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2024-10-16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共11篇)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火柴盒、电脑课件。

六、教学流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从复习近平面图形入手,然后认识立体图形,进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集合图形表示它们的关系。

在创新应用上,我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实际进行测量。通过做一做,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2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小游戏。

出示方法与规则:请两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下面的同学比划图形,谁猜得多那组就获胜。(多媒体展示)

游戏结束,刚才的小游戏获胜的是哪个组?好,咱们比一比后面的环节哪个小组能获胜。有没有信心?

刚才游戏中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再加上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些图形叫做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评析】教师从游戏入手,在游戏中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探究,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认识面、棱、顶点。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都不陌生.现在,举起你手中的长方体,(环视)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滑滑的,有面。

师:刚才有同学说,有“面”真棒!你知道什么是面吗?(老师摸一摸,告诉同学什么是面。)(教师板书:面)

师: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

生:有边,有点硌手

师:真棒!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一条边,这条边叫做“棱”。(板书:棱)

师:还有什么?

生:这里尖尖的。

师:这里是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评析】通过自己动手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2、小组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你想知道他们各部分的奥秘吗?好,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完成“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活动一。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利用课件总结。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棱:长方体有12条棱,每相对的4条棱相等。

顶点:有8个顶点。

【评析】学生自己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新知,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教师通过多媒体验证学生的认识,学生能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顺利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问:看这个长方体框架,仔细观察,相交于同一顶点的棱有几条?指出这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现在,把手中的长方体平放在桌子上,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它的长、宽、高。

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一下!

展示:同一个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不同,

指出:平放在桌上的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中,垂直于桌面的棱的长度叫做高,其余两条长的为长,短的叫宽.

4、小组探究正方体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探究长方体特点的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点,完成“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活动二: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小结。

出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相比长、宽、高有什么变化?

生:长、宽、高相等,长方体变成了正方体。

师:那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析】利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一下黑板,你能根据板书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通过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三、达标检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自主练习第2题

2、课外实践:思考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评析】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自我反思,体验收获的快乐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3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面积的含义》,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将以教材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带出教室,带进生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1)教材简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此前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学习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奠定基础。(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当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以知识技能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点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基于此,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比较平面图形大小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探索中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难点确定为: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大小。(4)、教法、学法

教 法:教是为学服务的,在设计中我主要采用:

①观察:通过学生观察身边物体的面,体会面积的含义。

②比较:通过对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认识面积是有大小的,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③直观演示: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的例2中的纸片、纸条、透明方格纸等,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学 法: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我在设计中是这样预设:

①自主探究:凡是学生能够独立自主解决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②合作交流:如果自主不能解决的,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小组内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拔指导。(5)、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摸、比、说3个方面活动来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

摸:让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桌面等身边物体体会物体面的存在。

比:比一比数学书封面和黑板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说: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摸、比、说等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二)动手操作比较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由具体物体的面的大小过渡到平面图形的大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出示一个长方体把它的某一个面画下来就得到一个平面图形——长方形,学生充分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面积概念,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物体表面的大小

平面图形的大小

面积

我还通过把这个长方形涂色和画边线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进一步深化面积的含义。

2、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设计时本着放手给学生,教师出示例2中的两个图形,提了2个问题:

①你们看一看,猜一猜谁的面积比较大?

②你有没有其它办法能验证你的猜想呢?

在这我通过提出这个问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把探究的时间和过程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学具袋中提供的材料,也可利用自己身边其它材料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在组织学生汇报时让学生带着材料到讲台上来,把自己比较的方法直观地演示给大家看。

我预设了以下几种方法:

1、重叠

2、长方形纸条测量

3、透明方格纸测量等

当然也可能会有其它的方法,只要学生演示的方法合理都给予肯定表扬。随后我对学生比较方法进行小结并用课件演示,进一步体会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在这三个过程中,我精心设计了练习,想想做做

1、第2题:这一题的处理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大小的同时结合时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第3题:这一题主要指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重点指导怎样数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学生在汇报时这也用课件演示裁剪的过程。为今后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埋下伏笔。

3、第5题:这一题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图形比较,对于其中有些面积相近的图形只要能说出面积大小差不多就可以。

