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训练

2024-08-11

协同训练(通用5篇)

协同训练 篇1

双人练习在训练中应用较为广泛, 且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协同配合的作用, 以下是笔者总结的部分双人练习方法:

一、柔韧性练习

1. 双人挤压手指

动作要领:两人面对面站立, 要求两脚开立与肩同宽, 双手十指伸直与同伴的十指相互挤压。

应用:此练习多应用于篮球、排球、体操、投掷类、健美操等项目的准备部分。

作用:保护手指, 可有效避免戳伤、错位、拉伤等。

2. 双人背对扩胸

动作要领:两人背对而立, 靠紧,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手互握侧平举, 扩胸。需要注意的是, 动作幅度应由小到大。

应用:此练习适用于任何项目, 多应用于准备部分。

作用:拉伸肩关节、上肢、胸部的肌肉, 可有效避免脱臼、拉伤等。

3. 双人体侧运动

动作要领:两人背对而立, 靠紧,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手互握侧平举, 做同向体侧运动, 注意脚不能离地。或两人同向侧立, 双手互握, 一呼一动;两人同时向外侧展体, 使身体向内侧屈。

应用:此练习适用于任何项目, 多应用于准备部分。

作用:拉伸腰部肌肉和关节, 可有效避免拉伤、扭伤等。

4. 双人踢腿

动作要领:两人相向而立, 两脚前后开立;外侧脚在前, 内侧手臂相互搭肩;内侧腿向前上方踢腿 (勾脚或绷脚) 。

应用:此练习适用于任何项目, 多应用于准备部分或放松部分。

作用:拉伸髋关节和腿部肌肉, 可有效避免拉伤、扭伤等。

5. 双人压腿

动作要领:两人相向而立;两脚前后开立, 弓步下蹲;双手搭在同伴肩上, 同时压腿, 两呼一动, 两腿交换进行。

应用:此练习适用于任何项目, 多应用于准备部分。

作用:拉伸腿部肌肉和膝关节, 可有效避免拉伤、扭伤等。

6. 双人面对跨栏坐

动作要领:两人均面对跨栏坐, 用直腿的脚抵住同伴的屈腿膝部;双手拉紧, 交替向后倒体, 做压腿练习。

应用:此练习多见于跨栏的专项准备活动部分。

作用:增强腰部、腹部、腿部柔韧性, 改进跨栏动作, 避免拉伤、扭伤等。

二、力量练习

1. 双人拉手跳 (蹲跳、换位跳, 旋转跳)

动作要领:两人相向而立, 间距为两臂距离;双手相互拉紧并下蹲, 在听到“跳”的口令后, 两人同时用力拉对方沿顺 (逆) 时针方向跳至对方的位置。也可根据情况做不同程度的旋转跳。

应用:此练习多见于跳跃类项目的教学或身体素质训练部分。

作用:提高腿部力量和弹跳能力。

2. 双人背蹲跳

动作要领:两人背向站立, 臂挽臂下蹲, 再站起或跳起, 也可转圈跳。

应用:此练习多见于跳跃类项目的教学或身体素质训练中。

作用:提高腿部力量和弹跳能力。

3. 双人“鸭子”走

动作要领:两人背对站立, 臂挽臂蹲下, 同时向前 (后、侧) 学鸭子走。

应用:多见于踝关节的柔韧性和力量练习部分。

作用:提高踝关节的灵活性和力量。

三、放松练习

1. 双人拉手放松

动作要领:两人相向而立, 双手互握, 间距为一臂半距离;一人放松, 另一人放松并抖动同伴的双手;两人交替进行。

应用:多见于放松练习部分。

作用:放松上肢肌肉。

2. 双人互相按摩放松

动作要领:一人单腿屈膝跪地, 另一人俯卧或仰卧在屈膝腿上, 由单腿跪地的人进行按摩, 两人交替进行。

应用:多见于放松练习部分。

作用:全身性放松。

协同训练 篇2

协同学对健美操教学训练的启示

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健美操教学训练实践基础上,从协同学的思想出发,重点分析健美操教学训练中存在的`竞争与协同,以及其它保证健美操教学训练系统自组织发展的动力因素,从而促进健美操训练的提高.

