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规划

2024-09-30

生态农业规划(通用12篇)

生态农业规划 篇1

摘要:目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 越来越重视城市生态化。在城市规划中, 将生态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并通过实践获得了丰硕成果。然而, 在城市规划中落实生态化,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没有一定的法律地位, 缺乏标准化, 内容和方法不完善, 我国的许多城市也在寻找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规划。本文研究了城市规划的两个方面, 提出了城市生态化规划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化,融合

工业化在上个世纪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环境恶化也是不容小觑的, 人类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便产生了城市生态化这一新概念。城市规划开始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进行转变, 在转变的过程中要注意原则和方法。

1 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的简单理解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是一种住宅形式的体现, 他是通过社会, 经济效益和生态三者之间和谐共存而体现的。生态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和人的和谐以及自然系统的和谐。实现自然系统的和谐是基础,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状态是追求, 而人际和谐是生态城市发展和规划的根本目标。生态城市, 换句话说, 可以自然的自给自足, 也能满足人类发展和进化的要求, 从而达到“人和”的目的。

生态城市的概念,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生态哲学的观点研究, 城市生态是指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是一种价值取向, 它的前提是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 达到一定的水平。从生态经济学看, 生态城市, 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模式, 通常为“集约内涵式”, 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自然保护价值, 而且对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创造也很有利。以建立生态产业系统的生态城市的方法, 将逐步改变物质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像太阳能, 风能, 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以主要能源方式体现, 然后把不可再生资源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一个城市的科学和技术, 法律, 道德和制度等系统均需要生态化才会成为生态城市。所以我们必须倡导的生态价值观, 让人们自觉树立生态意识, 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 平等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2 生态化城市规划的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通过学习政治知识我们可以知道,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可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最初在1972提出的,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是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生态城市是一个展示社会的蓬勃发展, 生态保护成果和经济稳健发展, 自然和技术充分融合, 城市环境整洁, 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的地方。生态城市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还需要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战略方针, 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仍然需要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制定部门的阶段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及阶段实施效果评价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2.2 以人为本, 综合利益原则

以人为本是指: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人类的生存和长期发展计划提供协助, 从短期来看是使人性亲和获得和大自然的亲近感;从长期来看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将逐步将脱离了自然的人从新拉回到自然环境, 保证人类长期生存。综合效益是指:在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应该协调好经济, 社会, 文化, 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确保和谐共存的局面长期存在。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

3.1 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采取有效措施, 增加城市的绿色面积, 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发展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 严格界定绿色的土地面积, 科学安置绿化布局, 加强城市绿化带建设, 乔、灌、花、草的形成点、线、面结合, 建设环相连接的绿色空间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从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用适合气候的树木品种。城市绿化将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中水回用技术, 降低绿色空间维护的成本。惩罚那些各种破坏城市绿色空间的行为, 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 尽快提高城市绿化建设水平。

3.2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快旧城区有机更新。重点放在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大, 人口密度太高, 公共设施短缺, 交通拥堵, 环境问题, 坚决关闭或迁移城市污染严重的项目, 坚决拆除违法建筑。大力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 改变城市居民家用燃料结构, 减少和控制城市空气污染。以低污染, 低能耗为目标, 通过对城市交通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促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推进城市交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每一个家庭, 每一个人都是直接相关的, 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密切合作, 相互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不仅是建设和改善物质条件, 更要将文化精神, 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 均衡发展。

3.3 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地方。任何设计的问题, 设计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哪里?性质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改变?我们经常为桃花源式村庄布局的美丽房子感到惊讶,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设计师的功劳, 需要的是长期居于此的当地居民, 在理解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创意设计而成。城市的形成是“逐水草而居“规则的结果。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基础,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才可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4 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

4.1 制度的保障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鼓励资源重复利用, 节约能源过程中, 不仅依靠政府的参与, 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经济的发展也参与到其中。因此, 政府应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加强制度的保障, 对一些进行资源回收再造的企业应适当的激励, 同时, 在一些化学公司发生无序排放污染物的现象要严厉惩罚他们, 力争建立绿色环保城市建设体制, 从而为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运行提供好制度保障。

4.2 资金的保障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工作, 同时可以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如水污染防治, 水土保持等国家专项资金和城市生态建设结合进行, 一起作用于环境保护, 进行财务统筹安排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4.3 科技人才的保障

人才和科学技术是驱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科学技术的提高才可以带来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态城市的早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中会遇到很多如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再利用问题, 节水系统, 废物回收利用, 清洁用品开发等问题都需要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关注。因此, 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潜在因素,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但我们应当牢记的生产力水平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依靠于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4.4 思想意识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为人们所熟知, 逐渐深入人心。生态城市规划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 并投射于城市发展中。在对城市生态发展的过程要求我们的思想转变, 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行为的转变。因此, 转变以往单纯的物质主义向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的思路上引导, 将片面的追求现代化向环保和现代化并存互利共生的思路上引导, 我们必须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 努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引导公民正确的消费习惯和行为。

5 结束语

城市生态建设中涉及的各种复杂的项目, 人与自然是其发展的核心, 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的过程、, 这一过程有巨大的创造力,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维持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健康运行的相辅相生, 在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斌, 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07) .

[2]张艳新.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36) .

[3]杨希.关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化探讨[J].城市建筑, 2013 (16) .

[4]戴善伟.城市建设的生态布局规划的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36) .

生态农业规划 篇2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规划目标

围绕区建设生态大区、旅游大区、文化大区的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使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逐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推进农业由数量速度型向结构效益型、由资源外延型向产品系列开发型、由传统城郊服务型向城市生态观

光型转变。

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向生产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围绕“乳品、禽蛋、蔬菜、林果、粮油、肉类”六大产业扶优扶壮,调大、调强畜牧业,调优、调特种植业,调新、调增林果业。

1、-

以蔬菜、畜禽、花卉等主导产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中心环节,逐步实行种、养、加一体化,农工贸相配套的生态农业体系,将资源优势通过生态农业建设转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使区内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业商品率、农产品创汇率和农民人均收入都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彻底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基本解决农村生产用水,发展以沼气为中心的农村新能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0元,为社会提供100万人次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景点。

秸杆综合利用率%26gt;80%,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0%,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6lt;280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26gt;65%,农用薄膜回收率%26gt;85%,受保护土地面积%26gt;10%,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26gt;80%,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0%。

2、-

农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基本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农业主产区和部分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形成比较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管理体系。

秸杆综合利用率%26gt;85%,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5%,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6lt;260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26gt;70%,农用薄膜回收率%26gt;85%,受保护土地面积%26gt;12%,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26gt;85%,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

35%。

3、-2013年

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4、2013-2020年

农业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显著改善,重点区域进入较高水平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阶段。

建设重点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三个特色区域,即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区、开发性农业区、都市观光农业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突出五个方面的调整,即种养业上品种调优,养殖业品种比重调强,经济作物比例调高,商品基地规模调大,产、加、销产业链调长。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农户建设,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推广沼气为中心,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观光农业等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

1、特色农业

根据市场的需求,围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立辣椒、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业。

2、生态畜牧业

创建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把畜牧产业化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突破口,重抓“草-畜-沼气-水-电-路”六位一体的循环生态模式;搞活生态草业和乳品业;强化良繁体系、防疫体系和饲料体系。

将畜、禽、渔有机地结合起来,连接种植业,巧用食物链,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主导产品,创立名牌,逐步把建成贵阳市的重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并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结合起来,作为区旅游的又一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养殖、立体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通过优化养殖群落结构和改善饲养技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3、建立农业科技园区

建立持续、高效的新型农业技术结构和生产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持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高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贵阳农业科技示范中心,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先进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和城市农业观光园;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在良种繁育、农业科技攻关、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农科教结合上有大的发展。

4、农业加工业产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制药、蔬菜加工、辣椒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5、生态观光农业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多层次、多内涵的农业,它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

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村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并与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形成农业与旅游项目、服务设施相配套的格局。

6、生态能源、沼气综合开发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沼气、电热、液化气、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这是一项环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

通过实施以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模

式为重点的农村能源改造,对农村人畜粪便和农用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形成以农户为基本生活、生产单元的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综合效益;实现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农户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农民生活文明化,降低农民生活用煤用柴造成广泛低空的空气面源污染及生态破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农村沼气普及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沼气池建池模式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并结合改圈、改厕、改灶及村寨公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7、加强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

在改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

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增施有机肥,科学使用化肥,积极推广秸杆速腐、高温堆肥和生物肥料,逐步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加强农膜回收,防治农田污染。

重点工程

1、-

贵阳市优质辣椒示范基地

以区党武乡、湖潮乡公顷优质辣椒生产示范基地为核心示范区,带动全区形成公顷优质辣椒生产基地。本项目总投资2136万元。其中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6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550万元。可带动农户4000户左右。

特色蔬菜商品生产基地

绿色、有机食品等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石板等乡镇的蔬菜专业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菜、野菜及香细破季蔬菜。

