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会诊(精选10篇)
远程医疗会诊 篇1
摘要: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是导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远程医疗会诊技术的应用,使基层医院患者也能够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优质服务。文章对国内远程医疗会诊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远程会诊,远程医疗,医院
远程医疗会诊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进行医疗数据、图片、语音和视频资料的互转[1],供远程会诊中心的专家作为会诊参考,并利用实时传输系统,实现与基层地区的医生和患者间的可视化指导和交流,主要包括影像会诊、病理会诊、实时动态会诊和远程手术等形式。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配置分布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和较富裕的农村,贫困乡镇和偏远山区很难获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矛盾加剧[2]。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远程医疗会诊技术,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的疾病治愈率,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使患者有机会享有优质的医疗资源,为病人提供快捷、高效、经济的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看病难问题。
1 远程医疗会诊的优势
1. 1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增加医疗机构知名度
当基层医疗机构面对急危重或疑难病患无法诊断和治疗,迫切需要专科医生进行会诊时,专家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能及时获得病史、化验报告和影像学资料,并和现场医生“面对面”展开讨论,也可以观察和指导现场医生进行医疗操作。在完成医疗服务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医生还可以和专家们进行临床病例讨论、观看医疗操作演示,增加与其他医院的交流,起到远程教育的作用,这些都可以促进基层医生医疗水平的提升,同时增加医疗机构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1. 2 方便患者就医,节约医疗费用
对于偏远地区以及出行不便的患者,通过在远程会诊系统上上传自己的检验结果和医疗记录,预约会诊时间后,在规定时间内可与会诊医院专家进行交流,由会诊专家做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3]。这使基层患者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减少疾病诊断的延误,降低其长途跋涉到大城市看病所花费的交通、住宿等各项费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1. 3有利于展开双向转诊,平衡医疗卫生资源
远程医疗会诊有利于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推动双向转诊,使大医院重新回归到收治急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的定位上,将常见病、多发病、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病患者转回基层医院继续治疗,有利于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衡,将中国当前的医疗服务提供方体系从“倒金字塔”形转为“正金字塔”形。
2 远程医疗会诊面临的问题
2. 1 远程会诊意识不强
作为医疗领域的新兴事物,远程医疗会诊与传统的诊疗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医患双方都存在认识不够、不能适应的现象。基层医院没有意识到远程医疗会诊的意义和重要性,他们常常受到自尊心的影响,不愿意采用这种新方式向上级医院提交会诊申请,认为这是对自己技术的否定;上级医院的医生自身业务繁忙,常常没有时间去深入了解和参与远程会诊,对其感知不深。患者方面,由于对远程会诊流程和服务特性的不熟悉和不适应,他们更愿意与医生进行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特别是急危重症患者,对于远程医疗会诊的效果存有一定的疑虑,心理上容易产生抵触,不愿意轻易尝试这种新技术。医患双方在接受新的就医模式上都有一段适应期。
2. 2 医疗资料不完整
患者的病历资料采集是远程医疗会诊前重要的一项准备工作,其完整度影响了会诊专家能否做出准确的判断。会诊前双方专家缺乏沟通,申请方医生受到自身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在采集患者病史资料时可能会遗漏他们认为并不重要的信息,或者不能提供准确的医学影像资料。此外,在远程医疗会诊的远程传送过程中,对医学图文资料的重建,因显示器设置、分辨率和操作人员熟练程度等因素的限制,都会影响到成像效果;网络通信信号时而不稳定,也可能会造成重要信息的遗漏[4]。这些情况导致了患者医疗信息不全,使会诊专家无法进行正确地分析、诊断和治疗,影响了远程医疗会诊的效果。
2. 3 技术标准不统一
远程会诊是跨区域的医疗活动,不同地区间在远程医疗技术标准的不统一是远程会诊深入开展的阻力。目前政府部门未建立统一的远程医疗会诊技术规范和标准化体系,各区域、各医疗机构各自为政,各自建设远程医学平台、开发系统软件、维护终端医院网络,造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而各系统平台间不能兼容和衔接,同级远程会诊机构间无法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阻碍了各远程会诊中心的资源共享和互通,不利于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5]。
2. 4 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大部分医院没有设置专门的远程医疗会诊机构或中心,或未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远程医疗会诊的运行管理工作,通常由信息中心或医务处兼管。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同时具有医学和计算机背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一般交由软件公司承建,技术上对其完全依赖,医院缺少对远程会诊认识深刻、掌握程度高的专业人员是影响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因素。
2. 5 资金投入不足
医院作为市场的主体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经济效益。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开发和升级、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等一系列项目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医疗机构如何能筹措到足够的经费、获得更多的资本注入,以维持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采取何种管理理念以低投入获取高产出、维持收支平衡都是其必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缺乏相应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维持现有医院规模已有些吃力,高成本所带来的压力是其考虑能否开展或继续开展远程会诊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因素。