作 者:张晓欣 李云伟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100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30)分类号:C42关键词:协同学 训练 教学 自组织

翻译工作坊的协同效应与笔译训练 篇3

翻译工作坊是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翻译活动, 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中心 (Gentzler, 1993:7) 。同时, 翻译工作坊可以让翻译学习者身处于模拟实际的翻译环境中, 体验高强度翻译训练平台, 在讨论、合作的翻译实践中学习翻译实践技巧, 为从事翻译活动、实施翻译项目打下基础。王燕提出翻译工作坊的理论基础是合作建构主义, 强调基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 再通过协作学习进行有效的翻译能力构建。因而, 开展协作学习是翻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作坊教学法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以学生为中心, 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而具有以下优点:1、老师能获得学生翻译活动的信息反馈, 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对策。2、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使学生得到更多实践锻炼。3、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教学相长。4、翻译活动中为共同任务协同工作,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5、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培养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翻译工作坊的开展流程可分为五步:1、老师对学生下达翻译任务, 老师扮演客户, 学生扮演译员。2、学生按要求组队成立翻译工作坊。3、老师进行译前讲解, 学生完成译前计划。4、任务实施,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翻译项目, 包括译后审阅。5、项目提交及展示。

二、翻译工作坊的协同效应

1、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 (Synergy Effects) , 指使整体效益大于各个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 是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 表达为“1+1>2”或“2+2=5”。协同效应的运用是学生对语言学习认知的转化生成, 是合作环境中参与者的相互影响及协调配合, 主要有强势协同和弱势协同。围绕翻译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尽量发挥强势协同功效, 是优化教学策略与翻译训练的发展需要。

2、关于翻译工作坊的协同效应分析

(1) 目标统一性:翻译工作坊是以成功完成翻译任务为统一的目标, 而目标具有激励、引导的作用。当翻译任务的参与者, 也就是多个翻译学习者拥有统一的团队目标时, 就会互相监督、鞭策。同时, 团队内部也会形成良好的翻译工作氛围, 促进整体翻译水平的提升, 进而带动个体进行翻译训练的积极性, 促进翻译能力的快速提高。

(2) 经验分享性:翻译工作坊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信息传递的共享性平台。例如, 学习者可以通过讨论对相关专业术语进行统一的翻译, 制定统一的翻译标准。利用参与者不同的知识背景, 通过讨论对译文有更加完整的理解。利用互联网社区、机器翻译软件分享翻译经验, 促进内隐学习, 即在团队合作环境中, 使个体认知和共享性知识产生强势协同。

(3) 分工高效性:在翻译工作坊中, 不同的参与者基于翻译任务的具体要求、已有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的翻译能力, 扮演具体的角色, 如译前、译中、译后。完成不同的分工。翻译工作坊针对每个参与者的优势, 进行合理分工, 可以产生横向的协同效应, 即缩短翻译任务完成时间, 提高翻译效率与翻译质量。

(4) 情感交融性:单个翻译学习者进行的只是单纯的翻译技能练习, 是一种经验的简单累加。但是在翻译工作坊中, 在频繁的相互交流、共同合作与互相影响下, 工作坊中的个体会对这一整体产生归属感, 并且在参与者之间也会产生合作伙伴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共赢的心态, 这种心理上的情感交融性, 对于翻译学习者的翻译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三、翻译工作坊在笔译训练中的应用及建议

翻译作坊式教学法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已有了初步的成果, 但是, 对于翻译专业学生或是其他的翻译学习者来说, 要提高翻译能力尤其是笔译能力, 关键在于进行自主性的笔译训练。要强化笔译训练的强度, 实现笔译训练的效果, 翻译工作坊模式是一种值得参考的、具有指导作用的合作训练模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 分析翻译工作坊在笔译训练中的运用。

