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

2024-09-2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7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掌握它们面积和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实际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具准备:长方体实物及相关课件、配套学具等等。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学法分析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本节课,我突出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做到“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我们教师展示了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学生们,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的形成。所以,本节课我按照激趣引入——引导探索;自主学习——巩固应用;发展提高——交流评价;能力培养——体验成功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

设计意图:

为什么我要按照这4个步骤来进行教学呢?因为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形成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在引入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在让学生观察和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不仅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长方体图形的表象,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还让学生体会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学习内容较为枯燥,如果仅靠传统说教式和灌输式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我让学生以摸、看、量、算、比等多种形式分别感知长方体,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学生按预定的流程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我设计了基础题和发展题。基础题主要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此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题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和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遵循了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欢迎批评指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2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等方法, 使学生基本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

技能目标: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发展目标:渗透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大土豆、水果刀、长方体纸盒、正方体纸盒、可围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硬纸片.

三、教与学的过程

(一) 课前谈话

1. 看照片

师:同学们都有什么爱好啊? (学生自由发言) , 杨老师喜欢拍照、摄影, 你们想不想看看我的作品啊? (播放录像片、照片, 边播放边讲解:这是在宾馆里隔着窗子拍摄到的窗外景物, 看到最多的是什么?生回答“高楼”;这是墨水瓶、奶粉盒、魔方、牙膏盒、篮球、灯罩……)

2. 放课件

师:你们知道吗?构成这些图像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点、线、面、体”. (1) 会画点吗? (会) 课件出示“·”, 点如果动起来会形成什么图形? (生猜想后, 播放课件“点动成线”的过程, 出示“点动成线”) (2) 线如果动起来会形成什么图形?学生猜想后, 展示“线动成面”的过程, 并出示“线动成面”. (3) 面如果动起来会形成什么图形?学生猜想后, 展示“面动成体”的过程, 并出示“面动成体.”

3. 观察、操作

(1) 拿出火柴盒, 你能找出火柴盒上的面吗? (学生指出火柴盒的面) 这个面是什么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平平的、长方形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用眼睛看到的、用手摸出来的) 大家也用手摸一摸火柴盒的面, 看有什么感觉? (平平的)

(2) 火柴盒上有没有线?让学生指出火柴盒上的线.平时我们把它叫做火柴盒的什么? (叫棱) 用手摸一摸“棱”, 看有什么感觉?土豆上有这样直直的棱吗?你有办法使土豆上也出现这样的一条棱吗? (板书:“棱”)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棱?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3) 火柴盒上有点吗?让学生指出火柴盒上的“点”.我们通常叫它“顶点”. (板书“顶点”) 用手摸一摸顶点, 看有什么感觉?土豆上有这样的顶点吗?你有办法使土豆上也出现这样的点吗?什么叫做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4) 你手中的土豆上出现了几个平平的面?继续加工, 你会使它变成什么形状?谁愿意把自己加工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让学生到前边展示.

(二) 导入新课

看来, 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不错.那么, 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呢?

师:你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各种平面图形)

师:谁还记得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啊?正方形呢?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生:……)

(三) 探究讨论

1.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举例) 任意找一个长方体的物体, 研究一下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师:谁愿意把研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边汇报, 教师边让学生展示, 同时演示课件.

(1) 研究长方体的面:长方体有6个面.学生数后, 课件演示:上面和下面是相对的面 (板书:相对的面) , 让学生找出另外几组相对的面.并用同一种颜色标出相对的面.

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证明你的观点?学生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 (有上下面的长和宽, 左右面的长和宽, 前后面的长和宽) .

撕开火柴盒, 把相对的面重合.

电脑演示:相对的面移至重合验证. (板书:相对的面, 完全相同)

有没有特殊情况?学生找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生答, 师补充板书: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小结“面的特征”:6个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 研究长方体的棱:什么叫做棱?用手摸一摸长方体学具的棱.长方体有12条棱.学生数后, 指导数棱的方法.讨论这12条棱有什么特征.拿出长方体框架, 看看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你认为怎样分合理? (可以分成3组, 相对的4条棱为一组.因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你怎么知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看、量、比……) 电脑演示:将每组相对的4条棱移到一起进行比较. (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 研究长方体的顶点:什么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数出长方体学具的8个顶点, 教师指导数的方法.师生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 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这是长方体吗? (是或不是) 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 也叫立方体.

