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协同

2024-07-11

远程协同(精选6篇)

远程协同 篇1

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深入推进, 远程医疗服务将在医疗、保健、咨询、教学、新技术交流、院际间合作、社区服务和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 远程医学所涉及的费用管理因种种原因未得到妥善解决, 特别是远程会诊实时结算无法实现, 导致医疗资源付出未能得到及时回报, 如医生劳务费用和系统运行费用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使远程医学难以走向良性运行, 确保其健康和长远发展。

1 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系统设计

远程医疗服务是借助远程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实现远距离疾病诊断、治疗和健康护理等多种医学功能及活动的医疗模式。为了高效、准确地核算、清分远程医疗服务费用的各项标准和收入, 就远程医学服务产品特性和军地医院协同需求, 结合301模式就医一卡通系统结算理念, 提出远程医疗服务费用清算系统 (简称“费用清算系统”) 设计方案。

1.1 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服务需求

随着患者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 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各级医院之间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大型医院优质医疗卫生资源, 提供面向军地医院的跨区域医疗协同服务, 及时解决边远地区及社区患者就医难问题, 可满足患者就近享受全国范围内高端同质的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 并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实现医疗机构之间、医患者之间的共赢。

1.2 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系统设计目标

远程医疗费用结算服务平台在军地跨区域协同服务平台中, 主要定位于后台计费、清分结算服务, 并提供前端的查询、对账、结算划拨等服务。计费系统和计费分系统依照“统一服务、分级管理”的思路, 管理各自范围内的计费规则、提供计费服务、完成资金结算。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系统基本结构如图1。

1.3 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系统基本内容

1.3.1 核算主体。

费用清算系统核算主体主要包括申请方、接诊方以及第三方运营公司。申请方是指提交远程服务请求的个人或医疗机构;接诊方是指经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确认, 具备相关医疗和会诊资质的医疗机构;第三方运营公司是指负责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整体网络建设, 提供相关信息技术支持, 并为平台正常运营提供资金保证的第三方公司。

1.3.2 主要流程。

由于协同医疗服务平台有中心和分中心两个层次, 所以在提供医疗服务时, 具体流程有所区别。基于中心平台本级医疗服务的计费处理总体流程如图2。

(1) 资格申请与审验。构建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系统的跨区域协同是双向受益模式, 所有参与的会员医疗机构同时享受申请和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权利。因此, 加入该平台的会员医疗机构, 需要进行会员资格申请, 并对其资质进行严格审验, 方可以参与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授权的相关医疗活动。

(2) 保证金制度的设立、使用与管理。当前, 为保证远程医疗服务结算的安全、高效、便捷, 在财务处主账户下设立远程医疗服务相关科目进行相关费用核算使用, 便于远程医疗服务收入核算与各核算主体分成, 并建立保证金制度。即会员医疗机构按照约定, 预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 且该保证金可作为信用周转金使用, 在发生远程医疗服务业务时, 按周核算各项医疗收入, 由保证金账户总额进行垫付给各核算主体。这仅是一种付费模式, 随着远程医疗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借鉴301模式就医一卡通清算模式, 可以直接刷卡结算并分成, 同时做到各协作方和患者等即时结算。

(3) 申请方提交会诊申请, 确认收入。会员医疗机构需要进行远程医疗服务时, 需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填写会诊申请单, 注明相关信息及项目, 填写上传患者病历、会诊资料等健康电子档案, 经接诊方会诊确认后, 费用清算系统按照约定比例分成, 对各核算主体的相应会诊项目自动进行科目核算记账。

(4) 核算与结算。接诊方提供会诊服务, 每周进行核算, 按月汇总对账, 进行清算。保障各医疗机构及参与医务人员的权益, 建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长效机制, 促进远程医疗平稳较快发展。

2 协同医疗技术实施方案

2.1 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系统的技术难点

上述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系统在当前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如下: (1) 301模式就医一卡通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系统, 首先要解决付费标准和接口问题。远程医学运行方式决定付费方式。首先将各种远程运行方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测算成本量, 再制定付费标准和付费方式。 (2) 能够将卫星通信渠道、有线网络渠道、无线网络渠道和银行专线系统整合, 并形成统一的付费标准、统一技术接口, 最后形成统一的结算平台是保证该项技术顺利投入使用的关键点。

2.2 技术方案和创新点

2.2.1 技术方案。

远程付费账务处理系统主要是以301模式就医一卡通系统平台为基础, 制定远程医学各种服务产品功能定位及相关远程医学服务产品付费方式的接口, 进行其读取设备研发。通过对HIS系统程序进行升级优化, 将301模式就医一卡通的3种付费方式整合为一个平台, 形成便捷、精准、安全的付费系统, 在医院、患者和金融系统进行自动账务处理。技术方案见图3。

2.2.2 创新点。

(1) 以301模式就医一卡通为平台, 将银行金融服务系统、有线网络付费系统、无线网络付费系统三者结合, 创建全新的远程协同医疗费用结算服务系统。 (2) 为患者和公众提供多种付费渠道, 即预付费制、前置付费制、和即时付费制等, 保证付费现金流的快速、精准和安全。 (3) 创建了远程医学服务产品付费管理模式、标准付费方式和服务费用计算公式和标准。对各种远程服务的收费项目、费用标准、付费模式、利益分配模式和不同患者类型收费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制定标准化执行方案, 经不断优化完善, 努力成为行业或国家标准。

3 预期成果及业务功能

3.1 预期成果

3.1.1 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

远程医学技术和服务产品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该技术以301模式就医一卡通付费账务管理系统为基础开发应用软件。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银行金融专线、有线网络专线和无线网络专线等在内的远程医学产品标准付费方式。只要有远程医学服务网络, 就可以得到复制应用, 使其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1.2可推广性强。

以卫生资源和信息共享为目标, 搭建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区域医疗服务共享平台, 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利用率实现最大化。以解放军总医院作为示范基地, 带动国内3600多个相关协作单位, 在系统试运行后进一步检验、完善, 在确保便捷、通畅、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 向国内其它地区推广, 大大推动数字化医院建设、电子病历推广应用、IC卡、物联网等医疗信息化工程。

