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024-10-18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共12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1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几乎大多老师都有同感:教学角的大小是这节课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而,每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时期,人的思想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省时又简便,实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为止)。下面我用对比的方式,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记得最初教学这一难点,当时极为推广采用小蜜蜂课件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强加于学生了,因为这还是两个抽象的角,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而后,教学这一难点,由于当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钻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俩分别用一个图钉和两个硬纸条做个角,由于我事先在纸条上做了手脚,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角,一个的角的两边很短,一个角的两边很长,当我要求他们想办法使两角一样大,大多同桌俩都能将之重合,但仍会有部分学生坚持说这重合的俩角不等,原因两边长的角大,这时我会剪掉长出的那段边,学生则说这回俩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拨动这对既重合两边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个,使之两边张开的角度变大,趁机问学生俩角一样大吗,学生马上说不一样大了,因为张口变大了,我便反问说可这俩角的边一样长啊,学生说可张开的口变大了啊,我说这回你们可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了吧。因该说这种直观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说服力,但对于小部分后进生而言,仍显的比较复杂,很难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数学,我惊喜的有了新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生:没有。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师:你的腿变短了吗?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没有变长或变短?全体学生哄笑:没有。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生异口同声:没有!师:对了, “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概念形成

“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角也是一个平面图形, 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但是它和这些平面图形都不一样, 前面认识的都是封闭图形, 因此角的认识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又提升了一个高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要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要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 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 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 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 亲身经历做角、折角、比角等活动, 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生活实际发现日常概念

【片段1】

师:同学们, 我们生活在苏州, 苏州的春天经常下雨。星期天, 小明和小红约好了一起做手工, 天气预报说会下雨, 所以他们带了把伞。不一会儿, 天空下起了雨。他们这样撑伞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伞没打开, 不能为两个人挡雨) 那我们要把伞撑得更开一些。

到了家, 他们准备了许多材料。谁来说说他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师:观察得真仔细, 在这些物体中其实还隐藏着一位我们将要认识的新朋友, 想知道它是谁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认识角)

师:角也是一个平面图形, 它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平面图形不太一样。

师:在教室中, 我们的身边其实也隐藏了很多角, 谁来比划一下哪里还有角?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刚才这些物体, 有没有角?

师 (出示剪刀图) :我们先来看看剪刀, 剪刀上有角吗?你来指一指, 比划比划。我们把它请出来。 (课件展示, 引导:由这条直直的线和这条直直的线组成的这个图形是一个角)

师:再来看看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让学生找出两根针组成的角)

师:时针和分针形成了一个角。我们也把它请出来。

师:我们再来看看纸工袋上有角吗?

小结:在刚才的物体上, 我们能找到这样的图形, 在数学上, 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分析】心理学角度看掌握概念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不经过专门教学, 通过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而获得概念。这类概念称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由于这类概念往往受到狭隘的知识范围限制, 因此常有错误和曲解。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 如牛角、墙角、眼角……学生对角的这些认识就属于日常概念。因此在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角时, 有学生说到桌角、凳子的脚、眼角, 这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掌握概念的另一条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熟悉有关概念内涵的条件下掌握概念。这时教师只需指出:小朋友刚才说的这么多“角”, 有些是我们今天要一起认识的数学上的角, 有些并不是。让学生明白生活里的“角”与数学里的“角”经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数学里的角是一种平面图形。接下来教师再有计划地使学生逐步认识数学上的角的基本特征———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为了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 避免生活里的角干扰数学里角的概念的形成。为此, 教学中往往所联系的实物都是很薄的, 它们的厚度不会引起注意, 便于学生在实物的一个面上寻找并指出角。

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片段2】

1. 认识角。

师:这些图形都是角, 尖尖的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板书贴出:顶点) 由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两条边。 (板书:边)

师:你能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边呢?

2. 练一练。

(1) 辨角。师: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2) 数角。师: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那我们来看看, 这两个图形, 它们各有几个角呢?

