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对象核查工作总结(精选8篇)
低保对象核查工作总结 篇1
沭阳强化低保对象核查审定工作
本报讯7月29日以来,在江苏省沭阳县38个乡镇(社区),每天都有机关干部进村入户核查低保对象忙碌的身影。该县为切实增强低保工作的透明度,防止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关系户”成为低保对象户,使符合低保对象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次为期一周的大核查活动。县里明确各乡镇(社区)党委书记(党工委书记)为低保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民政助理、财政所长为直接责任人,强化组织落实力度,强调基层工作责任。按照《2010年沭阳县农村低保核查工作实施方案》步骤进行操作。核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各村的低保对象是否准确,是否按户施保,是否存在合并户;对已保对象和新申请对象户的家庭收入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走访群众、民主测评的形式,初步确定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户。在此基础上,再将核查符合条件的对象户在所在村的公示栏、村庄显眼处,张榜公示一周时间,对公示有异议的对象户重新仔细进行审核,该取消的坚决取消,无异议的建档造册、上报办理保障手续。
(王洪干)
地址:江苏省沭阳县塘沟镇党政办
邮编:223611电话:***
社区低保入户核查总结 篇2
注重方式方法,提高入户效率。在入户核查中,核查小组以保障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听、看、访、聊家常等形式全面了解低保户具体情况,重点对9类低保户的家庭成员情况、健康情况、实际收入、住房情况以及就业情况等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在确保“一个不漏”的前提下,力求做到“一个不错”。坚持“谁入户、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把民政惠民资金落到需要的家庭,把群众的救命钱落实到人头上。
广泛宣传,严格政策。入户核查人员全面系统学习相关政策,做到熟知政策,融会贯通、灵活掌握12种低保认定条件和16类不得享受低保对象。利用居民微信群、宣传栏、信息报道等方式,深入开展政策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改变贫困户落后思想观念,坚定脱贫信心,激发致富动力。
低保对象核查工作总结 篇3
按照全县社会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及“三进五解决”活动要求,为了确保全县困难群众度过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我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困难群众摸底救助工作。下面,我就春节前全县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开展情况予以通报,并就2014年城乡低保核查及农村困难群众建房工作提几
点要求:
一、救助工作基本情况
2014年春节前,按照全县“三进五解决”活动走访摸排情况,梳理汇总出全县困难群众共5983户,其中,痴、呆、傻、残等一般困难家庭4684户,子女上学困难家庭144户,因重大疾病造成生活困难家庭972户,因突发性意外事故造成生活困难家庭183户。为了确保全县困难群众都能温暖过冬、幸福过年,我局积极采取分类救助的形式,先后分三批共下拨救助款698.3万元,救助各类困难户6294户,其中一般困难家庭(含痴、呆、傻、残等)4942户、子女上学困难家庭127户、患重大疾病1025户、突发意外事故的200户。确保了全县困难群众及因患大病、突发事故等家庭生活救助落实到位,近期,我局对各镇困难群众救助资金发放情况进行了检查,目前横渠、齐镇2个镇已按要求将救助资金以现金形式全部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其他6个镇均有结余。
(各县具体情况略)
(一)、本次开展救助工作特点:
1、各镇领导高度重视。各镇及时召开各类会议,书记、镇长亲自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研究及救助方案的制定,成立相应的工作组。
2、机关干部全员参与。镇机关领导干部形成一盘棋,人人参与,严把政策关,广泛宣传,做到了家喻户晓。
3.程序到位。在深入基层摸底、调查时,救助对象摸的准,公示程序到位,严格执行发放程序,公示公开透明。
4.救助面大效果好。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及看病难问题,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二)、存在问题:
1.部分镇救助资金结余较多。
2.救助台帐不规范,上报不及时。一些镇上报台帐时救助人员零乱、无汇总表,给上级汇总工作造成较大困难。
3.个别村有遗漏现象。在救助时还有一些困难群众没有救助到。
(三)、几点要求;
1.各镇近期开展一次遗漏困难群众和新摸排困难群众救助工作, 尽快把下拨的救助金发放下去。
2.尽快分类建立健全救助台帐。
二、城乡低保摸排核查工作
(一)城乡低保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是“关系保”、“人情保”现象比较严重,“拆户保”在一些村组仍然存在,“挪用保”有发展漫延之势。有些村组干部与农户谈好,让农户申请享受低保,低保证和低保存折由组长统一保管,把全部或部分低保生活补助费扣留挪用于保洁员工资、打路修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征地拆迁等集体公益事业,甚至用于顶替组长报酬。
二是没有做到应保尽保。由于“关系保”、“人情保”挤占了低保名额,导致将符合低保的困难群众家庭没有纳入低保。
三是因低保问题引起的信访问题比较严重。
四是乡镇没有担负起在低保管理工作中的审核责任。低保的评议会仍旧由村组组织,乡镇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乡镇的审核责任落得不实,谁享受低保村组说了算。
五是公示不到位。没有严格按照镇、村、组三级公示程序及内容进行公示。有的乡镇只在镇或村公示了低保户姓名,没有公示详细内容,且公示时间不满7天。
(二)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这次城乡低保摸排核查就是要纠正和解决以往低保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镇要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重点把好以下几个环节。
1.把好业务培训关。去年以来上级在低保管理方面出台了许多新政策、新规定,今天进行了业务培训,把政策和文件交给了大家,回去后各镇要召开低保管理业务培训会和城乡低保摸排核查各镇安排会,把低保政策原原本本的传达给每个从事低保管理工作和参与这次低保摸排核查工作的人员。
2、严把入户调查关。各“五包促五化”驻村工作组、镇包片领导及包村干部必须深入村组逐户进行走访调查,不留死角,对在册低保户进行核查,对生活困难低收入家庭、患重大疾病家庭、残疾人家庭进行入户摸排,入户率要达到100%,做到“家家登门、户户核实、人人见面”。采取“访”、“谈”、“查”、“看”的方式,要把真正困难的群众摸排和筛选上来。
低保核查必须严格按照政策规定,遵循“公平公开、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进出有序、动态管理、阳光规范”的原则,3.严把评议审核关。对摸排出的低保户进行审核时,要组
