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目标叙写

2024-08-17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目标叙写(通用12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目标叙写 篇1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目标叙写

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课标解读

第一分句的行为动词是“认识”,是描述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也就是要求初步把握学习内容的由来、意义和主要特征,是对知识的一般认识。核心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第二分句中的 “结合生活情境”,要求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行为动词有三个,一是“探索”,是描述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也就是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二是“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三是“解决”,等同于“运用”,即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核心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充足的探索空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去想象,然后通过充分的交流,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与实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展开图中的长与宽和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个层次就是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灵活地进行运用。

教材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下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二课时,以“分别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展开,各是什么形状”、“制作这样一个电脑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板”、“做一个化妆品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板”为问题,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及表面积计算方法。教材重视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得出计算公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借助具体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处于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有一

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要想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必须知道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为此,教学中加强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和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观察,来突破难点。

学科德育渗透点:

本节课承载的主要学科德育渗透点主要是思维严谨和理性精神。思维严谨的渗透策略是:在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看一看、画一画、数一数等操作活动,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培养学生有序思考、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理性精神的渗透策略是: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形成独立的个人见解和看法,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核心素养渗透点:

本节课着重渗透的核心素养是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空间观念的渗透策略是:在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借助实物模型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能尝试想象并描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的渗透策略是:在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将新图形转化为已知图形,借助新图形与已知图形的联系,从已有公式出发推导出新的计算公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过程,渗透转化思想,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的渗透策略是:在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中,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运用转化、推理等方法逐步得出计算公式,发展数学建模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说出长方体展开图与实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能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问题,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学重点:

1.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问题灵活运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展示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合作探索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达成目标1。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以及课堂练习来达成和检测目标2、3。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目标叙写 篇2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的内容。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但如何巩固正确、灵活地解决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 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本质?如何渗透“变与不变”、“最大与最小”等数学思想,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曾家岩小学青年教师在参加重庆市渝中区小学数学科研课题《以案例为载体,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时, 选择了这一内容进行案例研究。

【设计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在数学学习中, 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设置“真实情景”的活动平台, 使学生在对数学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本节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中通过手势比划、猜一猜、闭眼想象、画图、借助实物等活动, 给学生提供充裕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想像的探索过程, 感受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 渗透“变与不变”、“最大与最小”的数学思想,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情景】

一、复习引入,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1、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一个正方体棱长6dm, 再师生一起来比划这个正方体的大小。然后出示问题和图形: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学生计算出表面积6×6×6=216 (cm2) 体积6×6×6=216 (cm3) 教师追问:看来这个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是相等的? (不相等) 为什么?

【评析】师生一起比划棱长6dm的正方体的大小, 使物体的大小具体化, 第一次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供了载体。“一起比划”为还不太会比划的学生提供了示范, 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棱长6dm的正方体的数据选得巧,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结果都是216, 为老师“看来这个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是相等的”这个问题提供条件, 有意识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描述这个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是不相等的过程中, 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含义。这个提问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平台。

2、如果把这个正方体的高延长, 想像一下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如果把高延长至10 dm, 用手比划一下这个长方体有多大?追问: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出示图形) 这时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出示数据) 如果把这个长方体的长延长至8 dm, 又变成一个什么图形?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评析】这个环节的三次想像, 放飞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自己头脑想像的过程中构建图形表象, 正方体延长高以后变成特殊的长方体, 再延长长以后变成一般的长方体, 让学生在“边”的变化中感受“变, 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在学生大脑中一次又一次的生成。如果把正方体高延长至10 dm, (用手比划一下这个长方体有多大?学生再一次的动手比划, 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又提供了一次活动) 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先想像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图形----再说出图形中的数据, 这一过程体现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手段。根据语言描述说出长方体的具体数据使学生能做到数、形结合, 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3、小结:刚才我们把正方体延长高以后变成特殊的长方体, 再延长长以后变成一般的长方体, 接下来把这个长方体继续变, 猜一猜老师会怎么变?是不是像你们说的这样呢? (出示课件) 老师不是把宽延长, 而是把这个长方体切开了。

【评析】这里既是小结, 又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这次继续想象, “猜一猜老师会怎么变” (学生已经体会到正方体边的变化后的情况, 所以学生很快就说出, 把宽延长的答案) 。这里一是让学生继续想象延长宽以后的图形, 二是马上把学生还停留在正方体“边”的变化中, 引到“切开”中来。“老师不是把宽延长, 而是把这个长方体切开了”。学生自然会想切开长方体后又有什么变化呢?学生会在“变”中继续思考着。

二、感受长方体切开后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

1、老师出示刚刚变成的长为8dm, 宽为6dm, 高为10dm的长方体及思考问题。

(1) 切一刀, 把它切成两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 怎么切?