3. 画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 你知道怎样画一个角吗? (要画出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画边的时候要用到什么工具?) 请你仔细观察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画顶点, 再引出一条边, 再引出一条边, 组成了一个角。

师: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 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叉开的地方, 用一个小“) ”线来表示一个角。 (教师板书)

请你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画完后和同桌互相指一指你画的角的顶点和边。

【分析】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学生接受起来较困难,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 在引导其对具体物体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接着指出, 在数学上, 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再通过比较概括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条直直的线, 尖尖的地方就叫做角的顶点, 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两条边。”这样充分遵循了 (从) 感知→ (经) 表象→ (到) 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而接下来的练一练环节又及时巩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角的概念。

三、实际应用升华概念

【片段3】生活中改变角的大小的运用。

1. 伞上的角。

师:我们再来看看小朋友打伞的图片, 上面有角吗?一开始伞没有打开, 形成的角很小, 挡的雨就很少;当伞打开的时候, 角变大了, 也就能挡住更多的雨滴。

2. 挖土机上的角。

师:生活中, 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改变角的大小的例子也有, 如挖土机。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挖土机在挖土的过程中, 这个铁手臂上形成的角有什么变化?

3. 小小设计师。

师:小朋友, 木工叔叔为爷爷设计了一把躺椅, 爷爷躺上去觉得不舒服, 你能做一个小小设计师, 帮他改一改, 让爷爷躺着舒服点吗?请你拿出练习纸, 自己动手改一改这个躺椅。

【分析】课程标准指出: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并尝试解决;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 有意识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教学中, 笔者将课前出示的两个小朋友打伞的图片再次出示, 引导学生观察伞上是否有角, 看了这两张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自然观察到伞没打开时, 形成的角小, 伞打开之后形成的角变大了。借此笔者继续引导伞没打开时, 形成的角小, 挡住的雨就少;伞打开之后形成的角变大了, 挡住的雨就多了。小小设计师的情境, 让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 自主尝试改变角的大小, 有意识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 逐步升华的角的概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3

1.角是由( )个顶点和( )条边组成的。

2.三角板上共有( )个角,只有一个( )角,其余的两个角都比它( )。

3.长方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4.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 )条线,就画成一个角。每个角都有( )个顶点,( )条边。

5.一个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一个长方体共有( )个直角。

二、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是角的在( )里画“√”,不是的在( )里画“×”0分)

( ) ( ) ( ) ( ) ( )

三、下面图形中哪些是直角?在直角下面的括号里画“√”。(10分)

( ) ( ) ( ) ( ) ( )

四、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住薄#?0分)

1.边越长,角越大;边越短,角越小。 ( )

2.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 )

3.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了角。 ( )

4.直角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角来判断。 ( )

5.角的大小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 )

五、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16分)

六、仔细找一找,有多少个直角?(9分)

七、画一画,把下图分成4个相等的三角形。(5分)

八、画一画。(16分)

1.画一个角,并且标明各部分名称。

2.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3.借助三角板上的角,画出比直角大的角。

4.观察下图,在方格图中画出相同大小的角。

九、分一分,把相应的序号填在适当的( )里。(10分)

(1)( )是直角;

(2)( )是比直角大的角;

(3)( )是比直角小的角。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4

于跃

《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个生活中的情景和课堂上的操作活动来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比较角的大小。

2、在生活中学会辨认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辨认角 教学难点:

1、会用尺子画角的图形。

2、能在图中找出角。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通过学生原有的认知来加深对角的认知,让学生去感受角就在生活中,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师:出示三角板问:“知道这个叫什么吗”? 生:三角板

师:“那为什么我们叫三角板”?而不叫一角板、两角板、四角板呢? 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谁能指出角在哪里?(学生来指)生:······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角?比如我们的教室。生:门(四个角)、黑板(四个角)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师:对于“角”你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上在“角”的身上藏着很多的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角”的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补充完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感觉现实中的角(直观感知现实中的角)师:打开课件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于跃

师:观察课本38页图,他们都在干些什么? 引导一个如老伯伯剪树 师:还有·······

生:老师、踢球的同学、做操的同学 师:那我们找一找这里面的角。

生:球场的边角线、老师的手里三角板上的角、老伯伯手里的剪刀······如果说出很多角来,还是主要引出几个关键的角。如果没有足球门的话,老师进行引导:还有足球门。师:同学们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很认真,准确的将叫找到。

老师将找到的角标记出来。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角的存在。那我们在观察一下,这几个图都是什么?

