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核查

2024-07-23

质量核查(共12篇)

质量核查 篇1

工程质量控制是为保证某一工程质量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其资料是质量控制过程中形成的从原材料到工程最终验收各个工序工程质量状况的基本数据、原始记录等各种文件。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反映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工程质量状况,是反映工程质量情况的基本数据、原始记录和工程质量的客观公正,属于工程质量验收的重要依据、工程质量的一部分,亦是明确参建各方质量责任,使工程质量具有溯源性的重要手段和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处理、保修与索赔的重要凭据。

1 质量控制资料的核查(建筑与结构部分)

1.1 原材料控制及施工试验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对涉及地基基础与主体结构安全的主要材料,应当按照各有关专业验收规范的要求或行政管理规定,进行抽样复试(如钢筋、水泥等),以检验其质量与所提供的质量证明文件是否相符,并根据工程特点、各专业相关要求,检查材料试(检)验项目是否齐全。原材料须见证取样送检,出具的报告应作为验收依据,对报告内容检查应细致,报告中是否注明使用部位、数量、取样批量、检测报告编号,取样送检人、见证人签字是否齐全,各项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标准和设计要求。材料虽有合格证或复试报告,但未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签字,不得用于工程。

预制混凝土构件出厂需有出厂合格证,代表数量应与构件进场数量相符;对于钢结构构件,因现代钢结构工程大型化、构件组合化、形式复杂化及重量急剧增加的特点,已形成构件工厂化加工,后运到现场组装,形成制安分离的生产局面,零部件现场加工减少,所以必须全部进行进场验收,且须有出厂合格证、进场验收记录(必须有监理人员签字);预拌混凝土,也称商品混凝土,应按检验批(或子分部)工程同品种、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提供出厂合格证。

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和不同施工阶段的专业验收标准规定,检查检测(试验)项目是否齐全(如:桩基础检测、建筑场地土壤中氡浓度检测、室内回填土密实度、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外墙饰面砖粘结强度、建筑外窗三性检测等),检(试)验机构应符合相关资质要求,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抽样检测应根据各专业规范要求项目进行,抽样检测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并出具报告,过程抽样检测报告、中间检查记录包括:地基承载力检测报告、桩基检测报告、基础结构检测报告(混凝土结构实体检测报告、钢结构实体检测报告)、主体结构检测报告(混凝土结构实体检测报告、钢结构实体检测报告)。

1.2 隐蔽批质量验收记录、施工记录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记载工程隐蔽部位的真实情况,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工程从地基基础一直到主体、装饰及安装工程,隐蔽工程项目较多,要根据相关专业验收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认真检查隐蔽验收记录内容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照施工日志、工序交接记录检查与工程施工进度是否同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应按专业、分层、分段、分部位进行填写,需附图时在规定简图栏内绘图。隐蔽工程项目中的有关试验资料应填入记录,经验收需要进行返工处理的隐蔽工程,返工处理后进行复验,并做出复验结论。

1.3 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1)检验批质量验收。

检验批是工程验收的最小单位,是分项工程乃至整个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的基础。检验批验收时应进行资料检查和实物检验,合格条件为:a.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b.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质量检查记录。

主控项目的条文是必须达到要求的,内容主要有:a.重要材料、构件及配件、成品及半成品、设备性能及附件的材质、技术性能等;b.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检验数据、工程性能的检测,如混凝土、砂浆强度,钢结构的焊缝强度,管道压力试验,风管的系统测定与调整,电气的绝缘、接地测试,电梯的安全保护、试运转结果等。

一般项目是除主控项目外的检验项目,其质量指标允许有20%的检查点超过偏差值。

2)分项工程质量验收。

分项工程验收在检验批完成基础上进行,操作过程是统计工作,合格条件为:a.所含检验批均应符合合格质量;b.所含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

3)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

分部(子分部)工程的验收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项目经理和有关勘察、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验收,实际操作亦是统计工作,验收合格条件为:a.分部(子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b.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这项验收内容是统计、归纳和核查;c.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和设备安装等分部工程有关安全及功能检验和抽样检测结果应符合有关规定,其内容是安全及功能检查两个方面检测的资料;d.观感质量验收应符合规定。

1.4 其他质量控制技术资料

1)工程质量事故及事故调查处理资料包括:与事故有关的施工图;与工程施工有关的资料记录,如材料试验、隐蔽验收、试块强度等;事故发生部位法定检测单位检测报告;对事故的专家论证分析报告;事故调查报告;质量事故涉及的人员与主要责任者情况;事故处理方案等。

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对新材料的使用必须贯彻“严格”“稳妥”的原则:a.新材料必须是生产或研制单位的正式产品,有产品标准,产品质量应达到合格等级,任何新产品除有研发的各种资料外,还必须具有产品标准,如没有国标、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则应该有企业标准,标准应按规定备案,没有标准的材料,不准在工程上使用;b.新材料必须试验和鉴定,各项性能指标应通过试验确定,新材料在用于工程前,应通过一定级别的技术论证与鉴定,对涉及结构和安全的材料应经有关部门批准;c.新材料应经过设计及建设单位监理公司认可并办理认可手续。

2 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完整性的判定

根据笔者的经验,对于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完整性的判定推荐以下方法:

1)该有的资料项目要有。在GD3001广东省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技术资料统一用表“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表”(下简称“表”)中,该有的项目应有,如建筑与结构项目中,共有11项资料,如果没有使用新材料、新工艺,第11项的资料可以没有,如果该工程施工中没有出现质量事故,第10项的资料也就没有,该有的项目就为9项;

2)在每个项目中该有的资料要有。表中应有的项目中应该有的资料必须有,没有发生的资料应没有,如果工程是全现浇的结构,第7项就应没有预制构件的资料;

3)在每项资料中该有的数据必须要有。在各项资料中,每一项资料应该有的数据要有,资料中应该证明的材料、工程性能的数据必须具备,如水泥复试报告,通常其安定性、强度、初凝、终凝时间必须有确切的数据及结论。再如钢筋复试报告,通常应有抗拉强度及冷弯物理性能的数据及结论,符合设计及钢筋标准的规定,当要求进行化学成分试验时,应按要求做相应化学成分的试验,并有符合标准规定的数据及结论,这样可判定其是否有了应有的数据。

3 结语

由于每个工程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什么是质量控制资料完整,要视各个工程特点和已有资料的情况而定,总之要看其是否可以反映工程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是否达到国家规范、标准及设计要求,如果质量控制资料满足上述要求,则认为是完整;否则,不能判为完整。

摘要:从建筑与结构部分质量控制资料包含的各个分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和分析,提出了对质量控制资料核查的具体方法,进而给出了对质量控制资料完整性判定的建议,以使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客观公正地反映工程质量状况。

关键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验批,分部工程,完整性

参考文献

[1]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S].

[2]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3]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4]GB50209-2002,建筑装修装饰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质量核查 篇2

编号:

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项目 序 号 资料名称 份 数 施工单位 监理(建设)单位 检查 意见 检查 人 核查 意见 核查 人 一、出厂 证件 及 试验 资料 1 原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及进场检(试)验报告 2 构件、配件、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淋水填料等制成品出厂证件 3 钢筋材质及焊接(机械连接)接头的试验报告 4 混凝土原材料及混凝土试件的试验报告 5 钢结构摩擦面的抗滑移系统及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试验报告 6 砌筑砂浆试件的试验报告 7 防水与防腐砂浆、胶泥、涂料的试验报告 8 土方回填的试验报告 9 地基处理的试验资料 10 桩基的试验资料 11 构件的试验资料 12 混凝土结构实体检验记录 二、主要 技术 资料 及 施工 记录 1 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 2 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技术交底记录 3 测量放线记录及沉降观测记录 4 地基处理及桩基施工记录 5 预应力钢筋的冷拉及张拉记录 6 混凝土工程施工记录 7 结构吊装记录 8 管道、阀门等设备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记录 9 水池满水试验记录 10 系统清洗、灌水、通水、通球试验记录 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表 工程名称:

编号:

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项目 序 号 资料名称 份 数 施工单位 监理(建设)单位 检查 意见 检查 人 核查 意见 核查 人 二、主要 技术 资料 及 施工 记录 11 绝缘、接地电阻测试记录 12 通风、空调调试记录及制冷系统试验记录 13 电梯负荷试验、安全装置检查记录 14 建筑智能系统功能测定及设备调试记录 15 新材料、新工艺施工记录 三、隐蔽 工程 验收 记录 1 地基验槽验收记录 2 钢筋工程验收记录 3 地下混凝土工程验收记录 4 防水、防腐工程验收记录 5 其他(安装)工程验收记录 四、工程 质量 验收 记录 1 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2 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3 混凝土强度评定记录 五、工程质量事故及主要质量问题 核查意见 核查结论 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负责人:

年 月 日 监理单位:

总(副总)监理工程师:

年 月 日 施工单位:

项目经理:

单位核查,三经普“预演”提速 篇3

此次核查主要针对规模(限额)以下企业进行基本信息核实。旨在结合核查单位查找率,对未查找到的单位多思考、多探索、多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为研究制定三经普方法制度提供帮助;结合单位核查中发现的难点和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三经普清查摸底奠定基础,并将名录库更新维护纳入常态化。

摸清变化

本次核查涉及全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规模(限额)以下企业法人单位10435家,既包括名录库中的8348家单位,也包括2009年以来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2087家新增单位。通过本次核查,笔者了解到三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核实名录库中单位6959家,查找率为83.4%;未找到的单位1389家。在未找到的单位中,82.3%的企业电话联系不上又没有实际经营地址,17.7%的企业经营地、注册地迁往外区、停业或注销。其次,单位信息发生变更的有2807家,79.2%的企业联系人、联系电话发生了变化,20.8%的企业法人代表、经营地址、主要业务活动等指标发生变更,目前所有信息已在名录库中进行了更新维护。再次,核实新增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单位2087家,已填报《法人基本单位情况表》(即101表)的为1455家,查找率为69.7%;未登记企业632家。其原因为电话联系不上或找不到实际经营地。

通过此次核查,摸清了实际经营地址及行政区划代码、主要业务活动及行业代码、营业收入、产业个数、联系人、联系电话等主要指标。掌握了在名录库中存在但已吊销工商执照的单位,并经与工商部门核实,依据企业注销证明,从名录库中删除其信息。同时,还摸清了新增单位的相关信息,填报了《法人基本单位情况表》,将企业信息变化录入到名录库平台,更新基本单位名录库信息,为三经普的清查摸底奠定了基础。

求本溯源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此次核查过程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名录库中单位联系电话错误、无人接听、经营地发生变化外,以下七个方面也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

第一,名录库信息更新较慢。受限下单位经营状况不稳定导致基本信息变化快,以及未及时到相关部门变更的影响,造成了相关部门掌握的单位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存在差距,致使20%的单位电话联系不到。第二,异地经营企业查找难度较大。部分异地经营企业,大多注册地在房山开发区,但实际经营地在房山区以外区县。第三,三无企业核实难度较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只保留了营业执照,属于无固定活动场所、无固定办公人员、无固定生产经营活动的三无公司,一定程度上造成电话无法接通、单位经营地址也不存在的现象。第四,拆迁修路导致企业经营地发生变化,实际经营地变更或者暂时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增加了查找、核实的难度。第五,部分企业配合程度不高。进行核查的单位大多为私营小企业,部分企业建立的统计台账和财务账也不健全,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表中行业类别和营业收入等指标填写质量不高,经济指标数据收集难度较大,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核实。第六,从两次经济普查和单位核查来看,限下单位经营状况并不稳定,查找经济总量小的限下单位耗费的时间占用了大部分经普清查摸底时间,耗费精力较大,投入的人力物力与查找率成反比。第七,新增单位填报的营业收入准确度不高,估算成分较大,主要业务活动的填写不够准确,反映不出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

对症下药

质量核查 篇4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土壤环境质量的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及人体健康[1]。随着2014年环保部发布首次全国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公报, 土壤环境质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环保热点, 国家环保部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近几年分别对粮油生产区、蔬菜基地区、饮用水源周边和养殖行业周边的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试点监测[2]。2016年全国将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 目前各省市正在进行国控点布设方案的编制[3], 而土壤质量监测点位的现场核查是点位布设的重要内容, 需要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判定能力。笔者就土壤质量监测点位现场核查工作谈以下看法和经验。

2 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核查的意义和内容

点位核查是土壤质量监测点位布设及监测方案制订的前期重要工作, 其完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后续采样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严重的还会影响到监测结果的代表性。点位核查的具体工作内容是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对预定坐标的采样点位进行实地核查, 确定采样点位的符合性的活动。点位核查主要目的是确保监测点位土壤环境质量的代表性, 其次是为采样实施提供依据和便利, 因此点位核查具体内容除按核查要点对点位实地核查外, 还应尽可能记录点位相关信息 (如周边环境、植被、土质、标志物及方位、路线的到达等) 。

3 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核查的前期准备工作

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核查的前期准备主要有资料准备、工具及后勤准备和人员准备3个方面。

(1) 资料准备。主要包括核查区域行政区划图、交通图、核查点位信息表、核查记录等。各种图件要求越详细越好, 最好能显示村庄、乡 (村) 道等信息, 建议使用乡 (镇) 级图件。核查记录内容要有记录土壤布设点位具体地理位置 (乡镇、村) 、点位坐标 (经纬度) 、GPS定位仪编号 (以备以后采样用同台设备或进行纠偏) 、采用的坐标系 (如北京54、西安80、WGS84等) 、周边环境 (主要内容为植被、地形地貌、有无明显污染源等) 以及路线描述 (以备后期采样方便准确到达点位) 。

(2) 核查工具及后期保障准备。GPS定位仪、相机、测距仪、车辆 (预估核查地区地形和道路情况选择合适车辆) 、安全防护用品 (如防治蜂虫叮咬、外伤包扎、防暑药品等) 。

(3) 人员准备。点位核查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野外工作, 要充分考虑点位核查工作的特殊性和艰苦性, 人员数量和质量是土壤质量监测点位现场核查成败的关键。参与现场点位核查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 具备牢记点位核查要点, 熟练使用各种设备的能力, 现场核查人员应不少于2人。此外根据点位分布特点对人员也有不同需求, 如点在山区位则要求司机具备山区道路驾驶经验, 为确保安全, 司机应为专职。对于较偏僻的点位核查最好联系当地向导一同进行可提高安全同时会少走弯路提高核查效率。此外核查前应将GPS坐标单位设定和坐标系设定与要求的单位和坐标系一致, 明确当地区域经纬度最小单位代表距离 (如纬度1s约31m、经度1s约24m) , 以便现场较快找到预定点位。

4 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核查要点

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包括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 为监测数据“五性”之首, 是整个监测数据质量保证的基础。而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核查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保证土壤监测点位的空间代表性, 其工作内容是依据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核查要点实地勘查判定预定监测点位的符合性, 若预定点位不符合要求则在规定的移动距离内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位并记录移动原因。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核查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1) 采样点位一般要求应选择在土壤自然状态良好、地形平坦、各种因素都相对稳定的地方, 坡脚和洼地土壤极不稳定, 容易受自然和人为的干扰而不具代表性, 应避免布设采样点。实际工作证明这点很重要。

(2) 有明显人为干扰的地点也不宜设采样点 (如住宅周边、路旁、坟堆等) , 此外田间耕作的垄和沟也不宜布设采样点。

(3) 不宜在水土流失严重, 表土破坏明显的地点采样。在实际核查工作中对于一些不易判断的地块要多询问当地居民, 了解地块之前的使用状况, 至少应保证最近10年土壤使用功能未改变和未受人为扰动。

(4) 一般采样点应距离铁路或干线公路150m以上 (调查交通对土壤质量影响的除外) 。此外根据实际工作经验, 田间地头是容易存在水土冲刷、废物垃圾和农药化肥残留的地方, 因此对非干线公路 (如田间道路) 也应保证一定的距离 (可定20 m以上) , 以避免人为活动影响。

(5) 不宜在多种土类, 多种母质交错分布, 且面积较小的边缘地区布设采样点位。多种土类、多母质交错的地块本身不具备代表性, 面积较小的边缘地区则说明该处土壤发育尚不稳定, 在山区土壤贫瘠地区中核查此点尤应注意。如果预定点位落在此区域, 而在允许移动距离内有较大的成土和植被良好的地块, 则应移动至此地块布设点位。

(6) 对于所有移动的点位均应现场记录新点位坐标和移动距离。对于污染企业验收周边土壤监测等特定目的点位选择也宜遵循以上要点原则, 既保证所选点位土壤尽可能代表所受调查企业污染的土壤, 而不受其他人类活动以及成土母质影响[4~6]。

5 点位核查实例

实例一, 在2007年济源市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中, 监测结果出来后发现王屋点位的某项数据异常, 去现场再次核查后发现, 该点位处于两面地势较高, 面向较深山谷, 背面为废弃多年省道, 采样点位处于向下的梯田中, 虽然点位距公路距离符合要求, 但考虑到地形特征, 其土壤有可能受梯田开挖和早期修路填渣等影响, 随将点位就近移到地势较高的果园, 移动距离约200m, 重新采样分析后监测结果正常。

实例二, 2014年在某危废处置项目验收监测中, 初次采样按规定方位和距离进行布设, 点位处于山丘一缓坡耕地中, 植被为刚出苗的玉米, 人员按技术规定进行采样, 实验室分析后得出某项结果异常, 企业证实其项目建设之初环评监测土壤各项数据正常, 且当地最近的土壤质量普查中未出现该项因子异常。随后进入现场再次核查, 首先发现上次采样地块玉米长势明显不如其南边地块, 用铲向下挖后发现, 土壤10cm往下已遇到黄绿或灰白色风化的岩石层, 随机又检查该地块几个地点, 均是如此, 于是判定该地块不具备代表性, 将采样点位南移约100m于作物长势较好的相对平坦地块, 采样中未发现异常, 样品送回后经分析结果正常。

