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核查

2024-09-30

现场核查(精选5篇)

现场核查 篇1

卫生现场检测设备以其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检测快速等特点,广泛用于职业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卫生应急等现场检测领域。由于卫生现场检测设备使用场所不固定、使用环境多变,其校准状态的可持续性难以维持,因此按照ISO/IEC 17025和JJF 1069-2007的要求,应对卫生现场检测设备进行期间核查。

1 卫生现场检测设备期间核查的必要性

卫生现场检测设备易受到颠簸、高温、高湿、高压、振动、腐蚀气体、强磁场、强电场等现场环境的影响,也会因为检测物质浓度过高致检测设备过载,使传感器感应能力发生变化,甚至失去感应功能;也可由于仪器机械、光学和电子元器件自身的衰变或受现场环境条件影响,导致不稳定、漂移、甚至损坏等情况的发生,从而影响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因此,期间核查是卫生现场检测设备管理的重点,是检查设备运行状态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检测质量的有效手段。

2 期间核查对象及时机

一般不涉及计量的采样(制样或抽样)设备、辅助性的设备、玻璃温度计、玻璃量具等性能稳定的设备不需期间核查。除此之外的计量检测设备,需要进行期间核查,如气、烟、尘的采样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甲醛监测仪,声级计,紫外辐照仪,射线监测仪,现场pH检测计、余氯测定仪等等。

一般情况下,检测设备在2次校准之间应进行期间核查。由于卫生现场检测设备使用环境的复杂性,当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开展期间核查:在强电磁场环境或温度、湿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使用时;在监测过程中,利用感官或与日常检测数据比较等方法发现数据可疑,对仪器设备提出怀疑时;遇到重要的监测,如发生重大事故,作为仲裁或有争议时;检测结果处于国家规定的标准附近时,为科学判断和评价是否超标时;当检测物浓度较高,检测设备过载时等等。

3 期间核查的人员要求

期间核查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了解计量法律、法规,熟悉现场检测设备的原理和基本结构,能熟练操作仪器设备,掌握检测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方法和评判标准。期间核查人员必须经机构质量管理部门考核合格,持证上岗。期间核查工作至少由2名工作人员共同执行,1名执行核查,另1名实施监督。

4 期间核查方法

期间核查方法,具体的行业或具体的仪器设备应如何实施往往缺乏明确和可操作性的方法[2]。核查方法原则:实验室应针对具体的设备或标准的各自特点,从经济性、实用性、可靠性、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相应的期间核查方法[3]。期间核查,首先应从外观、气路、光路、电路等方面进行检查,以确认设备处于可运行的完好状态,然后再检查其准确性和精密度,常用方法及其判定原则如下。

4.1 运行状态检查

用视觉看设备外部结构是否完整,靠听觉听设备运行时的声音是否正常,用负压表连接在气路系统或用手掌面的阻挡检查气路密闭性,用逐渐遮挡法粗测光路的灵敏性和反应性是否正常,根据调零点、调满度、查看电源电压、变更量程档位、调节电位器观察显示数值变化等方法预评价电路正常与否,然后试验性地检测,检查设备的综合运行状态。

4.2 标准传递测量法

利用高一等级的计量标准来测试被核查设备,若技术指标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认为核查通过。

4.3 标准物质法

用标准物质校核核查设备的参数,得到的测量值(x)与真值(X)的相对误差在允差限值()范围,即判定核查通过。

4.4 2台套设备比对法

2台(套)同类测量设备对同一核查标准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值分别为y1、y2。假如它们的测量不确定度分别为U1、U2,当满足时,认为核查结果满意。

4.5 留样再测法

及时用刚检定后的检测设备对稳定的样品进行测量,按要求贮存保管好所测样品,待核查时,重复测量所留样品,以评价检测设备的性能。

4.6 超限(最小报警阈值)样件检查法

超限值报警的检测设备,根据被核查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被核查参数的性质,设计、制作或购买相应的实物超限样件。用现场检测设备对超限标样检测,观察报警效果,确认核查结果。

4.7 自校核查法

射线监测仪百带标准膜片、现场余氯检测仪自带的标准色列,便携式电子分析天平内置标准工作砝码等,按照仪器说明书上规定的方法进行校准核查。

4.8 利用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比对

利用国家标准的化学检测方法与现场检测仪器法或不同检测方法的仪器设备测量核准物质,进行比较,评价核查结果。

4.9 实验室间比对法

当实验室条件无法满足以上方法时,可用实验室之间同一类型的设备通过比对来进行核查,此法必须以标准检测方法对标准物质检测可靠的准确度为依据,否则,比对无效。

5 期间核查的实施

开展期间核查前,应编制程序性文件,明确期间核查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及要求,制定期间核查计划,计划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编号、期间核查的日期或基本频次、核查方法依据来源、执行人、核查监督人、记录方式、评价标准、核查结果处理等。质量管理部门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有关记录归档。