生:剪刀、吸管、水管

师:那你们能不能找到他们身上的角?试一试

生:剪刀口、吸管弯弯的那里、水管玩玩的那里(只要合理就可以,不要过于要求)

2、折一折(培养同学们的动手和观察能力)师:同学们你们太优秀了,太棒了。我们能把生活中的角找到,现在我们一起来折一个角,老师先示范给大家看,先折一下,在折一下。看看这个是不是角了? 生:是

师:老师已经折出来自己喜欢的角了,大家动手试一试。老师会找同学们展示。

师:大家都折好了吗?

通过老师的示范折角,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纸片,折出角。展示两名同学折的角。

师:他们折的是角吗?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于跃

生:是

师:好,请同学们出示自己折的角

1、老师先示范感觉的路线,去感觉角,看能达到效果

2、如果同学没有感觉出来的话,见如下:

老师与学生一同用手去感觉这折出的这个角的边、角有什么特点? 师:二(1)班,我们一起用手感觉这个顶点,有什么感觉 生:有扎手的感觉即可

师:那扎手是不是说明,这里是尖尖的的啊 师:那边的这里有什么的感觉 生:滑滑、平平等词即可

师:那平平的是不是说明这里直直的啊 生:是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叫角的顶点。那这两个平平、直直的叫角的边。师:顶点的感觉是 生:尖尖的 生:师一起,直直的

师:那我们一起看刚才从这几个刚才从图里面找的那几个角的顶点和边?

师:老师找同学到前面来指出 生:尖尖处为顶点,直直处为边 师:他回答的对吗? 继续在找两个同学指出 把掌声送给他们

师:刚才的那个找出来了,老师在给你们三个角,哪位同学来指出? 生:尖尖处为顶点,直直处为边 师:她回答的对吗? 生:对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于跃

师:好的请回

师:剩下的老师指你们判断对错 师:······

生:对或错,根据老师当时指出的情况

师:那我们看一看一个角有有几条边、几个顶点? 生:对或错,老师都要引导 师: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展示课件的信息 一起读两遍

师: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以后我们见到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图形就可以认定这个图形是角。那边是弯弯的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我们会找角了,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那么我们一起来判断这些是不是角。

看课件:判断角后,在次找顶点和边,强化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尖尖处为顶点,直直处为边。

三、画角(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又到抽象,培养孩子们的空间思维)师:我们认识角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的感觉是尖尖,边的感觉是直直的。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画角。老师先示范话。

二(1)班,仔细听,认真看,画角这里很关键的。

师:首先画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画一条直直的线,在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在画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出角了。边说边演示。画完后将角的顶点和边边标出来。

师:你们听懂了吗?老师在说一遍:首先画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画一条直直的线,在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在画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出角了。画完后将角的顶点和边边标出来。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于跃

师:我们有没有发现刚才老师说的是不是有些长,我们翻开书,看看书上的话是怎么说的,一起读一遍

师:那大家拿出笔、尺子、本子。动手画一个角

画好后展示两名同学画的角,如果有画的不一样,马上到黑板指出。老师呢,将画角和角的构成编成了一个小口诀,大家读一遍。

四、比较角的大小(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深化,同时也突破教学难点)师:我们认识角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的感觉是尖尖,边的感觉是直直的。

又知道画角的方法:首先画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画一条直直的线,在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在画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出角了。画完后将角的顶点和边边标出来。老师现在制作一个角,活动角

师:看看老师手里的黄色角和紫色角(重合),发现了什么? 生:角相等

师:那这两个角的边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长、一个短

师:那是不是说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那与什么有关呢? 生:是

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

师:我们看一个角,(慢慢张开两条边)角有什么变化? 张开的越大角越? 学:越大

师:老师慢慢的合拢角的两条边,发现怎么了? 生:变小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5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38、39、例