2. 6 收费标准不一
目前,远程医疗会诊尚未统一收费标准,主要由开展远程医疗会诊的机构自主定价,造成市场上价格不一,缺少监管,容易发生乱收费的现象。同时,提供远程会诊方只收取很小一部分咨询费用,大部分是给电信运营商的通讯费用,被咨询专家的劳动价值没得到应有的体现,影响其参加远程会诊的积极性。此外,由于远程医疗会诊的费用过大,超出中等收入家庭的支付能力,且尚未纳入医保体系,患者在诊疗方式的选择上可能更倾向于能够报销的传统医疗方式,致使远程医疗会诊发展受限。
2. 7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颁布过远程医疗会诊的相关规章制度,如1999年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其中对远程医疗会诊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但仍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在远程医疗会诊中,申请远程会诊方、提供远程会诊方、患者和运营商都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一旦发生如因患者资料本身不全或采集时的失误、信息传输中的故障等造成的专家的误诊或漏诊,计算机网络感染病毒或遭到“黑客”攻击导致的患者病情和隐私的泄漏时,责任具体由哪一方承担,或多方承担时各自承担的比例,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基于以上原因远程医疗纠纷将比普通医疗纠纷的处理更为困难和复杂。
3 推进远程医学发展的对策
3. 1 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的宣传力度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远程医疗会诊的特点和优点还没有被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所了解和认可。因此,需要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引导,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做好公众宣教工作。如在公交车上循环播放远程会诊的相关视频,在出院小结和门诊病历的明显位置印上远程会诊的相关信息,使患者都能了解远程医疗会诊的意义和流程。对医务工作者适当开展远程会诊培训,在培训中逐步渗透新型会诊模式的理念,让他们明白,采用远程医疗会诊不是对自己医疗技术的否定,而是一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鼓励各级医院的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其中。
3. 2 完善患者资料
在远程医疗会诊前加强申请医院和提供会诊医院医生间的交流,基层医疗机构和提供会诊的上级医疗机构应统一对同一疾病的诊断标准,申请会诊方医生以此标准作为依据,应尽可能地多提供患者的详细病史信息和实验室、影像学资料,避免在采集病史的过程中主观上忽略或遗漏重要信息。同时,要做好传输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在正式会诊前应由专人对机器进行调试,为确保能准确清晰地传输文字、图像和视频,远程医疗会诊操作人员应接受过严格的培训并具备工作的责任心。
3. 3 规范组织管理
在医疗机构内成立远程医疗管理机构,配备相关工作经历的专职管理人员。一方面完成日常远程医疗会诊开展的组织工作,另一方面研究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针对本机构的医疗特点,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医院重视具有医学背景、了解计算机和电子通讯技术、掌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挖掘和引进,作为远程医疗会诊的后备力量着重培养。定期在院内开展远程医疗会诊的培训,提高参加会诊人员的专业水平。远程医疗会诊的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其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6]。
3. 4 统一信息系统标准
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要对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予以指导和监督。要统一远程医疗会诊信息系统建设,按省或一定区域建立一个将各级医疗机构远程医学网络包含在内的远程医疗会诊平台,他们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均采用同一个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远程医疗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各级远程医疗会诊中心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设备,改变目前国内各大远程医学中心各自为政、重复投入、不能互通的局面,实现医院间、医院与社区、区域间的卫生资源共享和利用。
3. 5 完善补偿机制
一方面,对于参加远程医疗会诊的基层医院,政府可适当增加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卫生主管部门和医保部门可一起商定有利于患者和远程医疗会诊发展的医保政策,考虑将远程医疗会诊费用纳入城镇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体系中[7],确立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报销比例。针对农村低收入人群,政府可以建立补偿机制,减轻患者的负担,使他们同样有经济能力享受到远程医疗服务,推动远程医疗会诊在的普及和发展。
3. 6 加强会诊工作激励机制
作为远程医疗会诊重要的主体之一,提供会诊专家的参与程度和投入程度影响着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和远程会诊质量的提高。远程医疗会诊多在医生日常工作时间展开,远程医疗会诊的工作量应算入提供会诊服务医生的日常工作量内,并纳入医院的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奖金或绩效工资挂钩,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对提供远程医疗会诊的医疗机构政府可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劳务补贴,调动其积极性。
3. 7 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法律法规
为保障远程医疗会诊的顺利开展,应制定远程医疗会诊规范化操纵流程和工作路径,完善适合我国远程医疗会诊的法律法规,明确远程医疗会诊中各方的权责,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避免医疗事故发生后产生的纠纷、推诿现象,切实保护会诊供需双方和患者的利益。在电脑上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防止数据的非法传输、修改和盗用,保护医疗信息和患者隐私安全[8]。同时,加强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工作人员和会诊医师的法律法规教育,规范他们的医疗行为,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预防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4 小结