6 核查结果处理

在设备核查过程中,发现性能超出核查要求时,首先,立即停止使用并查找原因,待重新检定或校准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其次,立即采取适当的方法或措施,对上次核查后开展的现场检测工作进行追溯,以尽可能减少和降低风险,有效地维护单位和顾客的利益。

关键词:卫生,现场检测设备,期间核查

参考文献

[1]蒋健,陈宇梅.检测实验室仪器的期间核查[J].职业与健康,2006,22(23):2069-2070.

[2]黄欣.卫生检验机构测量设备期间核查的实施[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26(4):431-432,445.

[3]施昌彦.如何对测量设备进行期间核查[J].中国计量,2007,(5):66.

现场核查 篇2

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

根据外汇局要求,我司对 年第 季度的贸易项下到货情况、收汇和付汇情况进行了核查。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身核查情况简介

该季度付汇金额 万美元,到货金额 万美元,收汇金额 万美元,定期货物总量核查率为,多(少)到货金额为 万美元;定期转口贸易(境外承包工程)总量核查率为,多(少)付汇 万美元。其中:与货物贸易进口付汇管理相关规定发生偏离的主要监测指标是。

二、我公司主要情况介绍

包括公司性质、行业类型、主营业务、公司所在行业经营特点等;以及主营进口业务及其比例、进口项下收付汇情况、进口主要结算方式、进口融资方式等。

三、造成到货(收汇)指标异常的主要原因如下: 包括各项具体原因、涉及金额等。

四、真实性承诺

我公司承诺上述情况与事实相符,如有虚假,将承担相应责任。

附件:

1、明细清单及对应付汇、到货、收汇单证。

2、进口合同、代理协议等。

3、根据不同情况提供下述证明材料或其他能够证实真实性的有效材料:(1)对于贸易融资方式:提交与银行签订的融资合同等;(2)对于延期付款、预付货款:提交在“贸易信贷登记系统”打印出的合同登记表等相关证明材料;(3)属于“有条件对外付汇”的贸易方式、但无需对外付汇的进口报关单:提供报关单及合同等;(4)对于用于出口抵扣无需对外付汇的进口报关单:提供经外汇局核注的用于抵扣的进口关单和相应的出口关单等;(5)海关估价:提供关税完税证明、进口合同及发票等相关证明材料;(6)最迟装运日期申报错误:提交进口合同、进口付汇核查凭证等;(7)国际收支交易编码申报错误:修正后已交银行确认的进口付汇核查凭证等材料;(8)其他方式下提交相应材料。

4、其他外汇局要求的材料。

现场核查 篇3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土壤环境质量的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及人体健康[1]。随着2014年环保部发布首次全国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公报, 土壤环境质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环保热点, 国家环保部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近几年分别对粮油生产区、蔬菜基地区、饮用水源周边和养殖行业周边的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试点监测[2]。2016年全国将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 目前各省市正在进行国控点布设方案的编制[3], 而土壤质量监测点位的现场核查是点位布设的重要内容, 需要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判定能力。笔者就土壤质量监测点位现场核查工作谈以下看法和经验。

2 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核查的意义和内容

点位核查是土壤质量监测点位布设及监测方案制订的前期重要工作, 其完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后续采样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严重的还会影响到监测结果的代表性。点位核查的具体工作内容是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对预定坐标的采样点位进行实地核查, 确定采样点位的符合性的活动。点位核查主要目的是确保监测点位土壤环境质量的代表性, 其次是为采样实施提供依据和便利, 因此点位核查具体内容除按核查要点对点位实地核查外, 还应尽可能记录点位相关信息 (如周边环境、植被、土质、标志物及方位、路线的到达等) 。

3 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核查的前期准备工作

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核查的前期准备主要有资料准备、工具及后勤准备和人员准备3个方面。