建设专业优质蔬菜商品生产基地400公顷;建设粮区蔬菜商品生产基地公

顷;在、青岩、孟关、小碧、石板、党武、久安等乡镇,大力推广稻—菜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粮闲地种植大路蔬菜;在青岩、久安、马铃、高坡、石板、小碧、湖潮、孟关等乡镇中具有适宜发展特色蔬菜小气候的村寨;建设特色蔬菜商品基地公顷;在青岩、燕楼、黔陶、党武、湖潮等乡镇建设大头菜商品生产基地公顷;建设无公害次早菜批发市场10000平方米,总投资1265万元。申请中央

财政资金51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85万元,申请银行贷款89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372万元。可带动农户5000户左右。

优质粮油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小碧、湖潮、燕楼、马铃、党武等乡镇的主要坝区,播种面积达到公顷,投资250万元。

优质油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全区14个乡镇最佳适宜种植的地带,投

资350万元。

花卉商品生产基地

是贵阳市的城市片区之一,农业由城郊型向城市型转变,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发展花卉种植业,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吸引市民参与观光,既能解决城市居民对花卉需求量的增加,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花卉种植商品生产基地以河两岸的14个村镇为主,贵溪大道、十里河滩花卉示范园等示范点,主要辐射带动、青岩、湖潮、石板、麦坪、党武等乡镇,花卉种植面积公顷、园艺基地公顷。项目总投资2618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58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2万元,企业和自筹433万元,银行贷款545万元。可带动农户户左右,从业人数4000人。

奶牛、肉牛、兔、鹅为主的特色养殖商品生产基地

区可利用草坡面积较大,近几年来实施人工种草达公顷,有条件发展绿色、有机、草食畜禽养殖,特别要扩大奶牛及特色动物的饲养,用科技含量高的畜产品与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形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其附加值,并以新西兰克尔索公司种羊基地、麦坪种草养畜快繁基地、奶牛基地为基础,加强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快繁技术推广工作,发展以奶牛和商品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

①奶牛产业化建设

奶牛基地建在镇、乡、湖潮乡、麦坪乡;奶制品加工厂建在乡板桥村。总产量为6000吨/年。可带动农户户左右。

该项目投资264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32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68万元,企业自筹4460万元,银行贷款560万元。

②肉牛基地主要建在高坡、黔陶、马铃、燕楼等乡镇;养兔基地建在青岩、小碧等乡镇;鹅基地主要建在湖潮、马铃等乡镇;特种动物养殖商品基地建在

镇、乡、石板镇、青岩镇等,投资500万元;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投资520万元。

特色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探讨 篇3

关键词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63

农业观光作为以农业为基础的旅游型交叉产业,虽然在我国发展时间虽然较短,却仍旧拥有相当火爆的市场行情。最初其发源于我国的“休闲农业游”,在中国灿烂农耕文明的沃土中繁衍出了新的生命心态。当然,这离不开城市居民日益增前的回归田园意愿。然而,农业观光园并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因此其规划设计也存在不少的独特性。目前,我国在农业观光园的规划研究和实践还不够多。在规划设计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的生态农业观光园需要更加谨慎和细致,从景观、产业及休闲等多个方面切入,把握因地制宜和环境保护等多项原则,充分挖掘整个生态观光园区的价值。

1 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1.1 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农业发展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周期性特点,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在规划和设计时就需要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来进行综合性规划。首先,将该地区现有的原生农业资源利用起来,就地取材,创造出区域性特色的服务和产品[1]。其次,要通过技术和资金投入到受限于技术和机械的农产品当中,进一步丰富园区作物的内容,创造出更多的项目。最后,集中力量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基础设施,保障良好的交通、水电及食宿等,开发极具地方性、品牌性及文化性的旅游精品项目。不仅使农民收益提升,也要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

1.2 绿色、环保以及可持续原则

生态农业观光园作为紧密联系自然环境的一项产业,不仅要以服务和产品来吸引客户,更需要来自于自然环境的支持。因为良好的风俗地貌、文化氛围及自然景观更能够吸引到旅客。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需要严格把握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良性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首先,需要禁止滥砍乱伐,减少大兴土木对园区环境和自然生态的影响。其次,需要尽量减少化工、化肥及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持续经营的管理模式。最后,对整体收益进行合理利用,不仅要为当地农业从事者创收,也要为社会和环境做出贡献。

2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设计定位

事实上,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经营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缓解压力、回归农耕以及融入大自然的服务,这也体现生态农业观光园和城市景观在设计定位上的差异性。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更加偏重于城市个性、历史及文化等特点的突显,而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重点是提供短暂休憩和娱乐[2]。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定位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

2.1 观光园主题设计定位

生态农业观光园大体上可以分为观光、农园及教育三个部分,为了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可以让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更加丰富的营业空间。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农园主要是通过让客户参与到农业产品的生产、收获及进一步加工等环节,并可以在此间进行欣赏、品尝及购买,以此实现收益。而观光服务只要集中体现在农业特产销售、团体休闲及园林观光等;同时,这类园区往往也会提供度假、餐饮、食宿及会议接待等方面的功能性服务之,旨在体现人文、自然和经济等多方面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服务集成化的特点。而教育农园的开放则要更多考虑到教育实践和科技普及的方面,一来可以选将农场植物的发展、演变及研究等,也可以让更多领略到农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因此,管理人员在确定整体园区的规划方案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人文、农产品季候及气候环境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决定具体的功能与主题。

2.2 观光园生态景观设计定位

至于生态农业观光园内的生态景观建设,则需要更多限度保留当地的自然景观,对原始生态自然进行真实的还原,维系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

3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综合服务体系和景观设计分析

农业生态观光园作为一项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产业,在服务体系上具有丰富的内容,不仅包括了一般的餐饮、休闲、娱乐及观光,更将农业中的农副产品收获、采集及精加工融入到娱乐部分,帮助生态观光园与其他产业的服务设施建设明显的区分开来,具体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3.1 整体设施设计体现农业观光园的主题

整体设施在设计需要突显出生态农业观光园在农业这一基本主体中的作用,不仅是整体建筑风格和道路规划,也需要在一些细致的部位上突显农业元素,如公共座椅、垃圾回收设施以及道路指引牌等[3]。此外,在艺术品建设方面也需要尽量突出农耕文化,不仅仅可以利用农业机具和农产品原型等要素进行创作,也可以通过对农耕时代的人文和神话进行设计,给游人以生态农业和农耕文明的艺术感染。

3.2 建筑景观设计体现生态农业特点

农业观光园的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表现为农业观光园区的大背景塑造,以建筑体现生态环境,美化和亮化农业园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建筑景观设计体现农业特色必须做到三个融合:一是建筑景观与园区的自然景观相融合;二是建筑景观要与园区的人工生态景观相融合;三是与生态园区的人文环境相融合。

3.3 经济价值主导的服务项目设计

农业观光园在服务项目的设计上要遵循科学规律,在把握合理原则的基础上对功能进行配置和规划,科学地设计生态农业区、观光区域、休闲区域、食宿区域及自然景观保护区域等。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设置,作为产业化的设计,最主要的便是突出经济效益的产出,将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进行良好的结合,充分挖掘每个园区潜在的经济价值。此外,需要注意在经济价值挖掘外对整个园区的环境、人文和生态等方面引起重视,综合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经济。

4 结语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目前发展势头最猛的新型农林旅游产业,但其在经济模式还缺乏足够的完善,对设计主题和原则缺乏精准的把握,难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园区内的商业价值。因此,本文针对这类问题分别从设计主体、规划原则及服务价值体现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可以因地制宜地对经济效益进行挖掘,以鲜明的主题来打入市场,但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争取早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徐宝辉.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6):29-30.

[2]夏锦,李蔚青.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浅议[J].现代园艺,2013(21):56-58.

[3]徐海源.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2013,39(34):39-40.