例1:Unlike some other towns of the same name, the name of the town is pronounced without the h (“AM-erst”) , giving rise to the local saying, “only the'h'is silent”, in reference both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to the town's politically active populace.该段节选自维基百科上有关美国阿默斯特镇的一段介绍性文字, “only the'h'is silent”结合上下文语境此句应翻译“唯有h字母不发音”。但是有同学提出参照原文理解这个译文不够准确。虽然网络上没有可参照的信息, 但是通过工作坊中的交流探讨和信息共享, 大家找到了更有效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例如翻译作坊中的成员提出通过该镇政府网页咨询native speakers, 来获得更权威的信息。在翻译工作坊中, 组内成员分享传播创新性的翻译方法与实用的翻译技巧, 提升了笔译质量和水平。

例2:“有些人本领高却没有实干精神, 才能大却没有忠义之心, 这种人极难驾驭, 感情约束基本无效。”本句节选自《中等人才最好用》, 该议论文探讨了企业选用中等人才的原因。如果单纯看字面意思, “极难驾驭”可能被译为hard to control, 而“感情约束”则被译为emotional restriction。但是在翻译作坊的模式下, 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分析, 对原文有了更完整和准确的理解。在企业中雇主对雇员“难以驾驭”实则为难以管理, 因此改译为hard to manage, 而“感情约束”实际意指雇主和员工关系好, 可译为good relationship。工作坊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促进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从而有效的完成汉翻英的翻译任务。

区别于“翻译作坊式教学”, 自主练习式的笔译训练具有很强的自由性, 缺乏老师的专业指导, 因此针对笔译训练中采用翻译工作坊有以下建议:1、参考教学教材, 选用理想的文本材料, 根据翻译工作坊的整体知识结构和翻译水平选择适当类型和难度的文本。2、制定明确翻译任务目标与翻译计划, 促进小组高效运作, 达到训练目的。3、合理分工, 加强对译文质量的控制, 采取翻译工作坊之间的互动式监督与评测, 扩大笔译训练中的合作自助。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Routledge, 1993.

[2]肖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院, 2005 (01) .

[3]李明, 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微探[J].中国翻译, 2010 (04) .

[4]王燕.关于翻译工作坊在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青年文学家, 2012 (04) .

协同训练 篇4

1 改革思路

秉承“夯基础,重实践,强技能”的理念,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技能培养为核心、素质教育为主线”,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整合教学体系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培育师资及编写教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创新了外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临床胜任力强、突出实践与创新、贯穿基础与临床、提倡医工研交叉、厚重人文精神”的鲜明特色,解决了“当前先进外科技术与落后医学教育相脱节,医学生临床适应差”这一问题,实现了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与临床医疗工作的有效衔接,培养了一批“基础牢、技能强、有爱心、会创新”的卓越现代外科医生。

2 实施方案

“夯基础”:基础医学教育阶段依托陕西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强基础、重系统、显个性”的理念,通过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渗透现代外科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外科兴趣及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早临床、早科研、萌思维、练动手”。

“重实践”: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依托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整体化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将纵向独立的临床医学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到能力的关键转变,培养学生胜任手术必备的动手能力、毅力、耐力和完成力。

“强技能”:外科专业教学阶段依托“外科梦工场”,率先将“现代外科”概念引入临床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现代外科手术技能技巧”,将团队精神、科研创新及人文素质贯穿全程。与国际接轨,把握前沿、规范标准,培育团队,测评效果,获批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院认证的外科培训基地。

3 具体举措

适应临床需求,转变培养模式。“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及卫生事业需求,秉承“夯基础,重实践,强技能”的理念,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技能培养为核心、素质教育为主线”,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外科生力军,解决了“外科技术与医学教育脱节,学生临床适应差”的问题,实现了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与临床医疗工作的有效衔接。