(1) 讨论正方体的特征.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同学们自己研究一下.

小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也有12条棱, 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

(2) 看立体图:投影正方体的立体图, 认识“棱”.

(3) 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拿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来观察, 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用集合圈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由此可见,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四)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四、教学反思

1.情景导入, 既贴近学生生活, 又激发学习兴趣.在新课导入时,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一幅幅引人的画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 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在学生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 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在操作中发现, 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3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小游戏。

出示方法与规则:请两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下面的同学比划图形,谁猜得多那组就获胜。(多媒体展示)

游戏结束,刚才的小游戏获胜的是哪个组?好,咱们比一比后面的环节哪个小组能获胜。有没有信心?

刚才游戏中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再加上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些图形叫做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评析】教师从游戏入手,在游戏中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探究,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认识面、棱、顶点。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都不陌生.现在,举起你手中的长方体,(环视)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滑滑的,有面。

师:刚才有同学说,有“面”真棒!你知道什么是面吗?(老师摸一摸,告诉同学什么是面。)(教师板书:面)

师: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

生:有边,有点硌手

师:真棒!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一条边,这条边叫做“棱”。(板书:棱)

师:还有什么?

生:这里尖尖的。

师:这里是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评析】通过自己动手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2、小组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你想知道他们各部分的奥秘吗?好,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完成“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活动一。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利用课件总结。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棱:长方体有12条棱,每相对的4条棱相等。

顶点:有8个顶点。

【评析】学生自己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新知,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教师通过多媒体验证学生的认识,学生能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顺利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问:看这个长方体框架,仔细观察,相交于同一顶点的棱有几条?指出这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现在,把手中的长方体平放在桌子上,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它的长、宽、高。

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一下!

展示:同一个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不同,

指出:平放在桌上的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中,垂直于桌面的棱的长度叫做高,其余两条长的为长,短的叫宽.

4、小组探究正方体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探究长方体特点的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点,完成“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活动二: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小结。

出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相比长、宽、高有什么变化?

生:长、宽、高相等,长方体变成了正方体。

师:那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析】利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一下黑板,你能根据板书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通过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三、达标检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自主练习第2题

2、课外实践:思考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评析】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自我反思,体验收获的快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25—26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尝试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为了让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辅以“情境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法”等,实现师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努力探索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新策略。

(二)学法《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说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自备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一个,剪刀一把。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理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旧知重温铺路搭桥

口答。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相对的面()。

2、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它的棱(),每个面()。它是特殊的()。

3、看图,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新知识铺路搭桥。二创设情境切入主题

1、动画演示情境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小明买回一张漂亮的包装纸,为了节约纸张,他想先裁下大小适宜的一块再包装,那么至少要裁多大的纸呢?小明该怎么做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导入新课: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学生观看并思考。

2、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须先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新课标强调,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应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因此,我对例1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使数学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三实践操作建立表象

出示“操作提示”与“我的发现”。操作提示: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再展平,看一看纸盒展开后的形状。②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我的发现:你发现展开后的图形,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正方体呢?并完成下表。

长方体

展开后

相当于

展开前

1、学生动手操作。

2、观察发现并完成表格。(每人一张)

3、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4、汇报。生1: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后面相等、左右面相等。……《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对这一理念作出较好的诠释。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发现,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生建立积的表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自主探究深化主题

动画演示并讲解长方体拆成平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1、认真观察并加深理解展开后的图形与原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2、建立表面积的表象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长方体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再现情境图,提出尝试问题:你能否帮小明算出纸要裁多大?自读课本例1。尝试练习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教数学“为”用数学“,同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出示讨论提纲:

1、你是怎样算的。

2、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宽20厘米,高30厘米。请你帮他算算至少需要多少玻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例子吗?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需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完成练习并及时反馈。举例子,如计算游泳池的表面积、粉刷柱子等。提高性练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懂得根据实际来解决问题,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

六总结评价课堂延伸

总结评价。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课堂延伸。同学们,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课后思考。这个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较好地延伸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课外也动起来。