(2) 切成的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与原长方体比较有变化吗?体积呢?

(3) 如果有变化, 怎样变化?

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

【评析】对于切法, 学生能意会, 但不能用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老师通过结合动手描述, 让学生会正确描述三种切法:平行于上、下面切开;平行于左、右面切开;平行于前、后面切开。

老师让学生借助文具盒、数学书、或是通过画图来帮助思考, 学生很快理解只是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了两个大小相等的长方体, 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和与原长方体的体积相比, 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变, 所以体积不变。表面积的变化通过三个层次来理解: (1) 切开后原长方体的6个面依然存在, 又多露出了2个面, 所以表面积的和比原来增加了。并要求找出切开后增加的面在哪里? (2) 平行于哪两个面切开增加的面积就是那两个面的面积。闭上眼睛, 在头脑里想像一个长方体, 平行于上、下面 (左、右面、前、后面) 切开增加哪两个面, 老师要求学生用手势和语言来表示出:增加的这两个面的面积跟这个长方体哪些面的面积是一样的? (3) 探索怎样切, 表面积的和增加最大, 表面积的和增加最小。整个过程渗透了“变与不变”“最大与最小”的数学思想的数学思想。

教学中, 以实实在在的“闭上眼睛, 在头脑里想像、用手势比划, 语言描述”为载体, 使学生空间思维具体化, 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进行进一步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有效的, 有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在这里老师给了学生时间和空间, 同时老师也是一个组织者、引领者, 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 才能逐渐养成研究的习惯, 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老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2、如果切成两个大小不相同的长方体, 表面积的和和体积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追问:切一刀, 增加2个面, 切2刀呢? (4个面) 切3刀, 5刀、7刀会怎么样?切n刀呢?

不管切几刀, 表面积的和增加, 体积呢?

【评析】从切一刀, 把它切成两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 到切成两个大小不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的和和体积有什么变化?再到切n刀呢?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体现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三、分层练习

1、将长是15厘米的长方体截成两段, 这样原长方体的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厘米, 这个长方体原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明明去新华书店买来两本现代汉语词典, 每本词典长13cm, 宽19cm, 高7cm, 如果要用包装纸包装这两本词典, 用的包装纸最少是多少cm2? (包装纸接头部分不计)

3. 把一根长9分米, 宽2分米, 厚1分米的木料锯成3分米长的小段, 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4. 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拼成了一个新的长方体, 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40平方厘米。原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评析】1题是本课知识学习跟进的一道巩固练习。题目出示后老师首先提问:增加的8平方厘米是哪里来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切一刀后, 平行于哪两个面切开增加的面积就是那两个面的面积的理解。理解到8平方厘米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之和。2题这道练习题, 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紧密, 是要把两本词典拼起来包, 用的包装纸才会最少。前面我们学习的是把长方体切开, 现在是要把长方体拼起来, 方式相反。学生能否运用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 课前研究时, 有的老师提出:思维的跳跃性这么大, 可能不行。也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的思维来一次迁移, 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好机会。练习时, 学生都知道要把最大的两个面拼在一起, 用的包装纸才会最少。得出了三种方法:有学生一本一本分别包装后再相加的方法 (一本词典只算五个面) ;有计算两本词典的表面积之和后, 再减去两个拼在一起的面的方法;还有把两本词典重叠在一起后, 找出新长方体的长、宽、高后, 再计算出表面积的方法;也有少部分学生没有找到计算方法或方法是错的的学生。事实证明放手让学生探索实践, 给他们思考的空间, 学生是能行的, 我想这次的迁移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了分析、学会了思考, 培养了能力, 即使没有找到方法或方法是错的的学生, 我想在大家的交流过程中也学会了。3题和4题是提高练习题,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目标叙写 篇3

关键词:《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研学后教;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69-02

