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

2024-09-19

远程医疗(共12篇)

远程医疗 篇1

摘要: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是导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远程医疗会诊技术的应用,使基层医院患者也能够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优质服务。文章对国内远程医疗会诊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远程会诊,远程医疗,医院

远程医疗会诊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进行医疗数据、图片、语音和视频资料的互转[1],供远程会诊中心的专家作为会诊参考,并利用实时传输系统,实现与基层地区的医生和患者间的可视化指导和交流,主要包括影像会诊、病理会诊、实时动态会诊和远程手术等形式。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配置分布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和较富裕的农村,贫困乡镇和偏远山区很难获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矛盾加剧[2]。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远程医疗会诊技术,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的疾病治愈率,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使患者有机会享有优质的医疗资源,为病人提供快捷、高效、经济的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看病难问题。

1 远程医疗会诊的优势

1. 1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增加医疗机构知名度

当基层医疗机构面对急危重或疑难病患无法诊断和治疗,迫切需要专科医生进行会诊时,专家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能及时获得病史、化验报告和影像学资料,并和现场医生“面对面”展开讨论,也可以观察和指导现场医生进行医疗操作。在完成医疗服务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医生还可以和专家们进行临床病例讨论、观看医疗操作演示,增加与其他医院的交流,起到远程教育的作用,这些都可以促进基层医生医疗水平的提升,同时增加医疗机构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1. 2 方便患者就医,节约医疗费用

对于偏远地区以及出行不便的患者,通过在远程会诊系统上上传自己的检验结果和医疗记录,预约会诊时间后,在规定时间内可与会诊医院专家进行交流,由会诊专家做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3]。这使基层患者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减少疾病诊断的延误,降低其长途跋涉到大城市看病所花费的交通、住宿等各项费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1. 3有利于展开双向转诊,平衡医疗卫生资源

远程医疗会诊有利于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推动双向转诊,使大医院重新回归到收治急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的定位上,将常见病、多发病、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病患者转回基层医院继续治疗,有利于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衡,将中国当前的医疗服务提供方体系从“倒金字塔”形转为“正金字塔”形。

2 远程医疗会诊面临的问题

2. 1 远程会诊意识不强

作为医疗领域的新兴事物,远程医疗会诊与传统的诊疗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医患双方都存在认识不够、不能适应的现象。基层医院没有意识到远程医疗会诊的意义和重要性,他们常常受到自尊心的影响,不愿意采用这种新方式向上级医院提交会诊申请,认为这是对自己技术的否定;上级医院的医生自身业务繁忙,常常没有时间去深入了解和参与远程会诊,对其感知不深。患者方面,由于对远程会诊流程和服务特性的不熟悉和不适应,他们更愿意与医生进行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特别是急危重症患者,对于远程医疗会诊的效果存有一定的疑虑,心理上容易产生抵触,不愿意轻易尝试这种新技术。医患双方在接受新的就医模式上都有一段适应期。

2. 2 医疗资料不完整

患者的病历资料采集是远程医疗会诊前重要的一项准备工作,其完整度影响了会诊专家能否做出准确的判断。会诊前双方专家缺乏沟通,申请方医生受到自身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在采集患者病史资料时可能会遗漏他们认为并不重要的信息,或者不能提供准确的医学影像资料。此外,在远程医疗会诊的远程传送过程中,对医学图文资料的重建,因显示器设置、分辨率和操作人员熟练程度等因素的限制,都会影响到成像效果;网络通信信号时而不稳定,也可能会造成重要信息的遗漏[4]。这些情况导致了患者医疗信息不全,使会诊专家无法进行正确地分析、诊断和治疗,影响了远程医疗会诊的效果。

2. 3 技术标准不统一

远程会诊是跨区域的医疗活动,不同地区间在远程医疗技术标准的不统一是远程会诊深入开展的阻力。目前政府部门未建立统一的远程医疗会诊技术规范和标准化体系,各区域、各医疗机构各自为政,各自建设远程医学平台、开发系统软件、维护终端医院网络,造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而各系统平台间不能兼容和衔接,同级远程会诊机构间无法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阻碍了各远程会诊中心的资源共享和互通,不利于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5]。

2. 4 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大部分医院没有设置专门的远程医疗会诊机构或中心,或未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远程医疗会诊的运行管理工作,通常由信息中心或医务处兼管。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同时具有医学和计算机背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一般交由软件公司承建,技术上对其完全依赖,医院缺少对远程会诊认识深刻、掌握程度高的专业人员是影响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因素。

2. 5 资金投入不足

医院作为市场的主体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经济效益。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开发和升级、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等一系列项目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医疗机构如何能筹措到足够的经费、获得更多的资本注入,以维持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采取何种管理理念以低投入获取高产出、维持收支平衡都是其必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缺乏相应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维持现有医院规模已有些吃力,高成本所带来的压力是其考虑能否开展或继续开展远程会诊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因素。

2. 6 收费标准不一

目前,远程医疗会诊尚未统一收费标准,主要由开展远程医疗会诊的机构自主定价,造成市场上价格不一,缺少监管,容易发生乱收费的现象。同时,提供远程会诊方只收取很小一部分咨询费用,大部分是给电信运营商的通讯费用,被咨询专家的劳动价值没得到应有的体现,影响其参加远程会诊的积极性。此外,由于远程医疗会诊的费用过大,超出中等收入家庭的支付能力,且尚未纳入医保体系,患者在诊疗方式的选择上可能更倾向于能够报销的传统医疗方式,致使远程医疗会诊发展受限。

2. 7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颁布过远程医疗会诊的相关规章制度,如1999年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其中对远程医疗会诊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但仍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在远程医疗会诊中,申请远程会诊方、提供远程会诊方、患者和运营商都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一旦发生如因患者资料本身不全或采集时的失误、信息传输中的故障等造成的专家的误诊或漏诊,计算机网络感染病毒或遭到“黑客”攻击导致的患者病情和隐私的泄漏时,责任具体由哪一方承担,或多方承担时各自承担的比例,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基于以上原因远程医疗纠纷将比普通医疗纠纷的处理更为困难和复杂。

3 推进远程医学发展的对策

3. 1 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的宣传力度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远程医疗会诊的特点和优点还没有被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所了解和认可。因此,需要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引导,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做好公众宣教工作。如在公交车上循环播放远程会诊的相关视频,在出院小结和门诊病历的明显位置印上远程会诊的相关信息,使患者都能了解远程医疗会诊的意义和流程。对医务工作者适当开展远程会诊培训,在培训中逐步渗透新型会诊模式的理念,让他们明白,采用远程医疗会诊不是对自己医疗技术的否定,而是一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鼓励各级医院的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其中。

3. 2 完善患者资料

在远程医疗会诊前加强申请医院和提供会诊医院医生间的交流,基层医疗机构和提供会诊的上级医疗机构应统一对同一疾病的诊断标准,申请会诊方医生以此标准作为依据,应尽可能地多提供患者的详细病史信息和实验室、影像学资料,避免在采集病史的过程中主观上忽略或遗漏重要信息。同时,要做好传输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在正式会诊前应由专人对机器进行调试,为确保能准确清晰地传输文字、图像和视频,远程医疗会诊操作人员应接受过严格的培训并具备工作的责任心。

3. 3 规范组织管理

在医疗机构内成立远程医疗管理机构,配备相关工作经历的专职管理人员。一方面完成日常远程医疗会诊开展的组织工作,另一方面研究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针对本机构的医疗特点,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医院重视具有医学背景、了解计算机和电子通讯技术、掌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挖掘和引进,作为远程医疗会诊的后备力量着重培养。定期在院内开展远程医疗会诊的培训,提高参加会诊人员的专业水平。远程医疗会诊的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其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6]。

3. 4 统一信息系统标准

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要对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予以指导和监督。要统一远程医疗会诊信息系统建设,按省或一定区域建立一个将各级医疗机构远程医学网络包含在内的远程医疗会诊平台,他们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均采用同一个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远程医疗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各级远程医疗会诊中心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设备,改变目前国内各大远程医学中心各自为政、重复投入、不能互通的局面,实现医院间、医院与社区、区域间的卫生资源共享和利用。

3. 5 完善补偿机制

一方面,对于参加远程医疗会诊的基层医院,政府可适当增加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卫生主管部门和医保部门可一起商定有利于患者和远程医疗会诊发展的医保政策,考虑将远程医疗会诊费用纳入城镇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体系中[7],确立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报销比例。针对农村低收入人群,政府可以建立补偿机制,减轻患者的负担,使他们同样有经济能力享受到远程医疗服务,推动远程医疗会诊在的普及和发展。

3. 6 加强会诊工作激励机制

作为远程医疗会诊重要的主体之一,提供会诊专家的参与程度和投入程度影响着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和远程会诊质量的提高。远程医疗会诊多在医生日常工作时间展开,远程医疗会诊的工作量应算入提供会诊服务医生的日常工作量内,并纳入医院的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奖金或绩效工资挂钩,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对提供远程医疗会诊的医疗机构政府可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劳务补贴,调动其积极性。

3. 7 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法律法规

为保障远程医疗会诊的顺利开展,应制定远程医疗会诊规范化操纵流程和工作路径,完善适合我国远程医疗会诊的法律法规,明确远程医疗会诊中各方的权责,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避免医疗事故发生后产生的纠纷、推诿现象,切实保护会诊供需双方和患者的利益。在电脑上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防止数据的非法传输、修改和盗用,保护医疗信息和患者隐私安全[8]。同时,加强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工作人员和会诊医师的法律法规教育,规范他们的医疗行为,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预防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4 小结

远程医疗会诊在区域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有效克 服了空间 和时间上 的限制[9],可对偏远地区提供医疗会诊、远程教育等服务,这在某种意义上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使偏远地区患者也能共享大医院的专家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从而平衡不同地区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尽管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完善,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远程医疗会诊,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获得所需的医疗服务。

远程医疗 篇2

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是网络科技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它通常包括:远程会诊,远程检查,远程监护,预约挂号,医生下乡,远程培训考试,视屏会议系统等几个主要部分,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实现对医学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

远程视频系统为各个分支机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先进的、最省钱的沟通平台。在远程会诊过程中可共享、传输数据(心电图、CT)等。会诊医生可以通过扫描仪把病人的X光片、CT片以及其他的化验单据存入会议终端,在会诊过程中可用来参考也可以共享给其他会诊医生作为诊断依据。系统能在各种带宽环境中高速传输视频数据,支持同时显示25路高清视频并能轮巡查看所有会者视频;音频方面,系统支持G.711、G.723、G.729多种语音编解码技术和智能码流平滑技术,保证了语音数据的稳定性和高保真性,而20路全双工混音技术支持20方在会议中同时进行发言和数据操作。在视频方面比H.264压缩算法更先进的压缩技术:超低码流无损压缩算法,节约更多的带宽,同时,系统对采集和发送、接受到的视频进行分析处理,视频画面清晰流畅,彻底消除噪点,色块。音频编码采用GIPS高清语音标准,保证清晰流畅的语音交流。可以进行64路图像分屏显示,且画面流畅,延时不超过3-5秒,可以传输D1、720P、1080P的高清图像视频,具有如下特点:

1、实现世界领先超低码流无损压缩算法(含PC、Iphone、Ipad、安卓系统);

2、国内唯一做到CIF格式的图像只占网络带宽5-10KB的网络流量,平均7K流量;

3、国内唯一做到流畅观看D1格式图像仅需10——20KB,平均码流15KB;

4、国内唯一做到流畅观看720P格式图像仅需30——50KB,平均码流40KB;

5、国内唯一做到流畅观看1080P格式图像仅需60——100KB,平均码流80KB;

目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举措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和视频占用带宽大而不能流畅传输的难题。现代医学是以科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大城市与基层医院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城市大医院里患者排长队看病,而基层医院里冷冷清清的局面。面对中心城市优势的医疗资源和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巨大的医疗服务需

求矛盾,不受地域限制的远程医疗服务就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选择,有着广阔地发展前景。远程医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通用化、专业化、小型化和一体化方面。不受地域限制的远程诊疗方便快捷的信息化工作方式,还可替代平时鼠疫、霍等恶行传染病病人的就地就医,有效切断其就医的中间环节,防止了疾病的传播、扩散和蔓延,为控制和消灭疫情、保护人民的健康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随着医疗卫生服务多元化的不断深入,医疗预防工作进入家庭,自我预防、自我诊断、自我护理和自我保健的社会性、群众性宣传教育的范围将更加广阔。随着远程医疗活动多元化的不断深入,使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一体化的格局和社会办医目标得以实现。这一人类健康工程的实施,能有效带动产业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远程医学教育提供高效管理工具

鉴于国情和各种条件限制,业内一些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仍停留在学校学习阶段,专业知识通常只是在实际工作中被动而不系统的获取。目前医疗行业不断出现的医疗纠纷和各类医疗事故与此现象密切相关。医务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继续医学教育,加之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答,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据调查,我国乡镇卫生院中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在卫生技术人员中的比例不足2%,大专学历以上人员约占15%。这个调查表明,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迫切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绝非是仅从医务人员考虑,它关系到国家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更是关系人民身心健康的大事。据统计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有500-600万人,首先是500-600万基层医务人员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院校手术观摩和科研实验的市场,我们力争在现有基础上每年达到10-15%的份额。其次是随着医疗卫生服务多元化的不断深入,医疗预防工作进入家庭,自我预防、自我诊断、自我护理和自我保健的社会性、群众性宣传教育的范围将更加广阔。我们将根据多元化服务需要适时推出面向社会、家庭和病人家属需要的手术观摩等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社会化远程传教育方式,努力争取5-10%的市场份额。促进与带动医疗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远程医疗活动多元化的不断深入,使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一体化的格局和社会办医目标得以实现。这一人类健康工程的实施,能有效带动产业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网络光纤、网络线路、服务器生产、存储器生产、计算机品牌机生产及配件、医疗设备生产、质量检测、生物医药、各类设施、设备的原材料生产、认证等数十个行业都能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目前我公司已与多