3.2 业务功能

3.2.1 服务购买。

协同医疗服务系统设计的计费规则由运营方根据实际经营需求, 可以面对不同的对象, 不同的资源, 组合不同的收费方式, 计费规则模块提供给运营方一个灵活设置计费规则的功能。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 由发起端医疗机构直接收取患者费用, 并开具当地医疗机构结算票据。有关患者医保费用支付政策, 按医疗机构所在地相关政策执行。 (2) 根据合作协议规定, 发起端将所收会诊收入扣除自己留存比例后, 按月核对帐务无误后, 将剩余款项支付给第三方。 (3) 资金结算时, 第三方接收到发起端支付的款项后, 根据每月远程医疗执行情况及合作协议规定, 扣除第三方留存比例后, 财会人员将余款由平台保证金账户按月汇入接收端医疗机构的指定帐户, 服务提供方向第三方公司开具发票。

3.2.2 资金预缴。

计费系统面向中心业务平台, 提供预授权和实时扣费方式的收费业务。中心平台根据不同的服务类型, 调用不同的收费模式, 完成扣费动作。

(1) 预授权。预授权操作采用先记录后确认方式, 其基本流程如图4。整个记账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在用户申请服务时, 首先进行记账预处理, 用户服务完成时, 中心平台进行实际记账操作, 并根据清分规则进行账务清分。结算时, 根据清分结果和结算周期完成资金统计和账务划拨。已经预授权而未确认交易, 不参与交易结算。

(2) 实时扣费。即实时记账的账务操作, 基本流程如图5。由中心平台向计费系统发起记账请求, 计费系统实时进行记账操作, 并根据清分规则进行账务清分。收费业务目前支持先使用后结算, 即服务申请方先使用服务, 计费系统记录消费流水, 日终时根据消费流水对账、结算。结算时, 根据清分结果进行资金统计, 参考结算周期完成汇总及账务划拨。

3.3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3.1 系统运营复合型管理人才缺失。

远程医疗和付费系统是一个功能强大、技术复杂、多层级多学科人才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医疗服务系统。在目前运营实践中, 常常把科研开发、市场营销和组织管理混为一谈, 存在管理层级定位不准、分工欠明确和责任不清等问题。该系统正常运行至少需要3方面人才, 一是远程医学项目设计与研发团队, 二是市场营销管理团队, 三是高级管理团队。只有这3方面工作团队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动作高效才能支撑这一平台正常运行。

3.3.2 医疗服务项目与收费标准。

当前远程医疗服务中有以下方面需要努力在短期内实现突破:一是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标准化, 二是收费项目标准化, 三是结算与付费方式标准。以上3方面下一步研究工作的主攻方向, 也是实现远程医学服务长期目标的决定性条件。

摘要:远程跨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是一种现代医学、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它主要通过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跨越空间的限制, 远距离地实施医疗、保健、教学和医学信息服务。根据远程医学服务产品特性和军地医院协同需求, 利用301模式就医一卡通系统平台, 以银行卡为媒介, 充分发挥现代金融系统强大的服务网络和功能, 就远程医学运行中所涉及的各种费用结算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关键词:301一卡通,医院付费系统,远程医疗

参考文献

[1]陈力, 杨雅各.门诊"银医一卡通"项目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 2009, 4 (2) :70-72.

[2]鲍应麟, 张红卫.基于门诊电子病历充值式一卡通的软件设计[J].中国数字医学, 2007, 11 (2) :46-48.

[3]张英时, 钰淇.以市民卡为基础的医院“一卡通”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 2010, 5 (9) :68-70.

[4]刘仁富.福建:13家省属医院就诊一卡通[J].健康大视野, 2010, 7 (16) :21-21.

[5]李创.深圳:“居民健康卡”就医“一卡通”[J].中国卫生, 2011 (1) :32-32.

[6]黄春红.“医卡通”的应用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9 (17) :171-172.

远程协同 篇2

被动探测由于具有隐蔽性好、探测距离远、目标识别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能够大大增强水面舰艇在现代海战场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生存力[1,2]。被动测向交叉定位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协同定位方法。研究发现被动传感器的协同距离, 也就是基线长度越长, 测向交叉定位的精度越高[3,4]。基线长度主要取决于被动传感器之间的通信作用距离。目前水面舰艇测向交叉定位所采用的微波协同定位信息传输手段作用距离较近, 导致协同定位精度偏低, 满足不了武器打击的目指精度要求。因此, 迫切需要一种远程数据传输手段用于舰载被动传感器的测向交叉定位协同信息交换。

2012年12月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其服务区域覆盖了我国全境、西太平洋及南海广大海域。北斗系统所独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可以实现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的双向报文通信, 作用距离能够跨越北斗系统的整个服务区域。同时, 北斗短报文通信作为一种可靠的远程数据传输手段, 目前在通信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6,7,8]。

为此, 本文提出利用北斗短报文远程通信手段增加基线长度, 提高协同定位精度的舰载被动传感器测向交叉定位方案。本文在简单介绍测向交叉定位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依据北斗短报文通信的技术指标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从系统设计、工作流程、通信协议和差错控制四个方面对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1 测向交叉定位工作原理

测向交叉定位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 测向交叉定位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建立通信

发起方发送建立通信申请报文, 其主要内容为发起方通信地址、时间信息和发起方位置信息。协同方接收后结合自己位置解算发起方方位距离, 并准备发回响应报文。协同方发送建立通信响应报文, 其内容包括时间信息和协同方位置信息, 发起方接收后结合自己位置解算协同方方位距离, 并确认双方通信建立完毕。

(2) 确定定位目标

发起方发送协同定位申请报文, 其中包含了时间信息、发起方位置信息、协同探测目标批号、目标辐射源载频、脉宽、重复频率信息, 协同方接收后确认协同定位目标, 准备开始协同定位。

(3) 解算目标位置

现有文献介绍比较多的测向交叉定位方法是先计算出定位误差的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初始值, 再利用迭代法得到目标位置的最优估计[9,10]。因此, 协同方需发送协同定位报文, 将时间信息、协同探测目标批号、目标方位、协同方位置信息提供给发起方。发起方接收后解算出定位误差最小二乘估计的初始值, 并返回一个包含已完成迭代运算次数的响应报文, 初始值设为0。协同方根据响应报文继续向发起方发送目标方位信息直到迭代运算次数满足要求后停止发送协同定位报文, 协同定位结束。

2 北斗短报文应用于测向交叉定位的可行性分析

将北斗短报文通信作为协同定位信息传输手段, 应用于测向交叉定位的可行性分析如下:

(1) 数据量

北斗短报文通信采用ASCII编码, 每次的内容长度不超过200 B。根据前面对各种协同报文内容的分析, 北斗信道的通信数据量完全可以满足测向交叉定位协同信息交换的要求。