五、说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方法一:方法二:6×5×2+6×4×2+5×4×2(6×5+6×4+5×4)×2上下前后左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有了充分的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复习引入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分析法等进行教学。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转化迁移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总结。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的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恰当铺垫。

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形象感知。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

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真正弄清楚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教师有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突破这一难点问题。

(2)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的方法有6个面的面积相加;三个不同的面每个面的面积乘2再相加;三个不同的面的面积相加再乘2。让学生通过比较选择一种最优的方案。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交流。学生可能有按照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的。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同时明确在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乘6。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书中的习题。通过有目的的基本练习、巩固练习、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一定技能技巧。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6

稿

教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主要通过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明了它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学习运用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解决在实际生活好学习中的运用。

(一)目的:

知识与技能: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探究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过程和方法:通过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利用电子课件或长方体纸盒,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利用实物教具模型让学生感知表面积的计算,明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究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法:

一、复习引入:

1、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它们有几个面?每一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你认为长方体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二、学习新课,学生探讨;

1、什么叫表面积?(一个物体所有面的面积)

2、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

a、它们有几个面?有几个边?

b、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条棱之间有什么关系?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示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学生量一下它的长是6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4厘米。(2)、讨论如何计算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每一对面是相等的,则只需要计算其中的三个面的面积。6×5×4

6×4(3)学生进行计算六个面面积 6×5×2 + 5×4×2 + 6×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4)、学生想一想怎样更简便?

(5)、小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宽+长×高+宽×高)×2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课本26页“做一做”

2、独立作业:练习六1----4题

3、学生制作长方体,说说它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拓展练习

学生自己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研究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三)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 字母表示:S=(a×b+b×h+a×h)×2

认识长方形 正方形和圆 篇7

关键词:长方形;正方形;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169-0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16-1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圆柱的底面,用这些形体的面画图,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初步体会“体”与“面”的联系。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3、经历描、找、说、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识别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维,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经过描、分、找、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钉子板、橡皮筋等。

学生:水彩笔、直尺、白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带来一些积木,请小朋友一起动手,搭出自己喜欢的物体

2、视频展示台展示各小组作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每个小组用到了哪些积木,搭成了什么物体

3、小朋友们,你能把这些积木按形状分分类吗

指定学生分类。分完后,分别请学生说一说每种形状的名称。(三棱柱不要求说出名称,只要能区分开来就行。)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1、摸一摸

小朋友,用手摸一摸你最喜欢的那种积木,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感觉到什么、有什么发现?

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小朋友们刚才摸过了各种积木,请把自己的感受对同学说一说。(组内交流)哪位小朋友愿意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感受到什么、发现了什么?

小朋友们,你们能把自己发现的平平的、方方的、圆圆的画下来吗?(忽略弯弯的)自己动手试一试。也可以学书上第16页的小朋友的方法,描一描。

教师参与活动,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2、分一分

把学生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1)你能把大家画的图形分类吗?(特征比较明显,学生会很快分好类)指定学生进行分类。

(2)全班反馈:这样分对吗?为什么?

(长长的、方方的,四四方方的,圆圆的)

指着长方形,问:这些图形是从哪些积木上画下来的?

指着正方形,问:这些图形是从哪些积木上画下来的?

指着圆形,问:这些图形是从哪些积木上画下来的?

(3)讲解。

3、找一找

小朋友们,现在随便拿出一个积木,你能找出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吗?

小组活动、交流。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围一围(“想想做做”第1题)

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如果有困难,可以照着书本第17页,学一学哦。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展示:出示一个围错的正方形,让学生说出错误,体会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全班讨论:能围出一个圆吗?动手试一试。

反馈:能围出圆吗?为什么?(不能,圆的线是弯曲的,钉子板围不出曲线,就围不出圆。)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2题)

刚才小朋友们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围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现在我们尝试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学生尝试画,教师参与。展示学生围出的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涂一涂(“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有哪些图形,如果把这些图形用颜色分开来,你认为用几种颜色合适?请小朋友先用水彩笔给这些图形涂上颜色,再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多少个,填在表格里。

四、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请同学们课后仔细的观察,看那些地方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课堂作业

1、用下面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可以画出哪些图形?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一面》》课文同步测试下一篇:短的的英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