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2024-10-23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精选6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 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二、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1)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 cm、宽6 cm、高12 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 “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 (cm2)

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 (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

(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3×3×5=9×5=45 (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方法一:10×12×2+6×12×2

=240+144

=384 (cm2)

方法二:(10×12+6×12)×2

=(120+72)×2

=384 (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3×3×5

=9×5

=45 (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篇2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广泛关注的内容. 有些版本教材在小学三年级就涉及该内容, 也有到初中一年级才出现.

我国小学版数学杂志已有较多文章或教案讨论该课题,这些都是老师们辛勤工作的教学经验总结, 十分可贵. 我是小学六年级学生,本学期苏教版采用了“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内容,该内容对我很有吸引力,它使我加深了立体空间概念,启发我从空间图形中去寻找规律,并且尝试用数学思维寻求规律,这是从实际上升到理论,从个别提高到一般的极好教学典范章节.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又好像一个“数学魔方”, 使我从中得到乐趣和启发,我们能在玩转这个“数学魔方”中,深入探讨其内涵,会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从实际空间图形中去寻找数学表示

教材中要求我们要回答下列几个问题:把一个表面涂色的大正方体,将其2份、3份、4份、5份……n份切开,分别能切成多少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 其中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无色各有多少个? 它们分别处在大的正方体的什么位置? 小正方体个数随n的变化数学表示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从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3份、4份寻找规律,请参见图1.

图1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涂色,小正方体分布,其中红色为3面涂色小正方体,黄色为2面涂色小正方体,蓝色为1面涂色小正方体, 无色处于大的正方体剥除所有被涂色的小正方体外表层中间.

大正方体中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以及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无色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如表1所示,其位置已在图1标出.

表1所有数值和表示是怎样求得的呢? 我是这样分析的:

1. 求大正方体中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只要把小正方体视为度量单位,就类似求正方体体积一样,求得n3.

2. 3面涂色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无论是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3份、4份,…,n份,它们只出现在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处,所以与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分法无关,都为8个. 在图1中它们都以红色涂面表示.

3. 求2面涂色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略麻烦些 ,它们从大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及以上才出现,而且它们都出现于大正方体的中间层,本文图2中表示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在其上、下、左、右面切出的中间层展示图,该截面清晰显示有4个2面涂色切成小正方体它们分别位于截层的4角上. 用同样分析方法, 我们还可以在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的前、后、左、右横切截面各自找到4个2面涂色切成的小正方体,以及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的前、后、上、下竖切截面各自找到4个2面涂色切成的小正方体. 所以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的大的正方体共有4×3 = 12(个)2面涂色切成小正方体.

若大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从图1可见,仅是又增加了图2中三个中间层,即又增加了12个,即12×2 = 24(个).

容易推论, 若大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n份,2面涂色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可写为:12(n-2)的一次方关系, 括号中减2是来源于2面涂色小正方体层数总比每条棱平均份数少2.

4. 求1面涂色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很简单 ,从图1可见(蓝色小方块),它们都位于大正方体6个面的中间,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时,每个面仅1个1面涂色切成小正方体,故总数为6个.

但是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时,因为小正方体一边份数比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数少2个,所以一个面小正方体的个数为(4 - 2)2= 4个 ,是2次方增加 . 大正方体因为有6个面,所以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为:6(4 - 2)2个.

容易推论,若大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n份,1面涂色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可写为:6(n - 2)2的2次方关系.

5. 无色小正方体全部位于大正方体中心部 ,如移走大正方体最外层所有涂色小正方体,无色小正方体总数形成正方体出现. 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时, 与上文讨论一样原因,无色小正方体仅(3 - 2 =) 1个,如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时,无色小正方体增为(4 - 2)3= 8(个 ). 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5份时,无色小正方体增为(5 - 2)3= 27(个). 它们和体积增加类似 ,是3次方增加.

容易推论:若大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n份,无色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可写为: (n - 2)3的3次方关系.