(2) 数据率

本文提出的基于北斗信道的测向交叉定位是以海上目标作为探测对象, 运动速度较慢。北斗短报文通信的服务频度根据用户等级区分为1 s, 10 s, 30 s, 60 s, 通信服务响应时间在1 s左右[5]。选用较高等级的用户卡完全能够满足被动传感器对目标快速连续跟踪定位的要求。

(3) 通信距离

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覆盖范围内都可以进行北斗短报文通信。目前已建成的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服务区域涵盖了我国及周边地区, 且北斗短报文通信不存在盲区, 因此其作用距离几乎不受限制。

(4) 可靠性与安全性

北斗短报文通信采用扩频通信传输方式, 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抗噪音、抗多路径衰减能力。由于其频谱密度较低, 因此还具有隐蔽性和低的截获概率。北斗终端根据SIM卡生成的惟一扩频码将短报文通信上行数据发送到卫星, 北斗地面控制中心则将短报文通信下行数据送到用户终端后通过SIM卡进行解密, 从而实现了保密通信[6]。

3 基于北斗短报文的测向交叉定位方案

3.1 系统设计

基于北斗短报文的测向交叉定位方案主要是采用北斗短报文通信替换原有的协同定位信息传输手段。在每个协同定位单元在增设一个北斗用户机的基础上, 再加载一台PC机作为协同信息处理设备。北斗用户机负责提供舰艇位置信息和建立北斗短报文通信;被动传感器负责目标辐射源探测和识别;PC机负责对北斗用户机进行通信控制, 获取协同定位舰艇相对态势和解算协同定位目标位置。总体设计方案原理如图2所示。

3.2 工作流程

北斗用户机、PC机和被动传感器开机后, PC机自动接收被动传感器探测到的目标辐射特征信息和识别信息, 同时控制北斗用户机依次向各协同舰艇发送含有本舰位置信息的短报文, 并自动接收其他舰艇发送的位置信息, 形成态势图。操作员在PC机的目标辐射源列表中选定目标后, 再选择与本舰和目标构成较佳的相对位置关系 (等腰三角形) 的舰艇进行协同定位。PC机控制北斗用户机与协同舰艇建立通信后, 按照图1所示的测向交叉定位工作流程生成协同报文与协同定位舰艇进行信息交换, 最终完成目标位置的解算。得到的目标位置可以通过Socket通信传回被动传感器, 由被动传感器发送到作战信息网络, 为指挥决策和武器使用提供目标指示。

3.3 通信协议

本文用串口通信将北斗用户机与PC机连接起来, 其通信协议的各种功能是通过指令方式实现的。北斗用户机的指令可以分为定位类、通信类、查询类、授时类和状态类等。通过这些指令, PC机可以自动接收北斗用户机上报的本舰舰位、时间校准信息, 及其从协同舰收到的协同报文;也可以实现控制北斗用户机与指定协同舰建立通信, 改变北斗用户机工作参数等功能。

PC机向北斗用户机发送的指令信息格式如图3所示。

指令信息各个区段意义见表1。

命令码用来标示指令信息类型, 具体类型见表2。

3.4 差错控制

北斗短报文通信有时会出现信息丢失或出错的现象[9], 而北斗用户机本身不具有差错控制的能力, 因此只能在PC机的串口通信软件设计中引入相应的差错检测和纠正机制。报文丢失可以通过发送响应报文进行检测;报文内容出错可以通过校验码检测。丢失或出错的报文可以通过相应的报文重发控制机制由发送方进行补发。报文重传控制流程如图4所示。

协同定位方在接收到一个协同报文后应立即向报文发送方发送一个响应报文, 如果对方在发送报文后的规定时间内未收到响应报文, 应当重发报文。这里通过设定重发次数上限n, 防止报文重发进入死循环。报文重发规定次数不能太多, 否则会影响传输效率。通过设置重传等待时间Tw控制报文重传。重传等待时间设置太长, 会北斗信道空闲时间增大, 降低了传输效率;设置太短, 可能会导致系统误判发送报文丢失, 从而引起很多不必要的报文重传, 增大了北斗信道负担。容易看出, 重传等待时间Tw应略大于最大报文往返时间Tb。报文最大往返时间Tb与北斗终端的系统响应时间Tr、通信服务时间间隔Tf有关。

假设协同双方北斗终端的通信服务时间间隔相同, 则报文最大往返时间Tb可以按下式得到:

4 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舰载被动传感器进行测向交叉定位时基线长度较短, 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 在深入分析测向交叉定位工作原理和北斗短报文通信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的测向交叉定位方案, 并对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

目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正式向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区域服务, 未来其服务区域将覆盖全球。采用北斗短报文通信作为协同信息传输手段, 将使被动探测装备的测向交叉定位摆脱通信作用距离和通信服务区域的限制。另外, 普通北斗终端只能实现点对点的报文通信, 而北斗指挥机具有短报文通播功能, 利用北斗指挥机实现两台以上被动传感器同时进行测向交叉定位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因此, 北斗短报文通信在多被动传感器测向交叉定位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仲康, 周一宇, 何黎星.单多基地有源无源定位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6.

[2]胡来招.无源定位[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3]TORRIERI D J.Statistical theory of passive location 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1984, 12 (2) :187-194.

[4]刘军, 曾文锋, 江恒, 等.双站测向交叉定位精度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0, 35 (8) :12-14.

[5]张尚悦, 郝立杰, 刘晓光, 等.基于“北斗”信道的气象传真图传送研究[J].航海技术, 2012 (1) :42-43.

[6]高迪驹.基于北斗卫星通信系统的船载终端串口通信[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08, 29 (4) :10-14.

[7]成方林, 张翼飞, 刘佳佳.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长报文通信协议[J].海洋技术, 2008, 27 (1) :26-28.

[8]吴允平, 蔡生镇, 刘华松, 等.航标遥测遥控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 2006 (12) :253-254.

[9]王红军, 徐敬.舰载无源被动定位与卡尔曼滤波[J].火力与指挥控制, 1999, 14 (1) :55-60.

[10]仲棋琪, 毛卫宁.利用DOA的双基阵被动定位算法研究[J].声学与电子工程, 2003 (2) :15-18.

[11]李绍斌.一种基于TCP/IP远程通信协议的新型远程智能电源监控切换系统[J].现代电子技术, 2012, 35 (11) :115-119.

