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培养模式(精选11篇)
多维培养模式 篇1
摘要:数控专业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数控技术专业与企业构建了多维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真正实现了产学互惠三方受益。
关键词: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教育部发出的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 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数控专业认真贯彻[2011]12号文件精神, 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1.1 以行业龙头为依托, 深度融合, 构建多维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数控技术专业按照学院“给我3年时间, 还你一个有教养、有本领的孩子”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行业龙头“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为依托, 多层次全方位合作, 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构建了多维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机床数控系统研发、生产基地、科研开发人员1000多人。广州数控拥有国内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 年产销数控系统连续11年全国第一, 占国内市场的1/2以上份额。2010年开始, 形成中档数控系统产业化, 成为中国市场主流, 确立广州数控、日本发那科、德国西门子三足鼎立局面。数控专业每届学生都要到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培训和实习4个月, 从2006级学生开始到2011级学生一共近800名学生在该公司进行顶岗实习, 在此基础上, 双方成立了“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州数控’班”, 有85人被该公司录用。
同时数控技术专业特此聘请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一线技术人员来学校指导教学, 他们是数控专业的实训课程的兼职教师, 并与数控专任专业教师组成“专项工作组”, 挑选企业的典型项目和典型产品将其引入教学环节, 以企业实际项目和实际产品制造为内容组织教学, 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该公司的企业专家担任数控专业的客座教授, 参与数控技术主要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 专家结合企业和行业的实际情况给数控专业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是人才培养标准更符合市场的要求。数控技术专业经常派教师到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参加学生的顶岗实习, 在生产一线从事设计产品的设计和加工, 了解企业对数控课程的培养能力要求, 对课程推出改革意见, 对课程标准进行修改。同时数控技术专业聘请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到机电系上课, 使双方的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鉴于以往双方的良好关系, 为促进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向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赠送数控设备10套, 价值有20万元。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根据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指导或者自身实际情况利用获赠系统组建数控维修实训教室。
数控专业同时与企业合作将实际工作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聘请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一线技术人员来校上课, 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 融“教、学、做”为一体, 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 构建多维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内容
2.1 构建基于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课程体系
实施“基本素质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核心课程 (含专门化方向课程) +专业延伸与拓展课程”课程体系改革, 开发、建设基本素质与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两大系列课程, 实践“教、学、做、养”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 把理论与实践、“学”与“做”、“教”与“养”有机统一起来;再次是保障体系——教师队伍、实训实践基地的岗位与条件、教学管理和学习评价等。
第一阶段——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第一、二学年, 学生除学习必修的公共课和专业平台课程外, 还要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单项技能训练, 掌握基础技能, 使其对专业有感性认识。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统一的教学和实训, 通过任务驱动训练掌握基础技能。第二阶段——职业综合能力实训。第五、六学期, 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生产, 并与企业 (公司) 签订生产合同, 掌握预就业岗位综合技能, 实现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对接。
2.2 多层次多方位强化实践, 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施工学交替, 边学习、边实践 (边生产) 、边提高;紧密联系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 推行顶岗实习, 实现生产实习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零距离”对接。
在工学结合安排方式上, 低年级采取“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在学院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习基地实施。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后, 一边学习、一边参与生产, 将学生分成小组, 根据教学内容对生产项目进行循环轮岗实习, 边学习、边实践 (边生产) 、边提高。高年级采取“订单培养”教学模式, 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
2.3 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 推动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数控专业根据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 将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融入到课程设计中, 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改革,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融“教、学、做”为一体,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数控专业同时与企业合作将实际工作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 融“教、学、做”为一体, 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提高, 鼓励学生参与, 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以双师建设为基础, 构建高素质、精技术的教学团队
到2014年底,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应达到25人, 双师型教师要达到90%, 40岁以下的专业教师获得硕士学位 (含在读) 要达到90%。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 具有技能职称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专兼比例达到1∶1。数控专业通过与企业合作, 建设一支稳定的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形成实践技能课程和顶岗实习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和指导的机制。
根据专业建设的重点, 建立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的专业团队, 开展专业研究和建设;建立以专业教学改革专家、专业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现场专家组成的课程团队, 进行课程改革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组成由专业带头人、双师教师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科研团队, 重点突出数控技术应用的研究。
2.5 数控专业提高先进制造专业群的专业建设水平
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包括: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 其中数控技术专业作为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的核心。
(1) 专业群课程建设。
专业群平台课程建设, 这类课程由数控技术专业主导, 其他专业辅组建设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群主干课程建设, 针对专业群各专业的差异性, 每个专业或方向选定两门主干课程进行建设。
(2) 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师资参与专业群其他专业的相关教学工作, 将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 把优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带给专业群其他专业的教师和学生, 实现师资共享、经验共享。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属专业交叉课程时, 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组要吸收其他专业的青年教师参与, 带动其它专业教师的提升。加强工学结合, 定期选派中青年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从企业聘请相关专业的兼职教师, 提高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效果。
3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三方受益
数控技术专业与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构建的多维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产学互惠三方受益”。一方面企业通过教学实习、顶岗实习认识了解人才的状况, 为储备和招聘人才打下基础, 同时缓解劳动力紧缺的压力;另一方面, 学校获得企业提供的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 结合数控技术专业改革与教学改革及时调整学生培养目标, 增设就业岗前专业辅导强化训练, 让学生向社会需求靠拢;第三方面, 学生通过工读结合, 顶岗工作, 培养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和技术技能, 学生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2]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Z].教职成[2011]11号.
[3]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4]产文良“.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 2011 (48) :188-189.
[5]产文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教学法在《数控综合实训》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3) :197-198.
多维培养模式 篇2
“3+N”多维成长课堂教学模式解读(数学学科)
“3+N”多维成长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由中心校领导带领学校年轻教师一起独创的改进版教学模式,就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
下面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学科特点解读什么是“3+N”多维成长课堂教学模式:“3”不仅是三维目标,还指数学教学的三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自主灵活地选择三个环节中的N个教学模块进行组合和搭配,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型,所以又简称“3+N”多维成长课堂教学模式。
(一)就是一节数学课使学生朝着三个方位空间进行发展,完成三维学习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数学课堂上,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习有用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知识及时练习巩固,增减了知识的高度,即知识与技能;
2、在数学课堂小组讨论展示环节,通过纠错、补充、质疑、对抗、拓展等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横向发展,即过程与方法;
3、通过对学、群学、展示的过程,学会了任何人合作相处的办法,学会分享和分工,感悟人生,学生学会了做事,人生的成长增加了厚度,即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三维空间坐标系,由于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与水平不同,所以全班学生就形成了一个多维坐标系。要想让学生实现多维发展,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3个环节:
自主发现环节→合作展示环节→测评反思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自主灵活地选择三个环节中的N个教学模块进行组合和搭配,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型,所以又简称“3+N”多维成长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发现环节
自主发现环节的基本流程是:“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1、教师创设情境(生活情境、数学情境、复习导入、谈话导入……)新课导入,提出问题,呈现学习目标,引导学习,明确重难点,预先考虑自我达标程度和方法,做到人人心中有目标。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独立探索思考,教师在整个自主探究过程巡视、指导、最大程度地发现共性问题与共性问题,收集交流材料。
【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设计时要符合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和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便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学生产生疑惑之后,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中低年级老师可以根据巡视提出有价值的可供讨论的问题。