织召开低保民主评议会,会议由“五包促五化” 驻村工作组成员、镇包片领导主持,参加民主评议会的人员由村党支部和村委成员、监委会成员、熟悉村民情况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组成,总人数不得少于15人。对摸排出的困难户用倒排法确定低保户,坚决杜绝“优亲厚友、轮流坐庄、平均主义”等现象发生,要把真正困难的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内,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取缔。
4.严把公示关。一是各村低保民主评议会召开后,镇政府根据信息核对、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等情况,研究提出审核意见,在镇、村、组三级公开栏公示不少于7天;二是公示期满后上报县民政局,局按照不少于30%的比例入户复核后,研究提出拟纳入低保的家庭,并将信息通知给各镇,由镇政府落实在镇、村、组三级公开栏公示不少于7天;三是两次公示结束后无异议的,县民政局做出书面审批意见,各村组在村务组务公开栏设置专门板块将批准后低保对象的家庭成员、收入状况、领取金额常年公示。
5.严把发放关。在发放低保证和低保金存折时,实行镇政府统一直接发放形式,确保低保证和低保存折全部发放到低保户手中,严禁由村组干部带领代发低保证件和存折,严禁村组干部扣留领取低保金用于村组公益事业。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严格把握政策。在这次城乡低保摸排核查中要按照新的政策和规定执行,实行分类施保,把可享受低保的大病由5种拓展到16种,重度残疾人和一户多残的可单独申请。
2、落实责任主体。镇政府是低保管理工作中低保审核的责任主体单位,在这次城乡低保摸排核查中,“五包促五化”工作组、包片领导、包村干部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开会安排,认真做好入户调查核查、组织召开民主评议会、督促公示、低保信访上访事件的核实处理等工作,确保低保摸排核查取得实效。
3、严格责任追究。宝鸡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等4部门联合下发了《宝鸡市城乡低保工作责任及追究暂行办法》,文件对各级低保管理主体的责任追究措施明确,各级从事与低保管理有关的人员千万别碰高压线。今后有人反映低保方面的问题,要立即进行核实,属实的取消低保资格,并按照《宝鸡市城乡低保工作责任及追究暂行办法》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4、实行备案制度。市民政局印发了《关于对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两委干部近亲属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备案制度的通知》,在今后低保管理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备案制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禁徇私舞弊,打造阳光低保。
5、做到应保尽保。这次低保摸排核查确定低保户数时掌握好尺度,各村低保户数可有突破,但不能太多。要做到应保尽保,但不能把不符合低保条件的纳入低保范围。
三、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全县“三进五解决”活动摸排情况,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逐步解决474户困难群众住房问题。2014年实施“阳光安居”惠民工程140户,其中无力建房户30户;2015年完成180户;2016年完成154户。
1、尽快拿出规划。各镇要尽快拿出集中搬迁和住宅建设的具体规划,规划要与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乡村旅游、千人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能集中建设的要尽量集中建设,设计要超前,功能要齐全。
2、打造亮点。各镇要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整合民政、住建、财政、扶贫、交通、国土、环保、农业、林业、电信等部门资源,提供建房资金保障,集中建设,形成产业聚集、美丽富裕、生态宜居的特色新村,打造城乡一体化工作亮点。
3、分步实施。各镇要遵循“因地制宜,先急后缓,宜搬则搬,宜建则建,逐步推进”的原则,将集中建设与分散建设相结合,对困难建房户分三年时间逐步解决其住房问题。
近期还要做好应急救助和信访稳定工作
低保对象核查工作总结 篇4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以及县委、县政府、县纪委的相关要求,为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加强民政救助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管,结合当前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现决定在全县开展民政对象核查工作。为此,特制定本方案。
一、核查工作组组成及分工安排
成立XX县民政局精准救助核查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
长:XX
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XX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XX
党组成员、副局长
成员:XX
秘书股股长
XX
基层股股长
XX
社会福利、社会事务和社会组织管理股股长
XX
县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主任
XX
社会救助股股长
XX
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服务中心主任
核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三个核查组,人员名单如下:
第一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联络员,电话:XXXX)
组
员:XX
负责镇:XX镇、XX镇、XX社区
第二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
XX(联络员,电话:XX)
组
员:XX、XX
负责镇:XX镇、XX镇、XX社区
第三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联络员,电话:XX)
组
员:XX、XX
负责镇:XX镇、XX镇、XX社区、XX社区
二、核查对象
2021年在享低保户、农村特困人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享受高龄补贴老年人、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人员等民政对象。
三、核查时间
2021年6月30日前。具体行程安排以各组联络员通知为准。
四、核查内容
民政各项救助金是否发放到位,是否存在截留、挪用、贪污、虚报、冒领及对象死亡、出嫁、生活好转未及时上报终止,是否存在应保未保、应救未救等“漏保”现象,是否存在人情救助、关系救助、错误救助等违规违纪现象。
五、核查核验方法
1.听取汇报。核查组听取被核验对象所在镇和村汇报民政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动态管理情况。
