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几点认识

2024-09-30

小学数学教学几点认识(共12篇)

小学数学教学几点认识 篇1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具有广泛性

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 满足需要。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不宜偏重某一层次的学生而忽视其余。 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 对尖子生可适当 “提高”, 对普通生可逐步“提升”, 对后进生可稍微“降低”, 这样才能引导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听讲。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 采用多种方式问答, 如学生单独解答、小组代表回答、自由抢答等, 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而不要先点名后提问, 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 更不要只向尖子生发问, 而应将答问的机会适当向后进生倾斜。 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采取 “全体动员法”, 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 也应该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可以这样引导:“现在请某某同学回答, 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 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样提问所涉及的面广, 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 真正做到提问的广泛性。

2.重视创设生活情境, 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 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因此, 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 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设计一个学生熟悉、能够理解、一目了然的情境,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贴近学生的实际, 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规律, 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是我们创设生活情境所要遵循的原则, 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学习知识。 例如“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的教学设计, 由于学生已经在前一节课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 于是我创设了学生在模拟商店的购物情境, 把教室当做商店, 老师在商店里卖文具的售货员, 讲台上放着笔、本子、铅笔盒等, 学生自己选择一种需要的文具, 拿着自己的学具人民币进行购物交易, 购物时自己计算出售货员应找回的钱, 一年级的学生看到此教学情境后积极性倍增, 整节课的学习都是在快乐中进行的, 学生在玩中轻松地学会了人民币计算的知识, 与单纯的计算教学相比较多了趣味性, 学生更愿意参与。 因此, 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情境,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3.利用启发式引导教学, 打造互动平台, 巧妙设问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分析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 采用自主探索性数学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也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尝试。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中的主动体验和实践,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效课堂教学中, 根据小学生心理、研究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 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理论、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重视实质的交流和互动, 而不是仅仅围成一个圈, 讨论讨论就完事, 从实验结果看,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下案例:案例:在教学《植树问题》时, 整节课我都采取了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整节课节骤紧凑, 愉快高效。 首先, 我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并明确了分工。 同学们有的负责画图, 有的负责计算, 有的负责记录数据, 有的负责填写表格, 学生个个有任务, 小组合作省时高效。 教师出示问题:在一条路的一旁等距离地种6棵树, 可以怎样种?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表格。 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和点拨。 最后各小组汇报研究数据, 教师板书。 接下来, 教师提出了更复杂的探究任务, 请学生观察这些数据, 总结三种情况下, 棵树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投入了热烈讨论中。 最后, 教师引领学生总结三种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最后形成数学规律, 即两端都种时:棵树=间隔数+1;两端都不种时:棵树=间隔数-1;一端不种时:棵树=间隔数。 一节课下来, 学生对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进行了自主探究, 感悟了规律总结的全过程, 学习印象深刻, 规律理解透彻, 做基本题既快又准确,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既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 又通过学生喜欢的模拟植树活动, 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使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 体验了分情况讨论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而且在其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应用这种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4.在知识混淆点拓展, 深化知识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理解和建构着知识, 但有些理解上的偏差和模糊的认识严重阻碍着学生学习。 如果这些偏差和模糊一直隐着, 定会产生不良后果。 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拓展练习, 充分暴露这些错误和混淆点, 让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明了。 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实际问题》时, 笔者引导学生求比一个数多几的问题 (在一个数和几已知的情况下) 要用加法计算, 这时教师再出示一个特殊的题目:“王炎做了24只纸飞机, 比张明做的多15朵, 张明做了多少朵? ”学生尝试后,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列出“24+15=39 (朵) ”的算式, 而只有少数学生列出“24-15=9 (朵) ”, 列出加法算式的学生把“一个数比24多15, 这个数是多少? ”和“24比一个数多15, 这个数是多少? ”这两道题混淆了。 这时, 教师分别让不同算法的小朋友都说一下原因, 大家各持己见, 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王炎做了24只纸飞机, 比张明做的多, 你觉得谁多谁少? ”这样一提醒, 学生立刻就会发现虽然看似相同的题目, 其实根本不同。在上面的案例中, 学生会解决常态的问题, 但稍微有变化就不行了, 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个知识。 在这个知识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以拓展很有必要, 通过不断思考、比较, 修正认识误区, 使本来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

