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2024-05-2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共13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

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理念

“分数”的教学属于数的概念教学。根据新课标理念,应该让学生经历分数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变书本间接经验为学生亲历的直接经验。其次,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情境,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第三是要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概念学习扎实有效并具有一定的开放度。本课就是基于以上认识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学情与教材分析

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和小数之后,又一关于数的新的领域。这节课是今后学习分数的起始点,为下一阶段较全面的认识分数,及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建构分数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和实物、直观图形,在探讨和研究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并能联系具体图形等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经历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的过程,学会观察、交流、独立思考与清晰表达自己想法,提升相关的能力。

3.在创造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初步会用分数,获得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分数概念的初步构建,认识几分之一。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爱心等图形。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根据问题引出平均分。2.用一个数表示一半。

“一半”也用一个数来表示,该怎么表示? 3.欣赏古代人表示一半的方式。你知道古代的人是怎样表示一半吗? 4.1/2的读写,引出课题。你们会读写这个数吗? 分数1/2表示什么意思呢?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一半”用一个数该怎么表示,体会分数概念产生的必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花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索,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1.认识1/2。

请同学们用圆来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由分圆的过程到概念的揭示,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概念形成过程。也通过交流、判断、质疑,进一步感受“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使学生对 1/2 表面上的理解上升到本质含义的层面上,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2.丰富1/2的认识。

学生动手用阴影表示出不同的图形1/2 思考:这些图形形状、大小、折法都不同,为什么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引导学生抓住本质,进行适度抽象概括“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1份就是二分之一,都能用“1/2”这个数表示。】

三、拓展巩固应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类推其它分数。

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二份,其中一份用1/2表示。如果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该用多少表示?20份?100份?

2.创造几分之一。

同学们动手试试,创造出你最想要的几分之一吧。

汇报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如果我们接着再折,你还能得出新的分数吗?

如果我们不折呢,你还能说出新的分数吗?说得完吗? 可见分数是无限的。3.小结(略)。

【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创造的机会,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对1/2 的理解逐步泛化为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4.应用练习(略)。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而这节“分数”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概念教学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即在教学领域内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来龙去脉”,学习才会充满兴趣和动力。因此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既让学生掌握又学得有兴趣,进行有效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作出几点尝试:

一、创设简单的数学问题情境,提有效数学问题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设计了简单但贴近学生实际现实情境,在突出平均分的基础上引出:“一半”用一个数表示该怎么表示,从而引入新课。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与尝试中体验到分数的产生过程。

二、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提有效数学问题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本课当中我充分的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折一折”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并通过活动学生观察提出“为什么图形的形状、大小、折法不同都能用1/2表示呢”这是本课的重点,这个关键有效的问题,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感悟”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二份,每份就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在有限的时间解决了重要问题

三、创新练习,用有效时间解决关键问题 概念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用分数自身魅力可以让概念学习具有一定开放度。因此在练习设计时我首先眼于“双基”,以巩固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其次又有一定开放性,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习动机,使练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又让学生体会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使用教材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2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很多老师、家长, 包括学生自己都会认为是由于“粗心”。而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

一、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中对分数学习提出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 对第一学段 ( 1 ~ 3年级) 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能读写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几分之几。本单元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从具体实例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

例 1.

①一堆小棒有12跟。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②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③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上面的分数。

其中①②为课堂练习中的两个小例子, ③为课后作业 ( 提高题) 。

学生解决情况: ①②基本都能够解决。③有很多学生答错或是没答。

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 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①的正确表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具体运算能力,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②的正确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直观的“平均分”成5份。而③的错误表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 虽然已经知道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又受到“直观”平均分图像的思维定势, 在此题中未能够找到直接平均分的方法, 从而也没有通过具体的运算进行平均分来表示相应的分数,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均分”思维表象的建立, 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内化。对于第②题这种类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直接分成5列, 涂色部分取其中的一列。有了一些这样的类型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课后的提高题③, 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平均分, 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能直观的平均分, 应先做一些简单运算, 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2. 先分一分、涂一涂, 再在横线上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子。

分析: 在第一课时,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 学生在涂色部分能够正确完成, 而到了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 却出现了错误。问题在哪里? 还是在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上。前面认识几分之几, 分数的表象就是平均分后取份数, 因此不易产生错误。现在, 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知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学生的思维中, 分数的表象转为某个数, 因此当他平均分6份之后看到一份就是2颗星星的时候, 已经有2这个数了, 把取2份中的2和这个2混为一谈了, 也就是把“份数”与“个数”混成一体了,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布鲁纳认为, 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 即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当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 数学对象分数将以图像性表和符号性表征的形式出现, 由于这种表象的不深刻性, 学生往往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出现混淆错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分数本质认识, 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份数”与“数”的区别, 强化其认知结构。

例3. 比较大小错误

①a.1/2____1 3b.3/7_____4/7

②一堆大米的1/3与一堆面粉的1/2哪个多?

