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协同区域医疗

2024-09-30

远程协同区域医疗(共5篇)

远程协同区域医疗 篇1

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深入推进, 远程医疗服务将在医疗、保健、咨询、教学、新技术交流、院际间合作、社区服务和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 远程医学所涉及的费用管理因种种原因未得到妥善解决, 特别是远程会诊实时结算无法实现, 导致医疗资源付出未能得到及时回报, 如医生劳务费用和系统运行费用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使远程医学难以走向良性运行, 确保其健康和长远发展。

1 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系统设计

远程医疗服务是借助远程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实现远距离疾病诊断、治疗和健康护理等多种医学功能及活动的医疗模式。为了高效、准确地核算、清分远程医疗服务费用的各项标准和收入, 就远程医学服务产品特性和军地医院协同需求, 结合301模式就医一卡通系统结算理念, 提出远程医疗服务费用清算系统 (简称“费用清算系统”) 设计方案。

1.1 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服务需求

随着患者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 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各级医院之间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大型医院优质医疗卫生资源, 提供面向军地医院的跨区域医疗协同服务, 及时解决边远地区及社区患者就医难问题, 可满足患者就近享受全国范围内高端同质的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 并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实现医疗机构之间、医患者之间的共赢。

1.2 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系统设计目标

远程医疗费用结算服务平台在军地跨区域协同服务平台中, 主要定位于后台计费、清分结算服务, 并提供前端的查询、对账、结算划拨等服务。计费系统和计费分系统依照“统一服务、分级管理”的思路, 管理各自范围内的计费规则、提供计费服务、完成资金结算。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系统基本结构如图1。

1.3 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系统基本内容

1.3.1 核算主体。

费用清算系统核算主体主要包括申请方、接诊方以及第三方运营公司。申请方是指提交远程服务请求的个人或医疗机构;接诊方是指经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确认, 具备相关医疗和会诊资质的医疗机构;第三方运营公司是指负责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整体网络建设, 提供相关信息技术支持, 并为平台正常运营提供资金保证的第三方公司。

1.3.2 主要流程。

由于协同医疗服务平台有中心和分中心两个层次, 所以在提供医疗服务时, 具体流程有所区别。基于中心平台本级医疗服务的计费处理总体流程如图2。

(1) 资格申请与审验。构建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系统的跨区域协同是双向受益模式, 所有参与的会员医疗机构同时享受申请和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权利。因此, 加入该平台的会员医疗机构, 需要进行会员资格申请, 并对其资质进行严格审验, 方可以参与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授权的相关医疗活动。

(2) 保证金制度的设立、使用与管理。当前, 为保证远程医疗服务结算的安全、高效、便捷, 在财务处主账户下设立远程医疗服务相关科目进行相关费用核算使用, 便于远程医疗服务收入核算与各核算主体分成, 并建立保证金制度。即会员医疗机构按照约定, 预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 且该保证金可作为信用周转金使用, 在发生远程医疗服务业务时, 按周核算各项医疗收入, 由保证金账户总额进行垫付给各核算主体。这仅是一种付费模式, 随着远程医疗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借鉴301模式就医一卡通清算模式, 可以直接刷卡结算并分成, 同时做到各协作方和患者等即时结算。

(3) 申请方提交会诊申请, 确认收入。会员医疗机构需要进行远程医疗服务时, 需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填写会诊申请单, 注明相关信息及项目, 填写上传患者病历、会诊资料等健康电子档案, 经接诊方会诊确认后, 费用清算系统按照约定比例分成, 对各核算主体的相应会诊项目自动进行科目核算记账。

(4) 核算与结算。接诊方提供会诊服务, 每周进行核算, 按月汇总对账, 进行清算。保障各医疗机构及参与医务人员的权益, 建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长效机制, 促进远程医疗平稳较快发展。

2 协同医疗技术实施方案

2.1 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系统的技术难点

上述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系统在当前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如下: (1) 301模式就医一卡通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系统, 首先要解决付费标准和接口问题。远程医学运行方式决定付费方式。首先将各种远程运行方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测算成本量, 再制定付费标准和付费方式。 (2) 能够将卫星通信渠道、有线网络渠道、无线网络渠道和银行专线系统整合, 并形成统一的付费标准、统一技术接口, 最后形成统一的结算平台是保证该项技术顺利投入使用的关键点。

2.2 技术方案和创新点

2.2.1 技术方案。

远程付费账务处理系统主要是以301模式就医一卡通系统平台为基础, 制定远程医学各种服务产品功能定位及相关远程医学服务产品付费方式的接口, 进行其读取设备研发。通过对HIS系统程序进行升级优化, 将301模式就医一卡通的3种付费方式整合为一个平台, 形成便捷、精准、安全的付费系统, 在医院、患者和金融系统进行自动账务处理。技术方案见图3。