远程医疗会诊在区域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有效克 服了空间 和时间上 的限制[9],可对偏远地区提供医疗会诊、远程教育等服务,这在某种意义上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使偏远地区患者也能共享大医院的专家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从而平衡不同地区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尽管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完善,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远程医疗会诊,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获得所需的医疗服务。
远程医疗会诊 篇2
一.项目背景
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群众看病难问题突出的问题,国家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远程会诊,并提出资源整合、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建设原则。为充分利用远程会诊提高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卫生部提出了中西部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
建立以省级综合医院为核心的基层远程系统和以国家级医院为核心的高端远程会诊系统。5家县级人民医院开展基层远程会诊。
二.建设原则及目标
(一)建设原则顶层设计,统一标准:从全局出发,依照统一设计,推动基层与高端远程会诊系统建设。立足当前,分步实施: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设备、人员等资源,根据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需求,分轻重缓急,逐步推进、完善远程会诊系统建设。技术成熟,互联互通:充分考虑远程会诊发展需要,采用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采取开放架构设计,支持互联互通,易于扩展升级。保障安全,注重实用: 信息及系统安全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远程会诊建设和应用,涉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病人,系统必须方便实用、安全可靠、易于维护。
(二)总体目标建设以人民医院为省级远程会诊中心的的基层远程医疗会诊平台,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数字资源共享、视频会议、双向转诊、远程预约、远程专科诊断等功能,促进我省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医疗服务的均等化,有效加强我省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疑难重症救治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未来实现与部级远程会诊平台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三、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系统架构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系统,采用B/S架构,大集中模式,具备可扩展性时机成熟时可在各地区建立地区级平台。系统由一套软件、一个网站、一个数据中心构成,组网采用10MB/4MB光纤专线组成。
一套软件:按照卫生部技术方案要求设计具体建设方案,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采取招投标方式选择软件开发商进行平台开发。
一个网站:建立远程医疗会诊服务网,用于远程视频教学录像点播、远程视频教学信息的通知、数字共享资源的查询、阅览等。
一个数据中心:省级建立远程医疗数据中心,实现远程医疗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远程医疗数据中心作为远程医疗管理系统的中枢,实现各类远程医疗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并为远程医疗各应用系统,如远程教育系统、远程数字资源共享系统等提供数据挖掘和分析支持。
网络:采用初步建成的卫生信息专网进行组网。整个系统包括远程会诊管理、病历资料采集、远程专科诊断、远程监护、视频会议、远程教育、数字资源共享、双向转诊及远程预约、数据中心、电子身份认证、短信平台、费用结算等子系统。
(一)远程会诊管理子系统按照实现方式,远程会诊包括交互式远程会诊和离线式远程会诊。
1、交互式远程会诊:支持会诊专家与申请医生、患者间的实时交互式远程会诊;支持患者的临床需求,实现患者在病床上就能实时接受专家远程会诊服务;支持会诊专家对异地病床上的患者视频画面进行远程控制;针对危重症患者,支持床边监护仪等生命体征数据的实时传输,为会诊专家提供连续、动态的诊断依据。
2、离线式远程会诊:支持会诊专家与申请医生间的非实时离线式远程会诊;支持申请
医生提交会诊申请信息和病历资料;会诊专家根据实际情况,非实时浏览会诊申请信息和病理资料,并编写和发布会诊报告;申请医生再浏览会诊报告。包含如下功能模块:功能模块详述见表3.1。表3.1 远程会诊管理系统功能列表 功能模块 功能描述 使用单位会诊申请 会诊申请提交与修改;专家 信息查询;病历资料提交与查询等省级、地市级、县级医院会诊管理会诊申请管理;病历资料管理;会诊过程记录、报告浏览等。三级医院、县级医院、省卫 生厅专家会诊 病历资料浏览(医学影像、心电图、病理图片等);会诊报 告编写、修改与发布;会诊报告模板管理等三级医院专家管理 专家信息管理;权限管理等 三级医院统计分析 按医生、医院、病种等进行 统计分析省卫生厅、各级医院系统管理 基础数据维护;用户及权限 管理;服务器信息监控等省卫生厅、各级医院
(二)病历资料采集子系统病历资料采集子系统应支持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实时信号的处理,主要功能如下:
1、模拟信号处理:病人的胶片及纸质病历、化验单、图文报告等通过扫描方式实现数字化。系统支持扫描文件的传输、存储和阅读,支持病历资料的手工录入。胶片资料:建议胶片使用医学专用扫描仪处理,能支持输出为DICOM3影像文件。纸质资料:纸质资料使用普通平板扫描仪处理,扫描文件以JPEG格式保存。
2、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应支持借助DICOM网关从具有DICOM3接口的影像设备获取患者的影像资料,也应支持自PACS图文工作站导入DICOM3影像。系统支持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中心等系统间实现互联互通。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根据卫生部已经颁布的有关电子病历的标准规范,导出患者病历信息,远程会诊系统支持针对导出信息的导入、传输、存储和阅读。
3.实时生命体征信号处理:系统支持床边呼吸机、监护仪等生命体征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实现对患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连续、动态观察。
(三)远程专科诊断子系统远程专科诊断子系统应支持影像、心电、病理的远程诊断功能。
1、远程影像诊断支持从标准DICOM 3.0接口的影像设备或PACS系统获取患者的影像资料,并进行存储、再现以及相应的后处理操作。建立基于DICOM 3.0协议,B/S架构,WEB浏览方式的远程放射会诊系统,支持影像资料的后处理、关键图标注、保存,支持影像会诊报告的书写、发布,支持报告模板功能。支持远程影像会诊过程中多方进行医学影像(含静态和动态)的实时交互式操作。支持远程会诊专家在任意位置通过互联网安全认证后,进行远程影像会诊。有条件的上下级医院,可建立科室对科室的远程影像诊断服务关系。
2、远程心电诊断支持从数字心电图机采集心电图信息,并进行无损的数据传输、存储和再现,把基层医院的静态心电图数据传送给上级医院会诊专家。支持专家对心电图的判读、打印,支持报告的书写、发布。12导数字心电图支持通过Internet、GPRS、电话线等方式传输心电图数据。数字心电图数据可存储为XML、DICOM等通用数据格式。支持不同病例及历史资料的分析、对比。有条件的上下级医院,可建立科室对科室的诊断服务关系。
(四)视频会议子系统视频会议子系统为远程会诊服务提供音视频交互功能,其主要功能如下:
1、医学专家与申请医院医生、病人的远程互动交流、会诊。支持对异地的摄像头进行远程控制,实时调整观察视角;系统支持危重症患者的床边需求,患者在病床上就能实时接受专家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服务;
2、系统支持会诊申请医院与不同卫生部属(管)医院及不同省级三级甲等医院间开展远程会诊服务;支持跨专科、跨机构、跨区域的多专家同时对同一基层患者进行实时联合会诊。在向不同医院申请会诊时,系统应快速无缝切换,增强系统响应效率和扩展能力;
3、开展远程教育,支持授课专家音视频和课件幻灯的同步,支持双方互动交流,支
持培训过程的实况转播和录像;
4、支持各医疗机构间的高清视频会议,满足医疗机构间学术交流、病例讨论、经验分享等业务需求;
5、音视频录制/回放,支持会诊、会议、教学过程的录制和录像回放;
6、可与应急指挥系统视频平台进行互联,支持音视频信息的报送。
7、系统基本配置:
(1)采用基于IP网络的全高清视频会议系统
(2)采用H.323协议框架技术,同时支持H.264等主流音视频协议
(3)解像度:分辨率≥1280×720P
(4)帧速率:30帧/秒
(5)双流:支持H.239标准,第二路视频流分辨率≥1280×720P
(6)支持双屏显示应用
(7)与应急指挥视频交换平台互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远程会诊视频会议系统与国家、省级应急指挥视频交换平台互联,实现应急会商与突发事件相关图像信息的报送。
(五)远程教育子系统支持实时交互和课件点播两种培训模式。实时交互培训应能保证授课专家音视频与课件播放同步;支持培训参与方实时交互;支持对培训过程的录像,并保存为通用文件格式存储在远程会诊中心,并支持进行流媒体课件的制作、整理、归类。实时交互培训应包括对远程手术观摩、远程护理示教及远程教学查房的支持。支持课件点播服务,具备新增、删除、上传、查询等课件管理功能。
(六)远程数字资源共享子系统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共享医学图书情报资源,为其查阅医学文献提供便利,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支持上级医院把具有典型意义的病历、案例分析、手术录像等资料共享给下级医院,供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参考、学习。
(七)双向转诊及远程预约子系统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和远程预约。支持上级医院出院病人信息自动下转至病人所属基层医疗机构,由基层对病人进行随访与院后管理,引导病人当地复查复诊。支持基层医院完成预约挂号、预约检查、转院申请等操作;支持上级医院完成相关申请受理及信息反馈。
(八)电子身份认证子系统接入即将建设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对单位和个人进行跨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认证,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
(九)短信平台子系统支持站内短消息通知和手机短信通知,系统内部用户可通过站内短消息功能发送一对一或一对多通知,亦可通过手机短信平台手动或自动进行事物处理通知。便于及时有效处理会诊申请,实现会诊时间提醒等。
(十)费用结算子系统支持远程会诊收费标准设置,用于远程医疗会诊费用的查询、结算、汇总等。
(十一)远程会诊通信网络及数据中心
浅谈远程会诊系统在我院的应用 篇3
【关键词】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存在问题
1、远程会诊系统的定义
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就是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利用先进的通讯设备,实现远距离医疗会诊。远程医疗会诊应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方式多种多样、方便快捷,不必携带大量病史资料,既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又节省患者的就诊时间,从而免除了长途奔波、挂号排队的劳碌之苦。
2、我院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从2011年,我院开始对远程会诊系统进行调研、谋划,在2012年建成边防部队内部网络的远程就诊系统。2014年底,在边防局的支持下,与北京蓝卫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托全军卫星网络,建成边防部队远程会诊中心站点。下面从站点接收选址、基础建设、室内建设以及系统各功能等方面谈谈我院的远程会诊系统。
2.1站点接收选址
对于卫星通信地球站,天线的选址非常重要。一是对卫星轨道的视域要宽阔,卫星天线应尽可能架设在开阔空旷地最高处,避开高层建筑物、铁塔、高压输电线等对天线波束的阻挡;二是各种干扰要小,卫星天线周围不应有干扰源。对卫星地球站的干扰主要是指落入地球站接收频段内的微波干扰,这些干扰主要来自地面微波接力系统、雷达系统、电气线路及设备、飞机等。为保证在干扰情况下,地球站仍能正常工作,一般要求干扰电平低于信号电平25dB。三是地形环境适当,站点天线朝向卫星的方向上,必须毫无阻挡并且有足够的净空;如果天线仰角过大,或者说净空角过小,将使天线噪声温度增加,地球站品质因数G/T下降。根据以上三点原则,我院天线位置放置于门诊部顶层,偏离高压线,并且选好适当的仰角,从实际运行中测试干扰非常小,基本对图像传输没有影响。
2.2卫星天线基础设施建设
确定好天线位置后,制作水泥平台,做好避雷措施。天线塔顶部安装尖端放电的避雷针装置,避雷针顶端与天线顶端的连线与避雷针本身所在垂直线的夹角小于45角。由于避雷针本身即构成引雷器,当其遭受强大的雷电袭击时,会在其周围产生巨大的感应场,产生很大的浪涌电流,该电流经馈线引入机房可击毁设备。因此,在考虑45°保护角的同时,还使避雷针与天线杆之间的间距不小于3m,既防直接雷击又防感应雷击。
2.3室内建设
考虑到我院营房实际情况,机柜以及会诊设备都放在会诊室。会诊室选在门诊部五楼,与卫星接收器距离不超过100米。室内结构简洁大方、色彩协调舒适、采用亚光材质、减小光线干扰;墙面采用米黄色调,并安装吸音材料,创造良好的建声环境;地板采用浅色亚光地板;天花板采用600mmx600mm乳白色矿棉吸音板吊顶,方便布线和安装视频;灯光采用两组色温(4000°K和6500°K)的三基色视频会议专用灯具照明;视频会议终端统一安装放置在机柜中;电话会议终端放置在会议室桌面上。
2.4远程会诊系统各功能
(1)远程医疗会诊功能。医务工作者在接诊过程中,如遇疑难病例,由经管医师填写远程会诊申请单,提出会诊目的,经科主任签字,并请病人或家属填写请求远程会诊同意书,准备如下资料:病历摘要按标准申请单打印,各项检验、检查及影像报告单可以是复印件、各种影像片、病理片,向全军相关专家申请远程会诊。通过远程会诊,既可以与现场的医生“面对面”展开讨论,又可以指导和观察现场医生进行医疗操作,还能够立即送达诊断和治疗方案,犹如专家亲临现场会诊,共享了医疗资源,保障了病人利益,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
(2)远程培训功能。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全军专家每周固定时间对全军医护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让医务人员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技术知识的发展,学习到最新、最权威的医学知识,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院远程会诊系统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医患双方认识不足。患者受传统医疗方式的影响,认为不见医生的面心理不踏实,从而不愿意轻易尝试这种技术;很多医生对远程会诊不太了解,甚至有些人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而不敢为病人选择远程会诊。
(2)由于远程会诊工作涉及医疗、计算机以及管理等专业,这就要求远程会诊中心的工作人员是复合型管理人才。现阶段,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学计算机专业,这就要求这批人员需要学习掌握医疗知识。
