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农业园规划(共8篇)
农村生态农业园规划 篇1
生态农业规划-生态农业规划 农业生
态园规划方案
方案一: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一、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
例如在永记生态园的新规划中,稻田生态区“动植物共生系统”式的生态农
业类型,采用稻鱼鸭萍种养共生模式;果园生态区采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鱼塘生态区设计采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这些生态农业类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另外,为了提高生态园的经济效益,生态园中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
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
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科普教育功能区
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发展是相统一的,旅游科普是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统一产物。旅游科普是以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开发农业资源,利用农业资源的新兴科普类型。它的引入将解决目前困扰我国现代观光农业和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缓解我国农业科普客体过多的沉重压力,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
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二、生态园基础设施规划
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
态公园而建,宽~2m。
农村生态农业园规划 篇2
1 我国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观光农业起步较晚, 但发展势头迅猛, 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观光农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全新尝试, 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农业单一经营方式, 向地要粮、要产量的传统经营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现代旅游业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 不仅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 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而且还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就业, 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 观光农业旅游还充分满足了城市人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 符合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求。
但不可忽视的是, 当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 (1) 生态规划不合理。由于研究不深入, 观光农业旅游生态规划过程中, 缺乏与上层次的规划整合。多数生态设计只停留在表面, 没有与农业景观的生态本质相结合。 (2) 建设规模小, 功能单一。当前, 我国多数观光农业旅游区规划设计中, 普遍存在规模小、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等问题, 而且在景观的表达上, 缺少创新性, 未能与当地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文化底蕴不足。 (3) 农业生产服务于观光旅游, 生态规划中过于重视人工景观的营造, 农业的生产与景观性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2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生态规划
2.1 选择合适的观光农业旅游生态模式
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规划过程中, 应充分结合各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特征, 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并增大科技投入力度, 大力发展具有独特魅力、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模式。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模式的选择, 应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 充分发挥农业生物资源、农业景观特色及环境资源的巨大优势, 使之与游客心理、旅游强度、经营管理方式、市场需求动态、服务性质与规模等社会系统的功能相结合。同时, 还应在尊重自然、遵循农作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 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科学的观光农业旅游生态资源开发规划, 形成地域色彩鲜明的观光生态农业系统。
2.2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整体规划
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 不仅涉及到农业、旅游业和娱乐, 而且包含了交通、金融、电信、医疗及房地产等行业和部门。因而在开发过程中, 当地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 对观光农业旅游区的整体规划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 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管理, 确保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规划, 应从我国市场范围小、客源不足等实际情况出发, 在具备便捷的交通和优越区位条件的情况下, 结合游客的心理距离进行空间定位, 充分满足人们周末、节假日“一日游”的需要。此外, 还需要建立长效沟通机制, 确保农业部门与旅游行业部门的相互沟通, 统一认识, 按照观光生态农业资源开发规划, 合理布设旅游景点, 逐步形成集自然特色和地方风情于一体的农业旅游资源网络格局。
2.3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复合化和特色经营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复合化经营, 主要是在不改变旅游地总体地域环境和田园氛围的前提下, 发挥当地农业产品多功能复合型特点, 开发多种旅游产品, 以满足旅客需求。观光农业旅游区的复合化和特色经营, 充分体现在观光项目和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的多样性上, 而且还充分体现出观光、示范、教育、娱乐、度假、会议等多项功能,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旅游动机的旅客需要。因此, 生态规划过程中, 可在开发自然休闲、乡土文化、农事生产、乡村景观等传统乡村农业的基础上, 融入现代化元素, 形成极大辐射力和吸引力。同时, 还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结合当地丰富景观资源、旅游资源等,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 形成多个旅游景点观光链, 突出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最终发挥高效综合效益和持久效益。
3 结语