2.2.2 创新点。

(1) 以301模式就医一卡通为平台, 将银行金融服务系统、有线网络付费系统、无线网络付费系统三者结合, 创建全新的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服务系统。 (2) 为患者和公众提供多种付费渠道, 即预付费制、前置付费制、和即时付费制等, 保证付费现金流的快速、精准和安全。 (3) 创建了远程医学服务产品付费管理模式、标准付费方式和服务费用计算公式和标准。对各种远程服务的收费项目、费用标准、付费模式、利益分配模式和不同患者类型收费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制定标准化执行方案, 经不断优化完善, 努力成为行业或国家标准。

3 预期成果及业务功能

3.1 预期成果

3.1.1 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

远程医学技术和服务产品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该技术以301模式就医一卡通付费账务管理系统为基础开发应用软件。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银行金融专线、有线网络专线和无线网络专线等在内的远程医学产品标准付费方式。只要有远程医学服务网络, 就可以得到复制应用, 使其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1.2可推广性强。

以卫生资源和信息共享为目标, 搭建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区域医疗服务共享平台, 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利用率实现最大化。以解放军总医院作为示范基地, 带动国内3600多个相关协作单位, 在系统试运行后进一步检验、完善, 在确保便捷、通畅、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 向国内其它地区推广, 大大推动数字化医院建设、电子病历推广应用、IC卡、物联网等医疗信息化工程。

3.2 业务功能

3.2.1 服务购买。

协同医疗服务系统设计的计费规则由运营方根据实际经营需求, 可以面对不同的对象, 不同的资源, 组合不同的收费方式, 计费规则模块提供给运营方一个灵活设置计费规则的功能。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 由发起端医疗机构直接收取患者费用, 并开具当地医疗机构结算票据。有关患者医保费用支付政策, 按医疗机构所在地相关政策执行。 (2) 根据合作协议规定, 发起端将所收会诊收入扣除自己留存比例后, 按月核对帐务无误后, 将剩余款项支付给第三方。 (3) 资金结算时, 第三方接收到发起端支付的款项后, 根据每月远程医疗执行情况及合作协议规定, 扣除第三方留存比例后, 财会人员将余款由平台保证金账户按月汇入接收端医疗机构的指定帐户, 服务提供方向第三方公司开具发票。

3.2.2 资金预缴。

计费系统面向中心业务平台, 提供预授权和实时扣费方式的收费业务。中心平台根据不同的服务类型, 调用不同的收费模式, 完成扣费动作。

(1) 预授权。预授权操作采用先记录后确认方式, 其基本流程如图4。整个记账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在用户申请服务时, 首先进行记账预处理, 用户服务完成时, 中心平台进行实际记账操作, 并根据清分规则进行账务清分。结算时, 根据清分结果和结算周期完成资金统计和账务划拨。已经预授权而未确认交易, 不参与交易结算。

(2) 实时扣费。即实时记账的账务操作, 基本流程如图5。由中心平台向计费系统发起记账请求, 计费系统实时进行记账操作, 并根据清分规则进行账务清分。收费业务目前支持先使用后结算, 即服务申请方先使用服务, 计费系统记录消费流水, 日终时根据消费流水对账、结算。结算时, 根据清分结果进行资金统计, 参考结算周期完成汇总及账务划拨。

3.3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3.1 系统运营复合型管理人才缺失。

远程医疗和付费系统是一个功能强大、技术复杂、多层级多学科人才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医疗服务系统。在目前运营实践中, 常常把科研开发、市场营销和组织管理混为一谈, 存在管理层级定位不准、分工欠明确和责任不清等问题。该系统正常运行至少需要3方面人才, 一是远程医学项目设计与研发团队, 二是市场营销管理团队, 三是高级管理团队。只有这3方面工作团队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动作高效才能支撑这一平台正常运行。

3.3.2 医疗服务项目与收费标准。

当前远程医疗服务中有以下方面需要努力在短期内实现突破:一是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标准化, 二是收费项目标准化, 三是结算与付费方式标准。以上3方面下一步研究工作的主攻方向, 也是实现远程医学服务长期目标的决定性条件。

摘要:远程跨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是一种现代医学、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它主要通过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跨越空间的限制, 远距离地实施医疗、保健、教学和医学信息服务。根据远程医学服务产品特性和军地医院协同需求, 利用301模式就医一卡通系统平台, 以银行卡为媒介, 充分发挥现代金融系统强大的服务网络和功能, 就远程医学运行中所涉及的各种费用结算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关键词:301一卡通,医院付费系统,远程医疗

参考文献

[1]陈力, 杨雅各.门诊"银医一卡通"项目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 2009, 4 (2) :70-72.

[2]鲍应麟, 张红卫.基于门诊电子病历充值式一卡通的软件设计[J].中国数字医学, 2007, 11 (2) :46-48.

[3]张英时, 钰淇.以市民卡为基础的医院“一卡通”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 2010, 5 (9) :68-70.

[4]刘仁富.福建:13家省属医院就诊一卡通[J].健康大视野, 2010, 7 (16) :21-21.

[5]李创.深圳:“居民健康卡”就医“一卡通”[J].中国卫生, 2011 (1) :32-32.