远程协同 篇3

闪联(IGRS) 标准所提出的愿景是: 无论是在家庭网络环境,还是企业网络环境,都应该能够实现个人信息终端的自由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使用户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随意地获取信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IGRS 1.0 版本( 即ISO/IEC 145435-1、ISO/IEC 14543-5-21、ISO/IEC 14543-5-22、ISO IEC 14543-5-3、ISO/IEC 14543-5-4、ISO/IEC 14543-55、ISO/IEC 14543-5-6 共七项标准) 制定了在局域网范围内各类家用电器、IT设备、通信设备之间进行交互的统一流程及原语规范,以支持在局域网中实现上述愿景。这七项标准已于2012 年由ISO/IEC正式发布为国际标准。

由于IGRS 1.0 在设计之初即将其目标定位局域网应用,因此在基础协议栈中使用了如多播、广播等网络传输机制。这些网络传输机制并不适合在广域网上进行实施。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移动设备的普及,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广域网范围内的协同服务应用需求。原有的IGRS协议栈在面对这类全网范围的3C协同应用时,已经显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

闪联远程访问(IGRS-RA) 标准在IGRS 1.0 版本的基础上,将IGRS协同应用的家庭和办公场景,扩展到移动和远程访问场景,从局域网应用扩展到互联网领域与移动网络的应用,使得大量设备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无缝接入,并进行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

2 IGRS-RA标准工作进展

IGRS-RA系列标准的研制工作从2009 年就开始展开,至今已经完成了前期预研、专家审定和国际标准的提案提交工作。

2012 年9 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ISO/IEC JTC1/SC25 工作会议上,IGRS专家介绍了IGRS-RA标准的概念和工作情况,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并建议IGRS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2013 年1 月,IGRS-RA的国际标准提案通过了我国专家组的评审,同意将这一系列标准作为新工作项目提案(NWIP) 提交ISO/IEC;

2013 年4 月,在美国阿灵顿举行的SC25/WG1工作会议上,IGRS专家正式向SC25 提出了包含七项标准的新工作项目提案;

2013 年9 月,IGRS-RA的NWIP通过了SC25 的25 个成员国的投票,并得到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韩国等国专家的积极支持,正式成为ISO/IEC JTC1 的新工作项目。与此同时,IGRS还向SC25/WG1 提交了《ISO/IEC 14543-5-7:远程访问系统架构部分的标准工作草案(WD)》;

2014 年3 月,远程访问系统架构正式成为SC25 委员会草案(CD)。

3 IGRS-RA核心功能特征

IGRS-RA作为一种协同服务协议,可应用于各种需要进行设备间消息交互的场景。在这些应用场景中,IGRS-RA协议所带来的特质功能主要体现在:

(1) 以用户为纽带,对“用户- 设备”、“设备-设备”、“用户- 用户”之间的协同交互关联关系进行管理;

(2) 提供用户、设备在线状态的查询及通知机制,使得设备之间可以实现自动发现并进行协同;

(3) 突破私有地址所带来的限制,向在网络地址转换(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设备之后的IGRS-RA设备“推送”消息;

(4) 提供点到点、点到多点、离线存储、非离线存储等多种消息交互模式;

(5) 通过IGRS应用框架协议所制定的应用层统一原语,实现不同厂商的应用实现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同时,IGRS-RA提供应用消息的扩展接口,应用开发者可使用IGRS-RA终端协议栈进行自定义应用消息的交互。

4 IGRS-RA系统组成架构

为了实现上述特质功能特征,IGRS-RA系统的组成架构如图1 所示。

IGRS-RA在家庭内部,仍然兼容现有的IGRS协议体系,IGRS局域网设备之间可以智能发现、资源共享和协同互动,当IGRS-RA设备进入家庭网络时,完全使用现有的IGRS协议与家庭网络中的其他IGRS设备连接。

IGRS家庭设备通过家庭中的IGRS远程访问代理,或者直接通过移动或固定网络与IGRS-RA服务平台连接,IGRS-RA服务平台由一个或多个服务器相互连接、协同工作组成。

IGRS远程访问代理可以是单独的一个设备,也可以是具有代理功能的IGRS远程访问设备,不具有IGRS远程访问功能的基本IGRS设备(IGRS 1.0 设备)通过IGRS远程访问代理接入远程访问服务平台,并被其他的IGRS设备所识别和进行交互。

当IGRS-RA用户/ 设备处于家庭或者办公场所以外的位置,无法直接接入家庭网络,访问家庭网络中的IGRS设备时,可以通过网络接入IGRS-RA服务平台,通过平台中维护的用户/ 设备关联关系对家庭网络中的设备进行访问和互动。

IGRS-RA协议体系不涉及下层的物理连接、网络传输部分,这些内容采用现有的并被广泛采用、成熟开放的技术。

5 IGRS-RA现有的协议组成框架

IGRS-RA协议由下述七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已经通过了ISO/IEC JTC1/SC25 的成员国新工作项目提案投票,正式成为SC25 的新工作项目:

ISO/IEC 14543-5-7《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远程访问体系架构》;

ISO/IEC 14543-5-8《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远程访问基础协议》;

ISO/IEC 14543-5-9《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远程访问服务平台》;

ISO/IEC 14543-5-101《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远程音视频访问应用框架》;

ISO/IEC 14543-5-102《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远程通用管理应用框架》;

ISO/IEC 14543-5-11《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远程用户界面》;

ISO/IEC 14543-5-12《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远程访问测试验证规范》。

上述七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图2 所示。

(1) ISO/IEC 14543-5-7《远程访问体系架构》

本部分是对整个IGRS远程访问技术体系的总体概述,将会对整个IGRS远程访问技术体系所覆盖的范围、远程访问协议的协议架构、各个协议所包含的内容、IGRS-RA系统的基本框架、各个功能模块的组成和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以及IGRS远程访问协议所能实现的应用等进行纲领性概述。通过远程访问体系架构的制定,可以对IGRS远程访问协议中的其他标准的制定和对整个远程访问协议系统的构建提供指导,有利于标准的使用者对协议整体的理解和掌握。远程访问应用框架主要规定了在远程访问基础协议上所实现的一些应用,远程访问应用框架会规定针对不同应用的特定的功能模块、服务模块和本应用与基础协议之间的交互流程和交互接口。基于远程访问的应用框架协议,应用厂商可以独自开发自己的应用,开发出的各应用之间可以满足互操作性。

