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培养模式

2024-07-23

“3+4”培养模式(共12篇)

“3+4”培养模式 篇1

经过不断探索, 目前已经形成较多比较成熟的中职和本科的衔接模式, 为中职生开辟了一条从中职向更高层次教育发展的道路。在职业教育方面上, 江苏省一直处于全国职业教育的前列。就电子信息专业的中职生来说, 在“3+4”中职- 本科衔接模式下, 更多的符合现代化需求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完成了本科教育, 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一、“3+4”模式形成的背景及意义

中职和本科教育之间的衔接, 长期以来都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瓶颈。近几年,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的出台, 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作为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任务。2011 年,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又提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相关内容。2013 年, 江苏省又下发《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开始正式实施“3+4”模式, 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电子信息专业为例,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工业自动化、微机械智能系统都需要以电子信息材料及产品作为支撑。这就需要很多具备专业技能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不管是本科院校还是中职院校, 教育的目的都是要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部分中职生在就业时碰壁, 是因为:第一, 中职生受到教育年限和社会经验的制约, 刚就业时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低, 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工作;第二, 外语交流应用能力越来越重要, 而中职生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人较少, 英语水平普遍较低, 导致在一些需要与国外客户进行交流的工作中, 中职生难以完成任务;第三, 部分中职生不具备专业任职资格, 比如一些比较特殊的岗位需要工作人员持证上岗, 而受到中职教育的限制, 很少有人能够考取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这些导致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因此, 要重视“3+4”模式,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3+4”中职- 本科衔接模式的关键问题

首先, 现阶段的中职- 本科衔接在专业分类、名称、要求、范围等方面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与本科专业相比, 中职教育的专业种类更为繁杂, 覆盖面比较窄, 使得很多中职生找不到对口的本科专业。其次, 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对策略性技能的培养则相对缺乏;而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对专业技能的训练比较多, 而在理论知识方面则比较弱。这种情况使得在实施“3+4”模式时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延续性。第三, “3+4”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 中职学校一般比较重视实践教学, 而本科院校则更看重理论知识。这样一来, 就会出现文化基础课脱节, 专业技能 (实习) 课程倒挂, 专业理论课程部分重复, 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对应关系不紧密等问题。对于这个问题, 在实施“3+4”模式时, 可以同时兼顾中职和本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及导向, 将本科和中职各自的文化基础课程都加强, 经双方协商调整和优化重复的课程。第四, 教学模式的衔接问题。本科教育体现的是知识性和学术性, 而中职教育体现的则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两者之间的共性特点较少, 这就容易出现教学模式衔接上的问题。如果将两者的教学模式互补, 那么就能够弥补双方存在的缺陷, 使中职生在学习本科知识时能够更有目的性。

三、对“3+4”模式的建议

要保证“3+4”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地方教育部门应该加强统筹管理, 建立由教育部门、教研机构、高校、中职校相关领导和教师参加的教学指导和工作协调机制。同时, 在中职招生和中职阶段教学督导方面要有所加强, 保证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 防止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脱节。鉴于目前中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还没有达到高等教育的要求, 可在参与“3+4”培养模式的学生中统一制定文化基础课的课程教学标准, 开展校际教研协作, 建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将命题考试统一, 推进项目试点。对于中职阶段的核心专业课要合理进行设置, 不仅要在文化基础课上强化, 还要加强核心专业课建设与技能训练。为了让中职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达到高级工水平, 在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尽量减少学时, 而进一步将课程内容讲精讲透。

四、结束语

总之, 为了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需要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优秀师资队伍, 为“3+4”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同时, 需要更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学方式,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并且建立政策保障机制, 以推动中职- 本科衔接模式的健康发展。

摘要:“3+4”中职-本科衔接模式能够实现中职和本科的互补教育、衔接教育、关联教育, 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一条通往高层次教育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实践研究“3+4”中职-本科衔接模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立伟.国际商务专业“3+2”中高职相互衔接的思考[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01) .

[2]王育培.大众化背景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问题研究[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4) .

[3]吴金林, 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 (04) .

“3+4”培养模式 篇2

导读:谈话是以对话形式进行的语言交往,即以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或讲等的方式,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一种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谈话活动。基于3-4岁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创设宽松的氛围使用谈话方法更有利于幼儿口语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它可以使幼儿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觉,感受或需要,让成人或同伴了解自己,或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在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3至4岁的幼儿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形。也就是说3-4岁的幼儿是学习发音和口语表达的最最关键时期。但通过与3-4岁幼儿的接触后发现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以下现象:

3-4岁的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不均衡:有的幼儿能较好的用口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有的幼儿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却存在发音不清晰、语序颠倒、代词使用混乱、发单音节多于发多音节、用词不规范、语句不完整等现象。针对以上的现象,结合自己对语言教学活动的探讨,个人认为采用“谈话法”可以有效的促进3-4岁幼儿口语的发展。

谈话是以对话形式进行的语言交往,即以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或讲等的方式,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一种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谈话活动。基于3-4岁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创设宽松的氛围使用谈话方法更有利于幼儿口语的发展。

一、创设宽松的谈话氛围

刚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此时的孩子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将他们安置在自己的身边,亲近他们、抚爱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谈话氛围,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交谈,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陌生感、胆怯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对老师、同伴发生兴趣,同时也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说话的兴趣,使幼儿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

二、在日常谈话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是发展幼儿口语的重要途径,通过谈话可以了解幼儿发音正确与否,词汇的掌握情况,语言的表达能力发展的层度。同时也可以通过谈话纠正幼儿的语言错误,发展幼儿的口语。

(一)教师通过与单独或少数幼儿谈话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与单个幼儿或少数幼儿谈话中,可以比较具体的掌握每个幼儿的口语发展水平,增加指导幼儿练习说话的机会,及时发现幼儿口语中的错误并给予纠正。以下谈谈在个别谈话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1、幼儿发音不清晰、发单音节多于多音节

幼儿虽然已有3-4岁,但仍有个别幼儿口语发展较慢,出现发音不清晰或只发一个单词句。如我班有的小朋友,发音含糊不清,对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常说“不”“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指导幼儿慢慢的从发单音节的词发展到发多音节的词并放慢讲话的速度,要求幼儿将事情的大意用一句话讲清楚。

2、代词使用混乱

代词的使用对3-4岁的幼儿来说相对较抽象和较困难。他们较分不清“你”、“我”、“他”的关系。如:我班的小朋友在开学初哭着要找妈妈,可他却说“我要找你妈妈啦!”针对他的这种情况,我们单独与他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拿出各自喜欢的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指导孩子学说短句:“这是我的***”,“那是你的***”,“这是他的***”。从而让他分清三个代词分别所代表的对象。

3、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

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是幼儿较常出现的一种语病。而语言又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由于3-4岁的幼儿思维能力较差,以至出现语言构思不严谨、逻辑性差、语言表达不正确等现象。如:有一个4岁的幼儿对我说“我有新笔,妈妈买的,昨天。”这就是幼儿因上述原因出现的现象,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指导教幼儿学习说话时应先想好,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顺序来讲述一件事情,慢慢地幼儿会讲较短的一句完整的话了。

