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2024-07-29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精选12篇)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篇1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下面是关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范文,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本着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宗旨,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音像效果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最大限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并充分给予学生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展开“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探究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操作、概括的能力,努力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P97、98)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习近平面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观察与实验,自主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习科学知识打好基础。

4、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关键是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三、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解决关键,本节课采用网页型课件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氛围,使学生从探究中自主感知、体验长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促进知识的迁移。

1、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前提。西谚说:“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虽然教师可以通过纪律或训斥的方式把学生“拴”在教室里,你却无法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因此,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借助多媒体分析事物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和完整的概念。

在教学中,许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或者对学生来说是高度抽象的知识,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显示出来,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用动画动态展示了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马上就猜想出长方形的面积的变化可能和它的`长和宽有关。

3、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我利用电教媒体呈现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去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如我采用多媒体软件模拟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测量客厅面积的过程,帮助学生感知求面积的计算方法,深刻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含义,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抽象思维不断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共设计了以下4个环节: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依据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特点采用了小老虎要为客厅铺地砖的故事,让学生发现用面积单位去量地板的面积是很不方便的,由此引出我们必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物体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顺应小学生好奇、喜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方法,运用多媒体的辅助功能突破核心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充分利用flash动画为学生提供猜想材料,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们通过观察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形象变化,形成丰富的表象,马上就猜想出长方形的面积的变化可能和它的长和宽有关。

然后,我设计了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实验,通过分小组、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领悟、感知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密切关系。按照学生的汇报,我形象地用flash动画直观展示出6种不同的摆法,给予学生强烈的视像效果以及示范作用,方便学生观察比较,帮助学生迅速得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就是长乘宽的结论。

接着,学生们试用“长方形面积=长×宽”这个公式,计算前面猜想环节中的变化所得的3个长方形的面积,以此验证他们所发现的公式是否能用于其它的长方形。学生的计算结果与多媒体展示摆方格的数据相同,由此证明公式是成立的。

在新课完成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深化对新知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原认知能力,让学生们进一步明确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怎样的方法学习,并指出在学习知识时我们应该经常使用这种探究的方法。

(三)练习应用

练习环节的设计本着立足基础,力求变化,适应发展的原则,使练习有层次,有梯度,是学生在基础中巩固新知,变化中深化新知,发展中内化新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为此我安排了以下练习:

首先是基本练习,我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了小老虎房间的长方形物品,并出示数据让学生口算出它们的面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要与相应面积单位对应,并且进一步熟练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然后进行加强练习,指出其实长方形是一种很常见,很实用的图形,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长方形,运用多媒体动画我校的小操场、走廊、游泳池、篮球场等图片,最后以篮球场为例,出示数据让学生们求出它的面积以及半场的面积。

最后让学生进行“小侦探”练习,测量身边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最后把调查的结果贴在课室后面的黑板上,让同学们相互检查验证。

(四)总结评价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回顾并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以及运用学习的方法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并给予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们相互分享和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要注意的要点。

在作业的布置中,我采用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选做题是请学生选用网站上课外拓展的数据来计算学校游泳池、跑道、小操场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网页型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把课件挂在自己的个人学科网站上,让学生在课后仍可以交流使用,延伸教学的时空。

实践证明: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科特点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电教煤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将能很好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进入学习最佳状态,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新知,培养思维能力,拓宽思维渠道,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现代教学媒体进入小学课堂,并与数学学科教学地有机地整合,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了条件。教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打造现代信息技术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吧!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篇2

“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分类中属于“空间与图形”的范畴, 是“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面积公式推导及其应用两块。传统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中, 教师在处理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关系时, 轻过程, 重结论, 往往忽视学生对计算公式意义上的理解, 突出公式的机械套用, 致使学生对公式的意义“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普遍存在。那么, 在新课程背景下, 对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 我们该如何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 在不削弱学生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 感悟面积计算方法的内在原理, 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实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多维的发展呢?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我们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例, 进行了教学实践与研究。

二、教学内容定位与学生认知基础调查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一节经典内容, 它是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 是以后进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圆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基础, 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一般认为, 因为长方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图形, 并且之前有《面积意义及面积单位》的教学, 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有相当的认识基础, 可能有比较多的学生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有比较准确的了解, 我们在课前对试教班4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材料:

问题:你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吗?会的请试着计算下列长方形的面积 (提供的长方形实际长5厘米, 宽4厘米) , 并写出计算过程。