学生解决情况: ①题时错时对, 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来做两小题

②因为1/3<1/2, 所以一堆面粉的1/2多

错误分析: 有关分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大小关系。为了不引起混淆, 教师往往会选择整体时往往只会选择某一个。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 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结构尚不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 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仅凭记忆来进行比较大小: 老师强调某一个整体, 分得越多, 每一份就会越小。于是在他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多———小”的“相反”心理表象。时间一长, 看到3/7_____4/7这样的题目时, 只关注3 < 4, 完全忽视分子分母, 忽视“分”和“取”的对象, 实质上忽视了分数的意义, 便直接有了3/7>4/7这样的错误答案。而第②题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没有理解“整体”的概念, 从而没有正确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究竟是什么。思考: 综合这两个问题, 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整体”和“部分”缺乏认知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倾听其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比较分数大小时, 不应该给学生相关的暗示: 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 而是应充分引导学生每一次比较大小, 我们都必须回到分数的意义上去。而对于“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应举一反三, 并且明确分数与某一个具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对教学的再思考

1.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倾听学生的思考, 把握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数”的问题。教师自身应明确分数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需要的时候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2. 教师要对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错误, 从学生错误的根源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辅导, 体现新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原因,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3

1.角是由( )个顶点和( )条边组成的。

2.三角板上共有( )个角,只有一个( )角,其余的两个角都比它( )。

3.长方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4.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 )条线,就画成一个角。每个角都有( )个顶点,( )条边。

5.一个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一个长方体共有( )个直角。

二、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是角的在( )里画“√”,不是的在( )里画“×”0分)

( ) ( ) ( ) ( ) ( )

三、下面图形中哪些是直角?在直角下面的括号里画“√”。(10分)

( ) ( ) ( ) ( ) ( )

四、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住薄#?0分)

1.边越长,角越大;边越短,角越小。 ( )

2.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 )

3.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了角。 ( )

4.直角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角来判断。 ( )

5.角的大小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 )

五、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16分)

六、仔细找一找,有多少个直角?(9分)

七、画一画,把下图分成4个相等的三角形。(5分)

八、画一画。(16分)

1.画一个角,并且标明各部分名称。

2.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3.借助三角板上的角,画出比直角大的角。

4.观察下图,在方格图中画出相同大小的角。

九、分一分,把相应的序号填在适当的( )里。(10分)

(1)( )是直角;

(2)( )是比直角大的角;

(3)( )是比直角小的角。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4

1.回顾平均分。

师:中秋节的晚上,阳阳和月月在分吃月饼,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一共有4个月饼,合理地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 一共有2个月饼,也合理地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

师:像这样,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师:可是,月饼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吗? 生:能。

师:如果请你来分,你打算怎么分? 生: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一人一半。

师:(课件演示不平均分法)这样分可以说是一半吗? 生:不是。

师:怎样分才可以说是一半呢? 生:平均分。

师:好,我来试一试,是这样吗?(课件演示平均分法)可见,只有平均分,我们才可以说是“一半”。

(课件出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它的一半。)

2、表示一半

师:可是,这一半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来,这个同学。生:1/2 师:同学们,听说过这个数吗? 生:听说过。

师:像1/2这样的数就叫做分数(板书: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

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二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另一份呢?(也是这个蛋糕的1/2)(同步演示分数的书写,分数线、分母、分子)它指的是谁?

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月饼的1/2的吗?

3、找到长方形的1/2

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音乐)

学生涂色作品。

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生1:都是一半

生2: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4、练习巩固

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小结:无论是一个月饼,还是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5、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 1/

4、1/

8、1/

3、1/6……(师板书)

想不想也用一个图形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行吗?都迫不及待了,拿出第二个图形,开始吧。

(音乐)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师:说的已经很好了,就差两个字了,生1:平均

师:哦。想起来了。他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8份,每份是它的1/8。真好,还有吗?

生2:我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师:行吗?这个同学表示出了四分之一,其实每个同学都表示出来了对不对?这样,谁都有机会,把你的作品轻轻地放在桌上,同桌俩互相说一说,好吗?

小组内交流。

同学们,用一个图形表示出几分之一容易吗?