合作展示环节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的主体真正的还给学生,教师回归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位置。
合作展示环节的基本流程是:“质疑解惑——分工预展——展示提升”
【质疑解惑】
1、学生简单的个体问题:组内生生交流,帮扶解决。
2、小组内共性问题:小组内通过质疑、合作、探究
3、全班共性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启发,帮助学生解除疑惑
【分工预展】
拿到展示任务组长商定展示分工—分配任务明确方式—展示准备。这个环节我们又把它做细了,分为板书组、预展组、帮扶组,细到站位、三色笔的使用等。
【展示提升】
1、展示前认真准备(做好小组分工,做好组长的培训,做好展示主题或者导学案的设计)
2、在展示中有效的引导,当学生在交流展示中发生问题看法上的分歧时,教师要给予关键问题的引导和点拨,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既定的交流展示任务。
当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要站出来给予必要的讲解和传授,从而让交流展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交流展示的实效性。
注意调控,鼓励倾听和质疑。学生在小组交流展示时,可以先让小组内成绩、能力较差的同学或性格较为内向的同学先展示,教师要求各组成员认真倾听,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让每一个学生认真学习的基础。积极鼓励每个小组成员,让他们对先前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让学生把思路说完整,讲清楚。同时,鼓励全班学生特别是优等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不同意见或看法。
重点关注,抓两头放中间。小组交流展示中存在这样几种特别类型的学生:沮丧的学生、未被承认的学生、灰心的学生、缺乏动机的学生、厌烦乏味的学生、炫耀聪明的学生。教师对这几种类型的学生应予以关注,加强监控和指导,为他们提供情感动力,使他们在小组交流展示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
3、在展示后积极的评价
教师要站出来给予必要的小结,小结内容要紧扣展示的内容和形式,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从而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真正地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学习。
小组交流展示告一段落,教师在予以小结的同时,还要给予及时而适度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教师对交流展示的学生或小组的评价。
测评反思环节
测评反思环节的基本流程是:“反馈检测——反思提升——课后延伸”。
【反馈检测】通过及时反馈,关注全体学生是否完成本课保底的要求,是否达到全体学生的“基本成长”,故检测的内容一定是本课最为基本和最为核心的。
【反思提升】反思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否完成了本届设定的学习目标。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课后延伸】
可以是对这套题型分别做基本解答、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提炼知识等不同的要求供学生选择,也可以是精心设计的变式练习,采用多种形势和方法进行训练,有坡度、有密度、有难度的对本节课的例题变式,让学生感悟思想方法,达到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
教学模式是能用来计划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师行动的示例,它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可以进行具体操作,但不能因此而作茧自缚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学模式。何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各种教学情景之中,只有适应于一定社会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的最佳教学方式和方法。
“多维异构”:校本教研新模式 篇3
“多维异构”是指通过不同或同一教师对同一主题或同一课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回溯与提升的一种教学活动。究其实质,可谓是发扬个性、发展共性。即在“同”的部分,传统意义上多强调相同的内容与相同的教学规律,在这里我们将不仅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将其范围扩大到同一主题的相关内容。在“异”的部分,从不同主体间的异构扩大为同人异构与异人异构。“同”与“异”两两交叉,最终形成四种类型的多维异构。
一、同课同人异构,提供教师脱颖个性的契机
这种教研模式是基于对某一个教师个体的培训与提升。基本的操作思路是:每年级推荐一位教师作为教研个体进行展示,由这位教师自己先备课,然后组织年级组教师听评课,再拓展到学段教师,然后到学科组教师。这样在一次次的磨课过程中,展示自我的个性与设计。这样的模式对教师的个体成长非常有效,特别是我们组织开展的赛课,可以帮助青年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个性,重新审视自己的优缺点。某语文教师就是在这样的教研模式下,通过赛课磨课实现了教学个性蜕变,形成并展示了自己简约、风趣、大气的教学风格,在市级赛课中荣获一等奖。我们不能说一堂课成就了这位教师,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这样一种教研的模式促进了他的快速成长。
二、同课异人异构,搭建师徒教学相长的舞台
这是一种以师徒结对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思考、展现各自的设计与教学个性的教研模式。在这样的活动中,师徒教学相长,彼此之间听评课,比析对方,发现自我,这样对师徒双方都是一个展示与提升的过程。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教研、这样的学习才是最实在的。如我校的县级名师周老师与徒弟詹老师就为大家共上《长征》一课,上完后,大家反响很大。观摩者的研讨重点不仅仅在寻找她们的差距,更多的是被师徒二人富有个性的教学过程所吸引,而徒弟詹老师更是受益匪浅,听完大家的评析后,又重新上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碰撞与提升都在第二次的教学中展现得更生动更有效。师徒同课异构既给了她们一个和谐、生动的教学平台,也大大地提升了全校的教研工作水平。
三、同专题异课、异年级教学,擦亮教师因“才”施教的火花
这一多维异构的教研模式,不仅将同课的内容扩大为同一个大的主题,还将跨越不同年级,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将主题分化,在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上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最终在学生纵向成长的维度上考察教师们的动态延续之“才”。如语文组组织的“走进春天”的主题教学,一、二、三年级分别由三位教师上课,另一位教师引领。活动前,引领老师设计了详细的方案,明确提出了目标——以“春天”为主题,彰显各自的教学个性。三位老师根据活动目标,自然而然地找准了努力的方向,课上得特别成功:章老师侧重于词语教学特色,把春天的色彩融进了词语里;郑老师突显自己的朗读功底,把春天的激情表现在朗读中;唐老师在写作指导上体现自己的教学智慧。三堂课春意盎然,三位老师各显其长,把特色在细节中充分彰显。在这样的展课中,教师们在大主题引领下,体现了各自的教学智慧,自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同单元整合教学,构筑教师合作创新的平台
单元主题整合教学也是我们针对新课程教材的特点及教师的个性教学而尝试的一种教研模式。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与逻辑给了教师们更大的整合与创新的空间,同时也给予教师更大的理解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契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同课异构由一课的考察扩大到了一个单元的统整设计能力。我校承担了开展县级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公开观摩活动的任务,三位教师从单元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创造性地展示了整合教学的新思路,本着“自主选择,创新实践,展现自我”的原则,我们对三位教师在选课型与教学内容上都给了充分的自由,三位教师课后都感言:整合教学让教师们在分工中合作,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展现个性,这样的教研方式对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舞台。
这样形式多样的多维异构教研,参与的主体从教师个体,到师徒两人,再到同年级及至学科组教师群体,既有点又有面,既有纵向的深度,又有延展的广度。教师们在这样多维的对比中关注细节,在对比中发现自我,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反思意识,找到努力的方向。
借助多维异构这个交流平台,教师可与同伴共享彼此的教学经验。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在多层面和多方位的交流中碰撞、升华,促进了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第一,尊重不同教师之间的个体教学差异。借助多维异构,教师之间不同的教学个性、教学理念、思考角度、挖掘深度、教学活动的不可预知性特点等因素所导致的教学差异得以更好地体现,这不仅反映出不同教师根据各自理解做出的具体教学行为的差异,更体现出对教师差异的尊重,鼓励每位教师基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差异产生不同的构想,开展不断变化而又充满智慧的教学实践。
第二,关注细节,更为有效地实践校本研究。多维异构以“主题相同,施以不同解决方式”的教研理念为引领,教师围绕同一教学内容,收集各种资源学习相关理论,写出教学设计并将这个设计付诸实施,反复实践、探索、反思和改进,这完全符合校本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检验解决的效果—发现新问题”的思想。
第三,彰显教师自身的特点与个性。多维异构鼓励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和策略时,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每位老师的个人魅力与风格不尽相同,我们无意分高下,更非旨在划一,而是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使其得到更好运用,因而,教师应在熟谙各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扬长避短,逐渐形成自身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综上所述,多维异构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教师与自我之间的多维度互动平台,是围绕同一教学主题进行的专业对话手段,是教师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种集平台、手段和过程于一体的教研活动,倡导以理论指导和检验为目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创意教学,鼓励教师独立思考,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在积累丰富的教学实践智慧的同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工作。
多维培养模式 篇4
一、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浸入式多维”培养模式的理论涵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媒介技术的更新加速, 媒介素养的名称也不断变化, 比如屏幕教育、图像素养、电视素养、视觉传播、媒介批评等。进入信息时代以后, 随着计算机及其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 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等相继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经过演变, 发展成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和多维的概念。据学者鲁宾的分析, 主要有三个维度, 即“知识维度”、“理解维度”和“能力维度”。三维目标无疑是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浸入式多维”培养模式的实践灵魂, 从媒介素养内涵出发的三维培养目标又恰恰与实际教学活动密切相关。
一般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都要包含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传播过程, 这四个要素也构成了传播过程中的相关核心要素。根据香农和韦波的传播模型, 传播过程包括七个要素:信源、编码、通道、译码、信宿、反馈和干扰。一般来说, 构成教育传播过程系统的要素有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通道、受教育者。将一个教学过程转化为教学传播过程, 各要素可以对应相应的位置。教师构成传播过程中的信源, 而教学内容则构成编码和译码的信息, 学生是信息传播的归宿, 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构成整个传播系统的其他要素。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传播过程, 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实现特定的传播效果。根据传播学的发展研究, 传播效果存在三个维度: (1) 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记忆系统, 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属于认知维度的效果; (2) 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属于心理和态度维度的效果; (3) 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即成为行动维度的效果。简而言之, 传播效果的三个维度可以概括为:认知维度、心理维度和行动维度。
如前所述, 媒介素养的内涵有三个维度的理解, 分别是“知识维度”、“理解维度”和“能力维度”。根据对这三个维度的定义, 知识维度是指“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理解维度是指“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技术的诸力量的强制作用”;能力维度指的是“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这三个定义的侧重点不同, 分别是从对信息的认知过程、信息的传播过程和对信息的判断力和理解力三个方面来加以区分的。根据传播效果理论的三维度分析, 可以找到媒介素养内涵的三维度与之对应的关系 (如图1) 。
对信息的认知过程正是对应于知识维度目标, 该维度体现了信息与人最初的交流过程;对信息传播过程和判断力则与理解维度相对应, 体现了信息在人思维中内化的过程;而信息的行动维度则归属于人的能力范畴, 反映了上述内化过程后的再次外化现象。
二、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浸入式多维”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
如何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中小学生课堂教育中,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考虑到我国基础教育现有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特点, 提出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浸入式多维”培养模式。这个模式由五大课程内容和三个维度目标构成, 其中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原有的四个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以及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浸入式”就是指这五大内容相互补充和渗透, 在各个课程活动中相互映射。它不仅充实了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也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课程的落脚点。在这个模式基础上, 实现媒介素养内涵知识维度、理解维度和能力维度等三个维度的目标。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浸入式多维”培养模式不仅从理论上为媒介素养培养目标定位, 即知识、理解和能力三维培养目标;而且为实现媒介素养培养目标的实践提供了抓手, 即融于其他综合活动课程。