《学生学业评价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献,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只有时刻心中有标,按照标准的要求,才能把握好学科教学的方向、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学标”以后,一线教师面对的一件大事就是“用标”。近期,我把《评价标准》用在了我区“研学后教”的课改课堂上,收到一定的成效。以下就结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谈谈我的做法。

《评价标准》中指出,本节内容的评价要求是: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我考虑到本课里学生的研学背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基于以上两点,我把本课的研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

(1)我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我能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问题。

(3)我能在小组学习中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方法和想法。

并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定为: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研学过程如下:

一、导趣乐学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它是特殊的( )。

3、看图,指出右图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二、导思善学

1、动手实验,探索含义

活动1:拿出沿着棱剪开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展平,摸一摸,初步感受它的表面积。

猜一猜:什么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我知道了叫它的表面积。

活动2:观察、探讨。

(1)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2、寻找规律,探究方法

活动1、自学书本P34例1,寻找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完成在书本上)。

活动2、与同伴说一说:我是这样想的……

活动3、分组讨论,比较各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哪种解法简便?

长方体的表面积=

活动4、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自学完成书本P35例2

3、延伸思考,实际应用

活动1、独立完成书本P34“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小组交流。

活动2、独立完成书本P35“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小组交流。

思考:这是求表面积吗?

三、导练活学

1、老师放漂

温馨提示:老师放漂三组题,小组学生可自由接漂其中任意两题,如果时间允许,鼓励多接漂题。班内展示介绍小组的方法。

我会填

(1)右图的长方体中朝着我们的面(前面2cm)的面积是——。

(2)它的右侧面的面积是( )。

(3)它向上的面的面积是( )。

我会判:把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桶里外面喷上油漆,需要喷10个面。( )

我会选

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2cm,高是2.5 cm,计算这个图形的表面积正确的算式是( )。

(A)(2×2+2×2. 5+2×2.5 )×2

(B) (2+2. 5+2)×2

(C) 2×2 ×2 +2×2. 5×4

2、学生放漂

[温馨提示;学生小组内或两个小组相互放漂书本P36、37的一个问题,小组合作打分评价,然后班内展示介绍问题及解法]

四、研学拓展(可作为课外活动)

如何把这个长方体木块分成两个棱长为4cm的正方体?

(思考:两个棱长为4cm的正方体的总面积与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相等吗?)

我设计了以下的研学评价让学生在课堂结束前完成:

自我评价:

通过学习,你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了吗?

A、完全掌握 B、已经学会,但还有错

C、通过努力,自己可以解决 D、还有不过关的,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小组评价(可多选):

A、团结合作 B、细心思考 C、团结合作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课本25--28页。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

2.结合具体情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运用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梳理核心

师:同学们昨天自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生: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所以是6个面的总面积。

(一)长方体的表面积

1.师: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那些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指着长方形盒子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学生可借助准备的长方体盒子展开图来介绍)2..针对性练习,下面的平面图哪些可以折成长方体或正方体?(27页自主练习1)

3.师:怎样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27页第2题课件出示图)5cm 4cm 6cm(1)小组能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2)学生汇报交流

方法(1)将六个面的面积计算以后再相加。方法(2)分别求出相对面的面积,再相加。长×高×2+长×宽×2+宽×高×2 方法(3)先求前面、上面、右面三个面面积的和,再乘2。(长×高+长×宽+宽×高)×2(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说清道理,并进行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二)正方体的表面积

1.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27页第4题课件出示)

生交流做法:只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因为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棱长*棱长*6

二、巩固提升

1.课本27页第3题,学生只列式:重点交流第3个长方体。学生分析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所以只求出一个长方形×4加上一个正方形的面积×2。

2.课本27页第5题,第一小题引导学生分析出纸袋有5个面,少了上面,方法有两种:表面积-上面的面积;直接求5个面:30×10+(30×40+10×40)×2。第二小题分析出要求4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前、后面,左、右面,(16×60+60×80)×2 3.课本28页第7题,分析出地面不刷,求出5个面减去门窗和黑板【9×7+(9×3+3×7)-29.6】×0.2

三、总结

板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六个面:前(后)面 左(右)面 上下面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目标叙写 篇5

紫云镇孙祠堂小学 巴亚楠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 下册第3单元的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肯具准备、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教学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以学生独立合作探究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发展提升。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33—34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我能理解长方体、正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从而建立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2、我能根据教师引导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我能根据实际需要解决遇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问题。

4、通过本节课进一步发展该年龄阶段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或合作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为了让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辅以“情境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法”等,实现师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努力探索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新策略。

(二)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包装纸、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直尺、剪刀。

四、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激起质疑

师:今天老师的邻居过生日,礼物盒子已经准备好了(拿出提前准备的长方体纸盒)需要在礼物盒上包上漂亮的包装纸但是我要剪多大面积才能正好包住礼物盒呢?

