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2024-05-23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课教学设计(共11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1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过程,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2、在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复习整理的方法。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并通过合作学习活动,激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学具,牛奶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组内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找全这部分的知识点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下面大家先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在组内交流,相互补充。并且选择一份最好的准备在班上汇报。

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与整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让学生自主整理后,再进行交流互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能展示学生学习的个性。】

二、全班汇报,形成网络

(一)找一个小组同学来汇报。

师提醒:前面同学汇报的时候,下面同学一定要认真倾听,看他们找到的知识点全不全,对于他们的整理你还有什么修改或调整吗?

分三方面汇报,汇报完一方面,其他学生补充,完善。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预设:在大家的共同交流下,应该汇报出如下知识点:(1)长方体的特征(包括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2)正方体的特征(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4)长方体的长、宽、高(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如果学生交流后汇报的仍然不全,教师要及时补充。并且引导学生想一想补充的知识点应该画在知识树的什么位置。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过程同上。有以下知识点:(1)表面积的概念

(2)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3)运用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到底是求几个面的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知识点: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这些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3)什么叫容积?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分别是多少?(4)怎样计算容器的容积?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5)怎样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预设:这一部分知识的整理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整理方法的指导。

(二)展示其他整理方法

预设:可能有的同学把知识树涂上了颜色,可以让这样的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这样做的好处。

【这一环节力求做到以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集体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的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思维更活跃、更发散,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形成知识体系。】

(三)修改知识树

师总结: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把一个一个零散的知识点用线连起来,这样这单元的知识结构在大家的头脑海中就更清晰了。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的共同整理,把自己的整理进行修改和完善。

【组织学生根据刚才的交流修改自己对这单元知识的整理,这是第二次的修正和完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整理复习的方法逐渐形成、提高。】

三、理解应用,走进生活

1、学生提问

接下来请大家拿出老师让你准备的牛奶盒。看到这个牛奶盒,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预设:(1)做这个牛奶盒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

(2)这个牛奶盒占有多大的空间?(3)这个牛奶盒的容积是多少?(4)这个牛奶盒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怎么办呢?(测量牛奶盒的长、宽、高)下面大家就量一量,为了计算的方便,量得的结果用整厘米表示。学生测量:长5厘米,宽4厘米,高13厘米。

解决刚才你提出的问题。没提问的同学可以任选一道题做。

全班订正。重点解决容积问题,并提问为什么体积数会比容积数大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牛奶盒”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观察牛奶盒,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测量数据,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灵活运用这单元的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提问

如果老师让同桌把两个牛奶盒拼在一起,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呢?怎样拼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怎样拼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学生用牛奶盒演示,讲解。

南排同学计算最大时的面积,北排同学计算最小时的面积。

【设计意图: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拔高,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再次让学生操作、探究,计算,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课终回顾,深化认识。

复习完这单元的知识后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一节课复习完后,让学生谈谈收获与遗憾,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总结:学习数学时,我们不但要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还要像今天这样整理知识,知道知识之间的联系,由一个知识点能想到另一个知识点,在这样的联系和比较中,我们的理解才能更深刻,我们的数学学习才能更有成效。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五年级教材“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主体内容。这一单元内容多,跨度大,既有关于长度、面积的进一步学习,又有体积和容积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介于这一单元概念多、容易混淆的特点,复习时,关键要帮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使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纵向、横向的联系,这样学生就会在知识网络中进行比较和鉴别,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

一、注重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这句话很中肯地说明了整理的重要性。平时教学中的知识点往往是零散地一个一个呈现,缺乏系统整理。引导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整理、归纳所学的内容,有助于促进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整理知识的能力,因此上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结合教材找全这单元的知识点,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再结合这单元的学习,想一想你要提醒大家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让他们自由地独立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在个人整理的基础上,上课时先给学生几分钟进行组内交流,这是第一次对学生的整理进行修正和完善,并为全班交流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找一个小组到前面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汇报不全的做好补充,不够合理的整理进行修改和完善。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集体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的碰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发散,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形成知识体系。

二、重视反思,让学生自我提醒

在整理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还结合每一块内容让学生说说,你在以往学习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什么样的错误?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表现更加活跃,有的说:“我在计算时最喜欢忘记换算单位,希望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个问题。”有的说:“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时,并不都求6个面的总面积。如求制作鱼缸需要多少玻璃,因为鱼缸没有盖,只需要求5个面的面积。” 还有的说:“体积单位、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不要混淆了,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而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这些都是学生平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我们老师总习惯于在学生练习时反复提醒:先审题,再下笔,然而学生依然是我行我素,拿题即做,其结果是屡说屡错,屡错屡说。其实学生的错误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反思”的过程,我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这种体验远比老师在学生做题前的反复叮咛要有效而深刻得多。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能力

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从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这节课的练习我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牛奶盒”入手,创设教学情景,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下课后学生的兴趣仍然很高。有的学生说:“老师,真的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牛奶盒里面竟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真的好奇妙。”是呀,数学因为有了生活的模型而变得丰富多彩。本来这一单元中涉及到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容积等知识就容易使学生混淆,再放到一起,更让学生觉的好难。为了解决这一冲突,我就利用了牛奶盒,把本单元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并且不断的变化、拓宽,这样既巩固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道理。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领悟到了数学的内涵。

因为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整理部分占的时间较长,后面练习不够充分。怎样合理分配这节课乃至所有整理复习课的时间呢?还是今后要探索的一个主要问题。

总之,整理与复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整理、归纳总结的过程,更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化理解、实践应用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相信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就会有可喜的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2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 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离不开情境、学习资料, 更离不开师生、生生平等、自由的交流、争议、协作等等互动的过程, 只有这些过程才能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意义的建构, 才能真正地理解与内化数学知识.可见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可在课堂观察中, 不禁发现许多这样的现象:教师只关注师生互动, 忽略了生生互动, 由生到师的互动也很忽略,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明显不足;更多的时候教师的眼光停留于一对一的互动上, 忽视了对于学生全体的关注.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下面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一、学生的积极参与是真实互动的基础

(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整理

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 学生开始呈现差距, 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中来, 我特地布置了前置性作业, 以便让每一个孩子都真正地参与到互动中来, 为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同学们, 在前置性的作业中, 老师请大家自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谁愿意把自己整理的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只有生1举起了手, 发现回答得非常完整.

师:看看生1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有没有和你不一样的地方?

谁知, 半晌依旧没有人举手, 是因为面对课代表, 大家不敢挑战了, 还是大家确实面对她完美的答案望而却步了?

我耐下心来又说了一遍:“仔细找找看, 和你整理的一样吗?”

生2:我写的是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好的, 还有不一样的吗?

我面带笑容, 认真地聆听, 却没有半点想要给予评价的意思.

生3:我觉得生1的说法更好, 她说的是完全相同, 完全相同不仅说明了面积相同, 形状也是相同的.

生4, :关于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我写的和她不同, 我写的是每组的4条棱.

师:一个是说每组的4条棱, 一个是说相对的4条棱.