(2) ISO/IEC 14543-5-8《远程访问基础协议》

远程访问基础协议是对现有IGRS基础协议(ISO/IEC 14543-5-1) 的升级,规定了IGRS远程访问协议的核心内容,包括用户/ 设备定义和关系管理机制、用户/ 设备的发现和在线状态管理的过程和消息、用户/ 设备间实现远程交互的流程和请求/ 响应消息格式、用户/ 设备的描述格式、远程访问服务的消息格式以及远程访问中数据/ 服务分发和共享机制等。

(3) ISO/IEC 14543-5-9《远程访问服务平台》

远程访问服务平台协议规定了IGRS-RA服务器的基本功能、模块结构和应具有的接口规范,对远程访问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的服务交互流程和请求/响应消息格式进行了规范。服务器之间的协同互联组成远程访问服务平台,与服务器到终端、终端到终端的协同互联一同为用户提供远程访问服务。

(4) ISO/IEC 14543-5-101《远程音视频访问应用框架》

远程音视频访问应用框架可以提供家庭或办公场所的用户/ 设备与远程用户/ 终端之间的发现、音视频资源共享和音视频播放控制。

(5) ISO/IEC 14543-5-102《 远程通用管理应用框架》

远程通用管理应用框架基于远程对家庭中的所有设备进行管理的应用。家庭中除了电视机、个人计算机、机顶盒等具有较强处理能力的设备( 通常具有IP地址的设备) 以外,还有电冰箱、微波炉、洗衣机、洗碗机等仅仅具有简单处理能力的设备( 通常没有IP地址的设备)。远程通用管理应用框架定义远程对家庭各种设备进行综合性控制管理的体系框架,定义设备通用管理的通信接口、消息流程和消息格式,定义非IP设备与IGRS IP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网络结构。通过远程通用管理应用框架,可以有效地解决家庭中非IP设备接入IGRS网络的问题,并解决了从远端对家居中各种强弱设备进行访问时所需要解决的系统结构、接口、消息格式和消息流程的问题,为综合性的智能家居控制提供很好的应用层解决方案。

(6) ISO/IEC 14543-5-11《远程用户界面》

远程访问用户界面协议规范了在远程访问时,由IGRS设备或者控制点来远程显示用户界面和控制远程设备的机制。由于在IGRS网络内的各种IGRS设备的性能不同,如果使用相同的用户界面将为用户带来不便,所以本协议规范标准化的描述语言和工作机制,可以将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设备上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显示用户界面。本协议还规范在远程用户界面映射的同时,通过远程访问协议对远程终端进行控制的内容。

(7) ISO/IEC 14543-5-12《远程访问测试验证规范》

本部分是对原有IGRS测试验证规范的升级和扩展,提供了对上述IGRS-RA协议( 尤其是远程访问基础协议) 的内容进行测试验证的方法规范。其中限定了测试验证系统的体系结构,描述了测试中需要的各种交互过程、交互消息以及对消息进行判断的相关准则。

6 IGRS-RA未来工作计划

IGRS未来的主要标准化工作将围绕远程访问系列标准的制定展开,目前IGRS的技术组也已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建立了基础协议工作组、服务平台工作组、应用框架工作组和测试验证工作组四个小组,集合IGRS联盟厂商的力量,共同开展草案制定工作。工作计划如下:

(1) 系统架构部分已经于2014 年4 月形成委员会草案,预计2014 年底之前发布;

(2) 基础协议、服务平台和远程用户界面部分预计在2014 年9 月正式向SC25 提交WD,2014 年12月完成CD,计划于2015 年6 月正式发布;

(3) 远程音视频访问应用框架和远程通用设备管理应用框架预计于2015 年4 月正式提交WD, 2015年9 月形成CD,计划于2016 年4 月发布;

(4) 远程访问测试与验证部分将在2015 年9 月提交WD,2016 月4 月形成CD,2016 年底前发布。

7 结语

IGRS-RA系列标准将制定出一套标准化的远程用户和设备访问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为家庭、办公和移动设备提供统一的远程设备智能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操作的协议框架。这一协议框架的完成将会有效地指导以智能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操作为目标的国内3C产业的发展和进一步融合。

远程协同 篇4

本课题着力于现代农业远程协同平台率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用, 实现在全国全方位交流互动、多样化协同、远程开放对接。

1 远程协同创新平台的内涵与建设的必要性

1.1 基本内涵

农业产业集群化远程协同创新就是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目标的多主体、多因素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的创新行为;协同创新平台则是实现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技术设施互联互通的工具和手段。

1.2 必要性

农业是一种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特殊产业, 表现出受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外部关联因素的强烈制约。我国现阶段农业产业协同创新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区域特色不明显, 产业构成雷同, 互补性不强;缺乏具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自我组织能力弱, 难以形成内部良性商业生态环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集群层次低, 产业链短;与农业关联的服务支撑机构不完善。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一是缺乏支撑农业产业社会化协同创新的技术手段;二是缺乏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制度性安排, 表现为创新源头与产业需求未有效对接, 技术创新链不是按产业链发展进行布局, 互相脱节。因此, 必须构建企业间、产业间、区域间以及与境外同行间创新信息深度融合的支撑平台和构建创新资源信息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

2 建设现代农业远程协同创新平台的重大意义

从管理学角度看, “平台”具有环境创建、问题汇集、沟通协调、资源重整、技术设计、控制运行等功能。农业作为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产业, 其创新资源在全球的高强度聚集, 集成知识、分享成果, 是保障农业加速发展, 不断适应全球人口剧增的重要措施。农业远程协同创新平台正是实现这一措施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通过构建广泛的企业与用户社会化在线社交关系, 实现大宗农产品转化增值, 扩大农副产品加工规模, 提高加工深度及市场占有率, 延长产业链, 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 (1)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 将成为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诸多研究表明, 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存在一种高效的、具有生态特征和自组织特征的区域创新网络。企业、政府、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的自身创新及其协同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在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 构建广泛的企业与用户社会化在线社交关系, 实现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的高效沟通、密切沟通、人性化沟通, 才能真正实现深度融合、和谐融合, 实现大宗产品转化增值, 扩大产品加工规模, 提高加工深度和市场占有率, 延长产业链, 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农业体系。 (2) 资源快速集聚和整合的协同创新平台将成为现代农业集群获取竞争力的基础。在信息海量时代, 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利用集群这个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 通过有效整合集群内外部资源来提升。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的背景下, 现代农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内部活动主体迅速分析和处理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信息和技术, 对相关资源进行迅速和有效的整合与配置, 实现对市场和技术变化的快速响应, 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 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新能力、孵化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3)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平台顺应了产业的柔性化趋势, 对集群分工协作体系建设的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集群形成了特定产业的柔性化分工协作网络, 地域上集聚的成员企业按集群内部分工协作关系共同实现某一产业的生产和服务, 通过成员间广泛的劳动分工和紧密的、基于长远关系的合作来实现产业专业化。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 市场中消费者偏好的日益显现, 使企业在组织形式、生产流程、物流管理、劳动力雇佣等方面对集群分工协作体系建设提出了全新的协同快速响应要求,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平台恰恰能有效解决集群内特定分工协作的各方面要求, 形成集群内企业在高端价值链上的深度融合和无缝对接。