5.作业评语激励, 增强信心

鼓励性评语是一种催化剂, 可激起学生愉悦的情感和向上的动力。 对于作业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肯定的评语, 如“你这样做, 真是太聪明了! ”“你能用这种方法做, 真是不错! ”“解得巧! 真棒! ”等, 这样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对于学困生可以给予激励的评语, 如“再想想, 答案就出来了! ”“别气馁! ”“除了这点小小的错误, 其他方面都不错! ”这样的语言既能使学生乐于接受, 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小学数学教学几点认识 篇2

一、对新课程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一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适当调整,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出的要求。教师是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改革的措施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理解并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改革的思想和内容。

二是对计算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计算能力上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要过分追求计算速度和加大计算的繁杂程度,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工具,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和检验。虽然新教材在计算要求上有所降低,但仍然需要恰当地把握计算教学要求,恰当地处理与计算有关的问题。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在思维水平上存在差异,在计算能力上也存在差异。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要鼓励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一般来说得到计算结果的方法并不是惟一的,教材中所用的方法只是其中的一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对此应当允许和鼓励。

三是“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并且不同背景的学生有不同的经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四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既是数学教育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倡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在内容选择和方法确定上都要为学生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应具有新颖性和灵活性。应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用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应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和表达的余地,要了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展现自己的才能。尽量避免把教师的思路和教材上的方法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用统一的方式思考和解答问题。教材上的方法或教师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可以作为解题的一种思路介绍给学生,但不应强求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方法解题。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自己思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五是“改进教学评估方法”。教学评估的改革涉及数学教学各方面的问题。明确评估的目的是一个首要问题。“评估的目的不仅在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能力,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考核学生的成绩不是教学评估的椎一目的,应当发挥教学评估的多种功能。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估,应当起到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对教学实施情况的了解等作用。教师应当根据这些方面评估的情况,恰当地调整教学进程,作出继续或改变教学进程的决策。

二、对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实施这一环节。所体现的理念和改革措施能否实现,关键的因素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我认为新课程教学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

一是关于学生的观念。教师都有关于儿童学习的常识性的理论,这些理论影响他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解释关于儿童的信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当提倡以下的关于学生的观念。

1.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学习大纲规定的数学内容,都有条件按教学要求学好数学。

2.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学习要求。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学习完全一样的数学知识和达到同样程度的数学水平。

3.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教学需要按一定的进度完成,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按同样的速度完成所学的内容。可以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习,也允许一些学生用较长一点的时间达到相应的要求。

4.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二是关于教学的观念。每一位教师都有关于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观念。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指导儿童学习的过程。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应当提倡以下教学观念。

&nb

sp;1.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来自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把数学教学设计得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宽松和谐,就会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学习数学要以一定的经验为背景,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地教给他们数学知识更重要。

3.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不应代替学生思考,也不应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

4.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三是关于数学学科的观念。教师要了解数学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懂得数学意味着什么,运用数学能够有效地完成什么任务。我们现在常见的对数学的看法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是对数学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是对数学的十分重要的概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认识也在发展,对数学也有一些新的认识。

1.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式,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数学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也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四是关于教师作用的观念。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生的责任感对待教学任务。应以现代课程观和教育观重新审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1.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课程和教学的决策者可以表现为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面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情景作出恰当的处理决策。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同时,还应成为数学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和认识数学。

(二)扩展和更新知识结构

知识领域的扩展,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除了观念上的转变,还需要教师在知识上不断更新。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是数学学科方面的知识。从数学知识的角度看,教师不仅需要理解小学数学内容本身,还应从比较高的观点来看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看这些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另外,从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发展来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这都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数学知识,不断学习新的内容和接触新的领域,以使自己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二是有关理论方面的知识。有关理论方面的知识包括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对学习者认识的知识。理论知识对于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需要认识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对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所了解。三是教学实践知识。教学实践经验也是教师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在头脑中有许多现存的教学模式,他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迅速地运用这些模式。教师的经验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它构成了丰富的实践知识。这些实践知识成为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

(三)全面理解、创造性地执行和运用大纲和教材

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用固定的方式对待大纲和教材,要结合教学实际全面地理解教学大纲,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水平,应当具有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驾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能力,同时也应当认识到自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对小学数学课程进一步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3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看法

小学数学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它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于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维的过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现谈几点认识。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有所创新,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现代教育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要平等的交流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是在教师的框框下思考回答,是一种思维不能积极的被动式学习,是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相反,在《新課标》指引下的小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教具、学具之间进行开放式的信息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下学习,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真正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地学好数学,使数学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三、体验成功快乐,唤起学习热情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追求。复习课,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为使学生获得成功,应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组织教学,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回答,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每个目标层次上做到快速反馈,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对于差生,我们更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口算题做得好或是书写认真,都要及时予以表扬、肯定。另外,总复习期间,可以通过开展“三自”活动:自订一本数学改错本,自办一期数学小报,自出一份期末试卷 ,并进行交流、评比,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 :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五、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教师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的结论。接着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水往圆柱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柱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满圆柱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作者简历: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4