我依然没有作出任何的评价, 只是进一步点出了两名学生不同的用词.

生4:我觉得我这样写也是对的, 12条棱, 4个长是一组, 4个宽是一组, 4个高是一组.

……

反思:特征的复习, 要实现互动并不难, 可如何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经历整理、完善建构呢?为此我设计了前置性作业, 为每一名学生都能充分的经历整理的过程赢得了时间, 也为课堂上学生能进行充分的互动与建构赢得了时间.

互动中教师除了要学会耐心的面对学生思维上的冷场以外, 更要学会“论而不议”.耐心的等待, 悦纳的态度才能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平等的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却不轻易地加以辨别, 却是一个重要的技巧, 才能把讨论的空间和主动权留给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讨论、甚至是争论的过程中将思维激活, 将智慧点燃.

(二) 深度思考是真实互动的有利保证

师:刚刚咱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行了整理, 这也是我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最先研究的内容.为什么我们会从它们的特征开始, 这对于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又有哪些用处呢?

生1:可以进一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生2:我觉得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仔细分析学生快速的回答, 不难发现并没有深入的思考.

师: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我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的发言, 努力引导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有价值的思考.

生3:比如说, 我们可以根据棱长的特征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呀!

生4:我们还可以根据面的特征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完全相等我们就可以求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6.

……

师:后来我们又研究了长方体 (正方体) 的体积 (容积) 一字之差, 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反思:互动的有效性, 与问题的思维含量是紧密联系的原本只是枯燥的计算公式的整理, 经过师生间思辨性的讨论, 价值得以凸显, 公式的记忆也变得轻松.

本环节中尽管学生发言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 教师并没有简单予以否定, 却巧妙地对进一步的思考予以引导, “能说得具体一点吗?”教师通过简单的一句话, 引导他进行深入的思考.互动过程中, 教师免不了要面对各种各样意外的生成, 既不能过多干预, 又不能轻易丢失自己应有的阵地.学会用正面引导性评价, 一切迎刃而解.

二、在互动中让每一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1.在相同中体会不同

师:让我们走进生活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生活问题1:小卖部要做个长2.2米, 宽40厘米, 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 现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 这个柜台需要角铁多少?

师:要做好这个柜台还需要算出什么数据?为了做好柜台, 同学们解决了两个不同的问题, 可都要注意什么呢?

2.在变化中体会不变

生活问题2:小明家新买了一台洗衣机长60厘米, 宽40厘米, 高80厘米, 妈妈要给这个洗衣机做一个机套, 至少用布多少厘米?

生活问题3:老师要做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 (无盖) , 长50厘米, 宽40厘米, 高30厘米.做一个这样的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厘米?

师:怎么这么巧, 一个是计算做机套用布多少, 一个是计算做鱼缸用玻璃多少, 却都是求5个面的面积.

师:除此之外你还联想到什么?

反思:练习以题组来呈现, 每组练习的背后, 都包含着教师清晰的目标, 但是老师并没有急于语言的表达, 而是让学生在练习中自然而然的生发自己的体会.互动和建构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成.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3

[片断一]有效准确定位的教学活动

师:请同学们回忆回忆本单元中学到了关于长方体的哪些知识?

学生边回忆边回答:

学生1: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学生2:长方体的棱的特征。

学生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学生4: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进行板书。

【反思】

有效的教学首先要建立在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起点的基础之上。在确定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时,教师应从教材的知识体系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等方面整体考虑,更多地关注情境与知识的连接点,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价值的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所以,我在执教这一内容的时候并没有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而是直接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学生们在没有老师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已学到的知识滔滔不绝地回答问题,这样导课处理比较朴实。

【片段二】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师:“看来有关这单元的知识还不少,这些知识就这样写在黑板上显得很乱,又不清楚又没有条理。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与复习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一)的整理与复习

师:同学们有没有办法把这些知识整理得既清楚又有条理呢?(学生:能)好,下面我们分四人一小组讨论整理方法。开始!(学生展开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整理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生1: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分为一类,棱分为一类,表面积计算方法分为一类。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两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积都相等)。

生2: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12条棱,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相等,正方体12条棱相等。

生3: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长×高﹢长×宽﹢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棱长×棱长×6。

学生汇报完后,让学生再到黑板前整理成文。

【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实践活动来组织教学。要创设条件,让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发现新知,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同一活动的内容要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以上教学活动看似一个很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则不然,笔者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让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复习得更牢固。

【片段三】有效利用习题的教学活动

师:通过刚才的整理和复习,我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来进行习题训练。

1.填空。

(1)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每个面的面积都(),正方体有()条棱,所有棱的长度都( )。

(2)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一般都是()形,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 )形 ,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 ),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 )。长方体有( )个顶点,相交于 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3)用铁丝做一个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框架,需铁丝( )厘米。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2米,它的棱长是()分米。

(5)一个长方体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这个木箱的占地面积最大是( )平方米,最小是( )平方米。

2.判断。

(1)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

(2)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12个顶点。( )

(3)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站在一个地方最多只能看到它的5个面。( )

(4)长方体也可能有4个面一样。( )

(5)正方体棱长扩大2倍表面积扩大24倍。( )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根据实际需要来解决问题。如粉刷教室的墙壁,制作金鱼缸、烟囱等。

最后全课小结。

【反思】虽然这一练习非常普通也很简单,但“简约朴实”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数学课堂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在练习设计上,不要搞题海战术,应注重习题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努力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让练习落到实处。这样的练习虽然“简约朴实”,但却使练习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所倾心追寻的理想境界是: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到“简约而不简单”的状态,让小学数学课堂彰显出“扎实、充实、平实、真实”的本色。为此,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我们应努力寻找一条既能秉承传统课堂教学精粹又能体现崭新理念的课改之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红旗二校 )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4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形体特征的认识,分清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用形体知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情感与态度: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并积极与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勇气。

教学过程:

一、假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讲述:今天和同学们一起上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课,我想在班上先作个调查,夏天到了,哪些同学喜欢游泳呢?请举个手。你们知道游泳时要注意什么呢?

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对话,教师要引导注意安全与游泳前的准备运动等等的相关的内容。

师述:我也喜欢游泳,我更想在今后在我们的校园内建个游泳池,今天请你们帮我在校园设计一个游泳池,应该建在哪里好?建成什么形状?

指名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反馈,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注意凡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给于一定的评价性的肯定,同时要注意正确思想的引导。

二、自主合作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师述:无论做成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形体的,都要用到我们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你们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吗?

让学生每四人一组小组动手合作列出知识纲要。

小组的成果开展反馈并给于展示(可借投影仪)

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师述:现在在请你们为学校设计建游泳池的方案?

你们认为建游泳池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说一说。

出示教师的几个问题:

(1)游泳池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米?

(2)池占地多大?

(3)挖出多少的土?

(4)池内的四周和底部用什么铺,要铺多大的面积?

(5)要放入多少的水?

小组反馈合作的结果

四、开展激励评价,体验成功喜悦

师述:你们说一说哪种好呢?