(3)病人资料不完善。由于我院医师的技术水平与医疗条件与会诊医院有一定的差距,而双方医生在会诊前一般比较少进行沟通,导致在采集会诊病历过程中遗漏了会诊方认为比较重要的资料,导致病人病例不完整。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积极做好远程会诊宣传工作
远程会诊是一项新型的业务技术,它的目的、形势及应用特点、优越性对广大医务人员和病人都很陌生,为此,无论是对医务人员,还是对患者都要做好宣传工作,以吸引更多的医生和患者利用远程医疗服务。医院定期在院会以及平时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医务人员讲述了远程会诊的先进性、重要性、可行性,让他们加强了对远程会诊的认识。对于患者或普通的群众,我院医务部门定期在门诊、住院部进行广泛宣传,并向家属发送有关远程医疗会诊的宣传资料,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2)建立一套完整的远程会诊工作制度
为了保证远程医疗会诊工作的质量,我院远程会诊中心制定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如远程会诊实施细则、远程会诊中心工作人员职责、远程会诊中心日常管理制度、远程会诊知情同意书等等,明确了远程会诊的申请、会诊、回访等方面的要求,方便病人得到有效的会诊。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进修培养
远程会诊是一门医疗新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开展,对医院人才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远程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即要熟悉医疗业务工作,了解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又要精通管理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近几年,医院加大了投入,让远程会诊中心工作人员到解放军总医院进修培训,全面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4)完善会诊病例资料,保证网络传输稳定性
为了保证会诊的质量和效果,病例资料的准备是关键,经治医生在填写远程会诊申请书时,要详细整理患者所有相关的病历资料,并要求会诊病例资料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描述准确、图像清晰、会诊目的明确。会诊前,远程会诊中心工作人员要与会诊医院加强沟通,询问会诊医师需要的各种资料,并且要准备充足,图像传输中要保证原图的有效性以及网络传输的稳定性,防止传输过程中出现失真现象。
远程医疗会诊车的常见故障排除 篇4
1 故障一
1.1 故障现象
天控器故障。天线在收展过程中非正常关机或其他原因导致菜单俯仰、方位角数据与实际不一致, 不能正常收展。
1.2 故障分析与检修
先到车外查看天线状态, 再看方位俯仰指示灯中报警灯是否亮。如果3个灯都亮则可能是线的状态接头没有插好, 如果1个灯亮就进入“控制-手调”菜单, 调整天线看指示灯是否会灭, 按极化、方位、俯仰的顺序依次转动到初始位置, 再做一次展开或收藏。
2 故障二
2.1 故障现象
电源故障。由UPS单独供电或者UPS无负载单向外接电源充电时可用, 一旦外接电源并承受负载时, 总闸即跳闸。
2.2 故障排除
打开机柜检测, 发现有2条线搭在一起, 造成短路。重新束扎电线后问题解决。另外, 在实际操作中还出现过一次总闸合不上的现象, 说明有漏电情况发生, 经检测是由于洗车时水渗入机柜所致, 所以洗车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机柜及天线干燥, 避免雨水浸入, 在外接电源时最好把地线接上。
3 故障三
3.1 故障现象
GPS故障。开机加电后, GPS不能寻星, 天控器面板菜单上显示“GPS未定位”。
3.2 故障排除
由于GPS寻星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大概在2~5 min左右, 如果展开太快, GPS还没有将信号返回, 就会出现定不了位的情况。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曾出现GPS失灵, 最后是把天控器卸下, 对GPS模块重新插拔解决问题。需要说明的是, GPS要放在较开阔的位置, 否则寻星的时间会长一些。
4 故障四
4.1 故障现象
天线锁定卫星后不能接收到信号。
4.2 故障排除
这种情况出现过2次, 经检测分别是Polycom电源适配器和KDV8005媒体网关的问题。在此把各部件IP地址列出, 方便技术人员在出现类似问题后快速确定出问题环节, 排除故障。
各部件IP地址:
(.**.**.指与本地的Linkstar中间地址相同, 各个单位不一样)
串口服务器:10.**.**.2
KDV8005媒体网关:10.**.**.5
5 故障五
5.1 故障现象
音、视频不连续, 画面左下方出现1个小的黄色闪电图标, 5800L Modem解调菜单Major Alarm灯、Lock灯无规律交替闪烁。
5.2 故障排除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说明接收的信号强度不够, Eb/N0太低。解决方法是进入天控器手调方式, 对天线的方位和俯仰角进行微调, 对准卫星, 使Eb/N0值达到最大。如果情况依然, 报告网管中心通知发送方提高发送信号功率。
6 故障六
6.1 故障现象
Linkstar的SAT灯快闪, 天线不能正常锁定卫星。
6.2 分析与检修
这种情况比较复杂, 要综合多方因素考虑。Linkstar的SAT灯从慢闪到快闪说明天线找到了卫星但不能使信号同步, 表现为收听讲座、进行视频会议, 但PC不能上远程医学信息网。通常, SAT指示灯从慢闪到快闪再到恒亮 (锁定卫星) 的过程时间大概在5 min内,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各会诊车表现有差异。有时, 在客观环境因素不利的情况下 (例如天气、对星有偏差等) , 这个过程会长一些, 若经过调整仍不能锁住, 这时可以考虑增大发射功率, 当然这步工作最好在网管中心指导下完成。
参考文献
远程会诊知情同意书 篇5
经治科室: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病情摘要:
目前诊断:
由于患者(及家属)要求,患者病情需要,拟邀请
医院
专科
专家进行远程会诊。以便于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远程会诊是专家与基层医务工作者、专家与患者间视频会诊的完整闭环。
使用远程会诊平台前,医生须首诊患者,若遇需进一步确诊时,由患者向专家预约视频会诊。由专家向基层医生发起视频会诊,指导和建议基层医生实施有效的诊疗方案或实行双向转诊。
患者知情选择:经治医师已经告知我,鉴于我的病况复杂,需进一步确诊。将需要选择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同上级医院专家进行视频会诊。我同意并授权我的医师就我的病况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上级医院专家进行会诊研讨。由于医疗是特殊行业,网上会诊咨询均只限于根据医生的主观描述和上传资料,医生尽可能利用医学知识及临床经验给接诊医生一定的医疗会诊咨询建议。我并未得到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即可百分之百确诊并获得详细治疗方案的许诺。我同意承担因使用远程医疗服务所产生的费用及相关治疗结果。
上述情况,经治医师已讲明。患者(或委托人)经慎重考虑后表示充分理解,同意邀请远程会诊并签字,自愿支付会诊的相关费用,医方当尽职尽力,积极予以诊断及治疗。(备注:本知情同意书一式两份,一份归入病历,一份留院备案)。
患者(或委托人)签名:
与患者关系:
经治医师签名:
科室意见:
科主任签名:
远程医疗会诊 篇6
1 远程医疗会诊车的主要用途
(1) 用于野战及应急机动条件下前方和后方的视频 (动态和静态图像) 、音频的实时双向传输。
(2) 为危重伤员早期治疗及专科治疗提供远程专家会诊支援。
(3) 为其他野战医疗系统提供远程医疗会诊支援平台。
2 远程医疗会诊车主要设备配置及工作原理
2.1 主要设备配置
(1) 卫星通讯设备:1.5 m KU波段卫星天线、GPS、16 W收发信机、调制解调器等。
(2) 信息处理及存储设备:一体化计算机、视频会议终端等。
(3) 信息采集设备:话筒、摄像机等。
(4) 信息表达设备:液晶电视 (带扬声器) 。