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及规划 篇4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速, 大量占用耕地, 致使中国的耕地面积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 而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不断的增加, 粮食需求也在增加。要实现中国粮食自给的目标就必须提高粮食单产, 然而目前中国的化肥用量水平已经很高, 靠化肥引起的产量增长已近极限, 土壤退化严重。同时由于大量的施用农药化肥使得农业的面源污染状况十分严重,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 2007年通过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总氮为270.46万吨, 总磷为28.47万吨, 分别占同期全国排放的57.19%和67.27%[1]。根据中国国家环保局在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等流域的调查, 发现农田的氮, 磷流失已成为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更严重的是种地成本不断增加和长期较低的种地收入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大降低, 迫使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 造成农村富强劳动力大量流失, 村里一派凄凉之景。大量的事实证明, 如果中国的农业继续这样下去, 前景不容乐观。农业耕作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 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国家的重视发展生态农业的呼声提到了国家层面上并有望成为解决未来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什么是生态农业呢?生态农业是一个由多种多样彼此相互促进的有活力的生态系统所构建的景观多样性镶嵌体。这样。既有望获取高质苗的多种多样产品, 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保持, 这样的经营管理方式就被认为是生态农业[3]。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农业不等同于传统的有机农业, 它是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来达到保持土壤肥力, 单位面积物质生产总量的提高等目的。生态农业之所以被国家大力提倡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优势。

(1) 为了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是不施化肥和农药的, 采用有机肥作为肥料和生态系统方法控制虫害或者物理方法灭虫 (灯光诱虫) ,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农业的面源污染, 同时也避免了污染土壤, 又能保持土壤肥力。

(2) 生态农业产出的有机食品一旦经过认证后, 在国内外的市场上都有很高的认可度, 有机产品的价格要比普通农产品高上不少, 而生态农业的立体养殖方式能够有效的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物质的产量, 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样就能够显著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3) 近年来一直让国人担心的食品农药残余, 如膨大西瓜, 毒韭菜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而这些问题也会因生态农业的发展而迎刃而解。

3 生态农业体系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目前在全国有不少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如山东弘毅农场等, 都是呈点状零星分散, 尚未成大的网络。生态农业目前在中国尚未普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刚刚在中国起步;另一方面是生态农业整个产业链的运作还不成熟。比如产品的认证, 产品的输出与销售等非生产环节。生态农业是一个复合的系统, 它不但是自然内部各个系统的复合, 还是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 生态农业的运作不应该只关注种植模式的研究, 更应该把目光投到整个生态农业产业的有序运作上。基于整个产业链的运作, 考虑到现存的一些问题, 本文提出几点规划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

3.1 组织生产

生态农业虽然能够较明显的提高农民收入, 但是单靠分散的农户的生态农业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商业运作意识, 不足以进行生态农业活动。虽然现在建立了很多生态农业的示范基地来带动周围群众从事相同的运作模式, 但是无论从后续的产品认证还是销售等环节来说, 分散的生产形式对其发展都是不利的。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组织生产:一是以村为单位, 开展农村合作社, 生产活动、模式, 都由合作社统一安排, 产品认证与销售也由合作社统一调度。合作社将整个村的生态农业基地都规划好了以后, 每户人家各自的所属地分配到什么模式, 就各自管理各自的田地统一销售获利后, 按各自所属地的产品产量, 进行利益分配。二是引进外面资金比较雄厚的生态农业之类的公司, 公司在当地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雇佣当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3.2 产品认证与品牌建立

生产出来的有机绿色食品, 如果没有进行产品认证, 没有建立品牌的话, 产品的销路和价格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要做好产品认证和品牌这块, 与此同时还要有赖于政府建立完整成熟的认证体系和市场导向, 比如未经过认证的产品一律不认为是有机绿色食品, 对市场假冒产品和品牌予以严厉打击等。

3.3 产品的销售

目前有机食品的价格都比较昂贵, 不是大众都能接受的产品, 所以进行产品的定位和销售市场销售方式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存在的销售方式有以下几点。

网络销售, 通过网络订单, 然后送货上门。这一销售方式虽然保证了销售的渠道, 但是销售网络的拓宽比较缓慢, 而且销售量也比较小不稳定, 每小笔量的运输成本也很高, 同时这样一种送货上门的方式必然大大增加了运输的碳排放量, 虽然是由卖家承担, 但是相对生态农业本身提出的绿色环保的口号并不相符。

还有就是建立专门的销售超市进行销售活动, 主要面向的是城市的高消费人群。这样属于生产基地的销售超市只销售自己基地的产品, 虽然也有效的防止了假冒产品浑水摸鱼, 但是未免会有超市销售的产品种类不够齐全, 影响整个超市的销售情况, 毕竟人们更喜欢去产品比较齐全的超市购物。将来如果生态农业真正发展比较好的话可以考虑建立一类专门销售各地有机食品的有机超市, 这样也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余地。

有机产品可以进行对外出口, 国外市场对于有机产品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 所以将产品销售到国外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销售渠道。

3.4 城市垃圾分类与有机肥料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 农田源源不断的讲产品输出出去, 必须要有相应质量的营养元素返还给农田, 虽然生态农业考虑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将家畜产生的粪便做成有机肥料返还农田, 但是总的来说生态农业所有的产品都是从农田里整体移除到城市里。而城市将这些产品转化成了排泄物, 厨余垃圾, 生产资料等。如果未来的城市垃圾分类做的到位的话, 那么可以将厨余垃圾等制成有机肥料在回到农田, 即实现物质从城市生态系统转移到农田生态系统的途径, 大大减缓了有机肥料不足的困境。也实现了城乡生态系统良好的物质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耿士均, 陆文晓.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修复[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5) :13993~13996.

[2]李贵宝, 尹澄清, 周怀东.中国“三湖”的水环境问题和防治对策与管理[J].水问题论坛, 2001 (3) :36~39.

某镇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篇5

某镇位于风景秀丽的山脚下,全镇土地总面积13225公顷,辖27个行政村,总人口7.2万人,全镇有林地面积745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56.3%。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深入实施“双带动”发展战略,以建设经济文化强镇、打造生态旅游名镇为中心,以争创全省特色文化旅游园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典范镇为目标,突出“一条线,两长廊,六大片”建设,增加森林资源、调优种植结构、创建特色精品、提高绿化档次,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干三年,林果满园”,着力建设生态乡镇、山水乡镇、宜居家园、幸福枣乡。为实现以上目标,提出如下规划:

一、林果生产规划

倾力打造“十里梨花长廊、百世神童流芳、千年紫藤常青、万亩梨园飘香”的特色品牌,突出发展以大枣、黄梨、核桃等为主的林果生产。

1、大枣 以黄沙路两侧为发展重点,向外辐射1000米范围内以堰边栽植为主;黑石大枣中心区见缝插针,以补植为主;葛石村、柴庄村适宜栽植枣树的地块全部栽植枣树。计划每年新发展大枣2000亩。

酸铃枣树改接 沿黄沙路两侧以及北部山区酸铃枣树集中的区域,分期分批、有计划地进行改接。计划每年改接1000亩。

2、黄梨 黄梨是镇的一大特色,每年都要举办梨花节,我们要在新品种引进、扩大规模上狠下功夫。以刘庄、张崖、鹿崖等村为重点,力争每年新发展梨园面积300亩,到2017年,沿神童山环山路两侧全部栽满梨树,倾力打造“十里梨花长廊”景观效果。

3、核桃 重点以涧西岭、宁庄岭等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村大力发展薄皮核桃。计划利用3--5年的时间,涧西岭核桃发展到5000亩,涉及的村有涧西、三埠、兴龙等村;宁庄岭核桃发展到10000亩,涉及的村有宁庄、朝东庄、北庄等村。

4、着力打造56公里绿色生态画廊 56公里绿色生态画廊自东云岭开始,沿枣园路、东部山区环山路、北部山区环山路,到西北部山区环山路河洼水库止,沿线空挡地方适宜栽植枣树的栽植枣树,适宜栽植梨树的栽植梨树,适宜栽植核桃的栽植核桃,适宜栽植金银花的栽植金银花,适宜栽植桃、杏的栽植桃、杏,适宜栽植苹果的栽植苹果等等。在发展新资源的前提下,必须大力保护现有老资源,不准采伐、移植、买卖大树,因为这是老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二、畜牧生产

镇是畜牧大镇,突出龙喜诚畜牧养殖和丰达黄粉虫特色养殖示范带动,大力发展饲养小区。主要以石集、夏庄、沙埠、张家崖等村为主,发展奶牛养殖。力争使石集奶牛养殖达到600头以上,西官奶牛养殖达到300头以上,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奶牛养殖。

三、汉马河小流域治理

农业城乡统筹规划研究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布局

引言:我国的规划过程一直是以政策指令式的自上而下的服从式规划,因而造就了规划与地方意见不统一,“水土不服”的产业发展偏差,甚至搁置。在城乡统筹的政策大环境下,各种产业发展冒进突围,产业园区的盲目扩大,在能源与土地的消耗中,短期我们总能看到城市乡村的GDP涨了,而环境的污染与工业园快速的消退也在城乡逐步蔓延。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科学的系统发展模式,顺应当地民众的“擅长”,响应扶持已成气候的产业聚集,实现自然和谐的经济与产业规划。使我们的城乡“绿起来”,实现发展与自然的统一。

1.城-镇-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农业产业化分行业现状

通过对土地年鉴及产业建设的数据分析,对规划区内产业空间分布状况的梳理,以现状“公司+农户+基地+市场”发展形式进行总结,进行自下而上的产业“发展意愿”梳理。得出城-镇-村农业产业化存在诸多问题:

1.1.1城-镇-村农业链极化特征

从产值、大户种植集聚、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布等综合指标来看,分路口镇的村、韩摆渡镇的村发展较快,分别在粮油、蔬菜生产方面基本实现了产、销、初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集聚形态。而对比于此,其他镇的产业链,任停留在粗加工及简单集聚上,物流及储藏产业未加重视。村产业基地的营建及农业机械化程度不一,面临产业科技含量整体提升。城区农副产品加工及物流业发展引导作用亦不明显。

1.1.2城-镇-村传统产业加工发展动力不足:

从现状农业分布及产值分析来看,各村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空间犹大,而规划区城、镇专业市场缺乏,物流体系匮乏,期以通过片区合作,实现片区产业链延伸及积聚发展。2.城-镇-村农业产业化产业类型定位。通过规划区产业、产值数据分析得出:规划区第一产业的主导产业及支柱产业依然为传统种植业,产业类别为粮食种植、蔬菜种植。潜导产业—肉类产业。

2.城-镇-村农业产业化产业发展战略

2.1主导产业-粮食种植业发展分析与战略

六安粮食种植产业发展较为稳定,受到国家十二五”粮食刚性需求的市场保障及六安市政策鼓励,从2009年至2012年起实现稳步增长,六安陆续出台“粮食生产三大措施”等政策保障及加强农业产业化等举措确保农业的稳步发展。2012年,六安市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实现补贴全覆盖等政策,激励粮食生产稳步快速增长。农业实现初步产业化,技术到村,鼓励土地流转,实现引进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完善“公司+农户+基地+市场”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潜导产业-肉类产业发展分析与战略

在六安市第一产业中肉类产业虽发展较好,但产值较粮食种植业相对甚少,究其缘由,一则产业发展尚晚,二则因其产业类别及产业链深加工较受市场供需及价格影响,产业链发展稳定性较低,农业产业化,市场风险率高,产业链延伸较粮食生产相对缓慢。

肉类产业:近年产业现状,六安猪肉产业受到市场供需价格下跌影响,及猪饲料价格上升,严重受挫。特别是今年2012年,猪粮比价已下滑至6:1,已陷入近盈亏边界点的窘境。而牛羊肉的产业深加工产业类型发展,近年来市场价格虽趋于稳定,但产业类型较其他产业相对流通环节较多,羊的饲养周期长、出肉率较低,价格成本也相对较高。产业表现明显季节性特征,冬季需求为产业旺季。

因此,在肉类养殖产业化的形成基础上,宜积极培养本地牛羊饲养基地;加强道路交通流通渠道的建设,加强信息及科技渠道畅通,产业链升级,实现产业链的共建及巩固,实现产业逐步发展。另外六安2012年的产业补贴出台政策:“从省外购进或迁入我省的良种奶牛集中饲养达100头以上的,每头补贴1000元;从境外购进的良种奶牛,每头补贴1500元。”也有助于产业链的完善及深化。

2.3潜力产业-蔬菜产业发展分析与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实施蔬菜生产区域化、外向化、专业化和高效化。坚持生产以耐储运、适宜加工和出口的大宗蔬菜为主,如洋葱等。因地制宜地增加冬季、秋季蔬菜种植面积,特别是种植12月份、2月份和3月份可上市的蔬菜;适当减少春夏季蔬菜面积,特别是5~7月份可上市蔬菜。但在生产中要十分注意,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状况.去年价高的蔬菜今年不一定就高,去年价低的蔬菜今年可能就会出现价格上升。

3.城-镇-村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及模式引导:

3.1城-镇-村农产品加工发展规划

规划目标:到2030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80%左右,初步建立起园区化、品牌型、规模化、集群式、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利用产业体系。

总体布局:围绕粮油、蔬菜、林木、瓜果、畜产品等七大农产品,通过扶持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两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在新安镇村、徐集镇村、分路口镇村、韩摆渡镇村、苏埠镇村、城北镇村发展以粮油、蔬菜为主导的加工产业带,在三十铺镇村,先生店乡镇村、椿树镇村、中店乡镇村、城南镇村形成优质粮食加工产业带。

3.2城-镇-村农产品流通体系规划

规划目标:近期(至2018年)培育发展“金鼎”、“鸿润”等大型流通类龙头企業、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组成的市场网络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六安城区农产品入场经营率达到85%,各县城农产品入场经营率达到75%,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在90%以上,农产品的批发市场经由率达到60%。中长期(至2030年)基本构建起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要框架,建成农产品拍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交易平台。六安城区农产品入场经营率达到98%,各县城农产品入场经营率达到90%,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在95%以上,农产品的批发市场经由率达到80%。

总体布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宁西铁路、312国道、105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为流通通道,形成空间布局合理、节点网络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在六安城区、分路口镇、三十铺镇建设至少1个以上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其中,发展培育新安镇蔬菜专业大市场的开发建设。在中店乡、椿树镇、城北乡、苏埠镇围绕各镇特色及所在片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立专业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包括中店乡粮油、瓜果、烟酒专业批发市场、椿树桑蚕、蔬菜、优质稻谷专业批发市场、苏埠镇大麻、竹麻、粮油专业批发市场等。

3.3城-镇-村农产品生态观光体系规划

结合现存的市级中心城区商贸文化游景区及城南镇西海生态景观游景区,横排头的文化景观游景区,增添以三十铺镇金土地科普示范园,分路口镇村沿淠经济作物生态林基地基础的,实现以乡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产、培观光一体的农业园,形成沿淠河生态廊道及规划区沿淠史杭总干渠流径沿线的“U型”沿河生态景观观光旅游体系。

4.结束语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探索 篇7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简介

区位交通:该项目位于寿阳县城西侧, 东距寿阳县城约20 km, 西距太原市约40 km, 西南距晋中市约40 km。南北分别有307国道、太旧高速公路连通太原和寿阳县城, 未来几年基地西侧还将修建通往榆次的高速公路。项目的区位交通条件非常优越。

范围面积:基地东至龙栖湖东侧山脊分水线, 南接蔡庄村, 西邻平安驿至平头镇的乡道, 北靠西雷公、北雷公村、水磨滩村山脊分水线和307国道。规划总面积约1 097 hm2。

1.2 资源分析

山水相映城市绿肺:基地中心是蔡庄水库 (龙栖湖) , 水库南、西、北侧是农田和村庄, 东侧是山体;湖中还有一岛 (卧龙岗) , 山环水绕山水相映, “山、湖、田、村”自然景观资源非常优越和独特。农田土地肥沃, 自然植被较好, 是太原市、晋中市、寿阳县城的城市绿肺。人文资源急需整合:基地内的石佛寺、龙王庙等人文景点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急需进行修缮。

2 规划构思

2.1 旅游发展定位

依托区域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资源, 并结合山西太原、晋中的城市文化, 导入主题性旅游产品, 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 融合文化、商务、运动、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经济, 努力塑造区域旅游型的“城市名片”和“城市会客厅”形象。

项目作为区域旅游升级发展的核心引擎, 需打造旅游产业链, 承担提升产业经济效益的使命。

2.2 规划理念

注重生态理念:龙栖湖山环水绕山水相映, 自然植被较好。为了平衡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本规划强调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 在保护好旅游资源的条件下适当的开发观光旅游项目, 努力维护好以龙栖湖为核心的区域生态系统。

突出休闲旅游:本规划以龙栖湖的山水资源为本底, 有条件地开展农业观光、运动、科普、养生等休闲旅游项目, 满足城镇居民亲近自然、体验农家生活和观光游憩的需要。塑造旅游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这好比是一坛陈年老酒, 因为有了岁月的积淀, 才会越香越醇。因此, 本规划在旅游文化塑造上, 着重打造“生态文化、农家文化、休闲文化、体育文化、渔家文化和煤炭文化”。促进产业发展:本规划应综合考虑与农业、交通、餐饮住宿、手工业等行业的紧密融合,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2.3 具体规划

该项目拟规划为:旅游服务区、煤炭安全综合区、湿地景观区、山地探险区、中心景观区、农家体验区、康体活动区、观光农业区等八个区。旅游服务区:该区位于基地的北侧、金鸡垴村东侧, 规划面积约58.9 hm2。拟规划旅游服务中心、入口停车场、演艺广场等, 并将周边的农田建设为现代观光农业园。煤炭安全综合区:该区位于基地的北侧、水磨滩村南侧, 规划面积约68.2 hm2。拟规划煤机博览园和模拟矿井拓展训练园。湿地景观区:该区位于基地的北侧、金鸡垴村南侧、水磨滩村东侧, 规划面积约93.0 hm2。利用现有的采矿陷地水塘和季节性河床, 拟规划为湿地观光园。山地探险区:该区位于水库东侧, 规划面积约219.7 hm2。拟规划CS野战园、森林探险园和森林氧吧。中心景观区:该区位于基地中心, 即龙栖湖, 规划面积约218.2 hm2。拟规划卧龙岗标志性景观和各类游船码头。农家体验区:该区位于基地中心, 包括北雷公村和西雷公村, 规划面积约62.1 hm2。拟规划将北雷公村和西雷公村改造为农家乐, 满足游客体验农家生活的需要。康体活动区:该区位于基地西侧, 规划面积约130.6 hm2。拟规划健身场、跑马场、滑雪场等。观光农业区:该区位于基地南侧, 规划面积约246.3 hm2。拟规划百果园、采摘园、百花园、蔬菜园等。道路交通规划:主环路:分别在金鸡垴村、曲尺庄村、南雷公村、蔡庄村设置主路与龙栖湖相接, 并且打通龙栖湖周边的环形主路。主环路宽7 m。次路:主环路至各旅游景点的通道, 宽约3 m~5 m。支路:各旅游景点内的步行游步道, 宽约1 m~2 m。水上游览线:分别在蔡庄水库大坝、南雷公村、曲尺庄村、北雷公村和水库西侧设置游船码头, 满足游客划船戏水的需要。