第9课时实践活动粉刷围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粉刷围墙的实践活动,巩固有关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在引导学生准备测量、明确分工、解救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在利用数学知识制定方案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利用数学知识科学地知道生活,感受成功。

教学重点

整理分析和比较信息,制定方案。

教学难点

策略多样化后的优化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再现,激趣导入

师:(课件出示围墙的污点和裂缝)大家看到这些图片想说些什么?(生争相发言)老师听出来大家都根热爱我们的学校,看来粉刷围墙势在必行。这节课我们一定要拿出一份可行的方案,解决这个问题。(板书题目:粉刷围墙)

二、集体规划,确定步骤

1、确定研究步骤

作为粉刷围墙工作的小工程师,你认为应分哪几步去完成这项工作呢?(生回答)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步骤

(1)调查相关数据信息(包括粉刷面积、涂料费用、人工费用等)。

(2)选择信息综合计算,得出粉刷草案。

(3)整理研究结果,呈现出书面粉刷方案。

三、引导学生汇报课前调查情况

师:课前各组已经分头去调查了相关的粉刷信息,请大家以组为单位汇报搜集到的信息,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可以互相补充。

1、分组汇报

(1)调查粉刷面积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明确围墙的长、高,并汇报计算面积的准确过程。

(2)调查涂料价目的小组汇报外墙涂料价目调查情况。

(3)调查人工费用的小组汇报人工费用调查情况。

2、指导学生计算人工费用及涂料数量。

(1)学生独立计算人工费用及涂料数量。

(2)集体订正。

四、小组合作,制订粉刷方案

涂料型号不同,价格也不同,到底该选择哪种涂料?一共要花多少钱?怎样做才能有实用有美观呢?请各小组同学合作,拿出你们认为最好的粉刷计划。

1、小组合作综合分析

2、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体现策略多样化,展示学生的多种方案。

3、优化选择

4、学生独立计算买已选涂料粉刷一共需要的费用。

5、书面整理并呈现粉刷围墙的方案。

6、对方案的润色和个性化设计。

五、课外延伸,完美计划

《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教学反思 篇5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知识的梳理至关重要,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内容,通过交流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为此要重视整理复习课,并精心设计课堂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

二、巧用手段激发兴趣,发展潜能促进发展

复习的内容都是学生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已对其没有新鲜感,传统的背、考意义概念、性质定理,枯燥且乏味,往往复习效果极差,反而容易失去学习动力。为此,需要改变教法,调动学生复习整理的兴趣。所以,课前布置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整理卡,可以自由设计版面填充内容,并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具有创意的名字,充分挖掘学生灵动的心灵,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经历对知识整理的过程,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展现自己的能力。一张整理卡既包括本单元知识,又融入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和思想等多项内容,既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反应看,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一次次的对比完善自己的设计。

三、发挥引领作用,精心设计习题

促进自主建构、优化认知结构是复习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整理知识可能是无条理的、有遗漏的,但通过对比、交流,进而修正完善,在老师的引领下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认识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关系图;由表面积的概念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

习题的设计也要有针对性,除了要满足多数学生学习的需要,还要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让数学能最大限度地影响着、激励着一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上,设计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题多变、层次清楚,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经验有效对接,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开放的想象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活已有的经验积累,为主动运用知识打下基础,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体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思想。

不足之处: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99—104页:信息窗4,两个红点问题,“自主练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1.创情板题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板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2.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自学指导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需要靠大家的努力,请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99-102页的内容,重点看两个“红点”问题的解答过程,并做完书上没有完成的内容。思考:(1)从情境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2)如何探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3)应用新知,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4)如何探究出求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统一公式?(5)怎样解决容积的计算问题?并完成第二个红点问题。5分钟后,比比谁能汇报清楚上述问题,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问题。

4.学生自学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 1 好。(师目光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关注“学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调查:看完后的同学请举手?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收获,不会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解决。3.全班汇报:学生代表按顺序一一汇报自学指导中的五个思考题,其他同学质疑解惑。

课堂生成预设:

(1)从情境图中可以知道:1.有大小三个饮料瓶,装可乐的纸箱和装苹果饮料的盒子是长方体的,啤酒箱子是正方体的。2.装可乐纸箱长7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装苹果饮料的盒子长10厘米,宽7厘米,高20厘米;装啤酒的箱子棱长等于3分米,根据以上信息可提出以下问题:怎样求这些饮料箱的体积?装可乐和装啤酒的纸箱体积是多少?苹果饮料盒大约可盛饮料多少升?

(2)求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就是求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学生通过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长方体的操作过程中感悟: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分别对应着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从而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体积,得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分别是V=abh,V=a.a.a=a³

(3)装可乐的纸箱的体积是7×3×2=42立方分米,装啤酒的纸箱体积是3×3×3=27立方分米

(4)在长方体中,“长×宽”计算的是上面或者下面,如果把这个面叫做“底面”,那么公式可以改写成“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在正方体中,“棱长×棱长”可以表示任何一个面的面积,也可以表示底面的面积,那么公式可以改写成“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根据思考和分析形成统一公式,用字母表示为:V= sh(5)计算容器的容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出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其计算方法与求体积一样。如果说容器的厚度不计,就可以直接用图中的数据计算容积。

解法:10×7×20=1400立方厘米 1400立方厘米=1.4升

答:苹果汁饮料盒大约可盛饮料1.4升。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字母表示为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字母表示为V=a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还可以统一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表示V=sh 2.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要注意应该从里面测量长、宽、高。

3.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宽提高 1.考一考(1)判断

一个长方体长3米,宽1.2米,高1.2米,体积是7.2立方米。()棱长是0.3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0.9立方分米。()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和表面积正好相等。()(2)一个正方体的鱼缸,从里面量棱长为5分米,装满水后倒入容积为500毫升的纸杯中,可以倒多少杯?

(3)一根长方体木料,横截面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木料长9米。如果有这种规格的木料20根,它们的体积的总和是多少?