(1) 资料准备。主要包括核查区域行政区划图、交通图、核查点位信息表、核查记录等。各种图件要求越详细越好, 最好能显示村庄、乡 (村) 道等信息, 建议使用乡 (镇) 级图件。核查记录内容要有记录土壤布设点位具体地理位置 (乡镇、村) 、点位坐标 (经纬度) 、GPS定位仪编号 (以备以后采样用同台设备或进行纠偏) 、采用的坐标系 (如北京54、西安80、WGS84等) 、周边环境 (主要内容为植被、地形地貌、有无明显污染源等) 以及路线描述 (以备后期采样方便准确到达点位) 。

(2) 核查工具及后期保障准备。GPS定位仪、相机、测距仪、车辆 (预估核查地区地形和道路情况选择合适车辆) 、安全防护用品 (如防治蜂虫叮咬、外伤包扎、防暑药品等) 。

(3) 人员准备。点位核查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野外工作, 要充分考虑点位核查工作的特殊性和艰苦性, 人员数量和质量是土壤质量监测点位现场核查成败的关键。参与现场点位核查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 具备牢记点位核查要点, 熟练使用各种设备的能力, 现场核查人员应不少于2人。此外根据点位分布特点对人员也有不同需求, 如点在山区位则要求司机具备山区道路驾驶经验, 为确保安全, 司机应为专职。对于较偏僻的点位核查最好联系当地向导一同进行可提高安全同时会少走弯路提高核查效率。此外核查前应将GPS坐标单位设定和坐标系设定与要求的单位和坐标系一致, 明确当地区域经纬度最小单位代表距离 (如纬度1s约31m、经度1s约24m) , 以便现场较快找到预定点位。

4 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核查要点

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包括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 为监测数据“五性”之首, 是整个监测数据质量保证的基础。而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核查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保证土壤监测点位的空间代表性, 其工作内容是依据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核查要点实地勘查判定预定监测点位的符合性, 若预定点位不符合要求则在规定的移动距离内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位并记录移动原因。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核查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1) 采样点位一般要求应选择在土壤自然状态良好、地形平坦、各种因素都相对稳定的地方, 坡脚和洼地土壤极不稳定, 容易受自然和人为的干扰而不具代表性, 应避免布设采样点。实际工作证明这点很重要。

(2) 有明显人为干扰的地点也不宜设采样点 (如住宅周边、路旁、坟堆等) , 此外田间耕作的垄和沟也不宜布设采样点。

(3) 不宜在水土流失严重, 表土破坏明显的地点采样。在实际核查工作中对于一些不易判断的地块要多询问当地居民, 了解地块之前的使用状况, 至少应保证最近10年土壤使用功能未改变和未受人为扰动。

(4) 一般采样点应距离铁路或干线公路150m以上 (调查交通对土壤质量影响的除外) 。此外根据实际工作经验, 田间地头是容易存在水土冲刷、废物垃圾和农药化肥残留的地方, 因此对非干线公路 (如田间道路) 也应保证一定的距离 (可定20 m以上) , 以避免人为活动影响。

(5) 不宜在多种土类, 多种母质交错分布, 且面积较小的边缘地区布设采样点位。多种土类、多母质交错的地块本身不具备代表性, 面积较小的边缘地区则说明该处土壤发育尚不稳定, 在山区土壤贫瘠地区中核查此点尤应注意。如果预定点位落在此区域, 而在允许移动距离内有较大的成土和植被良好的地块, 则应移动至此地块布设点位。

(6) 对于所有移动的点位均应现场记录新点位坐标和移动距离。对于污染企业验收周边土壤监测等特定目的点位选择也宜遵循以上要点原则, 既保证所选点位土壤尽可能代表所受调查企业污染的土壤, 而不受其他人类活动以及成土母质影响[4~6]。

5 点位核查实例

实例一, 在2007年济源市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中, 监测结果出来后发现王屋点位的某项数据异常, 去现场再次核查后发现, 该点位处于两面地势较高, 面向较深山谷, 背面为废弃多年省道, 采样点位处于向下的梯田中, 虽然点位距公路距离符合要求, 但考虑到地形特征, 其土壤有可能受梯田开挖和早期修路填渣等影响, 随将点位就近移到地势较高的果园, 移动距离约200m, 重新采样分析后监测结果正常。