[6]黄春红.“医卡通”的应用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9 (17) :171-172.

县乡区域医疗协同的“遂平样本” 篇2

农民与市民共享城市医疗卫生服务, 只是遂平县乡区域医疗协同模式的一个缩影。锐珂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 一直积极扎根基层医疗市场, 全力支持中国政府推进的新医改。在通过深入调查之后, 锐珂认为现阶段医疗信息化的重点是要破局医疗资源共享性差、医疗机构之间互补性小的问题, 打通县乡通道, 实现医疗资源有效整合。所以, 锐珂最终决定在经济欠发达的河南省遂平县开展县乡区域医疗协同项目。

在经过一年半的探索和实践后, 该项目已达到县乡医疗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目的, 实现了医院和患者的双赢。锐珂倾力打造的县乡区域医疗协同项目成为当下中国农村医改的一个鲜活样本。

锐珂“下乡”

在加快发展医疗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各地政府根据当地实情纷纷提出各自的医疗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 《“十二五”河南省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规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与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等医院的业务联动, 实现区域间的医疗服务”是该《规划》五项“重点目标”中的一项。

遂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 全县面积1080.2平方公里, 人口55.5万, 农业人口48.8万。因食品加工业、畜牧业等发展势头良好, 遂平的经济属驻马店中上水平。但在医疗卫生方面, 却一直存在着乡镇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才资源不足、数字化医疗设备缺乏、信息化基础薄弱、诊疗能力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对于中国农村医疗信息化的落后状况, 锐珂有着深入的洞察, 这源于锐珂植根农村的战略举措。2007年, 锐珂投资1000万元与卫生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了“农村医疗信息化试点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为宁夏4个试点工程实施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 为当地患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并将当地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到医疗数字化阶段。

在此背景下, 锐珂与遂平县达成共识, 执行了遂平县乡区域医疗协同项目。遂平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会议, 拨款为试点乡镇医院配备了锐珂的CR、胶片打印机等数字影像设备, 同时采用锐珂公司的区域影像解决方案, 在县中心医院建立县级阅片中心和数据中心。

目前, 影像传输采用的为中国移动10M的光纤专线, 这有效保障了系统传输和患者信息的安全。数据中心目前的存储容量在15T左右, 随着今后信息量的增加, 可以随时扩充容量。

锐珂公司大中华区HCIS市场经理汤珊女士说:“我们把多个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归属到同一个放射管理的大网络中, 共同使用一套放射管理的流程——你可以认为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形成了一个大放射科的概念。”

医患“双赢”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锐珂根据遂平县具体情况, 为嵖岈山镇中心卫生院等4个试点乡镇医院配置了锐珂CR、胶片打印机等数字影像设备, 同时采用锐珂的区域影像解决方案, 在县人民医院建立县级阅片中心和数据中心, 把县人民医院和多个乡镇卫生院归属到同一个放射管理的大网络中, 共同使用一套放射管理的流程。

业内人士表示, 遂平县这一县乡“大放射科”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患者可在乡镇医院检查, 将影像传输到数据中心, 县医院阅片中心实时获取乡镇医院的检查信息, 在线阅片, 给出诊断意见和诊断报告, 乡镇卫生院通过报告工作站及时获得诊断意见。

据介绍, 嵖岈山镇中心卫生院共有医技人员25人, 床位60张, 日均门诊量50人次, 为辖区16个行政村33600人提供诊疗服务。嵖岈山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熊建中对项目带来的益处有着深切体会:“这个项目的实施, 提高了医院的业务量, 也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 使患者享受到了县级医师的治疗和服务, 降低了误诊率, 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进入嵖岈山镇中心医院的大门, 左侧的一栋两层小楼即是医院的放射科。一位穿着白大褂的放射科技师正在为一位患者进行登记, 患者的姓名、年龄、拍摄部位等信息被输入区域影像系统的远程客户端;登记完成后, 指导患者进行拍片;拍完片后, 把IP板放进CR机进行患者查找, 确认患者身份;然后进行影像扫描, 患者的影像在扫描的同时会自动上传至数据中心, 通过数据中心传给县医院的阅片中心;数分钟后, 工作站计算机界面提示“已审核”, 诊断完成, 技师把诊断报告和影像胶片打印出来, 交给患者。

医院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拍摄胸片为例, 县级医院DR机收费60元, 新农合按照80% (住院) 报销48元, 乡镇卫生院CR收费41元, 新农合按照90% (住院) 报销36元, 一次CR检查可以节省7元;农民到县医院单次就诊按照来回路费平均30元计算, CR检查一次可以为老百姓节省费用37元。

常庄中心卫生院是另一家试点医院, 院长马现中认为, 项目所带来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提高了医院的技术水平, 增加了门诊量;提高了医院在群众中的信誉度;满足了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马现中对医院效益的增加也最有感触, 过去每天只有三四个人做影像检查, 现在一般在10个人左右;过去每月收入只有三四千元, 现在达到了1万多元。