但是,深入下去你会发现,其实这里的学问啊,可不简单。瞧,我从大伙那里收集到了一些作品,有长方形,有正方形,还有圆形。来,老师看看谁反应快。

展示作品: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表示的1/4(1)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生: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2)不同的图形,能不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能)

(3)那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哪些同学拿到的是圆?把你的作品高高举起来,同学们瞧,这里有1/

2、1/

4、还有1/8,收集作品)

6、比较分数大小

(1)展示作品:圆形表示的1/

2、1/4

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你能说出哪个分数大?

生1:1/4

生2:1/2

1/2表示哪一部分?(一大块)1/4呢?(一小块)中间用什么符号?(大于号)(2)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完全相同的圆,如果用它表示出1/8,和1/

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样?(小)谁做出了1/8,拿出来,比较一下。跟你想象的一样吗?

用学生作品验证。

(3)这是圆形,那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老师给每组中发的图形大小相同,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赶快比一比,说一说,开始。组内比较。

7、分数的书写。

(1)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你会写分数吗?好,拿出手指跟我一起写一个1/2。先写中间一短横,注意不要写太长,短横下面写上2,写在下面正中间,短横上面写上1,同样写在正中间。会写了吗?好,我们来看,(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书上练习)能不能?打开数学书,翻到93页,找到做一做第一题,在括号里填上分数。写完了吗?谁愿意大声说一说你写了哪4个分数?

汇报:1/3

1/6

1/9

1/8

8、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仔细观察你写的这几个分数,它们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呢?正如大家都有自己的名字,分数的个部分也都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吗?数学课本94页的下面就有,看谁先找到。找到了赶紧看看,看仔细了,现在把数学书合起来,还能说出来吗?自信的同学,那就请你把数学书合起来吧,来,中间短横,是?(分数线

板书)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记住了吗?那老师考考你,1/6 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呢? 关于分数各部分名称,还有问题吗?

9、练习

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

长方形1/3

先估,课件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1/6

先估,课件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你怎么一下子就估对的?有什么窍门? 生1:1/3是下面的2倍。

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遍,我们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习的1之间有联系吗? 下一个问题,还能往下平均分吗? 再往下分,可能出现几分之一? 生说。

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真棒,下面,我们再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好吗?

10、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图:法国国旗(1/3)

五角星(1/5)

巧克力(1/8)

每一部分都是这个图形的1/3

一起说

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11、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老师还给大家到来一段广告,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四份,可是转身一看来了八人,他会怎么办呢?不着急,正当他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后,又来了第九个人他又会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有一个问题,边看广告,可别忘了想想广告中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行吗?来,看谁坐的最直。

好玩吗?数学课的内容可不仅仅是好玩,看到广告中的画面,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4?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1/9?

12、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两个分数:1/100、99/100。

你们会读这两个分数吗?它们也可以简读成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九十九,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师:看完这句话,告诉我,如果你想获得100份的成功,只有1份的小聪明,够吗?

(不够)不努力行吗?(不行)你必须付出99份的努力,才能获得这100份的成功。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下面我拟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等方面说说本课的教学构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数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分数是小学数与代数知识的一次扩展,也是分数知识的起始课。本课内容包括简单分数几分之一含义、读写法及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学习掌握整数除法及生活中分物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本课教学,既是数与代数知识的扩充,又为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铺路基础。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理解和新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经验、认知基础水平,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落实“四基”、发展增强“四能”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确立)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熟悉的分月饼、折纸操作的事例、情境与问题,认识平均分与简单分数的含义,分数各部分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通过自主观察、操作、思考,能用分数表示图中的1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和比较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小;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表达、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数形结合思考,发展数感,体会分数在生活的中应用和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知识基础的理解分析,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含义,认识读写几分之一。教学难点是:比较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小。

五、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合作与帮助者。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教法上拟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质疑,引导观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发现认知。在学法上,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自主合作讨论交流、操作探究,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学习。

六、教学准备

七、教学过程

一.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情,围绕目标要求,拟从以下四个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已有经验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伊始,结合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知识、经验、生活活实际与教材,通过课件,直

观呈现、创设中秋节多人分享多块、一块月饼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引入新知,激发探究兴趣。

(二)引导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认识1/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呈现2人分享一块月饼,问题情景,通过质疑设问:怎样分比较合理公平?如何表示每人分得的月饼?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交流,并结合课件动态演示,促进学生认知“平均分,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的1份就是这块月饼的一半(半块月饼),就是一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1/2,读作二分之一”,教师板书时注意写法示范,并引导学生跟读。

2.折纸操作,深化认知:通过课件展示呈现要求,引导学生折、涂圆、正方形、长方形等纸片操作与交流,表示出它们的二分之一,深化1/2的理解。3.迁移扩展,认识1/4,1/3,1/5含义与读写法:教师引导启发思考、讨论交流: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多少分之一,如何表示(写法):结合课件呈现和动态演示情景图,并通过折、涂操作和表示,拓展深化认知分数含义与读写。