2.查阅信息和档案材料。检查各村开展民政救助工作的民主评议、张榜公示材料,查阅民政救助对象管理信息系统和提供的佐证材料是否相符。
3.进村入户现场核验。对2021年在享民政对象,具体以抽样的数据为准。
4.综合判定。综合查阅信息系统数据、档案佐证材料和进村入户现场核验情况,对民政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判定,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六、工作要求
(一)认真组织实施。
各核查组要加强与镇、村的沟通协调,严格按照民政救助对象的救助标准、程序要求,按时完成核查工作,做到资料真实、数据准确、材料齐全。各核查组要于2021年6月30日上午9时前将本次核查结果、存在问题清单进行汇总,并于核查工作结束后一周内将涉及的核查情况(包括核查情况、存在问题、整改措施)呈报局领导小组。(二)强化公开透明。
各镇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政府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以及广播、宣传单发放等方式广泛宣传民政救助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同时,要以此次核查为契机,强化社会监督平台建设,对民政救助对象全体家庭成员的就业、收入及生产生活情况等内容在镇、村(居)委会公示栏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巩固核查治理成效。(三)深挖问题根源,完善体制机制。
通过对核查中所发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深层次挖掘问题根源,及时完善有关制度。利用监督执纪问责这把“利剑”,营造高压态势,形成监督执纪问责工作长抓长管的良好态势。低保对象核查工作总结 篇5
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现状与思考
对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查,是最低生活保障审查审核的必定程序,也是破解低保家庭收入核实难、低保对象认定不精准的有效方法,更是体现社会公平、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低保按标施保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20**年,**县先后开展“低保清理核查”、“农村低保按标施保”、“城乡低保专项整治”等工作,积极纠正违反现行低保政策的做法,确保农村低保对象认定精准、标准补助合理。在具体工作推进和落实中,**县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获得了大量有益的经验。现将核查现状与思考进行总结和梳理,给大家参考和指导,希望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县核查工作现状
家庭经济状况主要包括“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两个方面,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结果是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的主要依据。为做好此项工作,**县先后下发《**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政办发[20**]59号)、《**县农村低保按标施保工作实施方案》(**民政发[20**]29号)《关于做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核算工作的通知》、(**民政发[20**]33号)等相关文件,明确了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流程、家庭收入项目及计算办法、家庭财产种类及认定细则等。在具体核查工作中,**县采取“七举措”全面掌握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情况,确保经济状况核查程序规范,核查结果准确、科学,在认定低保救助对象时操作性强、群众认可度高。
(一)入户调查。调查人员到申请人家中,通过询问、交谈和直观印象,了解其家庭收入、财产和吃、穿、住、行、用等实际消费性生活状况;同时填写入户调查情况表,由调查人员和调查对象签字确认。入户调查表包括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其它收入和住**情况等6大项;经营性收入分种植业、林业、养植业等3项,种植业又分水稻、玉米、蔬菜、药材、烟叶等18小项,养植业又分猪、羊、牛、鱼、鸡、鸭等6小项;转移性收入分粮食直补、粮种补贴、退耕还林、农机补贴、其它补贴、赡(抚、扶)养金等5项。
(二)邻里访问。调查人员到申请人所在村居,走访部分群众和党员干部,从侧面了解其家庭收入、财产和实际生活状况;同时收集群众的意见或看法,初步判断入户调查情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信函索证。对申请家庭的经营净(纯)收入,调查人员根据该家庭的农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养殖数量等情况,参照《**县各乡镇主要农作物单产一览表》、《**县农林牧渔单位产品纯收入参数表》、《**县个体经营户分行业人均纯收入一览表》进行计算和核定。对申请家庭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相关事项,调查人员以信函方式向用工单位、经营业主和相关经办机构索取有关证明材料。
(四)信息比对。对申请家庭的户籍、住**、车辆、社会保障、养老金、存款、证券等财产和收入信息,由乡镇低保经办机构将名册上报县民政部门,县民政部门与公安、住建、车管、人社、金融、工商等部门和机构进行核对,核对结果作为低保对象认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收入核算。各村(居)在乡镇政府的指导下,成立申请家庭收入核算小组,对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信息比对等情况进行整理汇总、按户核算,并将核算的收入张榜公布,公示时间不少天7天。群众有异议的重新组织调查核定。
(六)民主评议。公示结束后,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成立评议小组,对申请人声明的家庭收入、财产状况以及家庭收入核算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进行评议。评议采取“一会两票”的方式进行,按照宣讲政策、介绍情况、投票表决、形成结论、签字确认等5个环节进行,参会评议小组成员必须达到评议小组总人数的2/3以上,评议对象必须有2/3以上参会人员同意才能拟定为保障对象。