请几名“学困生”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导,找出学生中的典型错误,并板书在黑板上。

2.议一议

(1)更正:让学生发现错误或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更正,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错误旁边订正,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引导学生逐题讨论谁对谁错(包括教师巡视时,板书在黑板上的典型错误),并说出对错的原因。

(3)同桌互改:组织学生同位互改,错误的学生及时改正,然后统计全班对错情况,并让错误代表说说错误原因。

(4)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3(5)作业。教材第102-103页第1-5题,《配套练习册》中的相关题目。使用说明:

1.教后反思: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然后知不足”,本节课我通过简洁的教学导入,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便组织学生围绕自学指导中制定的 “思考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先学”中。在教学中,我自始至终以学生的“学”为轴心,解放他们的大脑和双手,给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均发生了改变,把原来的“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把原来的“师讲生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学后我根据学生在“先学”中暴露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二次备课”,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后教”活动,节省了课堂有效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当堂作业,当堂达标,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注重学生经历观摩、猜想、实验、证明的数学学习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计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就是看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教学中,让学生用体积1立方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把摆成的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棱长等数据填入表格中,算出每一种摆法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后的长、宽、高,以及正方体所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与棱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分别对应着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最后,让学生通过观摩、归纳、推理,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看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3)注重适当点拨,减轻学生学习困难,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一公式的推理时,我请学生结合模型思考“已知底面积”怎样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提示学生寻找“底面积”与计算长方体所需要的三个量“长宽高”,以及计算正方体所需的“棱长”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中的“长×宽”与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实际就是它们的底面积。这样,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都可以统一成“底 4 面积×高”。

2.使用建议:本节课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容积的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融为一课时,容量较大,在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要想完成教学任务非常紧张。因此,使用本教按时要注意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如有必要也可以

3.需要破解的问题:本节课把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和应用结合一体,重点是体积计算方法的推理过程。一节课能否做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与应用并重?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7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等方法, 使学生基本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

技能目标: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发展目标:渗透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大土豆、水果刀、长方体纸盒、正方体纸盒、可围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硬纸片.

三、教与学的过程

(一) 课前谈话

1. 看照片

师:同学们都有什么爱好啊? (学生自由发言) , 杨老师喜欢拍照、摄影, 你们想不想看看我的作品啊? (播放录像片、照片, 边播放边讲解:这是在宾馆里隔着窗子拍摄到的窗外景物, 看到最多的是什么?生回答“高楼”;这是墨水瓶、奶粉盒、魔方、牙膏盒、篮球、灯罩……)

2. 放课件

师:你们知道吗?构成这些图像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点、线、面、体”. (1) 会画点吗? (会) 课件出示“·”, 点如果动起来会形成什么图形? (生猜想后, 播放课件“点动成线”的过程, 出示“点动成线”) (2) 线如果动起来会形成什么图形?学生猜想后, 展示“线动成面”的过程, 并出示“线动成面”. (3) 面如果动起来会形成什么图形?学生猜想后, 展示“面动成体”的过程, 并出示“面动成体.”

3. 观察、操作

(1) 拿出火柴盒, 你能找出火柴盒上的面吗? (学生指出火柴盒的面) 这个面是什么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平平的、长方形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用眼睛看到的、用手摸出来的) 大家也用手摸一摸火柴盒的面, 看有什么感觉? (平平的)

(2) 火柴盒上有没有线?让学生指出火柴盒上的线.平时我们把它叫做火柴盒的什么? (叫棱) 用手摸一摸“棱”, 看有什么感觉?土豆上有这样直直的棱吗?你有办法使土豆上也出现这样的一条棱吗? (板书:“棱”)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棱?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3) 火柴盒上有点吗?让学生指出火柴盒上的“点”.我们通常叫它“顶点”. (板书“顶点”) 用手摸一摸顶点, 看有什么感觉?土豆上有这样的顶点吗?你有办法使土豆上也出现这样的点吗?什么叫做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4) 你手中的土豆上出现了几个平平的面?继续加工, 你会使它变成什么形状?谁愿意把自己加工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让学生到前边展示.

(二) 导入新课

看来, 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不错.那么, 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呢?

师:你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各种平面图形)

师:谁还记得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啊?正方形呢?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生:……)

(三) 探究讨论

1.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举例) 任意找一个长方体的物体, 研究一下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师:谁愿意把研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边汇报, 教师边让学生展示, 同时演示课件.

(1) 研究长方体的面:长方体有6个面.学生数后, 课件演示:上面和下面是相对的面 (板书:相对的面) , 让学生找出另外几组相对的面.并用同一种颜色标出相对的面.

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证明你的观点?学生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 (有上下面的长和宽, 左右面的长和宽, 前后面的长和宽) .

撕开火柴盒, 把相对的面重合.

电脑演示:相对的面移至重合验证. (板书:相对的面, 完全相同)

有没有特殊情况?学生找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生答, 师补充板书: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小结“面的特征”:6个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 研究长方体的棱:什么叫做棱?用手摸一摸长方体学具的棱.长方体有12条棱.学生数后, 指导数棱的方法.讨论这12条棱有什么特征.拿出长方体框架, 看看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你认为怎样分合理? (可以分成3组, 相对的4条棱为一组.因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你怎么知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看、量、比……) 电脑演示:将每组相对的4条棱移到一起进行比较. (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 研究长方体的顶点:什么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数出长方体学具的8个顶点, 教师指导数的方法.师生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 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这是长方体吗? (是或不是) 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 也叫立方体.

(1) 讨论正方体的特征.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同学们自己研究一下.

小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也有12条棱, 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

(2) 看立体图:投影正方体的立体图, 认识“棱”.

(3) 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拿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来观察, 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用集合圈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由此可见,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四)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四、教学反思

1.情景导入, 既贴近学生生活, 又激发学习兴趣.在新课导入时,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一幅幅引人的画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 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在学生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 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在操作中发现, 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熟练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长方体、正方体教学模型,课件。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教学内容:

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来说说这些是什么形体?它们各有几个面?每个面怎样求面积?(学生回答)

2、谈话引入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练习课”(板书课题)。

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

1、表面积:(1)说说什么叫做表面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棱长×棱长表示什么?为什么乘6?)(2)练习:求表面积①长方体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②正方体棱长9分米。(3)提问: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不是总是算六个面的总面积,生活中有没有不算六个面的情况,举例说明。

根据学生举例进一步提问:算五个面的时候,少算的面一般是哪一个面,应该用什么条件去算?(游泳池贴瓷砖,粉刷教室,无盖的手提袋)

算四个面时一般算哪几个面,应该用什么条件去算?(通风管、烟囱)

2、体积:

(1)说说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 长 × 宽 ×高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

(2)练习:求体积①长方体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②正方体棱长9分米。(3)问:如果把这两个形体看做一个容器,那么这个容器的容积又指的是什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时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计算方法相同,都用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只是测量方法不一样,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面测量数据,容积从容器的里面测量数据,所以一个物体的体积要大于它的容积)

三、师:刚才我们回顾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及其计算方法,要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要知道哪些条件?所谓“学以致用”,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试试自己能否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呢?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填空:

(1)一个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体积------,表面积------。(2)一个正方体棱长扩大2倍,表面积扩大(),体积扩大()。

(3)用一根棱长48厘米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框架,其表面积------,体积------。

2、选择:

(1)棱长5厘米的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平方厘米。

A.10 B.25 C.50 D.125(2)一个菜窖最多能容纳6立方米的白菜,这个菜窖的()是6立方米。

A.体积 B.容积 C.表面积

3、判断:

(1)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2)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的体积也一定相等。()(3)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4)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5)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水箱,求水箱最多可装多少水是求水箱的表面积。()

(二)变式练习

1、一个无盖长方体铁皮水箱,长5分米,宽4分米,高6分米,水箱放在地上,占地面积是多少?做这样一个水箱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这个水箱可以装水多少升?