观光农业旅游的出现,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观光农业旅游区开发建设过程中,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在整合农业资源, 发展新型产业的同时, 保护好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宁, 王莉, 韩星.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农业旅游发展——以唐山市农业旅游发展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10)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分析 篇3
关键词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目前,生态化农业、旅游产业适应地位大幅度提升,为贯彻长效发展指标,要求对应规划管制主体,全面树立生态园科学布局和细致化生产等规范性守则,使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功能单元能够快速融合,进一步舒展预设的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特性[1]。可现实中,尤其是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开展既定规划项目和经营工作期间,所获成效的确不够可观[2]。因此,针对此类园区可持续发展体系架构加以科学设计规范,必然能够将上述弊端迹象加以遏制,这便需要相关领导主体集中一切技术手段进行相关隐患问题协调掌控[3]。
1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园科学规划和有机发展期间存在问题
1.1 发展格局规划和日常经营活动管理不善
按照生态园预定发展指标界定,有关规划人员核心任务,便是针对内部观光旅游和产物质量、数量提升层面,加以不断调试掌控。可透过阶段性调查结果验证分析,部分生态园建设工作事先并没有提供足够完善的规划方案,使得现代生态园资源内涵无法丰富,长久以来涉及既定结构单元功能特性表现模糊、旅游线路不科学、产品结构样式过于单一等漏洞百出,想要实现资源多元化开发沿用目标几乎是不现实的。同时,开放旅游度假主题特性的农业生态园,由于以往传统定义结果克制,一时间无法令客源渠道舒展,大部分外地游客对于此类区域存在结果甚至全然不知。需要加以强调的是,现如今生态农业园区主张平衡化发展模式,但内部管制主体由于专业技术控制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水平限制,对于各类生态知识掌握不够深刻,造成后期各类服务功能质量严重溃败危机,现场管理秩序更加是一片哗然。
1.2 旅游形象设定清晰度较差,观光功能特性彰显力度不足
生态园科学规划与细致开发工作,本就需要对应管理人员,时刻将自身核心注意力投射在农业核心适应地位层面之上,自此过后,各类园区功能单元整定结果才会足够科学协调。整体流程中需要尽量维持多元化旅游基础投资控制能效,确保农业、旅游项目能够由始至终并驾齐驱运行,发挥必要的相互承接和辅助引导能效。事实上,目前,我国部分观光型生态农业园区,单纯借助较为温暖的气候和人文风情条件,进行大规模别墅、娱乐场所修建,却不可避免地和预设生态农业旅游主题内涵相互偏离。
此外,生态旅游事业不单单局限在自然观光层面之上,其相应地会将自然更高层次旅游和教育活动内容加以融合。而观光农业本身集合传统农业、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优势,在游客休闲、求知欲望方面,必然设定开放某种文化科普能效实施规模性满足。现阶段,我国在农业科普市场方面的研究贡献几乎为零,却恰巧为今后观光农业自由发展提供完美适应契机。既有的生态园在专业化科普教育中心和文化宣传基地建设上不够积极,对于后期课外实习和小学环保教育明显带来限制性效应;再就是相关导游工作人员普遍专业素质水准低下,对应教育单元影响功能便不能如数发挥,对于附近地区推广和示范型农业技术支持力度大打折扣。
2 后期我国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方针以及布置细节解析
2.1 规划指导思想的科学设置
首先,全面讲解并宣传因地制宜,多元化规划发展理念。具体来讲,生态园系统化规划工作,必须确保相关人员能够时刻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生产资源配置层面之上,确保如交通、水电资源、游客食宿和娱乐需求等条件都能一一覆盖满足。再就是,必须确立生态区特定区域人文景观感知引导体系,确保既定农业结构、人员文化特色能够进一步协调融合,最终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
其次,生态园文化旅游等主题交流氛围的有机营造。结合生态农业园核心产品缺失,体系架构深度开发局限状况,进行今后农业生产活动和旅游文化交流单元细致布置,尽量结合一切技术手段,培植出生命力足够活跃的旅游型观光农业产品。同时,适当彰显此类园区特有的生产优势地位,配合最新农业栽培、种植技术成就,开展各类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教育活动,全面凸显农业高新科技的应用实效,进一步衍生各类独具特色的产品样式,为该类园区乃至全社会范围内的绿色生态化发展主题形象的确立做足适应性准备。
2.2 观光农业生态园创新功能分区规划设定
主要便是结合各类生态化农业资源既有属性,进行后期景观体系和提供的资源状况的科学对比验证,在尽量维持合理形态的自然地形条件,以及原有生态园功能完整性能前提条件下,主动联合后期可持续发展诉求和客观条件,设定能够快速完成园区功能彰显任务的分区结构。当然,为进一步稳固此类园区经济发展效益,涉及内部各类蔬菜栽培区域必须配合适当规模的产业化生产控制模式。不单单可以顺势发挥高效生产实力、集中统一生产带动特性。同时,可针对其余农业产业化发展活动,提供足够科学合理的指导示范作用。例如,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3 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观光农业生态园区规划工作进展顺利,全程包括科学技术项目更新、人文特色讲解宣传、农作物高效生产流程规范、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完善等工作内容,已经得到适当程度的协调掌控。长此以往,必将提供为各类社会成员农业观光需求满足,提供较为宽泛的适应空间,进一步为国家社会主义经济事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骆世明.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20(3):103-118.
[2]姜卫兵.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3(11):78-95.
[3]申世广.景观·产业·游憩——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J].江苏农业科学,2010,24(5):74-81.
农村生态农业园规划 篇4
作者:郑光中 张敏 袁牧
阅读:2322 次
上传时间:2005-03-10
推荐人:yiming(已传论文 1137 套)
简介: 本论文首先概略地阐述了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原则,随后介绍了在以上原则指
导下的深圳西海岸生态农业旅游区的规划设计。
关键字:生态城市 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
一、绪言
1999年新年伊始,根据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由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向全国发布。该《规划》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在面临世纪交替的最后年头,该《规划》的颁布实施,表明了我国政府将环
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决心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
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早已有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思想的儒家学派,其自然保护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草木零落,再入山林”的保护森林资源的思想。
2.“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保护动物资源的思想。
3.“往来井井,涣其群吉”的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4.“得地则生,失地则死”的保护土地资源的思想。
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正如太极八卦图案所形象地表示着的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哲理。