三、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浸入式多维”培养模式的实践启示
从传播效果和媒介素养内涵三个维度的分析中, 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这种对应关系中, 存在两个金字塔。信息传播的效果最终落实在行动维度上, 其内涵最为丰富, 需要大量知识积累, 因此呈现正金字塔型;行动维度同时也是最难实现的目标, 这个维度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 最终才能从认识转化为行动。另外培养学生在各个维度转变的方法和对策, 越往底层越难获得, 因此呈现倒金字塔型。这种分析正符合了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 由浅入深。
那么, 在实际的媒介素养培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 就可以找到媒介素养培养的突破口——从最易入手的知识传授出发, 逐渐通过训练和实践, 加深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理解消化能力, 最终形成媒介辨识和判断能力, 以及独自解决媒介信息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媒介素养培养的目标。从目前媒介素养课程开设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来看, 大都遵循这种规律。
如刊登在中国台湾国语日报生活版上的“儿童媒体素养系列”课程活动中, 在第一课上就为学生虚拟了一个学伴——媒体蛙, 它是来自外星球的一种生物, 由于那个星球媒介泛滥, 它的眼睛由于整天接触太多媒介信息而异常突出, 像青蛙的眼睛, 所以到了地球以后, 人们称它为“媒体蛙”。这个媒体蛙年龄与孩子们相仿, 但知识渊博, 特别是有关媒介的知识。在系列课程活动中它既扮演虚拟老师的角色又扮演虚拟学伴的角色, 在孩子们遇到媒介问题时, 它是专家, 给孩子们解释疑难。它和邻居王小至是好朋友, 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他们一起成了孩子们的学伴。这一套儿童媒介素养系列活动课程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由媒体蛙这个虚拟老师和虚拟学伴的媒介遭遇故事, 巧妙地将一系列媒介知识串接起来, 让学生很轻松地在游戏活动中接受媒介知识, 实现媒介知识的传递—接受过程。
在学生掌握了媒介信息知识和媒介规则之后, 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理解维度的能力。如在将学生从媒介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媒介信息的创造者的课程活动中, 学生成为小记者和新闻稿的撰写者, 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将痴迷于电视剧的学生调动起来自己编写剧本、自己表演, 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媒介创造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肢体表达能力等;将网络游戏带入到不同学科教学的课堂中, 让学生在游戏教学中学习各门课的新知识等。
学生媒介素养行动维度或是能力维度的提升, 则可以通过媒介行动学习实现媒介素养最终培养目标。如美国犹他州小学媒介课程的《设计旱生园地》教学设计, 就是让学生实地去选择一块园地, 去设计布局、种植植物、监控植物生长, 在活动中随时记录, 最后用电脑幻灯片或视频短片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媒介作品的制作能力;《展示个人长处、才干和目标》也是有一个真实而明确的任务:向目标受众 (班级同学) 展示自己的长处、才干和目标;《健康形体观》中设计了一个课堂活动, 让学生分析广告图片中的人物形象是怎样影响我们的形体观的, 在这个真实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分析、体会广告这种媒介信息是如何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观念发生作用和影响的, 等等。
通过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浸入式多维”培养模式的构建, 搭建媒介素养培养的层级模型, 为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提供一种借鉴和参考。各地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从逐步实现知识维度到理解维度再到能力维度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让学生在媒介的环境中能正确对待媒介信息, 将媒介为我所用, 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政大媒介素养研究室.http:∥www.mediaed.nccu.edu.tw
[2]图书馆媒体学课程要求.http:∥www.uen.orgcorecore.do?courseNum=6503
[3]USOELibraryMediahttp:∥www.usoe.k12.ut.uscurrlibrary
如何多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5
关键词:多维 阅读能力 兴趣
一、因势利导,培养阅读兴趣
随着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电脑和大量的影像占据了我们的神野,塞满了我们的耳朵,正在形成阅读能力的学生也不例外。这对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了不利的因素。心理学研究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因此,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根据学生爱看动画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书、儿童漫画书,并告诉他们,这些内容书里都有,而且更细致、更精彩,还可以反复地看。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故事层出无穷。逐渐把学生从爱看电视引向爱看书本。当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向他们推荐恰当的课外读物,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比如:根据每天所学的课文,向其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让他们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去阅读、去体会。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快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建立起阅读的兴趣。
但是,由于小学生年纪小,兴趣的形成也不是一朝就能养成的。刚刚培养起来的兴趣也不可能长久保持。为使学生阅读兴趣日趋浓厚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每天都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活动,加强学生的阅读习惯,强化阅读兴趣。如谈点见闻,讲述见解。这种交流,不但反馈了读书的情况,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加强课堂阅读训练,积极积累语言
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现代教学模式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新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重视语言的积累。"要把多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在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上要读得多,读得好,要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要想,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而在读的过程中,去感知语境,想象课文中的所描绘的景物和影像。脑海里就会产生一幅幅图画,读出形、读出意、读出神,更要读出情感。对精彩的文段更要精读熟读,要细细品味,通过品析词句来实现积累语言,从而加强阅读的效果。
从字词句入手,品味词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细品玩味。找出哪些词是用词准确,又有哪些是用词生动的。进而让学生细细品味,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体验语境美,感悟作者的心理。
指导学生用饱满的感情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体味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字词之美,景像之美,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为下一步的说写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2、累积词汇,举一反三
学生从上学起,就开始接触到了许多优美的课文。然而说话,作文时却"语言贫乏"那是因为学生对课文所出现的语言材料,仅仅停留在朦胧了解和机械记忆的层面上,还未能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语言训练的重要目的在于贮存丰富的语言材料。比如积累词语这件事情,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和反义词,仿写词语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的词语,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如由"笑盈盈"可以引出"笑吟吟"、"笑哈哈"、"笑眯眯"等词语。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会不断提高,会将部分词语转变为自己的语言,这就产生了由一词带出更多的词语。
三、拓展课外阅读,夯实语言基础
许多学生说话不流利,写起作文来语句不通,废话连篇,原因就是学生语言的贫乏。因此,我们老师就有必要有目的地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适当的阅读,拓展阅读的范围和深度,达到积累语言材料的目的。
1、提供阅读图书的目录,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在课外阅读训练时,学生和家长常常不能较好地选择图书和刊物,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教师要有计划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读书目录。目录不宜太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和接受能力,分阶段有步骤地向学生推荐。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要有要求,不能泛泛地读,要要求学生每周利用双休日读几篇好文章,同时建议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读文章时要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了鼓励他们订阅《小学生语文报》等学生能读懂易看的书报和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阅读,并鼓励学生们将刊物、书籍和报刊等互相交换阅读,同时向其他同学介绍优秀的文章和书籍。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记优美的词句,写出简单的心得。在掌握了读书的基本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多看、拓展学生的视野。
2、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营造读书氛围
学校的图书馆有大量的藏书,包括大量的优秀读物。因此,充分运用好图书馆这个有利的阵地,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不定期或定期的组织学生去图书馆读书,让学生感受读书的氛围,从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有着相当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有所选择、有计划地进行阅读,并摘录好词好句。这样做,学生的兴趣就会盎然不减,阅读的效果可以事半功倍,积累语言材料的效果就会更佳。
多维培养模式 篇6
本文中主要总结汽车维修市场的现实发展情况,分析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利弊,探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行的理论可行性,不断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满足行业和市场对维修人才量和质的要求。
一、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现状与从业人才情况分析
1. 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技术有了明显,已经称为制造强国。汽车协会公布的汽车产销数据证实,中国在2015年度汽车产销量依次为为2450.33万辆和2459.76万辆,增幅分别是3.25%和4.68%。截至2015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1.72亿,平均每百户有31辆私家车。如此庞大的汽车保有量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行业和市场的发展壮大对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国30多万家汽车维修企业人才缺口急剧扩大,估计缺口达80多万,汽车维修行业急需注入大量综合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现在汽车制造越来越高科技、智能化,汽车维修也需要智能化、电气化、自动化,这就要求我们汽修人才要以技能型为主,具备全面的、丰富的维修经验,也需要有过硬的电子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操作各类现代化的检测仪器,解决包括机械故障、电子故障、导航、雷达等一系列问题。
2. 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才情况分析。
由于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起步,汽车工业水平较欧美国家低,基础薄弱,没有合理高效的教育体系。国家教育侧重于全日制大学教育,而大学培养的汽车维修人才十分有限,而目前国内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至少存在80万的缺口。最初行业里普遍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新一代员工,并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理论学习和维修培训,汽车维修从业员工普遍学历较低,文化水平和职业水平不高,而国外注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中汽协公布的数据表明,维修行业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只有10%,高中学历的51.5%,初中学历及以下的38.5%,呈现金字塔形的人才结构。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专科、高中、初中分别占40%、40%、20%,高级人才占将近一半。从个人能力分析,比如独立快速排除故障问题的能力,我国只有20%的人才达标,远不及西方国家的80%以上。我国现有的汽车维修从业人才获得相应证书的比例也偏低,多达22.4%的从业人才未取得任何的技术证书,初级工大约12%,中级工大约48%,高级工大约23%,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7%。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维修行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素质比较低,大部分是初级人才,而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掌握现代技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