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教学准备】:情景图,剪刀、吸管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P39页做一做。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 2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形的美。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6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出角,使学生在复习了旧知的基础上经历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1 、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2 、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用教师实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折角,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认识角。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时,我利用有趣的能活动的角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究新知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互动游戏,师生互动游戏,在游戏中探究新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7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我们坊内老师对任教班级的前测,发现学生基本上对于角都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他们的认识偏向生活化,比如他们知道我们身边的物体存在角,如书桌、课本、门、国旗、红领巾等有角,然让其指出角在哪里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指向角的顶点处,由此可见对角的定义的理解与掌握是本课的一大难点,尤其是角的辨识。

通过两个多月的学习,我们也充满了激情与冲劲,希望能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然实际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运用了课件与实物投影,但效果仍是不错的,尤其是课件中角的动画演示,形象而生动,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激情,让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充满兴趣。

在课程的设计上,我们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辨认、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去丰富知识,掌握角的定义与特点,并指导角的特性。

我认为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因为课的内容较多,也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导致动笔练习内容比较少。再则,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稍显贫乏,使得课程的呈现稍有不足。但坊内老师的反响倒是不错,认为在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上抓住了关键,也让学生建立了对角的认识,形成了表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8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摆小棒)

教师巡视

师:你们摆出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师:现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摆一摆,看看又是什么图形?

生:(摆小棒),是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这是什么图形呢?

生:大于号,小于号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位新朋友“角”。孩子们,和角打个招呼吧。(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生:齐读课题。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联系生活找身边的角

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足迹,谁能来说说,你在那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

生1:红领巾

生2:数学课本练习本

生3:三角板

生:(观察然后交流)墙角、书桌上的角、镜框的角、数学书上的角、黑板上的角、窗户上的角……

2、触摸感知角的特点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认真!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瞧,就连我们学习用的三角板里也藏着不少角呢!(教师出示三角尺)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三角板,观察上面的角,找出其中的一个角,像这样(教师示范摸角的顶点)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拿出三角尺,摸一摸角的顶点,然后交流)很扎手。

师:扎手说明它是尖尖的。再摸摸这两条线(教师示范摸角的两条边),感觉怎么样?

生:(摸一摸然后交流)很直、很光滑、平平的。

师:同学们做的可真带劲!可见,每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条直直的线。数学家们给角的每部分都起了名字,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边说边板书)所以我们说,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跟着教师念)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找校园中的角进一步明确对角的认知

师: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不仅如此,在龙龙美丽的校园里也有许多角。现在就请同学们看书38页,在小组内说一说都哪里有角。要求:一人说的时候,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负责当小法官,来判断他说的对吗。

生:看书,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随机给与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找到的角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剪刀上有角、红旗上有角、球门上有角、大楼上有角……

4、动手折加深对角的认识

师:同学们可真棒,发现了这么多的角。在你们的努力中,老师看到了你们的成绩。所以,老师奖励给每个小朋友一个小小的礼物。生:(从信封里拿出圆形纸片,拿出圆形纸片。)

师:喜欢吗?生:喜欢。

师:看看老师送给你的礼物里面有角吗?生:(摇头)

师:那现在就请你们给老师折出一个角,好吗?如果不会,可以看屏幕上的方法

(教师巡视)

(1)折角

师:请同学们利用准备的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折角,然后再集体展示手中的角。

(2)摸一摸:

师:在小组内互相摸摸折出的角,(示范:用角的“顶点”刺刺自己的手心)谈一谈对角的具体感知。

生:我用手摸了,这部分是尖尖的。

生:这两边是直直的、平平的、滑滑的……

(3)认一认。

师:刚才同学们折出了那么多的角,那么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请和你的同桌用小手指一指。(学生互相指)

5、动手画掌握画角的方法

师:同学们的小手可真巧!那你愿不愿意用你那双巧手把这美丽的角画下来呢?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该怎么画角,然后再动手画。生:(尝试画角)(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用三角板画的。师:怎么画的?生:把三角板放在纸上,用笔一描就出来了。

师:这个办法不错。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生:可以用尺子画两条线交上。师:这个办法也很棒!老师也有一个好办法。