近些年来,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并得到各有关行业的大力提倡。这是因为在生态环境中,农业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由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不断向往和关注,也使得生态旅游成为当今最具活力和朝
气的旅游类型之一。
二、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
1.生态城市
客观而论,人类建立城市的初衷是为了营造一个区别和独立于天然环境的人类聚居环境,以免受自然灾害、动物侵扰之苦。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城市变得愈来愈脱离自然,由人口和工业的聚集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空气与水体的污染、交通拥挤等愈来愈突出和严重。因此,早在一百年前,英国学者霍华德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他在其所著《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
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一书中,充分表达出要彻底改良资本主义城市、使城市与乡村相结合的思想。
从本世纪初开始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城市研究。但至今为止,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基本还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前苏联生态城市学家杨尼特斯基和美国生态建筑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都曾提出自己的生态城市概念。综合各方面观点,可以认为,所谓生态城市,即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以可持续发展观点为指导,综合处理人、资源、自然的关系,以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一种
理想城市模式。
按照生态城市的观点,城市应该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自然与城市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而不是对应、隔离的关系。生态城市的观点特别推崇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模式,因为它体现了一种人类住区与自
然融合、区域一体化的思想。
实现生态城市的努力多种多样,主要有城市土地功能的综合布局,物质、信息的高效利用,绿地系统的建设,公共交通的提倡,风能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2.生态农业
所谓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原理,自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由于它回避和解决了现代农业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作为未来农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推崇。截至1998年底,仅我国就进行了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2000个生态农业示范点的建设。其中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更是于1987年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生态农业新村”的称号并被
评为全球环保500佳。
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可以组合出多种多样的生态农业系统模式,其主要
代表有:
(1)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系统。该系统是利用各生物物种的特性,通过合理组合,建立各种形式的立体结构,以达到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土地资源、提高生产力的目的。主要包括各
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
(2)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系统。该系统利用生物物种的食物链组合,使每一类资源在能量消耗和转化过程中都达到最为充分和彻底。如“鸡吃菜叶—猪吃鸡粪—猪粪产沼气—沼气渣肥菜田”的物质能量多层分
级利用的小型循环系统。
(3)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如桑基鱼塘等。
(4)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系统。该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把两种或三种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组合在一个系统内,使物种之间达到互利互惠关系。如稻田养鱼、禽鱼蚌共生,稻—鱼—草共生,苇—鱼—
禽共生等。
(5)渔业立体养殖系统,该系统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根据鱼类等各种水生生物的生活规律和食性以及在水体中的生态位,按照食物链的原理,进行立体养殖。如在立体养殖的池塘中草鱼、链鱼和镛鱼、鲮鱼
和鲤鱼分处上、中、下三层,上层鱼的粪便是下层鱼的饵料。
(6)多功能的污水自净工程系统。该系统是模拟微生物的解毒工艺过程,利用水葫芦地、细绿苹地、鱼蚌混养塘和水稻田等实行“三段净化、四步利用”,以达到对生产和生活污水进行生物处理的效果。
(7)以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这是立足于每家每户,自觉应用生态学的原理,规划建设院落“小天地”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实际上是一个生态城市的刍形。该模式把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每寸土地和空间,并利用沼气等工艺,将人、畜粪便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8)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系统。这种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多功能的整体。如河北深县某农户以前光种黄豆直接销售,效益不高,后来加工成豆腐销售,豆渣养猪,猪粪作肥返田用于提高黄豆单产。由此一来将单一的种植业转变为集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为
一体的联合生产系统,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益。
3.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生态类型和生态资源为主要旅游对象,以欣赏大自然风光、接受生态知识的科普教育或探索、研究生态科学为主要内容及目的的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旅游类型。它与文化旅游一起是当
今旅游的两大热点。生态旅游不仅是消闲之旅,更是知性之旅,它有三大特点:
(1)生态旅游的对象主要是少受人类干扰的大自然。
(2)生态旅游是在合理规划前提下实行严格管理的旅游。
(3)生态旅游整个过程,都应贯穿着科学教育和生态学知识的辅导,使游客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提高
对大自然的鉴赏能力和认知自然环境的水平。
在生态旅游中,观光农业是近些年兴起的一个重要类型。该类型以生态农业及生态农村为旅游对象,通过观赏、劳作、娱乐、住宿等多种形式,将久居闹市的城市居民带入农村以使他们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并获得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体验。观光农业在日本已有50年的历史,包括采摘观光、自然休养村、农民投宿村、市民农艺园等多种形式。在我国,近几年也建起了深圳青青观光农场等观光农业旅游设施。北京等地也充分利用本身优势,组织市民和外籍人员到郊区参加采摘西瓜、种植果树等多种观光农业活动。
三、深圳西海岸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
1.背景条件