一、在游戏识字

小学生好胜心强,一提起比赛就来劲了,所以我在识字时,穿插一些比赛,以增强教学效果。如开火车比赛,教了生字后,开两列火车比赛,看哪组同学读得又快又准,就评出哪列火车开得又快又好;当小火车中间出现停止时,同组的同学立刻给予帮助,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字,而且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又如组词比赛,教了生字,让学生口头组词,看谁组得多。再如说话比赛,让学生用当堂学的词语说话,看谁用的词多。这些比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还可以玩“变魔术”的游戏,引导学生采用加减笔画、加减部首或变换部首等方法,让某一个汉字变成另一个汉字,如“大”变“天”,“口”变“中”,“木”变“禾”。又如学完“可”字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河、呵、柯、苛”等字。一个“可”字加上“氵”、“口”、“木”等不同的部首,就会组成不同的汉字;学完“青”字后,加上部首可以变成“情、请、晴、清、精”等。这样学生不仅初步学会汉字的规律,而且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和美,从而产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二、比较字形联想识字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指导学生看图画、实物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通过联想找出近字之间的区别,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形义的理解。如,“鸟”和“乌”。“鸟”失去了眼睛,眼前就一片漆黑。又如“日”和“目”,“日”就是太阳。太阳只有一个,所以中间只有一横。“目”是指眼睛,眼睛每个人都有两只,所以口的中间是两横。再如“比”和“北”,两兄弟齐头向前跑是“比”,两兄弟背靠背是“北”。

三、归类识字

汉字的形体千变万化,字字都有差异,但是汉字作为音、形、义的结合体,又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中国古代就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造字法。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字占90%以上,其余的基本上属于象形、会意、指事这三类。教学时,教师帮助学生归类,不但可以增强识字效果,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识记范围。如第二册《识字2》中“树、松、柏、杨、梨、枝、材”等字都是形声字,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发现:这些字都带有“木”,都跟树木有关。还要求学生找出还有哪些带有“木”的字,然后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熟悉本课的生字,而且熟悉一些课外的字,从而学会把带有共同点的字进行归类,提高识字能力。

四、生活中自主识字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因此识字教学也应该是开放的,不局限于课堂,我们要运用好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孩子们主动认识出现在身边的字,如:学校的标语,街上的广告牌、店名、服装、食品上的名称等。我们可在班上开展“读故事讲故事”活动,既扩大识字量,丰富字词积累,又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如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呢?这需要我们,乃至于更多的后继者们不断探索,需要为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更多、更好的尝试。但不管探索和尝试的方法如何不同,只要把握住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这个时代的特色就会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汉字教学的历史添上精彩而浓重的一笔。

小学数学教学几点认识 篇5

我认识到尝试教学法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几点认识:

1、按照尝试教学法精心设计好数学课堂教学

2、尝试教学法有利于中差生的提高

3、尝试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关键词:

尝试

精心

激发

好奇心

独创

启迪

摸索,探索

成功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有25个年头,对小学数学课程不能说是吃透,也积累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经验。也经历了几次数学教学改革,数学知识范围扩大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是我深深体会到教无定法的魅力。尝试教学法走进学校已有3个年头,使我在课堂教学中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认识到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把课堂教学的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较好,在这方面,我借鉴了尝试教学法,下面谈谈我在这几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按照尝试教学法精心设计好数学课堂教学 要根据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确定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尝试题,考虑教学方法.安排教学秩序,第一步:出示尝试题。这一步是提出问题。数学知识大都是通过习题形式出现的。出示的尝试练习题要同课本中的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这样便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去解决尝试题。例如:今天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30页例1)本节课的尝试题是“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试题出示后,必须 学生的兴趣,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教师还没有教,谁会做这道题目试着谁能动脑筋,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一番,这时就转入了第二步。

第二步:自学课本。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阅读课本例题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阅读课本前,教师可预先提一些思考性问题作指导。这样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好。因为自学课本后,必须解决黑板上的尝试题,自学课本的效果当时就能看到,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过去,一般是在教师讲解以后,再叫学生翻开课本看例题,可是那时学生已经会了,还看课本干什么呢?这种做法作用不大。