提出问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规律呢?

2、如果我知道了这个礼物盒六个面的面积之后该如何确定包装纸的面积呢(拿出长方体盒子和包装纸)?

3、动手算一下老师该给邻居包装盒上的包装纸多大面积?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以一个轻松而且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话题逐步引入可以更多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实践明确要求,自主合作

1、操作,探究方法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每组都发一个和老师的礼物盒一模一样的长方体盒子,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的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你们愿不愿意亲手试一试。(我们来小组合作)

(1)摸。学生通过触觉感知长方体的表面,摸长方体实物的六个面,并标明“前、后、左、右、上、下”

(2)看。通过视觉观察六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3)剪。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长方体的模型沿棱剪开,平铺在桌子上,研究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1)让学生观察展开的长方体,思考讨论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让学生自主的去观察、感知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降低求表面积的难度。

(2)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探索各种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再在集体中讲解。方法一:

长方体的前、后面:长×高×2 长方体的左、右面:宽×高×2 长方体的上、下面:长×宽×2 方法二:(长方体的前面+左面+上面)×2(3)、让学生尝试计算,小组自我检查,集体讲解做法,比较做法。生1:6×4+6×4+4×5+4×5+6×5+6×5

=24+24+20+20+30+30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包装纸.

生2:(6×5+6×4+5×4)×2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包装纸.

师:原来要用这么多包装纸呀!哪种方法最简便?为什么呢?(师板书: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利用直观的长方体学具,在拆一拆、量一量、算一算中形成空间观念并将空间观念与数学概念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

3、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比照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思考正方体表面积怎样计算?

在学习长方体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自我探究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师板书: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三)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要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课件出示)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在自己合作探究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阶段任务,综合应用题型的选择就显得重要了,出示稍有难度的题型能够更好的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度。]

(四)、升华、放大数学文化

回家后任意找到两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事物计算它们的表面积。(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带着数学的眼睛看世界,世界会更精彩。)[设计意图:世界有多大,数学的存在就有多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学习数学,升华、放大数学的外延,为以后学生学习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打基础]。

整节课的学习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学生独立合作学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 实践操作

建立表象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让学和取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各部分。

师:财才大家用手摸到的就是长方体的表面。(请大家再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

动手操作:动手剪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①让学生在纸盒上,分别用“上” “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请大家沿着上面与前面相交的棱,左边与上面、下面、前面相交的棱,右边与上面、前面、下面相交的棱将纸盒剪开,并将剪开的纸盒展平。

把纸盒展开你发现了什么?(有6个面,有的面是相同的)观察: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上下两面积相等,左右两个面积相等,前后两个面积相等)

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上下两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左右两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宽和高,前后两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④剪开正方体纸盒

观察:把正方体纸盒展开,你又发现了什么?(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一样大)

那大家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这6个面有什么关系呢?(应该把这6个面的面积相加)对了,同学们真棒。

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对这一理念作出较好的诠释。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发现,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生建立积的表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 自主探究

深化主题 动画演示并讲解长方体拆成平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1、认真观察并加深理解展开后的图形与原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2、建立表面积的表象。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长方体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教学例1 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长0.7m,宽0.5m,高0.4m,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硬纸板?

①学生分析题意,试着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②学生汇报:

启发学生明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要求“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每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表面积。让有不同解法学生说出解法及解题思路。③分组讨论:

比较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哪种解法简便?