结果如下表:

调查结果有点出乎我们预料, 班中已经知道长方形面积是用“长×宽”来计算的学生只占全部学生的43.1%;而既知道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又能理解“长×宽”的意义的学生则不到10%;超过半数的学生还不知道长方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

三、提出假设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课前调查状况, 我们提出了研究假设。

假设一:以面积意义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理解计算长方形面积其实就是求长方形中所包含相应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从调查结果知道, 有43%的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用“长×宽”来计算的。通过访谈, 得知这些学生中大多数是家长教的, 而对“‘长×宽’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可以用‘长×宽’来计算长方形面积”等指向计算公式本质意义的问题, 知道的学生则不多。事实上, “面积”是人们从一维空间拓展到二维空间来认识事物的重要载体。作为面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 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应该是“面积”的意义。因此, 本节内容除了让学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确实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一显性知识之外, 还有另外一个功能, 即促进学生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 让学生知道与“长”相对应的是沿着长边可以摆几个相应的面积单位, 与“宽”相对应的是沿着宽边能摆这样的几行, “长×宽”即是算出此长方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引导学生对长、宽与对应的面积单位个数之间建立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是可行的。

假设二:以摆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为主要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感悟长方形面积计算中长、宽与对应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 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从调查中我们知道, 本班学生知道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不超过半数, 且超过90%的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甚至对“面积”的认识还不清晰。学生把面积与长度混淆的现象还存在。这从调查的15名会算的学生中也能够看出, 他们中有7人把面积单位写成了长度单位, 3人则没有写单位, 只有5人写正确。这显然与学生刚刚学习面积, 对面积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有关。因此, 我们认为, 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 仍然需要以进一步认识理解面积意义为基础, 结合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过程, 逐步实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归纳与提炼。而以摆相应面积单位引入,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自主感悟、自我发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分析

1. 教学流程设计

(1) 导入环节:复习面积的意义及常用的面积单位。

(2) 探究环节:提供四个没标数据的长方形, 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长、宽与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 (图1:长3厘米, 宽2厘米;图2:长4厘米, 宽3厘米;图3:长5厘米, 宽4厘米;图4:长15厘米, 宽10厘米) 。

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的组织、教学策略与教学目标说明:

图1:动手操作求得面积, 意在巩固理解面积的意义, 知道“用面积单位摆满”, 所用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该长方形的面积。

图2:先估后操作验证, 反馈操作方法, 比较“摆满”与“只摆一行一列”两种操作方法的异同,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宽与可摆面积单位的关系, 重点突出“一行摆几个, 可以摆这样的几行”的观察与思考。

图3:先口述方法, 再操作, 重点突出“先横着摆一行, 再摆几行”的方法, 引导从学生所列算式中充分感知“长方形中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与每行个数、行数之间的关系”。

图4:直接说方法, 并引导思考“知道长15厘米, 可以知道什么?知道宽10厘米, 又能够知道什么”, 重点理解“长与沿长边可以摆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宽与沿宽边可以摆的面积单位的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 回顾梳理, 总结提炼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 应用提升。

2. 教学过程分析

(1) 找准教学起点, 顺向组织多层次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积累足够的感性经验。

基于对本班学生认知基础调查发现, 知道“用‘长×宽’的方法算出长方形面积”的学生不到全班学生的50%, 采用以“面积”的进一步认识为切入口, 引导学生在感知“面积大小”与“摆小方块的多少”中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长×宽”的算理, 顺向组织教学活动是符合学生开展学习的有效策略。事实上, 以“面积意义”入手, 其优势有二: (1) 因为学生刚刚学习了“面积”的意义, 作为对一种特殊平面图形 (长方形) 的面积的认识, 借助面积意义这一载体,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知; (2) 作为一种顺向的多层次的学习活动, 降低了学习的起点, 增加了学习的梯度, 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

(2) 借助动手操作, 关注思维动向, 积极沟通直观材料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促进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

通过摆小方块的方式来研究摆的面积单位个数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结合“长×宽”这一外在的计算形式, 理解“长×宽”的本质意义, 有其可行性。学生可以通过长、宽与所摆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结合对应思想、几何推理能力等数学思想方法, 自主构建“长×宽”这一数学模型。如在探究2号图形的面积中, 当学生用沿着长摆一行, 又沿着宽摆一列的方式来说明面积时, 引导学生关注“一行一列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关系”, 并请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把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 实现全班学生共享。再如在探究4号图形的面积时, 当学生在理解长15厘米、宽10厘米时, 适时引导学生讨论“长15厘米”与“面积单位15个”, “宽10厘米”与“面积单位10行”之间的对应关系, 及时引导学生呈现思维过程, 帮助学生及时沟通直观材料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构建起准确的数学模型。