深圳西海岸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是市政府近些年重点主抓的260公里海岸线规划工作的一部分。按照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总体规划,深圳市旅游岸线主要分东、中、西三段。东段主要包括大、小梅沙等地区,是依托优美自然风光的滨海疗养度假区。中段包括目前的华侨城、欢乐谷游乐园、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景区及周边海域,是以开发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滨海旅游区。西段即本次规划所要探讨的地区,它位于宝安区沙井、福永两镇范围内,是以滨海田园风光为特点,体现环境与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观点的面向
未来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按照区域整体化的生态学观点,考虑本地区特点与现状,整个规划工作划分为沙井、福永生态农业科学城建设、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示范区、滨海田园风光旅游度假区(起步区)三个层次,并进行了系统的规划
考虑。
2.生态城市—沙井、福永生态农业科学城建设。
福永、沙井两镇位于深圳市域西北端,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两大城市组团。在该两镇域范围内几乎集中了鱼塘水面、山林公园、田园农村、城镇组团等各类土地与景观资源,是进行生态农业科学城建设的理想区位。
按照规划构想,整个生态农业科学城的规划范围,东以凤凰山山脊为界,西缘珠江口伶仃洋,南北以两镇镇域边界为界,大致与沙井、福永两镇的行政范围吻合,总面积115平方公里。该范围地标明确,视
觉空间环境完整,城市组团相对独立。
在规划用地布局上,继续贯彻分散集团式的指导思想,建城区相对集中,同时与大地农田绿化相互穿插,融为一体。在城市建设区内应尽可能作到各类用地合理搭配,工作、生活相互配套,以减少对外人流、物流的出行,形成一种完全社区(Complete Community)和紧凑社区(Compact Community)。
在生态农业科学城的规划中,规划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于建城区本身,更放在大范围整体的土地利用上,实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特别重要的是结合山、水环境和各类城市、乡村绿化建立一套多功能、多层次的绿地系统。首先在全区东侧依托凤凰山森林公园,在浅山丘陵地带建设屋山热带植物园,同时在山脚的南北两侧分别建设白角石畜牧业养殖场和红天花卉基地。结合这些动、植物基地并对照有关的生态农业技术类型形成几大系统,如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系统、山区综合开发的复合生态系统等,以在本区域形成一个综合性的陆上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区。在全区西部,依托伶仃洋和万亩桑基渔塘建设滨海田园风光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区。两大生态区之间通过全区北部的东宝河滨河绿化、中部的沙井—福永绿化隔离带、南部的立新水库近郊公园三大东西向的绿化走廊连接起来,将建成区围绕于各类绿化之中,形成完备的山、水、城、树一体的绿化体系。同时在城市社区之外形成一个与之紧密相关的集农
业生产、环境科研、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社区。深圳市滨海旅游区岸线规划深圳沙井、福永生态农业科学城总体规划深圳市西海岸桑基鱼塘示范农业区规划深圳西海岸滨海田园风光旅游度假区(起步区)详细规划
在道路交通方面,提倡使用公共交通。依托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贯穿沙井、福永的南北向轻轨干道,另在本区内建设环形高架小型轻轨线路,既作为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是对外开展生态城市与生态农业
旅游的交通手段。
提倡使用各类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沼气能、潮汐能并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城市各类废弃物要从一排了之的“排”阶段,改进到综合治理的“治”阶段,并进一步上升到循环使用、资源化的“化”阶段。
3.生态农业—桑基鱼塘示范农业区
规划中的桑基鱼塘示范农业区,位于115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科学城的最西侧,紧临珠江口伶仃洋,规划面积3.5万亩(约计20余平方公里)。目前绝大部分的土地除个别村落外,均为大面积的桑基鱼塘,形
成了阡陌纵横、鱼塘万亩的田园风光。
桑基鱼塘是常见的生态农业技术类型之一,它属于典型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同时综合了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系统、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系统、渔业立体养殖系统、沿海滩涂和荡滩资源开发利用的湿地生态系统等多种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原理,在生态农业的具体应用中,具有非常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为可贵的是桑基鱼塘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为我国人民首创,迄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在广东、江
苏等地获得大规模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该系统由基面子系统和鱼塘子系统两部分组成,前者为陆地系统,后者为水生生态系统。它是由基面种桑(或果、花)、桑叶喂蚕、蚕沙(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为桑施肥等多个生物链所构成的、完整的、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通过水陆物质交换,使桑、蚕、鱼、菜等各业协调发展,整个
系统没有废弃物,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最近10多年来,传统的基塘生产方式又进一步发展为桑基、鱼塘、农舍三结合的农村生态系统。通过引进沼气工艺,沼气渣既可作肥,又可进入鱼塘,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以作为鱼饲料,还可培育蘑菇,它
使基塘生产方式进入了新的阶段。
规划考虑利用本地区的传统优势,按照桑基鱼塘的技术要求,完善和规范本地区的生产模式,使之成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桑基渔塘生态农业示范区。
在规划中的该示范区内,主要由三种类型的功能区组成。一是旅游度假区,其中又分别包括东、西、南三块。西区是起步区,濒临大海;东区是未来建设的旅游中心区,正对沙井、福永组团隔离绿带的中轴线;南区地处最南端,临近深圳黄田机场和福永码头。第二类功能区是保留下来的村镇居民点,应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将它们改造成生态农业示范村,并为未来的生态旅游提供劳动服务人员和特色住宿设施。除以上外,剩余地区均为重新规整过的鱼塘,其中又根据不同区位,分别环绕三个旅游度假区形成桑基鱼塘区、花基鱼塘区、果基鱼塘区。
4.生态旅游—滨海田园风光旅游度假区(起步区)规划
按照20平方公里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构想,将在东、西、南建设三块旅游度假区,其中
西区为起步区,占地约2.3平方公里。
该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交通区位优良,依托近在咫尺的福永码头、黄田机场和广深高深公路可以方便地通达深圳、广州、香港、珠海、东莞、惠州等各大中城市,客源基数大,消费水平高。其次自然景观优良,站在海堤西望,只见波光粼粼、海天一色,回首陆上又见茂密的苇塘、桑树和各类果木。正如当地领导所言:“一边是海,一边是几万亩鱼塘,而且保护得很好,这样的自然风光,这样的生态环境,这样丰富的资源,不要说在广东,就在全国也很难找到”,并建议要“加快规划、开发、建设、发展,使之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和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本地区依托沙井、福永生态农业科学城和桑基鱼塘生
态农业示范基地,开展适度规模的以观光农业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必大为可观。