不同: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和,前后面的面积和,以及左、右面的面积和,然后加起来(0.7×0.5×2+0.7×0.4×2+0.5×0.4×2)。第二种方法是先算上面、前面、左面三个面的面积和,再乘以2(0.7×0.5+0.7×0.4+0.5×0.4)×2。联系: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算式改变成第二个算式。第二个算式更简便些。

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时,最关键的是找出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我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质疑、说服的技能,让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的过程。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以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为载体,从侧面、多角度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创新,从而深化主题,掌握合适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优化训练

拓展应用说一说。1.我会填(练习六的第一题的前2个图)。

(1)两个长方体中朝着我们的面(前面)的面积分别是——和——。(2)两个长方体的右侧面的面积分别是——和——。(3)两个长方体向上的面的面积分别是——和——。3.我会选

计算这个图形的表面积正确的算式是——。长方体:长和宽都是2cm,高是2.5 cm(1)(2×2+2×2.5+2×2.5)×2(2)(2+2.5+2)×2(3)2×2 ×2 +2×2.5×4 4.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第34页做一做)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例子吗?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需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完成练习并及时反馈。

举例子,如计算游泳池的表面积、粉刷柱子等。提高性练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懂得根据实际来解决问题,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六课堂延伸 总结评价。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目标叙写 篇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主要特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锤炼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浸润情感态度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表面积”一课,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预设、生成教学过程的。

1、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源于生活的、有趣的、有用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要提供丰实的现实背景”任何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生活数学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做数学的乐趣。设计时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按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展开新课

知识的形成发展是有层次的,且与旧知识紧密相连。新课展开必须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新课的组织展开以有利于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同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为目的。

3、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显现知识结构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借助于实物投影、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抽拉、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协同互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案例与反思案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猜一猜,这两个纸盒那个用的纸板多? 生:我觉得这个长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正方体长。

生:我觉得这个正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长方体高。

生:我觉得这两个纸盒用的纸板同样多。因为这个长方体比这个正方体长,而这个正方体又比这个长方体高。中和一下就同样多了。

师:如果只靠我们这样空口无凭地去猜,能否得出正确结果?

生:不能。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我们应该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六个面的总面积。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他的表面积。摸一摸、说说长方体的表面积都包括哪儿?

生:边指边说,包括上下、左右和前后六个面。

二、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8个长方形,要求:从给出的8个长方形中选出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同时思考:(出示)①长方体的6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每个面的两条边分别与相邻两个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讨论结果写在之上。

生:小组活动。

生:反馈交流

第一种方法:我们先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能算楚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第二种方法:我们先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剪开,把相对的面摆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再用长×宽×2+高×宽×2+长×高×2,就能算楚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第二种方法写成(长×宽+高×宽+长×高)×2,也就是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上面、左面、前面和下面、右面、后面。

师:你能够运用过去所学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很会学习。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三种方法好,因为这种方法最简便。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种类型的题当然用第三种方法比较简便,但在实际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实际情况,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三、精心设计练习,逐步优化求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纸盒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2、选择求上、下地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表面积的最优方法。

①(5×3+5×3+3×3)×2

②5×3×4+5×3×3×2

3、选择求长、宽、高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的最优方法。

①3×3×6

②(3×3+3×3+3×3)×2

四、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1、讲下列物体的表面积所包括的面进行分类。

(1)无盖的长方体木箱(2)正方体纸盒(3)在一个长方体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长方体包装箱(5)手提袋(6)灯管的包装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

2、一间教室,长8米,宽5米,高4.5米,要粉刷屋顶和四壁,除去门窗面积20平方米,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争”激思

新课伊始,创设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哪个用的纸板较多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儿?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以“动” 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的特征为依据,从给出的8个长方形中选取相应的面拼成长方体,同时让学生思考:①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②长方体每个面的两条边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面边长之间的关系?(每个面的两条边一定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面的一条边相等。)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鼓励学生有不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巧编习题,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综合练习,(图略,选择求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最优方法。①3×3×6 ②(3×3+3×3+3×3)×2 ③3×3×4+3×3×2)。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说算式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设计,改变了以往将正方体的表面积独立用一单位时间教学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以“用”促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先出示了以下几种情况,(1)无盖的长方体木箱(2)正方体纸盒(3)在一个长方体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长方体包装箱(5)手提袋(6)灯管的包装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让学生从各种物体的表面积所包括的面进行分类。从中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在求表面积是不可以千篇 一律,死套公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又及时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与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部分面积有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再有,与实际生活联系,学生乐学、愿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目标叙写 篇7

善明:孩子们, 明确了学习目标, 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学习内容: (西师版) 三年级下册第4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1题, 练习八第1、2题。

学习目标:

1.能区别周长和面积, 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能估测长方形的面积,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难点:能区别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知识链接:

1.你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吗?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2.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有哪些办法?