2、一间卧室长8米,宽6米,高5米,如果在卧室四周墙壁贴上墙纸,除去门窗10平方米,共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墙纸?墙纸每平方米要3.5元,那么需要多少钱买这些墙纸?

3、把一块棱长0.6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横截面面积是0.08平方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钢材有多少米长?

4、一个长方体水箱,长1米,宽8分米,高6分米,里面水的深4.5分米,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5、有一间学校要挖一个长50m,宽40m,平均深2m的游泳池。(1)这个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在池的底面和四壁抹上一层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3)如果每12m用水泥5kg,每1kg水泥需要0.8元,买水泥一共需要花多少钱?(4)如果池中平均水深1.2米,水管平均每分钟流量800立方分米,那么需要注水多长时间?

议一议:刚才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一些和表面积、体积有联系的生活问题,你们认为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小结: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的问题是与表面积还是与体积有关,如果是表面积的话要注意是求几个面、哪几个面,用什么数据去求,还要题目中有多余信息时要能正确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单位的统一和对应。

(三)拓展练习

一个无水的鱼缸,长4.6分米,宽2.5分米,高3.5分米,放进一块高2.8分米、体积是4.2立方分米的假石山,如果想要放水把假石山完全淹没,水管第分钟的流量是8立方分米,至少需要多少分钟才行?

六、总结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公开课 篇9

1.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探索并掌握长方体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体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不断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成功体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1cm3小正方体拼摆成的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包装盒,多媒体课件;各小组准备1cm3的正方体和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用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出示长4cm、宽3cm、高2cm的长方体模型),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吗?

明确: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演示:按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各含有的小正方体个数,算出长方体的体积)

揭题:刚才,老师的这个长方体模型是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但生活中有很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是不能分割的。譬如,这个长方体的包装盒(出示),它的体积又有什么办法知道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个长方体中含有的1cm3小正方体的个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求这个物体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同时也为后面有序地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作一些孕伏。]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启发:在三年级,我们学过长方形面积,还记得是怎样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吗?

学生回忆后,电脑演示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出示长方体直观图,讨论:你认为,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研究长方体的体积?

学生可能想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可以把长方体分割成若干个棱长1厘米、1分米或1米的正方体,长方体中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就是它的体积。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来看大屏幕,(多媒体演示)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长方体的长增加或缩短,它的体积会怎样?如果改变它的宽或者高,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谈话:看来,同学们的猜想确实有道理。要研究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一些长方体作为研究对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摆出一些长方体。

明确活动要求:

(1)同桌合作,用若干个1cm3的正方体任意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上序号。

(2)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及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完成记录表。

(3)填完表格后,同桌核对数据,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按要求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指名汇报收集到的数据,并以其中的一个长方体为例,说说怎样看出它的长、宽、高的厘米数的。正方体的个数又是怎样数的,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根据表中数据,自己有什么发现。)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启发:同学们通过用1cm3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的活动,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等于它长、宽、高的乘积。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体积都是它长、宽、高的乘积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验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探索长方形面积的经验,通过类比把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迁移到立体图形中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也是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用1cm3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的操作,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初步发现长方体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感悟归纳的思想方法。]

三、再次探索,验证规律

出示4×1×1的长方体图,谈话:这是一个长4cm、宽1cm、高1cm的长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学生可能想到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排正好可以得到这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4cm3;也可能用“4×1×1”算出它的体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长方体上画出相应的分割线,确认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cm3。(见图1)

出示4×3×1的长方体图,谈话: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几cm?如果不用1cm3的小正方体,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吗?自己先在长方体上画一画,再和同学交流。

提问: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2)

明确:在这个长方体中,沿着长一排可以摆4个1cm3的小正方体,沿着宽可以摆3排,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4×3×1”来计算。

出示4×3×2的长方体图,谈话:我们再来看这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几cm?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m3?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的回答后,出示图3)

提问:如果用的小正方体来摆第3个长方体,沿着长一排可以摆几个?沿着宽可以摆几排?沿着高可以摆几层?它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

再问:如果有一个长方体,长5cm,宽4cm,高3cm,摆出这个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cm3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cm3?

引导学生用示意图表示出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对三个长方体的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了“想象—画图—说理”的过程,使学生随着排数、层数的递增,清晰地体会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第4个长方体只给出了长、宽、高的数据,意在促使让学生依托已经获得的直观经验,将摆的过程内化为有序地算(数)的过程。至止,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已呼之欲出。]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认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我们前面提出的猜想正确吗?

揭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指出:以后我们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讲解: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能用字母表示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板书:V=abh。

和同桌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口算各题的得数,并交流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五、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试一试”。

出示长方体的包装盒,谈话:刚开始上课,我们还不能求这个包装盒的体积是多少,现在你能解决了吗?要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盒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有办法知道这些数据吗?

指导测量、记录数据后独立解答。

出示正方体的包装盒,这是一个棱长12cm的正方体纸盒,它的体积是多少cm3?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完成第26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每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或棱长)各是多少cm,再口算出它们的体积,并数一数每个立体图形是由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3.完成练习六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由读题。

提问:计算冷藏车的容积,为什么要从里面量?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组织反馈。

六、全课小结,梳理学法

提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回顾这堂课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

七、课堂作业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10

在复习课上,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复习、自觉地梳理知识, 是衡量复习课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般地说, 教师为了达到复习量的高密度, 往往在课前精心选择习题, 然后在课堂复习时, 将大量的习题呈现给学生, 似乎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课堂实践表明, 教师的一片苦心, 并不能换来学生的认真态度, 有时学生的“反感”情绪则会抵制练习的密度。为此, 教师也感到十分苦恼。

复习课是再现学习的过程, 将已学知识加以梳理, 纳入整体系统之中。要想让学生保持新授课时的那种“新”“动”的滋味, 笔者在“长、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复习与整理中, 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做题这唯一的形式上, 而是利用学生平时做题时产生的错误, 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错因、解决问题。

对此, 笔者尝试把学生平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以及比较有代表的错题归类,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说出错因,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 他们分析错例和处理错例的能力就逐步增强。因此, 笔者把复习课的基本环节分为出示错例—分析错因—解决措施—拓展应用四个步骤。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学生学习梯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基础, 在面积的学习过程中, 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本单元包括的知识点有:面积单位、面积的计算方法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在出示错例中, 培养学生分析错因的能力,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分析错因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题的好习惯。

3.在复习整理中,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 能够正确利用错误。

【教学过程】

今天这节数学课, 要从我们昨天做的关于“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练习题说起。我们先一起来回忆这道题。

一、运用概念, 灵活解题 (慢慢读题, 仔细观察)

(一) 错例展示

1. 出示习题。

张大伯利用篱笆靠一面墙围成一个羊圈 (如下图) , 算出这个羊圈的面积。篱笆全长多少米?