按照生态旅游的定性与特点,结合本地区条件,旅游度假区应尽力体现三大“基地”的功能:
(1)生态农、渔业生产的基地。
(2)生态景观观光、旅游度假的基地。
(3)生态科普、教育的基地。
按照以上规划指导思想,环绕新开挖的中心湖面规划了三大功能区:
(1)西北部的休闲度假接待区,包括北侧的度假别墅区和南侧的“水上街市”——服务娱乐区。
(2)东部的生态水产示范养殖区,其中又分为六边形水面的花基鱼塘区、果基鱼塘区和长方形水面的桑
基鱼塘区以及配套的水产科研中心。
(3)西南部的生态科普公园,在这里安排有可营造各种模似生态条件的大型温室、污水生态净化的处理
工艺过程、小型风能发电机组、模拟潮汐电站等各类既可观赏、又可参与的娱乐设施。
山东生态观光农业规划设计 篇5
中国青岛西麓国际生态农业公园是一个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发展湿地休闲农业为重点,打造集生态体验、农业休闲、文化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生态农业主题公园。项目投资方是一家地产开发公司,通过对相似项目的实地考察后,最终投资方邀请规划设计院帮助其完成该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
项目投资方对该项目并没有清晰的想法,只是想通过大棚种植发展项目,通过实地考察和综合研究后,规划设计院的规划设计专家们对该项目提出了详细的规划思路,为该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项目背景
中国青岛西麓国际生态农业公园项目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东部,规划面积为3000亩。地块北面为崂山水库,城市道路将山地与水体分割。地块地形以山地为主,植被条件一般,内部存在若干大小水面。项目地块内有部分房屋,是华阴北村村民用房,老华阴村村址在今崂山水库中部库底,由于居华楼山之阴,故名华阴。现在由于项目地所在的板块被规划为崂山西麓生态农业板块,华阴北村现已迁出。项目地背山面水,地势高低起伏,自身拥有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十分适合生态旅游、农业休闲、康体养生,具备打造生态农业公园的条件。但是,由于近几年开山采石、农家院不合理的建设等原因,山体、植被、水体景观等受到了一定的破坏,生态环境亟待保护。
本次规划是在对项目地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青岛市城阳区发展规划》,以保护和治理项目地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项目地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发展休闲农业为重点,打造的国际化生态农业公园。中国青岛西麓国际生态农业公园的建设不仅是顺应青岛市城阳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城阳、乃至青岛未来城市发展提供的生态涵养走廊。
二、生态建设及发展策略
通过实地考察和综合分析,规划设计院对该项目的生态建设及发展策略进行了详细研究,总结出以下六大体系。
1、生态体系
本项目位于崂山水库的北岸,背山面水,生态环境良好。项目地在《青岛市城阳区发展规划》的“一带、两心、三轴、七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结构中,规划为崂山西麓生态农业板块。崂山水库是重要水源地,所以规划设计院认为,对于项目地的规划,一定要将项目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作为整个项目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第一战略步骤。
2、农业体系
项目地作为崂山西麓生态农业板块,生态型农业是项目地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整个项目建设发展的重要景观优化、生态配套板块,银河路以南,水库北岸,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绝佳板块,通过有机循环农业的打造,既能解决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同时也能够涵养和净化水源,改善目前环境遭到污染破坏的状况。
3、景观体系
项目地背山面水,生态景观良好。但现在由于采石、农家院建设杂乱等原因,山体、植被、水体景观等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亟待保护。通过本次规划,规划设计院对于项目地的景观体系进行必要的治理措施,从生态景观环境的角度来营造一个崂山西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景观优美的生态公园。
4、文化体系
项目地历史悠久,古迹荟萃,有慧炬院、黄石洞、玉皇洞、张良洞等历史古迹,历史上的华阴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代劳作,生生不息,为我们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人文景观和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项目地兼具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为项目打造文化养生休闲版块提供了文化背景。规划设计院经过梳理形成一整套的文化体系,成为整个项目建设发展的又一重要补充。
5、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是项目建设发展和运营的重要配套、保障体系,也是项目直接产生效益的重要来源,本项目作为一个独立发展运营的项目,在规划中,要求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为项目地打造国际生态农业公园提供服务保障。
6、效益体系
在本项目中效益体系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作为青岛市的后花园、城阳区的生态绿肺,项目地一定要将环境效益、生态效益提到首位,在生态环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为村民、为社会谋求可持续的综合效益。
由上图可以看出,项目地的生态体系相对完整,但是有一定的破坏,这些破坏会对后期环境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生态环境须及时的保护和治理。
项目地,目前农业零星分布,欠缺集约化管理,发展并不理想,项目地的资源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由于开山采石、伐木等人为破坏山体、水体、植被等景观,造成项目地的景观体系严重被破坏。项目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故尚未得到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项目地也缺乏配套的服务设施。
通过对生态体系、农业体系、景观体系、文化体系及服务体系的研究评价,项目地因为缺少发展基础和驱动体系,效益体系也就无从谈起,也不可能形成生态、农业、景观、文化、服务、效益几大要素体系的良性循环,只有通过对前五大体系的合理保护和治理,最终才能够达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项目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同提高。
三、项目名称解读
项目名称:中国青岛西麓国际生态农业公园
解读:
西麓:指出了项目地的地理位置,是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崂山西麓。
所谓生态农业公园,是指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生态环境场所、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的一种现代观光农业经营方式。
通过生态农业公园的建设,将区域内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最大化,将生态保护、现代农业与旅游休闲融为一体,其核心是区域的生态平衡性,通过土地利用集约化方式,将现代农业与第三产业密切结合,使得项目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上的保证,形成规范化经营的综合现代生态农业公园。
四、项目定位
(一)总体定位
以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发展湿地休闲农业为重点,打造集生态体验、农业休闲、文化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生态农业主题公园。
(二)主题定位
净山净水,青出于蓝
净山净水:体现了项目地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生态功能,也体现了项目地纯净、干净的生态环境,同时,也集中体现了项目地的宗教文化。