3 构建现代农业远程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条件分析

学者们认为, 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就是通过市场化、科学化、专业化、信息化建立起现代产业结构的农业经济社会综合体系。与传统农业相比, 现代农业最本质的特征是现代化、市场化、集群化, 具体表现在: (1) 商品化。与传统农业的自给自足为特点相比, 现代农业更多的是表现为以市场交换、商品贸易、跨境销售为主要特征的商品化经济。 (2) 产业化。突破了封闭性, 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农业内涵得到了拓展, 农业链条不断延伸。 (3) 一体化。突破了产业内及产业间的地域、部门分割, 建立了上下贯通的一体化产业链发展格局。 (4) 集群化。即突破了农业区域局限, 形成跨区域的农业产、供、销以及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大格局。

通过以上的分析, 充分说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平台的时机已经到来, 基本条件业已经成熟, 道路已经开通。

4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远程协作创新平台的基本架构

以信息流为背景和以信息为主导正成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搭建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平台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是: (1) 平台应由四大要素构成, 即面向农业产业集群的市场化创新资源;不断壮大衍生的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合作用户队伍, 依托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的基础设施和管理人员, 统筹协调的制度体系。 (2) 平台建设的目标。平台的核心目标是利用知识协同方式集聚各种创新资源, 帮助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农户) 面向世界、集成知识、分享成果、解决创新和发展中的问题。 (3) 平台的架构及工作内容。现代农业远程协同创新平台架构见图1。

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广应用的有利条件、应用模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用远程协同创新平台的有利条件是: (1) 已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式的发展基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疆是全国棉花种植基地、特种林果蔬菜生产基地、最大的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基地、亚洲最大的番茄酱生产加工基地, 并成为最集中的国内知名食品品牌基地、中国最大的节水灌溉器材加工基地、全球第三家采棉机批量组装基地。产业集群式发展为建立和推广远程协同创新平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已基本形成现代农业高效服务体系, 所建成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滴灌自动化控制系统、作物病虫害自动化监测系统、农业视频管理系统、GIS土壤养分管理和平衡施肥微机决策支持系统、气象人影信息服务系统等信息服务技术已综合运用于农业生产和管理, 可为建设多主体、多因素相互协同和相互融合的农业远程协同创新平台提供现实可靠的基础。 (3) 集政府、企业、军队等多重职能于一身, 已拥有四座城市, 170个团场、乡镇, 13家上市公司, 实行了土地承包经营, 产权明晰到户, 农资集中采供产品订单收购经营制度。这种管理体制为推广应用农业远程协同创新平台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和推广远程协同创新平台可采用以下推进模式: (1) 政府主导, 上下贯通模式。依托兵团上下贯通集中统一的领导管理体制的组织优势, 在相关师市团场及企业集群建设和应用具有创新资源集成应用功能的组织级协同创新平台和企业级协同创新平台, 促进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种要素在企业和师市地域之间的优化配置, 提升社会化协作和协同创新水平。 (2)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延伸模式。按照以大企业、大集团引领产业升级的发展格局和思路, 从兵团现有的13家上市企业选择几家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长、技术含量高、产业集聚程度高、产业规模大的企业, 以其为核心品牌, 建立具有面向产业链、联结市场的创新资源聚集、整合、辐射、推广功能的企业级协同创新平台。 (3) 以产业基地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形成的棉纺、果蔬、酿酒、粮油及饲料、乳肉制品、制糖、生物制品等特色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为纽带, 建立具有创新资源聚集、整合、辐射功能的组织级和企业级协同创新平台, 并以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为纽带, 与科研单位、高校紧密合作, 结成广泛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在相应的骨干生产企业、团场建立企业级协同创新平台, 推动全行业创新资源整体协同互动。 (4)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的企业加盟模式。以兵团的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霍尔果斯特色经济开发区、五家渠工业园区等为依托, 建立具有产业聚集和创新资源集成整合协调服务功能的组织级和企业级协同创新平台, 大力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 推动企业社会化协作, 形成特色突出、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创新能力强的产业聚集园区。上述四种应用模式, 也适合于在全国其他省市区的推·1352·广应用。如近年来四川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 建立健全了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形成了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5家, 建设了规模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00多家, 建成了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3个, 发展壮大了20多个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形成了涵盖全省主要农产品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四川省从2009年启动的生猪、食用菌、泡菜等19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 通过“全产业链科技支撑”组织方式, 将系统创新资源整合到从优良品种标准化种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到现代物流等产业链各个环节, 实行一体化的技术与产业良性互动体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选择的应用模式:从兵团的实际情况出发, 我们认为兵团在推行远程协同创新平台方面应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延伸模式为主, 其他模式为辅。新疆兵团按行政区划进行布局和组织生产, 不利于组建跨区域的经济联合体, 形成跨区域的专业化大型产业集团和专业化特色市场体系。因此, 推行以企业为主体, 促进产业链延伸的平台应用推广模式对加快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兵团科技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能有效促使创新链和产业链高效对接, 使创新资源向优势骨干龙头企业集聚, 增强骨干龙头企业创新实力和能力, 形成产业配套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为兵团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企业支撑;也有利于促进和深化兵团科技制度改革, 促进创新体系建设,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6 平台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建设