(二)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中,同伴之间的交流是幼儿发展口语的另一主要的途径。在同伴的当中幼儿说话不受到任何的限制,氛围更为轻松。一些口语发展得比较好的幼儿还将在其中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喜好模仿,当同伴说出一个较好听的词时,他们就会跟着模仿或纠正同伴的错误发音及病句。教师可借此机会倾听幼儿的交谈,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或纠正病句,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

三、家庭中的日常谈话对幼儿口语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环境,同时,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着丰富词汇、发展口语的很多有利条件。如:幼儿接触到的词句都是与具体事物、具体动作同时出现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语言多是常用的、反复出现的易于加深幼儿印象和理解。家长应善于抓住对幼儿进行语言培养的时机:在教幼儿穿衣服时,教幼儿正确叫出各种衣服的名称;在盥洗时,教幼儿说出盥洗用具、盥洗动作、面部或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带幼儿外出时,主动与幼儿交谈,向幼儿介绍所见到的能理解的事物,同时丰富有关词句。

四、做一名善听的老师

老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述,从孩子的讲述中,你可以了解到他在想什么,在关心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帮助,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来提高他的表达能力。

首先要细心,并善于引导孩子对你讲心里话的欲望

孩子的情感都是直接而且外露的,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动作、身体的姿势、行为的变化等方面,都可以了解到其内心情绪的变化。如一向活蹦乱跳的小朋友忽然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此时我没有不理不睬或急于哄孩子开心,而是引导他将内心的情感倾诉出来。我轻轻的跟他说,“告诉我今天和小朋友玩得怎样?”“为什么今天没有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你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吧?”

其次,当孩子向你倾诉时,你应该当一名好听众,先让他尽情地宣泄一番,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千万不要表露出不耐烦的精神。要知道孩子对十分敏感。为了表达自己对孩子谈话内容的关注,我经常在孩子说话时使用“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有时还进一步询问有关细节,这会让孩子觉得你确实是在关注他,这样,他才会更乐意地向你倾诉。

平时,为培养孩子向老师倾诉的好习惯,我注意在平时发展与孩子亲密友好、互相信任的关系。有时还向孩子透露自己的需要及情绪,让孩子知道:原来老师的“心理话”都会对我说呀,我的话也要对老师说。最后我想说“做个善听的老师真好!

“3+4”培养模式 篇3

【关键词】“3+4” 课堂参与度 方法探究

一、引言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规定,“3+4”专业对于学生的中考分数要求达到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作为试点中职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和班主任,笔者发现录取的13级,14级和15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的中考分数仅仅是刚刚达到分数线,甚至有的专业还出现了降分录取的情况。这些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与四星级高中生相比缺少学习兴趣和动力。“3+4”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以后会明显有懈怠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提问时往往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除了老师要求记录,很少主动记笔记。教师这时如果仍以传统的“满堂灌”或者单纯的知识点讲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话,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不会很高,教师的授课质量也将得不到保证。

二、思考

笔者今年8月份参加了江苏省中职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三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外教的教学方法令我受益匪浅。他们重视营造语言环境,重视课堂的趣味性,他们常常使用夸大的生动活泼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我们交流,甚至把自己容入所讲的故事情节。在这几天的学习当中,我通过身边学员们欢乐的笑声深切的感受到课堂参与度的提高带来的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

三、探究与总结

我将这几天以来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归纳。总结了以下四种课堂活动:

1.热身活动。

(1)扮演游戏。所有学生围成一个大圈,教师将学生按四人一组分组,分别扮演苹果,梨,香蕉和西瓜。每个人要记得自己的水果种类和位置。教师喊出任一水果的名称。相应的“水果”们迅速移动到其他位置。在职业扮演游戏中,学生们三人或四人一组扮演某个职业,例如教师需要三人扮演,一人假装在黑板上写字,其余两人假装记录。

(2)点名。教师在给学生点名时,学生不需要说到,而是说出国外的城市名或者其他有趣的单词。

(3)问卷调查。教师给学生准备一张问卷,上面有大约二十个问题。所有学生需要尽快的通过互问互答来回答这二十个问题。

热身活动组织的意义在于使学生使用英语交际的思维迅速的活跃起来,从而为下面教师教授新的内容打下基础。组织实施这些活动时应当注意课堂秩序和控制时间。

2.听说活动。

(1)Theft in the Hotel。一开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有这个标题。教师让学生猜测时间、地点、人物和可能发生的情节,将相关的词汇写在黑板上。接着,学生分组扮演这一角色,进行交际会话。

(2)Small talk。教师将学生分为内外两圈,学生之间迅速进行交流寒暄,教师喊“change”,学生交换位置和圈外另一个人进行交流。

(3)Listening to a song。听力材料由一般的对话或独白改为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例如流行歌曲或者电影对白等等。教师可以先呈现材料,然后让学生猜测材料的主题,浏览给定的词汇然后猜测可能的答案。

(4)Listening to a Video。教师让学生听一段没有画面的视频,让学生先猜测想出相关的单词作出预测。接着进行小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由学生按组别进行呈现。

3.音标教学和词汇教学。

(1)三子棋游戏——教师将音标以三子棋的形式呈现出来。

(2)猜词游戏——教师在课件上呈现某个场景的图片并告诉学生自己已经列出与此图片相关的十个单词。学生分组讨论有哪些相关单词并依次把他们写下来。与教师呈现的单词相同得多的组获胜。

4.Readers Theater。教师展示标题并引导学生作出预测。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关于地点,道具,人物,情节的词汇。接着教师呈现文本并带领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感情等等。趣味性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不可缺少。“3+4”的英语课堂更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中职英语课堂的活动设计应该更加功能化,职业化。倘若教师能够调整自身角色,由学生学习的督促者与管理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转变,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体验性的话,那么我相信“3+4”的英语课堂一定会绽放属于自己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章伟央.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因素及方法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2]郑秋萍.论学生英语课堂参与意识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3+4”培养模式 篇4

本报讯 (记者董少校) 从今年9月起, 上海将推行中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 学生接受3年中职教育后, 直接升入应用型本科大学, 4年后完成学业, 可获得本科学历。

首批试点总共招生120人, 有3所中职学校和2所大学参与, 分别为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口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工业技术学校的机械工程 (数控技术) 专业对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记者了解到,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3+4"中职本科贯通实现七年一体化培养, 大学将关注中职学生的培养过程。

“3+4”培养模式 篇5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动了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当“自主、互助、合作、探究”已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时,我不得不由衷地感触到: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起始阶段的质疑与困惑,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了我们一种优质高效的课堂与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作为化学这门学科,实验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决定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成功与否,现将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共享,希望各位专家老师不吝赐教,以期更大的提高。

一、以实验的趣味性为导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地改进实验装置和操作,简化复杂的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观性,或设计一些教材所没有的又易于完成的课堂实验,通过不可预测的实验现象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新奇中产生兴趣,积极探索。

二、借助实验的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究意识的培养,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还要增强启发性问题的设计,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设计实验方案,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试验完成后,教师进一步深入引导:那么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呢?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