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摸索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工业的进步和转型,目前我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缺乏创新,培养模式显得落后、混乱,培养出的人才不够全面,难以符合行业的需求和汽车工业的要求。回顾当前人才培养现状,希望能明确如何结合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取长补短,总结多年的经验,全面而有重点地培养人才。
1. 师傅带徒弟模式。
传统的师徒模式是我国汽车企业维修人才培养的经典模式模式,它的出现和盛行存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其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国家汽车产业人才匮乏的年代,为汽车维修行业输送了大量维修经验丰富、技能实践水平较高的人才。这种模式通过师傅指导徒弟,一对一的现场传授经验,使学员快速获得师傅总结的宝贵经验,成为有一技之长的维修人员。该模式的不足也很明显,学员接受的培养不够系统,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跟随的师傅水平也良莠不齐,教学能力有限,而且老一辈师傅知识更新缓慢,学员不能从师傅身上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这种模式并不能大批量地、全面地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速度过慢无法快速输出人才,因而逐渐退出中职院校。
2. 单纯学校培养模式。
单纯由学校培养人才模式课程紧凑,学生能短时间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快速培养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补充行业的人才储备,如今在中职院校的占有率上升。但这种模式课程体系偏重理论,师资来源也多是理论研究的人才,不具备维修行业一线的工作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学生也只能学到理论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和维修技能缺乏。因此培养出的人才容易脱离企业、脱离市场的实际需求,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感到不知所措,跟着老员工学技能的同时又忘了课本知识。
3. 现代学徒制。
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企业生产模式更加自动化、流水线化,传统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挑战。在传统师徒制的基础上改进提升,结合系统的教学体系,现代学徒制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学徒制是在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的技能传授方式。现代学徒制中,教学形式不再单一,学生由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师傅和理论知识全面扎实的教师联合培养,改变了过去只学理论或者只学操作的片面模式,能够培养全面的有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现代学徒制可以有针对性地教学,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锻炼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还可以获得相应报酬;另一方面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行业的技术工人作为兼职教师,补充师资力量的不足,弥补原有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技能的不足,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
4. 订单培养模式。
中职院校培养的维修专业人才,最终大部分是输出给市场和企业,所以学校就应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量和对人才的要求来制定培养目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主要还是服务于当地的企业和市场,有明显的地域性,所以学校应该详细调研所辐射的地区内各汽车维修相关企业公司的用人需求,认真听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对学校教学形式、内容的建议,制定符合企业要求的课程、培训内容等,与企业达成订单培养意见,按需供给。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或一定的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为学生设置专项奖学金等。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就业,这样既为学校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题,又为企业培养了具备实践技能的所需人才。
5.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大部分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最后的一年或者几个月才进入实习阶段,这样的培养方式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较好地适应企业用人标准。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和要求的技能,使得学习缺乏方向感。而在毕业前夕的实习过程了解了企业用人标准和所需技能,但马上面临上岗就业,无法在学校继续深入学习提升自己。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除了第一个学期只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外,其余学期采用教学与实习结合的方式,即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包括企业培训、岗位见习、实际操作等。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操作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切身体会了企业的文化、企业生活以及生产流程、设备设施的工作原理;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充分认识到自身专业技能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差距,从而明确了后期学习的目标。学校可以定期邀请维修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为学生讲授行业发展动态、维修的典型案例及专业技术。这样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行业最新的发展情况和最先进的技术,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以往的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式学习。
6.“1-4-1”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毋庸置疑保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但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1-4-1”人才培养模式是与现代汽车制造业及相关技术相适应的汽车维修与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更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适应了时代的需求。“1-4-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第一学期以公共基础课程服务专业课程为宗旨,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专业知识和专业思想,为学生组织各类汽车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调研活动并指导其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第二至第四学期专门开始专业课程,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和提升职业技能。其中第一学期外语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外国现代汽车的结构原理、液压控制、传感技术等先进的理论知识,熟悉设施设备的操作和使用,熟练检查诊断和维修现代汽车,从而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最后一个学期则安排学生到不同的企业中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与实际工作中。
三、我国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绝大部分的中职院校成立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比较单薄,硬件设施不齐全,且对教学经验积累不足,这种种的困难导致中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无法使用社会的需要。此外,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中沿袭老套的教学方式,忽略了汽车维修与应用的专业性,导致对人才的培养效果较差。根据调查分析,中职院校汽车维修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临以下两个问题。
1. 校企信息不对称。
由于目前各大汽车企业对于企业维修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足,校企合作难以开展,导致学校难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而在学校培养方案的确定、课程的开发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针对性,这使得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差距越来越大。而由于缺乏汽车企业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学校对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滞后的问题,难以适应企业用人标准,这使得毕业生在求职应聘包括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感觉到难以适应,在激烈的竞争中可能被淘汰出局。
2. 培养的人才实践技能不强。
汽车维修行业对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极高,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汽车维修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普遍较低。究其原因,我们发现造成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一是由于中职院校资金有限且难以获得企业的支持,先进车型、主流车款更新较慢,主要利用社会淘汰、报废的老旧车辆开展实训教学,这导致学生所掌握的技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二是汽车维修设备、技术、方法、工艺更新换代极快,中职院校教师专注于课堂教学,缺乏实际操作和维修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四、新形势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多维模式探析
中职学校应抓住社会发展的机遇,紧跟汽车新技术的发展需求,坚持以行业需求为主导,以企业要求为人才考核标准,以实践操作为保障,以提高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针,精心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改革及课程建设中加大投入以提高教学效果。中职学校应加强人才培养理念探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快专业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
1. 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改革。
“双师”指的是院校的教师和企业的一线技术人才。中职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必备全面夯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教学能力,还必须拥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不多的维修技能,但现阶段可能难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学校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引导、促进师资队伍的壮大、提升,鼓励本校任职的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了解前言知识,前往维修企业实地考察,向维修企业的高级人才学习经验,提升自己的维修技能。另一方面要积极与企业沟通协商,邀请经验丰富、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授课,传授维修工作中的经验和技巧,逐渐提高整体师资水平,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师与企业人才的交流,相互学习,如此一来获益的将是整个行业。通过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从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队伍数量的不足和教学能力的片面,提高教学质量。
2.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按企业需求授课。
如今一部分学校闭门造车,不了解市场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制定的教学方案未能及时更新,无法与行业需求对接。中职学校应该加大力度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删减过时的课程,引进行业新知识,与时俱进,完善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探索项目化教学,将一门课或多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用实际案例来说明理论,以提高技能为目标,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打破老三段式的教学设计,真正实现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课堂化。同时也应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播放维修视频,展示维修思路的3D动画,能清楚直观地展示汽车各零部件工作时的内部运动关系及结构原理,把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技能培训设施的建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实习基地是汽车维修专业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汽车维修是一项特别需要动手能力的工作,必须要理论结合实际,技能培训与课堂知识结合,通过学生实际演练巩固所学的理论,所以学校要加大在教学设施、实验设施、技能培训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参与到学校设施的建设,引进资金,另外要与企业联合建立一批校外技能培训基地,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资源。挑选大型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指导企业员工进行教学活动,增强带教教师的责任感,制定高要求的实习考核标准。中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而企业的发展也需要院校为自己输送高素质人才。当前流行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以发挥出院校与企业自身优势,并且可以一起培养出行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