搭建实践平台,突显外科特色。在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和省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基础之上,在国内率先搭建现代外科技能培训平台———“外科梦工场”[3],完成了贯穿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连续性平台建设,使学生能力培养既循序渐进,又相互衔接。通过“微创技术培训”、“现代外科手术设备应用”等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现代外科的理解与认识,突显现代外科特色。

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从一级学科层面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形成了基础阶段即“强基础、重系统、显个性”的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临床阶段即“以基本临床技能、专科临床技能、综合临床技能、创新临床技能为主要训练内容、从模拟训练→虚拟训练→临床实训循序渐进,贯穿临床教学全过程”的整体化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现代外科阶段强化技能训练,培养职业追求,突出“医工交叉”和“现代外科”两大特色的现代外科实践教学体系这三大教学内容,确保了高质量、高效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兴趣为引导、自主学习为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推动“传统的知识传授到转化式学习”的升级。

关注教师发展,培育优秀团队。临床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师资力量[4]。我们始终关注教师发展,培育了一支热爱教学、结构合理、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优秀教学团队,现已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创新团队2个。拥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日常教学注重与国际接轨,把握前沿动态、规范教学标准,已成为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院认证的外科培训基地。

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参编《外科学》规划教材3部,自编现代外科讲义2版,录制教学光盘1套。在国内最早将临床常用的现代外科手术技能系统化、规范化成书,便于医学生临床学习。

强化仁爱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注重仁爱精神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医府大讲堂、学生讲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聆听“面对媒体”、“责任”、“文化艺术”多方面内容,使医学生从内心理解医学的科学性、崇高性和人文性。通过建立动物慰灵碑、进行实验动物祭、向实验动物默哀等具体活动将人文关怀贯穿于临床教学实践中[5]

4 效果评估

实施教学改革以来,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医师开设现代外科技能培训班16期,来自21个院校的800余人受益,动物外科训练715例次,医工交叉研讨会12场次。学生能力获得极大提高,用人单位给予高度评价,人才培养效益突出。在平台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育、教材编写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居国内领先,有较大的示范推广价值,荣获2013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学平台建设受到国内外关注和肯定。建成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1个(2009年),陕西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2007年),获批陕西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2009年、2011年),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院培训基地,卫计委腔镜/内镜培训基地以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基本技能培训中心,已成为国内一流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教学改革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效果好。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对比了其培训前后技能掌握情况以及临床实习期间带教老师的评价,认为能够“快速上手”。多名学生在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等院校学习深造且表现优秀赢得美誉。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鼓励学生医工交叉从理论到实践,已申请专利31项。学生作品曾获第七届“挑战杯”科技竞赛一等奖。累计获得10余项国家级基金资助,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64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90篇,论文摘要117篇。

师资培育成效显著,建成一支爱教学、高水平、重实践的卓越团队。现已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器官移植”创新团队、陕西省“再生医学与肿瘤疾病治疗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拥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名,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关注青年教师培养,3位青年教师荣获全国手术比赛一等奖,1位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共发表教学论文30篇。

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强。多家医院反馈学生经培训后手术水平提升快,诊治思路清晰,创新能力强,具备厚重人文素质及良好团队精神。该培养体系得到了同行关注。第三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兄弟院校来访30余次,为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开展外科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成果得到广泛认可,引领示范作用强,与国内外单位相继合作。该项目致力于培养卓越的现代外科手术医生,获得省部级多个教改项目支持,赢得了国内外科技界领军人物的一致赞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认为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各级各类医学院校的临床手术相关学科的医学生培养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树森认为该教学成果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特色鲜明;中华医学会外科手术学组组长、中山大学第三医院陈规划院长认为该教学成果具有重大的推广价值。在我们引领示范下,国内各高校也开始注重外科实践与创新。与国外多家大学建立了校际协作交流关系,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与我校签署了《关于合作建立中美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协议书,2012年外科培训基地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院外科培训基地地位。