三、创设实验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地转变,课堂上不再大量灌输权威性的结论,而是作为一个咨询者、服务者和提问者,引导、组织学生去“猜想”、去“发现”、去“创造”,通过亲历实验过程,使学生自己学会化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营造一种兴趣盎然、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积极交流、积极合作、相互启发的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磨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把演示型实验变为学生设计操作型实验,强化学生的探究技能。

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认真地设计实验方案。即使学生提出了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教师也要表扬鼓励,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性行为,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五、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习题,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选择好的探究性实验习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3+4”培养模式 篇6

一、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总方向和总要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推进高效课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努力达到课堂教学从低效到有效,从有效到高效的转变。

二、理论支撑

皮亚杰及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地探索、发现、总结、实践的反复过程,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得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结论,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也提出,在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策略是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利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更多表现在倾听、引导、启发、帮助、支持、鼓励,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自主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理念上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突出三维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家布鲁诺认为,教学不应是奉送真理,而应是教人发现真理。课堂操作上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情境,“精心导入”,“精讲示范”,用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快速进入课堂角色后开动脑筋,形成理解,“质疑消化”,发展能力,陶冶情操,轻松地完成知识的“迁移练习”,引导学生经历“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化过程。

三、总体要求

从理念上——“3”突出:突出学生主体,突出三维目标,突出基础习惯。

从操作上——“4”强化:强化激情感染,强化授课条理,强化启发思维,强化重点难点。

从环节上——“5”步骤:精心导入,精讲示范,质疑消化,归纳小结,迁移练习。

从效果上——“5”清晰,教学目标清晰,知识体系清晰,课堂结构清晰,讲授语言清晰,学法点拨清晰。

“3·4·5”高效课堂模式必须根据教师的个人情况和教学内容加以灵活运用,做到三个必须:教师个体必须根据学生和个人实际进行二次备课,做到二次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必须精编精选练习,杜绝照搬照用参考资料,使学生陷入题海战役之苦;教师之间必须相互学习,博采众长。

四、实例分析

现以《溶液的形成》一课(部分教学实录)为例:

师:在课前,我们发了《溶液的形成》的学案,提了四个问题。我们来看我们同学在课前解决这些问题的情况。第一道题:你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溶解现象?

……

师:第四道题,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生:可以用洗涤剂、洗洁净或酒精去除油污。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

生:(齐答)看见过。

师:有没有没有在海边游过泳?呛过海水吗?知道海水是咸的吗?

生:(齐答)知道。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海水里溶解了什么?

生:(齐答)盐。

师: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将带着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盐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首先我们来研究第一个实验,大家仔细阅读实验要求,对照自己的学案认真完成实验1

探索新知探究1-溶液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蔗糖、硫酸铜晶体、水(在大烧杯中)

仪器:玻璃棒、50mL 小烧杯三只、药匙

提醒:……

步骤食盐蔗糖硫酸铜晶体现象(师行间巡视,指导实验,提醒学生对照学案完成实验)

师:请哪一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

师:刚才大家发现固体消失了,固体哪里去了呢?(举起讲台上课前配好的各种颜色的溶液)我们看到了这么漂亮的溶液。我们以蔗糖和氯化钠为例,刚才我们说蔗糖由什么构成的?我们来看一个动画。(课件显示动画:蔗糖溶解的动画)看完之后,我要请同学告诉我,蔗糖是怎么消失的?

……

师:哦,是以离子的形式扩散到水中。我们来看一看,氯化钠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扩散到水中。同学们,再请你仔细观察,你刚才获得的三种溶液,你发现,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相互讨论一下,我们看哪一组有所发现?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这三种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而且没有产生沉淀。

……

师:那什么是均一稳定?我们再来看一看文字的叙述(师读课件内容)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一样,在温度等外界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再看一看,再想一想,你觉得溶液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回答)它们都是混合物。

师:我们首先能得到溶液的特征,那么溶液的特征是什么呢?(板书:溶液的特征)

生:(齐答)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师:请大家来完成学案思考练习1的1、2、3题。思考与练习1:……(生练习,师巡视)师:做完之后,和同桌相互交换一下,看有没有不同答案?(生相互交换,检查)师: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没有问题的请举手。(生齐举手)师:请大家找出高锰酸钾,三个小烧杯仍放在那儿,用药匙的小匙部分取少量的高锰酸钾,你可以把它放到氯化钠溶液或蔗糖溶液中去。然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实验2.向上述氯化钠或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粉末,观察现象。师:你这时候得到的是不是溶液?均一吗?那么,你做的这个实验是几种物质分散到水中呢?……师:于是我们就把它叫做溶液,这就是溶液的定义。(板书:溶液的定义)……师:我想你经过下面的实验就应该有新的认识,请大家认真阅读探究实验2,完成该实验。在完成这个实验时,想一想我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探究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情况相同吗?……探究3-溶质可以是液体吗?……探究4——液体与液体都能互溶吗?……分析:教者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有没有在海边游过泳?呛过海水吗?知道海水是咸的吗?有没有同学知道海水里溶解了什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将带着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盐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首先我们来研究第一个实验,大家仔细阅读实验要求,对照自己的学案认真完成实验1。”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以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创设问题情景,精心导入,强化激情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探究。接着教者设计了溶液是如何形成的自主探究实验1。把简单易做的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不仅激发了旺盛的求知欲望,又能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验能力,弥补了教师演示实验一些细微现象不易被全体同学观察的缺陷。还培养学生了动手、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而后小组汇报,课件展示蔗糖和食盐溶解的动画。面对以往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困惑剧增,迫切要揭开谜底,进一步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的要求会更强,借助多媒体课件,精讲示范,质疑消化,使学生全面体验知识。小组讨论:刚才获得的三种溶液,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这一步是在强化启发思维。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小结能力。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开实验的仔细观察,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准确表达。通过简短的迁移练习对刚刚形成的溶液概念进行检验、巩固,以达到深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练习,教者行间巡视,进行学法点拨。设计自主探究实验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情况相同吗?自主探究实验3:溶质可以是液体吗?自主探究实验4:液体与液体都能互溶吗?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小组合作的探究方法,通过设计⑴活动探究: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学生在亲自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中,强化学生对比思维探究能力。⑵教师释疑:教师讲授语言、授课条理清晰,言简意赅,指出重点难点、易错点,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评价纠错,突出基础习惯。⑶思考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学生通过每个知识点下若干小题进行反馈练习这样的环节,课前延伸设计了讨论: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于水?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洗去衣服上的油污?自主探究实验4:液体与液体都能互溶吗?借助实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比较溶解与乳化的不同。同时体现了本文的“课前延伸”前后呼应,使课堂结构浑然一体,课堂结构清晰。突出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形成的过程;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强化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四、改革效果

“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推出,打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打破了教师压抑学生学习天性的课堂霸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成了燃烧激情的舞场,浇注热血的圣坛,青春飞扬的草地,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笔者的学生在参加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获得特等奖一二等奖项30多人次,在中考中全校化学成绩各项指标均名列全县第一,很多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撰写的科学小论文在杂志报刊发表获奖。