我选择以上3题作为本节课的新知实践运用,让学生在不同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几种面积比较方法的理解,并体验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把学生带出教室带进生活。

四、全课小结、反思提高

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这里的小结归纳并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还应是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体验上反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需要为主题,从生活情境创设到整个展开过程的立体安排,到重难点突破,以及所学知识的拓展应用,都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教师要层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次教学,对于教学中出现的突发情况要应势利导,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努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

一、已有知识引入: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图形?请每人画出其中一个?再请用手摸一摸有什

么感觉?(平的)教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平面图形。请同学 们看老师带来的这些物体(出示:牙膏盒、粉笔盒等)各部分还在一个平面上 吗?这些物体不在一个面上,都是立体图形。生活中这样的图形到处都是,你 能举个例子吗?

生:冰箱、楼房等

师:他们给我们的感觉是立体的,他们的轮廓可以看做什么形体?

生:长方体、正方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 识),学习之前,你对它是不是已经有所了解了?有怎样的了解呢?学生就已经 知道的知识进行介绍

二、自主探究——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观察一下,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构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 观察讨论特点,作记录)

(1)教师巡视指导并总结学生认识情况

(2)汇报、具体知识点:

师:用数一数、摸一摸等方法集体合作认识具体知识点并板书。

(1)顶点——三条棱交叉的点。——长方体、立方体都有 8 个定点

(2)棱——两个平面交叉的线段。

长方体有 12 条棱,分三组,每组长度相等——分别成为长、宽、高

正方体 12 条棱,所有棱都相等——棱长

怎样证明你的观察是正确的?

生:量一下手上物体的长宽高或者棱长。

(3)面——长方体 6 个面,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立方体 6 个面,6 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面大小相等。

师:怎样证明?

生:(a)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b)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c)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4)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做集合图。)

(教师板书)

3、试完成表:

把你现在认识的长方体的顶点、棱、面的这些特点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4、画长方体、正方体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或者立方体画在纸上呢?

师 : 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长方体 , 如果把它们画下来该是什么样的呢 ? 下面我

们就来研究如何画图表示长方体。

师 : 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长方体 , 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 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 个面 ?

学生观察后发现 : 最多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师 : 现在你们把自己的长方体放在课桌的左上角进一步观察 , 你看到了哪三 个面 ? 哪三个面看不到 ? 师 :(出示一个长方体)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放在左前方观察 , 所看到的这个

长方体如果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媒体演示)在这个图中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 哪几

个面看不到 ?

教师结合媒体演示告诉学生 , 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屏幕出现)师 : 这叫做长方体的立体图。看图的时候 , 同学们要注意 , 上、下、左、右这四 个面画的是平行四边形 , 但实际上表示的却是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量出你的数学课本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然后指出上面长、宽各多 少?

2、猜一猜小动物的后面藏着什么图形。(说明:有两只小动物,小刺猬后

面躲的看似是长方体,实际上是完全展现后不是一个长方体;小猫后面躲的看 似一个立方体,实际上是一个是长方体,另一个是立方体。)

3、试想象出长方体的样子。

学生正确回答后电脑将长方体完整画出来。

看到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长方体中最大的面是哪两个面?最小 的面是哪两个面?想到了这个长方体如果画下去,看到的是哪三个面,看不到 的是哪三个面、如图,这个盒子前面什么形状?长和宽各多少?和它相同面是哪个?右面 什么形状?长和宽各多?和它相同面是什么形和宽各多少先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教科书38页-39页例1例2.“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是在一年级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的面、棱、顶点的感知与分析,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本课学习中可能对长方体棱的特征理解困难,采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看一看,摸一摸等方式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教具各一个、长方体框架一个、课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一个、若干小棒和连接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各种物体,说出它的形状。

2、切土豆的过程中,认识面,棱,顶点。

3、出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循序渐进,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一)、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自主观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4人小组合作观察讨论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异同点。

(2)组长组织有序交流,并做记录。

2、请一个小组上台板书,并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了长、正方体的特征,首先从数量上发现它们的相同点,然后从形状和大小方面发现面的特征。

