衡,还能形成自然的城乡绿色隔离带,在经济与环境保护上做到“双赢”。

3.社会意义

一个成功的农业生态园势必会成为地方文化的宣传点,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达到了地方知名度的提升,如果形成了品牌效应将会对当地的旅游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人们在生态园内游玩时也会不自觉地强化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大人在带孩子游玩时也能让孩子体会到收获的乐趣以及农民的辛苦,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才会珍惜生活,起到积极的教育意义;同时生态园内的游乐设施给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增加了人们空闲生活时的娱乐选择。总之,农业生态园从其一开始就展现了其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从而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生态旅游的先驱者。

二、如何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景观

在规划设计一个农业生态园时,首先要考虑到选址问题,观光生态农业园通常会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地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开发和改造来建成,同时也可根据市场需求而专门开辟农业生态园以满足各个群体的旅游需求。因此生态农业园选址的原则是要充分考虑当地农业生产特点,综合考虑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秉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景观。

其次是项目设置与功能分区,一般农业生态园内都可以设置如下区域:

1.农业生产区

农业生产区就是集生产、采摘、养殖为一体的区域。该区域的农业生产项目是规划开发的重点所在,包含了农业生产、农业景观与特色农产品。游客在欣赏农业风光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感受农民收成的快乐。农业生产区在设计上不仅要符合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同时还要满足生态旅游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生态农业效益的多重性。

2.科技示范区

科技示范区布局上来选择的话要以靠近生产区为宜,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共享农业设施和农业场地,从而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利用生产区丰富的农业种植资源来进行科研实验。通过科普示范,使游客受到教益;也可以通过生态解说,传播生态文化、环保概念;更可以建设展馆提供静态教学和动态导览,使农业活动与教育相结合。

3.酒店饮食区

以泗阳大禾庄园为例,在农业生态园的中心区域设置了集酒店与室内生态观光为一体的接待中心,在巨大的玻璃大棚中造出异地园林景观,规划上参考植物园巨型温室,在其中错落有致地布置了各种景观小品,同时设置了可接待游客的各种包间以及桌席,菜品大多来自生态园内的农业生产区,这种自产自销的方式也是值得借鉴的。

4.休闲体验区

以大禾庄园为例,其内设置了垂钓中心、真人CS游戏区、酒店住宿区等,休闲功能是旅游活动的必备条件,所以在规划中药充分考虑游客对于娱乐活动的需求,同时将特色娱乐活动作为吸引游客的条件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旅游活动当中,扩大需求,形成良好内需循环。

5.古迹民俗体验区

一般情况下,农村的很多景观都是一些民俗古迹的保留,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并保护这些景观,作为生态园内的风景线,让更多的人看到农村的魅力,同时开发一些供儿童学习的体验区,如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具有乡村特色的手工制品,等等,让孩子了解当地的乡村文化,体验民俗风情。

三、农业生态园的未来发展趋势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对田园生活的渴望,加上现在食品安全问题的突出,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吃到纯天然无公害的蔬菜水果,而生态园可以给人们提供这种需求。人们可以在生态园亲手采摘到没有农药污染的当季蔬菜水果,这种乐趣以及满足感是城市里给不了的,所以农业生态园本身就对城市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加上生态园良好的环境、娱乐休闲设施、酒店以及产品销售,都对人们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泗阳大禾庄园就是在这种模式下成功发展的上市企业,每个季度都有应季的瓜果蔬菜成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采摘,常常供不应求,同时它的相关产品的销售量也是只增不减,例如他们自产自制的草莓酒、蓝莓酒、橙汁等各种饮品,还有草鸡蛋、小花生等各种产品,因为其透明的生长环境以及公开的制作过程,人们都会放心购买,也是供不应求。所以,像这种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光型农业生态园模式将具有广阔的前景。坚持多产业一体化,将第一、三产业相结合,使传统农业可以发挥多种功能。与此同时,生态园内的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也使生态农业走上产业化。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最后,这一生态园的构建模式会对周边地区提供示范及指导作用,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文雄,吴志强.农业生态设计与评价[J].福建农业科技, 1990,(06):42-52.

[2]韩荡,王仰麟.区域持续农业的景观生态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9,(03):1-8.

[3]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01):53-56.

[4]高源,李斌欣.观光农业园功能分区规划探讨[J].园林工程,2007,(12):29-31.

作者简介: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篇12

1 当前造成农业污染的根本原因

1.1 农药化肥造成污染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 农村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 农民也更加重视化肥的使用, 很少使用有机肥料, 这样就造成了土壤的本质结构和特征发生了变化, 土壤板结而且土壤里面的有机物质逐渐减少。而且化肥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 很容易被农作物吸收并沉淀, 严重威胁到人体的健康。与此同时, 若化肥中的废氮流失到河流、湖泊等地区, 会形成当地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 这样水体中就会缺少氧气, 鱼虾逐渐死亡。据有关资料表明,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江河湖泊都受到了富营养化, 一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除此以外, 不合理地使用化肥, 严重污染到了地下水源, 使得地下水的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成分显著上升。过分使用农药也会造成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 不仅威胁到农作物, 而且对环境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1.2 畜禽养殖造成污染

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 而且数量较多, 大量畜禽粪尿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 极易造成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在人口密集的集约化饲养场, 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集区, 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 危害直接, 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 畜禽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1.3 城市垃圾和污染企业造成污染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 很多城市已经将重污染企业设立在郊区或者农村地区。但是, 受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 部分乡镇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投入力度不够, 基本上未采取相关保护环境的措施, 废水、废气、废渣随意排放的现象到处可见。虽然有些企业被当地部门查处, 但是迫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压力, 并未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整顿, 最多就是交点罚金就解决了。长此以往, 对当地的农业、林业、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 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也大大恶化。