2. 想一想你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之前自己的做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我们来听一听××所使用的方法。

【预设:求面积就是长乘宽, 求周长就是长加宽的和乘2。我这道题算错了, 应该再减去一个宽。我做题时着急, 所以没看清题就写了。】

3. 小结如何审题。

其他同学, 你们在做题时, 有没有没看清题就做, 结果做错了?那你觉得以后读题时,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慢慢读题, 仔细看图, 我们就不会把“一面靠墙”这个重要的信息丢掉了。 (板书:慢慢读题, 仔细观察)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错误, 让学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 提示学生要慢慢读题、仔细观察, 同时让学生感受分析自己的错误能够帮助自己成长。)

(二) 对应训练

请做试卷上的第一题, 就按照我们对自己的提示认真完成这道题。 (出示习题)

找一个错例让学生说过程。 (写出错例)

【预设:40÷2-10=10m 10×10=100m2。】

请××说说思考的过程, 其他同学认真听, 听完后可以向他提问, 或表达你自己的观点。

【预设:40是三边的长, 不是四边的长。】

请你仔细看看题, 同意他的方法吗?谁和××的方法一样, 都是把40米当成了四条边的长。那请你作为大家的代表, 在图上指一指, 40米到底在哪?其他同学注意看, 你们同意吗?他帮助你找到了错误的原因,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有没有和他错得不一样的?说说你是怎么错的。那你现在会改了吗?

谁把答案说一说?直接列式。

小结:以上两道题, 都是长方形的变形题, 错例提示我们, 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解决问题时, 要慢慢读题, 仔细观察, 考虑实际情况, 不要乱套公式。

(设计意图:根据上面错误率比较高的题, 设计了例2, 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错误, 让学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

二、转化信息, 解决问题 (圈圈重点, 做好标记)

这里还有一道和长方形周长有关的题, 也是我们做过的题, 大家看一看。

(一) 错例一:没有统一单位

下面请樊明冲同学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请你仔细看看, 有一个小问题, 你们发现了吗?我们一定要注意单位统一, 这是我们做题时最容易出错的一个问题, 老师有时都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我们可以把重点的词语圈出来, 这样就可以提示我们单位要统一。

老师把这个小妙招写在黑板上。 (板书:圈圈重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错误, 让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单位统一的问题, 同时提出小妙招, 可以圈圈重点, 这样学生在审题时, 就会用上这一妙招。)

(二) 错例二:丢掉信息

我们再看看支明迪是怎么做的。请支明迪到前面来和大家说说想法, 其他同学注意听, 可以提出你的问题。

1. 现在你就是老师, 要把题给大家讲明白。

2. 这回你明白了吗?刚才你是哪里出现问题了?

你可不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避免漏掉题中的信息呢?在图上标数, 可以把5分米写在图上。 (板书:做好标记)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错误, 让学生通过观察, 分析问题, 同时使用小妙招, 可以做标记, 在做题时提示自己, 帮助理解题意。)

(三) 小结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的方法, 支明迪是利用长方形公式解决的, 樊明冲是抓住了周长概念的本质, 发现8根小棒的长就是图形的周长, 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最主要的是, 他们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两个好办法。用上我们刚刚找到的好办法审题, 就是慢审题 (板书) , 这样在解决问题时, 你们的正确率一定会更高。

(设计意图:适时的总结提升,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比, 学生能够明白在求周长时, 可以利用周长的概念, 也可以利用公式解答。)

现在请你慢慢读题, 仔细观察, 重新读一遍题, 把你认为重点的词、信息圈一圈、标一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小妙招重新审题, 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巧妙操作, 解决问题

(一) 发现错因, 寻找策略

在试卷上还有一道我们昨天做过的题, 现在请你用上刚才的办法审一遍这道题。回忆一下这道题你当时怎么做的?老师这里有两位同学的解题过程。

师:出示: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拼成一个长方形, 它的周长是24厘米 (如图) , 原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判断一下做得对不对, 小组讨论一下错误的原因, 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帮我们理解题意呢?

你们分析的错因和他们一样吗?想到解决的办法了吗?拼一拼。这样的题, 通过拼一拼, 我们发现拼完后的周长不是原图形的周长。 (板书:拼一拼)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判断, 发现错误, 分析错因, 找到解决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错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实际操作, 解决问题

现在请你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三个长方形 (一个为长12、宽10, 另外两个长10、宽5) , 小组合作, 从中选取两个或三个长方形, 拼一拼, 求出新图形的周长。 (出示幻灯片)

找不同组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写上周长。

我们来判断一下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

小结:通过刚才拼一拼的方法, 你们拼出了不一样的图形, 还能自己编题, 真是了不起。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拓展的题, 根据上一道题, 学生提到了可以拼一拼的方法, 帮助自己理解题意, 这时给学生提供空间,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 拼出新的长方形。自己编题, 自己解答,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四、实际操作, 选择答案

过渡:刚才你们用长方形拼出了新的图形, 现在给你们两个正方形, 像这样放在桌子上, 想一想, 被盖住的面积是多少呢?现在给出三个答案, 你准备选择几?

有两张边长都是10厘米的正方形纸, 将它们重叠地摆放在桌子上, 重叠部分是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桌面上被盖住部分的面积是 () 。

(1) 10×10×2=200 (平方厘米)

(2) 10×10×2-4×4=184 (平方厘米)

(3) 10×10×2-4×4×2=168 (平方厘米)

(有选 (3) 的, 也有选 (2) 的)

怎样验证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拼一拼、剪一剪)

我们先来看 (3) , 10×10×2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 再减去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应该是这样。发现中间部分没有了。 (3) 行吗?再来看看 (2) , 减去一个正方形的面积, 我们看一看。所以选择 (2) 。

刚才, 利用你们说的剪一剪的方法, 验证了你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板书:剪一剪)

看来拼一拼、剪一剪可以让我们手中的图形千变万化, 多么神奇呀。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要注意我们不能乱操作, 要根据题意操作, 我们给这种操作起个名字叫巧操作。 (板书:巧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判断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也是提示学生在做题时, 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帮助自己理解题意。)

五、实际画图, 解决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做的题都是图文结合的题, 在日常练习中, 我们还常常会遇到纯文字的题目。

出示题:从一张长18厘米、宽10厘米的电光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余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要解决这样的题,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理解题意呢? (画一画)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 当遇到纯文字题时,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画图等多种方法帮助自己理解题意。)

六、总结全课, 谈谈收获 (略)

【课后反思】

一、利用学生的错误,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自己的错误, 找到错误的原因, 找到审题的方法。慢审题、巧操作, 是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学情, 让学生有效解答的解题策略。慢审题里面包括慢慢读题、仔细观察、圈圈重点、做好标记;巧操作里面包括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

二、利用学生的错误, 培养学生分析错因的能力

日常学习中, 学生每次拿到错题都不看, 直接改, 交过来还是错的, 甚至和之前错的一样。教师经常会说, 你看看之前你怎么错的, 改了半天, 还是错的。我们让学生看错题, 看什么呢?通过对错题的分析, 学生发现, 原来错题是有用的, 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找到错因, 在改题时, 就知道怎么改了, 还能提示自己以后做同类型的题怎么做, 提升做题的正确率。

三、利用学生的错误,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 篇11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好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