3 结语

生态农业观光是一种具有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感受及休闲度假性质的“复合式旅游产品”, 满足游客渴望返璞归真, 追求乡情野趣的心理[2]。目前, 农业观光园发展如雨后春笋,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有一些观光园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市场吸引力不大、经济效益差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前期的规划设计没有做到位。本次规划在综合详细分析项目区位优势及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提出旅游发展战略定位, 突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观光。

我们相信随着晋中都市圈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 农业观光旅游将会越发受到城镇居民的青睐。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的内容及深度将在规划专业人员的努力下不断完善和成熟。

摘要:针对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结合项目实例, 阐述了农业观光园规划的区位分析、资源分析、发展战略定位、规划理念、规划构思等问题, 从而使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更加完善。

关键词: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观光农业

参考文献

[1]边永丰, 马芳, 刘娜.自然式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开发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6) :82.

[2]邹宏霞.对湖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2) :33.

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规划 篇8

1 我国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观光农业起步较晚, 但发展势头迅猛, 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观光农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全新尝试, 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农业单一经营方式, 向地要粮、要产量的传统经营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现代旅游业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 不仅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 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而且还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就业, 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 观光农业旅游还充分满足了城市人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 符合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求。

但不可忽视的是, 当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 (1) 生态规划不合理。由于研究不深入, 观光农业旅游生态规划过程中, 缺乏与上层次的规划整合。多数生态设计只停留在表面, 没有与农业景观的生态本质相结合。 (2) 建设规模小, 功能单一。当前, 我国多数观光农业旅游区规划设计中, 普遍存在规模小、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等问题, 而且在景观的表达上, 缺少创新性, 未能与当地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文化底蕴不足。 (3) 农业生产服务于观光旅游, 生态规划中过于重视人工景观的营造, 农业的生产与景观性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2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生态规划

2.1 选择合适的观光农业旅游生态模式

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规划过程中, 应充分结合各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特征, 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并增大科技投入力度, 大力发展具有独特魅力、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模式。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模式的选择, 应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 充分发挥农业生物资源、农业景观特色及环境资源的巨大优势, 使之与游客心理、旅游强度、经营管理方式、市场需求动态、服务性质与规模等社会系统的功能相结合。同时, 还应在尊重自然、遵循农作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 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科学的观光农业旅游生态资源开发规划, 形成地域色彩鲜明的观光生态农业系统。

2.2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整体规划

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 不仅涉及到农业、旅游业和娱乐, 而且包含了交通、金融、电信、医疗及房地产等行业和部门。因而在开发过程中, 当地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 对观光农业旅游区的整体规划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 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管理, 确保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规划, 应从我国市场范围小、客源不足等实际情况出发, 在具备便捷的交通和优越区位条件的情况下, 结合游客的心理距离进行空间定位, 充分满足人们周末、节假日“一日游”的需要。此外, 还需要建立长效沟通机制, 确保农业部门与旅游行业部门的相互沟通, 统一认识, 按照观光生态农业资源开发规划, 合理布设旅游景点, 逐步形成集自然特色和地方风情于一体的农业旅游资源网络格局。

2.3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复合化和特色经营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复合化经营, 主要是在不改变旅游地总体地域环境和田园氛围的前提下, 发挥当地农业产品多功能复合型特点, 开发多种旅游产品, 以满足旅客需求。观光农业旅游区的复合化和特色经营, 充分体现在观光项目和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的多样性上, 而且还充分体现出观光、示范、教育、娱乐、度假、会议等多项功能,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旅游动机的旅客需要。因此, 生态规划过程中, 可在开发自然休闲、乡土文化、农事生产、乡村景观等传统乡村农业的基础上, 融入现代化元素, 形成极大辐射力和吸引力。同时, 还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结合当地丰富景观资源、旅游资源等,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 形成多个旅游景点观光链, 突出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最终发挥高效综合效益和持久效益。

3 结语

观光农业旅游的出现,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观光农业旅游区开发建设过程中,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在整合农业资源, 发展新型产业的同时, 保护好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宁, 王莉, 韩星.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农业旅游发展——以唐山市农业旅游发展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10)

生态农业规划 篇9

渝西地区 (1) 属于我国重度缺水区, 位于我国当前最具发展潜力城市——重庆的辐射区, 是对三峡库区水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区域, 是除都市区之外的经济增长极、人口集中地。但水安全问题极大地束缚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使得水危机与城镇布局的矛盾极其突出。介于它的重要区位, 常规思维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在此处行不通, 必须采用转型思维的河流健康理念, 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生态安全理念转型

(一) 常规思维

对水安全的态度上, 常规思维容易忽视生态系统健康和居民健康。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常常出现填埋河流或对河流裁弯取直、按形态要求塑造水岸线的现象, 对河流演进的自然规律考虑不足。对待取水问题, 有时缺乏上下游城镇水量的协调分配。水污染治理上, 常规思维是一种“产生污染—治理污染”模式, 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水环境的恶化。人类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 由水生生物逐层富集到食物链中, 反作用于人体健康, 水俣病、痛病已给了人类惨痛的教训。因此针对这些问题, 应该提出一种转型思维, 从根本上解决水生态安全问题。

(二) 转型思维

健康城市化的概念对水生态安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水是重要的自然物理环境要素, 应将水安全与城镇发展相结合, 树立水生态安全的转型思维, 即河流健康理念。河流健康的内涵包括河道健康、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健康, 体现在水质和水量的正常并具有可持续性、河流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功能的健康、河流演进遵循其自然规律、河流社会服务功能能够正常发挥、不同时空不同物种对水的利用享有平等的权利等方面。对水污染问题上侧重“防”, 能够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的发生。可以说河流健康为研究河流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为人与水的和谐共存提供了途径。

水生态安全的转型理念对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河流健康状况下, 河岸景观、滨河的游憩功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体现, 人类、动植物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 河流健康也是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前提。

二、渝西水危机与城镇布局冲突

(一) 水量与城镇密度、人口规模的矛盾

渝西地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降雨, 本地的降雨量明显少于重庆市其他地区, 人均水资源量只有550m3,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 (3) 。而渝西地区现状城镇网密度是127.47个/万km2, 远高于2001年四川 (含重庆) 的46.2个/万km2 (2) 。渝西地区集中了全市1/3的人口, 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3 (4) 。成渝板块被定位于中国发展战略“第四极”、西部经济高地 (2) , 而渝西地区是联系成渝经济的通道和动脉, 并且渝西地区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凭借其自身资源优势、经济发展优势, 必将吸引更多的居住人口和投资机会, 势必需要更多的用水量。渝西地区主要是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使问题更加严重。

(二) 水环境与城镇布局分析

根据《重庆市水资源公报》2001年、2003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渝西地区的长江、嘉陵江水质较好, 保持在Ⅲ类及以上, 次级河流水质虽有好转但整体上仍然较差 (2) 。沿次级河流分布的重要城镇有合川、大足、荣昌、永川、璧山、綦江、南川等城区, 占渝西重要城镇的半数以上。也就是说渝西地区有超过50%的城镇居民健康、生产生活受到水质污染的影响。

渝西地区水环境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根据全国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 渝西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61%。农村人多地少, 土地产量低, 更多地依靠使用高剂量农药化肥来提高生产率, 使得农村面源污染的严重性更超过重庆及全国其他地区。管理部门对污染工业的控制松懈, 工业“三废”肆意排放, 加之四川盆地的特殊地理因素造成本区酸雨严重。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水资源短缺、危害水环境及人类健康。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渝西地区大多数城镇处于水危机状态、不具备给城镇居民创造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 也不具备塑造人居环境的前提。这些问题实质上是生态资产的流失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 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规划方法和手段, 从源头上给予解决。

三、水生态安全转型理念下的渝西地区城镇生态规划

渝西地区的水环境已经影响到了本区的人居环境, 应从城镇生态规划着手, 建立人水和谐、城河协调的有序结构, 为建设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提供可能。城市规划应在城镇空间、城镇规模、产业规划、生态协调、污染治理等方面有所创新 (见表1) 。