五、教学效果分析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我们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来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显性层面: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较之课前有明显好转。

对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显性层面上,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拿到一个长方形要算面积, 知道需要测量出长和宽的长度;二是会用“长×宽”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三是理解“长×宽”的结果是指该长方形所包含的相应面积单位的个数。

隐性层面:公式理解的过程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本节内容的学习中, 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发展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首先,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 “长×宽”这一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过程成为学生思维提升的过程, 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如在2号长方形可以摆几个小方块的探究中, 除了想到摆满可以知道这一方法之外, 有学生想到了可以只摆一行和一列, 就可以想象 (算出) 它是摆满了。其次, 在课堂上,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交流摆法”“沟通提高”等几个层次的教学, 学生对“长与沿着长边摆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宽与沿着宽边摆的面积单位的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理解越来越清晰, 思维的流畅性也显著增强。第三, 本节课通过图式结合、数形结合等学习方式的应用, 在帮助学生理解计算公式的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知道长就想到沿着长边可以摆几个小方块 (即面积单位) , 知道宽就想到摆几行小方块”, 建立起了良好的空间感, 促进了对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认识。

六、研究结论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研究,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回归面积意义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策略

作为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 长方形面积计算中“算面积就是算图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的思想, 支撑着长方形面积计算模型的建构过程。这对后续其他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教学有着指导性价值, 它是沟通计算技能与面积概念本质的重要依据。

2. 关注数学思想方法, 引导学生回归数学学习的原点

面积公式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 其建构的过程从来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期间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学生理解“长×宽”的意义中, 通过对“长度”与“面积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对应性, 理解面积公式的意义, 体现了对应思想的教学价值。又如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 转化思想成为探究过程的主导思想。正是这一系列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探究公式中的应用, 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数学模型的建构也变得充分而扎实了。因此, 在探究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引导学生借助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推导过程进行理解显得极其重要。

3. 借助多元学习方式, 实现数学学习的有效回归

《摆一摆》(长方形的面积)说课 篇3

《摆一摆》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内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积的意义和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也是后续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教材重在体现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安排了三部分内容:估一估,说一说,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孩子的估测能力;摆一摆,填一填,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试一试,想一想,得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资源,充分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本课教学设计的着眼点。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以及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另外,可能有部分孩子已经对长方形面积公式有所耳闻,但没有真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让孩子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探索自主建构,提高课堂实效性。在学习面积之前,已经认识的周长可能对面积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消除这种影响也是本课的思考点。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对本校孩子的学情分析,何林钰老师把《摆一摆》划分为2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长方形的面积)。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质疑,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三疑”问题导学模式:质疑,探疑,解疑。

即:由问题导向课堂,由问题驱动课堂,课堂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本课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经历探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同时,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见解,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奠定基础:

1.说面积

2.说面积单位

(二)创设情境,质疑:

导入阶段,通过设计活动让学生快速估计手中长方形卡纸的面积,板书学生分享的估测结果。引导孩子提出问题,质疑。从而引入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三)探疑:

1.自主探疑: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手中三张长方形卡纸的面积,并完成表格。

2.小组合作探疑:

你能想出更聪明的办法不摆了也能知道这个长方形卡片一排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注意:仔细倾听别人的想法,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汇报交流结果。改写表格(露出“长”,“宽”):

3.同桌2人互探: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表格,再想想咱们刚刚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过程,你发现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吗?(先自己思考,再和同桌分享)

汇报交流结果: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汇报时给机会让孩子多说,在交流中产生碰撞)

(四)解疑:

1.(PPT出示生活中长方形游泳池的图片)师:如果要测量这个泳池表面的面积,你想怎么办?(引发思考讨论)生:摆,量长和宽等

让学生感受公式的必要性以及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题单:量一量,算一算(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五)新疑:(引出正方形)

通过狐狸和黑熊的故事,引出正方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我们的探索已经解决了,那正方形的面积又该怎么计算呢?课后思考。

(作者单位: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学校)