主要是: (1) 以行政力量牵引为动力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有利于集中行使组织领导权力, 以现有建制的师市、团场生产建设组织管理序列为组织保障, 上下贯通集中统一地进行平台的建设和推广运用, 实行“政府搭台、企业盈利”的方式, 推进平台在兵团各生产建设单位的广泛应用。 (2) 跨行业、跨地域的协同合作运行机制。通过兵团政府的有效组织, 在兵团4个市、12个师和上百个团场以及众多企业中, 以资源共享合作盈利为目标动力, 组织跨行业、跨地域的互动合作, 实行行业、师市共建, 各部门协同配合,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努力推动企业与科研单位、高校的产学研战略合作, 形成合力, 共同推动平台的有效运行。 (3) 以市场为主导的有偿服务竞争激励机制。这种运行机制是在兵团现有体制基础上, 按市场价值规律建设, 有利于找准赢利点, 物色有市场开拓能力的经营者, 形成优质的经营服务团队, 围绕提供创新资源, 发展服务市场, 提供优质服务和市场品牌;有利于按产业链合理配置创新资源, 有效聚集整合创新资源, 打造优势服务产品品牌;有利于克服兵团以往管理集中、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调节、市场主体决策权力受限、自主经营权力受限等体制缺陷, 建立特殊体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激励机制。

7 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现代农业远程协同创新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主要是: (1) 宏观调控制度。建立形成政府层面宏观调控的平台建设制度, 实现平台建设运营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归口、统一监督, 使平台建设逐年上新水平。一是从政府层面将平台建设目标任务与国家计划规划挂钩, 实现平台建设依托国家计划, 国家计划支持平台建设, 为平台建设与运行提供管理、人才、经费等方面的保证。二是通过将平台纳入政府统一计划与规划, 避免多头投入、管理分散的局面。三是通过将平台建设进行全方位协调管理, 克服平台建设中只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 只重建设, 忽视推广应用, 特别是忽视制度建设的倾向。 (2) 创新资源要素共享制度。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总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 资源产品数量少、品种少、容量小, 专业覆盖面有空缺, 数据信息更新速度慢、条块分割, 存在“信息孤岛”, 信息共享规模小;资源集成服务能力较弱, 网络科技资源及服务低水平重复。因此, 应首先制定落实确保创新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 营造共享的环境氛围;制定科学数据、科技成果、产品及技术标准文献等创新资源有偿使用或公开使用等相关管理制度与办法, 形成全社会创新资源共享意识和氛围, 以冲破限制共享的阻力。第二, 必须形成创新资源共享的畅通渠道, 高度集成整合国内外各渠道、各体系的创新资源信息, 引进国际科技创新资源收集、整理、加工、传送的先进技术措施和技术手段, 建设具有世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创新资源共用标准化数据库。 (3) 公共服务标准化协同制度。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标准化服务和服务商协同制度建设对信息产品服务规模化和商品化至关重要。建设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必须在政府统一部署下, 建立开发服务商和相关部门标准化协同工作制度。首先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和研究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标准, 在标准引领下形成协同工作的管理制度。其次, 建立完善平台服务产品的服务质量标准, 按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提供高质量服务。第三, 形成平台推广应用协同工作的管理制度, 规定共享原则, 共享内容和范围, 以及各相关主体的基本义务职责。第四, 在政府主持下, 形成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战略联盟, 制定平台协作建设和运行的制度, 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发展一批企业主导, 科研单位高校积极参与形成定位高端化、主体多元化、推进梯次化、模式多样化的远程协同创新平台合作推广应用格局。 (4) 建立确保平台高效运行、安全运行的监督管理制度。首先, 建立和加强平台后台管理责任的制度, 加强信息审查确保上网信息真实可靠。其次, 制定平台服务方及用户方相关主体的基本义务职责, 以及事故责任追究等管理制度。第三, 建立确保平台安全运行的预防、监督、反馈机制和工作制度,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防止酿成重大事故。 (5) 平台开发应用激励制度。一是大力发展平台用户群, 对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在推广应用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并取得良好效果, 实行奖励政策。二是大力培育平台开发服务商, 支持引导其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开发建设和标准化服务, 建立服务标准, 发展用户集群。三是实施协同创新平台人才成长激励机制, 通过平台建设和运营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奖励人才, 建立平台专家数据库, 对顶尖级人才实行登记管理。 (6) 基础设施相连相通制度。为避免以往平台建设多头、混乱、重复的局面, 应形成平台基础设施相连相通, 统筹布局规划和设计的管理制度, 切实解决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布局, 既浪费资源、效率低, 又相互制约, 处于一盘散沙的无序状态。

摘要:农业是事关我国国计民生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为推动农业高效、集成、集约、集群式发展, 对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远程协同创新平台的基本内涵、应用模式、运行机制、制度体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特别对平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运用提供了系统思路。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远程协同创新平台,战略及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代表大会报告[R].

[2]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R].

远程协同 篇5

关键词:P2P,协同通信平台,NAT,网络服务,内网穿透

0引言

P2P给互联网的分布及共享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从目前的应用来看,P2P的威力主要体现在大范围的共享及搜索的优势上,主要解决了网络上的四大应用:对等计算、协同工作、搜索引擎和文件交换。

但是,由于互连网的快速发展,IP地址资源日益紧张。为节省地址空间,目前广泛采用NAT技术,NAT技术可以让很多用户共享少数几个公网IP地址接入Internet。

虽然NAT技术能够很大程度地节省IP地址资源,却导致P2P技术应用受到限制。主要表现为:

(1) 处于NAT outside一边的主机不可以对inside一边的主机发起连接。连接请求只能从inside一端发起,如图1所示。

(2)分别处于两个不同内网的用户无法互相访问。

如图2所示,处于10.1.1.0/24网段和192.168.1.0/24网段的主机都处于内网(NAT的inside一边)。它们对internet上的主机的访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做到相互访问是不可实现的。

因此,如何实现不同内网中主机的相互访问,在此基础上实现远程桌面、HTTP访问等,最终集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端到端通信平台,是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1系统设计

要实现不同内网中主机的相互访问,需要1台拥有公网IP的服务器,负责实现建立不同内网主机的连接建立。

如图3所示,首先,Client A(RSC)登录服务器,NAT A为这次的Session分配了一个端口8989,那么Server S(RSS)收到的Client A(RSC)的地址是133.1.1.1/24:8989,这就是Client A(RSC)的外网地址了。同样,Client B(RSC)登录Server S(RSS),NAT B给此次Session分配的端口是8888,那么Server S(RSS)收到的B的地址是134.1.1.1/24:8888。

此时,Client A(RSC)与Client B(RSC)都可以与Server S(RSS)通信了。如果Client A(RSC)此时想直接发送信息给Client B(RSC),那么他可以从Server S(RSS)那儿获得B的公网地址134.1.1.1/24:8888,但是Client A(RSC)向这个地址发送信息Client B(RSC) 是不可以的,因为如果这样发送信息,NAT B会将这个信息丢弃(这样的信息是不请自来的,为了安全,大多数NAT都会执行丢弃动作)。