(5) 其他设备、设施:多功能工作台、制式担架、观片灯、折叠座椅、固定座椅、可调节座椅、2 k W发电机及发电机箱、外接电气信号接口板等。
2.2 远程会诊信息流程及作业模式
(1) 信息流程 (见图1) :工作时, 远程医疗会诊首先借助远程医学信息网络和后方站点医院建立点对点的通讯连接, 然后通过远程会诊车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卫星通讯等功能单元, 将前方的信息资源 (如医护人员、伤员的声音和动态图像、X线胶片、静态图像及其他医疗单元的实时信息等) 传递到后方会诊医院。同样, 后方医院的专家会诊意见通过远程会诊车的卫星通讯、信息处理和信息表达等功能单元返回到前方, 为前方医护人员实施的医疗处置进行远程指导。前后方交流可同时进行。
(2) 作业模式:远程医疗会诊车在实施远程会诊作业时为停车状态。实施工作时, 可进行以下2种模式的作业: (1) 作为独立的系统利用车内配置的设备开展远程会诊业务, 进行远程会诊、远程会议;在此模式下, 远程会诊车可视为1个独立的具有远程卫星通讯能力的会诊室, 在整个远程医学信息网络中相当于一个站点。 (2) 作为远程会诊的支持平台, 利用车内配置的网络及视频外接接口, 配置野战医院等医疗机构或其他医疗单元 (如手术车) , 开展远程会诊或远程手术指导业务, 实施伴随保障, 相当于远程会诊车在后方医院和前方医院之间传递。
3 远程医疗会诊车在野战医疗训练中的应用
3.1 人员配备
远程会诊车配有专职司机和网络工程师, 负责人由参加过远程医疗会诊应用培训的网络工程师担任。
3.2 训练使用前的准备与检查
(1) 操作使用前, 应详细阅读并理解各相关使用说明书。
(2) 按车辆的使用保养要求, 检查车辆电路、油路、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等确保技术状况良好。
(3) 检查车内设备、设施的安装固定情况, 确保技术状况良好后方可使用。
(4) 检查车内设备的连接线, 确保无掉线、虚接地情况。
(5) 检查整车的其余部分, 确保各部分正常。
3.3 训练时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应用过程
3.3.1 选择工作区域
(1) 展开地应尽可能选择在平坦硬实的地面上, 且具有足够的车辆及人员活动空间。
(2) 天线波束指向范围, 仰角≥5°内无遮挡 (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树木) , 正南方向左右45°内无遮挡 (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树木) 。
3.3.2 严格按照远程医疗会诊工作展开、撤收的程序操作
(1) 展开程序:接地线→支起千斤顶→连接电源线, 供电→展开天线, 对星→打开各功能设备开关→进入远程医学信息网→输入车辆站点名称和密码, 登录→选择会诊医院, 建立会议。
(2) 撤收程序:退出网络→关闭计算机→关闭各功能设备电源开关→撤收天线→依次关闭UPS开关、各电源开关→拆除电源连接线和接地线→将发电机装箱、固定。
3.3.3 操作注意事项
(1) 天控器操作:展开、收藏天线时需要有人在舱外观察周围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按停止键。
(2) 室外功放操作:在天线处于收藏状态或展开对星过程中必须关闭室外功放;在完成卫星通信业务后必须先关闭室外功放再收回天线;有人员在车顶操作时必须关闭室外功放。
(3) Linkstart和ASM5800操作:使用Linkstart和ASM5800进行通信时, 必须保证室外功放处于打开状态;有人员在车顶操作时5800必须关闭发射。
(4) Polycom操作:打开Polycom电源开关前应先取下固定Polycom摄像头的环形海绵。
所有设备线缆禁止带电插拔。
3.4 应用中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1) 无声音:应用中出现声音方面的问题要按以下方法处理。 (1) 增加音量; (2) 检查电视机是否处于静音状态, 按遥控器上的MUTE键; (3) 检查本机传送系统的声音设置; (4) 检查声音制式设置是否正确。
(2) 无画面或色彩不正常: (1) 检查视频线是否连接在电视机后的视频插座内; (2) 调整对比度和亮度的设置; (3) 检查视频接头, 是否出现脱落现象。
(3) 天线不能正常锁定卫星: (1) 若信号电平强度弱, 须进入手调菜单查看, 如果信号强度小于50, 请检查接收支路、供电或连线是否正常; (2) 若信号电平强度正常, 检查监视菜单下数据是否刷新, 如果没刷新请与厂家联系。
3.5 应用效果
野战医疗队是军队医院的机动卫勤力量, 在战时用于救治伤病员, 在和平时期用于应对各种突发紧急灾害事件[2]。远程医疗会诊车在野战医疗训练中对接顺利、图像清晰, 不仅有助于提高医疗队应急诊治水平和部队战斗力, 而且使部队官兵感受到了军事现代化带来的好处, 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3.6 应用前景
军队远程医学系统的快速发展是军队卫生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远程医疗会诊车在医院野战医疗训练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卫勤保障能力, 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军事人才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在医疗装备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程度与日俱增的情况下, 驾驭信息化战争的新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科技素养、信息素养和实践素养[3]。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训练领域中广泛应用, 军事信息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将不断得到重视与提高。
(2) 应用范围进一步普及:车载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于其机动灵活的特点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同时, 随着机器人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将会出现具有同时与更多节点交互能力的多方远程专家会诊系统、诊断辅助系统等[4]。
参考文献
[1]宁义.军队卫生信息化向纵深发展[N].每周计算机报, 2006-11-20 (24) .
[2]谭绪云, 刘学军, 张宗然, 等.野战医疗队医疗信息化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07, 28 (6) :37.
[3]刘军利, 王爱杰.外军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建设信息化军队的启示[J].医学信息, 2006, 19 (3) :394-395.
远程医疗会诊 篇7
远程医疗会诊车通过车载GPS模块获取会诊车所在地经纬度数据, 传至电子罗盘为天线控制器提供天线的方位指向、倾角及侧倾角度数据, 然后天控器驱动卫星天线实现自动对星。GPS模块和天控器的配合使用, 理论上使得远程会诊车在卫星信号覆盖范围内任何经纬度都能实现对星。但是,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 由于该操作自动化程度高, 所使用零部件多, 会出现由于GPS模块故障或者会诊车展开地域条件不理想, 导致GPS未定位, 天控器驱动卫星天线不到位, 卫星天线不能正常对星的情况发生。为此, 就医疗会诊车GPS不能正常定位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供同行参考。
2 GPS不能定位的原因
给天控器加电后, 天控器开始初始化, 同时, GPS开始获取会诊车所在地的经纬度数据。若GPS模块故障, 则天控器的显示界面出现“GPS未定位”的提示。另外, 在天控器主菜单的“状态”栏中 (即天控器软件V2.0升级前的“监控”栏) , “LOC”参数一项显示为“0”, 如图1所示。
出现故障后, 首先要检查车辆停靠位置的朝南方向是否有高大的建筑物或其他遮挡物, 如有遮挡, 则GPS不能正常接收信号。此种情况只需把会诊车挪到开阔位置重新对星即可[1]。