(一) 城镇规模

对于现状人口规模来讲, 渝西地区水资源比较匮乏, 如果规划的人均水资源量按550m3计算, 则渝西地区刚好容纳现状人口规模1024.27万人 (2) 。“一条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40%, 就会出现生态与环境问题, 构成对河流健康状态的影响”, 可见对水资源的利用限制在水资源承载力范围内, 这是河流健康的必要条件。水资源承载力是由水资源量的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和区域水害的防御能力组成, 其中水资源量的承载力可以反映出水资源对人口的供应能力。因此应将水资源承载力作为人口规模确定的依据之一。

用地规模上, 不应再沿用城镇规模随等级提高而逐级扩大的思路, 而应当考虑当地水资源量的限制。协调流域内各城镇的用水量, 城镇规模的确定应参考流域内水资源的配置, 适当抑制上游城镇的规模, 为下游城镇的发展创造机会。

(二) 城镇空间规划

城镇中的河流是健康的, 那么滨水的景观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塑造才真正地具有现实意义, 人们才会向往到滨水地区居住和游憩。按照这个思路, 应该为亲水和城水相依创造条件。从整体空间上看, 渝西地区的12个区县 (市) 的城区大致沿长江、嘉陵江及次级河流分布, 乡镇则散布在各处。在城镇群的布局上, 应引导乡镇沿江河发展, 建构以河流为骨架的城镇群布局体系。骈弃以往城镇沿江河向内陆发展的结构模式, 建议弱化内陆地区的发展条件, 突出河流交汇处及沿江河分布的城镇的发展 (见图1) 。这种模式有利于水陆生态环境的集中建设和保护, 充分体现滨水景观优势, 对滨水城镇的生态规划具有示范作用。

强化水生态要素在城镇各资源要素中的主导地位, 尊重河流演变的自然生态规律, 恢复被破坏的河道。发挥滨水的聚集效应, 引导城镇各级中心向滨水地区靠拢, 建立滨水公共空间体系。同时应建立河流主导的城镇肌理, 协调城河关系, 体现人水和谐。

(三) 产业布局规划

生产用水是城镇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 城镇的水污染也主要来自于生产, 因此河流健康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产业类型关系密切。为保证河流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行, 必须满足河流的生态需水和环境需水, 这就要求产业布局应与当地水资源量相适应。在区域范围内协调产业布局, 将污染较小的产业设置在上游地区;将需水量较大的产业设置在水资源量相对丰富的地区, 逐渐取缔耗水型产业。优化区域和城镇产业结构, 引导产业从以工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转变,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于在建和已建的绅鹏工业园、璧城工业园、江城工业园、板桥工业园、万盛工业园等, 应引导其逐步向生态工业园转变, 发展循环经济, 减少废物排放量。

(四) 生态协调

河流的健康必须要与周边地区在生态上相协调。“生态廊道的作用是沟通生物流”, 渝西地区应保证河流廊道的连续性, 并应与山地、林地、农田、水库及公园等构建生态网络。城镇规划应以绿地系统规划为先导, 力求绿地系统的功能与景观功能最优。严格控制和保护河流健康所必须的生态绿地, 尤其是濑溪河、璧南河等次级河流两岸的绿地。特殊生态点如湿地、岛屿等, 是城镇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渝西地区应借助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的良好契机, 建立流域湿地生态系统, 将保护湿地与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 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小气候改善与游憩的多种功能作用。

(五) 污染防治

“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 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 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 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 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提倡引入以农业害虫为食的物种及其食物链。河流是连接各城镇的纽带, 治理城镇自身的污染并不能使状况改观, 应实行流域内统一治理污染, 重点加强濑溪河、璧南河等次级河流的污染防治, 以确保重庆主城区的水安全。综合整治环境污染是河流健康的保障, 整治河道周边的地质灾害、维护水陆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控制有毒气体的排放、提高垃圾集中收集和集中处理率, 同时应避免城镇受到上游或上风向城镇建设的污染。

四、实例研究

以小安流域为例, 对以上理论进行应用和验证。小安溪位于渝西这一人口密集区与城镇密集区内, 是重庆市的次级河流之一, 发源于永川区阴山风景区, 河流全长169km, 流经永川、铜梁、荣昌、双桥、大足、合川等区县 (市) , 流域总面积1724km2。小安溪流域由于聚集了大量工业, 如采矿、炼焦、炼铁、造纸、蚕丝、制糖、机械、化工、锶盐、塑料等, 致使污染严重, 大部分断面呈Ⅳ类水质, 不能作为人畜饮水。小安溪流域的水污染, 如铜梁、大足地区的家碳酸锶企业、造纸厂排放的污水, 使周边居民患肝癌、肺癌、直肠癌、食道癌等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年龄最小的癌症患者仅有4岁, 附近水域和土壤中生物存活几率小。

将转型思维作为一种思路, 对小安溪流域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小安溪汇水到涪江, 经嘉陵江, 最后流入长江, 对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小安溪流域最大的问题是水质污染。要解决人口布局、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 首先要对现状水污染进行紧急治理。根据《重庆市水功能区划修编报告 (2010) 》, 小安溪的水质管理目标是Ⅲ类, 即恢复水域的鱼虾越冬、洄游、水产养殖、游泳等功能。部分河段还应恢复提供饮用水的功能, 因此小安溪的水质应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沿线城镇的污水处理厂大多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 在此基础上还应为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设置足够多的污水处理设施, 包括对农村污水的处理;流域内对禁养区的养殖场责令其搬迁;严格执行钢铁、造纸、炼焦、锶盐、煤炭等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产业规划上同时考虑污染和水量分配问题, 对产业类型和产业布局作出调整, 建议上游地区弱化造纸、化工、石油机械、水泥、煤矿及其产业链等污染较大和大耗水型工业, 引导大耗水型工业到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河口地区——合川发展。上游地区可以发展电子、服装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服务业等低污染和无污染的行业、产业, 建立生态节水型工业园区。对污染较大的小塑料厂、小食品厂或取缔或停产整治。用地规划上, 对小安溪沿线的二类和三类工业, 建议其向内陆发展, 引导居住、公共设施、绿地、广场等用地向滨水地区发展, 增加滨水空间的公共性。发挥合川小安溪湿地公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建设小安溪滨水湿地带及流域绿道网络, 恢复自然滨水岸线和流域生态系统, 为渝西地区其他河流流域的生态建设提供样板 (见图2) 。

五、结语

河流健康是促进地区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的前提, 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意义。城镇生态规划与河流健康的结合, 还可从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层面上来考虑, 二者的结合是生态需水研究的继续和深化。我国的滨水地区规划正在进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高峰期, 河流健康状况下的城镇生态规划必将是未来城市规划界研究的趋势, 建议今后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景观方面。

参考文献

[1]邵坚.河流健康与水安全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6, 22 (3) :111.

[2]胡春宏.河流健康的定义与内涵[J].水科学进展, 2007, 18 (1) :145.

[3]王如松, 周启星, 胡聘.城市生态调控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ⅲ.

[4]沈清基.城市生态规划若干重要议题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 2009 (2) :23.

[5]关业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维护河流健康生命[J].水利发展研究, 2005 (8) :31.

[6]何俊仕, 林洪孝.水资源概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102.

[7]杨春侠.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6-85.

[8]李王鸣, 刘吉平, 王纪武.城镇生态廊道规划研究——以浙江湖州市埭溪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w3) :77.

生态农业规划 篇10

(1) 规划结构。在规划设计农业观光园时, 可参照景观园林的空间布局手法。如可以挖湖堆山, 塑造丰富的小地形和水系;也可以利用场地周边的现状山体、河流等其他自然或人工的标志性景观来借景;还可以在园区内部营造控制性的景观建筑、透景线或者以岛屿分隔空间等来引导和控制游人的视线。 (2) 功能分区规划。可以把游览部分划分为:餐饮服务区、住宿休息区、游憩观赏区、农产品展示购物区、农业生产科普区。各个功能区的具体面积大小没有严格规定, 一般观赏区占50%~60%, 示范区15%~25%, 休闲区10%~15%, 产品区5%~10%。[2] (3) 水系规划。水系规划应利用场地现状的河湖等水体来进行, 既要从园区实际的蓄水、灌溉、雨洪管理等功能角度入手, 也要结合游憩项目的经营, 营造水景区、垂钓区等。水系规划还应起到分隔园内空间的作用。水系自身也要注重变化, 既有开敞的大湖面, 也要有蜿蜒连绵的小溪流。 (4) 交通体系规划。一般而言, 一级道路系统应该链接园区内主要区域和节点, 路宽约4~7m;二级道路系统则是连接一级道路系统和重要的服务设施及休息游憩场所, 路宽约2~4m;三级道路系统一般都是一些小路, 不能行车, 路宽约1~2m。