(课件演示角的画法第6张ppt)师:这是第一步,接着看第二步,角画好了。再让学生说一说角的画法,教师再在黑板上演示一遍。

(边说边演示)先画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作为角的两条边,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老师的方法画一个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

生:(同桌监督画角:一人画时,另一个人负责看着他是怎么画的,如果出现了错误,及时帮助他改正。)

(教师巡视指导)

6、游戏互动发现角的大小

(1)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老师也送给同学们没人一个活动角(生做)

(2)请你们把他变成一个角,两生做成的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师:对,角是有大小的。(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生: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在一起。师:你来试试。

生把两个角放到展示台上比: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师:这个办法真好!同桌的孩子也像这样把活动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看谁的大,谁的小,比出结果了吗?

(3)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师:咱们再做一个“变变变”的游戏,把你们的活动角拿在手上,(师也拿在手上)请变出一个比你们手上的角要大的角。再变大点?你是怎么做的?(请一生示范,把边叉开一点,角就可以变大点)再请全班做。咱们继续变,把你们手上的角变小点,再变小点,又是怎么做的?(把边合拢一点。)

(4)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发言)

(5)师小结: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你们简直太聪明了。谁还敢和我比?

(6)角的大小与边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红角和蓝角的故事

师:(拿着活动角,一边演示一边说)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叉开的口大,角就大,叉开的口小,角就小。

同学们知道角是什么样子了吗,读一读儿歌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师:认识了角,同学们想不想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呢?(出示ppt)

【(四)拓展与延伸

(出示一个角)师:如果在这个角里添上一条线,这时变成几个角了?再添上一条线呢?

师:你们的小脑袋可真好使!你看,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细心发现,我们就能发现许多有趣的奥秘!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认识了角;知道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就请同学们回家也考考自己的爸爸妈妈,让他们找一找家里的角,你来当小法官,好不好?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9

微课名称

义务教育教科书 二年级 上册 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

知识点描述

观察实物图案,抽象出数学意义中的角,了解角的组成部分,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有小。

设计思路

导入角――感受角――认识角――比较角――小结

教学过程

内容

画面

一、导入

1、在几何王国里的点线之家呀,有一群小伙伴正在快乐的做游戏,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动画视频,停顿1分钟)

2、看,它们都组成了一些什么平面图形啊?哦,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一个我们以前没见过的图形。

3、这是一种新的平面图形,它的名字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探索角的秘密。

二、教学过程

1、你知道图片中哪些地方有角吗?相信观察仔细的你一定能够找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生活中处处都有角,请拿出你的`数学书,找出数学书上的角,再用手摸一摸、扎一扎,你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感觉到这里尖尖的,有点扎人,这里直直的?嗯,这个尖尖的地方,就叫“顶点”,直直的地方叫做“边”。

3、我们再来观察这些实物图,找出它们的角。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呢?你发现了吗?如果还没发现,那你就再认真观察想一想,不然我就要说答案咯,好了,我要说了,它们啊,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下面,我们来认一认,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呢?

5、好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角了。在几何王国里有一对好朋友,它们都是角,一个叫蓝角,一个叫红角.可是有一天,他俩吵起来了。为什么呢?(课件出示动画,停顿1分钟)

6、看了动画我们知道了红角和蓝角是同样大的,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请看――

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7、你能看出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吗?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哈,它们是一样大的。好,那这两个角哪一个大呢?我们继续来用重叠法比一比,咦?原来,这个黑角大,红角小哦。

三、小结

1、好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我们学习了角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而且还知道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孟丽娟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在教授角的初步认识过程中,对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讲得过于深入了,另外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时应利用活动角进行比较,而不是三角形其中的角,另外,给学生画角的时候,没有注意画角的方法。以上几点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引以为戒。希望在今后教学中,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11

打柴沟小学 胡天颖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0页的内容。2.教材地位及作用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角的各部分名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直角也为学生的认知奠定了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中十分注重感官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角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直角的直观形状,学会判断直角和画直角。为今后学习其他几何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直角和直角各部分的名称,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初步学会用三角尺画直角。5.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直角三角尺、课件、模型、纸片、七巧板。学生:直角三角尺、活动角。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四)互动总结,深化认识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1.模型展示,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识,主要是角各部分的名称和特点。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教学例3,识直角,找直角。