二、善学

善思:自主学习时, 要善于独立思考哦!

例:估计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再测量出长和宽, 并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1.估计:长方形的面积约_______平方厘米。

2.测量:长方形的长是______厘米, 宽是________厘米。 (按整厘米算)

3.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面积=

善助:同伴间的帮助和指点, 会让你受益匪浅的!

1.与同伴交流, 你是怎样估测长方形的面积的?2.小组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善为

善觉:在老师和同伴的启发下, 用你的慧眼发现精彩的未知吧!

1.结合课本第45页例4, 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2.集体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善用:孩子们, 准备好了吗?老师可要考考你啦!

1.下面4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

2.判断题。

(1)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 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

(2) 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周长不一定相等。 ()

(3)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大。 ()

(4) 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善创:孩子, 你有什么精彩的发现, 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今日表现:☆☆☆☆☆组长评价:☆☆☆☆☆

教师寄语: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学生留言:__________。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目标叙写 篇8

一、结合实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般教材所给出的面积定义是“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把精力集中在机械地重复这一定义上,直到学生记住为止。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容易忽视对面积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对面积含义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因此,笔者认为,应当调整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定义的内涵。在教学时,教师要先认真理解教材呈现的知识线索。目前本地区所使用的教材中是用两道例题阐释面积的含义,第一道例题是通过物体表面的大小阐释物体的面积,第二道例题是在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阐释平面图形的面积。第一道例题的教学可分三个步骤进行:1.可以启发学生黑板表面和课本封面比例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2.让学生亲自动手,摸摸物体的形状,比比物体的大小。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对物体面积含义的认识,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对面积定义进行表述。3.结合常见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面积含义的认识。而教学第二道例题时,可以运用例题直接引导学生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能使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形成一定的认识,又能初步渗透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在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不但要学会面积的定义、面积的求法,还要对面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正确运用最常见、最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因此,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

例如,可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课桌的面积,然后由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由于学生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因而测量得到的数据自然也不相同,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以便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同时,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用不同的面积单位测量得到的结果不完全一致,因此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这样,学生学习面积单位时就容易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认识面积单位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多采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加深了解,接受起来更容易。

我们知道,分米是计量长度的辅助单位,同样平方分米也是计量面积的辅助单位。因此,教材在学生认识1平方厘米的基础上,直接教学生认识l平方米,突出平方厘米和平方米这两个主要的面积单位。由于1平方米比较大,教学时,除了让学生知道边长是l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外,还要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估计1平方米的正方形地面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在尝试中建立l平方米的表象。

三、探索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在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广教学时,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两次“试一试”。第一道例题让学生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将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含有l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和面积填写在表格中。我们知道,由于长方形是由多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因此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含有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如果要很快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数出长的那边有几个正方形,于是知道长是几厘米;数出宽边有几个正方形,就可以知道宽有几厘米。这样,既直观,又容易让学生了解长方形面积和小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第二道例题给出两个长方形图,左边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其中长边已经铺满4个小正方形,宽边还留1个小正方形未铺。由于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道例题,学生就会根据第一道例题的经验,马上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学生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这个长方形铺满量出面积后,自然而然就会发觉自己的操作很夏杂,因为只要看图就知道长可以铺4个正方形,宽可以铺3个正方形,一地可铺3×4,即12个正方形,从而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学生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铺右边的长方形时,既可以全部铺满,也可以只铺其中一部分,只要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能铺多少个正方形即可。这一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总之,《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单元的教学中,不但要通过操作、测量等活动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必要的体验,而且还要结合实际,融汇贯通。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逐步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目标叙写 篇9

我通过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听到王艳老师在活动中展示的《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从她的课中能感受到现代教育的气息。就这一课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这是新大纲中所强调的。教师遵循了新大纲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像,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出计算长方体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机会。让学生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直观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形展开前和展开后的变化。而且是在学生先想象的基础上再给学生演示,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目标叙写 篇10

提问: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想一想,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先算出哪些面积?