5 创新之处

以临床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紧跟现代外科发展的时代步伐。首次将现代外科技能纳入本科生培训范围,解决了目前医学教育中存在的先进的外科技术与落后的教育相脱节,医学生不能胜任现代外科日常工作这一现实问题,实现了高等医学教育与临床医疗工作的有效衔接。

以培养“现代外科基本功扎实的卓越医生”为切入点,从医学人才培养的整体出发,强化实践与创新、贯穿基础与临床,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从医学人才培养整体出发,以基础阶段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临床阶段整体化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现代外科阶段实践教学体系这三大教学体系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强化实践与创新、贯穿基础与临床的连续性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医学阶段着眼于早期培养外科兴趣和手术思维,临床医学阶段注重知识向能力转变,现代外科阶段强化技能训练,培养职业追求,既循序渐进又相互衔接,确保了外科实践教学的高质量与高效率。

将仁爱精神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临床教学实践中,推动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到转化式学习”的升级。通过医府大讲堂,动物慰灵碑等活动强化仁爱精神教育,为学生道德成长奠基,助其养成良好职业素养。通过外科创新小课题、医工交叉研讨会等活动将素质教育渗透于临床实践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推动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到转化式学习”的升级。

摘要: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先进外科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外科梦工场和第一附属医院秉承“夯基础,重实践,强技能”的理念,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技能培养为核心、素质教育为主线”,自2000年开始,在教育部、陕西省、学校等多个项目支持下围绕外科实践教学开展改革,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整合教学体系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培育师资及编写教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临床技能,卓越医生,现代外科,临床教学

参考文献

[1]程小岩,贺鹏程,刘雁峰,等.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8):77-78.

[2]徐大华.从腹腔镜手术展望蓬勃发展的微创外科技术[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64-1765.

[3]马锋,吕毅,刘学民,等.现代外科发展与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路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27-28.

[4]万学红,石应康.大学附属医院高水平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1):83-84,95.

协同训练 篇5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协同护理模式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1], 病情严重且预后差, 并发症多, 病人往往伴有终身残疾,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研究显示, 早期综合的康复治疗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残余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2]。协同护理模式 (collaborative care model, CCM) 是强调护士、家属、病人三位一体的护理模式, 护士作为临床教育者、倡导者和协调者鼓励病人及家属参与健康护理, 充分发挥病人及家属自我护理的能力, 以便有效、创造性地利用现有的财力与人力资源, 从而使病人及其家庭和健康保健系统本身受益的一种护理模式[3,4]。本研究旨在应用CCM最大限度地培养病人与家属的参与, 以提高病人康复效果与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4例脊髓损伤病人, 其中男53例, 女31例;年龄17岁~63岁 (37.43岁±9.82岁)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 高中及中专33例, 大专及以上37例;均为创伤所致, 高处坠落34例, 车祸伤30例, 暴力砸伤11 例, 意外摔跌9 例;经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确诊, 符合脊髓损伤诊断标准[5];病人均实施手术, 其中颈髓损伤18例, 胸髓损伤25例, 腰骶髓损伤41例;住院时间30d±9d, 均于恢复期出院。排除标准:有影响肢体运动的其他疾病及骨折者;有意识障碍及精神疾病无法准确表达意愿者;术后脊柱仍不稳定及不能良好配合康复训练者。所有病人采用脊髓损伤规范化治疗方案, 参加研究的医生、护士团队统一接受相关培训, 培训时间每次30min以上, 内容包括CCM正确实施及数据资料的收集等。根据病人入院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 然后按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2例,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湖南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并已获得所有入选病人和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包括心理疏导、基础治疗与护理、并发症预防、康复及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CCM, 具体如下。

1.2.1.1 术前干预给病人及家属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讲解病情和治疗方法, 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