(二)、渐次展开,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

1.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

从实物的长方体上,很不方便看出棱的特征,我们除了观察,还可以搭一个长方体。

(1)、课件出示

: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并思考:选哪12根小棒?长度相等的小棒怎样摆放才能搭成长方体?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比比哪组合作得最棒,收获最多.(2)讨论后一个小组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结:长方体的棱分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请一名同学找相对的棱,同时全班同学一起指相对的棱。

2、变式呈现,理解长、宽、高

(1)、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先擦去一条,展开想象。再擦去几条条,继续想象。最后,发现最少保留三条不同方向的棱就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

相机揭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2)、辨认长、宽、高。

变换教具的摆放位置,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哪些棱的长度。

3、展开想象,探究或验证“面”的特征。

(1)、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选择合适的长方形配面。

(2)、交流演示,发现面的特征: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3)、变化棱的长度,认识特殊的长方体。观察发现: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4)、寻找身边这样的特殊长方体。

4、动态演示正方体变化过程,想想正方体为什么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巩固练习,发展能力。

小结: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接下来,给出物体的长宽高,猜测它是什么物体。

1、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魔方,骰子,文具盒

2、长、宽、高分别是26厘米、18.5厘米、0.7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

3、当长、宽、高分别是26厘米、18.5厘米、0.1毫米,猜猜是什么物体?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长方体、正方体

长方体

正方体

顶点

分3组,每组4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度都相等

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2个对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小数”的第一课时——《小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多种版本说教材、立足实际说学情、情境互动说流程这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多种版本说教材(一、说教材)

人教版的《小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人民币、常用长度单位认识的基础之上,且是以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常用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的。教材先在商品的价格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点,再让学生找出身边的小数初步学会读小数。然后通过身高的测量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学会写小数。那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在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新知,认识小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合作意识,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单价引入小数和小数点,试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新知的教学找到依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是:结合具体量理解小数含义。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教具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则在课前搜集生活中的小数。

二、立足实际说学情(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作为本节课教学方法的主线,并辅以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分析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为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我让学生通过猜想、观察、分析推理、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小数就在身边,学习小数的具体含义,能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愉悦感。主要体现在:第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提供引导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体验到成功,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第三、提供“说数学”的机会,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善于倾听的习惯。第四、通过练习,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渗透情感教育。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三、说教学程序)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根据这个要求,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3)激趣练习,巩固新知(4)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其实非常喜欢去超市购物,而在购物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就是会读商品的价格问题。因此,我觉得完全可以把数学课本中的情境图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谈话法,以帮助小红读出商品价格为理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爱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走进课堂。然后启发学生认真观察这些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想大体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1、认识小数点

鼓励学生大胆猜一猜,小数中的这个小圆点叫什么?(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步学习增强自信心。)

2、教学读法

我想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相信孩子们的能力,运用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大胆试一试,读一读,教师及时的给予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读小数。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想这.......................样进行:(课件)先出示情境图中的商品的价格:7.25。鼓励学生大胆试读,学生有可能读成七点二十五元,也有可能联系生活实际读出七点二五元。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除了鼓励表扬之外,要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读法就是读作:七点二五,并领读两遍。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放手让孩子们读出其他小数,初步引导学生讨论小数的读法。

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小数的读法,我还选择了一些特殊的小数,(出示课件:12.12 10.10)让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并进行讨论:这些小数的小数点左边和右边的数字都一样,读法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交流深化小数的读法。

接下来再巩固读法:让学生找出身边的小数,读给大家听。(比如,我们课本的标价,学习用品的标价等等)让学生对小数的读法加以巩固,并再次体验数学就在身边。这样在教学时就做到了有扶有放,收放自如,达到了认知迁移的目的。

3、教学写法

先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不想写一写小数?教师(出示课件)几个小数,鼓励大胆写一写,并指名到黑板上板演,说出自己的写法。然后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怎样才能写出最美观的小数。在学生明确写法之后,(出示课件练习)鼓励学生把自己课前调查的结果也用小数的形式写下来。

在读数、写数的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的交锋,智慧的共享,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

当学生会读写小数后,再通过回归课本情境图中的商品的价格(采用完成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再通过“找找身边的小数”“先与同桌说说,再汇报”等来实现渗透交流意识的目的。