五、展望
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扩大了汽车维修市场,急需一大批实用的技能型人才为维修行业的发展做贡献。我国现有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数量明显不足,缺乏高级的技能型人才。对此,我们应该明确市场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极了解市场所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进行培养模式改革,重新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发现职业院校传统模式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地总结经验,突破思想禁锢,敢于创新,结合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长处,探索出符合新形势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中职院校的学生在知识理论体系与实践动手能力两方面都能够得到提高,使得学生可以适应市场对汽修人才的需求,在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摘要:随着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和消费市场,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对汽车维修行业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考验,急需培养出大量优秀的维修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从行业现状、我国汽车维修专业主流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旨在摸索出一种多维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培养符合新形势的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多维培养模式 篇7
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装饰设计”课程是将学科知识、职业操作技能及应用技术手段等结合而形成的综合型专业课程。此类专业课程强调在学习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 课型适用范围分析
“应用能力培养———多维角色扮演”课型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养成为目的, 主要应用范围涉及多学科知识及多项技能以及对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专业课程, 如, 装饰设计、装饰施工等课程。
(二) 课型教学载体分析
1. 以仿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为学生营造仿真教学环境,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协助下成立“设计项目工作组”, 由学生自行管理, 自主完成组织分工、安排任务、协调工作等工作环节, 促进学生发挥专长、展开协作, 为应用能力培养创设良好情境。
2. 以角色模拟教学法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角色模拟教学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单一设计项目工作岗位角色扮演,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确保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刻了解与认识某一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过程、内容, 掌握相应知识、技能, 汲取经验, 实现与岗位相对应的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第二层次是通过多个设计项目组合, 实现岗位角色轮换, 确保学生能全方位体验与掌握设计工作中各岗位所需知识、技能, 进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 具备较全面综合职业能力的“可培养型人才”。第三层次是在角色分配上采取多向选择模式, 由学生个人、协作对象及教师合作制定符合学生智能特质的角色分配方案, 使学生从角色中发展个性能力, 并通过模拟教学, 积累适应岗位细分要求的职业能力。
通过一、二两个层次的培养, 学生在实现相应的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 也会形成对自身特质的清晰认识和对工作角色的全面理解, 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三层次的角色模拟, 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特点, 充分发挥其优势能力, 选择更适合个人发展的角色类型进行模拟工作, 从而使学生获得多个维度的锻炼。
3. 以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任务驱动法具体应用体现为“应用方法”与“应用程序”两方面。
应用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企业典型装饰设计项目提炼出来, 结合教学活动需求、教学环境实际情况等因素将其设计为适宜开展教学的工作项目, 由学生组成设计项目工作小组展开工作, 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与有效统一。
应用程序是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及内容寻找并设计相关装饰设计工作项目、细分工作任务, 并把具体的装饰设计项目任务书下发给各设计工作小组。由小组制定设计项目研究计划、开展设计项目研究及设计实践活动, 教师进行指导、提供相应资源等帮助学生完成设计项目任务。可采用“一加一加三加一”的教学组织方式, 即六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理论教学;六分之一时间进行市场调研、查阅资料、设计前期准备工作;六分之三的时间展开设计实践;最后六分之一的时间开展交流与反思活动。将校内与校外教学连成一线, 课内与课外学习连成一片, 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化为开放式教学, 形成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模式。
4. 以问题与工作过程为载体开展综合能力训练
选择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典型工作过程作为重点能力训练的载体, 并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训练分解到每个仿真工作环节中, 使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三) 课型能力结构分析
装饰设计课程“应用能力培养”课型的核心是对“应用能力”的界定和培养模式。“应用能力”的界定必须符合中国教育部相关要求, 并与企业真实需求相一致。因此, 岗位胜任力成为确定“应用能力培养”课型中“应用能力”具体范畴的主要依据。具体构成涵盖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三大系统, 涉及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融合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等层面。
二、装饰设计课程“应用能力培养———多维角色扮演”课型结构分析
“应用能力培养———多维角色扮演”课型在装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以促使学生全面参与装饰设计工作项目全过程, 建立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实践观念, 加深对知识、技能整合应用的理解, 促进各项职业能力养成为目的, 力求实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训练与仿真工作环节相融合, 使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并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具体课程结构如下表。
三、装饰设计课程“应用能力培养———多维角色扮演”课型实施要求
“应用能力培养———多维角色扮演”课型在装饰设计课程中应用时,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需做到紧跟行业发展, 及时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具体需做到如下几点:首先,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打破学科与教材的局限, 选取真正与行业发展方向契合的设计项目, 通过教学设计将选定的设计项目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做契合处理, 使其融为一体。其次, 拆分设计工作任务时, 要求每个任务应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成果要求、工作流程与方法指引等内容,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引导与协助。最后, 能力目标制定需充分细化, 并融入具体工作内容中, 一项工作内容可以包括多个能力目标, 相同能力目标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重复出现在不同工作内容中。
四、装饰设计课程“应用能力培养———多维角色扮演”课型实施建议
(一) 教学目标定位
此处将教学目标分为两个层面, 即显性教学目标和隐性教学目标。显性教学目标是以一个工作任务的教学行为为载体设定的, 而隐形教学目标则更关注各阶段教学行为间的内在联系。显性教学目标通过具体教学行为成果来展示, 隐性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及能力自主归纳内化的过程来展示。
(二) 教学任务设计
教学任务设计务必以学生实际接受力为依据, 设计时始终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 兼顾实际工作过程与教学需要, 有必要时也可将一个实际工作过程切分成两个或更多个教学任务, 充分细化每个教学任务的内容。
(三) 教学策略分析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引导作用, 通过“实践—检验—实践”的渐进过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具体教学策略建议如下:
1. 以学生易于接受的空间为设计对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设计欲望。
2. 以工作组的形式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 各组员依据角色组成分工合作,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3.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参与设计工作过程。
4. 学生依据教学任务指引, 分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在工作过程中强化知识、技能的融合、迁移, 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5. 教师全程组织与引导学习活动, 促使学生自发地完成各项专业技能的整合及迁移应用, 使其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四) 成果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建议采取实时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两个阶段评价。实时评价主要评价的是学生对当前教学目标、内容的掌握与完成情况。发展性评价是以学生对知识、技能、能力是否具备内化与提高应用的潜能的评价。
五、总结
装饰设计课程“应用能力培养———多维角色扮演”课型, 有效克服了传统学科型教学或单一技能型课程教学对装饰设计类综合型专业课程的制约, 与装饰行业现状吻合度远超其他课型。培养目标贴合企业用人需求, 将校内教学成果延展至学生就业平台, 对学生就业的帮助远远大于传统课型。此课型的进一步应用将使学生对装饰设计这一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更高效。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杨雪.员工胜任素质模型与任职资格全案[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多维培养模式 篇8
互联网上每天都会实时报道各地发生的新闻事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自然灾害、国家安全等方面,开源情报分析人员不仅关心事件的发展态势,而且关注各个事件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本文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主体、类型、内容等多个属性维组合成的多维频繁模式进行挖掘,从而发现各事件属性间存在的关联规则。
多维频繁模式挖掘是多维关联规则挖掘的核心内容,多维关联规则最早是由Micheline Kamber、Jenny Y.Chiang等[1]在1997年提出的。他们通过构建数据立方体(Data Cube,DC)并引入用户定义的元规则来引导挖掘。此后提出的多维关联规则算法大多是利用改进的Apriori算法或FP-Growth算法对数据立方体进行分析,这些算法在尽量不牺牲大项集精度或不产生候选项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扫描数据库的次数。多维关联规则中有关多维频繁模式挖掘的现存大多方法都依赖于数据立方体的创建。而数据立方体非常不适合高维数和高维度势的关系数据库,因为数据立方体的创建、分析的时空消耗是随维数和维度势呈指数增长。虽然利用冰山或浓缩数据立方体等数据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时空消耗危机,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据立方体的消耗增长问题。
将多维关联规则应用到新闻事件多维关系数据挖掘还需要解决数据稀疏性问题。关联规则挖掘主要是挖掘出一些频繁出现的事件实体组合(例如在某个时间、地点,某主体经常参与某事件),而在相同时间、地点、发生相同事件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可能很难挖掘出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
针对数据立方体的空间消耗及新闻事件数据稀疏性等问题,本文参考文献[2]的多维索引树数据结构,并结合概念分层技术[3],提出一种面向新闻事件频繁模式挖掘的多维属性索引树(Multi-dimensional Attribute Index Tree,MAIT)模型,该数据模型既能有效存储高维数和高维度势的关系数据库,又能解决新闻事件数据稀疏问题。然后在MAIT的基础上对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进行挖掘。最后通过实验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2 相关概念
根据新闻事件相关性质,定义新闻事件多维关联规则挖掘的相关概念。
定义1:新闻事件多维属性关系数据库
根据新闻的定义,对于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报道,必须包含以下4类特定属性:事件时间、地点、涉及主体、事件内容。本文以四个属性为基础建立新闻事件多维属性关系数据库,数据库示例如表1所示。
新闻事件关系数据库中一条记录对应一个新闻事件,每个记录除包含新闻的四个要素属性外,还人工添加了事件类别字段,该字段说明了事件的类型。表中个别属性字段值使用“Any”表示空缺,即“Any”可能是该字段中任何合法的可能值,相当于通配符。表中内容属性值具有多值性,由事件报道中的多个关键词组成(内容项集),其它属性均为单值,因此在构建MAIT的过程中将数据信息分成两个部分:内容属性信息和非内容属性信息。非内容属性主要包括时间属性、地点属性、主体属性、类型属性,每一条事件记录对应一个非内容属性值组合。
对于给定的新闻事件数据库DT(例如表1),每个事件记录用m个属性描述,并且每一个属性值均为字符串值。下面给出新闻事件多维关联规则挖掘相关定义及性质。
定义2:新闻事件属性集
新闻事件属性集是包含k个合取属性值对(谓词项)的集合,其中1≤k≤m,属性集亦可称为谓词集。
定义3:新闻事件关联规则
新闻事件关联规则是形如的蕴含式,其中属性集A=A1∧A2∧…∧Al且l<5,B=B1∧B2∧…∧Bn且n<5,Ai和Bj均是事件属性-值对,并且A∩B≠.
