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实验

2024-05-14

协同实验(共8篇)

协同实验 篇1

随着我国纺织印染工业的迅速发展,印染废水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其所加工的纤维原料、产品的品种、加工工艺和加工方式不同,废水的组成和性质变化很大,组分差异明显,有机物含量高,并且大多是芳烃和杂环化合物,其中带有有色基团(如-N=N-,-N=O)以及极性基团(如-SO3Na,-OH,-NH2),还混有酚类、苯胺、碱等。废水粘性大,水温和水量变化大,废水的化学需氧量较高且变化大,而生物需氧量(BOD)相对较小,可生化性差[1]。目前普遍采用多种处理方法联合的多级处理工艺。预处理方法主要为化学法、物理法、电化学法等,但这些方法通常存在着处理费用高、工艺复杂、过程不易控制等缺点[2]。

内电解技术作为一种简单易行、低廉有效的废水处理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特别是印染废水的处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目前该领域中研究的热点之一[3]。

臭氧能将不饱和发色基团的化学键打开,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物质达到脱色目的,臭氧发生器简单紧凑,占地少,易实现自动化控制,而且臭氧氧化过程不产生污泥和二次污染[4]。但臭氧氧化法处理成本高,因此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单独的臭氧氧化方法一般用于给水处理或深度处理,其并不是理想的工业废水处理方法。因此臭氧技术与其它技术协同应运而生,臭氧协同内电解便是其中之一[5]。臭氧协同内电解的文章少有报道,更没有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报道。本文结合臭氧氧化和内电解处理的优势,采用臭氧协同内电解对实际印染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两者的协同,并对协同作用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大大提高处理效率,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及药品

实验的印染废水采自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该公司处理排放水的水质基本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但距离回用的标准(车间用水标准)差距较大。主要是COD值及色度依然过高;处理过程未涉及无机盐的去除,因而排放水无机盐特别是硫酸钠含量很高。

实验所用仪器及药品如下:

所用仪器:臭氧发生器、分析天平、精密酸度仪、玻璃仪器烘干器、COD恒温加热器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所用药品: 重铬酸钾、硫酸银、硫酸汞、硫酸亚铁胺、1,10-邻菲罗啉、浓硫酸、氢氧化钠、铁屑和活性炭。

1.2 实验方法

取500mL印染废水于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碳,同时通入臭氧。反应一段时间后,取样静置,取反应液过滤,滤液为样品。测定样品的吸光度A,COD值。实验过程中分别改变铁碳比,铁碳投加量,臭氧量,溶液pH及反应时间等因素进行试验,测定样品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

(1)COD去除率的测定

COD去除率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法,见GB11914-89,测试水样的COD。

(2)脱色率的测定

由于其浓度与吸光度成正比关系,故由其吸光度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出染料的降解情况。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一处理法与协同作用时处理效果对比

取实际印染废水500mL,废水中主要有活性染料、靛蓝类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原液COD为747.63mg/L,吸光度为10.4224。加入100g铁碳,铁碳比为1:1,同时通入氧气进气量为300L/h的臭氧,反应1h,取样静置,取反应液过滤,对处理后水样进行吸光度和COD的测定。

由表1知,内电解对废水处理脱色率和COD都有一定效果,其原因是在反应中,铁碳构成了完整的回路,在它的表面上,电流在成千上万个细小的微电池内流动。铁粉作为阳极被腐蚀。电极反应产物具有高的化学活性,其中新生原子态的[H]和新生态的Fe2+能与废水中的许多组分发生氧化还原作用,破坏有机高分子的发色或助色基团,使之失去发色能力;使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使难降解的物质转变成易降解的物质。新生态的Fe2+和Fe3+是良好的絮凝剂,能进一步吸附废水中的污染物以降低其表面能,最终聚结成较大的絮体而沉淀。

臭氧的处理效果要优于内电解。臭氧氧化法是利用臭氧的水溶液能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羟基自由基[HO·]和单原子氧[O]等活性粒子的性质处理难降解废水。对于不饱和脂肪烃和芳香烃类化合物通常利用具有偶极性的臭氧在有机分子的双键位置发生环加成作用,使有机物降解;对于具有电子给予基团如羟基和氨基类的化合物生成羟基和过氧化氢类的自由基,使之氧化降解;其次,臭氧还能进攻具有最低键能的键使其断裂,也是降低废水色度的一种有效技术。

臭氧协同内电解处理时,印染废水的脱色率达到了99.9%,COD去除率达到69.01%。其原因是由于内电解过程产生了大量的Fe2+、Fe3+与臭氧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HO·]和[O]组成了另外一种优良的废水处理试剂——Fenton试剂,发生Fenton氧化促使其氧化强度增强,而且臭氧也能够促进二价铁离子的絮凝作用。

2.2 铁碳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取印染废水500mL,分别加入质量比值为3:1,2:1,1:1,1:2,1:3的铁碳。保持铁碳总质量为100g不变。同时通入氧气进气量为300L/h的臭氧,反应 1h后,取反应液过滤,对处理后水样进行吸光度和COD的测定。

由图1,Fe/C为1:3时,COD去除率达78.98%,随着Fe/C的提高, COD去除率增大,Fe/C为1:2时,COD去除率最大,高达80.91%。Fe/C继续增大,COD去除率降低。

Fe/C太小,炭含量过多,更多地表现为炭吸附,反而抑制了原电池反应。炭太多形成的原电池数目少,产生的Fe2+少,使得与溶液中臭氧氧化过程产生的H2O2形成的Fenton试剂减少,协同处理的作用下降。Fe/C太大,铁屑量过多,过多的铁屑一方面阻止了铁屑和活性炭的充分混合,另一方面,铁屑表面有机物(带负电荷)附着和较强的絮凝作用使得铁屑表面的钝化现象较严重,电化学作用减弱,同样不利于废水中物质的降解。

2.3 铁碳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取印染废水500mL,分别加入铁碳质量为30g,50g,100g,150g,200g的铁碳,质量比值均为1:2,同时通入氧气进气量为300L/h的臭氧,反应 1h后,取反应液过滤,对处理后水样进行吸光度和COD的测定。

由图2可知,铁碳量为30g时, COD、色度去除率低。随着铁碳用量的增加, COD、色度去除率相应增加。铁碳量增多,反应体系中原电池量增多,处理效果增强。当铁碳量为100g时, COD和色度去除率均达最大值80.91%和99.04%。当铁碳量超过100g时,其COD,色度去除率逐渐下降。这主要因为铁碳量过多,不能充分混合,限制了原电池的数目,且使得溶液与臭氧的接触受到反应体系的限制,铁碳及臭氧利用不充分。