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在NAT B上建立一个方向为133.1.1.1/24(即Client A(RSC)的外网地址)的连接,那么Client A(RSC)发送到134.1.1.1/24:8888的信息,Client B(RSC)就能收到了。这个连接就是由Server S(RSS)建立。

Client A想向Client B发送信息,那么Client A发送命令给Server S,请求Server S命令Client B向Client A方向发送。然后Client A就可以通过Client B的外网地址与Client B通信了。

2技术实现

2.1服务器端RSS功能实现

从系统设计可以知道,服务器主要完成RSC的请求建立及P2P信息的转发。因此,首先需要在RSS 与 RSC 工作之前建立连接的,使得两个内网间建立一个无形的通道,完成一个Peer to peer 的转发。

2.2客户端RSC功能实现

从系统设计可以知道,客户端需要接收来自RSS的连接确认信息的处理,接收到服务包后,对包的来源进行分析并建立连接。

3功能实现

要实现不同内网之间的主机进行资源共享,需要:

(1) 在一个公网上的主机上运行RSS服务器端程序(假设IP地址是133.1.1.1);

(2) 在要提供服务(如3389远程桌面)的内网主机上运行客户端;

(3) 在客户端程序的remote栏中添入服务器的IP地址以及端口,并点击connection;

(4) 连接服务器成功后就可以选择自己要提供什么服务和影射到服务器的端口号(假设为8989)。

这样,映射成功后其他内网的主机只要访问133.1.1.1:8989就可以连接到这台内网主机的远程桌面服务了。

4结束语

在不改变现有网络设备和网络配置的情况下解决了原来不能通信的问题。突破内部网络的计算机由于使用虚拟IP地址而无法成为Internet主机的缺点,实现网络无障碍通信,并保证了对现有网络透明,不必要增加网络设备负担和管理员的维护工作量。

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集成全新的合作开发平台,实现全面的资源共享,实现“无限制”的Intranet各种服务,并通过结合移动通信网络短信平台和无线网络平台,方便用户在外地远程开机关机,按需建立服务连接等更多特色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冠蓉,陈爽.NAT代理服务器穿透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6(6):7476.

[2]李绍滋,周昌乐,陈火旺.基于P2P网络的信息过滤与推荐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32(8):4547.

[3]庄明,董健全.基于P2P的路由选择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32(6):134136.

[4]李旭华,叶飞跃,蒙德龙.P2P网络中基于代理合作的匿名传输机制[J].计算机应用,2006,26(1):7071,86.

远程协同 篇6

随着数字录音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各种受理电话的录音需求已经十分迫切,公安、电信等呼叫受理部门基本上都采用的数字录音系统,以实现各种语音通话的实时记录,方便以后的查询,达到有据可查。

目前,传统的数字录音系统都支持网络放音与电话放音两种工作模式,网络放音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声卡播放的方式实现对录音电话的放音,电话放音主要通过拨打电话听取录音的方式实现对录音电话的听取。

在公安实际应用过程中,网络放音的方式由于工作环境比较吵闹,听取录音需要重新带耳机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使用的人不是很多,目前主要采用大多数都是电话放音的方式,但电话放音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听取录音时需要从头至尾全部听取,且不能进行进度控制,如果稍有不慎漏过了或者没有听清楚,都需要重新再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公安工作的开展。

本文针对公安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远程网络控制与电话放音协同工作的放音控制方式,可实现接警员在电话听取录音的同时,可通过网络同步控制放音的进度,实现对电话放音进度的任意控制。即提升了110指挥系统的指挥调度能力,又满足了公安实战工作的需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设计思路

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提出了通过开发远程控制客户端程序,来实现对电话放音进度的任意控制,通过消息通信技术来远程控制客户端程序控制信息与数字录音系统的电话放音进度信息的协调,从而较好的解决用户在电话听取录音的同时,可通过网络同步控制放音的进度。(如图1)

其操作步骤如下:(1)客户端话机摘机;(2)远程控制客户端向通信调度系统发送听取录音请求;(3)通信调度系统调用CTI检查数字录音系统电话放音通道的使用情况,如果有空闲通道,通信调度系统通过CTI将电话通道与客户端话机通道连接,并将电话放音通道号发送至远程控制客户端;(4)远程控制客户端接收到电话放音通道后,将电话放音通道号、本机坐席号、需要听取的录音号信息发送至数字录音系统;(5)数字录音系统验证信息的有效性,并将验证结果通知远程控制客户端;(6)验证通过后,数字录音系统开始向指定客户端话机放音通道播放录音文件,并向远程控制客户端返回播放信息;(7)远程控制客户端显示返回的播放信息,并将控制信息发送给数字录音系统;(8)数字录音系统检查控制信息的有效性后,响应执行控制操作,并将操作结果返回至远程控制客户端;(9)远程控制客户端显示返回的操作结果,并根据返回的操作结果判断播放是否成功,若成功,则调整播放进度,否则按原进度继续播放。

3、技术路线

在应用系统的实现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技术路线:

3.1 采用C/S模式实现远程网络进度控制与电话放音同步工作的方式

由于数字录音系统作为110指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能采用服务器硬件配置的方式实现数字录音功能,因此必须部署在程控通讯设备机房,而接处警座席需要在接处警大厅进行部署,因此解决接处警座席远程网络控制电话放音的方式只能是采用远程的模式,通过综合考虑110指挥系统整体部署环境,我们认为采用C/S模式是比较理想的。

3.2 利用CTI/ACD技术实现坐席电话与数字录音放音模块语音通讯线路的连接

通过110指挥系统的通讯平台来实现语音的连接,通过综合通信平台实现控制信息的实时传递,但在实现过程中可能还需要解决系统之间互相协同工作的问题。

3.3 利用综合通信平台实现网络控制与电话放音的协同工作

充分利用110指挥系统的通信平台,统一消息部署及格式定义,通过远程控制系统来实现对电话放音的播放、暂停、停止、快进、快退、拖拽等操作。

3.4 采用多线程技术、事件驱动方式实现多座席并发访问与控制

采用多线程技术及事件驱动技术来实现多座席并发访问控制的问题,以满足公安系统的业务需求。

4、结语

上一篇:教学目标细化下一篇:职业教育现代化意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