教学相长。在短短的二年中,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飞速提升,取得了不少成绩:执教县、市级公开课7节,参加教师全能大赛获市初中化学组一等奖,撰写的论文10多篇在《化学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或获奖,1人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2人获记功表彰,4人获嘉奖表彰。

五、努力方向

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在实施该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只重模式,而不对化学教学的内核做认真分析,也会导致化学课堂教学“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就如同经过水流长时间冲刷的鹅卵石一样,久而久之,没有了棱角,个性化的课堂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真正使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课改的大潮已经风起云涌,只要我们坚定“3·4·5”高效课堂模式的正确方向,潜心打造,坚持不懈,我们的化学教学定会绽放出更加艳丽的花朵,化学的春天永在。

“3+4”培养模式 篇7

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自2013年实施“中专+本科”项目试点。至今已有一届学生成功地进入了对应本科院校学习, 并仍有一批批学生坚定地走在这条“捷径”上。在此过程中, “瘸腿生”比起其他学生走得格外艰苦, 格外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

一、“3+4”分阶段培养模式下英语“瘸腿生”现状与特征

首先, 介绍一下笔者任教的“3+4”班级的生源。2014年9月, 约80名学生进入学校两个班级学习两个不同的专业, 三年后顺利转段的学生进入江苏理工学院进行本专业更深层次的学习。他们的中考总分基本都在当地四星级高中录取分数线以上, 但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科现象, 个别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偏科现象。在本文中称此类偏科学生为“瘸腿生”, 称英语是弱项的“瘸腿生”为英语“瘸腿生”。

虽然“3+4”分阶段培养模式比起高考对学生而言难度相对小一些, 但对应本科院校也给学生制订了入门必达的目标和考核标准。在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中, 对应本科院校制订的英语门槛是必须通过PETS—2笔试 (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二级笔试) 。而这项任务就成为英语“瘸腿生”本科之路上巨大的绊脚石, 甚至是“生死攸关”的大事。通过考试, 他们就能进入本科院校的大门, 有望拿到本科文凭;考试失败, 他们只能拿到中专文凭, 并结束此趟“冒险之旅”。

通过笔者长时间的观察, 笔者发现这些英语“瘸腿生”有着以下特征:

(一) 从客观因素上来说, 英语“瘸腿生”有主动学习英语的动力

对于英语“瘸腿生”而言, 通过了PETS2就意味着本科院校的大门朝自己打开了, 而无法通过的话只能拿到中专文凭。这种“本科”到“中专”的落差想想都让他们不寒而栗。迫于这种政策的压力, 绝大多数英语“瘸腿生”会燃起斗志, 继续作战。

另一方面, “3+4”班级的家长相较职业学校里中专及高职的家长而言, 有很大不同。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更重视, 对孩子的控制力更强, 便于家校共管, 形成合力。迫于家长的压力, 绝大多数英语“瘸腿生”也会背水一战, 继续努力。

(二) 从主观因素上来说, 英语“瘸腿生”有主动学习英语的动力

“3+4”班级的学生在中职学校里毫无疑问是同年级进校分数最高的, 所以“3+4”班级的“瘸腿生”和中高职的后进生想法不一样。中高职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失利的孩子, 他们基本都是初中老师心中默认考不上高中的学生。他们一直都过着考试屡次失败、不被人重视的生活。早在初中他们就已经努力过、挣扎过, 但最终仍因各种原因以失败告终。所以中高职的后进生多数都已对学习没有热情、对自己没有信心。而“3+4”班级的学生, 他们认为自己比起职校里的其他学生而言, 不管是进校分数、学习能力、文化素质, 各方面都略胜一筹, 即使是英语“瘸腿生”也一样。要让他们承认自己和中专的学生一样, 只能拿到中专的文凭, 他们都有种不服输的心理, 这种心理可以转化成主动学习英语的动力。

(三) 从主观因素上来说, 英语“瘸腿生”有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

虽有动力, 但毕竟英语“瘸腿生”在英语考试中失利多次, 说他们没有畏难情绪是不可能的。据观察, 不少英语“瘸腿生”从心理上对自己不自信, 对英语学习也不那么热情。这种情况在每次PETS—2成绩公布之后最为明显。总有学生问:“老师, 我怎么就差那么一两分呢?”“老师, 我还能过得了吗?”“老师, 我不想考了!”

(四) 从性别上来说, 英语“瘸腿生”大多数都是男生英语是一种语言。在语言的学习上, 女生比男生天生就有着更为敏锐的感觉。所以一般英语“瘸腿生”以男生居多。

二、如何助力英语“瘸腿生”

(一) 向英语“瘸腿生”阐明利弊关系, 给予适当的压力

前文已述, “3+4”班级的学生需要达到对应的本科院校提出的要求, 才能顺利地转段进入高校学习。对于英语“瘸腿生”而言, 通过PETS—2笔试 (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二级笔试) 是他们最大的英语学习任务。而PETS考试一年只有两次机会参考, 所以时间有限, 机会有限。只有让英语“瘸腿生”明确当前的形势, 有适当的压力, 才能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力。

(二) 向英语“瘸腿生”树立榜样, 给予充足的信心

要做好任何事, 信心是最重要的, 考试亦一样。作为教师, 要不断地鼓励已经屡战屡败的英语“瘸腿生”们, 才能让他们屡败屡战。可以用他们身边的同学作为榜样, “××同学很努力很勤奋, PETS—3都通过了。”“××同学和你一样, 中考分数不算太高, 但他积极努力, 这次就成功通过了PETS—2。”“别灰心, 上一届的一位同学一直坚持, 不放弃, 抓住了最后一次考试的机会, 成功地通过了考试。”让英语“瘸腿生”看到, 虽然身边大多数同学已经通过考试, 对自己而言是个很大的压力, 但换个角度, 也可以视作是一种榜样。“就差一两分, 说明你离成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加油, 下次一定能行!”“你一定可以!”让他们相信自己, 找对方法, 就一定能行。

(三) 抓住英语“瘸腿生”不服输的心理, 激发其更强的动力

在英语“瘸腿生”学习情绪较为低迷的时候, 可以抓住他们不服输的心理, “你们认输了吗?”“你们放弃了吗?”“你们一定能通过考试, 对不对?”几个简单的问题, 可以给予孩子一种信念, “我能!”“我可以!”, 激发出更强的动力。

(四) 激发英语“瘸腿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重塑自信心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有了兴趣, 才能有求知欲, 学习才能变得积极主动。在助力英语“瘸腿生”的过程中, 点燃他们的学习欲望之火, 而且还要保护这火花不被熄灭, 是很重要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激发兴趣比学习单词、语法本身更有价值。教师可以在课上做一些英语小游戏, 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看英文原声动画片、听英文歌曲, 甚至可以在活动课时间组织配音比赛、英文歌曲比赛、你比我猜、传句子等英语游戏, 快速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五) 提高英语“瘸腿生”PETS-2通过率的具体做法1.