再次,通过结合长度单位,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在这里“学生比划1米与1分米的长”、“结合课件演示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等,实现板书:1分米=1/10米=0.1米、3分米=3/10米=0.3米、1厘米=1/100米=0.01米、3厘米=3/100米=0.03米,18厘米=18/100米=0.18米等达到逐步“物化“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观察板书,总结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其中王东身高为1米30厘米,可以有两种写法,不仅巩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又巩固了小数的写法。

第三环节:激趣练习,巩固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首先是基础性练习,出示填一填(课件),这道题是对理解小数意义的及时巩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要重点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第二个练习是判断,再次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实际含义。

第三个练习是猜价格游戏,这道题不仅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出玩具的价格,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示文具盒,它的价格在8元—9元之间,独立思考后,写在本子上,然后小组交流一下。最后采用竞猜方式得出哪个小数是这个礼物的价钱?

第四个练习是小游戏,采用数字1、4、5和小数点组小数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读写法,发散学生的思维。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在这一环节,我着力引导学生回忆总结,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用了哪些方法学习?”前导词提起学生参与,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本节课在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入,都注意创设富有生活气息,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的积极探索和交流,提供了有意义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学到数学。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数学的情感。

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7

一、教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基本功扎实,教师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得当,问题具有启发性,层层递进,感觉很舒服。

二、课始,通过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不但让学生把两种图形做一个初步的比较,揭示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前让学生独立归纳总结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展示汇报,学生的回答很精彩,这一环节教师思路清晰,引导有法。

建议:

1、学生对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缺乏知识。可以做实验,土豆通过一刀切,让学生观察并认识面,再切一刀,让学生对棱有了认识,紧接着一刀,让学生有了对顶点的认识,实验加深了学生形象直观认识。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8

“分数的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局部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规范》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同学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三年级的小同学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小同学较难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和《课标》要求,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局部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2页。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举行小组生涂色比赛,老师这里有四个图形,每组派一个代表,哪组先涂完就赢了。

生涂后,师问:为什么这组的同学最快涂好呢?请看他们的卡纸,对于这个比赛你们不想说点什么吗?

生:这个游戏不公平,因为每个小组的纸张大小不同,他们组纸张的面小,所以就涂的快。师:每个小组的纸张大小不同,他们组纸张的面是最小的,理所当然他们是涂得最快的一组。所以这个游戏是不太公平。

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面积)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面积的意义:

师:我们知道纸张的面有大有小,其实物体的面也有大有小哦,比如黑板的面就是这个边框围着的黑色部分,请同学们摸一摸数学课本的面,再摸摸铅笔盒的面,你觉得哪个面大?再摸摸练习本的面与课桌的面,哪个面大?你们再看看黑板的面,它与刚才的面比较,谁大? 师:通过刚才动手摸和观察,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在数学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那课本的面的大小就是课本面的? 生:面积

师:黑板面的大小?

生: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

课本封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物体的表面是这样的,那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请看:(课件逐个出示图形)

生:哪些图形是有面积的?叫什么图形? 生:封闭图形。

师:你怎样理解“封闭”的意思呢? 生:由线段围起来的,没有空隙的。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课件把不封闭的那个去掉)完整板书: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概括面积的意义。

问: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4)运用“面积”这个术语,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的结果。

2、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师出示图形,同学们观察下哪一个面积大?哪一个面积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1)分别选用小圆形、小三角形、小正方形作单位来测量。(2)观察讨论思考:用那种图形做面积单位最合适?为什么?(3)结论:选用小正方形来做面积单位。(4)运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小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62页“做一做”。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10

前门小学 钟海飞

说教材

认识年、月、日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方面的知识。本课是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以及拳头记忆法记忆大小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判断任意一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能与同学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记住各月天数和大小。

说教法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究是最能体现人的本性和人的力量的心智活动。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努力体现课堂上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本节课使学生在观察年历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年历时主动的从事观察、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抓住学生爱说爱玩的天性,有的放矢,让他们在小组内大胆地合作、通过学生观察→验证→质疑→讨论→总结→概括→应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说教学程序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在新课导入上,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有个宝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打一物品。学生能很快猜出是日历。师问,那你知道今天是几几年几月几日吗?昨天呢?明天呢?学生分别做出回答后师说:“看来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年、月、日”。这样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既过渡自然,同时又能激发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在探究新知的环节,先让学生说说关于年月日,已经知道哪些知识。然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怎样的一段时间是一年、一个月、一天。设疑:我们已经知道一年有12个月,还知道有些月份的天数是不一样的。那么,关于年、月、日还有哪些有趣的知识呢?这样的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已经知道的关于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找准了学习起点,明确了探究方向和重点。