排除会诊车所在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后, GPS出现问题的最大可能就是GPS模块故障。我院在会诊车的使用过程中, 出现过GPS接收天线故障 (接收天线通过磁铁吸附在车厢顶部) , 最后通过和厂家联系, 更换了新的接收天线后解决问题。此外, GPS天线受强电磁干扰也会导致GPS失灵。
3 手动对星
GPS出现问题后, 天控器不能驱动卫星天线实现自动对星, 但工程人员可以利用寻星计算器 (见图2) 计算天线俯仰、方位和极化角进行初步定位。
利用指南针确定正南方向, 将馈源与天线纵向中心轴线所确定的平面作为调整方位角的基准平面。先将天线 (即基准平面) 对准正南方, 然后配合指南针上的刻度调整天线的方向, 使其大致对准卫星所在方位。例如, 在四川成都地区接收“鑫诺一号”卫星信号, 利用指南针确定正南方向, 并先将天线对准正南方, 然后按照寻星计算器计算出的方位结果是南偏东12.5°, 将天线往偏西方向旋转一个角度, 使其大致与指南针上南偏东12.5°的刻度线所指的方向相同即可。在调整过程中, 需要观察信号强度和质量值来确定最终的调整位置。
4 输入GPS参数对星
天线控制软件升级到2.0版本后, 新增加的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就是可以通过手动输入本地经纬度值和车头方位来完成自动对星。
进入“设置”菜单→“参数”菜单后, 菜单处于菜单项浏览状态, 界面如图3所示。
按下加、减速键, 选择需要修改的参数项, 按回车键进入修改模式, 光标在修改项第一位上闪烁。按上下键选择参数值, 按左右键选择修改位。光标在修改位闪烁时, 按回车键确认修改, 按菜单键取消修改。
例如, 四川某地经纬度为102°30′60″;32°47′33″, 会诊车头指向位置为北偏东38° (用户事先判断车头指向。车头指向以正北为0°, 正东为90°, 正南为180°, 正西为270°) , 则参数输入后屏幕显示应该如图4所示。
参数设置正确后, 再次自动寻星。在寻星过程中, 天线运动至首次停止时的方位、俯仰角度, 该角度为天线控制器计算的卫星理论角度, 如果此时仍无信号质量, 天控器会驱动天线在相近的俯仰和方位角度上来回运动, 在扫描的范围内如果接收到信号, 天线会进行微调, 直到信号强度达到最大值。
参考文献
贵州远程会诊费用有标准 篇8
贵州省发改委、卫计委、人社厅日前联合发布通知, 规定该省远程医疗会诊服务价格收费标准, 按每小时或每次计费, 并实行最高限价。远程会诊指的是临床各专业会诊, 通过远程视频系统提供医学资料, 对患者病情进行多学科、多专家的会诊诊治。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包括五项, 远程会诊、远程中医辩证论治会诊、同步远程病理会诊、非同步远程病理会诊、远程影像会诊。通知规定, 公立医疗机构远程会诊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 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国家级远程会诊价格最高, 为每小时收费1550元, 省级会诊每小时收费700元, 市级会诊每小时收费595元。市级远程影像会诊价格最低, 为每次170元。其中, 远程中医辩证论治会诊收费标准与远程会诊相同, 国家级每小时收费1550元。
互联网+,实现远程会诊 篇9
2015年11月19日, 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及中国导医控股集团援建的远程医疗设备及相关系统, 在利川市团堡镇卫生院安装调试完毕, 并投入试运行。该远程医疗终端可以将相应的心电、影像等检测数据和图片实时传输到恩施州中心医院设立的远程医疗会诊中心, 州中心医院的专家, 通过接收的数据和影像对病人的检查进行分析判读, 给予相应的报告回复和诊疗意见, 指导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进行相关诊疗工作的开展。对于申请进行远程会诊的病人, 也可通过平台进行音视频的沟通, 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问诊交流, 给予相应诊断。
这一项目的开展给当地老百姓的就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现在老百姓不出家门, 就可以在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接受上级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 既为医生和病人节约了大量时间, 又可以让老百姓少花来回的路费﹑吃住等“冤枉钱”, 缓解广大群众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同时基层的医生, 通过上级专家的远程指导及教育培训, 也可以相应地提高自身的诊断水平和医疗技能, 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远程医疗会诊 篇10
1 灾区应用的特殊环境
远程医疗会诊车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可称作是首次在“实战”条件下开展应用,与日常演练的应用条件、任务形式和效能要求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总结这次在灾区应用的特殊环境,综合来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⑴交通状况极为恶劣,需长途跋涉执行任务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在地震发生后的数天里仍余震不断,这给医疗救援工作带来严峻考验。远程医疗会诊车经过长途颠簸,历经艰险后才到达重灾区汶川县映秀
⑵重灾区通讯全部中断,卫星通讯需求迫切自5月12日大地震发生时刻起,映秀的有线电话和手机通讯全部中断。我院的远程医疗会诊车是首辆进入映秀的卫星通信车辆,这使得前后方在震后第一次建立了一条快速有效的信息通道,后方医院能够最快得知医疗队的安全情况、工作和生活等信息,并及时补充急需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后勤保障物资。
⑶部分重伤员伤情复杂,需要后方专家协助截止到5月29日,我院驻德阳医疗队共收治危重伤病员1020人,驻映秀医疗队共收治危重伤病员292人。许多危重伤员的治疗都需要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有的伤员既有一般的骨折型损伤,又伴有脑损伤、脏器损伤等。然而,医疗队的专家教授又不可能精通所有学科,在做完急救处理后,后续的全面治疗则有赖于多学科间的协作,这就使得后方专家的协助至关重要。
2 远程医疗会诊车构成
远程医疗会诊车主要用于野战及应急机动条件下前方和后方的视频(动态和静态图像)、音频的实时双向传输,为危重伤员的早期治疗及专科治疗提供远程专家会诊,并可为其他野战医疗系统提供远程会诊的支援平台。远程医疗会诊车的核心工作平台是车载式无线远程会诊系统,它综合运用了卫星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其目的是提高野外医务人员在执行特殊任务时的应急卫勤保障能力。利用该系统可以进行远程会诊、卫勤指挥、远程教学、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数据交互和信息检索等[1]。车载无线远程会诊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2.1 车载卫星定位及通信系统
主要设备包括双向卫星天线控制器、调制解调器和卫星IP终端。系统通过距离地球3.6万公里的鑫诺通信卫星为中继,采用车载式天线伺服系统联结远程站点,融入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网。系统具备较好的自动化功能,能够实现自身全球卫星定位(GPS)、全自动或手动控制,以及自动对星等。当工作时,系统利用车载天线及相关信息处理设备来接收和发送电磁载波。自动对星系统通过GPS获取系统当地的经纬度,并输入车体的航向角,由单片机计算出卫星的方位、俯仰和地理角,再转化为方位夹板角、俯仰夹板角,在单片机控制下驱动天线转到目标星位。同时,也可以利用天线控制器对天线的方位和俯仰角度进行手动调节,以获得满意的信号强度及信息质量。
2.2 卫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主要设备包括音视频采集器、车内摄像头、媒体网关、固态放大上变频器、车载军用型智能音视频矩阵、机架型百兆交换机和液晶平板电视等。在卫星网络连通以后,视频会议系统相当于是在一个封闭的大局域网内进行工作。系统利用基于实时嵌入式设计的媒体网关,实现各种控制指令的剖解,提供组播通道。可以和多点控制单元、会议电视终端混合组网,在接入点把会议向局域网组播。各终端的音视频采集器都具有独立IP地址,相互间可以实现自动或手动拨号连接。