益体康:远程医疗探路者 篇3

用了一年时间,周钷做出了一款还算满意的产品。这是一个心电监测设备,其设计思路是把电脑想象成一个具有更大屏幕、更好处理能力的心电图机,只需要配备一个外设连接导联线,即可具有传统心电图机无法实现的数据传输功能。

但很快,他发现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老人等潜在用户既不会安装软件,也不会使用导联线,只得转而开发第二代产品。相较于第一代产品,新产品首先增加了屏幕,用户不需要安装软件也能看到心电图;二是简化了操作方法,手持设备直接对准胸口就可测量。这一改进让益体康得到了第一个大客户东软集团,并让公司成为东软熙康的合作伙伴。

从心电产品开始,益体康陆续将产品线延展至血压计、脂肪测量仪、运动测量仪和计步器等多个领域。但硬件生产既非益体康所长,亦需要相关医疗资质,故而在硬件产品上,益体康采用了合作的模式,其主要专注于其中的通信模块设计。

远程医疗及其发展 篇4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Wittson首先将双向电视系统用于医疗。同年,Jutra等人创立了远程放射医学。此后,美国相继不断有人利用通讯和电子技术进行医学活动,并出现了“Telemedicine”这一词汇,现在国内专家统一称其为“远程医疗”。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功多年以前曾经预言 :“未来医疗活动中,医生将面对计算机,根据屏幕显示的从远方传来的病人的各种信息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有专家预计全球远程医疗将在不久的将来取得巨大的进展。

1.远程医疗的主要作用

(1)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分布不平衡所造成的问题,将全国大型综合性医院高端医疗专家的优质服务辐射到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使用远程医疗可以在恰当的场所和家庭医疗保健中极大地降低运送病人的时间和成本。

(3)可以使医生突破地理范围的限制,共享病人的病历和诊断照片,从而有利于临床研究的发展。

(4)通过将图像照片等传送到关键的医务中心,管理和分配偏远地区的紧急医疗服务。

(5)可以为偏远地区的医务人员提供更好的医学教育服务。

2.远程医疗与移动医疗

美国医疗控费政策的实施,使远程医疗已经后来居上成为数字医疗的发展主流。方兴未艾的移动医疗越来越成为远程医疗的辅助手段,已非数字医疗发展的主流。问诊是整个医疗体系的核心,远程问诊必将得以进一步发展。移动医疗始终以线下和线上医疗的辅助性角色出现,其发展可能是这一轮发展趋势中的配角。缺乏移动医疗的远程医疗是无法发展完善的,移动医疗已经成为远程医疗的最佳伙伴。

3.远程医疗技术及特点

3.1 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范围

远程医疗技术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 :以检查诊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诊断系统、以咨询会诊为目的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以教学培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教育系统和以家庭病床为目的的远程病床监护系统等。

根据应用的目的和需求不同,在远程医疗系统中配置的设备和使用的通信网络环境也不同。远程医疗诊断系统主要配置各种数字化医疗仪器和相应的通信接口,并且主要在医院内部的局域网运行。终端用户设备包括电子扫描仪、数字摄像机以及话筒、扬声器等。远程医疗教育系统与医疗会诊系统相似,主要是采用视频会议方式在宽带网上运行。无论哪一种远程医疗系统,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必不可少。

远程医疗的应用范围广泛,通常可用于放射科、病例科、皮肤科、心脏科、内诊镜以及神经科等多种病例,这项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2 多媒体技术

远程医疗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赖于各种各样多媒体数字设备的支持。在远程医疗中多媒体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媒体采集。通过数字摄像机(头)采集高分辨率的图像。

(2)媒体存储。音频、视频以及医学图像均需在计算机内暂时或永久存储,可用磁性或光磁器件(硬盘、软盘、光盘等)实现。

(3)压缩 / 解压缩。现在流行的JPEG图像压缩标准可以做到10:1到20:1,并经诊断结果表明对图像没有损害。

(4)图像处理。它的基本功能应包括角度旋转、水平垂直伸缩、校正采集误差,并在诊所条件下能用肉眼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5)用户界面。医学上图形界面最为普遍,能反映更多的医用信息(可视化信息),显示器、键盘、鼠标以及窗口管理软件是最基本的远程医疗用户界面,其次需要多媒体设备的支持。

3.3 通信技术

(1)网络接口。不同的远程医疗需求和通信环境,对通信网络的选择多种多样,因此网络接口速率也有差别。

(2)网络协议。在远程医疗系统中广泛采用ATM(异步转移模式)互联协议。在电话网上传输医学图像可以采用H.324视频会议协议。TCP/IP协议可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接口,用于接入医学图像和远端的医疗信息源。

(3)视频传输。根据不同的远程医疗需求,视频传输速率可以分为低速率和高速率传输两类,前者用于视频会议,后者则用于诊断视频的传输。

(4)音频传输。在远程医疗系统内除了视频,还有音频传输,可分为低速率和高速率传输两类,前者用于咨询会诊,后者则用于诊断病情。

(5)静态图像(片)传输。通常静态图像(片)的传输是单向通信,传输速率以单幅计算,并且流量具有突发性。

(6)病历档案。它也是单向传输,并且主要是文本信息,因此对传输带宽要求不高。

(7)骨干网络。作为远程医疗的骨干网络可有多种选择,但随着网络的扩大,有必要通过网桥或路由器将各个局域网互联成为广域网。

4.远程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

Telcare作为一家血糖监测公司,其Web血糖仪能够通过蜂窝网络连接到Telcare网站、呼叫中心和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用户可以跟踪自己的病情趋势。得益于社交网络功能,Telcare门户网站还可供糖尿病患者、患者家庭或监护人通过该网站进行沟通交流。

从Telcare的角度来看,移动医疗一般涉及到远程追踪、与医疗机构的沟通和家庭护理三个方面。在慢病领域,问诊只是核心的环节,医生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再做出判断。在此前提下,对病人进行远程追踪来及时获取病人的身体状况并做出干预,方便病人24小时与医疗护理人员沟通,患者家庭与医疗机构和患者三方的互动就成为了移动医疗的切入点。

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医疗优势是远程追踪,医患双方都可以通过设备来获取数据,及时对病情作出反应。慢病是长期的过程,通过远程问诊模式,医生和病人可以通过低廉的费用更好地干预疾病的进程,进而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

随着移动医疗的发展,病人已经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便捷的与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沟通,提升了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也能帮助医疗机构对病人做更多的健康教育,更好地帮助病人从心理上树立其对疾病的正确态度。

慢病是整个家庭关注的重点,无论是三高抑或是儿童哮喘,对家庭影响都很大。因此,家庭成员及时内部沟通并与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通过这种沟通,医生能调动家庭内部护理的有效性。

移动医疗的核心是预防和控制疾病。其中,健康类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保持身体健康以预防疾病。在中国,这类产品的刚需较弱。而医疗类产品在于控制疾病发展的趋势,这类产品的刚需明显,市场机会较多。目前中国商业医疗保险薄弱,这类产品很少能进入医保,限制了用户对产品购买的能力。同时,远程医疗的发展受制于政策,大规模发展需要政策的推动。所以,移动医疗的发展仍需时日,目前仍是布局阶段。移动医疗对远程医疗的补充和完善极为重要,在某些能开展这一业务的地区和医院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谷歌目前正在进军日趋热门的远程医疗领域,旗下的在线视频帮助服务Helpouts中为用户增加了一次在线会诊的机会。在查询一些基本健康信息时,比如失眠或食物中毒的情况,就会提供最为有用的信息,目前正在测试在线视频会诊功能,以验证其能否带来真正的便利。

包括American Well、Better、Doctor on Demand、Health Tap和Spruce在内的多家远程医疗初创公司先后获得风投资金支持,盈利模式以单次会诊收费和月费为主。

远程医疗服务的优势明显,可以让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对解决简单的医疗问题非常方便。但是,对于那些比较复杂以及需要开具处方药的病症来说,远程医疗还暂时难以满足这样的需求。

目前尚无法确定谷歌计划在Helpouts中加入何种水平的医疗服务、采取哪种商业模式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医疗责任问题等。

5.美国的远程医疗

美国的远程医疗在奥巴马“平价法案”推出后开始迅猛发展,主要是因为平价法案让更多人参保,加大了对服务方和支付方的压力,两者同时需要寻找有效率且能节省成本的方式。远程医疗恰好满足了要求,医生有动力去做,而雇主和保险公司也愿意支付费用。

目前提供 远程医疗 服务的主 要公司包 括Teladoc、MDLIVE、American Well和Doctor onDemand。这几家地理覆盖范围比较广,在大多数州都开通了服务。Teladoc在2014年获得100%的增长,2015年将有超过50万人通过Teladoc的平台获得问诊服务。

远程医疗在美国蓬勃发展,主要建立在几个基础之上,从中也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的差别。一是医患之间的信任。第二个则是在美国支付者主要是企业 ( 雇主和保险公司 ),而中国主要靠个人。第三,中国的医疗政策并不支持纯粹的线上模式。

即使是在美国,诸如Teladoc这样的公司也是经历了10多年才迎来了政策对远程医疗的支持,自2002年创始到现在,真正迅猛增长是在2013年之后,政策是主要的原因,给了支付方和服务方动力。而中国要真正快速发展远程医疗,仍然需要政策和支付方式的激励。

6.远程医疗市场

远程医疗市场由“远程医院”和“远程家用”技术两部分组成,据BCC研究报告预计,到2019年移动医疗市场将达到43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在17.7左右。BCC称远程医院市场是指由医院、诊所或其他医疗提供商提供的服务,远程家用市场是由提供给非住院患者的远程监测设备组成。

BCC分析发现远程医院市场预计到2019年会达到195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2%。在远程医疗市场中,远程家用市场份额规模则是最大的也是增长最快的,到2019年预计会由2013年的65亿美元增长到240亿美元,在远程医疗市场中所占份额预计也会由40% 增长为55%。有信息显示,全球患者监测市场价值为297亿美元,较去年增长7%。2014年3月,BCC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到2018年移动医疗市场预计会达到21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4.9%。全球移动医疗市场2012年为15亿美元。欧洲市场增长最快,将在2018年赶超目前全球市场领导者北美市场。

7.中国远程医疗发展的制约因素

国内远程医疗服务发展不尽如人意,受制于多个因素 :

(1)缺乏国家政策的有效推动。国外远程移动医疗的发展均需要有政府层面相关政策的推动。

(2)没有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偏低,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无法收取费用或者低于成本,医疗机构积极性不高。

(3)缺乏技术专家和临床医生的协作。远程医疗的广泛应用离不开技术专家和临床医生之间的密切协作,以保证在实际环境中实现承诺,让更多的民众获益。

(4)医保政策不统一,很多地方远程医疗服务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患者使用积极性不高。

(5)远程医疗双方法律责任和权利、义务等尚未明确。

8.对中国发展远程移动医疗的建议

中国的远程医疗模式主要是医生 - 医生之间,而美国的远程医疗模式是医生 - 患者之间。因此,我国发展远程医疗,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将国外模式与我国实际相结合。

(1)加强中国远程医疗的顶层设计,通过深入调研,出台国家层面的(多部门)发展中国远程医疗整体架构及政策。

(2)政府多部门应协同制定远程医疗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3)借鉴美国经验,在政策方面加大倾斜,通过资金注入等方式为远程医疗创造良好环境。

(4)根据我国医疗体制,加强各医院远程医疗平台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融合,整合最优医疗资源,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范围与质量,让更多患者受益。

(5)适时立法,明确远程医疗中医患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

9.中国移动远程医疗发展展望

2014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印发《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对促进远程医疗服务科学健康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1月1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提出构建覆盖全国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多点对多点的跨地域、均等化、体系配套的远程医疗服务。明确了国家级和省级远程医疗服务与资源监管中心及各远程医疗服务站点的基本功能、技术架构和建设标准,这些都为今后我国发展远程医疗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展望未来,在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与大数据、云计算等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我国远程医疗必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新一轮医改大潮下,卫生信息化作为重点已纳入“十三五”规划,并将实现重点突破 ; 4G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将引领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与医疗体制改革的交融,孕育远程医疗新内涵 ;而随着“中国卫生信息学会远程医疗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必将推动远程医疗向专业化发展。在政策与产业利好的背景下,未来中国远程医疗领域的发展必将推动医疗信息化产生重大突破,惠及亿万百姓。

摘要:本文对远程医疗技术的优势、技术特点、应用现状进行了描述,对影响中国远程医疗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国发展远程医疗的相关建议,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远程医疗 篇5

李和

当前,我国医疗界正处在一个非常阶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举证倒置”的司法解释;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我省“湖南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暂行办法”的出台,加上《执业医生法》,逼你没商量地把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推入严肃的考场,面对这场并不陌生的考试,我们能否过关,能否赢得农民群众的满意,能否找准解题的角度。不难看出,这几道题的共同点:就是要求医务人员尽可能地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我们真正要做到这一点,法律和《条例》就会帮助我们免受损失,战胜无情的挑剔者。下面,本人试从如何抓好重点医疗环节质量的角度,就如何防范医疗争议,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医疗环节质量是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衡量一所医院的质量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基础质量:

1、基础设施:①医疗用房②医疗设备(诊断设备、治疗设备、配套后勤设备)。

2、医院文化:即全体干职工的精神面貌,科学文化素质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提倡“诚、勤、严、精”。

3、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三基水平。

(二)医疗环节质量

医疗环节质量就是病人走进医院所接受的医疗服务流程中的各种医疗服务项目,具体地说就是医院的各个岗位的工作。重点内容有:

1、诊断:问诊、体查、常规检查、特殊检查、会诊、三级查房等。

2、谈话:向病人或家属通报病情、诊断、看法和建议。

3、治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

4、态度:语言、音容笑貌、服务流程设置等。

(三)终末质量:

1、病人满意度

2、病案质量

3、可持续发展迹象:服务半径扩大、社会声誉好,有积累。

不难看出,以上三层面的质量中,医疗环节质量存在于医疗服务全过程,是病人及陪人能亲身感受到的,直接决定着终末质量的好坏,有了好的基础质量,假若环节质量跟不上,基础质量就无从体现其价值,更谈不上终末质量,因此,医疗环节质量是医疗业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二、狠抓医疗环节质量是防范纠纷的关键。

医疗纠纷是医患双方就医疗服务质量在评估上产生分歧,进而引发责任追究和经济赔偿等纠葛。分析我院几起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病人一方的原因:

1、本能地在就医过程中有既挑剔又服从的双重心态,严格审视着医疗环节的工作质量,平时发现了问题,忍气吞声地服从,一旦出现不利后果,就揪住医务人员不放。

2、日益增长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普通医学知识缺乏相矛盾,正常的疾病转归;正常的药物反应,甚至医务人员的一片好心得不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

3、新闻媒体过份的甚至不切实际的炒作,使医患关系紧张,有些病人及家属走进医院大门

之前就形成了纠缠医院的心理准备。

4、对医疗职业缺乏神圣感,认为所有医院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单位。

(二)医院一方的原因:

从我院处理医疗纠纷情况来看,只有少数是病人一方无理取闹,其他绝大部分是医疗环节存在缺陷,有的是很明显的差错导致纠纷。

1、诊断失误:主要表现在误诊和漏诊,导致小病形成大病,轻症转为重症,一旦发生意外,成为病人一方揪住不放的焦点。形成诊断失误的原因常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三基知识贫乏,临床经验不够,不能深刻全面地认识疾病。

② 检查病人不仔细,技术不过关,不能发现病人已经存在但症状不典型的病变。③ 轻视必要的辅助检查,或对辅助检查报告单提及的问题视而不见。

④ 只作大体诊断,不作精神诊断,忽视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危害性。

⑤ 违反或不执行医疗规章制度。

2、治疗失误:

① 诊断失误直接导致治疗失误。

② 避重就轻,药不对症。

③ 只注意药物及措施的治疗作用,轻视其毒副作用。

④ 违反手术导致治疗不到位。

3、谈话沟通不到位(方式不到位):

① 不及时发病危通知。

② 你不问,我不讲。

③ 继续检查和特殊治疗的必要性不讲。

④ 本人态度未表明。

4、服务态度差:

服务态度差最易激发病人一方的反抗和痛恨,几乎半数以上医疗纠纷是因服务态度所引起,也没有发现服务态度差的医生成为一个很出色的医生。

① 思想上没有把病人当作“人”,没有用“心”去体贴病人。

② 对工作目的和岗位职责认识不够,有为院长完成任务的思想。

③ 把家庭中人际关系中烦恼发泄到病人身上。

④ 错误地认为服务态度好像是“低三下四”,我不求人,没有必要对所有人态度好。

5、医疗文书(病历、登记本)书写失真或书写不及时或内容空洞或流于形式,医疗文书不

讲究,不客观地给医院造成很大的麻烦。

在以上形成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中,病人一方的原因是社会问题,其中有些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形成的。这些社会原因不能单凭卫生系统一方面的工作能够消除和杜绝,而医院或医务人员的工作缺陷、差错或者态度等方面的因素是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消除的,无论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角,还是执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角度看待医疗纠纷,狠抓医疗环节质量肯定是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

三、突出重点,抓好医疗环节质量。

医疗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防范医疗纠纷应针对容易发生矛盾,容易诱发医疗纠纷的地方入手,在完成医疗服务的诸多环节中,应对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医疗环节质量:

(一)诊断:要提高诊断水平,防止误诊漏诊。

1、诊断要求:①“准”就是诊断要准确。所谓“准确”就是要以这个诊断直接解释患者的诸多病情。②“精”就是要精细,精确,不要满足于大体诊断或主要诊断,要继续考虑在此基础上是否有电解质紊乱等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要精确到分型分类。③“全”就是诊断要全面,诊断不公要求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而且要对患者

疾病程度和体质进行全面评估,是否存在多种疾病;是否存在多器官系统病变。

2、防止误诊漏诊的措施:①重新制定临床各科的诊疗常规。②详细问疹——学会倾听;细

致体查——程疗和动作规范;辅助检查——除常规检查外,其它辅助检查针对性要强。③培养鉴别诊断思维和习惯。④建立三级查房、会诊、下级医师报告上级医师制度,尽早明确诊断。⑤建立门诊留观会诊制度。⑥重视辅助检查的诊断结果,学会分析这些结果的临床意义。

(二)谈话:

1、重要性和目的:①通过谈话达到沟通。②使患者方对疾病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

心理准备,如果对疾病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病人及家属就会将非医疗

过失的医疗意外、并发症、疾病的自然转归误认为是医生的过失所致。③消除

患者方认识上的两大误区:一是盲目乐观,对疾病可能向坏的方面转化缺乏认

识;二是对医院期望过高,认为进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任何疾病进了医

院都只能好,不能坏,更不能死。④建立风险共担,相互信赖的新型医患关系。

2、要求:①对每个病人均认真谈话。②体现水平和艺术。

3、程序和内容:①通报病情。②说明患者目前所处的状况。③目前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手段措施。④措施的必要性。⑤诊疗期间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并发症。⑥表

明态度——我会尽力的。

4、注意事项——三忌。①一忌:谈话“绝”,我国现行法规明确规定:“由于应当

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过于自信而没有采取措施造成的过失都应追究责任。”同时

现代科学对疾病的认识还有不少的未知领域,更何况病人的病情变化十分复杂,意想不到的情况经常发生,因此谈话时切忌大包大揽,那种要么使病人盲目乐

观,要么使其极度恐惧的谈话方式是切不可取的。②二忌:谈话“粗”,介绍病

情要精,应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素质、医学知识水平、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实

施不同的谈话方式,目的是要使对方能理解。③三忌:谈话“迟”,必须坚持事

先原则,病情变化要及时谈话通报,以取得理解和配合,事后谈话往往是无效的,谈话的最佳时间是:诊断后治疗前、术前术后、对危重病人边抢救谈话,下病危通知同时谈话是必不可少的,普通病人的谈话可由经治医师直接完成,对C、D型病倒是谈话要由主治医师、科主任主持。

(三)治疗:

1、目的:尽量为病人解除痛苦。

2、要求:做到以下几点:①医护力量到位,落实三级查房、会诊讨论、手术分级权

审批等基本工作制度是使病人得高质量治疗的有效保障,严格非技术人员上岗。②治疗措施要到位,对每一位病人均制定治疗规划,明确到措施的具体实施步骤,对危重病人要维护首诊负责制,争取第一时间迅速实施治疗。③药物选择要对症,药不在贵,对症则灵。④重症高危时段的治疗,节假日、午休、夜班、交接班。⑤克服治疗上用药机制教条,满不在乎,盲目下药和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的用药。

(四)态度:

1、改善服务态度:首先要转变服务理念尽快转变服务理念,这是实践江总书记“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深化改革的需要,是增强医疗机构自身竞争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卫生行业良好形象的需要,特别是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及事故,切实维护病人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需要。

2、改善服务态度要注意心灵美、语言美、形象美。心灵美就是要有一颗一切以病人为

中心的心,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是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性反映,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唯

一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以病人为中心已成为全国各地大小医院的办院宗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就是医院的办院思想,要尽量以病人满意为出发点,一切工作要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医务人员的一切工作要有益于病人的身心健康,这是一种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一个医务人员只要真正具备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境界,就一定会在语言上、行动上、形象上主动讲究,就一定会在心灵深处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与病人的心贴近了,病人及其家属一定会欢迎你,医生关系会因此而融洽。

3、改善服务态度,除了医院每个干职工必须具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外,具体要注意

以下几点:①克服漠不关心的生硬语言,提倡关心病人,尊重病人,文明服务,这既是行医的道德准则,也是处理好医患关系的前题。②克服应答反应迟钝,提倡应答反应灵敏,雷厉风行。③克服“等待”思想,提倡主动接确病人,主动问候病人。④医疗程序设备尽量方便病人,必要的医务人员要亲自接送,病人检查代替病人办手续。⑤创造条件,推行整体改进。⑥后勤:场地整洁卫生,提供热水、开水、热饭菜等。⑦收费、划价准确,保证药品质量,叮嘱和写明药品使用方法。

(五)医疗文书的书写:

医疗文书与医疗法律文书,在医疗安全管理以及纠纷的处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医疗文书主要有各类病历:切理文书、医疗登记本、辅助检查报告单等是医疗环节的真实记录,狠抓环节质量,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就要突出抓好以医疗文书。具体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所有医疗文书均必须做到记录及时,描述准确,分析客观,务必真实,经得起病人

和法律的检验。

2、所有医疗文书内容均必须体现医疗规章制度的落实,特别强调三级查房会诊、抢救、手术制度,病人家属甚至病人本人签字的医疗文书的书写。

3、医疗登记本要格式化、规范化。

4、对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一时难以解释的现象,在没有肯定性依据前,不要书写肯

远程医疗来了你敢约吗? 篇6

我国远程医疗历经多年发展仍不尽如人意:传统远程医疗更多是点对点的医疗帮扶,就医人数有限,一些地方远程医疗设施陷入瘫痪,公众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5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等服务,要求到2017年远程医疗覆盖50%以上的县(市、区)。

国家卫生计生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主任卢清君说,我国目前已出台《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等一系列远程医疗信息技术行业标准,通过发展远程医疗助推医疗资源重构,而适应当前形势,远程医疗需要加快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似乎一切的一切才刚刚起步,刚刚出台,呼唤了五六年的远程医疗才初现不晓得是个什么鬼的端倪,你敢约吗?

“远程医疗颠覆者”为何破产了?

Healthspot的步入式远程医疗亭在2013年的CES大会上首次亮相时,因其创新的产品设计吸引了不少目光。《连线》、《福布斯》、《信息周刊》、《商业周刊》、Techcrunch等商业科技主流媒体都曾报道过它。首家成功上市的在线问诊服务公司Teladoc在当年一眼就相中Healthspot,急切地与它结成合作伙伴。美国最具创新思维的克利夫兰诊所和梅奥诊所也都引进了Healthspot进行尝试。

2014年底Healthspot还获得了施乐公司近1830多万美元的投资。其创始人Steve Cashman曾意气风发的说:我们的产品具有颠覆性。而2016年1月Healthspots却宣布破产清算,关门大吉了。

围绕远程诊断,Healthspot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与许多全无特色、在泡沫中跟风、最终没赶上节奏的创业项目不同,Healthspot确实很有创新性。它设计的远程医疗亭被Techcruchn称为“箱式医院”(A Hospital In A Box)。一个胶囊型小屋,为病人提供有私密性的远程医疗服务。患者通过高清视频会议连线到专业认证医生进行实时沟通,有必要时获得医生开的电子处方。而它的重中之重则是远程诊断工具。

私密性设计的Healthspot医疗亭

Healthspot相比使用移动应用或PC登录网络随即随用的远程医疗服务从功能上说更甚一筹,它解决了远程医疗中基本无法进行临床检查的难题。Healthspot这个箱式医院内部有一整套数字化诊断工具,可支持医生进行多项远程诊断。它安置有听诊器、皮血管器、体温计、脉搏血氧计、血压袖带甚至包括耳镜。因此,仅需占地40平方英尺(约3.7平方米)便可实现一个普通诊所的基本功能:与医生沟通,常规检查,拿到处方。

此外,Healthspot往往将其医疗亭安置在大型连锁药店内,因而患者拿到处方后,便可直接在药店内取药了。可以说整个服务流程完整,符合大家常说的“闭环”。为何会失败?