探究分三个个层次: 探究一。

通过谈话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日在年历上圈出来,再和同桌交流。然后观察年历,把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书上的表格中。

指名说各月的天数,教师在放大的表格中填写各月天数。填错的学生订正。用以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全月有31天的是哪几个月?全月有30天的呢?哪个月的天数比较特殊,有多少天?根据学生回答,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一年有12个月 30天:4月、6月、9月、11月 28天:2月

讲解: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在“31天”前板书: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在“30天”前板书: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设计意图:看年历是探究的基础,两个简单的问题和圈出自己的生日主要是让每个学生都学会看年历。正确填表则是进一步探究的基础,因此安排了反馈和订正。讨论中,教师的提问先是开放的,以促进学生自由思考和交流,后面的几个问题直接指向关键的知识点,以备学生交流中可能出现的疏漏。

探究二。

让学生把表格里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然后再交流:观察涂色后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发现:12个月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和2月;大月中前4个是连续的单数,后3个是连续的双数;7月和8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

这种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来的知识,不仅记忆深刻而且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为了让学生更快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可适时地出示歌决记忆法:“要找大月你记住,7、8两月挨着数,7月以前找单数,8月以后找双数。”让学生读一读。

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两种记忆方法:

(1)启发学生想到:小月只有4个月,可以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来记。(2)利用拳头记忆。如果学生中有人知道如何利用拳头来记忆的,可以请他们教其他的同学。如果学生不能主动提出用拳头记忆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第18页的拳头图,自己研究如何用拳头来记忆,再请一个学生作示范,全体齐数。然后同桌合作,一人数,另一人检查。

探究三。

让学生学生独立计算2014年全年的天数。然后同桌间交流自己的算法。展示学生的算法和结果,并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意思。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设计意图:虽然“一年有365天”是常识,但经历计算和说理的过程可以使印象更加深刻。

应用生活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以及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除了教材上的几道配套练习题外,我又适当的做了一些补充:第一个练习是让学生说说国际儿童节、国际劳动节、我国的国庆节,中国共产党的生日,中国教师节,国际劳动妇女节,分别是几月几日,再在年历卡里找一找,圈一圈。让学生在年历卡上找一些重要节日和纪念日,既让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一次热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设计意图:同样是说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课终时的要求与课始时不同,课始时是有一些学生会讲就可以了;课终时是应用,要人人会说,于是强调人人动笔。最后按时间顺序,把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罗列出来,既是社会常识的教育,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年、月、日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练习是让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优势,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认识季度和世纪。最后在游戏中结束本课,游戏练习。

游戏一:“起立坐下”。游戏规则:男生代表大月,女生代表小月,教师任意报一个月份,是大月的男生起立,是小月的女生起立。(把2月留在最后报,并追问:为什么都不起立?)

游戏二:“左手右手”。先请生日在大月的同学举左手,再请生日在小月的同学举右手。最后请大家猜“两次都没有举手的同学是几月份出生的”。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11

1.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了解负数的意义。知道负数的写法、读法,初步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

2.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感悟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感悟负数的意义以及0的涵义。

教学准备:温度计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看图、观察。充分体验5℃与-5℃的含义

①师:从这副图上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女孩、房屋、还有一个温度计。

师:你知道温度计是干什么用的吗?

生:测量温度。

师:关于温度计你知道哪些?

生说。

师:你把老师要讲的都作了一一解释,而且讲得非常好,很不错,可以当小老师了。

②师:我们再来看,从这副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与第一幅图比有什么不同?

生:这副图温度是0℃了,小男孩穿得厚些了,屋檐上结了冰。

师:0℃了,0℃有什么感觉?

生:很冷了,结冰了。

师:我们科学上规定,把自然状态下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这是有点冷了。

③师:我们再来看下一幅图,从这副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与前两幅图比,又有什么不一样?

生:下雪了,这时是零下5℃了。

师:零下5℃什么意思?