三、玩转这个“数学魔方”,深入探讨其内涵

1. 我发现在大正方体表面拿走一块小正方体 ,因小正方体所处环境不同,引起大正方体表面积总面积逐级以2个小正方面面积减少规律:

拿走一块一面涂色小正方体,大正方体表面积增加4个小正方面面积;

拿走一块两面涂色小正方体,大正方体表面积增加2个小正方面面积;

拿走一块三面涂色小正方体,大正方体表面积不变;

拿走一块暴露出四面小正方体, 大正方体表面积减少2个小正方面面积;

拿走一块暴露出五面小正方体, 大正方体表面积减少4个小正方面面积;

拿走一块暴露出六面小正方体, 大正方体表面积减少6个小正方面面积。

总之如上随小正方体暴露面增加,它拿走后大正方体表面积总面积逐级以2个小正方面面积减少的规律相应逐减.

其对应关系:

拿走一块小正方体1面2面3面4面5面6面

增加小正方面面积4个2个0个

减少小正方面面积2个4个6个

该规律不限于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对于讨论整齐堆积若干小长方体或正方体形成的总表面积都适用.

如上规律有实际应用价值,可指导人们怎样堆积或取走有污染的小正方体.

露出四面小正方体露出五面小正方体露出六面小正方体

2. 如图3,长方体涂色切成小正方体有何变化规律 ? 留给读者思考.

3. 小学低年级同学想一想下面几个问题 :

(1)如上文所述 ,随小正方体暴露面增加 ,它拿走后大正方体表面积总面积逐级以2个小正方面面积减少的规律相应逐减,用正、负数表示这种逐步变化.

(2)n≥3的“数学魔方”一个面有几个对称轴 ?

(3)n≥3的“数学魔方”1面涂色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占涂色小正方体的总个数6n2的几分之几?

(4)产生随小正方体暴露面增加 , 它拿走后大正方体表面积总面积逐级以2个小正方面面积减少的规律相应逐减的几何原因是什么?

4. 初一同学能以更高数学方法表述该“数学魔方”,很值得期待.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篇3

关键词: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探讨;内容

一、研究内容

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影响他们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意义理解的教学因素很多。但无论如何,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明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场景A】

让学生讨论、探索、比较两个看上去差不多的长方形纸片的面积。

师:谁来汇报你们比较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生:我是通过数方格来数的。红色长方形有16格,绿色长方形有15格。所以红色长方形的面积比绿色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我是用尺量的,红色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2厘米,先用8+2=10,然后……

师:你这是在算周长吧?

生:是的。

师:可我们要比较的是它们的面积啊!这种方法行不行?

师:好了,谁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

【场景B】

师: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看上去差不多,重叠起来还是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这该怎么办?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利用我们身边的工具,看谁能巧妙地比较出它们的面积大小。

生:我把方格纸放在这两个长方形上,数它们的方格。红色长方形有16个格子,绿色长方形有15个格子,所以红色长方形面积比绿色长方形面积大。

师:我相信,大多数同学都发现了这样巧妙的方法。为你们善于发现的眼光鼓掌!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老师,我们这一组是用尺子量的。红色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2厘米,8+2=10,再用10×2=20;绿色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5+3=8,8×2=16.所以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你们听明白这位同学的意思了吗?(听明白了。)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没有。)

师:(再出示一个边长为4的紫色正方形)你们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一下绿色长方形和这个紫色正方形的面积吗?

生:紫色正方形的面积大。因为它有16个格子,而绿色长方形只有15个格子。

生:不对,我觉得它们一样大。因为它的边长是4,4×4=16,绿色长方形也是16。

师:有同学认为是一样大,有同学认为是正方形面积大。结论究竟是谁对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紫色长方形面积大。用眼睛一看就知道它有16个格子,比绿色长方形多了一格。

生:计算的结果表示的是周长,不是面积。

生:我们是比较面积,不是比周长。

师:说得真好!刚才我们计算的实际上是两个图形的周长,比较面积是要看这个图形的面的大小,而不能和周长混淆了。

面积的含义,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求法的重要基础。场景A中的教师否定了学生的思路。场景B中的做法相比场景A显然是科学、合理的。

二、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

1.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要将学习的数学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面对面积比较这种新需求,学生头脑中的“周长算法”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來,这是一种已有知识经验的再现,它是一种不自觉的意识行为,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唤醒。这种唤醒是客观而真实的存在的,作为一名教者,应该充分考虑面积知识的生长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正视周长算法对面积比较产生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刻意回避或断然否决。