以上两个实例中, 一个是因为采样点位所处位置地表可能早期被人为改变, 另一个是采样点处于地块边缘, 地表近层存在未发育成熟的风化岩石层, 两者都属于核查要点中不符合要求的点位, 但实际工作中不容易把握, 如边缘的度怎么把握等, 这就要求点位核查人员具备丰富的理论和实际经验, 才能使土壤监测工作少走弯路和错路。

6 点位核查结果

点位核查结束后应填写点位核查记录和点位核查结果表, 对预定点位的符合性进行判断、不符合和点位取消的注明原因、移动的注明移动距离和新的点位坐标等进行列表明确, 必要时绘制核查后采样点位分布图。此外对现场核查的航迹和点位周边环境照片进行分类并存档, 尤其是点位移动和取消的点位环境照片进行标注, 以提高核查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在土壤点位核查工作中应把点位代表性放在第一位, 预定点位坐标是电子地图由网格布点等理论布设产生, 本身具有不可预见性, 另外GPS定位仪由于受制导航系统提供精度的影响存在几米到几十米的误差, 因此点位核查工作中不应被预定的采样点位坐标过于束缚。

摘要:以点位核查的空间代表性为重点, 论述了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核查的目的、意义、准备、核查要点以及核查结果等内容, 并结合实例对较难应用的要点进行了阐明, 以期为土壤采样点位核查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点位核查,代表性,核查要点,实例

参考文献

[1]林玉锁.土壤环境安全及其污染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区, 2007 (1) .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4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 (环办[2014]2号) [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土壤质量例行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环办[2014]89号) [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T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质量核查 篇5

一.建筑与结构

1.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 2.工程定位测量、放线记录

3.原材料出厂合格证书及进场(试)验报告 4.施工试验报告及见证检测报告 5.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6.施工记录

7.预制构件、预拌混凝土合格证

8.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检验及抽样检测资料 9.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10.工程质量事故及事故调查处理资料 11.新材料、新工艺施工记录 二.给排水与采暖

1.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

2.材料、配件出厂合格证书及进场检(试)验报告 3.管道、设备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记录 4.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5.系统清洗、灌水、通水、通球试验记录 6.施工记录

7.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三.建筑电气 1.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

2.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书及进场检(试)验报告 3.设备调查试记录

4.接地、绝缘电阻测试记录 5.隐蔽工程验收表 6.施工记录

7.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四.通风与空调

1.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

2.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书及进场检(试)验报告 3.制冷、空调、水管道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记录 4.隐蔽工程验收表 5.制冷设备运行调试记录 6.通风、空调系统调试记录 7.施工记录

8.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五.电梯

1.土建布置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 2.设备出厂合格证书及开箱检验记录 3.隐蔽工程验收表

4.接地、绝缘电阻测试记录 5.负荷试验、安全装置检查记录 6.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六.智能建筑

1.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竣工图及设计说明 2.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及技术文件及进场检(试)验报告 3.隐蔽工程验收表

4.系统功能测定及设备测试记录 5.系统技术、操作和维护手册 6.系统管理、操作人员培训记录 7.系统检测报告

8.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报告 七.燃气

1.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

2.材料、配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检(试)验报告 3.管道设备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记录 4.隐蔽工程验收表 5.施工记录

财务核查旨在驱离IPO造假 篇6

因为有被官媒多次赞誉为极其擅长调控艺术的证监会在此镇守关隘,有IPO“核准制”的打死也不言放弃,不论寻租生意多么昌盛、欲进入IPO“围城”的队伍有多长,监管当局都不可能让“堰塞湖”的险情发生。其实,只要IPO“核准制”一天不改变,业界有关“堰塞湖”高危险性之后果的种种揣度与臆测,不过都是人吓人的忽悠而已。

去年10月和11月先后登陆A股的洛阳钼业和浙江世宝,在上市初期被游资爆炒,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是,新股极受二级市场欢迎,且新股不会对二级市场形成抽水效应。但这是一个假象。官方对此有一个还算是客观中肯的评价:叫做新股是宏观上供大于求,微观上求大于供。

“堰塞湖”就是宏观上供大于求的最好证明,也的确给证监会带来巨大压力。其要想方设法分流这些源源不断排大队的企业,并开出各种药方。比如降低赴港股市场以及海外上市的门槛与要求、鼓励部分公司先去新三板及各省市的股权转让市场、还有去债券市场集资等。但很显然,对这些久候多时的待审企业而言,分流药方对其大多缺乏吸引力和兴趣。监管当局之前同时还提供了其他几条出路,但几乎难以撼动IPO排队企业离去的决心。

出于无奈的下策,监管当局这一次或许是不得不祭出“辣招”,采用财务核查的办法,几乎就等同于公开的强行驱离。证监会在上个月底就专门发出对其“财务报告专项检查的通知”,重点的内容就有12项,包括:以自我交易的方式实现收入、利润的虚假增长;发行人或关联方与其客户或供应商以私下利益交换等方法进行恶意串通以实现收入、盈利的虚假增长等。

到上周末,已经有7家正在排队申请IPO公司识趣的“主动下场”。分别是:遵义钛业,主板排队企业中的福建安溪铁观音、浙江华正新材料、山东海力化工,以及创业板排队企业中的北京电旗通讯、深圳华北工控、大连路明发光共六家公司撤回申请材料,以规避财务核查风暴的洗礼。后面六家企业均为2012年申报上市,分属消费品(茶叶)、新材料、化工、信息技术设备及信息服务等行业。

其实,遵义钛业的IPO运程实在太差。该公司的IPO上市工程曾被贵州省在2007年就被列为全省金融计划重点工作之一,喊出了“力争2007年底上市发行”的响亮口号。在2008年4月29日,其IPO发行申请已顺利过会,但当年9月因遭遇全球金融危机,A股IPO全面暂停,公司上市遂进入停滞阶段。2009年IPO重启,但该公司因年报披露不及时未能赶上“首班车”。从当年顺利过会到今天,历时已近5年,创下A股IPO市场“过而不发”耗时最长的纪录。

根据规定,申请上市的公司需满足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纯利均为正数的“上市条件”。遵义钛业在等待正式发行的过程中,应该并未达到上述条件。否则,该公司已经拼搏了5年,怎么可能说撤就撤呢?有爆料指该公司“主营产品价格变化剧烈,海绵钛价格急跌之后一直未能回暖,加之遭遇环保检举和公司内部管理问题等因素,导致公司上市失败”。

拟上市公司之所以会形成“堰塞湖”现象,还显示出,A股对这些拟上市公司而言,就是一个难得的集资福地。容易圈钱、尤其容易多圈钱,且各种监督、制约与压力,包括在企业财务数据粉饰与造假等方面,A股都要比港股和海外市场容易得多,宽松、方便得多。包括很多拟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完全以内地为主,与海外丝毫不搭界。如果改为到海外上市,恐怕连看其作秀的观众都不会轻易给出掌声。

质量核查 篇7

1. 美国质量管理体系核查情況

检查依据21 CFR PART 820,即QSR (简称QSR820)、QSIT Quality System Inspection Technique (QSIT质量体系检查指南)。检查的实施者是FDA下属组织ORA (office of regulatory affairs)法规事务办公室,下辖各区域/地区办公室。ORA负责审核的实施,医疗器械质量体系审核报告会报给器材与辐射保健中心(CDRH,Center for Device and Radiological Health CDRH),由CDRH来根据报告决定“过还是不过”,是否分医疗器械监管先进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对其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工作概述如下:有警告信。

医疗器械分类为三类,ClassⅠ,ClassⅡ和ClassⅢ。不同类别有不同的注册审批流程。一般ClassⅢ需要PMA (Premarket Approval),90%的ClassⅡ需要510k (Premarket notification),74%的ClassⅠ产品豁免510k。豁免510k即意味着产品无需FDA审批即可上市销售。其中,PMA批准前需要现场审核质量体系。对于510k审核的产品,企业需在产品注册资料中声明符合QSR的要求,FDA根据具体情况对企业进行质量体系的审核,包括文档或者现场审核。无论是PMA,510k还是豁免510k的产品,产品上市以后,FDA会根据产品的风险、召回情况、不良事件,或者销量随时到企业去做质量体系审核,也会根据往年质量体系审核的情况安排跟踪审核或者专项审核。只有少部分豁免QSR的ClassⅠ产品无需质量体系审核。

FDA的质量体系审核一般有以下几种:Level1 Inspection:简化审核,即只审核QSR四大模块中的部分模块,这类审核基本上只用于美国企业。Level 2 Inspection:标准的QSR审核,大多数情况下FDA的审核属于这种。尤其是美国以外,几乎90%的情形是这类审核。Level 3 Inspection:跟进审核。For cause inspection:有因审核。