(责任编校:白水)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篇4

1、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交流量的方法。再通过“试一试”运用测量面积时的经验思考出一个给出长和宽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最后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接着安排学生依据正方形的特征,运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练习中先安排看图计算,再安排运用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中重视了面积的估计和测量。

2、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而不是由老师灌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呆板的机械的学习只能让学生觉得无趣没有生气,所以这节课里我主要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知、去总结,一切都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不断探究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

1、观察比较,进行猜测

在课的一开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教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进行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会和它的什么有关,从而引出新课。

2、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通过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联糸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实际应用,提高估计意识

在练习中设计一些实际应用和估计的题目,使学生学以至用,提高估算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复习,并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来猜猜这两张纸面积可能是多少平方厘米?并用摆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的方法来验证。

在学生摆方块的基础上继续提出问题,如果要求一块很大的长方形土地面积或一个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就不方便了,甚至是行不通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一次操作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

二、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

1.这里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灵活多变性,形象直观性,让四人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要求: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记录下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2.唐老鸭的两个画框中要配面积是多少的照片比较合适?

这一次我先让学生利用刚才寻找到的规律,先在作业纸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算算有多少平方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再次验证刚才的结论。学生就会想到“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一排面积单位,然后再沿宽摆,就可以知道能摆几排了”这样的方法。经过两次这样的操作以后,教师再进一步地提出:“不用面积单位去摆,能不能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地就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最后再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感受自己发现的长方形面积=长×宽这个规律的正确性和简便性,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小结,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三、观察讨论,探究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1.在运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变长为宽同样长。问:长和宽怎样?它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小组讨论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四、巩固练习。

1.小练习。说说什么形状?用什么公式?怎样计算的。书P84第1,2题。

2.比赛,这9格小格每个都有一道题,做对一题可以看到图片的一个角。看看谁先把题目都做对,看到最后的图片。

3.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请各小组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长方形量一量它的长和宽,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篇5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这几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包括:特征、表面积、体积三大部分。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为学习其它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遵照课标空间与图形第二学段总体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意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技能目标: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参与活动之中探索本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经历过程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

四、教法和学法

此课应为探究式教学,我积极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矛盾、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着力组织有效活动,结合学生课上汇报做好评价。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氛围下学习,把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五、教学设计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结合我校提出的四主五步教学模式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两个活动一个检测)

1、活动一: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盒子,让学生包装一下至少需要多大的彩纸?引出表面积的意义(从身边的事说起,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并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出表面积的意义)

2、活动二:学生小组合作,用不同的长方体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学生汇报并板书算式,教师提问,还有没有相同的办法,学生板书,此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数据不同为什么是同一种办法,这生叙述过程,将长宽高与表面积直接建立联系,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借助实物,能够很好的突破教学的难点。学生将其它方法纷纷汇报出来,最终完成教学重点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此活动每组用不同的长方体,让他们利用这个长方体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结合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以及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探出表面的计算方法,建立模型。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能力,并提升学生概括、推理能力。教师只是组织活动,及时的评价让学生能够随时了解自己的想法是否被认可。)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3、(作业):习题的设计紧贴生活,即培养了能力又突出数学的应用。设计有梯度,每一个题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两个图形:长方体(基础练习)正方体(抽象拓展导出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2判断(棱长、表面积、体积的区别)

3给数据:光华街口装了一个新的铁皮邮箱,长50cm,宽40cm,高78cm。做这个邮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100个多少平方米?

(生活中用数学,并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4健身中心新建一个游泳池,该游泳池的 长50m,是宽的2倍,深2.5m。现要在池的四周和底面都贴上瓷砖,共需要贴多少平方米的瓷砖?

(缺少一个面的现实,充分巩固模型)

5粉刷墙面:学校要粉刷新教室。已知教室的长是8m,宽是6m,高是3m,扣除门窗的面积是11.4m2如果每平方米需要花4玩涂料费,粉刷这个教室 需要花费多少元?(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6拓展长是30、宽高是20(特殊的长方体也可以用这个公式,也可以有其它的方法,体现数学的现实性,要合理应用。)

4、升华经验成果(重温建模的过程)

总体本课是探索类的课型,活动二的时间可能会过长,板书设计:

意义:6个面的面积总和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方法:1

正方体表面积: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评课稿 篇6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评课稿1

几次听侯老师的课都有种轻松愉快的感受,同学们是这样,老师也是这样。可以看出教师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之高。相信做她的学生一定很幸福。