Healthspot既是医疗设备生产商,也是运营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的互联网公司。Healthspot究竟是怎样失败的,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两类角色进行分析。

作为医疗设备商:价值诉求并非不可替代,面向少量大客户风险大

Healthspot计划将它的“箱式医院”销售给那些相关利益角色,尤其是大型连锁药店。

2010年开始,店内诊所(In-store clinic)在美国渐渐兴起,零售巨头们纷纷开始建设这种无需预约、快速响应消费者普通疾病的门诊需求且价格低廉的门诊处,既往模式下的店内诊所需要开辟一块独立空间并配置少量医护人员,当然常规临床诊断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沃尔玛、Target这些零售巨头都开设了店内诊所,尤其在美国大型连锁药店内逐渐成为标配性的服务——美国连锁药店三强:CVS Health、Walgreens、Rita Aid都有开设了店内诊所。

Healthspot公司也正是在2010年成立的。Healthspot的初衷希望用他们的产品作为旧模式店内诊所的替代者,进一步降低运作店内门诊的成本。据悉按旧模式建一个店内诊所的成本高达25万美元。而Healtspot仅收取1.5万初装费。之后零售店再按月向Healthspot缴纳950美元的维护费,以及每次问诊10美元的技术支持费,以涵盖隐私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能技术服务的费用。在Healthspot内进行远程诊断服务,患者每次需要缴纳70~80美元,Healthspot将从中抽取18~24美元。

25万店内诊所自建费用可以划分为三部分:1、场地及其装修费;2、临床诊断常用诊断工具;3、配置少量医护人员的人力成本。第1类成本弹性较大,豪华处理还是简易处理有很大区别,连锁店还可以有其他节省成本的方案。第2类成本Healthspot可以替代,但工具本身的成本金额较小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而第3类成本降低的关键在于使用远程医疗模式,加台能上网的电脑也能实现,而新模式旧模式都无法完全脱离医护人员。

因此虽然Healthspot能降低店内诊所的自建成本,但这个方案却并非不可替代,只是Healthspot将场所及工具集成在一个精美的盒子中了,看起来确实更为高大上。但在采用Healthspot之后,还得按月支付运维服务费,以及每次服务收入还需划出约30%给Healthspot,这为实现店内诊所的营收平衡带了更多压力,这些也令目前客户有所犹豫。

nlc202309090513

而Healthspot要说服的客户都不是普通客户,它们都是零售巨头。这样的订单往往不是一两套设备,而是整个地区的至少几十家的安装量。对于一个新鲜事物来说,订单越大推销起来越困难。Healthspot面对的潜在客户对象十分明确,但也意味着客户数量非常有限,这些都导致了业务推进缓慢。2013年初Healthspot的产品推出后,直到2014年11月才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了关键客户,也就是Rita Aid连锁药店在俄亥俄州的首批25个门店,而Healthspot原计划在2014年底安装100~200个医疗亭,显然差距甚远。

此外,Healthspot还真是个倒霉孩子,在与Rita Aid签署合作后不到1年Rita Aid这个老三就被老二Walgreens收购了。Walgreens推行新的店内诊所战略,选择将其外包给当地医疗系统服务,因此Rita Aid许给Healthspot的订单化为乌有。将希望绑定在个别大客户上的风险可见一斑。

Healthspot还希望它的设备能被大企业的员工福利部门、经营长期护理的机构及急救部门采用,但这些目标客户却没几个能接受这笔开销。

作为互联网公司:边际成本过高,未能快速获得规模效应

Healthspot的思维模式更偏向于传统设备公司,作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Healthspot的发展轨迹全无互联网公司该有的思维。

高昂的硬件及其维护成本。把设备卖给零售店与快速大规模的实现安装量矛盾的。从营收结构上来看,Healthspot期望在每次问诊中获得约30%左右的佣金,超过3亿美国人平均每年看3次门诊,Healthspot只要能分切一小块就足够了。然而这营收实现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Healthspot医疗亭的安装数量。Healthspot寄希望于与连锁药店合作,希望他们花钱购买设备同时缴纳维护费,这令连锁药店选择与Healthspot合作制造了一个不小的屏障。无法快速地将设备装载量提高,就无法与其他初诊服务方抢夺用户。截至清算时,过去3年里Healthspot仅安装了54座,总计获得110万美元的销售额。

但我们不能怪Healthspot小气。就Healthspot医疗亭的外观和功能设计方面称得上花心思。不少业内人士都曾对它的精良气质表示称赞,当然这些都是靠钱堆上去的。这台设备集成了多套软硬件系统,除了多种远程数字诊断工具外,还有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数字支付系统,集成组合在能良好维护患者隐私的封闭式小屋内。在Healtspot看来1.5万美元安装一套大约已经是吐血价了。再加上设备本身还将产生可观的修理维护费用,这些都令每运营一座Healthspot产生的边际成本居高不下。

使用场景过于局限是因为Healthspot医疗亭配置了相对复杂的诊断功能,提高了其使用场景的条件限制。Healthspot医疗亭并未完全实现自助,在设计方案中就专门为医护助理人员设置了一个工作台。在开始远程诊断之前,有一位医护助理将给用户一些指引,引导进行;在结束后,这位医护助理将对医疗亭进行消毒整理工作,确保下一位患者能安全使用。也就是说,Healthspot还是无法在完全没有医护人员在现场的情况下使用,这也就无法随意找个场所安装Healthspot,它必须配备或合作或自营的现场医护助理人员。

核心诉求未能突出实现。从患者体验上来说,相比直接用移动应用或PC登录的远程医疗服务,你还得移步到就近的网店去问诊,而Healthspot的安装量太低限制了覆盖范围。如果将便利性作为核心诉求,那Healthspot医疗亭模式显然比不过随时随地链接的在线问诊服务。尤其过去3年里,美国在线问诊服务发展迅猛,大批消费者接受了这类服务模式。

而相比可以直接与医生面对面沟通的旧式店内诊所,Healthspot最多只能算是对等的替代品,而未能有突破性的体验或其他有区分度的价值诉求。例如Healthspot从价格上也没有实现更低廉(沃尔玛的店内诊所每次仅收40美元)。无论是便捷还是低廉,都有比Healthspot更佳的模式,最终使得患者不会对在Healthspot医疗亭就诊有特别的偏好。换句话说,如果Healthspot能将安装量大幅度提升,确保出门不远就能找到一个,并以更低的价格推行服务,或有可能命运不同。

特别要说明的是,Healthspot的倒掉并不意味着店内步入式诊所的衰退。例如CVS连锁巨头仍基于它的Minuteclinic步入诊所品牌进行扩展,甚至收购其他零售店的店内诊所进行网点扩充,并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加深远程对接与实体网点的联合。Rita Aid的收购方Walgreens也未撇掉店内诊所业务,而是在试图寻找成本更低的运作模式。

债务压顶难有回旋余地

从Healthspot的融资历史来看,Healthspot似乎印证了B轮死预言。Healthspot先后共融资超过4000万,但其中约有50%为贷款,并集中在2014年下半年后。

从2010年公司创立到2013年初产品正式发布期间,Healthspot曾获得过400多万美元的天使投资,2014年5月还获得过一笔高达1830万美元的投资,来自于施乐(Xerox)企业风投,实现了A轮融资。而在此之后,Healthspot的产品出货量始终未能有所突破,进一步融资显得无所依凭。

2014年11月和2015年1月,Healthspot不得不贷款筹资,欠下了超过2000万美元的债务。原以为凭借与Rita Aid的战略合作,将有可能实现几百套设备的安装,度过难关,却因Rita Aid公司的重大变故而无法收回,清算时仓库中尚有137座崭新的医疗亭。巨额债务压迫下Healthspot难有回旋余地,不得不申请破产。

nlc202309090513

远程医疗引发处方外流的背后启示

随着多地展开远程医疗的尝试,从远程端获得处方,似乎为零售药房和医药电商在处方药销售商带来一线突破。比如最近好药师获得武汉市中心医院门诊药房部分药品远程销售配送业务,而前不久阿里健康刚宣布武汉市中心医院入驻天猫医药馆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然而,随着远程端的就诊量增长,处方外流对于零售端和监管方来说意味着两个问题。

处方外流的两个问号

首先,处方流出到零售端是否有可能降低药品费用是一个问号。从美国的远程医疗尝试来看,抗生素使用的比例非但没有降低,反而高于线下。这由两个因素引起。一是医生处于对病情缺乏把握增加广谱抗生素使用。二是病人主动要求医生开药。这两点都推高了医疗支出。

中国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病人可能引导医生开具过多的处方,而虽然医生可能不能直接获得外流处方带来的经济利益,但出于更为保守的估计有可能开具本身不一定需要的处方,导致费用反而增加。

第二个问题是远程医疗带来的部分处方外流能否意味着处方可以和医生的经济利益脱钩,从而带动市场化的处方药销售,为病人节省费用,有助于医保控费,这一逻辑链条是否能成立也是不确定的。

院外还是捆绑

从目前的处方外流来看,处方开具者仍然是以点在发展,这是因为市场仍处于早期,要医院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试点是一个机构一个机构在进行扩展。而对于处方的兑现者——零售端销售方,他们必须抓住和这些点合作的机会,而目前点少、销售者多,加上医院处方流出必然消耗一部分医生的经济利益,而点的稀缺性意味着产品销售者愿意牺牲一部分利润先进行布局,这中间就可能出现类似医疗机构从零售药房拿补贴这样的利益牵扯。

如果零售端通过协作模式与远程医疗服务方合作,在获得处方外流的同时在其服务的零售端给予医疗机构一定的分成,则意味着处方的去向仍和医疗机构捆绑在一起,只不过这种利益捆绑从院内转向了院外。而对于零售端来说,则意味着处方的通道成本,将不利于零售端将药品的价格调到有竞争力的范围,无法直接惠及病人,也无法为医保起到降低费用的作用。

缺乏的监管方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的力度和未来第三方药方管理是否可能出现,成为介于处方开具者(医生)和产品销售者(药房)之间监管者。对于监管者来说,处方流出意味着需要更加精细的监管手段,通过独立的药方管理机构PBM,严格审查药方的必要性,是否与病人的病史和疾病症状相符。这一点将有助于解决第一个问题中滥用抗生素和过度开药的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PBM可以通过屏蔽处方来源的办法让零售端无法直接追溯处方到某一医疗机构,从而切断之间的利益链条。这样将有利于处方药在零售端的价格回归市场,有利于患者,也有利于医保对费用的控制。

不过,要建立处方管理体系并非易事,首要条件是打通医疗数据,让电子病历与个人捆绑,而不是局限在医院机构的孤岛里。仅这一条件执行起来就耗资耗时,挑战极大。第二个条件则是建立精细化的处方管理模式,用自动筛选和手动审核两个方面过滤不合理处方或有误的处方,这个系统的建立需要大量用药数据经验,也是中国目前缺乏的。

总结来说,处方外流对于零售端是利好,也需要时间去慢慢经营,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如果缺乏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处方管理机构,将很难监管药品的滥用以及切断服务方和零售端之间利益牵扯。

海外远程医疗商业模式渐成熟国内产业发展可借鉴

众所周知医疗健康行业本身是专业度非常高,管理相对复杂的行业,导致患者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透明等实际问题。消费者的议价能力较弱,基本上是由政府及医疗机构定价。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医疗的出现,使互联网+与医疗有了很好的结合,这本身是一种完好的趋向。结合现今的移动支付方式(支付宝、翼支付、沃百富等等),一系列支付工具,就实现了挂号、看病、结账等一系列流程,真正地将信息化的生态系统搬进生活当中。

什么是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是指通过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的结合,实现远距离就诊治疗等一系列医疗活动的医疗服务。目前,远程医疗技术已经从最初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高速网络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并且实现了实时的语音和高清晰图像的交流,为现代医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狭义来说,远程医疗颠覆了传统的医患就诊模式,通过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手段,实现医生和患者远距离交流沟通,完成传统线下就诊流程的医疗服务活动;从广义上说,远程医疗势必要结合更为复杂的多媒体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文件和图像数字化技术等其他学科技术,从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维度重构人类生命科学。

国外远程医疗商业模式渐成熟

在远程医疗轰轰烈烈的发展浪潮中,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远程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外一些移动医疗产品已经有盈利模式,主要是向医院、医生、药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进行收费。其商业模式则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为医院(或医生)提供信息化服务。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并向医院收费,其核心产品是一个让医生和护士戴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的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发送、接收信息,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医院里使用的BP机。

第二、为客户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例如,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提供短信服务的信息咨询公司。用户输入电话号码和身体相关情况,将个性化推荐健康信息。

第三、客户关系服务。根据地理位置、保险状态及医生专业为患者推荐医生,并可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预约。采取对患者免费、向医生收费的商业模式。病人可以更方便地选择和预约医生,医生可能得到更多病人,尤其是保险覆盖的病人,意味着更多收入。每个月医生需要支付250美金使用平台。按照其公布的医生数量,其年收入应该在千万美金以上。未来,还有更多的收费模式,就是向医疗保险公司收费。保险公司都希望患者去看“性价比”高的医生,而他们的推荐可能影响患者的选择,替保险公司降低成本。

nlc202309090513

第四、信息化诊所运营商。病人可以从网上预约并索取处方药,甚至获得检查结果的电子版,并通过网络查看个人健康结论。医生则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电子病历。

第五、慢性病管理。通过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方便地记录和存储血糖数据。云端的算法能够基于血糖数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及时提醒医生和护士。该系统已通过FDA医疗器械审批,而且在临床研究中证明了其临床有效性和经济学价值,因此得到了两家医疗保险公司的报销,提供给投保的糖尿病患者。甚至还和药企合作,利用药企的医药代表向医生销售该服务。

第六、大数据服务。通过提供基于云服务的电子病历、业务管理、病患沟通以及协调护理四项服务,并提供移动医疗应用软件。近年来发展迅猛,医疗信息数据成几何倍数增长,给整个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而大数据技术的华丽出场,让医疗信息化进入了飞跃式发展的关键时机。

国内远程医疗发展仍存不足

借助高度商业化的医疗体系,美国的可穿戴设备发展迅速,市场急剧扩大。这也吸引了国内的可穿戴产品开发商、设备厂家借着这股东风推出自己的产品,但是由于目前缺乏支付方、医院体制受限和用户需求错位等原因,医疗可穿戴设备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

众所周知在我国一些偏远的山区或者一些落后的城市,医疗系统和卫生环境都是那么的脆弱,看病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何来远程医疗?甚至某些地方网络还不通,远程医疗犹如镜花水月。

卫计委在《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

新规定只给出笼统的指导性意见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操作上还有局限性。例如,新规定中禁止医疗诊断,允许医疗咨询,但咨询和诊断如何界定并无详说,这会给医生造成一定困扰。再者第三方的医疗互联网平台是否属于被禁范畴?按照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不得提供诊疗、开具处方和获取利益。但据有关数据显示,在第三方平台开通网络医疗咨询服务的医生,60%以上来自三甲医院,半数以上医生提供免费咨询,患者平均两个半小时就可以得到回复,极大地方便了患者。但这些平台都属于非医疗机构,照此规定是否都该被禁呢?现在互联网平台的诊断门槛相对较低、技术不规范、没有行业监管,最主要的是缺少医疗记录,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追究责任。因此设立高准入标准,能大大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另外,患者看病大多由医保报销,远程医疗要想大踏步发展,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医保报销的问题。

从远程移动医疗看医院的发展前路

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远程医疗、实行分级诊疗、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等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在发展中得到凸显。

目前国内远程医疗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国家层面推动,具体落实到边远和经济发展落后的省份,推动主体是国家指定医院和省级医院,以B2B模式为主;二是地方政府或企业或两者合力共同推动型,具体落实在经济发达区域及试点区域后发展时期,以B2B、B2C模式为主。其中,第三方主导的B2C模式最具想象空间。

医疗方式转变催动远程医疗发展。远程医疗不仅颠覆传统的看病模式,可以随时随地听取医生的建议,获得各种与健康相关的信息资讯,这将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更高效地引导看病的习惯。还给医院提供了新的发展的思路,从互联网这个总路线延伸出许多发展的旁支。比如,医院前端的医院诊疗,改变了就诊方式;而相对于医院的后端,患者的诊后康复治疗则于医院没密不可分,医院方面可通过网络建立患者健康知识库。目前,远程医疗B2C模式在国外发展迅猛,而我国远程医疗相比美国、欧洲等地相对起步较晚。目前,美国远程医疗发展较好,由于私人诊所占比大、医药分开等导致主要以B2C为主,去年北美远程医疗门诊量达全部门诊量25%,今年将扩大远程医疗医保报销范围,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根据研究数据预计,2019年美国远程医疗市场总体将达到43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在17.7%左右。其中,远程医院市场(由医院、诊所或其他医疗提供商提供的服务)预计到2019年可增长至195亿美元,年增长率达12%;而远程家用市场(由提供给非住院患者的远程监测设备组成)到2019年预计将由2013年的65亿美元增长到240亿美元,增幅巨大,在远程医疗市场中所占份额预计也会由40%增长为55%.