2. 欧盟质量管理体系核查情况

检查内容依据ISO13485:2012,MDD指令(明年将会升格为MDR);检查实施者是欧盟授权的第三方认证公告机构(例如:TUV-SUD、BSI、SGS等)。

欧盟要求生产企业必须按照质量体系去研发、生产以及最终检验。生产企业可以对设计和开发控制进行删减,但要确保在符合性声明中反映出对设计和开发控制的删减。对于Ⅰs、Ⅱa、Ⅱb、Ⅲ类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欧盟要求其质量体系必须得到公告机构的审查,确保其产品能够符合相关指令的要求,同时建议使用欧盟的协调化标准。欧盟虽然没有强制要求生产企业必须使用欧盟协调化的标准去满足其质量体系的要求,但企业如果不采用欧盟的协调化标准,则需要证明其采用的标准能够满足协调化标准的要求。

检查类型分为,首次认证检查(ENISO13485全条款内容)、年度监督检查(ENISO13485全条款内容)。

3. 日本质量管理体系核查情况

检查内容依据MHLW Ministerial Ordinance#169 Ministerial Ordinance on Standards for Manufacturing Control and Quality Control for Medical Devices and In-vitro Diagnostic Reagents,该法规基本等同ISO 13485:2003。

日本的医疗器械质量体系(QMS)审核是产品注册的一部分,在产品注册资料审核的过程中完成,产品的法规风险分类不同,则其QMS的核查机构也不同(表1)。

PMDA (Pharmaceuticals Medical DevicesAgency),于2004年4月建立,合并了原先日本的三个组织:药品和医疗器械评估中心、药品安全和研究组织、日本医疗器械促进协会。负责审核医疗器械、药品和化妆品的注册、临床试验申请,同时管理所有的不良事件、提供与公众有关的安全信息。

第三方机构,由PMDA授权的具有相应资质的审核机构,如TUV、UL、SGS等在日本的分支机构都有该资质。

日本QMS审核分为文档审核和现场审核两种。

一般由审核机构根据申报资料的详尽程度,并参考以下几条准则决定是否启动现场审核:

生产过程的复杂程度;

产品预期用途的风险等级;

该制造商历次现场审核的结果(如有);

该制造商历史上的不符合性,召回等。

一般情况下,制造商工厂在完成首次现场审核并通过后,如果该工厂产品没有出现过一级召回及缺陷的话,新的QMS审核可以选择文档审核。

第三方机构审核情况下,可以由国外机构代为审核,如在欧盟ISO 13485审核的同时完成日本QMS审核,相应机构审核通过以后签发一份审核确认函给日本的机构,日本的机构基于该确认函和注册审评结果签发产品注册证书。没有单独的QMS证书。产品注册证书有效期5年,5年之内第三方机构需要进行两次现场监督审核,以确保产品注册证书持续有效。

QMS现场审核一般是3天时间。一般在审核前3~6周时间完成文档审核和申请排期。

申请资料包括:

(1)过去2年内实施的QMS审核结果及调查报告

(2) ISO 13485证书

(3)境外制造商认证证书

(4)制造贩卖认证申请书

(5)制造商工厂概要

(6)工厂厂区平面图

(7)工厂内部结构平面图

(8)主要生产和检测设备清单

(9)公司组织机构图及公司级质量体系人员结构图

(10)该申请产品质量体系图

(11)质量手册

对于日本境外的企业,除了注册过程中的QMS审核,在申请产品注册之前,还需要申请国外制造商认可(Accreditation)。主要是提供工厂平面图,负责人个人健康证明等资料。按照生产产品类别进行认可,分为四种:一般医疗器械生物器械、灭菌器械、包装/标识活动。增加类别或变更工厂需要重新认可,5年有效。由于国外制造商认可只是检查企业的设施和建筑,一般通过文档审核完成,很少做现场审核。

本土制造商认可证(生产许可)流程如下:申请人持产品上市许可证及制造商认定申请资料向大臣和PMDA理事长提交申请,然后由PMDA审评管理部审核资料,随后由信赖保证部进行书面和现场检查(厂房设施和质量体系检查)并出具现场审核结果(询问,建议和改善),若有不符合项,则制造商进行整改,随后,信赖保证部将审核结果递交至MHLW厚生省,最后由厚生省签发制造商认可证(生产许可)。

日本今年修订了药事法改为药品医疗器械法将在2014年11月25日实施。新法规中已经废除了制造商认可证(生产许可)。

4. 加拿大质量管理体系核查情况

检查内容依据CAN/CSA-ISO 13485:03,Medical devices-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for regulatory purposes。检查实施者是加拿大卫生部认可的第三方审核机构,如TUV、SGS、UL等。

医疗器械分为四个等级,ClassⅠ、Ⅱ、Ⅲ和Ⅳ。ClassⅡ、Ⅲ和IV等级产品在注册的时候,需要提交经过认可第三方机构审核的ISO13485证书作为产品注册资料之一。注册审核时就不再审核质量体系。证书有效期5年,第三方审核机构每年需要做监督审核。

质量核查 篇8

为把握社会变迁的长期趋势,使社会科学研究建立在全面系统的数据基础之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基于长期规划和周密设计而定期、系统地搜集社会各方面数据,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趋势。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逐步成熟,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一些知名的综合性社会调查项目开始引入计算机辅助调查的理念和技术。相比传统的纸笔访问,计算机辅助调查(Computer Assisted Interviewing,CAI)模式下,调查数据能够实时上传到数据中心,不仅可以缩短数据录入时间、有效避免数据录入环节的登记性误差,还可以基于调查系统产生的并行数据(Paradata)开展访问行为管理等多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并行数据是指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信息与通信技术系统自动记录 下来的与 调查执行 直接相关 的信息(Kreuter and Casas-Cordero,2010)[1]。常见的并行数据包括:联系记录和联系结果、样本调配历史痕迹、题目采访用时、访问录音、鼠标键盘痕迹、访问中断痕迹、以及住址、住户、受访者观察数据等。

目前,欧美国家使用计算机辅助调查技术的知名调查项目很多,如美国的家庭收入动态调查(PSID,1968年至今)、健康与养老调查(HRS,1992年至今)、青少年健康调查(Add Health,1994年至今),英国的家庭动态跟踪调查 (British Household PanelStudy,1991年至今)、理解社会调查(UnderstandingSociety,2009年至今),德国的社会经济跟踪调查(German Socioeconomic Panel,1984年至今)等。近年来中国也开始有研究机构致力于综合性社会调查数据的搜集与开发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一定社会影响。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学负责组织实施的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和中国人民大学负责实施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其中,已完成2010年基线调查以及2012年追访调查的CFPS项目,是中国首个针对家庭、个人和社区层面的动态跟踪调查,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首个使用计算机辅助面访调查系统(CAPI)进行全国规模调查的项目[2]。

由于综合性社会调查项目覆盖范围广,样本量大,参与人员众多,调查内容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从项目设计到调查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几乎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影响数据质量的不确定因素。因此,高效、科学地实施数据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可能影响数据质量的各种因素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成为保证综合性社会调查数据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准确的数据质量核查结果,也是评估调查数据质量和核定访员工作数量与质量的重要依据。

数据质量控制通常采用数据核查、电话回访核查、实地核查等形式,目前执行中的大规模综合性社会调查项目,比如CFPS项目,一般都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形式。其中,数据核查是针对所有问卷数据以及并行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技术与方法,实时监控调查执行的各个环节,监测关键数据的异常情况和异常变动,依据发现的影响数据质量的问题,及时更正设计环节和实施环节中的疏忽和不足。相对于实地核查和电话回访核查,数据核查具有实时、高效、低成本和避免打扰受访者等特点。

国外综合性社会调查在项目设计、管理及执行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Lynn,2003;Stoop,2005;Billiet et al,2007;Joseph,2008),但主要集中在探讨访员调查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有效提高应答率的措施、抽样设计的有效性以及相关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的制定等方面。国内近年来也开始有学者关注访员行为对调查数据质量的影响问题 (孙妍等,2011;严洁等,2012)[3,4]。但总体来看,尚缺少系统探讨数据生产环节质量控制方法与实现技术的相关文献。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参与综合性社会调查实践经验,系统介绍CAI模式下综合性社会调查项目数据质量核查的一般做法,并归纳总结数据核查报告的基本构成内容。

二、数据质量核查的一般内容

(一)实地执行进度分析

调查项目进入实地实施阶段后,及时掌握执行进度情况,可以基于访问管理数据,每天或定期汇总分析样本的已发放数量、未发放数量以及已发放样本的访问状态(具体可分为未接触、约访、成功访问、拒访、无法联系等)。对于全国性综合性调查项目,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不同区域、不同督导、不同访员的执行进度情况。