青出于蓝:体现了项目地山青水蓝的优美景观,同时也表达了项目地未来打造国际化生态农业公园的目标和展望。
(三)功能定位
生态保护治理
文化休闲旅游
休闲农业观光
康体养生度假
(四)目标定位
国际农林旅游示范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山东省农业科普实验基地
国家级创意农业产业园
零碳零排的国家级生态循环有机农业示范园
五、项目规划
(一)空间保护布局
根据项目地生态保护的现状,规划设计院对于项目地的保护布局规划为三大区域:严格保护区、缓冲区、实验区。
1、严格保护区:
位置:项目地的北部山体及水库的北岸。
措施:通过合理化、规范化的保护及管理,进行对保护区的严格保护。
2、缓冲区:
位置:位于保护区及实验区的中间区域。
措施:以保护为主,可以有少量的生态建设和活动。
3、实验区:
位置:位于项目地银河路以北。
措施: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和运营。
(二)功能分区
在空间保护布局的基础上,规划设计院将该项目进行功能分区,规划建设“一轴、一带、四区”。
一轴:生态景观休闲轴
以银河路为主要观光轴线,路两边进行景观美化,依托路北的山地森林景观,路南的滨水农业景观,打造一条生态景观休闲轴。
一带:滨水农业示范带
该区是项目的重要板块,是一个水域和陆域的过渡地带,发展成景观较好的观光农业景区,具有良好的俯视效果。通过有机农业的种植,营造良好的有机循环体系,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同时,有效的净化和治理水库生态环境。
四区:管理服务区、文化养生休闲区、历史古迹游览区、森林生态运动区
管理服务区:位于项目地西侧第一个山谷,配置有停车场、休息厅、咨询台、卫生间等设施,是整个公园生态管理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具有生态管理、环境监测和咨询服务等功能。
文化养生休闲区:是项目地另一个重点打造板块,依托项目地的宗教文化和生态环境,打造禅修、生态养生休闲区。
历史古迹游览区:是项目地历史古迹集中的区域,以历史古迹观光、文化休闲为主。
森林生态运动区:位于地块的东北部,通过山体的高低起伏,植物的精心营造、游览设施的合理布置打造成以森林养生、休闲、运动为主要特色的生态自然的活动区。
六、特色产品设计
(一)公益试验田
通过种植有机农田,达到水土保持,稳固河滩、净化水体的功能。
(二)有机大棚
有机大棚规划设计在滨水农业示范带,种植有机果蔬,是项目地健康食品的供应板块,同时具有四季采摘的功能。
(三)水岸农庄
临近公路,依托水库的生态环境,设置具有特色的生态木屋,属于农业种植、养殖项目的配套项目,为游客提供具有乡村田园感觉的生态休闲度假设施。
(四)百年寺院
慧炬院位于崂山水库北岸,原名石竹庵,建于东晋。据《崂山地名志》记载,该寺院于1966年被拆除,慧炬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百年寺院是在慧炬院原址上进行复建,以保护佛教经典文物和弘扬历史文化为原则,重现寺院风貌。
(五)企业养生庄园
企业养生庄园是面向企业市场,提供的度假养生项目。
(六)西麓洞天十景
对位于项目地后山的十大历史古迹进行保护及适度的开放游览,结合静修悟道节点、小品、古迹观光--打包成为“西麓洞天”、“文化福地”,具有登山观景、静心悟道、探访古迹等功能。
西麓洞天十景包括:黄石洞、练丹洞、老子洞、玉液泉、清虚庵、佛爷洞、沌泉、玉皇洞、张良洞、老君堂。
(七)森林氧吧
以高含量的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森林空气负氧离子和植物精气等生态因子为特色,辅以各类简约、朴素且与环境格调相一致的游憩设施。追求“原汁原味、返璞归真”的理念,将运动健身、休闲旅游与自然山水巧妙融合,使游客走进森林,就会感到整个身心的净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对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保护。
七、项目寄语
农村生态农业园规划 篇6
生态农业地产设计规划探析
近年来,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业以获得土地为核心,以银行融资和预售为支撑的基本产业模式,引发了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对其采取从紧政策。在这一背景下,房地产业开始逐步探索以市场化资本运作为主,以专业化细分和协作为主要特征的运作模式,并且开始向工业地产、教育地产、旅游地产、农业地产等方面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
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的现代生态农业项目与房地产开发项目相结合,更有可能是房地产企业新的投资开发领域和利润增长点,这也体现了房地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以及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理念的转变,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另一方面也是房地产企业进行产业转型,探索城乡一体化开发路径的有益尝试。然而,这一创意和理念必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1、生态农业地产概述
生态农业项目中引入房地产开发具有许多方面的优势,从外部环境来看,在生态农业项目中引入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远景设计研究院认为生态农业中引入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开发可以发挥其环境、资源等优势,并抓住相应的生态农业资源、政府重视、居民消费理念转变,追求大自然生活等发展等机遇,扬长避短。
(1)生态农业地产项目必要性
从2007年开始,房地产行业开始面临困境,传统的运作模式开始受到挑战。因此只有通过市场细分和产品创新,并且不断拓展生态农业地产,发掘新的发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展机会,继续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各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定位已经很明确,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这些方面都很难再进行复制。但是在生态农业项目中引入房地产开发,若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则可以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且一段时间内难被其他房地产公司复制模仿,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生态农业项目中引入房地产开发有如下一些优势,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包括:
①新型产业链优势:在生态农业项目中引入房地产开发可能弥补和打造新型的产业链,尤其在产业链延伸所向的其他领域,寻找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交集,可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形成辖区产业间的同频共振;
②区位环境优势:可以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形成对外界的吸引力,构筑观念上的新型房地产概念,主动利用技术上、心理上、制度上等的依赖,促进产业定位自发形成。
(2)生态农业地产的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地产的发展在国内属于刚起步阶段,既要抓住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机遇,又要结合地产业上的一些必然需求,以及两者结合过程中的机遇与问题。随着假期的增多、交通的便利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一般意义上的观光旅游已经开始向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发展的旅游度假的方向转化,而这也是未来农业地产开发与服务的方向。
2、生态农业地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1)消费者理念
随着国民收入增多以及“绿色房地产”、“健康房地产”、“生态房地产”等理念的提升,源自于人类的本性,居民对于自然的依赖,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这种对自然的依赖情感始终都不会消失。新鲜的空气,干爽的路面,阳光的温暖;泥土的芳香,绿叶的清新,天空的蔚蓝和辽阔,都是居民所向往和追求的。在交通条件完善,信息化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普及的条件下,生态农业地产项目将生态农业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符合目前购房者的理念。