生:就是比0℃还要低。

师:你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吗?

生表示。

师:为什么要这样表示?

生说。

师:真不错,你表示得和数学家表示的一模一样,大家也来说说,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

生:简单、方便、容易写。

④好,我们继续来看,这副图与前几幅图比,又有什么变化?

生:更冷了,都零下10℃了。

师:零下10℃怎么表示?

生表示。

师:与前面的-5℃比哪个温度低?

生:-10℃低。

师:为什么?

生说。

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什么?——负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负数”。(板书)

二、展开

1.师:用负数来表示温度,大家在哪里看到过?

生:天气预报上。

生其他地方。

师:我从电视上收集来一组气温,我们来看看。

说说各个城市那天的温度分别是几度?

课件

师:武汉5℃,你能在气温计上找到它的位置吗?

师:北京-5℃,你能在气温计上找到它的位置吗?

生:标不出来,必须先找到0℃的位置。

师:为什么?

生说。

学生标出温度。

2.现在老师把这个温度计倒过来,在黑板上画了条线段表示温度计0刻度左边表示低,右边表示高,可以用箭头来表示。你能指指各城市的温度在什么地方吗?

生指。

师:仔细观察这些温度,把这些温度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

生分类。

师:像这一类数,比0小的叫——负数,前面像减号的叫“负号”。

比如:-8℃-5℃-1℃跟它相对的,比0大的这一类就叫正数,为了清晰地表示出来,有些时候数字前面写上“+”,读作正号。比如:+1+4+5+8。这些数都比0大,为了方便我们可以把“+”省略不写,负数都比0小,负号能省略吗?这里和0一样大的0是什么?

生:是正数。

师:我们刚才数比0大的数是正数,它比0大了吗?

生;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师:我们再来看哪个城市最热?哪个城市最冷?

生说。

师:如果从低到高把这些温度排列起来,你会怎么排?

生排列温度。

师:0℃是上海。哪个城市比上海低,低几度?

生:-1℃比0℃低,低1℃。-3℃比0℃低,低3℃。-10℃比0℃低,低10℃。

师:北京是-5℃,哪个城市比它低,低几度?哪个城市比它高,高几度?

师:刚才在比温度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说。

三.进一步深入

1.师:除了在温度上可以用负数来表示以外,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负数?

生举例。

师:我也收集了一些,看

股市图

师:这是电视上看来的信息,是当天的股市信息,这里有负数吗?表示什么意思?

生说。

如果你爸妈想去买里面的股票投资,你会建议你爸妈买什么股票呢?

1.我们再来看看,这是从上下载来的“之最”——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海拔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生:海平面到山顶的高度。

师:为了比较高度,国际上统一以海平面为基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8米。

师:最低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海拔-155米,什么意思?

生说。

3.除了以上有负数外,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负数。

用0表示迪迪的位置,迪迪左边4.5米的位置用+4.5米表示,那么-4.5米就可以表示。

如果迪迪上面4.5米的位置用+4.5米表示,那么-4.5米就可以表示。

如果迪迪右边4.5米的位置用+4.5米表示,那么-4.5米就可以表示。

如果迪迪下面4.5米的位置用+4.5米表示,那么-4.5米就可以表示。

师:同样是-4.5米,怎么一会儿表示左,一会儿表示右,一会儿表示上,一会儿又表示下了呢?为什么表示的意思会不同呢?

生说。

师:你的意思师说前面正数表示的意思变了。所以与它相反的负数表示意思也变了。只要与前面的意思相反就可以了。

四.刚才我们认识了很多负数,同学们认真想一想,负数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数?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说。

师:大家自己发现了很多,说起负数,是值得我们人骄傲自豪的,因为是最早发现、使用负数的国家,我们来看:(课件出示史料)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说一说。

五.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要用正数与负数来表示。

六.应用负数练习

1.请你当个“小管家”

下图是我家收支情况,请你在表格内用正负数记录我家的收支情况。

课件展示

2.最后出一道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

上次开运动会,我们班王璐杰以秒的成绩,获得了60米冠军,当时的风速是-0.04秒,这里风速-0.04秒是怎么回事?

学生说一说

上一篇:“爱情沉默症”如何治疗?下一篇:检测报告合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