4.综合小结,完善认知:结合课件展示与板书呈现1/

2、1/

3、1/

4、1/5,引导归纳小结:像表示把一物体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的其中的1份的数,都是分数;并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读写,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再经过折、涂操作,深化认知分数含义。

5.大小比较(例3):通过课件展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把月饼、相同大小的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不同份数的1份的大小多少,比较分数的大小,通过分组自主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将同一物体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创设情景,发现提出问题,引导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练习巩固,提高认识,总结反思,应用迁移

其中的1份就越多还是越少?你发现了什么?探究发现认知: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三)实践应用,深化巩固。

知识来源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生对知识巩固、技能的形成„等离不开必要的应用训练。为此,教师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教材“做一做”及相关与习题,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比较、折、涂、填操作与判断等变式应用,巩固分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

(四)反思感悟,总结评价。

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梳理、交流所学知识,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四.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6

本节课,我紧扣新课改的理念,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达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备学生、备生活、备教材,在这堂课教学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2、加强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堂课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再自主探索。同时,我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巧破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7

一、 找准起点, 蓄势待发

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才能于巧妙中让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再从未知走向已知,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感悟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真正含义。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数是除整数外的一个新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尽管分数是一个陌生和复杂的概念,但学生还是具备了一些与此相关的概念。一个是整数中“平均分”的概念认知,另一个就是生活经验中的一些口语或抽象概念。如“一半”,学生知道将1 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得到一半,但是学生不知道这里的“一半”其实就是分数二分之一。有些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几分之一”的表达,在生活经验中也大致能体会到几分之一的意义,但是这些理解都是比较肤浅的。这些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分数的知识基础,是教学的出发点。

此外,儿童的认知发展需遵循一定的规律。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的是通过动作和图形学习来完成的,到了高年级才会逐渐抽象成符号和语言,即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要使三年级学生接受“分数”这一新概念的认知,就必须遵循此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即让学生多动手操作,通过熟悉的生活经验或具体形象图形来认知抽象的分数概念。

二、 定位终点, 巧搭桥梁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在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还强调通过有效的措施,使学生真正感悟和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思想方法的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那么,如何在达成 《分数的初步认识》 知识目标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得到思维的训练,则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元素,设计桥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它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

2. 能认识各种表征图形或情境中的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用直观的方法去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3.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等数学活动来感知几分之一这类分数的含义和意义,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发展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渗透极限和辩证的思想。

4. 在分数的认识活动中感受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加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 润物无声, 重视过程

要实现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教学目标,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下面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的设计来具体说明。

1. 找准支点,落实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是“四基”之一,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找准活动支点,适时适当适度地开展数学活动,累积活动经验。本设计中的折叠正方形、运用数学符号、解决问题等活动过程,都是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分数时,无论是教材还是优质课例,大都是用对折一个圆形物体的方式来导入。用圆来导入,其优点是对折起来比较简便,但其缺点是思维方式单一、对折方式单一,活动经验单一、对折结果单一。而本设计采用正方形导入,则思维多向、对折方式多样、活动经验丰富、所得结果多类。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又将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落实到课堂的细节之中。

2. 抓住机会,培养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的10 个“核心概念”之一,足见其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呢?除了教材中涉及具体的符号使用时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内容外(如低年级时用“☆”这个图形符号等),还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不失时机地加强符号的渗透。例如,关于分数的表示,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师: 除了分成4 份、 8 份, 我们还可以分成多少份呢? 其中的一份又是它的几分之一呢?

生:16份、32份、64份……

(师板书:……)

师: 想象一下, 如果是平均分成3 份、 5份、 7份呢? 你能够说出每一份是它的多少吗?

(生回答, 教师插入板书, 呈现:

师: 分得完吗?

生: 分不完。 (老师接着板书 “……”)

师: 那分成很多很多份, 怎么表示呢? 有谁帮帮老师?

(学生的表情十分丰富: 好奇、 疑惑、 迷茫……)

师: 我们可不可以用 “☆” 来表示这个 “很多很多的份数” 呢? 比如表示成, 能不能这样表示呢? (生讨论)

其实是可以的。 比如: 当五角星表示的份数是100 的时候, 分数就是。 你还想到哪些符号呢?

师: 你们学过哪些字母呢? 想用哪个字母来表示?