定义4:属性集包含关系
事件属性集A和B,包含关系表示:对于A中任一属性值对a,必有a∈B成立;真包含关系表示:对于A中任一属性值对a,必有a∈B成立,同时存在属性值对b∈B,使得成立。
定义5:属性集支持度
属性集A的频率是DT中包含该属性集的事件记录数s,如果属性集A的频率除以DT中总的事件记录数|DT|,则得到该属性集的支持度,标记为Support(A),公式如下:
定义6:频繁属性集
当某属性集的支持度大于或等于预先设置的最小支持度(MinSup),则称该属性集为频繁属性集。
定义7:新闻事件关联规则支持度
新闻事件关联规则的支持度即属性集A∪B的支持度,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A∪B|表示DT中包含属性集A∪B的事件记录数。
定义8:新闻事件关联规则置信度
新闻事件关联规则的置信度是指包含属性集A∪B的事件数与包含属性集A的事件数之比,记为Confidence(),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A|表示DT中包含属性集A的事件记录数。
定义9:强关联规则
强关联规则是指同时满足最小支持度(Min-Sup)和最小置信度(MinConf)的规则,即
定义10: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
当非内容属性值组合与其对应的内容属性项集的支持度大于或等于预先设置的最小支持度,则非内容属性值组合与其对应的内容属性项集共同构成一个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
定义11:反索引项
反索引项是一个2-元组R={v,p},其中v表示一个属性值,p表示一个指向下层属性值的指针。
参考文献[3],可得如下多维关联规则挖掘的性质。
性质1频繁属性集的所有非空子集都是频繁的。
性质2如果一个属性集不是频繁的,则它的所有超集均不是频繁的。
推论1 如果一个非内容属性值组合(属性集)不是频繁的,则包含该属性值组合的新闻事件多维模式也不是频繁的。
3 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挖掘
基于上节的定义,本文提出一种新闻事件数据库存储结构模型:多维属性索引树(MAIT),并基于MAIT模型挖掘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该方法能够用来处理具有相当维度和维度势的新闻事件关系数据集。
3.1 多维属性索引树模型
多维属性索引树(MAIT)是一个树形结构,具备如下特征:①MAIT包含根节点、子节点、事务桶;②MAIT的根节点和所有子节点均是一个反索引项集合;③MAIT具有层次性,每个层次代表不同的属性,包含多个该属性的子节点;④事务桶是一个二-元组B={Sup,TIDs},其中频度字段Sup表示事务桶的频数,TIDs表示事件ID列表,每个事务桶对应一条树路径{Ti,Lj,Pk,Sl}(路径表示为非内容属性值组合);⑤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记录了每一个事件ID对应的事件内容项集,如001={i1,i4,i11,i34},in表示一个事件内容项。
以表1 为例,说明MAIT的创建过程。开始时,MAIT是一个空的根节点和一个空的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顺序扫描表1,逐个考察记录的非内容属性值组合中的每个属性值,如果在MAIT中存在该属性值组合的对应的一条树路径,且该路径直接和一个事务桶相关联,则将该事件ID注册到该路径的事务桶中,并对频度增加1;否则,如果MAIT中不存在该路径,则在MAIT中创建一个路径;最后,将该事务的事件ID和项集部分存入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具体创建过程:从表1中的第一条记录(事件ID:001)开始,其非内容属性值组合中的第1个属性值是T1,MAIT中不存在其相应的反索引项,因此将T1存至根节点,并创建由根节点到一个事务桶的路径Root→A→B→C→D,该路径对应一个非内容维值组合{T1,L1,Any,S1},将频度和事件ID列表存入该路径事务桶,并将桶中事件ID其对应的内容属性包含的项集{i1,i2,i6,i13}存入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接下来顺序处理事件记录002,其非内容属性值组合中的第1个维度是T2,因根节点中不存在T2反索引项,所以将T2存至根节点,并创建由根节点到一个事务桶的路径,该路径对应为{T2,Any,P1,S2},将频度和事件ID列表存入事务桶,并将桶中事件ID及其对应的内容属性包含的项集{i1,i2,i5,i7,i9}存入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依次顺序处理表1中的记录,直到事件005;事件记录005中的非内容属性值组合{T2,L3,P1,S2}的第1 个属性值也为T2,由于通配符“Any”的存在,使得路径{T2,Any,P1,S2;1;002}满足记录005 的非内容属性值组合,因此需要更新路径{T2,Any,P1,S2}对应的事务桶中频度和事件ID列表字段值,记录005第二个维度值为L3,而MAIT中不存在{T2,L3,P1,S2}对应的路径,所以将L3加入到节点H,并增加路径{L3,P1,S2},将频度和事件ID列表存入事务桶,并将事件ID及其对应的内容属性包含的项集存入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如此类推,当原始数据表中所有的事件记录处理完毕时,即可得到表1对应的多维属性索引树,结果如图1所示。
多维属性索引树具有很好的灵活性,能够方便的进行更新。当一个新的数据集到来时,逐一将每条新记录的非内容属性值组合加至MAIT中,删除则执行相反的过程,由根节点到事务桶节点递归的检查是否存在有待删除的反索引项,如果有则将其删除。无论是添加还是删除都无须对现存的MAIT数据结构进行重建。不仅如此,还可以向MAIT中加进新的维度,该操作相当于向MAIT引入新的层次,可直接实现。
3.2 多维属性索引树的概念分层
概念分层即对属性维度定义一个映射序列,将底层属性值概念映射到更一般的较高层属性值概念。例如考虑地点维的概念分层,假设有四条记录的地点维值分别是长沙、株洲、湘潭和郴州,这些地点是在“城市”概念层,这些地点是不同的,但是将这些城市名称通过概念分层映射到高一级的省份概念层,则四条记录的地点属性值全变成了湖南,这样四条记录的地点名全相同。参考文献[4]定义的映射序列,可以将时间、地点、主体、类别属性值进行概念泛化,这样使得许多属性值组合的频数相应增加,从而能够挖掘出一部分强关联规则,这部分关联规则是从底层属性值概念层得不到的。通过概念分层定义的映射序列,将底层属性值映射到高层属性值后,相应的多维属性索引树结构也要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主要就是将同一节点反索引项集中部分不同属性值进行泛化或合并,相应索引树结构发生变化,部分路径可能需要合并,对应的事务桶存储的事件ID列表也需要合并且频数相加。
下面利用图1展示的多维属性索引树进行概念分层应用说明。假设通过概念泛化,地点层节点H中L2和L3反索引项对应的属性值被泛化到一个高层的属性值L11,则将L11取代节点H中的L2和L3,因此需要将节点I和J的节点项集合并成一个节点项集K,即{P1,P2,Any},其中I中的P2和J中的P2合并成一个反索引项,并将P2的指针同时指向下层的对应的S1和S2,将L11的指针指向节点I和J合并后的节点项集K。同样可以假设类别层C节点中的S1和S3被泛化到同一维值S19,则将S19取代C节点中的S1和S3,并将S1和S3对应的事务桶合并成一个事务桶,从而得新事务桶{3;001,003,007},通过以上步骤将图1进行概蓬泛化后得到图2的多维属性索引树结构。
3.3 基于MAIT的多维频繁模式挖掘
构建多维属性索引树后,即可进行频繁非内容属性集挖掘。假定用户想从图1所示的多维属性索引树中发现所有的频繁非内容属性值组合集,且设定最小支持度为2。首先搜索MAIT,找到所有事务桶的频度大于或等于2的桶,每个桶到根节点存在唯一一条路径,该路径上的所有反索引项对应属性值集合就构成一个频繁非内容属性集。这些桶分别是:{2;003,007},{2;008,011},{2;002,005},{2;004,010}。然后把每个捅的事件ID列表中的事件ID和其内容属性项集当成一个子数据库,利用文献[3]中的FP-growth树方法从每个子数据库中挖掘频繁内容项。最后,将频繁的非内容属性值组合和其对应的频繁内容项组装,即得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挖掘结果并输出。
3.4 新闻事件多维关联规则提取
根据3.2节得到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集后,提取关联规则就相对比较容易了,关联规则提取过程分为两步:①对于每个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FP,求出其所有多维频繁模式的非空子集;②对于多维频繁模式FP的每个非空子集FPsub,根据定义8计算规则FPsub(FP-FPsub)的置信度。
根据得到的FP及置信度,以及关联规则的定义知:多维频繁模式中大于最小置信度的规则为强关联规则。
4 实验分析
实验数据为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Global Terrorism Database,GTD)[5]中的真实数据。GTD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恐怖主义研究应对协会管理的免费开放的一个公共数据库,该数据库详细记录了1970年初至2011年底世界范围内发生的104689起恐怖袭击事件。GTD中的数据存储在Excel表中,表的一行就是一条恐怖袭击事件记录,表中记录包含一百多个字段。本文选取2010~2011年的1423条记录中的的时间、地点、恐怖分子组织、袭击事件类别、事件概述内容构建新闻事件多维关系数据表,这些记录的“summary”字段值不为空。
本文实验首先开发了一个小的原型系统,用于展示基于多维属性索引树存储的实验数据,结果如图3所示。图中的时间属性概念层是月,地点概念层是城市,主体概念层是群体(组织)。然后在图3的数据结构上再进行本文的多维频繁模式挖掘相关算法的性能实验分析。
对比实验主要对MAIT数据结构模型及数据立方体结构模型应用到多维频繁模式挖掘的性能进行比较,其中基于数据立方体的频繁模式挖掘算法参考文献[6]。随着数据集大小的变化,扫描数据立方体和处理扫描得到的数据集的时间开销会有显著变化,需要的存储空间也会有很大变化,同时,挖掘的频繁模式数量是由关联规则的最小支持度决定,因此数据集大小和最小支持度都是影响频繁模式挖掘性能的重要因素。本实验从数据集数量和最小支持度设置两方面来对两种数据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分析事物数(Num of Tran)变化对频繁模式挖掘的性能(Run Time)影响。实验将支持度设置为0.1%,即支持度频度为2,事物数从200变化至1400,变化步长为200。通过对基于MAIT和基于数据立方体(DC)的频繁模式挖掘,得到不同事物数时两组实验的时间消耗数据,建立两组实验数据曲线图,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基于DC和MAIT两种数据结构模型的频繁模式挖掘都随着事务数的增大而增大,并且数据立方体数据结构受事务数量的影响较大,曲线变化明显。但在事务数很小的时候,基于DC的挖掘算法要略优于基于MAIT的挖掘算法,因为MAIT建树需要一定时间,且时间较稳定,受事务数影响不大,而基于数据立方体算法在事务数很小时,效率很高。
接下来分析最小支持度(MinSup)变化对频繁模式挖掘的性能影响。实验将支持度设置为七种不同值,分别是0.1%、0.2%、0.3%、0.5%、0.8%、1%、2%.在7种不同支持度时分别对基于MAIT和基于数据立方体(DC)的频繁模式进行挖掘,得到两种数据模型对应的时间消耗数据,建立实验结果曲线图,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支持度的增大,两种数据模型对应的算法的运行时间均在减少,因为随着支持度变大,得到的多维频繁模式集将相应减少,从而处理多维频繁模式集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时可以看出,基于数据立方体的挖掘算法受支持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因为支持度很小时,算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处理候选频繁模式集。
5 结论
本文对新闻事件多维关联规则中的频繁模式发现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多维属性索引树的新闻事件频繁模式挖掘方法。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数据立方体时间消耗增长以及新闻事件数据稀疏的问题。通过与传统的数据立方体方法相比,本文方法能够以较少的时间消耗快速地挖掘出关系数据库中的多维频繁模式。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多维属性索引树的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挖掘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新闻事件属性建立多维关系数据库,然后将属性集按其特性分成非内容属性集和内容属性集两部分,依据非内容属性集创建多维属性索引树,同时利用概念分层对索引树属性进行概念泛化,以解决数据稀疏问题;最后基于多维索引树挖掘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通过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多维异构”:校本教研新模式 篇9
“多维异构”是指通过不同或同一教师对同一主题或同一课例的建构与实践, 探讨教学的差异性, 分析教学的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 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回溯与提升的一种教学活动。究其实质, 可谓是发扬个性、发展共性。即在“同”的部分, 传统意义上多强调相同的内容与相同的教学规律, 在这里我们将不仅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 也将其范围扩大到同一主题的相关内容。在“异”的部分, 从不同主体间的异构扩大为同人异构与异人异构。“同”与“异”两两交叉, 最终形成四种类型的多维异构。
一、同课同人异构, 提供教师脱颖个性的契机
这种教研模式是基于对某一个教师个体的培训与提升。基本的操作思路是:每年级推荐一位教师作为教研个体进行展示, 由这位教师自己先备课, 然后组织年级组教师听评课, 再拓展到学段教师, 然后到学科组教师。这样在一次次的磨课过程中, 展示自我的个性与设计。这样的模式对教师的个体成长非常有效, 特别是我们组织开展的赛课, 可以帮助青年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个性, 重新审视自己的优缺点。某语文教师就是在这样的教研模式下, 通过赛课磨课实现了教学个性蜕变, 形成并展示了自己简约、风趣、大气的教学风格, 在市级赛课中荣获一等奖。我们不能说一堂课成就了这位教师, 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 这样一种教研的模式促进了他的快速成长。
二、同课异人异构, 搭建师徒教学相长的舞台
这是一种以师徒结对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思考、展现各自的设计与教学个性的教研模式。在这样的活动中, 师徒教学相长, 彼此之间听评课, 比析对方, 发现自我, 这样对师徒双方都是一个展示与提升的过程。大家纷纷表示, 这样的教研、这样的学习才是最实在的。如我校的县级名师周老师与徒弟詹老师就为大家共上《长征》一课, 上完后, 大家反响很大。观摩者的研讨重点不仅仅在寻找她们的差距, 更多的是被师徒二人富有个性的教学过程所吸引, 而徒弟詹老师更是受益匪浅, 听完大家的评析后, 又重新上了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碰撞与提升都在第二次的教学中展现得更生动更有效。师徒同课异构既给了她们一个和谐、生动的教学平台, 也大大地提升了全校的教研工作水平。
三、同专题异课、异年级教学, 擦亮教师因“才”施教的火花