通过对执行进度的分析,合理安排项目的执行进度,保证数据采集工作按期完成。对于查找出来的实施困难地区和进展缓慢的访员,需要查明原因,并通过采取灵活变通的解决办法,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二)观测值的有效性核查

观测值有效性核查的内容包括:查找野码和错误值,检测和判别异常值。在传统的纸笔访问中,观测值的有效性核查通常只能在数据收集后的数据审核阶段进行,这时即使发现错误,一般也只能进行有限的事后弥补,因为重新找到当时的被访者再进行验证和调查几乎不具有可操作性。而在CAI模式下,访问数据可以实时传输至数据中心,因此实地调查开始之后,即可同时开展观测值的有效性检验,对于所发现的异常观测,可以及时反馈给督导和访员,甚至找到当时的受访者直接进行验证。

1.变量的频数分布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查找野码和错误值,可以定期(比如,每周一次或两次) 对已传回的问卷数据进行初步汇总,然后逐一观察各变量(或主要变量)的频数分布情况,对于数值型变量,还可以同时观察其描述性分析结果。如果发现超出变量取值设定范围或与客观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的观测值,需要逐一筛查出来并将与其对应的样本编码、区域、督导代码及姓名、访员代码及姓名等信息汇总输出,对于取值可能均为“不适用”或完全相同的冗余变量等,也需要逐一列示出来,统一提供给项目执行部进行验证。

2.异常值和错误值的检测和判别。

核查异常值和错误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探索性数据分析核查方法。适用于检测和判断异常值的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有盒型图法、茎叶图法、Grubbs检验、Dixon检验、极差统计量检验等。其中,盒型图法和茎叶图法由于可以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而且展示数据方式简单直观,便于调查项目各环节人员的理解和接受,相比较而言更为常用。

在数据质量核查阶段,由于需要把查找出来的异常值汇总后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验证,如果仅用图形表示并不方便,这时可以基于盒型图的基本原理,利用程序筛查出异常值,然后再汇总输出。判断异常值的一般计算公式为:

其中,Q1/4、Q3/4分别为下四分位数和上四分位数,(Q3/4-Q1/4)为四分位差。

有时为尽可能多地把偏大或偏小的可疑观测值都纳入到质量核查程序之中,也会利用以下判断异常值的公式[5],以适当扩大异常值的核查范围:

其中,M为中位数,(Q3/4-Q1/4)为四分位差。

(2)逻辑关系核查。调查数据的逻辑关系是客观事物本身运动发展的内在关系以及客观事物间逻辑关系的反映,根据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检验和评价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人口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生育状况等都与年龄直接相关,因此可以通过设定“16岁以下,文化程度大学以上(或已婚或有子女)”等核查条件,查找数据中存在逻辑关系矛盾错误的观测值。

对于利用上述方法发现和查找出来的异常值及可疑的错误值,同样需要将这些观测值逐一筛查出来并将与其对应的样本编码、区域、督导代码及姓名、访员代码及姓名等信息汇总输出,然后提供给项目执行部门进行验证,进而判断是统计数据本身的质量问题,还是实际情况属于极端情况,以便采取进一步的补救措施。

(三)问卷设计内容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由于社会调查内容的复杂性,即使经过缜密设计和测试的问卷,仍可能存在考虑不周的情况。因此,CAI模式下,在开始实地调查执行的初期,可以基于先期回收的调查数据,对调查问卷和其测量手段的信度与效度进行分析,据此评估问卷设计的质量,并依据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问卷设计,防止误差进一步在调查实施中蔓延。

1.信度检验。

问卷的信度(Reliability)即问卷调查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其中,一致性是指同一调查项目调查结果的一致程度;稳定性是指在前后不同的时间内,对相同受测者重复测量所得到结果的相关程度。信度分析多以相关系数表示,在数据核查实践中,常用的信度分析方法主要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α信度等。

其中,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通常用于对问卷中事实问题的信度检验,二者的检验公式均为,不同的是,重测信度系数是对同一组调查对象采用同一调查问卷进行先后两次调查,然后依据所得结果计算的相关系数,复本系数则是对同一组调查对象进行两种相等或相近调查所得结果计算的相关系数。

α信度反映的是态度量表中每一题项得分间的一致性。α信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其中k表示问卷中的题目数,σ2i为第i题的调查结果方差,为全部调查结果的方差。

2.效度检验。

问卷的效度(Validity)通常指测量结果的正确程度,即测量结果与试图测量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在数据分析核查实践中,常用的效度分析方法主要有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两种。

内容效度也叫单项与总和的相关效度分析,指调查问卷所采用的题项能否代表所要反映的内容或主题,通常用单个问题的得分与总得分的相关系数来反映,如果相关系数不显著,表明该题的鉴别力低,不宜纳入调查问卷。

结构效度是指调查问卷所要测量的概念,要能够显示出科学意义并符合理论上的设想。结构效度的检验方法是,将问卷中的每道题目看作是一个变量,然后依据调查的结果得分对所有题目做因子分析,提取较为显著的因子,通过各个题目在每个因子上的载荷,将题目分为与提取因子个数相同的数目类别。如果属于相同概念的题目都归为同一因子,则说明问卷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这样就能保证同一理论概念类型题目的调查结果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四)变量有效性的检验

在数据质量核查阶段,除了需要检验观测值的有效性外,对于应答率过低、回答困难、报错情况比较集中的变量,也需要查找并汇总出来提交设计部门和实施部门进行验证。

1.查找应答率过低的变量。

如果问卷中题目本身过于敏感或不好理解,受访者就可能会表示“不知道”或“不清楚”,甚至直接拒绝回答该问题。某一题目在全部问卷上的应答率,用该题目在全部问卷中的有效回答观测数占全部应回答观测数的比重表示,反映受访者回答该题目时的难易程度。在调查实施进程中,对于应答率过低的题目,应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2.查找回答困难的变量。

如果受访者回答某个题目时普遍用时较长,或者从访问录音、鼠标键盘痕迹文件中发现,多数访员经常反复修改某个题目答案,则说明该问题回答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判断是否为回答困难变量的一般标准是,全部变量中采访用时最长的5%(或10%)变量,或者在50%以上的问卷中都存在修改痕迹的变量。

3.汇总错误情况集中的变量。

把在观测值有效性核查阶段发现的错误观测和野码,按照对应变量汇总整理后,对于错误情况比较集中的变量,需要统一汇总并提交给设计部门和执行部门逐一查找报错原因,并及时提出改进方案。

(五)访问员访问质量的核查

全面、及时地监测和评估访员的访问行为,及早发现和纠正访员的不规范做法,是数据核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1.分访员的执行进度分析。

核查访员的访问质量,首先需要基于访问管理数据,将已回收的样本,与抽样原则、样本清单等所记载的信息逐一匹配,核查和验证是否存在替换受访者、受访户或受访地址的情况,每天或定期汇总分析每一名访员已发放样本的访问状态构成,尤其需要关注拒访和无法联系样本所占的比重。

2.查找采访用时异常的问卷及对应访问员。

如果访员在面访过程中,没有按照要求读出完整题目,或者有意跳答内容较多的模块,或者根据猜测不经询问直接填答某些题目,甚至直接自行填答整份问卷,那么该访员完成一份问卷所用时间会明显偏少。另一方面,如果访员不熟悉问卷内容和计算机辅助面访操作流程,则会使访问用时过长,另外造假的访员也可能会为了粉饰问卷而故意延长访问时间[6]。

基于以上分析,在数据质量核查阶段,筛查出采访用时最短的10%问卷和最长的5%问卷以及在重点监测题目(可由质控核查人员按照问卷类型、模块、区段、间隔方式等事先确定[4])上的实际采访用时低于合理用时1的问卷及其对应访员,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

3.筛查录音比例偏低的访员。

当访员编造假数据时,为避开录音回放核查,一般会选择关闭采访系统的录音设施。对录音比例的具体监测方法是,计算每名访员完成全部问卷中有录音文件的比例,如果某名访员有采访录音的问卷比例低于样本平均水平的2倍标准差以上 (或者为录音比例最低的10%访员),则需将该访员列为质量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

4.查找问卷选项无回答率过高和过低的访员。

问卷在全部选项上的无回答率,是指每一份问卷中有效回答选项占全部应回答选项的比重,问卷的选项无回答率过低,会降低问卷数据的有效性,因此问卷选项无回答率的高低也是评价访员访问工作质量的一个维度。选项无回答率过低,可能的原因是访员沟通能力不足或者没有很好地进行追问,致使受访者对某些题目拒访或表示“不知道”。但也有经验表明,少量受访者对问卷中某些题目拒访或表示“不知道”的情况是正常现象,反而是当访员造假时,可能会为使数据看起来更合理,很少出现被访者表示“不知道”或拒绝回答的情况[6]。

基于以上分析,在数据质量核查阶段,需要将选项无回答率最低的10%和最高的10%问卷及其对应访员筛选出来,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监测对象。这里也可以把筛选的标准设定为选项无回答率高于或低于样本平均水平的2倍标准差。