事实上,我国比美国更具远程医疗发展空间。我国医疗水平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别,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因此远程医疗在我国更有发展的必要。此外,预计到2020年,我国宽带网络将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打通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这将意味着,远程医疗服务行业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

远程医疗大势所趋 篇7

前不久, 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全国卫生计生规划信息工作会议, 提出2014年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工作, 其中一项是全面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 落实人口健康信息化统筹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主体框架, 构筑人口健康信息数据标准规范和安全防护体系, 建设全员人口信息、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 集成全国人口健康信息数据资源和交换中心。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 推广远程医疗。加快建设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实现区域内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业务信息的互联互通, 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及时更新, 实现新农合即时结报。

从技术角度来说, 当前我国在远程医疗有关的软件和硬件开发方面发展迅速, 产品日益成熟, 应用越来越广泛。简单来说, 实现远程医疗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终端设备, 用于各种信息的采集、格式转换、上传、接收、下载、查看、储存等;二是信息传输通道, 目前远程医疗采用的信息传输通道包括专线、互联网和卫星网;三是具有相应功能的软件。

硬件配置灵活

根据不同的需求, 远程医疗系统可以配备不同的硬件产品, 如远程会诊工作站、移动式远程会诊工作站、远程心电诊断工作站、多参监护工作站、医学影像采集工作站、远程会诊应急救援车、远程病理会诊工作站、视音频交互设备等等。

*远程影像诊断

远程医学影像诊断系统可实现申请医院与专家医院之间的第三方影像诊断。支持会诊室型、科室型、移动型的远程影像诊断, 同时支持笔记本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的远程影像诊断, 通过专线网、互联网、卫星网、3G等网络环境开展远程会诊业务。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高级医学图书处理技术, 对发病率较高的肿瘤、心血管、骨关节、呼吸系统疾病提供计算机辅助检测诊断。

*远程专科诊断

远程心电诊断系统用于完成心电图的数字采集, 满足远程心电诊断需要。主要特点是实时、移动、远程, 通过远程监测中心系统, 可全天候对远程实时动态采集的心电信号进行异地监测, 并可出具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报告。

远程窥镜诊断系统可更换不同镜头套件, 用于耳道、鼻腔、喉道、鼓膜、皮肤表皮、真皮, 适用于一般身体检查, 一体多用。

远程病理诊断系统由申请端的病理切片显微镜及专家端的病理分析工作站组成。系统支持实时和离线的诊断, 专家端可远程操控申请端的显微镜, 实时扫描和诊断。

*院前远程救护指导

院前远程救护指导系统主要由部署于医院的数据中心、远程医疗专家端和车载监护与远程会诊设备组成。通过车载多参监护设备和远程会诊系统, 可以将病人的生命体征及视频通过3G方式实时上传至服务器, 医院的专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的专家端, 可以观看患者监护信息和视频, 并对车上医务人员进行实时救护指导。

*远程健康服务

远程健康管理服务可满足干休所、养老院、社区医院中的大病康复、慢性病、亚健康等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需要。监护中心接收智能监护仪的信号, 实现对监护对象心电、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体温、体成分、睡眠等多参数监护数据的统一集中管理, 并结合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体检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 出具全面的分析报告, 指导监护对象调整生活和饮食习惯, 做好康复、保健等健康服务。

*远程监护与手术示教

多参监护系统主要由监护终端和监护工作站组成, 通过有线网、院内局域网、GPRS/3G等通信平台形成院内、院外远程监护系统, 具有全系列监护、动态心电分析、动态血压分析、睡眠呼吸分析等功能, 可以实现心电、血压、血氧、脉搏、呼吸等多种生理指标的远程监护。

手术示教系统主要由术野摄像机、全景摄像机、摄像机控制台、视频编码器、影像管理与存储设备和软件、示教室显示设备等组成, 通过该系统可以将手术过程的术野视频、全景视频、手术室医疗设备数据等手术现场的多路数据传送到示教室, 满足手术指导、教学、观摩等需要。

软件功能多样

远程医疗系统可用于离线式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双向转诊与远程预约、资料采集、交互式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数字资源共享、视频会议、远程教育、远程超声诊断、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查房、远程监护、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听诊等, 为了实现上述某一项或多项功能, 必须配备相应的软件。常见的软件产品有:远程会诊软件、PACS系统、远程医学培训管理软件、健康档案和慢性病管理系统、医学影像采集系统、病理诊断系统、视频点播软件、视音频交互管理软件等等。建设远程医疗系统的机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传输方式各有特点

*专线传输

基于专线的远程医疗系统的优点是网络带宽固定, 病历资料和视音频数据传输带宽有保证, 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好;缺点是需开通专线, 调试工作量大, 线路使用成本较高。

该方案适用于构建省、市区域内具有比较固定业务关系的医院之间的远程医疗系统。

*互联网传输

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医疗系统的优点是开通容易, 调试工作量小, 线路使用成本低。缺点是网络带宽不固定, 病历资料和视音频数据传输带宽无保证, 可能影响视频质量, 系统安全性、可靠性较差。

该方案适用于不成建制、地域跨度较大和零星加入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

*卫星传输

基于卫星网的远程医疗系统采用卫星通信方式, 可以不受地面网络条件的制约, 网络带宽固定, 病历资料和视音频数据传输带宽有保证, 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好;缺点是需要专门的卫星通信设备, 建设成本和链路使用成本较高。

消除远程医疗技术安全隐患 篇8

Health Care是美国政府官方的医保网站,用户可以在上面注册个人信息,浏览社区医保服务,查阅相关法规。今年初有人曾爆料Health Care私下偷售用户个人数据给第三方市场分析公司,这些数据包括个人年龄、收入状况、吸烟史和孕妇信息等。这一事件引起了外界对个人健康信息数据泄密以及远程医疗安全的担心。

今年1月15日国家卫计委公布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除了对建立国内远程医疗的服务体系要进行全面规划之外,也重点提出了建设远程医疗信息系统需要考虑保护患者信息隐私要求、保护会诊机构内部信息需求、业务数据库的安全防护需求、安全管理制度需求。

当前国内医疗及互联网领域专家对远程医疗的关注点包括:医生私人提供远程问诊的合法性,从事远程医疗的运营平台如何管理个人的健康信息数据,如何建立统一的远程信息系统的标准协议等等,几乎都有所涉及,而这一切起源于“2014年远程医疗元年”的时间线亮相。

匆匆而过的远程医疗“元年”

在描述“远程医疗”的时候,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已经包括了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等范畴,这一概念在医疗业内也是非常认可的。

2 0 1 4年当之无愧是“中国远程医疗元年”。1月,瑞士知名远程心脏监控服务提供商lifewatch宣布与中国电信签署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中国电信将开卖lifewatch生产的全球首款医疗诊断手机;3月,华为在201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向运营商客户展示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表达了其致力于解决百姓看病难、看名医更难问题的决心。可以说,远程医疗的巨大潜力,已搅动了通信行业、医疗行业整合的市场。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而在大中城市中又有80%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各大知名医院。”对此,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范利建议,加速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惠民工程,让优质医疗资源能惠及更多地区的患者。

一些传统医院中的远程医疗科室在过去填补了空缺,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真正在中国走出了医院内的空间。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通过7~8年的发展,和国家卫计委合作在安徽、重庆、山西等5个省市建设示范试点,与当地基层医疗机构达成远程医疗合作。

但是这样的合作模式仍需要时间来推动,“目前从投入及发展趋势上来看,传统的诊疗方式仍占90%以上,在服务方面远程医疗可能稍微多一些优势,但是也只能占到当前诊疗服务的10%左右”。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介绍,目前有数字统计,约有85%的医疗投资被用来投入到大型诊疗设备的更新中,医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来发展远程医疗。

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加快了国内远程医疗的发展速度。百度发布的咕咚手环是一款基于百度云开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主打“运动状态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等功能。瞄准可穿戴设备的还有联想、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据国内研究机构艾瑞咨询预计,2016年中国穿戴设备将快速增至7350万台,市场规模达169.4亿元。

远程医疗的优势很多,简单来说它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性。

同样在这一年,互联网行业几起高达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事件也都发生在移动医疗领域。春雨医生、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专注移动医疗市场的网站通过引进传统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广大用户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并通过和线下就诊合作打造了互联网医疗的产业模式。这种崭新的诊疗模式因为服务可靠、价格便宜在网络上吸引了数百万的拥趸,成为中国医疗行业新的生力军。

远程医疗是把双刃剑

远程医疗的优势很多,简单来说它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性,还能给保险公司和远程医疗提供商带来收益;同时能提高医生们工作效率,减少病人上门求医次数及成本。

国外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远程医疗能将医生会诊次数减少93%,这样就能为消费者每次会诊节省103美元,紧急救助会诊节省1067美元。根据研究报告50%的医生可以提供远程服务,70%的病人电子病历也可以通过远程获取。在不断腾飞的远程医疗中,最大的受益者将会是病人。随着技术的发展,病人可以获得更快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在推广远程医疗方面也不遗余力,从政府、市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拉动。今年1月19日由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医疗卫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强化功能布局与分工协作,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首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分流公立医院普通门诊。整合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坚持中西医并重,鼓励发展远程医疗。这一文件出台后对缓解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人才和资源欠缺,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中国远程医疗市场的诱人前景,不少投资机构和企业表示会抓住机遇,推动远程医疗逐渐在全国普及。但实际上在医疗界人士看来,国内远程医疗发展并不如外界认为的那么乐观。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医疗设备技术标准不统一及传统的就医习惯等因素,导致了远程医疗在发展之初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对于安全性的问题,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全科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杰对记者表示,院院之间的诊疗一般是采用VPN专网通道,两边各自对接自己的数据源,所以安全性问题不大。远程医疗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指的是院外服务,患者端数据通过传感设备采集上来,服务端连接外部的广域网,这就存在一部分安全问题。此外,大范围的远程医疗包括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患者的一些信息是可以被平台运营商获得的,平台运营商本身的安全问题会变得更敏感,未来国家要在法律层面上对远程服务做一些准入和认证限制。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也列出了一些重点,比如远程医疗中涉及到的患者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会诊信息、影像数据等,其安全性都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最大的障碍是没有统一的规范。“只有当每个医院对标准的对外接口达成共识的时候,远程医疗产业才能踏上一个更高台阶,目前一些医院也苦于没有标准的接口来上传数据而束手无策。”郑杰表示,真正做到标准统一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如何解决安全隐患?