一、导课有趣能引发学生思考。

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不仅回忆了旧知“面积单位”的理解也为新知的学习---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了铺垫。自然而然引入本届新课的学习。

二、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用摆的方法验证公式的合理性从而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循序渐进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节知识。

三、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给学生准备充分地研究材料,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合作,给与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做法想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师主导作用发挥较好。

学生通过实验合作得出的结论,教师质疑是不是任意给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能求他的面积呢?随后示范用教具在黑板上拼摆,引导学生验证公式,启发学生得出一行7个正方形就是7平方厘米。看得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相当透彻。

五、练习题真正做到少而精。

虽少但却很有坡度,有量一量算一算两道,看图计算两道,求A4纸的面积,以及拓展到的求剪下最大正方形的面积和剩下部分面积。体现了算法多样性,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最后的猜一猜,由学生探究实验中的数据引入,进行了变式练习。将整节课学习推向了高潮。

建议:实际感知一下A4纸的大小建立对面积大小的体验感受。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评课稿2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整节课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来阐明长方形面积公式与长和宽的关系。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纸片来拼各种大小的长方形从而观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整堂课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教师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另外,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提供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简洁明了、思路清晰、教学应变能力强,一环紧扣一环事例生活化。课前引入创设情境较好,用生活中的照片要进行塑封来导入新课,非常新颖且联系生活实际。课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纸片来拼各种大小的长方形从而观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教师在引出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联系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这里是对已学知识的一个回升,阐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从而再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节课教师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系层次分明、练习形式和内容多样化,面向全体学生,并紧扣重点,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精神。

不足之处:

(1)教师让学生自己用15个1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拼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时设计了一个表格,这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内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到底有什么关系(这里可让学生先进行观察然后再组织小组讨论)给学生一个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通过共同参与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里教师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

(2)教师在板书面积公式时应把整个格式过程表达出来,书写完整。(这里教师在解题板书时并没有把解:S=ab写出来)同时,面积单位是个新学的内容,本课时教师还应重点突出面积单位名称————平方~。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评课稿3

听了陈老师的这节课,我收获很多,陈老师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课的引入趣味性强。

陈老师在引入新课时,从学生身边的教室地面面积引入,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的过程中显出了教师的独具匠心。

2、重视教与学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通过创设情景提出课题后,师生共同总结提出的问题,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归纳和补充,形成了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探究性的自探提示,然后由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在解疑合探环节中,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重视轻松良好的探究氛围的营造。

在本节课中,陈老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解疑合探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陈老师重视学法指导,但不影响独立思考,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面积之和。从面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生要的教学价值观。

5、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的培养

无论是在解疑合探,还是在运用拓展中,陈老师都注意让学生认真分析细心观察,特别是在质疑再探之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自主编题,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并发挥想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有很多用处,创设情景中的估算教室地面面积,怎样能求出教室面积,以及运用拓展中的怎样求蓝球场的面积,都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在运用拓展中,第一部分是判断高手,教师在让学生出示结果之后,就直接进入了第二部分,在这一点,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说明题目错误的原因,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将有更大的帮助。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有位同学站起来后,说不出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直接让他坐下,点了另一位同学,遇到这各情况,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直接坐下,而是应引导学生,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你没有学会吗?这样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评课稿4

本节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重点是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宋老师运用了“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对本节课,我回顾了几个重要教学环节,有以下几点思考:

1、在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结论并不很难,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较容易发现。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宋老师先出示一张纸片让学生猜猜面积有多大?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一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卡片;有的用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沿纸片的长、宽各摆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长、宽,算长乘宽的积……。对于学生的各种测量方法,最关键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比较,特别是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要请学生讲算理和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然后引导学生在展示自己方法的同时加以分析,比较,特别当学生说到用尺量出长和宽,再相乘就好了时,老师没有加以控制,而是引导学生说出这样做的想法,让全班学生聆听了同伴的思考的过程,说的孩子满意了,其他听的孩子也满意了,老师更加满意了,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自然而然引出“验证”,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或摆一摆,或画一画,或量一量,想办法验证一下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宽”。并且老师提供了一些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测量。在学生十几分钟的实验后,学生进行了交流和汇报,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老师把数据填在表格中,最后老师调查有没有长方形面积不等于长乘宽的,结果学生一致得出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方法来计算。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篇7

善明:孩子们, 明确了学习目标, 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学习内容: (西师版) 三年级下册第4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1题, 练习八第1、2题。

学习目标:

1.能区别周长和面积, 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能估测长方形的面积,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难点:能区别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知识链接:

1.你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吗?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2.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有哪些办法?