5.筛查大模块被跳答发生比例过高的访员。

当访员有多次采访经验后,可能会为了尽快结束访问,而有意规避一些采访内容较多的模块。对该问题的具体监测方法是,首先从问卷中选择若干待核查的重点模块,然后计算每名访员所完成全部问卷中各重点模块发生跳转的比例,如果某访员在某个或多个重点模块上发生跳答的比例超过样本平均水平2倍标准差以上 (或者为发生跳答比例最高的10%访员),则需要将该访员列为质量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

6.筛查数据的方差普遍低于平均水平的访员。

有研究表明,虽然访员自行填答的造假数据与真实访问数据之间的均值一般不存在明显差异,但造假数据的方差通常会低于真实访问数据,这是由于当访员捏造数据时,往往会尽量多地使用大众化的数值,而很少填写极端值,并使问题答案的波动幅度尽可能小[7]。

对该问题的具体监测方法是,首先从问卷中选择若干需要重点关注或有代表性的题目,然后计算每名访员完成的全部问卷中各题目的方差,如果某访员在某个或多个观测题目上的方差低于该题目样本平均水平的2倍标准差以上 (或者为观测题目方差最小的10%访员),则需将该访员列为质量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

7.查找电话号码多处相同或缺失严重的问卷及对应访员。

数据采集过程中一般都会要求受访者提供电话号码,以供电话回访、样本维护以及实施追访之用。如果发现某访员所采集的受访者电话号码缺失率明显偏高,或者多份问卷或同一份问卷多处填写了相同的电话号码,或者发现访员填写的是自己或其他工作人员的电话号码,那么可以认为该访员存在造假嫌疑[6]。

8.异常值和错误值的分访员汇总。

在观测值有效性核查阶段所发现的异常值和错误值,一部分可能经过执行部门和核查部门验证后,证实实际情况确实如此,也有一部分是由于系统设计缺陷所造成的错误,但更多的情况可能还是由于访员没有遵循规范要求或粗心大意。通过把异常值和错误值的个数按照访员汇总,对于发生错误值和异常值较多的访员,需要重点监控其访问行为以及其所访问其他问卷的数据质量。

三、数据核查分析报告的一般内容

基于上述数据核查过程,把由于问卷设计导致的数据质量问题,以及核查出的逻辑矛盾错误或者访员的程序化错误引起的数据质量问题等,经过汇总整理和深入分析,即可形成数据核查分析报告。分析报告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执行进度分析。具体包括已发放样本的访问状态构成,已回收问卷的新增份数和累计份数,分地区、分督导、分访员的执行进度分析等。

(2)问卷总体设计质量评估。需要分别给出无回答率过高、采访用时过长、错误率过高、异常值过多、有多次修改记录、信度和效度偏低以及冗余的变量列表,用于提请设计人员检查和发现问卷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更新。

(3)访员访问质量评估。需要给出每一位访员所完成的问卷数量、错误数、是否需要全部核查、是否有造假行为和不作为行为等信息,提交执行部门进行监控和奖惩。

质量核查 篇9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手术室,安全核查

持续质量改进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 指通过过程管理以及改进工作, 使产品得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是更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1]。CQI强调持续地收集资料, 进行动态观察, 随时对质量管理加以改进, 国内外医疗机构陆续将其应用于医院管理及临床各领域, 均取得了良好的收效[2]。CQI已经成为近年来医院管理发展的重点。本科自2013年3月起, 将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应用于患者出室前安全核查中,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CQI方法

1.1 成立CQI小组

成立由护士长负责, 各专科小组组长及护理骨干为小组成员的出室前安全核查CQI小组, 并确定2名组员实施质量监督工作。

1.2 明确管理规范

2010年3月, 我国卫生部 (现卫计委) 参照WHO的方案, 组织制定我国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并发文 (卫办医政发[2010]41号) 要求所有医院遵照执行[3]。文件求手术安全核查是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 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 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的工作;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 (姓名、性别、年龄) 、实际手术方式, 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 清点手术用物, 确认手术标本, 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 确认患者去向内容;出室前三方确认后分别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本院自2010年4月起在全面学习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并实施了手术安全核查流程。

1.3 发现问题

对2013年3~4月随机对242例非局麻平诊手术的出室前核查环节进行督查, 其中普外科65例, 骨科57例, 妇科62例, 胸外科58例。观察指标为:是否进行出室前核查、核查人员资质、核查人员到位情况、核查内容是否全面、核查流程是否正确、出室前三方是否均签名。发现手术团队忘记出室前核查2例, 出室前核查时无具有资质的手术医师19例, 核查表签名缺项9例 (手术医生6例, 麻醉医生2例, 手术室护士1例) , 核对时出现内容简化, 没有按要求的项目核对10例, 提前填写出室前安全核查栏15例, 出室前安全核查缺陷率高达到23%。

1.4 分析问题原因

1.4.1 人员因素

(1) 核查三方在思想上重视度不够高。医护人员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主要是在医院强制执行过程中逐步了解的, 国内对于手术安全核查的研究相对较少, 相关的具有直接说服力的数据并不多, 这使得工作人员从思想上并不重视此流程, 甚至认为此项操作会增加工作负担。并且大部分工作人员认为安全核查就是麻醉前及手术切皮前进行核对, 出室前的核查使得核查的重复性高, 对此带有抵触情绪。 (2) 安全核查三方 (手术医生、手术室护士及麻醉医生) 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欠缺。手术结束时, 核查三方往往各自为战, 手术室护士常忙于完善记录、约束患者等工作, 器械护士则着重在其器械的清理, 具有资质的麻醉医生也常常不在手术间, 手术医生则急于把病理标本交与患者家属查看, 这样的状况常常导致核查时手术医生缺失以及核查内容简化。

1.4.2管理制度因素

(1) 出室前的第三次核查时机不明确。前2次核查均有明确的时间点即麻醉开始前和手术切皮前, 但手术结束和患者离室前还存在一定的时间段, 没有清楚明确的核查时间点; (2) 核查方法, 没有具体核查项目的细节措施; (3) 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大多数情况下主刀医生在手术关皮前就离开手术室, 剩下的多是进修医师及医学研究生, 故核查表的医生签名项常出现漏签或代签现象。

1.4.3 客观因素

调查期3~4月是手术高峰期, 每日各手术间接台手术在4~5台, 较大的劳动强度使得工作缺陷次数增多。

1.5 制定预期目标

提高手术医生及麻醉医生对手术患者出室前核查的认知度, 加强手术室护士对出室前核查的重视程度。工作人员能有序标准化地进行患者出室前的安全核查, 保证出室前核查的正确执行。出室前安全核查缺陷率降低至6%左右。

1.6 改进措施

1.6.1 加强培训与宣传

以讲座、培训、现场模拟等方式向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等相关人员, 讲解手术安全核查表出台的背景以及核查的内容、重要意义;组织手术室护士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 列出安全核查对于降低手术不良事件的系列直观数据, 做成图表并张贴于手术室宣传栏, 使手术小组人员能从理论上认识出室前手术安全核查, 从思想根本上认同其意义。

1.6.2 细节化手术患者出室前安全核查标准操作流程

新操作流程明确核查时间点在手术医生将伤口敷贴盖于患者, 撤开手术无菌单之后。把核查时机定在此时的原因是此时患者尚未被搬运至推床, 核查三方的下一个任务均是安全搬运患者, 故此时可100%保证三方到位。在共同对患者进行身份核查后, 由手术医生叙述实际手术名称以及标本情况;麻醉医生陈述术中用药和输血情况;洗手护士陈述用物清点情况;巡回护士负责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陈述患者去向以及核查表的逐一填写。这样将各项内容细节化到手术各个成员, 一方面落实各项内容的具体实施, 另一方面还保证三方在各自的病历书写内容上一致, 一定程度上消除医疗纠纷方面的隐患。

1.6.3 明确责任人

CQI实施前本院的安全核查一直由手术室护士在执行, 但在出室前核查时, 护士召集三方到位的力度相对较弱。此次与医务处联合下发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等相关文件, 明确了安全核查的责任人为具有资质的麻醉医师。这样确保了出室前有资质麻醉医师的到位。麻醉医师明确自身职责后, 将在手术结束前提醒手术小组成员出室前的核查并保证人员的到位。明确的责任人成为手术团队的凝聚力, 强化了团队协作精神。

1.6.4 加强出室前安全核查监管

建立手术安全核查督导机制, 每周医务处与CQI小组进入手术间对安全核查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每月底安排督查员到病案科进行病历资料检查, 检查的具体结果每月在科务会上公布, 实施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

1.6.5 合理弹性排班

以工作时间为客观依据, 合理分配护理人员和手术间, 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手术护理工作质量, 达到降低工作缺陷的目的。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效果评价

开展CQI后, 小组成员每周进行自我评价, 护士长每月不定时进行检查并考核, 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每月科务会全科人员进行工作小结并讨论, 肯定成绩, 找出下一步改进的问题, 及时修正目标、措施或进展程度, 保证CQI顺利进行, 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实施CQI后的3个月, 再次调查出室前核查的实施情况并进行总结讨论, 有无改善状态。

3 结果

3.1对CQI实施前后出室前安全核查实行情况比较, 缺陷率由23%下降至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3.2实施前后缺陷分布情况见表2, 可见核查内容简化、提前填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实施出室前核查、核查时无有资质手术医师、核查表签名栏缺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实施前后比较, P<0.001

注:实施前后比较, aP<0.05, bP>0.05

4 小结

CQI是在注重终末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 它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本质是持续、渐进的提高和改进过程[4], 本次通过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患者出室前核查中, 使此环节更科学化, 标准化, 提高了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对出室前核查的认知度以及手术室护士对核查的重视程度, 多部门的合作强化了团队协作精神, 增加了团队的凝聚力, 减少了不安全因素, 更好地保证了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朱丹, 周力.手术室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30.