接着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总结出加法结合律。在这过程中学生可利用例题的方法,也可用自己独创的方法,通过学生讨论,比一比,看一看,到底谁做的好,这就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让给了学生,最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于学生讨论不明白的、有争议的问题,或是学生确实不能解决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空间。采用尝试教学法,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自己去尝试新问题的解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思路,完全要自己去摸索,去探索,这样就放开了学生的思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进而更加相信自己,提高了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尝试教学法有利于中差生的提高

学会看书,学会思考,这正是中差生最缺乏的东西,尝试教学法能引导学生主动地自学课本,促使他们进行思考,从而解决中差生的根本问题。试验结果表明,尝试教学法用于中差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的幅度较大。我新接三(3)班原来数学成绩很差,中差生较多,和一班、二班比较均分相差12分、经过半年试用尝试教学法,学生的自学能力、计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快地得到提高。期末综合测试只相差4分。这说明尝试教学法确实在课堂中起到了相当大作用。运用尝试法后,教师讲解时间减少,学生练习时间增多,学生作业基本上能够在课堂里完成。由于作业在课堂里完成,教师就有可能在课堂内巡回辅导,并重点辅导差生。差生在课堂里做作业,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能安心练习,认真思考,遇到困难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

三、尝试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尝试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引起数学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变化: 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先练,教师再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从被动听讲,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从技巧性教育为主转变为思考性教育为主。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三个为主: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采用尝试教学法,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自己去尝试新问题的解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思路,完全要自己去摸索,去探索,这样就放开了学生的思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进而更加相信自己,提高了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对小学数学备课的几点认识 篇6

【关键词】数学;备课

一、要备好教材

1.认真钻研大纲,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评价一堂课,应该首先看这堂课目的定得是否合适,为完成目的所采取的教学措施是否得当,教学目的完成情况如何。这就是说,一个数学老师备课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的,再考虑为完成教学目的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明确教学目的,就必须学习并钻研教学大纲。

2.从整体出发,系统分析和研究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数学老师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体系,掌握“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联,吃透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设计教案。如果在教学中备一节,教一节,不了解这一节在整体中的地位与其它章节的联系,就很难谈上吃透教材和融会贯通。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要深刻领会编者意图。能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

3.抓住重点和找准难点

一节数学课,不管你是用传统的眼光,还是用新的教学理念去评价,有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都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不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备课时,一定要注意抓住重点和找准难点。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课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4.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和本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要好备教学程序

1.启发学生思维,精心设计问题

启发思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而数学的思维来自问题。所以,在备课时,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惑的问题,微妙的问题,疑难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維。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设计成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2.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几年来,许多老师明确地认识到我国小学数学的在教学目的转变,由过去的重结果为重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做了相应的改革,一改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注意采用富启发性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3.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形成训练

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整体结构的两根强有力的支柱。数学基础知识立在明处而数学思想方法则藏在暗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能抓一根丢一根。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用两根支柱的思想支配,理清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体系。尤其要把数学思想方法像数学知识一样,归纳到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分析中去,弄清每一章节主要体现什么数学思想和运用什么数学方法。并深刻挖掘这些思想方法所起的功能和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教学过程教给学生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等等,都体现某种数学思想,并受其指导。如果忽视这些过程就意味着失去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

三、要备好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里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7

1. 培养浓厚兴趣, 让学生会观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就必须将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 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从而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兴趣, 使之真正发挥促进科学学习的作用。

观察是发现事物本质, 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例如, 青霉素的发明者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曾深有感触地说:“我唯一的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观察周围的事物, 不仅能够看清事物的各部分是怎样的, 而且能够从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找出本质的东西, 保持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和敏锐性。

如教学《常见的植物》, 我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 “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其确定观察内容和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观察, 学习收集信息、交流汇报。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闻、摸、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用测量的方式知道植物的粗、细、高、矮等有关信息;用文字、图画、采集标本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向大家描述植物。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所观察的植物有了直接的认识, 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且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 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

2. 营造宽松氛围, 让学生敢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通常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是一个人优良创造品质的具体表现。只有自己发现的问题, 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只有让学生研究自己的问题, 才会调动全部的主动性。因此, 小学科学课应基于问题开展教学, 以问题作为课程的载体, 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大胆提出心中的疑问, 质疑自己和同伴, 甚至质疑老师, 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首先, 我们要积极营造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氛围, 真诚地对待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所表露的情感与想法, 理解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少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组织教学, 避免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紧张心理。其次, 努力愉悦、民主、和谐、幽默的情感氛围, 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 缩短师生距离,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等方式, 让学生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最后, 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具、环境布置、座位组合等手段, 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和表现的环境氛围。