1.2.1.2 术后干预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健康处方, 主要包括病人心理状况、营养需求、护理要点、康复训练计划等。处方可随病人的身心变化适当调整。术后第2天起护士每天上午以多媒体、视频及现场示范的形式向病人及家属进行集中指导与培训, 包括CCM介绍、疾病指导、心理指导、康复训练等, 每次20min左右, 使病人和家属了解病情及术后治疗、护理的基本知识, 逐步建立起协同关系, 以便于更好地引导病人以及家属积极参与照护。每天下午对病人及家属进行1h“一对一”康复技能训练指导, 并现场评价病人及家属是否掌握。然后在护士的指导下, 由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疾病的照护与功能锻炼。出院前1周对病人家属家庭护理知识宣教及出院后康复技能指导, 并在住院期间进行抽查, 力求病人家属护理技能过关, 从而保证病人出院后也能获得有效的护理及康复锻炼。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早期、稳定期、慢性期3 个阶段。 (1) 早期病人 (术后2周内) :以绝对卧床为主, 术后第2天开始根据脊柱稳定情况逐渐抬高床头, 训练顺序为卧位—半卧位—坐位, 为适应稳定期的功能锻炼打下基础。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足下垂、压疮和各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使病人初步适应机体所发生的剧烈变化。训练内容包括呼吸功能训练、膀胱功能训练、腹部按摩、体位的变换、良肢位的摆放、全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及增强肌力的锻炼方法等。 (2) 稳定期 (3周~12周) :病人主要以康复为主要任务, 首先应通过长坐位 (膝关节伸直) 和短坐位 (膝关节屈曲) 对病人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逐步过渡到动态平衡训练, 为后续的轮椅和直立乃至步行训练打下基础。根据病人残存肌力情况进行各种主被动肌力训练, 平行杠内站立开始步行训练, 最终达到助行器或双拐行走、轮椅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 (3) 慢性期 (12周后) :此期病人将转入长期康复治疗, 需教会病人和家属掌握如何在残疾状态下生活, 如何利用现有的家庭和社区条件进行康复锻炼, 尽快返回家庭并最终回归社会。在稳定期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 加强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以及一些高级轮椅操控技巧, 使病人学习利用一些自助器具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在各类矫形器的帮助下达到治疗性步行、家庭功能性步行、社区功能性步行的目的[2]。

1.2.1.3 出院后干预市内的病人每月1次家访, 外地病人则采用电话随访, 复查时均与病人面对面交流, 每次30min左右。同时创建脊髓损伤康复QQ群, 定期与病人或者家属沟通、咨询并进行宣教, 根据反馈的信息适当调整健康处方。

1.2.2 评价指标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及出院后6个月 (干预后) 康复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3项量表均由专人负责, 采取一对一问答方式收集, 回收率100%。

1.2.2.1 康复评分 (1)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 (BI) 评定, 主要包括进食、洗澡、如厕等10个条目, 分为1级~5级, 即完全依赖、最大帮助、中等帮助、最小帮助和完全独立, 10个项目总分为100分, 日常生活能力与得分呈正相关。 (2) 功能独立性评分, 采用以功能独立性评定 (FIM) 量表评定, FIM评估分为7级, 共6 类18项, 主要包括自理活动、括约肌控制、移动能力、运动能力、交流及社会认知, 每项满分7分, 最低1分, 共计126分。得分越高提示病人的独立生活能力越好。