(生回答)

师:其实,我们通常用字母“n”来表示,它表示未知的份数,写成“”,n可以具体为任何数(0除外)。(接着在省略号之后板书

师:大家看黑板,我们把数也数不完的像几分之一这样的数起一个名字,叫分数。(补充板书,呈现出: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我们还发现,(板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n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n。

这样的表示方法,既能够将分数的表示方式“一般化”,使学生对分数的表示一步到位,又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

3. 深入挖掘,发展思维能力

注重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这是数学教育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于分数的表征方式,除了用面积模型和线段图来表示,还结合分数的产生以及分数的意义引入了除法的运算结果、数轴和集合来表征分数,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例如,设计了如下习题:

关于含义的认识,教学过程中也设计了多种呈现方式来表示折法和形状不同的各种表征不仅让学生脱离具体图形或形状的束缚,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更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分数,从而抽象出分数的本质。教学片断设计如下:

师: 对于同样的一个长方形, 你们有的这样折, 有的那样折。 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表示呢?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展示学生的不同折法, 如下图)

生: 都是一半、 大小相等、 都是一份……(教师可引导)

师: 是的, 折法不同没有关系, 只要是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都是这个长方形的。

同理,教师提问:有的用圆,有的用纸条,有的用长方形,为什么形状都不一样,也都可以表示呢?(展示学生的不同折法,如下图)(学生讨论思考)

师总结(板书): 不管什么图形, 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 份, 其中一份就是它的。

此外,关于分数的大小比较,本设计在用直观图直观比较分数大小之后,又渗透了辨证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从思维的角度来体会分数大小的比较。具体设计如下:

师:, 观察这些数字和大小关系, 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生畅所欲言, 回答不出来也没关系。)

师: 通过观察, 我们可以发现, 对于这些分子为1 的分数, 当分母越大的时候, 该分数越小。 就像分一块蛋糕, 分的人数越多, 每个人得到的蛋糕越少。 同学们, 只要善于观察与总结,你们会发现更多数学的奥秘!

关于分数大小的估计,本设计也呈现了阴影部分逐渐变少的直观图,让学生在直观比较分数大小的基础上来估算逐渐变小的分数,从而在无限变小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极限思想,即像几分之一这样逐渐变小的分数是有无数个的,且最小的那一个分数趋近于0。其直观图如下:要求学生估计出每一段长条中阴影部分的大小。

4. 学以致用,培养应用意识

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去认识世界,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本设计最后一道习题是让学生通过测量来应用分数,旨在让学生用数学思维去认识世界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正是适应了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分数产生于测量,又运用于测量,经历从生活走向数学,再从数学回归生活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分数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基于此,在教学过程的最后,设计了如下习题:

师: 同学们, 老师手中有和你们一样长度的纸条(学具袋中的15cm长的纸条), 但是老师没有你们手中的正方形(边长为5cm)。 你们能用纸条量一量正方形的边长并告诉老师吗? 老师也要做一个和你们一样的正方形。

总之,让学生获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亦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都对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期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到深入挖掘教材、剖析课程标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寻找培养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摘要:数学素养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数学素养的培养更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自“新课改”以来,许多一线老师都在作出努力和尝试如何将数学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本文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来探讨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年级教案: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篇8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分数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

2、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以及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探究并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3、使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与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P98--100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同学们每两个人分成一组来分食品。小强和小红他们俩准备了哪些食品?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能让他们俩都满意呢?(板书: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

2、问:你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

3、指名分食品,并贴出相应图画。

4、分蛋糕: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能分到几个?

5、师:要表示“半个”,就要学习新的数,就是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⑴谈话:我们先来看看半个蛋糕师什么羊的?(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现在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半个,这半个用分数表示就是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写呢?看老师写出这个分数,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在横线的下面写2,表示把这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在横线的上面写1,表示半个是其中的一份。这个数就是分数。

问:你能完整地说说老师是怎么写出分数二分之一的吗?

⑵你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把数学书打开到P98,自己找一找,读一读,认一认。

学生自学课本。

问:中间的横线叫什么?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什么?分数线下面的数叫什么?分子和分母谁在上,谁在下?

⑶谈话:你会读出这个分数吗?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⑷问:这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1/2,那么另外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⑸谈话:认识了1/2,你想不想拿一张纸折一折,把它的1/2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呢?

学生折纸、涂色。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班级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可以涂哪部分?还可以涂哪部分?

还有谁的折法跟他不一样?

2、想想做做1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出示第1题,学生齐读题目。

教师指导填写第1幅图下面的分数。谈话:这幅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在这幅图下面的括号里写出一个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几题。

3、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选的?为什么?

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究,比较大小

1、谈话:我们来做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三张圆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的大小怎样?