[2]Laurila J, Standertskjld-Nordenstam CG, Suramo I, et al.The efficacy of a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 method in a radiological department.Acta Radiologica, 2001, 42 (1) :96-100.

[3]毛雪萍, 徐文仙, 叶素芳.持续质量改进在术前安全核查流程中的应用.护理与康复, 2013 (6) :575-577.

质量核查 篇10

1.1“双控”思路

营销业务管控“双控”模式依据营销业务质量环管理模型(计划-执行-检查-改进),旨在对用电客户静态的基础档案信息与动态的业务办理流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维度的质量核查,采用逐渐深化、循环递进的方式开展管控工作。管控工作根据营销专业划分,首先分析静态档案数据与动态业务流程异常风险点,明确营销业务管控核查主题,制订业务管控工作计划;其次,根据营销业务管控核查主题,按照在线核查、异常分析、现场核查、总结归纳逐步落实管控计划;再次,复核检查执行情况;最后,优化完善与改进工作,进入下一轮的风险管控执行。

1.2“双控”内容

“双控”核心是从影响量价费核算准确性及优质服务质量的关键节点入手,对用电客户的基础资料(包括纸质资料、系统资料、客户用电设备)、业务流程、计费信息、缴费记录等内容进行核查,识别营销档案资料及业务办理流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从基础档案资料和电费计算结果两个视角进行营销业务风险管控。

1.3“双控”模式

通过管控识别出的各类风险,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和营销管理水平,降低和控制电力营销工作差错。营销业务质量管控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营销业务管控工作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能够纾解问题,为业务管理部门提供决策辅助支持。

在营销业务质量管控过程中,采取有重点、有目标、有计划的“三有”管控方式,达到提升经济效益降低服务风险的管控效果。管控工作按照“3*2”业务管控模式,即3种业务管控类型与2种业务管控方式的组合应用,将问题的分类与业务管控的方式进行清晰的分解与归类,方便异常问题的整改。

1.3.1 业务管控类型

依据问题重要性、发生频率等维度进行区分界定。一般以日常业务管控为主、专项业务管控为辅、事件业务管控为重的原则,依据业务管控工作的计划、风险问题的重要性与发生率,选择风险管控手段。

1.3.2 业务管控方式

从工作开展执行的方法及角度,分为在线核查、现场核查2种方式。

1.3.2. 1 在线核查

在线核查是指在营销业务数据、用电采集数据中,依据异常规则发现电量电费、用电行为等异常现象,通过人工对挖掘出的异常数据进行逐一核查。

1.3.2. 2 现场核查

对核查人员无法通过在线核查进行异常分析,或重大问题需要现场进行沟通协调、监督整改,进行纸质资料及用电设备的现场核查。

2“双控”模式应用

2.1 选定“双控”范围

按照营销业务管控“双控”模式,对大工业客户计费准确性进行专项业务管控,管控方式以在线核查与现场核查相结合。对大工业客户静态档案数据和动态业务流程同时开展管控,一方面分析客户基础档案数据,重点分析用电容量、定价策略、计量装置等基础信息,梳理和筛查涉及电费计算准确性等静态基础档案异常;另一方面,依据电量电费核算结果,分析客户日常业务办理流程及电费核算过程,重点分析客户办理业务变更后基本电费收取、两部制电价执行情况、抄表及电费发行情况等动态业务流程异常。

2.2 明确“双控”主题

营销业务管控“双控”模式的实际应用中,以异常问题突出、各类风险汇集的大工业客户为管控对象,根据大工业客户用电特点,梳理基础档案、计费信息、业务变更等涉及电价执行及电费核算关键环节及风险点,明确大工业客户电价执行、电费计算等11个管控主题,通过营销SG186系统进行数据筛选,通过营销业务管控工单管理系统进行管控主题的数据分析模型,并利用分析模型进行业务数据的分析,将发现的问题推送给稽查人员,开展稽查处理工作。

2.3“实施双控”流程

大工业客户营销业务管控“双控”流程按照专业化管理、分层级负责、查改结合、闭环管理的管控模式,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建立完善的电力营销业务管控机制。

2.4 处理异常问题

大工业客户业务质量“双控”异常问题明确后,梳理汇总管控发现的普遍性、个性化问题,查找问题根源,深究问题成因,并对发现问题逐步整改;一是对差错电费进行退补,确保电费收取的准确性;二是修正基础档案差错,确保客户基本信息完整准确;三是对因人为原因形成的差错进行责任追究,必要时移交纪检部门处理。

3 结语

谈谈如何做好实验室期间核查 篇11

【关键词】 期间核查;方法

【中国分类号】 R1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01-01

期间核查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重要内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着较广泛的检测领域及较多的仪器设备(标准物质),而期间核查往往缺乏明确和可操作性的方法,结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机构的特点,本文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期间核查的实施办法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加科学合理, 简单方便地进行该项工作。

一、期间核查的概念

期间核查不是一般的仪器设备的功能检查,更不是缩短检定校准的周期,其目的是测量仪器设备或标准物质的校准状态在校准/检定有效期内是否得到保持。

二、期间核查的对象

期間核查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仪器设备的性能不够稳定漂移率大的、使用非常频繁的和经常携带运输到现场检测以及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仪器设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要实施期间核查的仪器设备一般应包括:①各类气体采样器,如大气采样器、烟尘采样器等;②各类气体测仪,如一氧化碳测定仪、甲醛测定仪;③电化学仪器,如pH计、离子计、电导仪等;④声级计;⑤分析天平;⑥空气压力表、风速仪、照度计等;⑦各类光谱类仪器;?各类色谱类仪器。

三、期间核查的方式、判别原则及判别方法

实验室应针对具体的设备或计量标准的各自特点,从经济性、实用性、可靠性、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相应的期间核查方法。其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监测标准方法或技术规定中的有关要求和方法。许多标准方法已经详细规定了校准的方法和要求,可以直接作为期间核查的方法。如GB/T 18204.23 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测定方法第一法 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法中就规定了校准的方法和要求。

2、 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核查。这是一种通用并且有效的方法。当实验室有检定/校准被检查设备的标准物质时,可采用该方法。具体操作是用标准物质去校准被核查仪器设备的参数,考查仪器设备测量的某参数或量是否在受控范围内。其判别准则为:

En=|x-X△|≤1

式中:x一测量值;X-标准值;△一与被核查仪器设备准确度指标相对应的允差限值,或最大允许误差值。

标准物质包括各种标准样品、标准仪器。如噪声监测仪使用声级校准器核查;pH计、离子计、电导仪等使用定值溶液核查;气体监测仪使用标准气体核查;气体采样器使用标准流量计核查等。使用标准物质核查时,应注意所用标准物质的量值能够溯源并且有效。

3、仪器设备检定规程。仪器设备检定规程往往详细规定了整个检定过程,期间核查可以采用其中需要核查的部分。如果某类仪器设备没有检定规程,可以参照类似仪器的检定规程。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PH计等都可以根据检定规程来制定核查方法。

4、使用仪器附带设备进行核查。有些仪器自带校准设备,有的还带有自动校准系统,可以用于核查。如电子天平往往自带一个标准工作砝码,射线监测仪自带标准膜片并能自动校准,某些新型大型分析仪器自带 核查系统和自动核查程序。例如对于每天都使用的电子天平,可以制定一份作业指导书,规定每天早晨上班开启天平后,采用天平内置砝码进行"CALIBRATION"(自校准),天平恢复原状则认为通过校准,并以此作为判断天平期间核查合格的证据。

5、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实验室应首先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对有效期短、稳定性差的标准物质,必要时在有效期内进行一次期间核查,核查方法通常是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滴定溶液(新购置)来衡量使用一段时间后基准物质的实际纯度。如果计算下来纯度在该基准物质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则认为合格。由于基准物质一般比较稳定,在其有效期内一般只需核查1-2次即可。