新模式将逐渐推广

张守群是遂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 也是全县唯一一位具有处方权的影像医生。放射科共有4名医生, 每天要处理县医院100例左右的影像检查和诊断, 加上4个试点乡镇医院传上来的六七十例影像, 放射科的工作强度相当大。而张守群除了自己的诊断外, 他还需要审核其他同事的诊断——只有他才有签字权。据张守群介绍, 县医院放射科24小时值班, 可以随时为乡卫生院就诊的患者进行影像诊断。“一般规定平诊1个小时出报告, 急诊20分钟。我们做得更好, 乡医院随时把影像发过来, 随时返回去, 也就是五六分钟的时间, 快的也就一两分钟。”

“遂平县乡区域医疗协同模式之所以成效显著, 关键在于我们将这条通道上的障碍都破解了, 并探索出了一条破解看病难困局的新途径。未来, 我们将不断完善县乡区域医疗协同模式, 并将这种模式逐渐推广, 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真正做到医疗资源的有效共享。”锐珂大中华区总裁、全球新兴市场发展业务副总裁刘杰表示。

远程协同区域医疗 篇3

区域协同医疗数据中心作为区域协同医疗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1 基本概念

区域协同医疗数据中心是指在一个相对逻辑集中或物理集中的环境中,构建一个以存储和处理就诊者的临床诊疗信息为核心,面向区域内主要临床医疗机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数据中心建设应紧紧围绕医疗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为核心,以人群健康和就诊者的医疗活动需求为基础,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成一个结构合理、网络互通、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方便实用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1]。成为既能满足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教学与科研管理需要,又能适应社会各阶层需要的信息交流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和信息增值服务中心。

2 数据中心的逻辑结构

区域医疗数据中心主要任务是存储、管理医疗服务中的共享数据,并基于此向外界提供核心医疗信息服务,满足区域医疗服务的各项需求,实现系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2]。如图1所示,从逻辑结构上划分,区域医疗数据中心由数据和服务组成。因此,区域医疗数据中心建设的2大任务就是:数据管理和服务提供。

3 数据存储策略

区域医疗数据中心要解决医疗信息的共享问题,首先就要确定存储策略。我们从数据中心可能存储的信息分类入手,分析数据的增量,探讨不同的数据存储策略的可行性。

3.1 数据中心存储的数据

数据中心存储的数据从种类可以分为就诊者的索引信息、就诊信息、各种检查检验信息、治疗记录、病程记录和手术记录等,从数据格式可以简单划分为文字信息和医学图像/视频等。每条记录包含的信息量存在很大差异,比如:门诊病人的就诊记录一般约3 KB左右,化验报告信息平均约5 KB,检查报告平均约10 KB,而X射线影像约16 MB,MR影像约8 MB,CT影像约20 MB,彩超影像约5~60 MB,住院记录约1MB,病程记录每份约128 KB。面对如此庞杂的数据,选择合适的存储方式、存储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3.2 数据中心的数据增长

目前国家没有权威部门对医疗数据的增长量做出统计,不过根据2008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卫生服务调查结果,从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和门诊、住院的平均医疗数据,我们可以推算出数据的增长量。2008年居民每两周患病率高达18.9%,住院率为6.8%,人均住院天数为18 d,医院平均门诊费用是128.7元,药费比重占50.8%,检查治疗费占28%,住院平均费用4 874元,药费比重占42.3%[3]。从病人的医疗费用构成我们可以推算出,门诊病人平均3人做一次检查,1.5人做一次化验,一次门诊产生的数据量约为10 KB文本数据、5 MB影像资料,一次住院产生2 MB文本数据、30 MB影像资料。因此,对于一个面向300万人口的区域数据中心,1 a的数据增长量约为文本数据17 TB、影像资料70 TB。

3.3 数据存储策略的选择

通常,数据存储有2种基本策略,即集中式存储和分布式存储。

在集中式存储中,需要将各数据发生点的数据采集、上传、汇总,并统一向外界提供数据服务。其优点是数据集中存储不仅便于数据格式、结构、内容的管理和维护,而且能够提高数据处理性能和数据安全防护等级。其缺点有:(1)需要巨大的数据存储空间;(2)上传数据需要足够的网络带宽与传输安全措施;(3)数据上传与同步机制要能够保证各点的数据及时上传到中心数据库中,而且不会出现数据重复或遗漏;(4)中心数据库要有足够的安全技术和手段确保数据不会遭受损害与篡改;(5)由于中心数据库数据量增长较快,系统整体要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保证在数据快速增长的前提下,系统性能稳定可靠。

在分布式存储中,不需要一个集中式数据库来存储全局数据内容,而主要是通过数据索引技术将逻辑上分散的数据形成一个虚拟全局数据视图。所有全局数据操作都是基于“索引”机制来实现。其优点是数据分散存储,降低了中心数据库的存储容量需求,以及对网络带宽的需求。主要缺点有:(1)需要提供高效、可靠的索引实现机制;(2)基于系统性能考虑,需存在部分冗余信息;(3)对全局数据的处理性能受数据存储地管理策略的影响较大;(4)对网络实时连接的可靠性要求较高;(5)难以对数据实行统一管理和维护策略。