(七)数据运用。根据拟定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核算数据,结合现行的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差补助规定,计算出拟定保障对象的补助金额。工整、准确的填写《**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批表》(一式三份),签署审核意见并加盖公章,连同相关电子表册和其他有关材料报县民政局审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低保工作压力大。一是救助任务繁重。民政救助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民政救助程序法制、规范、精细;民政服务对象大多都是老、弱、病、残。目前,申请低保救助人群越来越多,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乡镇民政专干难以争取到主要领导的足够重视,导致乡镇部分领导不想分管民政,民政干部不想、也不愿意从事与低保救助相关的工作,即使从事低保工作,热情度也不高。二是乡镇“无人”办事。2010年,省委7号文件要求各乡镇要有2-3名公务员专职从事民政工作;鄂编发[2010]2号文件也明确规定,配备2名专职公务员。但是我县除了民政部门在2011年聘用了28名乡镇民政助理充实到20个乡镇外,大多数乡镇都没按省委、省编办要求固定专职民政干部,低保工作“无人、少人”现象突出。三是办公经费短缺。低保工作实行规范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县、乡开展政策宣传、入户核查、信访查处、公开公示、档案装订、办公用品损耗等事项都需要工作经费做支撑。因县级财政薄弱,每年拨付的低保工作经费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而乡镇民政办无专门工作经费,村级协助因“低保规范化管理”无积极性。
(二)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是救助观念错位。20**年7月,**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发[20**]10号),明确提出乡镇人民政府是低保申请受理、审查审核工作的责作主体。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救助是民政部门的事,在乡镇仅民政办1—3个人唱“独角戏”,导致低保相关工作有布置无落实、有推进无效率、有完成不规范。二是不按程序和规定核查。20**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和《**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政府令第374号)正式实施,将低保、五保等救助政策纳入法制安排,但是为消化村级矛盾,部分乡镇依然存在不按规定和程序核实家庭经济状况、审查审核把关不严等现象。三是民主评议不规范。20**年8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政办发[20**]59号),对民主评议环节做了详细的解说。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乡镇和村(居)依然存在评议会不公开、不规范,评议程序流于形式,评议人员不履职导致出现“凡评必过、全票通过”等现象。
(三)收入财产核实难。一是虚拟收入界定难。农村低保申请家庭中,有的家庭有菜园、田地但是不种或他种;有的种菜园、田地或养鸡、鸭、猪等自供自给,不经过市场,难以界定为收益;有些外出务工自称没赚到钱;有些在家务工自称收入极低;有些调查出收入较高但存在老人生病、孩子上学等支出较大情况,实际收入较低。虽然有“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务工收入计算方式”等具体的办法,但是核算出来的收入与申请家庭的实际收入肯定有差别,这种差别导致群众的认可率较低。二是家庭财产核实难。林业、农业、国土、财政、人社、银行、税务、工商、住建、车管等,每一个部门都需要去协调,有许多内容都涉及到法律规定的私人保密范畴,省、市、县各级政府没有硬性规定或明确意见,仅靠县民政部门难以落实准确。三是纯收入认定难。农村低保需要认定的是“纯收入”,虽然我县出台了具体的核算办法,但是“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都没有纯收入认定标准。在将收入折算成纯收入时,因没有参照标准或统一的法定标准,致使纯收入折算难以得到群众的认可。《**省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实施办法(试行)》(鄂民政规〔20**〕1号)对此项内容也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
(四)政策宣传不到位。**县民政局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关于做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核算工作的通知》、“社会救助政策100问”等文件或资料下发至村(居)一级,并利用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广泛宣传,但大部分群众对低保政策理解不准确、认识不全面。不是依据“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家庭财产”三个基本条件和“个人申请—乡镇审查—县民政审批”救助程序来申请低保救助,而是凭个人印象或别人怂勇,认为只要“有病、有残疾、岁数大”或“不要白不要、捡点总比丢点强、别人有我也要有”等来争闹低保,导致社会整体满意度不高。
三、建议与对策
1、提高低保工作认识。低保制度是国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和严格的审核审批程序,坚守的是社会道德底线,体现的是社会公平,维护的是社会稳定,救助的是特殊困难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重视低保工作,带头学习、宣传、执行低保政策法规,营造救助工作良好氛围;配齐配强民政干部或救助工作人员,足额安排配套低保工作经费,确保“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2、准确宣传低保政策。县级可利用电视、网站等媒介,通过“政策问答、案情分析、信息批露”等方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低保政策的严肃性。乡镇按照省、市、县相关规定和《**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要求,加大低保政策宣传力度和广度,做到准确宣传、全面宣传、主动宣传。
3、公正核查经济状况。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受理、调查、评议和公示等审核职责,按照“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种类及计算办法,认真核查申请家庭经济状况,确保家庭收入低于低保标准且财产状况符合规定条件的家庭进入农村低保救助范围;家庭收入和财产超标的家庭退出保障范围。同时对核查程序、收入和财产认定办法“一把尺子靠到底”,确保经济状况核查公平、公正。
4、规范开展民主评议。严格按照“宣讲政策、介绍情况、投票表决、形成结论、签字确认”等五个流程开展民主评议,并现场公示评议结果,坚决杜绝不评议、不对外评议、评议流于形式等现象。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摄像进行全程录制,促进公平、公正,确保群众查询或媒体质疑有据、有影。
城市低保对象脱贫之路论文 篇6