2 案例分析

(1) 项目背景。该项目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陵镇南大地村, 场地形状呈条形, 面积约7.9hm2。南侧地势平坦开阔, 北临白河, 自然环境优美, 著名景区清西陵位于场地东北方向。 (2) 项目定位。河北易县甘薯制品农业文化博览园以农校对接为切入点, 服务高校及易县为目的, 联系高校与农业生产为己任, 致力于以高校的科研、实践优势带动易县农业生产水平发展, 同时大力弘扬易县“千年古县”文化, 努力建设绿色易州、生态易州。 (3) 设计理念。主轴线采用“牌坊-水池-主体建筑”的做法, 形成一条有序列的传统轴线, 突出办公楼严肃的氛围。引白河水入园, 在园区内自由收放形成自然水系, 再由东北侧流出, 溪流、湿生植物、草花、群树围合出一片自然静谧的洞天福地, 更是闹中取静形成一处景色宜人的桃花岛。 (4) 功能分区。本项目根据功能分为五大区域:田园式工厂区、办公区、休闲娱乐区、合院宿舍区、展览场馆区。 (5) 景观结构分析。本项目的整体景观构架为“一环一带四点”。其中, “一环”为以一级环路为引导的环形景观序列;“一带”为沿场地东西向贯穿的景观带;“四节点”分别为田园式工厂区、办公区、休闲娱乐区和展览场馆区。 (6) 交通系统分析。本项目的道路交通系统共分为两级。一级道路为车行道, 由一环两线构成, 可便利到达园区各处, 宽5m。二级道路为小区域内部联通及与主路的沟通, 以步行为主, 同时允许少量车行, 宽3m。

3 分区设计

(1) 生产区。此区作为生产区域, 主要功能为甘薯的深加工和新品种的研发, 同时具有参观、体验的功能。面积为3.42hm2。首先, 沿场地长轴方向布置五间厂房, 总面积约10000m2。其次在该区域光照条件较好的南侧布置温室及试验田, 温室占地面积1000m2。 (2) 办公区。此区作为办公管理区域。入口广场则作为人流集散的主要场地, 且具有展示当地文化和特色农产品的功能。面积为9500m2。办公楼为中式的局部二层建筑, 主要用于园区管理办公等。 (3) 休闲娱乐区。此区作为休闲区域, 面积为1.04hm2。沿小溪布置, 形成良好的滨水景观序列, 同时场地有序地分布于宿舍区周边, 便于使用。餐饮楼设计有露天座位以及半室外中庭, 增加建筑与环境的穿插。 (4) 合院宿舍区。此区域面积为1.2hm2。宿舍区由12组北方四合院形式的建筑组成, 以组群形式排列。在设计中增加了大量滨水的建筑空间, 在该区域中央设计有一组廊架, 主要种植藤本农作物, 用于当地农业特色展示, 并形成良好的休息空间。 (5) 服务场馆区。该区域位于场地的东北部, 面积为1.1hm2, 设计流线型建筑———农业文化展览馆, 占地面积1800m2。展览馆外围考虑到室外展览的需求, 设计水景结合景墙形成较为开敞的空间, 以便节庆活动和室外展出的使用。

4 结语

通过梳理相关理论并结合实际案例, 可以得出, 农业观光园不仅注重营造园区优美的景观环境, 也强调其本身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一个好的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需要融合景观、生产、旅游等多方面要素, 使园区具备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复合功能, 达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润江.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9

浅析生态居住小区景观规划 篇11

关键词:生态;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自然;资源;精神

居民生活场所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基本生存活动,体现了人类在自然的约束下改造客观世界。理想的人居环境是大家的共同目标,其中大家对于“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过前者。总之,人居环境是大环境的一部分,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环境的优劣,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一、生态居住小区定位和目标

生态化居住小区景观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住区概念的上,要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除了强调自然生态,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要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实现环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二、目前生态居住小区设计存在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生态居住小区,有很多解释和说法,大家对生态概念认识还很模糊。居住小区生态环境一般是指居住区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由植被、河道、道路和建筑等构成。因为部分开发商的片面认识,当下很多居住小区为了迎合大众对生态的需求,一味地建绿地,一味地种大树名树,盲目追求绿地率,然而,生态并不是单单指绿化。部分居住小区因欠缺对水循环和更新问题的考虑,再加上日常能耗和维护费用成本较高,小区内的水体景观久而久之,经常出现池中无水、水质恶化、水中无鱼等尴尬局面,影响整个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在植物配植前期缺乏对小区户外景观动态的、长远的、发展的考虑,伴随着花草树木的不断成长,会导致比例失调、空间拥挤等一些潜在问题的发生。这些都不利于居住小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小区内道路流线不合理、建筑间距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等违反居住小区设计规范的设计以及居住区周边对居住区造成的声光污染更是对居民造成了生活上的障碍。

三、尊重并提升原场地的自然环境状况

原场地的自然环境状况主要指地形、植被等的情况。

景观设计要保护好原有的生态系统,因为破坏后再重建生态系统要困难得多。在景观设计上重生态性,尽可能尊重自然原环境而不盲目的建造人工景观,保障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可以节省建设费用、体现经济原则,同时也是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过渡融合的重要前提。

尊重原场地的地形,要注意水土的保持,不要做过分的开挖堆叠,污染土质和水质的设计。例如:小区道路和驳岸的设计过渡要自然。道路景观应该与小区内部的生态支持系统联合起来形成具有特殊景观的生态廊道,当与水脉相融合丰富居住小区道路景观的内容。生态驳岸把驳岸上的植被和水域中的植被连成一体,在排水上尽量让绿地中的地表径流通过侧渗进入水域,可为各种水生动物提供栖息繁衍的自然生境,利用水生植物使水体可以“自净化”,形成水路共生的自然生态系统,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水体、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

在植被方面要尊重现有的植物,对植物配植选择上应该以也以乡土植物为主,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配植植物时要模拟自然的结构形式,形成稳定的、抗性强的植物群落。稳定的植物群落要合理搭配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以及活地被层等四个基本层,注重生物的多样性。

四、节约资源

例如:居住小区水资源的利用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和“中水循环利用”等方式。雨水收集可以利用建筑物屋顶及道路、专用容器等汇集的天然雨水,经收集一输水一净水一储存等渠道积蓄并净化的雨水,为绿地浇灌、营造水景、清洁道路及地下水源提供雨水补给,以达到综合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目的。

中水循环利用是小区中最常见的中水的处理方式。“中水”指处理过的污水能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满足部分使用要求的水。常见做法是将其处理到非饮用水的标准,主要用于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如便器的冲洗,地面、农田灌溉、园林绿化汽车清洗,消防,工业用水等。

再例如:居住小区废弃物处置与垃圾源头分捡。根据2001年5月27日建设部最新通过的《绿色生态住宅住宅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关于此方面的要求,居住小区内的垃圾采取分类收集的办法,将垃圾分为三类:第一类,有毒有害垃圾(废电池、日光灯管等);第二类,厨房有机垃圾等可降解垃圾(剩饭、菜叶等);第三类,其它难降解垃圾(塑料、金属、木、石等)。有了分类标准,就可以分类处理。第二类垃圾由设置在厨房洗池中的粉碎器粉碎后直接由下水管道排走,这部分污水可以与粪便污水一起进入沼气净化池进行处理。住宅区内的绿地落叶叶等垃圾采用厌氧堆肥的方法进行处理,腐熟的肥料作为盆栽花卉植物用腐殖土及花草培养肥料。

五、居住小区精神生态环境的营造

(一)开放的、系统的设计观念

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配置要求,而是强调居住小区环境为全体居民所共有,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居住小区内每户都有良好的景观“均好性”成为住宅景观设计准则。打破小区分级配置绿地的界限,使整个居住小区的绿化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地生态系统。

(二)行为的心理因素的应用

户外活动为人们轻松自然地相互交流创造了机会。要搞好居住小区户外景观设计,要有亲切感、归属感而不感到陌生的生活空间先要从分析居民的行为心理因素入手。领域感、私密感、归属感、空间距离感,都是影响居民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的环境景观设计要以此为出发点。

(三)场所功能的强化

使居民与环境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在起步区规划中重点处理住宅与绿化,中心绿化与配套商业设施的结合,水面与中心绿化的结合,中心绿化与主要城市道路绿化的结合,使居民的居住、休闲、购物、邻里交往建立起便捷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居住系统。为加强小区的归属感,增强小区可识别性同样也很重要。结合绿化或水面布置中高层住宅,使高层住宅具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和通风条件,在现今高层住宅不好销售的状况下,提高了高层住宅的卖点。成组布置的高层住宅成为各小区的景观标志区,多层住宅围绕中高层住宅周围布置,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效果。多层住宅围绕组团绿地成组团布置,通过对住宅端头的退层处理、前后的错落,形成不同风格的多层组团。不同形式的住宅掩映在绿树、碧水之间,形成舒适、优美、良好归属感的居住环境。