1.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摆放小正方体,并在数中记录。让学生能够自己探索,经历过程。

2.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体会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独立推导出体积公式,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1.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没有说明每次必须要把12个小正方体全部用上,导致学生开始出现用4个5个的小正方体摆的情况。浪费课堂宝贵时间。

2.学具收好后仍然有个别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俱上,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改进措施:

1.规范语言,严谨教学

2.规范课堂,提高效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2

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要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教学中,我先通过切开一个长3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和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看看它们各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切开的方法来计量物体的体积的。于是我给了学生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放手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一内容,比较抽象,教材中用6个小正方体让学生摆,只能摆3种,不利于学生找出规律。我大胆地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体摆,学生摆到了8种,并记录整理数据,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悟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样做可能有人认为费时,但我认为这样做值得,因为这样做能让他们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认知水平,提高了学习能力。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数出小长方体的体积,目的有二: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果然,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块小正方块既搭出了长方体也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一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确地阐述了原因——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个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不足之处是练习的安排,应该更有层次和梯度,使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适当有些拓展,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4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注重以下几点:

1.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 正 方 体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应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里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3.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

4.应用网页制作做了课件,让学生目睹了图文并茂在课堂中的作用。

5.在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摸一摸,虽然每个面都设计到了,但是教学还不够扎实,有些学生还不能全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须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等基础上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学生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图形与几何知识的一次飞跃,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存在很多的问题。

通过切土豆游戏,学生动手操作并看一看、摸一摸感知了面、棱、顶点,在让学生用自己带来实物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时,我一直在强调,不断重复,不如边拿实物边说更直观、明了。而且我的问题不够具体,导致学生不仅指出面、棱、顶点,还说出了几个面、几条棱,我又赶紧制止显得太乱,如果我能这样问“谁能在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指出它的面在哪里?棱在哪里?顶点在哪里?”学生就不会答非所问了,而在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在直观图上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时,只需提醒他们认真看就行,既节省时间、学生看的也清楚,而我却边说边讲,显得很罗嗦,这些都是由于我不注重细节所致。

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有一个环节是读尝学单的要求,如果我正确引导的的话,学生在运用学具和自己拿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探究时,在组内会按照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拆一拆、装一装的顺序进行,正是因为我的疏忽,在读完后我没有让学生说一说你们小组在进行交流时应按什么顺序来进行,学生在交流时没有一定的顺序,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严重超时,我也发现有的组长不能组织本组成员有序交流,而是自己在做这件事,说明小组合作存在问题。而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也是我没提出有效的问题分组进行汇报,把李硕一人放在台上,结果可想而知,这一环节不仅用了用时太长,也没有条理性,尤其是在学生汇报长方体面的特征时,应及时进行直观图的演示,而我却错过机会,而是后来又回到这个问题,整个环节太乱、又显得非常琐碎,说明教师调控课堂能力太差,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注意细节,增强调控课堂能力,平时严格要求自己。

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时,当问题提出学生没有回答时,我有进行解释,这是完全没必要的,应立刻引导学生看黑板,这样学生会一目了然,探究他们的关系时,李俊杰同学来画图时,我看他没按我的预设,我立刻制止他,这是非常错误的,他被我弄得不知所措,我应该让他画完,不合适的再来纠正,这是我的毛病,看见学生出错,着急的就想说,在这方面我以后会注意,给学生机会,相信他们的能力。

在挑战自我这环节,由于超时,我完全可以不让学生交流,直接找同学来说,在谈收获时,学生说的很分散,没有条理,这说明我在平时教学中没有注意这方面的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很多,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课上严格要求自己,多注重细节,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计算的开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通过演示课件,加强动手操作和实物演示,按照“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总结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让数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

本节课我创设让学生“想一想”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这一情境来引发学生思考,要求“需要多少纸板”就必须知道长方体纸盒的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及时我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求这个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想法并把方法与结果记录下来,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巧编练习题,培养学生的优化思维和归纳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没有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练习题(求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最优方法)。学生在探讨算法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在学生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到许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的,学生深刻地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为此,我出示了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火柴盒,让学生分别求一求火柴盒的内盒和外盒的表面积,从中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在求表面积是不能死套公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7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及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引入情境——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教学本着“结合实际、本本真真”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与技能。开课时我用长方体的实际的学具引入新课,讲明长方体有六个面,老师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请你利用小组中的学具帮助老师解决。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要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必须计算出六个面的面积总和”,这时我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这样设计既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又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合作探究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学具为依据,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更为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鼓励学生有不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在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后,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改变了以往将正方体的表面积独立用一单位时间教学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由浅入深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完成练习训练,达到由浅入深、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出示了以下几种情况的练习:(1)无盖的玻璃鱼缸(2)四个面的沉箱。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求表面积不可以千篇一律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不足之处

1、部分学困生还是没有完全照顾到。因为是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成人看似简单,而对小学生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

在课堂上我能够抓住学生实践的过程适时把展开的平面图做出点拨效果会更好。

2、有些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还是分不清楚具体的面应该怎样求才是它的面积,而且学生缺乏耐心细致,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误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会,它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知道结论,而相对来说更重要的还是经历过程。一次经历、一次反思、一次锻炼、一次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8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47~49页的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在前面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写的,在这一单元主要分成四块: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表面积、体积及体积单位和容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借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于是,我在教学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启发学生联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得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时,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且使他们对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这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学生亲自探究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为了突出重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某些结论有的放矢,最终使学生得出了“《长方体的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这样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学生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书本知识是前人发现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那还是有待发现的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去自觉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比教师急于下结论要好得多。学生一时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这时教师绝对不能暗示、替代。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今后采取的措施

1、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学生

2、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3、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教者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创意。

一、通过活动与感受认识长方体。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是长方体的实物(学生已学过长方体的初步认识),作为研究的对象。

接着,学生边观察边双手抚摸、玩弄长方体的物体,,感受长方体的形式,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

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教学时,学生随着老师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等。

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从而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教学过程中,有了形象思维支持,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

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还必须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0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扎实。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经历思维的形成过程,充分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讨论、探索、思考、表达、交流中得到发展,课后反馈效果很好。

在思考、讨论中步步为营。在教学中,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长方体的认识引入,先让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如: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按照一定的位置在六个面上分别表明前、后、左、右、上、下;想一想:根据长方体棱的特征,我们可以八长方体的12条棱分成几组?怎么分?为什么?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等。在每一个细小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中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对每个环节知识的掌握都落实到位,并为后面的知识作好循序渐进的铺垫,让学生在这种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学习过程中,顺其自然地掌握方法、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从实际出发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出表面积概念——当直觉无法判断时需要计算表面积——学生尝试求表面积——总结求表面积的方法、条件和规律——学生独立解决正方体表面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设计,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回忆联想,使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和谐的统一,真正做到“凡学生能想的,应该认学生自己去想”,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真知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整堂课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合作讨论交流,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2、注重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念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求长方体表面积必须具备长方体每个面是由哪两条棱相乘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精心设计各种投影片(立体图),在投影片上用不同的颜色有规律地衬托出不同面的位置以及面与棱的关系,从而较好地化抽象为具体,克服了学生空间想象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立体图,将纸盒展开再还原整合,动手触摸长方体的面与棱等,也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独立探索长方体表面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学方法、途径是各种各样的,教师自己要摒弃唯上、唯师、唯本的传统理念,不迷信静态的教材和传统的经验,将“已完成”的数学当成“未完成”的数学来教,使教师自身思维放开,富于创新。