1.出示国旗、椅子上、运动员上身与双腿所夹得角等这些角直角。2.这些直角的形状一样吗? 3.找出生活中的直角。

4.认识直角各部分的组成和名称。5.做一做

①自己试着用两根纸条做一个直角。②用纸折出一个直角。6.学生作品展示,全班交流评价。教学例4,验证角、画直角

认识直角,找直角,并通过观察和探究了解到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通过折直角,诱发学生验证直角,进而讨论如何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归纳总结其方法: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与角的一个顶点(重合/对齐),三角板的直角的边与这个角的一条边(重合),如果这个角的另一条边与三角板的另一条边也重合,这个角就是直角。

通过例题验证,引导出该如何画一个直角的问题?由学生探讨画图过程,加课件动态演示,教师板演让学生学会画直角,并实际操作画直角这一过程。归纳画直角的方法:先画一个点,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把直角的(顶点)和一条直角边与这个点和直线(重合),从顶点沿着另一直角边画(直线),就画成了一个直角。

(三)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1.判断下面角是不是直角。

2.做游戏,玩七巧板,从不同的图形找直角。并完成作业单中对应的题目。

3.加油站是备用题目,主要是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反应来多决定的。

(四)互动总结,深化认识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浅谈收获。

四、说板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48—50)【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分物体的探索活动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2.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养成有序观察思考的习惯。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教具学具准备】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10个小方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搜集整理数学信息

谈话: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咱们一起 去瞧瞧吧?(课件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预设一:学生把食物都说出来,但没有数字的描述。提示:每种食物分别有多少个?

预设二: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说出了所有信息。鼓励:你说的真完整。

预设三:学生不能说出食物与动物之间的联系。

提示:这么多丰盛的食物分别是为哪些小动物准备的呀?

2.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竹笋呢!它们现在最想干什么呀?可是它们遇到了一个问题,猜一猜,它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呈现:怎样分竹笋呢?

【设计意图】以故事开头,吸引学生注意力,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引导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搜集数学信息、能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述信息的能力以及问题意识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分竹笋——感受分东西的多种分法(1)过渡:该怎样分竹笋呢?

引领学生梳理熊猫和竹笋信息后,提出要求:用小方块代替竹笋,在熊猫纸上给熊猫哥哥和弟弟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3)学生交流分竹笋的方法。

预设一:每份分得的不一样多。指2-3名汇报,板书:

4、6,3、7,2、8„„。

追问: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用加法来说明如4+6=10,要引导学生用10 的分成来说明。学生也可能说到哥哥让着弟弟,要赞赏学生是懂得谦让的好孩子。预设二:每份分得同样多。至少2名汇报,板书到上面:

5、5。

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可能用加法来说明如5+5=10,要引导学生用10 的分成来说明。学生也可能说这样分公平,要赞赏学生真是一名公正的小法官。

预设三:如果学生都只从数的分成来解释,最后引导:为什么给哥哥这么少给弟弟多呀?那这种为什么分得同样多? 2.比较多种分法,揭示平均分。

(1)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分法,这里面有一种分法有点儿而特别,看出来了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5、5 的分法特别,追问:这种分法为什么特别?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指着板书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初步理解4、6,3、7,2、8„„这些分法都是一分多,一份少,而5、5的分法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揭示并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2)平均分竹笋

要求全班同学都将10个竹笋平均分给两只熊猫,后提问:现在每只熊猫分到了几个竹笋?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引导学生初次运用中理解平均分。追问:什么样的分法是平均分? 3.练习中认识平均分。

课件出示自主练习1题,学生独立审题判断。交流小猫分鱼时,追问:你怎么知道这是平均分?

交流小猪分西瓜时,追问:你怎么知道这不是平均分?怎么分才是平均分?