3. 教会学生从身边的小变化开始探索

学生种下一颗颗凤仙花的种子, 种子发芽, 长高, 开出了红的、紫的、黄的花, 结出了一串串的果实, 果实成熟后, 将种子弹出很远很远, 好让它的后代遍布花园, 体验生命如此奇妙。学生将蝌蚪带回家, 蝌蚪尾巴变短, 长出腿, 竟然会跳到陆地上生活, 这就是两栖动物的成长过程, 明白原来动物就是这样生长发育的。找来一些杯子、水、盐水、橡皮泥等, 探究物体的沉或浮, 从而知道大轮船为什么是铁做的却能装载货物, 潜水艇为什么能在水下行走。用塑料杯、筷子、盐探究一杯水中溶解多少盐, 知道了从海水中提取盐的方法。找来电池、导线、小灯泡, 点亮了小灯泡, 认识了简单电路和串联、并联电路。收集各种各样的纸, 探索纸的秘密, 了解纸的不同用途, 为同学的生活服务。认识并使用温度计, 测量物体的冷与热用凸透镜、蜡烛、纸屏、火柴, 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 知道了照相机、摄像机等成像原理;把凸透镜放在阳光下点燃火柴, 从而联想到太阳能热水器的来由和制造原理。用尺子、橡皮筋、琴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会控制声音, 防止噪声污染;用沙盘、喷壶, 做流水搬运作用的模拟实验, 用石膏、种子、石子做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了解卵石、地层的形成。用烧瓶、红水、塑料袋、热水、冷水等探索气体、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 了解温度计的制作原理。用盐水、烧杯、酒精灯、盘子等探索水的三态变化, 了解云、雾、雨、雪、霜的形成。用雨量计、风向标、气温计等测风力、风向、气温, 用测量的数据预测天气, 告诫同学增减衣物, 告诉老师明天适不适合开运动会。

4. 体现科学的本质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 科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

科学课脱胎于自然课, 又有所发展, 是站在自然 (常识) 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是一门新的课程, 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中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科学》不同于《自然》的新的特点, 即在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科学的本质, 又要体现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特点, 在课程标准中用“科学素养”这个词表述。

我们对科学的本质界定有不少不同的理解, 不过一致认同的有这样三点: (1) 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既然科学是实证的, 就可以通过证实的、证伪的方法得出结果, 而且可以重复多次检验。 (2) 科学的结论是符合逻辑的, 可以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3) 科学的结论是有局限性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 其结论是可发展的。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其特质着重反映在科学家的身上, 比如说求实的精神;理性的精神, 对客观世界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主意识;探索的精神等。小学科学课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一些特点: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这种实证意识可以用多种方式培养;二是使他们的思考符合逻辑;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探索的过程中, 有的老师对科学课程的理解得比较到位, 在教学中能够自觉地体现科学课的要求;有的老师停留在原来的认识高度上, 往往在教学中忽略了科学课的特点, 停留在自然课的基础上。

5. 正确看待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以前, 教师往往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操纵着学生的活动, 用新的观点衡量, 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弊大于利, 自然不可取。但如果教师担心在课上指导就有限制学生探究的嫌疑, 完全放任学生自己探究也是不正确的, 因为, 我们面对的是10岁左右的孩子, 有些时候探究活动必须得到教师指导才能有效进行。

对小学数学备课的几点认识 篇8

1. 更新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所以我们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上述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备课观。这就要求我们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特别是那些学困生身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因此, 备课中既要考虑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教, 又要考虑学生如何学;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 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备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得越充分、越细致、越有针对性, 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合理分析学生的情况。

2.1 了解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的知识预备状态, 主要是看知识、技能、情感方面有何经验基础。

这样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自己总结与概括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 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积×2, 对这个公式中的规则学习, 学生必须掌握“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加”、“乘”等数学概念, 否则学生不能自主地探究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也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 准确地诊断学生的起始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是有效备课的基本前提。为了全面掌握学生情况, 教师可以做好课前询问、问卷调查、做些小测试等准备工作以减少数学教学中的“无效劳动”,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2 分析学生知识背景。

数学知识经常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学习、建构新知识, 又使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升数学知识的价值。如教学“环形跑道内外跑道相差多少”的问题时, 让学生去学校操场实地感受、尝试, 积累一定的背景知识后, 学生能迅速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道的差距是在弯曲跑道处, 并能很快地解决问题。