随着在线诊疗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可观的收入。据专家反映,目前患者和一些医护人员对互联网医疗好评如潮:它不仅提高了诊断的方便性,也减少了大医院的压力。但是也有一部分网络用户对于那些由医生私自提供的远程服务安全性及后续的保障仍有些担心。针对此,2014年国家卫计委曾经专门出台了一项通知,禁止医生私自提供远程服务,违者将会面临吊销医师执照的惩罚。

在今年《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公布之后,多位医疗行业人士也都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表示,这是对当前所有提供远程咨询服务的个人和机构的一种规范行为,重点包括:制定医生和诊断机构诊疗业务流程;在个人健康信息数据的传输、存储等方面建立统一的通信标准;同时在技术和设备提供方面,更需要建立相关的保障措施。“现在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正在和各地合作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我们可以通过配置专用的计算机设备和操作系统软件,来保障远程医疗的安全,患者和用户的健康数据也不会泄密。”

郑杰表示,应对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远程医疗安全性问题有很多类别,但首先是内部数据的安全问题。一些机构的健康数据泄露问题是很突出的,比如一些云计算企业也爆出存在大面积账户数据泄露。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提倡把个人的数据还给个人,个人为自己的数据安全负责。数据大集中的管理方式是双刃剑,虽然会带来一些方便性,但是数据泄露几率也比较高。”

远程医疗 篇9

1 远程医疗会诊车的主要用途

(1) 用于野战及应急机动条件下前方和后方的视频 (动态和静态图像) 、音频的实时双向传输。

(2) 为危重伤员早期治疗及专科治疗提供远程专家会诊支援。

(3) 为其他野战医疗系统提供远程医疗会诊支援平台。

2 远程医疗会诊车主要设备配置及工作原理

2.1 主要设备配置

(1) 卫星通讯设备:1.5 m KU波段卫星天线、GPS、16 W收发信机、调制解调器等。

(2) 信息处理及存储设备:一体化计算机、视频会议终端等。

(3) 信息采集设备:话筒、摄像机等。

(4) 信息表达设备:液晶电视 (带扬声器) 。

(5) 其他设备、设施:多功能工作台、制式担架、观片灯、折叠座椅、固定座椅、可调节座椅、2 k W发电机及发电机箱、外接电气信号接口板等。

2.2 远程会诊信息流程及作业模式

(1) 信息流程 (见图1) :工作时, 远程医疗会诊首先借助远程医学信息网络和后方站点医院建立点对点的通讯连接, 然后通过远程会诊车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卫星通讯等功能单元, 将前方的信息资源 (如医护人员、伤员的声音和动态图像、X线胶片、静态图像及其他医疗单元的实时信息等) 传递到后方会诊医院。同样, 后方医院的专家会诊意见通过远程会诊车的卫星通讯、信息处理和信息表达等功能单元返回到前方, 为前方医护人员实施的医疗处置进行远程指导。前后方交流可同时进行。

(2) 作业模式:远程医疗会诊车在实施远程会诊作业时为停车状态。实施工作时, 可进行以下2种模式的作业: (1) 作为独立的系统利用车内配置的设备开展远程会诊业务, 进行远程会诊、远程会议;在此模式下, 远程会诊车可视为1个独立的具有远程卫星通讯能力的会诊室, 在整个远程医学信息网络中相当于一个站点。 (2) 作为远程会诊的支持平台, 利用车内配置的网络及视频外接接口, 配置野战医院等医疗机构或其他医疗单元 (如手术车) , 开展远程会诊或远程手术指导业务, 实施伴随保障, 相当于远程会诊车在后方医院和前方医院之间传递。

3 远程医疗会诊车在野战医疗训练中的应用

3.1 人员配备

远程会诊车配有专职司机和网络工程师, 负责人由参加过远程医疗会诊应用培训的网络工程师担任。

3.2 训练使用前的准备与检查

(1) 操作使用前, 应详细阅读并理解各相关使用说明书。

(2) 按车辆的使用保养要求, 检查车辆电路、油路、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等确保技术状况良好。

(3) 检查车内设备、设施的安装固定情况, 确保技术状况良好后方可使用。

(4) 检查车内设备的连接线, 确保无掉线、虚接地情况。

(5) 检查整车的其余部分, 确保各部分正常。

3.3 训练时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应用过程

3.3.1 选择工作区域

(1) 展开地应尽可能选择在平坦硬实的地面上, 且具有足够的车辆及人员活动空间。

(2) 天线波束指向范围, 仰角≥5°内无遮挡 (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树木) , 正南方向左右45°内无遮挡 (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树木) 。

3.3.2 严格按照远程医疗会诊工作展开、撤收的程序操作

(1) 展开程序:接地线→支起千斤顶→连接电源线, 供电→展开天线, 对星→打开各功能设备开关→进入远程医学信息网→输入车辆站点名称和密码, 登录→选择会诊医院, 建立会议。

(2) 撤收程序:退出网络→关闭计算机→关闭各功能设备电源开关→撤收天线→依次关闭UPS开关、各电源开关→拆除电源连接线和接地线→将发电机装箱、固定。

3.3.3 操作注意事项

(1) 天控器操作:展开、收藏天线时需要有人在舱外观察周围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按停止键。

(2) 室外功放操作:在天线处于收藏状态或展开对星过程中必须关闭室外功放;在完成卫星通信业务后必须先关闭室外功放再收回天线;有人员在车顶操作时必须关闭室外功放。

(3) Linkstart和ASM5800操作:使用Linkstart和ASM5800进行通信时, 必须保证室外功放处于打开状态;有人员在车顶操作时5800必须关闭发射。

(4) Polycom操作:打开Polycom电源开关前应先取下固定Polycom摄像头的环形海绵。

所有设备线缆禁止带电插拔。

3.4 应用中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1) 无声音:应用中出现声音方面的问题要按以下方法处理。 (1) 增加音量; (2) 检查电视机是否处于静音状态, 按遥控器上的MUTE键; (3) 检查本机传送系统的声音设置; (4) 检查声音制式设置是否正确。

(2) 无画面或色彩不正常: (1) 检查视频线是否连接在电视机后的视频插座内; (2) 调整对比度和亮度的设置; (3) 检查视频接头, 是否出现脱落现象。

(3) 天线不能正常锁定卫星: (1) 若信号电平强度弱, 须进入手调菜单查看, 如果信号强度小于50, 请检查接收支路、供电或连线是否正常; (2) 若信号电平强度正常, 检查监视菜单下数据是否刷新, 如果没刷新请与厂家联系。

3.5 应用效果

野战医疗队是军队医院的机动卫勤力量, 在战时用于救治伤病员, 在和平时期用于应对各种突发紧急灾害事件[2]。远程医疗会诊车在野战医疗训练中对接顺利、图像清晰, 不仅有助于提高医疗队应急诊治水平和部队战斗力, 而且使部队官兵感受到了军事现代化带来的好处, 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3.6 应用前景

军队远程医学系统的快速发展是军队卫生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远程医疗会诊车在医院野战医疗训练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卫勤保障能力, 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军事人才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在医疗装备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程度与日俱增的情况下, 驾驭信息化战争的新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科技素养、信息素养和实践素养[3]。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训练领域中广泛应用, 军事信息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将不断得到重视与提高。

(2) 应用范围进一步普及:车载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于其机动灵活的特点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同时, 随着机器人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将会出现具有同时与更多节点交互能力的多方远程专家会诊系统、诊断辅助系统等[4]。

参考文献

[1]宁义.军队卫生信息化向纵深发展[N].每周计算机报, 2006-11-20 (24) .

[2]谭绪云, 刘学军, 张宗然, 等.野战医疗队医疗信息化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07, 28 (6) :37.

[3]刘军利, 王爱杰.外军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建设信息化军队的启示[J].医学信息, 2006, 19 (3) :394-395.

远程医疗 篇10

1. 1 技术的发展

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 ( 从3G网络到4G网络的升级与推广) 、云存储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终端的大量普及以及我国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正在改变着医疗产业的传统形态[1], 而远程医疗的发展便是主要表现之一。远程医疗是临床医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一种新型医疗模式, 互联网基础设施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云存储、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智能处理技术的加速应用, 在技术上为远程医疗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1. 2 政策的保障

最近几年, 我国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和促进远程医疗的发展。从2009年3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 到2012年5月的《“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远程医疗试点”, “提高远程医疗服务能力, 促进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 再到2012年7月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要求“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建设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 加强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以及最近的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从政策范畴为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1. 3 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

远程医疗是以网络通信和计算机科学为基础, 利用现代远程通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随时随地的异地医疗服务的系统平台, 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 远程医疗是我国医疗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远程医疗服务包括远程诊断、远程教育、远程会诊与护理、远程交流和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2]。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心理、生理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加之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机制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巨大、区域发展不均衡, 使得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医疗资源分配不流畅, 致使越来越多的居民无论大病还是小病都往医疗资源集中的大城市的大医院跑, 看病越来越难, 花销也越来越大。“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医患的紧张关系。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隐患,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需要迫切改革。远程医疗正是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之一。远程医疗能够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优化我国医疗资源配置, 提高各地区的诊断和医疗水平、降低医疗开支、满足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水平, 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 我国远程医疗的快速发展是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

1. 4 提出问题: 医疗伦理和法律问题

综合以上几点, 可以看到, 无论是从技术范畴还是从政策范畴, 或是从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求来看, 当前是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 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从整个医疗行业来看, 医疗伦理的缺失在远程医疗中仍然存在并出现新的特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如保护患者隐私权和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 而政策的制定又需要充分从伦理和法律角度考虑患者、求诊端及远程端三方的权责关系, 而传统医患关系在远程医疗中所出现的新特征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医疗伦理和法律范畴探讨当前我国远程医疗发展存在的问题、障碍及化解策略, 为我国的远程医疗事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提供一点启示。

2 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的法律限制

区别于传统医疗行为, 远程医疗的发展与实行既要遵循我国现行的医疗法规, 面临着现行医疗法规进一步健全的问题, 又有着自身特有的法律问题, 这不但由远程医疗自身的技术特性和运行模式决定的, 也是由现行政策和医疗伦理造成的。基于上文的分析, 下面将从发展并实行远程医疗的各个阶段来分别从技术、政策以及医疗伦理几个方面来研究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的法律限制问题, 如下图1所示。

2. 1 信息安全问题: 远程医疗信息数据传输与服务的安全隐患

远程医疗的核心是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远距离医学信息传输和服务。在远程医疗平台建立的过程中, 医疗机构将医疗内部信息系统 (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 的开发外包给专业机构, 在这个过程中, 缺乏对技术人员以及访问范围的有效管控, 从而给信息安全留下漏洞, 为不法分子窃取医疗信息留下了可乘之机。在远程医疗平台运行过程中, 信息终端与数据接口缺乏规范, 平台使用方也不注重对平台的信息网络的安全防护, 网络容易被黑客攻击或者受到病毒感染, 这些信息安全隐患在区域性协同医疗快速发展的今天, 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成几何级数放大[3], 将会严重影响到医疗机构的运行和患者的就医。在远程医疗信息平台的运行之后以及维护过程中, 网络的协同化和信息的共享将会带来信息安全隐患, 尤其是在我国很多的医疗机构缺乏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和审核机制, 医疗机构自身存在着谋取不当利益而导致的核心信息数据外泄与核心账号滥用业务数据被非法读取的风险[4]。

2. 2 隐私权问题: 远程医疗机构对患者隐私权的侵害

电子病历的推广与使用是远程医疗技术发展的重要一环, 电子病历涉及患者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和利用的整套过程中的信息。随着远程医疗的快速发展, 远程医疗信息数据传输与服务中的安全隐患也在逐步升级, 在电子病历从采集到利用的每一环中, 如何有效保障患者信息的安全与患者隐私不受侵犯不仅是管理上的难题, 更是法律上的重大难题。这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 在远程医疗服务中, 电子病历信息在医疗机构之间的传输越来越普遍。黑客攻击或者病毒侵袭造成患者隐私泄漏, 患者资料在网络上被恶意捕获就会被多次使用或传播而造成患者隐私的公开, 侵犯患者的隐私权。

另一方面, 对操作人员权限设置不规范也会导致对患者的隐私权的侵害。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 《执业医师法》、《病历书写规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 , 在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中医护人员有着不同的密码控制和权限设置, 主要表现在护士长有重整医嘱的权限等, 上级医师有修改下级医师病历的权限等等[5]。这其中如果对远程医疗机构的操作人员权限设置不规范, 会使病人的信息遭到泄漏, 从而侵害患者的隐私权。

再者, 远程医疗的医务人员保护患者隐私权意识淡薄, 亟待加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相关规定“医生在执业活动中应关心、爱护、尊重患者, 保护患者的隐私”。无论是通过电子病历还是通过远程医疗而获取的患者隐私, 医务人员不能将其擅自泄露 ( 保护个人医疗数据库“密码”的意识不够, 随意将自己的电子签名借与他人等等) 这是其法定义务。而我国目前在远程医疗领域, 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缺乏和权利义务不明确都将会造成患者个人信息与隐私的泄露, 侵害患者隐私权。

2. 3 责任问题: 远程医疗的责任认定和责任承担

远程医疗活动涉及患者、远程端医生、求诊端医生三方。目前, 我国对这三者的法律关系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 在远程诊治中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 法律责任界定笼统, 不够合理。在远程诊疗实行过程中, 远程端医务人员主要是咨询和指导作用, 而主要的法律责任却由求诊端医生来承担, 使得求诊端医生很有可能不接受或是不敢接受远程端医生的指导结果, 耽误了患者的诊治, 影响了远程诊疗的效果。另一方面, 对于远程医疗过程中出现的医疗事故的责任认定不明确。在现阶段, 我国还没有出台任何法律手段制约求诊端与远程端及在他们之间进行信息传输的电信运营商, 一旦出现诸如信息传输中的失误、医疗信息不全或信息本身的失误、远程端医生咨询诊断的失误、电信网络通信中断等造成不应有的医疗事故时[6], 这其中的责任承担难以认定。再者, 电子病历在作为司法机关认定责任的重要依据时仍缺乏法律效力。电子病历在法律上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相关立法严重滞后[7]。

2. 4 医患关系问题: 远程医疗医患关系出现新特征

传统医疗中的医患关系紧张状况在远程医疗中仍然存在。当前我国制定的医疗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患者的权益, 但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由此使得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变得更加严重, 这在远程医疗的医患关系中表现尤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将“举证责任倒置”制度适用到因医疗事故而造成的医疗纠纷中, 规定由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以说明医疗事故与医疗行为无关, 这一制度间接的导致了医疗机构采取消极保守治疗来进行自卫、对患者进行多余的检查, 甚至拒绝对某些可能会产生医疗纠纷隐患的患者进行远程诊疗[8]。诸如此类的违背初衷的法律规定不在少数。

远程医疗的医患关系也具有自身的一些新特征。首先, 远程医疗的医患关系具有夸契约性[9]。对于空间位置不在一个地方的医生和患者如何在产生医疗纠纷后举证, 比如患者举证证明医生为事故主要责任方, 而医生作相关“举证责任倒置”等, 都不同于传统医疗纠纷。同时需要相关法规建立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解决诸如一次远程医疗是否可以成为建立了医患关系的条件, 而此条件是否包括建立远程医疗过程中的相关多媒体、网络信息。其次, 远程医疗的医患关系具有跨地域性。当一个地区的医生对另一地区的患者施行较为复杂的诊疗时, 需要创立明确的法律界限来确定远程医疗活动中不同地区的参与方所应承担的相关责任。尤其是在当前, 全国各地存在着明显的法规差异与地方保护, 这种跨地域性会对远程医疗医患关系的协调造成一定的困难。再者, 远程医疗的医患关系具有跨时间性。在传统的医疗活动中, 患者与医生是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这能够保证沟通的时间上的一致性, 患者可以尽可能的行使自己的知情权。但在远程医疗活动中, 因为空间的不一致而导致的交流沟通的不一致, 患者的知情权无法充分保障, 而医生也不一定能够充分了解到患者的情况, 这便容易造成医疗纠纷。