(2)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的重大改变为项目带来机遇。过往几十年,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土地制度: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土地分为城市(镇)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集体土地必须被GOV征用,变为国有土地,才能成为经营性建设用地。而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身价”立即蹿升数十倍,但农民集体所得不过十几分之一。因此,在建设用地这个平台,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与国家所有的土地,开始享有平等的权利,打通了建设用地的城乡壁垒。这是国家制度建设的一大进步,也是城乡统筹的基础。对于在生态农业中引入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说,第一,实现了项目用地的土地供应多元化;第二,可以和土地拥有者合作进行开发经营,使得项目的实施更加灵活,降低了成本和风险。
3、生态农业地产规划设计策略
(1)定位生态农业地产
农业地产,最早的雏形是农家乐,是一种最简单的商业活动行为,农业地产是以农业为主包括农业生产、高端酒店和餐饮、休闲旅游和休闲住宅的地产模式。农业生产可最大限度满足城镇食品的需求,高端酒店和餐饮以及休闲旅游可为项目积聚人气并锻造品牌,休闲住宅既可满足高收入人群对住宅环境的要求,又能为房产公司创造利润。
(2)规划设计突出特色
规划要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条件,因势利导、突出特色。环境设计体现自然的风格,源于自然而用于自然自然地形在变化与和谐中延续着生态与人文的交融充分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绿化等自然资源,在原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建造了人造绿色景观,与原生态环境合为一体。农业生产、餐饮酒店、旅游及休闲地产
(3)市场定位生态农业地产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探索 篇7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简介
区位交通:该项目位于寿阳县城西侧, 东距寿阳县城约20 km, 西距太原市约40 km, 西南距晋中市约40 km。南北分别有307国道、太旧高速公路连通太原和寿阳县城, 未来几年基地西侧还将修建通往榆次的高速公路。项目的区位交通条件非常优越。
范围面积:基地东至龙栖湖东侧山脊分水线, 南接蔡庄村, 西邻平安驿至平头镇的乡道, 北靠西雷公、北雷公村、水磨滩村山脊分水线和307国道。规划总面积约1 097 hm2。
1.2 资源分析
山水相映城市绿肺:基地中心是蔡庄水库 (龙栖湖) , 水库南、西、北侧是农田和村庄, 东侧是山体;湖中还有一岛 (卧龙岗) , 山环水绕山水相映, “山、湖、田、村”自然景观资源非常优越和独特。农田土地肥沃, 自然植被较好, 是太原市、晋中市、寿阳县城的城市绿肺。人文资源急需整合:基地内的石佛寺、龙王庙等人文景点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急需进行修缮。
2 规划构思
2.1 旅游发展定位
依托区域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资源, 并结合山西太原、晋中的城市文化, 导入主题性旅游产品, 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 融合文化、商务、运动、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经济, 努力塑造区域旅游型的“城市名片”和“城市会客厅”形象。
项目作为区域旅游升级发展的核心引擎, 需打造旅游产业链, 承担提升产业经济效益的使命。
2.2 规划理念
注重生态理念:龙栖湖山环水绕山水相映, 自然植被较好。为了平衡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本规划强调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 在保护好旅游资源的条件下适当的开发观光旅游项目, 努力维护好以龙栖湖为核心的区域生态系统。
突出休闲旅游:本规划以龙栖湖的山水资源为本底, 有条件地开展农业观光、运动、科普、养生等休闲旅游项目, 满足城镇居民亲近自然、体验农家生活和观光游憩的需要。塑造旅游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这好比是一坛陈年老酒, 因为有了岁月的积淀, 才会越香越醇。因此, 本规划在旅游文化塑造上, 着重打造“生态文化、农家文化、休闲文化、体育文化、渔家文化和煤炭文化”。促进产业发展:本规划应综合考虑与农业、交通、餐饮住宿、手工业等行业的紧密融合,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2.3 具体规划
该项目拟规划为:旅游服务区、煤炭安全综合区、湿地景观区、山地探险区、中心景观区、农家体验区、康体活动区、观光农业区等八个区。旅游服务区:该区位于基地的北侧、金鸡垴村东侧, 规划面积约58.9 hm2。拟规划旅游服务中心、入口停车场、演艺广场等, 并将周边的农田建设为现代观光农业园。煤炭安全综合区:该区位于基地的北侧、水磨滩村南侧, 规划面积约68.2 hm2。拟规划煤机博览园和模拟矿井拓展训练园。湿地景观区:该区位于基地的北侧、金鸡垴村南侧、水磨滩村东侧, 规划面积约93.0 hm2。利用现有的采矿陷地水塘和季节性河床, 拟规划为湿地观光园。山地探险区:该区位于水库东侧, 规划面积约219.7 hm2。拟规划CS野战园、森林探险园和森林氧吧。中心景观区:该区位于基地中心, 即龙栖湖, 规划面积约218.2 hm2。拟规划卧龙岗标志性景观和各类游船码头。农家体验区:该区位于基地中心, 包括北雷公村和西雷公村, 规划面积约62.1 hm2。拟规划将北雷公村和西雷公村改造为农家乐, 满足游客体验农家生活的需要。康体活动区:该区位于基地西侧, 规划面积约130.6 hm2。拟规划健身场、跑马场、滑雪场等。观光农业区:该区位于基地南侧, 规划面积约246.3 hm2。拟规划百果园、采摘园、百花园、蔬菜园等。道路交通规划:主环路:分别在金鸡垴村、曲尺庄村、南雷公村、蔡庄村设置主路与龙栖湖相接, 并且打通龙栖湖周边的环形主路。主环路宽7 m。次路:主环路至各旅游景点的通道, 宽约3 m~5 m。支路:各旅游景点内的步行游步道, 宽约1 m~2 m。水上游览线:分别在蔡庄水库大坝、南雷公村、曲尺庄村、北雷公村和水库西侧设置游船码头, 满足游客划船戏水的需要。
3 结语
生态农业观光是一种具有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感受及休闲度假性质的“复合式旅游产品”, 满足游客渴望返璞归真, 追求乡情野趣的心理[2]。目前, 农业观光园发展如雨后春笋,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有一些观光园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市场吸引力不大、经济效益差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前期的规划设计没有做到位。本次规划在综合详细分析项目区位优势及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提出旅游发展战略定位, 突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观光。
我们相信随着晋中都市圈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 农业观光旅游将会越发受到城镇居民的青睐。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的内容及深度将在规划专业人员的努力下不断完善和成熟。
摘要:针对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结合项目实例, 阐述了农业观光园规划的区位分析、资源分析、发展战略定位、规划理念、规划构思等问题, 从而使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更加完善。
关键词: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观光农业
参考文献
[1]边永丰, 马芳, 刘娜.自然式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开发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6) :82.