2.4 进气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取印染废水500mL,调节氧气进气量分别为100L/h,200L/h,300L/h,400L/h,500L/h(因为臭氧是由氧气进入臭氧发生器后产生,故臭氧量用氧气流量表示),同时加入100g,质量比为1:2的铁碳,反应 1h后,取反应液过滤,对处理后水样进行吸光度和COD的测定。

如图3,氧气进气量为100L/h时,COD的去除率只有59.63%。随着氧气量的不断加大,COD的去除率不断加大,到300L/h时,COD的去除率达到最大,高达80.91%。继续加大进气量,COD的去除率降低。

气体流量小时,产生的臭氧产量低,臭氧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HO·]和[O]少,与内电解过程产生了的Fe2+、Fe3+组成的Fenton试剂量少,COD的去除率低。气体流量逐渐变大,臭氧产生量增多,同时进气量增加,气体鼓动作用增强,促进铁碳之间的接触,即促进内电解作用,COD的去除率不断增大。当通气量达到300L/h,COD的去除率最大。进气量超过300L/h时,气体流量大,由于速度太快,致使臭氧还来不及与废水反应就逸出反应器,同时在一定温度下,臭氧的溶解度是一定的,当水中的臭氧浓度未达到其溶解度时,其反应的效率逐渐增大,但是当达到臭氧的溶解度后过多的臭氧并没有被充分利用,使得其处理效率增加不明显;而且气体的鼓动太大,使得铁碳间的接触不充分,影响内电解作用,COD的去除率下降。

2.5 废水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取印染废水500mL,用稀H2SO4和稀NaOH溶液调节废水pH分别为3,5,7,8.6(废水原pH),11。铁碳量100g,铁碳比1:2,同时通入进气量为300L/h的臭氧, 反应 1h后,取反应液过滤,对处理后水样进行吸光度和COD的测定,

从图4可以看出,pH值较低时,COD及色度去除率均较高。pH值是影响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铁碳内电解在酸性有氧状态下,电极电位差最高,反应的活化能最高,反应的程度最高。这是因为氢在酸性介质中的标准电极电位比在中性介质中的高,所以内电解过程若在偏酸性条件下进行,可加大微电池的电位差,促使电极反应的进行,加速了铁的溶解,从而使氧化还原、电附聚、絮凝、吸附等作用充分进行,提高了处理效果。同时低pH值环境还有利于生成氧化能力很强的羟基自由基(·OH),而在高pH值环境下H2O2容易分解成氧化能力较弱的HO2·,不利于Fenton反应的进行。臭氧在低pH时,以分子形式直接反应占优势。两者协同时,pH值较低时处理效果最好。取最佳pH为3。

2.6 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取印染废水500mL,调节废水pH为3,加入铁碳量100g,铁碳比1:2的铁碳,同时通入进气量为300L/h的臭氧,分别反应30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后,取反应液过滤,对处理后水样进行吸光度和COD的测定。

如图5,随着反应时间的加长,COD的去除率不断增大,但是90min后的增加幅度不大,因为铁碳量一定,形成原电池量一定,随着内电解的进行,原电池量减少,而臭氧量不变,因此协同作用变弱。综合考虑,取反应时间为90min。

3 结 论

本课题研究了臭氧协同内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技术,其主要结论归纳如下:

(1)臭氧协同内电解法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明显高于两者单独处理的效果,COD去除率分别比单独作用高16.39%和37.91%。

(2)当废水pH为3,铁碳比为1:2,铁碳量为100g,氧气进气量为300L/h的臭氧,处理时间为90min时处理效果最佳。色度去除率达到98.25%,COD去除率达到88.10%,废水颜色由绿色变为无色。

摘要:选用实际印染废水为处理对象,探讨了臭氧协同内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效应,然后探讨了协同作用下铁碳比、铁碳量、进气量、溶液pH值、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臭氧协同内电解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比内电解单独作用,臭氧单独作用时的效果好。实验结果显示,染料废水初始pH=3,铁碳比为1:2,铁碳量为100g,进气量为300L/h,反应时间为90min时处理效果最佳,脱色率达到98.25%以上,COD去除率达88.10%。

关键词:臭氧,内电解,协同效应,印染废水

参考文献

[1]戴日成,张统郭.印染废水水质特征及处理技术综述[J].给水排水,2000,26(10):15-19.

[2]童玲,毕学军,唐国斌,等.催化内电解法处理染料生产废水对比实验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26(1):70-73.

[3]谢林花,徐苏霞,陈小强.微电解法处理印染废水的实验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7,6(73):73-75.

[4]李静,刘国荣.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污染防治技术,2007,20(6):105-107.

[5]李婷,万新南.臭氧氧化法及其联合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13(11):19-21.

协同实验 篇2

从2011年中国移动正式提出四网协同运营以来,已经经历了一年多的运营时间。德瑞通过长期跟踪四网协同的执行效果,发现:四网协同虽然在认识上已经引起了集团、省公司、地市公司的高度重视,但是依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德瑞首席顾问宋永军认为:四网协同目前在存在四大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加以解决。

首先:四网协同的业务层认识薄弱导致四网承载的业务定位不清晰,也缺乏有效的业务导引机制推动业务在四张网络的承载。以移动互联网业务为例,有些是轻流量业务(流量速度要求低,流量带宽要求低的“双低业务”),有些是重流量业务,但是究竟哪些业务承载在TD/EDGE/WLAN/LTE网络不清晰,也缺乏从资费套餐制定、终端补贴优惠等方式的有效引导机制。

其次,四网协同的物理层不清晰导致四网协同技术实现难度大。四网协同到底要协同什么,以什么方式协同、如何确保协同没有非常清晰的策略。使得四网协同停留在理念层而缺乏实质的行动。打个不恰当比喻。就好比国庆堵车现象的产生,主干高速堵了,如何分流,从哪个道路分流,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价格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运营商下一步需要理顺四张网的机制,明确协同四张网发展的系统平台,聚合客户的数据信息才能有效做到区隔。因为,所谓协同就是要有同有协,协同是差异化基础上的统一运营,这个需要重点加以明确。

再次,四网协同缺乏有效的组织运营机制保障,同时也受到网络覆盖本身、客户投诉等多种因素制约。目前运营商在组织层面,没有统一的机构来协同和调动资源。网络部做网络层的协同,市场部做市场业务的协同,但是真正从客户需求出发,推动市场网络一体化联动协同的机制(比如分工界面,考核体系)尚显薄弱,这就使得四网协同战略在组织上缺乏推动力和执行力。