请你折出一张纸的1/2,涂上颜色;再折出另一张纸的1/4,涂上颜色。比较这两张纸中涂色部分的大小。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来表示?你能比较出折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折出第三张的1/8,涂上颜色,你想用1/8与前面的哪个分数比较大小?跟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1/2>1/8 1/4>1/8

2、想想做做3

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

问: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

指名说出填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问:谁能根据这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要求。

学生动手涂一涂并比较大小。

小组内交流。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谈话:我们再做一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那张长方形纸,与同组小伙伴比较一

下它们的大小,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后,涂上颜色,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最后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两幅作品贴到黑板上。

2、想想做做6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3、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P101--10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折一折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你们还能用折纸、涂色的方法来表示分数吗?

请大家每人拿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一位涂1/4的学生到前面展示。

问:你涂了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这一份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

3、拿出一份涂3/4的正方形纸,问: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尝试回答)

讲述: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1/4,可以用3/4表示。(板书:3/4)

4、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5、全班交流,把不同分法、涂色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用分数表示。

6、教师选择部分学生作品展示、比较。

问:这几位同学的分法及涂色的方法都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2/4表示呢?

二、试一试

1、学习“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在()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先由学生自己观察、判断,再和同桌说说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然后填在书上。

2、“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在书上涂色,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比一比

谈话:上节课我们比较过1/2和1/4的大小,还记得吗?那么你能想办法比较出3/5和2/5的大小吗?

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好。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四、做一做

1、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做题,在书上填写,全班共同订正。

2、想想做做1、5

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理由。

五、读一读

谈话:分数是谁发明的呢?自由阅读P104“你知道吗?”

六、全课总结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105--106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圣诞节到了,妈妈为丁丁烤制了一个大蛋糕丁丁非常高兴。丁丁急着要吃蛋糕,妈妈说:“今天一定要给你蛋糕吃,不过要先回答出妈妈问题。”丁丁说:“没问题!”妈妈把大蛋糕切成了8块,其中的 2块抹上了草莓酱,3块抹上了巧克力,问丁丁:“两次抹酱的蛋糕一共有多少块?”“5块!”丁丁快速地说。“你能计算出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吗?”这个问题可把丁丁难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丁丁吗?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过程

1、简单的分数加法

问:求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谈话: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借助手中的长方形纸片,先把它的2/8涂上红色,再把它的3/8涂上绿色,仔细观察,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自己算一算。

学生独立操作、思考、探究。

组内讨论,交流想法。

评讲: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小结:观察算式,计算时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没变?

2、简单的分数减法

问:观察你们涂好的长方形的红色部分和绿色部分,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结果。

组内交流算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指名说出题意。让学生一起列式并算出结果。

2、想想做做2

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校正,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想想做做3

独立读题完成,指名说出题意。

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4

指名说出题意。

在小组内一人提出问题,其他人共同解答。

5、挑卡片组成加法算式。

四、拓展延伸

P106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去填一填,再比一比,然后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不必揭示分数基本性质的名称及其抽象的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0

编者导语: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巨人小学网编辑搜集整理了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设计思想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过去一味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活动场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因此,本设计中,我力图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快乐的活动中发展自我。二.教材分析1.本节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复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2.复习巩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和分数大小的比较3.认识整数和分数是不同的两件事,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是本节内容跟整数学习不同之处三.学情分析1.本节课主要在学生学习整数的基础上来学习分数的认识,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肤浅的生活情景经验2.本节课主要是复习,学生在前2节课的基础上基本能够掌握分数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表示方法,学生对分数表示的意思在理解上可能会比较难3.学生在本节学习中可能会采取接受性的学习策略,教师要适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教学目标根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观察、思维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学生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主动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五.重点难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是难点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教法:为了较好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讨。(3)评价方式:鼓励式,教师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七.课前准备1.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认识,已经具备了简单的分数知识2.教师熟悉前2节课的知识,让知识融会贯通展现给学生,为本节课程起作用3.教师准备好本节课的教学环境的设计,包括板书的设计,教学器材的准备4.准备各种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彩色笔八.教学过程1.复习基本的分数知识:A.分数的结构认识: 3/4 3----分子 4----分母 /-----分数线B,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和表示:例1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例2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3份是它的()C.分数大小的比较例11/2()1/3注: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例2 数学小故事。(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师:最后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个数学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猪八戒吃西瓜。在听故事的同时别忘了思考故事中的问题。一天,唐僧师徒4人在西天取经路上走得又累又渴,于是停下来休息。唐僧说:你去找个西瓜解解渴吧。没过一会,八戒果然找到一个西瓜回来了。悟空说:我们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1/4。八戒一听,急了俺老猪找瓜最辛苦,才吃那么一点点,不行不行,我要吃1/8,要不至少也得1/6。悟空一听,哈哈大笑:八戒,你最辛苦,就给你1/12,行了吧。八戒美滋滋地等着吃最大份的西瓜,可是八戒一看分到的西瓜,八戒大呼上当。为什么会上当呢?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活动场面,2.巩固练习例1.看分数,图颜色1/2 5/8 3/4注:教师黑板上画图,让学生上来看分数图颜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例2.比一比大小5/9 4/95/9()4/93.能力提高:例:比较分数大小1/2 2/5注:学生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味4.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5.布置作业:九,板书设计1.分数的基本知识 3.能力提高:例:比较分数大小A.分数的结构认识 4.小结;B,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和表示C.分数大小的比较例1:例2:2.巩固练习例1.看分数,图颜色例2.比一比大小十.作业设计例1:比较大小2/5()3/5 7/9()2/9 11/15()13/151/9()1/6 3/8()5/8 1/36()1/35例2:把10斤香蕉平均分给5位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斤?占整个的几分之几?以上就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题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1