在区域协同医疗平台中,区域医疗数据中心起到区域内医疗数据共享目录索引、信息交换和统一访问入口的作用。整个区域内的医疗机构资源,如:床位情况、门诊挂号情况以及医疗活动信息登记在区域医疗数据中心。上下级医院之间的就诊者转诊时的数据交换通过区域医疗数据中心进行。

通过综合考虑,我们在区域协同医疗数据中心的设计中采取了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存储策略来实现共享医疗数据的管理。具体就是把索引信息(如交叉索引、归档文档索引等)与共享程度高(如就诊者全局标识、就诊记录等)的数据实行集中管理[4],以提高系统的响应性能和安全防护等级。而将各种具体医疗业务数据(如:病历、健康档案、医学影像、检查报告、检验结果等),遵从“谁产生、谁管理”原则,实行分散存储,以此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并且有利于数据的对口管理和维护使用。

4 数据中心的服务功能

区域医疗数据中心建设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区域内医疗信息的共享与交换,提供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居民健康档案查阅和社区医疗服务等功能;其次是进行医疗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为医疗和卫生管理一体化服务;最后是提供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实现医疗信息增值服务。

4.1 服务种类

根据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平台的业务流程和体系结构特征,区域医疗数据中心提供的服务种类主要包括就诊者注册服务、医疗机构注册服务、文档注册服务、访问服务、医疗文档浏览查询服务、双向转诊服务、医疗资源查询服务、协同检查检验、预约挂号以及医疗监管服务等。其关键服务是:

注册服务:提供医疗机构所生成的参与共享的就诊者信息、就诊记录、医疗文档的注册服务。

访问服务:为医疗机构提供就诊者信息的定位、提取和访问安全控制服务。

病历浏览服务:以Web方式为医疗机构和社区居民提供网上病历浏览服务,包括各类检查检验报告查询和医学影像浏览。

转诊服务:接受转诊信息上传,提供转诊信息下载服务。

医疗资源查询服务:以Web方式为卫生管理机关和社区居民提供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床位、挂号等医疗资源查询。

4.2 服务实现方法

在基于区域医疗数据中心的实现模式中(如图2所示),应用服务部署在区域医疗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与接收方通过“订阅—通知”等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处理同步。数据中心直接参与协同处理过程,对协同服务信息作转发处理,属于“一点对多点”的服务处理模式。

5 结论

区域协同医疗平台的建立、实施和运作是一种全新的公众医疗信息共享模式,区域协同医疗数据中心是实现区域协同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第一步,通过建立区域协同医疗数据中心这个卫生信息共享平台,使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数据和信息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达到降低公众医疗费用、进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华永良.区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35.

[2]余厚军,罗彦博.基于IHE XDS-I模型的影像数据中心系统结构设计与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0):32-35.

远程协同区域医疗 篇4

1 概述

1.1 现状分析

目前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浙江省县级二级医院, 医疗能力相对薄弱, 对医疗援助的依赖性较大, 由于生活环境适应、年龄、家庭因素、工作等原因, 作为合作医院的浙江医院大量专家不能到现场提供服务, 极大地制约了医疗资源援助的广泛性和实时性。

1.2 建设作用

远程医疗信息协同平台建成后, 其能够将浙江医院的医学资源和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紧密联系在一起, 只要恰当改善平湖医院医疗设备水平和基础医疗能力, 当地患者就能在远程会诊系统的帮助下享受浙江医院的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在医疗设备数字化后, 浙江医院的影像诊断专家可以在杭州对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患者进行诊断, 完全达到现场援助的效果。在改善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设备的同时, 可以有效地克服诊断人才缺乏的制约。通过浙江医院与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远程医疗平台信息协同平台的建设和推广, 突破浙江医院与省内各分院信息共享瓶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创建适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使浙江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型发展成一种面向跨地区、跨时间的新型服务模式。使各分院可以共享浙江医院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对提高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会有质的改进, 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3 建设内容

(1) 建立远程会诊平台, 连接浙江医院与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促进医院间的临床会诊, 解决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对部分疑难病症的诊断与治疗。 (2) 通过远程会诊平台, 建立远程影像会诊系统, 浙江医院的影像诊断专家可以在总院对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患者进行放射、超声等诊断, 可以有效地克服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人才缺乏的制约。 (3) 借助远程医疗平台, 浙江医院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相关专业的课程与培训, 帮助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师提高相关医疗业务水平。 (4) 通过远程医疗平台, 实现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提供即时信息。 (5) 通过远程医疗信息协同平台, 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 诊疗信息互联互通。

2 平台的实施方案

2.1 基本情况

浙江医院的合作医院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即浙江医院平湖分院) 为国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虽有独立的HIS、PACS、EMR、LIS等业务系统, 但已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 正在进行升级改造。浙江医院总院与平湖分院目前没有专线互联, 医院之间的网络是完全独立运行的。目前, 浙江医院院网络已经接入到省卫生专网, 平湖分院网络已接入到平湖卫生专网, 可以通过嘉兴市卫生专网访问省卫生平台网络 (图1) 。