2. 5 医疗伦理问题: 远程医疗的伦理缺失

与传统医疗类似, 医生的医德医风在远程医疗行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医疗机构的医生自身道德观念和职业水准的缺失所造成的, 也是因为我国相关医疗保障的政策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每一次改革的初衷都是健全医疗保障制度, 但是政府对医疗的财政拨款仅占GDP的1% ~ 2% , 与发达国家的6% ~ 8% 相差甚远。这就造成了公立医院的市场参与者属性, 医院不得不开展“以药养医、以检养医”, 通过高额的医药费和诊疗费来维持医院自身的正常运营, 而随之便产生了各种医疗机构的腐败现象。

虚假医疗信息的充斥是远程医疗行业的伦理缺失的另一表现。医疗信息的质量始终是医疗行业的重中之重, 这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虚假的医疗信息对远程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这包括: 带有欺诈性、完全虚假的“名医”诊疗信息; 言过其实, 夸大疗效的医疗广告信息; 利用、专家、影视明星做宣传甚至假患者现身说法来招揽患者等行为[10]。

3 化解之策

3. 1 加强对患者隐私的保护: 做好远程医疗平台的信息安全管理, 明确电子病历法律效力

从做好远程医疗平台的信息安全管理来加强对患者隐私的保护。严格做好对患者的会诊意见、电子病历及远程对话的影像信息的保密工作, 并采用身份认证机制、信息备份机制与数据加密机制等安全措施。会诊资料数据库由专人管理, 不对当事人以外的任何个人和医疗机构开放, 健全远程会诊资料的安全保密管理措施, 并加强远程医学从业人员的责任感。远程医疗机构的技术人员应该开发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 保证信息的传递无误, 保护信息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医院远程医疗网络中心应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与防火墙, 通过对信息流的实时监控来确保远程会诊的顺利开展。同时, 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经验, 完善远程医疗信息安全立法, 在医疗信息的应用和信息安全上达到一种平衡。明确电子病历法律效力, 保护患者隐私。通过立法来确定符合要求的电子病历在医疗纠纷诉讼中可以起到与纸质病历同等举证效力。

3. 2 明确医疗责任和法律关系: 完善远程医疗法律法规

在出现远程医疗事故过后, 明确患者、远程端医生、求诊端医生各方责任是必要的。在远程会诊中, 远程端医生只作为咨询方, 承担咨询和顾问的义务, 求诊端医生与患者构成医患关系, 承担远程医疗事故的全部责任。在远程诊治中, 远程端医生与求诊端医生二者应共同就该医疗事故承担责任。当然, 有些医疗事故的责任是在患者一方, 比如隐瞒自己的病情或是不积极配合治疗等, 这时候法律责任应该归患者来承担。在确定责任时应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则。

其次, 需要明确远程医疗中的法律关系。远程医疗中, 明确患者与求诊端医生、求诊端医生与远程端医生、患者与远程端医生这几者间的法律关系是必要的。患者与求诊端是一种典型的医患关系。而求诊端医生与远程端医生则分为远程会诊中的咨询关系和远程诊疗中的协作关系。在远程诊治实行的情况下, 患者与远程端医生的关系是一种医患关系。否则他们之间没有法律关系。

根据前文对法律限制的研究, 从法律关系, 法律责任, 远程医疗信息安全等方面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 完善我国的远程医疗法律建设, 如图2所示。

3. 3 协调医患关系: 规范远程医疗服务

首先, 根据《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来办理一般的远程医疗服务中发生的医疗纠纷, 主要由求诊端医疗机构负责。但是, 对于远程诊疗中远程实时操作, 这显然是远程端的医疗行为, 远程端医疗机构如果也存在责任, 这时, 医疗事故过失不应该仅仅让求诊端来负责。同时, 远程端医疗机构和求诊端医疗机构在开展远程医疗之前 ( 医疗行为发生之前) 签订协议, 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从而在出现医疗事故过后, 达到责任自负, 按照合同处理。强化远程医疗机构的责任概念, 规范远程医疗服务。另一方面, 建立并完善有关协调医患关系的法律法规制度, 包括医疗纠纷的代替性解决机制、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医疗事故鉴定制度等, 从而协调远程医疗的医患关系, 为缓解当前的医患矛盾提供法律支持, 促进远程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3. 4 规范远程医疗管理: 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委员会

面对医德医风的缺失, 远程医疗如何保证质量, 远程端专家的入选以及管理成为了远程医疗服务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当前远程医疗的相关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 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委员会, 组成一个由行业内得到认可、具有一定口碑的专家构

成的委员会来管理远程端医务人员的认定和入选资格、判定远程医疗事故以及监督远程医疗质量, 从而规范远程医疗的管理, 保障远程医疗的发展。同时, 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首先, 提高远程医疗的诊治质量, 求诊端医生要全面提供详细的患者信息 ( 包括清晰的图像和详细的电子病历信息) , 对于患者的信息做到诚实、客观、不遗漏。其次, 参与远程医疗的医务人员, 无论是远程端还是求诊端, 都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对待患者认真负责, 提高自身的医德医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远程医疗的质量, 增加患者和社会对远程医疗的信任, 解决远程医疗中伦理缺失的问题。

4 结 论

我国远程医疗行业的发展是在技术的快速发展、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以及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的背景下进行的, 但是我国的远程医疗起步较发达国家晚了几十年, 其发展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从法律和医疗伦理的视角研究了我国远程医疗存在的问题。从技术范畴来看, 远程医疗的发展存在着信息安全隐患和和对患者隐私权侵害的问题, 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做好远程医疗平台的信息安全管理, 并通过立法明确电子病历法律效力。从政策范畴来看, 远程医疗的发展存在着责任认定的问题, 同时, 远程医疗的医患关系既存在着传统的医患问题又出现了新的特征。由于远程医疗涉及多方的共同参与, 这就需要明确规定各方责任, 并加快远程医疗法律建设, 完善远程医疗法律法规。从医疗伦理范畴来看, 一方面, 医疗伦理的缺失在远程医疗行业并没有杜绝, 这要求相关医疗机构规范管理, 通过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委员会来保证参与远程医疗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医德医风。另一方面,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医疗伦理问题, 需要通过政策的完善来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玉洁, 戴小河.4G渐近, 远程医疗令人期待[N].中国证券报, 2013-10-26 (012) .

[2]姜妍.计算机远程医疗的实践体会[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5:77-78.

[3]王双彪.关于我国远程医疗推广应用问题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2, 12:676-679.

[4]闫杨杨.论医疗信息化进程中医学伦理长效机制的构建[J].新疆中医药, 2013, 4:129-132.

[5]马伟, 许学国, 杨平.电子病历中患者隐私权保护[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10:141-142.

[6]崔晓燕, 周丽娜, 丁孟霞.浅析远程医疗会诊在医院应用中的问题[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2:274.

[7]蔡佳慧, 田国栋, 张涛, 宗文红.我国远程医疗法律与政策保障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 2011, 4:28-31.

[8]江默.健康传播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 2013, 4:28-29.

[9]左秀柒.网络时代远程医疗法律问题论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0, 12:54-55.

远程医疗 篇11

摘要:远程医疗会诊及远程手术已经逐渐成为医学界革新的大事,但受限于设备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依旧是大城市大医院的内部课题。文章就社会影响、技术、成本、医疗环境等诸多方面分析其在中小城市医院应用的可行性,也为中小城市在医疗信息化提供更为深入的技术研究领域。

关键词:远程医疗;远程会诊;PACSDSA;远程手术;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3-0001-04

随着国家《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的颁布以及卫生部对于远程医疗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远程医疗乃至数字医疗逐渐成为城市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更多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设备尤其高性能远程医疗设备的分布依旧集中在京沪广等大城市,其他城市尤其是新疆中小城市在此依旧无法有深入的进展。

而且,现阶段远程医疗还更加局限在远程病情问询以及远程病历传输等初级阶段,而远程会诊及远程手术作为远程医疗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小城市依旧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诸多问题的深入讨论,中小城市是否无条件或者不应该实现远程会诊或者远程手术?经过反复论证和思考,笔者认为,中小城市实现远程医疗会诊及远程手术完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下文将从社会影响、技术、成本、医疗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行阐述。

1 远程医疗定义及其应用范围

1.1 远程医疗的定义

1984年,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就预言:未来的医生将面对计算机屏幕对远方的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20年后的今天,从远程医疗发展的形势来看,时机真的到了。这些悄悄出现的新型医疗服务,不论被叫做远程医疗(telemedicine),还是最近又被称为E-健康(E-health),都是信息技术渗透到医疗服务当中的标志。最终,医学专家借助于这些技术能够为远方的病人提供更加专业、紧急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医院和医生也能够更好地管理各种疾病患者,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美国总统在国情咨文演说:“从航空业到银行业,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可是医疗人员在使用21世纪的医疗技术为病人服务的同时,却在使用19世纪的传播工具,因而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方式。”

1988年美国提出远程医疗系统应作为一个开放的分布式系统的概念,即从广义上讲,远程医疗应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双向视听通信技术、计算机及遥感技术,向远方病人传送医学服务或医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美国学者的远程医疗系统的概念做了如下定义:远程医疗系统是指一个整体,它通过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给特定人群提供医疗服务。这一系统包括远程诊断、信息服务、远程教育等多种功能,它是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针对医学资料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远距离视频、音频信息传输、存储、查询及显示。

狭义的远程医疗技术是指电子医务数据通过一定的通讯及计算机技术,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以利用异地的专家及先进的医疗技术力量来解决当地的医疗难题。这些数据包括高清晰度照片、声音、视频和病历等。而广义的远程医疗技术还包括远程咨询和远程教学等内容。远程医疗技术始于20世纪,随后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发展历程,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历史不长,但发展非常迅速,在传输方式、应用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借助现代通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短短40年,远程医疗技术的数据传输方式已经由普通的电话线发展到如今的Internet和卫星等,无论是传输速度还是传输效果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其次,远程医疗技术应用了众多的诸如虚拟技术、远程手术技术以及现代医疗的高新技术,是高新技术应用聚集的领域。

现在的远程医疗主要的模式基本为两种:一种是医院-远程医疗-家庭病人,一种是大医院专家-远程医疗-中小医院,本文着重讨论为后者。

1.2 远程会诊及远程手术的定义及应用

远程会诊就是利用互联网络或者专用网络系统为患者完成病历分析、病情诊断,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的治疗方式,它是极其方便、诊断极其可靠的新型就诊方式,为医疗走向区域扩大化、服务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条件,也为规范医疗市场、评价医疗质量标准、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交流医疗服务经验提供了新的准则和工具。

但基于实际情况,如果无法利用专用医疗仪器进行的病人诊断,往往会有很大程度的偏差,所以本文讨论的其实是指利用中小城市医院的医疗仪器的诊断数据,通过远程调用分析的方式,对病人进行远程的医疗诊断,这样相对降低了医疗诊断的误差,可以帮助医生更好确诊,对症处理。

远程手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可以使得医生亲自对远程的患者进行一定的操作,同样的过程应用于手术,就是“远程手术”了。也就是说,远程医生根据传来的现场影像进行手术操作,其一举一动可转化为数字信息传递至远程患者处,指导当地医生的手术过程或者直接控制当地的医疗器械的动作,通过远程手术机器人对患者进行手术。

远程会诊已经得到了国内大多数地区的广泛应用,但远程手术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远程手术还是基于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指导当地医生手术的初级阶段。随着科技发展进步,尤其是国内网络环境的改善,远程手术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谈。

世界上首例实验性远程手术已经在1999年成功地进行。2001年7月,海军总医院的副院长田增民教授成功地实施远程立体定向活检手术,成为我国第一例远程手术的开端。同年9月,法国医生雅克·马雷斯科在一洋之隔的美国看着电视屏幕操纵机械手远程遥控法国手术室中的“宙斯”机器人为68岁的法国女病人进行了距离为7000公里,隔着辽阔的大西洋的外科手术,并获得成功,标志着远程手术真正实现了无距离障碍的技术论证。

配合远程会诊系统,远程手术更能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案,同时为后期的术后回访也提供了有力保证。

2 中小城市实施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手术的价值分析

2.1 中小城市实施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手术的社会意义

对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医用资源本身就相当丰富,而且医疗资源的分布也相对密集。以北京为例,3甲以上医院达到62所,其中海淀区和西城区分别拥有15家及12家。这样相对密集的资源,远程会诊及远程手术固然有一定的用处,但其实核心价值并不是很高。

而新疆地区医疗资源就极为匮乏,省会乌鲁木齐三甲数量最多,也不过只有10几家,相当于北京1个区的水平,而地方,例如克拉玛依乃至石河子等经济算相对发达的地区只有1~2家,更多的城市甚至连一家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手术的价值尤其的突出。