第五单元:百分数 百分数的认识(第一课时)

库库什一小学 热汗古力·尼亚孜

第五单元:百分数 第一课时: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181-183页,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尸和综合应用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百分数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分尸,综合应用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执法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比较,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掌握读法和写法。

突破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在体验大量生活实例的基础上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百分数与分数意义的的不同。

突破方法:提供案例,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明白百分数与分数意义的不同。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收集资料,合作探究,自主交流。教学准备:

班班通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5是7的几分之几? 6厘米是几分之几米?

10分钟是1时的几分之几?

六年级班有35个同学,其中已通过体育锻炼标准的有32人,已达标的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比较下列每组的大小。

4/5和5/6

7/9和10/13

7/100、13/100和37/100 哪一组容易比较大小?为什么?

二、新授

先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1.百分数的意义。(1)出示例题。

某小学六年级100个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200个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所占的成分大?(2)提问:

①为了容易比较,说明哪个年级“三好”学生占的成分大,用什么数来表示好?

②怎样用百分数来表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的成分,五年级“三好人数占学生人数的成分?

根据回答,老师板书如下:

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17/100。五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15/100。

①从上面看出哪个年级“三好”学生人数所占的成分大? ②上面的两个分数表示谁和谁比?(3)老师归纳。

六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和五年级“三好”学生人数都是表示一个数。六年级全体学生人数和五年级的全体学生总人数都是表示另一个数。17/100和15/100都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04--105页,巩固所学概念。

3、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及其区别。

1、出示。

(1)参加科技小组的学生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15/100。(2)面粉的重量是大米重量的86/100.。(3)一根电线长90/100米。

(4)实际比计划节约了6.8/100。(5)黄花是红花的7/8。

2、提问。

(1)上面各题中的分数哪些是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哪些是表示具体数量的?(2)上面的分数哪些是百分数,哪些不是百分数?为什么?(3)归纳小结。

百分数是分数中的一种,是特殊的分数,它们之间

(1)相同:分数和百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不同:分数除了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外,还可以表示一个数的数量。因此,分数可以不带上计量单位名称。

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因此,百分数后面是不带计量单位名称的。

4、百分数的特征。

(1)百分数的分母固定是100,这样容易进行比较,因而能约分的不约分。它的计算单位是1/100。

(2)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和分母相等或大,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采用百分号“%”来表示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采用百分号来表示。

3、百分数的读写法。

(1)书写百分数时,把分母和分数线去掉,换成百分号,写在分子后面。如例题中的20/100写作20%,15/100写作15%,1/100写作1%。

写百分数时,百分号的两个圆圈要小些,以免和数字混淆。(2)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05页,巩固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学生练习写百分号。

(3)读百分数时,只要把“%”看作分母是100,百分号前面的数看作分子,按分数的读法来读,如:

20%读作百分之二十 15%读作百分之十五 1%读作百分之一(4)练习

百分之几十写作___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___ 64%读作___

100.5%读作___

三、巩固

1、课本第105页“做一做”第1――2题。

2、课本第106页练习三十第1――2题。

3、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怎样读、写百分数?