2.2 实施远程医疗平台的必要条件与优势

实施远程医疗平台必须拥有一定的条件, 我们在研究与实施中发现, 之前的远程医疗共享平台在研发和建设中存在技术上的高投入和基础上的高要求等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很多地方医院在积极推动信息化进程的过程中陷入投资回报分析的泥沼中, 难以前进。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通过积极调研, 充分沟通, 精妙设计, 在确保信息化建设保质保量的前提下, 设计出更加符合当地特色, 更加易于升级与掌握的远程医疗共享平台。我们的优势包括: (1) 实现医院之间网络互访, 医院不需要另租赁专线, 无须资金投入; (2) 依托省卫生专网实现访问, 网络稳定性有很大提高; (3) 依托省卫生专网实现访问, 网络安全性有一定保障; (4) 依托省卫生专网实现访问, 改变原有医院远程医疗联网模式, 不受第三方约束; (5) 患者无须支付费用给第三方; (6) 医院之间信息共享的需求在网络上可满足。

2.3 网络部署

(1) 总院通过租赁电信专线直接连接到省卫生平台网络, 平湖分院直接连接到平湖市卫生网, 通过省卫生网实现二院之间的网络互连; (2) 总院出口部署安全防火墙设备, 提供安全防护和NAT (IP地址转换) 功能, 总院内部IP地址需要转换后才能访问省平台的资源; (3) 平湖分院同样部署防火墙, 模式与总院一致; (4) 总院与平湖分院基本可以实现网络互访, 通过IP地址转换就能实现。

3 应用系统的构建

3.1 远程会诊

患者可以在平湖分院接受浙江医院专家的远程会诊, 从而减少了转移患者的时间和成本。由平湖分院的患者和主管医师共同提出申请, 浙江医院资深专家提供诊断治疗建议。可采用远程桌面、远程视频等访问方式。

3.2 远程影像诊断

远程影像诊断是现代医学新模式, 有利于缩小上下级医院之间因为硬件上的不足造成的医疗条件差别。医院在开发系统初期就将远程影像诊断模块的开发作为优先考虑的环节, 此举不但可以促进优质卫生资源共享, 提高医疗质量, 也大大地降低了医疗费用。患者可以利用远程会诊平台的影像诊断系统, 将平湖分院放射科疑难病例通过远程方式接入浙江医院, 进行远程会诊 (图2) 。

3.3 远程培训、远程教学、会议

远程交流是一种高效、便捷、实时互动的教学形式。使用者只需要登录平台便可快速实时地观看培训老师的视频、声音、讲义, 把课堂搬到云端。经测试, 我们的系统安全稳定、视频清晰流畅, 可以给培训学员带来高品质的沟通体验, 同时还具有大容量的并发性, 可同时支持多方在线沟通。而浙江医院则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相关专业的课程与培训, 帮助平湖医院医师提高相关医疗业务水平。通过远程医疗平台, 实现全方位信息共享。

3.4 远程病理

病理图像远程会诊系统, 该系统由全自动数字切片扫描设备和数字病理远程平台两部分组成。打破了传统显微镜概念的局限性, 可以实现将玻璃切片扫描成全息的数字病理切片, 在远程计算机实现切片图像的放大、缩小、分析、诊断等功能, 不仅克服了地域障碍, 减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时间上的延误, 还可以扩大同行之间的交流, 促进平湖分院医师的医学再教育。

4 远程会诊平台的优势

4.1 为医院和患者提供了便利

由于远程信息协同平台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 使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家的医疗服务, 因此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和欢迎。远程信息协同平台开展使医疗相对落后地区享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为患者节约了看病时间和往返的费用, 也可以赢得宝贵的就诊时间。通过优化医学资源配置, 实现医学信息资源共享, 构筑远程医学平台, 最终实现实时医疗保障体系, 一点对多点, 甚至多点对多点的医患互动的会诊模式, 为传统的医疗和保健发展添加了新的思路。

4.2 共享各级的医疗资源

远程信息协同平台使得医疗资源和信息可以互联互通, 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 促进区域远程信息交互发展, 远程医学信息共享, 使医疗资源充分利用, 降低了基层的误诊率。同时, 远程医学教育培训, 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了医疗技术方面的支持, 共享患者的病历、检查、检验资料, 有效地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3 有利于基层医院的发展

省卫计委开展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目标就是解决看病难, 看病贵的老大难问题。践行向基层延伸的工作思路, 以提高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指导思想, 积极向基层医院开展远程信息协同, 使地区差异最大程度的最小化。并且通过远程信息协同平台进行医疗、科研的探讨及疑难病例讨论, 使更多的医师从中获益, 促进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