二、善学

善思:自主学习时, 要善于独立思考哦!

例:估计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再测量出长和宽, 并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1.估计:长方形的面积约_______平方厘米。

2.测量:长方形的长是______厘米, 宽是________厘米。 (按整厘米算)

3.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面积=

善助:同伴间的帮助和指点, 会让你受益匪浅的!

1.与同伴交流, 你是怎样估测长方形的面积的?2.小组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善为

善觉:在老师和同伴的启发下, 用你的慧眼发现精彩的未知吧!

1.结合课本第45页例4, 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2.集体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善用:孩子们, 准备好了吗?老师可要考考你啦!

1.下面4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

2.判断题。

(1)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 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

(2) 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周长不一定相等。 ()

(3)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大。 ()

(4) 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善创:孩子, 你有什么精彩的发现, 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今日表现:☆☆☆☆☆组长评价:☆☆☆☆☆

教师寄语: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学生留言:__________。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小正方形、方格纸、少先队标志、小长方形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这个教室上课高兴吗?这个教室与我们下面的教室比较有什么不同?(面积大。)要想知道这个教室的地面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摆一摆。)出示小学生守则挂图要想知道这个挂图的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出示胸卡这个胸卡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师:同学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得到这几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你选其中一个测量它的面积。你会选那一个?为什么不选地面?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板,问:这张长方形纸板的表面用那个面积单位合适?谁有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吗?(先估后摆一摆)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就有几平方分米。(指名上台演示)刚才摆的过程麻烦吗?

1、猜一猜。 师: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呢?生:可能和求长方形的周长一样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摆一摆、填一填 (1)同桌摆或前后四人为一组:拿出画有三个长方形的纸片,借助身边的材料或利用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学具,同桌或前后桌摆一摆,并完成表格。师巡视指导。

(2)汇报结果,验证估计的正确性。师:你是怎样摆的?长、宽、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表述,师填表。

(3)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师:长方形面积究竟和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对照图,观察长、宽、面积之间有什么规律?生:长方形面积=长×宽。(板书)师:正方形的面积=?学生猜测后再观察表格,给表格的长方形分类。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和宽一样长;长和宽一样就是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师:那正方形面积怎么求?生答后板书。出示小学生守则挂图现在你用什么方法得出它的面积?量出它的长和宽,用长乘宽算,得到的结果(注意强调单位)。

3、量一量。 分组量一量,算一算,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求三个长方形面积的算式)。

三、整理归纳、提示学习方法

1、师: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生:我们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得到了一个发现,然后大家一起验证,证明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找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四、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前两天,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台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我算算看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生A:长8分米,宽3分米;生B:长6分米,宽4分米。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C:只要想()×()=24(平方分米)师:同学们真行,一下子帮钱老师想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可是钱老师要配的玻璃不光大小相等,形状也要相同,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生D:这块玻璃虽然碎了,但它的宽没有破损,所以只要先量出它的宽是多少,再用面积除以宽就能算出长是多少了。师:这位同学生活经验真丰富,回答得好极了。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生:我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师:引导生读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用(长×宽),计算正方形面积用(边长×边长)。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篇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说课

青连巷小学 陈云

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这是华应龙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多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其实,这也正是新课程对广大教师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一般都注重把平行四边形利用剪拼、转换成已知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而“轻视”了其中的“对应”关系。学习华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发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华老师除注重结合已学过的“旧知”进行转换外,同样注重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对应”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方法剪、拼、转换,其实始终都是在强调三个对应的相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华老师的精彩课堂片断回放:

华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案或教学实录片断] ……剪、拼成长方形。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生:我们算出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如果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水池要计算它的面积那我们还能用剪拼的方法吗?