协同实验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骨肉瘤OS732细胞株购自北京积水潭医院;胰蛋白酶、MTT及Rnase A均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RPMI-1640干粉及TRIzoI购自美国Gibco公司;盐酸依托泊苷注射液购自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艾迪注射液由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主要成分为人参、黄芪、刺五加和斑蝥;Fas多克隆抗体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有限公司。酶标仪(Bio-Rad公司),FACScan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LH50A型倒置相差显微镜(OLYMPUS),荧光显微镜(NIKON公司)。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及分组给药方法

OS732细胞株置于含1 0%小牛血清的RP-MI1 640培养液中,在37℃、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进入对数生长期后,以5×105/mL浓度接种于培养板,培养24h,待细胞贴壁后给药。在早期预实验中选用不同浓度梯度,以能产生显著细胞抑制作用且浓度不致过高为较理想的研究浓度,最后确定出本研究的药物研究梯度。本研究分为单用艾迪组,单用依托泊苷组及艾迪与依托泊苷联用组,按照预实验确定下来的梯度浓度给药,以便更直观的观察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后产生的量效关系。

1.2.2 MTT法检测肿瘤细胞抑制率

将5×105/mL细胞接种于96孔板,每孔200μL,贴壁后加入不同浓度药物或对照PBS的细胞培养基,每孔100μL,每种浓度平行4孔,培养24 h后,加入5 mg/mL的MTT 20μL,37℃孵育4h,弃上清加150μL DMSO溶解,540 nm测定吸光度。细胞抑制率(%)=(1-实验组A值/对照组A值)×100%。

1.2.3 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细胞所占比例

将细胞加入70%冷乙醇固定48 h。离心弃上清后,加10g/L Rnase 200μL,37℃水浴30 min后,洗去RNase,100μL PI染液4℃避光染色1 h。FACScan流式细胞仪测定荧光强度,激发光波长为488 nm,CellQuest分析软件测定细胞凋亡率。

1.2.4 肿瘤细胞凋亡形态学观察

先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及贴壁情况。另取盖玻片置入六孔板内,待细胞凋亡后,固定10 min,加入0.5 mL Hoechst 33 258染色液,染5 min后,将盖玻片盖在滴有抗荧光淬灭封片液的载玻片上,荧光显微镜下照片。

1.2.5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Fas表达

调解细胞浓度为2×105/mL后,置入6孔培养板,每孔内放入一片已作预处理的盖玻片,培养24 h后弃上清液,加入不同浓度的艾迪注射液继续培养24 h,并设空白对照。再取出盖玻片,以4℃丙酮固定10 min。使用SP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OS732细胞的Fas表达,Fas—抗工作浓度为1:100。用PBS代替一抗平行操作染色作阴性对照,整个染色过程按说明书进行。以胞浆呈棕黄色染色为阳性,利用Meta Morph全自动真彩色图像分析仪进行显微图像分析,在显微镜下选取5个高倍视野,测定阳性反应物的平均灰度值(average gray value,即阳性反应物的反应强度),灰度值越小染色越深,表明Fas表达越强,即灰度值与Fas表达成反比,以此来定量分析Fas表达。

1.2.6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不同组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应用Windows 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

2 结果

2.1 艾迪对骨肉瘤OS-732细胞的抑制作用

艾迪可抑制OS-732细胞增殖,并呈浓度依赖性。除25μl/mL组与125μl/mL组比较抑制率无明显改变外,其余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可见艾迪浓度增加到25μl/mL以后,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已不再明显提升,流式细胞仪分析凋亡细胞比率显示艾迪浓度达到25μl/mL以后,凋亡率也不再明显提升,表明对OS732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凋亡实现的。(图1)

2.2 依托泊苷对骨肉瘤OS-732细胞的抑制作用

依托泊苷对OS-732细胞的抑制率及诱导凋亡率增殖,均具有浓度依赖性,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依托泊苷对OS732细胞也有显著的诱导凋亡和杀伤作用(P<0.01)。(图2)

2.3 低浓度依托泊苷(1μg/mL)与不同浓度艾迪联用对OS-732细胞的抑制作用

1μg/mL依托泊苷与艾迪联用时,随艾迪浓度增加,对OS-732细胞的抑制率及凋亡率均明显提升,各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达到25μl/mL以后,再增加艾迪浓度,其对OS-732细胞的杀伤作用及诱导凋亡作用均无明显提升(图3)。

2.4 低浓度依托泊苷(1μg/ml)与艾迪联用对OS-732细胞凋亡的形态改变

相差显微镜下见单用1 ug/mL依托泊苷时仅部分细胞变小,变圆(图4A);将1 ug/mL依托泊苷与25μl/mL艾迪合用时,可见染色质及细胞质浓缩,大量细胞脱落而悬浮于培养液中(图4B)。荧光显微镜下见单用1 ug/mL依托泊苷时以淡染的正常细胞为主,可见少部分细胞内有发亮荧光(图4C);将1ug/mL依托泊苷与25μl/mL艾迪合用时可见大量细胞内浓集、发亮的荧光显色,表明有大量凋亡细胞存在(图4D)。

2.5 低浓度依托泊苷(1μg/mL)与艾迪联用对OS-732细胞Fas表达的影响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发现,单用1 ug/mL依托泊苷时见胞浆内有少量棕黄色染色(图5A),在将1ug/mL依托泊苷与25μl/mL艾迪合用时可见胞浆内大量棕黄染色颗粒的存在,(图5B)表明合用明显提升了Fas的表达。利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将染色强度转化为平均灰度值,根据灰度值与Fas表达成反比的原理,定量分析出合用时的Fas表达的提升程度(图6)。

图4A:单用1ug/mL依托泊苷时的细胞形态改变×400;图4B:1 ug/mL依托泊苷与25μl/ml艾迪合用时的细胞形态改×400;图4C:单用1 ug/mL依托泊苷时的细胞荧光显色×400;图4D:1 ug/mL依托泊苷与25μl/mL艾迪合用时的细胞荧光显色×400