远程医疗技术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对于中小城市人们在就医模式上有了新的选择,并且就医质量可以产生很大的提高。由于医疗行业是高信任度的行业,患者对名医、著名的医疗机构非常信任。这些著名的医疗机构拥有的是品牌、医疗技术和科研能力,而这些医疗能力是中小医院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远程医疗恰恰将这部分信任体系通过技术的手段搭建起来。通过远程医疗技术即使是边远地区的人们也有机会接受知名医院、著名专家的医疗服务,节省了旧医疗模式下必须花费的交通费、食宿费、误工费等,而且大大减少了其长时间等待和因为时间、路途的耽误导致的病情恶化等等危险。这样大大提高了中小城市的医疗水平,降低了因为医疗资源不均衡分布带来的困扰。其次,中小城市疾病诊断和治疗可以在第一时间里进行,不易延误病情,减少病人痛苦。最后,通过影响文化、教育、政治等社会建制进而改变社会个体的需求、爱好、情感、信念、性格、气质等等,使社会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等发生变化。这些不仅仅从医疗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降低因城市布局问题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由此可见,远程医疗技术给中小城市居民带来的变化是省时、快捷、方便、节约,直接影响着社会个体的衣食住行和健康需求;同时,通过社会建制间接地影响社会个体的生理、心理、生活、工作等,从而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保证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合理调配。

2.2 中小城市实施医疗会诊和远程手术的技术意义

中小城市远程会诊和远程手术将极大地推动中小城市网络业务的蓬勃发展,从而从另一个层面大大提升中小城市医疗信息化乃至居民信息化的渠道应用,使原本以娱乐为主的网络资源真正成为利国利民、实实在在解决真实社会生活问题的核心资源。

全国有近18000家县级以上医院,目前每年在数字化医院方面投入仅占医院的年产值的0.3。如果我们使其按照每年18%甚至更高的速率递增,其带来的技术效应和经济效应毋庸置疑。

中小城市远程会诊和远程手术随着深入性的发展,需要开发医疗信息系统HIS、医疗服务系统HSS和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PACS(包括数字化远程医疗)、远程监控系统、非标格式流媒体处理、远程协作系统、手术机器人等等,这些核心的乃至周边的开发同样可以很大程度带动中小城市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产生的信息化周边效应,无疑将带动地方信息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从而为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2.3 中小城市实施医疗会诊和远程手术的科研教育意义

中小城市实施远程医疗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主要的是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手术的实施将教学和临床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中小城市的医生将可以真正享受到“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专家指导以及“手把手”的手术实操。

同时,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手术将国内乃至国际最新的理念可以第一时间传送到中小城市甚至边远地区。真正使中小城市的医院乃至医护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同步到更多前沿领域,无疑为提高整体医疗环境以及医疗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从科研角度来说,中小城市的复杂病例的第一时间发现跟踪乃至手术治疗,可以更容易积累成熟病例,使我国循证医学领域发展得更快。而通过远程会诊等形成成熟体系的回访记录,统一标准的电子病历体系的实施,也将为治疗方法、治疗药物、治疗器械等诸多方面提供有力的实例保证。

3 中小城市实施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手术具备条件

3.1 从技术条件考虑,远程医疗会诊和手术具有可操作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困扰远程医疗的两大核心问题——传输和精确性问题已经得到了本质上的解决。中小城市在某些方面已经完全具备了实施的条件甚至部分条件还要优于大城市。

远程医疗会诊从技术条件部分已经不再是阻碍,或者退一步来说,至少已不是最大的阻碍。远程传输技术涉及到的文字、图像、视频等内容,由于医学界的DICOM传输标准的统一,使得这些问题变成了只是带宽问题和压缩技术的解决范畴。而出于中小城市带宽成本以及闲置量的考虑,这部分资源相比较大城市反而更有优势。

中小城市的网络建设由于人口相对较少,所以一直处于相对闲置的状态,无奈只好把更多资源浪费在游戏私服、娱乐视频等重复性极强但社会效应极低的网络应用。而相关技术资料显示,六个手术室的远程会诊,只需20M左右的带宽,通过压缩传输技术就可以完成满足高清(HD)DVD视频清晰度,如HD720P(1280×720像素)和HD1080i(1928×1080像素)的视频流畅传输。结合现场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手术实时指导和部分手术的远程实施。

而随着云平台在国内的广泛应用,远程医疗的海量数据存取和实时大规模计算已经可以达到最优化的配置结果。数据分享、资源互联已经让整个远程医疗体系成为一个更为完整的社会性云应用,这些都是中小城市进入远程医疗体系乃至进入云医疗体系的充足条件。

对于技术研发领域,辅助内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以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从研发逐渐进入了应用期。其完美的3D重现技术和数据跟踪、智能分析系统等可以帮助远程手术医生比以往更容易对患者“实施手术”,而完善的多操作臂精细化实施,更是让以往手术大夫无法完成的动作得以实现。在消化领域、介入手术领域、血管神经类微创手术等等领域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骨科、外科、妇产科等等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国内已经层出不穷的远程手术的案例足以证明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缺乏的只是对于中小城市的布局和实施。

3.2 从经济条件考虑,远程医疗会诊和手术完全可行

谈到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手术,一般的思路都是高昂的费用使之谈虎色变,其实考虑到各种条件,我们可以说,成本费用其实不高,或者说根据条件逐步实施的计划可以让整个项目完全可行。

首先,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国家为了支持中小城市医院的发展以及解决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中小城市远程医疗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说:“卫生部高度重视远程医疗工作。远程医疗作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的一部分,已纳入国家医改重要日程,进入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和全面推进的历史性阶段。”从政府层面来说,对于中小城市的远程医疗的资金支持毋庸置疑。

其次,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活跃,投资对于医疗产业的发展更加关注。作为拥有良好资金回笼信誉的医疗产业,尤其是未来前景广阔的远程医疗市场,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随着国家重大专项“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推广,已经有近百亿资金开始涌入,而且势头发展前景看好。

最后,随着国内医疗IT企业的发展,设备、技术、支持都逐渐地由原来的进口变成了自营,大大降低了设备平台投入的成本,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中小城市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门槛。

而我们换个角度来考虑,即使是按远程会诊的收费标准每人次2000元来算,病人也是划算的。到北京大医院看名专家门诊,挂号、检查费加上病人及随行人员往返的车船费、食宿费,远远不止2000元,如果再让你等上一两个星期,耗费的时间、精力根本就无法拿钱来衡量。更何况随着我们医疗环境的发展和条件的逐渐完善,所需费用可以大大降低到一个非常合理的范围。

国家统计局城镇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材料显示:城填居民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性支出中,1985年每消费100元钱,会将2.48元用于医疗保健;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变成6.36元,是15年前的2.56倍,增长速度仅次于交通通讯消费,远程医疗产品与服务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美国Woterford远程医疗的CEO Peter Leiner认为:在未来十年,远程医疗将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据《中国卫生年鉴2001》统计,2000年中国人口总数12.658亿人,年诊疗病例总数22.23亿人次,县及县以上医院15446家。据估计0.5%的年诊疗病例接受并使用远程会诊服务,中国远程会诊服务的潜在市场规模为76.43亿元/年。

也就是说,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发展远程医疗不仅仅不是赔钱赚吆喝的事情,而是实实在在可以带来明确经济效益的好事。

4 结语

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远程医疗系统是一项便民和为民服务的工程。它是把医疗同信息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和整合医疗资源,密切内外的交流,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医疗的质量。”“因为西部医疗资源缺乏,利用这套系统可以使西部的人民能够看上病,而且得到很好的治疗,又不需要走出家门。”“我说‘密切医学的内外交流,它的结果就是提高医疗水平,也是培养人才的这样一个过程。”

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努力发展远程医疗会诊及远程手术系统无论是从城市远景规划、体系调整还是从对关注民生、良好的社会效应方面都利大于弊。而成熟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都切实地支持了这一项目的前行。关注人民健康,关注医疗事业乃至医疗产业的发展,远程医疗体系的建设都是势在必行而且是时不我待的。

参考文献

[1] 中商经济研究院.2011~2015年中国远程医疗市场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R].

[2] Sajeesh Kumar,孙培培,等.远程手术[J].国外科技新书评介,2009,(10).

[3] 赵玉川,等.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2,(19).

[4] 王卫,夏富乐,唐伟,等.远程医疗系统的发展和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2,23(4).

[5] 白净,张永红.远程医疗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远程医疗应用现状与发展难题 篇12

1. 远程医疗的概念与核心技术

远程医疗服务是指医疗机构之间利用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医疗技术相结合而开展的异地、交互式的指导、检查、诊断、治疗等医疗活动的行为[1]。通过远程医疗患者可以打破传统就医模式下的地域限制,选择异地大医院的专家进行看病治疗,进而获得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医疗服务。远程医疗主要由电子病历技术、设备与互联网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下列核心技术组成。

1.1 电子病历技术

电子病历技术的应用是实施远程医疗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电子病历操作便捷、内容规范完整、传输速度快、便于查阅、方便统计与管理等诸多优点,其不仅包括了传统纸质病历的内容,还囊括了影像、图文等多种数据格式的多媒体临床数据库。在实施远程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授权方便快速的查询患者的相关资料,便于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1.2 设备与互联网技术支持

远程医疗系统主要采取视频会议的方式在高速互联网上进行,计算机和视频会议多媒体设备是必不可少的,终端用户的设备主要包括电子扫描仪、视频摄像头、话筒、扬声器等。并指定专人负责远程医疗服务设备、服务器和网络通讯的定期检测与维护,确保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1.3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是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的缩写,意为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系统的出现,使的很多医学影像学工作打破了传统胶片的局限性,便于对病人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全方位的处理和观察,并在医学影像的显示、归档、传输、共享等方面,极大地满足医生的工作需要。其将采集到的医学图像以数字化的方式海量保存并上传至服务器,专家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查阅病人的影像学资料。因此,PACS系统的应用为实施远程医疗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和便利条件。

2. 远程医疗的具体应用

2.1 远程会诊

我国幅员辽阔,医疗水平发展不均衡,县级以下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而优质医疗资源和顶尖的医疗专家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两级分化比较严重,远程会诊则是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网络实时传输,专家既能够获得病史、检验报告和各种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观察患者,并与患者和经治医生进行实时沟通交流,通过综合分析汇总,获得专家权威的诊断意见和治疗建议,避免病情延误,节省了外出求医的差旅费、医疗费和时间成本。同时,对于医疗机构和经治医生也是一个减少医疗差错,学习提高的过程。

2.2 远程手术

远程手术是指医生运用远程医疗手段,异地、实时的对远端患者进行手术,包括远程机器人手术、远程手术指导等。远程手术实际上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必然发展,可以使外科医生像在本地手术一样对远程的患者进行一定的操作[2]。远程手术的应用打破了地域造成的就医难题,为患者赢得了最佳的手术时机,也最大限度的发挥大医院知名专家的辐射作用。同时,在海岛救援、抗震救灾等特殊环境下的紧急医疗救治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远程医疗监护

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15.5%,2.1亿的人里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家庭远程医疗监护系统,是一种综合运用现代医学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现代远程通讯技术,将家里采集到的使用者的生理参数与视频、音频等资料通过网络实时传送到社区监护中心,动态跟踪病情发展的新型医学模式[3]。这类新型的远程医疗监护模式使医院的功能外向扩展,逐步实现医疗机构的医疗、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对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和社区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4 远程医学教育

远程医学教育主要是利用先进的通信和视频压缩技术,突破传统教育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医学知识和技能传送给下一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逐渐缩小不同地域医疗水平的差距,对解决医疗和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公平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的远程医学教育方式主要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3. 远程医疗发展存在的问题

远程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比如在认知度、技术、政策、法规、服务的安全性等方面还需不断完善。

3.1 远程医疗普及率较低

根据2015年CHIMA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在医院应用的软件系统中,已实施电子病历系统(EMR)的医院数量占调查总数的71.05%,医学影像储存和传输系统(PACS)占44.56%,远程医疗仅占16.84%[4],由此可以看出,远程医疗目前普及率仍然不高,客观上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与技术完善,还需要一个逐渐被认知与快速发展的过程。

3.2 各方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医院的各项运营成本均不断提高,对各项投入都较为谨慎,而建立一个远程医疗系统的软硬件费用均比较昂贵,能够获取的经济效益却又相对有限,从而阻碍了远程医疗的普及与深入发展;其次,很多地方未出台关于远程医疗的收费标准,各医疗机构缺乏较为合理的定价依据,导致患者在选择远程医疗时对收费问题存在很多的顾虑和疑问;再次,远程医疗的费用并未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远程医疗的应用。

3.3 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完善

远程医疗打破了传统面对面的就医模式与医患关系,医疗的主体涉及到经治方、远程端、医疗设备以及网络与计算机设备服务商等,因此一旦远程医疗导致了医疗事故,调查取证的难度将非常大,医疗事故的责任主体认定问题将逐步突显出来。比如,因医疗执业许可制度的不完善,网络传输安全保障的不确定性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对远程医疗使用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远程医疗的普及与深入发展。

3.4 远程医疗具体操作规范不明确

规范化的远程医疗工作流程是开展远程医疗的必要条件,远程医疗应当建立前期准备、诊疗过程记录、后期归档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杜绝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由于远程会诊、远程手术等对病历的依从性较强,而经治方提供的病历资料的不准确、不全面会造成受邀专家对患者的病情做出错误的分析,并做出错误的意见和治疗方案。因此,为提高远程医疗质量,必须制定严格的远程医疗操作规范,并加强对电子病历的管理,确保病历书写规范,并重视电子病历安全问题,防止病历被非法访问与篡改。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上分布还是不均衡,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将极大的改善医疗行业发展的整体格局,我们相信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远程医疗系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与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诊治模式,为居民就医提供更方便、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摘要:远程医疗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为缓解不同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与不均衡发展问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伴随着远程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成熟,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亦不断扩大,由此也带来了许多发展难题,如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上的欠缺,管理理念落后等,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不断的予以完善、解决,为居民就医提供更方便、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远程医疗,现状,发展难题

参考文献

[1]白蓉,王安春.甘肃省远程医疗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与思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1):1-3.

[2]孟群.“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应用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刘尚辉,马瑾.家庭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的发展及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542-1542

上一篇:竞争情报人才下一篇:处理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