……

师:那我们还要探讨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探讨。

生:它们的大小相等。

师:也就是面积相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师:除了面积相等外,其他的还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探讨。

生: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板书)生: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

师: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板书)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呢?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

师;我们刚才探究、思考的过程是很有价值的。我们是不是拼了就完了呢?我们还要发现它们之间的

关系……

长 方 形 的 面 积 = 长 × 宽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华老师用“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达到“意会”目的。华老师在这节课中“对应”这一数学思想的运用和教学,让我深受启发。

看到孩子们“知其所以然”的满足,于是我就有了以华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原型“对应”到我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教学中,试验一次“刷新”的想法。

寻找两课的“对应”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两个知识有着很深的联系,都属于图形面积的计算,都要经历推导公式,理解算理,再到应用。而对公式的推导、理解都运用了“对应”这一数学思想。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教学,我以前也只重视了表面积计算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中存在的“对应”,忽略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联系到我以前上这节课时出现的问题,为什么学生知道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后,在计算时还是容易出错呢,特别是对于求只有五个面或四个面的长方体型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时出错更多呢?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问题同样就出在没找准两个对应:长方体的每个面(长方形)的长和宽所“对应”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的对应关系。

试验刷新“对应”

对于学生来说,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的计算已不是困难,难在如何从长方体中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所对应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设计了如下过程:

[教学设计片断] : 第一步:线的对应

小组探究

1、你能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吗?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2、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它们分别是哪几个面?

3、你能找出这三个面的长和宽分别对应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4、你会用长、宽、高表示每个面的面积吗?

第二步:面的对应

你能直接得出后面、右面、下面的这三个面的面积的表示方法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第三步:具体到抽象的对应

(1)不看模型,在大脑中想象完成以上两步。

(2)长方体的表面积该怎么计算呢?

因为有了表面积就是6个面的总面积的概念的建立,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通过和同桌讨论、交流中寻求方法。学生可能的方法有①6个面的面积相加;②根据对应关系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或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让学生通过比较选择简便的方案。从而抽象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三个对应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在练习中我提醒学生用“对应”的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像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通过对华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对应”思想的“刷新”,在突破这个难点时,我分三步让学生找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分别对应的是长方体的长?或是长方体的宽?还是长方体的高?哪是相对应的面,它们的面积存在什么关系?然后在大脑中完成对应。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不断在体验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花了如此工夫,学生真的如我想象的那样能找出对应的条件去解决问题吗?我批改完作业,心中悬着的石头才落下地。除了几个学困生出现知识错误外,其他同学都做对了。由此可见,有效的技能教学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引,与之脱离,技能教学就容易走向简单的模仿记忆与强化训练。我想,这节课后,学生收获到的绝不仅仅只是掌握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一一对应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才是数学活的灵魂与精华所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篇10

S=a·h或S=ah

这节课是否完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五、说预设效果

本节课,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很活跃;重点部分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互相监督、全员参与,保证了课堂效果;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充满激励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不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练习题可以使新知得到巩固和应用。本课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一定会带给学生带来无限的精彩与收获!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篇11

笔者认为, 小学数学教学的成功, 在于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作引领, 通过一定教学情境的创设,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 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主动合作探究学习, 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笔者让学生通过剪、拼、量等方法来完成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具体操作如下:

一、案例回放

师:创设教学情境, 出示长方体教学模型, 让学生观察并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意义。引导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的方法来计算长方体上的表面积。

师:通过观察模型, 我们得知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即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 我们班6个人为1个学习小组 (课前已组合好) , 能不能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 列出算式, 快速计算出大家熟悉的方便面箱子的表面积呢? (分发方便面箱子。)

生:6人开始分工, 拿出学习用具, 例如剪刀、直尺等, 商讨剪、拼的方法, 不一会儿剪成、拼成, 紧接着是迅速地量长与宽, 列算式, 方便面箱子的表面积于是被纷纷计算出来。

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毛遂自荐到讲桌前, 将本小组计算出方便面箱子表面积的方法给大家演示一下呢?每个小组可以推荐出一人来演示。

A小组长:举手, 来到讲台演示。沿着方便面箱子的长、宽、高依次剪开, 可以剪成一个平面的图形, 接着在黑板上平铺了剪开的平面图。然后, 测量出各边的长度 (cm) 后进行面积计算, 学生一边演示一边写算式:98×40+35×14×2=4900 (cm2) 。

师:台下的学生可能一头雾水, 能具体讲解一下运算过程吗?

A小组长:请大家仔细看我们组剪开的图, 这个图是由1个大长方形和2个小长方形组成的, 98×40是大长方形的面积, 35×14是小长方形的面积, 因为有2小长方形, 所以要乘2。

B小组长:立马举手上台。我们剪开的图和他们不一样, 算式也不一样, 但结果却相同。然后, 出示本组剪开的图。我们的算式是:70×54+40×14×2=4900 (cm2) 。

师:麻烦你也解释一下吧。

B小组长:我们组把纸箱也剪成了1个大长方形和1个小长方形, 70×54是大长方形面积, 40×14是小长方形面积, 小长方形有2个, 必须乘2才行。

C小组长:立即举手, 高声说:“老师, 我们组的方法比他们2组更简捷!”