向英语“瘸腿生”集中授课, 使其掌握解题技巧“3+4”班级英语的学习最终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所以, 如何提高考试成绩成为最实际的问题。首先, 要给英语“瘸腿生”制订单词背诵计划, 按照日程背诵单词, 并且定期检查。其次, 要让英语“瘸腿生”重点掌握解题技巧。如, 听力重在找到并听出关键词;阅读重在依据题中关键词在文中快速查找答案, 找到重点段落仔细阅读;完形重在单词释义、词组搭配、上下文的理解;PETS—2作文多为信件, 可背诵信件通用的句型作为备用。再次, 自2015年起, PETS—2进行了改革, 在阅读理解中加入了“七选五”的选句填空题。指导学生以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及个别词汇为线索进行选择。完形填空中也出现了一项缺词填空的新题型。指导学生明确词形的变化及应用。最后, 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历年真卷”, 保持熟练度。

2.向英语“瘸腿生”个别授课, 对症下药, 事半功倍

个别英语“瘸腿生”多次无法通过考试的原因不在于态度, 而在于方法。所以个别授课, 对症下药很有必要。教师与学生个别交流, 找出学生的症结, 并给出对应的改正建议,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别问题。如建立个人的生字本、错题集、强化题型等, 都可以因人而异。并在此基础上, 再勤加练习, 一定事半功倍。

(六) 加强与英语“瘸腿生”家长的联系, 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3+4”班级的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大多都非常关心, 也具备较强的掌控孩子的能力。教师应加强与英语“瘸腿生”家长的联系, 在与家长的无缝合作下, 共同帮助学生进步, 共同见证孩子成长。

(七) 在班级中实行“一带一”或“二带一”, 互帮互助, 共闯难关

教师可以借助“3+4”班级集体的力量。在班级中实行“一带一”或“二带一”的方式, 由一个或两个英语成绩较优秀的学生作为英语“瘸腿生”的“引导员”, 小问题找“引导员”, 大问题找老师。这样, 问题能及时快速地解决, 更有助于英语“瘸腿生”的学习。

在“3+4”分阶段培养模式下, 教师可以多想方法助力英语“瘸腿生”, 让学生顺利地走向通往本科院校的路。

参考文献

[1]贺秀芹.英语学科“瘸腿生”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学生导报 (教研周刊) , 2012 (34) .

“3+4”培养模式 篇8

“3+4”衔接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衔接,“3+4”衔接的研究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构建人才发展立交桥和终身教育都有深远意义。本文以我校2014级中职(中药制药)+本科(中药学)课程体系衔接为例,对“3+4”衔接模式课程体系进行探索与研究。

1“3+4”衔接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中职与本科教育之间的课程脱节、课程重复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我们从课程体系衔接的目标、教学内容、模式等方面参照原有的培养标准,经合作校多次协商制订出总目标及课程标准。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考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合作校双方也达成共识,实现了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2“3+4”衔接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机制保障

课程体系改革首先是教育教学观念的改革,涉及各个学科和教学领域,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学生管理规定有许多需要协调之处,需要调动相关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保障课程体系改革的有效推进,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机制。

2.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

国务院、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是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依据。教师通过自学、培训及交流学习等方式,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职业院校的课改经验,使教师的课改思维、课改思路符合客观规律,使制订的课改方案具有可行性。

2.2成立专门保障机构

学校为了保障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专门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及学术办公室。学术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学部专家及优秀教师代表共同组成,主要职责是研究和论证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对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学术办公室主要负责学术委员会活动的具体安排和协调。

2.3构建优秀教师团队

拥有一支事业心强、思维活跃、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教师既精通理论,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几个途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组织教师到临床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三是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3“3+4”衔接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与内容

(1)根据《吉林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管理办法(试行)》对转段考试的要求,我们在中职阶段增加文化基础课的学时,修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增加综合测试,使学生的文化课水平达到普通高中水平,英语达到3级。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要求,我们做好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增加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等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

(3)院校协商,确立中职中药制药专业的主干课程,制订转段考试的科目、方案、方法。减少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增加专业实训课的学时,强化实训教学。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设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4)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本科中药学专业侧重技能提升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与企业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

(5)院校与企业合作,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为重点,确定人才培养定位、职业能力及岗位技能标准,探索课堂与实训基地的一体化,构建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6)强化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由同一位教师承担,实训基地、课程内容、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融为一体,克服了知识重复和脱节的弊端,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训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技能。

(7)规划、建设校本教材。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改革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编写教学大纲,制作具有显著职教特色的课件,编写教材,教材要达成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专业教学与职业培训有机融合的目标。

摘要:“3+4”即3年中职+4年本科的衔接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体系新的探索和尝试,可以促进中等和高等(本科)职业教育协调发展。“3+4”衔接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衔接,从课程体系衔接的目标、教学内容、模式等方面探讨合理的“3+4”课程衔接体系。

“3+4”培养模式 篇9

第二环节:课堂师生交流对话预设方案

1. 精选知识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2. 情境创设点

第一步:长方形内角和是多少?

第二步:正方形内角和是多少?

第三步:一般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

3. 新知切入点

师:大家知道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学生回答不知道.

师:你们随便说一个多边形,老师就可以说出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学生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也可以做到.

4. 合作探究点

师:这节课我们共分成四大组进行合作交流.

我们先来玩个意念飞镖的游戏,请每组派一名代表.(通过每组选派的选手)得出点与四边形的位置关系:顶点、边上、内部、外部.

5. 对话精彩点

请每组学生利用自己组飞镖的位置探究四边形内角和的规律.

6. 点拨设计点

方法一:教材探究法

连接任意一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方法二:对角线法

连接两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

方法三:一边取点法

在四边形的任意一边上取一点,连接各顶点,分割成三角形.

方法四:内部取点法

在四边形内部任意取一点,连接各顶点,组成三角形.

方法五:外部取点法

在四边形的外部任意取一点,连接各顶点,组成三角形.

7. 信息优化点

运用几何画板展示取点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

8. 知识整合点

第三环节:新知检测

“1·3·3·4”课堂教学模式课后训练题(略).

教学反思:

结合《多边形内角和》这一课和本班的学情,我以我校多年来开展的“1·3·3·4教学模式”为载体进行了本节课的设计.所谓“1·3·3·4教学模式”中的“1”,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完全吻合.第一个“3”是教学流程的3个步骤,即开篇训练———师生对话———新知检测.第二个“3”是指教学对象的三个层面,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知识可接受的学生、学习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内容的三个层次,即基础性、中等性、综合性;习题配备的三个覆盖,即覆盖上节知识,上节所在单元的知识,本单元之外的知识;知识验收的三个步骤,即检测、反馈、矫正.从而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4”为四个保证,即知识无盲点,题型无盲区,步骤无盲分,课堂无盲生.

在本节课的开篇训练中,我设计了8道题,其中3道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4道针对对知识可接受的学生,还有一道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不仅覆盖本节课的知识,还覆盖了之前学习的平行线、三角形内角和等12个知识点,注重了知识的滚动式练习.对于扎实基础,提升能力有一定的作用.授课后发现不足:题量有些大,应缩减.