2.3 计算机控制及辅助系统
主要有一体化工作站和远程会诊软件终端、视频组播软件等。系统主要实现会诊及会议的控制,包括预约、启动、停止,以及会诊资料和各类数据的网络化传输。
远程医疗会诊车的应用解决了野外医务人员与后方医院或卫勤机构的信息共享问题,使得在专家不能亲临一线的情况下,提高了卫勤保障能力和医务人员的野外救治水平,并最终为伤病员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3 抗震救灾中远程医疗会诊车的主要功能应用及效果
在这次抗震救灾工作中,我院的远程医疗会诊车的功能应用主要体现在远程会诊、通信联络、远程培训和数据传输四个方面。
3.1 多次开展远程会诊
在映秀开展工作过程中,有多名受伤群众由于被困时间长,多处受伤,病情复杂,医疗救治涉及的科室较多。为了科学制定救治方案,医疗队医务人员申请了后方医院的权威专家对其进行远程会诊,医疗队员将伤员的病历数据转换成图片,通过远程医疗会诊车上的卫星数据收发系统及无线网络系统实时传输信息,后方医院医疗专家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和辅助会诊平台展开网上会诊。
一名65岁的男性患者,2年前右股骨干骨折用一个“髓内针固定”,术后骨折一直不愈合。在地震中受伤后,髓内针断裂,骨折移位。专家以对患者的治疗极为负责的态度,向西南医院骨科教授申请了会诊,同时利用远程医学网的远程会诊系统向后方传输了患者的X光片资料。在远程会诊过程中,前后方的专家们通过网上交流,共同为伤员制定了救治方案,明确需要将断裂的髓内针取出,并重新安装硬性固定器械。一名29岁的女性患者,在地震中身体多处创伤,曾发生休克症状,在后期的康复治疗过程中,连续发热5天未能好转,前线的医生担心是热带传染病引起,于是向西南医院感染科主任申请了会诊。感染科主任对传过来的会诊资料,包括各种检查检验数据等,进行了仔细分析,并和前线医生进行了认真咨询和探讨,认为可能是沙门菌感染或结核引起。最后,提出了一整套参考处理意见。后来,这名患者在前后方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康复。诸如此类的会诊有许多例,科学的治疗方案加上精心的救治不仅使伤员的救治方案更科学、更合理,挽救了一条条宝贵的生命。
3.2 在卫勤指挥和通信联络方面作用突显
远程医疗会诊车到达映秀后,使中断的远程通讯得以恢复,这对于抗震救灾医疗队的有力指导、高效指挥和精确保障具有重要意义。车辆到达后,第一时间利用卫星通讯系统与西南医院抗震救灾远程医疗信息中心成功对接。对接过程中,传输的声音清晰,图像质量较佳,这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映秀工作的13天里,工作汇报和任务部署会议每天都有安排,为前后方提供了最有效的沟通手段。
此外,远程医疗会诊车的应用还有了意外的“收获”。为拉近前后方的距离,方便前线队员与家属的沟通创造了条件,医院还多次组织赴汶川映秀和德阳地震灾区的医疗队队员家属,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与一线的医疗队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医疗队队员和家属都倍感亲切。
3.3 及时为一线医务人员普及急需的医疗和防疫知识
为给在一线抗震救灾的官兵普及急需的医疗和防疫知识,总后卫生部多次组织了军内外著名专家在远程医学网上实时授课。每次我院驻映秀医疗队都积极组织了收看。专家主讲的内容包括《地震与紧急救援理念》、《灾害救援中的医疗急救问题》和《皮肤病防治讲座》等。此外,应医疗队队员要求,我院还安排了一次点对点的视频讲座,由我院烧伤研究所一级教授主讲《气性坏疽的特点与处理中的注意事项》。远程教学培训是目前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网上开展最频繁的业务应用,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可以实时传输授课课件信息和专家信息,界面非常直观友好,并且还能够现场提问答疑。
3.4 向后方医院传输了大量数据资料
当卫星通信联通以后,远程医疗会诊车即成为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网上的一个终端,可以访问整个网络上的数据资源,支持在线浏览、上传和下载等功能。远程数据传输提供了一种非实时的通信联络方式,特别是在通讯完全中断的映秀,这一功能更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08年5月28日,利用会诊车车载的卫星通讯系统,共向医院传输了图片1200余张、文字稿件150余篇。其中,多篇稿件和多幅图片已被解放军报、新华网和重庆晨报等媒体采用,既满足了后方的资讯需求,又有效扩大了单位的宣传影响力。此外,震后的映秀消息相当闭塞,不能上互联网,报纸也无法送到。为此,后方医院的同志每天从网上下载大量新闻资料,利用远程会诊系统向医疗队发送过来,让大家及时了解到全国抗震救灾最新情况和国内外要闻。
4 讨论
通过此次在“实战”条件下的检验和应用,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应用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可改进之处。
4.1 系统应用存在的主要不足
(1)远程会诊方式还比较单一。后方专家对伤员各种情况的了解程度对会诊质量有直接影响。目前的远程会诊方式一般只是以提前传输的文字、图片和静态或动态图像资料为基础,对伤员病情进行音视频讨论,而缺乏对伤员“面对面”的望、闻、问、切。这就需要我们设法把后方专家需要的伤员资料进行电子化,然后通过卫星网络传输,尽可能做到对伤员的可视化和可交互,并对各类实时数据进行监控。(2)在远程手术指导方面的作用发挥不明显。虽然远程医疗会诊车内配有手术台和操作台,但车厢体积较小,不利于手术操作,而且术野信号有盲区,清晰度也不够。下一步应争取和野战手术车或野外手术室配合使用,将手术空间从车内扩展到车外,并增加术区信号采集设备,使远程手术能真正实现安全、实用、高效。
4.2 系统性能及改进需求
远程医疗会诊车车载设备体现了较好的机动性能和稳定性,这使得远程医疗的应用范围较固定站点大为拓展。但从多次应用过程来看,仍存在一些缺陷:(1)系统数据链路的传输速率有待提高。对大容量的数据传输也还有障碍。(2)抗干扰能力亟待增强。从信号质量和应用效果方面看,周围电磁环境对远程医疗会诊车的使用有一定影响,山区也明显优于市区。(3)建议增加系统保密功能。由于设计之初就采用了非加密模式,导致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某些不易界定非密或涉密的信息不方便进行直接传输,若能在应用终端安装加密和解密装置则更优。(4)远程医疗设备的小型化和多功能型是发展趋势。远程医疗设备在体积和功能方面的改进有利于远程医疗会诊活动更方便、更普遍的开展[2]。
4.3 对技术人员和医务人员的要求
虽然远程医疗会诊在我军已应用多年,但在野战条件下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医务人员都需要去逐渐适应。技术人员应该更全面、更深入的去学习卫星通信系统及视频会议系统的相关知识,要能熟练判断和解决各类故障,使各个设备发挥最大功效。而医务人员则应该从医疗的角度去拓展应用模式和应用空间,使野战条件下的远程医疗会诊真正有助于医疗救护工作。
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远程医疗会诊车的机动远程医疗系统得到了充分应用,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快速指挥信息与现场救治信息,有效提高了我院卫勤保障能力和官兵平战时医疗救治水平,是保障手段信息化的充分体现,充分发挥了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应用效果及紧急救援指挥与服务官兵群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立新,谭祖春,苏永林,等.车载式无线远程会诊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3):72-73.
【远程医疗会诊】推荐阅读:
远程会诊系统10-04
远程会诊制度和流程05-25
远程医疗09-19
农村远程医疗09-12
远程协同区域医疗09-30
集成远程医疗系统08-19
发展远程医疗救助事业06-14
区域远程医疗实施方案07-27
远程监测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