1.2.2.2 生活质量测评采用健康调查问卷 (SF-36量表) 评价病人的生活质量, 该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8个维度, 共36个条目, 另外还有1个健康变化自评, 用于评价过去1年内健康改变。前4个维度定义为生理健康, 后4个维度定义为心理健康。各维度计分采用百分制, 分值越高表示该维度的生活质量越好。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t检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3.1 CCM能增强脊髓损伤病人康复期的独立生活能力脊髓损伤病人往往需要长期卧床, 住院期间主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都是在医院进行, 由医护人员和家属共同完成的。而该类病人出院后, 其恢复期的功能训练多在家中进行, 病人家属的护理理念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程度[6]。因此, 病人和家属获得的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越多, 掌握的越牢固, 康复训练的效果就越好, 生活质量也就相应提高。CCM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 注重护患之间的协同性, 强调护士、病人、家属三方面的合作理念[7], 医务人员加强了与病人及家属间的沟通, 对他们开展疾病的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的教育, 教会病人及家属必备的护理技能和康复训练方法, 使病人在出院后也能够保持康复训练的连续性, 同时在家属的参与和督促下, 更利于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病人和家属康复训练的有效性, 从而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本研究对脊髓损伤病人实施CCM, 对病人及家属实施个体化健康指导与康复培训, 同时对病人出院后进行定期随访与门诊复查, 病人在医务人员和家属的共同参与和督促下, 积极主动进行康复训练, 循序渐进, 提高了康复行为, 最终改善了病人的独立生活能力, 表1显示, 病人的康复评分 (BI评分和FIM评分) 明显得到提高。

3.2 CCM能提高脊髓损伤病人的生活质量脊髓损伤是一种突然发生的严重致残性损伤, 其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及延长生存时间, 更重要的是改善其生活质量[8]。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人在长期卧床的过程中应面对漫长的恢复期和完全恢复的渺茫希望, 自理能力的减退甚至丧失、持久的残疾、经济的压力、家庭照顾等一系列的问题, 容易给病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轻者悲观失望, 重者甚至轻生, 对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并进一步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 该时期病人的家庭及社会的支持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脊髓损伤病人及家属实施CCM, 进行个体化健康指导与康复技能培训, 充分调动病人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 同时鼓励病人倾诉内心的苦闷, 对出现不良心理的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采用电话随访、QQ群等网络方式进行指导、答疑, 节约了时间和费用, 病人或者家属也能更方便咨询或者倾诉一些私密的问题, 避免了直面的尴尬, 也方便各病人及家属之间互相交流心理感受及康复经验, 增强病人及家属的信心。对出院后6个月的病人进行生活质量调查, 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在生理健康、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生命活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提示采用CCM可以更好地改善脊髓损伤病人的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的负担。

3.3 CCM能有效减少脊髓损伤病人并发症的发生表3显示, 观察组病人发生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足下垂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均<0.05) 。表明观察组通过对病人和家属实施CCM建立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处方和康复训练, 能够使病人家属及时了解病程, 加深了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的互动性, 彼此之间密切联系, 也能更好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使病人和家属能够更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治疗、护理和康复的过程中, 尽早恢复躯体功能, 减轻家属的负担。同时重视病人出院后的随访情况, 将院内护理与院外康复护理有效结合, 可以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行为, 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病人的生存质量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4 小结

本研究显示CCM使病人及家属主动参与健康护理, 由依赖性护理转变为自觉进行健康维护, 有效提高了病人的康复效果及独立生活能力,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的局限性:样本量过少, 由于疾病的康复期时间长, 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在协同伙伴里加进医生、康复理疗师、社区护理人员、营养师等。对其他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陈启波.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时机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5) :772-773.

[2]吴文广, 王晓亮, 张泽.脊髓损伤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38例效果干预[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 (26) :3642-3644.

[3]邵燕.协同护理模式对改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疾病感知的干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 31 (8) :28-30;36.

[4]常红娟, 高敏, 桑文凤.协同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3, 27 (4A) :966-968.

[5]勾丽洁, 许世奇, 刘旭东, 等.早期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2) :313-315.

[6]周杰, 王秀峰.58例脑卒中患者偏瘫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1) :96-97.

[7]王新歌, 樊少磊, 韩晗.协同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10) :207-209.

【协同训练】推荐阅读:

协同开发07-15

专业协同10-16

协同工程10-17

协同计算05-12

协同实验05-14

协同预测05-15

三方协同05-16

协同培养05-18

协同竞争05-26

协同提高05-31

上一篇:体育类英语教学下一篇:半透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