图5A:单用1 ug/mL依托泊苷时,OS732细胞的Fas染色×400;图5B:1 ug/mL依托泊苷与25μL/艾迪合用时OS732细胞的Fas染色×400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骨肉瘤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广泛临床应用,骨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术后五年存活率都有了显著提升,但长期应用依托泊苷、顺铂等化疗药后,常导致人体的化疗耐受性和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2,3,4,5]。如何克服肿瘤患者的化疗耐受和降低化疗药对病人的毒副作用一直是肿瘤研究的热点问题。艾迪注射液是由人参、刺五加、黄芪和斑蝥组成抗癌中药,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血液等系统肿瘤的治疗。但目前对其抗癌机制研究甚少,特别是对骨肉瘤等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还未能见到临床应用的报道。OS732骨肉瘤细胞株建系于国人的骨肉瘤组织,具有遗传性能稳定,成骨表达明显,更加贴近于国人的生理条件的优点,对其进行的体外药敏试验也就对艾迪的临床应用更具指导价值。

该研究发现,艾迪对OS-732细胞有杀伤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两个方面,并呈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但当艾迪浓度增加到25μl/mL以上时,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及凋亡率均不再明显提升,而此时抑制率尚未达到50%(图1),可见其抗肿瘤效果尚不能完全取代常规化疗药。同时,我们发现依托泊苷对骨肉瘤细胞的抑制和诱导凋亡也具有浓度依赖性(图2)。值得注意的是1μg/mL依托泊苷与不同浓度艾迪联用时,随着艾迪浓度的增加,其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提升(图3),此结果表明艾迪对依托泊苷是一种很理想的化疗增敏剂。

多数中药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增强患者免疫力来实现的,如具有诱导机体产生白介素、干扰素、肿癌坏死因子及增强LAK细胞、NK细胞活性等免疫调节作用[6]。但临床证实,艾迪还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由于艾迪所含四种成分都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7,8,9,10],学者们由此推断艾迪的抗肿瘤作用,也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该研究不仅从细胞结构改变上证实了上述推论,还同时发现这种诱导作用与Fas系统的调节密切相关。Fas是一种跨膜蛋白,可在多种组织中表达,当Fas配体与细胞表面的Fas蛋白结合后,可将凋亡信号传至细胞内,并诱发Fas所在细胞凋亡。由于许多肿瘤细胞的Fas表达减低,使表达FasL的T细胞难以杀伤它。许多抗肿瘤药就是通过恢复肿瘤细胞的Fas表达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实现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11,12,13,14]。SONG等认为[15],Fas基因表达水平与化疗敏感性有关,该研究发现艾迪与依托泊苷联用时的OS732细胞的Fas表达比单用依托泊苷时明显升高(P<0.01)(图6),提示艾迪与依托泊苷的协同增效作用可能与上调OS732细胞的Fas表达有关。

实际上细胞凋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病理过程,调控Fas表达来活化凋亡传导通路从而诱发肿瘤细胞凋亡可能只是其凋亡调控网络中一个较为重要部分,有关艾迪协同依托泊苷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确切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实验表明,艾迪对骨肉瘤细胞也有一定程度的杀伤作用,虽然在化疗期单独使用对骨肉瘤治疗尚有一定局限性,但作为一种化疗增敏剂与依托泊苷联用治疗骨肉瘤则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化疗方案,如何将艾迪应用于临床骨肉瘤的治疗是其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此领域的研究必将为骨肉瘤的化疗方案选择提供新的思路。

摘要:目的 研究中药制剂艾迪对骨肉瘤化疗的增效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将艾迪与依托泊苷单独及联合应用于骨肉瘤OS732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凋亡细胞所占比例,倒置相差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凋亡细胞形态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析凋亡相关蛋白Fas表达。结果 艾迪与依托泊苷对骨肉瘤细胞都有剂量依赖性杀伤作用,艾迪浓度达到25μl/mL时,细胞抑制率为38.47%,再增加艾迪浓度抑制率不再明显改变,但如与1μg/mL依托泊苷合用将使细胞抑制率进一步提升为51.62%(P<0.01)。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及凋亡率测定也显示,艾迪与依托泊苷联用可诱导更多骨肉瘤细胞凋亡,且联用时骨肉瘤Fas表达明显提升(P<0.01)。结论 艾迪与小剂量依托泊苷合用与单用依托泊苷相比可更高效杀伤骨肉瘤细胞,此作用与上调Fas表达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有关。

协同商务运作 篇4

对协同商务运作的认识,必须把视野从事务性与技术性的角度提升到经营模式的高度。虽然协同商务还仅仅是一种趋势,但是其先进性与光明前景是不容置疑的。

协同商务运作模式为供应链上的各企业都带来双赢的结果。例如,Nabisco是一家全球性的食品生产商,Wegmans是一家美国的食品零售商,两家公司在计划、预测和供货方案等方面进行合作,使得Nabisco的果仁种植者的销售收入上升了32%,同时Wegmans公司的销售额增加了29%,相应的供货周期缩短了17%。

总结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虽然协同商务从涉及的领域上可以大致分为协同设计、协同商务运作与协同制造这三种形式,但是这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其关系体现在连贯与互补两个特征。连贯性指的是三者是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体现的是顺序性的逻辑关系。互补性指的是三者彼此互补互动,体现的是结构性的逻辑关系。

从连贯性上讲,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商务运作通过内在的业务联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彼此互动。

协同实验 篇5

1 协同创新中心开放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措施

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化实验教学[4]。南华大学在构建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建立多层次培养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优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进行新的探索,初步建立与协同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制。

1.1 改革开放性药学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的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果[5]。结合我院自身实际特点,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指导的模式进行实验教学,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实验内容由原来的单一类型向多种类型发展。

(1)教学型开放实验:教学型开放实验是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训练其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为主[6],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大一新生)开放。教学型开放实验内容包括常用提取方法、常用纯化分离方法(特别是各种色谱分离方法)及不同类别天然化学成分检识与跟踪方法,以及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应急处理等。

(2)自选实验课题型:由学生拟定课题,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提出一些科研设想,再经教师整理设计成专题研究实验。此类型与导师制相结合,主要是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在经过基础性实验训练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实验,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十分有效。

(3)研究型开放实验:教师以自己的科研课题为基础,鼓励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入课题组,引导学生进行研究。研究型开放实验通常导师只给出实验的目的及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验方案设计。主要适用于大三,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学生。

1.2 开放性药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运用“三进、四位、五环一体教学法”,创建药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新模式。

对于大一新生我们学校实行导师制,一名导师指导4~5个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并在2到4年级学生中挑选部分优秀学生自愿进入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实验班。在实行导师制与创新实验班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提出了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等“三进”教学原则,实施精理论、重实验、高技能、会设计的“四位”教学理念,采用预习—拟定实验流程—完成实验项目—结果分析—讨论提高的“五环”教学法,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和教学中的学生主体作用。