我国现行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制度”)的设计思路和救助标准,决定了低保对象将持续生活在贫困之中。大量的研究表明,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救助标准仅能维持低保对象的基本生存,不足于预防贫困。如,亚行专家组通过测算发现,全国35个城市中的27个城市的救助标准低于估计的贫困线。其中,有17个城市的救助标准和估计的贫困线之间的差距大于10%[1].尚晓援教授的研究结果证实,四个受访城市的救助标准大体为当地平均收入的27-28%,而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标准是中位收入或人均收入的60%[2].实际情况是,我国城市低保对象绝大多数生活在极端贫困中。仅以经济发达地区北京市东城区为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低保家庭的人均月消费支出,仅相当于该市一般家庭的42.7%,其中食品类一项就占整个家庭日常消费支出的56%;低保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不仅远低于一般家庭,且多接近或者超出淘汰的使用年限;无房产权户在九成以上,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足10平方米,且三分之一以上者仍居住在破旧及危房中。不仅如此,物质匮乏也使低保家庭滋生出一种日益增长的无能为力和没有尊严的感觉,一种除每日挣扎生存外不能思考、规划或梦想的感觉。如,基于经济原因,超过八成的低保家庭表示已多年没有去过娱乐场所,近六成的低保家庭自述无法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会交往,半数左右的低保家庭坦言没有钱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等等[3].更为严重的是,城市低保家庭虽然以生存的意志度过每一天,努力应对贫困,但由于缺乏向上攀登的机会阶梯,难以实现寻求一种更美好生活的愿望。试想,如果阶梯到位,其努力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而最好的机会阶梯,应是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4].二、摆脱贫困:有工作就是福
在有关城市低保对象如何摆脱贫困的讨论中,一个颇有影响的观点认为:就业是城市低保对象摆脱贫困的最佳途径。本文认同这一判断,并提出以下三个理由加以佐证。
第一、对低保家庭而言,在普遍缺乏物质和生产性资产的情况下,劳动力实际上构成了其众多生存策略的核心内容,因而可能是其主要甚至是惟一的资产。为低保家庭提供运用其最有价值的资产——劳动力就业的机会,其脱贫效果可能最为彰显。
第二、城市低保对象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产。主要表现在量大(绝对数量)、面广(普遍程度)两个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贫困人口相比,我国城市低保对象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劳动年龄人口(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所占比重较大。根据学者唐钧的估计,在全国1930.8万(2002年6月的数据)城市低保对象中,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四类对象(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待岗职工和在职职工)约占全部对象的61%.如果加上与他们相关的“低保家庭其他成员”,总计高达85%[5].也就是说,我国城市低保对象可能具有就业潜力的人口超过八成。而香港特区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以香港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为例,截止到2003年12月,香港综援计划个案总计290206万人,其中年老者占整个综援人口的50.7%,永久性残疾占5.4%,健康欠佳者占7.7%,单亲家庭占12.9%,低收入者占4.7%,失业人员占17.3%,其他人员占1.5%[6].换句话说,即便满打满算(单亲家庭、低收入者和失业人员三者合计),香港特区全部综援个案中,可能具有就业潜力的人口约占四成。不足大陆地区的半数。
城市低保对象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处于劳动年龄段的未就业人员多,涉及面广。基于北京市东城区的调查结果,在受访的1275名低保家庭成员中,共有909人属于劳动年龄人口,其中未就业人员高达539人,占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57.3%.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这些未就业人员中,共涉及低保家庭383户,占调查总户数的81.3%.也就是说,有八成多的低保家庭至少右一名处于劳动年龄段的未就业人员。
显然,城市低保对象储备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我国急剧的经济社会转型和低保制度建立初衷直接关联。因为,我国低保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配合国有企业改革、为失业和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而大量失业、下岗人员进入低保群体,自然会形塑其生态,形成一个有别于传统对象(以“三无”对象为主)的人口结构。正因如此,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来挖掘低保对象蕴藏的宝贵资源,无论是对深化城市低保制度抑是缓解城市“新贫困”,都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含。
第三、绝大多数城市低保对象具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和动机。就业意愿和动机是劳动力资源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前提。众多文献显示,造成低保家庭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长期下岗或失业[7];低保家庭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找工作难[8];低保家庭最希望社会或政府提供的帮助是为家庭成员提供就业机会[9].北京市东城区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受访的539名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未就业人员中,89.1%的人表示有就业的意愿。在余下者中,大多是限于自身年龄,健康状况,文化技能和有家庭成员需人照顾。
事实上,目前许多城市的低保对象每年以数万计的速度退出低保制度庇护,正是积极就业政策产生的独特功效。据媒体报道,截至2003年9月末,天津市通过建立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联动机制,已有5万多名“低保户”实现再就业,主动退出吃“低保”行列。上海市实行劳动就业和民政救助联动以来,仅2003年就有5万多低保家庭退出“低保”,走上就业岗位。江西省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多种就业形式,2003年享受城市低保的人数比2002年年减少了13万人,首次出现负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对低保家庭而言,就业有助于走出贫困,恢复自身价值和尊严,代表着一种福气;对政府而言,提供低保对象就业机会,促进其就业和再就业,是减轻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低保制度规范化的核心内容和未来的工作重点。
三、就业难点:最后雇佣或者根本不被雇佣的人
就业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质量和脆弱程度。从收入和健康的角度看,脆弱性是指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将要经历的收入和健康贫困的风险[10].脆弱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难以用单项指标测量。本文拟用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健康状况、未就业时间和家庭负担等指标来量度处劳动年龄段未就业的城市低保对象(简称“低保未就业人员”)的质量和脆弱性。如无特别说明,下文资料主要来自北京东城区低保对象的抽样调查。