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板书设计:

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14%

读作:百分之四十

65.5%

读作:百分之六十五点五 120%

读作:百分之一百二十

布置作业:

数学高效课时通第6页的内容(1.仔细想,认真填,2.判断题,3.根据百分数给方框涂颜色,4.说一说下面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5.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2

百分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2.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投影出示)

1.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

81米。10081。100(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引导学生说出:8181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100100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圈出其中的数字,初步感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

(一)教师讲解……像98%、60%、65%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二)自学探究

1.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2)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3)会读、写百分数。

教师巡回视察,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以有目的的讲评。小组内解决疑难问题。2.全部逐步汇报。

(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2)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3)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教师写出一个百分数让个别学生读出。

(4)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教师出示数个读作让学生写出如: 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 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 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3.同桌互说、互写百分数。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1.写出下面的百分数

百分之四十 百分之二十四点七 百分之一百二十 2.读一读下面百分数

35% 74.8% 56.03% 102.3% 98% 66.8% 3.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2% 15% 120% 98% 100% 0.0001%(1)今天上课,积极举手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2)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3)只要同学们认真听讲,这个单元的及格率一定会达到()。(4)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5)我校学生的近视率高于()。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看,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小组内讲评、订正。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3

汪群叙永县白腊乡白腊九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例3、例4以及练习十3--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感受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三角尺上的直角,会判断直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辩认角。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指出那里是角。

2、引入新课。我们还继续学习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直角的概念

1、认识直角。指一指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黑板面上各几个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分别说一说。

⑶教师小结:这些角都是直角。

2、认识三角板上的直角。

⑴学生拿出三角板,你能指出直角吗?

⑵教师在黑板上画直角,并画上直角符号。告诉学生这是直角符号。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角

⑴拿出小朋友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观察长方形、正方形有几个角,它们都是什么角?

小组活动,相互说一说。

教师:长方形、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4、折直角

⑴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试折,你是怎样折的?

⑵说一说教室里哪些是直角。

5、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⑴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想知道它们是不是直角,怎么办?

⑵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断。

教学过程

⑶教给学生比的方法。

⑷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的4个角是不是直角。

6、小结: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习十第3题。指出图中的直角,并标出直角。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全班交流

2、练习十第4题,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5题。议一议有几个直角?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说一说有几个直角?数一数。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二)

三表内乘法

6、7的乘法口诀(第1课时)

白腊苗族乡新店小学朱容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38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6、7的乘法口诀。

3、会用6、7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www.xkb1.com

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6、7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教师:阿姨正告诉小朋友,每本台历6元,两个小朋友正在说一个星期有7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学习例1

㈠学习编六的口诀

1、一本台历有6元,2本呢?(师生共同说二五一十)3本、4本、5本呢?

学生口答结果或算式,教师板书:6×5=30

2、6本台历多少元,用乘法怎样表示,编成口诀是什么?为什么?

3、你能写出6--9本台历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吗?

①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

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板书:

㈡学习编7的口诀

1、数一数一个星期有几天?师生共同数。

2、5个星期多少天?6星期呢、7个星期呢?……9个星期呢?

3、学生写出7的算式和口诀。

4、你能写出8--9个星期的算式和口诀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教师板书:

7×7=49七七四十九

7×8=56七八五十六

7×9=63七九六十三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根据这些算式,同学们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

板书课题:6、7的乘法口诀。

5、提问:①分别说说6、7的口诀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③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先说口诀,再填空。

2、算一算。独立完成。

3、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38页第1题。同桌活动,对

六七--四十二七八五十六--7×8=568×7=56

2、游戏。教材39页第2题。摆一摆,算一算。小组活动。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六、作业:P391题

板书设计

6、7的乘法口诀

6×6=36六六三十六

6×7=42六七四十二

6×9=54六九五十四

教学6、7的乘法口诀(第2课时)-练习课1

白腊苗族乡新店小学朱容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1页练习九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6、7的乘法口诀。

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巩固6、7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谈话引入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6、7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2、揭示课题: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二、自主练习,合作交流

1、练习九第1题。⑴同桌对口令

⑵在口算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一句口诀通常可以算出两个乘法口诀的积。

2、练习九第2题。看口诀,写算式。独立完成。

3、练习九第3题。课件出示

老师这里有两朵花,小朋友将花心和花瓣上的两个数相乘,积填在大花瓣上,就能看到两朵智慧花。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

三、师生互动,探究练习

1、练习七第4题。⑴出示第一排,学生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⑵独立完成第二排。

⑶小组讨论第三排。

⑷反馈

四、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练习九第7题。出示第7题的对话。

⑴学生提问解答。

⑵选择“两个货架上各有几个热水瓶”解答后对算式进行对比。

五、作业:

P405题

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6、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6、7的乘法口诀(第3课时)-练习课2

白腊苗族乡新店小学朱容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1页练习九8--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6、7的乘法口诀。

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练习九第8题。出示第7题的对话。

⑴学生提问解答。

⑵选择“两个货架上各有几个热水瓶”解答后对算式进行对比。

二、练习九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九第10题。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得出算式并解答

四、看图提数学问题,并解决。

学生看图,你看懂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

五、思考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六、作业:P419题。

上一篇:公共卫生服务承诺书下一篇:英语演讲,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