1.3 加强开放实验室管理,建立中心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实验室运行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开放实验教学及其管理体制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要求[7,8]。我院将创建实验室文化和“人本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引入开放实验的管理中,进行理念创新,对实验教学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有着重要意义[9]。

(1)进一步完善“开放性实验室网上预约管理系统”,实行了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目前我们使用的网上预约系统只能满足学生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内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和实验项目;但对实验室的配置、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仪器设备管理等信息功能模块没有,不利于学生在实验前就充分了解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开放实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保留原来的开放实验预约模块、新增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实验耗材管理、仪器设备管理、成绩查询等功能模块。这样学生在实验前能充分了解实验室配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10]。

(2)建立健全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制度。在管理体制、开放程序与运行机制上建立《开放性实验实施办法》,对开放实验项目、指导教师、开放实验程序、考核与奖励、经费支持等实施细则进行了明确、规范[11]。制定如下一系列文件(表格):《夏季学期开放实验申报表》、《开放实验项目立项书》、《开放实验总结报告》等。

2 协同创新中心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实施

2.1 以项目管理与课题申报相结合的形式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

学校每年夏季学期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向全校公布开放的实验教学项目名称、内容简介、开放时间、地点、预约电话和指导教师情况,供学生选择。并每年举办一次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申报。

开放实验项目的申请、获批、结题流程如下:教师或实验室提供实验项目→学生提出申请(学生检索查阅资料并设计实验方案)→开放实验室接受申请→专家审批(建议资助经费)→实验室立项发布→学生进入开放实验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撰写总结报告(成果在相关期刊上发表或申请发明专利)→实验室组织专家验收→资料归档。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要提交开题报告,对实验目的和意义,实验内容和步骤,时间分配及经费预算进行说明。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以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不断扩展,数据处理、文献查阅、写作能力、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甚至社交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升。

以项目管理的开放实验教学目标明确,经费得到保障,职责分明,容易出成果[12,13],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设计能力有很大帮助。学生完成开放实验项目后进行归纳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并将研究成果在相关期刊上发表或申请发明专利。学生积极性和成就感得到极大满足。

2.2 开放时间的改革

各实验室开放的模式和方法有些不同,可不仅仅局限于夏季学期开发。按照开放的时间可分为全面开放,定时开放,预约开放。全面开放指在某些特殊时间段学生全天任何时间都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如在夏季学期或毕业班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定时开放。保证实验教学正常完成的前提下,排出实验室开放的具体时间,接待申请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预约开放。学生通过申请和实验室老师协商具体实验时间。另外,寒、暑假期间为课外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集中开放实验室,以满足部分学生的特殊要求[14]。

2.3 改革考试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采用平时表现、实验技能、实验报告或论文水平相结合的考核制度[15]。平时成绩包括组织纪律、学习态度与公德意思等,论文或实验报告包括综述、设计、读书报告等。建立并实施学生(个人与团体评价)评价为主,同行(同事与校院两极督导团评价)评价为辅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3 结语

南华大学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药学实验中心实行实验室开放以来,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也得到了提升,探索研究科研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及课题研究,同时得到了相关基金的支持,使老师和学生积极性高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药学本科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掘、科研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都有明显的帮助。

摘要:协同创新是高校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的再思考,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对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南华大学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具体做法,从开放性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人才队伍构建、人才培养等多角度对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下的药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

协同实验 篇6

关键词:国家实验室,竞争优势构建,科学管理原理,协同创新中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日益提升, 新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国内理论和技术的原始创新、创新集成以及引进技术的中国化融合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发展方向, 其中协同创新模式就是对创新战略要求的有效实践。美国国家实验室作为美国实验体系的核心部分, 代表着在相关领域科技自主创新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更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 能够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目前, 我国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主要集中在各大高校, 其形式也多为政府、科研机构与高校的协同创新合作, 虽然在重点项目建设攻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其资金渠道和成果转化在面向市场方面还缺乏灵活性和时效性, 在协同创新中心的规模化发展方面与先进国家也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 本文通过对美国国家实验室发展历程的回顾和现状描述, 探索竞争机制引入对于国家实验室管理和发展的积极影响, 研究适合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发展和逐步向国家实验室过渡的科学管理模式, 为政府和高校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一、美国国家实验室发展历程、现状和研究意义

目前的美国国家实验室主要成型于二战后, 在此之前, 美国政府对于科学研究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并不直接对大学的科学研究进行资助, 而是通过莫里尔法案等间接方式支持高等教育发展。这种情况迫使经济萧条时期的美国大学开始主动寻求来自国家和社会的资助, 以支撑科学研究发展。

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二战中军事科技应用对于战争结果的影响所带来的意识和观念转变, 国家对于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与日俱增, 社会力量对于科技发展的支持也逐步增多, 充足的研究经费和各类人才的涌入使大学的实验室研究从传统的单一学科研究模式, 转变为综合性、多学科的大科学发展模式, 基础实验室规模逐步扩大, 具备了形成研究基地性质的国家实验室的先决条件。

具有这些成熟的科研条件和外部环境支持后, 一批拥有充足经费、大量专业人才和实验设备的国家实验室开始形成, 比较著名的有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Laboratory)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 (Argonne?National Laboratory) 、普林斯顿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Princeton Plasma Physics Laboratory) 、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动实验室 (the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斯坦福大学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等。其中比较为人熟知且具有代表性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作为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最大的科学和能源研究实验室, 在能源基础开发应用、创新解决基础知识和技术领域复杂问题、提升洁净大批能源利用率、恢复和保护环境、确保美国技术领先和国家安全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实验室现有雇员3800余人, 客座研究人员3000人, 每年度科研经费超过10亿美元。

目前, 美国大约有国家实验室720余个, 在美国各个领域的科研创新中发挥着卓越的作用。文献表明, 美国的科研机构和研究与开发 (R&D) 体系可分为四大系统:联邦政府、企业组织、高等院校和其他非营利组织。而美国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的科技骨干力量, 承担着全美全部基础研究的18%、应用研究的16%和全部技术开发的13%, 研发人员约占全美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的8%。这组数据显示了国家实验室在美国科技创新和进步方面的突出作用, 体现了国家实验室的重要地位, 也说明了我国进一步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进而形成规模化国家实验室的意义。