在师生对话环节的新知切入点中,我设计了学生任意说多边形的边数,我回答多边形内角和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听课,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合作探究点中,我设计了飞镖游戏.学生思想从感官认知转变为分类讨论,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角色.学生的讨论是有的放矢的,因此能实现放得开并收得拢的目地.学生既进行了深度思考,又能通过思考总结出相应公式,思路清晰,有效率.

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要避免某些小组成员游离于合作之外,教师还应精心策划讨论如何有效地开展,时间多长,采取何种讨论方法,在讨论过程中该担当何种角色等;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发言过分注重探索的结果,而忽视了探索过程的展示,有些总结性的语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等;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较为单一,肯定不够及时,表扬不够热情等.

在知识整合点中,我设计了知识结构图.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不仅要掌握本节的知识点,还应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结成知识网,并体会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如分类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从一般到特殊思想,整合思想等的应用.知识结构图可以有效地辅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整合.

“3+4”培养模式 篇10

目前,由于受教育教学理念等主观原因以及升学考试、师资力量、学生基础等客观原因的影响,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相当多的学校仅在研究性学习活动方面做表面文章,部分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的研究工作还停留在课程的实施上,个别关于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还仅限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应用和实践。以十九中学为例,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知基本上都处于空白,和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呈现巨大的反差。

为了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与管理,我们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进行了反复的实践和探索,最终确定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管理过程,归结为:“4×3”教学管理模式(即四个阶段、三个步骤)。其中,四个阶段分别是:确定课题阶段、实践活动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阶段又分为三个步骤:培训指导、操作体验和质量认定。其中,培训指导和质量认定是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培训指导和质量认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熟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掌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法,进而有效地促进活动效率、活动质量和活动水平的提高。

下面我就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要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或研究课题;学生要初步学会自主制定研究活动方案,包括安排研究活动的时间、过程、方法、人员、条件等要素;学生要初步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和良好的创新意识。

本阶段首先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通过讲故事、开设讲座等,目的在于做好选题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等进行研究课题的自主选择,并结合自身实际,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1.培训指导

培训指导主要围绕着工作任务来进行。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无所知的,直接确定研究课题、制订活动计划培训,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为此,我们的培训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新课程。主要介绍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来源、基本理念、内容范围,讲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核心价值、活动流程、活动形式等内容,其目的是提高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师生应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活动,而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同数学、地理学科等一样都是课程,都有规定的课时安排。

(2)课题的确定。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主课题、什么是子课题,然后介绍课题的选择形式、选择范围等。针对子课题的选择,我们确立了三个原则:一是新颖独特,课题不重复、不模仿、不常见、不俗套;二是大小得当,避免实践活动涉及面太宽、太大。三是难易适中,资料内容广泛、容易收集整理。

(3)计划的制订。包括活动目的如何确定,活动计划如何结合学校的工作计划,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流程以及活动形式的设计,学校要求完成的成果有哪些,以及关于活动公约在班级宣讲、师生签字等要求。

2.操作体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应结合搜索到的相关资料,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并形成基本的研究目标和思路。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由班主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级主课题和小组子课题的选择,然后进行小组活动计划的制订,进行学习活动公约的填表与签字等环节。

3.质量认定

一是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如到会人员情况、表现情况、记录情况;二是班级组织上开题课的情况,是否认真、课堂效果等;三是班级上交分组及课题统计表,是否及时、子课题的选择是否遵循了三个原则;四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手册(简称手册)的填写,是否符合学校的各项要求。

第二阶段:实践活动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要初步学会利用多种手段、方法和途径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获取,并进行信息的筛选、判断、分析和归纳;学生要学会相互沟通和协调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学生要初步学会研究报告的撰写,并进行相关课件、手抄报等的制作;学生要通过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在研究课题确定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阶段。在该阶段中,学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研究课题资料的收集、信息处理和问题研讨,最后形成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

1.培训指导

教师要通过培训使学生明确该怎样做,具体的环节和要求是什么,从而提高实践活动阶段的教学效率。

(1)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收集可利用三种形式实现:第一种就是网上查询,第二种是查阅图书,第三种是调查访问。培训要围绕着这三种形式展开,例如:这三种形式的最佳顺序是什么,应记录什么内容,如何进行访问,拍照时的适合时角度,采访时的礼貌问题等。在调查访问形式中,如被拒绝拍照或被拒绝采访时该如何处理,教师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参考方案。

(2)作品的制作。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都需要完成什么类型的作品,然后再针对各种类型的作品提出具体的要求,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

(3)手册的填写。主要结合资料的收集和作品的制作等讲解相应的具体填写要求,包括格式、笔迹等。

2.操作体验

学生要通过组内合作以及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等方式,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发现自我,最后将经过实践或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和制作,形成具体成果。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成果报告以外,还可以是小制作、剧本等。

具体的做法:学生分小组通过三种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活动,进行资料的分析归纳,进行研究性学习手册相关内容的填写,进行各种类型作品的制作。

3.质量认定

一是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二是手册的完成情况;三是各类型作品完成情况。关于实践活动过程的跟踪,这主要从手册中的文字材料和照片材料体现。因为文字和照片材料的内容和质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这也是我校设计比较完善的手册的功能所在。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要初步了解展示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并能够进行展示节目内容、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学生要学会如何将研究成果巧妙地融入展示节目中,以增加其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观赏性;学生要逐步形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

本阶段,学生要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活动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1.培训指导

在最初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校的成果展示活动水平与其他学校相比有较大差距,本校内各班级的展示活动水平也参差不齐,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标准或要求。为此,我们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和总结,建立了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标准。

(1)展示活动的原则。原则为三个方面,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多元。其中内容丰富是指,展示的内容不仅仅是获得的知识,还应包括活动的过程、获得的技能等;形式多样是指,活动可以是娱乐性的,可以是报告形式的,也可以是竞赛形式的;手段多元是指,使用媒体、资料、实物等方法。

(2)展示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通过以往展示活动的优秀节目实例来说明,如何在遵循以上三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展示活动设计和班级展示活动设计,进而实现展示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观赏性。

(3)展示活动的样本。我们开始采取的是用个别班级上展示活动、引路课的方法为各个班级提供样板,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病,就是不能把最优秀的项目展现在大家面前。为此,我们采取将上一学年度各个班级的优秀节目挑选出来进行汇总的方法,为各个班级的展示活动提供设计上的参考和借鉴。

2.操作体验

学生要通过组内合作,把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精心设计成为具有欣赏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节目,并在班级进行展示汇报。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活动成果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出墙报的方式展示。

在我校,具体的操作体验过程是,学生首先进行小组的展示活动设计,然后对班级各小组的设计进行整合,完成研究性学习展示活动设计,最后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示。优秀节目可参加学校研究性学习汇总展示活动。

3.质量认定

质量认定包括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手册相关内容的完成情况、班级展示活动设计、班级研究学习展示活动情况和学校汇总展示活动情况。其中,我们对班级研究性学习展示活动的认定,采取逐个录像的办法进行跟踪和评定。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要学会进行自我反思,查找自己在活动中的缺点和不足;学生要初步学会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和角度对同伴进行有益的评价;学生要形成克服缺点、不断进取的良好态度。