四、注意事项

期间核查的对象是:测量仪器或标准物质。因此,进行期间核查时,应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排除人员、环境等的影响。此外期间核查主要是核查系统漂移。所以,期间核查应在尽可能理想的环境条件下和理想的测量系统中进行。同时,重复测量次数应充分大(例如10次),因此,上述x1、x2、xi应是重复测量平均值。

五、 期间核查的成本、风险和频次

期间核查可以提高检测质量,降低出错的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排除风险。期间核查的实施及其频次应结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自身的特点,寻求成本和风险的平衡点。此外,不同实验室所拥有的测量设备和参考标准的数量和技术性能不同,对检测/校准结果的影响也不同,实验室应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设备和参考标准的重要程度以及质量活动的成本和风险等因素考虑,确定期间核查的对象、方法和频率,并针对具体项目制定期间核查的操作方面和程序。实验室应在体系文件中对此做出规定。

参考文献

[1] 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2]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维和二级医院的装备核查 篇12

我国派遣的联合国驻刚果(金)医疗分队,即驻地的维和二级医院,主要负责保障驻地的维和部队官兵、联合国雇员、民事警察、军事观察员,以及地区医务官授权的非联合国雇员和其他人员,保障任务繁重。笔者曾在刚果(金)任务区的二级医院内工作,现将有关装备核查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供同行及后续队员参考。

1装备的定义及分类

分队的所有装备、设施按所属性质可分为联合国所属装备(united owned equipment,UNOE)及分队自携装备(con-tingent owned equipment,COE)。

1.1联合国所属装备(UNOE)

UNOE是由UN提供的装备,大致包括生活区及病区的板房、空调、发电机、集装箱、水泵、卫星接收机、办公计算机、便携通讯器材等。每一件装备都有各自唯一的特定编号(bar code)。装备的名称、型号、编号以及负责人的信息均存入专用的数据库,UN责成每批分队指定专人注册并负责保管UNOE。负责UNOE核查的是UN的财产控制清查处——PCIU(property control and inventory unit)。核查时,PCIU将以数据库内的清单为依据,在分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对所有装备的编号逐一核对,并记录其功能状态。

1.2分队自携装备(COE)

分队自携装备(COE)根据补偿性质的不同又分为“干租”(dry lease)和“湿租”[1](wet lease)。“干租”是指出兵国向任务区提供的装备,由联合国维护这些装备。出兵国不能部署这些军事资源以保护其本国利益而得到的补偿。“湿租”是指由出兵国提供装备,并进行自我维护和保养。在该体制中,出兵国对所部署的主要装备项目和其相关次要的装备提供和承担维护和支持义务,并从联合国获得标准补偿,补偿费用要比“干租”高。

按照UN与中国政府达成的谅解备忘录MOU的要求,我国派驻到刚果(金)二级医院的所提供的装备都采取“湿租”的办法,由UN分阶段、按标准对各项装备进行补偿。

根据装备性质及补偿比例,COE又分为主要装备(main equipment)和自我维持装备[2](self-sustainable equipment)。

主要装备是COE核查的重点项目,一般是一些功能重要、补偿金额较多的大型设备,包括各种车辆、发电机、集装箱、海事卫星电话等。主要装备除了需要在数量上满足要求外,更重要的是使其处于完好的功能状态。

自我维持装备包括的内容十分宽泛,涉及医疗、工程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致包括:医疗装备、细小工程、食堂服务、通讯、办公设施、武器炸药、洗熨清洁、日常用品、帐篷、文化娱乐设施、防护装备、个人物资、维修工具等。

2 UNOE核查

2.1 UNOE核查目的及方式

UNOE属于UN的财产,PCIU部门会定期对所有UN-OE进行检查,查其在位及完好情况。分队有责任对UNOE进行妥善使用和保管,禁止买卖和转让。UNOE核查一般每3个月进行一次,PCIU核查前2周通过邮件方式通知被核查单位。每批分队轮换交接时,PCIU也会派专人对所有UNOE进行全面清查,并负责监督UNOE交接的全过程。

2.2 UNOE核查的注意事项

为确保UNOE核查的顺利通过,需做好以下几点:(1)分队指定专人负责UNOE的管理,对全部装备的编号一一核对并造册,要熟知安装位置,以便在核查时能够快速定位。(2)平时定期对UNOE进行自查,发现故障及时提出工程申请,报送后勤指挥中心,协调有关部门维修。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对某些UN装备,即使分队有安装和维护条件,一般也不建议自行维修或调换安装位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3)UNOE发生人为损坏或丢失时,分队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切不可隐瞒不报,以免造成被动。如果事故确定为分队的责任,依据谅解备忘录,出兵国将承担全部损失,费用将从出兵国的补偿金内扣除,并及时将处理意见向PCIU部门反馈,将损坏或丢失的装备信息从数据库内删除,以免在今后的核查中出现问题。

3 COE核查

3.1 COE核查的目的及意义

COE核查是指出兵国分队按照与MOU的条款要求,对在维和行动中配置并使用的人员数质量、主要装备、自我维持装备及消耗物资(耗材)的核查。COE核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在“湿租”的情况下,各出兵国为分队提供的装备是否能够达到完成维和任务的标准,并根据核查结果给予出国兵相应的经济补偿,是分队在任务区内重要的工作之一,应当引起分队的高度重视。

3.2 COE核查方式及程序

根据MOU的相关条款,COE核查按核查时间、顺序分为抵达核查、定期核查、其他检查和报告[3]。

抵达核查主要是针对首次到达维和任务区的分队,首次检查将于装备抵达任务区时进行,必须于1个月内完成。分队指定的人员必须解释并演示自给装备的功能。

定期核查每3个月进行1次,总部通过邮件提前20 d通知各分队,如无特殊情况,核查日期一般不做更改。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例如分队刚到任务区或者即将离开任务区的情况下,分队可与核查管理部门协商核查的具体日期,适当延迟或提前核查日期。对于二级医院,每次核查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 d。

其他检查和报告是指维和部队司令官和联合国总部所认为的其他一些必要的核查和检查,COE部门也有权对所管辖的分队的COE装备随机抽查,以确保装备的在位与否及功能状态。在此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对于已经损坏且无法修复的装备以及用于更换的新设备都需要及时报请COE部门进行核查,并备案注册。

3.3 COE核查的注意事项

联合国与中国签订的谅解备忘录MOU和标准操作程序SOP内有装备核查的具体项目和要求,标准较为规范、严格。分队出国前要熟知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核查工作。

核查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完善各种核查材料,事先准备好核查必需的装备、物品清单等材料,具体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按照核查要求,先进行自查,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想办法解决。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或是损坏的装备要及时更换和维修。由于驻地的资源有限,零配件不易购置,给装备的维修造成困难,因此要提前通过各种渠道予以补充[4]。对因客观原因的确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切忌弄虚作假,影响分队的声誉,而且还会为今后的核查带来麻烦。此外,做好核查时的接待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主要装备中的车辆、发电机、集装箱等要首先确保UN标志清晰、外观整洁。车辆各种指示灯正常,起动、制动、维修工具及附属设备完好。为确保发电机能够正常运转,要求每个月开机1次,每次试机30 min,以保证电瓶电量充足,随时可以正常工作。保证集装箱内的温、湿度符合要求,并按要求做好记录;集装箱内的食品和药品要摆放整齐,而且要垫防水垫,注意及时清理过期的物品。

医疗设备尤其是一些紧急诊断的治疗设备,例如X线机、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除颤监护仪等要确保仪器各项功能完好。此类设备若出现故障,由于缺乏备件,很难修复,会给医院的医疗服务带来很大影响,若通不过核查,还会直接影响分队的声誉及联合国对我国的医疗费用补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出国前多购置1台,以备不时之需[5]。驻地的基础卫生设施落后,对分队营区的卫生环境也是一个挑战,除了定期做好蚊蝇灭杀外,针对蟑螂多的现象,还要单独对营区内的重点部位(如厨房和餐厅等),进行系统地灭杀。

针对核查中发现的问题,核查组的有些要求可能会超出MOU的规定,分队可以据理力争,有理、有利、有节地与核查组协商,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但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对待核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认真及时地改正。核查后认真总结经验,尤其是分队到达任务区后的首次核查,经验总结非常重要。

总之,联合国对二级医院的UNOE核查及COE核查是对分队装备性能及执行医疗服务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分队整体工作的促进,有助于分队解决自身存在的不足。只要熟知相关制度规定,认真对待、充分准备,就能够顺利通过每次的核查。

参考文献

[1]田巨龙,王与荣,胡小南,等.浅谈“维和”二级医院医疗仪器的管理与维修[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64-66.

[2]田巨龙,王与荣.维和医疗分队(中国)医疗装备管理和维护经验[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12):1146-1147.

[3]郑德柱,肖海,宋风兵,等.国际维和行动中医疗卫生装备的管理和实施[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60-61.

[4]牛德华,景惠雯,毛明辉,等.如何做好维和医疗队设备的维修保障工作[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3):105-106.

上一篇:免疫原理检测下一篇:“3+4”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