二、竞争机制引入对于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 现有管理和运行模式

科学管理原理明确了标准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思想, 突出了定额分配结合差额绩效、实行内部竞争和激励机制在管理中的作用, 同时强调了外部监督和竞争者引入对于事物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在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中, 按照分类管理的形式主要分为三大类:GOGO (GovernmentOwnedandGovernment-Operated) ;GOCO (Government-Owned and Contractor-Operated) ;COCO (Contractor-Owned and Contractor-Operated) 。在这三种分类中, 前两者政府以出资者的身份出现, 主要区别在于是由政府直接进行管理, 还是由高校、学术界或企业中被政府选中的承包商进行管理, 而第三种模式主要资金来源于企业投入, 并由企业直接进行管理, 政府只资助部分研究经费。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 GOGO模式便于保密性科技研究, 但涉猎领域相对狭窄, 如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COCO模式的商业应用针对性更强, 对于固定企业或行业发展更加有利, 但相对研究资源薄弱, 局限性大。相比二者, GOCO模式更有利于资源的灵活配置和应对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需求, 如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这种模式对于我国国家实验室的发展也有更明显的借鉴作用, 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 管理体系特点

在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管理过程中, 政府的管理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1. 实行严密的目标责任合同制

在某一政府职能部门提出该领域科技发展的目标和战略方向后, 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目标责任合同签订, 确保政府对于国家实验室能够有效行使领导权力和进行宏观调控, 保证既定研究目标的实现。

2. 与绩效直接挂钩的拨款制度和国家实验室与承包商之间的互赢模式

在定额配给的基础上, 适当的绩效考核对于既定科研目标的实现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既可以保障科研人员的基本生活诉求能够实现, 又能够激发其潜在能力, 更加专心地投入科研创新工作中, 以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获得荣誉感。这种绩效模式只存在于政府和实验室之间, 亦存在于政府和承包商、实验室和承包商之间, 通过这种绩效模式的相互反馈作用, 能够在实验室和承包商之间形成良性的制约和相互影响机制, 通过二者在管理和科学研究创新方面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目的。

3. 外部竞争机制的引入和有效的监督管理

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竞标等方式促使同类型国家实验室开展科研经费竞争, 使得国家实验室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科研、创新和基础研究设备的实力, 同时, 严格的经费管理和使用监督也是确保科研成果实现的有效方式, 对于研究项目的立项审核及经费使用审计十分严格, 使经费投入全部用于科研本身, 保证科研效果。

(三) 运行机制特点

在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运行过程中, 对其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四种:

1. 层次、内容明确的分工责任机制

首先这一机制确保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这也是衡量其收益和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准, 是科研活动的基础。其次是灵活机动的人事任用机制, 它对于不同岗位的人事任用没有过于具体的要求和限制, 这使得更多具有某领域或方面能力的人能够在相应的位置进行管理或研究工作, 而且可以通过竞争获得认可和提升。

2. 高度开放、多元化、可共享的科研大平台机制

这里的共享重点是指大型先进研究设备的共享, 不仅在美国国内的各类科研机构中实现共享, 还可以让其他国家使用, 提升了科研设备的利用率, 特别是部分涉密研究机构的设备, 也部分对外共享, 这点很值得国内相关管理者思考。

3. 有效的合作和良性竞争与激励机制

通过平台的开放和共享, 进一步加深美国国内和国际间某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合作机会, 经合作碰撞出的“火花”激发科研和创新灵感;在注重外部竞争的同时, 通过合理的目标完成激励机制, 引发实验室或某个研究团队内部的良性竞争, 提升科研创新的水平和效率, 保证既定目标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以最高质量完成。

三、关于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和运行的几点建议

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基础和应用科学理论研究和成果转换的最高平台, 在我国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作为我国相关领域科技自主创新实力和水平的集中代表, 我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始建于1984年, 目前已经建成或正在批准筹建的只有19所。而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发展模式类似, 但具有更高灵活性的创新型科研组织则有了较大的发展, 是目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载体。不过由于发展时间尚短, 我国在政府、学校、社会对协同创新中心的影响及调控, 以及自身管理和运行机制体制的构建和研究等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 需要通过对发达国家相关领域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 不断促进我国协同创新中心管理、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普遍提升。

以往研究表明, 影响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物质要素、人才要素和制度要素, 这其中物质是科研创新的基本保障, 人才是科研创新的灵魂和源动力, 而制度是一切科研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关键, 因此, 我国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模式构建必须统筹考虑这三方面因素, 通过合理的制度制定, 保证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目前我国协同创新中心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主要依靠国家投入, 社会资源引入较少, 对于市场需求的分析和研究方向调整力度不够, 研究内容市场化程度不高, 因此, 政府和高校对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模式应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适当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 这对于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和运行至关重要。针对具体管理和发展工作, 笔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转变管理意识, 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在确保原有国家和国有科研机构与高校协同创新合作的基础上, 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者应该转变意识, 将研究和发展方向面向市场和民生, 主动寻求有实力和创新需求的产业集群或大型企业, 对现有项目进行资金和平台支持, 保证成果转化的实效性和市场有效性;同时与具有创新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加强合作, 通过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创新, 帮助新兴行业尽快形成规模化发展。通过以服务国家整体发展为宗旨,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学管理理念指导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发展, 提高其创新发展活力。

二是完善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首先通过目标责任合同制确保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效率和目标完成, 明确各层次、各职能之间的分工和责任, 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其次是实行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 将原有的全资投入变为部分资金投入, 剩余资金部分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对于在研究过程中有突出贡献者应及时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再次是引入外部评价和竞争机制, 通过行业内竞争, 避免资源垄断, 以达到提升研究效率, 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发展的目的;第四是实行研究资源和部分理论成果国内共享机制, 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国内科研领域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 增加对外交流, 促进共同发展;最后是严格科研经费监管机制, 确保科研经费的发放和使用到位, 为科研创新提供物质保障。

三是健全相关法制, 保障各方利益实现。对创新成果如专利、知识产权的保护, 以及利益分配的公平保证不能单单依靠法律的约束和政策指导, 必须在产学研组织内部建立明确的监管机制, 通过明确的责任制合同、内部管理细则的制定和外部非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实现对各方利益的有效保护, 保证创新的积极性, 特别是在虚拟模式探索和推进方面, 要对其保证机制研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确保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更多的力量和成果。

综上所述, 目前国内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政策倾斜, 其发展前景良好。但传统管理模式在良性竞争促进、保证发展和吸引社会资金等方面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发展空间受限, 因此, 要求国内高校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通过自身制度完善和竞争机制引入等方式, 促进其长远发展, 吸引各方资金建立协同创新平台, 逐步实现向国家实验室的发展过渡, 为实现创新科研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黄缨.美国大学中的国家实验室研究与借鉴[D].上海交通大学, 2004.