3. 教师要了解知识体系因材施教

系统了解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系统了解”, 并非让我们掰着手指数出某章、某节是何内容, 而是要我们认真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 反复考察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 (主要是指: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以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 国内外初、高等数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以及数学在其他边缘学科、社会各个领域的实际运用情况、未来发展态势, 等等。

认真探讨内在联系, 我们可以知道:数学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 具有相对稳定性, 几年如一日 (使用同一版本) 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这为我们更好地探讨教材与教材、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数学, 缜密的数学体系, 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内在联系:公式、法则的推导, 定理、公理的引入, 数与形的结合, 立体感的建立等无一不是普遍联系的经典之作。

4. 备课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一般地说, 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 二是与以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比如,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既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最直接的基础, 又是解答应用题组成判断的重要概念。无疑, 它在全册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和作用, 是全册教材中的重点。

难点, 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 有的内容比较抽象, 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差距, 等等。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 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5. 备课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

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蕴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小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数学知识, 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第二条是数学思想方法, 这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它不很明确地写在教材中, 是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 后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写什么, 后者是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

6. 提倡写教后札记

课前备课固然重要, 课后备课 (回头看) 更利于教师的教后反思。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它是实实在在的教研行动, 能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后札记的内容可以是自诊调节式、经验总结式、实况摘录式的, 还可以记录教学中的失误, 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困惑, 新的教学设想等。札记可不拘形式, 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 篇幅可长可短, 数量可多可少, 可一课一记, 也可几课一记。有见地、有真切感受的札记, 实际上是论文的胚胎。写札记是很好的“思维体操”, 有助于养成思考的习惯。札记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管理上应十分重视并急需加强。

参考文献

[1]方井梅.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备课.

[2]林素云.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备课.

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9

2.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 从学生实际情况与个别差异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对症下药, 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因此, 只有个人自由发展了, 整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 每个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 都会表现出每个人特有的心理特点, 这些不同特点, 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点, 就叫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 人们常说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心理特征主要有: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性情急躁、易于冲动、反应迅速, 思维敏捷, 但准确性差, 情绪强烈、外露, 持续时间不长。 多血质:活泼热情, 充满朝气、行动敏捷、灵活机智, 善于交际, 适应性强。 黏液质:安静稳重, 反应缓慢, 沉默寡言, 情绪内向, 不易激动, 注意稳定且难以转移, 沉着坚定, 善于自制。 抑郁质:行为孤僻, 反应迟缓, 对事物反应敏捷, 善于观察别人易疏忽的细节, 情感发生较慢, 但持续时间长久, 体验深刻具有内倾性。

小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与各种心理特征有密切关系, 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所反映出的不同性格特点, 用不同方法对待不同特质的学生。 如多血质学生, 教师要对他们率真的性格给予肯定, 鼓励他们在音乐课上回答问题和进行表演, 同时要培养他们扎实专一的精神, 防止他们见异思迁, 不要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胆汁质的学生性格比较外向, 思维相对活跃, 在音乐课上求知欲强。 如学习一首歌曲, 听几遍就能唱下来, 教师就要着重培养其自制力和坚持到底的精神。 对待黏液质的学生, 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 让他们有考虑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 如这节课没学会的歌曲, 课后辅导, 下节课再检查等, 培养他们生气勃勃的精神和热情开朗的个性。 对抑郁质的学生教师要格外的关注, 可用暗示的方式, 让他们主动表演, 并及时表扬, 对他们多关心爱护, 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和富有自信的精神。

3.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激发音乐学习的基本条件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实践证明, 当学生遇到自己很有兴趣的事请时,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言而喻;反之, 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时, 就会变得被动消极, 学习效果弱。 所以, 教师要先创造出学生喜欢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情景, 力求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挖掘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 在《猜谜谣》教学前, 老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进行猜谜语游戏, 师生相互竞猜, 立刻引起学生兴趣, 纷纷加入竞猜游戏之中。 之后老师引出歌曲《猜谜谣》, 让学生听一听把谜语配上音乐又有什么样的情趣,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 歌曲学得非常顺利, 还能顺利完成课后要求, 变换演唱方式, 进行领唱与合唱。 老师继续激发学生兴趣, 向学生再次提出挑战, 看谁能在旋律的基础上, 创编新的谜语歌词, 创编后再让同学们用音乐把谜底唱出来, 学生的兴奋点受到刺激, 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纷纷加入创编歌词的队伍之中。 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 学习思路被拓宽, 智慧的火花已经点燃, 学生更加主动地探求知识, 在获得快乐中得到发展。