1.年龄以中高龄居多。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对象中,年龄在30岁以上的占90.2%,35岁以上的占79.9%,可见低保未就业人员多处中高年龄。这一年龄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据调查,2004年北京市用工单位年龄要求在30岁以下的占71.4%,35岁以下的占91.9%[11].2.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资料显示,受访对象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占8.4%,初中的占38.6%,高中(职高、技校、中专)的占50.3%,大专及以上的占2.8%.可见,低保未就业人员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两者合计占88.9%.这一学历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差距也很明显。据统计,2004年北京市用工单位文化程度需求为大专及以上的占总需求量的39.3%,为高中的(职高、技校、中专)占总需求量的42.3%,为初中及以下的占总需求量的9.2%[12].3.无技术或技能单一。劳动部门颁发的技术证书是劳动者拥有特定专业技能的客观标准之一。从调查结果看,78.1%的低保未就业人员没有任何专业技术证书。即便是已获得技术证书的人员,其劳动技能也十分单一。如,持有机动车驾驶证者超过半数。这显然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一定的落差。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用工单位对
求职者各项技术等级有要求的占44.6%[13].4.健康状况普遍较差。调查显示,在受访的539名低保未就业人员中,自述身体状况较差的占42.8%,其中患有慢性疾病和严重疾病的比例高达25.6%;患有不同类型残疾的占19.3%;完全丧失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分别占9.7%和25.4%.5.未就业时间长。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低保未就业人员长期处于无工作状态。数据显示,71.6%的人累计无工作时间达3年以上,57.2%的人累计无工作时间在5年以上,31.4%的人累计无工作时间在10年以上。
6.家庭不能独立生活的人多。在调查的1275低保家庭成员中,老年人(60岁以上)占10.8%,在校学生占20.1%,身患各种疾病的占28.6%,残疾人占12.7%;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合计占9%.从涉及的家庭数看,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涉及103个家庭,占家庭数的21.9%;在校学生涉及238个家庭,占家庭数的50.5%,老年人涉及115个家庭,占家庭数的23.4%.显然,老、幼、病、残人员在低保人口或家庭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不能独立生活的人多,不仅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也会拖累其他成员进行有收入的劳动。
由上可知,城市低保未就业人员的典型特征是:中高龄初级劳动力,不良的健康状况,长期未就业,家庭中不能独立生活的人多以及家庭成员获得经济收入的机会就限。应当说,在劳动力市场总量和结构失衡的背景下,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这批人显然处于弱势地位。倘若把目前劳动力市场需求人员加以排序,可以肯定,他们属于劳动力市场中最后雇用或根本不被雇佣的人。
四、政策选择:投资于工作岗位和社区
上文分析表明,我国城市低保对象主要是这样一类弱势人群:他们持续生活在贫困中。虽然就业是摆脱贫困的最佳途径,但限于劳动力的质量和脆弱性,他们大多沦为劳动力市场中最后雇用或根本不被雇佣的人。
针对城市低保对象的脱贫政策必须根基于他们的实际需要。而投资于工作岗位和社区是当前政策的现实选择。具体而言,基于城市低保对象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无技术或技能单一,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未就业时间较长和家庭不能独立生活成员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以社区为基础的支持性就业项目,对保持低保家庭可持续生计,进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至关重要。
所谓以社区为基础的支持性就业项目,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基于劳动力的支持性项目。由于绝大多数城市低保对象只有弱就业能力,有目的性的开发一些基于劳动力的支持性就业项目显得尤为紧要。这些项目的目标不在于有效利用低保家庭的劳动力资源,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而是通过就业这一政策工具增加低保家庭的收入,增强他们对生活的自控能力,进而建立被贫困摧毁的尊严感。一句话,为城市低保对象提供工作机会是为了改善本人及家庭福利。二是就业支持性项目应以社区为基础。与其他就业人群相比,城市低保对象再就业有其特有的困难和障碍,如技能水平低,健康状况差,家庭需要照顾的成员多,无法承受工作期间的交通费用和难以利用职业训练将其技能转化为可以转业的技能等。而让他们在社区内就业有助于缓解上述问题。这是因为,在家门口工作不仅能大幅减少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成本,方便他们照料有需要护理的家人,更为重要的是,社区就业能配合城市低保对象的自身素质。因为社区岗位(如社区保安、保洁、保绿等)对从业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的要求相对较低,经过短期的职业培训可以很快达到上岗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是城市低保对象工作机会的重要来源。
开发以社区为基础的支持性就业项目,主要责任在政府。一方面,每天生活的重压和渴望就业的意愿,迫使低保对象几乎穷尽了所有的再就业资源和可能的就业机会,但限于经济因素和自身素质,他们大多被排斥在劳动力市场之外,成为“剩余劳动力”,亟待政府的援手。另一方面,帮助社会特困群体就业和再就业,使他们摆脱贫困,既是政府应有的责任,也是职责所在。
从现有的经验看,政府可采取三种方式为城市低保对象创造就业岗位。一是政府直接投资兴办公共服务工作项目,如平地造林、河道管理、市容整治、防疫防灾等。二是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如社区环境保洁、社区保安、社区车辆看管、小区物业管理等。三是培植低保对象自己的就业组织。如小额贷款组织,社区公共服务社等。这些项目或组织的开发和挖掘,不仅能为城市低保对象直接提供短期工作机会,支付其酬劳,以维持其基本生计,进而实现“救急也要救穷”的目标。从更长远一点看,也有助于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和管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一言蔽之,开发以社区为基础的支持性就业项目实际上是一个创建机会和本地财富的新循环。