[3]周岱, 刘红玉, 叶彩凤, 黄继红.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剖析[J].科研管理, 2007 (6) .

[4]陈柯羽.国内外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 2009.

[5]周全民.汉维集团财务控制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1.

[6]徐志玮.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科研评估和启示——以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1) .

协同实验 篇7

1 数字资源协同保存

1.1 数字资源特点

目前,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软资源。如何采用有效的策略解决数字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是各国研究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数字资源是经过数字信息处理(即融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而形成的以计算机二进制形式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存取、发布及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2]。与传统信息资源相比,它具有对设备具有依赖性、不安全性、不稳定性、载体脆弱性等特点。基于以上特点,使得其长期保存工作任重而道远。能否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且经济实用的模式机制来保存数字资源,是对其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关键所在。

1.2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必要性

实验区建设紧紧围绕郭庚茂书记“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要求,统筹软硬件建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实验区建设全面提速,吸引力、带动力、影响力持续增强。内陆开放高地正在形成,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初具雏形,对全省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以智能终端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对全省产业优化升级的引领作用开始显现[3]。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是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长期保存及管理的一系列过程和活动,涉及多个主体机构,整合多方力量与优势,以保障用户在未来能够对数字资源进行访问、利用与进一步开发,并能够为目前的社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4]。实验区在形成及以后长期建设过程中,已经形成并将持续产生大量对实验区建设有重要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电子、声像、照片、实物、图书、资料等数字资源,并实施长期数字资源保存战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国内外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实证调研分析

2.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数字资源保存机构基于开放文件信息系统参考模型,开发设计了一系列的开源信息保存系统,如开源系统Fedora、Dspace等,能够依据用户自身的特点以及其长期保存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及扩展,能够为这些保存机构的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提供技术基础[5]。如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项目LOCKSS(Lots of copies keep stuff safe),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主持的资源长期保存项目,该项目的LOCK系统是一个基于Java技术的开放性源码的分布式系统,因此,其点对点(peer-to-peer)分布式的长期保存策略比较有特点,该项目能够为整个信息资源供应链上的生产机构、出版商、发行商、保存机构以及图书馆之间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项目提供很有成效的协作平台,也已经成为国际上相对比较成熟的长期保存应用解决方案。

2.2 国内研究现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研究在对国外成果的引进、介绍和分析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从实践角度来看,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实证层面的研究仍是制约我国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一根软肋。我国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还不完善,并且至今仍未发现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机制的全面研究。通过此部分对国外数字资源研究现状的成果分析,以及对美国著名的数字信息资源长期协同保存项目LOCKSS的实证研究,同时依据实验区建设和实践的现状,将会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问题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带来许多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3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模式分析

目前若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对数字资源进行保存,结果只能是与既定目标相去甚远。为了确保大范围内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及有效利用,多个领域组织机构,如政府、图书馆、档案馆、IT技术生产商等,携手并肩、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联合性质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模式,我们称之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

由于目前我们身处于全球化的大环境,不同领域都需要协作来完成工作内容。对于全球性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活动,都注重其跨行业、跨领域的协作。因此,这些协作有侧重于协同存储主体的、侧重于协同内容的、侧重于地域范围的,在国内外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过程中,对于涉及不同的保存组织机构应该对于协同方式没有单一、固定的形式,更多的是在具体的协同过程中采用多种、交叉混合的协同保存方式。

4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策略

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是为应对数字资源的不稳定性、确保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利用而采取的必要措施。通过学习国外数字资源保存与开发方面的经验,依据实验区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策略。

4.1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模式

一个创新、高效的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模式,势必要做到规范化和有序化。

4.1.1协同保存项目的组织者。在一个比较成熟的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的项目模式中,组织者是联系和控制各组成要素的领导者,其下各个部门应该分工明确且各尽所能。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项目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实验区数字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委员会,统筹各组织要素,如项目的资金往来、资源获取、资源呈现等,“大处规划,小处着眼”,进行合理分工与项目评估。组织者作为整个项目的发起者、组织者、领导者,不仅是管理活动的“指挥棒”,也是组织行动的“风向标”。

4.1.2协同保存项目的合作者。合作是基于共同目标,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联合,旨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而合作者,就是参与其中的成员。只要有利于开展项目工作的合作形式都是可以存在的,实验区涉及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周边省份的若干市县,在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过程中,要主动与周边地区政府部门协商合作,可以通过实验区数字资源保存项目委员会共商相关事宜,共同做好建立实验区数字资源库的各项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要协调好各合作者之间的工作任务,在合作过程中任何一方都要切忌大包大揽、忌职责不清,合理分工、协调配合是最大限度发挥“协同力量”的关键。

4.1.3协同保存项目的第三方保存。数字资源的第三方保存,类似于证券交易活动中商业银行所提供的“第三方存管”业务。委托第三方保存是比较适合的数字保存模式,第三方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为其有效保存数字资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三方保存有助于弥补数据生产者、使用者保存数字资源的能力缺陷和技术不足,更重要的是在数据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立可靠的信任机制。换言之,这种模式使得数字资源存储更放心、获取更省心、也减少了用户利用资源不必要的担心。因此,在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机制中,第三方保存也不失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

4.2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管理体系

在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工作中,应该学习国外发达国家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经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系。任何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的推行与实施,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显然在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管理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工作中,政府不仅要在宏观上高瞻远瞩、统筹规划,也要躬行实践、扎实落实。政策、财政方面的支持,必然是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战略有效实施、发挥作用的不二法门。

4.3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保障机制

4.3.1法律保障。由于数字资源的特性,知识产权问题是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主要障碍问题之一,针对不同风险类型、不同载体以及不同数据格式的资源能够分别描述及规定,对数字资源保存机构的角色、功能、责任与义务能够规定清晰,保存机构在版权资源恶化、损坏或丢失之前,能够采取主动的保存措施,如果出现不可避免地损失,保存机构要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4.3.2技术保障。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技术方面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防止数字资源遭受篡改和破坏的技术措施,二是要保障数字资源的长期真实性和可获得性的技术措施,可以采取复合的信息资源安全技术,如实时数据备份技术、数据恢复技术、数据保密、数字签名、主动防御技术、权限管理技术、认证机制等技术手段,共同来保障数字协同保存资源的安全性。如采用最新的云存储技术,能够充分应用到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流程中,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库,建设实验区大数据云存储中心,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4.3.3标准保障。在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过程中,标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保证数字资源保存各环节互操作的基础,贯穿于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涉及的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信息描述、不同类型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数字资源标识、数据格式、资源互操作、存储技术规范等。从实验区数字资源整体建设角度分析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标准体系,基于国际、国家标准体系,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能够最终制定地区性、行业性的标准并能够运用到实验区的项目建设中去。