4.以情为本,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把情感培养放在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 因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 又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作用, 而且能消除疲劳, 激发创造。 充满情感的教学与学习, 使学生乐此不疲, 而且使他们在优美的情境中深化情感, 内化新知, 获得强烈满足感。 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上, 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把情感培养放在首位, 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特点, 运用声、画、语言、动作、游戏及各类教具, 创造出与题材密切相关的意境、气氛,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及深刻的感官体验, 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最终达到体验歌曲情感的目的。 如在教《过新年》时, 可让学生体验过新年的气氛与场面, 如剪窗花、开联欢会、逛游乐园等, 有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歌曲欢快、活泼、热烈的情绪, 感受人们载歌载舞共贺新年到来时的愉悦心情。 由此可以看出, 一个细心的教师只要善于抓住音乐活动中的情感因素, 把丰富情感体验作为音乐审美活动的核心, 就能在教学中收到极佳效果。

5.精彩范唱, 激发学生兴趣。 范唱是音乐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 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富有情感的范唱是通过人声传递的审美情感, 老师的范唱能比较直观地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旋律和风格, 易于学生迅速掌握作品的完整面貌。 它比采用其他的艺术手段更加直观和具体, 更能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疑能够很好地运用。 在歌唱课的教学中, 我除了在学歌曲之前范唱, 还会在新曲基本学会以后, 让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范唱, 学生的范唱, 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且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使其在班级中起到榜样的教学作用, 激励课堂学习良性情绪发展, 提高班级整体歌唱兴趣。 范唱并不仅限于歌曲教唱时运用, 它同样适用于欣赏课教学。

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10

一、课堂教学中,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学习什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使他们对英语这种新课程产生好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一) 制作英语卡片

把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最熟悉的事物制作成图片, 标上英语。如:铅笔 (pencil) 。学生在说出是铅笔的同时, 可以尝试用英语怎么说;然后, 在老师的领读下, 让学生多听、多读。学生一定会想, 一种事物有两个名字:中文叫铅笔, 到了英国就叫pencil, 多有趣啊!学生觉得有意思了, 在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二) 利用多媒体播放英语歌曲、歌谣

在课堂教学中, 选取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英语歌曲、歌谣, 让学生们聚在一起一边听一边唱, 其乐融融, 这种浓厚的英语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运用音乐的形式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 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无形中, 学生就产生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 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物品或身体部位进行现场教学。如教师可以摸着学生的头, 问“这是什么”;等到学生回答后, 再问学生用英语怎么说。借助这些实物, 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进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

(四) 开展多种活动, 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爱模仿, 模仿性强,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施加教育。比如说“Tack about it”这一模块中,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 带着丰富的表情说句子。如“I am hungry.” (可以做饥饿状) ;“I am thirety” (可以做口渴状) ;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 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 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 比如说“Stand up.”“very good.”“Sit down, please.”等。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想尽各种办法,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只要能牵住学生的“心”, 让学生“心”动, 那么, 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二、日常生活中,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短短的四十分钟并不能使学生个个都牢记在心, 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读、多说。课上学到的知识, 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多交流, 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英语的氛围。如, 利用课间, 可以组织学生对日常用语进行提问。见面时要说“Hello Nice to meet you”, 需要帮助时要说“I need your help”, 两手张开画个大圈就是“big”, 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就是“small”, 老师就是“teacher”……读得多了, 说得多了, 掌握起来自然就轻而易举。让学生养成多读、多说的习惯, 对于学生学好英语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用爱心去关怀孩子, 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家长要负担起培养孩子学习英语兴趣的重任, 多和孩子交流, 为孩子准备一些英语光盘, 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入手, 从简单的单词到短语在到句子, 家长要耐心地参与, 积极地辅导, 为孩子做好榜样示范。当孩子看到父母喜欢学习英语时, 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自然也就有了学习英语的劲头。这就是所谓的身教胜于言教。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11

1.课堂理念的预设应该简单

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空扎实地进行语文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去繁就简,抓住文本、课堂的关键处做文章。如在解读《长征》这首诗时,我以“读”字当头,读读议议,议议读读。一方面要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些独特的历史时空。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既要感受到这种鲜活逼真的战斗场面,又要在这样的意境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为此,我将教学理念设定为:“阅读既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效的对话过程,又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这样意境优美的词,要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实践中,加深对诗的理解与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及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上好语文第一课时