应当说,为就业特困群体(包括城市低保对象)开发以社区为基础的支持性就业项目,正日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其社会效益也很明显。目前在全国开展的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为内容的再就业援助行动,为就业特困群体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低保对象的贫困面貌。根据媒体报道,北京市2004年再就业援助活动周期间,全市将以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为重点,为失业人员集中开发5000个就业岗位;上海市通过开发环境保护协管、市容环境协管、交通协管、社区助残助老、卫生消毒保洁等12个项目,预计2004年可使6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在努力开发支持性就业项目并使之成为常设机制的同时,也应尽早防止可能出现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支持性就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二是支持性就业可能降低就业者市场就业的意愿,产生“职场疏离”。
注释:
[1]亚行专家组(2002):《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未公开出版。
[2]尚晓援(2003):《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研究报告》,未公开出版。
[3]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2004):《东城区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低保人员劳动就业研究》,未公开出版。
[4]国际劳工局(2003):《努力摆脱贫困》,国际劳工大会第91届会议局长报告。
[5]唐钧(2004):《“可持续生计”与城市就业》,未公开出版。
[6]参见香港社会福利署网站
[7]湖南省统计局(2003):《湖南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状况调查报告》,来源于湖南省统计网站。
[8]民政部(2002):《全国百城万户低保抽查结果》,来源于湖南省统计网站。
[9]资料源自作者的调查笔记。
[10]世界银行(2001):《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1]参见北京统计信息网:“2004年什么条件的人最受用人单位欢迎?”
[12]同上
低保对象核查工作总结 篇7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45号文件精神,推进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规范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创建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示范县市成果。根据省民政厅、@市民政局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按照市民政局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城乡低保2014年度核查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省民政厅开展全省社会救助工作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要求,进一步巩固城乡低保公开公示年取得的活动成果,以开展城乡低保年度核查为抓手,以100%入户调查和家庭收入核算为依据,以规范城市低保申报审批程序为目的,了解和掌握全市贫困家庭生活现状,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性工作,做到 “政策运用准确、程序操作规范、机制更加完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乡低保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规范城乡低保对象民主评议、公示公开、档案资料、系统数据更新等基础性工作,全面巩固和完善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工作制度,着力打造“阳光低保、民心低保”。
二、核查原则
1、坚持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能进能出、能升能降的原则。在现有保障规模的基础上,严格按城乡低保相关政策进行核查,对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一律取消低保资格;不限指标,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对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的严格按限期保障制度执行。
2、坚持以人为本,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有对象一律进行入户调查、家庭财产核查、收入核算、信息比对、民主评议、公开公示,增加工作透明度,通过信息网络、政务公开等渠道公开低保政策和保障对象,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3、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按居住区域申请低保,居住农村且符合条件的困难居民纳入农村低保,居住城镇规划区且符合条件的困难居民纳入城市低保。核查中凡是异地申报、上门查无此人、自然减员、外迁及外出务工的空挂户一律取消低保或申请待遇。
4、坚持以户为单位的原则。城乡低保对象的保障人口必须是家庭共同生活的成员,坚决杜绝“保人不保户”等只保部分家庭成员或擅自增加家庭成员的现象。
三、核查对象
此次核查对象为2014年1月全部在册享受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及各乡镇办新申请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
四、核查时间安排
从2014年2月25日起到6月30日结束,共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3月8日前):动员培训、组建专班。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城乡低保年度核查工作,召开民政办主任和核查人员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年度核查工作,进行核查人员集中培训。各乡镇办结合当地实际,召开相应的城乡低保核查动员大会,传达精神,统一思想,进行分工。各乡镇、办事处抽调人员组建调查组和调整工作专班。按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组建和调整原社区居委会低保评议小组和乡镇低保评审委员会成员,并将名单及时报送社会救助局。
第二阶段(3月8日——4月20日):入户调查。各乡镇办、村(社区)集中组织相关人员对城乡低保、五保对象进行调查,对在享受和新申报人员逐户进行入户调查,入户率要达到100%,并组织群众座谈、相关单位查实,认真填写《入户调查表》及相关资料。