1.4 农用地膜造成的污染

如今, 农膜覆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我国农业中, 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增收。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即使用的局限性强, 再加上很多地方使用的方法不合理, 所暴露出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显著。一般而言, 农膜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现为:薄膜残片会漂浮在空中, 这样就导致大气中固体含量增高, 致使农村白色污染上升;农膜在燃烧的过程中, 会产生很多对环境有害的气体, 而且对人体的健康也产生了严重威胁。

1.5 生活污水及养殖废水造成污染

由于多年的生活习惯, 农村的人畜粪便, 各种生活污水往往任意排放, 夏天里嗅气熏天、污水横流, 苍蝇蚊子大量滋生, 这也是造成农村传染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2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近年来, 明集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把“粮丰林茂, 北国江南”作为总体目标,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全力实施远程教育“农企对接”工程, 打造现代种植业和现代畜牧业2个“一体两翼”的生态农业格局, 即种植业以良种繁育为一体, 以蔬菜和林果为两翼;畜牧业以奶牛养殖为一体, 以肉鸭和肉牛养殖为两翼的发展模式。

2.1 围绕“一体两翼”, 打造3大特色产业基地

该镇在做好“苏桥苑”牌西红柿和奶牛养殖这两篇文章的同时, 大力发展蔬菜、林果种植以及肉鸭、肉牛养殖, 形成双翼振翅, 比翼齐飞的格局, 努力打造3大特色产业基地。

2.1.1 打造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

形成了以苏桥村为中心的宽体大棚、钢架大棚, 防虫网等春暖式大棚种植基地, 和以里六田村为中心的冬暖式大棚种植基地, 镇政府积极出台奖励政策, 对于新建大棚每个棚给与10000元奖励, 仅这2个村今年新增大棚70余个, 面积达到53.33hm2。

2.1.2 打造优质林果生产基地

大力引进名、特、优品种, 以段桥村为中心, 在高洼村、罗圈村发展藤木一号、黄金嘎啦、爱宕梨、绿宝石等200多hm2高产优质林果种植, 积极打造山东省高产林果示范基地。该镇不断加大扶持力度, 对于种植户每667m2补贴100元, 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今年新增林果面积133.33hm2。

2.1.3 打造优质高产奶牛养殖基地

依托爱德现代牛业 (邹平) 有限公司, 利用高产奶牛品种资源, 通过集成性别控制,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等系列现代先进生物繁殖技术进行高产奶牛 (犊牛) 生产, 加快奶牛良种化进程。大力促进养殖向小区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利用扩内需资金, 对全镇22处奶牛小区进行嫁接改造, 建设标准化、现代化奶牛示范小区, 目前该镇奶牛存栏量达到1.05万头。

2.2 依托“农企对接”工程, 壮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为了促使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该镇依托全县开展的远程教育“农企对接”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 培植农业龙头企业, 力促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依托种植产业和畜牧产业优势, 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与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建设有效结合起来, 通过龙头企业的加工转化,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好伊怡乳业、福海科技、爱德现代牛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搞好农企对接,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山东伊怡乳业有限公司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购进7条生产线, 目前该项公司拥有10个自控奶牛养殖小区, 奶牛存栏量达4000多头, 实现了集中饲养、统一管理、机械化挤奶和统一收购, 日产鲜奶达20多t。山东爱德现代牛业邹平有限公司积极开发胚胎移植服务, 共向社会提供5000多头良种奶牛, 完成胚胎移植2000余头次, 户均增收2000多元。

2.3 展专业合作组织, 推动群众增收致富

该镇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实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积极推行股份合作社、专业协会、领办专业合作组织, 不断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组建方式, 积极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多种服务。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完善运行机制, 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更好地维护行业秩序和农民权益。截止目前, 该镇有蔬菜、农机、沼气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2家, 受益农户达到1500农户。

2.4 资金扶持力度, 促使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该镇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力度, 这“一体两翼”铺平路子, 夯实基础。投资3500万元对0.33万余hm2耕地进行了开发整理, 沉砌沟渠40km, 打机井400眼, 铺设道路100km, 新增林网面积0.24万hm2, 植树造林160万棵。投资100余万元完成了杏花河、丰收沟等主要沟渠的清淤工作, 形成了“田成方, 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生态农业格局。

明集镇农业资源丰富, 土地肥沃, 水源充沛。近几年, 在稳定粮棉生产的基础上, 着力建设了菜椒、韭菜、芸豆、食用菌生产基地和肉鸡、蛋鸡、生猪生产基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把围绕为城镇服务,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化经济, 作为贯穿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 明确提出“三调、一高、两带动”的目标。“三调”就是把品种调良, 结构调优, 规模调大;“一高”就是强占科技制高点;“两带动”就是市场带动和龙头带动, 力争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经济格局。目前, 该镇已遂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养格局。4大种植基地, 6大养殖基地相继形成, 规模不断扩大。

摘要:主要介绍了当前造成农业污染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 明集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把“粮丰林茂, 北国江南”作为总体目标,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全力实施远程教育“农企对接”工程, 打造现代种植业和现代畜牧业2个“一体两翼”的生态农业格局, 即种植业以良种繁育为一体, 以蔬菜和林果为两翼;畜牧业以奶牛养殖为一体, 以肉鸭和肉牛养殖为两翼的发展模式。

上一篇:时代内涵下一篇:柔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