上述三大保障机制并行,方可确保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顺利实施。

4.4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评估体系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评估体系,是一个涉及多种评估指标的有机整体,从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内容方面,主要是评估数字资源的全面性与可用性;结构方面,评估数字资源在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元数据等方面是否完整无缺损;管理方面,评估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是否具备可利用性、可行性、可识别性以及存储系统的可靠性等;安全方面,评估数字资源是否安全、不易遭受攻击和篡改等。

5 结语

实验区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成就,产生了大量数字资源,这正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长期有效保存。同时,我们应意识到,数字资源保存的最终目的不单纯是保存,而是开发。保存是手段,开发与利用才是最终目的。从长期战略角度来看,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资本,实验区数字资源保存也已经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保存势在必行。

摘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形成及以后长期建设过程中,必定会形成大量的数字资源,如何更加经济、有效地长期保存数字资源?这是其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前提与基础。本文从实验区数字资源的特点出发,立足实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必要性,对国内外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探讨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实现策略。

协同实验 篇8

2009年以来,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 (2010-2020年) 》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五邑大学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其中搭建校企协同的平台, 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实验班”是最具特色的一项改革举措。

机电工程学院是五邑大学最早介入“综合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单位之一, 从2010年至今, 学院积极行动, 先后与真明丽、南车集团、江裕映美、维达纸业、安诺特五金炊具、华润燃气等十多家资质优良、实力雄厚的企业签订协议建立综合实验班。每一个综合实验班的建立都秉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更好为地方企业服务”的宗旨, 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 改革初见成效。

1 综合实验班教改模式的建立

有别于学生到企业顶岗上班, 或者是半工半读, 校企协同以“综合实验班”的方式培养人才, 其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 是为了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化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真正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学校 (学院) 、企业、老师、学生多方形成共识, 共同努力。

1.1 宣传引导

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 早宣传早动员, 多次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大会、学生座谈会、学生班会、教研室活动上宣讲“综合实验班”改革模式的意义, 而且还主动与企业介绍这种改革思路, 比如江门安诺特五金炊具制造公司原来只是到学校来招聘毕业生, 但是通过向他们宣传, 使得这家企业认识到这种模式的优点, 于是达成开展联合培养的协议, 目前进入该企业的学生已经在岗位上渡过半年时间, 他们感觉到受益良多, 100%的安心留在企业, 而企业对他们的评价亦很满意。

1.2 团队建设

学院组建了一支教师队伍专门负责综合实验班的具体工作, 他们都是担任专业课、核心课的任课教师, 专业知识背景加上敬业精神使得他们在与企业的沟通上、在对学生的教诲上、在学业的指导上都能兼顾。为确保企业能够确保培养计划的落实, 综合实验班班主任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走访企业, 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和工作状况, 同时解企业是否按照协议安排对学生的讲课和培训指导。

1.3 培养计划制定

学院为每一个综合实验班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 这份计划是在学院、学生、企业共同协商的情况下完成的。由于参加综合实验班改革探索的企业基本是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新型产业以及龙头企业, 因此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极具代表性。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 校企共同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安排以及教学与评价方案, 共同承担专业课和毕业设计, 共同实施质量监控, 在产业背景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 强化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真正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是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2 五邑大学综合实验班改革实践模式

维达综合实验班是2012年与新会维达纸业有限公司建立的“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下的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班。根据企业需要, 该班在2012级的机械工程、自动化、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等四个专业中, 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 挑选35名同学组成。其中机械工程的学生由机电学院完成选拔。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 不盲目参加, 该院组织了多次宣讲会和动员会。通过多次的宣讲使学生了解了造纸行业的现状和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 采用自愿报名的原则参加实验班。

实验班的培养目标是在保证学生具备应用型本科的基本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前提下, 让学生对造纸行业形成一个系统和完整的认识, 对造纸企业的运营管理、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包括专业实践能力和非专业实践能力 (如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 , 培养与造纸行业相关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真正适应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综合实验班通过学校、机电学院和维达公司共同商定了培养方案, 即在第一学年暑假到维达公司进行为期两周的通用性实习 (认知实习) 。该实习主要由维达公司负责培养, 通过在企业轮岗实习, 了解造纸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情况、企业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企业需求等。在第二年学年暑假进行专业性实习, 安排学生带着问题和已学的专业知识, 初步进入自己专业范围内的相关岗位实习, 同时, 企业会安排2-3门与造纸行业 (企业) 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到了第三学年暑假进入专业岗位实习, 安排学生在固定专业岗位进行定岗实习, 在实习期间, 企业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企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在第四学年, 实验班同学根据自己的专业在维达企业中, 深入学习和实践, 并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 , 毕业设计 (论文) 实行“双导师”制, 即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的专业老师共同进行指导。

目前维达综合实验班已经开办两年多了, 学生普遍反应通过在企业的学习能够更好地了解造纸行业中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具体需求, 因此对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也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综合实验班改革成果与思考

3.1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

目前学院所有参加综合实验班的学生在完成了企业实践学习阶段, 大部分学生均留在原来实践学习的企业继续工作, 学生收获颇丰, 甚至有部分学生在企业已经在基层的管理岗位站稳了脚跟。正在进行企业时间学习阶段的学生安心学习努力适应企业的需要, 企业表示出较高的满意度。

3.2 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养成

教师通过管理综合实验班学生的日常事务、指导综合实验班的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等一系列的工作, 加大了与企业的联系机会, 他们有了更多的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的实践活动, 对生产状况、技术发展、产业走向都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回到讲台授课之后也能更好联系实际。

3.3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综合实验班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迈出了一个新的步伐, 更好地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生, 促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摘要:综合实验班是五邑大学进行“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重要形式之一。机电工程学院在实施双主体协同培养教育模式过程中, 将自身专业特色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 使学生充分认识综合实验班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双主体系统培养模式,综合实验班,改革

参考文献

[1]蒋红兵.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变革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12) :90-92.

[2]张焜, 董超俊, 杨文芳.地方高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五邑大学综合实验班的理论与实践[J].大学 (学术版) , 2013 (2) :22-27.

[3]赵梅, 常伟东.对本科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创新[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6) :103-105.

[4]王昭容, 增卫东, 鲁兴萌.改革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1) :63-65.

上一篇:主观性试题分析下一篇:四轮转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