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是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一环,是对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1.培训指导

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它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评定性认识,它在人自身及各种事与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因此,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形式及原则,应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促进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达成。

(1)认识评价。介绍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的理念、原则以及具体的内容。目的就是要强调评价的教育性以及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2)实施评价。主要采取三种评价方式:一是学生的自评,二是组内成员的互评,三是教师对学生的师评。其要求主要是强调公开、公平、公正,以提高评价的可信度。最后介绍手册相关内容的填写等。

(3)评优活动。内容有优秀作品评选、先进个人评选(包括数量),方式为班级评选上报、学校综合评定等。

2.操作体验

学生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鉴赏。

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按照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顺序进行,最后班级内进行评优活动。

3.质量认定

质量认定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手册相关内容的完成情况、学校对班级上报优秀作品和先进个人进行综合评定,最后对班级的研究学习活动情况进行量化统计,评定出学校年度研究性学习活动优胜班级。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动手、创新、交往等各种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在2014年中,我校学生在全国中小学劳技创新作品展评活动、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活动、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全国电子制作锦标赛等全国竞赛活动中获奖48项,在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辽宁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以及上海发明创新大赛等省级竞赛中获奖21项。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跨越;促进了对课程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掌握了新课程的理论;实现了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历届大连市甘井子区综合实践活动年会上,我校多名教师被评为优秀专业教师,我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组长。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促进了活动本身的良性发展:在探索中学习问题,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纠正和完善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改进、完善和创新,使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呈现更高水平。

摘要:研究性学习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情感意志和精神境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管理过程进行了反复的探索与实践,最终形成了“4×3”研究性学习教学管理模式。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提高认识、熟悉过程、掌握方法,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活动效率、活动质量和活动水平。

“3+4”培养模式 篇11

【关键词】“3+4”分段培养课程体系 中职语文教学 升格 坚守 职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43-02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也开始走向深化,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架构正在得到不断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本来相对独立的体系之间的关联度开始得到提高。在一般性的“3+3”中高职对接分段培养体系建立并开始推广之时,近年来又出现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试点项目。“3+4”与“3+3”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有某种意义上质的飞跃,因为两者在生源素质、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方式变革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别。就“3+4”培养体系内中职阶段语文教学来讲,既要区别于一般性中职语文教学,又不能等同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既要“升格”教学品味,又要“坚守”职教本色。我们必须就语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在实践中作谨慎思考和深入探索,形成较为成熟模式,以便满足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体系课程完美构建以及培养优秀职业人才的需求。

一、“升格”教学品位,对接高等教育

“3+4”试点项目是中职与普通本科的对接,普通本科对学生培养要求无论是在公共课还是专业课方面比一般高等职业学校都会更高,因此对中职培养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必须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还是停滞在原有中职语文教学的一般模式,在教育教学各方面都要给予一定的“升格”。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的本科专业,没有设置大学语文为必修科目,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在中职阶段最大限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一,“升格”语文课程教材。由于生源素质高于一般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相对来说较好,“3+4”班级语文教材选用不能只是囿于一般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尝试和普高语文教材进行贯通、交叉,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融合中职语文教材和普高语文教材的内容。在课内阅读教学方面,可以从普高语文教材中选择部分中职教材没有的篇目安排在教学过程之中,舍弃中职语文教材中部分过分浅显的文章,对两种语文教材篇目进行有机整合,精心制定教学计划,使得语文教学的课程和教材达到最优化,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使得他们的语文素养在三年之后要高于一般中职学生,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比如可以舍弃中职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浅显议论文篇目,添加普高语文教材中一些优美而有深度的散文篇目,另外还有必要增加一些古代诗歌鉴赏的教学内容。第二,“升格”语文学习评价机制。语文学习评价机制必须得到升格,才能改变原有中职语文教学弱化检测的现状,给学生以适度压力。要适量增加考试次数,适度提高检测难度。为了避免“应试化”,还要将加强检测与实施学分制结合起来。将学分和每次考试成绩挂钩,保证学生压力在正常范围之内。另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将语文知识分类细化后再与学分挂钩,比如“语文基础知识”知识板块为一个学分项目,“古诗文鉴赏”知识板块为一个学分项目,“应用文写作”为一个学分项目,“大作文”也可以独立作为一个学分项目。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凸显,同时也明确自己的弱势“短板”,从而促使其扬长补短,力求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即使某些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各个知识板块掌握程度的平衡,但是由于学分制的施行,却可以使之在期末借助优势板块发挥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语文总学分。如此足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产生充沛的语文学习动力,实现语文成绩的逐步提高。此外还要将课外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真正纳入语文学习评价机制内,做到全面覆盖,整体评价。第三,“升格”语文教学策略。传统中职语文教学一直存在“满堂灌”、“照本宣科”等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即使是在考试要求高、面临对口高考压力的单招教学板块也不能幸免。所以“3+4”试点项目班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进一步强化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正确观念,认真调研学生语文基础,准确定位教学起点,厘清教与学的关系,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升课堂效率。我们还要更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助力高效课堂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来通联课堂和外面的世界,在保证课堂教学高效同时充分拓展延伸语文教育教学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时时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利用好充裕的课外时间。比如语文老师可以开通微博一类的网络信息平台,构建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的快速通道,借此可以布置作业,可以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甚至可以展开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

二、“坚守”职教本色,培养职业人才

由于“3+4”试点项目成为一个热门,生源素质相对较高。有些中职学校该试点项目生源素质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优等普通高中的生源。于是文化课老师也包括不少语文老师就认为索性就将该试点项目中职阶段语文教学等同于普高语文教学,这是个失之偏颇的行为。普高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普通高考的制约,本身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完全照搬普高语文教学绝对是行不通的,我们还是要坚守职业教育本质特点,中职语文教学就应该姓“职”。“3+4”试点项目最终人才培养目标也还是高素质的优秀职业人才,这个关键核心绝对不能变,中职阶段语文教学必须坚守职教本色。第一,“坚守”与所学专业相契合。以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举办的“3+4”电子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分段人才培养试点项目为例,中职阶段语文教学就在一定程度上和专业进行了巧妙融合。该项目两个班级语文老师,备课除了准备纯粹的语文学科知识之外,还广泛涉猎电子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相关知识,以便和学生产生更多的交流沟通,主动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两位教师还研讨编辑了涉及专业的课外阅读材料,选取的阅读材料既是语文学科角度的美文,内容上又涉及班级学生专业内容。比如该专业学生以后从事的行业很多与海洋开发、船舶运输有关,那么阅读材料编辑收集的文章就涵盖了“海洋”“远行”“自然保护”“挑战”“硬汉精神”等主题,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还为学生以后更好从事自己行业奠定良好人文基础。第二,“坚守”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中职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较多体现在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语文知识板块。我们在“3+4”试点项目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凸显这些方面,除了在课堂教学安排上要做到重点突出,还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模拟训练以及开展学生课外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增进学生之间交流,增加学生与外界接触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写作水平,防止出现“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现象。比如在“应聘”这一知识板块,可以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招聘方”和“应聘者”来提高学生交际能力,还可以将“应聘”模拟情境中学生扮演角色延伸到“接待”等知识板块的模拟训练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强化学生“自我意识”。第三,“坚守”和职业生涯求协同。“3+4”分段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学生要从自己实际出发,及早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定位和展望。他们在中职学习阶段就要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职业的蓝图。中职阶段语文教学中也要强化这一“职业”意识,引领学生展望自己人生蓝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我们中职语文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要充分渗透“职业生涯”观念,帮助学生精确定位人生目标,在阅读篇目的选择方面,还有在作文写作训练主题拟定方面,都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比如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美”的正確观念,明白“平凡岗位上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道理。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同时,使他们拥有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拥有幸福的人生,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更加美丽。