实例二, 2014年在某危废处置项目验收监测中, 初次采样按规定方位和距离进行布设, 点位处于山丘一缓坡耕地中, 植被为刚出苗的玉米, 人员按技术规定进行采样, 实验室分析后得出某项结果异常, 企业证实其项目建设之初环评监测土壤各项数据正常, 且当地最近的土壤质量普查中未出现该项因子异常。随后进入现场再次核查, 首先发现上次采样地块玉米长势明显不如其南边地块, 用铲向下挖后发现, 土壤10cm往下已遇到黄绿或灰白色风化的岩石层, 随机又检查该地块几个地点, 均是如此, 于是判定该地块不具备代表性, 将采样点位南移约100m于作物长势较好的相对平坦地块, 采样中未发现异常, 样品送回后经分析结果正常。

以上两个实例中, 一个是因为采样点位所处位置地表可能早期被人为改变, 另一个是采样点处于地块边缘, 地表近层存在未发育成熟的风化岩石层, 两者都属于核查要点中不符合要求的点位, 但实际工作中不容易把握, 如边缘的度怎么把握等, 这就要求点位核查人员具备丰富的理论和实际经验, 才能使土壤监测工作少走弯路和错路。

6 点位核查结果

点位核查结束后应填写点位核查记录和点位核查结果表, 对预定点位的符合性进行判断、不符合和点位取消的注明原因、移动的注明移动距离和新的点位坐标等进行列表明确, 必要时绘制核查后采样点位分布图。此外对现场核查的航迹和点位周边环境照片进行分类并存档, 尤其是点位移动和取消的点位环境照片进行标注, 以提高核查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在土壤点位核查工作中应把点位代表性放在第一位, 预定点位坐标是电子地图由网格布点等理论布设产生, 本身具有不可预见性, 另外GPS定位仪由于受制导航系统提供精度的影响存在几米到几十米的误差, 因此点位核查工作中不应被预定的采样点位坐标过于束缚。

摘要:以点位核查的空间代表性为重点, 论述了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核查的目的、意义、准备、核查要点以及核查结果等内容, 并结合实例对较难应用的要点进行了阐明, 以期为土壤采样点位核查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点位核查,代表性,核查要点,实例

参考文献

[1]林玉锁.土壤环境安全及其污染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区, 2007 (1) .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4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 (环办[2014]2号) [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土壤质量例行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环办[2014]89号) [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T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公司现场核查自查报告格式 篇4

国家外汇管理局宝鸡市中心支局:

根据你局现场核查通知的要求,现将我公司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司基本情况

包括但不限于:

1、公司性质、地址、注册资金、法代表(和实际控制人);

2、核查时间段内的主营业务量和盈利情况;

3、主要贸易方式(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主要结算方式(货到付款、90天信用证、托收等)、收付汇期限(30天、90天等)及特点。

二、现场核查业务情况

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现场核查涉及业务的完成情况。(某笔业务或多比业务、单个合同项下、多个合同项下、某时间区间内)。

1、货物流的已发生、未发生情,资金流的已发生未发生情况。

2、涉及已向外汇局报告的各类报告的情况。

3、涉及银行贸易融资情况。

4、涉及已经外汇局等管理部门批件情况。

5、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相关情况说明中,应尽可能列名相应的金额、时间、具体的报关或首付单证号码、对应的会计分录。

第二,企业对外汇局现场核查列明问题的解释情况。可能包括的方面有:

1、业务(合同)执行中遇到的导致合同执行变化、停滞或终止的商业因素、不可抗力因素和法律、行政管理因素等;

2、企业报告时遇到的操作因素,如货物流、资金流电子数据到达企业时间对完成报告的影响,具体员工执行报告时的主客观影响或误操作因素;

3、政策理解方面的情况;

4、其他需要解释的因素。

第三,企业对外汇局现场核查问题的自查结论。

第四,企业自查涉及有关文件资料作为附件。

××××××公司(盖章)

法人代表或授权人:(签章)

现场核查 篇5

一般来说,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现场实地核查应严格依据实施细则开展审查工作。当然实施细则本身是与行政许可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精神相一致的, 并无矛盾或相违背之处, 实施细则是生产现场实地核查的重要依据。然而, 只有实施细则肯定不够, 与申报产品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也应该是实地核查的重要依据之一, 审查员应当对标准非常熟悉并在审查时加以正确应用。至于受审查方自己作出的规定性文件, 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是否也是核查时应遵循的准则和依据, 则应视具体情形加以判定。笔者有以下几个观点, 希望进一步明晰, 以达到交流探讨的目的。