2.合理利用矛盾,提升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当其他学生听到计算“长+宽的和再乘2”时,可能会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因为其结论也是红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所以即使有想法,也不敢确定,甚至也认同了这样的比较方法。这一点也无疑说明了周长对面积的负面影响。场景2中的做法没有轻易否决,而是再出示了一个周长相等、面积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进行比较,并结合数方格来验证。眼睛看到和计算得到的是两个不同的结论,谁对谁错,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之前默许了周长算法比面积的同学开始反思、辨别,通过交流,明确了算法的意义不是在比较面积,而不是周长,进一步加强了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周长的理解。这种反思行为是在矛盾情境的冲击下进行的自觉的内心反思,提升了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从教学设计的改变可以透视出基本教学理论在不同时代的主导地位,各有优点,特别是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各类教学设计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荐与学习。学习资源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课程资源可以有哪些?对于我们现在已有的课程资源,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单调的,除了材料、方格纸和一些配套练习外,少有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能激发探究欲望、能引发思考的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罗永军.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33-39.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篇4

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25~26页第十册《长方体的表面积》,

一、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显得有点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灵活解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五、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剪刀。

七、教学设计

本着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今天是聪聪妈妈的生日)聪聪:“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真乖,礼物包装得真精美!妈妈考考你,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 聪聪“……”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二个环节:实践探索、获取新知。(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第二个活动: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为每组准备了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体,让他们利用这个长方体,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结合它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我就会让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电脑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 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老师及时的点拨,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学生没能发现以下这种方法,我就适时地指导学生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引导学生把长方体纸盒分成侧面和上下面两大部分,从而挖掘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长×宽×2。至此,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

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因此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第三个活动: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

第三个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练习,照顾全面。

我让学生独立完成 “做一做”,让他们通过说理、比较,进一步巩固知识,又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回应情景,发散思维。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篇5

1、教会学生认识长方体。

2、教会学生用纸壳动手做长方体。

3、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4、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体会棱与顶点的产生。

四、课前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教法学法实践法、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出示图。这些你看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什么图形?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

老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3、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

正因为有了长方体,我们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妙神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长方体,来领略长方体的奥秘。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下列图形。)

4、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边)

老师讲述: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 3)再请同学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有一个点)

老师: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老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5、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师:面、棱、顶点里面还蕴藏着许多特征,你们想不想知道?

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你们有信心吗?

(2)生采用自学、小组讨论,同桌探讨等形式,从数量、形状、大小等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3)交流自己的发现

顶点有什么特点?(8个)棱有什么特点?(12条,怎样数不容易遗漏?相等的棱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面有怎样的特征呢?(6个面。是长方形,面的大小关系怎样?)

长方体相对的面有怎样的特征呢?(面积相等,形状相同)

(4)投影出示两个长方形:这是两个面积同为9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一个长是10厘米,宽是9厘米;另一个长是15厘米,宽是6厘米。它们可以做长方体相对的面吗?

6、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体框架,如果把长方体的棱分组的话,你会怎样分?生思考并试着分一分。

(2)揭示概念: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和长度分别称之为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宽、高各有几条呢?(生试说)

(4)生试着指出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5)(变换长方体的摆法)现在它的长、宽、高呢?

(6)小结:虽然是同一个长方体,但摆法变了,长、宽、高也就随着发生变化。

(7)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6

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7、完成P19做一做

(1)做一个长方体

(2)观察并回答

总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六、教学结束: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篇6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蹦芮别周长和面积,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蹦芄啦獬し叫蔚拿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导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你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用方格去摆。

学生2:分成若干格再数格子。

学生3:量出长和宽再计算。

学生4:估测。

教师:说得好,我们既可以计算,又可以估测。这些办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二、教学新课

1苯萄啦

出示长方形:

教师:如果问题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估测)学生独立解决后,再交流自己是怎样估测的。

2敝艹兔婊的比较

教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先应怎么办?

学生:需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学生独立测量教科书第45页例4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交流测量情况和计算结果,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

学生讨论: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者的意义、计量单位及计算方法上去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交流、填表。

板书:

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意义计算公式

周长面积

三、巩固应用

(1)在钉子板上围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图形,再想一想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吗?

(2)完成练习八第1,2,3题。

(3)实践活动。

①先估计教室面积,再测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周长和面积。

②估计操场的面积。

四、反思

上一篇:谈知己作文议论文下一篇: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