六、结语

专业人员,而其设计决定了各种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措施能否得到实施。对于生态设计的具体措施、方法、形式和标准,不同学科、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对待问题的解决方式或许会多种多样,但需要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生态认识,把尊重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稳定、协调和平衡当作最终目的,脚踏实地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才可以获得巨大的进步。创造舒适的生态居住环境的研究和探索才刚刚开始,围绕这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的跟进。时至今日,生态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進展,研究成果也相对成熟,设计人员对小区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很多理论都已经被付诸于实践,受理论指导和影响,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更加贴近人心,贴近自然。

【参考文献】

[1]鞠小颖,《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化研究》,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杨洋,《基于生态原则的居住小区户外景观设计研究》,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3]周文娟,《现代城市居住小区生态景观的营造》,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生态农业规划 篇12

1.1 工业废弃地

工业废弃地指那些曾经被用于工业生产但是现在被搁置的场地, 例如:采矿废弃地、废弃的工厂、站台、港口等。工业废弃地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带来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 通过生态景观对实现工业废弃地的恢复和重建具有广泛的意义。

1.2 工业废弃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工业废弃地是一种人类通过工业生产改变用地现状而产生的独特的景观类型。因此它的特征在于:

(1) 生态系统受到强烈影响。

(2) 生态循环过程受到影响。由于工业基地及其周边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产活动势必会影响到区域生态格局与各种生态过程, 如水的过程、物种迁徙的过程, 并且造成污染扩散。

(3)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超出了本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 破坏了原有景观的稳定性。直接或间接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 主要的表现是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或缺失、土壤养分保持能力和物质循环效率降低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随着干扰加剧, 生态系统自身的平衡会受到破坏。

(4) 景观异质性增强。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表现出比工业生产前更大的异质性。大量的工业生产活动, 如采矿、炼油、化工、炼钢等大型生产对本地的土壤、植被、地形等原生生态特征改变极为剧烈, 甚至完全改变及破坏。生产活动后, 被搁置的场地往往包括采矿点、堆积场、排土场、采空区、塌陷地等景观类型和厂房、矿井、采掘设施、高炉、起重设备、运送轨道以及道路、水渠、积水坑等景观要素, 具有斑块、廊道和基质的典型嵌套格局特征。

1.3 工业废弃地环境因素影响

工业废弃地中, 由于人为的生产活动, 周围的环境受到剧烈的影响, 其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污染。工业生产等活动强烈的污染着周围的环境。工厂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和水, 大量的悬浮物和污染物质, 大部分会直接排入环境污染空气、水体、土壤。

(2) 水系统被破坏。工业活动破坏了大量的植被, 造成水不能被涵养住, 也破坏了水向地下渗透的过程。

(3) 生物栖息地被破坏。大量的工业活动破坏了周围的环境, 土壤和水质的污染直接影响植物群落的正常生存模式, 导致野生物种越来越少, 生物多样性被降低, 生物链的第一环节的植物被大量破坏, 也就必然影响着栖息地内物种的生存。

2. 生态规划

2.1 生态规划概念

生态规划是将生态学原则与景观规划相结合, 从而产生的一种规划方法。景观规划的发展和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导致景观规划与生态学原则逐渐走向结合, 从而产生了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是实现资源有续利用和社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几代景观设计师、规划师所追求的目标。生态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规划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

生态规划的引入使现代景观设计师不再把景观设计看成是一个孤立的造景过程, 而是整体生态环境的部分, 考虑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及方式, 加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使之成为生态环境的导向。

生态理念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针对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的, 可以从3个方面理解:首先, 可持续发展应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维护生态功能的完整性, 而不是以掠夺自然和损害自然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其次, 可持续发展应能协调当前与未来发展要求的关系。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第三, 可持续发展还应能不断满足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的需求, 使整个人类公平地得到发展, 逐渐达到健康、富有的生活目标。

3. 工业废弃地生态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在城市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中,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 并认为城市工业废弃地是很好的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实验场所, 因为工业废弃地对生态的破坏性强, 只要把最困难的地段规划好就可以举一反三对其他地段进行恢复。近几十年来, 世界上许多城市对其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再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生态规划设计,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1 公园的生态规划设计

1906年在美国西雅图市联合湖北部的山顶, 西雅图石油公司修建了一座主要用于从煤中提取汽油的工厂。1920年, 这家工厂转为从石油中提炼汽油。几十年来, 附近居民不得不忍受工厂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1956年, 由于铺设了一条天然气供应干线, 这座庞大的工厂便被废弃了。西雅图市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鉴于旧煤气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极差, 严重缺乏绿色空间, 从而决定买下工厂的所在地——一块位置重要的河边峭壁上的10hm土地, 将它改建为城市中央公园。

1970年市政府委托理查德·哈格设计事务所负责该地的改建工作。景观设计师哈克在西雅图煤气厂的旧址上建设新的公园。最简单的做法是将原有的工厂设备全部拆除, 把受污染的泥土挖去并运来干净的土壤, 种上树林、草地, 建成如画的自然式公园, 但这将花费巨大。啥克决定利用基地现有的资源, 从已有的元素出发进行设计, 原来生产的工业设备被作为巨大的雕塑和工业遗迹而被保留了下来。东部机器被刷上了红、黄、蓝、紫等鲜艳的颜色, 有的被覆盖在简单的坡屋顶之下, 成为游戏室内的器械。将工业设施和厂房改成餐饮、休息、儿童游戏等公园设施的做法, 原来丑陋破旧的工业厂房、设备被改造成富于艺术价值的第三产业设施。这样做既减少了成本也实现了废物的再利用。

煤气厂公园由7个风格迥异的地区组成, 分别是:北部盆地的大草地、儿童娱乐场、南部的日光草坪、由南至北排列的煤气厂设备的废墟、西部的斜坡、大型的人造土山和北部开敞的乡村。另外, 北部还建有一座停车场。所有的地区都有边界, 北部用人造土丘和浓密的雪松林, 遮蔽停车场和附近的公路。公园内所有的空间都有它们自己的特色, 带给观光者不同的感受。设计者在选择保护对象的特征方面花了很大心思。设计师们将这些工厂设施精心处理后, 分散布置于公园各处。并为参观者保留了自由活动空间。位于公园西部的人造土山, 增加了地形的起伏, 从而便于参观者观看联合湖和城市的地平线。在土山顶部凹陷的地区, 设计师格瑞林和拉泽尔设计了一个日晷, 日晷的指针是参观者, 参观者的身影指示时间, 阴影的对面铸造了许多表示时刻的烟囱。

城乡规划

西雅图的煤气厂公园, 是人类对工业时代的怀念和当今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的纪念碑。除了在纪念工业时代方面的成功之外, 该公园在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面, 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每年有30多万游人在此集会, 庆祝美国独立纪念日, 观看联合湖壮观的烟花。放风筝、举行音乐会、公众聚会或者儿童游玩等广泛活动的开展, 使煤气厂公园成为西雅图市民最佳的休闲、娱乐场所之一。

3.2 关键环节——植被的更新

对被污染的土壤的处理是整个设计的关键, 表层污染严重的土壤虽被清除, 但被石油精和二甲苯污染的深层的土壤却很难清除。哈克建议通过分析土壤中的污染物成分, 引进能分解这些污染物的酵素和其它有机物质, 通过生物和化学的作用逐渐清除污染。于是在土壤中添加了下水道中沉积的淤泥、草坪上修剪下来的草末和其它可以做肥料的有机物, 以增加泥土里的细菌去分解半个多世纪沉积下来的化学污染物。公园中基本上是凹凸不平、植被随季节的变化而枯、荣的草地。哈克认为, 万物轮回、叶枯叶荣是自然的规律, 应当遵循, 没有必要常年花费昂贵的灌溉费来阻止这现象的发生。因此, 基于多方面的生态主义原则为指导的设计不仅使公园建造预算极低, 而且用于维护, 管理的费用也很少;不仅在环境上产生了积极的效益, 而且对城市生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煤气厂公园不是一个凝固的景观, 它的功能是为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提供一个平台, 让人们以自己的万式来使用公园, 如在此举行音乐会、进行公共集会、放风筝、骑自行车、儿童游戏和观赏风景等各种各样的活动。

3.3 总结

3.3.1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意义

(1) 保持了工厂的历史、美学、实用价值。

(2) 节省了建筑成本。

(3) 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

(4) 开创了生态净化工业废弃地的先例。

3.3.2 适合被改造成生态景观公园的城市工业遗产

(1) 拥有具有雕塑感的大型“机器”;

(2) 建筑密度小, 面积相对较大;

(3) 土地受污染严重, 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生态净化;

(4) 植被相对丰富。

4. 结语

工业革命后随着全球性资源及环境问题的加剧, 人类社会迫切的发展需求、有限的资源承载力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寻求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当今科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的工业用地置换计划正处于起步阶段, 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 并适应我国的国情来进行合理化改善, 使工业废弃地生态改造这一模式在中国各个城市成功的应用。

上一篇:现场核查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