[2]邹宏霞.对湖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2) :33.
浅议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技术 篇8
所谓相对优越性,是指一项创新的采用较未采用前的状况的改进程度。创新优越性与创新采用率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潜在采用者感到创新的优越性越明显,其采用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谓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指的是生态农业与以往其他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的相对优越程度。下面主要从效益性因素来分析。
这里所说的效益性因素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业的试点来看,生态农业的三个效益是较为明显的。
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并不突出。在全国2400多个生态村和生态试点中,几乎没有一个村镇经济发展水平能在当地居于首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者居多。纵观我国所有的亿元村镇,均是靠大力发展乡镇工业致富的。而追求生态建设的村镇,主要力量都放在了改土造田、林网建设、太阳能建设、沼气利用、生物链建设上了,工业往往发展不快,或者被有意加以控制。因此,在现阶段,由于各种限制,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还无法“显化”为丰厚的经济效益,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单项指标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从而大大缩小了农民对生态农业优越性的实际体验。
二、生态农业的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潜在采用者认为创新与其需要、既有的观念、以往及现在的经验等相适合的程度。从创新采用导致的不确定性而言,相容性越高,意味着采用创新的不确定性越小,从而对采用者的冲击越小,不至于受太大的抵制。一般来说,相容性往往会影响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的认可。
就目前来说,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民对生态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常规农业存在难以割舍的恋旧情结,再加上我国农业的总体利益较低,农民们从心理上认为农业不能使自己致富,因而对生态农业持怀疑态度,没有情感上的需求。一方面是因为常规现代化农业从50年代起就开始宣传,已对农业科技人员、管理者和农民起到较深的潜移默化作用,人们一讲农业现代化就自然想起“四化”,对“四化”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熟悉,对全球现今的新发展不了解,习惯性认识有意无意地阻碍着人们对生态农业的认同。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毕竟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实质内涵、它的优越性和他的技术要求,推动起来也容易被动和盲目。此外,我国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上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的阐述比较复杂,科技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效果的定量分析和描述也很不够,尤其是未总结出一套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短时间内就出效益的生态农业实用技术,这些也是影响生态农业相容性的原因。
三、生态农业的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一项创新被认为难以理解和使用的程度。一般说来,创新越易于理解和使用,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较大。复杂性和采用者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都是一种主观感觉。一种创新的复杂性越高,自觉可以领会和使用该创新的人就越少,因此人们采用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从总体上讲,我国生态农业比较复杂难以理解。首先,生态农业的系统既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有多重时空上的相对独立的组分组成,这些组分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或构成时间上的延续,或得到空间上的互补。其次,在食物链设计上,试验的农业生物数量和种类、物质和能量投入的最佳值、生产管理条件等都要从实践中获得数据加以分析,拿出科学的依据,而这无疑是一个艰辛和复杂的过程。其三,生态农业的原理、原则过于抽象,难于为大多数农民所掌握。例如,何为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如何协调系统和组分间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系统的组织作用等等问题,这都是很难掌握的。最后,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对现有的技术的优化组合,这是生态农业的创新之处,但过多的利用现有技术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生态农业同其他农业形式没有什么区别。同时,由于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持系统不过硬,缺乏具体的优化组合技术,又受系统复杂多样性的影响,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实现技术的有效组合仍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如农业资源保护增殖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都比较抽象难懂,再加上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要真正掌握生态农业的技术可以说是非常困难。
四、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
可实验性是指用户在正式采用创新前对创新性能所能试验、考察的可能性。由于采用创新的决策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消除不确定性和风险感的过程,即使是有限度的实验或使用,也能够使用户对创新的特点和功能有一个实在的感觉,帮助消除诸多担忧和疑虑,从而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因此,创新的可实验性越强,创新的采用率越高,它们之间有正向的相关关系。
总体上讲,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较差。由于生态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技术的生产体系,技术种类需要多而且整合起来还比较复杂,且短期内不易见效益,单靠农民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消化和掌握,更别提单独操作和实验了。特别是对生态农业的早期采纳者来说,它们对生态农业可实验性特别看重,因为它们可参考的经验不多,他们可以借鉴的通常只有从大众媒体获得的有关生态农业的一般知识。因此,他们常常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感,对采用可实验性较差的生态农业可以说是慎之又慎。从宏观上来说,对于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县或省,生态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事业,建设面广,综合性强,单纯靠某一个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奏效的,生态农业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把相关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结合起来,按照各自的业务要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统一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以弥补生态农业可实验性较差的不足。新晨范文网
五、生态农业的可察性
可察性是指创新的采用结果对其他人来说显而易见的程度。有些创新被采用后不易为人所知,有些创新的采用则一目了然,尽人所知,通常,对大多数创新来说,可察性是和其采用率呈正相关关系。
【农村生态农业园规划】推荐阅读: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研究09-06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09-21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建设农村生态文明10-03
生态农业园规划指南10-08
生态农业规划09-30
农村生态金融05-16
农村生态安全08-01
农村生态社区08-18
生态农业观光规划思索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