4.4 为开展远程教育提供便利

远程信息协同平台为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学教育活动提供了基础。不断坚持“以实际需要为导向”, 围绕基层医院卫生工作的重点和特点, 根据其实际状况和需要, 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医学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远程信息沟通平台的灵活方便, 充分发挥上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优势, 积极发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和网络继续医学教育, 使更多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能够就近、快速、高效、方便地参加到学习中来。

随着云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远程医疗已经攻克了很多技术上的难题。但是如何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应用符合中国不同级别医院需要的远程平台则成了下一个重大议题。我们利用浙江省卫生信息专网, 凭借自身的网络信息技术力量, 开拓出一条高效率、低成本、适合实际情况的远程医疗信息协同平台, 为加强各级医院之间的联系, 提高医疗质量,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远程医疗的未来发展前景是非常可喜的, 也必将成为医疗信息化重大突破, 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摘要:远程医疗会诊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国家卫计委对于提高中心医院对基层医院传帮带要求的不断提高, 如何加强上级与分院之间高质量的交流互动已成为各家大医院不断努力与寻找的工作焦点。浙江省浙江医院利用浙江省卫生信息专网, 凭借自身雄厚的网络信息技术力量, 开拓出一条高效率、低成本、适合中小医院实际情况的远程医疗信息协同平台, 为加强各级医院之间的联系、提高医疗质量、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远程医疗,信息协同,卫生专网

参考文献

[1]蔡佳慧, 田国栋, 张涛, 等.我国远程医疗法律与政策保障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1, 8 (4) :28-31.

[2]曹艳林, 郑雪倩, 王将军, 等.远程医疗给医疗服务方式带来变革与挑战[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4, 28 (4) :293-295.

[3]周丽君, 张丽萍, 于京杰, 等.远程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14, 35 (8) :119-121.

[4]石晓敬.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3, 22 (9) :20-23.

远程协同区域医疗 篇5

近年来,中国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探索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途径。如: 1) 调整医疗卫生投入的规模和流向,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2) 积极鼓励与引导社会资本办医,以期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提供多层次的医疗服务,缓解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3) 在医疗保障建设方面,政府部门全面推进了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医保报销水平。但是医疗资源投入因受地域限制难以在短期内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 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未能很好地实现分级诊疗作用; 政策上至今也并未完全放开私人资本进入,而且私营资本具有逐利特性而不能完全解决医疗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问题。总之,上述改革途径在长期中将发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作用,但在短期内作用有限。

医疗卫生信息化具有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巨大潜力。一方面,医疗信息化 可提高医 疗服务效 率,降低医疗 服务成本[1~3],并通过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而降低 医院的运 行成本[4]; 医疗信息化 还可加强 药物检测 以判定药 物的安全性[5~6]。另一方面,通过医疗卫生信息化整合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实现医疗机构之间资源共享,从而弥补基层医疗机构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7]。Dorsey et al. ( 2010)[8]利用临床随机试验,发现远程医疗系统在急性病抢救中具有积极作用。顾建文等( 2008)[9]发现在汶川地震重症伤员救治中利用卫星通信网络进行远程会 诊有效提 高了抢救 成功率。叶辉 和方序( 2009)[10]通过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调查发现远程门诊平均节省诊疗费10% 以上。

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新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起步较国外发达国家晚,相关研究文献较为缺乏。王淑等( 2009)[11]为构建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提供了理论参考。曾宇平等( 2009)[12]分析了如何依托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双向转诊系统。本研究以四川省汶川县的区域协同医疗模式为例,通过构建双重差分(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DID) 模型估计区域协同医疗对居民就医选择的净效应。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 1 汶川县区域协同医疗模式简介

2008年的“5·12”大地震对汶川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部分。该系统在让单个医院实现内部高度医疗信息化的同时,将省医院、汶川县人民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通过医疗网络相互连接。各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此网络进行电子病历共享、远程会诊和移动医疗等,实现汶川县域内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的协同化和一体化,从而提高县域整体的医疗水平。

1. 2 数据介绍

为了对汶川区域协同医疗系统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受托于2010年11月( 系统实施前)和2011年7月( 系统实施后) 进行了调研。问卷的发放和采集地点选取了汶川县人民医院和11个乡镇卫生院,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两次调研中分别收回665、745份就诊患者问卷。删除重要信息缺失样本后,最终共有868个样本用于本研究。

1. 3 计量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本研究借鉴“自然实验”( natural experiment) 的方法,采用双重差分(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DID) 模型进行估计。利用DID模型的基本思想是: 2010年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尚未在汶川县域医疗机构使用,至2011年,部分地区开始使用这套系统,而部分地区仍未使用,从而将汶川县域分为医疗信息系统覆盖和未覆盖地区,系统覆盖地区的居民将受到该系统影响,而系统未覆盖地区的居民受到的影响甚小可忽略不计。将系统覆盖地区的居民定义为干预组人群,系统未覆盖地区的居民则划分为控制组人群,进而分析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实施前后干预组和控制组人群的就医选择差别。基于双重差分得到的估计有效控制了其他共时性政策的影响以及干预组和控制组的事前差异,进而识别出医疗信息系统对居民就医选择的净影响。