生:啊?不会吧?质疑声此起彼伏。

C小组长:不慌不忙, 走上讲台。我们组的算式是:68×35+63×40=4900 (cm2) 。我们组剪成的图形是这样的, 出示剪图。整个箱子的表面积由2个长方形组成, 68×35是左边的长方形面积, 63×40是右边的长方形面积!

师:确实要比前两组简单一点。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剪法和算法吗?

D小组长:我们组和他们都不一样的。

生:学生的目光一下子都吸引到D组了。

生:尽管D组运算稍微麻烦些, 但毕竟与众不同, 鼓掌声还是连绵不绝。

师:“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个臭皮匠, 赛过诸葛亮”, 每个小组的想法不同, 剪法不同, 拼法不同, 算式也不同, 但结果却相同, 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学生高手如云啊!

二、教学反思

1. 教学要生活化、实践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要回归于生活, 学到的数学知识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学生才掌握的牢固, 才真实有用。笔者通过创设方便面箱子这个长方体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观察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与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的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小组可以自由讨论剪和拼的方法, 这更趋于教学的生活化、实践化。亲身实践中,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 其思维始终处于发散的状态, 大家都想办法解决问题, 从而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培养了其创造性思维。学生上台的逐一展示, 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数学学习方法, 开阔了视野。

2. 学生的合力是强大的, 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教学, 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理念之一。通过小组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的方法, 把各小组的学习内在潜力挖掘出来, 商讨剪的方法、拼的方法, 把一个立体的图形转换成一个平面的图形, 这样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开展, 有助于学生的快速运算。可以说,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合作中学生学会了尊重本小组成员的劳动成果, 学会尊重其他小组的对手。其实, 学生合作学习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是十分强大的, 合作学习否定了教师一言堂、学生一脸疑惑的传统教学模式。只要我们教师适当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给他们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学习效果有可能事半功倍。

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篇1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2”

说教学过程及相关意图: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请你用字母公式来说一说。

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S长=ab,S正=a,S平=ah

能说说这些公式是分别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呢?

[复习中的这两问,第一个问题是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基础,这是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前提。后一问,主要是从学习方法上考虑的。数面积单位的方块数或是用等积变形,这两种方法将是我们这课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方法。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1、学习例4

将刚才复习中的三种图形,利用课件的演示,添上一条对角线。

问:现在我们看到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

课件继续演示:添上方格图,并把其中一个三角形变色。

S 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公式?

板书:S=ah÷2

3、学生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就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也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2)

4、学生阅读第16页的“你知道吗?”,通过阅读,再与上面的方法做一比较。

师:这几种方法都正确地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例5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书上的例题,我着重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在交流中把应掌握的知识有层次地一一呈现。这些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

估计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只用一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例题方法以及与“你知道吗?”的对比,可以从多角度来强化“÷2”的理由,我觉得花一些时间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对传统的数学文化了解。]

三、计算公式的应用

1、完成“练一练”

电脑分别演示这两题。在交流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说清楚什么时候要“×2”,什么时候要“÷2”,为什么?以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联系的理解。

继续完成p.17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算出这块三角形交通标志牌的面积。

在交流的时候,要给学生正确解答这类题书写格式的示范,培养学生规范地应用计算公式完成练习。

学生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指名板演,讲评的时候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比如书写的格式、计算中的.问题、“÷2”的遗漏、单位名称等,都要一一指出并纠正。

一个特例:第一张图画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组直角边就分别是它的底和高。

3、画一画,比一比:在方格图上画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有几种画法?

比如:

汇总学生的各种画法之后,指名说说自己在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6平方厘米”先要考虑“12平方厘米”(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而考虑只要底和高相乘得“12”就可以了;这样画出的三角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练习的设计主要分这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重点是放在“÷2”和“×2”的区别上。主要是因为从以往学生练习来看,这是错误中的主流,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二个环节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地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各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应用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三个环节是我自己修改的练习,数据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还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这个开放练习,使学生又一次地认识到三角形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怎么得到这些知识的?

[整节课的设计,我比较注重让学生用“旧”的方法来获取“新”的知识——用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法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所以说这样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是有帮助的。

上一篇:新乡招商会总结下一篇:中国首饰传统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