2.1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用心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为此,在新课伊始,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温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2.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以致用。

如在读课文中认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含有生字的句子,读句子中巩固认字;读词语,在词语中认识生字;在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中记忆生字,如悄(qiǎo)然、悄(qiāo)悄等。把生字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学生既掌握了生字的音、形,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生字,真可谓一箭双雕。

2.3识字中巧妙穿插写字指导,读写结合。

大多数老师认字是认字,写字是写字,孤立分开,或者一一教写,缺乏重点指導。在学生熟悉生字后,教师应有意提示学生发现易写错生字及书写时注意的地方。对于特别难写的、课本中又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教师要重点指导,并范写,如“兜、噩”等字。读中练写,有利于提高识字有效性。

3.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1结合教材,为学生设置创新的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口语交际教学要选择直观、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教法,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投入说话训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

3.2联系生活,利用语境使学生善于表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语言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增强。

3.3课堂拓宽生活,让学生越说越好。

在口语交际课堂中,学生以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能力参与交际,但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多,思维能力和语言水平不高,这样的说话并不是“能说会道”,而仅仅是表达自己罢了。要让学生越说越好,还要靠老师在课堂上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其他能力的提高一样,需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要大量、有效地运用互动时间,设计不同的训练难度,层层递进,层层铺垫,引导学生从零碎的语言到有序、连贯地述说,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看图说话类口语交际,学生通常只说他看懂的意思,想到哪说到哪,而且语句不连贯,叙述杂乱无章。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讲故事要先交代背景,叙事要有先后顺序,适当使用关联词可以让我们的话更有条理。学生要有意识地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会发觉自己说得更清楚明白,其他学生也能听得更清楚明白。这样的口语教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越说越好。

4.关于写作教学

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的思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强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成千上万成功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呢?

(1)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

(2)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定向专题阅读,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语体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即时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定材料。

5.以“读写联动”的方式展开语文阅读教学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12

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1) 教师要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并对阅读内容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想象,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问, 当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时, 自然兴趣会越来越高涨, 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 实践证明, 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问, 体现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思考和思索, 也表明了学生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3)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 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综合分析过程中, 找到相应的答案,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作为教师, 要鼓励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和理论进行质疑, 不要盲从教材或阅读材料中的各种观点, 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获取最终的正确答案,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并通过科学引导, 让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质疑方法。这一教学过程不但有效克服了学生的惰性心理, 而且积极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 提高了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 让每一位学生都在阅读活动中获取快乐体验。例如, 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诱导学生阅读文章, 如, “谁飞夺泸定桥?”“怎么飞夺?”“为什么飞夺?”等。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理顺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内涵, 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阅读水平。当学生针对某一知识提出疑问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让他们在自主分析中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提高质疑能力。实际上, 解决问题的过程, 就是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应用知识的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意识、想象力、口语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强化锻炼。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 很多学生比较喜欢读书, 家长们也经常给学生买书, 但是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这就是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对所造成的。我们知道, 只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方法不对, 则事倍功半。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不仅喜欢读书, 而且善于读书, 并能从书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首先, 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阅读活动中, 然后,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实际上,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文章, 对于不同的文章, 其阅读方法就不尽相同。此时, 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如, 略读、精读、快读、默读、朗读等等, 此外,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文意的方法, 使他们能够自己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开展实践创新活动, 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语文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 因为它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 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 语言学科的学习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 所以, 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不需要刻意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 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灵活运用语文本身的规律。对我们来说语文是母语, 它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就在我们身边, 所以, 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实践语文, 在实践中学会创新。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展实践活动, 所以二者相辅相成。创新能力就是要求我们学会改变自身, 改变环境的应变和创造的能力, 为学生提供机会, 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 (1) 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都会有其对生活不同的见解, 多阅读, 就能汲取更多的更全面的营养知识。 (2) 个人能力的展示、每个人都是好强的,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展现自我的机会, 无论是才艺还是学识, 都会令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 产生成就感, 激励自己, 更加完善自己, 主动学习,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社会要向上发展离不开独立思考的人。”所以, 多举办些才艺展示、读书心得、书绘画展等比赛, 锻炼学生积极独立的性格,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 以上仅是本人在五年级教学中有关阅读教学的几点浅显的认识, 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教学, 并讲究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结合五年级语文教学的实践, 谈谈对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徐芳.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周刊, 2011 (11) .

[2]丁先明.浅议如何改进针对小学生的阅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 (10) .

上一篇:生态农业规划下一篇:质量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