第三阶段(4月21日——5月5日):评议公示。根据入户调查的情况,村委会(社区)都要按规定成立相应的民主评议小组,对调查的城乡低保对象进行民主评议,做好详细的评议纪录(一式三份),并将评议结果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报。
第四阶段(5月6日——6月10日):审核审批。各乡
镇办事处成立城乡低保对象评审委员会,对村(社区)上报的城乡低保对象资料,随机进行抽查,并召开评审委员会逐户评审(做好详细的记录),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再次进行公示,无异议后上报民政局审批。市民政局按上报人员名单按30%的比例随机进行入户调查,并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乡镇、村组进行联审联批,并将拟享受对象人员、享受保障金额再次进行公示。
第五阶段(6月11日——6月30日):更新数据库。市民政局对审批、公示后无异议的对象填发《城乡低保救助证》。认真督促组织各乡镇办及时更新完善数据库,对原享受对象及新增对象进行镇、村两级长年公示。
五、工作要求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及时调整“一组”、“一委”领导班子。要召开村、社书记和低保专干会议,安排部署核查工作。
2、规范执行申办程序。各地必须按照个人提出申请、社区(村)代为受理、审验各种证件资料、入户初查、评议公示,乡、镇、街道100%入户调查,村、社区评议公示、社会救助局审批的程序进行。严禁出现不入户调查、不召开评议小组会议、不公示、程序不到位和公示走过场等现象发生,发现上述现象一律视为违规申报,坚决退回。
3、积极搞好协调配合。户口所在地与居住地要互相配
合、搞好衔接。现户口所在地社区(村)要主动与人户分离对象所在单位或本人联系,通知人户分离对象到居住地进行续保登记。居住地村(社区)对户口不在所辖区域的续保对象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视同本辖区管理对象程序上报审核和审批。
4、严格履行审核申报手续。各地要严格审验户口本、身份证、身体状况证明、收入证明等原件与复印件是否相符,手续不全者不予受理。认真填写《@城乡低保对象入户调查表》,填写不完善、不详实、敷衍应付,无包村干部、入户调查人、被调查人签字者不批。
5、严格执行低保经办人员近亲属备案制度。对乡镇办、村组干部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的亲属享受低保情况要进行备案,社会救助局将对备案人员进行100%入户调查。
6、严肃低保核查工作纪律。各乡镇办从事低保工作的工作人员,要深入到低保工作第一线,掌握真实情况,切实履行职责。对违背现行低保政策规定,乱开政策口子,对人情保、关系保现象将坚决予以严厉查处。
7、要坚决杜绝漏保、错保现象。切实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对已享受的低保户,要彻底进行一次清理,以户为单位准确核定家庭人口。
低保对象核查工作总结 篇8
(赣民字〔2009〕130号 省委农工部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省人保厅 2009年9月10日)
各设区市委农工部,市民政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了使城乡低保对象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权益的同时,履行相应社会义务,参与公益性劳动;同时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积极为困难群体创造就业机会,帮助其脱贫退保,根据《江西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省领导的指示精神,特制定以下意见。
一、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适当安排城乡低保对象参加公益性义务劳动
凡是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城乡低保对象,应当参加所在居(村)委会组织的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宗旨的公益性义务劳动。参加人员原则上以户为单位一户一人,对于家有重病号或年幼小孩需照顾的单个劳力家庭,由居(村)委会核实,报乡(镇街)民政所批准后可免于参加义务劳动。
低保对象义务劳动的内容,主要有美化社区(村庄)环境、护树护绿、治安巡逻、清理楼道卫生、清理小招贴以及协助居(村)委会整理捐赠物资等公益性服务活动。居(村)委会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有计划地安排公益劳动的时间。城市低保对象参加义务劳动的时间一般每月1-3次,农村每季1-2次,每次半个工作日。居委会要对本辖区低保家庭的劳动力进行登记造册,并根据每次劳动量大小,安排参加公益性劳动人员。安排劳动时,要提前三天通知低保户。对象因病、因事无法按规定时间参加义务劳动的,应提前向居(村)委会请假。
居(村)委会组织公益性义务劳动时,要考虑参加劳动人员的身体状况,适当安排劳动量,注意劳动安全。要建立低保对象义务劳动签到制度,对参加义务劳动的情况进行记载和评价。街道(乡镇)民政所应对低保对象义务劳动组织和参与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对连续三次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义务劳动的,可报县级民政部门核准停发其保障金;对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并表现突出的对象,街道(乡镇)民政所要给予通报表扬,并报请上级在年节走访慰问和开展临时救助时,给予一定的优先照顾。县(市、区)民政局应建立城乡低保对象义务劳动管理办法和奖惩制度,不断规范操作。
二、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鼓励城乡低保对象通过竞争公益性岗位脱贫退保
各地要围绕近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以及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社区建设等中心工作,合理设置公益性工作岗位。公益性岗位的应聘条件,应向低保对象适当倾斜,引导鼓励低保对象积极参与竞争。在城市,要采取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办法,聘请低保对象承担城市街道社区服务、城乡社区环境卫生清洁、治安巡逻、居家养老服务等工作;在农村,有条件的地方,也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从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中,聘请环境整治保洁员或垃圾收集员,承担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装运等工作。
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做好城乡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工作
【低保对象核查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沭阳强化低保对象核查工作10-09
关于请求列入低保对象的报告01-16
村XX年农村低保对象民主评议会议记录05-14
社区低保工作01-10
城乡低保工作总结08-27
社区低保工作总结01-20
低保工作中重点问题08-27
低保中心个人工作汇报11-05
农村低保工作专项治理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