其次,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而应“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去欣赏数学,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答案,不要过早作出简单的判断,更不能嘲笑、讥讽学生,而应耐心倾听,积极肯定,小心呵护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

再次,教学不应围着自己的“教”转,应多为学生的“学”服务。应积极倡导延迟评价,多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尤其是当学生的答案“离奇古怪”时,教师不应急于主观猜测、简单评价,草率收场,而应真诚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或许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而出。这时你会惊叹,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而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2

“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结束后,我上了两节复习课。教材中安排第一课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与体积单位;第二课时为表面积与体积。考虑到这样安排第一课内容显的比较少,而第二课练习时间较少,我就作了一下调整,把第二课中的表面积移到了第一课,以使第一课内容充实些,使第二课有更多时间进行拓展延伸,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与表面积”这课中,对于第一板块的复习,主要以引导学生自己回忆与整理为主。课的一开始,即明确了本课复习的目标,然后让学生对照复习,归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小组内先行交流,互相补充。汇报时,教师板书成表格形式,并要求学生口述时配合手的动作。这样一方面避免整理时的零敲碎打,提高时间利用率,另一方面使得所复习知识更为系统化,直观化,有利于掌握、巩固。对后面的多练留出足够的时间。

在第二板块练习中,我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对表面积计算,较之基本计算方法,我更重视了对方法本身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列出求表面积的算式,不计算,但要写出算式中每步求的是什么,这样就为后面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做好了准备。在应用练习中,我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帮助他们补条件后再组织练习,这样也比教师直接出示题目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纵观这一课,我尽量避免了对学生发言无价值的重复与不必要的讲授,而在关键处适度点拨,突出要点,在学生掌握较好之处省下时间用以拓展练习,基本做到了精讲多练。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3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建立表面积概念。

2、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在观察对比中,得到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3、运用公式实际应用,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求法探究。

2、公式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公式中长宽,长高,宽高呈现后,能够清晰的知道它们分别求的是哪些面的面积。

教具、学具的准备:长方体盒、正方体盒、桔子、长方体展开图、课件

教学研究过程:

一、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表象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说说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生: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每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等的正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12条棱都相等)

3、师小结并引出课题

同学们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二、建立表面积概念,认识表面积

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或最想了解什么?

2、生交流:什么是表面积?

怎样求表面积?

求表面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表面积和以前所学的面积有什么不同?

3、师拿一桔子;提出:你知道桔子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吗?

生摸一摸,说一说。

4、师:物体表面的总面积叫做物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那正方体呢?

5、生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

三、探求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1、师:我们知道什么是表面积,如何来求它们的表面积呢?

小组内两两合作,把你如何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思路与你的同桌进行交流。

(师在小组间巡视)

2、生交流汇报各种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3、交流比较各种求法,继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汉字与字母公式表示)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 2(ab+ah+bh)

4、课件展示: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

表面积方法的研究过程。

5、生总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含字母)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S=6a2

四、基本反馈练习

1、计算一香皂盒的表面积

师:老师手里这个盒子的长为10cm,宽为7cm,高为3cm,

请你计算这个盒的表面积。

生试做,并指生上台板演

2、课件出示(三个立体图形),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3、生在实物投影仪前讲解交流。

五、解释应用(课件出示题目)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1、一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a、生交流思路

b、列式。

2、一正方体无盖木箱,棱长5分米,这一箱子的表面积是多少?

a、生试做

b、交流思路

3、一间长8米,宽6米,高4米教室,门窗面积是15平方米,要粉刷四壁和房顶面,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a、小组内交流思路

b、全班交流解题策略

c、生计算

3、谈收获或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与交流,你的收获或体会是什么?

反思:本着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主体实验的两条基本原则,即诚心诚意的让学生做主人,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通过老师提供的材料,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环境氛围,在教师的引领及点拨下,让孩子们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归纳总结,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让更多的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幸福的主人,使孩子们获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学习质量得到提高。本着这一教学理念,这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大的框架。

框架一:从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长方体、正方体表象,为解决本解决本节课的知识搭建一个前台。

框架二:建立表面积概念

在提供实物这一材料下,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

框架三:探求表面积计算方法

在深刻建立表面积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两两合作,由已建立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交流很快得到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并从中比较,选择出较简捷的方法,继而得到公式,由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长方体研究透彻后,轻松的得出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框架四:巩固练习

公式得出后的基本应用,通过老师手中香皂包装盒表面积的计算,及时对知识进行反馈。

框架五:解释应用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孩子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巨大作用,并在应用中提升对数学理解的质量,由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提升练习的设计,在交流思路的过程中,还渗透了审题意识及习惯的养成,并使孩子们体悟到遇到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灵活而又准确的找到解题方法。

框架六:谈本节课的收获

孩子们从知识目标上谈,同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谈自身的体会与收获,对数学这一许多人认为枯燥的学科中产生丰富的情感,激发起孩子们热爱数学的美好情感。

在这节课中,每一个孩子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特别是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去求,更可贵的是有的孩子能够想到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再加上、下两面面积的方法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另外,孩子们语言的表述清晰、准确,声音洪亮,手拿学具示范时动作落落大方,谈体会与收获时精彩的发言给老师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同时,在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数学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习。

这节课存在着一些遗憾的地方,例如: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方法的交流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的生成情况较多,在处理时由于教学艺术的欠缺,耗时太长,以至于最后的几道提升练习来不及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没有展现出来,留下了较大的遗憾。从这节课上,我收获了很多,同时,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与问题。做为教师,课堂上当孩子们在热烈交流的过程中,要学会调控与把握,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时,要适时的把学生拉回来,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使孩子们在每一节课上的数学思维都得以发展与提升。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它需要经验的积累,特别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这需要历练与功夫,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对教材深钻,准确的把握,因为这正是教学艺术的来源。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4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具体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动手操作学习表面积

课中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二、联系生活巧用表面积

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手提袋启发学生如何计算手提袋所需材料的面积,先让学生想手提袋包装有几个面,那么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讨论在解决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三、小组合作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5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简单的几何体。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了解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与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应用亲切、拟人化的口气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长方体这个新朋友,并谈一谈这个新朋友带给你的感觉,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反馈,进行再认识。并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一人指,一人回答,进一步强化对于顶点、面以及棱的巩固。

3、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以后,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记录下来。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在这一环节,我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让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记录,最后交流总结得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生的再观察,讨论、辩析、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对于特殊的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上一篇:太空泥作文400字下一篇:于为生命喝彩的优秀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