“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是一个创新试点,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新生事物,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在探索中不断改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该培养体系内前三年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升格”教学品味与高等职业教育完美对接,又要“坚守”职教本色,为国家经济既快又好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娜.网络环境下的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J].职业,2015(12)

[2]谢革新.企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和中高职衔接视域下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建议[J].继续教育,2015(12)

[3]杜威.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6(2)

“3+4”培养模式 篇12

经过中职阶段的学习, 由淮阴师范学院与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 结合学生的道德品质、技能水平、各学期的学习成绩、专业综合水平等因素, 注重过程性评价, 采用综合考核、笔试和面试相结合方式进行。符合转段条件的学生参加对口单独招生报名, 由淮阴师范学院直接录取, 进入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阶段学习。具体要求如下:

1.必须顺利完成三年中职阶段的学分, 达到中职毕业的条件, 能够取得中职毕业证书。

2.语、数、外三门课程必须通过省或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试点本科院校组织的水平测试。

其中对于英语课程的要求是必须通过省或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试点本科院校组织的水平测试。此要求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并不明确, 因此, 笔者对此作了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 3+4班级学生特点。3+4班级学生入校分数线为淮安市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600分。以微机1301班级为例, 该班级共有30名学生, 中考总分全部不低于600分, 最高分为671分, 平均分达623.42分。而他们进入本科阶段时英语水平与普通高中学生通过高考途径进入淮阴师范学院的学生有着同等要求, 都要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虽然他们成绩较好,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也是还未成熟的青少年, 他们活泼好动,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充满热情, 自身发展还不稳定, 自觉性较差, 容易受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因此虽然对于3+4班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不需要经历竞争激烈的高考, 我们还是必须要以普通高中学生的要求来严格要求他们, 这样他们才能在三年后的统一考试中, 以及在以后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 教材的选用以及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我校对于3+4班级的学生选用的教材与普通高中选用的是一致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语》, 该教材具有词汇量大、难度较高、任务众多等特点。该本教材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对于职业学校的英语老师更是一种挑战 (实际上对文化课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我校英语老师大多数在职业学校从事英语教育工作三年以上, 中等职业英语课程选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传媒出版的《英语》, 该教材词汇量不大, 内容丰富而容易理解, 对于语法的要求较为简单, 与《牛津高中英语》中的内容不可同日而语。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为薄弱, 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是信手捏来, 而对于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来说, 教师必须掌握各个模块间的结构、侧重点, 从而吃透教材。众所周知, 学习语言要有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虽然从事英语教学, 但是接触到的都是一些极其简单的表达, 平时社会生活中也没有太多机会说英语。尽管我们教师都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 语法也非常熟练, 词汇量也很大,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对于不经常使用的一些词汇, 教师也就遗忘了。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尽快恢复自己的英语水平, 尤其是语法和词汇方面。

第三, 为3+4班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俗话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环境对于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如大家所知道的, 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比较活泼。他们在初中时期, 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 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有些学生来职业学校的目的并不是学习, 而只是因为年龄小, 找个地方过渡一下, 有的甚至是被家长逼迫的。他们大多数学生的心思并不是在学习上。或者说他们中的很多学生是想学一项技能, 毕业后能找一份好的工作。而3+4班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时期成绩优良, 有些同学甚至是班级或是年级里的佼佼者, 他们的目标是步入大学, 再做进一步的学习, 从而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对于此问题, 笔者有一些建议:首先,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把3+4班级统一安排在一栋较偏远的教学楼里, 把他们的宿舍也安排在离其他学生较远一些, 这样可以使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学生不一样。其次, 思想灌输。据我所知, 3+4班级的很多学生都认为, 他们已然踏进了大学的大门, 在职业学校的三年里就不用学习了, 混过这三年就可以了。其实并非如此, 进入大学后, 还要看他们这三年在学校的表现以及最终是否能通过我校和淮阴师范学院共同组织的统一考试。有位专家说过, 在学校里, 班主任就是学生的父母, 班主任和学生是一家人。这就要求班主任不停地告知, 以及任课教师配合。再次, 任课老师极其重要。在带中职或是高职的英语课时, 我们基本是不需要下班辅导的, 学生也不会来找老师问问题, 因为在学生眼中英语只是可有可无的公共基础课, 只要期末考试过关就行。而3+4班级, 在我校学习的三年里, 文化课才是他们的主要和重点课程, 不是期末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的, 三年后他们要面临统考, 将来还要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了他们更好地学习文化课, 我们可以把任课老师的办公室放在他们教室的同一栋楼里, 以便于辅导学生, 这样也可以提高老师的警觉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作息时间的安排。主要需要调整的是早自习、下午的课外活动和晚自习。3+4班级的早自习可以分为两节课, 这样语文和英语两门科目可以交替安排 (语文和英语这两门科目是文科, 需要记忆的内容非常繁多) 。下午只有两节课, 为学生留的课外活动时间很长, 这段时间也可以加以利用。为了加强对3+4班级的管理和教学, 笔者认为应将他们的作息时间进行适当修改。早上从7点开始早自习。早自习可分为两节课, 即7:00-7:25语文, 7:25-7:50英语。下午可安排三节课。

课时的安排。在职业学校, 所有的课程都是与高校相一致:两节课90分钟作为一次课。这样设置课程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 高校专业课较多, 有些实验需要9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第二, 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学习和做科研, 而并非其他;第三, 高校教师所面临的学生已经接近成熟, 他们的接收能力较强。90分钟的课对于英语课来说较为拖沓, 而且英语属于文科科目, 识记内容较多,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每天都接触英语对于他们的记忆效果益处良多。再次对于3+4班级学生来说, 文化课是他们的主要课程, 我们大可以把语文、数学、英语和物理课变为45分钟一节课, 虽然对于教师来说比较繁琐, 但是如果能像笔者在前文提到的把文化课教师办公室也安排在与教室一栋楼的话,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3+4班级我们教师要尽自己一切所能来教好他们, 让他们有个美好的未来。总之,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摘要: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 (“3+4”项目) 是现代职教体系的新兴项目。本文从3+4班级学生特点、英语课教材的选用以及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方面阐述了职业学校教师应如何应对3+4班级的文化课教学 (以英语教学为例) 。

上一篇:质量核查下一篇:考试考核方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