因变量为首选某种就医方式的二元离散变量,需要采用线性概率模型,本研究采用Probit离散选择模型,并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估计。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模型( 1) 和模型( 2) 中LigD isC hoitj、SerD is Choitj分别指代居民i在t期患轻病和较重病时首选第j种就医方式的二元变量。在轻病模型( 1) 中,j分别指汶川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县内其他县级医院、诊所和自我医疗。在较重病模型( 2)中,j分别指汶川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县级以上医院和他县( 市) 医院。Treatmenti指居民i是否为干预组的二元变量,是为1,不是为0。Yeart表示时期的二元变量,数据样本来自2011年时,取值为1,2010年则取值为0。Treatmenti与Yeart的交叉项的系数。是本研究重点关注的系数,代表区域协同医疗系统带来的净效应,在模型( 1) 和( 2) 中分别指区域协同医疗系统实施对居民轻病、较重病首选第j种就医方式的净影响。若系数大于0且显著,说明区域协同医疗系统的实施显著增加了居民患轻病或较重病时首选第j种就医方式的可能性,反之亦然; 不显著,说明该系统对居民患轻病或较重病时是否首选第j种就医方式没有显著影响。Zit指其他影响居民就医选择行为的因素向量集,包括居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就业状况、家离汶川县人民医院的距离以及家庭年收入水平。εitj为随机扰动项,假设其服从正态分布。

2 实证结果

2. 1 描述性统计结果

本研究数据共有868个样本,其中2010年控制组、干预组中的样本量分别为145和274个,2011年控制组、干预组的样本量分别为156和293个。表1提供了本研究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轻病首选就医方式的样本分布看出,过半的样本人群( 59% ) 将乡镇卫生院作为轻病首选就医方式,其次是县人民医院和诊所,分别为13% 和12% ,10% 的样本人群选择自我医疗,此外,选择县内其他县级医院、县级以上医院以及他县( 市) 医院的人群比例分别为7% 、0. 2% 和2% 。反映出汶川县域居民在患轻病时更倾向于留在县内,乡镇卫生院和县人民医院是其主要的就医选择,仍有一定比例的居民选择自我医疗。

较重病首选就医方式的样本分布显示,样本人群的首选就医方式较为集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县人民医院、他县( 市) 医院和县级以上医院,分别占43% 、29% 和21% ,而选择乡镇卫生院、县内其他县级医院的人群比例较低,分别为4% 和3% 。说明汶川县域居民在患较重病时更倾向于选择医疗水平相对较高的医疗机构就医,其中医疗质量有保证、且地理位置相对方便的县人民医院成为了其最主要的就医选择。

2. 2 区域协同医疗模式对居民轻病就医选择的影响

表2报告了居民轻病首选就医方式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区域协同医疗系统的实施对居民轻病就医流向的净效应集中体现于交叉项“2011年* 干预组”( Treatmenti* Yeart) 。结果显示,该系统的实施使居民在患轻病时选择乡镇卫生院就诊的可能性增加了18. 4% ,而选择县内其他县级医院和诊所的可能性分别降低了5. 1和20. 5% 。说明该系统的实施使居民在患轻病时首选乡镇卫生院的倾向明显增加,同时使其选择县内其他县级医院或诊所就诊的可能性显著降低。此外,发现区域协同医疗的推出对居民自我医疗的可能性没有显著影响,说明区域协同医疗仅影响了居民在就医过程中对就医单位的选择,而不能明显影响他们是否选择就医的决策。

注: 括号中报告的是经过 White( 1980) 异方差处理的稳健标准差。* 、**、***分别代表在 10% 、5% 、1% 的水平上显著。表 3 类同。

2. 3 区域协同医疗模式对居民较重病就医选择的影响

居民较重病就医方式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汇总于表3。同样,交叉项“2011年* 干预组”( Treatmenti* Yeart) 反映了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对居民较重病就医选择的净效应。从交叉项系数看出,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的实施使居民在患较重病时选择县级以上医院的可能性降低了18. 3% ,而选择汶川县人民医院的可能性增加了33. 4% 。同时,居民较重病选择乡镇卫生院和他县( 市) 医院的可能性也减小。上述结果反映出,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的实施对较重病患者的就医选择也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使较重病患者选择医疗水平相对较高但就医过程麻烦且医疗费用相对较高的县级以上医院的倾向明显下降,而更加愿意留在汶川县人民医院进行诊治,实现了“较重病源向县医院集中”的就医流向。

3 基本结论

医疗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导致病源流向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四川省汶川县为研究对象,采用DID的研究方法评估了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化对居民就医选择行为的净影响。发现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化在促进居民合理就医选择上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使轻病患者更倾向于乡镇卫生院就诊,减弱了其对非正规医疗的需求,充分发挥了乡镇卫生院在诊疗常见病、多发病中的功能; 同时,提高了较重病患者选择县人民医院就诊的可能性,减弱其涌入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的动机。

上一篇:食用药用铝合金下一篇:现场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