1.1 法律法规是不是现场实地核查的依据

现行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个体以及每个单位团体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法律法规不是针对哪一类产品实施细则而制定的, 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现场实地核查时不需要特别将某些法律法规专门提出作为审查的依据。这是不争的事实, 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应存在与现行法律法规相违背的现象。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不需要在每一次具体的生产许可证现场实地核查时, 都要将现行的法律法规重点申明作为本次核查的准则和依据, 现场实地核查还是要紧紧围绕产品实施细则, 产品实施细则中已经明确要求受审查企业生产的产品、生产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所以, 只要企业能够符合产品实施细则的要求, 就可以认为其是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

1.2 受审查方自己规定的各类文件是不是现场实地核查的依据

受审查方自己规定的各类文件都必须符合产品实施细则的规定, 不能存在矛盾和违背之处, 如果存在矛盾或违背的地方, 必须立即指出, 明确要求企业改正, 或者判定其不符合。审查员在现场审查时, 应重点把握某一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的规定是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 是否满足实施细则的规定要求。因此, 在企业自己规定的文件不违背实施细则的前提下, 受审查方在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中提出的一些具体的产品质量控制要求和控制方法, 可以作为现场实地核查的依据, 以判定企业自身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执行效力, 进而判定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稳定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和保障, 现场实地核查中审查员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这一点, 直接关系到审查员对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效果的最终判定结论。

2 发现不符合项后应如何判定其究竟不符合细则的哪一个条款

首先应弄清楚该项不符合事实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 按照该不符合现象最贴切的条款进行判定, 同一现象应只判定在一个条款上比较合理, 最好不要出现一个现象判定多个条款不符合, 这样的结论对被核查方相对公平一些。在实际工作中, 笔者就曾碰到这样的情况, 某审查员在企业审查时发现企业场地较为拥挤, 大量包装箱以及包装后的成品放置在消防通道上, 审查员判定该现象不符合“7.1安全生产”中关于“企业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安全生产制度并实施”的规定, 认为企业没有按照我国消防法的规定进行安全生产, 而是占用消防通道进行生产, 一旦出现火警不便于疏散和逃生。而另一位审查员则判定在不符合“2.1生产设施”中关于“企业必须满足生产和检验所需要的工作场所和设施”的规定, 认为企业生产场地拥挤狭小, 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两种判定结论性质差别很大, 一种认为是非否决项出现问题, 经过认真整改, 搬除消防通道上的包装箱以及包装后的成品, 改正后是可以满足要求的;而另一种结论则是否决项出现问题, 企业没有整改机会, 立即可以判定企业为不合格。这一现象提醒每一位审查员, 不符合条款的判定应尽量接近造成不符合的主要原因, 应尽量客观公正, 促使受审查方从满足实施细则要求的高度认识企业存在的问题, 采取正确的纠正措施。

3 是否受审查方判定的关键工序或关键质量控制点越多就说明其质量水平越高

关键工序和关键质量控制点不能遗漏, 企业应当在工艺文件中标明, 明确告知该工序操作者, 在实际作业时应严格按照关键质量控制点操作控制程序进行作业。但也不是设置越多越好。在审查第5.3质量控制时, 经常会发现受审查方盲目地确立关键质量控制点, 当发现该现象时, 审查员可以通过仔细检查该企业的质量控制计划及质量风险分析资料进行判定, 当然这需要审查员自身专业知识要足够, 加上与受审查方的足够沟通, 如果确是属于因缺乏应有的专业水平而滥设关键质量控制点, 则应视具体情节可以判定为轻微缺陷项或不符合项。

4 在现场实地核查中, 采用哪种方式审查最为合适

通常实地核查时会采取面谈、查看文件与记录、查看现场操作等方式开展审查活动, 而面谈是现场实地核查时收集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审查员一般都会使用当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审查。但是, 应找受审查方的哪些人进行面对面交流, 面谈核查的技巧有哪些, 怎样开展面谈才能取得最真实最公正的审查效果, 这是值得审查员深入研究的问题。审查教程中曾经这样谈道, 面谈人员应当来自审查范围内具体从事被审查项目工作的岗位人员。在审查组织机构、管理职责等条款时, 找领导层成员面谈较多;在审查具体产品生产过程时, 则更多地与第一线生产工人、组装调试工人、检验员等进行交谈。笔者发现有些审查员的做法是:找各级负责人谈的多, 找第一线具体岗位工人谈的少;查看纸面资料多, 到现场进行观察、考查和询问在岗工作人员的时间则很少。