投影出示练习六第l题。

第一幅图让学生说出前面的长和宽,再答出前面的面积,后两幅图直接答出前面的面积,每一幅图前面面积算出后,追问:后面的面积是多少?要求前、后面的总面积怎么列式?

解答练习六第2题,步骤同第1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往往不是算长方体的每一个面的面积,而是需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出示例3。

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提问:做这个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什么?(表面积)刚才我们讲了,长方体中有几组相等的面?(3组)那我们可以怎么想呢?

让学生看第25页例1下面的“想”,并填好空。然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6×5×2+6×4×2+5×4×2+6×4。

提问:6×5×2、6×4×2、5×4×2分别求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边在算式下标明上下、前后、左右,接着,让学生检查一下,有没有漏算或者重复计算的面,然后让学将计算过程和结果填在书上。

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列式呢?

同桌同学讨论,解答。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算式:(6×5+6×4+5×4)×2。

提问:问什么先算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以2?

学生用以长方体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答,然后,将黑板上的原长方体的展开图的前、下、右面裁下,与左、上、后面进行重叠,帮助学生弄清道理。

提问: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和,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方法,实现算出前面、右面、下面的面积再乘以2。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根据乘法分配律变成的。)

提问:哪一种方法更渐变?(第二种)

教师:老师这样做,对不对?写出算式:(6×4+5×4+6×4) ×2(引导学生回答错在下面

前 左 下

的宽找错了)

接着,教师小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事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

三、课堂练习

做例1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然后汇报解法,并说出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准确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

五、布置作业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目标叙写 篇11

教学目标:

1、建立表面积概念。

2、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在观察对比中,得到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3、运用公式实际应用,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求法探究。

2、公式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公式中长宽,长高,宽高呈现后,能够清晰的知道它们分别求的是哪些面的面积。

教具、学具的准备:长方体盒、正方体盒、桔子、长方体展开图、课件

教学研究过程:

一、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表象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说说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生: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每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等的正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12条棱都相等)

3、师小结并引出课题

同学们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二、建立表面积概念,认识表面积

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或最想了解什么?

2、生交流: 什么是表面积?

怎样求表面积?

求表面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表面积和以前所学的面积有什么不同?

3、师拿一桔子;提出:你知道桔子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吗?

生摸一摸,说一说。

4、师:物体表面的总面积叫做物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那正方体呢?

5、生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

三、探求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1、师:我们知道什么是表面积,如何来求它们的表面积呢?

小组内两两合作,把你如何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思路与你的同桌进行交流。

(师在小组间巡视)

2、生交流汇报各种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3、交流比较各种求法,继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汉字与字母公式表示)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 2(ab+ah+bh)

4、课件展示: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

表面积方法的研究过程。

5、生总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含字母)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S=6a2

四、基本反馈练习

1、计算一香皂盒的表面积

师:老师手里这个盒子的长为10cm,宽为7cm,高为3cm,

请你计算这个盒的表面积。

生试做,并指生上台板演

2、课件出示(三个立体图形),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3、生在实物投影仪前讲解交流。

五、解释应用(课件出示题目)

1、一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a、生交流思路

b、列式。

2、一正方体无盖木箱,棱长5分米,这一箱子的表面积是多少?

a、生试做

b、交流思路

3、一间长8米,宽6米,高4米教室,门窗面积是15平方米,要粉刷四壁和房顶面,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a、小组内交流思路

b、全班交流解题策略

c、生计算

3、谈收获或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与交流,你的收获或体会是什么?

反思:本着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主体实验的两条基本原则,即诚心诚意的让学生做主人,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通过老师提供的材料,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环境氛围,在教师的引领及点拨下,让孩子们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归纳总结,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让更多的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幸福的主人,使孩子们获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学习质量得到提高。本着这一教学理念,这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大的框架。

框架一:从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长方体、正方体表象,为解决本解决本节课的知识搭建一个前台。

框架二:建立表面积概念

在提供实物这一材料下,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

框架三:探求表面积计算方法

在深刻建立表面积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两两合作,由已建立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交流很快得到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并从中比较,选择出较简捷的方法,继而得到公式,由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长方体研究透彻后,轻松的得出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框架四:巩固练习