小结:你用平均分的方法重新给小猪分了西瓜,小猪很满意。平均分真是个公平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分竹笋及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分东西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平均分是其中的一种分法;通过判断小猫分鱼和小猪分西瓜,促进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三、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过渡:聚会上熊猫分到了同样多得竹笋很高兴,一边的小猴子着急了,他们想干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梳理有关信息,引导学生提出平均分的问题。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有20个桃子,要分给5只小猴子,平均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谈话引导:下面,咱们还是用小方块代替桃子,你能帮小猴子平均分一分桃子吗?小猴子有20个桃子,可是我们手中只有10个小方块,怎么办?

引导学生认识到小方块不够时,要同位合作。让学生先想一想怎么分,再和同桌合作,比一比谁和同桌的合作最默契。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3)展示交流分法,理解平均分。谈话:谁想来展示一下你怎样分的桃子?

找几组学生在小磁黑板上展示分得过程,并要求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么分得。

预设一:有的学生1个1个的分,分给5只小猴5份,每只小猴4个桃子。

分析:他们是1个1个的分的,第一只小猴子给了一个,后面的小猴子也都给了?1个,分完一轮为什么还要接着分?20个桃子分完了,小猴子们你们满意吗?为什么满意?每只小猴都有4个桃子。预设二:有的学生2个2个的分,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4个桃子。预设三:学生3个3个的分,再1个1个的分,分成5份,每份是4个。

提问:他们开始是3个3个的分,怎么后来改成1个1个的分了? 预设四:学生4个4个的分,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4个。追问:怎么想到4个4个的分的?

预设五:学生5个5个地分。让他们充分展示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分多了,要少分一个。

小结:这么多得分法,虽然分得过程不一样,但是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到了4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2.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咱们帮小猴子都分到了桃子,一边的小兔子也着急了,他们想干什么?可是小兔子有要求,我们每只小兔要吃4个萝卜,这里有多少个萝卜?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随着学生观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信息和问题:一共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 先自己想一想怎么分,再和同桌先说一说,然后同桌合作用小方块分一分。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学生展示交流分法,追问:为什么要一次拿出4个来分给一只小兔? 学生可能回答:每只小兔要吃4个萝卜

抽出分法:一次拿出4个萝卜分给一只小兔,再拿出4个萝卜给了第二个小兔,还剩下了4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兔。这样分给了3只小兔。

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3.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

谈话: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有什么要求?

引导学生梳理有关信息,提出平均分的数学问题。课件呈现信息和问题: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谈话:如果不用小方块,你能想出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吗?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不用摆小方块也能平均分,在脑子里想一想,15个松果,一次拿出5个分给一只小松鼠,这样拿三次,就可以把15个松果平均分给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个松果。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练习,构建语言模型

(1)圈圈连连分石榴,初步认识平均分语言模型 课件出示后,先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圈圈画画分石榴。

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怎样分的石榴。课件动态演示分的过程,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5个5个得分。并出示平均分的语言文本:10个石榴,平均分在2个盘子,每个盘子放(5)个。用同样的10个石榴,课件演示另一种平均分,引导学生会用数学语言描述,追问:这次问什么必须5个5个得分?课件出示平均分的另一种语言文本:10个石榴,每个盘子放5个,可以放在(2)个盘子里。

再用同样的10个石榴,再用课件演示第二种平均分,引导学生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同时课件再次出示平均分的第二种语言文本:10个石榴,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在()个盘子里。学生现在练习纸上做,后课件演示。

(2)小动物们排排队,初步构建平均分语言模型

谈话:(课件出示)来了一群小鸭子?12个,他们要表演体操,你能用平均分给他们排排队吗?先独立思考,再和同位说一说你想怎样排队。

课件展示学生排队方法,提问:你能数学语言说说你是怎样排队的吗?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通过: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仅仅围绕平均分展开活动,感受两种平均分模型,逐步深入理解平均分这个概念,提高了应用概念动手操作的能力。最后通过自主练习,引导学生初步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四、回顾总结,梳理提升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1.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2.平均分可以用小方块摆一摆,也可以在脑子里想一想 3.分东西的方法很多,平均分是一种比较公平的分法„„ 4.分东西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懂得了谦让。

小结:同学们的收获真多,生活中平均分的事情很多,你能发现多少呢?

上一篇:写景区作文800字下一篇:我们这家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