审查方式可以灵活多变, 应因地制宜、因具体情形而异, 既要与企业各级领导负责人面谈, 也要找第一线工人或职员面谈。既要进行现场观察、考查、询问、调查, 也要适当面谈、查看文件与记录, 只是实地核查时的大比例的时间应主要用于重点审核生产工艺的执行情况, 以及工人贯彻执行各级标准的情况, 不应该用过多时间查看纸面资料或与各级主管负责人面谈, 避免误认为实地核查就是纸上谈兵、就是看记录, 进而形成一种不严谨的现场审核氛围, 导致企业产生应付审查的心理或行动, 影响审查的真实效果。

5 生产地址搬迁实地核查中的型式检验如何理解

以水文仪器为例, 在实地核查办法第6.4“型式检验”中规定“应依据GB/T 18522.6-2007第4.2条要求进行型式试验”。对于初次核查企业, 要求企业出具产品型式试验报告是合理的, 也是符合GB/T 18522.6-2007第4.2条要求的。但是对于复查换证企业, 或者是组装型企业生产地址搬迁, 这种情况下的实地核查, 是否还必须要求企业出具新的型式试验报告, 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生产许可证制度为了保证申证企业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 并满足现行标准要求, 采取审查组实地核查后抽样封样并送指定检验机构进行型式检验的方式, 对产品实物的真实质量进行把关, 根据审查组实地核查结论、抽样检测结论等依据综合决定是否批准企业的申证申请, 以降低企业尽管实地核查是合格的而产品实物质量存在不合格的风险。

如果不区分具体情形, 一味地要求企业在每一次实地核查前都首先要作一次送样的型式检验, 审查后再进行抽样型式检验, 对企业来说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力上, 都是一次额外负担, 容易造成企业的抵触情绪, 进而对生产许可证制度的严谨性产生质疑。对发证风险来说, 如果企业产品不符合要求, 审查后的抽样检测是可以发现申证产品的质量问题的, 因为是抽样, 不能发现所存在问题的概率较小;相反, 实地核查前的型式检验是送样检测, 能够发现产品质量问题的概率也是很小的, 对申证产品质量风险控制作用并不大。因此, 笔者认为, 在实施细则或审查员教程中, 针对复查换证企业, 或者是组装型企业生产地址搬迁, 这种情况下的实地核查, 应该明确不再要求企业出具新的型式试验报告, 以便于每一个审查组对审查要求的理解把握尽量一致, 对企业的要求进一步统一和透明。

6 审查结论中的轻微缺陷项的整改

实地核查中发现的问题, 企业是否需要立即整改, 整改后的效果如何判定, 这些问题在实施细则中并未加以明确, 有些审查组长要求企业限期整改, 并将整改结果发给组长确认, 有些审查组长则认为后续整改不是审查组的职责, 审查组不再确认整改结果, 而是交由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后续整改的监督。由于对轻微缺陷的整改部分规定不明确, 有的审查员认为, 轻微缺陷项的整改可留到下次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监督抽查时验证。有的审查员则认为, 不重要的轻微缺陷项可以留到下次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监督抽查时, 再验证其整改措施是否到位。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可取, 最好的措施是审查结束后要求企业立即整改, 也就是所谓的趁热打铁, 观察员在整改期限内监督验证整改结果, 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也是效果最好的办法。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 有些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因为时间限制或者人手不够等原因并不派观察员到审查现场, 现场核查结论一般只能委托企业转交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 后续整改的监督是否到位审查组并不知情, 如果后续整改不到位, 会使受审查方放松对纠正措施的努力, 这样的结果不是审查组愿意见到的。因此, 笔者强烈呼吁观察员制度应该明确要求, 并严格落实到位。

7 轻微缺陷项的纠正措施完成期限多长最为合理

在现场实地核查时, 审查组究竟对整改期限如何要求, 实施细则中并没有严格规定。整改期限往往是审查组、观察员协商指定, 被核查方认可。一般来说, 轻微缺陷项都是指存在的问题性质不是十分严重, 是可以短期内整改的, 问题不是十分复杂, 纠正措施也不是非常困难, 因此, 整改时间不宜过长, 通常以一个月为限。由此, 有的审查员可能就会产生一种错觉, 以为这是一般规律, 适用于每一个企业。

笔者认为不然, 实施纠正措施的允许期限究竟给多长时间, 应该考虑该轻微缺陷项对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的风险程度。如果风险很大, 则整改期限必须短, 必须及早完成纠正措施, 以防止企业出现质量风险。

参考文献

[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实施办法.北京,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水文仪器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北京,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

[3]岩土工程仪器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北京,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

上一篇:远程协同区域医疗下一篇:生态农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