公式得出后的基本应用,通过老师手中香皂包装盒表面积的计算,及时对知识进行反馈。

框架五:解释应用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孩子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巨大作用,并在应用中提升对数学理解的质量,由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提升练习的设计,在交流思路的过程中,还渗透了审题意识及习惯的养成,并使孩子们体悟到遇到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灵活而又准确的找到解题方法。

框架六:谈本节课的收获

孩子们从知识目标上谈,同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谈自身的体会与收获,对数学这一许多人认为枯燥的学科中产生丰富的情感,激发起孩子们热爱数学的美好情感。

在这节课中,每一个孩子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特别是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去求,更可贵的是有的孩子能够想到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再加上、下两面面积的方法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另外,孩子们语言的表述清晰、准确,声音洪亮,手拿学具示范时动作落落大方,谈体会与收获时精彩的发言给老师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同时,在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数学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目标叙写 篇12

梯门镇中心小学 毛士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 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归纳的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会运用表面积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能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部分面的面积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学生准备:长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

师:还有补充吗?

师:说得很全面,特别是从面这一点来说: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相同,正方体有六个相同的面。(教师强调面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谈话:老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非常感兴趣,在这儿老师准备了一个长方体的纸箱,一个正方体的纸盒,制作这两个东西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师:你来回答,哪个同学再来回答。师:大家真会动脑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师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看了课题同学们想问什么?

师:你来回答,下一个同学。师:这位同学问的是:

(1)什么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还有同学问:

(2)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过渡: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谈话: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呢?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看和老师做的一样吗?(出示幻灯片: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师:你来回答,下一个同学。

师小结:有同学说围成长方体的是6个长方形。还有同学说: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展开后6个面的总面积。

师:大家已经基本上说出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出示幻灯片: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表面积,那么制作这个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多媒体出示长方体粘合图

师:同学们看完后,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求出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也就知道了做纸盒所需要的面积。生:要知道做这个纸盒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就是求它的表面积。

〔着重引导学生体会: 求做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2.探究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师:在展开图中标上:上、下、前、后、左、右 师:我们先单独拿出长方体展开图。要想求六个面的面积,必须知道六个面的长、宽到底是多少,那么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呢?

师:下面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讨论:

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和();

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和(); 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和()。

学生讨论交流。

师:第一小组回答,第二个小组回答,下一个小组。还有不同意见的小组吗?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长和宽的关系: 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和(宽);

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和(高); 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高)和(宽)。

3、尝试计算

问:现在你能求出做这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吗? 学生尝试计算,出示活动要求:

(1)小组讨论,想办法求出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2)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反馈:哪个小组先上来,把你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在一个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仔细地听,认真地想,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向他们提问

(学生板演后说明想法:

生1:我先用30*10求出上面的面积,因为上下面的面积相同,所以再乘2就是上下面的面积;用30*15求出前面的面积,再乘2就得出了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用15*10求出右面的面积,再乘2,就是左右两个面对面积,然后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

生2:我先求出上面、前面、左面3个面的面积,因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所以再乘2就求出6个面个的面积。)

师:老师把同学们的列式展示出来。(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汇报结论。)师:下面大家把板书上的数字换成对应的长、宽、高,总结一下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师:总结出来的同学举手。师:你来说。另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同意他的意见吗?

多媒体出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或者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出示装乒乓球的纸盒幻灯片)

师:像这样的长方体,怎么求它的表面积呢?

师:有同学是这样列的式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幻灯片出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4+宽*高*2)4探究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探究一下正方体的表面积。

(多媒体出示: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师:自己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师:做完的同学举手,你回答一下。还有不一样吗? 师:那么,请你回答一下为什么这样做。师:根据列式,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师:你总结的非常简洁。(幻灯片出示: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四,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1、课件出示“我会选”,学生口答。同时在多媒体上出示答案。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课件出示“说一说”,学生口答,同时在多媒体上出示答案。运用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3、课件出示“聪明的你”,引导学生注意:(1)在处理长方体(正方体)实际应用时,要灵活运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一定是6个面);(2)计算时,关键是找准数据。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汇报,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4、课件出示“攀登高峰”,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时应考虑几个面,问题课后讨论完成。

五、课堂小结

上一篇:小区的春天四年级作文下一篇:房地产中介公司开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