这一多维异构的教研模式, 不仅将同课的内容扩大为同一个大的主题, 还将跨越不同年级, 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 将主题分化, 在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上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最终在学生纵向成长的维度上考察教师们的动态延续之“才”。如语文组组织的“走进春天”的主题教学, 一、二、三年级分别由三位教师上课, 另一位教师引领。活动前, 引领老师设计了详细的方案, 明确提出了目标———以“春天”为主题, 彰显各自的教学个性。三位老师根据活动目标, 自然而然地找准了努力的方向, 课上得特别成功:章老师侧重于词语教学特色, 把春天的色彩融进了词语里;郑老师突显自己的朗读功底, 把春天的激情表现在朗读中;唐老师在写作指导上体现自己的教学智慧。三堂课春意盎然, 三位老师各显其长, 把特色在细节中充分彰显。在这样的展课中, 教师们在大主题引领下, 体现了各自的教学智慧, 自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同单元整合教学, 构筑教师合作创新的平台
单元主题整合教学也是我们针对新课程教材的特点及教师的个性教学而尝试的一种教研模式。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与逻辑给了教师们更大的整合与创新的空间, 同时也给予教师更大的理解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契机, 在此基础上, 我们将同课异构由一课的考察扩大到了一个单元的统整设计能力。我校承担了开展县级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公开观摩活动的任务, 三位教师从单元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创造性地展示了整合教学的新思路, 本着“自主选择, 创新实践, 展现自我”的原则, 我们对三位教师在选课型与教学内容上都给了充分的自由, 三位教师课后都感言:整合教学让教师们在分工中合作, 在合作中创新, 在创新中展现个性, 这样的教研方式对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舞台。
这样形式多样的多维异构教研, 参与的主体从教师个体, 到师徒两人, 再到同年级及至学科组教师群体, 既有点又有面, 既有纵向的深度, 又有延展的广度。教师们在这样多维的对比中关注细节, 在对比中发现自我, 提高教学能力, 培养反思意识, 找到努力的方向。
借助多维异构这个交流平台, 教师可与同伴共享彼此的教学经验。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 在多层面和多方位的交流中碰撞、升华, 促进了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提升教学质量。
第一, 尊重不同教师之间的个体教学差异。借助多维异构, 教师之间不同的教学个性、教学理念、思考角度、挖掘深度、教学活动的不可预知性特点等因素所导致的教学差异得以更好地体现, 这不仅反映出不同教师根据各自理解做出的具体教学行为的差异, 更体现出对教师差异的尊重, 鼓励每位教师基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差异产生不同的构想, 开展不断变化而又充满智慧的教学实践。
第二, 关注细节, 更为有效地实践校本研究。多维异构以“主题相同, 施以不同解决方式”的教研理念为引领, 教师围绕同一教学内容, 收集各种资源学习相关理论, 写出教学设计并将这个设计付诸实施, 反复实践、探索、反思和改进, 这完全符合校本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检验解决的效果—发现新问题”的思想。
第三, 彰显教师自身的特点与个性。多维异构鼓励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和策略时, 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每位老师的个人魅力与风格不尽相同, 我们无意分高下, 更非旨在划一, 而是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使其得到更好运用, 因而, 教师应在熟谙各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扬长避短, 逐渐形成自身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多维培养模式 篇10
【摘 要】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提出从创新党校管理机制、创新党校培训体系、创新党校教学管理、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多维度整合创新高校党校培训模式,努力提升党校的育人能力和效果。
【关键词】高校党校 培训模式 多维度 整合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11-03
高等学校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责任。高校党校是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员教育管理和党员干部培训的主载体,是学习、研究和宣传党的理论的主阵地,是增强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高校党校作为“校中之校”,具有特殊的教育特点,承担着落实高校培养目标任务的重要功能。如何多维度整合、创新高校党校培训模式,不断拓展高校党校的育人功能,激发育人活力,努力提升党校的育人能力和效果,是新时期高校党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积极创新党校的管理机制、培训体系、教学管理和队伍建设,对党校培训模式进行多维度整合创新,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可为其他高校党校提供借鉴。
一、创新党校管理机制,激发党校育人活力
管理机制创新是提升高校党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内在需要。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积极创新党校管理机制,完善党校组织管理,党校的层级责任进一步明确,培训动力进一步提升,协同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变一级管理为三级管理,强化党校的层级责任。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依托二级学院党委成立了16个二级党校,作为学校党委党校的下属单位进行统筹建设和管理;各基层党支部以“三会一课”中的党课为载体,认真抓好党支部党员的教育引导,从而形成党校的三级管理体系。学校党校成立校务管理委员会,由学校党委分管领导担任学校党校校长,党办、宣传部、学工部、组织部等党委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校务委员;二级党校校长由二级学院党委书记担任,教务人员一般由学院学工组组长、分团委书记和相关辅导员担任。学校党委党校的主要负责教职工入党积极分子、教职工党员、基层党支部书记以及中层干部的培训;二级学院党委党校主要负责所在学院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预备党员培训以及和毕业生党员主题实践教育;党支部党课主要是对本支部党员以及对应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引导。三级党校管理模式的创新,改变学校党委党校一抓到底、二级学院被动应付的局面,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主动谋划开展党校培训组织管理的积极性。
(二)变被动承办为主动筹办,增强党校的培训动力。高校的育人特点决定高校的二级学院是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和大学生党员培训的具体组织者,是党员干部日常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者。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在明确二级党校职能定位的同时,加强对二级党校管理的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二级党校培训制度、二级党校经费划拨制度、二级党校奖励制度和二级党校考核制度,以制度的完善不断强化对二级党校的管理和指导,激发二级党校的工作动力。各二级党校根据学校党校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结合本学院实际和学生特点,主动谋划并制订各类培训计划,并自主组织实施党校教学。各党支部也结合自身实际适时组织开展党课活动。学校党校、二级党校和党支部党课三级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二级学院以及各党支部由过去学校党校培训的被动组织者转变为开展党校培训管理的积极谋划者,充分调动了二级党校及党支部在党员教育培训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变指令要求为指导意见,提升党校的协同能力。党校建设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树立通过开展教育培训服务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干部成长发展的理念。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转变管理理念,由强化管理转变为突出服务,把对二级党校的指令性要求变成指导性意见,由强调对二级党校的组织领导转变为强化对二级党校的业务指导。在具体工作中,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根据培训工作的宏观要求,每年下发党校工作指导性意见,对二级党校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并对二级党校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协调,构建了学校党校宏观指导、二级党校分工负责、遇到困难协商解决的工作机制,强化了党校管理的协同意识,不仅调动了二级党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党校与二级党校之间、二级党校相互之间的工作协同,推动了教育培训能力的提升。
二、创新党校培训体系,拓展党校育人功能
党校培训体系创新是增强党校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党校培训实效的重要保障。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着力推进学生党员培训体系、教工党员干部培训体系和网上党校培训体系创新,凸显党校的理论普及功能、素质提升功能和能力辐射功能。
(一)完善学生党员培训体系,凸显党校的理论普及功能。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在开展各类党校教育培训中,把思想理论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结合大学生党员培训的实际需要,构建了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预备党员培训以及毕业生党员教育培训等四个培训体系。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坚持把强化党情国情社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到教育培训的全过程,重点抓好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凸显二级党校的理论普及功能。大学新生党的基本知识启蒙教育重点介绍党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激发他们加入党的热情和积极性。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重点开展党的性质、党的宗旨以及入党程序的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深化对党的认识,坚定入党信念,端正入党动机,增强入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预备党员培训教育重点进行党员权利义务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及党纪教育,进一步明确预备党员的努力方向。毕业生党员教育培训重点开展党性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教育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责任,敢于担当,立足未来的工作岗位创先争优,发挥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母校。
(二)拓展教工党员干部培训体系,凸显党校的素质提升功能。针对教工党员理论水平相对比较高、教学科研和管理任务比较重、工学矛盾突出的实际情况,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把素质提升作为教职工党员教育培训的重点,构建了教职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基层支部书记培训、中青年干部培训和中层干部培训等四个培训体系。在中层干部培训中,分别设置高等教育形式与任务、中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与人才培养等专题。同时,学校党委党校紧紧抓住国际国内形势和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开展教育,重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责任,把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决策能力和推动落实能力。endprint
(三)健全网上党校培训体系,凸显党校的网络辐射功能。网上党校是传统党校的重要补充,在开展培训教育、强化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在发挥好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网上党校在学员培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不断完善网上党校的内容体系,凸显党校的网络辐射功能。一是与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合作,开通桂林理工大学干部在线学习网,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的优质资源开展干部培训。二是建设并用好学校漓江春雨网站的网上党校网页、学校党委组织部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及时上传资源、更新内容,将国内外时事动态、社会热点和学校工作动态上传网页,供学员浏览学习,发挥好专题网站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网络辐射作用。三是指导二级学院党校建好网上党校,设置专门模块、上传专题教学资源、开展学员网上互动、实施学员网上学习监控和考核,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党校也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体把党校教学内容发送给学员,一方面拓展了党校教育的辐射力,另一方面增强了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创新党校教学管理,提高党校育人效果
(一)改进教材建设,强化教材的时代性。建好教材、用好教材是高校党校培训的基础。校本教材在一定意义上更能契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更符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把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作为党校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变讲义建设为教材建设,变购买教材为根据实际需要编写教材,及时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组织党校教师将原来的讲义梳理完善,编成教材正式出版,并在培训中突出强调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先后编写并出版党校教材5部。
(二)改进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的针对性。教学是党校开展教育培训的核心环节。抓好了教学管理,就抓住了高校党校工作的关键。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创新理论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讲座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专题辅导等教学形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党校还组织教师统一制作教学课件,鼓励采用多媒体教学,不断提高增强党课教学的效果。二是不断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党校充分利用桂林地区各种教育资源,强化体验式教学。组织学员到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李向群纪念馆、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到阳朔白沙镇古板村等新农村建设样板单位考察,不仅增强了学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而且切实提升了教学效果。三是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注重课堂教学中学员与党课教师的互动,实践教学中学员之间的互动,通过设置课题、预留专题、总结问题等方式,充分把学员引导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员在参与教学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四是重视运用视频教学。党校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不断加强视频教学资源建设,不仅获得了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的干部在线学习频道资源的使用权,而且根据实际购置了一批教学光盘,同时组织党校教师制作教学视频,按需提供学员学习,增强了学员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
(三)改进考核方式,强化考核的实用性。一是注重把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党校教学过程中,党课教师、党建辅导员和党校管理人员全程对学员的学习动机、学习表现、出勤情况等进行记录考核,并把学员完成作业情况、小组讨论发言情况等作为结业考核的重要依据。在培训结束后,由校党委党校以集中命题、试题库抽题、闭卷考试、集体改卷的方式,对学员的理论学习情况进行考查。最终综合各方面情况得出学员的最终学习成绩,符合规定的予以结业。二是探索传统考核与网上考核相结合。除了组织好传统考核外,学校探索利用网络开展学员在线考试和考核,进一步增强考核的便捷性和实用性。三是对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转变为写学习小结、写心得体会或学术论文,不断转化学习成果。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在整理学员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先后出版两部论文集。
四、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党校育人水平
(一)坚持内外联动,提升党校教师的选聘层次。党校教学,教师是关键。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特别重视党校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内外联动的方式加强教师选聘工作,不断提升党校教师的学术水平。一是注重校内教师的遴选、培养工作。学校建立了党校教师名单库,将一些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高、思想品德好、群众评价高的教师纳入到党校教师库,及时辞退不合格的教师,使党校教师的能力和水平都明显提高。二是根据需要积极外请专家强化教师队伍。积极聘请兄弟院校的专家教授和教育行政部门、政府部门的领导进校为党员上党课,并与到学校上过党课的专家和领导建立长期的联系,保证校外专家资源不断,实现了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的教学互补,提升了队伍质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坚持上下联动,加大党校教师的培训力度。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坚持自己培训与送出培训相结合,推动党校教师上岗培训、业务培训制度化,不断提升党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一是建立党校教师上岗培训制度,坚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对新遴选进入学校党校教师库的教师,学校专门组织培训,对党课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纪律等方面提出要求,特别强调党课的严肃性和思想性,要求党课教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为党,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升党校教师的责任感。二是强化对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水平。学校组织党校教师培训班,就使用好自编教材、讲授好党课专题,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党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重视派送党校教师外出学习,拓宽视野、提高水平。学校积极输送党校教师参加高校工委党校等上级党校的学习,利用上级教育资源拓展党校教师的视野,提升党校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横向联动,强化党校教师的团队水平。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党校把党校教师的团队化建设贯彻到日常管理、党校教学、理论研究的全过程。一是坚持专题团队制度。党校将专题教师组成团队,确定专题负责人,一个团队负责一个专题的讲授,专题负责人负责专题团队的组织与协调。二是坚持集体备课、听课、说课制度。党校的相关专题内容由该专题的教师团队集体讨论确定,并进行集体备课,制作成统一的课件在党课上使用。同时,实行党校教师听课、说课制度,通过党课教师互相听、互相点、互相帮,进而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努力构建党校教师科研团队。党校根据教育培训工作需要,组成相应的科研团队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已建立大学生积极分子培训教材编写团队、预备党员培训教材编写团队和高校党校建设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研究,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提升团队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莫坷,白永生.论高校媒体中党校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中国报业,2012(10)
[2]顾海良.关于加强高校党校建设的几个问题[J].北京高等教育,2001(Z1)
【作者简介】白永生(1980- ),男,陕西清涧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莫 坷(1970-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刘慧敏(1980- ),女,广西柳州人,桂林理工大学党委组织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维探究 篇11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分类
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适合的学习方式,将新授课教学模式大体分成四类:
(1)接受式教学:
适用于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都缺乏的内容。本教学模式主要教学内容是由教师讲授完成,在讲授过程中或完成后,将教学内容中那些对学生的认知造成困难的、不易理解的、易错、易混淆的部分,以问题形式展现,让学生(一般为多个)进行解释、说明或修正。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提升,最终学习内容形成内化(同化或顺应),完成意义建构。
(2)体验式教学:
适用于学生有部分日常生活的经验但不全面,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背景较缺乏的内容。本教学模式核心是“体验”,关键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即帮助学生知识建构的最主要手段是让学生在还原知识认知过程中进行充分的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材料。这时,他原有的知识背景就会起到帮助思考、辨析、论证、推理的作用,从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3)探究式教学:
适用于探究式教学内容必须具备以下特点:学生拥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在教学资源能够提供保障的前提下,能够在课堂环境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确定具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学习目标(任务驱动),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任务或学习目标的问题由教师提出,而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分析论证等环节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这些过程中只需组织或点拨,对学生正确的方法和行为加以肯定,对错误或不完善的部分组织学生继续探讨或修正,而交流评估环节则由师生共同完成。
(4)学生自学、自讲式教学:
适用于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非常充分的内容,学生自学起来非常容易。即使不经过体验和探究,学生也能轻松理解。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异同点
以上四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初中学生的心理、思维发展特点与初中物理教材的特点而建立的一套较完备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几乎涵盖了初中物理新授课的全部类型。每一种教学模式既有各自的特点和教学核心,又有一些相同之处。
四种教学模式的相同点:
1. 都符合新课程理念,即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四种教学模式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层层递进的任务或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聆听、观察、操作、思考,但问题的最终结论全是由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总结、归纳等手段自己得出的,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出面解释、澄清并提升。
2. 都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该种教学模式的班级,其学生表现出了在物理学习中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
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图片、影像资料、拓展性阅读资料、物理学史的内容,等等。
4. 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协作、讨论的形式,因此都要注意营造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放弃权威态度,鼓励学生发现、质疑,尊重学生的观点,亦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开放思维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爱护。
四种教学模式的不同点:
1.四种教学模式的分类不同主要是由于学生的经验背景和知识背景不同造成的。针对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都缺乏的内容适合接受式教学模式,这些内容一般特点是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很少而理论性较强。针对学生有部分经验而知识背景较缺乏的内容适合体验式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知识背景丰富的内容适合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两类教学模式在初中教材中所占比例最多,多为物理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而自学、自讲式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学生经验背景、知识背景都丰富的内容,并且认知要求较低,多为记忆、背诵或简单的应用的知识。
2.四种教学模式的核心不同。接受式教学模式核心是“接受”,以教师讲为主;体验式教学模式核心是“体验”,关键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探究式教学模式核心是“探究”,关键是让学生经过探索发现知识;而自学、自讲式教学模式核心是“自学”。
3.四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不同。接受式、体验式、探究式、自学自讲式四个层次,层层递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逐层提高。